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化意识在PEP初中英语教材中体现论文

合集下载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

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的整体发展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形成的基础。

其中,文化意识有利于正确地理解语言和得体运用语言。

一、进行文化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培养人文精神,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是新课程理念的特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深化英语教学的基点。

英语语言的学习,就是英语文化的学习,也就是人文素质提高的过程。

任何一种语言总是和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等因素息息相关。

中国与英语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内涵的差异必然造成了语言现象的差异,在语言的词汇系统、语用系统中也会有所反映。

学生如不了解文化,在交际过程中就会不可避免地遇到文化障碍。

加强文化学习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语言意义的理解和得体地使用语言,能够减少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用语失误,从而更好地与使用英语的人进行交流,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使英语真正成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工具。

二、进行文化意识教育对老师的要求1.教师要全面理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比较深刻地认知英语教育对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发展不同认知途径和培养多种思维方式以及了解各种文化的作用,了解教学涉及的中外文化知识。

2.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创设尽可能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情境,让学生在体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3.教师应当综合考虑《英语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文化意识的目标要求及特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确定评价标准,选择评价内容,采用恰当形式。

三、文化意识教育的具体实施。

(一)课堂上的文化意识教育利用教材、课堂出现的文化意识教育的相关内容,专门进行教学活动。

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人文修养,言传身教,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初中英语教学中体现跨文化意识论文

初中英语教学中体现跨文化意识论文

初中英语教学中体现跨文化意识思考1.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我国现阶段中学生外语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能够与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更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熟悉并了解其它外语国家的文化发展等,促进对英语这门语言的学习使用,同时使我国初中文化教学和语言技能的培养同步进行,进而发展成为一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国际化日趋深入,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

不同特定环境下社会成员的民族信仰、生活习惯、行为风俗的不同就形成了不同地方特色的文化风格,而英语被认为是世界第一大国际通用语言,作为一种国际交际语言,初中学生有必要具备了解并使用英语交际的能力。

另一方面通过学习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与我国风俗文化相对比,有利于加深对我国本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熟悉学生不同层次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学习语言的兴趣,除了传统授课还要加强学生语言的训练沟通,多方面涉及英语国家文化特色,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学习视野,无形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2.初中英语教学中体现跨文化意识的几个方面2.1口语教学。

传统的英语授课方式远远脱离了实际语言交流中的细节问题,所以在课程口语教学方面,有必要要求教师鼓励学生多练多说。

细而言之,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刻意的安排一定的语言环境,让学生用英语进行简单的情境对白,同时教师可以及时纠正学生口语中出现的语法错误,并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如在欧洲部分国家英国和美国等互相见面谈论的主题是天气状况,而中国人互相打招呼的方式则是截然不同,所以中外文化的差异导致语言习惯的不同,这就要求打破学生的传统思维方式,并注意在口语学习过程中的种种文化差异,避免文化习俗的不同导致语言交际方面的障碍。

因此教师在授课的同时要特别提醒学生中外文化用语方面的不同,进而在细节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

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论文

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论文

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论文摘要: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其教学已经不再局限于语言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加注重文化意识的培养。

本文旨在探讨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分析文化意识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培养策略。

一、引言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

然而,当前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文化素养不足、教材文化内容缺乏等。

因此,加强文化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化意识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交际,而交际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文化的交流。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有助于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和事物,提高交际的效率和准确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化的多样性使得英语学习变得丰富多彩。

通过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不同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理解能力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理解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文化意识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纳不同文化,增强学生的跨文化理解和包容能力。

三、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文化素养直接影响到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

因此,教师应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国家的文化。

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容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挖掘其中与文化相关的内容,通过讲解、展示和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传统习俗、价值观念等。

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教材内容,适当扩展相关文化的知识,加深学生对文化的理解。

对比不同文化的差异通过对比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中的体现与影响

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中的体现与影响

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中的体现与影响【摘要】现代的英语教学中交际因素在外语教学中作用的凸现使教师认识到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

初中英语教学中应切实渗透交际文化,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初中英语教学;渗透;文化导人一、学习文化的必要性在英语教学中,以前我们主要强调让学生掌握语言技能,却忽略了与语言有关的文化知识。

现代的英语教学中交际因素在外语教学中作用的凸现使教师认识到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

