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的技巧--黄执中
黄执中_辩论十讲之正反方决策思考(需根解损)
![黄执中_辩论十讲之正反方决策思考(需根解损)](https://img.taocdn.com/s3/m/dac197fb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9a.png)
一、正方的政策决策思考由于奥瑞冈制度下的正方立场必定是违反现状政策制度的一方,所以作为想要推翻现今政策制度以建立新的制度的一方,必须要有符合一定的论述证明的标准才能被人信服。
而又正方因为要推翻现状制度所以必须是先讲的一方,所以为了比赛双方进度的顺利进行,通常裁判会要求正方最好能在一辩的时候就负起「需根解」三者的立论证明完整,否则就很有可能会直接输比赛。
而正方在这一开始就要负起的这三个推论证明,通常则被称作为「初步方案」,那我们现在就开始来为正方的需根解损来个别作介绍吧:需要性:改变现状制度的理由、原因、需要。
「需要性」即「需根解损」当中的「需」。
一般而言,如果一个政治制度进行顺利,你若想改变它,就必须要有改变它的理由。
要不然它进行的好好的,何以要莫名其妙的突然被改变,而这就是需要性的精神。
这样的思考模式也可以用在于说服观念当中,如果某人在某时某地的行为正在进行顺利,当吾人今天想要说服它对此行为做出改变,就不能莫名其妙地叫他说改就改,一定要告知其现在的行为何以有需要被改变,让他了解改变的需要,他就自然能够心甘情愿地对自己的行为有所改观。
而一般来说,论述需要性的方式有三大方向:1. 问题导向问题导向即是正方发现今天现状底下,有很严重的问题存在,动摇到社会或动摇到原本的制度。
而这样严重的问题用现状的制度又不能够解决,所以必须改变制度以解决这个问题。
而解决这个严重的问题,即是采取这种策略的正方的需要性。
Eg:在「我国应对青少年施予宵禁政策」一题中,正方发现,在深夜,青少年的犯罪率相当的高。
为解决此一问题有所需要对青少年采取宵禁政策。
Eg:在「我国高级中学应回复留级制度」当中,正方发现因为学分制导致学生在高中对课业挑食,造成用学分制新进大学的新一批学生们,二一人数及选错课的人数大幅暴增。
为解决此一问题所以有回复留级制度的需要。
2. 价值导向采取价值导向的正方,相信有某种精神、某种价值是更值得今天的我们去追求的。
001【立论入门】黄执中:学立论,教你面对人生的两难
![001【立论入门】黄执中:学立论,教你面对人生的两难](https://img.taocdn.com/s3/m/00e8d59f2e3f5727a4e962b7.png)
001【立论入门】黄执中:学立论,教你面对人生的两难你好,我是黄执中。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学辩论,或者说学立论,有什么用?你一定听过「真理越辩越明」这句话。
可是你知道吗?在我们辩论的绝大多数时候,左边是正方,右边是反方,真理在哪里?在中间。
是的,一般来说,当辩题分成左右两边的时候,只有中间的那个才是真理。
比如说,「爱情跟面包哪个更重要」这个问题,如果你想要找真理,那么认为「只有面包更重要」或是「只有爱情更重要」的人都是有问题的。
因为最合理的是什么?在中间嘛——面包跟爱情都很重要,对不对?又好比人性本善/人性本恶,你吵了半天认为,人性都是善的,好像也有问题;认为人性都是恶的,好像也有问题。
什么听起来最没问题,?就是中间,人性有善有恶。
于是,有的人因此会产生一种疑惑:那你们这些打辩论的,吵了半天吵的是什么?既然正方也不会是对的,反方也不会是对的,两边都不会是对的,那么你不是浪费大家时间嘛。
明明你们都知道了,只有中间的那一道,就是人性有善有恶,爱情面包都重要。
明明中间才是对的,那么你们辩论辩什么?也因此,这些所谓看透了辩论的人,他们就会有一种说法,叫做「辩论只不过是个游戏」,just a game,它只是一个语言的游戏,反正又弄不出真理来。
真的是这样吗?这里我要向各位介绍一个观念,那就是:「凡是有意义的话都有可能错,凡是不可能错的话都没有意义」。
什么意思呢?我们还是用刚才那个,「爱情跟面包的两难」来做例子。
当我问你:爱情重要还是面包重要?假设现在,一边是林志玲,一边是我的事业,我两个只能选一个的时候,我该怎么做?这时候呢我会很困扰,我会想求助那些有智慧的人,我会希望他们给我一点意见。
所以呢,来我问一下王大师。
「王大师,请问爱情跟面包到底哪个重要?」也许呢王大师会告诉我说,爱情更重要。
因为人是为了爱而活,而不是为了面包而活。
这听起来挺有道理的,对不对?于是,这位王大师的说法就给了我一个动力,让我决定为了爱情,牺牲面包。
黄执中十讲辩论中的说服力笔记
![黄执中十讲辩论中的说服力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32b369fe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88.png)
黄执中十讲辩论中的说服力笔记黄执中十讲辩论中的说服力笔记1. 说服力的概念在黄执中十讲辩论中,说服力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
说服力是指通过言辞、事实和逻辑来使别人相信你的观点或观念。
在辩论中,说服力是一种关键的技巧,它需要运用言辞和逻辑来影响听众,使其对自己的观点产生共鸣。
2. 说服力的重要性说服力对于辩论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个观点的真正力量在于它能否说服他人。
在辩论中,一个观点能否得到支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辩论者的说服力。
只有通过说服力,辩论者才能使听众相信自己的观点,从而赢得辩论的胜利。
3. 说服力的技巧在黄执中十讲辩论中,黄执中提出了一些提高说服力的技巧。
辩论者需要有充分的准备,对相关的事实和观点有充分的了解。
辩论者需要运用恰当的言辞和语气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听众产生共鸣。
辩论者需要运用逻辑推理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4. 个人观点在我看来,说服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通过言辞和逻辑来影响他人,使他人相信自己的观点。
提高说服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认为,通过学习黄执中十讲辩论中的说服力技巧,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说服力,从而在辩论和交流中更加游刃有余。
总结说服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它可以帮助我们在辩论和交流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通过学习黄执中十讲辩论中的说服力技巧,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说服力,使自己的观点更具有影响力。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努力提高自己的说服力,使自己能够在交流中更加游刃有余。
说服力在辩论中的重要性说服力是在辩论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
一个观点的说服力能否让听众相信,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辩论的结果。
说服力不仅仅是通过言辞和逻辑来影响别人的观点,更是在辩论中取得胜利的关键。
一个辩论者如果缺乏说服力,即使有再多的事实和论据,也很难取得最终的胜利。
在黄执中十讲中,提到了一些提高说服力的技巧,包括准备充分、言辞恰当和运用逻辑推理。
准备充分是指在辩论中,辩论者需要对相关的事实和观点有充分的了解,这样才能够在辩论中有条不紊地展开自己的观点。
黄执中 关于辩论的十个观点
![黄执中 关于辩论的十个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d301e722647d27284b735193.png)
黄执中——之于辩论的十个观点
一、沒有無敵的論點,只有無敵的辯士。
二、價值才有爭議,事實不會有爭議,所謂「有爭議的事實」,其實都只是資訊不足。
三、事物的優點,其實是用它在其他領域的缺點換來的,反之亦然。
四、你永遠不能「真正的」證明任何事,你的證明,只能建立在對方無法負起舉證責任之上。
五、不要證明你的對手是錯的,而是要利用你的對手來證明你是對的。
六、凡是有意義的話,都有可能錯,而不可能錯的話,都沒有意義。
七、講話要像地上走,思考要如天上飛。
八、那些「只有在辯論台上才能用」的辯論技巧,不要學!
