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歌手大赛》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歌手大赛》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歌手大赛》教案作为一名资深的教师,我将以《歌手大赛》这一主题,来设计一份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
一、教学内容我选择的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77页至78页的《歌手大赛》。
这部分内容主要围绕统计图的设计和制作,让学生通过绘制条形统计图,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理解条形统计图的概念,掌握绘制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并能运用条形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能够正确地绘制出各种数据的条形统计图。
难点是让学生能够理解条形统计图的原理,能够通过条形统计图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会准备一台投影仪,用于展示教材和学生的作业。
学生需要准备一本笔记本,用于记录课堂内容和随堂练习。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我会给学生讲述一个关于歌手大赛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到歌手大赛需要统计每位选手的得分,这是一个需要用到统计图的情景。
2. 讲解教材:我会用投影仪展示教材的内容,讲解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和绘制方法。
我会用具体的例子来解释条形统计图的原理,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
3. 随堂练习:我会让学生根据教材中的例子,自己动手绘制条形统计图。
我会引导学生注意条形统计图的、坐标轴的标注、条形的宽度等细节。
4. 例题讲解:我会选取一些典型的例题,让学生通过绘制条形统计图来解决问题。
我会引导学生分析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形式,并解释为什么这种形式是合适的。
5. 小组讨论:我会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绘制一个特定的统计图。
我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路和方法,互相学习和交流。
6. 作业布置:我会布置一些有关条形统计图的作业,让学生能够巩固课堂所学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我会设计一个简洁明了的板书,列出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步骤和注意事项。
板书上会有一个条形统计图的示例,让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如何绘制。
七、作业设计数据:小明得分85分,小红得分92分,小刚得分78分。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歌手大赛 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歌手大赛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歌手大赛评分的规则和方法;- 学会使用简单的统计图表记录和展示数据;-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歌手大赛,让学生体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公平竞争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歌手大赛评分规则和方法;2. 统计图表的制作和解读;3. 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歌手大赛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歌手大赛中的数学问题。
2. 新课导入(15分钟)(1)介绍歌手大赛评分规则和方法教师通过PPT展示歌手大赛的评分规则,引导学生了解评分方法,如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计算平均分。
(2)学习统计图表的制作和解读教师引导学生如何使用条形图、折线图等统计图表记录和展示歌手的得分情况,并教授学生如何解读这些图表。
(3)学习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教师通过实例分析,教授学生如何对数据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如计算平均分、中位数、众数等。
3. 实践活动(15分钟)(1)分组讨论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位歌手,讨论如何为其设计评分标准,并记录在表格中。
(2)模拟歌手大赛各小组分别扮演评委,为所选歌手打分。
打分结束后,计算每位歌手的平均分,并绘制统计图表。
(3)数据分析各小组根据统计图表,分析每位歌手的表现,讨论可能的改进方法。
4.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歌手大赛中的数学问题,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四、课后作业1. 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一场家庭歌手大赛,记录评分结果,并绘制统计图表。
2. 分析统计图表,撰写一篇关于家庭歌手大赛的数学报告。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歌手大赛评分规则的理解程度;2. 学生能否熟练使用统计图表记录和展示数据;3.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4. 学生对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歌手大赛》教学设计
【导语】《歌⼿⼤赛》是北师⼤版材四年级下册第⼀单元《⼩数的意义和加减法》的最后⼀课,实质教学内容是⼩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它是在学⽣已经熟练掌握了整数的混合运算,认识了⼩数的意义和性质,掌握了⽤竖式计算⼩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的教学内容,是数的运算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忧考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教学⽬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法,正确计算两位⼩数的加减法。
2、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能运⽤⼩数加减法解决⽇常⽣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估算意识。
3、在通过分类活动程中培养学⽣⾃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
动⼿操作的能⼒。
教学重点: 1、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法,正确计算两位⼩数的加减法。
2、能运⽤⼩数加减法解决⽇常⽣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法,正确计算两位⼩数的加减法。
能运⽤⼩数加减法解决⽇常⽣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法学法: ⼩组合作交流法讲练结合法。
主动探究法 教学准备: ⼩⿊板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歌⼿⼤奖赛的情境,提出了“谁表现⽐较好”的问题。
教学时⾸先帮助学⽣了解“专业的分”“综合素质得分”是什么意思,怎样判断谁的表现好呢?学⽣可能有不同的⽅法,引导学⽣认识到⼈们⼀般是将专业分和综合素质分加起来进⾏判断的。
⼆、探索计算⽅法 1、根据题⽬列式,估算结果。
学⽣列出加法算式后,先估算结果。
2、探索计算⽅法 可以⽤不同的⽅法,⿎励学⽣⽤竖式计算,并讨论“为什么⼩数点要对齐”,通过讨论使学⽣体会到只要⼩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就能对齐,然后就和整数加减法的道理⼀样了。
3、研究问题2,探索减法的计算⽅法。
让学⽣独⽴解决,可以有多种解决⽅法。
三、当堂训练 (⼀)⽕眼⾦睛辨对错。
(10分) 1、0.3与0.300⼤⼩相同,计数单位也相同。
