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界定和内涵

合集下载

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目录一、内容简述 (2)1.1 背景与意义 (2)1.2 目标与要求 (3)二、全要素生产率的定义与计算方法 (4)2.1 全要素生产率的定义 (5)2.2 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方法 (6)三、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途径与策略 (8)3.1 加强技术创新与研发 (9)3.2 提高劳动者素质与技能 (10)3.3 优化生产要素配置 (11)3.4 深化体制改革与管理创新 (13)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践案例分析 (14)4.1 国内外企业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案例 (15)4.2 政府政策对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17)五、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政策建议与保障措施 (18)5.1 完善法律法规与政策体系 (19)5.2 加大投入力度与优化资金配置 (20)5.3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与创新文化 (21)六、结论与展望 (22)6.1 结论总结 (24)6.2 展望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25)一、内容简述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在数量一定的情况下,生产效率的提升程度,它反映了技术进步、知识积累、制度创新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文章首先分析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定义和重要性,然后从理论上阐述了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包括技术创新、人力资本、制度环境等。

文章通过实证分析,以中国为例,探讨了全要素生产率的现状及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提出了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策略和建议,包括加强科技创新、优化人力资本配置、改善制度环境等,以期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1.1 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科技的日新月异,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在这种环境下,提升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已成为企业追求持续增长和竞争优势的关键。

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在数量一定的情况下,生产效率的提升程度,它反映了技术、知识、管理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中国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

中国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

中国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一、本文概述《中国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问题。

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反映了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所有投入要素(如资本、劳动等)的综合利用效率。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制造业大国来说,研究制造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不仅有助于理解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也为提升制造业竞争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本文首先界定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并介绍了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

在此基础上,文章运用了大量数据,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实证分析。

研究内容涵盖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影响因素、地区和行业差异等方面。

通过对比分析,文章揭示了中国制造业企业在全要素生产率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技术创新不足、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等。

为了提升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文章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

这些建议包括加强技术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产业协同等。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望推动中国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

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研究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问题,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科学依据。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二、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度融合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中国制造业已经走过了数十年的快速发展期,如今已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中心之一。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既得益于改革开放带来的制度红利,也离不开庞大的劳动力资源、日益完善的产业链和强大的市场需求支撑。

从规模上看,中国制造业的产值和增加值均占全球制造业的较大比重,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推动力量。

同时,中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高技术制造业、绿色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逐渐成为制造业增长的新动力。

然而,中国制造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制造业的竞争优势逐渐减弱;另一方面,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和全球产业链的重构,也给中国制造业带来了新的挑战。

国企改革的核心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国企改革的核心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国企改革的核心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作者:罗建钢来源:《中国民商》2016年第09期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从投入型转向效率型,形成内生增长动力。

在新常态下,国有企业面临着同样的增长动力的困境。

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不仅是国有企业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的手段,也是促进中国经济实现内生增长模式的关键。

因此,在当前新一轮国企改革大幕开启之时,我认为,其核心点要聚焦在如何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上,同时呼应“万众创新”的要求。

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和内涵全要素生产率(TotalFactorProductivity,TFP)的概念最早由Solow(1957)提出,指总产出增长中不能被劳动和资本等要素投入增长所解释的“剩余”(又称为索罗剩余),其提高意味着同样的劳动和资本等要素投入可以得到更多的产出。

作为广义技术进步的度量指标,全要素生产率用于经济增长源泉的核算,被新古典增长理论视为经济长期增长的唯一源泉,在经济增长以及增长方式转变中具有重要意义。

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可以分解为技术进步率、组织管理效率、规模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变化。

从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来看,其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可高达60%,而当前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只有37%,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有以下两个途径:其一是在要素数量难以提高的前提下,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以科技创新推动企业优化升级。

此外,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提升要素质量。

其二是在要素质量难以有大的突破时,通过打破各种制度障碍、创新要素组合方式,消除制度性障碍,释放新的要素供给并提高要素资源配置效率。

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看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1)技术创新不足首先是技术创新投入不足,缺少对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

国有企业经营者在任命制下具有典型的决策短期化倾向,更加注重短期和有形的收益,与技术创新的战略性长期化周期相冲突,导致创新投入不足。

中国区域环境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中国区域环境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中国区域环境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一、本文概述1、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境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逐渐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研究热点。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问题更是备受关注。

在此背景下,研究中国区域环境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从理论角度来看,环境效率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

通过对中国各区域环境效率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深入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各区域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状态,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从现实角度来看,中国各区域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资源禀赋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导致各区域在环境效率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方面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

通过对各区域环境效率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比较研究,可以揭示各区域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为各区域制定针对性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政策提供参考。

