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残缺美
《红楼梦》巅峰之作的残缺永远是个迷作文1000字
《红楼梦》巅峰之作的残缺永远是个迷作文1000字红楼是一场梦,张爱玲曾说:“一生有三大恨事”,这第三恨便是《红楼梦》未完。
距今诞辰约有250年的《红楼梦》可谓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面不朽旗帜,很多人读《红楼梦》,很多人爱《红楼梦》,就因为它确实堪称得上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超越的巅峰之作。
只可惜《红楼梦》写到第八十回后,那份丢失了的遗稿,便使它终成了个“断了臂的维纳斯”。
虽然那遗稿渐渐郁结成许多“红粉们”心中的遗恨,但也使得《红楼梦》变成永远的谜,丢给后人无限的臆想与争论的话题。
因为《红楼梦》未完,张爱玲曾说自己恨不得能坐着时光机器穿梭回清朝,一把从曹翁手中抢回那丢失了的《红楼梦》遗稿,才算痛快。
《红楼梦》改写前前后后二十多年之久。
为了省抄工,不见得每次大改几处就从头重抄一份,当然是尽量利用手头现有的抄本。
而不同时期的早本已经流传出去,书主跟着改,也不见得每次又都从头抄一份,所以各版本内容新旧不一。
可以说,虽然红迷们对《红楼梦》的研究日新月异,但事实是除了考据,都是空口说白话。
正应了书中一句:“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而这样一部伤春悲秋、“怀金悼玉”的《红楼梦》,好不热闹地“你方唱罢我登场”,到头来却得到“都是给她人做嫁衣裳!”的盖棺定论。
可见《红楼梦》中从来就没有小人物,红楼中的每一个女儿都是那样“活脱脱”跃然纸上,只是各有各的命理而已,说穿了只不过是一场镜花水月的宿命集合。
除了看原著,如果用现代艺术手法向大众去展示《红楼梦》的魅力,电视剧也许是最好不过的视觉普及方式了。
电影时间太短,恐怕故事讲得“支离破碎”,也不能全景容纳《红楼梦》的鸿篇巨制。
《红楼梦》电视剧不受篇幅限制,可更好地对它一点一滴地深入开掘,这恰是电视剧的长处所在。
继86版电视剧《红楼梦》缔造经典神话之后,时隔24年《红楼梦》将再次搬上屏幕,只因它实在是值得反复琢磨创作的。
对于这样一部博大精深的巨著,已经写透了中国人的精致与糟粕。
我们对红楼的研究始终有新发现,却始终没有人敢说已经完全领略透彻。
红楼未完,残缺之美
红楼未完,残缺之美作者:李相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10期摘要:对于高鹗所续的后四十回合的批评,自五四起就争论不休。
作者认为,残缺的美,才是极改的美,才更加耐人寻味,并具体阐述了未完的红楼留下的美。
关键词:《红楼梦》残缺美续写一曾有人说过人生“三大恨事”,“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张爱玲觉得“三恨《红楼梦》未完”,但是我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合的缺失,并不是梦阮先生的遗恨,而是他给《红楼梦》画上的最完美的句号。
对于高鹗所续的后四十回合的批评,自五四起就争论不休,或言就是原著,或言含有原著成分,或言与原著毫无瓜葛。
吵吵闹闹数十载,不过无稽之谈一场空,正如《好了歌·解》所言:“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故此,不再探讨后四十回的真伪。
或真或假,一任诸君。
据说有好事者为断臂的维纳斯设计过许多“义肢”,可是当接上后,不论哪一款,都让人感到别扭,失去原来的那种神韵。
《红楼梦》的续写也是这个道理。
残缺的美,才是极致的美,才更加耐人寻味。
事实上,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完整的维纳斯,也有一部完整的《红楼梦》。
只是有的过于乌托邦,有的令人肝肠寸断;有的过于随性,有的比较专业。
然而,于各人而言,总归是美的。
下面我就具体说说这未完的红楼留下的美。
二《红楼梦》是一个谜,故而神秘,故而值得后人去思索、猜测。
在前八十回合中,最扑朔迷离的莫过于秦可卿之死,为此“红学”之下还分生出“秦学”这门学问。
“…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
”“史笔”,严格来说并非事实,而是史家诛心之论。
现存的程甲本、戚本等版本中,早将秦可卿的死改为病死,尽管如此,还是掩盖不了将秦死指向“淫丧”的线索,不禁令读者思之蹊跷,到底是“淫丧天香楼”还是“死封龙禁卫”更贴近美呢?显然,后者更具一种独到的美感,尽管是那样凄凉,但此下紧接托梦交代贾家后事,仍旧是极大胆的安排,也是神来之笔,一下子发展了凤秦二人的个性。
且使得全书的主旨变得隐讳,不似前者那样突兀,至少在读者眼中,红楼人物除了有点主子架子、小家子气外还是可爱的,不似看完“淫丧天香”后,产生一种精神上的反感。
有一种美叫残缺
残缺之美的概念理解残缺之美,是指在事物的不完整、不完美之处所显现出的一种独特魅力和美感。
它突破了传统对完美的追求,通过残缺的存在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美感。
这种美观观念源于人们对事物的深刻体验和感悟,是一种超越完美的审美体验。
在残缺之美的理念中,人们不再局限于事物的表面完美,而是在其不完整中寻找一种更深层次的精神共鸣和情感交流。
文学作品中的残缺之美呈现文学作品中常常展现出残缺之美的情感张力和内在张力。
比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矛盾情感和命运的反复曲折,揭示了她的内在残缺之美。
