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_历史记忆与民族创伤_读柯文Spe_省略_wentieth_Centur
历史知识、历史记忆与民族创伤

种相互句连。
那么对于大众而言,为什么需要通过言说历史的间接方式而非直接告知的方式来传达民族主
义的话语呢?柯文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当时中国大众所具有的教育与文化水平还不足以单纯用语
言或文字的形式达成对民族危亡的广泛而深刻的理解,而勾践故事却通过民间社会的口述传统以 历史记忆的形式能够在很短时间内获得普遍的社会认同。①因而,藉大众文化传媒以言说历史,就
Press. 2009).
139
&叫支昂~
2011 年第 3 期
一、一种"内文化"现象
越王句践的故事广泛流传于中国境内,并为散居于世界各地的中国移民所熟知。然而,这个古
代君主的传说却不为西方研究近代中国的学者所熟知。柯文在研究中国人对于民族战败与屈辱的
普遍反响中,才开始注意到句践故事的重要性。起初他发现,帝制晚期和民国初年的文学作品中在
(Baltimore: The Johns and Hopkins
Unive四ity
Press. 200 1 )
〔法〕雅克·勒高夫著,方仁杰、倪复生译:{历史与记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年版。
(
Paul A. Cohen. Speaking to His归ry: The Story of King 仙uJian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书评与文评·
历史知识、历史记忆与民族创伤
一一读柯文 Speαking to History: The Story
0/ King
Go u}ian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α*
邓京力
1990年代以来文学的创伤记忆及民族想象

1990年代以来文学的创伤记忆及民族想象※※张羽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学创作,在一定层面上反映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体现出创伤记忆的特殊功能,揭示出特殊时代人的精神世界。
从某种程度上说,创伤记忆既是人类生活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文学叙述的重要文化资源。
作家的主体精神、想象与感受,都以记忆的形式存储在生命的旅程中,形成个体性的记忆。
同时,记忆也渗透着个体对历史的根本看法和对现实社会生活的认识,继而传达出作家对生命本质的思考,乃至国家、民族的想象。
“记忆连接了过去和现在,并且建构着未来,个人的记忆受它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个人和集体的记忆不但是他们各自主体同一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重要建构成分。
”a“惟有承认历史神圣性的解体,文学阐释权的播散,我们才能以更谦卑的态度,面对萦绕历史周遭的迷魅,挖掘文学表象之下的记忆”b。
惟其如此,文学才能通过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挖掘出历史深层的记忆,进行思想上的辨识和诊断,重铸民族灵魂,不断推动历史的发展,以此建构一个美好和谐而充满幸福的现代社会。
一、文学创作与创伤记忆的内在关系“伟大的文学,不仅是一种历史见证,同时还具有某种‘历史性’的意义,它提供了对历史记忆的深刻理解,表达了对历史记忆的有力批判。
”c于是,文学也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不知不觉与历史记忆拉近了距离,逐渐发挥了社会作用,这不是刻意的追求,而是对历史责任的担当,同时也是对历史某些不合理的方面进行深刻地审察和修补。
创伤记忆通过文化、历史书写重建过去的人与事,感受过去人的精神创伤,并从中获取心灵的启迪和慰藉。
文学在历史的创伤叙述中充当着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传播媒介。
强烈的历史意识和现实的生命体验让作家揭开隐藏的历史秘密,继而帮助其得以在民众中阅读,让人类真正找到美好的精神家园。
尽管创伤记忆难以抚平心灵的疼痛,但他们同样显示出宽阔的胸怀。
如果把历史与现实对立起来,这是不负责任的。
普鲁斯特在《追忆逝水年华》中凭借回忆的方式追寻逝去的时间,寻找记忆中的历史,就是以文学的表现形式来重新对历史进行修复和补救。
小学六年级文科历史文化知识拓展

小学六年级文科历史文化知识拓展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在文科历史文化知识的学习中,正处于探索的关键阶段。
这时,他们像初次踏入森林的小探险者,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和期待。
了解历史文化,不仅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激发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旅程。
此时,培养对历史文化的兴趣,能够帮助学生构建起对世界的宏观认知,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首先,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应当在历史学习中,认识到历史不仅仅是枯燥的年代和事件,它更像是一部充满故事和人物的剧本。
通过阅读生动的历史故事,他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例如,了解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不仅可以学习到古代的贸易往来,还能够体验到不同文化交融的魅力。
这些故事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历史的兴趣,让他们看到历史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接下来,学生们需要通过具体的文化知识拓展,深入了解他们所学的历史背景。
例如,学习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话故事,或是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
这些知识不仅让学生们感受到古代文明的辉煌,还能让他们理解这些文明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通过制作相关的模型或参与模拟活动,学生能够更加生动地理解这些历史和文化现象,增强对历史学习的参与感和兴趣。
另外,历史学习也应注重对社会和文化背景的理解。
比如,学习明清时期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不仅仅是了解当时的衣食住行,更要体会这些生活方式背后的文化意义。
这样,学生们就能够看到历史与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明白历史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文化演变的过程。
与此同时,拓展历史文化知识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探讨不同观点,例如讨论历史事件的不同解释,了解历史研究的不同方法。
这样的讨论能够帮助学生们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对历史的复杂性有更深刻的理解。
通过这种方式,他们不仅能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还能提高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
最终,将历史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参观博物馆、历史遗址或观看相关的纪录片,学生们能够将课本上的知识与现实世界对接,体验到历史文化的真实感。
历史记忆中的创伤与救赎

