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

合集下载

马哲中共产主义的经典论述

马哲中共产主义的经典论述

自由与必然的关系(1)认识自由的立足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于积极能动的社会实践的观点来说明人的自由的本质。

自由是一个主体性范畴,是人的主体性的最充分的体现,人不能不受到外在必然性的限制,但是,人不是外在必然性的奴隶,而是驾驭和利用外在必然性的主人。

他能够运用自己的实践力量去打破外在的限制,这就是人的自由之所在。

正如毛泽东所说,“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2)人在必然性规定的可能性范围中获得自由客观世界有其固有的规律,客观世界的规律同时也是支配人自身的规律。

人不能摆脱客观必然性的制约、不能超出客观必然性所限定的范围去寻找自由,这就是人的自由的限度。

然而,必然性所规定的可能性范围仍是相当广阔的。

必然性总要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并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因而必然性实现的具体形式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是人可以选择的。

有了选择的余地,也就有了自由的空间。

这是人的自由的客观根据,可见,尽管人的存在和活动受到客观必然性的限定,但人在必然性所规定的可能性范围内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做出决定,并通过实践把选定的可能性变为现实,获得自由。

(3)自由以必然为根据自由以必然为根据。

正是由于事物有客观必然性可循,人的意识才能有预见性;也正是由于客观必然性提供了选择的可能性,人的意识才能有选择的自由。

必然既是自由的限度,也是自由的根据。

人只有在必然性提供的可能性范围内进行选择才有自由。

人在进行选择时,主体的内在尺度必须同外在尺度即客体尺度相结合,而在把握外在尺度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运用内在尺度。

这既要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

认识事物的客观必然性,才能把握内在尺度。

恩格斯说,人对一定问题的判断愈是自由,这个判断的内容所具有的必然性就愈大。

(4)自由与必然是相互对立对于人而言的必然和自由,指的是人在客观世界中的活动所处的两种不同的状态。

A必然是与自由相对的,它是人在尚未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及人本身的规律时,其行动受盲目必然性支配和束缚的状态。

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1.马克思恩格斯的家庭理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家庭理论是在对古希腊时期的家庭思想、西方资产阶级的家庭思想以及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家庭思想的批判继承基础上创立的。

尽管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系统地、专门地论述家庭问题,但是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系列经典文本,例如《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论离婚法草案》、《资本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以及《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都大量涉及到了家庭问题,提出了一些具有普遍性的真理。

具体来说,马克思恩格斯全面考察了人类家庭的产生和发展演变,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家庭思想的弊端,并进一步阐发了对于未来理想家庭形态的设想。

马克思恩格斯首先对家庭的产生、家庭的本质及其发展做出了科学阐释。

马克思恩格斯的家庭思想与以往家庭思想最大不同在于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把家庭思想建立在唯物史观哲学基础之上。

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恩格斯抛弃了以往人类学家以唯心史观考察家庭起源的观点,第一次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将家庭与社会生产发展联系起来,指出家庭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且“家庭,摩尔根说,是一个能动的要素;它从来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随着社会从较低阶段向较高阶段的发展,从较低的形式进到较高的形式。

”从而阐明了家庭是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社会生产是家庭发展的根本动力,最终揭示了家庭的真正起源。

那什么是家庭呢?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深刻地阐明了家庭的本质,即“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繁殖。

这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

”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将家庭界定为由婚姻和血缘关系构成的特定的社会组织。

由家庭的产生及其基本定义也可以归纳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家庭特征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家庭是最基本的生活单位,是构成较高一级社会组织的前提和条件,家庭作为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细胞,与整个社会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婚姻和血缘作为家庭的纽带对家庭成员及其相互关系形成了一定的制约作用,也赋予了家庭特殊的职能。

(完整)马克思主义著作经典语录

(完整)马克思主义著作经典语录

马克思主义著作经典语录1、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2、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3、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4、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5、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6、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7、从封建社会的灭亡中产生出来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

