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小知识

月球小知识
月球小知识

月球直径约3476公里,是地球的3/11,太阳的1/400。月球的体积只有地球的1/49,质量约7350亿亿吨,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1,月球表面的重力差不多是地球重力的1/6。月球表面面积3.976×10^7平方千米。月亮的表面面积大约是地球表面积的1/14,比亚洲的面积还稍小一些。月球知识

月球表面既无大气,也无水分,没有风霜雪雨,没有江河湖海,更不要说鸟语花香的生命现象了。一句话,月球是个死寂的星球。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月面上什么变化都没有发生过,它表面的辉光现象就是一例。月球表面有时突然出现某种发光现象,甚至还有颜色变化,它引起了天文学家们的兴趣和关注。1958年11月3日凌晨,前苏联科学家柯兹列夫在观测月球环形山的时候,发现阿尔芬斯环形山口内的中央峰,变得又暗又模糊,并发出一种从未见过的红光。两个多小时之后,他再次观测这片区域时,山峰发出白光,亮度比平常几乎增加了一倍,第二夜,阿尔芬斯环形山才恢复原先的面目。

柯兹列夫认为,他所观测到的是一次比较罕见的月球火山爆发现象。他说,阿尔芬斯环形山中央峰亮度增加的原因,在于从月球内部向外喷出了气体,至于开始时山峰发暗和呈现出红色,那是因为在气体的压力下,火山灰最先冲出了火山口。

柯兹列夫的观点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其中包括一些颇有名望的天文学家。他们承认阿尔芬斯环形山的异常现象是存在的;但认为不能解释为通常的火山爆发,而是月球局部地区有时发生的气体释放过程。在太阳光的照耀下,即使是冷气体也会表现出柯兹列夫所注意到的那些特征。

早在1955年,柯兹列夫就在另一座环形山——阿利斯塔克环形山口,发现过类似的异常发亮现象,他也曾怀疑那是火山喷发。1961年,柯兹列夫又在阿利斯塔克环形山中央观测到了他熟悉的异常现象,不同的是,光谱分析明确证实这次所溢出的气体是氢气。

这类现象究竟应该怎样解释呢?是火山喷发?还是气体释放?或者是其他什么现象呢?

红色斑点

天文学家们还不止一次在月球面上发现神秘的红色斑点。也是那个阿利斯塔克环形山,美国洛韦尔天文台的两位天文学家在观测和绘制它及其附近的月面图时,先后两次在这片地区发现了使他们惊讶的红色斑点。第一次是在1963年10月29日,一共发现了3个斑点:先是在阿利斯塔克以东约65公里处见到了一个椭圆形斑点,呈橙红色,长约8公里,宽约2公里。在它附近的一个小圆斑点清晰可见,直径约2公里。这两处斑点从暗到亮,再到完全消失,大约经历了25分钟的时间。

第三个斑点是一条长约17公里、宽约2公里的淡红色条状斑纹,位于阿利斯塔克环形山东南边缘的里侧,出现和消失时间大体上比那两个斑点迟约5分钟。

第二次他们观测到奇异的红斑是在1个月之后的11月27日,也是在阿利斯塔克环形山附近,红斑长约19公里,宽约2公里,存在的时间长达75分钟。这次由于时间比较充裕,不仅有好几位洛韦尔天文台的同事都看到了红斑,还拍下了一些照片。为了证实所观测到的现象是确实存在的,他们还特地给另一个天文台打了电话,告诉那里的朋友们赶快观测月球上的异常现象,但故意没有说清楚是在月球上的什么地方。得到消息的大文台立即用口径175厘米的反射望远镜(那两位洛韦尔台的天文学家用的是口径60厘米折射望远镜)迸行搜寻,很快就发现了目标。结果是,两处天文台观测到的红斑的位置完全一致,说明观测无误。红斑确实是存在于月面上的某种现象,而不是地球大气或其他因素造成的幻影。

这两次色彩异常现象都发生在阿利斯塔克环形山区域,而且都是在它开始被阳光照到之后不到两天的时间内。考虑到这些方面,有人认为月面上出现红色斑点的现象可能并不太罕

见,只是不知道它们于什么时间、在什么地区出现,而且出现和存在的时间一般都不长,要观测到它们就不那么容易了,需要具备较大和合适的观测仪器,以及丰富的观测经验和技巧,同时认为这类现象可能与太阳及其活动有关。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这类变亮和发光现象经常发生,单是在阿利斯塔克环形山区域,有案可查的类似事件至少在300起以上,表明它们是由于月球内部的某种或某些常存原因引起而形成的。

1969年7月,首次载入登月飞行的“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在到达月球附近和环绕月球飞行时,曾经根据预定计划,对月面上最亮的这片阿利斯塔克环形山地区进行了观测。这座著名环形山的直径约37公里,山壁陡峭而结构复杂,底部粗糙而崎岖。飞船指令长阿姆斯特朗是从环形山的北面进行俯视的,他向地面指挥中心报告说:“环形山附近某个地方显然比其周围地区要明亮得多,那里像是存在着某种荧光那样的东西。”遗憾的是,宇航员们没有对所观测到的现象作进一步的解释。

红色发光现象

就在洛韦尔天文台的两位科学家发现阿利斯塔克环形山附近的红斑时,英国的两位科学家注意到了另一个著名的环形山——开普勒环形山也存在类似现象。开普勒环形山在阿利斯塔克环形山东南方向,直径约35公里,是带有辐射纹的少数环形山之一。1963年11月1日,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两位研究人员,在拍摄开普勒环形山及其附近地区的照片时,注意到就在这片地区内,在两小时内两次出现了红色发光现象,发光面积大得使他们惊讶,每次都超过了10000平方公里。

他们从三个方面对这次有色现象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首先,他们指出持续时间不长而面积那么大的发光现象,不可能由某种月球内部原因造成,而应该认为是起因于太阳。其次,他们认为,由于月球不存在大气,月面受到紫外线、X射线、伽马射线等全部太阳辐射的猛烈袭击,这时,月面的某些地方有可能被激发而发光,面积也可能比较大。再次,他们明确提出,开普勒环形山这两次发光现象的根源在于太阳面上出现了耀斑。11月1日那天,太阳上出现了两次规模不算大的小耀斑,它们的时间间隔与开普勒环形山的两次红色发光现象的时间间隔基本一致。

两位英国科学家的观点比较新颖,但他们没有得到广泛的支持。如果他们把月面辉光现象与太阳耀斑联系在一起的解释是正确的话,那么,月球发光现象也该有周期性,而且在太阳活动极大、耀斑出现较多的那些年份里,红斑现象也应该出现得更多、更频繁。观测表明,这样的事从来没有发生过。

亮点位于月球明暗界线附近

1985年5月23日,希腊的一位学者正在调试自己门径为11厘米的折射望远镜。当时月球的月龄为4,也就是从月朔算起,大体上只过了4天的时间。在连续拍摄的7张月球照片中,有1张吸引了大家的注意,照片上出现了一个事先没有预料到的清晰的亮点。经过核查,亮点位于月球明暗界线附近的普洛克鲁斯C环形山地区。