《英语新课程标准》把文化渗透作为一项课程目标,它强调英语学习要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行为规范,增强学生对两种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文化比较能力,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英语的理解,有助于他们得体地表情达意,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门现存的自然语言都包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小至单个的词,大至语篇的各个层面上都体现出文化内涵。

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意义,所以在教学中除讲清其概念意义外还要介绍他们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

文化在语言教学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讲授有关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情况绝不是与教学总目标全然无关的事情,不能因时间有无或方便来决定取舍,因此,如何帮助学生学习积累相关的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开放合理的跨文化意识,是广大英语教师必须面对和研究的课题。

二、跨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中缺乏的原因(一)英语教师对于跨文化意识的掌握不足,其本身素质有待提高。

从理论上讲,中国人学英语最理想的办法就是到以英语为母语的英美国家去,直接在英语文化的熏陶中学习英语。

事实上,我国大部分英语教师对英语社会文化知识的掌握主要从书本中或他们的老师那里获得,对其没有亲身感受。

因此,教学中对语言和文化关系的驾驭能力常显不足。

这是导致学生产生中国式英语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教学方法不当。

我国英语教育主要采用语法翻译的教学方法,注重语言形式和语法规则讲解,不注重口语表达的训练,更忽视语言文化内涵的介绍。

浅谈文化意识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浅谈文化意识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浅谈文化意识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有效渗透在外语教学,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

课堂是英语教学的主要场所,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应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本文主要从词汇、背景知识面、媒体三方面浅谈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

一、在词汇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成分,也是文化负载量最大的部分。

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有意识地对词汇在概念,内涵及语法意义的区别作必要的指导,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作出主观判断。

教师在教学生掌握词汇的基本意义的基础上,可挖掘词汇内部不同的文化因素,让学生了解一些这方面的文化知识,有助于学生对英语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例如,Paris(巴黎)———来自希腊神话特洛伊王子帕利斯(Paris)的名字。

他拐走美丽的海伦引起特洛伊战争。

Saturday 来自罗马农业之神萨托(Saturn)的名字。

hello 是在人们开始打电话后形成的招呼用语。

sandwich(三明治)是从Sandwich爵士的名字来的,因为他喜欢在赌桌前吃夹肉面包。

在教elephant(大象)给学生讲white elephant 的故事:某电池厂生产的“白象”电池.在国内产销两旺,但相同的产品(包装上英文名为“white elephant”)出口到国外销路并不看好。

究其原因,原来产品英文名处理不当。

暹罗国(古泰国名)盛产白象。

由于其体形庞大,性情温顺,毛色好看,而其数量不多,所以被看成一种稀罕之物.仅供养于宫中,作为国王的宠物。

国王为了处罚失宠的大臣,就把食量惊人的白象赏赐给大臣,很快大臣的家当被吃了个精光,但因为大象是国王的所赐之物,大臣不敢随意处置。

只得硬撑着,直到一贫如洗。

在英语里,“white elephant”喻指“庞大,但无用的长物”,难怪以此命名的产品在欧洲市场不受欢迎。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浅议论文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浅议论文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浅议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的背后都隐含着使用该种语言的民族长期的文化底蕴。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同时,它还是文化的产物。

语言的结构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它的使用总要遵循一定的文化规约,它深深地植根于文化中。

所以学习一种语言,不仅要掌握这种语言的结构,还要了解该种语言所依附的文化背景,从而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加深学生的文化功底。

英语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

这就要求英语教学要把语言和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二者同步发展,并采取对比的方法,结合语言教学的内容,适时地介绍汉英文化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国民性格、礼仪习俗、家庭模式等方面的差异,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实际上,英语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英语这门语言的保证。

不懂得英语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习好英语这门语言。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一直比较注重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讲练。

学生尽管掌握的词汇量很大,语法知识也很好,但由于较少涉及所学语言文化背景对语言交际的影响,导致学生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无法灵活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有时甚至还会产生误会,闹出笑话。

如:用“how?much?money?can?you?earn?a?month?”或“how?old?are?you?”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则侵犯了别人隐私,会激起对方的反感;有一个美国客人对我的一个朋友说“you?speak?very?good?english”,但这位朋友却回答道“no,no,my?english?is?very?poor”。

这位美国人对于这个中国式谦虚回答很惊讶,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这种结果对这位美国人来说是始料未及的,也是很令他心中不快的。

