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第三中学高一语文学案2.3.1《离骚(节选)》(苏教版必修3)
苏教版语文高一语文学案2.1.1《离骚》苏教版必修3
《离骚(节选)》导学案【学习目标】三维结构: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屈原生平事迹及其对后世国民精神的影响;了解楚辞的特点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有感情地朗诵全文,细心体会其节奏、韵律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朗诵、品悟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3、借助课文注释和古汉语字典自主理解诗的大意,掌握重点诗句的翻译及重点字词的含义。
4、通过学习本诗,体会屈原坚定执著、洁身自爱的高尚品格和深沉诚挚、坚贞不渝的爱国情怀;并反观自己的青春理想和人生追求,从屈原那里汲取精神营养。
【学习过程】高效学习三步曲: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老师指导一、预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1、阅读《语文学习报》第39期《从秭归到汩罗》、《一个屈原已经足够》,参考《名师伴你行》第36页《走进作者》,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及其人格精神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2、参考课本第38页《关于楚辞》、《名师伴你行》第36页《了解文体》,了解“楚辞”这一古老的诗歌体裁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朗读全文,体会其节奏、韵律。
4、完成《名师伴你行》第35页《预习热身子》。
二、课堂学习。
——“我的课堂我做主。
”(一)检查预习。
1、学生互查。
2、老师抽查。
(二)诵读、感悟。
1、参考课本第37页练习一,注意以下几点:A、注意句式结构特点:主要是六字句,间有五、七、八字句;B、注意处理好虚词:兮、之等;C、注意处理声音的高低、疾缓、强弱变化,体会其节奏、韵律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D、对特别难懂的句子,可参照注释,在初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诵读。
2、老师指导诵读。
3、学生自读自悟,同学交流诵读。
4、师生交流诵读。
(三)理解、感知。
1、解题。
(1)篇名的含义大致有三种说法:A、西汉司马迁、东汉班固认为:离通“罹”,遭受、遭遇;骚,忧、忧愁、忧患;离骚,遭遇忧患。
B、东汉王逸:离,别也;骚,愁也;离骚,离别的忧愁。
C、现代游国恩:“离骚”即古曲名“牢商”,意为牢骚。
高中语文(离骚)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3 学案
《离骚》导学案教学课时建议:3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主要作品及《离骚》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提高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2、反复诵读,合作探究,赏析本诗对比、比兴手法的运用。
3、激情投入,全力以赴,感受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学法指导】1、初读课文,标记出不能读准字音的字词和理解不了的词句。
2、利用工具书,疏通标记的字词句。
3、对照课文下面的注释,再读课文,进一步熟悉文意。
4、借助“教材助读”,了解“骚体诗”的主要特点,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揣摩文中表现手法的妙处。
【使用说明】1、按照“学法指导”初步完成对课文的预习。
2、明确学习目标(多看几遍“学习目标”),完成“教材助读”的阅读和对本文的内容的整体把握。
3、不借助任何外力,独立书面完成“预习自测”。
4、将预习过程存在的问题填写在“我的疑问”处。
【预习案】I、教材助读1、走近作者屈平(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巨大成就的诗人,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屈原的全部作品都收入西汉末年刘向所编的《楚辞》一书。
2、了解背景屈原出身贵族家庭,曾受到楚怀王的信任,担任左徒、三闾大夫等官职。
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并被流放汉北。
怀王死后又因项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江南,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本诗写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之后。
3、文体知识1、《离骚》是“楚辞”名篇,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是一篇自叙性的抒情诗。
它结构宏伟,语言优美,构思奇特,辞采绚丽,被称为诗家的绝唱。
《离骚》与《诗经》的《国风》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2、楚辞:指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时所使用的一种诗歌样式,是《诗经》之后的一种新诗体,屈原的《离骚》是代表作,因此后人又称之为骚体。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苏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苏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
(2)能够分析《离骚》的文学特色、艺术手法和语言风格。
(3)能够解读并鉴赏《离骚》中的名句名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离骚》。
(2)学会从文学角度、历史角度和哲学角度审视《离骚》的丰富内涵。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2)理解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斗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坚守信念,追求真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离骚》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
