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作品谈谈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合集下载

结合作品论述苏轼对宋词的革新

结合作品论述苏轼对宋词的革新

结合作品论述苏轼对宋词的革新摘要:一、苏轼对宋词的革新概述二、苏轼扩大词境的表现三、苏轼提高词品的举措四、苏轼改造词风的影响五、结论:苏轼对宋词的革新贡献正文:结合作品论述苏轼对宋词的革新在我国文学史上,苏轼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对宋词的革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词作在题材、风格、境界等方面都有所突破,为宋词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首先,苏轼巧妙地扩大了词的境界。

他的词作既有豪放不羁的气势,又有婉约柔美的情感。

在词中,他抒发了自己的抱负、感慨、思念等多种情感。

如《江城子》中描绘了他外出打猎的豪情,《水调歌头》中表达了对月亮的感慨,《念奴娇》中慨叹了千古风云人物。

苏轼的词作如诗如文,五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

其次,苏轼提高了词品的地位。

他将诗词的缘情与诗人的言志相结合,使词作具有了更高的审美价值。

在苏轼的词中,既有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如《贺新郎》中美人的形象高洁脱俗,与杜甫的诗句“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相得益彰。

胡寅《酒边词序》因此盛赞苏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豪气超乎尘埃之外。

”再次,苏轼改造了词风。

他的词作往往呈现出清奇阔大的景色,词人的旷达胸襟也随之展露。

在苏轼之前,宋词多以婉约为主,而苏轼的词作则开创了豪放派。

这种新的词风使得词作更加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总之,苏轼对宋词的革新体现在扩大词境、提高词品和改造词风等方面。

他的词作既丰富了词的题材范围,又提升了词的审美价值,使得宋词在唐代婉约派的基础上焕发出新的生机。

举例分析苏轼对宋词的贡献

举例分析苏轼对宋词的贡献

举例分析苏轼对宋词的贡献苏轼对宋词的最大贡献在于对词的内容和风格进行了全面的开拓与创新。

一、内容上:首先,苏轼以词抒发爱国的豪情壮志。

北宋词章很少反映国家大事,苏轼这类爱国词章在开拓宋词园地上有重要意义。

如《祭常山回小猎》、《江城子·密州出猎》这两篇作品无论描绘出猎的场景,抒发豪纵的情致,表达爱国的壮志,乃至用事的手法都极其相似。

而且词中不伏老的爱国形象,直抒胸臆的气势,似乎较诗更为突出。

这样,苏轼就在内容上打破了诗词界线,把却敌报国的时代主题引进了词坛。

在爱国词中《念奴娇·赤壁怀古》对周瑜形象的刻划,英气勃勃,光采照人,为中国词史上的空前之笔,是苏轼对北宋词坛杰出的贡献。

显然,这里寄托着作者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

全词咏景、怀古、抒情融汇一气,作者的现实之情深深寓于雄壮飞动的如画江山之中和雄姿英发的风流人物身上。

其次,以田园入词。

宋代文人极少有真实地描写农村生活与农民形象的词,苏轼突破了这一题材,他的《浣溪沙》五首开创了宋词的新天地。

其中写到农民形象、劳动生活、农村风俗、农村风光,以及自己对农村生活的真心向往。

他在黄州贬所作的《浣溪沙》五首,在面对友人的深情厚意,面对美酒歌舞,面对满天大雪,他不仅想到了自身的生活困境:“空腹有诗衣有结,湿薪如桂米如珍”,更写道:万顷风涛不记苏。

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

一方面,置个人的生计不顾,一方面推己及人,但愿瑞雪丰年,民生安足,则己百愁全无。

体现了他高尚的胸怀与情操。

最后,咏物词。

苏轼的咏物词数量多达三十余首,其水平也高于同代词人。

他不但重形似描写,而且尤重神似描写;不仅写出物象,也写出寄托。

苏轼对咏物词的开拓与创新,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写出对象的独特风貌。

如《定风波·咏梅》: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

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余孤瘦雪霜姿。

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

苏轼对宋词的贡献

苏轼对宋词的贡献

苏轼对宋词的贡献
苏轼是宋代词派中最具代表性、影响最深远的文学大家,他在宋词发展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贡献。

