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特征和主要地形区(二)--教学设计
《地形和地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形和地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设计思想】本教学设计以“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的方式”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为主要教学形式,通过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读图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教学中我一步一步教学引导,先是读“分层设色地形图”主要地形区的海拔,对我国地势“呈阶梯状”有了初步的认识,利用自制地形剖面图、自制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直观地把这一特点展示给学生,使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比学生就直接地从书本得到结论,效果要好得多。
【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地形和地势》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的内容,体现了其在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
地形和地势不仅是组成中国地理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认识和学习其它中国地理知识的基础,与其它章节内容有着广泛的联系。
它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气候和河流等自然地理知识的学习,而且也影响到农业的分布、人口的分布、城市规模和分布、交通等人文地理知识及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学习。
2、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地图阅读和有关地形的基本知识,初步了解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世界地理的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了解一个区域的基本方法。
这一节是从地形种类和地势特点两个方面来研究中国地形特征的。
内容包括两部分“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其中“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在第一课时已经学过,这节课学习“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符合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3、教学方法指导读图法、列表比较法、分组讨论法。
【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运用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归纳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的分布的特点;2、了解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及其特点;3、知道地势特征对我国气候、河流流向、水能资源、交通等方面的影响,初步学会评价我国地势特征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地形复杂多样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势和地形(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用中国地形图和景观图说出主要山脉和重要地形区的空间分布和特点,总结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我国主要山脉以及主要地形区分布图,让学生掌握读图用图的方法,提升学生读图用图的水平,引导学生讨论地形特征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培养学生树立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概念,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我国主要山脉以及主要地形区的分布。
【教学难点】学生对各山脉,地形区的空间位置关系的掌握及与各省区的位置关系。
【教学方法】读图法、观察法、讲练结合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及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地势特点,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我国的地形特点。
首先请大家欣赏一组图片课件展示黄山的图片(配有解说)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是我国哪里的风景?(黄山),美不美?我国还有很多的名山大川,风光秀丽,景色迷人,大家想不想去游玩一下?这节课老师就带同学们在地图上到祖国各地旅游一番。
世界陆地表面有五种地形,我国有哪几种地形呢?请看下图:展示中国各种地形占全国面积的百分比在我国五种地形都具备,由此能够判断我国地形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是什么?(复杂多样)板书地形复杂多样在各种地形中,哪一种地形所占面积最大?(山地)那么我国有哪些主要山脉呢?展示我国主要山脉分布示意图众多的山脉,它们多按一定的方向延伸成带状,也就是山脉的走向,我国山脉的走向有几种呢?山脉的具体位置你能确定吗?请拿出你手中的中国政区图,跟着老师一起来找找各山脉的位置。
(把学生分成男女生两组,实行分组画图比赛,完成后,把两组的“代表作”展示出评分,满分10分) 展示中国政区图,用鼠标点出我国主要山脉和主要地形区学生们跟着鼠标在自己手中空白图处,按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南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的顺序画出我国主要山脉,注意各山脉所在的省区,画完主要山脉后,师生总结出这些不同走向的山脉,好像大地上隆起的一根根脊梁,它们构成了地形的骨架,各山脉纵横交织,把我国地表分成若干个地形区,其它地形高原,盆地,平原,丘陵镶嵌其中。
八上《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精品4篇

八上《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读图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及各级阶梯的分界线,它们大致的海拔高度和主要地形区。
2、了解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掌握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及其在图上的分布。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各类地形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直接获取有关知识,并将已学知识落实到图上。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通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合作精神以及对科学探究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2、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教学难点1、分析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优越性2、识别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教学课时:1课时教具: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沿320N线中国地势剖面图、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1、谈:我们经常说,我们的祖国山川秀美、景色宜人。
首先,我们一起看一段录相感受一下祖国的壮丽河山。
(展示多媒体)2、当然,要更进一步的认识,就需要我更深入的学习。
今天,我们将进入一幅全新的画卷。
(板书: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中国的地形)二、地势西高东低:(板书)1、过渡:在古代诗词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为什么江水都要向东流?(地势西高东低)2、把我国的地面沿32°N线剖开,呈现出这样的面貌:(展示多媒体)3、观察,思考P20活动中的问题。
(指名答)归纳: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板书)可分为三级阶梯,第一级平均海拔为4000米以上;第二级为1000米-2000米;第三级为500米以下。
4、活动:(出示设色地形图)找出这三级阶梯的大概范围找出三级阶梯界线上的主要山脉5、讨论:“地势西高东低”的优越性谈:到现在,我们很容易就得出我国的河流为什么会由西向东流了,除些之外,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还有哪些优越性呢?学生分享、自由发言,提出各自观点,最后派代表总结发言。
初中中国地形教案

