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候静波教授)

合集下载

不同时机头针介入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疗效的影响

不同时机头针介入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疗效的影响

不同时机头针介入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疗效的影响侯明明【期刊名称】《包头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3)010【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时机头针介入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疗效的影响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A、B、C、D、E5个组,每组各20例患者.A组为常规的药物治疗组,B、C、D、E4个组则在A组的治疗基础上分别加上24 h之内、3d、7d、14 d的头针介入治疗.对比5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结果:5组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对比,神经功能缺损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D、E5个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0.0%、95.0%、95.0%、95.0%、75.0%.A、E两组的总有效率低于B、C、D三个组(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头针介入治疗,能够提高临床效果.患者发病7d内进行头针介入治疗,疗效确切,可将此时机内的时间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头针介入治疗的最佳时间,值得临床推广使用.【总页数】3页(P99-101)【作者】侯明明【作者单位】济源市人民医院介入科,河南济源459000【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不同时机使用他汀类药物对急性脑梗死期患者对临床疗效、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J], 梁建尤2.头针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改善及外周血管内皮素的影响 [J], 俞昌德;吴炳煌;陈旭军3.全程护理对急性脑梗死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探讨 [J], 何胜男4.全程护理对急性脑梗死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探讨 [J], 高寒[1]5.支架取栓术介入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J], 陈长兵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分类及介入治疗方法(全文)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分类及介入治疗方法(全文)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分类及介入治疗方法(全文)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领域中,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目前具有挑战性的病变类型之一。

冠状动脉分叉部位血液形成湍流且局部剪切力高,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冠脉分叉病变占经皮冠状动脉介人治疗总量的15%-20%[2]。

冠脉分叉病变解剖结构千变万化,且治疗过程中也会随时改变,目前尚无适用于所有分叉病变的手术方法。

尽管近年来进展非常大,其治疗策略仍存在争论。

通常分叉病变的手术治疗方式分为六类:(1)单支架技术(one-stent technique,OST);(2)支架球囊技术(stent with balloon technique,SBT);(3)支架对吻技术(kissing stent technique,KST);(4)T支架技术(T stenting technique.TST);(5)支架挤压技术(crush stenting technique,CRT);(6)Cullotte支架技术(Cullotte stenting technique,CUT)。

与简单冠状动脉病变的PCI治疗相比, 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手术远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术后再狭窄率及手术费用较高, 而临床预后较差、手术成功率较低[2]。

因此,冠脉分叉病变最合适的策略、最优化的技术策略不只是要达到最佳的即刻临床效果,更重要的是要获得最佳的长期预后效果:较低的再狭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的发生率等。

1.分叉病变的定义冠脉分叉病变是指冠脉主支、分支部位分别或同时存在的严重狭窄的病变,主要包括前降支一对角支病变,其次为回旋支一钝缘支病变、右冠状动脉远段病变和左主干末端分叉病变。

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bifurcation coronary lesions,BCI)是指分叉部位2支血管均有>50%的狭窄病变,且病变累及分支(side branch,SB)血管开口。

CTO病变介入治疗技巧PPT参考课件

CTO病变介入治疗技巧PPT参考课件
-易成功
← 闭塞段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内科 16
CTO近端重度扭曲并分叉
-不易成功
↖ ↖ ← 严重扭曲
↗ ← 闭塞处
闭塞处分支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内科 17
LAD闭塞处发出对角支
-不易成功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内科 18
LAD闭塞处发出对角支
-不易成功
LAD闭 →
塞处
↖ 对角支
对侧造影能够显示导丝是否在血管真腔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内科 39
当第一根导丝进入夹层时: 平行导丝技术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内科 40
平行导丝技术
← 导丝在血 管腔外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内科 41
平行导丝技术

第二根导 丝进入真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内科 42
平行导丝技术要求的技巧
(>50%)
p<0.04
7
In-stent Restenosis
(>50%)
13 4
Re-occlusions
BMS (n=100) SES (n=100)
Note: * Stented segment including proximal and distal 5 mm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内科 60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内科 36
CTO介入治疗器械决定操作是否成功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内科 37
CTO病变介入治疗技巧
1. 常见的失败原因 2. 容易成功病变(病例)的选择 3. 器械的选择 4. 方法的选择 5. 何时应该停止手术 6. 药物支架的效果 7. 并发症的处理

分叉病变Provisional术式介绍及支架选择

分叉病变Provisional术式介绍及支架选择

分叉病变Provisional术式介绍及支架选择分叉病变(bifurcation lesion)是冠状动脉疾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其中冠状动脉血管分叉处存在狭窄或闭塞。

治疗分叉病变的主要方法之一是经皮冠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利用支架植入来扩张狭窄的血管。

分叉病变的治疗较为复杂,所以对术式选择和支架选择有一定的要求。

在处理分叉病变时,有几种不同的PCI术式可供选择,包括Provisional术式、2叶术式和Provisional 分屈支架术式等。

其中Provisional术式是最常用的一种。

Provisional术式的操作步骤如下:1. 首先,导丝(guide wire)通过冠状动脉分叉处的狭窄或闭塞段,进入较大的主动脉血管。

2. 随后,一根扩张球囊导管(balloon catheter)通过导丝进入分叉处的狭窄或闭塞段,将球囊扩张,扩张血管。

3.接下来,扩张球囊导管被撤回,测量它的直径,以便选择合适尺寸的支架。

4. 此时,选择一根合适尺寸的支架导管(stent catheter)放置在主动脉血管的主干或较大分支内。

然后,支架释放,使之植入狭窄或闭塞的血管分支。

5.最后,撤回支架导管,完成手术。

在选择支架时应当根据冠状动脉解剖结构、病变类型以及患者特点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目前,常见的支架类型有药物洗脱支架和自膨胀支架。

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是一种涂有药物的金属支架,通过药物释放来抑制新生血管内膜增生,减少再狭窄几率。