() 2、⼩数点的后边添上“0”或去掉“0”,⼩数⼤⼩不变。
() 3、4.4时=4时40分。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7歌手大赛|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7歌手大赛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歌手大赛的评分规则,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除法求平均分的能力,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内容1. 歌手大赛的评分规则。
2. 平均分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3. 团队合作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平均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运用除法求平均分。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向学生介绍歌手大赛的评分规则,引起学生的兴趣。
b. 提问:如何计算选手的平均分?2. 探究新知a. 讲解平均分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b. 通过例题,让学生掌握除法求平均分的方法。
c.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计算歌手大赛的平均分。
3. 实践操作a. 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和计算。
b. 每组根据给出的歌手得分,计算平均分,并记录结果。
c. 各组展示计算结果,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4. 总结提升a.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均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b. 强调团队合作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计算家中或学校某项活动的平均分。
2. 家长签字确认,加强家校合作。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3.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个别辅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本节课通过讲解平均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除法求平均分。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实践操作”环节,因为这一环节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步骤,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环节。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_1.7歌手大赛|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_1.7 歌手大赛|北师大版我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今天要分享的是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_1.7 歌手大赛|北师大版。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1.7节《歌手大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了解比赛规则,学会计算得分和排名;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歌手大赛的评分规则,学会计算得分和排名;能够运用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运用歌手大赛的评分规则计算得分和排名。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运用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评分规则表格。
学具:学生用手册、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一个模拟的歌手大赛为背景,让学生了解比赛规则。
2. 讲解评分规则:通过PPT展示评分规则,让学生明白得分和排名的计算方法。
3. 例题讲解:给出一个具体的比赛案例,让学生根据评分规则计算得分和排名。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运用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评分规则:1. 每位选手的得分由评委现场打分,满分10分。
2. 每位选手的得分取平均值,保留一位小数。
3. 根据得分高低进行排名。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以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1.7节《歌手大赛》为例,设计一个类似的比赛场景,让学生根据评分规则计算得分和排名。
作业答案:(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歌手大赛的评分规则有了深入的理解,并能运用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评分规则的计算方法理解不够透彻,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练习。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如何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提高自己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歌手大赛》 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歌手大赛》教学背景本节课为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采用《歌手大赛》这一生动有趣的话题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通过比较和分类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数学中的基础概念和基本操作,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比较和分类的概念;2.掌握比较和分类的基本方法;3.能够使用比较和分类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与步骤内容一:理解比较和分类的概念步骤一:介绍比较和分类的概念活动1:老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比较和分类的概念。
活动2:老师通过图片、物品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感受事物之间的比较和分类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步骤二:通过样例分析比较和分类的应用活动1:通过举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比较和分类的用途和目的。
活动2: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歌手大赛》,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比较和分类的概念与方法。
内容二:掌握比较和分类的基本方法步骤一:介绍比较和分类的基本方法活动1:通过图像、语言、举例等多种形式,呈现比较和分类的基本方法。
活动2: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比较和分类的基本过程。
步骤二:练习比较和分类的基本方法活动1:配合常见物品如纸张、笔、水杯等,让学生自主练习比较和分类的基本方法。
活动2:引导学生自主查找日常生活中比较和分类的事例并加以总结。
内容三:使用比较和分类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步骤一:介绍比较和分类的实际应用活动1:通过多种实例,展示日常生活中比较和分类的具体应用,如超市货架分类、图书分类等。
活动2:结合实际情境,如运动会的护栏分类,引导学生实际操作,加深对比较和分类概念的理解。