九、需要瞄準十秒鐘的投籃,再準也沒有意義;無法在時限內講清楚的論點,再對也沒有意義。
十、如果不太討厭輸,你就不大可能贏。
黄执中 辩论十讲 申论的技巧
![黄执中 辩论十讲 申论的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558e9959b307e87101f696ce.png)
申论的技巧大陆选手的申论,无关的话讲太多,但是说话很稳定。
陛下,语言就是一个帝国最强大的武器。
——牛津大辞典编著致维多利亚女王一、书写与口语的差异(两个系统)表达效果=7%内容+38%语气+55%的表情等相关视频:黄执中、林正疆、余磊二、潜在表达者与语境的设置为听众设置语境,使之有亲身之感,从而达到意识操纵的目的——你要成为代言人相关视频:黄执中03年国辩决赛的结辩、第三届海峡杯决赛的结辩三、说服的类型——告知型与沟通型1、告知型——处理事实项特点:熟悉、专业、权威——我和你们不一样打法:高打,即以高打下例证:2001年国际大专辩论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可否并行——武汉大学反方金钱之辩中的袁丁陈词2、说服型——处理判断项特点:友善、体谅、坦承——我和你们是一样的打法:低打,即以低打上例证:通过父母、小孩、学生等小例子,开启经验库,如黄执中金钱之辩胡渐彪的结辩(层层开解,节奏跟不上)1995年国际大专辩论赛金钱追求和道德追求可不可以同步具体技巧:案例1台湾应立法禁止吃狗肉——吃狗肉是一种野蛮残忍的行为标准价值论点,太简单却不好讲,逻辑容易出问题吃狗肉吃人肉吃胎儿是野蛮而残忍,不是吃狗肉的行为残忍,而是狗肉这种东西就不应该吃,就像吃胎儿,即使是死的,也残忍野蛮至极。
1、类比的诀窍(把吃狗肉不舒服的感觉带给别人)悟:以类似代替解释渐:举例先易后难、解说先深后浅倒:倒推举证责任,即让对方证明类比不正当性问问题,不要阐述不要正攻法。
比如:吃人肉不残忍吗?人类不是我们密切熟悉的吗?他自己能反驳好吗?案例2代沟的主要责任在长辈,因为长辈都当过晚辈,而晚辈没有当过长辈。
可用譬喻,夏虫语冰,晚辈从未揣摩经历过晚辈的感受。
2、譬喻的诀窍(越好的论点、两句话讲完,交锋越少。
所以需要小题大做)三:三位说,即道理---譬喻---道理,九曲桥的道理,明:要把观众当做小学生般去解释,仔细解释譬喻,让大家觉得这还用说呢?置:找机会置入关键词,即下例中,在譬喻后的陈词,用夏虫,小虫子换掉晚辈让道理留下的印象久一点,还更有趣一点。
黄执中关于辩论的
![黄执中关于辩论的](https://img.taocdn.com/s3/m/83d5cb27b307e87100f69652.png)
黄执中关于辩论的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关于态度和努力一、学辩论,就像学英文,除了多听多练,其实没什么特别的诀窍。
不过同样的,学辩论,就像学英文,即使是多听多练这么简单的一件事,都很少有人能真正的做到。
而且依我个人的经验,那些做不到的人,最喜欢夸那些做的到的人「头脑好好喔」或「好聪明喔」……好像只要确认了对方的本事是一种「聪明」,那自己就没责任了(笑)。
所以,学弟,以下三件事,你做过几条一、比赛后,你有没有录像或录音打完后,不论输赢,你有没有再回头去看去听听的时候,你是直接跳到自己上场的那段,还是有耐着性子,整场比赛从头到尾的听听完后,你有没有继续假装自己是裁判,然后再听一遍有没有假装自己是对手,然后再听一遍有没有假装自己是不懂辩论的观众,然后再听一遍一遍又一遍你一边听,有没有一边想有没有每听一段就停下来,想着如果再一次,自己该怎么问该怎么申论在账面上,我打比赛的经历不到两百场,但在心理上,不夸张,我的「经历」会是这个是数字的四、五倍──就是这个原因。
二、比赛前,你是怎么讨论的你是想讨论出一个「完美的论点」而熬夜到通宵还是花时间将「有缺陷的论点」练到精熟你是不是常为了跟队友争辩出一个完美的论点搞的天昏地暗睡眠不足只有精神因紧张而异常亢奋然后第二天用这个「极陌生的完美」上台去支支吾吾然后输了再哀叹昨晚的攻防没用到或是裁判听不清楚直叙、倒述、举例、譬喻、类叠、一句讲完或延伸到一分钟……你会用几种方式讲你的架构每种方式,你讲过几次你有没有试过每个论点要讲多久练习要足,记得睡饱(打两岸杯时,比赛前一个小时我都会跑去睡午觉)。
论点是没有无敌的,所以在抓出大方向后,时间要放在「人」身上,而不是放在论点的细节上。
三、比赛中,你的注意力放在哪是放在「比赛」上还是放在「自己的论点」上你有没有专心去听对方讲话你知不知道对方为什么要在这个时间点讲这段话你有没有专心听自己的队友讲话你知不知道你的队友在你上台前讲过了哪些话听人家说话时,你会不会抓关键字你会不会想要去厘清或确认某些意义模糊的字词厘清后,你能不能正确的总结或归纳他们的话你能不能告诉裁判比赛现在进行到哪别人说的听不懂,自己上台就说不通。
黄执中辩论十讲 论点与推论
![黄执中辩论十讲 论点与推论](https://img.taocdn.com/s3/m/94a5cec8aa00b52acfc7ca7f.png)
缺启发式教学,学生缺思考力请注意这篇文章的重点!李家同教授日前批评,只有笨蛋才去看PPT,接着又指出年轻人爱看网络文章,他认为无助提升思考能力,也长不出智慧,不如多看法院判决书。
注意它想表达什么?不知是有意或巧合,学测作文便以大法官会议的释义文为题,加上台大校长的观点为引,要学生论述,日前李教授参加电视节目录影,又对台湾经济数热销,大家向钱看的现象,感到忧心。
注意作者想说什么?李教授是资讯工程学者,他会对高科技的网络运用,以及社会文化提出警语,相信是有感而发,言人所未言。
这些现象点出一个深层的问题,台湾正面临一个尴尬的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看什么书,怎么看,反映的就是当下的社会背景,文化思维一边看一边问自己就数字而言,台湾有相当高的人均所得,就像李教授所说“台湾应该没有这样缺钱的问题”,但是经济的富裕,背后却隐藏着一个社会肤浅,制度混乱,文化贫乏的现象,台湾是不是一个成熟的已开发国家?至少经济合作发展组建还不这样认为。
这篇文章的议题为何?台湾许多结构落差问题,从现在政治,社会,法律,教育各个层面,都没有能够跟经济一起均衡成长,也都需要好好提升、好好改革,这是过去十年,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所忽略的问题。
作者提出了什么论点?几乎家家有电脑,也有很高的网络覆盖率,但内容都很贫乏,讲求富裕不是不好,但是却没有“计利当计天下利”的胸怀,我们虽然号称民主,但是施政仍不全然以民意为依归,论证更是混乱一团糟,我们的司法忽视人权,违背正义,甚至酷刑逼供的事,也时有所闻。
作者想说的结论是我们虽然有各级学校,也有很高的就学率,但是却没有先进国家那种启发式的教学思维,小学、中学用的是考试引导教学的填鸭方法,甚至到大学也还是这样。
说到启发式教学,几乎没有大学老师敢用,这在自然科学是如此,在文史哲、社会科学更是如此,在这种师生恶性循环的惯性下,学生不善于思考或者不喜欢思考,也就不足为奇了,在网络文化的快捷、多变的推波助澜下,李教授担心的年轻人“长不出智慧”,可能不是危言耸听。
辩论--黄执中--对辩论与辩论方式的讨论
![辩论--黄执中--对辩论与辩论方式的讨论](https://img.taocdn.com/s3/m/7fcbe7a8dd3383c4bb4cd2b5.png)
「辩论与辩论比赛」一文,初载于一九六六年的《时与潮》第二一六期,作者刘福增,台大哲学系教授,师事于殷海光,主授逻辑、逻辑哲学与语言哲学。