首先,苏轼提倡以人为本、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写作风格,强调词的性情,注重感染读者。

他认为词语应该表达真实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描绘自然景物,体现生活情趣,这些都应该是词作的重点和价值所在。

他的词作品不仅表现了自然、社会和心理等丰富多样的主题,还兼顾了音韵、律味,是以旧体新韵、振奋人心的佳作。

其次,苏轼在字调、韵律、音乐等方面对词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他主张注重音韵和律味,对五言词的韵律进行了深入研究,倡导“排比乐章”,提出“变文调章句”的创作方法,同
声合唱、齐奏乐曲等也在他的推崇下得到了广泛发展。

此外,苏轼还有一些重要的词论,例如《江城子·滕王阁序》、《赤壁怀古》等,这些词论不仅是对自己创作实践的总结,更表达了对宋代词派的看法和对词艺发展的期望,成为后人研究和发展词艺的重要参考资料。

总之,苏轼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大家,不仅是宋代词派中的代表人物,更是对词艺发展做出了深远的贡献,他的作品和思想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和研究影响深远。

浅析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

浅析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

浅析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1000字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篱,北宋文学家、文化名人,以诗文散文闻名于世。

其在词史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开创了豪放派词风格苏轼的词,不同于唐诗宋词的婉约、细腻、柔美,而是以豪放、奔放、写意的词风著称,被称为豪放派的代表之一。

这种词风格极具个性特色,富有思想性、哲学性和社会批判性,对后来的词坛影响深远。

苏轼的代表作《江城子》中就有“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豪放派的词句,表现了他的游尽天下之意。

二、开创了景物描写的方法苏轼的词中,景物描写十分生动、真实,用词精准、细腻,有些雄浑豪放,有些温情脉脉,让人感受到了自然界的美妙之处。

他不仅会描写天空、河流、群山、树林等自然环境,还会描写鸟兽、鱼虫等动物,表现出他对于自然生态的热爱和关注,如《夜泊牛渚怀古》中“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出他对江南水乡的热爱和叹息。

三、创造了新的意象和意识形态苏轼的词中充满了新意、新意象,例如《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处”,这种“羽扇纶巾”的形象在当时是新奇的,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同时,苏轼的词中也表现出他独特的意识形态,他反对形式主义、思维僵化,主张自由、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如“以我观众,夫子何必曲而直,五石墨写,竹简帛题”(《赤壁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将军白发”(《念奴娇·赤壁怀古》),表现了他对于个性和自由的重视。

总之,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不仅在于他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格,还在于他在景物描写、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独特见解和创造性思维,这些都让他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苏轼对词的发展的贡献

苏轼对词的发展的贡献

苏轼对词的发展的贡献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词人,他对词的发展贡献巨大。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开创新的传统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大胆创新,独辟蹊径,开创了新的传统。

他提倡“咏物词”,并创作了许多风格独特的物语词,如《赤壁怀古》、《水龙吟》等,对后世词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 丰富词的表现方式
苏轼注重词的平仄、韵脚、字音、谐音等,不断丰富词的表现方式。

他还注意描写感情细节,在情感表达上更为细腻深刻。

如《水调歌头》、《浣溪沙》等代表作,更是表现出精湛的艺术水准。

3. 形成“苏门四学”
苏轼的词学影响深远,形成了“苏门四学”,即“道、格、意、境”。

他提倡词以“道”为本,以“宁静致远”为核心的“道学派”;注重平仄音律和文字艺术的“格律派”;注重内容表达的“意境派”;追求词与诗相统一的“文化派”。

这四个方面的理念对于后世的词学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之,苏轼的词学成就非常卓越,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词的艺术表现和内容,也推动了词的发展和变革。

他被后人誉为“词中之龙”,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结合作品谈谈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结合作品谈谈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结合作品谈谈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宋词的发展演变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沿袭期、变革期、过渡期、中兴期、衰落期。