步骤二:拓展解决问题的思路活动1:在解决具体实际问题时,引导学生采用比较和分类方法,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
活动2: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以非常规方式解决问题。
教学评估本节课的评价主要分为两个方面:1.知识掌握:通过学生的课前预习、课上教学练习、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度等指标,评估学生对比较和分类概念、基本方法以及实际应用的掌握情况。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歌手大赛》北师大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歌手大赛》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比较大小的概念,并在比较中发现规律;2.学生能够掌握使用大于、小于进行比较大小的方法;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活学活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理解大小关系;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 教学内容(1) 知识点1.大于、小于的概念;2.大于、小于的符号“>”、“<”;3.使用大于、小于比较大小;4.正确的比较方式。
(2) 能力目标1.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大小关系的判断;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步骤(1) 导入学生1.老师出示画有三个人物的图片,请学生观察并描述三个人的不同特征;2.老师问学生:你们观察的三个人物,谁参加歌手大赛可能取得好成绩?3.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分辨大小关系。
引出大于、小于的概念。
(2) 学习新知识1.老师出示两个数字,通过使用大于、小于比较大小;2.学生掌握大于、小于的符号“>”、“<”;3.老师通过语音、看图等形式让学生练习大于、小于比较大小。
(3) 例题解析学生掌握基本的比较大小方法,并结合多种例题进行练习。
(4) 拓展练习1.通过较为复杂的例题,让学生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
2.让学生自己编写的数字进行练习。
(5) 总结归纳1.老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形式进行总结归纳;2.通过观看《歌手大赛》,进一步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式1.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2.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口头讲解、图像展示、多角度、多经验的实例分析、群体探讨等。
五、教学评价1.考核知识点掌握情况;2.考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3.通过实际情况综合评价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实际运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教学反思1.引导学生学习方法:除了记忆外,更要注重练习;2.强化课程可操作性,提高教学效果;3.阶段学生的个别化差异,因人而异的辅导方法应该统筹协调。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歌手大赛》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歌手大赛》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歌手大赛》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一个有趣的歌手大赛故事,引导学生学习分数的应用。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分数的概念,学会如何用分数表示部分数量,以及如何进行分数的比较和计算。
教材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和运用分数。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分数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实际应用中,部分学生可能还对分数的表示和计算方法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此外,学生在这个年龄段好奇心强,喜欢参与活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分数的概念,学会如何用分数表示部分数量,以及如何进行分数的比较和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故事情境,培养学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分数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数的概念,分数的表示方法,分数的比较和计算。
2.难点:分数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故事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分数的规律。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生动有趣的教学课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故事素材:收集与分数相关的歌手大赛故事,为学生提供实际情境。
3.练习题:准备适量的基础练习题,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歌手大赛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歌手们在比赛中获得的分数是如何表示的吗?”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分数。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述一个关于歌手大赛的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感受分数的应用。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歌手大赛》教学设计
=9.43-9.05
=0.38(分)
通过计算得出:5号选手的总分高,比9号选手高0.38分。
3.明确运算顺序。
算式9.43-(8.65+0.40)的运算顺序是什么?每一步的意义是什么?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吗?
引导学生理解算式的意义,知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相同的。
0.48-0.10=0.38(分)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再复述一遍笑笑的做法(板书第三种做法)
指名来答(板书答)
通过旧知识推导出新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类推理能力。
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其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深化理解,巩固应用
1.两根绳子长分别是1.18米和1.23米,爸爸把两根绳子接在一起,接头处用去0.25米。
科目
数学
年级
四年级
授课教师
主题单元
一、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课题
歌手大赛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进行小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活动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进行小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4.总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都是没有括号的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5.拓展延伸。
你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课件出示:笑笑是这样做的,你能说出每一步的意义吗?