由于本文有许多观念相当具代表性,而且我对「社会专业人士是如何理解辩论」一直很感兴趣,因此特别将此文转载如下,并附讨论于后。
然要强调,这毕竟是一篇多年前的文章,故辩论圈日后理论的进展,自非刘老师当年所能料想。
评论本文,非但并无贬意,我们身为圈内后辈,更应感谢老师曾对辩论的关心。
辩论与辩论比赛开放社会的最重要特征是让每一个人尽情的张开嘴来说话。
在开放社会里,一个撒布「谬论」的人,跟一个传播「真理」的人,有同等张嘴说话的机会。
我是开放社会的信仰者,我也是开放社会的鼓吹者。
学校里每次学生举办演讲比赛或辩论比赛,邀我当评判时,我都十分愿意参加。
这个学期先后已参加了三次台大学生社团举办的辩论比赛的评判。
每次比赛完毕后,不少同学要我发表意见。
但因时间关系,每次只能零零星星跟他们说一些。
现在我想将几次评判看到的一些问题,做个比较详细的讨论。
这个讨论或许能给对辩论比赛有兴趣的人一些帮助。
首先我们来谈辩论题目的选择和制作的问题。
从一方面来看,辩论比赛的题目跟普通演讲比赛和写作比赛一样,最好要适合参辩者的学识与经验的程度,题意要清楚明晰,并且最好能吸引听众。
但从另一方面看,辩论比赛的题目跟普通演讲比赛或写作比赛有很不相同的地方。
那就是,辩论比赛的题目所具有的特色。
这个特色平常都不为大家所注意。
因此,常常有很不理想的题目出现。
在辩论比赛上,通常辩论双方的主张是要对立的。
所谓对立,就是说双方的主张不能同真。
从逻辑的观点看,A与B两叙述不能同真的情况有两种。
一种是A与B彼此矛盾(contradictory);另一种是A与B彼此不一致(inconsisten t)。
所谓A与B彼此矛盾是说,A与B不能同真,同时也不能同假。
假如,「现在我很喜欢阿兰」和「现在我不喜欢阿兰」便是两句相矛盾的话。
所谓A与B彼此不一致是说,A与B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
060【结辩入门】黄执中:为什么说好结辩得学会做“减法”
![060【结辩入门】黄执中:为什么说好结辩得学会做“减法”](https://img.taocdn.com/s3/m/edd37b3a856a561253d36fcd.png)
060【结辩入门】黄执中:为什么说好结辩得学会做“减法”你好,我是黄执中。
今天,咱们来聊聊辩论赛当中的结辩。
结辩,又称为总结陈词。
在辩论场上,负责结辩的人,他所掌握的,是最后一个改变听众看法的机会。
我从学生时代,第一次打辩论开始,到现在二十多年来,几乎都是在担任结辩这个位置。
所以很多人会问我:当一个好的结辩,要有什么条件?又有什么秘诀?那么,我今天就来跟大家分享,我认为做一个结辩,最重要的一件事:那就是打结辩的人,一定要有一个减法思维。
这里的减法,说的是数学上那个加减乘除的减。
什么叫减法思维?好比说,我们想象一下,在一场辩论赛中,往往一开始,正方会说:我方主张人性本善。
或者我方主张安乐死应该合法化。
理由有第一点、第二点、第三点,巴拉巴拉巴拉……然后反方上来,他们也会说:大家好,我方主张,人性本恶。
或者,我方觉得安乐死不应该合法化。
理由呢也有第一项、第二项、第三项,瓜拉瓜拉瓜拉……那么,光是听到这,对台下的听众来说,他们的脑子里,就会同时塞进正方三个理由,反方三个观点,一共六套信息。
而且,还没完喔。
因为比赛,才刚开始呢!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正方的二辩,反方的二辩,正方的三辩,反方的三辩,他们每个人都会轮流上来,都会提出更多论据,想要去反驳前一个人的说法。
这个过程,就叫做给观众做加法。
也就是每一个辩手上台,都想要带给听众更多的信息量,使听众的负担,就像滚雪球一样,会越滚就越大。
好比说,比赛到了一半,正方三辩,上台发言:嗯,大家好,对方刚才的二辩,提出了四个论点,现在由我方来一一反驳。
第一点,我觉得如何如何;第二点,我认为怎样怎样;然后第三点、第四点……最后,回到我方立论。
我方在此,提出两个看法,巴拉巴拉巴拉……你看,这就是一种加法思维,在比赛中,前面的选手,给听众做加法,是好的。
因为那会让比赛看起来,花团锦簇,越来越丰富。
这过程,是有利于辩论的欣赏。
可是,当比赛到了尾声的时候,听众也好,裁判也好,他们不是只要欣赏,对不对?他们要开始为胜负做决定了。
黄执中辩论的
![黄执中辩论的](https://img.taocdn.com/s3/m/9d393827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f4.png)
关于态度和努力一、学辩论,就像学英文,除了多听多练,其实没什么特别的诀窍;不过同样的,学辩论,就像学英文,即使是多听多练这么简单的一件事,都很少有人能真正的做到;而且依我个人的经验,那些做不到的人,最喜欢夸那些做的到的人「头脑好好喔」或「好聪明喔」……好像只要确认了对方的本事是一种「聪明」,那自己就没责任了笑;所以,学弟,以下三件事,你做过几条一、比赛后,你有没有录像或录音打完后,不论输赢,你有没有再回头去看去听听的时候,你是直接跳到自己上场的那段,还是有耐着性子,整场比赛从头到尾的听听完后,你有没有继续假装自己是裁判,然后再听一遍有没有假装自己是对手,然后再听一遍有没有假装自己是不懂辩论的观众,然后再听一遍一遍又一遍你一边听,有没有一边想有没有每听一段就停下来,想着如果再一次,自己该怎么问该怎么申论在账面上,我打比赛的经历不到两百场,但在心理上,不夸张,我的「经历」会是这个是数字的四、五倍──就是这个原因;二、比赛前,你是怎么讨论的你是想讨论出一个「完美的论点」而熬夜到通宵还是花时间将「有缺陷的论点」练到精熟你是不是常为了跟队友争辩出一个完美的论点搞的天昏地暗睡眠不足只有精神因紧张而异常亢奋然后第二天用这个「极陌生的完美」上台去支支吾吾然后输了再哀叹昨晚的攻防没用到或是裁判听不清楚直叙、倒述、举例、譬喻、类叠、一句讲完或延伸到一分钟……你会用几种方式讲你的架构每种方式,你讲过几次你有没有试过每个论点要讲多久练习要足,记得睡饱打两岸杯时,比赛前一个小时我都会跑去睡午觉;论点是没有无敌的,所以在抓出大方向后,时间要放在「人」身上,而不是放在论点的细节上;三、比赛中,你的注意力放在哪是放在「比赛」上还是放在「自己的论点」上你有没有专心去听对方讲话你知不知道对方为什么要在这个时间点讲这段话你有没有专心听自己的队友讲话你知不知道你的队友在你上台前讲过了哪些话听人家说话时,你会不会抓关键字你会不会想要去厘清或确认某些意义模糊的字词厘清后,你能不能正确的总结或归纳他们的话你能不能告诉裁判比赛现在进行到哪别人说的听不懂,自己上台就说不通;所以别因为对方的用语陌生,一时听不懂,就选择回避或自行理解,然后一头躲进你的「说」里去自言自语……不懂就要问,质询时间就是拿来给你干这件事的多听多练睡饱能做到这三项,一般高中生学辩论的第一个瓶颈,应该就能突破;少爷谈定义辩题之所以会有争议,乃是在「一般人的理解」里,这个题目两边都合理,两边都难以取舍;想打破这个僵局,只有两个方法,一是新信息、一是新观念;误判的实例,或全面禁烟的机会成本,好为天平的一端添砝码,让他们在恍然受教之余,做出取舍;这在辩论政策时常用,在辩论价值时,不容易;新观念,则是重新诠释辩题中的那个「一般人的理解」,从中挖出一层新意义如广告对消费者,或创业对大学生的意义,好在砝码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支点,让他们觉得「喔,原来我还可以这样看」需要去定义的,都是需要去诠释、去说服的;至于那些温温吞吞、理所当然的定义,不如干脆大方点放掉,别费工夫了──大家都同意的定义,只会回到辩题那个大家都知道的两难;这在辩论价值时常用,在辩论政策时,不容易;