她的柔弱与坚韧、傲慢与自卑交织成了独特的内心世界,正是因为这种残缺,她的形象才显得更加饱满和立体。
这种美在文学作品中的呈现,使读者更容易对主人公产生共鸣,并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艺术作品中的残缺之美表达在艺术作品中,残缺之美通过形式、结构和意义的缺失,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效果。
比如在日本的“不完美之美”艺术风格中,通过损坏、残缺的艺术作品展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审美特质。
这种残缺的表达使艺术作品充满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观者在欣赏时也能够自由联想,从而获得更多的心灵享受。
残缺之美的心理学解读心理学上, 残缺之美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情感体验。
在精神层面上,人们逐渐认识到完美并非唯一的美好选择,也意识到残缺之美所蕴含的更多情感和内涵。
这种认识可以让人更坦然地面对自己的不完美,从而减少自卑感和焦虑感,培养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残缺之美对生活的启示残缺之美启示人们在生活中,不必一味追求完美,而是要学会从自身的不足中发现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生活中的挫折、伤痛、失败,都是生命中的一部分,而恰恰是这些残缺构成了我们每个人独特的美丽。
因此,人们应该学会接纳和珍惜自己的不完美,并从中发掘出无限的可能性。
残缺之美的审美意义残缺之美在审美上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使人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审美取向。
这种审美意义在当代艺术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人们在审美过程中更加注重内在的情感共鸣和心灵的触动,而不是局限于外在的形式美学。
浅析《红楼梦》的悲剧美
浅析《红楼梦》的悲剧美悲剧, 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红楼梦》的价值在于写了美的毁灭, 是真正的悲剧,无数漂亮、聪慧的奇女子相继走上了毁灭的道路, 而且“越美, 也就被毁灭得越快、越惨、越彻底”, 令人为之扼腕叹惜。
这使《红楼梦》成了“ 彻头彻尾之悲剧”、“悲剧中之悲剧”。
因此, 本文以《红楼梦》中风华正茂的青年女性为关照对象, 着力刻画“群芳”的“美”与“悲”, 从而深刻领悟其中的悲剧意韵, 以警醒众生的浮沉之梦。
贾宝玉体现了曹雪芹的悲剧感受。
一《红楼梦》的价值在于写了美的毁灭《红楼梦》写了大量美的人物、美的景象的毁灭(“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语),描写了许多爱情悲剧和人生悲剧, 大观园里几乎所有的女子都是悲剧人物( 如黛玉、宝钗、妙玉、迎春、探春、惜春、李纨、晴雯、袭人、香菱…… ) 。
鲁迅先生指出:“在我眼下的宝玉, 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 证成多所爱者, 当大苦恼, 因为世上, 不幸人多。
惟僧人者,幸灾乐祸,于一生中, 得小欢喜, 少有罣碍。
然而憎人却不过是爱人者的败亡的逃路, 与宝玉之终于出家, 同一小器。
”宝玉对人生悲剧不是熟视无睹,而是亲身经历, 故他的悲剧性比较丰满。
二《红楼梦》中的人物悲剧2.1封建社会对女性的伤害在《红楼梦》的悲剧中, 不仅那些出身卑微的女性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就是那些身份高贵的侯门公府千金们, 也不能因为地位高贵而把握住自己的命运, 这在无形中道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伤害。
比如, 一向具有叛逆思想、孤标傲世的林黛玉, 自然很难容于当时的封建礼法。
纵然才貌双全、心高气傲, 但毕竟是寄人篱下, 终身大事无人做主, 直到“泪尽夭亡”;且不说黛玉, 便是“安分随时”、“德言工容”俱佳的薛宝钗, 也难得善终, 在冥冥中成了“金玉良缘”的牺牲品;而已经登上封建时代至尊至贵地位的贾元春, 却更是“喜荣华正好, 恨无常又到”,“眼睁睁, 把万事全抛”,“荡悠悠,芳魂消耗”;迎春则是误嫁了一个“中山狼”,婚后一年便被恶夫孙绍祖折磨致死;探春虽“才自清明志自高”, 却是改变不了其庶出的身份, 终是远嫁海隅, 就犹如那断了线的风筝, 一去难复返了;惜春是“勘破三春景不长”, 选择了出家为尼,“独卧青灯古佛旁”, 这实际是一种无奈的心态;及至那光芒万丈、“男子万不及一”的管家奶奶王熙凤,到头来却是“一从二令三人木, 哭向金陵事更哀”, 最后还是两手空空;至于史湘云, 尽管“厮配得才貌仙郎”, 但“终久是云散高唐, 水涸湘江”, 重现“幼年时坎坷形状”, 也是如李纨一般命运, 青春守寡, 美景不长;即使是“金玉质”的妙玉,“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欲洁”终未洁, 身“陷淖泥中”⋯⋯2.2贾宝玉体现了曹雪芹的悲剧感受曹雪芹家庭的衰败与同时代《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很不相同, 曹家是突然衰败, 因犯罪抄家而衰败的, 一下子一落千丈, 曹雪芹带有深沉的幻灭的悲哀。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现代文阅读Ⅰ++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课时把关练整本书阅读《红楼梦》◆现代文阅读Ⅰ(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