(2)《离骚》的文学特色、艺术手法和语言风格。
(3)《离骚》中的名句名篇的鉴赏。
2. 教学难点:(1)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和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2)如何理解《离骚》中的象征、隐喻和意象。
(3)如何评价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屈原及《离骚》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离骚》,理解诗歌内容。
(2)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离骚》的文学特色、艺术手法和语言风格。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解读并鉴赏《离骚》中的名句名篇。
(2)分析名句名篇的内涵和审美价值。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2)结合现实生活,讨论如何坚守信念,追求真理。
四、作业布置1. 熟读《离骚》,理解诗歌内容。
3. 调查屈原在当代青少年的认知度,思考如何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1)学生对《离骚》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的理解程度。
(2)学生对《离骚》的文学特色、艺术手法和语言风格的鉴赏能力。
高中语文 2.1.1《离骚》学案 苏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 2.1.1《离骚》学案苏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三维结构: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屈原生平事迹及其对后世国民精神的影响;了解楚辞的特点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有感情地朗诵全文,细心体会其节奏、韵律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朗诵、品悟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3、借助课文注释和古汉语字典自主理解诗的大意,掌握重点诗句的翻译及重点字词的含义。
4、通过学习本诗,体会屈原坚定执著、洁身自爱的高尚品格和深沉诚挚、坚贞不渝的爱国情怀;并反观自己的青春理想和人生追求,从屈原那里汲取精神营养。
【学习过程】高效学习三步曲: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老师指导一、预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1、阅读《语文学习报》第39期《从秭归到汩罗》、《一个屈原已经足够》,参考《名师伴你行》第36页《走进作者》,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及其人格精神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2、参考课本第38页《关于楚辞》、《名师伴你行》第36页《了解文体》,了解“楚辞”这一古老的诗歌体裁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朗读全文,体会其节奏、韵律。
4、完成《名师伴你行》第35页《预习热身子》。
二、课堂学习。
——“我的课堂我做主。
”(一)检查预习。
1、学生互查。
2、老师抽查。
(二)诵读、感悟。
1、参考课本第37页练习一,注意以下几点:A、注意句式结构特点:主要是六字句,间有五、七、八字句;B、注意处理好虚词:兮、之等;C、注意处理声音的高低、疾缓、强弱变化,体会其节奏、韵律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D、对特别难懂的句子,可参照注释,在初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诵读。
2、老师指导诵读。
3、学生自读自悟,同学交流诵读。
4、师生交流诵读。
(三)理解、感知。
1、解题。
(1)篇名的含义大致有三种说法:A、西汉司马迁、东汉班固认为:离通“罹”,遭受、遭遇;骚,忧、忧愁、忧患;离骚,遭遇忧患。
B、东汉王逸:离,别也;骚,愁也;离骚,离别的忧愁。
离骚(节选)_高级中学语文教案.doc
离骚(节选)_高中语文教案教案示例ﻪ第一课时教学重点:ﻭ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并朗读和串讲课文;ﻪﻭ2.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教学难点:对其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ﻪ教学过程:ﻭ一、导语:ﻪ我们刚刚学习了《诗经》三首,从中感受到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些特点,例如,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现状;在形式上四言一句,琅琅上口,又广泛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等等。
而今,我们将要学习的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诗作《离骚》,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与《诗经》相比,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变化还是很大的。
另外,屈原有两句脍炙人口的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恰恰是出自《离骚》之中。
下面就让我们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去发现和归纳这些变化、体会诗人的那种“上下求索”的精神吧!二、学习有关文学常识ﻭ(一)引导学生阅读课前、课下、课后的提示、注释、资料等文字。
ﻪ设计三个问题帮助学生快速阅读1.诗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ﻪﻭ2.《离骚》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它与诗人的经历有什么关系?ﻭ3.被后世称为“楚辞体”或“骚体”的诗歌有那些特点?ﻭ教师明确:1.屈原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