历史记忆中的创伤与救赎张炜作为一个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中国当代作家,他的作品拥有着广阔的阐释空间。
本文主要从《柏慧》这部作品入手,来阐释文本中所体现的历史苦难和自我救赎。
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
第一个方面是讲文本中苦难的呈现和造成苦难的原因;第二个方面从个人化叙事的角度去阐释苦难的消解与超越;第三个方面从作者创作心理的角度来阐释作家对于历史的审视。
标签:历史创伤;苦难消解;自我救赎;历史审视张炜在中国当代作家群中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个体,他的作品也同样具有不同凡响的艺术魅力。
他通过作品所建构的文学艺术世界既渗透着对现实和历史世界的思考,又存在着对现实和历史世界的超越。
在我看来,《柏慧》这部作品就体现了一种主流意识形态下的超越精神,本文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这种超越精神进行具体阐释。
(一)主流意识形态下历史记忆的创伤与苦难《柏慧》这部小说可以说是作者情感的宣泄和自我话语表达,以“我”对柏慧和老胡师的倾诉来贯穿全篇。
“我”在若干年后对自己曾经的恋人诉说自己的家族在特殊的年代里所经历的苦难,诉说自己在过去所经历的种种追寻与挣扎,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一种沉重感。
在文本的阅读过程中,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主人公“我”对父亲的复杂感情。
幼年时的“我”对父亲的概念模糊不清,记忆中的父亲不是一个高大的革命者形象,而是一个“变了形”的人。
动不动就发火,痛苦而倔强。
这些都在主人公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父亲所象征、隐喻和代表的一代太沉重了,沉重得无法也无力提起。
父亲把一个生命投到了这个世界,就留下全部尴尬与羞愧,然后再悄悄地退到幕后。
”是什么让主人公不敢正视自己的父亲所代表的家族?是什么带给这个家族如此沉重的创伤和苦难?首先,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决定了这个家族的命运。
主人公的外祖父和父亲都曾经为了小城的解放、为了革命奉献着自己的一切,然而在相对稳定的和平时期却遭到社会的背叛和遗忘。
父亲承受着那个时代许多人都曾经历的身心折磨,一个曾经在革命年代叱咤风云的高大人物被摧残成了一个“弯了腰”的人。
历史创伤与民族记忆的传承演讲稿

历史创伤与民族记忆的传承演讲稿尊敬的各位听众: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想要和大家探讨一个沉重而又深刻的话题——历史创伤与民族记忆的传承。
历史,就像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记录着人类社会的兴衰荣辱、悲欢离合。
在这幅画卷中,有辉煌的成就,也有惨痛的创伤。
而这些创伤,不仅仅是过去的伤痛,更是我们民族记忆的一部分,它们塑造了我们的今天,也影响着我们的未来。
历史创伤,是那些无法忘却的痛苦经历。
比如战争,它带来的是生灵涂炭、家园破碎。
无数的生命在战火中消逝,家庭被拆散,人们失去了亲人和朋友,心灵遭受了巨大的创伤。
又比如灾难,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人为的灾祸,都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地震、洪水、饥荒等,让人们陷入绝境,承受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
再比如侵略和压迫,一个民族被另一个民族欺凌、剥削,失去了自由和尊严,这种伤痛深深地刻在民族的灵魂深处。
然而,正是这些历史创伤,让我们更加懂得和平的珍贵。
当我们回首那些战火纷飞的岁月,看到无数的生命在瞬间消逝,我们会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
我们深知,和平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因此,我们要努力维护和平,反对战争,让和平的阳光永远照耀大地。
历史创伤也让我们更加团结。
在面对共同的困难和挑战时,人们会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共同抵御外敌,共同重建家园。
这种团结的精神,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它让我们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在挫折面前不屈服,始终保持着坚强的意志和信念。
同时,历史创伤也促使我们不断反思和进步。
我们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不断完善自己,努力避免重蹈覆辙。
我们通过对历史创伤的研究和反思,推动社会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民族记忆的传承,是我们对历史创伤的最好纪念。
民族记忆,是一个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它承载着我们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通过传承民族记忆,我们能够让后人了解我们的过去,明白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传承民族记忆,需要我们重视历史教育。
《理想国译丛052:漫长的战败:日本的文化创伤、记忆与认同》记录

《理想国译丛052:漫长的战败:日本的文化创伤、记忆与认同》阅读记录1. 内容概括《漫长的战败:日本的文化创伤、记忆与认同》是一本深入探讨日本战后文化创伤、记忆与认同问题的书籍。
作者通过历史回顾和理论分析,揭示了日本在二战中的侵略行为给其社会和文化带来的深远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如何塑造了日本人的集体记忆和身份认同。
日本的战败不仅是一场军事上的失败,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震荡。
日本经历了大规模的屠杀、强征劳工和性暴力等暴行,这些行为对日本社会的价值观、道德观念和集体记忆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战争胜利后,日本政府和社会主流文化却选择性地遗忘这段历史,试图将日本人民从“敌人”的阴影下恢复过来,重建“大东亚共荣圈”的神话。
作者通过对大量历史文献和口述历史的挖掘和分析,展示了日本人在战后的内心挣扎和身份困惑。
他们试图在战争胜利的喜悦和破坏的悲痛之间找到一种平衡,但这种努力往往以牺牲历史的真实性和受害者的尊严为代价。
书中还探讨了日本文化中的“罪恶意识”和“耻感文化”,分析了这些文化因素如何阻碍日本人正视和面对战争罪行,以及如何导致他们在战后对战争历史的不同态度和解读。
作者还讨论了日本与亚洲邻国的关系问题,认为日本在战后的崛起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对战争历史的否认和逃避。
这种态度不仅加剧了日本与亚洲邻国的紧张关系,也限制了日本在国际舞台上的发展空间。
《漫长的战败:日本的文化创伤、记忆与认同》是一部深刻揭示日本战争文化和身份问题的著作。
它提醒我们,历史是不能被篡改和遗忘的,只有正视历史、尊重历史,才能真正实现中日两国的和平与友好。
1.1 研究背景日本的历史与文化具有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特色,二战战败后的日本经历了一场漫长而复杂的社会转型和文化重塑过程。
在这一背景下,《漫长的战败》一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而深刻的视角,以探讨日本如何在战败后的历史变迁中面对文化创伤、记忆与认同的挑战。
研究背景概述:战后日本的复杂文化现象与社会变迁。
柯文历史观语境中的社会意识与文化

