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韧性城市文献阅读总结笔记
韧性城市:化解城市灾害的新理念
韧性城市:化解城市灾害的新理念作者:暂无来源:《城市与减灾》 2017年第4期对传统减灾理念的反思近代社会的防灾理念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对立的二元论基础上,即自然是人类征服和改造的对象。
按照这种理念,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物质财富累积,社会对自然灾害的防御能力应越来越强,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所造成的损失均应呈现递减趋势。
然而,当代社会中,尽管城市不断为防灾增加经济和技术投入,但仍然不断受到自然灾害的打击(图1)。
2005 年卡特里娜飓风在美国登陆而造成新奥尔良防洪堤决堤,城市大面积被淹,1836 人丧生,经济损失达750 亿美元;2011 年日本3·11 大地震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三座反应堆因冷却系统停止工作发生核泄露,险酿成惨祸;2012 年7 月21 日北京发生暴雨,造成79 人丧生,经济损失达116.4 亿元人民币……这些大灾害发生在较发达城市中,反映了在城市规模的增长和开发密度的提升影响下城市的脆弱性。
同时随着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增强,常规的自然变化与诸如污染排放等人为影响叠加,增加了自然变化的负面影响,还派生出种种新急性灾害(如光化学污染、海水倒灌等)和慢性灾害(如温室气体排放等)。
甚至一些过于刚性的防灾工程因对生态系统整体带来影响而使其他类型灾害隐患增长,如防洪水库可能增加了上游的水土流失和下游的盐碱化等。
显然近年以来主流防灾理念和知识已不能令城市有效应对自然灾害隐患,这促使我们反思对灾害的应对能力,质疑长期以来的防灾理念。
古代中国已有“天人合一”的朴素自然观,强调要尊重自然和顺应自然。
而当代生态哲学则认识到生态系统的万物相连、包容共生、平衡相安的整体性,坚持用生态整体性来解释种种生态现象,解决生态问题。
强调尊重自然和顺应自然是从守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出发,按生态规律约束对自然的开发行为,以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自然灾害本质上是生态系统的自然过程,只是因为这一过程短期变化异于常态而对社会造成危害,所以才被称为“灾害”。
韧性城市
精品PPT
1.1 背景
气候变化、生态安全、社会暴动…… 一场雨雪,城市交通全面瘫痪…… 一次管网故障,全城停水停电…… 一场火灾,整个城市消失…… 一场暴雨,城市变成海洋…… 一次地震,海地首都太子港基本被摧毁 …………
精品PPT
1.2 什么是韧性?
“韧性”源于其拉丁语词源resi-lire,即回弹, 最早被物理学家用来表示弹簧的特性以及描述材 料的稳定性和抗外部冲击的能力。
精品PPT
THANK YOU
精品PPT
⑤ 缓冲特征——要求系统具备一定的超过自身需求 的能力,以备不时之需;
⑥ 冗余度——通过一定程度的功能重叠以防止系统 的全盘失效。
精品PPT
2.3 韧性城市的五个要素
① 多功能性——韧性城市需要有城市功能的混合性 和叠加性;
② 冗余度和模块化特征——韧性城市需要有一定程 度的重复和备用设施模块;
③ 生态和社会的多样性——危机之下,多样性可以 带来更多解决问题的思路、信息和技能;
精品PPT
4.2 城市适应规划:各国推进韧性城市
英国
城市适应计划就是强调城市对未来气候 风险的综合防护能力,以打造安全、韧性、 宜居的城市为目标。
“伦敦气候变化伙伴关系” “英国气候影响计划”
澳大利亚 “国家气候变化适应研究机构”
美国
“纽约适应计划”
精品PPT
4.3 《纽约适应计划》:打造韧性城市
2013年6月11日,纽约市长彭博发布了《一个更强大、更 具韧性的纽约》。在这份长达438页的报告中,扉页上有这 样一段醒目的文字:“谨献给在桑迪飓风中失去生命的43个 纽约人及他们的亲人。纽约将与受灾的家庭、企业和社区一 起努力,确保未来的气候灾难不再重演。”
(完整版)韧性城市文献阅读总结笔记
文献阅读与摘录笔记有不同的表现阅读总结与整理(1)概念定义①城市韧性:(洛克菲勒基金会对韧性的定义:“the capacity of individuals, communities, institutions, businesses and systems within a cityto survive, adapt, and grow no matter what kinds of chronic stresses and acute shocks they experience. ”)城市中的个人、社区、机构、企业和系统在各种慢性压力和急性冲击下存续、适应、发展的能力。
(“城市的坚硬度”、“城市的包容力”)(时评——《增强韧性筑牢城市“安全线”》)②城市韧性:一个暴露于危害之下的系统社区或者社会通过保护和恢复重要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等方法,及时有效地抗御、吸收、适应灾害影响和灾后恢复的能力(强调了城市系统适应不确定性的能力);韧性城市:具有吸收未来的对其社会经济、技术系统和基础设施的冲击和压力,仍能基本维持相同的功能结构、系统和身份的城市。
(发言——《构建智慧韧性城市的思考与建议》)③城市应对灾难的韧性:让一个系统、实体、群体或个人具备抗打击、同时保持必要功能的能力。
韧性并非是指人们在经历悲剧后所表现出的与生俱来的力量,也不仅仅是指对灾难的应对。
它其实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所必须学会、塑造并加强的品性——在气候不断变化、城市化不断推进的世界中,应对冲击并减轻灾害影响的能力。
(发言——《新百年的城市韧性》)④韧性是指人类住区承受可能发生的危害并从中迅速恢复的能力。
应对危机的韧性不仅是指减少灾害带来的风险和损害(如生命和财产的损失),而且是指迅速恢复到稳定状态的能力。
尽管典型的减少风险措施往往侧重于具体的危害,不考虑因其它类型危险所带来的风险和脆弱性,但韧性方法是一种多危险应对方法,将所有可能发生的危险都考虑在内。
关于建设“韧性城市”的思考
关于建设“韧性城市”的思考何谓“韧性城市”?“韧性城市”是什么样?如何建设?市政协在调研报告上均作了详细解读。
一、何谓“韧性城市”?即具有应对、抵御自然灾害及社会风险能力的城市“韧性城市”理念,最早由加拿大生物学家霍利于1973年提出,随后不同学科介入研究。
广义上的“韧性城市”,是指城市在面临经济危机、公共卫生事件、地震、洪水、火灾、战争、恐怖袭击等突发“黑天鹅”事件时,能够快速响应,维持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物资保障等系统的基本运转,并具有在冲击结束后迅速恢复,达到更安全状态的能力。