8.65-8.55=0.10(分)
《歌手大赛》(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歌手大赛》(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教案:《歌手大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出自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97页,第三章《图形的变化》的第三节《轴对称》。
我们将学习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定义,识别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并能够创造自己的轴对称设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能够识别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难点:创造自己的轴对称设计,理解轴对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剪刀、彩纸。
学具:剪刀、彩纸、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学生分享他们见过的轴对称图形,如衣服、窗户、剪纸等。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的特征,引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2. 知识点讲解:通过PPT展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解释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即存在一个轴,将图形分成两部分,两部分关于轴对称。
3. 例题讲解:出示一些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如蝴蝶、兔子等,让学生判断它们是否为轴对称图形,并说明理由。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剪出自己喜欢的轴对称图形,并贴在练习本上。
同时,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找出轴对称图形。
5. 创造自己的轴对称设计:让学生用彩纸剪出自己的轴对称设计,可以是动物、植物、建筑物等,然后贴在黑板上展示。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轴对称图形的定义、特点及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判断题:(1)所有的正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2)一个圆无论怎么折,都是轴对称图形。
()(3)一个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
()2. 选择题:A. 三角形B. 平行四边形C. 圆D. 正方形(2)一个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A. 一条B. 两条C. 无数条D. 不确定答案:1. (1)√ (2)√ (3)×2. (1)C (2)A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有了深入的理解,能够识别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并能创造自己的轴对称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第1单元歌手大赛 教案
《歌手大赛》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歌手大赛》。
2、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结构特点:《歌手大赛》主要学习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材以“情境”+“问题串”的形式,首先呈现了“歌手大赛”的情境,接着安排了三个递进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用不同的方法估算谁的总分高;第二个问题是通过计算高出的分数进而引出并探索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第三个问题是拓展解读不同的算法。
(2)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以小数加减法和整数混合运算为基础进行学习的,使学生通过探索、交流发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在此基础上,通过估算、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情分析: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小数加减法和整数混合运算为基础进行教学的。
学生对小数加减法和整数混合运算掌握较好,但是估算能力和估算意识仍有欠缺,解决问题的策略单一。
另外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自主探究能力,再加上天性的好奇心,所以真实的情境和丰富的课堂才能吸引他们的目光。
4、教学目标(1)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并能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运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3)感受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5、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的混合计算并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难点: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教学方法:抓住“歌手大赛”这一主题,播放视频,创设情境,以情导航,引导学生参与估一估、算一算、论一论等教学活动。
给学生充足独立思考的空间,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估算、计算、观察等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7、媒体资源: PPT课件8、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行为设计意图创设情境1、播放视频(少儿歌手大赛的片段)。
2、请大家谈谈对歌手大赛的了解。
1、观看视频。
2、谈对歌手大赛的了解。
老师在大屏幕上播放歌手大赛的视频,吸引孩子眼球,激发孩子学习兴趣,让孩子在情境中走入新课,为后面学习奠定基础。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歌手大赛》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歌手大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歌手大赛》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图形的变化》中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通过设计一个歌手大赛的场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认知基础,对图形的平移和旋转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应用中,学生可能对一些复杂情况下的图形变化把握不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和实践,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验和理解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并能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和实践,学生能够发现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应用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学生能够发现并总结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计有趣的歌手大赛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发现法: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变化,发现平移和旋转的规律。
3.操作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对平移和旋转的理解。
4.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歌曲大赛场景的课件,展示图形的变化。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图形,用于学生的操作和实践。
3.教学卡片:制作一些有关平移和旋转的卡片,用于学生的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歌手大赛的场景,引导学生关注图形的变化。
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这些图形是如何变化的?2.呈现(10分钟)介绍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并通过课件展示一些平移和旋转的例子。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歌手大赛》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歌手大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歌手大赛》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统计》的一节实践活动课。
本节课通过一场歌手大赛,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掌握用不同的方法表示数据,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材以学生喜爱的歌手大赛为背景,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据收集和处理的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调查、观察等方式收集数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表示数据。