柯文历史观语境中的社会意识与文化【摘要】柯文历史观是一种独特的历史观,融合了社会意识和文化因素。
社会意识在柯文历史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人们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
柯文历史观通过重塑社会意识,使之更加符合当代需求和价值观。
文化传统在柯文历史观中得到承继和传承,文化整合也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柯文历史观中,不同文化形态共存并相互交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结合社会意识和文化因素,柯文历史观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深度,对历史研究和文化传承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柯文历史观中的社会意识和文化进行综合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柯文历史观的独特性和价值。
【关键词】柯文历史观、社会意识、文化、起源、作用、影响、重塑、传统、承继、整合、共存、相互作用、独特性、综合分析。
1. 引言1.1 柯文历史观的起源柯文历史观的起源可以说是在柯文泰教授多年的学术探索和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他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和对历史事件的分析,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历史观,并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柯文历史观的出现不仅丰富了历史学的理论体系,还为后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历史认知方式。
通过深入研究柯文历史观的起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柯文泰教授对历史的独特看法,从而为理解和探讨柯文历史观中的社会意识与文化奠定坚实基础。
1.2 社会意识在柯文历史观中的作用在柯文历史观中,社会意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社会意识是指一个群体对自身及其社会环境所持有的认知、态度和价值观念。
在柯文历史观中,社会意识通过塑造人们对历史事件和现实情况的理解、解释和评价,影响着个体和整个社会的行为和决策。
社会意识在柯文历史观中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历史。
柯文历史观强调历史的连续性和传承性,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演进、相互联系的过程。
社会意识使人们能够理解历史事件的脉络和背景,帮助他们在历史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认同。
社会意识在柯文历史观中对于社会发展和变革起着引导作用。
通过社会意识的传播和引导,人们能够形成对社会现状的认识和评价,从而积极参与社会进步和改革的过程。
历史创伤与民族记忆的传承演讲稿

历史创伤与民族记忆的传承演讲稿尊敬的各位听众: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想要和大家探讨一个沉重而又深刻的话题——历史创伤与民族记忆的传承。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故事和记忆的世界里。
历史,就像一条长河,承载着无数的悲欢离合、兴衰荣辱。
而其中,那些历史创伤,犹如河底的暗礁,虽被岁月的水流所掩盖,但它们的存在却始终影响着河流的走向。
历史创伤,是民族发展进程中无法回避的痛点。
它可能是战争带来的生灵涂炭,是侵略导致的家园破碎,是屠杀造成的人间惨剧。
比如,南京大屠杀,那是一段我们民族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痛记忆。
无数无辜的生命在侵略者的屠刀下消逝,鲜血染红了南京的土地。
那一幕幕惨绝人寰的场景,至今仍让我们痛心疾首。
又比如,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数百万犹太人在种族主义的魔掌下丧生,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场浩劫。
这样的历史创伤,不仅仅是个体的苦难,更是整个民族、整个人类的悲剧。
历史创伤给我们带来了什么?首先,是无尽的痛苦和损失。
生命的消逝、家庭的破碎、文化的摧残,这些都是无法挽回的。
其次,它破坏了社会的秩序和稳定,让人们陷入恐惧和绝望之中。
然而,最重要的是,历史创伤在我们民族的心灵深处留下了深深的疤痕。
但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历史创伤的悲痛之中,更重要的是如何传承这份民族记忆。
传承民族记忆,是对逝者的尊重。
那些在历史创伤中逝去的生命,他们的牺牲不能被遗忘。
我们铭记他们,是为了让他们的灵魂得到安息,让他们知道,他们的付出没有被时间冲淡。
传承民族记忆,是为了让后人警醒。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相似的悲剧却时有发生。
只有牢记历史创伤,我们才能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我们要让下一代明白,和平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
传承民族记忆,也是为了凝聚民族精神。
在面对历史创伤时,我们民族展现出了坚韧不拔、顽强抗争的精神。
这种精神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的力量源泉。
通过传承民族记忆,我们将这种精神传递下去,让每一个人都能为民族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民族创伤与历史记忆演讲稿

民族创伤与历史记忆演讲稿尊敬的各位听众: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心情沉重而又坚定,想要和大家探讨一个深刻而又至关重要的话题——民族创伤与历史记忆。
我们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承受了许多沉重的创伤。
这些创伤,如同深深的疤痕,刻在我们民族的肌肤上,更刻在我们的心灵深处。
回首往昔,战争的硝烟弥漫,侵略的铁蹄践踏。
列强的入侵,让我们的家园满目疮痍,百姓流离失所。
无数的生命在战火中消逝,无辜的鲜血染红了大地。
那是一段充满痛苦和屈辱的历史,是我们民族永远难以忘却的伤痛。
南京大屠杀,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痛。
三十多万同胞惨遭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
那一幕幕惨绝人寰的场景,至今仍让我们痛心疾首。
侵略者的暴行,令人发指,他们视生命如草芥,将人性的丑恶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段历史,是我们民族的巨大创伤,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血与泪的记忆。
还有那惨无人道的细菌战、活体实验,侵略者的罪恶行径令人发指。
他们的所作所为,不仅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也给我们的民族留下了深深的心理创伤。
然而,民族创伤并非仅仅是过去的痛苦经历,它还对我们的现在和未来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那些经历过创伤的人们,心灵上留下了永远无法磨灭的伤痕。
他们的恐惧、痛苦和愤怒,传递给了下一代,成为了我们民族集体记忆的一部分。
这种记忆,让我们时刻保持警惕,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同时,民族创伤也激发了我们的民族凝聚力和奋斗精神。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能够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敌,为了民族的尊严和荣誉而不懈努力。
历史记忆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它让我们铭记过去的苦难,珍惜现在的和平。
通过对历史的回顾,我们能够从中学到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是因为忘记就意味着背叛。
只有铭记历史,我们才能明白和平的来之不易,才能更加坚定地维护和平。
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是因为它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让我们时刻警醒,不断努力,让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昌盛,让我们的民族不再遭受欺凌。
民族创伤与历史记忆演讲稿