它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8、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9、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10、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是过去支配现在,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是现在支配过去。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11、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12、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经典名言全解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经典名言全解析

一名言一、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咱们的感觉而存在,为咱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解析:这句话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

二、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算了。

---解析:这句话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解析:马克思的这句话表明,要从实践动身去理解社会。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此刻: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大体领域③实践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体,而是进程的**体。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事物发展的进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土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五、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解析:这句话是形而上学否定观,这种观点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括肯定的否定,这就割断了事物的联系,使发展中断。

六、所谓的客观辩证法是在整个自然界中起支配作用的,而所谓的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在自然界中处处发生作用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①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②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熟悉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③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④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表现形式上则是不同的。

7、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顶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辩证思维与科学研究的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①辩证思维方式是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的方式论前提。

②现代科学研究方式及其功效丰硕和深化了辩证思维方式。

八、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解析:列宁的这句话表明了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解读和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解读和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解读和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学说,是国际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指路明灯。

其经典著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从三方面展开论述,分别是经典著作的价值和意义、解读经典著作的方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必要性。

一、经典著作的价值和意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理论基础,具有深远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它系统地阐明了社会阶级关系的本质,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矛盾和危机,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提供了理论准备。

其次,经典著作指出了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途径,为建设具有人民性的社会主义提供了指导方向。

再次,经典著作不仅是现实革命实践的支持和指导,还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总结和发展,它在经济、政治、哲学等方面都有重要的贡献。

二、解读经典著作的方法解读经典著作是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必要途径。

然而,由于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环境的不同,人们对经典著作的理解不尽相同。

解读经典著作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首先,要坚持原则性。

原则性是解读经典著作的核心和基础。

首先,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防止将个人观点和片面性强加在经典著作上。

其次,通过全面分析、深入研究和综合考虑等方法,力求做到理解经典著作的真正含义。

其次,要坚持历史性。

经典著作是历史条件下孕育出来的产物,解读经典著作要把握其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

要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背景下,透彻地理解经典著作所揭示的基本问题,如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劳资关系矛盾、政治权力的本质等。

三、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必要性经典著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必然阶段,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用新的视角和新的分析方法解决新时期的问题。

新的时代面临的问题,远比先前时期更加复杂、严峻。

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努力探索实现现代化的途径和方法,深入研究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等新经济形态的内在规律,探究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理论,加强对全球化和多极化的研究,探索符合各国国情、更加具有全球意义的发展道路。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唯物史观的论述及意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唯物史观的论述及意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唯物史观的论述及意义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的两大重要历史贡献之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完善和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唯物史观中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提出的对于社会历a史发展的天才论述。

从马克思关于唯物史观的相关经典著作出发,简要阐释唯物史观中的经典内容,并对唯物史观的意义进行相关分析说明。

标签: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经典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又称作“经典唯物史观”,其主要内容包括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中,最重要的三个原理应当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三个重要内容(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可以表述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可以表述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是其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动和发展决定了上层建筑的变动发展以及方向。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对于唯物史观的具体表述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经典著作的阅读分析,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形成的大致脉络。

在马克思个人的著作中,很多著作或多或少、或模糊或清晰的论述过唯物史观的相关内容。

在恩格斯的有些著作和文章中,也论述过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基本经济特征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基本经济特征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根据他们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阐述了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理论和主张。

他们把未来的共产主义划分为两个阶段即低级(社会主义)阶段和高级(共产主义)阶段,并对未来社会基本经济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概括,其主要思想可以概括如下:(一)自由人的联合体和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实现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目标。

无产阶级取得公共权力,并利用这个权利把社会的生产资料变成公共财产,这样,无产阶级就使得生产资料摆脱了他们迄今具有的资本属性,使他们的社会性有充分的自由得已实现。

从此按照预定计划惊醒的社会生产就成为可能的了。

生产的发展使不同社会阶级的继续存在成为时代的错误。

随着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消失,国家的政治权威也将消失。

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由的主人-自由人。

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人成为社会、自然界和自身的主人,人才能成为自由人,并且由自由人组成的联合体,才是自由人的联合体;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也是人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未来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

