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化意识在PEP初中英语教材中体现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文化意识在PEP初中英语教材中的体现
引言
人类学家泰勒曾说: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

而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每一种语言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每一种语言都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
所特有的文化现象。

因此,要学好一种语言,对该语言的相关知识的了解是至关重要的。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变化,并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

不同的民族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宗教信仰的差异,形成了千差万别的文化,(梁妍,2009)他们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以及道德标准都存在很大的差异。

所以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语言知识、语言技能不是唯一的学习内容,文化因素的作用不可低估,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域文化的范围,提高他们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同时在英语的使用上,文化背景也是不可忽视的,不然很多中国人会不自觉地套用中国的文化观念,运用中国人的交际模式,于
是常常陷入尴尬的境地。

“跨文化交际”即“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或
“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

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鲍明捷,2002)。

由此可见,,在交流中语言环境不同的人如果总喜欢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
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障碍。

所以这就要求广大英语教师要把跨文化教育列入英语教学一个重要环节。

“这样既能提高中小学教师的英语教学理论水平、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又能通过参与、实践、讨论、探究、反思等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王蔷,2008)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教师如果忽视文化差异地传授知识,会导致学生在交际中走入迷茫从而没有实现自己的交流目的。

英国语言学家jaw hanlal nehna曾说过,“if we seek to understand a people ,we have to put ourselves ,as far as we can ,in that particular historical and culture background……”(如果我们试着去理解一个人,我们要尽可能地把我们自己置身于一个特定的历史和文化的背景中)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实社会中,正确把握文化差异尤为重要。

文化的定义及其与语言的关系
众所周知,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

而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

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

语言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语言的丰富的发展。

有了语言,人类就有了文化。

语言是人类区别与动物的重要标志。

2001年教育部出台的《普通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把文化意识作为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恰好充分地体现了文化与语言的关
系。

“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调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而且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的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使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

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

” (《普通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2001)
三、pep(people education press)初中英语教材中的文化意识
(一)、风俗文化意识。

风俗文化是指广大民众集体创造、拥有和传承的文化现象,其意识就是在生活中约定俗成地被运用,在一
定程度上加强了人们对人生、人情的表现且对历史的前进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所以我们一定要树立并普及教学中要逐步渗透“风俗文化意识”这个观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通观pep(people education press)初中英语教材,风俗文化意识在几个单元中都有体现。

1 七年级上册的unit1“ my name is gina.”这是外国人在自我介绍时或初次见面时常用的句型。

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由此引申出英语国家的人在需要问及对方姓名会与中国人有何差异。

中国人一般不会直接问:“你叫什么名字?”而是在聊了一会后要分开时才会问对方的姓名。

但是,外国人认为知道了对方的姓名之后才交谈时一种礼貌也便于称呼对方。

为此,他们一般常说:“mayi knowyourname?”或“yourname,please?”。

如果按照汉语习惯用“what’syourname?”问对方姓名,会使对方产生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2 七年级上册的unit8 “when is your birthday?”和八年级的unit9 “when is he born?”这两个单元都是涉及年龄的问题。

中国人见面时常问及年龄,婚姻,收入等情况以示关心;而英语国家的人对这些问题却比较反感,不愿意回答。

因此,用英语问对“howoldareyou?”“howmuchdoyouearn?”“whatareyoudoing?”等一类话题会引起对方不满。

3 七年级下册的unit1“where is your pen pal from?”这一单元讲的时如何教学生与外国朋友进行交流。

作为一个学习英语的中
国人,结交一个讲英语的笔友对英语的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

然而,要真正地与笔友很好的沟通也离不开对他们的文化的了解。

在教学中,教师应教给学生以下知识:不同的民族在招呼、称谓、道谢、恭维、致歉、告别、打电话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文化规定和习俗。

如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常用的几句客套话是“你到哪儿?”“你要干什么?”“你吃过饭了吗?”,这几句话中国文化里并无多深的含意,只不过是无关紧要的,礼节性的打招呼的一种形式。

然而西方人对这几句却很敏感和认真,“你去哪儿?”“你要干什么?”在他们看来纯属自己的私事,别人不能随便打听,除非是亲密的朋友。

而“你吃过饭了吗?”则使他们不知所措,对方会以为你想请他(她)吃饭。

像这样的见面问候,应视具体情况做相应的文化转换,改为英语惯用语“hello”,“good morning!”, “how are you?”等。

4 八年级下册unit10 “it is a nice day, isn’t it?”在日常的谈话中,外国人喜欢谈论天气等,而中国人则喜欢询问年龄、工作、家庭等被外国人认为是隐私的话题。

在讲英语的国家,谈天气是很正常的搭话方式,如:--lovely weather, isn’t it?—it’s really a beautiful day.谈天气时, 一般情况下都是顺着对方说, 很少有人在谈天气时争得面红耳赤, 所以谈天气是个保险的
搭讪方式。

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和以汉语为母语人都可以选择下列的话题进行交谈:嗜好、发生事件、天气、节假日电影、书籍、娱乐活动等,但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一般禁忌年龄、收入、婚姻状况、衰老、发胖等话题,而中国的禁忌则属于伦理方面的:如对长辈不能直
呼其名等。