材料一:《红楼梦》后四十回缺失,就像断臂的维纳斯,有着神秘莫测的残缺美。
事实上,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完整的维纳斯,也有一部完整的《红楼梦》。
只是《红楼梦》的续写有的过于乌托邦,有的令人肝肠寸断,有的过于随性,有的比较专业。
然而,于各人而言,总归是美的。
在后四十回中,读者最关心的必定是钗黛二人的结局。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是判词所预设的结局,由此看来,这两个人的下场必定是悲剧的,至于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悲”法,却各家有各家的说法,像宝玉遗弃宝钗,像钗黛沦落教坊。
这些都应和了原著的悲剧走向,不像后来有些续本的大团圆结局,虽然给人不少喜感,但是读来无味,如果这样,《红楼梦》就丧失了应有的艺术价值,就不能算是一本奇书。
如今人们接触最多的程高本结局是黛玉早死,宝玉出家,宝钗守寡。
高鹗所续的结局虽然凄凉,但还未到苍凉的程度。
所谓苍凉就是一种放下书后,仿佛置身空旷的天地之间,低头一声惆怅,仰天泪流满面,静静地思考历史的长度与人生的厚度的感觉。
至于《红楼梦》中的二线人物,在前八十回中大多指明了结局。
大纲已出,但是细节之处着实值得遐想创作一番。
原著暗指的结局符合现实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的审美,这种“美”的源头——《红楼梦》十二曲就像是整本书的骨架,贯穿全书,如若续写不当,就会使全书的美畸形。
(摘编自李相《红楼未完,残缺之美》)材料二:残缺是相对于圆满、完整而言的,它是部分的空白和不在场,是整体的未完成或已失去的状态。
残缺美是以残缺为审视对象,从美感的角度对残缺进行的审美体验。
从某种意义说,残缺因素是审美情感发展的动力因素,有了它,主体的审美体验才会变得深刻而持久。
为什么残缺会使人产生审美体验呢?从审美心理角度讲,残缺美是残缺物在人们心中趋于完美化的心理作用的结果。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类心理上有一种出自本能的“完形倾向”,总是想将残缺的物体完整化、完善化,人们通过感官知觉所得到的是一个个“完形”。
深度点评:新《红楼梦》十大艺术烂点
五,影视语言烂
大凡文学艺术都有各不相同的的语言表达载体:小说通过文字,音乐通过旋律,舞蹈通过肢体,影视通过画面。
成功的影视剧,首先取决它的画面语言是否强大。但强调画面并非完全排除画外语,比如《红高粱》,以“我”的视觉叙述他奶奶的爱情浪漫,就格外有趣;《大明宫词》以太平公主的身份讲述母后和几个男人的感情经历也颇具诗意。可是《红楼梦》,应该站在谁的视觉去讲几个大家族的兴旺盛衰和恩爱情仇?曹雪芹?贾宝玉?曹頫(曹雪芹父亲,作者之一)还有我们的大导演李少红?个人觉得谁都不合适,谁都没资格,谁也没必要。因为《红楼梦》是全景叙述史诗,不是某一个体“我的”心灵独白。李少红违反了最起码的艺术规律,以大导演的身份来讲述红楼史诗,最终只能落到个得不尝试,遭遇一片口水,漫天板砖的可悲结果。
可惜,中国的一流导演李少红对原著这一精髓,毫无感觉,用区区几个画面一带而过,无情砍杀了红楼梦最有价值的思想灵魂。
如果新版可以推到重来。假设开篇画面:茫茫苍天,雷电闪烁,大雨瓢泼,天倾一角,女神女娲带领众子民扛抬三万六千五百块巨石前赴后继补修苍天。。。。继而云消雾散,晴空万里,三万六千巨石在天穹上烁烁闪光,绚丽夺目。见此壮景,被女娲遗弃大荒山青埂峰下的废石遂自怨自叹:自己无材不堪入选,日夜悲号惭愧,于是开始向往人间那“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
王熙凤演的辣里缺了持重,美过份了显得妖艳。
二,音乐造型烂。
音乐始终充满一股诡秘,怪异,充满玄幻,神秘,恐怖的鬼魅气氛。没猜错的话,李少红大概出于对原著“梦”“幻”立意的理解,似乎想表现曹雪芹对人生虽然富丽堂皇但终究是春梦一场的人生感慨。但人生毕竟是个生命过程,一种曹雪芹充满诗意的叙述。电视剧所要表现的就是对这种诗意的再现,以及最终摧毁这种诗意,才是实现“梦”与“幻”这一主题(原著有多个主题)的王道。而不是靠音乐的鬼魅气氛渲染来完成的。
红楼梦的残缺美
红楼梦的残缺美关于中国的四大名著,有这样一个说法: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男不读西游,女不读红楼。
水浒使年少之人暴力,三国让老谋深算之人更加狡诈,西游使男人只顾离家远游,忽视身边风景,而红楼的悲剧让感情细腻的女性肝肠寸断。
关于红楼,也有人说,看不明白,只看风月,所以只看到一个个爱情悲剧而忽略其中大彻大悟之大道理。
但是我觉得,一人一世界,有人爱它因为它的悲情,有人爱它因为它的神秘。
它以不同的形象出现在不同人的世界里,但都是在自己合适的位置存在着。
而我的世界里,它的魅力在于它残缺的神秘。
几乎中国读书人都知道,红楼前八十回是曹雪芹所著,后四十回由高鹗续写。
红学的一个学派,索隐派却不这么认为。
《红楼梦》后四十回“被借阅者迷失”之后,高鹗续写不过是个人的一厢情愿,也就是说,他续的后四十回表达的内容根本就不是曹雪芹前面内容所预示的结果。
所以说,原本呢?被借阅者迷失又是怎么样一回事?大概所有醉心于红楼梦的没有不想一睹原本的吧。
