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与农作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与农作学》期末复习资料、试题
《土壤学与农作学》期末复习资料、试题土壤学与农作学复习资料作者:陈超(四川农业大学)一、第一章1.什么是土壤、土壤肥力、土壤生产力?土壤肥力与土壤生产力两者有何联系与区别?(1)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土壤水分、空气和生物等所组成的能够生长植物的陆地疏松表层。
(2)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供应、协调营养因素(水分和养分)和环境条件(温度和空气)的能力。
(3)土壤生产力是指在特定的管理耕作制定下,土壤生产特定的某种或一系列植物的能力。
土壤肥力是土壤生产力的影响因素之一,但不是全部。
2.土壤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说土壤形成过程就是土壤肥力形成过程?(1)岩石——风化——成土母质——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土壤(2)土壤肥力是在土壤形成过程中逐渐发展和演变的。
土壤在自然形成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肥力成为自然肥力。
3.试述土壤母质与土壤的区别。
成土母质是风化壳,没有肥力,只是通气透水,而土壤是有肥力的。
4.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包括哪两个方面?两者之间有何关系?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有哪些?(1)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腐殖质化过程(2)矿质化过程的中间产物是形成腐殖质的基本材料,腐殖质化过程的产物(腐殖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再经过矿化分解释放其养分。
(3)有机残体的碳氮比、土壤环境条件、通气性、温度5.简述砂土、壤土及黏土的主要肥力特征及因土制宜的管理措施。
(1)砂土:通气透水性好、有机质分解快而累积少、保水保肥性差、易造成水肥流失和水分蒸发。
管理措施:施有机肥、多灌水、施肥灌水应少量多次进行。
(2)黏土:保水保肥性强,通气透水性差,易滞易涝,有机质分解慢,易积累易产生还原性有毒物质。
管理措施:雨季及时排除渍水涝水,施有机肥改良土壤。
(3)壤土:通气透水、保水保肥性好。
二、1.引起土壤酸性和碱性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改良酸性土壤和碱性土壤?(1)酸性形成原因:由H+和Al+3引起;胶体上吸附的至酸离子(2)碱性形成原因:碳酸钙水解;碳酸钠水解;交换性钠的水解(3)改良:酸性土壤施石灰或石灰粉;碱性土壤施有机肥2.什么是土壤的缓冲性能?他有何生产实践意义?(1)在土壤中加酸和碱时,土壤酸碱反应并不因此产生剧烈变化,这种对酸碱度变化的抵抗能力,称为土壤的缓冲性能。
土壤与农作学知识要点
一.名词解释1.土壤肥力:土壤在植物生活的全过程中,同时而又不断地供给植物以最大量的有效营养成分和水分的能力。
2.成土因素:是影响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基本因素。
3.原生矿物: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为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
4.土壤有机质腐殖化作用:复制只是很好的胶结剂,能使土粒形成良好的团粒结构,从而使土壤通透疏松,减少粘着性,改善耕性;同时腐殖质色暗,有利于土壤吸热保温,减小土壤温度的变化幅度。
5.土壤机械组成:指土壤颗粒的粗细程度,即砂、粉砂和粘粒的相对比例。
6.浅性酸:土壤浅性酸是由于土壤胶粒上吸附着氢离子和铝离子所造成的显出酸性,所以它是土壤酸的潜在来源。
7.土壤Eh:土壤氧化还原状况通常用氧化还原电位(Eh)表示,其单位是毫伏(mV)。
一般是用电极法直接测定。
8.土壤缓冲性:把少量的酸或碱加入到水溶液中,则溶液的pH值立即发生变化;可是把这些酸碱加入到土壤里,其pH值的变化却不大,这种对酸碱变化的抵抗能力,叫做土壤的缓冲性能或缓冲作用。
9.当量孔径:由于土壤中既有大孔隙,也有小孔隙,所以空隙直径大小难以计算,通常引入当量孔径的概念,来衡量一般孔隙的作用。
10.土壤导热率:土壤具有对所及热量传导到邻近土层性质,称为导热性。
导热性大小用导热率表示。
11.土壤吸湿水:土壤颗粒从空气中吸收的汽态水分子。
12.毛管水:由于毛管力的作用而保持在土壤中的液态水。
13.吸湿系数:是在相对湿度接近饱和空气时,土壤吸收水汽分子的最大量与烘干土重的百分率。
有时又称致死水量。
14.凋萎系数:又称有效水分的下限,当植物产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此时土壤水主要是全部的吸湿水和部分膜状水。
经验公式凋萎系数=吸湿系数X(1.34-1.5)。
15.田间持水量:又称适宜水分上限。
当土壤被充分饱和后,多余的重力水已经渗漏,渗透水流已降至很低甚至停止时土壤所持的含水量。
此时水分类型包括吸湿水、膜状水和全部毛管悬着水。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复习资料绪论一、为什么说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1、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的基地。
A.为植物提供了定居场所(即植物生长的立足之地)B.给植物提供了必须生活条件(光、水、肥、气、热)C.能持续不断地协调,供应水肥气热。
2、土壤是农业生产链环中的基础环节。
三个环节:初级生产(植物生产)、次级生产(动物生产)、基础(土壤管理),从土壤——植物——动物生产循环。
3、土壤是能量和营养物质循环转换的场所。
二、为什么说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1.是生物的栖息地,保持了生物活性,多样性和生产性。
2.对水体和溶质流动起了调节作用。
3.是陆地与大气界面上气体与能量的调节器。
4.对有机、无机化合物具有过滤、缓冲、降解、固定和解毒作用,是环境中巨大的自然缓冲介质。
5.具有贮存并循环生物圈及地表养分的功能。
三、什么是土壤和土地?土壤的物质组成有哪些?土壤: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具有特殊形态、性质和功能的自然体。
本质的特征是具有肥力。
土地:地壳表层,包括所有附属物在内的一个自然综合体(包括一切环境条件在内:地貌、植被、水文、建筑等)。
物质组成: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气相——土壤空气。
四、什么是土壤肥力?土壤肥力的种类和肥力因素有哪些?土壤肥力——土壤具有的同时能持续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等生活因素的能力。
种类:按形成原因分:自然肥力、人工肥力。
按经济效益分:经济肥力、潜在肥力。
肥力因素:水肥气热。
五、目前我国土壤资源存在哪些问题?结合本专业特点,谈谈如何合理利用保护土壤资源。
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次生盐渍化、耕地面积减少、土壤污染。