DES通常是首选的支架类型,因为它能够减少后续再狭窄可能性,有较好的长期效果。

自膨胀支架(self-expanding stent)是一种金属支架,采用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可自行膨胀支撑起血管,不需要球囊扩张。

自膨胀支架适用于分叉病变中较小的支架通道,因为它可以更好地顺应分叉处的形状。

【阜外介入实战教程】IVUS在分叉病变中的应用

【阜外介入实战教程】IVUS在分叉病变中的应用

【阜外介入实战教程】IVUS在分叉病变中的应用
栏目简介
心在线与阜外医院冠心病介入诊疗中心独家合作,于每周日推出“阜外医院冠脉介入实战教程”。

这套教程最突出的特点是,全部由阜外医院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中青年专家教学,绝不空谈理论,而是将他们千锤百炼的心法和诀窍倾囊相授。

本期导读
分叉病变是PCI操作最具挑战性的病变之一。

IVUS在PCI术中可准确评估支架膨胀、贴壁、边缘情况,其应用于分叉病变具有独特优势。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崔锦钢老师,从IVUS指导的分叉病变分型,IVUS术前、术中和术后评估作用,及IVUS应用于分叉病变的临床获益,结合一临床实例,对IVUS在分叉病变中的应用做了详细解读。

听了崔老师的讲解,您有所收获吗?如果喜欢本课程,欢迎多多留言支持、转发分享哦!
讲者简介
崔锦钢,男,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冠心病方面研究,进行介入及冠心病危重症研究工作。

1999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后在北京协和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1999年始在阜外医院从事心内科工作至今,擅长急、危、重症病人的诊治,熟练应用心内科危重症抢救技术,如床旁血流动力学监测,血液滤过、右心导管技术,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及临时起搏器置入等技术。

获得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基金资助一项,参加国内多项国家课题及相关临床研究,如冠心病ANP、BNP、左西孟旦对心衰患者临床研究,参加编写《如何预防心肌再梗死》《心脏病学实践2010》《肥厚型心肌病》《心脏病学实践2012》《冠心病诊疗进展2013》等专著,发表多篇冠心病临床及介入治疗方面文章。

目前主要工作为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及冠心病相关研究。

冠脉分叉病变的处理策略PDF版另有word版

冠脉分叉病变的处理策略PDF版另有word版

冠脉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策略目录➢分叉病变的基本概念➢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基本方法➢分叉病变的评估及治疗策略➢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临床问题及技术细节➢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新型辅助技术一、分叉病变的基本概念➢分叉病变占所有PCI的15%-20%, 30%-45%是真分叉病变;PMV:主干血管近段;MB:主干血管远段;SB:分支血管;POC:汇合多边区;Carina:分叉嵴➢冠脉分叉部血流方向发生改变,导致局部形成涡流或湍流;➢分叉嵴对侧低剪切应力区易形成斑块;➢分叉嵴对侧低剪切应力区湍流场可抑制药物支架再内膜化和损伤新生内膜,高剪切应力区则容易激活血小板。

1, 1, 1 1 , 1, 01, 0 , 10, 1, 11, 0, 00, 1, 00, 0, 1MBDistalMBProximal SB分叉病变的分型Medina 分型分叉病变的分型陈氏分型二、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基本方法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基本方法➢单支架技术✓Crossover✓开口精确定位➢双支架技术✓C rush✓C ulotte✓T支架✓V支架➢必要时支架技术单支架技术➢单支架Crossover✓简单Crossover✓支架过渡Crossover➢分支开口精确定位:✓常见用于前降支开口精确定位,也可用于其他分叉病变。

找到真正的开口是关键!✓Szabo技术单支架技术的主要难点在于分支保护!双支架技术➢Crush技术:包括经典Crush、Mini-Crush、DK-Crush 、Step-Crush、Rreversed-Crush等;➢Culotte技术:包括经典Culotte、Mini- Culotte、DK-Culotte等;➢T支架技术:包括经典T支架及改良T支架;➢V支架技术:包括V支架以及Kissing-Stent(SKS )。

Crush技术经典Crush技术Crush技术➢适应症:✓需双支架策略及分支与主支夹角<70°。

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

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
[ 参考文献] []郭东梅 ,蒙 国照. 留置针 封管 方式 与静脉炎关系 的 1 静脉
研究【 .实用护理杂 志,2 0 ,1 () . J ] 0 3 9 6 :1
管 针 是 防 止 管 内凝 血 的必 要 措 施 之 一 。选 用 生理
盐水对 9 例病人的临床观察并得 到证实。生理盐 4 水为等渗溶液 ,能维持细胞 内外 的渗透压和容量 , 与体内水盐平衡及血循环密切相关 。 2 使用生理盐水操作简单 ,不需要溶媒稀释 . 以免在稀释溶液过程 中产生污染 ,该药价格便宜 , 符合生理要求 ,是静脉封管的可靠方法 。
二、分叉病变处理对策
2 .根据主干与分支血管的成角大小分型 :分
叉病变 的角度对 于斑块移动性和治疗策略而言有 重要 意义 ,根据分叉 角度 分型为 Y型分叉 病变 , 指分支和主干之间的夹角 <7 。 0 ,它 的介入治疗有 以下特点 ,导引钢丝或支架进人分支血管较为容 易 ,但扩张主支时斑块移动性 ( 铲雪现象)也更 明显 ,并且很难采用 T型支架技术满意覆 盖分支 开 口; T型分叉病变 ,指分支和主干之间的夹角 > 7。 0 ,此型分叉病变 P I C 时有 以下特点 ,导引钢丝 或支架进入分支有一定难度 ,但 一旦导引钢丝成
收稿 日期 :2 1 一o 一O 00 4 6
作者 简介 :宋丽娟 ( 7 ~ 1 7 )女 ,20 年毕业于昆明医学院 ,主治医师 ,从事心 内科 8 9 01 年。
云南 医药 2 1 年第 3 卷第 5 01 2 期
不 强 ,不容易记住 ,同时对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无 清晰的指导作用 。
分叉病变在 P I C 病变中占 1%~ 6 5 1%,介入治 疗会导致斑块移位 、分 支血管开 口弹性 回缩 ,甚 至在对分叉病变的主支进行处理时 当支架覆 盖分 支 的病变时 ,支架棵有可能挡住分支 ,或斑块受 到球囊 或支 架挤 压后 向边 支开 口移 动 ,即发 生 “ 铲雪 ”现象 ,而引起分支血管的狭窄或闭塞 ,增 加并发 症的发生和影响介入治疗 的效 果 ,是 P I C 操作最具挑战性 的病变之一【 1 J 。是否有必要同时处 理分支病变 以及如何处理等问题 ,目前仍然存在