作为当时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是负有内政、外交重任的。
所谓“联齐抗秦”的主张恰恰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
他的政治理想就是要使祖国独立富强,以至统一长期分裂的中国,达到所谓唐虞三代之治。
其具体主张就是举贤授能和修明法度。
上述思想便是所说的“美政”的具体含义。
ﻭ2.参见教材第33页资料的结尾那句话(从“诗中通过这样的抒写”到完),而“离骚”这个词的解释就是“遭遇忧患”。
此诗的写作时间又正是在诗人因受到谗言第一次被放逐,诗人是被迫远离故土的,因此,其忧国忧民的思想随处可感亦在情理之中。
3.楚辞是具有地方色彩的文学样式,是屈原、宋玉等诗人创造出的一种诗歌形式。
尤其应注意到诗中所大量使用的虚词“兮”,可视为一种重要的标志。
苏教版语文高一语文必修三导学案2.1离骚苏教版必修3
《离骚》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1、正确朗读并背诵课文,读出节奏。
2、了解《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二、预习内容1、关于屈原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创作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此外,《卜居》、《渔父》等篇是否为屈原所作,学术界尚有争议。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
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
他还以奴隶傅说、屠夫吕望、商贩宁戚的历史事迹为例,说明了不拘身份选拔人才的合理性。
《离骚(节选)》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离骚(节选)》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四)学习目标1、了解“楚辞”及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学习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疏通生字、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第一课时一、知识链接1.了解作者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
名平,字原,战国时代楚国人。
初辅楚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
后遭到守旧贵族子兰、靳尚等人的谗害而去职。
顷襄王时被放逐,长期流浪沅湘流域,比较接近人民生活,对黑暗现实愈益不满。
后因楚国的政治更加腐败,首都郢亦为秦兵攻破,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死。
所作《离骚》《九章》《九歌》等篇反复陈述其政治主张,揭露统治集团昏庸腐朽、排斥贤能的种种罪行,表现了他对楚国国事的深切忧念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2. 楚辞及《楚辞》①诗体名。
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骚”体。
②总集名。
西汉刘向所辑,收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③特色:“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对后世影响很大。
后人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风骚:风指《诗经》里的《国风》,骚指屈原所作的《离骚》,后代用来泛称文学,在文坛居于领袖地位或在某方面领先叫领风骚。
3.《离骚》《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373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也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
前部分追忆往事,表明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和九死未悔的坚定信念。
山东省【独家特供】高中语文2.1离骚获奖教案苏教必修3
山东省【独家特供】高中语文2.1离骚获奖教案苏教必修3山东省【独家特供】高中语文2。
1离骚获奖教案苏教必修3一、教材分析《离骚》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号角,为你长鸣》单元《殉道者之歌》版块的教学内容。
诗歌主要叙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斗争。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
⑵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正确理解全文。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
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难点: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2.欣赏诗中的比喻象征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平行分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水平有差距。
屈原的《离骚》距今年代久远,又使用楚地方言,因此理解起来很有难度.所以应详尽的导学案,把时代背景、文言知识、艺术成就、语言特色等方面介绍清楚,帮助学生更快更准确的理解课文。
五、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悉课文、理解课文的目的。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
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导学案,初步诵读课文。
2。
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先来看一首诗《吊灵均》〔投影〕。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
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
高中语文 2.3.1离骚同步备课学案 苏教版必修3