但是,学生在整理和分析数据方面还有一定的不足,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歌手和音乐有浓厚的兴趣,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教学,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掌握用不同的方法表示数据。
2.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掌握用不同的方法表示数据。
2.难点:让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整理和表示数据。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歌手大赛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统计知识。
2.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收集和整理数据,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数据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歌手大赛的相关资料,包括参赛选手的照片、歌曲等信息。
2.学生准备调查工具,如问卷调查表、记录本等。
3.教学课件和板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歌手大赛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歌手大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提出本节课的任务:帮助我们班的歌手们收集比赛数据,为他们加油助威。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位参赛选手,进行数据收集。
歌手大赛(教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歌手大赛(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排列”的概念。
2.学生能够运用排列解决实际问题。
3.学生能够合作完成一个小型的歌唱比赛。
二、教学重点1.排列的定义与意义。
2.排列的基本性质。
三、教学难点1.如何将排列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如何将合作元素融入歌唱比赛中。
四、教学准备1.讲台2.板书3.音乐播放器4.报名表格五、教学过程1. 排列的概念1.讲师在黑板上写下一些数字,如:1,2,3。
2.出示白板上写有数字 1、2、3 所有可能的排列的图形,通过提问,引出“排列”的概念。
3.让学生自行构想多种物品排列方式,并梳理各自分类方式。
2. 排列的性质1.讲师简单介绍排列的性质。
2.出示排列的实例,让学生自行找出其中的性质。
3.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讨论排列的性质,然后择优演讲。
3. 学生合作完成歌唱比赛1.学生自主填写报名表格,每组选一首歌。
2.教师审核报名表格,确定参赛队伍并确定歌曲序号。
3.按照歌曲序号进行抽签,分组进行歌唱比赛。
六、教学总结1.复习排列的概念和性质。
2.总结歌唱比赛中的合作成果。
3.反思并总结本次课程的不足之处,并尝试改进。
七、教学反思1.此次授课注重通过实例来教授排列的概念和性质,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2.学生通过进行歌唱比赛,增强了合作意识,并学会了如何将排列概念应用到实践中。
3.在下一次授课中,应该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适当给予指导,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兴趣。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歌手大赛》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歌手大赛》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歌手大赛》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图形的变化》中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设计歌手大赛的场景和规则,运用平移和旋转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学习,又有实践操作,既注重知识的掌握,又注重能力的培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平移和旋转的基本知识,对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强,乐于参与实践活动。
但是,对于如何将平移和旋转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设计歌手大赛的场景和规则,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意义,掌握平移和旋转的方法,能够将平移和旋转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意义,掌握平移和旋转的方法,能够将平移和旋转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平移和旋转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计歌手大赛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2.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平移和旋转知识的理解。
3.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教学课件,展示歌手大赛的场景和规则。
2.学具:为每个学生准备一份学具,包括彩纸、剪刀、胶水等。
3.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关于平移和旋转的实际问题,用于巩固和拓展环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歌手大赛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歌手大赛的规则,并提出要求:用彩纸剪出自己喜欢的歌手形象,然后通过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将歌手形象排列成一组。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歌手大赛》北师大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歌手大赛》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统计数据的情况?”比如,你们可能参加过班级的投票选举,或者帮助父母统计家庭开支。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数据的收集和统计图的奥秘。
在讲授环节,我尝试用生动的案例和实际操作来引导学生理解条形统计图的概念,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方法是比较有效的。但我也意识到,在讲解重点难点时,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简化语言,用更直观的方式来进行解释,以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出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他们能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但在引导讨论时,我发现有些学生较为内向,不愿意主动表达自己的看法。针对这一点,我考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多地设置一些互动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
2.数学思维:在观察、分析条形统计图的过程中,锻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进行问题发现、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3.实践应用:将所学的统计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提高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4.团队合作:分组进行调查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沟通、分享的团队协作能力。
5.问题解决:通过解决歌手大赛投票问题,激发学生面对问题积极思考、寻找解决方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比如如何利用统计图来优化决策。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7歌手大赛|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7 歌手大赛|北师大版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7 歌手大赛|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的第1.7节——歌手大赛。
这部分内容主要涉及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我们将通过实际的情境——歌手大赛,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概念和计算法则。
2. 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
3. 学生能够理解歌手大赛中的得分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 教学重点: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课件。
2. 学具:练习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情境——歌手大赛,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得分。
2. 新课导入:介绍分数加减法的概念和计算法则。