民族创伤与历史记忆演讲稿尊敬的各位听众: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想要和大家探讨一个沉重而又至关重要的话题——民族创伤与历史记忆。
我们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和磨难。
有些伤痛,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集体记忆中,成为了永远无法抹去的印记。
这些民族创伤,不仅仅是过去的痛苦经历,更是我们前行道路上的警示灯,提醒着我们不忘历史,珍惜当下,开创未来。
回首历史,战争是给我们民族带来巨大创伤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古代,无数的王朝更迭,战火纷飞,百姓流离失所,生命如草芥般脆弱。
近代以来,列强的侵略更是让我们的民族陷入了深深的苦难之中。
鸦片战争,让我们看到了西方列强的贪婪和残暴;甲午战争,使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八国联军侵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给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那些年,我们失去了大片的土地,无数的财富被掠夺,无数的同胞惨遭杀害。
这些痛苦的记忆,至今仍然让我们感到痛心疾首。
然而,民族创伤不仅仅体现在战争上,还有自然灾害、政治动荡等方面。
比如,历史上的大饥荒、大瘟疫,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内部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动荡,也让社会秩序混乱,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这些民族创伤,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它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损失,更是精神上的打击。
它们让我们的民族在一段时间内失去了自信,让我们对自己的文化、传统产生了怀疑。
但同时,这些创伤也激发了我们民族的抗争精神和团结力量。
在面对民族创伤时,历史记忆就显得尤为重要。
历史记忆是我们对过去的集体认知,是我们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通过铭记历史,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痛苦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比如,我们铭记战争的残酷,就会更加珍惜和平;我们铭记自然灾害的危害,就会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
历史记忆也是我们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来源。
当我们共同回忆起那些艰难的岁月,我们能够感受到彼此之间的联系和共同的责任。
它让我们明白,我们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只有团结一心,才能战胜困难,实现民族的复兴。
历史记忆历史事件的纪念与反思

历史记忆历史事件的纪念与反思历史记忆:历史事件的纪念与反思历史是人类文明的一面镜子,是我们回顾过去、认识自我、反思未来的重要依据。
历史事件的纪念与反思,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的繁荣稳定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历史记忆的重要性,以及历史事件纪念与反思对个人与社会的影响。
第一章:历史记忆的重要性过去的事件与经验是我们了解自身历史、认识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历史记忆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集体记忆,记录着它的起源、发展、荣辱成败。
只有通过对历史的准确记忆,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先辈的智慧,铭记他们的付出与牺牲。
历史记忆还有助于锤炼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一个拥有共同历史记忆的民族,能够凝聚起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增强社会的稳定性和凝聚力。
同时,历史记忆也是建立和平友好的国际关系的基础,不忘过去的教训,可以避免重蹈覆辙,使各国相互尊重、和平共处。
第二章:历史事件的纪念2.1 意义与目的历史事件的纪念是对历史事件的重温和追忆,通过不同形式的纪念活动,使人们重新认识和思考历史的教训。
纪念活动的目的是向后人传递历史事件中所蕴含的重要价值观,引导人们不忘初心,珍惜和平、推动社会进步。
2.2 纪念活动的种类历史事件的纪念活动可以以不同形式呈现,如庄重的纪念仪式、纪念碑的修建、纪念展览的举办等。
这些活动既可以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虚拟纪念。
无论是实体活动还是虚拟纪念,都能让人们对历史事件保持深刻的记忆和思考。
第三章:历史事件的反思历史事件的反思是对过去的事件进行客观分析和评价,以探讨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启示,从而避免类似错误的再次发生。
3.1 反思的意义历史事件的反思有助于我们发现事件中的问题和失败,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可以了解事件的原因和环境,更好地认识自身,规避类似错误和陷阱。
3.2 反思的方法反思可以通过学术研究、讨论座谈、社会教育等方式进行。
与纪念活动不同,反思更强调对历史事件的深度思考和研究,需要更多的学术支撑和专业知识。
民族创伤与历史记忆演讲稿

民族创伤与历史记忆演讲稿尊敬的各位听众: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想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个沉重而又深刻的话题——民族创伤与历史记忆。
当我们回首人类的历史长河,会发现每一个民族都经历过无数的风雨和磨难。
有些创伤,深深烙印在民族的灵魂深处,成为了永远无法磨灭的历史记忆。
这些创伤,或许是战争带来的硝烟弥漫、家园破碎;或许是天灾人祸导致的流离失所、生死别离;或许是社会动荡引发的文化断层、信仰迷失。
但无论何种形式,它们都给民族的发展进程留下了难以抚平的伤痛。
就拿我们中华民族来说,近代以来,我们遭受了列强的侵略和掠夺。
鸦片战争,让我们的国门被迫打开,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从此,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甲午中日战争,我们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割地赔款,民族尊严被肆意践踏。
八国联军侵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圆明园的废墟至今都在诉说着那段屈辱的历史。
这些惨痛的经历,给我们的民族带来了巨大的创伤。
无数的同胞失去了生命,无数的家庭支离破碎,国家的财富被掠夺一空,民族的自信心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然而,正是这些创伤,激发了我们民族的觉醒和抗争。
无数的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为了民族的独立和尊严,抛头颅、洒热血。
从林则徐虎门销烟,到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从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维新派的戊戌变法;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再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新中国,我们的民族在血与火的洗礼中,逐渐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我们不能忘记曾经的创伤。
因为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那些惨痛的经历,是我们民族成长的阵痛,也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
它们时刻提醒着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稳定,要努力发展壮大自己,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
同时,我们也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历史记忆。
历史记忆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汲取教训,更好地走向未来。
如何记忆历史重要事件