《离骚》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品质,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学习重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学习难点】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课时安排】二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端午节时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1、关于作者及《离骚》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那么“离骚”是什么意思呢?离通“罹”,遭遇;骚:忧愁。
“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全诗372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2.整体感知(1)诵读课文①、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
学生大声朗读。
②、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指正读音及节奏。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苏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苏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离骚》的背景、作者屈原以及楚辞的特点。
(2)能够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
(3)能够解读《离骚》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离骚》的主题和情感。
(2)通过分析比较,了解《离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通过模仿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2)欣赏《离骚》的优美语言和艺术魅力,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离骚》的诗意和诗意表达。
(2)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3)《离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教学难点:(1)《离骚》中的生僻词语和古文用法。
(2)比兴、象征等手法的运用。
(3)对《离骚》深层含义的理解和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屈原及楚辞的特点。
(2)介绍《离骚》的背景和创作动机。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离骚》,理解诗意。
(2)解答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离骚》的主题和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讲解:(1)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
(2)解读《离骚》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5. 拓展延伸:(1)比较《离骚》与其他楚辞作品的异同。
(2)了解《离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离骚》,理解诗意。
2. 分析《离骚》中的比兴、象征等手法,举例说明。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离骚》的理解是否有所提高,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以便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离骚》的文本、译文和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高中语文 2 3 1离骚节选同步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3
殉道者之歌板块三主题导读是因人类社会之所以存在希望,从茹毛饮血到快餐文化,人类经历了无数的天灾人祸,路途带领人们走出困境;为每当黑暗笼罩大地之时,总是有思想先驱把燃烧的心做为火炬,以善良的心作为拐杖,帮助别人走完全程。
如果我们能够走进他们上,总有许多平凡的人,的心灵世界,就能够领略到他们的善良、高尚。
在人生的道路上,人格的魅力将永放光芒。
离骚(节选)课时第1 研习梳理【字词梳理】1.正音)苗裔()庚寅(...)孟陬()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朝搴阰之木兰兮(...来吾道()夫先路()恐年岁之不吾与..)辟芷()汩余若将不及兮(..()()乘骐骥..答案:裔yì,庚ɡēnɡ寅yín,陬zōu,揆kuí,肇zhào,搴qiān阰pí,与yǔ,道dǎo,汩yù,芷zhǐ,骐qí骥jì。
2.辨音)参与(时不我与()..答案:yǔ,yù。
辨形3.)(chěnɡ)()情度理(kuí)驰(()请(pìn)众目()()(kuí)伶()(pīnɡ)()取(shè)()婷(pīnɡ)威()(shè)()活(lǎn)联()(zhuì)钢()(lǎn)拾()(duō)橄()(lǎn)()学(chuò)()泣(chuò)答案:骋,聘,俜,娉;揆,睽;摄,慑;揽,缆,榄;缀,掇,辍,啜。
【文言整理】1.通假字(1)肇锡余以嘉名(同).(2)来吾道夫先路(同).) (3)扈江离与辟芷兮(同.答案:(1)“赐”。
(2)“导”。
(3)“僻”。
2.词类活用(1)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2兮()(.)美: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德。
2()名、字:名词作动词,取名、取字。
1(答案:特殊句式 3.)(1)恐年岁之不吾与()(2)肇锡余以嘉名(答案:(1)宾语前置句。
离骚(节选)预习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备课资料)
离骚(节选)预习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备课资料)离骚(节选)-预习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备课资料)离骚(节选)-根底知识积累温馨提示:Dear everyone,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希望同学们多在家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尽情享受节日的快乐。