也有人说,其实脂砚斋算是帮助曹雪芹著书的一大助力,而今众人皆只认高鹗为作者之一,却不知脂砚斋,却是一大可悲可叹之事。
众说纷纭,百家争鸣,不知这算不算红楼的不完整造就了它的魅力,进而为中国文化思想界创造了一些繁华呢。
刘心武是有名的醉心于红学研究的人,早在高一的时候,语文老师就提到红楼,就对他推崇备至。
他对红楼的解读,联想很大,虽然没法验证,但感觉很有道理的样子。
读《刘心武解读红楼梦》,第一次和他产生共鸣是在他研究秦可卿来历的时候。
他先介绍了曹雪芹,曹禺以及当时皇家各方权利的斗争,进而引出,秦可卿是太子遗孤。
当时觉得,啊,原来红楼里隐藏了这么大一个秘密,怪不得秦可卿去世的时候排场那么大,不仅各色王爷都到场了,连棺木都敢用”义忠亲王老千岁“原本预备下的东西。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废太子的女儿,合着用亲王的棺木也是可以理解的。
还有就是说,秦可卿平时为人落落大方,长辈喜爱,下人也尊敬着,连死后给王熙凤托的梦,也显着她有远见卓识,一区区营缮郎怎能养出如此有大家风范的女儿,毕竟不是所有小官家的孩子都能察觉到家族私塾和祠堂祭祀的漏洞的。
红楼梦中的美与丑观察
红楼梦中的美与丑观察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作为一部家族大套曲,其中既有令人陶醉的美好画面,又有令人唏嘘的丑恶情节。
本文将通过对红楼梦中的角色形象、描写手法以及故事情节进行观察,探讨其中所蕴含的美与丑的意象。
一、美的诗意1.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红楼梦中,美丽的女性形象被赞美得如诗如画。
黛玉、宝钗、晴雯等人物形象皆具备传世之美,她们不仅拥有令人惊艳的容貌,更有内涵丰富的个性。
她们以娴静、文雅的气质吸引着众人的目光,展现出中国古代女性的魅力所在。
2. 玉容寂寞泪阑干红楼梦中的美并非只存在于人物形象之中,还通过精彩绝伦的描写手法传达给读者。
作者以笔墨之精湛,将人物情感融入景物描述之中。
无论是描写贾府的美丽园林,还是黛玉在草堂的孤寂情景,皆带给读者一种深深的思索和共鸣。
二、丑的现实1. 名利场的丑恶红楼梦中的丑恶并非只体现在人物的形象之上,更多地展现在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虚伪中。
贾母、王夫人等人物在追逐权力和名利的过程中展现出不堪入目的形象,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不择手段,甚至不惜伤害亲人。
这种丑恶的现实一方面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
2. 家庭关系的冷漠红楼梦中的丑陋并不仅限于表面的世俗伪装,更多地展现在亲情的冷淡和家族关系的扭曲中。
贾府众多亲人之间的冷漠和利益之争,导致了许多悲剧的发生。
这种亲情的薄弱和家族关系的疏离,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许多角色的悲剧结局。
三、美与丑的对比1. 真实的处世智慧红楼梦中的美与丑并不是单纯的黑与白,而是相互交织的。
有些丑恶的人物内心深处也保留着一些真实的人性。
贾宝玉或许有种种的缺点,但他的才情和热爱美好的生命让他成为整个故事的中心与使命。
2. 人世间的真善美红楼梦中的美与丑正是对人世间真善美与诸恶无名之空谈有力的批判。
通过对美丽形象的刻画以及丑陋现实的揭示,红楼梦向我们展现了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虚伪,引导我们反思现实。
只有在真正认知美与丑的边界,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现实,寻求真善美世界的实现与守望。
红楼梦中的美与丑陋
红楼梦中的美与丑陋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部经典之作,通过细腻的描绘和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了美与丑陋在人性中的对立与融合。
在这部小说中,美不仅蕴含在人物形象中,也表现在情节的安排和意境的营造上。
同时,作者曹雪芹还通过形象化的手法刻画了一些人物的丑恶品质,为作品增添了一些阴暗的色彩。
作品的开篇即展示了美与丑陋的对比,通过描写贾母宴会的场景,展现了贾府的富丽堂皇。
宴会上的琴棋书画以及参与者们的华丽打扮,都彰显了富有和浓郁的文化气息。
其中贾母被描绘成一位高雅典雅的主人,她的容貌和品行都体现了美的特质,这为小说的美好开端奠定了基础。
然而,红楼梦并非只有美的一面,作者也深入刻画了人物的丑陋面。
贾宝玉作为作品的主要人物之一,虽然出身高贵,却因为深受宠爱而性格变得放纵任性。
他的自私和冷漠为作品注入了一些阴暗和负面的氛围。
另外,贾府中的一些低贱的仆人和奴仆们,他们的粗俗行为和邪恶心态也暴露了作品中的丑陋面。
美与丑陋的对比在作品的其他人物形象中展示得更加明显。
林黛玉作为一个才情出众而独立自爱的女子,既有美丽的外表,又有敏感的内心。
她深情厚意,才情横溢,贡献了作品中最具个性和深度的形象,展现了美的多重面貌。
相对的,作品中具有丑恶心态和险恶用心的薛蟠和秦可卿则成为了作品中丑陋的代表。
他们的自私和利欲熏心为作品增添了一些悲情的元素。
除了人物形象的描写,红楼梦中的意境和情节设定也是展现美与丑陋的重要手段。
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色和宴会场景的描绘,营造出了一种美好的氛围。
例如,在描写湘云的诗意活泼时,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景色描写,以表现她美好的内心世界。
