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地区独特的丧葬习俗
安庆民俗
![安庆民俗](https://img.taocdn.com/s3/m/20365729b4daa58da0114a1e.png)
安庆民俗葬坟出门三五里,各处不同俗。
位于大别山腹地的岳西县,死人只要不是非正常死亡,都不是一次下土入葬,而是将死者的棺木抬到一僻静处,用土砖砌墙、盖瓦,称作“厝基”,待三五年或更长的时间后再择日安葬,谓之葬坟。
葬坟,乡间称为白喜事,有一道道复杂的程序。
ZYB-B高压渣油泵1、择日岳西人将安葬亡者,当作盖新房一样重要。
他们认为:人虽死了还是有灵魂的,在土里还能管家里的事,保佑家人。
因此把葬坟看得很郑重。
先要花重金请看风水的地理先生(乡下人称地仙)查一个良辰吉日才能下葬。
地仙根据死者的属相来选择坟山的坐向和朝向,ZYB可调式渣油泵根据死者家属(直系)的生辰八字来确定开穴(打圹)和下祀的日期和时辰,要避开相冲相克。
地仙经过查找地理书,反复核对,并做出慎重思考后,用红纸将亡命的属相、生辰,坟山的方位,开穴和下祀的日期、时辰等一一写在上面,称为“课张”,呈送家主。
ZYB-33.3A2.打圹圹———埋葬棺木的坟穴。
开穴打圹,是按照地仙查找的日子。
圹的位置是地仙用罗盘来确定的,地仙在坟山的上下头各钉一根木桩,两根桩之间用一根麻线拉直,沿着木桩用铁锹或耙锄挖长9米,宽1.5米,深2米的洞穴,安放棺木。
ZYB齿轮渣油泵打圹所需的劳力都是家族中的男人义务出工。
乡下人家族观念强,邻里之间,红白喜事都是互相帮忙,不需付工钱的。
根据地形的不同,一般一天时间就能把圹挖好,碰到地质坚硬,山势陡峭的地方要2———3天时间。
其间,地仙要多次拿着罗盘来把握方位和圹的深浅。
ZYB齿轮渣油泵圹挖好后,分别用稻草、芝麻杆在圹内燃烧,称为暖圹。
暖圹烧的稻草叫黄金,芝麻杆叫百子杆。
然后,家人端来一盆蒸面和一盆米粉做的圆子,不用碗筷,所有在场的人都要用手抓着吃,哪怕你平时再讲卫生,也要象征性地吃一口,谓之长寿面和团团圆圆。
ZYB系列渣油泵3.迎坟ZYB可调压渣油泵迎坟就是把棺木从“厝基”抬到坟山,也是整个葬坟过程中最为热闹的场面。
走在迎坟队伍最前面的香烛师,一手拎着香纸箩,一路散着纸钱(买路钱),紧跟其后的5名少年高举着五彩旗,4名身强力壮的大汉用竹杠抬着棺木,音乐队吹奏着行路曲,锣鼓队卖力地敲打着不同的响调,亲属跟在后面哭哭啼啼,来帮忙、送行的亲友、邻居排起了长长的队伍,ZYB型增压渣油泵震耳欲聋的爆竹,五彩缤纷的礼花炮,一路放个不停,引得沿途的人驻足观看。
骨灰寄存多久可以下葬
![骨灰寄存多久可以下葬](https://img.taocdn.com/s3/m/cf551cc9f61fb7360b4c65cb.png)
在有些地方,有“骨灰寄存三年再落葬”的风俗。
这种丧葬习俗一直到新中国早期,中国还有
很多区域有所保留,如安徽的安庆。
但大多数都是及时下葬的。
把骨灰盒埋入地下,表明死者入土为安的整个过程称为落葬。
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一般来
说墓穴买好后,骨灰盒就当场安葬。
当然,如果还没有买好墓穴,也可以暂时寄存在公墓。
现在也有海葬,把骨灰撒入大海,也称落葬。
无论什么葬制葬法,都是劳动人民的葬俗传承,都是特有的某种传统,都有他所传承的缘由、群体、道理、文化、内涵等等。
安徽丧葬民俗
![安徽丧葬民俗](https://img.taocdn.com/s3/m/e2ddafe54693daef5ef73d88.png)
安徽丧葬民俗安徽一地汉族丧俗大体相同,而回族等丧俗则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在丧葬习俗活动中,人们诸多忌讳,有种种流行术语。
一般对年满花甲,在家病死,称“寿终正寝”,又称“老了”、“回去了”、“走了”、“谢世”、“登仙”、“去世”等等,凡非“寿终正寝”者,均为恶死、称为“不得好死”,又称为“睡长觉”、“不吃饭”、“脸朝天”、“见阎王”、“去南山馆挂号”等等。
凡年少而死的,称为“夭折”、“早夭”、“摘掉了”,认为属非正常死亡,与“恶鬼”作祟有关。
如悬梁上吊而死的,称“缢死”,认为是“吊颈鬼”做祟;投水淹死的,称“溺死”,认为是“落水鬼”作祟。
与丧事有关的什物及活动,也有一些术语,如称棺材为“寿材”,又称“大棺”、“瞌睡笼”、“大头盒子”、或“金盒子”。
制棺称为“圆材”。
送终曰“送老”。
吊丧为“作吊”。
墓穴为“金井”。