如何记忆历史重要事件在教育学的视角下,理解如何记忆历史重要事件对于学生的意义非常重大。
历史事件不仅仅是一系列日期和事实的堆积,它们是人类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它们我们可以洞察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首先,历史事件如同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每一个事件都有其独特的背景、起因、过程和影响。
就像每个人物有着独特的性格和经历一样,每个历史事件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意义。
通过将历史事件拟人化,我们可以想象它们具有自己的“生命”,在时间长河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记忆历史事件需要建立起与之相关的情境和情感连接。
就像我们记住朋友和家人的故事一样,将历史事件置于其发生的时代背景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发生的原因和影响。
通过深入了解事件的历史背景和其在当时社会的意义,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记住这些事件,并且能够将其与其他事件和发展联系起来,形成更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第三,通过与历史事件相关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可以有效提高记忆的效果。
例如,可以通过阅读历史文献和资料来增加对事件的了解,通过观看相关的影视作品和展览来感受事件的历史场景,甚至可以通过参观实地考察和模拟重现来体验当时的情境。
这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使我们对历史事件有更为全面的认识,还能够在大脑中形成多条路径,帮助我们更加牢固地记忆历史事件。
最后,要记住历史事件并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或者满足好奇心,更重要的是,历史事件教会我们关于人类行为和社会发展的宝贵经验和教训。
通过深入理解和记忆历史事件,我们可以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加明智地面对各种复杂的社会和个人问题,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更好地塑造未来的发展方向。
因此,记忆历史重要事件不仅仅是学术学习的一部分,更是一种对人类智慧和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传承。
通过拟人化的视角,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历史事件的重要性,培养自己对历史的敬畏和热爱,从而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能受益匪浅。
历史事件对社会心理与认知的影响

历史事件对社会心理与认知的影响人类历史上发生的各种事件无疑对社会心理与认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历史事件不仅仅改变了社会结构和政治格局,还直接影响了人们对世界和自身的理解。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历史事件对社会心理与认知的影响,并举例说明这种影响。
首先,历史事件的记忆和传承是形塑社会心理与认知的重要因素。
人们通过学习和传承历史事件的经验和教训,形成了共同的记忆和文化认同。
例如,在二战中,纳粹德国犯下的种族灭绝罪行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通过对这段历史事件的纪录和教育,人们在心理上形成了对种族平等和人权的重视。
这种历史记忆在社会中传承下来,对培养公民道德和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其次,历史事件也对社会认知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历史事件往往是复杂的,需要人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和理解,人们可以拓宽视野,提高认知能力。
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革命影响了欧洲社会的认知。
大量的艺术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世界的探索。
这种认知的扩展使人们对自身和社会的认识更加全面,促进了科学、哲学和人文领域的发展。
此外,历史事件还可以影响社会心理和认知的修复与复原。
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如战争、灾难等,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创伤。
然而,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深入理解和反思,社会可以共同面对痛苦,逐渐实现心理的修复和复原。
例如,在日本投降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政府和民众经历了艰难的反省和重建过程,他们从中吸取教训,重新塑造了国家和社会的认知。
这种历史事件的复原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最后,历史事件还影响了社会对未来的期望和目标的设定。
通过回顾历史事件,人们可以从中获得经验和教益,对未来做出更加明智和理性的决策。
例如,从过去的战争和冲突中,人们可以得出战争的破坏性和无意义性的结论,这可以促使人们更加努力地维护和平与和谐。
这种历史事件对未来社会的心理预期和目标设定,有力地驱动着社会积极向上的演变。
创伤与记忆——文化记忆的历史表征与美学再现

创伤与记忆——文化记忆的历史表征与美学再现段吉方【期刊名称】河南社会科学【年(卷),期】2015(023)009【总页数】5【关键词】记忆;文化;重构自从美国社会学家、文化理论家杰弗里·亚历山大提出创伤理论以来,关于文化记忆与创伤研究就成了当代文化社会学研究中的焦点之一。
亚历山大认为:“创伤并非自然而然的存在;它是社会建构的事物。
”[1]亚历山大的创伤理论强调文化创伤建构中的社会属性,创伤研究具有融入一定社会思想文化的文化记忆特征,他的这一理论观念对文学叙事中的创伤体验与创伤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启发。
文学叙事中的创伤体验毫无疑问也无法忽略或剔除某种社会建构的属性特征,特别是某些具体个体创伤体验续写特征的创伤叙事,更是一种受社会文化建构制约的文化记忆形式。
因此,从创伤叙事入手,探讨文学叙事层面上文化创伤建构的社会属性,超越个体文学书写的经验现实,才可能重构文化记忆的历史与现实,走向具有人类属性的文化创伤研究。
一、从创伤叙事到文化记忆在文化研究理论中,文化记忆和文化创伤研究是一个重要的理论方向。
文化创伤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文化理论家杰弗里·亚历山大。
2004年,亚里山大在自己编辑出版的论文集《文化创伤与集体认同》中提出:“当个人和群体经历了可怕的事件,在群体意识上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成为永久的记忆并且无可逆转地改变了他们的未来,文化创伤就发生了。
”[1]相比人类历史发展的前现代现实,20世纪人类社会发展毫无疑问凝聚了太多亚历山大所说的创伤记忆,“奥斯维辛”“南京大屠杀”等两次战争的历史创伤早已将这种文化创伤理论映照进现实,关于“文革”的政治创伤记忆也长久地成为几代人不可磨灭的文化记忆。
面对这些文化创伤记忆的反思有多种角度,像奥地利著名社会学家康拉德·洛伦茨在他所著的《文明人类的八大罪孽》中,从现代社会和文明发展的角度进行反思是一种形式,他强调现代社会发展中的“文明罪孽”,认为20世纪威胁人类生存的种种危机,包括生命系统的机能障碍、人口爆炸、生存空间的破坏、追逐金钱过程中的恐惧性忙碌、“快乐刺激”中情感的暖死亡、否定传统后的文化危机、现代大众传媒的“灌输危机”等,这些“文明罪孽”“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它们不仅使人类的现代文明出现种种衰竭征兆,而且使整个人类‘物种’面临着毁灭的危险”[2]。
第二十章 历史创伤的记忆

