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位一体的高度把握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五位一体”的高度把握生态建设与经济发

展的关系

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司、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联合课题组

2013-05-13 09:13:31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3年05月09日编者按

为学习领会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司与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联合组成课题组,就“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专题调研和文献研究,形成了《从“五位一体”的高度把握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课题成果。今日特刊发这篇文章,以飨读者。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明确了“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写进了党章。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党和国家的战略层面,需要我们对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使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和各方面工作,全方位建设美丽中国。

一、把握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关系需要克服模糊认识

新世纪以来的十多年,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取得了显著成效。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可持续发展能力要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

路。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正式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些战略部署落实到具体的环保工作中,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成效,为经济较快增长、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必要支撑和保障。

但也要看到,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发达国家一两百年间逐步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显现,呈现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点,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改变,压力还在加大。例如,在资源的可持续性上,中国向世界贡献了7%左右的GDP总量,却消耗了15%左右的世界能源。在大气污染上面,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负荷巨大,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为2267.8万吨、2273.6万吨,均居世界第一,工业粉尘排放量为1277.8万吨,已远超环境承载能力。其中,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辽宁中部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成渝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等已经成为我国大气污染突出的12个重点区域。我们对形势的严峻性必须有充分认识,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意识,继续为保护和改善环境做出不懈努力。

制约环保工作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既有主观问题也有客观问题,既有思想因素也有机制因素。表现在部分党政领导干部中还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和不当思维模式,缺乏对发展与环保这两者之间关系的科学把握,以致产生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

一是将发展与环保视为对立关系。这表现为一种典型的代价论思维,认为在一个时期内,为了实现经济发展必然要牺牲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环境破坏和生态失衡是一种必要的代价,没有这些代价,就没有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因此,在

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进程中没有必要过多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过于重视反而会损害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

如果从成本的角度来看,任何发展都会有成本,资源消耗和环境变化也是一种成本。但将成本简单视为代价,就混淆了两者之间的性质。事实上,成本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经济学中,随着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成本往往会不断下降。在某种意义上说,成本的下降,正是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重要途径。因此,很难简单说经济发展一定存在某种绝对意义上的“成本”和“代价”。将发展和环保视为对立关系,恰恰犯了静止、孤立看问题的毛病,最终陷入以资源换发展,以环境换政绩的窠臼。

二是将发展与环保视为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先污染后治理”、“先发展后环保”思维的核心是将发展和环保视为一种时间上的先后、承接关系,而不是平行关系、结合关系。在这种观点看来,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社会阶段中,我们的主要精力都要放在经济发展和提高生产力上,以达到快速提高全社会财富总量的目标,因此资源投入就是重要基础,环境保护也显得不那么重要。只有当我们的生产力水平达到现代化水平,开始向后现代社会转型时,才能真正重视和从事环保工作,开始资源节约。这种观点的重要依据是西方社会也经历了一个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但就我国的具体国情来说,绝不能走这条老路。从资源储备量来说,目前我国消耗的资源仅次于美国,比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加起来的总和还大。按照现有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如果我国要达到美国同等发达程度,纵使集全世界的资源也不够用。目前,我国石油消费量已超过4亿吨,其中两亿多吨依靠进口。煤炭是我国的优势能源资源,但近年已经呈现净进口的局面。再按照这种拼资源、

拼消耗的模式发展下去,资源就难以支撑,经济难以持续。从环境保护来说,简单铺摊子式的城镇化已经引发土地资源紧张、城市化病等问题越来越严重,甚至造成部分社会群体利益受损、生活质量下降。况且环境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基本身心健康,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活质量,水体、空气、土壤等污染事件无不牵动着社会的敏感神经。在这种情况下,还要走“牺牲环境换发展”、“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就会不断挑战社会的“承受底线”,甚至引发更多的社会矛盾和问题。这种思路显然不是真正的科学的、现实的和可持续性的发展路径。

三是将发展与环保视为程度上的轻重关系。还有一部分领导干部承认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认同两者都要兼顾的看法,但认为实践中总要有个侧重点。当前的主要精力是经济发展,次要关注才是环境保护。这种说法看起来有点道理,符合“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的分析方法,但其实是对辩证法的肤浅和庸俗理解,必然带来实践的失败。就工作总体而言,确实有一个“中心”、“主要”的问题,这是为了扭转中心工作偏移所造成的危害,尤其是改革开放前“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思想。但并不意味着每项具体的工作中都要绝对和片面地强调主次、轻重。在每项重大工程项目中,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是必须的、法定的程序,它与项目是否上马、产生多大的经济效益没有直接的“主次关系”和“轻重关系”。在每个具体问题上都强调轻和重、急和缓,必然造成“一手硬一手软”的结果,往往是两手都没抓好。

从表面上看,这3种观点各自不同、各具差异。其实,它们内含一种共同的思维模式,就是将发展和环保割裂开来,静态、机械、孤立地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这3种误区的思维惯性将直接影响中央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的实施效果,也不利于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强大动力,就必须要科学、辩证地把握好、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