药物涂层球囊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边支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药物涂层球囊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边支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药物涂层球囊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边支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冠状动脉疾病的治疗也在不断创新。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边支介入治疗一直是心血管内科医生面临的难题之一。

传统的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治疗方式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边支介入治疗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药物涂层球囊的出现,为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边支介入治疗带来了新的变革。

本文将针对药物涂层球囊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边支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冠心病常见的病变类型之一,其治疗一直备受关注。

由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特殊解剖结构和复杂病理生理特点,使得治疗非常具有挑战性。

传统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然而这些方法在处理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边支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支架错位、交叉支遮挡、支架内衬等。

而且支架植入会导致边支管腔狭窄,增加了再狭窄和血栓形成的风险。

急需一种新的治疗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

药物涂层球囊(DCB)作为介入治疗的一种新型工具,其特殊的药物释放特性和较低的血管内剩余架构使得其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边支介入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药物涂层球囊外层覆盖有载药聚合物,并在球囊扩张时释放药物,通过局部广谱抑制细胞增殖和纤维化反应,达到抑制再狭窄的目的。

药物涂层球囊采用不同于支架的治疗方式,避免了支架植入所带来的副作用,降低了治疗的复杂性。

临床研究表明,药物涂层球囊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边支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一项关于药物涂层球囊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治疗中的多中心研究显示,使用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可显著降低术后血管内再狭窄和血栓形成的风险,同时减少术后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

药物涂层球囊还能够减少血管内剩余架构,降低术后术区病变复发的风险,从而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

药物涂层球囊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边支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还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传统的治疗方式需要使用支架等器材,耗材成本较高,而且需要长期抗血小板治疗以预防血栓形成。

冠状动脉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操作规范和应用进展

冠状动脉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操作规范和应用进展

专家简介:候静波,医学博士,博士后,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心内科副主任,教育部心肌缺血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龙江学者特聘教授。

兼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腔内影像及生理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学会心血管分会常委及血栓学组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血管健康医学分会常委,中国研究型医院心血管循证与精准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健康服务适宜技术分会专家委员会特邀专家;黑龙江省医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心脏学会副会长;FACC,FSCAI;《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ESC Cardiovascular中文版》编辑等。

负责国自然基金4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黑龙江省政府一等、二等奖各1项,华夏医学、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

发表SCI文章62篇,最高影响因子23.425。

述评冠状动脉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操作规范和应用进展黄幸涛 候静波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是逐渐兴起的应用近红外光对血管内膜进行横断成像的技术。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OCT轴向分辨率为10~15μm,高分辨率使其能区分正常血管壁的内、中、外膜3层结构,识别斑块类型与斑块特征,能够精确地区分脂质、钙化和纤维组织的成分,区分红、白血栓,还可以检测血管的微观结构,其结果与组织病理学高度匹配,因此有“光学活检”之称[1-2]。

OCT在识别冠状动脉病变、定量参数测量以及指导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OCT成像系统包括ENGINE引擎,发射激光光源设备,在机器的底部,一台电脑主机,主要处理信号干涉后的成像及再次运算,DOC及主动后撤装置,能够自动旋转并以一定速度后撤,实现图像的扫描功能,还有一些外部设备,比如键盘、鼠标、显示器及刻录光驱等,它的成像原理是利用近红外光穿透组织反射信号的不同来实现干涉成像。

经桡动脉途径改良 Culotte 技术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分析

经桡动脉途径改良 Culotte 技术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分析

经桡动脉途径改良 Culotte 技术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分析盛晓生;翁少翔;周斌全;傅国胜【期刊名称】《心电与循环》【年(卷),期】2013(000)003【总页数】3页(P202-204)【作者】盛晓生;翁少翔;周斌全;傅国胜【作者单位】310016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心内科; 浙江省金华市人民医院心内科;310016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心内科;310016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心内科;310016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心内科【正文语种】中文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指冠状动脉主支、分支部位分别或同时存在严重狭窄的病变,分叉病变的处理一直是介入治疗中的难点,其中对分支开口的影响是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主支支架后分支开口狭窄加重、闭塞或出现新的狭窄[1]。

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方法有很多,本文旨在分析改良Culotte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效果及随访情况,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0月至2011年8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行介入治疗的患者58例,其中男50例,女8例,年龄34~83(64.5± 10.2)岁。

合并高血压46例,高脂血症7例,糖尿病13例;有近期吸烟史15例;稳定型心绞痛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51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2例;单支病变4例,双支病变21例,三支病变33例。

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4.6%~73.2%(55.6± 8.5)%。

分叉病变定义根据Lefevre分型,且主支血管直径≥2.5mm,边支血管直径≥2.25mm,既往该分叉部位未植入支架。

排除有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严重瓣膜病变、半年内有脑血管意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严重肝肾功能不全以及预计寿命<1年者。

1.2 方法1.2.1 药物治疗所有患者手术前一天予氯吡格雷300mg负荷剂量,然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他汀类药物按常规给药,手术当天予标准水化处理。

欧洲分叉俱乐部第一个10年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专家共识解读医心评论

欧洲分叉俱乐部第一个10年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专家共识解读医心评论

欧洲分叉俱乐部第一个10年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专家共识解读医心评论来源:《医心评论》杂志2019年第1期作者: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候静波据统计资料显示,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约占整个PCI事件的15%~20%,在手术即刻成功率及远期心脏事件方面,仍然是最具挑战性的冠脉病变之一,主要关注问题之一是治疗复杂性相关的晚期支架血栓形成。