北宋初中期,虽不乏各大名家的优秀作品,但词主要还是以描写男女恋情、离愁别恨、深闺怨景等为主题的应歌宥酒的娱乐作品。

而苏轼成功地转变了这种风气,提高了词的品质,扩大了词的意境、改变了词的风格同时推进了词的格律。

(一)提高词品。

从题材和内容上来说,苏轼的词突破了晚唐五代以至北宋初中期“词为艳科”的传统,很多内容,如怀古、言志、隐逸、悼亡、农村风光、仕途失意、报国雄心、人生奥秘,无不可以入词。

所以刘熙载说:“东波词似是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入也。

”(《艺概•词概》)后人常用“以诗为词”来概括苏轼的特点。

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上片“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三句,说得是自己有少年郎的豪情,左手牵着黄狗,右臂举着苍鹰去打猎。

“锦帽貂裘”两句,写的是打猎的装束。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以孙权自比,说全城人都跟着去看他射虎。

下片“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说自己虽然双鬓已经微白但丝毫挡不住他的雄心壮志。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以魏尚自比,寄望着朝廷何时才能将边事托付于他。

最后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说为了抵抗西北的敌人,要把弓拉得如圆月一样去参加战斗。

这首词把词中历来软媚无骨的儿女情换成有胆有识、孔武刚建的英雄气了。

(二)扩大词境诗至宋朝有了以理入诗的风气,苏轼亦把宋诗特色之一的“理趣”引入了词里,他之前,词多为应歌酬唱之作,而苏轼将词回归到自我,并能将浅显的事理提升,情浓理也浓。

苏轼从人生角度去探究人生奥秘,去面对逆境人生。

他认为人生如梦,是有着丰富的生命内涵的,并不是简单的消极悲观思想,而是一种豁达的人生体验,甚至是一种激进的人生态度。

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苏轼是宋代词坛上最杰出的革新家,在中国词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他的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埃之外。

”他的词如行云流水,若不经意,而气体高妙。

苏轼的词“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表现出豪迈的气概,表现出旷达的胸怀,从而,新天下人耳目,为后人“指出向上一路”。

元代杨维桢在《赵氏诗序录》中说:“评诗品无异于人品,人有面目骨体,有性情神气,诗之丑好高下也然。

”明代李贽也曾提出过类似的见解:“盖声色之采,发乎性情,由乎自然,性情激烈者音调自然疏缓,明达者自然浩荡,雄迈者自然壮烈……皆性自然之诣。

”(《读律肤说》)苏轼的思想主要是尊崇儒学,他关心国计,积极从政,宽简爱民,怀有以身许国的壮志。

但由于政治上的屡遭挫折,他逐渐地接受了佛家和道家“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处世态度,并以这种超然、旷达为支柱,在沉重的打击和险恶环境面前不消沉、不绝望,表现出一种遇事达观超脱,心胸开阔的性格。

他的这种思想境界反映在词中,便形成了其词独特的风格特色。

后人评价苏轼,所谓“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刘辰翁《辛稼轩词序》);所谓宋词“至轼而又一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都指明了他的突出地位。

苏轼为宋词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苏轼强化了词人的主体意识、丰富了词的内容。

词长于抒情,从晚唐到五代的文人词,所抒之情往往是带有共性的情感,诸如男欢女爱、相思恨别、叹老嗟悲等。

特别是温庭筠登上词坛,词在内容上局限于“艳科”的境界,主要以描写歌妓的生活感情、男女间的离情别恨,词风委婉含蓄,形成了左右词坛经久不衰的“花间派”。

柳永的崛起,打破了花间词的一统天下,但仍跳不出“艳科”的范围。

而苏轼以其“横放杰出”的天才,以诗为词,把诗家的“言志”和词人的“缘情”结合起来,注重表现词人的主体意识,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词的内质,丰富了词的内容,开辟了词的新境界。

7.结合作品谈谈苏轼在诗词史上的贡献[整理版]

7.结合作品谈谈苏轼在诗词史上的贡献[整理版]

苏轼的词一改宋词的婉约之风,开创了雄壮、豪放的词风,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和领军人物。

他写下了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脍炙人口的名篇。

他与辛弃疾合称为“苏辛”。

苏轼豪放词的开创性功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题材内容的扩大。

凡写情、纪游、怀古、说理、赠答等等,均可入词,后人称之“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2)意境的创新。