研究中国区域环境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不仅有助于推动环境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学科的发展,而且对于促进中国各区域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示例,具体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可能需要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进行调整和完善。

2、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评价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成为了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

国内外在环境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国内研究方面,我国学者在环境效率评价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

通过构建环境效率评价模型,对我国各地区的环境效率进行了评估和分析。

同时,利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模型,深入探讨了环境规制、技术创新等因素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

然而,国内研究在数据获取和处理方面仍存在一定困难,导致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受到一定影响。

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概要课件

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概要课件

新兴市场国家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挑战与机遇
新兴市场国家在提高全要素生产 率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体制 机制不健全、基础设施不完善、 人才短缺等。然而,新兴市场国 家也具有后发优势和赶超机遇, 可以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引 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等方式提 高全要素生产率。
例如,印度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发 展,凭借其庞大的人才资源和英 语优势,承接了全球大量的信息 技术服务外包业务,提高了全要 素生产率。同时,印度政府也加 强了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和人才 培养等方面的投入,为全要素生 产率的进一步提升奠定了基础。
详细描述
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可以推动产业向 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从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资源配置优化
总结词
资源配置优化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手段之一,它通过合理配置资源来提高生产效 率和产出水平。
详细描述
资源配置优化包括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可以减 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同时,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
效率提升
总结词
效率提升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它反映了生 产过程中投入与产出之间的优化关系。
详细描述
效率提升可以通过改进生产流程、优化资源配置、加强管理 和创新组织结构等方式实现。效率提升可以减少浪费、提高 产出质量和数量,从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产业结构调整
总结词
产业结构调整是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它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来推动经济增 长。
VS
绿色发展需要加强环保法规和标准的 制定和执行,推广清洁能源和低碳技 术,促进可持续发展。

全要素说生产率

全要素说生产率

编辑本段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又称为“索罗余值”,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罗(Robert M.Solow)提出,是衡量单位总投入的总产量的生产率指标。

即总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

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常常被视为科技进步的指标。

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

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为全要素生产率(TFP,也称总和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编辑本段概述经济学角度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一般的含义为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开发利用的效率。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说,生产率与资本、劳动等要素投入都贡献于经济的增长。

从效率角度考察,生产率等同于一定时间内国民经济中产出与各种资源要素总投入的比值。

从本质上讲,它反映的则是个国家(地区)为了摆脱贫困、落后和发展经济在一定时期里表现出来的能力和努力程度,是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作用的综合反映。

全要素生产率是用来衡量生产效率的指标,它有三个来源:一是效率的改善;二是技术进步;三是规模效应。

在计算上它是除去劳动、资本、土地等要素投入之后的“余值”,由于“余值”还包括没有识别带来增长的因素和概念上的差异以及度量上的误差,它只能相对衡量效益改善技术进步的程度。

50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M·索洛(Robert Merton Solow)提出了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特性的总量生产函数和增长方程,形成了现在通常所说的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含义,并把它归结为是由技术进步而产生的。

宏观经济学全要素生产率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概念,也是分析经济增长源泉的重要工具,尤其是政府制定长期可持续增长政策的重要依据。

首先,估算全要素生产率有助于进行经济增长源泉分析,即分析各种因素(投入要素增长、技术进步和能力实现等)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识别经济是投入型增长还是效率型增长,确定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

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

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指标,它衡量了一个经济体在特定输入要素下所产生的产出水平。

它可以看作是除了劳动力和资本之外,其他生产要素(如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产业结构等)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程度的综合体现。

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对于我们深入理解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机制、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以及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地探讨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经济指标。

1. 什么是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反映了企业、行业或整个经济体生产效率的变化,它衡量了产出相对于全部输入(包括劳动力、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的增长情况。

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通常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即Y=A×F(K, L),其中Y 表示产出,A表示全要素生产率,K表示资本,L表示劳动力。

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意味着相同的输入要素下产出水平的提高,反之则表示效率的下降。

2. 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技术进步、资本和劳动力的效率改进、市场竞争、创新能力等。

2.1 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技术的应用能够使生产过程更加高效、节约资源,从而提升产出水平。

科技创新、研发投入和知识产权保护都对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起到关键作用。

2.2 资本和劳动力的效率改进在生产过程中,提高资本和劳动力的效率也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途径。

通过投资于现代化设备、培训提高员工素质以及提高劳动力参与度,企业可以达到更高水平的效率,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出水平。

2.3 市场竞争市场竞争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一种有效机制。

竞争能够促使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改善产品质量,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理论及实证研究共3篇

全要素生产率理论及实证研究共3篇

全要素生产率理论及实证研究共3篇全要素生产率理论及实证研究1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是衡量一个经济体中所有用于生产的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等)的综合效率的指标,是衡量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文将介绍TFP及其应用,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