一、丧前准备只要家中有老人,都要及早为老人准备身后丧事:一是棺木,首先是考究木材质量,民间有“一桕二杉三梓楸,槐桑枣榆是中流,楝树不做寿材用,杂木泡桐次杨柳”。
其次讲究棺材的大小厚薄,大小有“四梗”、“十”、“十二圆”、“十三掺”、“精镶”、“穿枵”等多种。
厚薄有大老四、五、六,即底四寸,帮五寸、盖六寸之称。
中等为三、四、五,小者为一、二、三。
第三要精细加工,用生漆漆三遍,一般是黑色或红色,棺头绘金色“苄”字图案。
制棺要选吉日,请木工选材开锯。
成棺后,亲友送酒肉面条祝贺,叫“翻棺材底”、“寿材”,即祝其长寿,所谓“周岁办材百岁用”。
二是“制寿衣”,是给死者穿的衣服。
一般三至五套:一棉二单,或一棉四单。
另还有三领五腰、五领七腰、七领九腰之俗。
富者用绫罗绸子制衣,一般是蓝、青、红色,忌黑色。
不能用缎子做寿衣,说会断子绝孙。
不能用皮毛,据说死者穿皮毛,“来生”就会变畜生。
贫家老人死后,穿一种黑袍了事。
信仰佛教人家,在死者生前,由儿子将寿衣穿在身上。
朝九华山时,三步一拜,拜到化成寺,请寺僧将地藏王金印加盖在寿衣上,据说死者穿此衣,可避免“阎罗殿”的“恶鬼”刁难。
安庆丧葬风俗
![安庆丧葬风俗](https://img.taocdn.com/s3/m/a600a036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66.png)
安庆丧葬风俗
安庆是中国安徽省的一个城市,其丧葬风俗与中国传统的丧葬文化有一定的联系。
以下是一些关于安庆丧葬风俗的一般性描述:
1. 家属通知和守灵:当有人去世后,家属会通知亲友,并设置丧事守灵处。
亲友前来悼念,并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怀念。
2. 遗体准备:在安庆,一般会对逝者进行整理和净化,包括清洗和更衣。
逝者身体整洁后,会放置在灵堂供亲友瞻仰。
3. 祭祀仪式:安庆的丧葬仪式中通常会有祭祀环节。
家属会在灵堂设有祭坛,烧香、献花、祭拜和祷告,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和祝福。
4. 送别和出殡:在逝者的葬礼日,亲友会聚集在灵堂或家中进行送别仪式。
然后,逝者的遗体会被送往墓地或火化场。
家属和亲友会陪同遗体进行最后的告别。
5. 安葬仪式:在安庆,葬礼形式多样。
有的家庭选择土葬,将逝者安葬在墓地中;有的选择火葬,将逝者遗体火化后骨灰安放在骨灰盒内。
6. 后续祭祀:安庆的传统习俗中,亲友会在逝者安葬后继续进行祭祀。
这包括在逝者的祠堂或墓地进行定期祭拜和扫墓,以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敬意。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丧葬风俗可能因家族传统、宗教信仰和个人习惯而有所差异。
以上描述只是一般性的概述,如果您有特定的关于安庆丧葬风俗的问题,建议咨询当地的相关机构或了解当地的民俗习惯。
安徽农村丧葬风俗
![安徽农村丧葬风俗](https://img.taocdn.com/s3/m/1e2f2230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5e.png)
安徽农村丧葬风俗安徽是中国的农村大省,农村丧葬风俗是农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以下是关于安徽农村丧葬风俗的一些内容,供参考。
一、尊重和祭祀先人是传承的重要环节在安徽农村,尊重和祭祀先人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相信祖先的灵魂具有力量,需要得到敬畏和祭祀。
因此,安徽农村在丧葬风俗中有许多传统的仪式和习俗。
二、丧事期间的禁忌和礼仪在安徽农村,丧事期间有很多禁忌和礼仪。
在丧家,人们必须戴孝,穿孝服,丧事期间不能举行婚丧嫁娶、祭祀、醉酒、吃肉等活动。
此外,在安徽农村,人们还会为亡者烧纸钱、供奉水果、烛花和食物,以示对亡者的尊敬和怀念。
三、丧葬仪式在安徽农村,丧葬仪式通常包括告别仪式、送葬仪式和安葬仪式。
告别仪式通常在亡者家中或者临时搭建的丧棚中举行,亲朋好友齐聚一堂,送别亡者,表达对亡者的哀思和怀念。
送葬仪式是将亡者的遗体从告别地送到安葬地的仪式,有时会伴随着舞狮、放鞭炮等。
安葬仪式是将亡者的遗体埋葬在坟墓中的仪式,通常会有家人和亲朋好友一起前往墓地,进行祭奠和扫墓。
四、寿衣和陪葬品在安徽农村,人们通常会给亡者穿上寿衣。
寿衣是一种纯白色的丧服,代表纯洁和尊严。
此外,陪葬品也是农村丧葬风俗的一部分。