这种误会有可能就使学生慢慢地对自己的英语学习失去信心,从而影响英语学习的整个过程。

因此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注重英语文化意识的渗透与培养,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真实交际能力。

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渗透论文

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渗透论文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摘要】本文通过阐述文化意识对于跨文化交际的作用,并探讨了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以期培养出更多具有坚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文化意识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如果抛开文化学语言很难学到一门语言的精髓,也很难提高自己与对象国人的实际交际能力;反之在认识文化基础上去学习语言,很多时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尤其是在英语使用日益频繁的今天,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初步接触英语语言国家的风土人情、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及传统习俗等,粗略了解中外文化的一些异同点,有助于学生拓展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尽管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在我国外语界已达成一定共识,并在新颁的《英语课程标准》中开始明确,作为英语教学五项基本目标之一,然而在我国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英语教学还是以传授语法知识,掌握语言技能为主,与英语相关的文化知识并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

因此,在今后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才能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相关的文化知识,以避免在交际过程中出现的理解障碍,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化意识对于跨文化交际的作用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通俗来讲,就是在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差异的情况下,个人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应该如何进行得体、恰当的交流。

多年来,学生都是以学习语法知识和相应的词汇为主,但由于缺少相应文化背景方面的了解,导致学生在跨文化交流时难免产生一定的文化障碍,常常是听懂了对方说话时的每个单词,但不能理解甚至产生曲解。

比如在英语中“you are a lucky dog”是指“你是一个幸运儿”,而学习者如果没有了解相应的文化背景,就会曲解这句话本身的意思。

文化差异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容易产生障碍,要想成功地与不同国家的人进行交际,就必须对对方国家的文化意识有所了解,不了解双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跨文化交际必然会面临失败。

浅谈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范文

浅谈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范文

浅谈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范文第一篇:浅谈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范文浅谈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中,因课文简单。

老师忽视了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而使得一些评议应用不真实。

对文化交际意识培养,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词汇的准确理解,和对评议环境的认识和把握。

需要对文化的比较深刻的理解。

英语文化知识的学习。

要通过对该族文化,文学作品,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了解。

才能达到对英语知识的完整理解。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部分。

在教学中,教师应认真研读《英语课程标准》,领会其精神实质,深入探究如何教材中的文化教学融于课堂教学中,切实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能力。

一、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必要性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部分。

在教学中,教师应认真研读《英语课程标准》,领会其精神实质,深入探究如何教材中的文化教学融于课堂教学中,切实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能力。

纵观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不难发现,语言所负载的文化信息在不断增加,文化特点越来越明显。

单项选择、完形填空、补全对话、书面表达等各种题型都突出了语境,强调在具体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中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阅读理解在选材、文体风格等方面都注重题材的多样化、交际化和生活化,通过故事、报道、议论等形式关注社会热点现象,多角度展示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等各个方面。

命题既注重从语言学角度考查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又侧重从心理学角度考查学生的学习策略、情感、态度等相关因素,综合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分辨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加工发展信息的能力和合理表述信息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充分挖掘和拓展素材性的课程资源,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文化渗透,不仅训练学生的语言知识技能,而且增强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

二、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策略1.在词汇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词汇是语言的组成部分,能反映出文化的内涵,因此可以通过分析理解词汇,把语言延伸至文化。

新编整理初中英语文化意识【语言文化意识在PEP初中英语教材中的体现】

新编整理初中英语文化意识【语言文化意识在PEP初中英语教材中的体现】

初中英语文化意识【语言文化意识在PEP初中英语教材中的体现】引言人类学家泰勒曾说: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

而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每一种语言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每一种语言都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所特有的文化现象。

因此,要学好一种语言,对该语言的相关知识的了解是至关重要的。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变化,并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

不同的民族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宗教信仰的差异,形成了千差万别的文化,(梁妍,XX年教育部出台的《普通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把文化意识作为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恰好充分地体现了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调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而且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的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使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

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

试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的渗透和培养※MicrosoftWord文档

试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的渗透和培养※MicrosoftWord文档

试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的渗透和培养※MicrosoftWord文档第一篇:试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的渗透和培养※ Microsoft Word 文档试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的渗透和培养※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现行初中英语教材有意识地安排了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力求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授文化知识,让学生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氛围。