第一章一、土壤矿物质的主要元素组成有哪些?土壤中主要的原生矿物类型有哪些?主要元素组成:包括氧、硅、铝、铁、钙、镁、钛、钾、钠、硫、磷以及一些微量元素门锰、锌、铜等。
主要原生矿物类型:土壤原生矿物以硅酸盐和铝硅酸盐占优势,常见的有石英、长石等。
《土壤学与农作学》期末复习资料、试题
土壤学与农作学复习资料作者:陈超(四川农业大学)一、第一章1.什么是土壤、土壤肥力、土壤生产力?土壤肥力与土壤生产力两者有何联系与区别?(1)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土壤水分、空气和生物等所组成的能够生长植物的陆地疏松表层。
(2)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供应、协调营养因素(水分和养分)和环境条件(温度和空气)的能力。
(3)土壤生产力是指在特定的管理耕作制定下,土壤生产特定的某种或一系列植物的能力。
土壤肥力是土壤生产力的影响因素之一,但不是全部。
2.土壤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说土壤形成过程就是土壤肥力形成过程?(1)岩石——风化——成土母质——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土壤(2)土壤肥力是在土壤形成过程中逐渐发展和演变的。
土壤在自然形成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肥力成为自然肥力。
3.试述土壤母质与土壤的区别。
成土母质是风化壳,没有肥力,只是通气透水,而土壤是有肥力的。
4.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包括哪两个方面?两者之间有何关系?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有哪些?(1)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腐殖质化过程(2)矿质化过程的中间产物是形成腐殖质的基本材料,腐殖质化过程的产物(腐殖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再经过矿化分解释放其养分。
(3)有机残体的碳氮比、土壤环境条件、通气性、温度5.简述砂土、壤土及黏土的主要肥力特征及因土制宜的管理措施。
(1)砂土:通气透水性好、有机质分解快而累积少、保水保肥性差、易造成水肥流失和水分蒸发。
管理措施:施有机肥、多灌水、施肥灌水应少量多次进行。
(2)黏土:保水保肥性强,通气透水性差,易滞易涝,有机质分解慢,易积累易产生还原性有毒物质。
管理措施:雨季及时排除渍水涝水,施有机肥改良土壤。
(3)壤土:通气透水、保水保肥性好。
二、1.引起土壤酸性和碱性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改良酸性土壤和碱性土壤?(1)酸性形成原因:由H+和Al+3引起;胶体上吸附的至酸离子(2)碱性形成原因:碳酸钙水解;碳酸钠水解;交换性钠的水解(3)改良:酸性土壤施石灰或石灰粉;碱性土壤施有机肥2.什么是土壤的缓冲性能?他有何生产实践意义?(1)在土壤中加酸和碱时,土壤酸碱反应并不因此产生剧烈变化,这种对酸碱度变化的抵抗能力,称为土壤的缓冲性能。
土壤农作物学-1
母质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二)
母质对土壤理化性质有很大的影响:
✓ 影响土壤养分状况:如钾长岩、斜长岩; ✓ 影响土壤机械组成和质地:红色风化壳
和玄武岩发育的红壤质地粘重,花岗岩 和砂页岩发育的质地居中,砂岩、片岩 的质地最轻; ✓ 影响矿物组成、土壤发育层次等;
(二)气候
1、湿度因子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十三)熟化过程 是指在人为因素影响下,通过耕作、施肥、灌溉等措
施,改造土壤的土体构型,减弱或消除土壤中存在的障碍 因素,协调土体水、肥、气、热等,使土壤肥力向有利于 作物生长方向发展的过程。简单地说为人类定向培育土壤 的过程。可分为旱耕熟化和水耕熟化。 某一土壤类型的形成经常由一个主要成土过程和几个辅助 过程共同作用完成。
二、土壤肥力
1.概念
土壤肥力——是指在植物生长期间,土壤能持续不断 地、适量地提供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养 分、空气、热量等因素及其他生活条件的能力。肥 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
水、肥、气、热——称为四大肥力因素。
肥沃土壤上生长的作物
瘠薄土壤上生长的作物
2.土壤肥力的种类
根据土壤肥力的来源不同,土壤肥力有 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的区别。 自然肥力是指土壤在自然因子即五大成土因素 (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的综合作 用下发育来的肥力,它是自然成土过程的产物。 人为肥力是耕作熟化过程发育而来的肥力,是 在耕作、施肥、灌溉及其它技术措施等人为因 素影响作用下所产生的结果。
土壤是自然界中具有特殊形态、性质和功能 的自然体。即: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形态)具有 肥力(性质),能够生长绿色植物(功能)的疏松 表层(形态)。
2、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
土粒
土 壤 水
土壤空气
土壤学与农作学复习资料
绪论1、农业生产的实质:(1)第一性生产:种植业(第一性的生产资料是土壤);(2)第二性生产:养殖业;(3)第三性生产:加工业。
2、土壤的特点:它具有再生能力,是可以连续利用的一种资源。
3、农作学:研究建立合理农作制(系统)的技术体系及其理论的一门综合应用科学,其研究的对象是农作制。
4、农作学的主要内容:(1)土壤耕作和管理;(2)低产田改良与合理利用;(3)作物与水分关系;(4)农作物的灌溉制度;(5)节水农作制,等。
5、土壤学与农作学课程特点:(1)多学科交叉和相互渗透;在自然环境中,植物—动物—微生物—土壤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这也是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2)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农田灌溉中涉及“植物—气候—土壤”整个系统;(3)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是生产出具有生命的生物有机体,其中最基本的任务是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绿色植物生产(农作物)。
第一章土壤形成与分类1、土壤的定义:(1)定义一: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疏松表层;(2)定义二: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土壤水分(溶液)、空气和生物等组成的能够生长植物的陆地疏松表层。
2、土壤的分类:(1)自然土壤:自然条件下,未经人类开垦耕作的土壤;(2)农业土壤(耕作土壤):经过人类开垦、耕种以后,原有性质发生了变化的土壤。
3、土壤肥力:土壤具有的能同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水、肥、气、热生活因素的能力。
水、肥、气、热是水分、养分、空气和温度的简称,是土壤肥力的四大因素。