欧洲分叉病变俱乐部(EBC)成立于2004年,旨在促进业界学术交流。

针对分叉病变管理的思考,EBC每年召开一次小型会议,由医生、工程师、生物学家、物理学家、流行病学家和统计学家专门对分叉病变进行详细讨论。

每次会议最终达成一个共识,反映了除介入心脏病专家意见外的很多其他科学家对分叉病变的综合看法。

今年是EBC成立10周年,为此,专家组成员将其近十年期间的年度会议精华内容进行了总结制定成共识。

一、分叉病变的分类分叉病变的简单描述、狭窄量化和PCI技术选择并不简单,因此在最初的两次年度会议中,EBC大多致力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分类讨论及治疗,最后共识提出了分叉病变的简化和通用的Medina分类标准(图1)。

EBC还提出对每个在分叉支架置入术中应用的各种技术具有精确的分类系统,便于描述的MADS分类(图2)。

Medina分类可能需要一些描述的改进,但由此增加的复杂性恐怕妨碍全球采用该系统,因此被省略。

更精确的病变描述可以综合考虑到两个分支之间的角度,侧支(SB)病变长度,观察/预期直径,以及TIMI血流,钙化情况,斑块分布,以及是否伴有溃疡。

此外,目前越来越能获得分叉病变的客观评价,如功能性评估、定量分析和腔内影像可能有助于进一步描述。

二、分叉病变治疗策略分叉处理技术应考虑分支的通畅性,这可能影响预后,或者侧支狭窄可能导致症状。

因此,EBC共识指出,侧支(SB)直径和长度都可作为评估缺血心肌范围的替代物;如果术者认为分支很重要,在主支置入支架前首先在分支置入导丝。

1. 单支架还是双支架策略?基于大量随机研究和注册研究比较单支架策略和双支架策略的证据,以及KISSS原则(保持简单、快速和安全),EBC推荐在大多数分叉病变中应用必要时分支支架技术(Provitional),即是首先主支支架,分支仅在严重再狭窄或血流受限时必要支架。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 侯钦沛 王凤娇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       侯钦沛 王凤娇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侯钦沛王凤娇冠状动脉急诊溶栓术是近20年来抢救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方法之一。

急性心肌梗死绝大多数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斑块破溃、出血或伴血管痉挛导致血栓形成,使管腔急性完全性闭塞。

急性闭塞的冠状动脉所供应的心肌因严重缺血而发生坏死。

如能尽快使堵塞冠状动脉的血栓溶解,恢复血流再灌注,挽救一部分濒临坏死的心肌,对减少梗死范围、维护左室功能、降低严重并发症、改善急性期和长期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溶栓注意事项开始溶栓前应询问病史,了解有无溶栓治疗的禁忌证。

检查血常规、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血型,可配好鲜血备用。

溶栓治疗争取尽早进行,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延误。

溶栓治疗开始得越早,其效果越好。

溶栓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疼痛、血压、心律和心率的变化,连续心电监测,溶栓剂开始注入前及点滴过程中每隔半小时作全套心电图,下壁梗死加做右胸及后壁导联,直到溶栓开始后3小时。

2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是经皮穿刺送入球囊导管、扩张狭窄冠状动脉的一种血管重建术。

自1977年应用于临床后,由于经验的积累、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导管、器械的不断改进,其适应证逐渐放宽,成功率明显提高,而严重并发症较前降低。

但PT-CA在临床应用的主要问题是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较高,为了克服其不足,1987年Sigwart首先将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应用于临床,在PTCA并发夹层、急性闭塞或濒临闭塞时置入支架,可保持血管通畅,大大减少了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需要,增加了PTCA的安全性;在首次介入治疗时,置入支架可显著降低再狭窄的发生率。

近年来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应用日趋广泛,是介入性心脏病学的一个重要进展。

以PTCA为基础的解除冠状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技术,统称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3 操作技术在能显示病变的最佳体位完成基础冠状动脉造影后,选择适宜的指引导管,在影像监视下,导丝引导下将引导导管尖端送至升主动脉,撤出导丝,将导引导管通过Y形连接器和多连三通相连接,松开Y形连接器的活瓣,使导管中的血液回流,并用冲洗液将残余气泡冲出,然后将活瓣拧紧,使引导导管充满对比剂后,将其尖端送至冠状动脉口,调整位置,使之与血管近端走行方向保持同轴;于理想的投照角度,将引导导丝送入所要扩张的冠状动脉远端;然后沿引导导丝将球囊导管送至病变部位进行预扩张;经造影显示病变被较满意预扩张后撤出球囊导管,送入载有支架的球囊导管至靶病变部位,选用支架球囊与血管直径之比为1~1.1:1,经注射对比剂确认支架置放部位准确以后,即可开始加压扩张,一般扩张压力为11~13标准大气压(1114~1317kPa),持续扩张20秒左右,将球囊抽瘪;对血管壁有明显钙化、支架在球囊加压时膨胀不完全或使用支架直径偏小时,可使用更大压力。