不同于晚唐五代词的冶艳香软、宋初文人词的闲雅凄婉,苏轼豪放词适应着自己的广泛内容而开拓了豪迈奔放或高远轻旷的意境风格。

(3)形式音律上的突破。

词本是合乐的歌辞,在其发展中,音乐对它有很大的制约性。

苏轼则视词为抒情诗,在实际的创作中,往往突破形式音律的规范,不尽依词乐而作软媚之声。

此外,在语言上也一反花间词以来的错采镂金的风气,而代之以清新奔放的诗的语言。

句式自由灵活,不拘词律。

从苏轼的履历来看,他做官是不成功的;他的主要功勋在文学创作上。

他是有名的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同时还是宋代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之一。

就现存苏轼的作品看来,他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在人才济济的两宋王朝,他无论诗,词,还是散文,都是大家。

说起苏轼不说其诗词就像到了杭州没去看西湖一样。

(一).苏轼的诗文苏轼的文学创作,以诗歌的数量最多,现存的诗中,数量最多、艺术价值最高的作品,是抒发个人情感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

苏轼歌咏自然景物的诗作,往往能把寻常景物写得精警动人,极富情趣或理趣。

如《惠崇春江晚景》,《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诗作,笔下描绘的湖光山色,风姿雨态及江南早春画面,无不曲尽其妙,具有悠然不尽的情致。

《题西林壁》则由看山引发一个具有深刻哲理意味的问题。

它告戒人们:由于各自观点立场不同,困难问题的出发点不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对事物有正确而全面的认识,就必须超越自己的狭小范围,摆脱个人偏见。

它也启迪人们在认识复杂事物的过程中,对整体与部分,宏观与微观,分析与综合大呢个关系的思辩,以及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警戒。

论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论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论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贡献方面
详细内容
词体改革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词学观念
苏轼提出了“诗词一体”和“自是一家”的词学观,破除了诗尊词卑的传统观念,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表现功能
苏轼将传统的表现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词,丰富了词的表现功能。
词境开拓
苏轼扩大了词的题材,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题材均可入词,提高了词的意境,使词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
艺术手法
苏轼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变化多样,打破了传统程式,融叙事、抒情、写景、议论于一体,丰富了词的审美内涵。
语言风格
苏轼用词高度诗化,既有婉约之作,又有豪放、清旷、幽美等多种风格,打破了以婉约为主的传统。
影响与地位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其词风对同时代和后世的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宋词发展的一座里程碑,是令宋词成为一代代表性文体的关键性人物。

试论苏轼对宋词发展贡献

试论苏轼对宋词发展贡献

试论轼对宋词发展贡献摘要:“词”作为“一代之文学”,在我国源远流长的诗歌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轼是宋词发展的一座里程碑,他开创了中国豪放词风。

本文通过对词“以诗为词”的特点、词的风格以及词的艺术来论述轼对宋词的发展贡献。

关键词:轼;词;豪放;发展一、词“以诗为词”“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轼变革词风主要武器,即是把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突破了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轼在《与鲜于子骏书》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是一家……”轼所言的“无柳七郎风味”,显然是要在传统的“辞情蕴藉”的婉约词风之外,另立一家,自成一格。

对于这一点,宋人胡寅在《酒边词序》[1]中云:“柳耆卿后出而尽妙,好之者以为无以复加,及眉山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浩歌,超乎尘垢之外……”他对轼“另立门户”的作词观点,表达了充分的肯定。

在他看来,词有别于传统的婉约词之处,是在对词的意境的改变及提升上,改变了所谓的“绮罗香泽之态、绸缪婉转之度”,而把词境提升到“超乎尘垢之外”。

而达到这种改变及提升,最易行的途径显然是借鉴“诗”的题材与境界入“词”,做到“诗词一体”。

以诗为词,可入诗者便可入词,扩大词的题材,开拓了词境,提高词的格调。

一是表达治国平天下之志的“言志词”《江城子·密州出猎》,轼这首词笔力雄健,一扫当时词坛盛行的脂粉气,的确如他所言“无柳七郎风味”。

词中写出猎时的盛况,可谓有声有色,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下半阕气概尤为豪壮,结语“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他以天下为己任,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扫平边患的壮志。