其中,水、肥、气是物质基础,热是能量基础。
注:土壤之所以能生长植物,是因为它具有肥力。
土壤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4、土壤肥力的分类:(1)自然肥力:土壤在自然形成过程中所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肥力;(2)人工肥力:在自然肥力的基础上,经过人为活动以后而形成的肥力。
注:在耕作土壤中,土壤肥力是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的综合表现。
5、土壤生产力:在特定的耕作管理制度下,土壤生产特定的某种(或一系列)植物的能力。
土壤学复习重点
土壤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土壤的物质组成 : 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 ( 土壤固相 ) 、土壤水分 ( 土壤液相 ) 、和土壤空气 ( 土壤气相 ) 三相四类物质组成。
2、土壤肥力 : 指土壤在某种程度上能同时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的能力。
3、土壤生产力 : 土壤生长植物并提供产品的能力, 由土壤本身的肥力属性和发挥肥力作用的外界条件所决定。
4、成土因素 : 气候、生物、地形、母质和时间。
第二章土壤的矿物组成1、矿物 : 矿物是天然产生与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在结构的化合物或单质。
土壤矿物按矿物来源, 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按矿物的结晶状态 , 可分为结晶质和非晶质。
2、岩石 : 岩石是指由一种或数种矿物组成的自然集合体。
3、风化作用 : 风化作用是指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空气、水、温度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 , 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过程。
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4、物理风化 : 指岩石因受物理因素作用而逐渐崩解破碎的过程。
特点: 只能引起岩石形状大小的改变 , 而不改变其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
5、化学风化 : 指岩石在化学因素作用下, 其组成矿物的化学成分发生分解和改变 , 直至形成在地表环境中稳定的新矿物。
特点: 不仅使已破碎的岩石进一步变细,更重要的是岩石发生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的改变, 产生新的物质。
6、生物风化 : 指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及其分解产物对岩石矿物的风化作用。
7、构成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的基本结构单位是硅氧四面体和铝氧八面体。
8、同晶替代 : 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9、高岭组 :1:1型粘土矿物,晶层由一层硅片和一层铝片重叠而成。
两个晶层的层面间产生了键能很强的氢键 , 不易膨胀。
基层内没有或极少同晶替代现象 , 其电荷数量少。
颗粒较粗、总表面积相对较小 , 可塑性、粘结性、粘着性和吸湿性都较弱。
《土壤学》复习重点
环境土壤学重点第一章:1.土壤的重要性;①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②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环节③是调控环境质量的中心要素2.土壤的概念;是位于地球表面和浅水水域底部具有生命力、生产力的疏松而不均匀的层次,是地球系统的组成部分和调控环境质量的中心要素。
3.土壤肥力(四大肥力指标:水、肥、气、热)土壤具有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条件(水分、养分)和环境条件(空气、温度)的能力。
4.土壤净化力;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等过程而使土壤污染物的浓度降低或消失的过程。
第二章:1.岩石(按成因分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及这三种岩石的特点);岩浆岩:地下深处的高温熔融岩,在地表或地下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和接近地表的常温、常压条件下,地壳上先期存在的原始物质,经过侵蚀、搬运、沉积和石化等作用形成的岩石特点:层理、波痕、化石变质岩:经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2.成岩作用;①压实作用②胶结作用③重结晶作用第三章:1.岩石的风化作用(三种风化)(物理和化学风化的区别);物理风化是地表岩石因温度变化和孔隙中水的冻融以及盐类的结晶而产生的机械崩解过程。
化学风化是岩石在水和水溶液的作用下产生的破坏作用,其结果岩石破碎变小,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形成新矿物。
包括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氧化作用、碳酸盐化作用。
生物风化:指岩石由生物活动引起的岩石破坏作用,表现为物理和化学两种形式。
物理风化使岩石由大到小,化学性质不变;化学风化使岩石成分发生改变,形成新矿物2.风化的因素(1、2、3)环境条件:气候、地形岩石性质:岩石的矿物晶格构造、矿物成分、岩石的结构与构造、节理状况主要矿物和岩石的风化特征3.土壤形成因素:(1、2、3、4、5、6具体如何影响的);成土母质:是建造土体的基本材料是土壤的骨架,是植物矿质养料元素的最初来源气候:决定着成图过程中的水热条件地形:母质物质的重新分配及水热条件的差异生物:营养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
土壤学期末复习资料
土壤学期末复习资料一、引言土壤学是研究土壤的形成、特征与功能的学科,对于农业、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学期末复习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全面回顾和巩固,本文将提供一份土壤学期末复习资料,帮助学生进行复习。
二、土壤的形成与发育1. 土壤的定义:土壤是由矿质颗粒、有机质、水、气和生物组成的地球表面的自然体系。
2. 土壤形成的过程:物质的来源、迁移、转化和沉积等过程是土壤形成的关键。
这些过程受到气候、母岩、生物和时间的影响。
3. 土壤发育的因素: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时间是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
三、土壤的物理性质1. 容重:土壤单位体积的重量。
2. 孔隙度:土壤中孔隙的占据体积。
3. 饱和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土壤中的水分含量。
4. 土壤颗粒分布:砂、粉砂、粘土和壤土的含量和比例。
5. 平均颗粒直径:反映土壤颗粒的大小。