第十五届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

第十五届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

3月3日星期六上午101会议室复杂冠脉病变介入治疗研讨会左主干与分叉病变主持人:王伟民张大东贾绍斌季福绥沈珠军柳景华08:15-08:30从最新临床研究数据看无保护左主干病变血运重建策略王海昌08:30-08:45斑块的分布对左主干病变PCI策略的影响钱菊英08:45-09:00左主干病变严重程度的最佳评价方法傅国胜09:00-09:15左主干病变PCI后再狭窄与支架内血栓的预测因素于波09:15-09:30结合病例谈IVUS在左主干病变PCI中的应用宋现涛09:30-09:45结合病例谈FFR在左主干病变PCI中的应用郭丽君主持人:杜志民何奔徐亚伟魏盟刘惠亮李屏10:00-10:15分叉病变形成的血流动力学基础杨树森10:15-10:30分叉病变单支架、双支架选择原则陈纪林10:30-10:45分叉病变PCI后再狭窄及支架内血栓的预测因素颜红兵10:45-11:00双支架植入常用术式与选择黄岚11:00-11:15结合病例谈IVUS在分叉病变PCI中的应用郭宁11:15-11:30结合病例谈FFR在分叉病变PCI中的应用叶飞乐普医疗卫星会实践出真知——无载体药物支架Nano的合理应用主持:黄德嘉、光雪峰、李浪、张钲11:30-11:45 第一代药物支架的安全性面临挑战陈韵岱11:45-12:00 新一代无载体药物支架Nano——更安全更有效洪浪12:00-12:15 科学选择药物支架黄岚12:15-12:30 讨论夏勇强生卫星会Cordis 新领域,新思路分享沙龙主持:傅国胜李浪13:15-13:20 开幕致辞13:20-13:35“桡”有洞天:如何经桡动脉开展肾动脉支架术?(含病例分享) 黄伟剑13:35-13:50 支架优化释放:如何正确进行球囊预扩张和后扩张?(含病例分享)陈玉国13:50-14:05 成功基石:经桡动脉如何选择合适的指引导管?(含病例分享) 罗助荣14:05-14:15 讨论&总结3月3日星期六下午101会议室复杂冠脉病变介入治疗研讨会CTO病变主持人:吕树铮洪涛卢才义谭宁周颖玲张瑞岩14:30-14:45CTO病变PCI治疗:病人选择与适应症葛均波14:45-15:00冠脉造影以及MSCT可以为我们提供哪些信息?吴永健15:00-15:15CTO病变PCI导丝介绍吕树铮15:15-15:30正向技术:导丝通过闭塞段的基本方式、导丝的选择与操作李悦15:30-15:45结合病例谈-正向技术:导丝不在真腔,怎么办?李妍15:45-16:00结合病例谈-正向技术:导丝通过闭塞段后球囊不能通过,怎么办?罗建方主持:王建安王宁夫袁祖贻郑强荪柳弘陈玉国16:15-16:30逆向技术概述葛雷16:30-16:45逆向技术:微导管、导丝的特性与操作荆全民16:45-17:00逆向技术:血管入路与指引导管的选择周玉杰17:00-17:15结合病例谈- 逆向技术:侧支的选择与通过技巧李浪17:15-17:30结合病例谈- 逆向技术:反向CART与CART技术通过闭塞段谭宁17:30-17:45结合病例谈-正向与逆向技术结合处理CTO病变张斌3月3日星期六上午102会议室心电生理与起搏分论坛:室速专场主持人:曹克将万征郑强荪李莉郭成军8:15-8:35冠心病与心脏猝死预防黄德嘉8:35-8:55心脏离子通道病研究进展曹克将8:55-9:15室颤导管消融江洪9:15-9:35非遗传性心律失常的离子通道基础吴林9:35-9:55茶歇主持人:张奎俊邹建刚钟国强单其俊沙勇9:55-10:15心外膜室速诊断与消融孙英贤10:15-10:35心肌梗死后室速标测技术王祖禄10:35-10:55器质性心脏病室速消融李毅刚10:55-11:15非经典部位起源室速标测与消融姚焰美敦力卫星会创新引领时代,经典创造神奇主持人:宫建滨、姜铁民、李浪、赵仙先11:30-12:00 革命性的“零折叠”技术- 开创球囊新纪元李浪12:00-12:15 0NC Sprinter 最佳化支架植入效果李建平12:15-12:30 经典创造神奇- EBU、SAL的临床应用杨清吉威卫星会议程大会主席:林英忠、伍伟峰、陈冠昌、马依彤13:15-13:30 可降解支架的最新进展徐广马13:30-13:45 病例报道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心脏中心13:45-14:00 病例报道分叉病变旋磨处理陈竹君14:00-14:15 讨论3月3日星期六下午102会议室精彩病例与并发症专场主席:马长生吴书林讨论者:杨新春王东琦王玉堂丁燕生李莉陈健杨波14:30-14:50房颤射频消融并发症防治刘兴鹏14:50-15:00经心大静脉消融心外膜室性早搏周菁15:00-15:10困难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再诊断与消融张劲林15:10-15:20大动脉转位房室结双径路消融廖自力15:20-15:30法乐氏四联症外科矫正术后房速龙德勇15:30-15:40三维标测指导的室上性心动过速消融钟国强15:40-15:50双心房折返房速标测与消融谭宏伟15:50-16:00冠状窦起源房颤诊断与消融黄卫斌16:00-16:10讨论主席:马坚杨杰孚讨论者:王祖禄江洪杨平珍李莉钟国强李学斌16:10-16:20多灶性房速的标测与消融蒋晨阳16:20-16:30起搏器感染特殊病例的处理王龙16:30-16:40ICD电风暴的鉴别与处理梁远红16:40-16:50ICD术中心室多部位R波振幅低下1例刘红樱16:50-17:00CRT无应答解决方案之房室结消融董颖雪17:00-17:10机器人辅助植入左心室起搏电极1例单兆亮17:10-17:20左心室起搏电极导致心包填塞1例覃绍明17:20-17:30讨论3月3日星期六上午103会议室结构性心脏病病例讨论主持人:李华泰侯子山张智伟金梅杨天和张戈军08:15-08:25病例1 