许多讲英语的人常常用名字称呼别人,而不用某某先生,某某太太或小姐。

这种做法在美国人中尤为普遍,甚至初次见到就用名字称呼。

不仅同龄人这样称呼,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没有不尊重对方之意。

这与中国的习惯完全相反。

中国孩子对祖父母、学生对老师,若直接呼其名,会被视为不礼貌的行为,不成体统。

首先,中国人在称谓别人时,有时称此人当时担任的职务,前面加一个姓,如“黄局长”“林经理”之类。

但是很少听到讲英语的人称别人“bureau director smith”(史密斯局长)。

其次,汉语称谓复杂,亲属名词十分丰富,如:伯父、姑父、姨夫、叔父。

但在英语中仅用“uncle”一个字代替。

以上四点的设计与文化意识的二级目标的“知道英语中最简单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恰当使用英语中不同的称谓语、问候语、告别语”、“了解、区别英语中不同性别常用的名字和亲昵的称呼”“了解英语国家中家庭成员之间的称呼习俗” (《普通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2001)相吻合。

(二)、具体事物的文化内涵意识。

具体事物的文化内涵即是把具体事物放到具体文化环境中去理解,即把一般性融入特殊性中,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得出的文化含义。

语言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应人类社会生活的工具。

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但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对应现象。

把握好具体事物的文化内涵就能把握好其一一对应的关系。

通观pep(people education press)初中英语教材,现列举能体现具体事物的文化内涵意识的几个单元作为例子。

1 七年级下册的unit3“ why do you like koalas?”这一单元涉及了中外动物的不同内涵。

英语文化的人喜欢佩戴猫头鹰图像的徽章,因为在英文化中猫头鹰是智慧的象征,而在中国人看来猫头鹰是邪恶的化身,俗话说猫头鹰进宅无事不来,预示着凶多吉少。

比如,“dog”在西方文化中象征 best friend of a man,所以有 love me, love my dog的说法。

而在汉语文化中狗是奴仆,是低贱的追随者,故有“走狗”和“狗仗人势”之说。

(戍林海,2005)
这一单元的设计与文化意识的五级目标的“了解常见动植物在英语国家中的文化涵义”(《普通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2001)相吻合。

2 七年级下册的unit2“where is the post-office?”问路的方式是学生必需掌握的一个知识点。

由此引申出的文化差异是:中国人在给人指方向时,习惯于用食指指点。

在英语文化中,这是既不雅观、又不尊重别人的手势;用手下意识地摸一下鼻子,在中国人看来既无什么含义,也无伤大雅。

美国人却将这一动作视为隐匿不好的想法或谎言的手势,或者表示不同意或拒绝对方的看法。

这一单元的设计与文化意识的二级目标的“了解英语交际中常用的体态语,如手势、表情等。

”(《普通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2001)相吻合。

(三)、日常交际的文化意识。

日常交际的文化意识就是在交际
中能够根据对方的文化背景设身处地自觉地适应于对方的语言习惯。

作用就是:不但使学生掌握了地道的英美英语,从而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而且也激起求知欲和兴趣。

通观pep(people education press)初中英语教材,现列举能体现日常交际的文化意识的几个单元作为例子。

1 七年级下册的unit8 “i would like some noodles.”这一单元涉及中外饮食文化的差异。

其实饮食文化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外国人喜欢宴请亲戚朋友来增进彼此的感情。

为此,了解这一差异对参加外国人聚会和拜访外国朋友很有益。

有些学生尽管掌握的词汇量很大,语法知识也很好,但却缺乏在不同的场合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有时运用母语的交际习惯来套用外语以至闹出笑话。

例如:一位翻译陪美国客人吃饭,当他们饱尝了中国的美味菜肴之后,翻译用英语说道:”what staple food would you like?”意思是说:”您想吃点什么主食?”这位翻译的英语从语音到语法几乎无可挑剔,可却令美国人迷惑不解,因为美国人通常把一餐中吃得最多的食物称为主食,他们已经吃了许多以肉为主的菜肴,所以对这位翻译的提问感到莫名其妙。

而中国人则无论吃了多少菜,却总是把米饭、面食作为主食。

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如果不了解这一差异,即使掌握了正确的词汇和语法,在交际中运用也会出现差错,这主要是由于不了解美国人的饮食文化所致。

由此可见,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不了解外语的文化背景,就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外语。

这一单元的设计与文化意识的二级目标的“了解英语国家的饮食习俗” (《普通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2001)相吻合。

2 八年级上册的unit5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和八年级下册unit5 “if you go to the party, you will have a great time!”这两个单元涉及的是邀请和拒绝、答谢、收礼的礼节风俗的差异。

中国学生接受的母语大多是汉语和地方方言,思想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以传统的道德理念和品德作为人生准则。