又如词作《沁园春》中写道:“当时共客长安。

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更是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致君尧舜”的兼济之志。

二是寄托遥深的“咏物词”。

我国诗歌从《诗经》开始,就有所谓“兴寄”的传统,而《楚辞》又开创了以“香草美人”抒发情志的优良传统。

结合作品论述苏轼对宋词的革新

结合作品论述苏轼对宋词的革新

结合作品论述苏轼对宋词的革新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巨擘,他对诗词的革新对于宋代诗词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在诗词创作上的锐意革新,体现在对传统雅俗观念的打破、风格的多样化、内容的真实性与情感的真实性的追求等方面。

首先,苏轼在诗词创作上对传统的雅俗观念进行了打破和超越。

传统文人诗词追求的是雅致高妙的境界,而苏轼却认为应该糅合雅俗之美。

他拒绝了传统文人诗词的高雅和遥远,追求真实和贴近生活的描绘。

例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写道:“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这种诗句中浸透了民间生活的气息,通过描绘具体的江南景色和人物,使作品充满了生活的趣味和亲近感。

其次,在形式和风格上,苏轼也进行了诸多的革新尝试。

他大胆地改变了诗词的结构,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运用。

在他的创作中,形式的多样性得到了全面发展,除了继承并发扬了唐风和宋风之外,还加入了律赋的元素。

例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就是采用了唐风吟体的词牌,加入律赋的手法,使得作品更具有音乐性和旋律感。

苏轼还提倡“有声无形”之词,追求声音和思想的完美结合。

例如《赤壁赋》使用了平仄通假,使得作品的语言既朴实直白又意义深远。

此外,苏轼注重作品的真实性和情感的真实性,这也是他对宋词的另一方面革新。

他通过自我表白和自我反思,让作品更加真实和贴近自己的心境。

例如《定风波·南国有佳人》一词,苏轼在描述南国佳人的美丽之余,通过作者观看佳人面容的心情描写,表达了自己对逝去幸福的无尽思念。

这种情感真挚的描写,使得作品在情感上更加接地气。

综上所述,苏轼的诗词创作在多个方面都体现了革新的精神,对宋词的发展和推动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他超越了传统雅俗观念,追求真实和贴近生活的描绘;在形式和风格上进行了多样的尝试,注重声音和节奏感的运用;在表达上追求作品的真实性和情感的真实性。

这些革新主张使得苏轼的诗词更加丰富多样,也为后世的诗词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

苏轼对于宋词的贡献

苏轼对于宋词的贡献

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一.简述苏轼词对词境的开拓1.苏轼以前的词为应歌之曲子词,多写男女相思,写花间酒下的伤别。

苏轼词抒发磊落纵横豪放之襟怀,摆脱花间词婉转之态,为激越、豪放充分表现作者的人格个性。

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苏轼把词的题材取向从应歌回归到表现自我,并从现实生活中撷取创作题材,故苏词多为感事之作,有的还采用词题小序的形式确定表现的内容,交代创作动机。

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

用记实手法写自己的人生感受,使词的抒情贴近现实生活,词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题也由分离走向统一对应。

使词的创作走向正视现实、面向社会和真实人生的大道,极大地拓宽了词的取材范围。

3.苏轼用词展示自己的政治抱负、人生感慨、生活情趣、感受、山川景色扩大了词境,把词家“缘情”与诗人“言志”结合起来,词品与人品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融合。

二.简述苏轼的“以诗为词”1.首先指的是词所反映的生活内容的扩大,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体制,向“士大夫化”发展。

2.在苏轼之前的“曲子词”的曲子,基本上是“轻音乐”“软性文学”。

到苏轼将词题小序发展起来,做词寓以诗人句法、引议论入词、大量用经、子典故,突破音乐对词体的约束,如《临江仙》。

苏词充分体现了文人的审美情趣,是典型的士大夫词。

苏轼以诗为词的积极意义,在于改变了词的旧传统,增加了词的内容,丰富了词的体式,促使词发展成为独立的抒情诗样式。

三.简述苏轼词的风格苏词的风格是豪放,苏轼乃宋词中豪放派的代表,但也有许多极清空幽秀的作品,风格是多样化的。

1.豪放,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婉约,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此词为悼亡之作,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置于生死两茫茫的人生空漠的叹喟中。