马依彤08:25-08:35病例2 曾智08:35-08:45病例3 李奋08:45-08:55病例4 周达新08:55-09:05病例5 潘欣09:05-09:15病例6 沈向前09:15-09:25病例7 王震09:25-09:35病例8 朱鲜阳09:35-09:50休息主持人:王玉林王慧深李奋吴炳祥沈向前盛国太09:50-10:00病例9 王广义10;00-10:10病例10 金梅10:10-10:20病例11 张戈军10:20-10:30病例12 侯子山10:30-10:40病例13 蒲晓群10:40-10:50病例14 张智伟10:50-11:00病例15李贵双11:00-11:10病例16徐乃勋星峰卫星会《手术成功的一半取决于器械》→ASAHI器械使用经验分享主持人:李建平、李浪、朱建华11:30-11:35 开场致辞李浪11:35-11:50 ASAHI新器械使用经验分享钱菊英11:50-12:05 题目待定王斌12:05-12:20 Asahi导丝在PCI临床中的应用李平12:20-12:25 讨论和问答李建平12:25-12:30 总结闭幕朱建华易生卫星会见证“爱立”时刻体验科技创新主席:方唯一杜志民周颖玲杨永健13:15-13:25 开场致辞13:25-13:35 非冠心病患者的肌钙蛋白升高张高星13:35-13:45 精彩病例分享金哲13:45-13:55 精彩病例分享赵刚13:55-14:05 讨论3月3日星期六下午103会议室结构性心脏病病例讨论主持人:赵仙先伍广伟张伟华覃军易岂建马依彤14:30-14:40病例1 孙勇14:40-14:50病例2 孔祥清14:50-15:00病例3 徐岩15:00-15:10病例4 王玉林15:10-15:20病例5 吴炳祥15:20-15:30病例6 华益民15:30-15;40病例7 张玉顺15:40-15:50病例8 王黎明15:50-16:00病例9 王慧深16:00-16:10病例10 杨天和16:10-16:20讨论16:20-16:25休息主持人:孙勇王震李贵双蒲晓群徐乃勋潘欣16:25-16:35病例11 宋志远16:35-16:45病例12 赵仙先16:45-16:55病例13 覃军16:55-17:05病例14 张伟华17:05-17:15病例15盛国太17:15-17:25病例16易岂建17:25-17:35病例17 刘煜昊17:35-17:45病例18 程应樟17:45-17:55病例19 伍广伟17:55-18:05病例20 伍伟峰3月3日星期六上午105会议室心血管专科医师培训教程基础知识主持人:盖鲁粤杨明刘斌曲鹏雷寒08:15-08:35心脏、大血管解剖及常见先心病的病理特点程晓曙08:35-08:55心脏瓣膜病的病因学特点李虹伟08:55-09:15冠脉循环的特点与缺血性胸痛陈良龙09:15-09:35心肌病的最新分类李为民09:35-09:55心脏正常传导系统及快速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杨新春基本技能主持人:刘梅林郑强荪李瑞杰安毅10:05-10:25心脏听诊的要点和技巧毛节明10:25-10:45心包穿刺术的适应证和操作要点马根山10:45-11:05心脏临时起搏器置入的指证和方法方全11:05-11:25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的基本原理及临床应用张钲诺华卫星会主席:霍勇刘唐威13:15-13:45 倍博特助力国人血压达标陈韵岱13:45-14:15 血脂异常及斑块干预策略魏盟心血管专科医师培训教程诊疗策略主持人:曾秋棠赵兴山丁文惠马礼坤金元哲14:30-14;50高血压急症的概念更新及处理原则孙宁玲14:50-15:10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降压目标和药物选择刘梅林15:10-15:30非ST段抬高ACS的早期治疗策略王斌15:30-15:50宽QRS波群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及处理要点李学奇15:50-16:10急性胸痛的诊断思路王贵松16:10-16:20休息专业热点主持人:郭静萱张抒扬杨天和程晓曙16:20-16:40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早期再灌注治疗-原则和流程张福春16:40-17:00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进展杨天伦17:00-17:20舒张性心力衰竭的诊治丁文惠17:20-17:40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的应用现状吴永健3月3日星期六上午106会议室我最难忘的病例报告会主持人:陈纪言朱建华高炜崔连群董平栓高传玉08:15-08:35复杂病变1王慧峰08:35-08:55复杂病变2 