——文学与新闻系 张文通
一、创伤记忆与历史反思
• 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对“文革”伤痕的揭发和反思是 文学的中心主题。批评界对这一创作潮流,先后使用了“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以及“改革文学”的类型概念 。 • 总体上来说,由于它们都是“文革”亲历者讲述的创伤记 忆,或以这种记忆为背景,因此,这些作品也可统称为有 关“文革”的伤痕文学
• 在叙事方式上,反思”文革“、表现社会改革的小说,大 多可以归入现代中国小说的”问题“小说的类型。 • 它们常以中心人物的生活道路,来连接”新中国“的重要 社会政治事件。
• “反思文学”作品:古华《芙蓉镇》、高晓声《李顺大造 屋》、 路遥《人生》、王蒙《布礼》《蝴蝶》、张贤亮 《绿化树》《灵与肉》、茹志鹃《被剪辑错了的故事》、 韩少功《西望茅草地》、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谌 容《人到中年》、刘真《黑旗》、叶文玲《心香》、张一 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鲁 彦周《天云山传奇》。
• 她是谁?她年轻吗?抱着的是她的孩子吗?她在哪里工作?她 是搞科学技术的吗?是夜大学的新学员吗?是“老三届”的 毕业生吗?她为什么学德语学得这样起劲?她在追赶那失去 了的时间吗?她作到了一分钟也不耽搁了吗?她有机会见到 德国朋友或者到德国去或者已经到德国去过了吗?她是北 京人还是本地人呢?她常常坐火车吗?有许多个问题想问啊 。 • 辛辣的讽刺,含蓄的幽默,善意的调侃
• 90年代“季节系列”长篇小说:《恋爱的季节》、《失态 的季节》、《踌躇的季节》《狂欢的季节》。 • 长篇小说《青狐》、《尴尬风流》
王蒙小说的主要特点
• (一)意识流手法的现代尝试 • “意识流”小说家主张直接记录人物意识流动的轨迹,“ 把变化多端、无人知晓、不受限制的精神表现出来”。 • 乔伊斯、普鲁斯特、伍尔芙和福克纳
历史创伤与民族复兴演讲稿

历史创伤与民族复兴演讲稿尊敬的各位听众: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心情无比沉重,因为我们要谈论的是一个深刻而严肃的话题——历史创伤与民族复兴。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清晰地映照出我们民族走过的道路,有辉煌,也有伤痛。
那些历史的创伤,是我们民族记忆中永远无法抹去的痛。
回首过去,列强的侵略、战争的硝烟,让我们的祖国山河破碎,人民流离失所。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大门被强行打开,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我们的国门,肆意掠夺我们的财富,践踏我们的尊严。
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割地赔款,使我们的国家陷入了深深的危机之中。
圆明园的断壁残垣,至今仍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惨痛的历史。
抗日战争,更是我们民族历史上一段极其悲壮的篇章。
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我们的国土,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南京大屠杀,三十万同胞的鲜血染红了大地,那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无数家庭支离破碎,无数生命惨遭涂炭。
这段历史,是我们民族心中永远的痛。
然而,历史的创伤并没有击垮我们伟大的民族。
在困境中,我们的先辈们奋起抗争,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赞歌。
从林则徐虎门销烟,到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从太平天国运动,到义和团运动,无数中华儿女为了民族的尊严和独立,前赴后继,英勇奋战。
在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合作,全国人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
狼牙山五壮士、杨靖宇将军等抗日英雄的事迹,至今仍激励着我们。
他们不畏强敌,不怕牺牲,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尊严和领土完整。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英勇无畏的先辈们,我们的民族才在历经磨难后依然屹立不倒。
历史的创伤,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它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强大,民族才能昌盛。
如今,我们的国家在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后,正走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国防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高铁、5G 技术等等,这些都让世界为之瞩目。
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的创伤,不能忘记曾经的苦难。
历史创伤与民族记忆演讲稿

