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细胞膜和细胞壁”教学设计
生物《细胞膜和细胞壁》教案
生物《细胞膜和细胞壁》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细胞膜和细胞壁的结构和功能。
2.掌握细胞膜和细胞壁的区别和联系。
3.了解不同类群生物的细胞壁分别由什么构成。
二、教学重点:掌握细胞膜和细胞壁的结构和功能。
三、教学难点:理解不同类群生物的细胞壁分别由什么构成。
四、教学方法:讲授、演示、讨论。
五、教学内容:1.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细胞膜是细胞的外层结构,由磷脂双层和蛋白质构成。
磷脂双层是由两层磷脂分子排列而成,其中磷脂头部亲水,尾部疏水。
这使得细胞膜有选择性通透性,即只允许某些物质通过细胞膜进出细胞。
细胞膜还含有许多不同种类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有助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一些蛋白质作为通道蛋白,帮助溶质穿过细胞膜。
其他蛋白质则扮演重要的信号传导和识别细胞的角色。
2.细胞壁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壁是细胞的外层结构,由不同的物质构成。
这些物质因细胞类型和生物种类而异。
在植物细胞中,细胞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聚合物构成。
这些物质使细胞壁非常坚硬,有助于支撑和保护细胞。
在真菌和植物中,细胞壁也具有免疫功能,保护细胞免受病原体的攻击。
在细菌中,细胞壁由胞外多糖组成,这些多糖有助于细菌对抗环境中的化学和生物压力。
3.细胞膜和细胞壁的区别和联系:细胞膜和细胞壁都是细胞的外层结构,但它们有着不同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膜是由磷脂双层和蛋白质构成的,具有选择性通透性。
细胞壁则是由不同种类的聚合物构成,具有保护和支撑细胞的功能。
在大多数细胞中,细胞膜都存在,但细胞壁只存在于某些细胞中,在不同的生物种类中也有所不同。
六、教学步骤:Step 1 导入新知: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等教具,向学生介绍细胞膜和细胞壁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Step 2 授课和演示:详细讲授细胞膜和细胞壁的结构、成分和功能,并通过图表和模型等演示教具进行生动形象的解释。
Step 3 讨论:鼓励学生通过讨论,互相交流自己的理解、认识和体验,并通过互相提问的方式帮助彼此加深理解。
浙江省温州中学浙科版生物必修一 2.2 细胞膜和细胞壁 教案
一、设计思路本节课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不是由老师把学问简洁地传递给同学,而是同学以已有的学问和阅历为基础,进行学问同化与顺应的主动建构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学问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学问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方法是让学习者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倾听老师的介绍和讲解。
本节课以细胞膜模型发觉史为主线,用问题为先导,引导同学沿着科学的规律思维路线,对问题进行分析、推想和探究,让同学也像科学家一样亲身经受细胞膜的模型构建过程,体验了科学家探究之路,最终得到符合规律的结论。
二、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细胞膜和细胞壁》是浙科版高中生物学必修1其次章的其次节,内容包括细胞膜的选择透性、质膜的结构模型和细胞壁三部分。
这是在学习了第一章《细胞的分子组成》的基础上,通过功能与结构有关,建构质膜的流淌镶嵌模型,生疏细胞壁的组成和功能,也是后面学习《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神经调整》、《特异性免疫反应》和《植物细胞工程》等内容的基础。
由此可见,本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同学已经观看了细胞的多样性,了解了真核细胞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个部分,植物细胞外层还有细胞壁,知道了组成细胞的物质有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等分子,这些先备学问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对磷脂分子的结构和特征还缺乏必要的化学学问,会对脂双层认知的形成带来障碍。
另一方面高中生虽然已经具备了肯定的学习和认知力量,但受学校阶段对生物学内容背背为主的学习方法影响,对高中生物学的学习还刚刚开头不久,对科学的探究过程以及结论的形成缺乏正确的生疏,有待提高和完善,对建构质膜的流淌镶嵌模型也会带来肯定困难。
3.教学条件分析(1)随着训练的现代化、信息化进展,班级多媒体已基本普及,为播放变形虫运动视频和PPT课件制造了前提条件。
(完整版)第二节“细胞膜和细胞壁”教学设计
第二节“细胞膜和细胞壁”教学设计浙江省嘉善高级中学江生一、教学理念本节课在建构主义理论下进行了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生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
外部信息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两种途径或方式。
同化是认知结构的量变,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的质变。
同化一顺应一同化一顺应……循环往复,相互交替,人的认知水平的发展,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教师的介绍和讲解。
所以在导入时本人采取了实验导入,让学生真真切切观察到玉米籽粒的着色情况,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本节课以科学实验为主线贯穿始末,由实验导入T科学史教学,环环相扣,让学生也像科学家一样亲身经历细胞膜的模型构建过程,体验了学家探究之路。
教学设计在突出学科特点的同时渗透了“结构决定功能”“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这样不仅强化知识结论的形成过程,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使学生能感受到形成知识的乐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同时也符合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自主、探究和合作性学习”这一理念,本节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该理念。