四、土壤的化学性质1. 土壤酸碱度:土壤的pH值对植物的生长有重要影响。
2. 土壤养分:氮、磷、钾和微量元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3. 阴阳离子交换能力:土壤中阴阳离子的吸持与释放能力。
4. 有机质含量: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和微生物活性具有重要作用。
五、土壤的生物学性质1. 微生物的作用:土壤中微生物对有机质分解和养分转化起到重要的作用。
2. 土壤动物:土壤中的蚯蚓、昆虫、线虫等有助于土壤通气和有机质分解。
3. 土壤生态系统:土壤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包括土壤生物群落、能量流动和物质转化等过程。
六、土壤与植物的相互关系1. 植物对土壤的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分泌物对土壤结构和养分循环起到重要作用。
2. 土壤对植物的影响:土壤肥力和水分状况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有直接影响。
3. 植物与土壤的相互作用可以形成土壤植被系统,对于土壤的保持和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七、土壤与环境的关系1. 土壤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有机物和农药等污染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2. 土壤保护与修复:采取适当的土壤保护措施和修复技术可以减少土壤侵蚀和污染。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复习资料绪论一.名词解释。
土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
土壤圈:土壤以不完全连续的状态存在于陆地的表面,称为土壤圈。
土壤肥力:土壤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肥、气、热和其它条件的能力。
有效肥力:土壤本身所具有的肥力。
潜在肥力:在一定条件下在当季生产中表现出来且产生经济效益的肥力。
土壤生产力:土壤在其土壤肥力、环境条件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
自然肥力:土壤在五大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发育形成的肥力。
人为肥力:土壤在自然因子和人为因子综合作用下发育形成的肥力。
二.思考题。
1、土壤在人类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有何重要性?答:一、土壤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
(一)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的基地,农业生产最基本的任务是首先发展植物生产。
绿色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五个基本要素日光、热量、空气、水分、养分和土壤密切相关。
土壤在植物生长繁育中的特殊作用。
(二)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和土壤利用管理三者的关系。
植物生产是初级生产(一级生产),动物生产是次级生产,动物生产必须以植物生产的有机物质作为其食料。
植物生产(初级生产)、动物生产(次级生产)和土壤管理是农业生产中三个不可分割的环节。
土壤在农业生产链环中处于物质和能量循环的枢纽地位。
二、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土壤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
四、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一)土壤资源数量的有限性。
(二)土壤资源的可变性。
(三)土壤资源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
(四)土壤资源时间分布上的连续性。
2、土壤在植物生长繁育中有哪些特殊作用?答:营养库的作用、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雨水涵养作用、生物支撑作用、环境作用3、土壤由哪些基本物质组成?答:土壤矿物质(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土壤有机质(动植物残体、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腐殖质)土壤水(土壤溶液)、土壤空气(CO2、O2、N2等)4、李比希的”矿质营养学说”对土壤学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土壤发生学说的内涵是什么?答:作用:1、开辟了用化学理论、方法来研究土壤并解决农业生产问题的新领域,并进一步发展了土壤分析化学、土壤化学和农业化学等分支学科,大大促进了土壤科学的发展,并对植物生理学以及整个生物科学和农业科学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土壤学》全考点复习加试题集(含答案)(适用于农学园艺茶学林学等专业)
《土壤学》试题集(适用于农学、园艺、茶学、林学等专业)说明:本试题集是根据农学、园艺、茶学和林学等专业的《土壤学》教学大纲编写的。
根据多年的实践,我们将试题分为名词解释、填空和问答题等三大部分,210个题目。
每一部分试题均按章为序排列。
在命题时,根据难度和内容分布要求,可以从试题集中选择题目,组成难度和内容覆盖度适合的试卷。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1-1、土壤:土壤就是陆地表面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疏松表层。
1-2、土壤肥力:在植物生活期间,土壤供应和调节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份、养分、热量、空气和其它生活条件的能力2-1、矿物:就是存在于地壳中的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部构造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
2-2、原生矿物:地球内部岩浆岩冷凝时形成的、存在于岩浆岩之中的矿物2-3、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在各种风化因素的作用下,改变了形态、成分和性质而形成的新矿物。
2-4、岩石:岩石就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或数种矿物的集合体2-5、岩浆岩:由岩浆冷凝而成的岩石,又称火成岩2-6、沉积岩:各种先成岩的风化剥蚀产物、火山作用产物以及生物作用产物经外力搬运后重新沉积胶结而形成的岩石。
2-7、化学或化学岩:由化学或生物化学作用沉淀而成的沉积岩。
2-8、变质岩:岩浆岩或沉积岩在高温高压、热气热液作用下发生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称变质岩2-9、风化作用:地表的岩石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形态、组成和性质变化的过程。