对此,希腊学者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他认为:由于月面没有大气,被太阳照亮的月面部分的温度,与没有太阳照亮部分的温度相差悬殊。当太阳从月面上某个地区日出时也就是从那些正好处在明暗界线附近的地区日出时,一下子从黑夜变为白天的那部分月面温度迅速升高,从零下100多摄氏度升到100多摄氏度。强烈而迅速的温度变化使得月球岩石胀裂开来,被封闭在岩石下面的气体突然冲到月面,迅速膨胀,产生了明亮而短暂的发光现象。最近,美国的一位通讯工程师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他曾检测过一些从月球上采集回来的月球岩石标本,发现岩石中含有像氦和氩之类的挥发性气体。他认为,月岩热破裂时释放出来

的电子能,完全有可能把挥发性气体点燃,引起短暂的闪光现象。他还表示,他的设想并非毫无根据。据说,月球岩石在地面实验室里进行人工断裂时,确实曾放出过小火花。

过去也确实多次有人在月球明暗界线附近,发现过这类短暂的发光现象。但是,在得不到阳光的月球阴暗部分,也曾观测到过这种闪闪发光现象。这又该如何解释呢?

短暂的现象

早在1787年,英国著名天文学家赫歇耳就曾观察到过月球表面的红色辉光。最近这些年来,月球上的辉光、雾气、彩斑现象似乎有所增加,这也许与观测手段的发展有关。这些被称为“月球短暂现象”的变幻现象,日益引起各国天文学家的关注。

到目前为止,已经记录到的“月球短暂现象”数以千计,也许其中的一部分是由于大气干扰等原因造成的错觉或幻觉,但短暂现象的存在是否定不了的。

这类短暂现象的范围一般都不大,方圆一二十公里,平均持续时间一二十分钟到半个来小时,而且多数都发生在地质年龄比较轻的那些环形山附近,譬如阿利斯塔克、阿尔芬斯等环形山,以及月面洼地的边缘地区。应该相信这决不是偶然的。

至于这些短暂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一直是众说纷纭,似乎是证据充分、很有说服力的火山喷发和火山活动学说,也没能得到多数人承认。其中很致命的一点是:不论是地面观测还是宇航员亲临月球的考察,都没能找到新喷射出来的熔岩痕迹,也没有看到月面局部面貌有所改变。前面提到的其他论点,以及认为是地球的潮汐作用触发月震、月震转而又使密封在月岩下面的气体冲向月面等观点,那就更不完善了。

有人把月球短暂现象称做“变幻无常的月球现象”。说它“变幻无常”,反映了我们对它的来龙去脉还不清楚,但事实真相总会有大白的一天,尤其是发生在离我们这么近的月球上的现象

月亮从哪里来

月亮从哪里来 “月球是地球的妻子、姐妹,还是女儿?”——这是困扰人类千百年的问题,也形象地概括了关于月球起源的三种假说:“分裂说”、“俘获说”和“共生说”。但是随着对月球探测和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三种假说都暴露出一些不能自圆其说之处,“大碰撞分裂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分裂说”是最早问世的月球起源假说。1881年,英国天文学家达尔文提出了月球起源的共振分裂假说。他认为,原来地球自转很快。自转一周仅须4小时,而太阳引起熔融态的原始地球的潮汐周期则是它的一半。即2小时。他还计算出与地球大小相等、平均密度又相同的流体的最小自由振动周期也是2小时,于是产生了共振,使潮汐的振幅越来越大。结果原始地球振幅最大的部分脱离地球形成了月球…… 随着科学的发展,“分裂说”很快被否定。20世纪60年代,“俘获说”,开始流行。这一假说认为,月球是地球从绕太阳运转的其他轨道上俘获过来的。但这一学说也很快被摒弃。有天文学家进行模拟计算后指出,由于地球附近太阳引力较强,原始月球必须走到离地球不足5万千米时,才有可能摆脱太阳引力,被地球俘获成为卫星。但若月球真的走到离地球那么近时,几乎不可能不与地球相撞。 紧随其后的是“共生说”。这一学说认为。在形成太阳系的原始星云中,太阳和地球先于月球诞生。此后,绕太阳公转的星子在内侧或外侧接近原始地球时,必然有一部分星子也与原始地球以相同方向运动。另一部分星子则反方向运动,这两部分星子互相撞击后,有的落到原始地球上,有的则从原先绕太阳公转变为绕原始地球转动。这些绕原始地球转动的星子或撞击碎片称为“月球星子群”,他们在与围绕太阳运行的星子不断碰撞过程中俘获后者,质量不断增大,逐渐结合成数个“原始月球胚胎”。最后,形成绕地球公转的月球。 这一假说也是破绽百出。首先,假说无法解释为什么月球上严重亏损铁元素,而与它几乎同在一星云区域的地球上却有丰富的铁元素。第二,现已得知月球早期表面曾一度处于熔融状态,但根据共生说“长期碰撞、缓慢堆积”的理论,月面上不可能出现大范围的高温。第三,共生说无法说明地月系如此高的角动量是如何得来的,而角动量问题往往是检验月球起源假说成立与否的试金石。 1975年,美国天文学家哈特曼和戴维斯共同提出了“碰撞说”,“碰撞说”提出,约45亿年前,原始地球受一个火星大小的天体(忒伊亚)的撞击,撞击碎片在环绕地球的轨道上形成了月球。“碰撞说”几乎可以解释目前已知的月球所有的主要特点。例如:月球与地球的质量比高达1.23%,是所有卫星与其环绕的行星的质量比中最高的,这可以用月球是由地球遭受碰撞分裂而诞生的特殊性来解释;相对于地球的角动量而言,月球有较大的角动量,这可以从忒伊亚斜着撞击地球所带的角动量被转移给新生成的月球来解释;月球上强烈亏损挥发性元素,月球表面上一度处于熔融状态,这两点都可以从碰撞产生的高温来解释。由于大碰撞分裂假说可以解释月球的许多主要特点,所以该假说成为国际上占主导地位的月