一、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及意义TFP指在保持劳动力数量和质量、资本存量等资源不变的情况下,单位劳动力和资本能够创造的总产出。

它反映了生产要素的组合利用效率和技术创新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这个指标的增长,实际上可以解释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在哪里,就是新技术、新制度、新组织形式等的不断推出。

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

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与可持续性,取决于过去和现在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水平和增长速度。

当全要素生产率上升,每个劳动力和资本的贡献都增加,可以使经济体获得更高的生产效益。

相反地,全要素生产率的下降将直接影响经济体的生产效率和经济增长。

二、全要素生产率的产生和表达式全要素生产率的产生是由生产函数引出的。

生产函数是经济学中描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因素与产出之间的关系的函数。

假定一个产出函数y是由两个生产要素x1、x2组成的生产函数,其中x1表示资本,x2表示劳动,P表示TFP,则生产函数可以写作y = P * f(x1, x2),其中f(x1, x2)是劳动和资本的生产函数,并表示其他因素对生产力的影响。

在实际数据处理中,由于每个产业和地区的要素配置不同,因此生产函数也不同,因此TFP的计算方法也各不相同。

经济学家们通常会使用索洛技术差异法(Solow Residual Method)来计算TFP。

这个方法通过对劳动力和资本的生产函数进行统计分析,去掉由于劳动力和资本的贡献而产生的产出,得到的就是由其他非生产要素的贡献引起的剩余产出。

这个剩余产出就是TFP。

TFP的表达式为P = Y / (A * K^α * L^β),其中Y表示总产出、L表示劳动力数量,K表示资本存量,α,β 为生产函数中的弹性系数。

全要素生产率概述

全要素生产率概述

全要素生产率的内涵、定义与测算方法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简称TFP)是指所有生产要素的生产率, 所谓的“全要素生产率”是指“生产活动在某一特定时间内的效率”,是总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是用来衡量单位总投入的总产量的生产率指标是针对全部投入要素进行测算, 而不是只涉及部分要素。

它在一个更广的范围内考察生产率的情况, 是总产出与综合投入要素之比, 研究的是在一个经济系统中, 所有投入要素加权综合后形成综合投入的产出效率, 故又称“ 综合要素生产率”。

相对于传统的单要素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能够更为全面地考虑投入要素, 从而能够更加真实客观地衡量全部要素投入量的节约, 反映一个经济系统的宏观综合经济效益,是分析经济增长源泉的重要工具。

总而言之, 通过分析各种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可以识别经济增长的类型是投入型还是效率型; 通过比较单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可以确定经济政策的控制方向是应该增加总需求, 还是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

参数方法1.索洛余值法索洛于1957年发表了著名的文章“技术变化和总量生产函数”。

在该文章中,索洛首次将技术进步因素纳入经济增长模型,从总产出增长中扣除资本和劳动力对产出的贡献,所得到的“余值”就是技术进步对产出的贡献。

在希克斯中性和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下,技术进步率就等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

2.增长核算法增长核算法, 是在经济学家索洛提出的索洛余值法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后来经过丹尼森和乔根森的发扬而成为一种成熟的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方法。

其计算的基本思路是: 寻找一个合适的生产函数形式, 利用样本数据进行回归, 估算出总量生产函数的具体参数, 得到具体的生产函数, 进而测算TFP 及其增长。

3.随机参数前沿生产函数方法非参数方法1.指数法测算TFP的指数法是一种统计学方法,由Kendric和Denison开创,后经Jorgensen、Griliches等人发展而成熟。

全要素生产率与效率分析

全要素生产率与效率分析

全要素生产率与效率分析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是衡量经济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

它是指在一定的生产要素投入条件下,所取得的生产效果。

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可以实现经济的增长,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生产效率,进而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本文将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进行介绍,并探讨全要素生产率与效率之间的关系。

一、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是在传统生产函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传统生产函数仅考虑了劳动和资本这两个生产要素对产出的贡献,忽略了其他一些重要的要素,如技术进步、创新能力等。

全要素生产率考虑了所有生产要素的贡献,将生产要素的投入与产出进行对比。

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方法主要有索洛ー殊索型指数法(Solow Residual Index)、面板数据计量方法等。

其中,索洛ー殊索型指数法是最常用的一种计算方法,它通过计算产出增长率与资本、劳动投入增长率的差异,来反映技术进步对产出的贡献。

二、全要素生产率与效率的关系全要素生产率与效率是密切相关的概念。

效率是指在一定的资源限制下,实现最大产出的能力。

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可以反映出资源利用的效率水平。

当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时,说明同样的投入产出了更多的产出,即资源利用得到了优化和提高,实现了经济效率的提升。