陪葬品通常是一些亡者生前常用的物品,比如衣物、鞋帽、食物等,以供亡者在阴间使用。
五、祭祀和纪念活动除了丧葬仪式外,安徽农村还有一些祭祀和纪念活动。
比如,每年清明节时,家人会前往墓地扫墓、祭拜亡者,祈求亡者在阴间安宁。
此外,人们还会在亡者的忌日举行祭祀仪式,烧纸钱、供奉食物和烛花,表达对亡者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六、尊重家族和乡土文化在安徽农村,丧葬风俗也体现了对家族和乡土文化的尊重。
农民在丧葬仪式中会邀请家族的长辈担任重要的角色,比如主持仪式、挂红布等。
此外,农村丧葬风俗中还融入了一些乡土文化元素,比如民俗舞蹈、传统音乐等,使整个仪式更加庄重和独特。
总之,安徽农村的丧葬风俗中有着浓厚的乡土文化特色,体现了对祖先和亡者的尊重和怀念。
安徽葬礼风俗
![安徽葬礼风俗](https://img.taocdn.com/s3/m/ce0d6510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e2.png)
安徽葬礼风俗
安徽丧葬礼仪习俗送终:老人病危,家人站立床前,听候交待后事,老人神情有变,即将咽气,已出嫁的女儿要回避,儿孙立病榻前,高声呼唤,直到咽气,全家人跪在床前嚎啕大哭,此为“送终”,远方的儿孙须在老人咽气前赶到家,否则就被认为没有能为之送终,或者说是没能尽孝,是一大憾事。
安徽丧葬礼仪习俗报丧:完成送终前后的种种程序后,便向亲友报告死讯,此为报丧。
休宁县的报丧者,是执一伞进门,将伞尖向下竖置大门里侧,亲友一见便知。
黟县是把伞挂到堂前左边的椅背上,然后坐在对面座上,口报:你家....多谢”了。
安徽丧葬礼仪习俗入殓:将死者裹棉穿戴整齐入棺,谓之“入殓”。
各地均有专事为死者入殓的人,有求必应。
安徽丧葬礼仪习俗请七:丧亡之日起,每7天为一七,七七共49天,逢七,儿孙们备香烛贡品,在灵前或坟上祭奠,俗称“请七”。
安徽丧葬礼仪习俗出殡:由于选择坟地或其他原因,停柩做丧,最短3天,最长经年,一般是49天,把灵柩送往墓地,谓之“出殡”。
安徽丧葬礼仪习俗安葬:出殡前,先请风水先生选定坟地穴位,破土挖坑,坑内倾石灰。
灵柩到达,坑内再烧一些豆萁麻拮,并留火种,然后才能陈棺摆正。
还要宰雄鸡淋血于棺盖,放爆竹,烧纸钱,最后一次焚香跪拜。
安徽农村丧事流程
![安徽农村丧事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be16e398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ca.png)
安徽农村丧事流程
哎呀呀,咱今儿就来说说安徽农村丧事的流程。
在咱安徽农村啊,要是谁家有老人去世了,那可是件大事!
首先呢,家里人知道消息后,那哭声立马就响起来了,“哎呀,俺家的老人咋就走了呀!”这哭声可是充满了悲痛和不舍。
然后就得赶紧通知亲戚朋友,这时候大家就会纷纷赶来,帮忙操持后事。
接着呢,要给去世的人擦洗身子,换上寿衣,这可是个细致活。
就好像
给一个要出远门的人精心准备行装一样。
然后把人安放在灵堂,灵堂前摆上供品,点上香和蜡烛。
到了晚上,那可热闹了,大家都围坐在灵堂周围,有人守灵,有人唠嗑。
“你说这老人活着的时候多好啊!”仿佛在回忆着老人的点点滴滴。
这时还会有专门的人来唱孝歌,那声音悲悲切切,让人心里直发酸。
到了出殡那天,那场面更是让人震撼。
棺材被抬起来,前面有人撒纸钱,就像给故去的人铺就一条通往天堂的路。
一路上哭声、鞭炮声响成一片,“这一走,就真的再也见不着了呀!”大家的心情都沉重极了。
来了这么多人,吃饭也是个大事。
村里的大厨们会做出一大桌的饭菜,让大家吃饱了有力气送老人最后一程。
等把老人安葬好了,这丧事才算办完。
你说这丧事流程是不是很繁琐?但这也是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呀。
我觉得这安徽农村的丧事流程虽然看似繁琐,但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人情味。
这是大家对逝者的一种告别方式,也是对生命的一种敬畏。
大家在这个过程中,一起悲伤,一起怀念,一起送逝者最后一程,这种感觉真的很特别。
皖北农村丧事流程
![皖北农村丧事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b2dd54fd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3f.png)
皖北农村丧事流程
在俺们皖北农村,那丧事流程可真是有一套特别的讲究嘞!