对己方有利,不是指「在此定义下,我会赢」,而是指「在此定义下,辩题会有新意义」而我方的立场,只是「碰巧」符合了这层新意义摊手;观众是受了新意义的吸引,才愿意接受我方的定义……是接受了我方的定义,才碰巧让我方赢;我们那颗想赢比赛的心,是很被动、很低调的;所以,我们只好花点心思,把「爱情」诠释的更清楚一点;所以爱情中的自私,跟一般人的自私不一样;一般人说的自私,是以「我」为核心;但爱情中的「私」,是以「我们」为核心;爱情中的「非我」,一般的认知叫无私;但爱情中除「我们」之外,极为自私;最后,切定义的手法,其实并不适用于比较性的辩题,然为解释新观念的操作,不得不以此案例一试;下评论时,每个人都是从常理出发;另有苦衷那是你你家的事,别人可没有理解的义务所以遇上这种状况,一般而言,有三个选择:一是勉强自己,遵循常理;二是赌赌例外,万一被抓,就认了;三是奋力抢夺发言空间,让大家都明白你你的苦衷;辩论的题目,虽然层出不穷,但核心的「大争议」,其实并不多──主客观之辩,就是最典型的一种;大争议,是基本价值对立;辩题,是个别案例应用;认知,该是主观还是客观行为,该重目的还是手段判断,该看群体还是个体自古至今,像这类的大争议总是反复出现,吸引了无数精采的论述围绕于其上;大争议中的双方,没什么对错之分,争议留下的,是一系列细腻的进退与推论;打比赛,是接触个案;接触个案,是为了更理解个案背后的争议内涵;内涵摸熟了,久而久之,面对人基本的价值矛盾,脑中自然就会建立起一套套彼此对立对话的模型来;平时读书,左一段右一段,观念都是散的,但脑中的几个冲突模型一旦建立后,便很容易能看出哪段话是在对应或补强哪条思路,脉络一通,左右逢源;学辩论,学的是一套求知识的方法论;幸福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强调幸福是主观的一方,把「人的感受」当成幸福的主体;强调幸福是客观的一方,把「人的意义」当成幸福的主体;他们认为若把感受当成目的,则人类一切的行为,都将是「不自主」的;比如饿的时候,你会对「吃」感到愉悦──但这不是因为你「要」感到愉悦,而是本能的驱使,让你「不由自主地」感到愉悦;等吃饱了撑了,你又会对「吃」感到厌恶──但这也不是因为你「希望」觉得厌恶,而是相同本能的节制,让你「不由自主地」感到厌恶;你之所以会「喜欢」吃螃蟹,是因为比起别的食物,螃蟹「让」你感觉比较美味;所以,当你吃饭时选螃蟹而不选虾,玩社团选辩论而不选吉他,迷偶像选苏菲玛索而不选安心亚……探其究竟,都是你服从于感受后,驱乐避苦的必然结果;无法让意志脱离于主观感受,则所谓的选择,便只是假象;这样的人,是感官的奴隶,不是自由人;这样的乐,不能叫幸福;;;;;;;;;;;;;要求真幸福,就要把属于人的自主性给找回来:感到愉悦的,未必该追求,感到厌恶的,未该逃避;有些事,虽然会让你觉得痛苦,但借着人所独有的理性,你却可以让自己「选择认为」什么是该做的;于是,你强忍着主观的痛楚,克制着主观的期盼,牺牲着不愿牺牲的牺牲──去做一件客观上,该做的事;幸福的可贵,就在于它从这样的抗拒与承担中,让我们发现「自己的存在」;你是选择要流泪的「人」,不是欢愉所操控的木偶;这,才是人该追求的真幸福;老辩棍的战术那场比赛,我们发现了一个重点:那就是如果双方都是老经验的辩手时,则自由辩千万不要问,只要答因为对像路、胡、周这样的老家伙而言,自由辩这种单点抛问式的攻击,已经没有什么是「接不住」或「说不通」的了;故一直提问,只会给他们各种妙答机会去澄清譬解,如此一来,观众对其架构的理解反而越来越深;反之,攻击的一方则要不断的想问题丢过去,问题越犀利,只会让他们待会反唇相讥的效果越好──等于是一直做球给他们杀,非常累当年那场比赛的前半段,双方还算正常,彼此有问有答;但到中途,对面那些心术不正的老家伙们就率先发现了这个甜头,于是开始完全不抛问,站起来,答完问题,就坐下;如此一来,由于他们没提问,所以我们这一方就只好被迫再发问,然后他们再站起来,答完问题,得掌声,又坐下──就像郭靖站到了天罡北斗阵的北极星位,驱的我们这一方手忙脚乱「防御,就是最好的攻击」……这个发现,非同小可;今年交流赛,对手里有思渊,所以我特别跟队友解释了这个经验,希望大家到时千万不要问,只要答;又由于我们是正方,因此得先努力吸引对方来攻击我们;于是到了自由辩,第一个站起来的吴超,所提的第一个问题是:「今天的比赛,我方立场大家都知道了,想请问对方立场」嗯,虽然有点卑鄙,可是,干的好没想到,对方站起来的倏盈,回答的是:「我方的立场,大家也都知道了,所以还是想听听您方的反驳」喂喂,这就太卑鄙了吧辩论的架构常常比赛结束,裁判讲评时会说:这场比赛没有层次,或是这场比赛很有层次感……学弟想请问学长,「层次」指的是什么样的概念准备比赛时又如何准备这个「层次」;;;;;;;;;;;;所谓比赛的层次,一般指的是辩士间的职责切换,与双方间整体举证责任的推移过程;这种「层次」,显非单一辩士所能力致,得要靠场上每位选手的脑袋都清楚,才能合作打出一场转折分明、脉络井然的比赛;至于辩士个人所能努力提升的,主要在于讲话的「层次」;讲话的层次,就是「叙事的顺序」,更简单的说,就是「把你准备的内容让听众懂的顺序」;这个顺序安排的好,听你说话的过程就会变得很轻松、很自然,听完后,听众很容易进入状况,不用花力气自己再理解一遍;;;;;;;;;;;;;辩论人最基本的叙事法,我称为「对方刚才说」:也就是先说一段对方论点对方刚才说怎么怎么,然后再配一段己方的响应或反驳但我方认为如何如何;接者换对方下一个论点对方刚才又提出怎么怎么,然后再响应或反驳但我方却想反问如何如何;比起圈外人争论时动辄指东打西,想到哪说到哪,这种「单点钉单点」的叙事法显然条理清楚的多,新手学辩论,这是基本功;但当你所要处理的论点超过三个,且论点间开始有轻重差异或因果关系时,光凭「对方刚才说」就不够用了,因为只讲单点攻防,会让听的人掌握不到你的「架构」;是的,面对较复杂的争论,单点产出的结论,往往都太「偏」,得靠架构;有些人辩论打久了,但一开口,用的却还是那种「单点钉单点」的基础叙事,以致于架构到手,却无法发挥它该有的威力,这是最常遇到的辩论瓶颈;就像毒爆一波只能让你打到白银一样;此时,你得熟悉进阶技巧;;;;;;;;;;;;;如果架构的核心,是一套逻辑性的检证程序,这时我们常用「退一步说」:也就是按着架构顺序如需根解损,一步步的先确认对方必须先证明怎么怎么,再削弱但未必怎么怎么,然后转到下一层退一步说,就算真的怎么怎么,再削弱但也未必便那样那样,然后再转到下一层再退一步说,就算真的那样那样,再削弱但也未必就这般这般;比起单点碰撞,这种「走点到面」的叙事法,可以在层层攻防中,带着听众把整个大论述的环节「演示」一遍,让架构的逻辑性对听众发挥效用;是很考验辩士逻辑的手法;;;;;;;;;;;;;如果架构的关键,在于某个观念或定义的接受与否,这时我们常用「但从这个角度说」:也就是先标出要突破的「观念点」大家好,有个想法很有趣,就是怎么怎么,站稳后,再用这个观念逐一清扫各个战场,提出诠释了解了这点之后,让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看今天场上的争论,让你的每次诠释,反过来印证并加深大家对「观念点」的理解所以对方之所以会说那样那样,只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如何如何;这种「头过身就过」的叙事法,好处是可以把表达的能量完全集中在一个点上,等该点突破了,接下来随之演绎,拿去扫战场时,听众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效果;是很考验辩士单点表达的手法;;;;;;;;;;;;;而如果辩题讨论的范围太广,战场开的太散漫,超过了架构范