但是,自从进入高中,就意味着你们已经进入了成熟。
你们的所思所为,都不应再象小孩子那样幼稚了,应该以成人的思想来看待自己身边的一切,应该多思考将来的学习和事业,并为之努力奋斗。
因此,希望你们在享受传统节日的快乐之时,也多体悟一下民族的传统文化,多读书,多学习。
我们今天预习的《离骚》,选自《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
那么“离骚”是什么意思呢?离通“罹”,遭遇;骚:忧愁。
“离骚”即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全诗372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一、字音:裔()寅()揆()肇()扈()芷()纫()搴()阰()二、重要文言现象1、重点字词苗裔:后代子孙。
皇考:太祖。
皇,大、美。
考,指亡父。
(亡母曰“妣”)。
孟陬(zōu):指正月。
揆:揣度。
锡:赐。
嘉:美,善。
纷:美盛貌。
重(chóng):再、加上。
扈:被、披。
秽:秽恶。
度:治国法度。
骐骥:骏马。
搴:攀折。
阰:山坡、岭上。
宿莽:经冬不凋的草。
忽:迅速。
不淹:不久留。
代序:依次。
序,次。
迟暮:指晚暮,指衰老。
抚:持、凭借,趁着。
道(dǎo):通“导”。
先路:前面大道。
2.通假字:肇锡余以嘉名:锡-赐,赐给来吾道夫先路也:道(dǎo)-导,向导扈江离与辟芷兮:辟-僻,偏僻。
指九天以为正兮:正-证。
3、词类活用①名余曰正那么兮,字余田灵均。
山东省【独家特供】高中语文《离骚(节选)》获奖学案苏教必修3
山东省【独家特供】高中语文《离骚(节选)》获奖学案苏教必修3山东省【独家特供】高中语文《离骚(节选)》获奖学案苏教必修3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感、忧民意识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2.能够准确理解屈原诗中的“香草〞“美人〞的比喻义,把握移情于物的写作手法,并能运用这一手法进行片段习作。
1.连线作者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他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20世纪中期,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尊崇。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有巨大成就的诗人,他留存下来的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这些作品揭露了统治集团的腐朽,表达了自己热爱祖国的感情和坚贞不屈的精神。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
2.探寻背景关于《离骚》的创作背景,争论的焦点之一:它是创作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之时,还是创作于流放中。
《史记》里说,年轻得志的屈原遭到同僚的谗害,楚怀王因而疏远了他,他“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而《报任安书》里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司马迁对同一事件的表述明显存在着矛盾。
不管如何,《离骚》属于屈原志不得申,又心系国事的忧愤之作是不争的事实。
1.识字注音〔1〕重点字苗裔.〔yì〕揆.〔kuí〕搴阰..之木兰〔qiān pí〕肇.锡〔zhào〕扈.江离〔hù〕辟芷.〔zhǐ〕骐骥..〔qí jì〕朕.〔zhèn〕孟陬.〔zōu〕兮.〔xī〕〔2〕多音字2.字形辨认3.通假字〔1〕肇锡.余以嘉名〔同“赐〞,赐给〕〔2〕扈江离与辟.芷兮〔同“僻〞,幽僻〕〔3〕来吾道.夫先路〔同“导〞,引导〕4.一词多义5.古今异义〔1〕纫秋兰以为..佩古义:把……作为。
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第三中学高中语文 专题4《听听那冷
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第三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二专题4《听听那冷雨节选》学案1.能够说出“雨”在文中的深刻内涵以及包含着的作者的情思。
2.品味文章生动而富有韵味的语言,能准确解读富有深意的句子。
3.体会叠词、比喻手法的妙处,并能运用这一手法写作。
1.连线作者余光中,生于1928年,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
著名诗人、散文大家、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
主要作品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莲的联想》《武陵少年》《天国的夜市》《敲打乐》《在冷战的年代》《白玉苦瓜》《天狼星》《与永恒拔河》《余光中诗选》;散文集《左手的掌纹》《逍遥游》《望乡的牧神》《焚鹤人》《听听那冷雨》《青青边愁》《桥跨黄金城》。
余光中2.探寻背景20世纪40年代末期,由于战乱,年轻的余光中随父母去了台湾,一直到1992年才有机会回大陆访问。
岁月流逝,历经沧桑,作者的思乡之情越来越深厚。
他一直孺慕并经营着“仓颉所造许慎所解李白所舒放杜甫所旋紧义山所织锦雪芹所刺绣的中文”(余光中语)。
他笔耕不辍,文中诉说着一个炎黄子孙的痴心不改。
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于外。
1974年,他执笔写下了《听听那冷雨》。
1.识字注音(1)重点字仓颉.( ) 氤氲..( ) 潺.潺( )忐忑..( ) 啾.啾( ) 羯.鼓( )皑.皑( ) 黔.首( ) 岑.寂( )惊悸.( ) 惊蛰.( ) 米芾.( )咬啮.( )(2)多音字2.字形辨认3.词语释义(1)想入非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山隐水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忐忐忑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石破天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词义辨析(1)究竟·毕竟辨析:同:二者都表示终于、到底,副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离骚(节选)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感、忧民意识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2.能够准确理解屈原诗中的“香草”“美人”的比喻义,把握移情于物的写作手法,并能运用这一手法进行片段习作。