在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变化,来评估资源利用的效率水平。

1.技术效率:技术效率是指在同样的生产要素投入下,实现最大产出的效率水平。

当技术效率提高时,同样的生产要素投入可以产生更多的产出,从而提高了效率。

2.规模效率:规模效率是指在一定的生产规模下,实现最大产出的效率水平。

当规模效率提高时,产出与生产要素投入之间的比例关系更加合理,实现了资源的最优配置。

3.纯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是在实际生产中实现的效率水平,考虑到了技术、规模等因素的影响。

当纯技术效率提高时,说明生产实践中运用的技术和规模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全要素生产率的概述

全要素生产率的概述

八、改进
1 2
新方法 的研究 新领域的 拓展
创新,采用科学的方法处理相关指标。

从微观领域角度研究。
3 旧思路的深

深入研究对生产率的分解。
Hale Waihona Puke 二、发展过程• 1、1954年,希朗-戴维斯在《生产率核算》中 首次提出全要素生产率的内涵。 • 2、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索洛在20世纪50 年代从 事经济增长的研究时扩展了一般生产函数的概念, 使其能够容纳技术进步的作用,从数量上确定了 产出增长率、各投入要素增长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增长率的联系,从而产生了著名的索洛增长模型。 • 3、Denison 和Jorgenson 发展了全要素生产 率理论。Jorgenson 将新古典投资理论加入到 全要素生产率分析中。
六、应用范围
• 生产率发展水平的分析和测算,一直是各国和各 行业关注的热点,它涉及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 一个企业如何合理利用资源、优化产业布局、推 进技术进步和加强现代化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 在实际应用中,它广泛应用于制造业、零售业、 航空业、建筑业、物流业等生产服务领域。
七、不足
• (1)目前的测算方法使TFP难以全面反映生产 要素的经济效果。 • a.TFP反映的是生产要素即期的经济效果。 • b.TFP的测算难以避免投入和产出数据不一致的 问题。 • (2)TFP不能全面反映资源配置的状况。 • (3)TFP研究引发的对资本积累重要性的低估。
效率的改 善
技术进步
规模效应
五、研究意义
• (1)它在指数大小上由全部投入、产出要素所 决定,在内涵上代表了技术进步、规模经济、管 理水平等因素对产出的作用。 • (2)全要素生产率的好坏就是代表投入要素综 合利用效率的高低。 • (3)通过研究全要素生产率来发现经济增长的 源泉,从而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增长。

全要素生产率概述

全要素生产率概述

全要素生产率的内涵、定义与测算方法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简称TFP)是指所有生产要素的生产率, 所谓的“全要素生产率”是指“生产活动在某一特定时间内的效率”,是总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是用来衡量单位总投入的总产量的生产率指标是针对全部投入要素进行测算, 而不是只涉及部分要素。

它在一个更广的范围内考察生产率的情况, 是总产出与综合投入要素之比, 研究的是在一个经济系统中, 所有投入要素加权综合后形成综合投入的产出效率, 故又称“ 综合要素生产率”。

相对于传统的单要素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能够更为全面地考虑投入要素, 从而能够更加真实客观地衡量全部要素投入量的节约, 反映一个经济系统的宏观综合经济效益,是分析经济增长源泉的重要工具。

总而言之, 通过分析各种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可以识别经济增长的类型是投入型还是效率型; 通过比较单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可以确定经济政策的控制方向是应该增加总需求, 还是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

参数方法1.索洛余值法索洛于1957年发表了著名的文章“技术变化和总量生产函数”。

在该文章中,索洛首次将技术进步因素纳入经济增长模型,从总产出增长中扣除资本和劳动力对产出的贡献,所得到的“余值”就是技术进步对产出的贡献。

在希克斯中性和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下,技术进步率就等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

2.增长核算法增长核算法, 是在经济学家索洛提出的索洛余值法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后来经过丹尼森和乔根森的发扬而成为一种成熟的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方法。

其计算的基本思路是: 寻找一个合适的生产函数形式, 利用样本数据进行回归, 估算出总量生产函数的具体参数, 得到具体的生产函数, 进而测算TFP 及其增长。

3.随机参数前沿生产函数方法非参数方法1.指数法测算TFP的指数法是一种统计学方法,由Kendric和Denison开创,后经Jorgensen、Griliches等人发展而成熟。

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最新经济学论文】

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最新经济学论文】

Study o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China’s industryA Thesis Submitted to Chongqing University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 for theMaster’s Degree of EconomicsByJing LiSupervised by Prof. Chen ZhongchangSpecialty:Industrial Economics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ChinaMarch 2014摘要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工业取得了显著地发展,对我国经济的起到了很强的促进作用,工业的GDP贡献率在各个产业中一直保持很高水平。