消灭私有制和旧分工的消亡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前提。

因为只有消灭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有个人自由,只有消灭旧分工,人才能成为自身的主人。

仅仅有这些还不够,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还必须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产品极大丰富,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加,才能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创造现实基础。

因此,社会主义并不反对个人自由,相反,他们的目标是为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更加广泛和真实的物质基础。

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面而存在的,它与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的以私有制和个人主义为基础的理论有着本质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经典的重要论述

马克思主义经典的重要论述

马克思主义经典的重要论述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重要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是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品包括《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这些作品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论述。

这些论述对于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品中的一些重要论述进行分析和阐述。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之作《共产党宣言》中阐述了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在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无产阶级的解放和消灭私有制的理念。

他们指出,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终将导致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这一论述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和目标。

其次,马克思的《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之一。

在这本巨著中,马克思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矛盾。

他指出,资本主义的核心矛盾在于资本和劳动力之间的对立。

资本家通过剥削无产阶级的劳动力获取利润,而无产阶级则成为被剥削的阶级。

这种剥削关系使得社会不公平和贫富分化日益加剧。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还对商品交换、货币、剩余价值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马克思还在他的其他著作中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观点。

例如,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对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和行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强调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作用和社会转型的必要性。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深入剖析了意识形态的阶级性质,揭示了统治阶级通过意识形态操控群众思想的手段。

在《对费尔巴哈提纲批判》中,马克思揭示了唯心主义思想的本质,强调了哲学观点对政治和社会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品不仅对于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对指导实践和推动社会变革起到了重要作用。

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密不可分。

无论是中国革命还是苏联革命,都深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品的启发和指引。

这些作品为革命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帮助他们认清社会现实、找到变革的出路。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社会主义述评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社会主义述评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社会主义述评一、马克思、恩格斯论社会主义(一)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共产党宣言》以此定义“社会主义的内涵。

把社会主义同一切旧社会从本质上区别开,一再强调的是废除私有制。

重在扬弃人的异化,利在突出人自身的发展。

《共产党宣言》在叙述党的最高纲领时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由此可见,《共产党宣言》的核心思想,就是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

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探索道路上,要以其奋斗终生的革命主题。

(二)社会主义的出发点与归宿———实现绝大多数人利益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产党宣言》斟酌出无产阶级的状况与其历史使命,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在此提到的“绝大多数人”,指的就是那些被剥削、被压迫、被奴役的广大群众。

我们不难断定,实现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正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最本质特征。

若想实现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那就必须始终遵循这一根本原则。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促进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要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无产阶级必须建立社会主义。

这并非是否定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在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后,《共产党宣言》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量。

”之所以这么说,就是因为人们共同富裕的程度正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决定了人们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能够在多大的程度上获得权利与自由。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结底,就是体现在社会主义生产力比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更快、更高、更深。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当代阐释与应用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当代阐释与应用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当代阐释与应用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现代意义的思想体系,它的核心内容来自于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经典著作。

经过长期发展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阐释和应用价值。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当代阐释与应用进行探讨。

一、理论阐释1. 人的解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最核心的思想之一是人的解放。

在当代社会,人们的解放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通过深入理解马克思的著作,我们可以认识到只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解放,才能够建设一个更加公正、平等和有活力的社会。

2.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阶级斗争是一个核心概念。

在当代社会中,尽管阶级的形式和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但是阶级斗争依然存在于社会的各个层面。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深入学习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当代社会中的阶级斗争的实质和内涵,有助于指导我们正确处理当代社会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

3. 生产方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对于生产方式的分析和讨论,对于我们理解当代社会的组织和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我们可以认识到生产方式对社会的影响和制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当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和趋势。

二、实践应用1.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构建提供了理论指导。

在当代社会,我们需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理论基础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贯彻和落实,为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2. 加强党的建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对于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具有重要的论述。