1.连线作者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
战国时期楚国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他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20世纪中期,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尊崇。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有巨大成就的诗人,他留存下来的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这些作品揭露了统治集团的腐朽,表达了自己热爱祖国的感情和坚贞不屈的精神。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
2.探寻背景关于《离骚》的创作背景,争论的焦点之一:它是创作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之时,还是创作于流放中。
《史记》里说,年轻得志的屈原遭到同僚的谗害,楚怀王因而疏远了他,他“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而《报任安书》里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司马迁对同一事件的表述明显存在着矛盾。
不管如何,《离骚》属于屈原志不得申,又心系国事的忧愤之作是不争的事实。
1.识字注音(1)重点字苗裔.(yì)揆.(kuí)搴阰..之木兰(qiān pí)肇.锡(zhào)扈.江离(hù)辟芷.(zhǐ)骐骥..(qí jì)朕.(zhèn)孟陬.(zōu)兮.(xī)(2)多音字2.字形辨认3.通假字(1)肇锡.余以嘉名(同“赐”,赐给)(2)扈江离与辟.芷兮(同“僻”,幽僻)(3)来吾道.夫先路(同“导”,引导)4.一词多义5.古今异义(1)纫秋兰以为..佩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2)恐美人..之迟暮古义:喻指君主。
今义:美貌的女子。
(3)春与秋其代序..古义:递相更替。
今义:代替序言的文章。
(4)恐年岁..之不吾与古义:时光,岁月。
今义:年纪,年代,年成。
6.词类活用(1)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名词活用作动词。
名:取名;字:取字)(2)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美质)(3)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名词作状语。
朝:在早晨;夕:在晚上)(4)不抚壮而弃秽.兮(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指秽恶之行)(5)纫秋兰以为佩.(动词活用作名词,佩戴在身上的饰物)7.特殊句式(1)肇锡余以嘉名(介宾短语后置句)(2)恐年岁之不吾与(宾语前置句)1.屈原自叙家世、生日、名字,有何意图?提示:意在说明自己与楚王是同宗,既表现诗人对祖先的敬仰和崇拜,又说明对楚国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出身不凡,降生时刻也不凡。
自己降生在“寅年寅月寅日”。
名字也尊贵,绝非一般,是父亲兆卦赐予的。
诗人叙说这部分内容时,表现出高度的庄重自爱。
2.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提示: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主人公形象。
由于理想的崇高、人格的纯洁、感情的强烈,这个形象远远地超出于流俗和现实之上。
全诗始终贯穿着诗人以理想改造现实的顽强斗争精神。
3.这首诗是如何塑造抒情主人公形象的?提示:屈原既注重内美修洁,又注意外美修饰。
注意外美修饰,所以要塑造采摘花木、披挂香草、高冠长佩,集众美于一身的形象。
“奇服”“纫秋兰以为佩”既是屈原追求外美的表现,亦是洁身自好的象征。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正直、善良、忠诚、公正无私、坚持真理、热爱祖国这些美德和情操,才是高尚的、美好的人,反之就是卑鄙丑恶的小人。
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在《离骚》里具体表现为赋予抒情主人公美名、美德、美政理想。
并以美人、美物等来象征明志。
1.作者在《离骚》的开篇突出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提示:开篇在内容上突出了诗人的品质。
诗人不仅具有“内美”(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瑞奇、美好的名字),而且具有“修能”(美好的品质和才能)。
这样写的作用主要是表达作者出身高贵,与楚王是同根,楚国是他的祖国,爱国是其内在的美好品质;突出其自身的高洁,同时也表明屈原与现实的抗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不屈精神。
2.诗中写到的“江离”“辟芷”“秋兰”“木兰”“宿莽”等有什么象征意义?这些事物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提示:这些香草、香花、香木,大都象征了诗人美好的品德和高尚的节操,表现了诗人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始终保持高洁的情操,不肯同流合污的品质。
把这些事物写进诗中,一方面使诗歌的表达更为含蓄,富有韵味;另一方面增加了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
这是屈原诗歌的一大特色。
3.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在文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提示:面对现实,诗人非常焦虑:“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对一心报国的志士而言,最令人担忧的是时光如流水逝去,而没有机会把美好的品质和超凡的才能献给国家!另一方面,诗人更是充满忧虑:“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美人”在这里指君王。
君王昏聩误国,保守落后,政治混乱。
诗人虽怀有一腔热忱,无奈“美人”不识。