“韧性城市”主要有三个特征:一是具有应对外部自然灾害的能力,体现为城市空间及城市基础设施留有余地,灾害来临后有抗打击能力和快速恢复的能力;二是具有应对外部经济动荡的能力;三是具有应对社会变化的能力,具备通过社会整合实现自我振兴的能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韧性城市”理念不断渗入城市发展实践之中,逐渐在美国和欧洲得到广泛认可并运用于实践。
2011年8月12日,在四川成都召开的第二届世界城市科学发展论坛暨首届防灾减灾市长峰会上,多个城市共同加入“让城市更具韧性”运动,讨论并通过《让城市更具韧性“十大指标体系”成都行动宣言》。
2014年以来,湖北省黄石市、四川省德阳市、浙江省义乌市和海盐市等4个城市跻身“全球100韧性城市”,并启动实施了“韧性城市建设”。
在全球环境变化和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各种不确定因素和未知风险成为制约城市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
如何提高城市抵御、消解、适应不确定因素和未知风险的能力?建设有韧性的城市,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二、为啥要建“韧性城市”?xx城市建设面临着一些风险隐患我市自1983年建市以来,先后经历了诸如地震、暴雨、寒潮、非典、新冠肺炎疫情等急性冲击与慢性压力。
全市人民在同这些冲击与压力斗争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应对经验,使城市不断发展壮大,本身就体现出了韧性。
但是新形势下,我市面临的传统冲击与压力仍未有效解决,而资源枯竭、空气污染、城市内涝、基础设施老化等一系列新挑战接踵而至,城市建设面临着一些风险隐患。
“韧性城市” 面对灾害将更有抵抗力
“韧性城市” 面对灾害将更有抵抗力作者:付娆来源:《海外星云》2019年第15期城市对于人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存在,据联合国统计,目前世界上有55%的人居住在城市里,在未来几十年里,城市化进程只会进一步加剧,预计到2050年,全球约2/3的人口将居住在城市。
为了保证有质量的生活,智慧城市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而荷兰除了在建设智慧城市的道路上领跑外,他们又引领了一个新的潮流——建设韧性城市。
相比较智慧城市,韧性城市这一概念对大部分人来说是陌生的,但其实倡导地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理事会(ICLEI)在2002年就对韧性城市给出了定义——韧性城市是“对于危害能够及时抵御、吸收、快速适应并做出有效反应的城市。
”因此,韧性城市不论是否能提前预料到灾难,城市的公民、企业和基础设施都有能力迅速抵御、适应和恢复。
对比之前大热的“海绵城市”概念,韧性城市则有更强的抗灾能力与灾后重建能力。
一向注重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荷兰人也早就将韧性城市列入了他们的计划清单。
在荷兰人看来,与其只想着未来城市由什么构成,不如将“韧性”纳入城市规划与发展的进程中。
譬如,鹿特丹在2008年就批准了鹿特丹气候保护(RCP)计划,致力于建立防御系统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气候。
韧性城市之“韧”,体现在其要像弹簧一样要有张有弛,在应对不同类型的城市问题时能够从容应对。
除了前文提及的气候之外,城市面临的挑战还有很多,比如突如其来的地震、疾病、恐怖袭击等。
所以建设韧性城市需要从整体出发,了解城市系统本身以及城市系统可能面对的种种风险,通过加强基础设施的方式,让城市具备可以面对潜在冲击的能力,以达到调整城市发展的轨迹、为公民福祉做更多贡献的目的。
而古往今来,城市的发展不只有面前棘手的困境,还有一些长期潜伏的城市压力,比如食物和水资源的短缺、效率低下的公共交通系统、高失业率这些问题。
如果用建设韧性城市的方式来化解困境,提前设计好应对的计划和策略,提高风险意识,不仅可以化解单项危机,还有望同时突破多重挑战,在改善城市服务的同时也可节省城市资源,一举多得。
城市韧性:基于国际文献综述的概念解析
城市韧性:基于国际文献综述的概念解析作者:邵亦文徐江来源:《国际城市规划》 2015年第2期邵亦文徐江Shao Yiwen, Xu Jiang文章编号:1673-9493(2015)02-0048-07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A作者:邵亦文,香港中文大学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博士研究生。
yiwenshao@.hk徐江,香港中文大学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jiangxu@.hk摘要:城市韧性作为新兴的城市研究热点议题,其实质在于针对现代都市所面临的不确定性扰动,主动探索适应性的调整方法和途径。
韧性的概念自源起以来,经历了从工程韧性,到生态韧性,再到演进韧性两次决定性的认知转型,形成了支撑现代城市韧性观点的支柱。
本文通过全面回顾总结国际学界的相关文献,比较了三种韧性认知角度的本质区别,阐述了韧性城市研究的内容框架,并提出了与此相应的特征和评价标准。
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城市韧性是建立在传统规划理论上的指导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全新途径。
准确地把握城市韧性的概念内涵、内容框架和特征标准对于增强现代城市的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关键词:城市韧性;认知转型;内容框架;特征与标准;理论基础Keywords: Urban Resilience; Perspective Shift; Content Framework;Characteristics and Criteria; Theoretical Foundation香港研究资助局优配研究金(CUHK14413014)引言城市作为最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自其形成以来便持续地遭受着来自于外界和自身的各种冲击和扰动。
这些扰动不仅包括地震、飓风等自然灾害,恐怖袭击、疾病传播等人为灾难,也包括能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因素造成的累积型冲击。
这些冲击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却是社会和自然发展客观规律的体现,不可能完全避免。