小学三年级下册《月球之谜》课文及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月球之谜》课文及教案 【课文】 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那皎(jiǎo)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月球是从哪里来的?上面有些什么东西?它跟地球一样吗?古往今来,1969年7月20日,两名美国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十分奇异的景色:这里的天空黑沉沉的,表面却洒满灿烂的阳光,月球上满是尘土、岩石和环形山,没有水,没有任何生命。月球是一片荒漠的世界。 把细菌撒在从月球带回来的尘土上,细菌一下子都死了,难道这些尘土有杀菌的本领吗? 再看看用植物做试验的结果:把玉米种在月球的尘土里,和在地球土壤里生长没有明显不同。可是,水藻一旦放进月球尘土,就长得特别鲜嫩青绿。 这一连串试验结果是多么令人费解啊! 一项研究结果说,月球曾经有过火山活动。从月球采回的一块岩石,据估计它的年龄已有46亿年了,而在地球上,只能找到40亿年前的石块。难道月球比地球的年龄还大?或者是月球的火山活动比地球还早?这又是一个谜! …… 对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 【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自主学习,认识月球,了解月球,讨论月球未解之谜。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课前准备 教师、学生准备:有关月亮的图文资料、图片、神话传说、古诗词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激发阅读兴趣 1.导语:茫茫太空,有着不可计数的星球。(课件出示:能反映月色皎洁、环境清幽的图片)月亮自古以来,就于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它尤其受诗人们的钟爱。那皎洁的月光,富有变化的月形,激起了诗人们多少怀念与感慨,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诗歌?(课件出示有关月亮的诗词)古人还赋予月亮一些美称,你知道吗? 2.师:今天,我们就走近地球的近邻——月球。去探求它的一些秘密。 3.问:你对月球了解多少? 对于月球,你还想了解什么?(小组讨论,写在纸条上) 4.人们多想登上月球,去解开心中的疑问。1969年7月20日,美国的两名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发现了更多的月球之谜(板书:之谜)。 二、初读 1.自读课文,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读正确、读流利。读完标出自然段。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件出示:课后讨论题) 三、分段指导,朗读感悟。(1——2) 1.师:读的多好呀,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人们不禁产生了许多的遐想,谁来读读这一自然段? 2.指名读。(课件出示:圆月图片)朗读,评价。 3.理解:遐想。 4.师:是啊,为了探索月球的奥秘,人类登上了月球,实现了梦想。 (课件出示:宇航员登月图片)他们在月球上看到了什么? 5.生自读第二自然段。画出说明月球景象的句子。 6.指名说说月球的景象。(课件:句子)(竞赛朗读)

月球学案(1)

月球专题复习 一、学习目标 1、月球概述 2、主要的月相及升落时间 3、日月食和大小潮 二、知识梳理 (一)月球概况: 1、任务:依据逻辑关系,参考月球的物理参数,将下列有关月球的地理现象用箭头联结,使之成为知识结构图。 2、月球表面特征: __________是月球表面最突出的特征,其成因可能是由__________形成的,也可能是由________形成的。 3、月球的运动: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为_________日,称为恒星月。 【思考1】为什么地球上的人永远只能看到相同的半个月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月亮与某一恒星两次同时中天的时间间隔叫做“恒星月”,27.32日,恒星月是月亮绕地球运动的真正周期。朔望月比恒星月长,道理与太阳日比恒星日长是一样的。恒星月与日常生活关系不大,而朔望月却因为是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与地球上涨潮落潮有关,与航海、捕鱼有密切的关系,对人们夜间的活动有较大的影响,同时在宗教上月相也占有重要位置,所以人们自然地以朔望月作为比日更长的记时单位。 朔望月,又称“太阴月”。月球绕地球公转相对于太阳的平均周期。为月相盈亏的平均周期。以从朔到下一次朔或从望到下一次望的时间间隔为长度,平均为29.53天。我国的先民们把月亮圆缺的一个周期称为一个“朔望月”,把完全见不到月亮的 一天称“朔日”,定为阴历的每月初一;把月亮最圆的一天称“望日”,为阴历的每月十五(或十六)。从朔到望,是朔望月的前半月;从望到朔,是朔望月的后半月;从朔到望再到朔为阴历的一个月。 (二)、月相: 1、月相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引力小 F 体积与质量小 B 无大气 H 无液态水 I 无声音 E 温差大,辐射强 J 多环形山 G 无蔚蓝天空 C 无生命 D 无风雨

我们一直在研究月亮的来源

月亮究竟打哪儿来 人们一直以来都猜想月球或许起源于一场天体的碰撞灾难,最近对月岩的同位素分析终于为这一“大碰撞假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关于月亮的起源,最主要的理论是大碰撞理论,认为月亮是由天体碰撞形成的。当地球还是原始地球的时候,一个被称为忒伊亚(希腊神话中月亮女神塞勒涅之母的名字)的星体与它相撞,释放了许多的能量,将忒伊亚和地球的大部分地幔汽化,这些被汽化的物质飞离地球后慢慢结合起来,就形成月球这个美丽而贫瘠的星体。 天文学家查尔斯?达尔文之子、乔治?达尔文(George Darwin),在1898 年提出了月球起源的裂变理论,他认为地球和月亮是一体的,后来分开了。但是,这一猜测并没有给出相应的机制。1975 年,美国天文学家威廉·哈特曼(William K. Hartmann)和唐纳德·达韦斯(Donald R. Davis)提出了大碰撞理论,并论证此类巨大的碰撞可以产生轨道动力学特征与今天的地月系统相符的体系。但是,这个理论一直以来只是一种可能的解释,并没有物理证据的支持。 不过,这个理论如今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华盛顿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了新的证据:我们的月亮确实是很久以前在太阳系的一场灾难中形成的。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上。这一发现解决了科学家们困惑了30 多年的谜题。 这些调查结果的关键是锌。或者更具体地说,是在月球岩石中发现的一种较重的锌的同位素。一群地质化学家分析了阿波罗登月任务期间收集的玄武岩(为了保证样本的多样性,研究小组分析了20 个不同的月球岩石样本,这些岩石分别是阿波罗第11、12、15 和17 号任务时在月球上的不同位置采集的),以及月球陨石样本,并将月岩与地球上的同类岩石做比较。

地球的概述_2000字

地球的概述_2000字 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 小学作文作文网 地球概述 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从诞生之日起,已历46 亿年。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是第三颗,位于水星和金星之后;在八大行星中大小排行是第五。地球是唯一一个不是从希腊及罗马神话中得到的名字。Earth一词来自于古英语及日耳曼语。这里当然有许多其他语言的命名。在罗马神话中,地球女神叫Tellus——肥沃的土地(希腊语:Gaia,大地母亲)。地球是目前唯一一个存在已知生命体的星球。

地球数据 年龄:44~46亿年。 公转周期:约365.2422天 回归年长度:366.2422天。 公转轨道:呈梨形。7月初为远日点,1月初为近日点。 自转周期:恒星日为23小时56分04秒。太阳日为24小时。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卫星(天然)——1颗(月球) 大气主要成份——氮(78%)、氧(21%)和二氧化碳(0.037%)水蒸气(0.03%)稀有气体(0.933%) 地壳主要成份——氧(47%)、硅(28%)和铝(8%)。 表面大气压——1013.250毫帕,或760毫米高汞柱。 赤道半径=6378.140公里 极半径=6356.755公里 平均半径=6371.004公里

赤道周长=40075.13公里 体积=10832亿立方公里。 质量=5.9742×10^21吨。 平均密度=5.518g/cm^3 地球表面积=5.11亿平方公里。 海洋面积=3.617453亿平方公里。(占总表面积的70.8%) 陆地面积=1.49亿平方公里(占总表面积的29.2%)

