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分几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分几级?如何划分?其临床意义如何?答:一般分为:⑴增生极度活跃涂片中有核细胞约占1/2或更多。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之比,平均为1.8:1。常见于各种白血病。⑵增生明显活跃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之比为5:1~9:1。常见于各种红系、粒系或其它系统的增生疾病。

⑶增生活跃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之比为27:1,一般为正常骨髓的表现。⑷增生减低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之比为90:1,见于骨髓造血机能减低。如取样稀释,也可表现为此种现象。⑸增生重度减低有核细胞明显减少,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之比为200:1。是典型的再障骨髓象。取材不良,亦见此像。 2.何谓白血病裂孔?亚裂孔?见于何种白血病?答:在白血病的血片及骨髓片分类时,仅见到最幼稚和最成熟的细胞而中间阶段缺如,此即为白血病裂孔。如中间阶段减少,即为亚裂孔。这种现象见于急性白血病。 3.感染性骨髓像有何表现?答:⑴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⑵粒细胞可增生,并可有核左移现象、空泡变性及中毒性颗粒。⑶网状细胞、吞噬细胞易见,浆细胞亦可增多。⑷红系及巨核细胞系大致正常。 4.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骨髓像有何形态学特点?答:⑴骨髓像呈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⑵粒红比值正常。⑶巨核细胞有成熟障碍和变性现象。成熟型巨核细胞明显减少,血小板簇不易找到或没有。 5.简述尿液的生成机理。答:尿液是在肾脏内形成的。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管时,其中大分子蛋白质和细胞,脂类等胶体被截留,其余成分则经半透膜过滤进入肾小球囊,形成原尿。当原尿通过肾小管时,约大部分水分,电解质和葡萄糖等物质又重新被吸收回血;同时,肾小管亦分泌一些物质加入尿中,最后生成终尿。 6.简述乳糜尿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答:特征:⑴外观乳白色,仔细观察可分三层,上层为乳酪状被膜,中层为乳糜色液体,下层有少量沉淀。⑵蛋白质+++~++++。⑶加乙醚于尿液中,用力振摇后,所含脂肪溶于乙醚层中,尿液变清。临床意义:⑴淋巴管阻塞,常见于丝虫病、先天淋巴管畸形、腹内结核、肿瘤压迫等疾病。⑵胸腹创伤、手术伤及腹腔淋巴管或胸导管也可出现乳糜尿,但少见。⑶过度疲劳、妊娠及分娩后、糖尿病脂血症、肾盂肾炎、包虫病、疟疾等也偶见乳糜尿。

7.解释管型,简述尿液内管型的形成条件。答:尿内蛋白质在肾小管中形成聚集体,随尿排出后即称管型。形成管型的条件是:⑴原尿内有一定量的蛋白质。⑵肾小管有使尿液浓缩和酸化的能力,同时尿流缓慢及局部尿液积滞,肾单位中形成的管型在重新排尿时随尿排出。⑶具有交替使用的肾单位。

8.简述管型形成的过程。答:当处于休息状态的肾小管中有含一定量蛋白质的原尿时,肾小管即发挥其浓缩和酸化尿液的正常功能;蛋白质浓度因尿液浓缩而增加,因酸化至其等电点和受到盐析而易于沉淀、凝固、逐渐以肾小管为外形而凝聚成管型。经过一定时间的固化后,当这些休息状态的肾单位重新工作时,管型便随尿排出。 9.简述管型的类型答:由少量蛋白质凝固形成的管型是最简单的管型,即透明管型。蛋白含量较多、变性明显并有颗粒附着其上者称为颗粒管型。如管型中还有肾上皮细胞、白细胞、红细胞、或脂肪滴,

则分别称为上皮细胞管型、白细胞管型、红细胞管型及脂肪管型等。 10.简述不同管型的临床意义答:透明管型可在健康人尿中出现,颗粒管型主要见于急慢性肾炎及肾病。红细胞管型多提示包曼氏囊出血,为急性肾炎和肾出血所特有,脓细胞管型是化脓性肾炎的特征。蜡样管型的出现表示肾脏有严重损害。应该指出的一点是:尿中出现管型并不意味着肾疾患十分严重,从生理机制上看,出现管型倒表示肾功能尚好,多是一种可逆性变化,预后大部分是良好的.11.简述脑脊液细胞计数及其临床意义。答:脑脊液中的细胞在正常情况下是恒定的在病理情况下因疾病种类不同,细胞数量变化很大,所以细胞计数和分类在疾病的辅助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常人:脑脊液中白细胞为<10个/ul。儿童较成人稍高。多为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以嗜中性粒细胞为主。 11~30个/ul时为轻度增高,31~100个/ul时,为中度增高;20 0~500个/ul为高度增高;500~1000/ ul为剧烈增高,最高可达>10000/ul。白细胞20 个以上应进行细胞分类计数。白细胞数剧烈增加见于化脓性脑膜炎,少或中度增加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等,以淋巴细胞为主,细胞数量的变化在治疗中可作为病情变化的参考指标。细胞数减少是临床好转的标志。 12.简述血液的一般物理性质。答:血液是由血细胞和血浆两部分组成的红色粘稠混悬液,血浆约占0.55,血细胞约占0.45。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浆是一种复杂的胶体溶液,组成非常恒定,其中固体成分占0.08~0.09,水分占0.91~0.92。固体成分包括各种血浆蛋白、营养成分、无机盐、维生素和代谢终产物等。血液pH为7.35~7.45,比密为1.050~1. 060,相对粘度为4~5,血浆渗透量为300mOsm/kgH2O,血液离体后数分钟即自行凝固。 13.哪些生理因素可引起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加或减少?答:⑴年龄与性别:新生儿期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均明显增高,出生两周后逐渐下降到正常水平;女性由于月经、内分泌等因素,21~ 35岁者血红蛋白均维持最低水平。⑵精神因素:感情冲动、兴奋、恐惧、寒冷等刺激均可使肾上腺素过多分泌,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加。⑶高山居民和登山运动员可因缺氧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高。⑷长期多次献血者红细胞可代偿性增加。⑸妊娠后期,某些老年人及6个月至2岁婴儿均可出现生理性贫血。 14.哪些生理变化可影响白细胞计数?答:⑴年龄:新生儿期白细胞计数较高,可达15×109~30×109 /L,通常在3~4天后降至10×109/L。初生儿外周血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第6~9天逐渐下降至与淋巴细胞大致相等。整个婴儿期淋巴细胞均较高,可达0~70。

⑵日间变化:一般安静松弛时白细胞较低,活动和进食后较高;早晨较低,下午较高,一日之内可相差一倍。⑶运动、疼痛和情绪影响:剧烈运动、剧痛、极度恐惧等均可使白细胞短暂增高。⑷妊娠与分娩:妊娠期特别是最后一个月白细胞可增高,分娩时可高达34×10 9/L,产后2~5日内恢复正常。由于生理因素,同一检测对象白细胞计数波动可达50%。 15.简述血细胞的基本结构。

答:血细胞的基本形态结构与其它细胞相似。在结构上各种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浆和细胞核三大部分。⑴细胞膜是细胞表面包着的一层薄膜,又称质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