3.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的例题,讲解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4.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应用拓展:让学生运用分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课题:歌手大赛2. 板书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七、作业设计(1) A歌手得分为8/10,B歌手得分为7/10,请问A歌手比B歌手多得了多少分?(2) A歌手得分为9/10,B歌手得分为6/10,请问A歌手比B歌手多得了多少分?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何,是否掌握了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否能够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2.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思考,除了歌手大赛,还有哪些情境可以运用到分数加减法。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需要重点关注。
教学内容的选取和设计非常关键。
我选择了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的第1.7节——歌手大赛作为教学内容,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涉及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通过实际的情境——歌手大赛,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1.7《歌手大赛》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1.7《歌手大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歌手大赛》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7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设计一个有趣的歌手大赛场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和运用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的基本概念和加减法的运算方法,但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还有待提高。
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不能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因此在解决本节课的问题时,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和引导发现法。
通过设计一个有趣的歌手大赛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启发和引导,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教学活动和板书。
2.学生准备:预习相关知识,了解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一个有趣的歌手大赛场景,引出本节课的问题:小明和小华各自捐款数,求两人共捐款多少元?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问题,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几个类似的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在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反馈,确保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4.巩固(10分钟)教师设计一个综合性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和合作解决。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_1.7 歌手大赛|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7 歌手大赛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歌手大赛的评分标准,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除法求平均数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歌手大赛评分标准的了解。
2. 平均分的概念及其运用。
3. 除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分的概念及其运用,除法求平均数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歌手大赛的故事,引出评分标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1)介绍歌手大赛的评分标准,让学生了解满分、及格分等概念。
(2)引导学生探讨如何计算平均分,从而引出平均分的概念。
3. 案例分析给学生提供一个歌手大赛的评分表,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计算平均分。
4. 求解平均分(1)讲解除法求平均数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2)引导学生运用除法计算歌手大赛的平均分。
5. 实际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计算歌手大赛的平均分,加深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6.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平均分的概念及其运用。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讲述故事、案例分析、实际操作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平均分的概念及其运用,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提高综合素质。
3. 课后作业布置具有针对性,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本节课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团队协作精神,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在以上的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求解平均分”这一环节。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歌手大赛》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歌手大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算式中加减数的交换律;2.通过对数学问题的分析、解决,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培养学生分组合作,提高集体协作精神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为数学寓教于乐,通过歌曲《歌手大赛》的引入,寓教于乐,巧妙地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歌曲歌词如下:不进退步不会掉队打败对手才是胜利的道别忘了欢呼声一起合唱你我他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播放歌曲《歌手大赛》唱段,让学生听一遍,并思考如何将歌曲内容和数学知识联系起来。
2.讲授知识教师先让学生回忆一下前面几节课的知识内容:加、减、乘、除和加减法的交换律。
然后,教师以一道例题为例,让学生体会加减法交换律的特点。
如下:小明手里有 15 元钱,他又收到了 10 元钱,请问他现在共有多少钱?教师讲解说,我们可以用以下两个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方法一:先用 15 加上 10,再得到答案。
15+10=25方法二:先用 10 加上 15,再得到答案。
10+15=25所以,通过这个例题,我们可以看出,在加法中,加数交换后得到的和也是相同的。
3.分组活动教师宣布班级分为若干小组,每组 4 到 5 名同学。
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将小组分成几个类型,并为每个小组分配一个支持者。
支持者的职责是带领小组进行活动,给予小组情感上的支持,让小组成员更好地合作。
小组活动的内容是,在一个组织有序的情况下,学生们尽量提出多个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教师会在活动结束后,为每个小组评分,以奖励其中的优秀表现。
小组示例题目如下:“众数”是指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请大家在小组中讨论一下,如果有以下这个数据:1,2,3,4,4,4,5,5,6,6,6,6,请问这个数据中的众数是多少?4.展示结果教师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答案,并解释各小组的答案的特点,让学生分析这些答案的共同特点和不同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歌手大赛。
(教材第16、17页)
1. 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 使学生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能够正确地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能够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多媒体课件。
1.口算练习。
13×5=29×6=34×7=9×25=56×3=24×4=
25×6=210÷3=400÷8=36÷4=186÷3=124÷2=
2.请四名学生计算并说明计算方法。
2.6+5.4 6.8+7.4 4.8-2.56-4.5
3.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对前面的知识进行了复习,今天我们要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
出示教材第16页情景图。
教师:看到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9号选手的总分是多少?
教师:谁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9.05分。
教师:你能说说总分是怎么计算的吗?
学生:专业得分加上综合素质得分等于总分,8.65+0.40=9.05(分)。
教师:你的回答真完整,谁还能再提一个数学问题呢?
学生:谁的总分高呢?高多少?
(1)估一估。
教师:在计算之前,我们先来估一估,谁的总分高一些?
学生:5号选手分高。
教师:你是怎么判断的?
学生:5号选手总分是9.43分,刚才我们算出9号选手得分是9.05分,所以5号选手分高。
教师:哦,这个同学通过计算得出结论:5号选手得分高。
那么不通过计算你还有其他办法判断他们谁的成绩好吗?