现代社会由于城市空间和人口分布越来越密集,城市社会组织和矛盾越来越复合,城市经济结构越来越多元,城市发展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和未知风险空前复杂,且其潜在的影响和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也越发显著。
高中阅读理解及答案解析——韧性城市与智慧城市的融合发展
韧性城市与智慧城市的融合发展材料一:韧性城市是目前国际社会在防灾减灾领域使用频率很高的概念。
当灾害发生时,韧性城市能承受冲击,快速应对,保持城市功能正常运行。
目前,在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的背景下,韧性城市与智慧城市正在一同助推城市的优化升级,提升城市安全水平。
与韧性城市不同,智慧城市强调城市能够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
韧性城市和智慧城市在建设的出发点和目标上都存在显著差异,韧性城市建设关注点在于城市的安全性,减少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给城市带来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让城市在灾后快速恢复到正常状态,而智慧城市建设的关注点则是效率,让城市各系统在日常运行中更为高效。
当然,随着韧性城市和智慧城市的概念在不断发展,未来有着融合的趋势。
韧性城市和智慧城市的第一个结合点在于时间维度上成为“平战结合”的统一体。
智慧城市建设注重于城市日常运行的精细化管理,而韧性城市建设注重城市在自然、人为灾害下的韧性性能的优化提升。
当代城市应当将智慧城市和韧性城市的建设和管理平台有机结合,建设成为融合日常运行下智慧和灾害情景下韧性的未来城市。
韧性城市和智慧城市的第二个结合点在于空间维度上成为“软硬交互”的统一体。
智慧城市建设中已搭建的硬件可在相当程度上为韧性城市建设所使用,同时智慧城市建设中从各行各业收集到的海量信息可以共享作为韧性城市建设所需的部分数据。
而韧性城市建设对城市现有防灾减灾能力的提高和各行业数据的变更,也在智慧城市的各类基础数据库和相关应用中有所体现。
相比于信息和通信技术驱动下的智慧城市概念,“智慧—韧性城市”对科技手段的有效应用使其具备了全局视野下的可持续和可自适应能力。
如果城市可以将当前大范围的韧性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落脚在50年甚至100年以上的维度中,考量该项决策的潜在累计代价和效益,那么城市的“智慧”、“韧性”和“可持续发展”是有可能统一的。
韧性城市理论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韧性城市理论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1. 引言1.1 韧性城市理论的介绍韧性城市理论是指城市在面对各种外部冲击和挑战时,能够迅速适应和恢复,保持城市系统的稳定和发展。
这一理论强调城市的弹性、适应性和可持续性,旨在提高城市的抗风险和复原能力。
面对日益复杂和多变的城市管理挑战,韧性城市理论已经成为许多城市管理者和规划者的重要思维框架和工具。
韧性城市理论的核心理念是在建设和管理城市过程中,要考虑到多种可能性和风险,通过灵活的策略和措施来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因素。
韧性城市不仅仅是简单地加强抗灾能力,更是要在城市发展的不同层面中实现城市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性。
通过应用韧性城市理论,城市管理者可以更好地预测和应对各种灾害、气候变化、人口增长等挑战,从而提高城市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韧性城市理论不仅关注城市系统的内部可持续性,也强调城市与周边环境的互动和适应。
在现代城市管理中,韧性城市理论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所采纳和运用,为城市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城市管理中的挑战在城市管理中,面临诸多挑战是不可避免的。
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了人口密集、资源消耗加剧、环境恶化等问题,对城市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
城市基础设施老化和更新滞后,交通拥堵、供水供电不足等问题频发,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自然灾害频发和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挑战,如何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成为当务之急。
城市社区的不和谐发展、市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不足等问题也需要加以解决。
城市管理面临着发展压力、资源约束、环境污染、社会不平等等多方面的挑战,需要不断探索创新的管理模式和理念,寻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韧性城市理论的提出为城市管理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其应用将有助于提升城市的韧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应对各种挑战和危机。
2. 正文2.1 韧性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韧性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是指通过提高城市的适应能力和恢复能力,使城市在面临各种挑战和压力时能够迅速恢复正常运转。
加强“韧性城市”建设 让城市持续健康发展
│28 本期话题 2020 · 6│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我们的城市和社会遭受巨大打击。
为切实提高城市面对风险灾害的快速应对能力、适应能力和恢复能力,建议国家加强“韧性城市”建设。
“韧性城市”是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城市建设理念,代表着未来城市发展方向,其基本特征体现在:一是当灾害发生时,城市能够通过一定的方式抵御、吸收和化解外界对其产生的影响;二是城市能够从灾害中快速恢复,保证城市功能正常运行。