而在描写贾宝玉对黛玉的思念时,使用了细腻的意境来表现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然而,红楼梦中也有一些丑陋和悲凉的情节和意境。
例如,黛玉的早逝和贾府的衰败,为作品注入了一些哀伤和丧失。
这些丑陋元素并不仅仅体现在人物形象上,而是作品以及整个世界的一部分。
总而言之,红楼梦是一部将美与丑陋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作品。
红楼梦美与丑的辨析
红楼梦美与丑的辨析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小说中,美丽和丑陋是一对永恒的主题,通过对不同角色的描绘与对比,展现了美与丑的多重层面。
本文将对红楼梦中美与丑进行辨析,以探讨其中的深意和对于人性的启示。
一、美的多重表达在红楼梦中,美不仅仅体现在外貌上,更体现在内心世界和人格魅力上。
贾府的薛宝钗是一个典型的美丽女子,她以出众的外貌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但更吸引人的是她的聪明才智和善良纯洁的性格。
她能言善辩,见解独到,并且能够以自己的智慧为他人解决困难。
薛宝钗的美是一种内外兼修的境界,她不仅仅凭借外貌获得了他人的赞赏和爱慕,更通过自身的优秀品质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喜爱。
另外,红楼梦中还有许多美丽的形象,如黛玉、晴雯等。
她们同样具备了外貌和内涵上的美,但她们的命运却并非幸福美满。
通过这些角色的塑造,红楼梦表达了对于美的渴望和追求,同时也揭示了现实中美丽的容易让人们受到伤害和痛苦。
二、丑的多重含义在红楼梦中,丑既可以指外貌上的丑陋,也可以指内心的丑恶和道德品质的败坏。
贾府的王熙凤就是一个外貌丑陋但内心丑恶的典型。
王熙凤长得丑陋,且心机深重,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甚至谋害身边的亲人。
她以自己的丑陋外表作为筹码,通过算计和欺骗来控制和操纵他人。
她的出现展示了红楼人物形象的多样性,并使整个故事更加丰富和复杂。
除了外貌上的丑陋和道德上的败坏,红楼梦还通过一些次要人物的塑造展示了丑的更多含义。
比如,贾府中的舅舅元春就是一个相貌平庸、性格冷淡的丑陋角色。
他没有美丽的外貌和高尚的品德,但他却以他的智慧和卓越的才能赢得了他人的敬重和尊重。
三、美与丑之间的关系红楼梦中的美与丑并非是简单的对立关系,而是一种相互补充和渗透的关系。
在小说中,美的存在使世界变得美好,而丑的存在则呈现出对美的渴望和追逐。
红楼梦对于美与丑的辨析,折射了作者对于现实世界的观察和思考。
美与丑的辨析也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在小说中,即使是美丽的人物也会有缺点和矛盾,而丑陋的人物也可能有良善的一面。
红楼梦中的美与丑陋
红楼梦中的美与丑陋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曹雪芹展现了世俗的美与丑陋,无论是描写人物的容貌、行为还是内心世界,都揭示了社会的现实与矛盾。
本文将通过展示红楼梦中的美与丑陋,探讨人性的真相和社会的残酷面貌。
一、封建社会中的贵族美与丑陋红楼梦中描绘了封建社会中的贵族生活,同时也展现了其美与丑陋。
作品中的贵族人物虽然身份高贵,却常常被权力和利益所困扰,他们追求着物质享受和巨大的财富,却忽略了人情感情的重要性。
例如,贾宝玉虽然出生在一个富有家族,但他常常感到虚假和孤独,无法得到真正的幸福。
这种美和丑陋的交织不仅仅反映了贵族社会的现实,也揭示了金钱和地位所带来的空洞和冷漠。
二、女性美与丑陋的代表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丰富多样,既有美丽善良的,也有权谋诡计的。
其中,林黛玉被认为是红楼梦中的美与丑陋并存的典型。
她具有非凡的才华和美丽的外表,却因为与权力和家族利益的冲突而深受痛苦。
她热爱自然和真诚的情感,却被迫扮演着复杂的角色,不得不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
林黛玉的形象展示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束缚和悲哀,同时也代表了红楼梦中美与丑陋并存的复杂人性。
三、心灵美与丑陋的交织红楼梦中的人物不仅在外表和行为上有美丑之分,而且他们的内心世界也是美丽与丑陋的交织。
例如,《红楼梦》中花袭人的形象,她虽然身体柔弱,却有着坚强的内心和高尚的情感。
她对贾宝玉无私的爱,以及她为家族利益做出的牺牲,展示了她内心的美和善良。
然而,与之相对的是一些人物的丑陋面貌。
例如贾母的残忍和扭曲,以及贾琏出于私利对待妻子的无情。
结语红楼梦是一部集中展现了美与丑陋的经典之作。
通过揭示封建社会的扭曲和残酷,以及人性的真相,作者描绘了一个直观而深刻的画面。
红楼梦中的美与丑陋不仅仅是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也是对人性的思考。
它提醒我们要认识到社会中的美与丑陋,并努力寻求真正的幸福和美好。
红楼梦的价值在于它对人性的触动和审视,通过这些揭示,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人类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残酷性。
红楼梦悲剧的美丽
红楼梦悲剧的美丽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以其富有哲理和深沉的悲剧色彩而闻名于世。