二、学习任务分析细胞是生物新陈代谢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高中生物《细胞膜和细胞壁》教案5 浙教版必修1
细胞膜与细胞壁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浙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二章《细胞的结构》第二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细胞膜和细胞壁的结构和功能。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细胞的分子组成的理论基础上,在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所得到的感性知识,从系统论的角度对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进行阐述,通过细胞膜的模型学习,让学生体验了生物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这部分知识并为后续知识的学习作铺垫,如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以及免疫等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学习过细胞的显微结构和前面细胞的分子组成,为学习这部分内容已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本节内容深入到亚显微水平和分子水平,多种化合物如何有序排列构成细胞膜并表现其特性,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展示细胞膜和细胞壁的结构模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微观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描述细胞膜的结构和特点2.知道细胞壁的化学成分和功能。
(二)能力目标1.通过课堂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2.通过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3.探究磷脂分子在不同条件下的排列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团队合作、运用信息于学习的实践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介绍细胞膜结构的发展史,使学生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激发其探求生命科学奥秘的兴趣。
2.通过参与质膜结构模型的学习过程,渗透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五、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实验材料(浸泡玉米籽,其中2粒煮5分钟)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非脂溶性物质脂溶性物质思考与讨论:1.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分析得出结论:根据相似相溶性原理,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
细胞膜和细胞壁教学设计----林君
问题探讨: 问题探讨: 根据实验现象, 根据实验现象,你对膜化学成分在种类上认识是 否还有新的结论? 否还有新的结论? 得出结论: 得出结论: 推测膜中还含有蛋白质
4、对生物膜架构的探索——脂质和蛋白质的排布方 对生物膜架构的探索 脂质和蛋白质的排布方 式 资料:1959年罗伯特森实验 资料:1959年罗伯特森实验 在电子显微镜下用电子束照 射被检样品, 射被检样品,由于电子与不 同物质发生碰撞而产生不同 散射度。 蛋白质电子密度 散射度。因蛋白质电子密度 故显暗带 磷脂分子电 暗带, 高,故显暗带,磷脂分子电 子密度低则呈亮带 亮带。 子密度低则呈亮带。 超薄切片技术获得的细胞膜照片 脂质—蛋白质 假说:生物膜是由“蛋白质 脂质 蛋白质”构成 假说: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 蛋白质” 的三层静态统一结构(单位膜模型) 静态统一结构 的三层静态统一结构(单位膜模型)。
二、重点
1、细胞膜的功能----选择透性 、细胞膜的功能 选择透性 2、细胞膜的结构 、 三、难点 1、质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质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四、能力目标
1、通过“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的活动, 、通过“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的活动, 尝试描述并分析实验现象。 尝试描述并分析实验现象。 2、通过“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的活动, 、通过“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的活动, 尝试确认对照实验的变量。 尝试确认对照实验的变量。 3、通过介绍质膜结构模型建立过程和质膜结构模 、 型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认同质疑的科学态度。 型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认同质疑的科学态度。 4、通过质膜结构和功能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形 、通过质膜结构和功能的学习, 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互统一的观点。 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互统一的观点。
浙科版生物必修1第二节《细胞膜和细胞壁》word教案