围,这时我们常用「大意是说」:也就是先尽量把同质且琐碎的战场整理起来对方刚才说怎么怎么,大意就是在强调风险,各战场只归纳,不交锋对方又说那样那样,意思其实也是在讲风险,最后并成损益比,一次解决所以今天的比赛,比的只有一个,就是这个风险值不值得担;只要讲的人不搞栽赃的小动作,这种「抓大放小」的叙事法,能立即减轻所有观众的判断负担,为胶着的局势带来一种爽快感;但由于决胜点是在最后,所以前面的归纳得简单利落,不能拖太久,是很考验辩士临场判断力的手法; ;;;;;;;;;;;;叙事手法,掌握的是信息呈现的次序与流量,不同的需求,有不同的适用;会的手法多了,「戏路」就广;手法熟练了,层次分明,节奏就会渐渐显现出来;等节奏明确了,风格便成形;最后,练习时,要练习的是临场写纲要,别写逐字稿;不打辩论变强的方法对辩论而言,所谓的「变强」,有几种意涵;一种,是你的「批判思考」越来越强;所以你看事情会更敏锐、下判断会更严谨;面对问题时,脑袋里的思绪会越来越清楚;想得到这种「强」,倒不一定要打比赛──只要多读些教逻辑的书市面上太多了,挑你喜欢的就好,多练习书上的例题几乎每本书都有,闲暇时,挑些社论的论点做分析;慢慢地,就会有成果;另一种,是你的「辩证观」越来越强;所以你看事情会更相对、下判断会更包容;面对问题时,相较于对错,你更关心那背后的不得已;想得到这种「强」,也不一定要打比赛──只要你愿意主动地,去接触这个世界上或左或右、或宏观或微观或主观或客观的各种持方:在读完傅利曼选择的自由的同时,也请去看麦可摩尔的健保真要命,念了黄仁宇的大历史,也请翻翻王鼎钧的回忆录;再一种,是你的「表达力」越来越强;所以听你讲事情,旁人理解起来会很轻松;看你下判断,很容易就觉得理所当然;想得到这种「强」,还是不一定要打比赛──只要你能找机会累积公众演说的经验不要找可以长篇大论的机会,时间以四分钟到十五分钟为宜,内容可以是简报、教学、致词、推销甚至是说一段笑话都好;演说时,别管书上教的技巧,只要你是真心想让大家懂你的意思,久了,风格自然就养成;;;;;;;;;;;;;是的,拆开来说,想获得这些能力,都是有办法的;;;;;;;;;;;;;但辩论真正让你变强的,却不只是批判的脑、辩证的心、表达的声;而是在辩论中,你会因此学着,去面对另一个「这样的人」是的,另一个有着同样才华,受过同样训练,流过同样汗水,抱着同样渴望……同样想成长、想变强的人很奇妙的:人生中所有「看的到」的能力,怎么学,其实书上都有写,学校都有教;却唯有遇上另一个这样的人时,你,才会真正的变强唯有让自己遇上一个又一个想变强的人,你才会从对抗中,知道自己有多强才会知道,什么是「强」求全的批评有一种批评,叫做「求全的批评」;这种批评的逻辑,就是「凡是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的办法,都是烂办法」;而这种批评者的口头禅,则是「这根本治标不治本」举个例子吧:某甲失恋,终日郁郁;朋友们见他整天窝在家里愁眉苦脸的,也不是个办法,便彼此讨论,想凑钱帮某甲买张机票,送他出去走走,换个心情,或许,能另有邂逅;没想到此议一出,朋友间有一某乙马上变脸,义正辞严的说:「你们难道不懂吗某甲真正的问题,是失恋不是旅行没有恋情,再多的旅行都没意义你们想想看,花钱去旅行,难道能保证找回失去的恋情吗旅游完,还不是在失恋这样做,只是把钱丢进水里,根本就是治标不治本」语毕,诸友相顾无言,纷纷感佩某乙毕竟见事明白,互相摊摊手,收起钱,此事遂罢;求全者的批评,是所有反动者的秘密武器──反动者据此强调:他们的反对,其实不是因为不关心,也不是真的反对去解决问题,而是因为「目前的解决方案还不够完美」……故出于「对问题真正的关心」,反动者有责任去抵制一切「有可能浪费精力」的行为,好坐下来,等待「真正的」完美方案出现;让中求胜辩论中,正反两方,各有其「无可避免」的利弊,这是理所当然的;故在台上,想向大家证明对方有百弊而无一利,或强调己方有百利而无一弊,就像女明星想向大家证明或强调自己的胸部是真的一样,都是无意义的事;所以在辩论中,真正的学问不是「怎样打人」,而是「怎样挨打」──面对对方无可否认的优点,与己方无可避免的缺陷时,你因应的态度,将影响着你接下来整场比赛的说服力;挨打时,常见的一种因应是「攻」,亦即「对方说我错,嘿,但对方也有错」于是,对方每讲一次你方缺陷,你就攻击十遍他方弊端关键句是「我方倒是想请教对方什么什么」,问的越犀利火爆越义正辞严越好,最好是能逼到对方终于受不了,退去想解释他那无法解释的问题……那,你就没问题了;在台上,这种手法传递的讯息很明显:没错打辩论,不是要解决问题的,因为辩论的问题,都是无解的;所以我们来,只是来比谁反应快、气势强的;而观众与裁判,则会以同样的心情,去看待他们在讲到己方利益时,那种貌似悲天悯人般的「价值升华」;挨打时,常见的另一种因应是「守」,亦即「对方说我错,可是,我没错」于是,对方每讲一次你方缺陷,你就解释一次那不相关关键句是「对方误解了我方的意思」,解释的越幽默风趣越理所当然越好;同一个问题,用同样几句话,解释了四五次后,就可以开始反过来责怪对方为什么老爱问这个问题……那,你就没问题了;在台上,这种手法传递的讯息很明显:的确打辩论,不是要解决问题的,因为辩论的问题,都是无解的;所以我们来,只是来比谁立场更坚定、更嘴硬的;而观众与裁判,则会以同样的心情,去看待他们在讲到对方缺陷时,那种貌似痛心疾首般的忧国忧民;;;;;;;;;;;;;挨打时,常见的再一种因应是「走」,亦即「对方说我错,嘿,但我也有对的」因此,对方每讲一次你方缺陷,你就把话题转到其他优点关键句是「对方怎么老爱谈什么什么,都不看什么什么」,转的越词藻华丽越引经据典越好;凡是对方抛过来的质疑,一句都不要搭腔,等两三回后对方终于忍不住换了问题……那,你就没问题了;在台上,这种手法传递的讯息很明显:对打辩论,不是要解决问题的,因为辩论的问题,都是无解的;所以我们来,只是来比谁稿子更纯熟、更押韵的;而观众与裁判,则会以同样的心情,去看待他们在讲到正经议题时,那种貌似旁征博引般的滔滔宏论;;;;;;;;;;;;;唉,辩论,就像人生……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怎么去,就怎么回啊;;;;;;;;;;;;;因此挨打时,我最欣赏的因应是「受」,亦即「对方说我错,嗯,我是有错,那然后呢」哲耀这篇让中求胜,正是先将能受的,都受了,以此为前提,再去想架构;这手法,学弟戏称是围碁的「让子」,少爷惯叫做柔道的「受身」,所指的,都是同一个意思:辩论时,对方攻,坦然受,姿态比较好;姿态好的人,再要讲什么话,听的人,就容易觉得中肯;被质疑时,愿意受的一方,等轮到他去质疑对方时,对方再想「攻」、「守」、「走」,姿态就难看了;正如子申在比赛中曾调侃的:「喂喂,我方都承认我方缺点了,怎么轮你们就怕成这样啊」更何况利弊这种事,有舍,才有得;正因大方承认了「打工的确有很多好处」,之后,等你谈起「故得把这个好处留给更需要的人」时,就可以借力使力了;承认缺点,换取姿态,再挟着姿态,推动角度,好让原本的缺点,变成另一个优点的理由──学妹啊,这既不是什么「下下之策」,也不是因为「势在必得」;这,是剑宗;打政策辩论出身的,强调举证──所以不会攻,不会走;在价值辩论中,守的又难看;但也由于务实,因此想学着去诚诚恳恳的「受」,心态上倒是挺容易的;至于「受」的技巧,下次有机会再聊吧;;;;;;;;;;;;;对行为的当事人而言,在采取行动的当下,一定深信自己是利大于弊,所以我们应该超越当事人的观点,用旁观者的角度,重新观察所有受影响的层面;黄执中谈两岸辩论差异所有来自台湾的选手,生平第一次,如此彻底且一致的──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台湾辩士以数