纵观整个小说,悲剧元素随处可见,贯穿于人物命运和情节发展之中。
这些悲剧的存在使得《红楼梦》的美丽更加深远和持久。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论述红楼梦悲剧的美丽。
一、命运的无常在《红楼梦》中,无论是贾府还是荣府,命运都充满了无常和变幻。
贾府本来是一个富贵的大家族,然而却因为宦官权势和贾母的家规导致家族破产。
荣府也是如此,贾母之孙荣庆在瑞州遭遇官司败诉,贾政之女晴雯也因无缘无故地被贬出贾府。
这些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人无法预测自己的命运,也使得小说中的人物命运多舛,让人唏嘘不已。
二、爱情的悲剧红楼梦中的爱情故事可以说是世间最美丽的悲剧之一。
贾宝玉和林黛玉、贾宝玉和薛宝钗之间的情感纠葛,给整个小说增添了一层浓重的悲剧色彩。
贾宝玉深爱林黛玉,却因家族的利益和权谋被迫娶了薛宝钗。
这场三角恋的悲剧不仅令读者动容,也道出了爱情的无奈和残酷。
三、友情的离散《红楼梦》中有许多动人心弦的友情故事,然而大多以离散收场。
比如黛玉和宝钗,本是情同姐妹的闺蜜,最终却因为命运的捉弄而分道扬镳。
黛玉被贾母贬为侍妾,宝钗被迫嫁给了贾宝玉。
这样的结局令人痛心,也再次展示了命运的无情。
四、功名的无奈红楼梦中,男性角色为了追求功名利禄,不惜牺牲个人的幸福和家庭的和谐。
贾政为了家族的荣辱而采取各种权谋手段,可惜最终却未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而贾宝玉尽管身世尊贵,却对功名抱有深深的无奈,他宁愿抛弃一切名利,只想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这些悲剧的存在,让人不禁思考权力追逐的本质和真正的幸福。
五、时代的变迁红楼梦的故事背景正处于明朝末期,这个时期恰好是中国历史上的混乱时期。
战争、灾荒、政治内斗等事件相继发生,使得整个时代充满了不安和矛盾。
小说中的人物,也受到了这个时代的影响,命运多舛,最终无法逃离时代的限制。
这个时代的变迁,使得小说的悲剧色彩更加浓重。
总的来说,《红楼梦》以其悲剧的描绘和深刻的人物形象,展示了生活的现实与人性的复杂。
《红楼梦》阅读感想800字:残缺的美
《红楼梦》阅读感想800字:残缺的美1.维娜斯的残臂我没法说清维娜斯的美,从发家,耳梢,鼻梁骨,嘴巴,再到清雅而恬静的姿势,好像她的存有便是为了更好地述说一种不能铭状的美。
也许这就是造型艺术的取得成功吧,虽不知道怎样叙述,却又在不经意间中被其吸引住。
我曾一度认为维娜斯的美是手工雕刻出去的,是那被授予的雅致的脸孔和体态,现如今,却又在恍惚之间中似有一些醒过来,我逐渐注意到她那残缺不全的手臂,尽管是残断的,却又如同很早滞留在某一地区,那个地方是我内心。
我逐渐想像维娜斯有如何幸福的手臂,有时候是纤长苗条的,有时候也是丰腴圆滑的,好像不管哪一种想像都促使她更为极致。
我觉得,也许全部看了这尊塑像的人都是会在自身的内心,为她打造出一双归属于自身又归属于维娜斯的手臂吧,毫无疑问,维娜斯由于想像而在大家心里越来越极致出现异常。
或许是出自于这类念头吧,后人的雕塑家逐渐争相为维娜斯制做手臂,可不管怎样,一直会造成一种邯郸学步的觉得。
这倒不怪异,维娜斯的极致恰好是主要表现在这里双残臂上,为后代留有了无穷无尽想像室内空间,每一个人内心都是有一个归属于自身的维娜斯。
这全世界,沒有哪两人的审美观点是同样的,因此,维娜斯留有了一双可供大家以自身的方法来阐释的双臂,因此,她变成大家心中中极致的化身为。
2.《红楼梦》的八十回以后《红楼梦》在我眼里是极致的,除开由于那已被赞美千百次的美好的爱情,家族的衰落,当然、丰富多彩、浓厚、真实的描述和描绘……我认为更关键的缘故取决于,它是一部沒有结果的书,自然高鄂的续书另说了。
我所偏爱的是红楼梦作者金庸小说的全球,那一个漂亮又可悲的全球。
《红楼梦》的极致与维娜斯一样,是因留有了一方想像的室内空间。
大家尽能够凭着自身的想像为书添一个自身期待的末尾,大家会给自己偏爱的角色再塑一段漂亮的运势,尽管并不真正,最少大家内心是欢乐的。
更何况,这也是一本随处悬念的书,在前八十回中找寻真相,随后去猜想创作者的用意,真乃不亦乐乎。
论述百练:红楼未完,残缺之美
论述百练:红楼未完,残缺之美材料一:《红楼梦》后四十回缺失,就像断臂的维纳斯,有着神秘莫测的残缺美。
事实上,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完整的维纳斯,也有一部完整的《红楼梦》。
只是《红楼梦》的续写有的过于乌托邦,有的令人肝肠寸断;有的过于随性,有的比较专业。
然而,于各人而言,总归是美的。
在后四十回中,读者最关心的必定是钗黛二人的结局。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是判词所预设的结局,由此看来,这两个人的下场必定是悲剧的,至于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悲”法,却各家有各家的说法,像宝玉遗弃宝钗,像钗黛沦落教坊。
这些都应和了原著的悲剧走向,不像后来有些续本的大团圆结局,虽然给人不少喜感,但是读来无味,如果这样,《红楼梦》就丧失了应有的艺术价值,就不能算是一本奇书。
如今人们接触最多的程高本结局是黛玉早死,宝玉出家,宝钗守寡。
高鹗所续的结局虽然凄凉,但还未到苍凉的程度。
所谓苍凉就是一种放下书后,仿佛置身空旷的天地之间,低头一声惆怅,仰天泪流满面,静静地思考历史的长度与人生的厚度的感觉。
至于《红楼梦》中的二线人物,在前八十回中大多指明了结局。
大纲已出,但是细节之处着实值得遐想创作一番。
原著暗指的结局符合现实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的审美,这种“美”的源头——《红楼梦》十二曲就像是整本书的骨架,贯穿全书,如若续写不当,就会使全书的美畸形。