浙科版生物必修1第二节《细胞膜和细胞壁》word教案一、教学目标1.简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2.概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及“流淌镶嵌模型”的差不多内容3.说出植物细胞壁的组成和生理作用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质膜的结构和功能;(2)膜中各种组分的作用;(3)质膜关于细胞那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2.教学难点:(1)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方法(2)质膜的流淌镶嵌模型及质膜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三、教学方法本节课要紧用探究式进行授课,采纳问题研讨法,辅以讲述谈话、情境教学法、讨论法、多媒体演示等方法四、教学过程细胞膜的结构展现材料1:1895年,欧文顿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的实验,发觉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能够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进入细胞膜。
问:细胞膜含有什么成分呢?学生阅读分析资料,通过交流讨论,得出结论:依照化学上的相似相溶原理,得出细胞膜中含有脂质(磷脂)通过学生的讨论、观看、概括、描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给出磷脂分子的结构特点图向学生详细讲解磷脂结构特点展现材料2: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
展现材料3:细胞生活的环境内外差不多上水『活动』、让学生想像磷脂分子如何在水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并画下来『活动』让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引导得出结论,并让学生对磷脂双分子层如何排布进行猜想,得出正确的磷脂双分子层排布『活动』、磷脂分子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
『活动』展现材料4:用蛋白酶处理细胞膜,细胞膜发生崩解学生通过阅读分析资料,得出细胞膜中含有蛋白质,细胞膜是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组成。
流动镶嵌模型展现材料5电子显微镜用电子束照耀被检样品。
由于电子与不同物质发生碰撞而产生不同散射度。
2021-2022学年浙科版必修1 第二章第二节细胞膜和细胞壁 教案
浙科版高中生物“细胞膜和细胞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与设计思路本节是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由于课时内容容量大,分为两个课时进行讲解。
第一课时主要介绍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以及细胞膜组成成分的生理作用。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一章“细胞的分子组成〞的根底上,进一步探究蛋白质和脂质等物质是如何有机结合构建细胞膜结构的,此外,又是学习第三章“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的根底。
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构建细胞膜的结构模型和理解其具有选择透性的原因。
但由于研究对象本身的微观性和抽象性,学生较难真正理解细胞膜。
“模型〞一般指被研究对象在理论上的逻辑框架,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结构。
为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笔者基于5E教学模式[1]进行教学设计,组织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逐步建立细胞膜的根本结构模型。
首先,以“活动: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为载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新课的学习;其次,依据2那么科学史资料,推测细胞膜中的主要成分;根据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的特性,构建细胞膜中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的排布模型;然后依据细胞膜的特点,介绍目前被大家公认的流动镶嵌模型;再次,根据磷脂分子的蛋白质分子的功能,回到最初的实验情境,解释红墨水为不能进入活细胞的原因;最后,联系生活实际,介绍医学上紫杉醇脂质体的应用。
本节课严格按照细胞膜的功能到结构,再到功能的线索进行设计,充分表达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2 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并围绕培养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要求,制订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通过对玉米籽粒的染色实验,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具有选择性,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2〕通过阅读细胞膜的科学史,尝试利用教具构建细胞膜的结构模型,提升科学思维能力,感受实验技术的进步对科学进步的影响,培养社会责任感。
《细胞膜和细胞壁》 学历案
《细胞膜和细胞壁》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细胞膜和细胞壁的结构与功能。
2、比较细胞膜和细胞壁的异同点。
3、了解细胞膜和细胞壁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2)细胞壁的组成成分和功能。
2、难点(1)细胞膜的物质运输机制。
(2)细胞膜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的关系。
三、知识链接在学习细胞膜和细胞壁之前,我们已经对细胞的基本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部分组成。
四、学习过程(一)细胞膜的结构1、细胞膜的成分细胞膜主要由脂质、蛋白质和少量的糖类组成。
脂质中以磷脂最为丰富,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糖类通常与蛋白质或脂质结合形成糖蛋白或糖脂,分布在细胞膜的外表面。
2、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1972 年,辛格和尼科尔森提出了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该模型认为,细胞膜中的磷脂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都是可以运动的,这使得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二)细胞膜的功能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细胞膜保障了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使细胞能够独立地进行各种生命活动。