人一旦走了,家里人那可是悲恸欲绝呀,哎呀,那哭声能传出老远嘞。
首先就是报丧啦,这可得赶紧着,家里人得挨家挨户去通知亲戚朋友,说某某走了,就好像在喊:“快来呀,俺们家出事嘞!”然后就是设灵堂,把逝者安放在那,周围摆上花圈啥的。
这时候来吊唁的人就陆续来了,一个个都哭丧着脸,嘴里念叨着:“咋就这么走了呀。
”
到了晚上,守灵就开始嘞。
家里人都围在灵堂,就跟守护宝贝似的,可不敢离开半步。
这一晚上大家心里都沉甸甸的,咋能睡得着哟。
这就好像是陪着逝者走过最后一程一样。
接下来就是出殡啦!这可是个大事儿呀。
一大帮人抬着棺材往墓地走,一路上吹吹打打,那唢呐声可别提多凄惨嘞,好像在诉说着大家的不舍。
“难道不是这样吗?”走在最前面的孝子孝孙们哭得那叫一个伤心哟,真让人看着心疼。
到了墓地,把棺材放进去,填上土,从此逝者就真的入土为安嘞。
大家站在那,久久不愿意离去,心里都空落落嘞,哎呀,那种感觉真不好受。
俺觉得呀,这丧事流程虽然繁琐,但是每一步都代表着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
这是俺们皖北农村的传统,一代一代传下来嘞,不管咋变,那份真情永远都在。
这就是俺们皖北农村的丧事,充满着人情味儿和悲伤,但也有着对生命的敬重和不舍!。
安徽农村丧葬风俗
![安徽农村丧葬风俗](https://img.taocdn.com/s3/m/95f761df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3b.png)
安徽农村丧葬风俗在安徽农村,丧葬风俗是农村民众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丧葬风俗既有民俗传统,又受到宗教信仰和地域文化的影响。
下面就来介绍一下安徽农村的丧葬风俗。
首先是丧事的准备。
在安徽农村,一旦有人去世,亲友们会立即进行各种准备工作。
首先是通知亲戚和朋友,告知他们去世的消息。
通知的方式可以是亲戚朋友之间的口头传递,也可以是通过电话或短信通知。
同时,家人也会准备一些悼词和吊唁礼物,如花圈、鲜花、纸钱等。
其次是丧葬仪式。
在安徽农村,丧葬仪式一般会在去世后的第三天举行。
仪式开始时,亲友们会在灵堂前默哀,表达对逝者的哀悼之情。
随后,由家人或亲朋好友代表念诵经文或悼词,以祈愿逝者的灵魂得到安宁和安息。
在安徽农村,基督教和佛教的信徒在丧葬仪式上也会有不同的仪式和形式。
然后是火葬和埋葬。
在安徽农村,火葬和埋葬是两种常见的方式,具体的选择要看家属的信仰和家庭传统。
对于火葬,一般在丧葬仪式后不久进行。
亲友们会将逝者的遗体送到火葬场,进行火化。
而对于埋葬,一般会选择一个合适的坟地,在逝者的家乡附近或者是家族的坟地进行安葬。
在选址时,人们会考虑到风水和与亲人的关系。
最后是丧期及祭祀活动。
在安徽农村,丧期的长短视乎不同的家庭而定。
一般来说,儿女和直系亲属的丧期会比较长,一般为三年或五年,而兄弟姐妹和其他亲属的丧期则相对较短,一般为一年。
在丧期内,逝者的家属会通过祭拜、祭奠等方式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总的来说,安徽农村的丧葬风俗是一种兼具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的综合体现。
家人和亲友们通过这些仪式和活动,表达对逝者的尊重和哀悼之情,也为逝者的灵魂祈福、祈求安宁。
这些丧葬风俗不仅是一种文化传统的延续,也是农村社会凝聚力和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
安徽农村丧葬风俗
![安徽农村丧葬风俗](https://img.taocdn.com/s3/m/19b1da5a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fd.png)
安徽农村丧葬风俗摘要:一、丧葬风俗的背景和意义二、安徽农村丧葬风俗的特点三、安徽农村丧葬风俗的仪式四、安徽农村丧葬风俗的变迁与影响五、结论正文:丧葬风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表达了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死者的怀念。
在安徽农村,丧葬风俗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和丰富的仪式。
一、丧葬风俗的背景和意义丧葬风俗起源于人类对死亡的恐惧和敬畏,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在安徽农村,人们非常重视丧葬礼仪,认为它不仅能够安抚死者的灵魂,还能够为生者带来吉祥和安慰。
二、安徽农村丧葬风俗的特点安徽农村的丧葬风俗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首先,安徽农村的丧葬仪式非常繁琐,包括死者家属的服装、供品、祭品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其次,安徽农村的丧葬风俗强调孝道,死者家属在丧期内要严格遵守孝道礼仪。
最后,安徽农村的丧葬风俗还注重风水,认为好的风水能够使死者的灵魂得到安息。
三、安徽农村丧葬风俗的仪式安徽农村的丧葬仪式包括入殓、出殡、安葬等环节。
在入殓环节,死者家属要将死者放入棺木,并用衣物、被褥等物品填充空隙,防止尸体变形。
在出殡环节,死者家属要抬着棺木进行游行,同时要进行哭丧、招魂等仪式。
在安葬环节,死者家属要将棺木放入墓穴,并进行填土、立碑等仪式。
四、安徽农村丧葬风俗的变迁与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安徽农村的丧葬风俗也在不断变迁。
一方面,传统的丧葬仪式逐渐简化,许多繁琐的环节被省略;另一方面,新的丧葬方式不断涌现,如火化、生态葬等。
这些变化对安徽农村的丧葬风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探讨。