但是近年来,依靠高投入的粗放模式已经显现出发展瓶颈,边际增长效率递减,工业整体对于环境的破坏作用显现并持续发酵。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被提上议程。

因此本文通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对我国工业发展的内在进行探究。

具体说来,本文以工业细分行业36个行业作为决策单元,将工业增加值作为产出指标,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年末从业人数作为投入指标,基于1993年至2011年工业总体及细分行业的统计数据,使用数据包络法的Malmquist指数对工业总体及细分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研究。

并将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拆分为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

本研究得出的具体结论是可以总结为:第一,在不同时间点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会有波动,但是工业总体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上升趋势。

第二,技术进步增长较快,已经成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导力量。

第三,技术效率基本处在下降的过程中,对全要素生产率有降低作用,对于细分行业可以看到,技术进步程度较低的行业比技术进步高的行业具有更高的技术效率。

行业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研究

行业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研究

行业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以及市场竞争的激烈化,行业全要素生产率越来越成为一个极具关注的话题。

全要素生产率包含了劳动力、资本、技术等多个方面的因素,是一个衡量一个行业或者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

因此,本文将围绕行业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这一主题展开探讨。

一、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定义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即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在特定的产业或经济体系中,使用特定的生产力因素(如资本、劳动、技术等)全面衡量该体系的生产力水平,是一个衡量企业或者完整产业生产效率的指标。

相对于传统的劳动生产率或资本生产率而言,全要素生产率可以更加全面地反映一个行业或国家生产力的整体水平。

全要素生产率高低反映了特定企业或产业竞争中的绝对优劣,是传统生产率指标的综合升级版。

二、全要素生产率到底有多重要全要素生产率往往被认为是衡量一个国家或企业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其重要性在于:1.技术进步的重要度逐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不是简单的成本、劳动力和资本等经济因素的加和,其中技术的进步对企业的生产效率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过去,生产力从土地、人均负担不均匀地利用,而现在关键在于如何通过高科技、资本、科学研究等各种手段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的良性发展。

2.企业可持续发展一个拥有高生产率的企业,在市场中更具有宣传和竞争市场价格的优势,决定着其可持续性的发展。

进而,持有高生产率会使得一家企业或产业能够创造长期的并可持续的价值,让自身在多年的时间中都不断地受到市场的关注和的认可。

3. 衡量经济成长率企业、行业和国家的全要素生产率越高,其经济增长的速度就越快。

因此,全要素生产率是很好地对一个国家或企业经济发展的评估指标,有利于衡量各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

三、全要素生产率如何影响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全要素生产率对于一个行业或国家而言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决定因素。

此外,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也体现在劳动者的薪资、资金流动和企业的收益等方面。

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增长质量与经济转型

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增长质量与经济转型

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增长质量与经济转型引言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简称TF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之一。

经济增长的质量正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密切相关。

随着经济转型的推进,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增长质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指标之一。

本文将重点探讨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增长质量与经济转型的关系。

全要素生产率的定义和意义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在固定投入条件下,输出与各种投入之间的比率。

它反映了经济系统在给定技术水平下,通过有效配置各种资源,提高生产效率的能力。

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可以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增长,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因素1.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通过创新和科技进步,可以改善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的质量提升。

2.资本投入:合理的资本投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

对于那些资本密集型行业来说,增加资本投入可以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提升。

3.劳动力素质:提高劳动人口的素质水平对经济增长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优秀的人才可以更好地适应经济转型的需求,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4.制度与政策环境: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可以促进创新和市场竞争,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进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质量。

经济转型对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经济转型是指经济结构的根本性改变,从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化生产方式转变。

经济转型对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增长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

1. 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过程中,传统产业逐渐衰退,新兴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新兴产业更加依赖技术和创新,因此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增长质量方面具有更大的潜力。

2. 产品结构升级:经济转型使得产品结构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方向发展。

这种结构升级可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

生产要素 之比

生产要素 之比

生产要素之比全要素生产率是指“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

是衡量单位总投入的总产量的生产率指标,即总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

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常常被视为科技进步的指标,它的来源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

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为全要素生产率(TFP,也称总和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全要素生产率一般的含义为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开发利用的效率。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说,生产率与资本、劳动等要素投入都贡献于经济的增长。

从效率角度考察,生产率等同于一定时间内国民经济中产出与各种资源要素总投入的比值。

从本质上讲,它反映的则是各国家(地区)为了摆脱贫困、落后和发展经济在一定时期里表现出来的能力和努力程度,是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作用的综合反映。

全要素生产率是用来衡量生产效率的指标,它有三个来源:一是效率的改善;二是技术进步;三是规模效应。

在计算上它是除去劳动、资本、土地等要素投入之后的“余值”,由于“余值”还包括没有识别带来增长的因素和概念上的差异以及度量上的误差,它只能相对衡量效益改善技术进步的程度。