3.清旷,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的词一改宋词的婉约之风,开创了雄壮、豪放的词风,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和领军人物。

浅论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浅论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浅论苏词的特点摘要本论文用充分的论据,多角度、多层次的阐述了苏轼开创中国豪放词风,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把词引入一个新境界。

苏轼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成为后来豪放词派的开创者。

本文分别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来举例分析苏词中的“言志词”、“咏史词”、“咏物词”和离情别意、表达与友人情谊并借此抒写人生之叹、时世之感的作品,体现苏词题材多样、不拘一格的特点。

关键词:苏词以诗为词诗词有别、诗词一体豪放词引言苏词是宋词发展的一座里程碑,他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

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向来诗人所惯用的题材,他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这就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

苏轼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成为后来豪放词派的开创者。

在词的语言上,苏轼也做了演进,多方面吸融陶潜、李白、杜甫、韩愈等人的诗句入词,偶然也运用当时的口语,给人一种清新朴素的感觉。

因此,苏词不仅是开了一派词风,而且是将词从狭小的范围中解放出来,扩大了它所表达感情的天地,促成了词内容和风格的多样化。

一苏词“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提高了词的意境1.1传统诗词的区别就词的外表形式而言,相对于齐言的律绝近体诗,绝大部分的词皆为杂言体。

但诗词之别仅限与此,那对于文人的创作是没有什么大碍的,特别是对苏轼这样的大家,不过只是改变一下词句的安排,完全是胜任有余的。

但诗词之别主要是在意境上,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也是就词的基本风貌而言的,因为“婉约词”相对于所谓的“豪放词”占了词的总量的绝大部分。

关于诗词之间意境题材的不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极精到的评述:“词之为体,要渺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所谓“境阔”当是指“诗”的意境题材相对于“词”应雄阔大气、气象恢弘,所谓“言长”则是婉转细致之意,故而带来的意境则是纤弱柔美。

试论苏轼对宋词发展贡献

试论苏轼对宋词发展贡献

试论苏轼对宋词发展贡献摘要:“词”作为“一代之文学”,在我国源远流长的诗歌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苏轼是宋词发展的一座里程碑,他开创了中国豪放词风。

本文通过对苏词“以诗为词”的特点、苏词的风格以及苏词的艺术来论述苏轼对宋词的发展贡献。

关键词:苏轼;词;豪放;发展一、苏词“以诗为词”“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主要武器,即是把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突破了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苏轼在《与鲜于子骏书》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是一家……”苏轼所言的“无柳七郎风味”,显然是要在传统的“辞情蕴藉”的婉约词风之外,另立一家,自成一格。

对于这一点,宋人胡寅在《酒边词序》[1]中云:“柳耆卿后出而尽妙,好之者以为无以复加,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浩歌,超乎尘垢之外……”他对苏轼“另立门户”的作词观点,表达了充分的肯定。

在他看来,苏词有别于传统的婉约词之处,是在对词的意境的改变及提升上,改变了所谓的“绮罗香泽之态、绸缪婉转之度”,而把词境提升到“超乎尘垢之外”。

而达到这种改变及提升,最易行的途径显然是借鉴“诗”的题材与境界入“词”,做到“诗词一体”。

苏以诗为词,可入诗者便可入词,扩大词的题材,开拓了词境,提高词的格调。

一是表达治国平天下之志的“言志词”《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这首词笔力雄健,一扫当时词坛盛行的脂粉气,的确如他所言“无柳七郎风味”。

词中写出猎时的盛况,可谓有声有色,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下半阕气概尤为豪壮,结语“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他以天下为己任,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扫平边患的壮志。

又如词作《沁园春》中写道:“当时共客长安。

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更是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致君尧舜”的兼济之志。

二是寄托遥深的“咏物词”。

我国诗歌从《诗经》开始,就有所谓“兴寄”的传统,而《楚辞》又开创了以“香草美人”抒发情志的优良传统。

苏轼宋代词发展的贡献

苏轼宋代词发展的贡献

苏轼宋代词发展的贡献
苏轼作为一位著名的宋代文学家,对宋代词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 推动文学艺术风格的转型。