这就要求教师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使用语言的能力。

传统外语教学往往将语言本身作为教学研究的对象,诸如句子的句法,词汇,的词法等,其结果是学生大多只具备:造出一些意义正确的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的技能。

这样,学生很难将他们学习的语言知识应用到社会交际之中,即使用于交际,也难以体现语言的得体性和可接受性。

这便和语言的本质直接冲突,因为语言的本身是交际。

交际是为了沟通思想,而相互了解对方所说的话的内容是思想沟通的前提。

著名语言学家戴乐尔说过,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合,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和一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所获得的其它一切行为习惯,是一个民族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

语言则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语言和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语言受文化的影响,又反过来对文化施加影响。

一个民族的深层文化反映在语言文字中,而语言的文化差异,语义的民族性可能会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比如,Sheep在英国人心目中的隐喻形象很差,喻指“害羞的人” “胆小的人”甚至“愚蠢的人”,这种文化心理直接反映在成语a black sheep “害群之马”和a lost sheep “误入歧途的人”中;英国人也不看好goat,the sheep and the goats表示“好人和坏人”,说明英国人把goat推向敌对的境地。

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渗透[论文]

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渗透[论文]

浅析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实践证明,通过课堂教学不断渗入文化意识,有助于学生对英语的学习。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与熟悉英美文化,从而加深对语言本身的理解,达到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互相促进的目的。

英语教学文化渗透情境教学一、前言语言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语言是不能离开文化而独立存在的。

初中是学习外语知识的基础阶段,对于这一阶段的初学者来说只学习语言的发音、单词以及语法、结构是不够的,他还需要了解语言背后所承载的文化知识。

没有对其所学语言文化背景的充分了解,那么他对语言的学习永远是片面的、不完整的。

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课堂上文化意识的渗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就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作为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它强调“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这一点的提出,告诉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单纯地教授语言知识,还要重视文化教学,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在以后的交际中消除各种障碍。

二、问题的提出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什么?相信不同的人会有不一样的回答,但是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肯定是学习语言的主要目的。

然而,从我国有外语教学以来,文化知识的教学都处于次要的地位甚至直接被很多教育者所忽略,这就导致老师只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外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使许多人只会应试,而无法将所学的英语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中国学生在美国开车时出了交通事故,坠入了一个山崖,警察赶到后问他:“how are you?”该学生脱口而出:“fine,thank you!”听完这话,警察真的以为他没事就走了,留下这个受了重伤的学生。

这个故事的结果我们不得而知,真实性我们也无从考证,很多人把它当成一个笑话来看,可是,作为教育者的我们看到就觉得特别讽刺,多年来的英语学习竟然使学生在生死关头都有着强烈的思维定势,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和反省。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蒲江中学李然【提要】:“文化可以解释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方式。

”由于语言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与承载形式,不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也就无法真正学好该民族的语言。

外语教学不仅要介绍语言知识并进行“四会”技能训练,更应该把这种学习与训练放到文化教学的大背景中进行,最终使学生具有语用能力。

而文化是指目的语所在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

1 本文通过文化干扰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影响进行归类分析,并结合外语教学,阐述重视文化教学,提高学生文化修养的重要性并如何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

【关键词】:文化意识文学修养文化渗透素质教育布卢姆说:人在学习上的潜力是极大的,只要教育得法,几乎每个人都能掌握中小学课程。

对此我们毋庸质疑。

作为一名中学的英语教员,在新的课程改革标准下,如何教育得法,卓有成效地进行现代化英语课堂教学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

不少所谓的“专家和学者”仍旧摆脱不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窠臼。

填鸭式的教学外加“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我们的学生在劫难逃。

学习的被动成就了老师的主动,学生的兴趣成就了老师的泛泛而谈。

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操纵课堂,不仅是一个老师驾驭能力的体现,更是一个老师综合素质的挑战。

我们都在谈提高学生的素质,如果作为一门外国语言教学的老师都“空”素质而又何谈学生的“实”素质呢?这两者的对立和统一需要我们英语老师在专业素质的基础上大力发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种非智力因素对一个学生的人格修养和健全人格来说起着“唇亡齿寒”的功效。

学生不是机器,而是一个鲜明的活体。

这个活体“多动”、“多思”、“多问”,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我们的老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在了解外国文化背景的前提下,深知内外两种文化的迥然各异,在这种“外来文化意识”挑战“本国文化意识”的过程中,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和教育,达到一种兴趣带动主动学习的景象。