50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M·索洛(Robert Merton Solow)提出了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特性的总量生产函数和增长方程,形成了现在通常所说的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含义,并把它归结为是由技术进步而产生的。

全要素生产率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概念,也是分析经济增长源泉的重要工具,尤其是政府制定长期可持续增长政策的重要依据。

首先,估算全要素生产率有助于进行经济增长源泉分析,即分析各种因素(投入要素增长、技术进步和能力实现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识别经济是投入型增长还是效率型增长,确定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其次,估算全要素生产率是制定和评价长期可持续增长政策的基础。

具体来说,通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与要素投入贡献的比较,就可以确定经济政策是应以增加总需求为主还是应以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技术进步为主。

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界定和内涵

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界定和内涵

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界定和内涵1.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界定和内涵(金融发展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作用机制与实证分析,周杰琦)目前学界对于全要素生产率概念的界定仍未达成共识,全要素生产率是个内涵和外延模糊的概念(郑玉歆,1999)。

全要素生产率概念的界定对于本文后续理论分析以及实证研究都尤为重要。

荷兰学者Tibergen(1942)将时间因素引入到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开创性提出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

全要素生产率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最早起源于Solow (1957)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其目前已成为分析经济增长源泉以及评价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

按照Solow 经济增长理论,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各种生产投入要素(如资本、劳动投入、能源、自然资源等)贡献之外的、由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管理创新、社会经济制度等因素所导致的产出增加。

在此意义上,全要素生产率也称为Solow 剩余。

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被解释为生产函数的整体移动,而要素投入变化则指要素投入沿着生产函数本身的移动。

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全要素生产率被解释是外生的技术进步,因此,技术进步独立于经济体的其他任何变量而产生。

有的学者认为,Solow 剩余“测量了我们在经济增长源泉中无法全部解释和分析的因素”,它不仅包含:依赖创新推动的技术进步、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技术进步以及技术效率提升,还包含了一系列未知的复杂因素,如数据测量误差、模型变量遗漏、模型设定偏误、经济周期波动的干扰等。

然而,Jorgerson 和Griliches(1967)却认为,Solow剩余不过是投入要素不恰当测量所造成的结果,如果投入要素被正确测量,Solow 剩余则不复存在。

由上可见,即便从索洛剩余的角度来界定全要素生产率,学术界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内涵和外延也未能形成一致的认识。

这种局面容易导致有关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出现混乱,甚至妨碍该研究领域的深入向前发展。

以中国情况为例,目前,由于概念定义、数据处理以及研究方法的不同,国内外研究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率的测算结果存在较大分歧,比如,Young(2003)测算的结果为1.4%,Chow (2002) 测算的结果为2.68%,郭庆旺等(2005)测算的结果为0.891%。

fe法全要素生产率

fe法全要素生产率

fe法全要素生产率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深,各国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

在这样的背景下,提高生产率成为各国追求的核心目标。

法国作为世界重要经济体之一,其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简称TFP)的发展状况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法国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析:概念、现状、影响因素、提高途径、我国经验以及未来展望。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法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

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扣除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投入后的生产效率。

它是衡量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反映了一国或地区在技术创新、管理、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近年来,法国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波动增长的态势。

尽管受到全球经济形势、国内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总体而言,法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速度相对稳定。

然而,与邻国德国相比,法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速度略显滞后,这表明法国在提高生产率方面仍有很大的潜力。

影响法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繁多,其中技术创新、人力资本和国际贸易等发挥着重要作用。

技术创新是推动生产率提升的关键动力,企业应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进步。

人力资本则是生产率提高的重要支撑,法国政府应加大对教育和培训的投入,提高劳动力素质。

此外,国际贸易开放程度也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影响,法国应继续深化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合作,拓宽发展空间。

在提高法国全要素生产率的途径方面,企业和个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培育核心竞争力。

其次,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管理水平。

再次,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提升人力资本水平。

最后,加强与国际接轨,拓展国际合作渠道。

我国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人力资本投入、优化产业结构等措施,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得到了显著提升。

此外,我国政府还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创造了有利条件。

总之,法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界定和内涵(金融发展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作用机制与实证分析,周杰琦)目前学界对于全要素生产率概念的界定仍未达成共识,全要素生产率是个内涵和外延模糊的概念(郑玉歆,1999)。

全要素生产率概念的界定对于本文后续理论分析以及实证研究都尤为重要。

荷兰学者Tibergen(1942)将时间因素引入到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开创性提出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

全要素生产率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最早起源于Solow(1957)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其目前已成为分析经济增长源泉以及评价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