“韧性城市”的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建议从政策制度、工程技术、社会管理、文化观念等方面进行系统构建。
一是政策制度方面。
要加强韧性城市研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和城市发展需要的韧性城市基本理论、指标体系、规划方法和相关建设管理及技术标准,做好韧性城市规划建设的顶层设计;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在灾害发生时为居民提供安全和基本生活保障,降低灾害损失,帮助灾后快速恢复;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市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及时发现潜在风险,为韧性城市建设提供有效支撑。
二是工程技术方面。
要将韧性城市理念贯穿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运维的全过程;将防灾目标和指标分解到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中;在传统建筑设计中,考虑“弹性”设计,提升技术预见性;在防灾方面,从建筑抗震、抗洪、抗风的传统设计思维方式向适应性、可恢复性设计思维转变,尽可能减轻灾害对建筑物造成的损伤;运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提升城市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和信息服务等功能。
三是社会管理方面。
要提高政府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要从单一风险应急管理模式向多领域、跨学科、多部门协作的应急工作模式转变。
全国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冯远全国政协委员冯远:加强“韧性城市”建设让城市持续健康发展│2020 · 6 本期话题 29│四是文化观念方面。
要通过组织应急救灾演练、媒体宣传等途径,提高公众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要关注公众面对灾害的情绪反应和灾后的精神恢复,及时给与必要的心理干预,缩短灾后不良情绪的恢复时间。
韧性城市建设调研报告
韧性城市建设调研报告韧性城市建设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韧性城市建设是指为应对现代城市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风险,提高城市对灾害的抵御能力,保障居民的生命安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随着全球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城市面临的灾害风险也日益凸显,因此韧性城市建设成为了各国城市规划部门关注的焦点。
二、调研目的通过对韧性城市建设的调研,了解目前国内外韧性城市建设的最新进展和实践经验,总结成功案例和问题以及解决方案,为我国未来的韧性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三、调研方法1. 文献研究:查阅相关公开文献和研究报告,了解国内外韧性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和政策规划。
2. 实地考察:选择几个国内外知名的韧性城市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其建设过程和实践经验。
3. 专家访谈:与韧性城市建设领域的专家进行深入访谈,了解他们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体会。
四、调研结果1. 国内外韧性城市建设的最新进展:国外韧性城市建设相对较早且成果丰硕,如美国的纽约市和荷兰的鹿特丹市,它们通过完善的灾害防控体系和社会调度机制,提高了城市抗灾能力。
我国的韧性城市建设也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如广州的防洪措施和上海的城市热岛研究。
2. 成功案例和问题: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成功的韧性城市建设案例的共同特点是政府的强力推动、市民的广泛参与和跨部门的协同工作。
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长期规划、城市规划与韧性城市建设的融合不够密切等。
3. 解决方案:为加强我国韧性城市建设,我们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加强政府的规划引导和政策保障。
- 提升公众的韧性意识和参与度。
- 加强城市规划与韧性城市建设的整合。
- 推动科技创新,提高城市抗灾能力。
五、调研结论韧性城市建设是未来城市规划的重要方向,通过加强政府引导,提高公众参与度,加强城市规划与韧性城市建设的整合,以及推动科技创新,我们可以有效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保障居民的生命安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六、建议基于以上调研结果和结论,我们建议:1. 加强政府引导和政策保障,制定详细的韧性城市建设规划。
韧性城市概述和对我国城市规划的一些思考
【 关键词 】 韧性城 市; 基 础设施 ; 城 市规划 ; 风 险评估 ; 冗余度 ; 开放社 区
【 中图分类号 】 T u一 0 2 1
改革开放后 , 中 国城镇 化开 始步入 高速 发展 阶段 , 而前 面3 0年粗放式 的城镇化模 式导致城镇 建设 中遗 留了大量 的 问题 。尤其步人 2 1 世纪后 , 自然灾 害 、 极 端天气事件 频繁发 生, 与之对应 的是城 市脆 弱 的灾 害抵御 能力 , 二 者叠 加作用
根据杰哈 、 迈纳 和斯坦 顿 的研 究 总结 , 韧性城 市包 括基 础设施 韧性 、 制度韧 性 、 经济 韧性和 社会 韧性 4个主要 的组 成部分 。基础设施 韧性 指建成结 构和设施脆弱 性的减轻 , 同 时也涵盖生命线工程 的畅通 和城 市社 区的应 急反应 能力 ; 制 度韧性指政府 和非政府组织 管治社 区 的引导 能力 ; 经 济韧性 指 的城市 能够应对危机 的经济 多样 性 ; 社 会韧性指城 市社 区 人 口特征 、 组织结构方式及人力资本等要素 的集成 J 。 而根据埃 亨的总结 , 韧性 城市 具备 5个特性 , 即城市 的 多功能性 、 冗 余度和模块性 、 生态 和社 会的多样 性 、 多 尺度的