纬度1°长度=111.133-0.559cos2φ公里(纬度 φ处) 经度1°长度=111.413cosφ-0.094cos3φ公里大气中的声速(0度)V=331.36米/秒 大气中的声速(常温)V=340米/秒 地球表面磁场强度~5×10-5特斯拉 北磁极:76°N,101°W; 南磁极:66°S,140°E

《月球之谜》教案

22月球之谜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生字和新词。 2.朗读课文,通过讨论初步认识月球。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月球之谜,合作、探究月球之谜。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激发阅读兴趣。 1.导语:茫茫太空中有着不可计数的星球。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太阳,今天,我们要走近地球的近邻——月球。 2.(出示能反映月色皎洁、环境清幽的图片)同学们,古往今。来,人们仰望天上的一轮明月,总会激起无穷的疑问。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就曾问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今天,我们面对着这散发着冷冷清辉的明月,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她吗?(及时肯定鼓励,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3.“赌娥奔月”“吴刚伐桂”都是民间传说。人们想登上月球,去解开心中的疑问。1969年7月20日,美国的两名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发现了更多的月球之谜。(板书课题。) 二、提出自选要求。 1.画出生字、新词,练习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读正确、读流利。 2.画出课文中列举的月球上的难解之谜。 3.就你最感兴趣的一个不解之谜,结合搜集的资料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猜想。 三、组内交流。 1.小组长设计形式,检查组内同学的生字、生词认读情况和课文朗读情况。 2.组内同学交流提出的月球之谜。 3.讨论大家都比较感兴趣的关于月球之谜的猜想。 四、全班交流。

1.各组选派代表或采用组员接读的方式,向大家展示朗读的正确和熟练程度,其他小组注意对生字词正音。 2.你在阅读中发现了哪些月球之谜? (1)有条理地说出文中直接描述的未解之谜。如月球是从哪儿来的?它跟地球一样吗?月球上的尘土有杀菌的本领吗?为什么不同植物种在月球尘土里 生长得不一样?月球的年龄比地球大吗? (2)鼓励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如月球上为什么会有那样奇异的景色?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月球上真的没有任何生命吗?宇航 员在月球上怎么行走? 五、合作学习,深究同回。 1.对某一未解之过感兴趣的学生结为一组,大家共同猜想谜底。 2.根据教师提供脉资料袋”展开讨论,组内成员分工,将讨论结果记录下来。 “资料袋”。 (1)月球起源之谜:目前,人类关于月球的起源,一共提出了三种假说:月球被捕获说、地月同源说和地球分裂说。到目前为止,三种假说都没有取得强有力的证据,因此产生了第四种假说——“月球——宇宙飞出”说。 (2)月球年龄之谜:根据从月球带回的岩石标本,可以测定月球的年龄。经分析发现,与地球上90%的年龄最大的岩石相比,月球岩石99%的年龄更长。1973年,世界月球研讨会上曾测定一块月球岩石年龄为53亿岁,而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是37亿岁。有些科学家提出,在地球形成之前,月球早已在星际空间形成了。 (3)两位宇航员在登上月球后,马上开始了紧张的工作:他们检查了登月器的着陆情况,一切正常;他们拿出铁锹,采集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他们从登月舱中取出一块纪念碑,把它竖立在月球上,纪念碑上刻着地球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图像,上面还刻着: 1969年7月,太阳系的行星——地球上的人类第一次在月球上留下足迹,我们代表全人类,来这里做一次和平的旅行。 然后,又在月球表面安装了电视摄像机;又安装了一台太阳风测定装置,用来检测宇宙射线;还安装了用来精确测定月球和地球间距离的激光仪,测定月震

月球起源

月球起源 月球从何而来?到目前为止,关于月球的起源,科学界的争论从来没有统一,关于月球起源有三种假说,一种是月球被捕获说;一种是地月同源说;一种是地球分裂说。但这三种假说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取得强有力的证据。 当前主流观点认为,月球被捕获说是指地球引力将月球捕获,使月球从行星变成了地球的卫星。这一假说从天体力学的角度看,有许多致命的弱点。月球被太阳抓过去的可能,要远远大于地球。还有木星,它也比地球大得多,具有极为强大的引力,是使地球免遭巨型陨石轰击的自然屏障,月球闯入太阳系时应该被木星捕获轮不上地球。俘获说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无法解释现在月球的正圆形轨道形状。根据引力的规律,它应该沿一条扁形或椭圆形轨道运行,而不应该沿一条近圆形的轨道运行。同时在统计学上也站不住脚。难怪不少天体物理学家认为:地球捕获月球作为自己的卫星的可能性极小,甚至完全无此可能。 地月同源说与地球分裂说根本无法解释月球岩石物质成份不同于地球。如果要想象地球将月球那么大的一块抛出,而自身没有散架反而形成两个几乎完美的球体,也是极端困难的。月球从何而来?我们不知道,那些天文学家同样不知道。总之要解开这个迷团,看来只能是跳出那三种假说了。 地球膨裂说认为,月球是原始太阳爆炸形成的。46亿年前,太阳因内部的核聚变而发生爆炸,飞出许多熔融的火球。地球、月球就在其中。在飞离太阳的过程中,一些小一点的火球由于离大火球较近而被“俘获”,形成了大火球的卫星。月球因离地球较近而被“俘获”,形成了地球的卫星。 月球是在太阳爆炸之后飞过地球一旁的时候由于离心力降低而被地球俘获的,所以月球围绕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正圆形的。而行星是原始太阳爆炸形成的,所以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 因为太阳系是原始太阳爆炸形成的,因此太阳表面物质飞出形成的火球密度较小,太阳表面下面的物质飞出形成的火球密度较大,而且岩石物质成份也不同。因为月球比地球在从太阳飞出时的深度浅,所以月球的月岩中所含的铝、钙和钛等轻的化学元素比地岩中要多6倍,而铁、钠、镁重的化学元素却很少,岩石物质成份不同于地球。

月球之谜教学设计

月球之谜教学设计 月球之谜教学设计(一): 《月球之谜》教案 一、兴趣导入,积累诗句。 1、播放视频《彩云追月》,学生聆听音乐,欣赏画面,,师根据画面吟诵《春江花月夜》中的三句诗。 2、多么动人的月色啊!你想起了哪些跟月亮有关的诗句呢?(四名学生交流) 3、出示新月图,谁给这幅新月图配上恰当的诗句?看满月图,谁能扮演诗人给这幅满月图题诗?(学生交流) 4、望着皎洁的月亮和不断变化的月形,古代文人学士不仅仅吟诗作画,还寄托情怀。PPT出示图片和文字: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完美的/遐想! ⑴自由读。 ⑵谁愿意把这句话读给大家听。