语言文化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探析

语言文化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探析

语言文化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探析语言文化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探析毫无疑问,课堂教学是跨文化意识培养的主要途径,语言文化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是?社会生活的信息花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英语课堂标准》提出,要“开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是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考、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但目前我国高中英语教学中,受到应试教育和结构主义理论的冲击,教师过多地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无视了文化知识的导入和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我们要端正英语教学思想,使英语教学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和需要。

英国语言学家多拉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知识,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局部。

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那么,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

”语言是文化的一局部,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

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文化是形形色色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

学习一种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知道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要懂得他们的“心灵之语言”,即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

实际上,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

语言是文化的一局部,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

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反映文化。

(一)有助于防止在跨文化交流中出现“沟通不畅”在中国,更注重集体表现和集体主义精神;在西方,那么强调个人表现和个性张扬,他们认为,不愿显露自己才华的人,是的和奇怪的。

归根到底是文化差异问题。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文化错误主要表现在称呼方面、问候语方面、对赞扬的反响方面、谈论的话题、词语以及文化内涵方面的差异等。

试论语言意识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2)

试论语言意识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2)

试论语言意识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的ﻭﻭﻭﻭ关键词:语言意识词汇教学阅读理解文化意识模拟命题摘要:在《英语课程标准》中,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被列为英语课程的5个目标.而语言意识虽“不着一字”,却“尽得风流”,它渗透于这5个维度的目标之中,既是语言的手段,更是语言的目的。

本文从阐释“语言意识”的涵义入手,进而阐明了培养“语言意识"的意义。

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培养“语言意识”的方法和途径。

ﻭ随着英语教学的不断改进,语言意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并且不容忽视.遗憾的是,好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此认识不足,有的教师则张冠李戴地概之以“语感”,殊不知两者实质上是不同的。

语感是在大量的感性认识基础上而获得的语言直觉,看似不假思索,实际是旧知识的正面迁移,也就是“语言经验”。

而语言意识,指的却是非外语环境中的人们在第二语言或外语习得时,通过一定的仿真模拟训练,学会用目的语的文化和思维来理解特定语境中词汇的涵义,从而增强词汇的敏感性和灵活性,提高用词的精确性和得体性,最终具备近似于目的语的词语选用能力,使他们的词语表达更加地道,更具“洋腔洋调”,从而避免Chinglish(式英语)现象。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语言,而不是分析语言。

这种“运用能力”,不但体现在具体的语言交际中,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更是表现为考试中的解题能力。

不少地区的教研员在深人研究后指出,英语试卷的较好区分度与考生的语言意识强弱直接相关,考生在好多考项上的失误,从表面上看是知识问题,或是解题思路问题,但深入探究,其则在于语言意识不足.因此,语言意识的意义不言而喻,它潜移于英语试卷的各个题型,尤其是单项选择和完形填空中。

ﻭ近年来的英语考试大纲中,无一例外地强调单项填空的命题原则为“考查考生在一定的语境中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最大限度地避免命制考生靠死记硬背可以得分的试题"。

几年来,英语试卷中的题,严格遵循这一原则,几乎所有的试题都有明确的语境设置,在真实可信的语境中,考查考生能否正确地选择词汇、短语或时态,语境对正确选择有较强的和约束作用。

文化意识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文化意识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文化意识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有效融入摘要:英语作为现代教育教学中的一种教学语言,需要教师们有机的将语言和文化结合在一起传授给学生,并通过对比的方式以此介绍汉语和英语二者之间的取向、思维以及习俗差异,不断促进英汉二者之间的教学相长,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

关键词:初中英语;英语文化意识;策略长期以来,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并没有被完全打破,绝大部分教师仍然十分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在课堂上花了大量时间详细讲解语法规则、解释词义,导致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缺乏了解。

加之英语教师平时教学任务重,工作烦琐,忽视了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一旦涉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时,就会感到自己掌握的文化知识不够全面。

进入初中,因所学科目增加、初中英语教材词汇的增多和语法难度的提高,学生每天疲于对语法知识的学习和对词汇的记忆,忽视了对文化差别的学习,不利于文化意识的形成。

本文重点讨论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具体方法。

一、在词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词汇是语言的基础,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如果不了解其文化背景,就会闹出笑话。

