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文理科划分的通识教育实施策略研究》

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1.研究背景

通识教育本身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自从20世纪,通识教育已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

通识教育课程引起我国大学的关注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高等教育过分专业化的弊端已经开始显露,培养出来的人才综合素质较低,因此提出要进行“通才教育、文理渗透”。1995年教育部开始在部分高校进行了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如北京大学“文理双学位制”;清华大学成立了“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并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加强通识教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弘扬的主旋律。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通识教育已在许多高校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越来越多的大学认识到了通识教育的重要作用,正在积极推行通识教育理念。通识教育理念在专业院校中的践行、通识课程在具体教学中的实施、通识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融合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明显进步,但通识教育的实施主要在部分综合性重点高校,在普通高校尤其是高职高专并没有得到广泛重视与实施。就如今已实施的情况来看,也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制度条件无法保障、教学方式相对落后、学生认识不到位等,使通识教育有流于形式的倾向,无法起到实际效果。

在课程结构上,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全校必修课程和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全校必修课一般由全校统一要求并进行统一考核,至多在

文科和理科生之间有些许的差别,缺乏基于文理科划分的、具有针对性的通识教育实施方案。

2.研究目的与意义

通识教育从性质上来说,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从目的上来说,是“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层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从内容上来说,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非专业性教育”。对现今社会来说,通识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文理渗透、学科交叉的新型人才”,这正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方向。

在通识教育中,贯彻“博学与精专相统一的个性化素质教育”,把通识教育分解成哲学社会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自然科学与技术素养、美学艺术素养、实践能力素养等五大模块。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实际跨学科、跨专业自由选课,充分发展个性,博学多识;鼓励学生从难、从严、从自己实际出发自主选课,从而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全面提高素质。

通识教育是现代教育理念中国化的实践过程。无论是国外与通识教育相关的博雅教育、全人教育、自由教育、能力拓展训练等教育方式;还是中国贯彻多年的素质教育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都能涵盖在通识教育的范畴之中。用通识教育的理念可在相当程度上,整合多样性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模式,赋予通识教育以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既体现时代性,又保持民族性,把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国传统的文化典籍结合起来,把现代信息文明与中华优秀文化历史统一起来。

通识教育还是防止学生偏科的重要方式。中国教育由于历史的原因,偏科、专业过窄的情况比较严重,在中学打基础时就分文科、理科,进入大学又产生较严重的文理分家。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实行的是文理分科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虽然能使学科的专业化程度提高,但也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使 “文”的更文,“理”的更理。具体来看,理科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差一些,对文学艺术的欣赏和理解不是

很透彻;文科学生在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方面差一些,对客观自然世界的发展变化规律不是很了解。这样一来,两类学生都面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此外,过于专业化的片面培养,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人格养成。通识教育则规定学生必须跨专业、跨学科选课,禁止选那些与本专业相重复或相关相近的课程,这就从制度上保证了学生课程结构的合理性,从而也就能使学生知识结构趋于合理。

从现阶段社会的发展需求来看,各行各业越来越需要综合素质强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既精通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有很强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管理及妥善处理问题的能力。这类人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表现出很高的胜任度和创造性,灵感的火花不断闪现,其个人发展潜能巨大。而那些只偏重专业知识,其他方面却一无所长的人充其量只能算是生产链上的一台机器,或者一颗螺丝钉,这显然不是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因此,我们在进行通识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根据文理科学生的不同,针对性地开展通识教育。比如对理科学生主要进行人文社科素养教育,对文科学生则主要进行自然科学素养教育,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实用人才。

二、项目研究的主体描述

1.主要研究内容

本项目主要针对以前通识教育中存在的课程太过统一,不论什么专业都上一样的通识教育课,缺乏专业针对性和差异性,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和教育效果不佳的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识教育如何在大学理科类和文科类专业中进行针对性的实施就显得非常重要。

本项目组认为,通识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实施必须考虑理科类和文科类不同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既有知识架构,必须进行差异化教学,这包括:科学设置教育课程,合理进行知识互补,全面体现育人为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不同专业门类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通识教育的作用。

本项目立足我校,并广泛调研其他学校的通识教育状况,提出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通识教育实施策略。

2.研究方法与手段

(1)首先采用“文献法”,广泛收集和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深入了解通识教育在国内外文理科专业学院中的发展现状和解决方案,为我校建立基于文理科划分的通识教育实施方案奠定理论基础;

(2)采用“调查法”,通过座谈、问卷等方式全面了解我校的通识教育状况和未来教学需求,为我校建立基于文理科划分的通识教育实施方案提供事实依据;

(3)根据前两步操作获得的成果,进行实际的基于文理科划分的通识教育实施策略设计。

3.研究结论

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实行的是文理分科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虽然能使学科的专业化程度提高,但也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其弊端越来越明显。

为了适应各行各业对综合性人才和创造性人才的迫切需求,必须进行针对性的通识教育改革,所以在此提出了基于文理科划分的通识教育实施策略研究,结论如下:

(1)基于文理科划分的通识教育实施策略是针对我国教育现实和社会需求的矛盾而提出的,非常迫切和必要;

(2)基于文理科划分的通识教育实施策略在实际中是可行的。其主要思想是对理科学生多进行人文社科素养教育,对文科学生多进行自然科学素养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实用人才。

(3)通过研究,提出了具体的针对理工科学生的通识教育实施策略和针对文科学生的通识教育实施策略,供相关决策部门进行参考。

4.政策与建议

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针对理工科学生的通识教育实施策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