据和损益,想比较「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的优劣;大陆辩手以逻辑和论述,想讨论「取代」、「传统」和「教育」的定义……双方理解问题的脉络、挑选的重点、推论的过程、反应的方式、表达的习惯,对彼此而言,完全陌生;对方引述我们的话,听来都是我们说的,但意思都不是我们的意思;我们引述对方的话,的确都是对方说的,但我们根本搞不清楚那是什么意思;交互质询的原则,是对一个点持续确认、取得共识、再确认、举证;黄执中谈什么是虚伪为什么会有这些虚伪或者说,为什么会有这种为了某一目的而刻意去附丽、修饰并增减于真实的现象因为这世界上有许多东西,比「真不真」更重要;例如,善不善例如,美不美每个人,都有他的真实,连你自己,也一样;但不真实,未必就代表他们你不善良,所以只要你能找到一个共通的切点,你跟他依然可以在「不同的真实」中,彼此善良;这时,我们的虚伪,是为了让彼此留下一点「让对方也能觉得他自己是好人」的空间;每个人,都不能忍受他的真实被别人否定,连你自己,也一样;但不真实,未必就代表这个世界不美丽,因为这个世界很公平,它藉由观点与记忆,让每个人都能在那有一点点模糊的版本中,正视他你自己;所以只要你能找到一个更高的切点,你就能在面对这样的歧异时,带点欣赏,回复平静;毕竟,一个全然真实到无可闪避的世界如果不是地狱,那么,宗教家为什么还要另外绘制天堂一个了不起的结辩,对一支队伍而言,其实是个悲剧;如果有个道理,是有意义的,那我宁可大家早点懂,早点在这个问题上做讨论,别等双方空耗了半天,再由结辩点破;如果有个道理,是有意义的,但比赛中却完全没提到,完全没交锋,结辩突然拿出来讲,就会很怪、很矫情、很卖弄;偏偏,如果他又想把这个刚冒出来的道理,讲的很真挚、很激动、很感人……这时,就会像街边突然冒出个小弟跑来对你哭着喊爸爸那样的真挚那样的激动那样的感人;所以,非要等这个道理,前面已经讲了,却没讲清楚,争了,却始终被误解,想辩白,却总是隔靴搔痒,差一点点;这时候,结辩上台一讲,才会让人发出「哦~原来是这样」的感叹;所以,非要等这个道理,前面已经讲了,却没有对对手造成太大威胁,没有因此改变。
黄执中辩词
![黄执中辩词](https://img.taocdn.com/s3/m/1d495a7d9b6648d7c1c746b7.png)
2003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初赛正方:广告有利于大众消费(墨尔本大学)反方:广告不利于大众消费(世新大学)胜方:反方(世新大学)总结陈词反方世新大学队黄执中:大家好!我们今天在这边告诉大家,广告不利于大众消费,其实我们不是要来消灭广告,也不是对广告怀有敌意,也不是对商家怀有敌意,我们说报喜不报忧,我们强调的只是任何人在推销自我的时候一个本能的反应,这是人之常情,我们可以谅解这种行为,可是不能够误把这种行为,当成其实都有利。
对方辩友刚刚讲到北京申奥,北京申奥当然是把北京最好的一面呈现出去,怎么可能呈现任何坏的一面,这是人之常情啊,可是这个申奥的时候,我们北京所提供的咨询,是对北京有利,我们会主动提供对对方有利的咨询吗?这是不可能的嘛。
所以我们是在逻辑上告诉大家,任何的产品,不管你是怀着多么大的善意,不管你是多么有良心的广告人,它都有一个先天的限制,是它只能报喜不能报忧,无论是对方求职,还是我们辩论,都是只报喜不报忧。
这是先天限制,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了解这个先天的限制之后,我们就要再往下讲。
对于消费者而言,他跟厂商是处于什么样的关系,厂商是希望卖卖卖,希望消费者去买买买,对于厂商而言它希望的是赚到消费者荷包里的钱,我要怎么赚到钱,我商品本来有多好,我就把拍得有多好,本来没那么好,我就要把它拍得更好,这是任何事物的常理,我不去苛责厂商,可是我们要警告消费者。
我们不去苛责原告,可是我们总要提醒被告,这是今天场上一个简单的相互的关系嘛。
对方辩友告诉我们,他们说广告一旦打出去以后,很多人来买,我的成本反而降低了,可是各位要想清楚,本来根本就不应该有广告成本的,为什么我们今天去买一个手机,发觉这个手机广告,不是单纯的介绍手机性能,那个张曼玉、巩俐或者布拉德·皮特的头像会比手机还大,为什么?它是单纯要传递咨询吗,我买的又不是布拉德·皮特,也不是张曼玉,所以广告它不是单纯地在传递产品咨询,它诱发你的欲望。
辩论的技巧 —— 黄执中
![辩论的技巧 —— 黄执中](https://img.taocdn.com/s3/m/f138366fa98271fe910ef93f.png)
洛阳集:辩论的技巧——黄执中(简体字版)来源:秦君和的日志学长你好~我是台南二中思言社的学弟虽然踏入辩论圈已经快满一年了但是经过这一次的金陵杯我很想知道什么才是正规的辩论技巧什么是不该学的技巧亦或是~我该不该学辩论技巧当我去看别人比赛他们不像我们会所谓的卡话框定一次念完~然后直接进入论点讨论等等等之类的~~(还有模糊对方焦点)我想知道该怎么打好一场辩论当好一个二辩(正跟反)我该怎么去质询对方才不会被裁判认为玩弄技巧如何可以去深入讨论一件事我该以怎么样的思维去思考一件事最后~希望学长可以解答我的疑惑~谢谢你—————————————这是黄执中回答的分割线—————————————————辩论的技巧,目的是要吸引别人注意辩论的内容……在这个大原则下,不同的技巧,就像冬天的火锅跟夏天的冻柠,没有什么「最好」,只有「在当时的情况下最受欢迎」。
当大家都在背稿,搞的精雕细琢、天衣无缝时,我会劝你即席……如此一来,你平实的用语、偶尔的结巴、激动下的辞不达意,反而一样一样,都是武器。
当大家都是即席,搞的朴拙无华、原形毕露时,我会劝你背稿……此时,你精鍊的用词、流畅的节奏、连排比带押韵的段子,就会异军突起,鹤立鸡群。
所以,当大环境是摇头晃脑的严肃论理,那子申四两拨千金的调侃就超强;当大环境是针锋相对的傲气辩手,那哲耀大智若愚的稚气就超强;当大环境是俏皮话满天飞,那培德的不苟言笑就超强;当大环境是干坤烧鹅……那,那政大帅气的神雕侠侣就超强。
所以,没有「最好」的技巧,只有「在当时的情况下最受欢迎」的技巧──而看准大环境的变动,调整队伍的风格,是教练的工作。
可是,我瞎猜的啦──如果你的问题不在于「吸引不了他人的注意」,而在于表达能力还「不足以传达辩论的内容」,则所谓的技巧,是另一回事。
说话时,把意思表达得很清楚,是其一。
要做到这一点,口齿清楚是基本,但我们毕竟不是说相声,所以不用练到腔圆字正……意思表达的清不清楚,关键是你有没有表达出「内容间的因果关系」。
辩论的技巧 —— 黄执中
![辩论的技巧 —— 黄执中](https://img.taocdn.com/s3/m/f138366fa98271fe910ef93f.png)
洛阳集:辩论的技巧——黄执中(简体字版)来源:秦君和的日志学长你好~我是台南二中思言社的学弟虽然踏入辩论圈已经快满一年了但是经过这一次的金陵杯我很想知道什么才是正规的辩论技巧什么是不该学的技巧亦或是~我该不该学辩论技巧当我去看别人比赛他们不像我们会所谓的卡话框定一次念完~然后直接进入论点讨论等等等之类的~~(还有模糊对方焦点)我想知道该怎么打好一场辩论当好一个二辩(正跟反)我该怎么去质询对方才不会被裁判认为玩弄技巧如何可以去深入讨论一件事我该以怎么样的思维去思考一件事最后~希望学长可以解答我的疑惑~谢谢你—————————————这是黄执中回答的分割线—————————————————辩论的技巧,目的是要吸引别人注意辩论的内容……在这个大原则下,不同的技巧,就像冬天的火锅跟夏天的冻柠,没有什么「最好」,只有「在当时的情况下最受欢迎」。