例如,谚语“It is raining cats and dogs”,译为“天正下着倾盆大雨”。

因为雷雨交加的声音听起来像猫和狗在打架的声音,学生如果不了解它的文化背景,则会直译为:“天空正下着猫和狗”。

所以教师必须进行异国文化的渗透,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

在教材中,学生学了很多有关动物的词汇,如 dog,bat,owl 等。

在英语中,狗是“Man's best friend”(人之良友);“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

而在中文里,狗会被用在一些脏话里,如“狗东西”“狗改不了吃屎”等。

在英语中“as blind as a bat”可译为“有眼无珠”,而对中国人来说,蝙蝠是吉祥、健康、幸福的象征。

在英语中“as wise as an owl”译为像猫头鹰一样聪明,他们把猫头鹰当作智慧的象征,而中国人则视猫头鹰为不祥的象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文化意识在PEP初中英语教材中的体现引言人类学家泰勒曾说: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

而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每一种语言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每一种语言都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所特有的文化现象。

因此,要学好一种语言,对该语言的相关知识的了解是至关重要的。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变化,并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

不同的民族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宗教信仰的差异,形成了千差万别的文化,(梁妍,2009)他们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以及道德标准都存在很大的差异。

所以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语言知识、语言技能不是唯一的学习内容,文化因素的作用不可低估,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域文化的范围,提高他们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同时在英语的使用上,文化背景也是不可忽视的,不然很多中国人会不自觉地套用中国的文化观念,运用中国人的交际模式,于是常常陷入尴尬的境地。

“跨文化交际”即“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

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鲍明捷,2002)。

由此可见,,在交流中语言环境不同的人如果总喜欢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障碍。

所以这就要求广大英语教师要把跨文化教育列入英语教学一个重要环节。

“这样既能提高中小学教师的英语教学理论水平、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又能通过参与、实践、讨论、探究、反思等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王蔷,2008)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教师如果忽视文化差异地传授知识,会导致学生在交际中走入迷茫从而没有实现自己的交流目的。

英国语言学家jaw hanlal nehna曾说过,“if we seek to understand a people ,we have to put ourselves ,as far as we can ,in that particular historical and culture background……”(如果我们试着去理解一个人,我们要尽可能地把我们自己置身于一个特定的历史和文化的背景中)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实社会中,正确把握文化差异尤为重要。

文化的定义及其与语言的关系众所周知,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

而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

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

语言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语言的丰富的发展。

有了语言,人类就有了文化。

语言是人类区别与动物的重要标志。

2001年教育部出台的《普通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把文化意识作为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恰好充分地体现了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调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而且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的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使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

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

” (《普通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2001)三、pep(people education press)初中英语教材中的文化意识(一)、风俗文化意识。

风俗文化是指广大民众集体创造、拥有和传承的文化现象,其意识就是在生活中约定俗成地被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人们对人生、人情的表现且对历史的前进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所以我们一定要树立并普及教学中要逐步渗透“风俗文化意识”这个观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通观pep(people education press)初中英语教材,风俗文化意识在几个单元中都有体现。

1 七年级上册的unit1“ my name is gina.”这是外国人在自我介绍时或初次见面时常用的句型。

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由此引申出英语国家的人在需要问及对方姓名会与中国人有何差异。

中国人一般不会直接问:“你叫什么名字?”而是在聊了一会后要分开时才会问对方的姓名。

但是,外国人认为知道了对方的姓名之后才交谈时一种礼貌也便于称呼对方。

为此,他们一般常说:“mayi knowyourname?”或“yourname,please?”。

如果按照汉语习惯用“what’syourname?”问对方姓名,会使对方产生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2 七年级上册的unit8 “when is your birthday?”和八年级的unit9 “when is he born?”这两个单元都是涉及年龄的问题。

中国人见面时常问及年龄,婚姻,收入等情况以示关心;而英语国家的人对这些问题却比较反感,不愿意回答。

因此,用英语问对“howoldareyou?”“howmuchdoyouearn?”“whatareyoudoing?”等一类话题会引起对方不满。

3 七年级下册的unit1“where is your pen pal from?”这一单元讲的时如何教学生与外国朋友进行交流。

作为一个学习英语的中国人,结交一个讲英语的笔友对英语的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

然而,要真正地与笔友很好的沟通也离不开对他们的文化的了解。

在教学中,教师应教给学生以下知识:不同的民族在招呼、称谓、道谢、恭维、致歉、告别、打电话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文化规定和习俗。