总的来说,安徽农村的丧葬风俗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死者的怀念。
安徽安庆祭祖风俗作文
![安徽安庆祭祖风俗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ac6aeb3c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fb.png)
安徽安庆祭祖风俗作文在安徽安庆,祭祖可是一项极为庄重又充满独特风情的活动。
每年到了特定的时节,家家户户都会忙碌起来,准备迎接这个意义非凡的时刻。
记得有一年,我亲身经历了一次安庆的祭祖,那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祭祖的日子快要来临前,家里就像炸开了锅一样热闹。
大人们提前好多天就开始商量着各种细节,从要买什么样的祭品,到打扫祖屋的安排,事无巨细。
而我呢,作为小孩子,虽然插不上什么话,但心里也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首先就是准备祭品啦,这可是个重头戏。
大人们会去集市上精心挑选各种食材,猪肉一定得是那种肥瘦相间、色泽红润的,这样才能显得诚意满满。
还有活蹦乱跳的鲜鱼,那鱼眼睛得亮晶晶的,仿佛在诉说着它的新鲜。
水果也是必不可少的,苹果要红彤彤的,香蕉得是金黄饱满的。
除了这些吃的,香烛纸钱更是不能少,一捆捆的香和一沓沓的纸钱,堆满了家里的一角。
到了祭祖的前一天,全家老少齐出动,开始打扫祖屋。
那祖屋虽然平时也有人打理,但在这个特殊的时候,必须里里外外都打扫得一尘不染。
我拿着个小扫帚,跟着大人们有模有样地扫着地,心里还想着:祖先们看到这么干净整洁的屋子,一定会很开心的。
终于,祭祖的这一天到了。
天还没亮,大人们就起床开始忙碌。
厨房里飘出阵阵香气,原来是在准备祭祖用的饭菜。
我揉着惺忪的睡眼,也赶紧起来帮忙。
等到一切准备就绪,一家人浩浩荡荡地朝着祖屋出发。
一路上,大家都表情严肃,可我的心里却一直在想,祖先真的能收到我们的心意吗?到了祖屋,大人们把祭品一一摆放好。
那场面真是壮观,满桌的美食,还有香烟袅袅升起。
接着,长辈们点燃香烛,开始恭恭敬敬地磕头。
我也学着他们的样子,跪在地上,心里默默地说着对祖先的思念和祝福。
磕完头,就是烧纸钱的时候了。
那纸钱在火中燃烧,化作一片片灰烬,仿佛带着我们的思念飘向了远方。
我看着那熊熊的火焰,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既有点害怕,又觉得神圣。
祭祖的过程中,还有一个特别有趣的环节,就是长辈们会讲述祖先的故事。
安庆市殡葬管理办法
![安庆市殡葬管理办法](https://img.taocdn.com/s3/m/993c838e767f5acfa1c7cdee.png)
安庆市殡葬管理办法:04-16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殡葬管理,推进殡葬改革,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据《殡葬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28号)和《安徽省殡葬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53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我市行政区域内的殡葬活动及其管理工作。
除岳西县为土葬改革区外(鼓励实行火葬),其它地区均为实行火葬区。
第三条殡葬管理的原则是:实行火葬,改革土葬,节约殡葬用地,保护环境,革除封建迷信的丧葬陋俗,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
尊重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
少数民族人员自愿改革丧葬习俗的,他人不得干涉。
革命烈士,港、澳、台人员,华侨,以及外国人的殡葬活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四条市民政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殡葬管理工作。
县(市)、区民政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的殡葬管理工作。
公安、工商、卫生、发改、规划、国土、建设、环保、城管、农业、林业、物价、民族(宗教)、新闻宣传等部门应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同民政部门共同做好殡葬管理工作。
第五条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乡镇(街道)、村(居)民委员会及其他组织,应进行殡葬改革的宣传教育,破除封建迷信,引导公民移风易俗、文明节俭办丧事。
第二章殡葬设施管理第六条各地应根据本地殡葬工作需要,按照便民利民的原则,制定殡葬设施建设规划。
新建和改建殡仪馆、火葬场、殡仪服务站、骨灰堂(塔、墙、下同)、公墓等殡葬设施,应当纳入城乡建设规划。
第七条建设殡仪馆、火葬场,由市、县(市)民政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批;建设经营性公墓,经市、县(市)民政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省民政部门批准;建设殡仪服务站、骨灰堂,由市、县(市)民政行政主管部门审批;设置农村公益性公墓,经乡级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报县级人民政府民政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利用外资设立殡葬设施,报经省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报国务院民政部门批准。