学生:也可以,因为5号选手的专业得分虽然比9号选手低,但是只是低了0.1分,但是综合素质得分5号选手得分比9号选手高很多,所以5号选手得分高。
教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学生:同意。
教师:刚才的同学,你真棒,分析得很完整。
在生活中,很多时候不能准确计算,但是我们依然可以通过估算推算出它的大致结果。
(2)算一算。
教师:5号选手的得分高,到底高多少呢?需要我们一起来算一算,请你们先在练习本上试一试吧。
(3)全班交流。
教师:谁能说说你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学生:8.65+0.40=9.05(分)9.43-9.05=0.38(分)
8.65
+0.40
9.05
9.4·3
- 9.05
0.38
教师:你能介绍一下你的方法吗?
学生:我先算出9号选手的总分,再用5号选手的总分减去9号选手的总分。
教师:他的方法你们同意吗?还有别的方法吗?谁来介绍一下?
学生:我是用综合算式来计算的,算式是9.43-(8.65+0.40)。
教师:在算式中加了一个小括号,同学们能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吗?
学生1:小括号里算式8.65+0.40表示9号选手的总分。
学生2:我想先算加法再算减法,所以加了小括号。
教师:不加小括号行吗?
学生:不行,去掉小括号就要先算减法了。
教师:谁能说一说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样的?
学生: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教师:你们能尝试着计算上面的算式吗?
学生:9.43-(8.65+0.40)
=9.43-9.05
=0.38(分)
教师:还有别的列式方法吗?
学生:9.43-8.65-0.40
教师:上面的算式又怎么计算呢?
学生:没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教师:你们能计算出上式的结果吗?
学生:9.43-8.65-0.40
=0.78-0.40
=0.38(分)
教师: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有小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没有小括号的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又要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教师:笑笑是这样算的,8.65-8.55=0.10(分),0.88-0.40=0.48(分),0.48-0.10=0.38(分)。
你能说出每一步的意思吗?
学生:8.65-8.55=0.10(分)表示9号选手的专业得分比5号选手的高0.10分,
0.88-0.40=0.48(分)表示5号选手的综合素质得分比9号选手的高0.48分,
0.48-0.10=0.38(分)表示5号选手的总分比9号选手高0.38分。
教师:你们会计算4.6+12.3+5.8和15-(1.2+3.90)吗?小组之间互相谈论,把结果整理在练习本上。
学生小组之间谈论,集体订正,再次剖析理由。
教师:通过以上几道题的计算,你们知道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吗?
学生:小数混合运算。
(板书: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师:谁能说一说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学生: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没有小括号的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教师:它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比怎样呢?
学生: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是一样的。
歌手大赛
9.43-(8.65+0.40) 9.43-8.65-0.40
=9.43-9.05=0.78-0.40
=0.38(分) =0.38(分)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
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没有小括号的要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1.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了与之联系密切,富有情趣的生活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中。
2.练习的设计我尽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但感觉到有趣味,而且也感受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A类
1. 计算下面各题。
3.56-2.14+7.59-(3.28+
4.72)72-34.5-2
5.5 4.67+(5.68-3.46)
2. 妈妈买了1块面包和1瓶酱油,她交给售货员8元。
请你算一算,售货员应找妈妈多少元?
(考查知识点: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能力要求:会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B类
1. 妈妈带160元钱到商场购物,买书花了89.85元,买了一支钢笔花了8.5元,她还剩多少元?
2. 星期天,乐乐要去书店买书,再去外婆家看望外婆,然后回家。
(1)笑笑一共要走多少千米的路?
(2)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考查知识点: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能力要求:会运用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 8.92112 6.89
2. 8-2-4.85=1.15(元)
B类:
1. 160-89.85-8.5=61.65(元)
2. (1)1.6+0.85+2.1=4.55(千米)
(2)(答案不唯一)从书店到外婆家的距离比从书店到笑笑家的距离近多少?
1.6-0.85=0.75(千米)
教材习题
第17页练一练
1. (1)估计接好后的绳子够2米长。
(2)1.18+1.23-0.25=2.16(米)
2. 4.93 1.41 1.98
3. (1)15.4+2.36+2.15=19.91(千克)19.91<20能同时过河。
(2)17.83千克和2.15千克的小动物一起过河,15.4千克和2.36千克的小动物一起过河。
4. (1)1.9-1.1=0.8(米)0.8+0.35=1.15(米) 1.9-0.52=1.38(米)
(2)(答案不唯一)3年前小树多高? 1.9-1.1=0.8(米)
5.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