在当代社会,我们需要深入学习和贯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党的理论,加强党的建设和党员队伍的素质提升,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3.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具有丰富的理论阐述。

在当代社会,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经济学理论,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决策参考。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基本经济特征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基本经济特征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根据他们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阐述了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理论和主张。

他们把未来的共产主义划分为两个阶段即低级(社会主义)阶段和高级(共产主义)阶段,并对未来社会基本经济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概括,其主要思想可以概括如下:(一)自由人的联合体和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实现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目标。

无产阶级取得公共权力,并利用这个权利把社会的生产资料变成公共财产,这样,无产阶级就使得生产资料摆脱了他们迄今具有的资本属性,使他们的社会性有充分的自由得已实现。

从此按照预定计划惊醒的社会生产就成为可能的了。

生产的发展使不同社会阶级的继续存在成为时代的错误。

随着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消失,国家的政治权威也将消失。

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由的主人-自由人。

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人成为社会、自然界和自身的主人,人才能成为自由人,并且由自由人组成的联合体,才是自由人的联合体;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也是人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未来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

消灭私有制和旧分工的消亡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前提。

因为只有消灭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有个人自由,只有消灭旧分工,人才能成为自身的主人。

仅仅有这些还不够,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还必须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产品极大丰富,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加,才能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创造现实基础。

因此,社会主义并不反对个人自由,相反,他们的目标是为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更加广泛和真实的物质基础。

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面而存在的,它与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的以私有制和个人主义为基础的理论有着本质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经典论述【摘编】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经典论述【摘编】

人'A■■-好道D《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经典论述【摘编】宗教里丝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3卷,2002年40月,人民岀版社)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夕帘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

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26卷,2014年8月,人民出版社)对于社会主义无产阶级的政党,宗教并不是私人的事情。

我们的党是争取工人阶级解放的觉悟的先进战士的联盟这样的联盟不能够而且也不应当对信仰宗教这种不觉悟、无知和蒙昧的表现置之不理。

列宁《社会主义和宗教》(《列宁全集》第2版第12卷,1987年10月,人民出版社)共产党员可以和某些唯心论者甚至宗教徒建立在政治行动上的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但是决不能赞同他们的唯心论或宗教教义、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4月)我们党宣布和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这当然不是说共产党员可以自由信奉宗教党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是对我国公民来说的,并不适用于共产党员一一个共产党员,不同于一般公民,而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成员,毫无疑问地应当是无神论者,而不应当是有神论者在邓小平同志领导下制定的中共中央文件《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1982年3月)宗教世界观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根本对主的。

共产党人是无神论者,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共产党员不但不能信仰宗教,而且必须向人民群众宣传无神论、宣传科学的世界观。

江泽民同志在同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代表座谈时的讲话(1990年12月)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是无神论者,不信仰任何宗教,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6年7月)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对共产党人来说,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精神上缺了“钙”就会得“软骨病”,就会导致政治上的变质、精神上的贪婪、道德上的堕落、生活上的腐化>。

马克主义民族观的经典论断

马克主义民族观的经典论断

马克主义民族观的经典论断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理解和把握民族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列举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经典论断:1. 民族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是在一定历史时期、一定地理环境和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

2. 民族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是一种群体性社会关系,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组成的,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3. 民族问题是阶级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问题是阶级斗争在民族层面上的表现,其中包含了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只有通过阶级斗争的解决,才能真正解决民族问题。

4. 民族问题是国际斗争的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问题不仅存在于各个国家内部,也存在于国际关系中。

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国际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5. 民族解放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解放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实现全体人民的解放,包括各个民族的解放。

6. 民族平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平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各个民族应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地位,共同参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

7. 民族团结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团结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只有各个民族团结一心,共同奋斗,才能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和国家的繁荣发展。

8. 民族问题是长期的、复杂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问题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问题,需要通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和斗争实践来解决。