历史创伤与民族记忆演讲稿尊敬的各位听众: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想和大家探讨一个沉重而又深刻的话题——历史创伤与民族记忆。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变化和发展的时代,科技的进步、社会的繁荣,让我们享受着前所未有的便利和舒适。
然而,当我们回首过去,会发现历史的长河中充满了无数的创伤和磨难。
这些创伤,不仅仅是个体的痛苦经历,更是整个民族的共同记忆,它们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灵魂深处,塑造着我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历史创伤,可以是战争带来的破坏和杀戮。
战争,这个残酷的恶魔,总是无情地夺走人们的生命,摧毁美好的家园。
从古至今,无数次的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比如两次世界大战,那是人类历史上的黑暗篇章。
无数家庭支离破碎,人们流离失所,在战火中苦苦挣扎。
战场上的硝烟弥漫,枪炮声震耳欲聋,血腥的画面让人不忍直视。
战争结束后,留下的是满目疮痍的土地和心灵受到重创的人们。
那些在战争中失去亲人的痛苦,那些因战争而残疾的身体,那些永远无法抹去的恐惧和阴影,成为了民族记忆中难以愈合的伤口。
历史创伤,也可以是自然灾害带来的巨大损失。
地震、洪水、旱灾、蝗灾等自然灾害,常常在瞬间摧毁人们的生活。
在古代,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人们面对自然灾害往往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生命被吞噬,财产被掠夺。
即使在现代社会,尽管我们有了更先进的预警和救援手段,但自然灾害依然会给我们带来沉重的打击。
比如汶川大地震,那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无数生命瞬间消逝,让美丽的家园变成废墟。
那些在废墟中寻找亲人的呼喊,那些失去孩子的父母的泪水,那些坚强求生的故事,都成为了我们民族记忆中刻骨铭心的一部分。
历史创伤,还可以是社会制度的不公和压迫。
在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底层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承受着沉重的赋税和劳役。
在近代,殖民统治和帝国主义的侵略,让许多国家和民族失去了尊严和自由。
比如中国近代史上的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列强的侵略让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人民遭受着无尽的苦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评与文评历史知识、历史记忆与民族创伤读柯文Speaking toH istory :The Story of K i ng G ouJian inTw entieth Century Chi na*邓京力20世纪70 80年代,伴随着新文化史的兴起,西方历史研究中出现了所谓 记忆的转向 。
大批史学家开始重新审视历史与记忆的关系,并逐步将普通民众对历史的记忆纳入史学研究,对其加以记述、分析和解释。
这种趋向尤其突出地表现在关于历史创伤问题的讨论中,其焦点是大屠杀、世界大战、大灾难等所造成的社会或集体性的创伤记忆。
1988年,法国年鉴派代表学者雅克 勒高夫还专门出版了 历史与记忆 一书,在反思西方史学思想史上的古今之争中探讨历史与记忆之间的复杂关系。
在此学术转向的背景下,美国当代中国研究学者柯文推出了一部力作 历史的言说:越王勾践故事在20世纪的中国 ,书中以一种跨文化视角对中国家喻户晓的越王勾践故事进行了一番颇20世纪中国社会的流播,将其与现代中国所经历的重,反映出故事本身所蕴含的民族与政治的通用性,以及广泛的文化寓意与现实功能。
该书表达出既往历史在社会现实中的被讲述、发掘、演绎,以致产生民族共鸣,形成社会与文化认同的流转过程。
这可能为我们反思历史与记忆的分分合合,及史学专业化与历史知识社会化之间的关系提供某些启示。
139*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 历史学对后现代主义挑战的回应与分析 (09YJ A770044)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相关研究,可参见王晴佳 新史学讲演录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七讲,第84 95页。
由以色列的特拉维夫大学编、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的 历史与记忆 (H ist ory and M e m ory )专业期刊,登载了大量大屠杀与创伤记忆方面的专题研究论文;国内学界对此专题的有关介绍,可参见陈恒、耿相新主编 新史学 第8辑 纳粹屠犹:历史与记忆 (大象出版社2007年版);美国后现代主义学者拉卡普拉(Do m i n i ck La C apra)也有多部关于历史记忆与创伤研究的理论性著作,如Represe n ti ng t he H olocau st :H istory ,Theory ,T rauma (Ithaca :CornellUn ivers i ty Pres s ,1994),H istory and M e mory afte r Au schw itz (It haca :CornellUn ivers i ty Press ,1998),W riti ng H ist ory ,W riti ng Traum a (Ba l ti m ore :Th e Johns and H opk i ns Un i vers i ty Press ,2001)等。
法 雅克 勒高夫著,方仁杰、倪复生译: 历史与记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Pau lA.Coh en ,Speaki ng toH ist ory:The S t ory of K i ng GouJ i an i n Tw e n tiet h Cen t ury C hina (Berkel ey :Un i versit y of Califor n ia Press ,2009).2011年第3期一、一种 内文化 现象越王勾践的故事广泛流传于中国境内,并为散居于世界各地的中国移民所熟知。
然而,这个古代君主的传说却不为西方研究近代中国的学者所熟知。
柯文在研究中国人对于民族战败与屈辱的普遍反响中,才开始注意到勾践故事的重要性。
起初他发现,帝制晚期和民国初年的文学作品中在鼓舞人心时都提到勾践的故事;很快他又在戏剧、教科书,以及大众传媒的各种形式中,发现了勾践的身影。
于是,一位2500多年前的君主如何成为现代中国集体与个体行为偶像的历史,引起了作为西方学者的柯文的强烈兴趣。
有关勾践故事的传说本身是复杂而含混的,但其核心内容无疑是战败的越王勾践以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的方式最终打败吴王夫差而成功复国。
该书首先简单勾勒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故事本身的内核,及其在中国古代历史与社会记忆中的演化。