苏轼在文化艺术方面具有开拓和创新精神,他早期的词作风格较为传统,后来在《东篱乐府》一书中,提倡“以事言情”、“格调新颖”、“意境深远”,这一风格被称为“苏门新乐府”,逐渐深入人心,推动了词的发展和变革。

2. 弘扬个性自由主张。

苏轼在词中弘扬了个性自由主张,提出“自然美妙”、“自由奔放”的写作理念。

他的词明确表达了个体人格自由、追求自由的意愿,因此在传统词中有所区别,更为突出、鲜明。

3. 注重语言艺术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苏轼的词语言流畅、抒情明快,对词的调子、音韵、格律以及修辞技巧表现出较高的词学造诣。

苏词的风格多变,语言艺术丰富多彩,直接影响着后世词人的创作。

总之,苏轼对于宋代文学艺术的发展和传承,在宋代词的发展史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的词具有弘扬个性主张、推动语言艺术和修辞手法的发展等诸多特点,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轼对宋词的贡献及特色

苏轼对宋词的贡献及特色

苏轼对宋词的贡献及特色(一)在内容上,苏轼把人们的视野从传统的“花间”、“樽前”引向了人间社会,以至赢得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评价。

在众多的题材中,尤以下列三方面成就最高。

1《沁园春·赴密州早行》中,他抒发了自己“致君尧舜”的远大抱负和失意后“袖手何妨闲处看”的旷达态度。

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他以汉之魏尚自比,希望朝廷能不计小过,给他到西北前线建功立业的机会,强烈表达了自己抗敌御侮的爱国赤诚和豪迈精神。

而在《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中又抒发了自己深沉的怀古之情。

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等词中,又广泛地抒发了朋友、兄弟、师生之间的人伦之情。

特别是《江城子》所抒发的夫妻之情,不但历代词人绝无此类作品,即使历代诗人也少有如此感人的真情: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下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2、咏物词。

苏轼的咏物词不但数量达三十余首,而且水平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艺术地再现了在乌台诗案之后“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的心情。

又如《水龙吟·咏杨花》,通过精神上的相通之处,把杨花、思妇、我,这三种原不相干的形象,融合成一个有神无迹的艺术整体,深得神似之美。

3《浣溪沙》五首,是这一题材的代表作。

它写到了农民形象,劳动生活,农村风俗,农村风光,以及自己对农村生活的真心向往。

(二)在风格上,苏轼也对词进行了全面的开拓,打破了以前“婉约”的一统天下。

1、开创了豪放词。

用“豪放”这一概念评词之风格,自明清以后,主要指那些恢宏刚健、豪迈磅礴的作品。

苏轼对词的贡献举例说明

苏轼对词的贡献举例说明

苏轼对词的贡献举例说明
苏轼(1037年-1101年)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书画家,被誉为文学家中的巨擘。

他对词的创作具有重要的贡献,他的词作在宋代乐府词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

以下是苏轼对词的贡献的几个例子:
1. 推动了词的发展:苏轼对词的创作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他为后世的词人开辟了新的创作方向。

他在创作上追求个人的真实感受和情感表达,不拘泥于传统的题材和形式,注重文字的音韵和节奏,使词作更加具有艺术性和表现力。

2. 注重抒发个人情感:苏轼的词作常常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情感体验,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情感为素材,创作了诸多以个人情感为中心的词作。

例如,他的《水调歌头》一词表达了自己被贬谪时的无奈和愤慨,词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直接表达了他对命运的不满和追问。

3. 词调创新:苏轼对词调也进行了创新,将七言绝句和五言绝句的词调融合在一起,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独特词调。

他的词作拥有富有变化和鲜明的节奏感,使作品更为生动和有趣。

4. 推崇自然主义:苏轼的词作中常常融入自然景色的描绘,他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使词作更加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例如,他的《东篱乐府》一词中描绘了四季
变化和田园风光,表达了对美好自然环境的向往和赞美。

总的来说,苏轼对词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推动词的发展,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词调创新以及自然主义的表达等方面。

他的词作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并且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苏轼对词的发展贡献

苏轼对词的发展贡献

苏轼对词的发展贡献
苏轼对词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是宋代文学家、文学理论家,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之一。