(摘编自李相《红楼未完,残缺之美》)材料二:残缺是相对于圆满、完整而言的,它是部分的空白和不在场,是整体的未完成或已失去的状态。
残缺美是以残缺为审视对象,从美感的角度对残缺进行的审美体验。
从某种意义说,残缺因素是审美情感发展的动力因素,有了它,主体的审美体验才会变得深刻而持久。
为什么残缺会使人产生审美体验呢?从审美心理角度讲,残缺美是残缺物在人们心中趋于完美化的心理作用的结果。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类心理上有一种出自本能的“完形倾向”,总是想将残缺的物体完整化、完善化,人们通过感官知觉所得到的是一个个“完形”。
红楼梦中的美与丑
红楼梦中的美与丑《红楼梦中的美与丑》红楼梦,又称《石头记》,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巅峰之作,为清代作家曹雪芹所创作。
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的命运为主线,以展现一个富贵荣华、人情冷暖、生死离别的大观人生为主旨。
在这个宏伟的叙事世界里,美与丑以及对于美与丑的追求成为了小说中的重要主题之一。
本文将通过对红楼梦中的美与丑的刻画和揭示,探讨人性的矛盾与冲突,以及对于美的追求和对于丑的抵制的内涵。
一、美的多重表现形式红楼梦中的美不仅仅是外貌上的美,更多的是内在的美。
小说中通过对于人物形象、言行举止、品行风貌的描写,展现了美的多重表现形式。
首先,小说对于女性之美的塑造尤为突出。
林黛玉是小说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角色之一,从她的外貌到她的思想,无不散发出一种独特的美。
她短发披肩,肤色白皙,眉眼间流露出的忧郁与聪明,再到她对于自我的认知和对于世界的思考,都使她成为了小说中最具有吸引力的女性之一。
其次,小说对于艺术之美的追求也贯穿全书。
红楼梦中融入了大量的诗词曲赋,这些文章不仅展现了人物的情感、境界,还展示了曹雪芹对于艺术的独特见解。
艺术作品的美是通过文字表现出来的,这使得小说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座艺术殿堂。
最后,小说还通过描写自然之美,呈现了一种深邃而宏伟的美。
不论是红楼的景致,还是慧心慈云、大观园等地方的描绘,都让读者体验到了自然之美的奇妙。
二、丑的多元表现形式在红楼梦中,丑不仅仅是外貌上的丑陋,更多的是人格上的丑恶。
小说通过对于一些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丑的多元表现形式。
首先,小说中的丑主要体现在人物的品行和心态上。
贾府内部的权力斗争、争风吃醋之间的勾心斗角,使得一些人物的丑恶一览无余。
例如贾母偏爱宝玉、宝钗,对待其他人却漠不关心,这种偏袒和不公平让人感到丑陋。
其次,小说通过对于一些行为的描写,呈现了更为直观的丑。
例如宝玉与黛玉的暧昧关系,王熙凤与宝玉的勾当,这些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社会道德和人伦关系,从而显现出一种丑的存在。
真正美人方有一陋处──谈《红楼梦》中人物塑造的褒贬艺术
真正美人方有一陋处──谈《红楼梦》中人
物塑造的褒贬艺术
《红楼梦》是清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曹雪芹以雄辩的口吻,以
刻画细腻、洞若观火的文字,描绘出一代代家族中八十余位故事人物,这些人物及其性格极具朦胧特质。
曹雪芹笔下的人物,尽管落入了那
种梦幻般的状态,但他们更类似真实的人类,有人善良,有人心狠手辣,也有人巧舌如簧,深得偏激者的喜爱。
在这部作品中,无论是褒
赞的还是贬低的,每一个人物都有不到完美的地方,这就给了用巧妙
的技巧去突出人物性格和特点的艺术家们极大的发挥空间。
比如,曹雪芹的”宝玉”,他有高贵的性格以及柔软的内心,却
又有他消极的一面:他总是一味地追求追求完美,又总是置身于人欲
驱使下,最终导致他迷失在自己的完美梦想中。
同样,在书中,曹雪
芹也描绘出一个叫”贾宝玉”的人物,乍看之下他算是个完美的反面,却又有他的缺点:他用高傲的地位获得未婚妻子,又伤害他的父亲,
最终他也落得惨痛的收场,这正是曹雪芹谨慎使用褒贬艺术的好例子。
总而言之,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一举以巧妙的褒贬艺术刻画了
一碗故事人物,并以此来表达出一些让人发愁又发思的人生态度,这
正是起作为真正美人带来的珍贵之处。
结合《红楼梦》中的女性人物刻画,谈谈《红楼梦》中“美人陋处”的艺术效果
结合《红楼梦》中的女性人物刻画,谈谈《红楼梦》中“美人陋处”的艺术效果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红楼梦》第二十回:湘云在见到宝玉和黛玉后,叫道“爱哥哥,林姐姐”,黛玉也因此戏谑道:“偏是咬舌子爱说话,连个'二’哥哥也叫不出来,只是'爱’哥哥'爱’哥哥的。
”宝玉笑道:“你学惯了他,明儿连你还咬起来呢。
”……宝玉不等说完,忙用话岔开。
湘云笑道:“这一辈子我自然比不上你。
我只保佑着明儿得一个咬舌的林姐夫,时时刻刻你可听'爱’'厄’去。
阿弥陀佛,那才现在我眼里!”说的众人一笑,湘云忙回身跑了。
在此之后,脂砚斋评道:可笑近之野史中,满纸羞花闭月,莺啼燕语,殊不知真正美人方有一陋处……今见“咬舌”二字加以湘云,是何大法手眼,敢用此二字哉?不独不见其陋,且更觉轻俏娇媚,俨然一娇憨湘云立于纸上,掩卷合目思之,其“爱厄”娇音如入耳内。
“美人陋处”是脂砚斋提出的。