害事件 , 死亡 1 0 4 6 9人 , 经济 损失 2 6 5 . 6亿 美 元 。而 世界 经 济论坛 发布 的《 全球风 险 2 0 1 5 ) ) 报告 指出极 端天气 事件 已 成为 全球 第二大风险 。同时 U N I S D R公布 的 2 0 1 5年 风险指
数显示 中国风险脆弱性继续增 高。 未来 随着极端天 气和 气候 事件 的增多 , 财 富资本 、 人力 资源 和生产要 素高 度集 聚 的城 市将 是风 险高 频 区域 。 中国 3 0年 的粗放 式城镇使 基础设施滞 后 、 应变系统 缺位 、 应急缓 慢, 城市灾害适应能力脆 弱 , 在面对 “ 突发性高 、 可预见性低 ” 的风 险干扰时往 往十 分被 动。因此 , 建设 韧性 城市 、 提 高 中 国城 市的适应 能力成为城市规划领域 的一个重要研 究方向 。
【尚择优选】韧性城市文献阅读总结笔记
文献阅读与摘录笔记1234567摘抄 ①“对灾难韧性的结果导向,转为更倾向于②“若将灾害韧性当作一个的结果)在面临单独、多个或特殊冲击和压力的能力,应注人在灾害之中的角色程得以培育或生长,也在其中演进和提升而来的品质、特征或结果。
换个说法,韧性既不是一种科学也不是一种从我们经验中总结出的规律,而是只有经历过之后才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损失。
的自我组织能力,因灾害层面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批注3839404142阅读总结与整理(1)概念定义①城市韧性:(洛克菲勒基金会对韧性的定义:“thecapacityofindividuals,communities,institutions,businessesandsystemswithinacitytosurvive,adapt,andgrown43omatterwhatkindsofchronicstressesandacuteshockstheyexperience.”)城市中的个人、社区、机构、企业和系统在各种慢性压力和急性冲击下存续、适应、发展的能力。
(“城市的坚硬度”、“城市的包容力”)(时评——《增强韧性筑牢城市“安全线”》)②城市韧性:一个暴露于危害之下的系统社区或者社会通过保护和恢复重要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等方法,及时有效地抗御、吸收、适应灾害影响和灾后恢复的能力(强调了城市系统适应不确定性的能力);韧性城市:具有吸收未来的对其社会经济、技术系统和基础设施的冲击和压力,仍能基本维持相同的功能结构、系统和身份的城市。
(发言——《构建智慧韧性城市的思考与建议》)③城市应对灾难的韧性:让一个系统、实体、群体或个人具备抗打击、同时保持必要功能的能力。
韧性并非是指人们在经历悲剧后所表现出的与生俱来的力量,也不仅仅是指对灾难的应对。
它其实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所必须学会、塑造并加强的品性——在气候不断变化、城市化不断推进的世界中,应对冲击并减轻灾害影响的能力。
韧性城市的建设与管理
05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CHAPTER
新技术与韧性城市建设
数字孪生技术
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城市虚拟模型,实时监测和预测城市运行 状态,提高城市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物联网技术
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城市各要素的互联互通,提升城市信息传递 效率和响应速度。
人工智能技术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城市数据分析和智能决策,优化城市资源 配置,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韧性城市发展
适应气候变化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气候适应性设计,提高城市应对极端天气和 自然灾害的能力。
绿色能源利用
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降低城市碳排放,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生态保护与修复
加强城市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增强城市 生态韧性。
可持续性
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 害未来世代满足自身需求的能 力。
创新性
能够不断学习、适应和创新, 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韧性城市的评估指标
基础设施韧性
评估城市基础设施对自然灾害 、技术故障等冲击的抵御和恢
复能力。
生态韧性
评估城市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 的适应能力和稳定性。
社会韧性
评估城市社区、组织和居民面 对危机时的团结、互助和应对 能力。
韧性城市建设的经济学分析
投资回报分析
对韧性城市建设进行经济学分析,评估其投资回报率,为政府和企 业决策提供依据。
成本效益分析
对韧性城市建设的成本和效益进行全面分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 投入产出效率。
风险管理
建立健全韧性城市建设的风险管理机制,降低投资风险,确保项目顺 利实施。
韧性城市作文
韧性城市作文在如今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城市就像是一个个巨大的舞台,每天都在上演着各种各样的故事。
而“韧性城市”这个概念,正逐渐成为城市发展中的热门词汇。
但到底啥是韧性城市呢?对咱老百姓来说,它可不是那些晦涩难懂的学术名词,而是实实在在影响着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
就拿我所生活的城市来说吧,那是一个不大不小、充满烟火气的地方。
有一年夏天,老天爷像是发了脾气,连着下了好几天的暴雨。
那雨下得呀,简直就像有人在天上拿着大水桶往下倒。
街上的积水很快就没过了脚踝,车辆在路上像船一样艰难地“航行”。
我记得那天我正好出门办事,刚走到小区门口,就发现情况不妙。
平日里熟悉的街道变成了一条“小河”,水流湍急,还带着各种垃圾和杂物。
我穿着凉鞋,小心翼翼地试探着往前走,心里直犯嘀咕:这可咋办呀?走着走着,我看到路边有几个志愿者,他们穿着雨衣,拿着工具,正在努力地疏通下水道。
雨水不停地打在他们脸上,可他们根本顾不上擦,全神贯注地忙着手中的活儿。
其中有一个小伙子,看起来也就二十来岁,满脸都是雨水和汗水,却依然干劲十足。