当大家都在背稿,搞的精雕细琢、天衣无缝时,我会劝你即席……如此一来,你平实的用语、偶尔的结巴、激动下的辞不达意,反而一样一样,都是武器。
当大家都是即席,搞的朴拙无华、原形毕露时,我会劝你背稿……此时,你精鍊的用词、流畅的节奏、连排比带押韵的段子,就会异军突起,鹤立鸡群。
所以,当大环境是摇头晃脑的严肃论理,那子申四两拨千金的调侃就超强;当大环境是针锋相对的傲气辩手,那哲耀大智若愚的稚气就超强;当大环境是俏皮话满天飞,那培德的不苟言笑就超强;当大环境是干坤烧鹅……那,那政大帅气的神雕侠侣就超强。
所以,没有「最好」的技巧,只有「在当时的情况下最受欢迎」的技巧──而看准大环境的变动,调整队伍的风格,是教练的工作。
可是,我瞎猜的啦──如果你的问题不在于「吸引不了他人的注意」,而在于表达能力还「不足以传达辩论的内容」,则所谓的技巧,是另一回事。
说话时,把意思表达得很清楚,是其一。
要做到这一点,口齿清楚是基本,但我们毕竟不是说相声,所以不用练到腔圆字正……意思表达的清不清楚,关键是你有没有表达出「内容间的因果关系」。
(完整版)黄执中历年结辩词大全
![(完整版)黄执中历年结辩词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e2ecc31cd0d233d4b04e6909.png)
辩题:在校大学生创业利大与弊世新大学四辩黄执中总结陈词大家好!有一个道理很简单:一件事情你把它看的越严重你就越害怕它的失败。
你把一件事看得越严重你就越恐惧它的失败。
它的失败对你承担的压力就越大,我的计算就越多,于是你就胆胆颤颤----这是很正常的。
今天这场比赛对方辨友为什么会认为创业是这么这么不适合大学生做的一件事情,为什么大学生创业事一件如此弊大于利的一件事情呢?因为对方辨友把创业看的非常非常的严重,认为创业一种是人生极大的一个抉择,人生极大的一个投入。
这种东西是跟你求学的另外一个目标是全然抵触的,或者说有可能抵触绝对是两者不可得兼的,或者一定是得不偿失的。
他把它看的太重了。
各位呀,一个学生考大学考不上,他觉得天都快要塌下来了,他50岁的时候会以为这是什么?一个人二十岁的时候失恋他会觉得整个世界都要毁灭了,你以为他50岁的时候觉得这是什么?历练嘛,历练嘛!(掌声)如果我在二十岁谈恋爱先想着会不会成功,它会不会妨碍我的学习,她是不是值得我的专注?这个人以后是不是值得讨来做老婆,万一她红杏出墙了我怎么办?(笑声)现在先不要请她出去吃饭,万一她移情别恋了,那我不是在帮人家养老婆?我算这么多,人生过得有意思吗?(笑声,掌声)我们今天只是讨论一个简单的行为----一个大学生,他想要去创业,他不想放弃学业的同时他又想去创业。
他认为他已经准备充足了,他认为他有自信。
当然这个自信可能只是一个年青人的自信,他认为的充足只是一个二十岁的充足。
可是为什么浇他冷水呢?五十岁的人干吗熄灭二十岁人的火焰呢?等五十岁的时候再来回忆他二十岁的莽撞,这不是一种人生吗?而且,谁又知道这真的是莽撞还是一种深思熟虑呢?谁又知道这是得还是失呢?我们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他二十岁的青春或者二十岁梦想呢?难道成败可以决定一切吗?我们认为讨论这个题目我们在讨论的是一个大学生在他认为他想去创业的时候,我们来怎么评价他的行为。
我们不知道他是成,也不知道他是败。
黄执中经典辩论
![黄执中经典辩论](https://img.taocdn.com/s3/m/14e32c7631b765ce04081404.png)
经典辩论:执中反方结辩:公众人物应该表里不一黄执中:我现在坦白的说一个事情,马英九是个表里不一的人,因为他对外说他最爱的是台湾,而其实他最爱的是老婆。
我们今天在谈表里不一,对方辩友告诉我人内心有邪恶,人当然有邪恶。
从你小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人小的时候我们都是表里不一的人,因为我们很简单。
我们不喜欢的东西就是坏的,我们喜欢的东西就是好的,拿到东西就我要,拿不到东西我就要哭。
我的喜怒哀乐,我做的不舒服,痛苦或者是对别人的不欣赏会很明白的写在脸上,因为我们那时候没有责任,父母会容纳我们,老师会包容我们,我们没有责任。
等你慢慢地长大以后,就会发觉这个世界没有那么简单。
当你走出到你的家门,进到社会之后你会发觉:社会会要你对社会尽一些责任。
于是,你会在一路的跌跌撞撞当中,像对方所说的,有些话不能讲有些事情不能做,可是你要知道你于是就要把自己失意的东西,感觉藏起来。
哎,没有错。
我不喜欢黑人,可是我不行,我对外讲话我不能说这种话。
我对内的觉得很嫉妒,对外我要说他的得奖是很应该的。
我内心有愤怒,有仇恨,可是我没有说因为我知道,当我站在公众人物的那一霎那的时候,我讲话是要对全体负责的。
可是,今天要辩论的是,讨论一件事就是我对内的这种感受,我是要承认它仍然存在还是我要告诉我自己,这些东西都是假的,其实我并不恨,我并不讨厌它,我并没有嫉妒,我没有,我没有。
后者很恐怖,我不太能够理解。
今天这场比赛谈的是个大原则,就是人的互相体谅,人都是人,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在座各位都是。
你每天都做什么呢?在座的各位,你的每一个私生活每一个点滴,你都知道有很多东西不能给人家看,这是正常的。
我的有些欲望不能给人家看,我们自己不会认为是很邪恶的。
我们只是人,我们是用文明包装起来的野兽。
可是当包装的时候不会用对方的语气。
对方说包装的时候,他是嘲笑这个包装。
对我而言,感谢我们人类还有这种包装。
我们愿意彼此包装自己,所以我们才能很祥和的相处。
我如果不愿意包装,那就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我们每一个人努力的把自己format就是把自己给格式化。
黄执中16篇辩词
![黄执中16篇辩词](https://img.taocdn.com/s3/m/f37b5aadc281e53a5802ffde.png)
2003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初赛正方:广告有利于大众消费(墨尔本大学)反方:广告不利于大众消费(世新大学)胜方:反方(世新大学)总结词反方世新大学队黄执中:大家好!我们今天在这边告诉大家,广告不利于大众消费,其实我们不是要来消灭广告,也不是对广告怀有敌意,也不是对商家怀有敌意,我们说报喜不报忧,我们强调的只是任何人在推销自我的时候一个本能的反应,这是人之常情,我们可以谅解这种行为,可是不能够误把这种行为,当成其实都有利。
对方辩友刚刚讲到申奥,申奥当然是把最好的一面呈现出去,怎么可能呈现任何坏的一面,这是人之常情啊,可是这个申奥的时候,我们所提供的咨询,是对有利,我们会主动提供对对方有利的咨询吗?这是不可能的嘛。
所以我们是在逻辑上告诉大家,任何的产品,不管你是怀着多么大的善意,不管你是多么有良心的广告人,它都有一个先天的限制,是它只能报喜不能报忧,无论是对方求职,还是我们辩论,都是只报喜不报忧。
这是先天限制,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了解这个先天的限制之后,我们就要再往下讲。
对于消费者而言,他跟厂商是处于什么样的关系,厂商是希望卖卖卖,希望消费者去买买买,对于厂商而言它希望的是赚到消费者荷包里的钱,我要怎么赚到钱,我商品本来有多好,我就把拍得有多好,本来没那么好,我就要把它拍得更好,这是任何事物的常理,我不去苛责厂商,可是我们要警告消费者。
我们不去苛责原告,可是我们总要提醒被告,这是今天场上一个简单的相互的关系嘛。