2-10、物理风化:指岩石崩解破碎成大小不同颗粒而不改变其化学成分的过程2-11、化学风化:岩石中的矿物在化学作用的影响下,发生化学成分和性质的变化、以及产生新矿物的过程2-12、水解作用:矿物中的盐基离子被水所解离的H+置换,分解形成新矿物的作用2-13、水化作用:岩石中的矿物与水化合成为新的含水矿物的过程。
2-14、生物风化:岩石在生物的作用下发生破碎、分解的过程称为生物风化。
2-15、残积母质:就地风化而未经搬运的岩石风化产物。
土壤学期末复习材料
土壤学三大学派:农业化学派、农业地质学派、土壤发生学派。
五大自然成土因素:母质、气候、地形、生物、时间。
人为因素:耕作、施肥、灌溉等。
原生矿物中的浅色矿物:石英、正长石、斜长石、白云母;暗色矿物(含Fe、Mg):黑云母、橄榄石、辉石、角闪石;含钾矿物:正长石、白云母、黑云母。
按其成因可将岩类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原生矿物(内生矿物):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白云母、长石、石英等,它们是内生成矿的最主要部分。
次生矿物(外生矿物):各种粘土矿物、铁铝的氢氧化物,石膏和碳酸盐矿物等。
高岭石(Al4Si4O10 (OH)8或H2Al2Si2O8 .H2O)、方解石(CaCO3)、白云石(CaCO3﹒MgCO3 )、磁铁矿(Fe3O4)、赤铁矿(Fe2O3)、褐铁矿(Fe2O3.H2O)、石膏(CaSO4﹒2H2O)、蛇纹石(H4Mg3Si2O9)风化产物的地球化学类型:碎屑类型、钙化类型、硅铝化类型、富铁铝化类型。
岩浆岩的化学成分几乎包括地壳中的所有化学元素,其中最主要的有:O、Si、Al、Fe、Ca、Na、K、Mg、Ti、H;主要以氧化物形式存在:Si2O、Al2O3 、CaO、Na2O、K2O、FeO、Fe2O3、MgO、TiO2、H2O母质可根据其搬运方式和堆积特点,分为定积母质和运积母质。
运积母质包括坡积母质、洪积母质、淤积(冲积)母质、湖积母质、海积母质、风积母质和重积母质或塌积母质。
母质的主要类型有:残积母质、坡积母质、洪积母质、河流冲积母质、湖泊沉积母质、浅海沉积母质、风积母质。
第四纪红土:在我国华中、华南及西南广大地区,从第四纪以来,由于受海洋性气团的影响,气候炎热而潮湿,各种堆积物强烈风化,形成深厚的富含铁、铝氧化物和高岭石的红色粘土,其质地粘重,通气透水性差,常呈酸性至强酸性反应。
特点是红、厚、粘、酸、瘦1、土壤风化淋溶系数(ba值):盐基与氧化铝的分子比值:ba=(Na2O+K2O+CaO+MgO)/Al2O3ba值越小表示土壤中保存的盐基含量越低,淋溶作用越强。
土壤学复习资料
环境土壤学一:土壤环境(负载)容量1. 指土壤环境单元一定时限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保证农产品产量和生物学质量,同时也不使环境污染时,土壤所能允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数量或负荷量。
土壤环境容量实际上是土壤污染物的起始值和最大负荷量之差。
将土壤质量标准分为三级:一级标准为保护区域自然生态,维持自然背景的土壤环境质量的限制值;二级标准为保障农业生产,维护人体健康的土壤限制值;三级标准为保障农林业生产和植物正常生长地土壤临界值。
Ⅰ类,主要适用于规定的自然保护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茶园、牧场和其它保护地区的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上保持自然背景值;Ⅱ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等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Ⅲ类,主要适用于林地土壤及污染物容量较大的高背景值土壤和矿产附近等地的农田土壤(蔬菜地除外),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2.土壤环境容量的确定(1)土壤绝对容量(静容量):在一定环境单元与一定时限,假定污染物不参与土壤圈物质循环情况下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Qsi=W(Cci-Coi)—w为耕层土重,Coi为污染物i原来含量,Cci为污染物i临界含量,Qsi污染物i静负载容量(2)土壤年容量(动容量):考虑土壤污染物的输入及输出循环。
若假定年输入量为Q,年输出量为Q′,并且Q大于Q′。
则:残留量为Q-Q′。
残留量(Q- Q′)与输入量Q之比,称之为累积率(K)。
若计算几年土壤污染物累积总量AT(含当年转入量),则:AT=Q+QK+QK 2+……+ QKn,而n年的污染物残留总量RT(不含当年输入量)则为:RT = QK+QK2+……+ QKn当年限n足够长时QKn 趋于零,且AT 达到最大极限值。
——等比有限累积规律:其数学模式:A′T = K(B+Q)A′T: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年累积量,mg/kg;K :土壤污染物年残留率(%),即残留量与输入量的比率;B :污染物的区域土壤背景值,mg/kg;Q :土壤污染物的年输入量,mg/kg。
土壤学期末复习材料
土壤学三大学派:农业化学派、农业地质学派、土壤发生学派。
五大自然成土因素:母质、气候、地形、生物、时间。
人为因素:耕作、施肥、灌溉等。
原生矿物中的浅色矿物:石英、正长石、斜长石、白云母;暗色矿物(含Fe、Mg):黑云母、橄榄石、辉石、角闪石;含钾矿物:正长石、白云母、黑云母。
按其成因可将岩类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原生矿物(内生矿物):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白云母、长石、石英等,它们是内生成矿的最主要部分。
次生矿物(外生矿物):各种粘土矿物、铁铝的氢氧化物,石膏和碳酸盐矿物等。
高岭石(Al4Si4O10 (OH)8或H2Al2Si2O8 .H2O)、方解石(CaCO3)、白云石(CaCO3﹒MgCO3 )、磁铁矿(Fe3O4)、赤铁矿(Fe2O3)、褐铁矿(Fe2O3.H2O)、石膏(CaSO4﹒2H2O)、蛇纹石(H4Mg3Si2O9)风化产物的地球化学类型:碎屑类型、钙化类型、硅铝化类型、富铁铝化类型。
岩浆岩的化学成分几乎包括地壳中的所有化学元素,其中最主要的有:O、Si、Al、Fe、Ca、Na、K、Mg、Ti、H;主要以氧化物形式存在:Si2O、Al2O3 、CaO、Na2O、K2O、FeO、Fe2O3、MgO、TiO2、H2O母质可根据其搬运方式和堆积特点,分为定积母质和运积母质。
运积母质包括坡积母质、洪积母质、淤积(冲积)母质、湖积母质、海积母质、风积母质和重积母质或塌积母质。
母质的主要类型有:残积母质、坡积母质、洪积母质、河流冲积母质、湖泊沉积母质、浅海沉积母质、风积母质。
第四纪红土:在我国华中、华南及西南广大地区,从第四纪以来,由于受海洋性气团的影响,气候炎热而潮湿,各种堆积物强烈风化,形成深厚的富含铁、铝氧化物和高岭石的红色粘土,其质地粘重,通气透水性差,常呈酸性至强酸性反应。
特点是红、厚、粘、酸、瘦1、土壤风化淋溶系数(ba值):盐基与氧化铝的分子比值:ba=(Na2O+K2O+CaO+MgO)/Al2O3ba值越小表示土壤中保存的盐基含量越低,淋溶作用越强。
土壤学复习资料,仅供参考
环境因素1)纬度,低纬辐射强度大,辐射角大,反射率小。
2)海拔3)坡向4)大气透明度
5)地面覆盖,秸杆,雪,玻璃,塑料薄膜
土壤特性:1)颜色2)土壤水分,大升温降温慢
根据吸收水分难易程度不同划分为速效水和迟效水。
25.土壤反浆现象产生的原因?