初中中国地形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的地形特点,包括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以及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和特点。
2. 掌握中国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
3. 理解地形对农业、气候、河流等的影响。
教学重点:1. 中国的地形特点和主要地形区的分布。
2. 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
教学难点:1. 中国地形的阶梯状分布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教学准备:1. 教材或地理知识资料。
2. 中国地形图或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地形图,注意地势的高低变化。
2. 提问:你们观察到中国的地形有什么特点?二、讲解中国地形特点(15分钟)1. 讲解中国地形呈阶梯状分布,西高东低。
2. 讲解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和特点,如青藏高原、黄土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三、讲解主要山脉(15分钟)1. 讲解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
2.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山脉对中国的地形有什么影响吗?四、讲解地形对农业、气候、河流等的影响(10分钟)1. 讲解地形对农业的影响,如高原、平原、丘陵等地形的农业特点。
2. 讲解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如山脉对气候的阻挡作用。
3. 讲解地形对河流的影响,如阶梯状分布的地形对河流的流向和流量的影响。
五、总结和练习(10分钟)1. 总结中国地形的特点和主要地形区的分布。
2. 练习题目:根据地形图,填写主要山脉的名称和走向。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图,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来发现中国地形的特点。
同时,要通过讲解实例,让学生理解地形对农业、气候、河流等的影响。
在讲解主要山脉时,可以结合地图,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第二章第一节《地形和地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章第一节《地形和地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8b628312-6eb9-11ec-8ad4-7cb59b590d7d《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2)主题:第二章第一节地形与地貌教材来源:八年级《地理》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版内容来源:八年级地理(上)第一章第三节主题:地形和地势学时:2学时班级类型:新授课授课对象:八年级学生设计者:目标设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1)利用中国地形面积,总结中国地形地貌的主要特征。
2.教科书分析本节课是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
中国的地形特征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世界地理的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了解一个区域的基本方法。
这一节是从地势特点和地形种类两个方面来研究中国地形特征的。
内容包括两部分“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符合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3.学情分析在学习世界地理的过程中,学生们初步接触了地形知识,初步掌握了理解一个地区的基本方法,这在本课中要容易得多。
充分调动学生的教学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各种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分析能力。
学习目标:(1)能够正确说出我国主要山脉以及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名称。
(2)结合中国地形剖面图,概括说出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
(3)举例说明地形、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生产生活的影响。
评价任务:学习重点:通过阅读地图等资料,分析总结中国地形地貌的特点,以及地形地貌特点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学习难点:分析地形、地势的特点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指导读图法、引导法学习指导:阅读:阅读图片和总结;思考:思考,探索,从一个例子中推断;讨论小组合作、讨论和讨论;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研究学习了我国自然环境的第一个要素──地形的特点,下面我们就前面所学内容进入温故知新。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地形和地势》【创新教案(第2课时)】

《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材分析】这节课是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学习内容。
《地势和地形》既是中国地理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习中国地理其它章节的重要知识基础------中国地形特征对中国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读图能力,分析能力已有了一些基础,但水平仍然较低,需进一步培养、锻炼。
在地理学习中仍然好动、好奇、好表现,因此要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能力。
【课程标准】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教学目标】1.观察中国地形分布图和地形剖面图,说出我国的地势特点。
2.读中国地形分布图,掌握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以及各级阶梯的大致高度和主要地形区。
3. 结合图片、视频等资料,举例说明地势对气候、河流及人们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材料分析法、探究讨论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中国古诗词中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广为流传的诗句,你知道大江为何东去?春水为何东流吗?这与我国的地势有何联系?本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中国的地势。
先回顾不同颜色代表不同海拔高度,以一幅地形图为例让学生回答绿色、黄色、棕色、白色、蓝色各代表什么?任务1 观察地形分布图和地形剖面图,说出我国的地势特点。
打开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通过让学生观察图中不同颜色代表不同海拔高度总结出我国地势:西部高东部低。
再让学生观察我国地形剖面图,同学们会发现一方面,我们发现我国地形总趋势是自西向东降低;另一方面,我们还发现:这种降低的趋势并不是均匀的,而是呈阶梯状下降,这也是我国地形的一个重要特征,地势不但西高东低,而且呈阶梯状分布。
观察沿北纬36°剖面图,印证我国地势的第二个特征:呈阶梯状分布。
(转承)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可以分成三级阶梯。
每一级阶梯的海拔是多少?以什么地形为主?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在哪里?继续观察沿北纬36°剖面图,说说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大致海拔。
地形地势第二课时-【名师经典教学设计课件】