(评:你读出了月夜的美。你读得个性轻柔舒缓。)理解“遐想”,你曾想到过什么?(评:听了你的朗读,真的让人浮想联翩)齐读。 5、师:是啊,神奇的月球以前引起多少人的遐想,以前牵动多少人的情怀啊!其实,古往今来,为了探索月球的奥秘,人类已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这天就让我们走进月球,共同追寻人类的脚步去探索月球之谜。(师生板书课题)理解“谜”。PPT出示“谜”在字典中的两种解释,学生选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打开书本,据老师的要求,自己来读读课文。要求: 1、给课文标上自然段序号,划出生词,读准字音。 2、把课文读通顺,做到不添字、不漏字。 3、找一找,课文写了月球的哪些“谜”? 学生自读。反馈: 1、出示词语:夜幕、降临、悬挂、以前、奥秘、努力、登上、估计、年龄、神秘、探索(小老师领读──齐读)3、刚才老师巡视了一下,同学们……

真会读书!此刻老师看看这些词语你们掌握得怎样?(PPT出示词语:自由读,指名读,质疑问难:“临”的部首、“幕”的部首,什么意思?哪个部首跟其意思有关?“旦”的意思? 小结:识记汉字要注意音形义结合。 2、课文共几个自然段?我们请一个小组开小火车读。其他同学仔细听,本文写了哪些月球之谜?(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评读。读通难读的句子:“月球上满是尘土、岩石和环形山,没有水,没有任何生命”。然后用序号标出文中所写的7个月球之谜,同桌交流对照(屏显)月球是从哪儿来的? 上面有些什么东西? 它跟地球一样吗? 难道月球上的尘土有杀菌的本领? 为什么不同植物在月球尘土中生长状况不同? 难道月球比地球的年龄还大? 月球的火山活动比地球还早? 三、精读品味,读中悟情 1、课文读通顺了,老师请同学们再快速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中写了哪些月球之谜,给这

月球的地质构造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月球的地质构造: 月球与地球一样有壳、幔、核等分层结构。最外层的月壳平均厚度约为60-65公里。月壳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占了月球的大部分体积。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温度约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状态的。月球直径约3476公里,是地球的1/4、太阳的1/400,月球的体积只有地球的1/49,质量约7350亿亿吨,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1左右,月球表面有阴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区域,亮区是高地,暗区是平原或盆地等低陷地带,分别被称为月陆和月海。在地壳之下有一层由矽酸盐形成的厚地函层,是地幔。然而它并不像地球的地幔。月球的只是部分特别炽热。 地函下可能是一颗由熔化的铁所形成的小核,直径约为三百至四百公里。月球的质心往地球方向偏离了原本几何地理中心约2公里,所以靠近地球方向的地壳也较薄。 月球并没有全球性磁场,但是它的一些表面石头存有剩余的吸引力,表明月球早期曾有过全球性磁场。 月球具有几乎没有大气层,没有磁场,弱重力场和稳定的地质构造等特征. 月球表面土壤中蕴藏着几百万吨的氦—3,氦—3是一种高效、清洁、安全的核聚变燃料,1吨的氦—3所产生的电量足以供全人类使用1年;月球上丰富的硅、铝、钛、铁等同样是未来地球矿产资源的巨大储存库. 从月震波的传播了解到月球也有壳、幔、核等分层结构。最外层的月壳厚60~65公里。月壳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早期的天文学家在观察月球时,以为发暗的地区都有海水覆盖,因此把它们称为“海”。而明亮的部分是山脉,到处都是星罗棋布的环形山。除了环形山,月面上也有普通的山脉。 月球的起源: 在科学的概念里,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它围绕着地球奔腾回旋不息,它诞生40多亿年来,从未离开过地球的身旁,是地球最忠实的伴侣。 任何天体都有它形成、发展与衰老的演化过程。月球起源与演化的研究,对了解太阳星云的成分、分馏、凝聚与吸积过程、类地行星的形成与演化、地月系统的形成与演化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月球的起源与演化一直是人类十分关注的自然科学的基本问题之一。100多年来曾有过多种有关月球起源与演化的假说,但至今仍众说纷纭,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说法。这些月球成因学说争论的焦点在于,月球是与地球一样,在太阳星云中通过星云物质的凝聚、吸积而独立形成,还是由地球分裂出来的一部分物质形成的?月球形成时就是地球的卫星,还是在后期的演化中被地球俘获而成为地球卫星的? 任何有关月球的起源的假说都必须符合以下一些基本事实: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卫星,月球的公转是围绕地月系统质量的质量中心旋转,月球的公转平面与地球的赤道面并不一致。月球的质量约为地球的1/81,月球的平均密度为3.34克/立方厘米,只有地球平均密度的60%。月球与地球的平均成分差异很大,月球比地球富含难熔元素,匮乏挥发性元素和亲铁元素。月球比地球缺水,比地球还原性强。月球内部也有核、幔、壳的圈层状结构。月球表面岩石的年龄一般均大于

2020年日历表可记事打印版

December12月2019年周日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 1感恩2初七3初八4初九5初十6十一7大雪 8十三9十四10十五11十六12十七13国家公祭14十九 15二十16廿一17廿二18廿三19廿四20廿五21廿六 22冬至23廿八24平安夜25圣诞节26腊月初一27初二28初三 29初四30初五31初六

January 1月2020年 周日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 1初七元旦2初八腊八节3初九4初十 5十一6十二7十三8十四9十五三九10十六11十七 12十八13十九14二十15廿一16廿二17廿三18廿四小年 19廿五20廿六大寒21廿七22廿八23廿九24三十除夕25正月春节 26初二27初三五九28初四29初五30初六31初七

February 2月2020年周日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 1初八 2初九3初十4十一立春5十二六九6十三7十四8十五元宵节 9十六10十七11十八12十九13二十14廿一情人节15廿二 16廿三17廿四18廿五19廿六雨水20廿七21廿八22廿九 23二月八九24初二25初三26初四27初五28初六29初七

March 3月2020年周日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 1初八2初九3初十九九4十一5十二惊蛰6十三7十四 8十五妇女节9十六10十七11十八12十九植树节13二十14廿一 15廿二16廿三17廿四18廿五19廿六20廿七春分21廿八 22廿九23三十24三月大25初二26初三27初四28初五 29初六30初七31初八

April 4月2020年周日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 1初九愚人节2初十3十一4十二清明 5十三6十四7十五8十六9十七10十八11十九 12二十13廿一14廿二15廿三16廿四17廿五18廿六 19廿七谷雨20廿八21廿九22三十23四月大24初二25初三 26初四27初五28初六29初七30初八