按照Solow 经济增长理论,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各种生产投入要素(如资本、劳动投入、能源、自然资源等)贡献之外的、由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管理创新、社会经济制度等因素所导致的产出增加。

在此意义上,全要素生产率也称为Solow 剩余。

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被解释为生产函数的整体移动,而要素投入变化则指要素投入沿着生产函数本身的移动。

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全要素生产率被解释是外生的技术进步,因此,技术进步独立于经济体的其他任何变量而产生。

有的学者认为,Solow 剩余“测量了我们在经济增长源泉中无法全部解释和分析的因素”,它不仅包含:依赖创新推动的技术进步、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技术进步以及技术效率提升,还包含了一系列未知的复杂因素,如数据测量误差、模型变量遗漏、模型设定偏误、经济周期波动的干扰等。

然而,Jorgerson 和Griliches(1967)却认为,Solow剩余不过是投入要素不恰当测量所造成的结果,如果投入要素被正确测量,Solow 剩余则不复存在。

由上可见,即便从索洛剩余的角度来界定全要素生产率,学术界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内涵和外延也未能形成一致的认识。

这种局面容易导致有关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出现混乱,甚至妨碍该研究领域的深入向前发展。

以中国情况为例,目前,由于概念定义、数据处理以及研究方法的不同,国内外研究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率的测算结果存在较大分歧,比如,Young(2003)测算的结果为1.4%,Chow (2002) 测算的结果为2.68%,郭庆旺等(2005)测算的结果为0.891%。

不过,绝大多数研究都认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对较低,表明中国经济是典型的粗放型增长,因此,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选择。

为了使本文后续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估计结果与其它研究更具可比性、允许采用多种方法估测全要素生产率、以及后面的实证结果能够得到清楚的解释,在本文研究中,笔者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及其内涵做出更为全面而广泛的解释。

笔者分析的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刨除了资本、劳动、土地、能源、原材料等要素投入的贡献和作用之外,其它所有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的有机综合体。

本文所指的全要素生产率不仅包括Solow 经济增长理论假定的非体现的、能提高生产效率的技术进步(如创新的管理和组织方法、研究开发投入、创新活动、政策法律等),还包含了与资本质量提高、劳动者素质改进紧密联系的体现式的技术进步(如投资先进的现代化设备、教育进步所引起的劳动者素质提高)。

按照体现型技术的理论,技术进步可以体现在要素投入质量上的改进。

就资本投入而言,体现型的技术进步意味着,资本设备在设计、质量和功效方面的改善。

对劳动投入而言,体现型的技术进步意味着,劳动者教育水平的提高及知识技能的改进。

此外,随机因素和数据测量误差也包括在全要素生产率当中。

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来源的类别来看,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技术进步变化率、技术效率变动率、资源配置效率、规模效率变化等等。

技术进步变化率不能完全表示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从经济学意义来看,技术进步主要是指新的知识和技能、新生产工艺、新采用的设备或改进的旧设备、研究开发以及新组织管理框架等在经济生产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进而引起人们劳动生产率、经济活动水平的提高。

技术效率变动率也不能完全代表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

技术效率刻画了生产中现有技术的使用状况,Farrell(1957)首先提出了技术效率的估测方法,Farrell(1957)的技术效率是指在给出一定要素投入下,某企业的实际产出与相同投入要素条件下的最大可能产出的距离,因此。

Farrell测算的技术效率具有相对意义。

另外,资源配置效率衡量了生产要素配置的有效状况;而规模效率则度量了生产规模的有效状况。

总之,本文分析的全要素生产率不仅涵盖了除各种要素投入之外、各种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技术进步率、技术效率、R&D 活动的溢出效应、规模经济效应、资源配置优化、制度变革以及政治因素,等等),还包含了测量误差和一些随机因素,这样的全要素生产率定义既容许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对其进行估测,又便于后面理论模型的分析和实证结果的解释。

2.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关文献综述(基于DEA方法的我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实证研究,杨玮)1.2.1.1国外研究综述生产率的研究起源于生产函数的研究。

总量生产函数的概念起源于经济学家RDouglas(1928)的著作中,生产率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定量研究由此开始。

随后,荷兰经济学家Tinbergen跨越出Douglas概念的关键一步,在资本和劳动投入函数中引入了一个时间趋势,用来衡量“效率水平”。

此后,斯蒂格勒(Gstinger)首次提出了全要素生产率问题,成为美国经济研究局的一项主要研究计划的起点。

达到顶峰的划时代专题著作是肯德里克于1961年出版的《美国生产率趋势》。

1957年美国经济学家R.Solow在《经济学与统计学评论》上发表《技术进步与总量生产函数》一文,将Douglas、Tinbergen的贡献和肯德里克(1956)编制的国民生产帐户融为一体,统一了生产的经济理论、拟合生产函数的计量经济方法,第一次将技术进步因素纳入经济增长模型。