他一边用铁锹铲着杂物,一边大声地招呼着其他人:“大家加把劲,早点把水排出去,让大家能正常出行!”我继续往前走,来到了一个十字路口。
这里的交通已经瘫痪了,车辆堵得严严实实。
交警们在雨中忙碌地指挥着交通,他们的衣服湿透了,嗓子也喊哑了,但依然坚守在岗位上。
有一位交警阿姨,为了帮助一位司机把熄火的车推到路边,使出了全身的力气。
雨水顺着她的脸颊不停地流,她的眼神却坚定无比。
好不容易走过了这段路,我来到了市中心的商业街。
这里的店铺大多都关了门,只有几家超市还开着。
超市的门口堆满了沙袋,防止雨水倒灌进去。
老板和员工们一边忙着清理店内的积水,一边还在照顾着前来购物的顾客。
“大家别着急,慢慢选,我们一定保证供应!”老板的声音里透着一股坚定。
在这场暴雨中,城市的基础设施经受了巨大的考验。
一些老旧的排水管道不堪重负,出现了破裂和堵塞的情况。
韧性城镇调研报告
韧性城镇调研报告韧性城镇调研报告一、引言韧性城镇是一个城市或城镇在面临各种压力、灾难或挑战时能够迅速适应、适应和恢复的能力。
与传统城市相比,韧性城镇能够通过灵活性、适应性和创新性来有效应对不可预测的情况。
本次调研将重点关注韧性城镇的概念、实践和未来发展趋势。
二、韧性城镇的定义和特点韧性城镇是指一个城市或城镇系统能够在受到不可预测的冲击、灾难或挑战时快速适应、恢复和发展的能力。
其特点包括:1. 弹性和适应性:韧性城镇能够在受到冲击或挑战时迅速适应并恢复正常运行。
它们能够通过灵活性和适应性来改变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和社会系统,以应对灾难和压力。
2. 系统性思维:韧性城镇的发展必须考虑整体系统的互动和复杂性。
它们不仅仅关注某个具体的问题,而是考虑城市的各个方面、社会经济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
3. 多层次和多方参与:韧性城镇发展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居民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各方应该形成合作伙伴关系,在规划、应对突发事件和措施实施方面进行协作。
三、韧性城镇的实践案例1. 新加坡:新加坡是一个被广泛认为是韧性城市的案例。
该市通过建设高效的基础设施和智能城市系统,能够在面对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和社会压力时快速适应和恢复。
2. 东京:东京是一个高度韧性城市的典型例子。
城市系统的弹性让其能够在遭受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时快速适应和恢复正常运行。
3. 莫斯科:莫斯科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增强城市的韧性,包括改造老旧的城市设施、提高城市的适应能力和实施创新解决方案。
四、韧性城镇的未来发展趋势未来,韧性城镇的发展将更加重视以下方面:1. 提高城市系统的适应能力和抗灾能力:城市将更加注重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城市交通、供水、供电和通信等系统的抗灾能力。
2. 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城市规划和管理需要更加注重可持续性和弹性。
城市发展应该符合环境合理性,防止自然灾害和社会压力对城市系统的影响。
3. 利用科技创新解决方案:科技创新将为韧性城镇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韧性城市与城市韧性发展机制
韧性城市与城市韧性发展机制
曾鹏
【期刊名称】《学术前沿》
【年(卷),期】2022()11
【摘要】城市系统正面临多维度风险带来的严峻挑战。
韧性城市作为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导向与行动路径,如何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有效融合成为亟
待研究的重要问题。
文章通过梳理国内外韧性城市的理论发展与实践演进,总结韧
性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迭代逻辑,指出城市韧性体现在目标适应性、能力系统性和过
程持续性三个维度。
在此基础上,探索韧性城市建设与治理的创新机制,即“适应性主动循环机制”“全要素韧性耦合机制”“全过程动态响应机制”;并从建立“发展—安全”共构的韧性发展模式、探索“时间—空间”交融的韧性发展策略、实
施“行动—治理”契合的韧性发展路径三个方面,提出城市韧性发展的价值体系、
策略选择与行动路径。
【总页数】11页(P35-45)
【作者】曾鹏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2.5
【相关文献】
1.从城市防灾到城市韧性——"新冠肺炎疫情"下对建设韧性城市的思考
2.后疫情时代下的韧性城市发展方向——以南宁市为例探析广西“韧性城市”建设
3.特大城市产业链韧性的多维度分解与提升机制研究——基于韧性理论的思考
4.城市韧性实践国际经验解析及启示——《韧性城市韧性生活》报告解读
5.何谓城市韧性?——对韧性城市基本概念的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安全韧性城市
安全韧性城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面临的安全挑战也日益增多,如自然灾害、恐怖袭击、交通事故等。
因此,构建安全韧性城市已成为各国政府和城市管理者的重要任务。
安全韧性城市是指城市在面对各种灾害和挑战时,能够迅速适应并恢复正常运行的能力,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社区参与等方面,探讨构建安全韧性城市的重要性和方法。
首先,城市规划是构建安全韧性城市的基础。
在城市规划中,应充分考虑自然灾害风险、交通安全、恐怖袭击等因素,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和建筑设计,确保城市的整体安全性。
例如,在地震多发地区,建筑物可以采用抗震设计,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在交通繁忙的地区,可以设置安全岛、减速带等交通设施,提高行人和车辆的安全。
通过科学规划,可以有效减少城市面临的各种安全隐患。
其次,基础设施建设是构建安全韧性城市的重要保障。
城市的基础设施包括供水、供电、供气、交通、通信等各种系统,这些系统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城市的安全性和韧性。
例如,城市供水系统的建设应考虑防汛和防旱能力,确保在自然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供水;城市交通系统的建设应考虑交通管制、应急疏散等措施,确保在突发事件时能够保障交通畅通。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提高城市的安全性和抗灾能力。