2._月球之谜_教学设计_教案

2._月球之谜_教学设 计_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掌握本课词语。积累一些与月球有关的诗句。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球表面的基本情况。 3.培养就掌握的材料提出问题的能力。 2.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月球是个什么样的世界,文中写了月球的哪些不解之谜。 2.培养查找资料的习惯,积累一些与月球有关的诗句,感受月球的神秘和魅力,能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从神奇的传说到科学地了解太阳知识,我们共同迈出了探索宇宙的第一步。宇宙中的一切都在吸引着我们人类,白天有太阳,夜晚有月球悬挂在天上。从小我们就听说过月球的故事,你能给大家讲一讲吗? 2.月球中的嫦娥使我们浮想联翩:究竟她长什么样她生活居住的月球又是什么样的直到人类的第一次登月,才揭开了月球的神秘面纱,但它却产生了更多的谜团。今天我们便来学习《月球之谜》。(板书课文题目)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熟悉的字音多读几遍。 (2)借助字典掌握生字的字形,注意字的书写。 (3)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意思。 (4)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描写月球的语句。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新词卡片,读准字音。 悬xuán挂曾cénɡ经奥ào秘努nǔ力登dēnɡ上任rèn 何一旦dàn 估ɡū计年龄línɡ遐xiá想水藻zǎo一项xiànɡ夜幕mù降临lín (2)认清字形。 ①找出相同结构的生字。 上下结构:幕悬奥登藻旦努左右结构:临任撒项估龄 ②找出生字的形近字。 幕--墓登--凳撒--散估--故县--悬努--奴旦--但藻--澡 (3)书写指导。 ①不要多写一笔:“临”左部不要写成“忄”。“悬”上部的“县”不要多写一横。 ②“登”右上部的笔顺:。 ③“奥”的第3笔是“”,没有钩。 ④“藻”的偏旁是“艹”,属于上下结构。 (4)用生字组词。 幕-幕布夜幕临-来临临时奥-深奥奥秘 项-项链项目估-评估估计登-攀登登场 (5)理解词语意思。 皎洁:明亮而洁白。探索: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 遐想:悠远地思索或想象。奥秘:深奥的尚未被认识的秘密。 水藻:生长在水里的藻类植物的统称,如水绵等植物。 (6)全文共有八个自然段,第二自然段描绘了月球的情况。

月球知识我知道

月球知识我知道 初一七班 合:“中秋赏月”这一民间习俗在广袤大地延续。神秘的月亮不知引起了多少文人的幻想,牵动了多少游子的情愫,留下了多少美丽的传说。而这些年,人们有了惊人的发现:文人的艺术想象常常成为未来科学的先兆。宋代诗人苏轼的“高处不胜寒”之说等大胆的猜测,竟在科技日益发达的20世纪,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后得到证实。“科学源于幻想”这已成为当今新格言。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初中生,他们在朗朗的夜空里,遥望灿烂的明月,品着香甜的月饼,吟诵优美的诗篇,不仅会有宋代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那种大胆幻想,更会萌生做阿姆斯特朗第二的雄心壮志。 甲:月球又称“月亮”。在望远镜发明之前,古代的人们只能在晴朗的夜晚,用眼睛仰望皎洁的明月。看到月亮表面有明有暗,形状奇特,于是人们就编出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免捣药等美丽神话。古希腊人则把月球看作美丽的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并且把女神狩猎时从不离身的银弓作为月球的天文符号。 皎洁月亮一轮浩月月亮皎洁新月当空一弯新月一钩残月月挂星汉月色朦胧月色迷人月光万缕淡淡月光晓风残月月色迷蒙月光如洗月隐星疏月光班驳清辉遍地圆月当空明月高悬明月如镜一轮圆月 不见乡书传雁足,惟见新月吐蛾眉。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倾如熔金。 乙:月球是一个神秘莫测的星球。因为“月球的起源”是个十分古老的问题,但今天天文学家对此仍然是众说纷纭。18世纪以来的月球起源假说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三类,即同源说、分裂说和俘获说,但都一一被科学家否定了。所以至今没有人知道月球到底是怎么出现的。 杨利伟、费俊龙、聂海圣、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潘占春、刘旺、刘伯明、张晓光、赵传东、陈全、邓清明、 丙:月球表面的环境,与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大不相同。月球上没有大气,处于一种高度的真空状态,连声音都无法传播。月球上也没有水,就是在对月球的岩石分析中,也没有发现水分。那里满目荒凉,毫无生气,是一个没有生命活动的世界。月球上没有大气层,月面直接暴露在宇宙空间。因而月表的温度变化非常剧烈。白天最热时,月表温度可达127℃;夜间最冷时,温度则可降到——183℃。没有大气,又没有水,月球上也就没有云雾雨雪等气象变化。因此,在地球上用望远镜观察月球,可以清楚地看到月表的各种形态。玉兔、夜光、素娥、冰轮、玉轮、玉蟾、桂魄、蟾蜍、顾兔、婵娟、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冰镜、广寒宫、嫦娥、玉羊等。 丁:随着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西向东移动一大段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月亮位相变化,叫做月相。“人有悲欢离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5、遥望美丽的月球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5、 遥望美丽的月球 活动目标: 1、了解月球表面的基本情况和有关月球的未解之谜。 2、培养学生依据获取的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就掌握的材料提出问题的能力。 4、积累一些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活动重难点: 利用资料交流、古诗句积累和想像等手段,引导学生感受月亮的神秘和魅力,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课前准备: 1、有关《月球之谜》的资料。 2、学生搜集有关月球的资料。 3、搜集古诗词中描写月亮的名句。 活动时间:2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出示挂图。 月亮在天文学上又叫“月球”它还有很多美称,有谁能告诉大家?

2、古往今来,人们仰望天上的一轮明月,总会激起无穷的疑问!的确,月球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神秘的星球,它还有很多谜值得我们去探索。 3、板书课题。第七课遥望美丽的月球 二、认识月球表面的景象。 1、月球是不是像我们想像的那样呢?他到底藏着多少秘密啊?经过人类不断探索,直到1969年7月20日,两名美国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随机出示:宇航员首次登月的图片)发现了更多的月球之谜。今天就让我们和宇航员一起来探索——月球之谜。 大家看见了什么? 2、能不能用一个词概括月球上的景象?(奇异)“奇异”是什么意思呢?学生观察插图,联系地球的景象理解“奇异”。(在地球上,地上阳光灿烂,天空一样阳光明媚,可是在月球上,地上阳光灿烂,天空却是黑沉沉的。这跟地球上的景象完全不一样,很奇怪,很特别,这就叫“奇异”。另外,月球表面满是尘土、岩石和环形山,没有水,没有任何生命,跟我们想像的有月宫、有嫦娥姑娘、有桂花树完全不同,很奇怪。这叫做“奇异”。) 三、讨论:为什么说月球是一片“荒漠”? 月球上满是尘土、岩石和环形山,没有水,没有任何生命,这就叫做“荒漠”。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22《月球之谜》_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22《月球之谜》 本文是关于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22《月球之谜》,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材简析: 《月球之谜》是新课程标准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介绍月球知识的科普的文章,课文从皓月当空的美好景象落笔,说到人类第一次登月后看到的月面,接着列举了一些与月球有关的不解之谜,最后以“对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结束。文章短小精悍,蕴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可读性强,趣味性强。 这篇课文在写法上很有特色:第一段用优美的文字,渲染月光给人们留下的美好印象,不但突出了月亮本身的魅力,而且也和第二段中月面的荒凉形成对比;文章主体是介绍与月球相关的几种难解之谜,其间巧妙地运用疑问句和感叹句,强化了月球的神秘;结尾是开放式的,以“神秘”来概括上面列举的几种谜,与文题相呼应,同时激起读者探索的愿望。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逐步培养学生探索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因此,在教学本课时,一是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感受月亮的神秘和魅力;二是要抓住“谜”字,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本文列举的只是几个关于月球的不解之谜,对于学生来讲,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在学习此类文章时,我认为应大胆地引入一些课外知识,让学生去讨论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掌握“夜幕、降临、悬挂、曾经、奥秘、努力、估计、神秘、探索”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课文提到的月球相关的未解之谜,激发学生探索月球和宇宙奥秘的兴趣。 3.培养学生根据掌握的材料提出问题的能力。 4.积累一些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月球与人类有什么关系