第一节地形和地势第2课时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基本特征。
2.了解我国各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阶梯分界线的名称。
3.学会分析地势对我国气候和河流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状分布示意(北纬32度剖面)”图,自主探究我国地势特点。
2.通过合作探究,了解地势对我国气候和河流流向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我国地势特征,了解我国国情,树立科学的人地观。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读图分析总结我国的地势特点。
(二)教学难点读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对气候和河流流向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多媒体展示南唐后主李煜写的《虞美人》,引用其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导入新课。
二、自学互研生成能力(一)自主探究1.我国西部海拔___________,东部海拔_________。
2.我国陆地海拔最高的地方是_____________,海拔高度是__________最低的是 ______________,低于海平面____________。
3.我国的陆地地势可划分_____阶梯。
呈现出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二)合作探究通过阅读图2.9,学生合作探究,完成第28页活动题1和2。
(三)拓展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1.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地势对我国气候和河流流向有什么样的影响?师生共同总结:我国西高东低地势便于海上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有利于农业生产。
顺着地势,我国众多大河滚滚东流,便利了东西交通。
2.读图探究我国地势呈三级阶梯状分布,在其交界处,河流落差往往很大,这种落差有什么利用价值?师生归纳:河流落差大的河段,水流湍急,水能丰富,适合建设水电站。
三、当堂演练达成目标1.我国的地势特征________________,受它的影响,我国大多数河流的流向是_________。
中国地形初中地理教案

教案:中国地形年级:初中学科:地理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的地形特点,包括地势、山脉、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等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地形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 通过对地形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1. 中国的地形特点及主要地形单元的名称、分布。
2. 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
3. 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的分布和特点。
教学难点:1. 主要地形、地势的特点及主要地形单元的名称、分布。
2. 主要地形单元空间位置的形成和地形、地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地理》相关章节。
2. 中国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相关地图。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中国的地形特点。
2. 学生分享对地形的基本认识,教师总结并板书。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讲解中国的地形特点,包括地势、山脉、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等基本概念。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学习地形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相关地形单元。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的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其分布和特点。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的特点。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中国地形的特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分享复习成果,教师给予评价。
二、深入学习(15分钟)1. 教师讲解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学习主要山脉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相关山脉。
三、实践操作(10分钟)1. 教师布置课堂任务,要求学生读图和分析地形剖面图,找出地形特点。
2. 学生独立完成任务,教师巡回指导。
《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通用7篇)

《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通用7篇)学习目标:1.运用地形图等有关资料分析我国地形和地势的特点。
2.运用资料分析我国地形和地势的特点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①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地图等资料分析归纳我国地形、地势的特点,以及地形、地势的特点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
②教学难点:分析地形、地势的特点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活动探究法、提问讲解法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三课时课程引入:前面两节课我们讨论学习了我国自然环境的第一个要素──地形的特点,同学们还就我国地形的特点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进展了实例调查,并在班级主页上进展了沟通。
下面我们就前面所学内容进入温故知新。
温故知新:1.我国地形从种类上讲具有()的特点。
闻名的地形区有()的山脉,()大高原,()大盆地,()大平原和一些丘陵。
我国地形之最:最高大的山脉是()最大的盆地、平原、高原分别是()最低的平原是()。
我国地形荟萃:“水乡泽国”()、“聚宝盆”()、“黑土地”()、“黄土地”()、“千沟万壑、支离破裂”()我国这种地形特点对于生产生活的好处是()。
2.我国地形从面积比例上讲具有()的特点。
我国各地形类型占全国陆地面积的比例从大到小的挨次是()。
我国这种地形特点对于生产生活的有利影响是();不利影响是()。
过渡承转:关于我国的地形,我们除了在类型的数量上、面积所占的比例上进展讨论,总结特点之外,还要讨论由于分布而呈现出来的特点。
观看思索:在这张图中,A、B、C、D红、蓝、绿、紫方框是某个区域的轮廓,当中分布有某某山地、某某平原、某某高原,地形类型和地形区都一样,就是排列分布不一样(详细见PPT课件),请问会引起A、B、C、D四个区域什么的不同?会引起地表凹凸起伏的特点的不同,A区域是北高南低,B区域是南北高中部低,C区域是东北高西南低,D区域是东南高西北低。
这种地表凹凸起伏的总趋势叫作地势。
由于地形区分布的不同会引起地势特点的不同。
过渡承转: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思路来讨论我国地势的特点。
《中国的地形》公开课教案(2)