原因:
“冻后聚墒”现象,北方冬季土壤冻结后的聚水作用,冬季表层冻结,水汽压降低,冻层下的土层水汽压高,于是下层水汽不断向冻层聚集、冻结,使冻层不断见后,其含水量有所增加,这就是”冻后聚墒”现象。
26.土壤水分蒸发的三个阶段及特点?
21.什么是土壤耕性,其含义是什么?
指土壤在耕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性,它是土壤物理机械性能的综合表现。含义:
土壤耕作时产生阻力的大小,土壤耕作质量的好坏,土壤适耕期的长短。
22.土壤液态水的形态水、毛管水、重力水。
部分膜状水和全部毛管水对旱田作物是有效的,即由凋萎系数至田间持水量范围内水对旱田作物是有效的。
扩散是指在土壤中CO
2的浓度高于大气,而O
2的浓度低于大气,分别产生了土壤和大气间的分压差,在分压梯度的作用下,使CO
2向空气中扩散,使O
2不断从大气向土壤中扩散。
扩散作用是土壤空气运动的主要机制。
30.简述土壤氧化还原平衡体系。主要氧化剂是大气中的氧,主要还原剂是有机质。
(1)包括有机体系和无机体系,这些体系的反应有可逆的,半可逆的和不可逆的。
D有机质含量,多,本身疏松,同时促进团粒结构形成。
16.土壤孔隙分为几级,各级孔隙有何特性?
非毛管孔隙:
蓄水供水的
毛管孔隙:
平时通气,降雨灌溉时透水。
非活性孔隙:
土壤学与农作学
土壤学及农作物第一章1、土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
2、土壤肥力:指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供应、协调营养因素(水分和养分)和环境条件(温度空气)的能力。
土壤肥力是土壤本身的属性,土壤生产力是是指突然生产植物产品的能力。
3、农业土壤剖面构型:(1)耕作层。
代号A,厚度一般20cm左右。
(2)犁底层。
代号P,位于耕层以下,厚度约10cm。
(3)心土层。
代号B,位于犁底层或耕作层一下,厚度20~30cm。
(4)底土层。
代号C,位于心土层一下,一般在土表50-60cm以下的深度。
4、土壤矿物质包括原声矿物和次生矿物以及一些分解彻底的简单无机化合物。
5、自然肥力:指土壤在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肥力6、土壤形成因素:五大自然因素(母质、生物、气候、地形和时间)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7、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共同作用是土壤发生的基础,无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就不能进行,无生物小循环,仅地质大循环,土壤就难以形成。
在土壤形成过程中,两种循环过程相互渗透和不可分割的同时进行8、土壤有机质的转化条件:(1)植物有机质的碳氮比。
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有机质残体均有一定的碳氮比,一般为25:1,土壤环境条件:土壤通气状况影响有机质的转化速度和方向。
9、土壤空气的组成和特点:土壤空气主要是由大气进入土壤中的气体和土壤内生物化学过程中产生的气体组成。
特点:土壤空气是不连续的;土壤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低于大气,二氧化碳的含量则比大气中含量高十几至几十倍;土壤空气中的水汽含量高于大气。
第二章1、活性酸度:是与土壤固相出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H+所引起的酸度。
潜在酸度:吸附在突然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平常不表现酸性,只有通过离子交换作用,被其他阳离子交换到土壤溶液中,酸性才显现(交换性酸度和水解性酸度)2、碱化度:土壤胶体上的钠离子饱和度可作为衡量土壤碱化度的指标3、土壤缓冲性能:当加酸和加碱于土壤中时,土壤的酸碱反应并不因此而产生剧烈变化,这种缓和土壤酸碱度变化的能力。
土壤学农作学第三版张明炷 期末复习思路
土壤学农作学第三版张明炷期末复习思路武汉高校张明炷版《土壤学与农作学》考试复习思路绪论1.土壤: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具有一定肥力得疏松层。
2.马克思曾说过“土壤就是世代相传得人类所不能出让得生存条件与再生产条件。
3.农业生产得任务就是什么?土壤在农业生产中有何重要作用?4.为什么要学习《土壤学》?5.土壤学:就是讨论土壤得形成,演化,组成性质……第一章1.土壤肥力就是什么?答:所谓肥力,就就是土壤同时得不断得满足与调整植物对水、肥、气、热等生活条件要求得能力。
土壤肥力就是土壤物理、化学、生物等性质得综合反映。
土壤肥力就是各种土壤所共有得,也就是区分于自然界其她物质得最本质得特征。
2.五大成土因素:母质、气候、地形、时光、生物。
3.土壤就是由固相、液相与气相三相物质组成得疏松多孔体。
其中固相物质主要就是矿物质与有机质。
液相物质主要就是土壤水与溶于水中得物质。
气相包括氧、二氧化碳、氮及其她气体。
4.土壤质地地划分:沙土类、壤土类、粘土类。
5.不同质地类型得肥力特征综述如下:沙土类:物理性沙粒含量占80%以上,因此粒间孔隙大,毛管孔隙少,不保水,渗透性强,通气好,有机质分解快而累积少,不保肥,不耐肥,昼夜温差大。
所以沙性土常展现有气、缺水、营养不足、土温不稳得冲突状态。
粘土类:物理性粘粒含量占60%以上,因此粒间孔隙小,毛管孔隙多,保水、保肥性强,但通气透水性差,易旱易涝,昼夜温差小,土性偏冷,粘性塑性强,所以耕性不良,适耕期短。
壤土类:沙粒与粘粒得含量比例较合适,因此兼有砂土类与粘土类得优点。
既通气透水,又保水保肥,水、肥、气、热情况比较协调,耕性良好,适耕期长,相宜于大多数作件物生长,就是农业生产上比较抱负得土壤质地。
6.“蒙金土”:上沙下粘得“蒙金土”则托水托肥,有利于作物得生长。
7.土壤有机质得组成?简答题[1]各种形态得动、植物残体。
[2]腐殖质[3]土壤微生物。
8.土壤有机质得矿质化过程(了解//)9.土壤有机质得腐殖质过程(了解)10.土壤有机质得转化条件?简答题思量题第五题11.土壤空气与土壤溶液(具体瞧一瞧)12.土壤空气组成与大气组成有何区分?灌排措施对土壤空气得组成有何影响?思量题第八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1、农业生产的实质:(1)第一性生产:种植业(第一性的生产资料是土壤);(2)第二性生产:养殖业;(3)第三性生产:加工业。
2、土壤的特点:它具有再生能力,是可以连续利用的一种资源。