月球与人类有什么关系? 月球从何而来?到目前为止,关于月亮的起源,科学界的争论从来没有统一,摪⒉迶登月计划曾使许多科学家认为,这次人类登月可以彻底结束关于月球起源问题的争论。摪⒉迶登月计划不但没有带回科学家预期的答案,而是带回了比登月以前多出不知多少倍的新疑问。关于月球的起源有三种假说,一种是月球被捕获说;一种是地月同源说;一种是地球分裂说。但这三种假说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取得强有力的证据。 月球被捕获说是指地球引力将月球捕获,使月球从行星变成了地球的卫星。这一假说从天体力学的角度看,有许多致命的弱点。月球被太阳抓过去的可能,要远远大于地球。还有木星,它也比地球大得多,具有极为强大的引力,是使地球免遭巨型陨石轰击的自然屏障,月球闯入太阳系时应该被木星捕获轮不上地球。超出了撀逑<迶的月球为什么会安全留在地球的轨道上。俘获说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无法解释现在月球的正圆形轨道形状。根据引力的规律,它应该沿一条扁形或椭圆形轨道运行,而不应该沿一条近圆形的轨道运行。同时在统计学上也站不住脚。难怪不少天体物理学家认为:地球捕获月球作为自己的卫星的可能性极小,甚至完全无此可能,除非月球是挢栽笖被地球捕获的。 地月同源说与地球分裂说根本无法解释月球岩石年龄和物质成份不

同于地球。宇宙的年龄上限不超过200亿年,而月球不但比地球、太阳更古老,它几乎与宇宙同龄,最保守的估计,月球也有50亿-100亿年的历史。如果要想象地球将月球那么大的一块抛出,而自身没有散架反而形成两个几乎完美的球体,也是极端困难的。月亮从何而来?我们不知道,那些天文学家同样不知道。总之要解开这个迷团,看来只能是跳出那三种假说了。 美国科学家威廉·罗伊·谢尔顿指出:“为了将月球维持在现在的轨道上,承认有某种因素使月球就范是重要的,因为…阿波罗?宇宙飞船在距离地面150公里的轨道上,围绕地球飞行,如果要90分钟旋转一圈的话,它(月球)就必须每小时飞行2.9万公里。与此同时,某种因素也必须准确的让月球以一定的高度和运行速度飞行。只要保持一定的方向和速度,它就不会偏离地球轨道。看一下人类当初如何使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轨道就明白了,不过,人造卫星虽然要保持一定的速度、高度和方向,由于它不会偏离轨道,所以不见得一定要微妙的地心引力与离心力来保持平衡。” 谢尔顿还指出:“过去在讨论月球起源问题时,科学家们几乎费尽了心机,但问题依旧是问题。他们对月球准确地选择了这么一条轨道感到无法理解,肯定存在某种因素,它使月球以现在的高度和速度运行。”

《月球之谜》教案

22 月球之谜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生字和新词。 2.朗读课文,通过讨论初步认识月球。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月球之谜,合作、探究月球之谜。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激发阅读兴趣。 1.导语:茫茫太空中有着不可计数的星球。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太阳,今天,我们要走近地球的近邻——月球。 2.(出示能反映月色皎洁、环境清幽的图片)同学们,古往今。来,人们仰望天上的一轮明月,总会激起无穷的疑问。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就曾问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今天,我们面对着这散发着冷冷清辉的明月,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她吗?(及时肯定鼓励,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3.“赌娥奔月”“吴刚伐桂”都是民间传说。人们想登上月球,去解开心中的疑问。1969年7月20日,美国的两名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发现了更多的月球之谜。(板书课题。) 二、提出自选要求。 1.画出生字、新词,练习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读正确、读流利。 2.画出课文中列举的月球上的难解之谜。 3.就你最感兴趣的一个不解之谜,结合搜集的资料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猜想。 三、组内交流。 1.小组长设计形式,检查组内同学的生字、生词认读情况和课文朗读情况。 2.组内同学交流提出的月球之谜。 3.讨论大家都比较感兴趣的关于月球之谜的猜想。 四、全班交流。

1.各组选派代表或采用组员接读的方式,向大家展示朗读的正确和熟练程度,其他小组注意对生字词正音。 2.你在阅读中发现了哪些月球之谜? (1)有条理地说出文中直接描述的未解之谜。如月球是从哪儿来的?它跟地球一样吗?月球上的尘土有杀菌的本领吗?为什么不同植物种在月球尘土里生长得不一样?月球的年龄比地球大吗? (2)鼓励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如月球上为什么会有那样奇异的景色?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月球上真的没有任何生命吗?宇航员在月球上怎么行走? 五、合作学习,深究同回。 1.对某一未解之过感兴趣的学生结为一组,大家共同猜想谜底。 2.根据教师提供脉资料袋”展开讨论,组内成员分工,将讨论结果记录下来。 “资料袋”。 (1)月球起源之谜:目前,人类关于月球的起源,一共提出了三种假说:月球被捕获说、地月同源说和地球分裂说。到目前为止,三种假说都没有取得强有力的证据,因此产生了第四种假说——“月球——宇宙飞出”说。 (2)月球年龄之谜:根据从月球带回的岩石标本,可以测定月球的年龄。经分析发现,与地球上90%的年龄最大的岩石相比,月球岩石99%的年龄更长。1973年,世界月球研讨会上曾测定一块月球岩石年龄为53亿岁,而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是37亿岁。有些科学家提出,在地球形成之前,月球早已在星际空间形成了。 (3)两位宇航员在登上月球后,马上开始了紧张的工作:他们检查了登月器的着陆情况,一切正常;他们拿出铁锹,采集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他们从登月舱中取出一块纪念碑,把它竖立在月球上,纪念碑上刻着地球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图像,上面还刻着: 1969年7月,太阳系的行星——地球上的人类第一次在月球上留下足迹,我们代表全人类,来这里做一次和平的旅行。 然后,又在月球表面安装了电视摄像机;又安装了一台太阳风测定装置,用来检测宇宙射线;还安装了用来精确测定月球和地球间距离的激光仪,测定月震