中国的地形朱行园一、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
这一节是从地势特点和地形种类两个方面来研究中国地形特征的。
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一定的认识,但比较笼统。
虽然提起来并不陌生,但是让他们具体谈一谈,就说不出太多的东西。
学生知识储备不足,生活阅历较浅,因此,应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以增强学生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教学生学会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
2.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记住位于阶梯分界线的山脉名称。
3.使学生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并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理解山脉在我国地形分布中所起到的“骨架”作用。
4. 组织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以及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1. 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地理事物内在的联系、以及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1.培养学生了解祖国、热爱祖国的情感。
2.使学生树立因地制宜的观点。
三、学法指导多媒体演示法、列表比较法、启发法、图示分析法、演示法四、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1.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2.山脉纵横交错。
(二)难点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以及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三)解决办法借助于录相、地形图、动态地图、教具等教学媒体,使学生弄清楚我国的地形特征和山脉是构成地形的骨架,突出本节的重点内容等教学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并提出假设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以达到解决“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以及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一教学难点的目的。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组织学生演示出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利用动态地形图让学生更好的认清地形位置;组织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地形和地势第2课时 教案

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有所了解,但是在处理中需要教师点拨
重点
我国三级阶梯的地势特点及复杂多样的地形
难点
不同的地形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
启发、讲述、讨论、活动
教学手段
地图册
学法
指导
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教 学 过 程
共案部分
个案部分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从鞍山所在的地形区讲起,从学生所看到的地形景观讲起。
引导学生归纳我国地形特征之一:山脉是构成中国地形的骨架
以电脑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形图进行对比,并作出总结归纳。
中国地势(顺口溜)
西高东部低,地势呈阶梯;
阶梯分有三:青藏高原一,
大太巫雪山,东三西二级。
海风入内陆,东流河源西。
小结:
练习:
掌握我国地势复杂多样的特征
板书设计
二、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三、(一)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现阶梯状分布
学生读图:熟悉三个阶梯上的主要地形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共11个主要地形区)
从身边的事物引入新课使学生有亲切感,也培养了学生对日常事务的观察能力
让学生能够直观的掌握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特点
教 学 过 程
学生在课本中国地图上画出主要地形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然后让部分学生在黑板上展现,教师从旁作出指点更正。
讲授新课:
引导学生阅读上述两种地图,并通过中国地形图来分析我国的地形特征及分布。
用电脑多媒体展示北纬32°纬线穿过的地形区中国剖面图,引导学生归纳得出我国地势的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学生读图:熟悉阶梯界线及每个阶梯的分界山脉。
学生在课本中国空白地图上画出三级阶梯的界线和分界山脉,然后让部分学生在黑板上展现,教师从旁作出指点更正。
中国的地形(第2课时)示范教案