3、农作学:研究建立合理农作制(系统)的技术体系及其理论的一门综合应用科学,其研究的对象是农作制。
4、农作学的主要内容:(1)土壤耕作和管理;(2)低产田改良与合理利用;(3)作物与水分关系;(4)农作物的灌溉制度;(5)节水农作制,等。
5、土壤学与农作学课程特点:(1)多学科交叉和相互渗透;在自然环境中,植物—动物—微生物—土壤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这也是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2)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农田灌溉中涉及“植物—气候—土壤”整个系统;(3)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是生产出具有生命的生物有机体,其中最基本的任务是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绿色植物生产(农作物)。
第一章土壤形成与分类1、土壤的定义:(1)定义一: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疏松表层;(2)定义二: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土壤水分(溶液)、空气和生物等组成的能够生长植物的陆地疏松表层。
2、土壤的分类:(1)自然土壤:自然条件下,未经人类开垦耕作的土壤;(2)农业土壤(耕作土壤):经过人类开垦、耕种以后,原有性质发生了变化的土壤。
3、土壤肥力:土壤具有的能同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水、肥、气、热生活因素的能力。
水、肥、气、热是水分、养分、空气和温度的简称,是土壤肥力的四大因素。
其中,水、肥、气是物质基础,热是能量基础。
注:土壤之所以能生长植物,是因为它具有肥力。
土壤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4、土壤肥力的分类:(1)自然肥力:土壤在自然形成过程中所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肥力;(2)人工肥力:在自然肥力的基础上,经过人为活动以后而形成的肥力。
注:在耕作土壤中,土壤肥力是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的综合表现。
5、土壤生产力:在特定的耕作管理制度下,土壤生产特定的某种(或一系列)植物的能力。
6、土壤肥力与土壤生产力的区别及联系:(1)土壤肥力和土壤生产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两者互为联系,但并不相等。
(2)土壤生产力是由土壤本身的肥力属性和发挥肥力作用的外界条件所决定的。
所谓发挥肥力作用的外界条件指的是土壤所处的自然环境条件及人为耕作、栽培等管理措施。
(3)肥力只是生产力的基础,而不是生产力的全部。
因此,高产的土壤必定是肥沃的,但肥沃的土壤并不一定高产。
7、岩石的风化过程:地球表面的岩石在空气、水、温度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发生破碎,并使岩石等的成分和性质等改变的过程。
8、风化作用的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
9、成土母质:矿物岩石经各种风化作用后形成的疏松多孔体。
母质不同于岩石,其颗粒小,且母质并不完全具备肥力的条件,但为土壤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10、自然土壤的形成和发展:(1)物质的地质大循环:该循环过程,是在地质作用下进行的,不仅周期长,而且涉及的范围特别广;(2)营养元素的生物小循环:该循环过程,时间短、速度快、涉及范围小,使土壤中富集了养料元素,使土壤肥力形成并不断发展。
注:生物小循环式在地质大循环的基础上进行的,两者统一于母质上,生物小循环是土壤形成的动力。
11、土壤形成因素:(1)母质:母质是构成土壤矿物部分的原始材料,是土壤的“骨架”,是植物矿质营养(氮素除外)的最初来源;(2)气候:气候对土壤的发生起着积极能动的作用,气候决定着成土过程的水、热条件;(3)地形:地形不同,引起气候的明显差异,从而产生地表物质与能量在分配过程的不同;(4)时间:时间的长短,决定土壤形成和发展的程度和阶段;(5)生物:生物是土壤形成中最重要的因素;(6)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发展的影响极为深刻,它可通过改变某一成土因素和各因素之间的对比关系来控制土壤的发育方向。
12、土壤分类是认识土壤、合理利用土壤和改造土壤的基础。
13、土壤的分布:(1)土壤分布的水平地带性;(2)土壤分布的垂直地带性;(3)土壤的区域性分布。
14、土壤的三相组成:固相、气相、液相。
土壤是固液气三相物质组成的疏松多孔分散体系。
液相和气相的体积约占50%,两者共同存于固相物质之间的空隙中,形成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统一整体,为植物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
15、土壤的矿物质组成:(1)原生矿物:地壳上经过物理风化而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一些原始成岩矿物; (2)次生矿物:原生矿物经风化和成土作用后。
逐渐改变其形态、性质和成分而重新形成的一类矿物;(3)一些分解彻底的简单的无机化合物。
注:化学成分:O、Si、Al、Fe;物质组成:Fe2O3、Al2O3、SiO2、FeO16、土壤有机质: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包括动植物残体、微生物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17、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1)矿质化过程:有机质经微生物作用被分解成简单的无机化合物,并释放出矿质营养的过程;(2)腐殖质化过程:有机物质分解产生的简单有机化合物及中间产物形成新的、更为复杂的、较稳定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使有机质及其养分保蓄起来的过程。