为此也引出了不少笑话。

如在一个宴会上一个外国人夸一位女士:“you are very beautiful tonight!”这位女士刚好懂一点英语,就马上回答:“where? where ?”(中国人在接受别人称赞后总会说“哪里,哪里!”以表示谦虚)这位美国人当时就蒙了,称赞人美丽还要说出哪里美吗?其实按照说英语国家的习惯,听到称赞时只要用“thank you!”就行了。

在中国对道谢的答语常是“这是我应该做的”,但如直译:“it’s my duty to do so.”就不恰当了,对方可能误解,以为你是不情愿帮助他的,应回答:“my pleasure.”。

再如,收到礼物,英语国家的习惯是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欣然道谢;而中国人常要先推辞一番,接受后并不当面打开。

如果按汉语习惯推辞说“noneed”或“wedon’tneedit”,那会让对方误认为是不喜欢所送礼物,甚至会感到尴尬。

“中国人对于别人的帮助往往采用“接受+感谢”的方式,在西方人们崇尚自立,会以“谢绝+解释”作回答。

如回答“would you like some coffee?”这样的kind offer,通常用“no, thank you”或“yes, i’d love to,
but not now”之类的婉转回答。

”(胡文仲,1999)
这一单元的设计与文化意识的五级目标的“了解英语国家人们在行为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与中国人的异同”、“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赞扬、请求等意义”、“对别人的赞扬、请求等做出恰当的反应” (《普通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2001)相吻合。

(四)、中外人们的思想差异的文化意识。

中外人们的思想差异的文化意识就是指在学习和使用英语的过程中时刻要注意由于中
外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价值观、思维模式的差异的文化意识。

西方人们的人文主义思想为基础,强调个性自由和解放。

英美人们在说话时处处流露出强烈的自我意识。

而中国人却时刻以中庸思想为主导,讲究圆滑美、含蓄美。

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直觉整体性。

可见,中外人们的思想差异的文化意识是外语教学的必需内容,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有利于文化教学目标的实现。

通观pep(people education press)初中英语教材,现列举能体现中外人们的思想差异的文化意识的几个单元作为例子
1 九年级unit3 “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 own clothes!”这一单元主要折射出外国人注重独立和自我,无论是生活还是其他方面,都要求自己面对。

但是中国人不同,因为中国的父母大多是把孩子看作是“小皇帝”“小公主”,尽量为孩子做好一切。

这样不仅宠坏了孩子,还扼杀了孩子的自主性。

2 九年级unit8 “i will help clean up the city parks.”志愿者的各种组织和行为在外国已经早已约定俗成,但在中国人们还是抱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思想。

结果,中国的各项与自愿有关的事业(慈善,公益保护环境等)还在举步维艰中。

其实在中国有很多领域需要志愿服务精神。

如“5/12”大地震、亚运会、世博会等都需要一批又一批的志愿者。

为此,教师应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出发,向学生提供各种西方优秀的思想和行为,从而提高学生的适应社会、世界乃至时代的变化。

国家的教育应中西合璧,取长补短,洋为中用。

3 九年级unit13 “rainy days make me sick!”这一单元则从不同角度反应了中西人的性格差异。

中国人讲究内敛,不愿随意把自己的感情表露出来,而外国人则喜欢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看法等。

这有时也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

从医学的角度来看,压抑自己的感情是不利于身心健康的,为此,人应该适当地发泄情感,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正是要求学生不但要学好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且要积极吸收优秀中国传统文化。

以上三点的设计与文化意识的五级目标的“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普通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2001)、八级目标的“了解主要英语国家与中国的生活方式的异同”和“通过中外文化的对比,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普通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2001)相吻合。

四、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的作用
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一些教师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我国学生从小学到大学,英语学了十几年,结果是通常能熟背语法规则,能考出高分,但在语言交际时却显得力不从心,经常产生语用失误、交际失败的现象,这正是由于缺乏对英语国家的相关文化知识、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的了解造成的。

在小学英语的教学中,因为课文简单易懂,所含的信息量少,很多小学英语教师更是忽视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导致一些语言情景的不真实和虚假的语言的产生。

另一个原因则是,有些老师认为文化意识的培养太深奥、太复杂,且不易操作,因而只注重语言,不重文化,甚至选择了放弃文化意识的培养。

可见,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尚存在诸多误区与局限,需要加以重视和改进。

五、在教学设计中培养学生的各种文化意识
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在语言教学的各个学段、各种层次、各条途径上与语言技能的培养同步进行的:在日常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的培养;在校本教材的使用中培养文化意识;通过英语研究性学习,感受、对比中西方文化;通过校园英语节活动,分专题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六、总结
语言和文化是个统一体,语言的社会功能之一是传播文化,且文
化因素成为跨文化交际中的主要障碍之一。

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
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遵循《普通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中的有关规定,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适当地引申和补充与教材相关的文化知识,逐渐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加深对中国文化和英语国家文化的理解。

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

因此,我们应当在教学中自觉、全面、系统地完善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并正确处理和摆正文化知识和其他训练项目的关系,在教学的各个阶段和层次上利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从而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我们要通过了解民族的心理特征、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来克服阻碍语言理解的障碍。

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向前推进,更好地教学生学好英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