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能够允许一些物质通过,而阻止另一些物质通过。
例如,细胞需要的营养物质可以进入细胞,而细胞产生的废物和有害物质则被排出细胞。
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三种:(1)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如激素。
(2)通过细胞膜直接接触传递信息,如精子和卵细胞的识别。
(3)通过细胞通道传递信息,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信息交流。
(三)细胞壁1、植物细胞壁(1)成分: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2)功能:支持和保护细胞。
(3)特性:全透性,即各种物质都能够自由通过细胞壁。
2、细菌细胞壁(1)成分:肽聚糖。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3.2.2细胞膜和细胞壁5-苏教版
细胞膜和细胞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简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能力目标
(1)探讨问题并分析实验结果,养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2)尝试制备细胞膜的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情感目标
(1)认同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2)通过对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学习,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2)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2.教学难点
(1)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2)形象的理解细胞膜的功能,体会细胞膜作为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边界的意义。
【教学过程】。
高二生物细胞膜和细胞壁
第二节“细胞膜和细胞壁”教学设计浙江省嘉善高级中学江生一、教学理念本节课在建构主义理论下进行了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生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
外部信息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两种途径或方式。
同化是认知结构的量变,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的质变。
同化-顺应-同化-顺应……循环往复,相互交替,人的认知水平的发展,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教师的介绍和讲解。
所以在导入时本人采取了实验导入,让学生真真切切观察到玉米籽粒的着色情况,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本节课以科学实验为主线贯穿始末,由实验导入→科学史教学,环环相扣,让学生也像科学家一样亲身经历细胞膜的模型构建过程,体验了学家探究之路。
教学设计在突出学科特点的同时渗透了“结构决定功能”“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这样不仅强化知识结论的形成过程,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使学生能感受到形成知识的乐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同时也符合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自主、探究和合作性学习”这一理念,本节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该理念。
二、学习任务分析细胞是生物新陈代谢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细胞膜和细胞壁教学设计
《细胞膜和细胞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必修一“分子与细胞”模块围绕细胞展开,章节内容从细胞的物质组成、结构、功能、生长层层递进,逐步加深学生对细胞的认识,从而更深入理解生命的本质,为后面学习更加复杂的生命现象奠定基础。
第二章细胞的结构则是必修一重点的开始,正式开始介绍细胞的构成。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该章内容是必修一后续内容乃至生物学科学习的基础。
从教材内容上看,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细胞膜的成分及结构,是第一章细胞的分子组成学习后的延续,从化学成分的角度分析探究细胞的结构功能,既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内化和加深,也为后续的“生物膜系统”、“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等章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其次,从教材内容的组织形式上看,本节课是适合学生接触了解生命科学史的好素材,通过把科学家探索细胞膜的有关实验整理并转化为适合学生课堂探究的小课题,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探究历程中的魅力,同时加强了科学方法教育。
二、学习者分析【认知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经历过中考后学习更加刻苦,乐于思考,对知识的求知欲更强,逻辑上也逐渐有了概括的思维方式,处于形式运算阶段,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的主动性。