18、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间的关系:(1)这两个过程是互相联系和不可分割的,随条件的改变而互相转化;(2)矿质化过程的中间产物是形成腐殖质的基本材料;(3)腐殖质化过程的产物—腐殖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再经过矿化分解放其养分。
注:土壤腐殖质的主要成分为胡敏酸和富里酸。
我国北方土壤,其腐殖质以胡敏酸占优势,而南方土壤中以富里酸占优势。
我国土壤由东向西,腐殖质的含量逐渐减少,胡敏酸的相对含量也逐渐降低。
19、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1)有机残体的碳氮比(C/N):当有机残体的C/N小于25:1时,对微生物活动有利;(2)土壤环境条件:土壤温度高水分适宜、通风透气好,各种植物残体就容易进行矿质化。
20、土壤有机质的作用:(1)土壤有机质是植物和微生物营养的重要来源;(2)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和缓冲性能;(3)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4)促进植物的生理活性;(5)减少农药和重金属的污染。
21、土壤有机质的调节措施:(1)增加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如种植绿肥,实行绿肥与粮食作物轮作,增施有机肥料,秸秆还田等措施;(2)根据影响有机质积累和分解的因素,调节土壤有机质的分解速率,使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消耗达到动态平衡。
(1)砂土类:土壤通气透水性好,有机质分解快,保水保肥性差,水分蒸发快,土温昼夜温差大,称为“热性土”。
黏性小,疏松好耕,宜耕期长,适宜块根、块茎作物;(2)黏土类:保水保肥性强,但通气透水性差,易滞易涝,有机质分解慢,土温昼夜温差小,称为“凉性土”。
可塑性强,疏松好耕,耕作不良,宜耕期短;(3)壤土类:松而不散、黏而不硬、耕作良好,宜耕期长,通气透水,保水保肥性较好。
24、不良土壤质地的改良:(1)客土法;(2)引洪漫淤法;(3)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
第二章土壤基本特性1、土壤酸碱反应:土壤溶液呈酸性、中性或碱性的程度,是在土壤形成过程中产生的重要属性。
2、土壤酸性(1)土壤酸性的来源:土壤的酸性是由H+和Al3+引起的。
(2)土壤酸性的类型:①活性酸度:土壤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直接表现出的酸度,通常用pH值表示;②潜在酸度:土壤胶体上吸附的致酸离子H+、Al3+所引起的酸度,通常用100g烘干土中氢离子的毫摩尔数表示。
潜在酸度又可分为交换性酸度和水解性酸度。
注:土壤中的潜在酸度比活性酸度要大的多,两者是处于一个平衡系统中的两种酸度。
活性酸度是土壤酸性的强度指标,而潜在酸度是土壤酸性的容量指标。
3、土壤碱性(1)土壤碱性的来源:①由于土壤中有弱酸强碱的水解性盐类存在,其中最主要的是碳酸根和重碳酸根的碱金属(Na、K)及碱土金属(Ca、Mg)的盐类存在;②土壤胶体上交换性钠离子和钙离子的饱和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引起钠离子的交换水解作用,而使土壤溶液呈碱性。
(2)土壤碱性的表示方法:①pH值;②总碱度:土壤溶液或灌溉水中碳酸根和重碳酸根的总量,用中和滴定法测定;③碱化度:碱化度(%)=(交换性钠/阳离子交换量)×100%4、土壤酸碱反应与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的关系:(1)土壤酸碱反应与土壤养分的有效性;(2)土壤酸碱反应与土壤微生物活性;(3)土壤酸碱反应与植物及农作物生长的关系;(4)土壤酸碱反应对土壤结构的影响。
5、土壤的缓冲性能:在土壤中加酸或加碱时,土壤的酸碱反应并不因此而产生剧烈变化,这种对酸碱度变化的抵抗能力。
一般来说,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越高,缓冲性能越强。
6、土壤酸碱性的调节:(1)酸性土的改良:通常以施用石灰或石灰粉来改良;(2)碱性土的改良:通常采用施用石膏、硫磺、明矾、硫酸铁、有机肥料等方法进行改良。
7、土壤胶体的种类:无机胶体、有机胶体和有机无机复合胶体。
8、土壤胶体的性质:具有巨大的表面积、带电性、凝聚性与分散性。
9、土壤交换吸附性能:分子或离子在固相表面的富集过程。
10、阳离子交换作用:带负电荷的土壤胶体表面所西索的阳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相互交换的作用。
11、盐基饱和度:土壤的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注:土壤盐基饱和度越高,盐基离子的有效性也越高。
一般认为,盐基饱和度大于80%的土壤是肥沃的土壤,盐基近饱和的土壤常为中性或碱性,盐基饱和度低的土壤则为酸性。
我国土壤的盐基饱和度有由北向南逐渐减小的趋势。
12、土壤的吸附作用对肥力的影响:(1)影响土壤的物理性状;(2)影响养分的有效性;(3)影响施肥的方式和效果。
13、土壤养分:依靠土壤提供的营养元素(1)大量营养元素: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硫;(2)微量营养元素:氯、铁、硼、锰、锌、铜、钼。
14、水对土壤养分的作用(以水调肥):(1)作物吸收养分离不开水;(2)养分的转化离不开水;(3)水分影响养分的有效性。
15、土壤结构体:土粒在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相互团聚成大小、形状和性质不同的团聚体(土团、土块、土片等);土壤结构性:土壤结构体在土壤中的数量、大小、形状、性质及其排列情况及空隙状况等综合特性。
16、土壤结构体的类型:(1)块状结构体和核状结构体;(2)柱状结构体和棱柱状结构体;(3)片状结构体;(4)团粒结构体:包括团粒和微团粒。
17、土壤的团粒结构:分为水稳型和水不稳型(1)形成:胶结物质(主要为腐殖质)、胶结力;(2)破坏:①机械作用:过度耕作、不良的灌水方式;②理化作用:过多的钙盐和钠盐。
(3)恢复:施有机肥、施含钙的化肥、有些还采用掺入PNC。
18、团粒结构对土壤肥力的协调作用:(1)能协调土壤水分和空气的矛盾;(2)能协调土壤养分的消耗和积累的矛盾;(3)能稳定土温,改善土壤温度状况;(4)改良土壤耕性,改善植物扎根的土壤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