此外,社区参与也是构建安全韧性城市的重要环节。
社区居民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对城市的安全和韧性具有重要影响力。
因此,应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城市安全管理和应急预案的制定。
例如,可以开展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居民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可以组织社区居民参与城市安全演练,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通过社区参与,可以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城市安全建设的良好局面。
总之,构建安全韧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保障城市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
在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社区参与等方面,都需要充分发挥各方的作用,共同努力构建安全韧性城市。
只有在城市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才能建设更加安全、更加韧性的城市,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安全、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阅读与摘录笔记有不同的表现阅读总结与整理(1)概念定义①城市韧性:(洛克菲勒基金会对韧性的定义:“the capacity of individuals, communities, institutions, businesses and systems within a cityto survive, adapt, and grow no matter what kinds of chronic stresses and acute shocks they experience. ”)城市中的个人、社区、机构、企业和系统在各种慢性压力和急性冲击下存续、适应、发展的能力。
(“城市的坚硬度”、“城市的包容力”)(时评——《增强韧性筑牢城市“安全线”》)②城市韧性:一个暴露于危害之下的系统社区或者社会通过保护和恢复重要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等方法,及时有效地抗御、吸收、适应灾害影响和灾后恢复的能力(强调了城市系统适应不确定性的能力);韧性城市:具有吸收未来的对其社会经济、技术系统和基础设施的冲击和压力,仍能基本维持相同的功能结构、系统和身份的城市。
(发言——《构建智慧韧性城市的思考与建议》)③城市应对灾难的韧性:让一个系统、实体、群体或个人具备抗打击、同时保持必要功能的能力。
韧性并非是指人们在经历悲剧后所表现出的与生俱来的力量,也不仅仅是指对灾难的应对。
它其实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所必须学会、塑造并加强的品性——在气候不断变化、城市化不断推进的世界中,应对冲击并减轻灾害影响的能力。
(发言——《新百年的城市韧性》)④韧性是指人类住区承受可能发生的危害并从中迅速恢复的能力。
应对危机的韧性不仅是指减少灾害带来的风险和损害(如生命和财产的损失),而且是指迅速恢复到稳定状态的能力。
尽管典型的减少风险措施往往侧重于具体的危害,不考虑因其它类型危险所带来的风险和脆弱性,但韧性方法是一种多危险应对方法,将所有可能发生的危险都考虑在内。
联合国人居署的目标是增加城市应对自然和人为危机影响的韧性,这一目标的主要支柱之一是确保城市能够抵御灾难性事件并迅速恢复。
⑤深圳市城市规划实践中的弹性:主要指城市规划成果与规划管理过程对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灵活适应性。
在深圳市城市规划成果中,最能够体现弹性规划思想的即为“带状组团结构”。
“组团开发不必同步进行,可视城市发展情况予以调节,有伸缩余地和一定的弹性。
”(网络结构同样是一种能够迅速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抵抗不确定性的空间组织形式。
)“发展韧性”规划技术,即应用刚性制度化手段建立由空间尺度上多层级、时间维度上多节点的规划管理体系、协商式的规划决策机制与灵敏的规划反馈机制等内容构成的敏捷规划管理系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韧性规划思想的显现与理论建构——基于深圳市城市规划实践(1979-2011))》⑥社会生态韧性:系统承担灾害冲击、应对灾害事件固有元素及事后调适的过程,也是促进社会系统重新组织、改变和学习应对的能力。
(相对于“脆弱性”)韧性被定义为积极应对、消化灾害和自我恢复能力。
增强相关主体韧性与减少脆弱性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侧面。
韧性就是人类主动连结社区以加强应对灾害的能力《从社会脆弱性到社会生态韧性:灾害社会科学研究的范式转型》⑦随着尺度增大,水系统弹性的内涵也更加丰富。
建筑单体尺度的弹性更多强调抵御洪涝灾害的物理结构,城市和区域尺度水系统弹性强调经验的积累且关注社会结构和空间特征。
(《城市水系统弹性研究进展》)(2)特征与原则①面对风险灾害以及不同的发展需求,体现出适应性和灵活性(可以变动的余地/能力/空间);②对不能完全预测的技术和社会系统脆弱性,以及不确定变化具有包容力和开放性;③属于一种与持续不断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性相关的动态的系统属性;④主动的,具有维护、学习、应对与调适能力,关注系统如何应变不平衡,属于人类社会的自我组织能力,因灾害层面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⑤具有在灾难面前可以应变与发展的灵活性(适应);即使个别零件失灵,也能让系统正常运转的多样性与后备力(冗余、多样);有限制冲击波及多个系统的多个自动保险选项(强大);具有迅速复原、得以快速重建功能的能力(高效);具有可检测并允许随着情况改变迅速引入新的选项的强大反馈环路(互依、协作、自治)。
(发言——《新百年的城市韧性》)⑥(韧性城市)城市具备有利于加强、加快灾后重建、恢复与发展之进程的设施/组织/系统。
(3)城市水平下“韧性”的表现层面①城市各个方面应对暴雨突袭的能力——路面对渍水的吞吐与消化的能力;“地下公共廊道”地下排水系统;公共交通服务抗击强降水等自然灾害以及极端出行等情况的能力。