【知识储备】学生已经对细胞的分子组成及各种有机大分子的功能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并已掌握一定的化学基础,对有机分子间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为本节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及模型的建立奠定了知识基础.【学习障碍及解决策略】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但是对问题探索的动力主要来自对相关问题的好奇,目的性不十分明确,所以教师的思维导向就显得十分重要。
本节课利用科学史实验资料,设计学生要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引导下进行课堂探究活动,问题的设计层层深入,按照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能力达到一定深度,使学生顺利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简述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②概述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2、能力目标①学会根据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科学假设②领悟并运用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②体会建立模型是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③关注科学史的学习价值④探讨实验技术进步在生物学发展史中的作用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及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细胞膜和细胞壁”教学设计浙江省嘉善高级中学江生一、教学理念本节课在建构主义理论下进行了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生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
外部信息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两种途径或方式。
同化是认知结构的量变,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的质变。
同化-顺应-同化-顺应……循环往复,相互交替,人的认知水平的发展,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教师的介绍和讲解。
所以在导入时本人采取了实验导入,让学生真真切切观察到玉米籽粒的着色情况,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本节课以科学实验为主线贯穿始末,由实验导入→科学史教学,环环相扣,让学生也像科学家一样亲身经历细胞膜的模型构建过程,体验了学家探究之路。
教学设计在突出学科特点的同时渗透了“结构决定功能”“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这样不仅强化知识结论的形成过程,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使学生能感受到形成知识的乐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同时也符合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自主、探究和合作性学习”这一理念,本节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该理念。
二、学习任务分析细胞是生物新陈代谢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细胞膜位于细胞表面,是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区分开的界面,对于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控制细胞的物质进出等起着重要作用。
细胞内部的核被膜、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它们都有膜结构,这些单位膜的化学组成相似,基本结构大致相同。
它是后面学习物质的跨膜运输和学习具有膜的细胞器等内容的基础。
而各种化学成分并不能单独表现出生命活动,对于组成细胞膜的各种化合物如何有序组合而形成完整的结构,以及表现出的结构特点和与结构相适应的功能这些内容是学生首次接触的,是本节学习的主要任务。
其中重点是质膜的结构,难点是质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三、学习者分析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胞,知道了细胞的基本结构,知道细胞膜作为生命边界系统的相关知识,以及前一节课的学习,为本次课进一步深入奠定了基础。
高中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和认知能力,但还不够完善,尤其对科学的探索过程以及结论的形成缺乏正确的认识,需要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由于细胞膜的结构和细胞壁的结构都是肉眼看不见的,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
在教学中应该将前面的活动很好的利用,还采取多媒体技术,展示细胞膜和细胞壁的结构模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微观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
采用让学生动手绘图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建立模型的科学思想并更深层次理解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概述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举例说出细胞膜的选择透性。
3.说出植物细胞壁的组成和生理作用。
能力目标1.运用对照方法于课堂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2.利用分析、综合、比较的科学思维方法,通过实验和演示能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分析磷脂分子在不同条件下的排列方式,提高运用和处理信息能力。
4.尝试一步一步地分析科学家的实验和结论,亲历科学家探索的历程,从而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并加深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探讨质膜结构模型,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探讨细胞膜结构的发现史,认同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激发探求生命科学奥秘的兴趣。