建设殡葬设施,应当依法办理规划、土地、建设、环保和其他手续。
安庆民俗——精选推荐
![安庆民俗——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bee9d967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0e.png)
安庆民俗吹喇叭的仿青师傅隔着⼭坳,那⾸家喻户晓的乐曲《纤夫的爱》⽤喇叭演奏着,远远地热闹地传到我平静的⽿中。
⼀打听,原来是⼭冲⾥有⼈家在办丧事。
我很纳闷,办丧事吹奏这欢快的曲⼦,是不是太幽默了?⼉时的伙伴祖传告诉我,这你就少见多怪了。
这家去世的⽼⼈93岁⾼寿,他的孩⼦们说,以往乡下⼈活到60岁,“灵牌⼦能折⾓”就很满⾜了。
⽼爹爹早过了古稀之年,寿终正寝,也算是功德圆满,喜事⼀桩。
乡邻亲友没⼈责怪,反倒觉得说得在理。
于是,他让喇叭⼿也吹些欢快的曲⼦,让活⼈乐呵乐呵,让逝者在乐曲中上路,轻松“⼤胆往前⾛”。
那位双⽬圆睁⽽“⽬中⽆⼈”,双腮⿎起犹如青蛙鸣叫状,但见脸庞额头发红的喇叭⼿,就是⽼家的王仿青师傅。
在⼿艺⾏当⾥,有⼈瞧不起吹喇叭的,认为仿青师傅根本就不算匠⼈。
在他们看来,吹喇叭只靠⼀张嘴,要算也只能算“嘴艺”⽽不是“⼿艺”,充其量是⼀种使⼒不使巧的粗活。
其实,我是很羡慕吹喇叭师傅的。
你看,在长长的“送灯”队伍⾥,吹喇叭的总是挺着胸膛⾛在前⾯,⽽且仰着头,先声夺⼈,这⽓派不是每个⼈都能拥有的。
⼩时候,我只要瞅见师傅不注意,就好奇地拿来喇叭,把那⼝⽔浸泡得发胀的芦根管哨⼦塞进嘴⾥,⼤模⼤样吹起来。
丢脸的是,喇叭并不买我的账,不管我把腮帮⿎得多圆,脸憋得多红,喇叭最多“咕噜”⼀声,便不响了。
后来,仿青师傅告诉我,吹喇叭并不难,窍门在换⽓,这⼀关过不了,吹喇叭就没门。
⾄于如何换⽓,也全靠⾃⼰去悟道。
有⼈能⼀⼝⽓吹上三四个⼩时,喇叭都不歇声,那活真是绝了。
说起仿青师傅吹喇叭的⼿艺,那也是地道的家传。
他的⽗亲⽟龙⼤爷,是远近闻名的师傅,喇叭吹得得⼼应⼿,随⼼所欲,能吹出车鸣马嘶,⼈⾔鸟语,后来他⽼了,吹不动了,就把这技艺传给了⼉⼦仿青。
仿青是⽼⼤,与我是同龄⼈,说起来还有些姻亲关系。
他个头不⾼,邻居喊他“长⼦”;嘴有些瘪,有⼈也叫他“瘪嘴佬”。
早些时候家境不好,没有娶上媳妇,⾄今还是单⾝⼀⼈。
吹喇叭,是他的主要营⽣。
安徽农村丧葬风俗
![安徽农村丧葬风俗](https://img.taocdn.com/s3/m/c145f06a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eb.png)
安徽农村丧葬风俗
摘要:
一、安徽农村丧葬风俗概述
二、丧葬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仪式
三、丧葬习俗的变迁与影响
四、丧葬改革的探讨与建议
正文:
【一、安徽农村丧葬风俗概述】
安徽农村的丧葬风俗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民俗内容。
从死者去世到葬礼举行,一系列的仪式和环节都充满了对逝者的敬意和对生者的慰藉。
【二、丧葬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仪式】
1.布置灵堂:死者家中会布置灵堂,挂上挽联,摆放逝者生前的照片和香炉、鲜花等。
2.更衣:将逝者的遗体穿上整洁的寿衣,寓意逝者走向新的旅程。
3.入殓:逝者家属会请来道士念经祈祷,举行入殓仪式,将逝者遗体放入棺木。
4.吊唁:亲朋好友会前来吊唁,送上挽联、花圈等礼物,表示对逝者的哀悼。
5.出殡:出殡日是逝者家属和亲友们共同悲伤的日子,出殡队伍会抬着棺木送往墓地或火化场。
6.下葬或火化:举行下葬或火化仪式,标志着逝者正式与世长辞。
【三、丧葬习俗的变迁与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丧葬习俗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丧葬习俗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逝者的敬意和对生者的慰藉,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铺张浪费、迷信活动等。
【四、丧葬改革的探讨与建议】
1.倡导简约丧葬:提倡丧事从简,减少铺张浪费,让丧葬更加环保、经济。
2.深化殡葬改革:加强殡葬改革宣传,提高群众对新型丧葬方式的接受度,如生态葬、骨灰海葬等。
3.完善殡葬服务:提高殡葬服务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丧葬需求,提供专业、人性化的殡葬服务。
4.倡导文明祭祀:推广文明祭祀方式,如鲜花祭奠、植树祭奠等,摒弃迷信活动,树立新时代丧葬观念。
安庆为何仍有“厝葬”
![安庆为何仍有“厝葬”](https://img.taocdn.com/s3/m/d439e8e1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bd.png)
安庆为何仍有“厝葬”“厝葬”是一种古老习俗,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真实厝葬场景为 1920 年,出版商Brownie Photo co 发行的南京系列照片中的一张——“Monks W orship, Nanking”,地点在南京中华门外的雨花台一带,所谓“金陵坟茔”多聚于此。
旧时的“厝葬”,就是暂时把灵柩停放于地面,有的放在家庙,多数是选择在偏僻的丘岗,将逝者棺木放在临时搭建的草棚里,或周围用砖石砌盖起来,或暂时浅埋,以待改葬。
“厝葬”的时间有长有短,数月或数年,最长的或达数十年,极个别的则永不入土。