不能简单地从表面现象出发,而应该深入研究和分析。

9. 民族问题需要坚持科学的态度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认为,解决民族问题需要坚持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不能片面地看待和解决民族问题,要从经济基础、社会关系和历史发展等多个角度来分析和解决。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家起源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家起源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家起源的论述摘要:马克思在吸收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认为国家不是先验存在的而是在社会自身内部发展起来的,并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探寻国家从社会起源的奥秘:国家是伴随着物质生产实践的提高,在原始氏族社会瓦解的基础上演化和产生发展的。

此后,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对国家起源作了比较理论化的阐述,指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产物的观点。

关键词:国家起源生产实践氏族社会阶级矛盾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起源的基础马克思吸收了摩尔根著作的精华,探寻出国家从社会自身内部发展的物质动因,从而以彻底的唯物主义阐明了国家起源于社会内部矛盾运动的观点。

(一)两种生产理论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对国家的产生根源于社会物质生产资料生产的观点进行了明确的阐述。

“根据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

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所必须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

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到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到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

劳动越不发展,劳动产品的数量,从而社会的财富越受限制,社会制度就越在较大程度上受血族关系的支配。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决定性因素根本上是社会生产活动。

(二)社会意识对国家起源的促进作用从社会的物质生活揭示国家的起源是马克思主义坚持的唯物主义历史研究法;但是在关注物质动因的同时,马克思也在关注着社会精神和文化对国家起源的促进作用。

共同的宗教仪式和共同语言促进同一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宗教与国家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

在马克思所说的”自然形成的共同体的脐带”的氏族和部落社会制度中,即随着文明的发展,首领们越来越横暴,越来越要求人们更加尊敬他们,人们关于权力和威仪的概念大大升级,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

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经典文选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及其在19世纪的发展(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何公开问世(1841-1848年)《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写于1845年春,全文共11条,篇幅很短,然而却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发的第一个文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及其在哲学史上实现革命变革的一个重要标志,以实践为核心,深刻地揭示了新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阐明了马哲的基本观点。

主要内容:(1.新旧唯物主义在认识论方面的根本分歧:1.认为客观事物只有首先成为人们实践的创造对象,人们才能认识它,才能有理论活动,实践是主观反映客观的基础或来源2.人的思想是否具有可观的真理性,即思想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必须由实践来检验3.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变世界。

<实践>2.新旧唯物主义在历史观方面的根本区别:1.旧唯物主义只是把理论活动看做真正人的活动,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活动的意义,因而不能正确说明社会现象;新唯物主义则认为时间首先是生产劳动实践,它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旧唯物主义离开社会实践,把环境改变和人的改变割裂开来,从而错误的把人分成天生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新唯物主义则认为,人在改造环境的实践中同时改变自身,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改变是一致的。

3.旧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的同性;新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

4.旧唯物主义不懂得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把宗教感情看做是人类生来固有的东西,而新唯物主义则认为宗教感情只是社会的产物,其产生和消灭必须从社会实践中去说明。

<人的本质>3.新旧唯物主义在阶级基础和任务方面的根本区别:旧唯物主义立足于市民社会即建立在资本主义社会基础上,是资产阶级的历史观,其任务只是以多种形式说明世界;/而新唯物主义则立足于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即以共产主义为基础是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其任务不仅在于发现真理,正确地说明世界,更重要的使用真理性的人失去指导实践,能动的改造世界。

一些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章主要内容

一些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章主要内容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关于两种生产的理论恩格斯指出生产本省有两种,一种是衣、食、住、行等生产资料以及生产这些资料所需要的工具的生产,另一种是种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

两种生产的关系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决定人口生产的速度、数量和质量;反过来,人口生产的速度、数量、质量和构成状况又对物质资料的生产形成制约。

在原始社会的早期,人口生产在社会发展中起着支配和决定作用,它决定着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进入阶级社会后,物质资料的生产又成为社会发展中起支配和决定作用的力量。

二、原始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恩格斯指出,在原始社会的早期,人类实行的是杂乱的性关系,只是到了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才有了家庭,并依次经历了血缘家庭、普纳路亚家庭、对偶家庭和专偶家庭等形式。