(时评——《暴雨突袭揭示城市"韧性"不足》)②城市用以抵御自然灾害和恐怖主义威胁的综合减灾策略。
(《城市减灾:创建韧性城市》 Urban Hazard Mitigation: Creating Resilient Cities)③城市面对洪涝疫情等剧烈事件的急性冲击和失业率居高不下、食物及水常年供应不足等慢性压力时,双管齐下,无论顺境逆境,均能有效地维持城市关键功能的能力。
(时评——《增强韧性筑牢城市“安全线”》)④从“韧性”角度出发的城市及基建规划对策:面对自然及人为的不确定因素,强化现有基础建设、增强风险管理及促进政府各部门的协调与合作,建构经济及社会韧性,加强城市抵御自然或人为危机的承受力,在危机发生的时候能够灵活动员或调配资源迅速应变及复原。
(报告——《从“智慧”到“智慧-绿色-韧性”城市规划》)⑤“对于韧性城市的理解,不仅停留在防灾减灾方面,更关注到城市的健康、居民的幸福和生活品质。
因而,韧性城市还包含一些关于市民日常生活的要素,例如,是否能接近活动场所,是否能接近好的医疗和教育设施,以及是否能接触到有机健康食品等。
”(辛辛那提大学Crhis Christopher Auffrey教授,2015年“全国城市工作会议”发言)⑥“在城市规划实践中,很多领域的工作与韧性城市相关,除了传统上认为的城市防灾,还有城市安全与预警、应对经济危机和人口老龄化、应对交通污染和环境变化等。
而这些都需要时空大数据的支持。
因而对于北京这样的大都市圈来说,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会为韧性城市建设提供不可缺少的政策支持。
”(超图软件技术总监黄骞,2015年“全国城市工作会议”发言)⑦“韧性城市不仅强调规划的技术,更强调市民生活体验,即城市活力。
采取空间句法对北京的公共空间进行分析,连通性和和可达性都好的地方,商业也更容易发展起来;这些商业也更容易在经济调整期生存和发展下来。
”(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盛强,2015年“全国城市工作会议”发言)⑧城市水系统管理的弹性策略包括两类措施:一类是滞洪区、绿色河道、建筑材料等结构性措施;另一类是流域管理、灾害预警、经验学习等非结构性措施。
结构性措施主要涉及城市水系统的物质组成,如绿色河道、渗透系统等,具体可分为:径流管理、洪水适应、调水和建筑四大策略。
非结构性措施主要涉及新的管理实践的引进或对已有管理实践的改进,主要包括:灾害预警、径流管理、雨洪管理、民众教育等(参与、教育、帮助、鼓励)。
(4)城市水平下“韧性”的应用与实践①(成都)自然灾害应急指挥信息化平台;1000 余个应急避难场所;救灾物资储备仓库;综合应急救援大队;西部地区最大、最先进的灾害应急救援培训基地;区(市)县地震应急指挥系统;中国首个地震烈度速报台网以及地质环境信息系统等防灾减灾设施。
(信息——《成都“: 韧性城市”标杆、全球防灾减灾样本》)②(黄石)防治气象地质等自然灾害、完善基础设施、防灾减灾、环境保护、公共服务提升、市民福祉增加等工作。
(时评——《增强韧性筑牢城市“安全线”》)③伦敦:伦敦韧性,核心是要评估伦敦可能要发生的重大灾害事故风险的应对能力和措施,当重大事故发生时,城市可以适应承受和快速决策响应,减少损失;美国国土安全部:城市基础设施的保护和灾害的管理,在持续监测、数据融合、巨灾预警、实时决策、安全规划方面,在各个环节实施对于基础设施的保护;日本:构建城市公共安全框架,包括应急响应系统、多部门协同系统、关键基础设施管理系统、市民服务和音频控制系统、公共管理服务系统、警务执法和信息管理;欧盟:支持项目,是关键基础设施风险预测、分析与应急反应工具。
公共安全体系的三角形理论模型,包括突发事件、承灾载体、应急管理。
支撑公共安全网的建设需要有五个方面:一是公共安全的物联网,二是大数据深度的计算和分析,三是风险评估与预测预警,四是决策分析服务,五是防护处置救援。
(发言——《构建智慧韧性城市的思考与建议》)④塑造城市韧性的三方面行动:第一,每座城市都必须制定一项韧性计划,以管控我们可以预知的风险,并减轻那些我们无法预知的风险造成的影响;第二,一旦制定了计划,各城市必须确保应变计划得到政府最高层的高度关注(设置“首席韧性官”——在地方政府的最高层宣传韧性的必要,让所有关键角色参与韧性计划的制订,并确保采纳最佳做法);第三,城市必须采取更多措施,提高韧性基础设施建设对私人投资的吸引力(包括一系列战略优先性排序以及项目一体化设计、把风险转移给私营部门等)。
(发言——《新百年的城市韧性》)⑤联合国人居署“城市韧性概述方案”(City Resilience Profiling Program)的“10个要点”:要点1: 以公民团体和民间社会的参与为基础,落实组织和协调,以了解并减少灾害风险。
建设地方联盟。
保证所有部门了解他们在减少灾害风险及其准备过程中的作用。
要点2:为减少灾害风险分配预算,为房主、低收入家庭、社区、企业和公共部门对他们面临的风险进行投资提供激励措施。
要点3:维护危害和脆弱性方面的最新数据,准备风险评估,并把这些作为城市发展规划和决策的基础。
确保可随时向公众提供你所在城市韧性的信息和规划,并与他们进行充分讨论。
要点4:投资和维护减少风险的关键基础设施,如排涝,在必要时进行调整,以应对气候变化。
要点5:评估所有学校和卫生设施的安全,必要时进行改造。
要点6:应用和执行符合现实风险的建筑规范和土地使用规划原则。
确认低收入市民的安全土地,在可行的情况下,升级非正规住区。
要点7:确保学校和当地社区有关减少灾害风险的教育方案和培训落实到位。
要点8:保护生态系统和自然缓冲区,减轻城市可能遭受的洪水、风暴潮和其它灾害。
依靠良好减少风险实践,适应气候变化。
要点9:在你所在城市安装早期预警系统,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定期举行公众防灾演习。
要点10:灾后确保将幸存者的需求放在重要工作的中心位置,同时支持他们和他们的社区组织设计和帮助实施响应,其中包括重建家园和生计。
⑥通过“智慧-绿色-韧性”规划对策应对各方面风险:(1)“绿色-韧性”——(经济风险)财富核算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气候变化风险)建立自然灾害管理和应变计划、在城市开发中引入低冲击开发(LID)及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SUDS)的理念;(2)“智慧-韧性”——(社会风险)建立完善有效的政策法规体系促进信息技术的发展、在规划上为ICT(信息通信技术)基建预留位置、利用物联网整合构建城市规划框架;(环境风险)以物联网监察环境变化(例如降雨量及沿岸水位);(气候变化风险)灾难的提前预警系统(通过数据分析预计灾害,让城市提早预防;即使灾害发生,智能系统让城市有效调配资源并尽快复原)、通过ICT(信息通信技术)实现对于自然灾害的有效反应(信息系统结合地震探测数据、实时人流及交通数据,经流通装置在紧急情况时发放求生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