《中国的地形》教学方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通过对中国山脉分布基本格局的认知,了解山脉控制着中国地形分布的大势。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基本特征;2.记住主要地形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分布及特点和中国主要丘陵的分布;3.我国地形复杂多样,景观各异,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4.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开发利用时,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教学难点】1.理解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基本特征;2.掌握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分布及特点布;教学过程【课程引入】在七年级,我们就已经学习了五大地形类型,请同学们回忆相关内容。
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
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到,纵横交织的山脉构成了中国的骨架,那这骨架中镶嵌着什么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右侧的地形图。
8生:高原、平原、盆地、丘陵。
【讲授新课】陆地表面总共有五大地形,咱们中国都有,这足以说明我国地形类型复杂多样啊!你知道我国山脉与地形区的空间关系么?我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分布及特点布如何?我国该如何既重视环境保护,又重视生态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的地形,解答这些问题吧!(板书)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中国的地形第二课时三、地形复杂多样咱们已经知道山脉构成了地形区的骨架,接下来,我们就深入探讨山脉与地形区的空间关系。
自主阅读中国地形分布,以小组合作形式,找出山脉东西两侧的地形区名称。
生1:横断山西侧是四川盆地,东侧是青藏高原;生2:巫山西侧是四川盆地,东侧是云贵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生3:太行山西侧是黄土高原东侧是华北平原;生4:大兴安岭西侧是内蒙古高原东侧是东北平原。
自主阅读中国地形分布,以小组合作形式,找出山脉南北两侧的地形区名称。
生1:天山北侧是准噶尔盆地,南侧是塔里木盆地;昆仑山北侧是塔里木盆地,南侧是青藏高原。
2.1 中国的地形(第二课时) 教案(湘教版八年级上)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第2课时一、本节课标内容要求: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的地形主要特征。
二、本节教材内容分析:本节是中国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节中的第二课时,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的重要地位。
本节内容既是中国地理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习中国地理其它章节的重要知识基础。
中国的地形特征对中国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此外,这一节知识内容与其它教材内容有着广泛的联系。
三、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我国地形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大势。
2、培养学生通过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简单评价地理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的主要特征;了解我国地形的分布大势。
2、结合学过的相关知识和实际生活,讨论不同地形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能够简单评价我国的地形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基本观念,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
教学重难点:1、培养学生通过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简单评价地理事物的能力。
教具: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青藏高原的歌曲和图片。
同学们,伴随着熟悉的歌曲,你们都看到了什么?我们所在的地区属于哪种地形类型?又具有哪些特点?我国除了高原、平原还有哪些地形类型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的地形》看一看。
二、展示目标:多媒体展示本课目标:1、知道我国的地形特征。
2、会评价我国的地形特征。
3、找出我国主要的地形区并知道其特点。
三、问题导学:1、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形图,问题(1):请仔细读图,你都看到了什么?根据你获取的信息总结出我国的地形特征。
结论:地形类型复杂多样。
然后提供地形扇形统计图表,验证以上结论的正确性,使学生有一种成功感。
描述五种地形的特点,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2023年《中国的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

2023年《中国的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2023年《中国的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1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本课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而设计的。
内容包括“地形复杂多样高原山地面积广大”和“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两部分。
因此,学好本课,能为学好后面的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育教学目标的制定地形是中国地理中比较繁杂的内容,本课教材对应的“课程标准”删繁就简,将学习重点放在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上,并且要求把它们落实到中国地形图上。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安排,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运用地形图,归纳总结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高原山地面积广大”特征。
2.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归纳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归纳我国地形、地势特征的学习活动,初步形成读图用图的基本能力。
2.通过组织讨论不同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分析不同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2.通过读图用图方法的指导,培养运用地图的良好习惯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的确定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认清中国地形、地势的整体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分析说明不同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对我国的地形、地势特征作简单的评价。
而后者因为学生年龄偏小,需要老师进行指导,让学生总结出来。
据此,我把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分别确定为:教学重点: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我国地形、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和人类活动等的影响。
二、说学情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在七年级已学过世界地理,已初步具备了基本的读图能力和简单的分析、归纳地理问题的能力要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想观察,敢思考,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地形和地势(第2课时)参考教案