探索月球奥秘月球资料

探索月球奥秘月球资料 一、概述 月球 月球又称“月亮”。在望远镜发明之前,古代的人们只能在晴朗的夜晚,用眼睛仰望皎洁的明月。看到月亮表面有明有暗,形状奇特,于是人们就编出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免捣药等美丽神话。古希腊人则把月球看作美丽的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并且把女神狩猎时从不离身的银弓作为月球的天文符号。 月球基本上没有水,也就没有地球上的风化、氧化和水的腐蚀过程,也没有声音的传播,到处是一片寂静的世界。月球本身不发光,天空永远是一片漆黑,太阳和星星可以同时出现。 月球上几乎没有大气,因而月球上的昼夜温差很大。白天,在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夜晚温度可低到-183℃。由于没有大气的阻隔,使得月面上日光强度比地球上约强1/3左右;紫外线强度也比地球表面强得多。由于月球大气少,因此在月面上会见到许多奇特的现象,如月球上的天空呈暗黑色,太阳光照射是笔直的,日光照到的地方很明亮;照不到的地方就很暗。因此才会看到的月亮表面有明有暗。由于没有空气散射光线,在月球上星星看起来也不再闪烁了。 月面上到处是裸露的岩石和环形山的侧影。整个月面覆盖着一层碎石粒和浮土。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表面有明亮的区域和暗灰色部分。原来明亮的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山区和高地,暗灰色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平原。 月亮比地球小,直径是3476公里,大约等于地球直径的3/11。月亮的表面面积大约是地球表面积的1/14,比亚洲的面积还稍小一些;它的体积是地球的

1/49,换句话说,地球里面可装下49个月亮。月亮的质量是地球的1/81;物质的平均密度为每立方厘米3.34克,只相当于地球密度的3/5。月球上的引力只有地球1/6,也就是说,6公斤重的东西到限月球上只有1公斤重了。人在月面上走,身体显得很轻松,稍稍一使劲就可以跳起来,宇航员认为在月面上半跳半跑地走,似乎比在地球上步行更痛快。 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它是围绕地球运转的、唯一的天然卫星,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384400公里。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是一个随圆形轨道,其近地点(离地球最近时)平均距离为363300公里,远地点(离地球最远时)平均距离为405500公里,相差42200公里。 像地球一样,月球也是南北极稍扁,赤道稍隆起的扁球。它的平均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500米,南北极也不对称,北极区隆起,南极区凹陷约400米。 月球在绕地球运动的过程中,还要跟着地球一起绕太阳运动。这就是说,月球绕地球运动一周后,再回到的空间位置已不是原出发点了。由此可见,月球在运动过程中还要参与多种系统的运动。月球的运动和其他天体一样,月球也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月球除东升西落外,它每天还相对于恒星自西向东平均移动13°多,因此,月亮每天升起来的时间,都比前一天约迟50分钟。月亮的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而自西向东的移动却是月亮围绕地球公转的结果。月亮绕地球公转一周叫做一个“恒星月”,平均是27天7小时43分11秒。月亮绕地球公转的同时,它本身也在自转。月亮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是相等的,即1:1,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也就是它自转的周期。 月球这种奇特地自转结果是:月球总以同一半面向着地球,而从地球上永远看不到月球背面是什么样,只有靠探测器才能揭开月背千古之谜,人类的这个愿

月球的来历和作用

月球的来源和作用 地址:四川省彭州市竹瓦九年制学校李守安 QQ:342922500 E-mail:lian0011@https://www.360docs.net/doc/006666664.html, 关键词:月球空心月球飞船氘能源月球作用世界末日 内容摘要:在很久以前,圣星(火星与土星间已经分裂的行星法厄同)上产生了高度文明,他们以氢2(2H氘)为能源,在强磁反引力作用下,可以进行行星间旅行。圣星进入不能生存环境时段,他们制造出最大的一个旅行飞船-月球,满装最后的含氘的重水,离开圣星最后飞向正适合人类生存的地球,又过了很长时间,他们分别不同的对地球原人类进行科研进化。在10000年前,不同的地球人类在不同信仰的圣星人引导下进行了全球性的核战争,在争夺月球领导权中,月球被打出了七八个大洞,内部氘重水满天下落。核战引起的飓风飓浪、打破的月球的巨石和巨量氘重水,引起了长达40天的大洪水,使得地球海拔3000左右以下的人类全部消失,圣星人也两败惧伤,月球损失90%以上的能源后,又失去了反引力作用,在最后点点能源作用下,慢慢升到现在的位置达到引力平衡。几百年后人类发展了一些,开始认识了月亮。月亮就是这样产生的。 UFO、USO等海底奇事,都是在大量收集海水中的氘重水,未来某一天月球重新装上氘能源时,它又会当起传递、保护生命的重任。 1、月球的特点 月球直径约3476公里,是地球的3/11,体积只有地球的1/49,质量约7350亿亿吨,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1,月表岩石的密度为3.2-3.4克/立方厘米,而地球岩石的密度是 2.7-2.8克/立方厘米。从比例可看出月球约40%是空的。1969年,阿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在 登月中安放了“无源地震仪——月震侦察测量器”,以后的几次登月活动都安放了这种仪器。这些仪器自动工作,可以把测到的数据传回地球,这样人类就可以直接掌握月球的震动情况。但是当月震发生之后,科学家却面面相觑了。 “阿波罗”13号宇宙飞船在进入月球轨道的时候,宇航员用无线电遥控的方式使飞船的第三级火箭撞击月球,其能量相当于11吨TNT炸药爆炸的效果,地点选择在距“阿波罗”12号安放的月震仪140公里处。然而,奇怪的是这次人为制造的月震竟持续了3小时,月震的深度达35-40公里,直到3小时20分钟后月震才渐渐消失。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地震专家们惊愕不已,无法对这次月震为何能持续如此长时间作出科学的解释。但科学家不甘心,又利用“阿波罗”14号的S-4B上升段的火箭去撞击月球,结果又引起了一起达3小时的月震,深度还是35-40公里。在此之后,又利用“阿波罗”15号的火箭制造月震,震波竟传到了1100公里远的风暴洋,甚至到达弗拉矛洛高原的地震仪。如果用同样的方式在地球上制造地震,震波只能传1-2公里,也不会出现持续1小时之久的震动。 如果我们用同等力量去敲击两个悬空的金属球,一个实心球,一个空心球。那么我们就会发现空心金属球的震动时间远比实心球要长得多。科学家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就与此相类似。通过数次人为制造的月震显示,月球内部的结构肯定与地球不同,否则就不会发生类似的震动。从其震动的特点来说,十分像空心球体的震动。因此,就连最保守的科学家也认为,虽然不能得出月球内部完全是空洞的结论,但至少可以证明月球内部存在着一些空洞。 但以上这些试验还不能得出最后的结论,因为光有月震的横波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而人类在月球上安放的地震仪距离又过分接近,因而测不到月震的纵波。如果月球的确是中空的,那么纵波根本不会通过月球中心,而横波则会在月球壳体上反复震荡。科学家希望月球能发生一次较大的陨石撞击,通过测量纵、横月震波传播的时间差异,来证明月球内部是否中空。幸运的是,这种概率极低的事件竟然发生了。1972年5月13日,一颗巨大的陨石撞击了月面。其能量相当于200吨TNT炸药爆炸后的威力,参与“阿波罗”计划的科学家给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