此外恩格斯指出,氏族制度在绝大多数场合都是从普纳路亚家庭中直接产生的。

恩格斯指出,在群婚制下,子女只知道其母,而不知其父,随着社会的发展,男子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到了对偶制家庭的后期,由于出现了私有财产,子女也能逐渐认识其生父,而父亲也要求子女继承其财产,于是母系社会被父系社会所取代。

三、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恩格斯指出,这一过程经历了3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是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这次大分工在社会中造成了两种后果,一方面,使交换从偶然变成经常;另一方面,由于交换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于是出现了剩余产品,因而就有了私有制和阶级。

第二次是农业和手工业的分离,这次大分工也在社会上造成了两种结果,一方面,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个人劳动在社会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于是奴隶的使用就成了普遍的现象。

另一方面,社会上除了有奴隶和奴隶主之外,还出现了富人和穷人,这些新的因素的出现摧毁了共产制家庭。

第三次是手工业和商业的分离,这次社会大分工在社会上早就了一个新的阶级,即商人阶级的出现,此外,这次社会大分工使分类进入了阶级社会,即奴隶社会。

四、国家的产生和消亡恩格斯指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本质上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论述摘编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论述摘编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论述摘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重要代表,他们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和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三位经典人物的论述摘编,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和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对社会和历史的分析,其根本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劳动的价值取决于产生商品的劳动时间的多少。

”这一观点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即劳动力成为商品,而工人阶级则被迫在竞争、剥削和压迫的环境下工作。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才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推动的,而政治、法律、文化等上层建筑则随之产生。

恩格斯还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认为无产阶级应当通过暴力手段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可以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化、劳动分配公平等目标,是向着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

列宁是俄国共产党的领袖,其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和阐释对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列宁认为,资本主义是不稳定和矛盾的,只有革命斗争能够消除这种矛盾。

列宁强调了党的领导作用,认为只有通过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才能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

列宁还提出了“工人阶级专政”的概念,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后,必须建立以工人阶级为主导的国家政权,保卫社会主义制度,消除反动势力的影响。

以上三位思想家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对于社会和历史的深刻思考与探索的结晶。

它们在实践中被用来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

虽然历史背景和时代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基本原则是永恒的,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的认识和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启发。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之所以成为伟大的思想家和领袖,不仅因为他们革命和理论的贡献,更是因为他们对于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社会发展的追求和探索。

马克思主义原理经典总结

马克思主义原理经典总结

(一)唯物论1、哲学的科学内涵。

(1)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等的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3)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哲学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2、世界观和方法论及哲学的一致性。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之间的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方法论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2)方法论与世界观是同统一的。

(3)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⑷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3、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根据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根据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4、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5、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

根据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6、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一)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二)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物质。

唯心主义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精神。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历史形态。

(1)唯物主义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形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经典论述
1.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
的精神武器。

2.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
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
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手稿》的经典论述
1.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是为
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地、彻底地,并且是包含来以往发展的全部历史财富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与必然、个体与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家族》的经典论述
1.历史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

2.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地人的活动。

3.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

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
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提纲》的经典论述
1.第一条(阐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对立的思想根源,以此打开新世界观
的本体论视域):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而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的发展了。

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费尔巴哈想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们没有把人的活动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

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

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2.第二条(在确认了实践之构建感性世界的前提下,转向真理问题,把真理问
题从传统的理论领域解放出来)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

3.第六条(批判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抽象的,非历史的观点)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第八条(指出宗教思想和唯心主义哲学自身的社会历史根源—人类实践因其
历史性而形成特定方式)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哲学的贫困》的经典论述
1.手工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2.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
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活动的产物.
宣言的经典论述
1.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这里是指由文字记载的全部历史)
2.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
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3.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还生产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
--现代工人,即无产阶级。

4.无产阶级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5.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6.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
族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

7.工人没有祖国。

绝不能剥削他们所没有的东西。

8.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毫不奇怪,它在自
己的发展过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9.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
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