《地形和地势》教学方案教材分析本节是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
中国的地形特征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世界地理的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解一个区域的基本方法,区域分析方法对学习中国地理仍然适用,教材的这种顺序上的安排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2.通过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3.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1.增强通过地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并对信息加工提取的能力;2.通过学生的合作讨论和共同探究,使学生逐步形成交流和合作的学习习惯,并充分认识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主动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地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2.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学习、勇于发现和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如何从各种地理图像中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地形的基本特征;2.指导学生讨论我国的地形特征对其它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和人类如何去适应、利用、改造地理环境。
【教学难点】1.运用地图观察判断我国地势、地形的基本特征;2.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3.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2课时【课程引入】《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师:为什么大河向东流去?生:因为地势西高东低。
师:回答的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我国的地势。
板书:二、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讲授新课】师:投影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从这幅色彩斑斓的高低起伏的地形图面上,我们可以发现深色集中在哪里,而浅色又集中在哪里?生:图中的深色集中在西部地区,浅色集中在东部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云
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
指导者
白灵
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
课件制作者
李娟
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
其他参与者
杨宁
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教学设计以“学习对生活有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等为指导思想。地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地形的差异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正确认识我国地形将有利于学生今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真实的地形是三维立体的,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中,学生并不陌生,但地形图却是绘制在二维平面上的,相对抽象,学生在课堂上这样就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本设计利用“立体地形模型”在真实地形和平面地形图中搭建一个过渡桥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我国地形特征。利用成昆铁路选线的案例引导学生辩证的看待人地关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建立人类因地制宜的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观念;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多通道学习、探究的过程;理解铁路分布与地形等影响因素的关系。
难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类因地制宜利用并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
复习旧知
指图活动:考考你
提问:请在《中国地形图》中按照从北到南的顺序依次指出我国的三大平原?
提问:接下来老师要加大难度了,请指图说出我国东西走向的一系列山脉?
过渡:请跟随老师的教鞭看这个区域东北平原、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脉,这个地区的地形格局我们如何描述呢?
追问:是四面都包围起来了吗?
教学方式:引导发现式
教学手段:中国立体地形模型、ppt、中国地形图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运用中国铁路分布图、中国地形图、中国立体地形模型、中国人口分布与城市分布图,以及成昆铁路文字、图片等资料,通过多通道、多途径学习,帮助学生分析中国铁路分布与地形等影响因素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运用中国立体地形图,通过触觉感知地形类型及不同区域的地形差异;阅读中国铁路线分布图,说出我国铁路分布特点;阅读资料,并结合中国立体地形模型说出地形等因素对铁路线修建的影响。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本节“地形特征和主要地形区”是“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中国的地形特征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节内容是进一步研究中国地形、地势特征以及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中国地形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本节内容主要是针对地形特征的深化理解,并进一步分析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何进一步深化对地形、地势特征的认识呢?过去更多的是利用视觉感官,学生读图感知,这种方式很难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相比真实地形显得抽象,不利于学生理解。本设计利用中国立体地形模型,借助学生的触觉感官,促使学生提升探究学习的兴趣,从而深化学生对中国地形的理解。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地形特征和主要地形区(二)
——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是否属于
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否
学科
地理
学段:初中
年级
七年级
相关
领域
中国自然地理
教材
书名:地理(七年级)上册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北京版)出版日期:2014年6月
教学设计参与人员
姓名
单位
联系方式
设计者
李娟
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
实施者
李娟
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
提问:对比左、右两只手触摸到的山脉,说说两条山脉的差异?
2.触摸地形区
提问:触摸到的地形是什么形状的?推断可能是哪种地形类型?结合周围与中部的特征判断是哪种地形类型。
⒊触摸比较地形区
提问:分别描述你左、右手触摸的地形区特征?地表的起伏可能是哪种地形?根据地表特征和方位判断左、右手触摸的分别是哪个高原?
提问:通过刚刚的触摸感知,说说触摸立体地形模型和看平面地形图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吗?
小结:今天我们通过触摸立体地形模型开辟了一条新的学习通道,之前我们利用平面的中国地形图,通过视觉学习中国地形,今天我们利用立体地形模型,通过触觉来亲身感受地形的起伏,学习和认识地形特征,通过这种多感官途径体验式学习大家一定会获得新的体验,对中国地形也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此外,在教材中提到了地形对我国自然环境的影响,但缺少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本设计尝试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而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地形作为自然环境重要组成要素的影响。
学生情况:
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地形都是三维的,但教材在展示中国地形特征和分布的过程中都借助的是二维地图,从三维到二维的转化就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空间立体想象能力。这对于刚刚开始系统的学习地理,立体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薄弱的初一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本设计尝试借助立体地形模型帮助学生搭建从三维真实地形到平面地形图的桥梁,培养学生读图、识图和析图能力。此外,学生刚刚接触地理,对人地关系没有形成全面系统的认识,本节希望在课堂中渗透合理看待人地关系的思想。
预设回答:东北平原被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包围
三面包围
四川盆地
柴达木盆地
设置意图
本环节主要是对第一课时中国地形特征和主要地形区相关知识的复习,为本节后续内容的学习做铺垫。复习过程中从单一地形到地形格局的提问,引导学生读图关注区域地形整体特征。
环节二:
盲人摸“像”
过渡:今天我们换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来学习中国地形,什么方式呢?请大家把目光投向这一侧的“中国立体地形模型”。
讲解:今天我们用双手触摸立体地形模型,用触觉感知中国地形的特征,你会不会有新的收获呢?
讲解:讲解触摸立体地形模型的三种手势
活动:盲人摸“像”
活动要求:参与活动的同学蒙上双眼,在老师的引导下触摸立体地形模型,并回答老师的提问。
1.触摸山脉
提问:触摸到的地形是什么形状的?推断可能是哪种地形类型?通过感知能说出山脉的走向吗?
过渡:这个区域是三面环山,中国地形有没有四面都被山地包围起来的地形?
追问:还有类似的地课我们继续深入了解和学习我国的地形特征,并且探讨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生利用教鞭从北向南依次指出我国的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学生指图说出东西走向山脉有:天山、昆仑山、阴山、秦岭、南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