诗人在发出“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的劝告后,又以昂扬的斗志发出呼喊:“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诗人想像驾着骏马奔向远方,他热情地回首,望着徘徊无路的楚王,高喊着“随我来吧,我当为君在前面带路”。
诗人崇仰真理,有着高尚的人格,所以他当仁不让地以君主的引路人自居。
怎样看待屈原的“美政”理想?提示:观点一:屈原的思想过于理想化,他并没有全面地考虑当时楚国的社会实际,而只是从自己的角度设计楚国的未来,所以他的所谓“美政”理想根本不可能实现。
观点二:屈原的理想“可欲而不可行”,他只是从自己所掌握的历史知识中获取治国之策,但这些东西已随着时代的前进变得落伍了,再加上屈原的思想又不能与时俱进,因而才制订出一套脱离实际的治国方案。
其后的商鞅变法则是从秦国的实际出发,制定改革方案,所以取得了成功。
观点三:屈原的精神、节操是一种高尚的象征,所以千百年来为国人所推崇。
但是,屈原的思想太幼稚,因为他的思想更多的是源于书斋,源于历史,没有从生活实际出发。
楚国当时君主昏庸、小人当道以及战国时代诸侯混战的现状,都决定了他的“美政”理想无法实现。
1.比喻、象征手法的广泛运用。
诗中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
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洁等。
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形象地表明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
2.语言富有韵律感、音乐性。
(1)隔句押韵:“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中“度”“路”是韵脚。
(2)普遍使用语气词“兮”:在诗中,一般是两句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兮”用在上下句中间,增加了停顿,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3)大量使用对偶句:“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等句,句式整齐,情文并茂。
2.浪漫主义手法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1)浪漫主义手法的巧妙运用。
诗人尽情地发挥出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志。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而诗人为追求真理至死不悔,又向人们展示了其坚贞不屈的精神。
(2)比兴手法的运用。
“依诗取兴,引类比喻。
”《诗经》中的比兴传统在《离骚》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以比喻最为突出。
如文中用“美人”喻指楚怀王,把比兴与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使诗中的意象具有了象征意义。
导练目标移情手法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叫“移情法”。
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景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
运用移情手法,写一篇写景抒情的短文,300字左右。
创意激活首先,移情入景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景物上,借景物把看不见的情表现得具体、鲜明、生动、形象,因此,必须处理好情与景的色彩问题。
移情入景时,应使感情的色调与景物的色调有种逻辑关系。
其次,要注意选择适当的表达手法。
移情入景时,若适当选用拟人等手法,则既能突出“移情”的特点,也容易把景物与情感结合,使描写更为生动、传神。
范例展示听雨书房里到处堆满了书,桌子、椅子、窗台和小床都成了书的地盘,狭小的空间显得有些拥挤。
拉开窗帘,才发觉外面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本能地拿起一本《我愿意活在宋朝》读起来,不知道为什么,我心底的宋朝总是湿漉漉的。
喜欢柳永极具特点的浅吟低唱,“雨意云情,酒心花态,孤负高阳客”,“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喜欢范仲淹慷慨豪壮之中的侠骨柔情,一曲《苏幕遮》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一曲《渔家傲》滴落了多少“将军白发征夫泪”。
还喜欢欧阳修的“泪眼问花花不语”、晏几道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奇怪的是它们都被雨水打湿了,将一身疲惫的伪装脱得干干净净。
听着窗外雨滴打在灯箱上的声音,在潮湿的夜里读潮湿的诗歌,“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不过,在雨季里不能泡得太久,否则会感觉到窒息般的难受。
……天亮的时候,雨停了。
抬起头才发觉,一株报春花正抖落身上的雨滴,露出浴后新放的花蕊,夹杂着一股书香味,穿透玻璃窗向我走来。
话题集锦(1)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本材料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话题的写作。
提示:①时光易逝,青春难再;②时不我待,只争朝夕。
(2)屈原在《离骚》中反复渲染自己高贵的身份,强调自己的“内美”“修能”,体现了一种自我价值的肯定和自我意识的觉醒,更表明了他高尚的人格追求。
屈原高歌“来吾道夫先路”,当仁不让,愿成为君主的引路人,这表达了其虽遭厄运仍坚守高尚品格,坚信真理的执着精神。
屈原保持着高洁的志向和独立的人格尊严,如一盏长明灯,照亮了中国历史的漫漫长夜。
本材料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话题的写作。
提示:①伟大的人格与尊严;②追求;③修养;④志向与理想。
(3)屈原以其崇高的理想、高洁的人格、强烈的爱国情感、顽强的斗争精神感动了世界,让世人敬仰。
他身遭数度贬谪,仍苦苦求索,当残酷的现实终于使理想破灭时,他不惜以身殉志,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感慨和人生的启迪。
本材料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话题的写作。
提示:①逆境与奋斗;②困难与求索;③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佳作片段当黎明还在不断孕育的时候,你就摸到了光亮的触角,并且长吟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