与“厝葬”相对的,通常被称作“血葬”,就是死后立即埋葬。
中国“厝葬”习俗很多地区都有,旧时安庆地区则更为普遍。
主要原因,是居民的特殊性——亡者期望回归故里,落叶归根,从而较其他地区更为强烈。
安庆是一个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也正因为如此安庆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但是,地方文化并不等同于地方旧俗。
事实上,安庆的旧俗往往正是安庆的伤痛,是一部淡出了安庆的苦难史——安庆曾是一个高度移民的地区,清代著名学者、安庆人朱书在《告同郡征纂皖江文献书》中说:“元以后至今,皖(安庆)人非古皖人也,强半徙自江西,其徙自他省会者错焉,土著才十一二耳。
”《中国移民史》载:“1389年,洪武二十二年:至此时,迁入安庆府的江西饶州、九江等府籍移民约为27万,徽州府籍移民约为2万,从全国其他地区迁入的移民约2万。
”这也就是说,在明朝初年,80%—90%的安庆居民都是从外地强制移民来的。
安庆地方族谱,基本印证了朱书与《中国移民史》之说。
由于元、明更替时期纷繁而残酷的战争洗劫,安庆土著人口几乎丧失一空,这才有明初大规模的官方强制移民。
而移入安庆的外地人,放弃了祖产,割裂了乡愁,故土难离——初入安庆的绝大多数人,都是期待有朝一日重返故乡,即便亡故的人,也不想在“异乡”入土为安,从而加剧了地方“厝葬”习俗。
当然,这种基于大规模移民而留下或放大的习俗,并不具有“民俗学”上的意义,移民或许只是其中的一个诱因,因为“厝葬”习俗并非安庆独有。
安徽丧事风俗
![安徽丧事风俗](https://img.taocdn.com/s3/m/8b9f7358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bf.png)
安徽丧事风俗安徽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悠久的省份,也是一个拥有丰富丧事风俗的地方。
在安徽,人们对于丧事的办理非常重视,秉承着“百善孝为先”的传统观念,丧事风俗被认为是表达对逝者的尊敬和对家族的敬意的方式之一。
在安徽,人们普遍遵循着丧礼的基本原则,即“三生之道,孝为先”。
在丧事期间,家属会全身穿戴素衣,头戴白巾,以示哀悼之情。
家中会悬挂白色丧旗,丧门前会摆放一副纸灵位,供亲友前来祭祀。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风俗习惯,比如在丧事期间不宜举办婚礼或其他喜庆活动,以示对逝者的尊重。
在安徽,丧事期间还有一些特殊的举棺仪式。
在安徽的乡村地区,人们在丧事期间会组织举棺仪式,将逝者的遗体从家中送至丧葬场所。
这个仪式通常由男性亲属或邻里亲友负责,他们会穿着素衣,手持白纸,跟随丧车前行。
整个过程庄重肃穆,人们都以默默的方式表达对逝者的哀思。
在安徽,还有一些特殊的祭祀仪式。
在丧事期间,家属会举行祭祀仪式,以祈求逝者在天堂得到安宁。
祭祀仪式通常在丧礼的第三天进行,亲友们会在家中或墓地附近摆放祭品,并燃香祭拜。
在祭拜过程中,人们会默默祈祷,表达对逝者的思念之情。
安徽还有一些独特的吊唁方式。
在丧事期间,亲友们会前往丧家吊唁,表达对逝者的哀悼之情。
吊唁时,人们通常会戴上素帽,穿着素衣,手持白纸,默默站在灵位前,向逝者默哀。
吊唁过后,亲友们还会给丧家送上一些慰问品,以表达对他们的关心和支持。
总的来说,安徽的丧事风俗体现了对逝者的敬意和对家族的尊重。
通过丧事仪式和吊唁方式,人们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思和思念之情。
这些丧事风俗不仅凝聚了家族的凝聚力,也体现了安徽人民的传统美德和文化传承。
在今天,虽然社会变迁使得丧事风俗有所改变,但安徽人民仍然注重丧事仪式的举办,以示对逝者的尊重和对家族的敬意。
春节期间里的哀伤事,贵池丧礼俗语之“在花灯里”
![春节期间里的哀伤事,贵池丧礼俗语之“在花灯里”](https://img.taocdn.com/s3/m/5fb183bb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ba.png)
春节期间里的哀伤事,贵池丧礼俗语之“在花灯里”
今天是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也是最后一个小年,过了今晚,年就算过完了。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普天同庆,四海皆春。
然而总会有“天不遂人愿”的事情发生,难免有人在因各种原因在这十五天内去世,佳节遇哀事,哀伤九重天。
因为元宵节过去要放花灯,舞灯笼闹元宵,也叫闹花灯,因此在贵池的乡村里,春节期间的哀事叫“花灯里”,和没过花甲的早逝一样惋惜。
对于这期间不幸的哀事,在葬礼上有一个讲究。
就是在出殡上山的那天要把社坟一起挂了。
就是参加葬礼的亲友在出棺那天来孝家时,要买一个挂社坟专用的民俗纸扎冥器—“钱筒”带来,孝家在门口用叉马丁和竹竿搭架子,把大家送来的钱筒串起来,出殡时安排人抬到山上,在新坟前挂起来。
因为挂社坟的时间一般在正月十六以后到二月,按照贵池的奠仪习俗,要应“五七”,因此不幸在初几那几天离世的又是“五七”和社坟一起,也是多买一个钱筒代替挂社坟。
初十之后到春社之前去世的都在出殡的那天一起挂社坟。
关于社坟,请看我的另外一个帖子,点击下面这个链接,我公众号的文章,安全链接。
正月十六挂社坟,早春的第一个小众祭奠先人的民俗祭祀节日()。
安庆清明活动策划方案
![安庆清明活动策划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d3c6f74c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2a.png)
安庆清明活动策划方案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祀节日,主要是为了悼念祖先和扫墓。