所谓真正的美人,并非是完美无缺、十全十美的,反而是有一点小瑕疵,更容易让人记住,但这也不妨碍其“真美”。
这也是西方美学所推崇的一种“缺陷美”。
请结合《红楼梦》中的女性人物刻画,谈谈《红楼梦》中“美人陋处”的艺术效果。
参考答案:曹雪芹笔下的人物因为有血有肉有其“陋处”而真实自然,立体丰满。
“陋处”可以是缺点、缺陷、瑕疵等不美的地方。
如写林黛玉,她的“瘦”与“病”是生理容貌之陋,敏感多疑、爱使小性子、言语尖酸刻薄是其性格气质之陋;再如王熙凤,精明能干之外,也有口蜜腹剑、心狠手辣的性格之陋,还有学识才情之陋。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和艺术效果的整体把握能力。
首先结合题目理解“美人陋处”的“陋”,指的是这些女性人物并非是完美无缺、十全十美的,不只有光鲜亮丽的一面,还有一点小瑕疵,“陋处”可以是缺点、缺陷、瑕疵等不美的地方。
然后结合《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指出其具体的陋处,注意选择典型的人物,尽量从不同角度展现人物的特点,如选择林黛玉,就要抓住其性格方面敏感多疑来写,写王熙凤,就要抓住她心狠手辣的一面来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的残缺美
关于中国的四大名著,有这样一个说法: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男不读西游,女不读红楼。
水浒使年少之人暴力,三国让老谋深算之人更加狡诈,西游使男人只顾离家远游,忽视身边风景,而红楼的悲剧让感情细腻的女性肝肠寸断。
关于红楼,也有人说,看不明白,只看风月,所以只看到一个个爱情悲剧而忽略其中大彻大悟之大道理。
但是我觉得,一人一世界,有人爱它因为它的悲情,有人爱它因为它的神秘。
它以不同的形象出现在不同人的世界里,但都是在自己合适的位置存在着。
而我的世界里,它的魅力在于它残缺的神秘。
几乎中国读书人都知道,红楼前八十回是曹雪芹所著,后四十回由高鹗续写。
红学的一个学派,索隐派却不这么认为。
《红楼梦》后四十回“被借阅者迷失”之后,高鹗续写不过是个人的一厢情愿,也就是说,他续的后四十回表达的内容根本就不是曹雪芹前面内容所预示的结果。
所以说,原本呢?被借阅者迷失又是怎么样一回事?大概所有醉心于红楼梦的没有不想一睹原本的吧。
也有人说,其实脂砚斋算是帮助曹雪芹著书的一大助力,而今众人皆只认高鹗为作者之一,却不知脂砚斋,却是一大可悲可叹之事。
众说纷纭,百家争鸣,不知这算不算红楼的不完整造就了它的魅力,进而为中国文化思想界创造了一些繁华呢。
刘心武是有名的醉心于红学研究的人,早在高一的时候,语文老师就提到红楼,就对他推崇备至。
他对红楼的解读,联想很大,虽然没法验证,但感觉很有道理的样子。
读《刘心武解读红楼梦》,第一
次和他产生共鸣是在他研究秦可卿来历的时候。
他先介绍了曹雪芹,曹禺以及当时皇家各方权利的斗争,进而引出,秦可卿是太子遗孤。
当时觉得,啊,原来红楼里隐藏了这么大一个秘密,怪不得秦可卿去世的时候排场那么大,不仅各色王爷都到场了,连棺木都敢用”义忠亲王老千岁“原本预备下的东西。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废太子的女儿,合着用亲王的棺木也是可以理解的。
还有就是说,秦可卿平时为人落落大方,长辈喜爱,下人也尊敬着,连死后给王熙凤托的梦,也显着她有远见卓识,一区区营缮郎怎能养出如此有大家风范的女儿,毕竟不是所有小官家的孩子都能察觉到家族私塾和祠堂祭祀的漏洞的。
当然也有关于黛玉的推断,“冷月葬花魂”本是黛玉和史湘云斗诗时的结尾之句。
有人认为,这句话预示了黛玉的死因,《葬花词》中“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这句话,本身隐含着黛玉将会沉河而亡。
沉河不是跳水,噗通一声,溅起污浊泥淖无数,而是从岸边慢慢向河中走去,绛珠仙子泪尽夭亡,而她本为草木之身,于河水中羽化,大概也是对她纯洁品质的一种咏叹吧。
宝玉出家这件事,也是疑点重重。
四大家族的兴衰荣辱,本是这本书的脉络之一,而最后,本书的结束必然也是以四大家族的败落湮灭而结束。
所以说,宝玉出家后身上所穿却依旧是那件“大红猩猩毡”,这件衣服贾府只有两件,一件赐给了薛宝琴,其珍贵由此可见。
无论如何,贾府的败落毋庸置疑,这是个天大的悲剧也毋庸置疑。
而高鹗所书,皇帝重新重用贾家,宝钗怀有宝玉遗腹子之类的事情,却是不
符合曹雪芹所设的脉络。
也许是高鹗心中不忍看见这本书最后以悲剧结尾,让读者万千感慨都化为怅然若失,所以才没有按照原先曹雪芹的设定写下去吧。
但对于有些醉心于寻求此书真正结局的读者来说,大概宁愿体会其悲剧所带来的蚀骨蚀心之痛,也不愿被一虚假的幸福蒙骗,我们不愿做幸福的傻瓜,我们只愿看这场悲剧轰轰烈烈浩浩荡荡地结尾,即使留下的只有萧瑟地黑白布景,而当年人影都已不再。
红楼的美,体现在很多地方,其中体现的服饰的精美或是华丽,建筑的雅致或是恢弘,各色人物性格鲜明,情节之外却是引人更胜。
对于其中众人真正的结局,各家都在探讨争论,黛玉到底怎样离开人世?荣宁二府最终的结局是完全湮没还是垂死挣扎?“一从二令三人木”是否预示着凤辣子最后被休?我们抛出的万千疑问,在历史的长廊里,终归是无人解答,只有空空的回响。
其实到最后,大家并非一定要找出一个答案,而是在找寻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围绕这本书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原来那么有趣,虽然终点是最后的目的地,但自己仿佛也不想到达终点。
《红楼梦》就像断臂维纳斯一样,因为完整而平庸,因为残缺而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