对方辩友告诉我们,他们说广告一旦打出去以后,很多人来买,我的成本反而降低了,可是各位要想清楚,本来根本就不应该有广告成本的,为什么我们今天去买一个手机,发觉这个手机广告,不是单纯的介绍手机性能,那个曼玉、巩俐或者布拉德·皮特的头像会比手机还大,为什么?它是单纯要传递咨询吗,我买的又不是布拉德·皮特,也不是曼玉,所以广告它不是单纯地在传递产品咨询,它诱发你的欲望。
你不够帅,你不够漂亮,你的儿子不够快乐,你的生活不够满足,买我的产品你会好开心啊!所以我们会过度消费,所以为什么信用卡一出来,人们一旦有了一个机会,花明天的钱来买今天的东西,他就会不断地借。
黄执中辩论十讲2 辩论的架构
![黄执中辩论十讲2 辩论的架构](https://img.taocdn.com/s3/m/bb76e173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01.png)
黄执中辩论十讲2 辩论的架构一、引言黄执中辩论十讲是一本关于辩论技巧和辩论思维的重要著作。
作为一名辩论爱好者,我深感这本书对于提升辩论水平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本文将对黄执中辩论十讲中辩论的架构进行深入探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辩论构思和表达方式。
二、背景介绍辩论作为一种论证和交流的方式,其架构在辩论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是辩论的骨架,决定了整个辩论的逻辑性和可读性。
黄执中在其著作中详细地介绍了辩论的构思和表达方式,为辩论者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指导。
三、辩论的架构1. 立论阶段立论阶段是整个辩论的开端,辩论者在这个阶段要明确自己的立场和论点,并进行充分的论证。
在黄执中辩论十讲中,他强调了“主攻点”和“换攻点”的重要性。
辩论者需要尽可能明确并精准地阐述自己的主攻点,以打动听众并争取辩论的主导权。
而换攻点则是为了应对对方的反驳和质疑,防止自己的立论被击破。
2. 推理阶段推理阶段是辩论的核心内容,也是辩论者展示自己逻辑思维能力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辩论者需要展开充分的推理和辩证,运用逻辑和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黄执中在书中提到了“辩证逻辑”和“理性辩论”的重要性,辩论者应该善于运用不同的论证方式和方法,并注意辩论的逻辑连贯性。
3. 反驳阶段反驳是辩论中的一项重要技能,辩论者需要在这个阶段对对方的论点和观点进行批驳和反驳。
黄执中在书中提到了“最佳辩论者之谦虚法”和“犯难式”等方法来增强自己的反驳能力。
辩论者需要善于发现对方论点的缺陷,并用恰当的方式予以批驳,从而使自己的论点更有说服力。
4. 总结阶段总结阶段是辩论的尾声,辩论者需要对整个辩论过程进行总结和回顾,强调自己的主要观点并提出最后的观点。
黄执中在书中提到了“点题法”和“高远法”等总结方法,这些方法能够使辩论者的结论更加简明扼要,给予听众深刻的印象。
四、辩论的思考辩论不仅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思考方式。
在黄执中辩论十讲中,他提到了“辩证思维”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洛阳集:辩论的技巧——黄执中(简体字版)
学长你好~我是台南二中思言社的学弟
虽然踏入辩论圈已经快满一年了
但是经过这一次的金陵杯
我很想知道
什么才是正规的辩论技巧什么是不该学的技巧
亦或是~我该不该学辩论技巧
当我去看别人比赛他们不像我们会所谓的卡话框定一次念完~
然后直接进入论点讨论等等等之类的~~(还有模糊对方焦点)
我想知道该怎么打好一场辩论当好一个二辩(正跟反)
我该怎么去质询对方才不会被裁判认为玩弄技巧如何可以去深入讨论一件事
我该以怎么样的思维去思考一件事
最后~希望学长可以解答我的疑惑~谢谢你
—————————————这是黄执中回答的分割线—————————————————
辩论的技巧,目的是要吸引别人注意辩论的内容……在这个大原则下,不同的技巧,就像冬天的火锅跟夏天的冻柠,没有什么「最好」,只有「在当时的情况下最受欢迎」。
当大家都在背稿,搞的精雕细琢、天衣无缝时,我会劝你即席……如此一来,你平实的用语、偶尔的结巴、激动下的辞不达意,反而一样一样,都是武器。
当大家都是即席,搞的朴拙无华、原形毕露时,我会劝你背稿……此时,你精鍊的用词、流畅的节奏、连排比带押韵的段子,就会异军突起,鹤立鸡群。
所以,当大环境是摇头晃脑的严肃论理,那子申四两拨千金的调侃就超强;当大环境是针锋相对的傲气辩手,那哲耀大智若愚的稚气就超强;当大环境是俏皮话满天飞,那培德的不苟言笑就超强;当大环境是干坤烧鹅……那,那政大帅气的神雕侠侣就超强。
所以,没有「最好」的技巧,只有「在当时的情况下最受欢迎」的技巧──而看准大环境的变动,调整队伍的风格,是教练的工作。
可是,我瞎猜的啦──如果你的问题不在于「吸引不了他人的注意」,而在于表达能力还「不足以传达辩论的内容」,则所谓的技巧,是另一回事。
说话时,把意思表达得很清楚,是其一。
要做到这一点,口齿清楚是基本,但我们毕竟不是说相声,所以不用练到腔圆字正……意思表达的清不清楚,关键是你有没有表达出「内容间的因果关系」。
刚学辩论的人,讲话有个毛病,就是他们喜欢直接讲结论,不习惯慢慢讲推论。
这种「经济」而不「精确」的讲话方式不改,表达起意思来就永远都会是模模糊糊、松松散散的(至于老辩士的毛病,则是连聊天时都爱用推论,推的不厌其烦)。
习惯推论,就是习惯把「因为」跟「所以」当作语句间的连接词。
脑子里能常保因果关系的人,讲起话来,有起点,有终点,哪里该直走,哪里该转弯,清清楚楚,不容易乱。
拿一篇社论,看一遍,然后照着它的意思,试着自己说一遍。
接着,拿枝红笔,把社论里的因果关系标出来,看懂后,照着因果关系再说一遍。
多练几次,慢慢就习惯了。
别人听你的意思,能听得很不费力、很舒服,是其二。
在辩论中,选手都是有备而来,内容多半抽象陌生,交锋更是又快又准……短时间内,讯息的浓度太高,听起来会很吃力。
所以讲话的人,要像导游,每讲一段,就得停下来,做个路标,提醒一下大家我们刚才从哪里来,现在到哪里,等下要往哪里去,这样子,听众的理解才跟的上。
这是小技巧。
阅读时,遇到重点,我们可以读慢点,可以拿笔画个线,可以贴张色纸,可以回头多看一两遍。
但听人家辩论时,却没这么简单,台上的一句话,说完了,就消失了,听众还没想清楚,下一句话马上又会跟上来……而当听众终于忍不住停下来想的时候,就是你其他的申论平白流过的时候。
所以讲话的人,要贴心,要用你的停顿、快慢、语气、类比或重复,帮听众圈重点。
这部分,大陆的选手做的最好,拿他们的比赛多看几遍,再看台湾的比赛,差异很清楚。
说完后,让大家对你说过的内容有印象,是其三。
人对故事性的结构会有印象。
人对故事中的人物会有印象。
人对人物的表情与感受会有印象。
人对抽象的推理不会有印象。
人对太过理所当然的观点不会有印象。
人对设计得太精密的说法不会有印象。
有印象的话,慢而仔细的说一遍,胜过无印象的话重复无数遍。
这道理很简单,愿意做的人很少,因为大家上了台,都很帅,都想到对方的战场上去做攻防,拆架构,不喜欢留在自家的战场上沈闷的盖房子──尤其是二辩。
就先教到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