3.体验建立模型是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
五、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质膜的结构和功能。
2.教学难点:质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六、教学方法采用问题研讨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多媒体演示等。
课时安排为2课时(含活动)。
(二)细胞膜的选择透性(三)细胞膜的结构1.脂双层膜)有关的。
【问题引导】质膜的选择透性到底是如何选择呢,我们知道结构与功能是相统一的,这需要从它的结构谈起,科学家常常会通过实验设计并设想出一些模型来解释。
材料一:1895年,欧文顿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过的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进入细胞膜。
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欧文顿的结论:细胞膜是由一层连续的脂类物质所组成。
【讲述】教师明确提出磷脂分子是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
供给学生磷脂分子的模式图片并进行适当说明。
【活动】根据欧文顿的结论,学生尝试画出磷脂分子在以下情况中的排列方式:1.磷脂分子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2.磷脂分子置于水中(单层形式)【问题引导】生命活动离不开水,细胞生活在液体环境中,细胞的内部也是液体的。
【活动】学生画出内外都是水的情况下,磷脂分子的排列方式讨论欧文顿的结论:细胞膜是由一层连续的脂类物质所组成,是否成立?【问题引导】大家的结论与科学家的结论比较,有何区别?到底谁合理,我们一起来看一个比欧通过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根据相似相溶性原理,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
【活动】1.2.【活动】交流讨论,根据材料推结论:细胞膜是由脂双层组成,并不是一层脂类物质所组成,也不探究磷脂分子在不同条件下的排列方式,运用信息于处理问题中,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2.膜蛋白文顿晚40年的实验。
材料二:1925年,E.Gorter和F.grendel两位荷兰科学家用有机溶剂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
【小结】由脂双层组成的膜称为单位膜,脂双层中的任何一层都不能称为膜。
由此可见欧文顿的结论说细胞膜是由一层连续的脂类物质所组成并不准确。
人的消化液中含有许多能够水解蛋白质的物质,称为蛋白酶。
用蛋白酶处理细胞膜,会使细胞膜分解。
根据实验现象,你对膜化学成分在种类上认识是否还有新的结论?蛋白质位于细胞膜的什么位置呢?请学生推测材料三:电子显微镜用电子束照射被检样品。
由于电子与不同物质发生碰撞而产生不同散射度。
由于蛋白质电子密度高,所以显暗带,磷脂分子则电子密度低呈亮带。
1959年,罗伯特森提出了质膜的“单位膜”结构模型,认为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构成的三层静态统一结构。
【活动】展示草履虫分裂生殖动画和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细胞膜厚度减小面积增大的动画。
请观察细胞的活动,想想细胞膜是静止的吗?【讲述】冰冻蚀刻电子显微法:科学家将质膜冰冻,然后将其撕裂,发现撕裂面上有许多颗粒,即蛋白质。
后来通过相关研究表明,蛋白质镶嵌、覆盖或者贯穿于脂双层中,内在膜蛋白露出膜外的部分含较多的极性氨基酸,属亲水性,与磷脂分子的亲水头部邻近;嵌入脂双层内部的膜蛋白由一些非极性的氨基酸组成,与脂质分子的疏水是多层组成。
构建脂双层模型---单位膜模型学生讨论,推测:膜中可能还含有蛋白质等物质学生归纳: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结构学生推论:细胞膜应该是流动的,“蛋白质膜结构模型,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尝试一步一步地分析科学家的实验和结论,亲历科学家探索的历程,从而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并加深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附:(六) 教学反馈,多媒体展示1.下列有关细胞膜的结构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构成细胞膜的脂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 (B)组成细胞膜的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C)细胞膜的各种生理功能与膜分子的运动无关 (D)从整体上看,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2.异体器官移植手术往往很难成功,最大的障碍就是异体细胞间的排斥,这主要是由于细胞膜具有识别作用,这种生理功能的结构基础是( )(A)细胞膜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B)细胞膜的外表面有糖被(C)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D)细胞膜具有一定的选择透过性3.下列对于生物模型建立的完整过程的认识,错误的是( )(A)科学家根据观察的现象和已有的知识提出解释某一生物学问题的假说或模型,用现象和实验对假说或模型进行检验、修正和补充(B)一种模型最终能否被普遍接受,取决于它能否与以后的现象和实验结果相吻合,能否很好地解释相关现象(C)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完美无缺(D)随实验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改进,对膜研究更加细致入微,有利于更完善地解释细胞膜的功能4.根据右图,回答有关问题:(1)该简图表示的是______的分子组成结构示意图。
(2)图中1~3的化学成分为:①_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
(3)在该结构的外表面,还应具有的两种成分是_______和_______。
(4)[3]物质的合成场所为_________。
板书设计第二节细胞膜和细胞壁成分结构结构特点→功能特点磷脂→脂双层能移动蛋白质→镶嵌、覆盖、贯穿在在脂双层中膜具有一定→选择透性的流动性胆固醇→“刚性”限制移动结构模型脂双层模型流动镶嵌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