在词的创作和发展方面,苏轼有以下几点贡献:
1. 推动了词的形式和风格的创新:苏轼在词的创作中不拘泥于传统格律,大胆创新,引入了许多新的韵律和词牌,如“浣溪沙”、“西江月”等,丰富了词的形式和风格。

2. 注重了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苏轼的词注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境,他以真实的感受和独特的观察力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

他的词作常常表达深沉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引发读者共鸣。

3. 塑造了词的新形象:苏轼的词作中常常融入自己的个人情感和体验,他以自我为中心,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词人形象,给词赋予了更多的个性和独特性。

4. 提倡了词的自由和灵活:苏轼主张词应该自由而灵活,他认为词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工具,应该随着作者的情感变化而变化,而不是被严格的格律所限制。

总的来说,苏轼对词的发展贡献巨大,他的创新和个性化的词作对后世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词的发展和变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合作品谈谈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宋词的发展演变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沿袭期、变革期、过渡期、中兴期、衰落期。

北宋初中期,虽不乏各大名家的优秀作品,但词主要还是以描写男女恋情、离愁别恨、深闺怨景等为主题的应歌宥酒的娱乐作品。

而苏轼成功地转变了这种风气,提高了词的品质,扩大了词的意境、改变了词的风格同时推进了词的格律。

(一)提高词品。

从题材和内容上来说,苏轼的词突破了晚唐五代以至北宋初中期“词为艳科”的传统,很多内容,如怀古、言志、隐逸、悼亡、农村风光、仕途失意、报国雄心、人生奥秘,无不可以入词。

所以刘熙载说:“东波词似是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入也。

”(《艺概•词概》)后人常用“以诗为词”来概括苏轼的特点。

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上片“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三句,说得是自己有少年郎的豪情,左手牵着黄狗,右臂举着苍鹰去打猎。

“锦帽貂裘”两句,写的是打猎的装束。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以孙权自比,说全城人都跟着去看他射虎。

下片“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说自己虽然双鬓已经微白但丝毫挡不住他的雄心壮志。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以魏尚自比,寄望着朝廷何时才能将边事托付于他。

最后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说为了抵抗西北的敌人,要把弓拉得如圆月一样去参加战斗。

这首词把词中历来软媚无骨的儿女情换成有胆有识、孔武刚建的英雄气了。

(二)扩大词境
诗至宋朝有了以理入诗的风气,苏轼亦把宋诗特色之一的“理趣”引入了词里,他之前,词多为应歌酬唱之作,而苏轼将词回归到自我,并能将浅显的事理提升,情浓理也浓。

苏轼从人生角度去探究人生奥秘,去面对逆境人生。

他认为人生如梦,是有着丰富的生命内涵的,并不是简单的消极悲观思想,而是一种豁达的人生体验,甚至是一种激进的人生态度。

而这种种的情怀都能在其作品中找到端倪,从而使其词的意境深远,回味悠长。

如《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
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

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三)改变词风
从艺术手法风格上来说,苏轼将议论、抒情与叙述等手法,豪放与婉约、雅洁等风格结合起来,使手法和风格多样化,突破了前期词多用白描手法而造成的单一的婉约风格,在情景交融、铺叙手法及章法结构等方面做得更为精致和成熟。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写得极尽缠绵婉约;《念奴娇》(赤壁怀古)则极尽豪放。

而《水调歌头》又是另一种风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题材虽是传统的离别之情,但没有陷入离别的悲哀而不能自拔的窠臼,最终表达的却是旷达之怀。

同时更把表现的空间扩大到了天上的月宫。

这使词的风格表现出一种高原清旷的特点,这又是传统中所没有的风格的多样,使词多姿多彩。

(四)推进词律
从功能上来说,虽然词的应歌娱乐的特点还没有完全消失,但是改革时期的词更主要是为了抒情言志。

世人评苏轼的词往往不协音律,这说明苏轼的词主要不是为了歌唱,而成了诗外的另一种抒情工具。

词发展到苏轼,娱乐功能减弱了,而抒情功能大大增加了,实际上已经成了诗的另一种形式。

至此,诗与词之间的那道鸿沟便基本上填平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