安庆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多样化的清明活动,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市民前来参与。
一、活动背景安庆是安徽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大别山腹地,是安徽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清明节期间是安庆的旅游旺季,为了进一步丰富清明期间的旅游活动和文化内涵,吸引更多的游客和市民参与,需要策划一系列的清明活动。
二、活动目标1. 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进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2. 丰富清明节期间的旅游产品,吸引更多游客来安庆旅游;3. 提升安庆的知名度和形象;4. 激发市民参与的热情,增加市民的文化体验。
三、活动内容1. 扫墓祭祖活动:组织市民和游客前往安庆的名胜古迹和祖坟墓地,进行祭祀和扫墓活动。
在活动中可以设置摆放鲜花、焚香、祭拜祖先的仪式,同时配以优美的音乐和朗诵诗歌等文艺表演,营造庄严肃穆的氛围。
2. 清明文化节:在安庆的文化广场或者公园内搭建清明节的主题展览,展示与清明相关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品。
展览内容可以包括清明节的起源、习俗及传统扫墓礼仪等,还可以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解和演示,增加观众的参与感和互动性。
3. 清明茶文化展示:在安庆的茶园或者茶艺馆内组织清明茶文化展示活动,以茶会友,品味清明。
可以展示传统的茶具和茶道表演,还可以邀请茶叶专家进行讲解和品茶活动,让游客和市民更好地了解安庆的茶文化。
4. 清明祭祀表演:在安庆的剧院或广场上演清明祭祀相关的戏剧和舞蹈表演,展示和演绎清明的历史故事和祭祀传统。
可以邀请专业的歌舞团队和演员进行演出,同时加入现代元素和舞台效果以增加观赏性和娱乐性。
5. 清明音乐会:在安庆的音乐厅或者露天广场组织清明音乐会,邀请知名音乐家和乐团进行演出,演奏与清明相关的音乐作品。
可以包括古典音乐、民俗音乐和当代音乐等多种风格,形式可以是独奏、合奏或合唱等,以丰富音乐会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四、活动推广1. 媒体渠道: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渠道进行宣传报道,介绍清明活动的内容和亮点,吸引更多的关注;2. 社交媒体:利用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媒体平台进行活动信息的发布和分享, 可以设置转发抽奖活动,提高传播效果;3. 宣传海报:在电视、广播台前、公交车站以及商业区等人流密集的地方张贴宣传海报,引起市民和游客的注意;4. 旅游咨询中心:在旅游咨询中心、酒店大堂等游客集中的地方设立宣传展台,向游客发放宣传册和活动手册,提供咨询和服务;5. 合作推广:与旅行社、景区、酒店等旅游机构合作,将清明活动纳入旅游线路和产品中,并进行联合宣传和推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种独特的丧葬风俗背后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着什么样不为人知的历史呢?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八月,在朱元璋统一江南之战中,与陈友谅张士诚军曾经在沿江一带军事重地安庆、江州(今江西九江)爆发过极其激烈的战争。双方经过激烈血腥的较量,朱元璋最终取得胜利,但是这场战争使得安庆地区遭受世所罕见的巨大破坏,人民伤亡殆尽,田地大量荒芜。朱元璋统一天下建立大明朝之后,当时江南地区土地大多为豪强地主霸占,他们在地方上盘根错节,势力雄厚,而且他们还过分压榨农民,既和国家争夺赋税来源,又不利于经济的恢复。朱元璋为了打破江南地区强大的宗族势力,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巩固其统治,就颁布“移民令”,强制江南大量人民被迁往江北苏北一带开荒屯垦,并且不得回迁原籍,隔断移民与原籍地的一切来往,史称“洪武赶散”。
在这次大规模的移民运动中,临近安庆地区的江西移民大量迁入安庆地区。据清初桐城派学者朱书说 “然元以后至今,皖人非古皖人也,强半徙自江西,其徙自他省会者错焉,土著才十一二耳”。大量的江西移民达到安庆地区以后,被朝廷告知不得回迁原籍,兄弟亲戚之间不得往来,否则受到重罚。但是这些背井离乡的移民中心中始终抱着有朝一日能回到故乡的幻想。因此,在当时那些移民过来的老人们在去世后,按照逝者的生前遗愿棺木暂时停放在寄柩所,不要入土下葬,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够魂归故里。由于朝廷的移民不得迁回原籍的强制政策始终未能松动,移民们回归故里梦想在岁月无情的流逝中渐渐的破灭了,原本暂存寄柩所的棺木最终也不得不入土下葬了。
安庆地区独特的丧葬习俗-----厝柩
热 1已有 2505 次阅读 2012-11-05 12:51 标签: 安庆 朱元璋 石棉瓦 九江
在江北安庆的农村地区,有一种与其他地区截然不同的丧葬风俗---厝(cuo)柩。厝柩,又叫蚕基,一种将死者棺木放置在荒山野岭的寄柩所。这种寄柩所两头是水泥砖砌起来的墙,上面用石棉瓦盖着,棺木横置于其中,棺木的两边暴露在外(古时用木材和稻草盖成)。这种寄柩所只是棺木临时寄存的地方,待寄存满三年以后还是要正式的入土下葬,不同于其他地区在人去世时就入土下葬的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