王勉08:55-09:15复杂病变3 夏洪远09:15-09:35复杂病变4 熊龙根09:35-09:55复杂病变5 吴强09:55-10:00休息主持人:霍勇葛均波陈方曾秋棠王海昌马根山10:00-10:20复杂病变1郭宁10:20-10:40复杂病变2 庞文跃10:40-11:00复杂病变3 卢成志11:00-11:20复杂病变4 张国兵微创卫星会“微讲堂”--- 左主干专题主席:王伟民联合讨论者:李志忠、刘斌、马礼坤、庞文跃11:30-11:45 病例1 王长谦11:45-12:00 病例2 王炎12:00-12:15 病例3 张励廷12:15-12:30 病例4 邱春光默沙东卫星会主持人:吕树峥13:15-13:45 急性冠脉综合症的降脂李建军13:45-12:15 新指南和降脂新趋势赵水平3月3日星期六下午106会议室与专家面对面病例研讨会主持人:徐亚伟周旭晨张抒扬刘惠亮李拥军张军(沧州)彭景添陈明14:30-14:50CABG术后PCI 1例张闻多14:50-15:10多支血管病变PCI治疗策略颜东15:10-15:30前降支“翻山”病变PCI 失败1例马依彤15:30-15:50极高危STEMI患者PCI 1例杨胜利15:50-16:10支架脱载1例陈彦东主持人:姜铁民陈方李国庆韩立宪侯静波刘健王玮程自平汤圣兴16:15-16:35复杂LM分叉病变的DK crush PCI策略李浪16:35-16:55心肌梗死PCI后猝死1例黄进16:55-17:15急诊PCI 1例殷兆芳17:15-17:35经桡动脉7F指引导管处理复杂病变1例傅向华17:35-17:55血栓脱落,防不胜防陈俊17:55-18:15 杂交手术1例王建安3月3日星期六109会议室8:30-17:30 美敦力创新导管室3月3日星期六下午110会议室PCI优化:FFR+OCT和临时起搏专场FFR在PCI中的临床应用主持人:郭丽君杜志民魏盟14:30-14:45FFR基本概念和操作技巧杨峻青14:45-15:00FFR病例1 程标15:00-15:15FFR病例1 胡新央15:15-15:30FFR病例1陆志刚15:30-15:40讨论总结OCT在PCI中的临床应用主持人:陈韵岱陈步星宋现涛15:45-16:05PCI术中OCT的角色陈步星16:05-16:25OCT在易损斑块中的应用宋现涛16:25-16:35讨论总结临时起搏的临床应用主持人:苏晞罗建方16:40-17:00临时起搏的临床应用苏晞17:00-17:20临时起搏在外周介入中的临床使用罗建方17:20-17:30讨论总结3月3日星期六111会议室C-Lvy进阶峰会2012探索篇:围术期强化他汀治疗的早期获益主持人:霍勇葛均波张抒扬08:15-08:35《早期获益,全程关爱》霍勇08:35-09:00新指南、新看点---PCI患者强化他汀治疗时机李浪09:00-09:25早期强化他汀治疗对术后无复流的作用机制探讨刘健09:25-09:50他汀减少造影剂肾病的学术进展及临床实践陈良龙09:50-10:00讨论与点评实践篇:全程关爱,坚持术后长期他汀治疗主持人:周玉杰王建安陈韵岱万征10:00-10:25PCI术后坚持强化他汀治疗的理论与实践吴永健10;25-10;50现实世界中冠心病患者他汀应用的挑战与决策周颖玲10:50-11:15PCI患者规范化随访实践李建平11:15-11:30讨论与总结经导管肾动脉去神经消融治疗顽固性高血压14:30-14:50 基本原理和手术器械简介王伟民14:50-15:10 手术操作过程和围手术期注意事项葛均波15:10-15:30 病例分享卢成志15:30-15:50 现状与展望霍勇3月2-3日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护技论坛-心血管介入围术期护理新视点主持人:郭静萱侯桂华13:00-13:10 开幕致词霍勇第一节专业护理培训13:10-14:30 专科护士的培养应燕萍14:30-14:50 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状况黄惠桥14:50-15:00 茶歇第二节护理热点争鸣主持:李杰刘焱张红梅王英张霞15:00-15:30 PCI术中介冠脉穿孔病例观察药素毓15:30-16:00 主动脉瓣置换突发并发症护理对策辜小芳16:00-16:30 射频术中并发症护理对策杜敏16:30-17:00 二尖瓣球囊扩张术护理陈务贤17:00-17:30 房颤射频消融个案病例护理探讨刘君19:00-21:00 晚宴第三节围手术期护理主持:冯琪刘继英杨玉珍李慧珠8:30-8:50 起搏器植入术中配合要点李菲8:50-9:10 肥厚性心肌病介入治疗护理李莉9:10-9:30 冠脉旋磨术中护理马立军9:30-9:50 房颤射频护理难点解析陆芸岚9:50-10:00 茶歇主持:毛燕君岳继华王晓燕李朝晖10:00-10:20 介入护理质量控制童素梅10:20-10:40 急性心梗PCI术后随访杨华10:40-11:00 PCI术后健康教育实施及效果评价王箐11:00-11:20 冠心病介入治疗护理新进展陈红雨11:20-12:00 赠书活动侯佳华12:00-13:00 午餐第四节关注护理新视点主持:赵霞邱月红黄晓梅齐自荣13:00-13:30 介入手术安全前提-前检查李淑荣13:30-14:00 射频术中慢经改良对快通道的保护初宁14:00-14:30 电生理射频心电图分析王蕊14:30-15:00 桡动脉入径影像支持张良15:00-15:30 建立心血管介入护理流程侯桂华15:30-17:30 参观导管室。