而后,依次反映故事在近现代国家政治层面上的广泛应用,如其在晚清抗击外国侵略过程中的民族主义意义、在八年抗战中打持久战的精神意义、在国共两党斗争中的政治意义,以及20世纪中后期蒋介石在败退台湾之后和新中国在冷战时期勾践故事被发掘出的现实价值。
令人瞩目的是,在当代中国勾践故事不仅大量出现在公共文化领域(例如呈现于报纸、杂志、大众教育、口头文学、广播、影视作品),也开始流转于私人话语空间,更多进入到通俗文化的流播中。
当下在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它又成为刺激资本主义经济竞争性发展的伦理文化内容,也为个人主义的滋长注入精神动力。
从某种程度上说,勾践故事的文化功能可能比其政治应用的影响力要更为持久,这也是此类故事何以成为一个社会创制自身历史与文化的标志性产物的原因,柯文将其称之为 内文化现象 ,西方心理学家则称之为 经验的模板 或 根隐喻 。
勾践故事的流传及其现代意义的产生深刻体现出历史知识、历史记忆与民族、社会及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体现出专业化的历史知识与大众记忆之间复杂的联带关系。
相比较于西方史学界从19世纪以来对学科界限的强化、对上层历史的偏重、对历史与记忆之间有意识的加以分离,中国史学实践则表现出更大的宽容性,始终并未使历史知识束之高阁,而是广泛地使其以各种形式(口述的或文本的、文学的或戏剧的)在流行文化与社会记忆中保持着持续的影响力和创造力。
当代西方史学界正力图在历史与记忆之间重新架起一座融通的桥梁,以透析过去在社会意识中的存在,探究文化背后所隐匿的心理根源,这无疑需要跨越民俗、文学、神话与历史之间的界限,打破专业化史学所坚守的学科壁垒。
二、勾践故事所包含的隐喻柯文在首章中,依据古代文献(主要是 吴越春秋 )大体勾勒出古人所知的勾践故事,并着重点明其中所包含的精神要旨,目的在于为下文的阐发做出铺垫。
从中我们可以体味到,勾践故事140Pau lA.Coh en ,Speaki ng t o H ist ory:Th e S t ory o f K ing G ouJian i n Tw e n tiet h C entury Ch i na ,Preface ,pp.19 20,Con cl us i on ,pp .231 233.Jero m e B runer ,M aki ng S t ori es:Law,L itera t ure ,L i fe (Camb ri dge :H arvard Un i versit y Press ,2002),pp .7,34 35,60.Pau lA.Coh en ,Speaki ng t o H istory:Th e S tory of K ing G ouJ i an i n Tw entieth C e n t ury Ch i na,Fore w ord (John R.G illi s ),pp .13 15.Pau lA.Coh en ,Speaki ng t o H ist ory:Th e S t ory o f K ing G ouJian i n Tw e n tiet h C entury Ch i na ,pp .1 35.邓京力/历史知识、历史记忆与民族创伤在中国古史建构中的核心内容,及其本身所具有的在20世纪中国得以广泛流播、乃至形成社会记忆和民族历史叙述的基础。
首先,故事本身详述了勾践在吴国3年的拘禁生活,着力突出其运用社会、经济等诸种手段减轻越国臣民的负担与富国强兵的过程,并以巨大的勇气和隐忍精神赢得民众的支持。
但其间也显示出勾践作为君主的残酷性,这种残酷既针对敌人,也包括在必要时不惜牺牲自己和臣民。
因为对勾践而言,战争不仅意味着勇气和强化军事训练,更为重要的是需以各种可能的方式(包括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心理的手段)去削弱敌人,这是他所实施的战争策略的主要方面。
为达此目的,勾践不惜自虐和牺牲民众,或施以多种骗术与诡计。
这些故事情节隐喻着为实现民族、国家层面的更大目标,需要个人(包括君主)和民众为此做出巨大的牺牲。
与吴王夫差相比,勾践的最大不同点在于他不希求奢华的个人享受。
在吴国拘禁期间及返国之后,勾践以身体力行的方式证明,他可以承受最为卑贱、困苦的生存方式,无论是被迫的还是自我强加的,这为勾践赢得了声誉,同时也形成了与吴王鲜明的对比。
此外,勾践与夫差另一个显然的不同在于,处理君臣关系的态度、方式与原则。
夫差多次拒斥伍子胥的良言劝谏,随后又对小人伯嚭倍加宠信。
与此相反,勾践极其倚重和尊崇贤臣范蠡和文种,更善于纳谏,并褒奖忠良;他甚至可以选用任何有特殊才能的人,而不顾及其社会背景或性别。
总之,勾践符合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明君圣主形象,即具备崇尚节俭、谨言慎行、善用贤才、虚怀纳谏等为君之道。
勾践故事的中心线索是复仇,即越国对吴国亡国之辱的复仇,而越王勾践则被塑造为忍辱负重、以求东山再起的君主形象。
在中国古史上,充满了这类隐忍以成就功名的范本,诸如韩信遭胯下之辱终成伟业、司马迁忍宫刑之痛为著 史记 、伍子胥为报杀亲之仇而弃楚奔吴等。
及至现代,周恩来在1927年面对大批革命志士被残杀,提出为了革命的未来我们要耐心等待时机、切忌冲动冒进的主张。
可见,勾践故事的核心精神似乎已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所倡导奉行的传统思想之重要部分,并在现代有所继承与发展。
柯文从勾践故事中还总结出两种行为模式的差异,即冲动短视型与隐忍自制型。
二者标识的历史教训与经验也截然不同,前者代表缺乏理性、感情用事的失败典型,后者则代表以长远眼光全面考量前因后果、自觉克服当下之困境、以求最终达成目标的成功范例。
勾践故事强有力地说明了上述两种行为模式的利弊得失,从而生动地昭示了取得国家、民族、乃至个人成功的普遍因素。
同时,也使这个看似普通而又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成为20世纪中国人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实现个体价值的成功模本与精神动力之一。
三、近代以来勾践故事所引发的民族共鸣自鸦片战争之后到民国时期,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活动日益加剧,从瓜分狂潮及至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
在民族危难时刻,勾践故事的流播将产生怎样的社会影响?中国人的历史记忆将如何反映到现实的拯救民族危亡的行动中呢?通常,人们在历史关键时刻 总会将记忆回转到遥远的过去,对那些尘封已久的往事重新加以认识,并以移情方式获得某种心灵的共鸣 。
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流传着大量以宣传抗击外来侵略、激励民族精神为中心的所谓 国耻文化 。
勾践复国的故事和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戚继光抗倭、史可法抗清、郑成功收复台湾等都成为这种舆论141Pau lA.Coh en ,Speaki ng t o H ist ory:Th e S t ory o f K ing G ouJian i n Tw e n tiet h C entury Ch i na ,p.35.YosefH ayi m Yeru s hal m ,i Zakh or :Je w ish H istory and Je w ish M e m ory (Seattle :U nivers it y ofW ashington Press ,2002),p .113.2011年第3期宣传的主要历史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