几乎与索洛同时期,经济学家MichaelF~ll(1957)基于生产效率测度思想开始了生产前沿面的开创性研究。

Farrell模型的建模思想是采用一系列适合的线性规划模型求解出所观测投入空间的凸边界。

在这个基础上,经济学家丹尼森(E.Denison)发展了“索洛余值”的测算方法,主要是把投入要素进行了详细的分类,然后利用权数合成总投入指数。

由Solow和Denison等发展起来的这种方法直到今天仍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进入80年代以后,在生产率理论与测算方法研究中成就突出的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乔根森,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形式在部门和总量两个层次上进行了生产率的度量。

他系统阐明了以资本服务的租赁价格为基础的新古典投资理论,通过包含在新增投资中的新技术,解释了生产率的变动。

传统的生产函数法假定生产在技术上是充分有效的,从而将产出增长率扣除要素投入增长率之后的全要素生产率(TFP,TotalFactorProductivity)增长率全部归结为技术进步的结果。

1977年,Ai,er,Lovell,sehmidt和Meeusen,vandenBroeek分别独立提出了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之后逐渐发展起来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则允许技术无效的存在,并将TFP的变化分解为生产可能性边界的移动和技术效率的变化,这种方法比传统的生产函数法更接近于生产和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能够将影响TFP的因素从TFP的变化率中分离出来,从而更加深入地研究经济增长的根源。

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schmidt(1950,1956)、Kumbh砍ar(一955,1990),Bauer(1990)、Kalirajan(1993),Battese和eoelli(1955,1992,1995)等对技术效率对TFp和产出的影响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也使这一方法日渐充实和完善。

非参数的生产率指数法是当前国际上生产率研究领域的新方法。

1978年美国著名运筹学家Chames, A.cooper,w.andseiford.L.M首先提出了数据包络分析(DataEnvel0PmentAnalysis,简称DEA))。

数据包络分析法是按照多种投入和多种产出的观察值,对同类型单位进行有效性评价的一种新方法。

它也是处理一类多目标决策问题较完备的方法,更是经济研究中,根据线性规划的对偶理论来估计多投入、多产出的有效生产前沿面的有力工具。

有效生产前沿面实际上是生产函数的一种推广。

在有效性评价方面,除了DEA方法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方法。

但这些方法往往仅限于单输出的情况,所以DEA方法能处理多产出问题,常被作为非参数问题研究的一个优点。

DEA方法的应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展,DEA方法和模型以及对DEA方法的理解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深入,新的模型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LennartHjflinarssonandAnnVeid仰ass(1992)在瑞典电力零售业的生产率分析一文中,应用多投入与多产出的框架测算了瑞典电力零售业的生产率增长。

其中,非参数DEA方法被应用于此框架,而生产率是通过Malinqulst指数测算的。

YuichiroYoshida(2004)等应用DEA(CRS一DEA和vRs一DEA)和基于内生权重的全要素生产率(Ew-TFP)对同本地区机场的过分投资问题进行的评价。

CARLOSP.BARROS和FERNANDoP.ALvEs(2004)在旅游业的生产率一文中对基于DEA的Malmqulst生产率指数的传统分解(技术进步和效率进步)中的效率进步进一步分解为纯效率进步和规模效率进步,然后对葡萄牙的国有旅店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分析,得出一些旅店取得有效的技术进步但是缺乏效率进步,但总体来说,这些国有旅店存在很高水平的浪费,最后对如何提高葡萄牙国有旅店的生产率提供了建议。

GuyBlaiseNkamleu(2004)在非洲农业的技术进步、效率进步和生产率增长一文中,首先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测算了农业部门的相对绩效,其中应用到了16个非洲国家的面板数据,时间跨度长达32年。

AntonioEstache(2004)等应用基于DEA的Malm叨ist指数对墨西哥港口改革后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来源进行了分析。

J.H.研厄nga(20o6)等应用基于边界的DEA与Malmquist指数计算了香港电力供给行业实行改革后的全要素生产率。

ALVARoANGERIZJoHNMCCOMBIEandMARKRoBERTS(2006)应用基于DEA的Malmqulst指数测算了68个欧洲NuTsl区域的制造业部门的效率和技术进步,数据的时间跨度为1986一2002年。

1.2.1.2国内研究综述我国经济学界近十多年来在经济效率及相近领域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以数据包络分析为代表的非参数方法自1988年由魏权龄系统介绍给我国学术界以来,在我国应用所取得的成果很多,但国内在参数前沿面构造的研究上成果不是很多,与国外相比,相差也较悬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