如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常用的几句客套话是“你到哪儿?”“你要干什么?”“你吃过饭了吗?”,这几句话中国文化里并无多深的含意,只不过是无关紧要的,礼节性的打招呼的一种形式。

然而西方人对这几句却很敏感和认真,“你去哪儿?”“你要干什么?”在他们看来纯属自己的私事,别人不能随便打听,除非是亲密的朋友。

而“你吃过饭了吗?”则使他们不知所措,对方会以为你想请他(她)吃饭。

像这样的见面问候,应视具体情况做相应的文化转换,改为英语惯用语“hello”,“good morning!”, “how are you?”等。

4 八年级下册unit10 “it is a nice day, isn’t it?”在日常的谈话中,外国人喜欢谈论天气等,而中国人则喜欢询问年龄、工作、家庭等被外国人认为是隐私的话题。

在讲英语的国家,谈天气是很正常的搭话方式,如:--lovely weather, isn’t it?—it’s really a beautiful day.谈天气时, 一般情况下都是顺着对方说, 很少有人在谈天气时争得面红耳赤, 所以谈天气是个保险的搭讪方式。

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和以汉语为母语人都可以选择下列的话题进行交谈:嗜好、发生事件、天气、节假日电影、书籍、娱乐活动等,但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一般禁忌年龄、收入、婚姻状况、衰老、发胖等话题,而中国的禁忌则属于伦理方面的:如对长辈不能直呼其名等。

许多讲英语的人常常用名字称呼别人,而不用某某先生,某某太太或小姐。

这种做法在美国人中尤为普遍,甚至初次见到就用名字称呼。

不仅同龄人这样称呼,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没有不尊重对方之意。

这与中国的习惯完全相反。

中国孩子对祖父母、学生对老师,若直接呼其名,会被视为不礼貌的行为,不成体统。

首先,中国人在称谓别人时,有时称此人当时担任的职务,前面加一个姓,如“黄局长”“林经理”之类。

但是很少听到讲英语的人称别人“bureau director smith”(史密斯局长)。

其次,汉语称谓复杂,亲属名词十分丰富,如:伯父、姑父、姨夫、叔父。

但在英语中仅用“uncle”一个字代替。

以上四点的设计与文化意识的二级目标的“知道英语中最简单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恰当使用英语中不同的称谓语、问候语、告别语”、“了解、区别英语中不同性别常用的名字和亲昵的称呼”“了解英语国家中家庭成员之间的称呼习俗” (《普通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2001)相吻合。

(二)、具体事物的文化内涵意识。

具体事物的文化内涵即是把具体事物放到具体文化环境中去理解,即把一般性融入特殊性中,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得出的文化含义。

语言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应人类社会生活的工具。

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但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对应现象。

把握好具体事物的文化内涵就能把握好其一一对应的关系。

通观pep(people education press)初中英语教材,现列举能体现具体事物的文化内涵意识的几个单元作为例子。

1 七年级下册的unit3“ why do you like koalas?”这一单元涉及了中外动物的不同内涵。

英语文化的人喜欢佩戴猫头鹰图像的徽章,因为在英文化中猫头鹰是智慧的象征,而在中国人看来猫头鹰是邪恶的化身,俗话说猫头鹰进宅无事不来,预示着凶多吉少。

比如,“dog”在西方文化中象征 best friend of a man,所以有 love me, love my dog的说法。

而在汉语文化中狗是奴仆,是低贱的追随者,故有“走狗”和“狗仗人势”之说。

(戍林海,2005)这一单元的设计与文化意识的五级目标的“了解常见动植物在英语国家中的文化涵义”(《普通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2001)相吻合。

2 七年级下册的unit2“where is the post-office?”问路的方式是学生必需掌握的一个知识点。

由此引申出的文化差异是:中国人在给人指方向时,习惯于用食指指点。

在英语文化中,这是既不雅观、又不尊重别人的手势;用手下意识地摸一下鼻子,在中国人看来既无什么含义,也无伤大雅。

美国人却将这一动作视为隐匿不好的想法或谎言的手势,或者表示不同意或拒绝对方的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