生物可吸收支架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生物可吸收支架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生物可吸收支架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王艺儒;侯静波
【期刊名称】《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年(卷),期】2024(33)2
【摘要】心血管疾病目前仍是人类的高发疾病,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无论是在发病率方面还是病死率方面,都位于心血管疾病的前列。

因此,CHD的治疗对于提升人类整体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以往对于CHD的治疗主要是应用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的方法,但是传统支架通常伴有支架内狭窄、晚期血栓形成等不良反应,近些年来生物可吸收支架逐渐应用于临床实践当中,为CHD的介入治疗开辟了新的思路。

本文主要对目前较为常用的生物可吸收支架及近几年来有关生物可吸收支架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进一步阐述生物可吸收支架在CHD介入治疗的应用前景及未来发展趋势。

【总页数】6页(P239-244)
【作者】王艺儒;侯静波
【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1.4
【相关文献】
1.生物可吸收支架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现状
2.生物可吸收支架与依维莫斯洗脱支架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Meta分析
3.生物可
吸收支架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研究及应用进展4.生物可吸收支架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5.生物可吸收血管支架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现状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现状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现状
米杰;齐向前
【期刊名称】《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年(卷),期】2007(004)002
【摘要】分叉病变是冠心病介入治疗操作中最具挑战性的病变之一.近些年,随着器材的创新,技术的改进,越来越多的病例采用介入治疗,但是采用何种策略治疗仍然是每个介入医生每天都要面对的问题,本文将介绍近年来有关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方面的一些技术和方法及各种方法的比较.
【总页数】3页(P159-161)
【作者】米杰;齐向前
【作者单位】天津医科大学心血管病临床学院、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天津,300457;天津医科大学心血管病临床学院、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天津,30045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1.4;R815
【相关文献】
1.双腔微导管在合并分叉病变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 [J], 彭育红;汝磊生;孙家安;赵玉英;张莉;齐书英;丁超;王冬梅
2.血管分叉角度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闭塞的影响 [J], 刘倩倩;张冬;杨浩瀚;徐晗;尹栋;窦克非
3.冠状动脉造影三维重建评估分叉角度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闭
塞的影响 [J], 王昊; 慕朝伟; 朱成刚; 尹栋; 丰雷; 刘帅; 赵志勇; 张冬; 窦克非
4.中国冠心病介入治疗发展现状: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J], 蔡炜;陈恩;陈良龙
5.单支架和双支架植入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效果比较 [J], 陈伟;胡玉宝;张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枚(09年10月),10年6月因有症状再行冠脉造影
发现为前降支、第一对角支真分叉病变,因冠脉钙
化较重,行IVUS检查后, 过程中造成前降支、对角
支急性闭塞,紧急于前降支植入支架,对角支未能
开通,患者PCI后反复有不稳定心绞痛发生,20天 后来我院。
外院造影结果
外院造影结果
外院PCI过程
外院PCI过程
0.01 0.1
1
10
100
Favors Provisional Favors Two-Stent
Brar et al. EuroIntervention, 2009 (in-press)
Bifurcation Stenting Meta-Analysis
Stent Thrombosis
Pan et al Colombo et al NORDIC Ferenc et al. BBC ONE CACTUS
Bifurcation Stenting Meta-Analysis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n et al Colombo et al NORDIC Ferenc et al. BBC ONE CACTUS
Overall
0.01 0.1
Provisional
Two Stent
Overall
0.01 0.1
Provisional
Two Stent
0.8% 1.7%
Relative Risk (95% CI)
0.56 (0.23-1.51)
P = 0.45
1
10
100
Favors Provisional Favors Two-Stent
Brar et al. EuroIntervention, 2009 (in-press)
Overall
0.01 0.1
Provisional
Two Stent
0.9% 0.7%
Relative Risk (95% CI)
1.12 (0.42-3.02)
P = 0.82
1
10
100
Favors Provisional Favors Two-Stent
Brar et al. EuroIntervention, 2009 (in-press)
TVF due to SB restenosis 2.8% (no angio f-up) NA
C ros s ov er from 1 s tent to 2 s tents 31.0%
Ang iog raphic S B res tenos is
Steigen TK et al. Circulation. 2006;114:1955-1961 Ferenc M et al. Eur Heart J 2008; 29: 2859–2867 Colombo A et al. Circulation. 2009;119:71–78 HildickSmith D et al. Circulation. 2010;121:1235-1243
How Often We Need 2nd Stent after MV Stent? Crossover from 1 Stent to 2 Stents
40.0%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0% NO R D IC BBK C AC T US B B C O NE 4.3% 9.4% 2.8% 19.2% 18.8% 14.7%
Unfavourable angle: mini crush
F i n a l
True Bifurcation
(significant stenosis on the main and side branches) No Provisional SB stenting No Yes Is SB suitable for stenting? Yes
Side Branch
-1.08 (-2.91- 0.74)
Overall
-20 -10 1 10 20
1.30 (-23.35 - 5.96)
Overall
-20 -10 1 10 20
Favors Provisional Favors Two-Stent
Favors Provisional Favors Two-Stent
试图恢复对角支血流未果
外院PCI过程
外院PCI过程
紧急于前降 支植入2枚
支架后
病例资料
患者因PCI后反复有不稳定心绞痛发生,较以往加
重,20天后来我院。
造影结果
造影结果
治疗策略
患者前降支有轻度重构,对角支闭塞,左冠提供对
角支少量的侧枝循环;
患者临床症状比较明显,但临床检查并无确切的缺
BBC ONE
CACTUS
500
350
PES
SES
9
6
Yes
Yes

6
9
6, 12
Brar et al. EuroIntervention, 2009 (in-press)
Bifurcation Stenting Meta-Analysis
Mortality
Pan et al Colombo et al NORDIC Ferenc et al. BBC ONE CACTUS
YES
NO
P value
0.01 0.83 0.02 0.005 0.41 0.03 0.006
13.9 2.47 88.6 1.73 65.5 0.65 83.3
8.87 2.51 71.7 2.33 59.1 0.96 29.3
U n f a v o u r a
bl e
a n g l e
Unfavourable angle
Bifurcation Stenting Meta-Analysis
Target Lesion Revascularization
Pan et al Colombo et al NORDIC Ferenc et al. BBC ONE CACTUS
Overall
0.01 0.1
Provisional
Bifurcation Stenting Meta-Analysis
Main Branch Stenosis
Pan et al Colombo et al NORDIC Ferenc et al. CACTUS
Provisional
Two Stent
4.9% 3.6%
Relative Risk (95% CI)
血证据,是否有进一步PCI,开通对角支的必要?
OCT检查
对角支开口处有 血栓,并无明显 钙化,可看到开 口缝隙
近端支架 贴壁尚可
对角支远段多层 支架
治疗策略
患者对角支血流不充分,且开口提示血栓性
病变,考虑还是上次PCI过程中急性损伤了
对角支开口所致,对角支应该还有打开的可 能,决定尝试PCI。
1.41 (0.76-2.61)
P = 0.27
Overall
0.01 0.1
1
10
100
Favors Provisional Favors Two-Stent
Brar et al. EuroIntervention, 2009 (in-press)
Bifurcation Stenting Meta-Analysis
3.6% 6.8%
Reduction
43%
Relative Risk (95% CI)
0.57 (0.37-0.87)
P = 0.01
1
10 100
Favors Provisional Favors Two-Stent
Brar et al. EuroIntervention, 2009 (in-press)
I N S I D E
II
T r i a l
Pts Randomif Cross-Over to SB Stenting
VARIABLE
QCA Lesion length, mm Reference diameter % DS IVUS MLA, mm2 Plaque burden Remodeling index Calcium (arc >90O ), %
Bifurcation Classification (Medina et al)
Classification
1 or 2 Stents :Randomized Trials
Study Pan et al Colombo et al NORDIC Ferenc et al. No. Pat- Two-stent Type of Thienopyridine ients Strategy DES duration, mo 91 85 413 202 Any Any Any T-stenting Crush or Culotte Crush SES SES SES SES 12 3 6-12 6-12 Intention to Treat Yes No Yes Yes Angio F/U (months) 6 6 8 9 Clincial F/U (months) 11 6 6 12, 24
分叉病变
Background: Bifurcation lesions
15-20 % of lesions treated in the cathlab Still a challenge for interventionalists Lower success rates Higher incidence of procedural complications Higher reintervention rates Ideal strategy of bifurcation lesion treatment is still debat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