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骨折愈合过程
骨折的三个恢复阶段
![骨折的三个恢复阶段](https://img.taocdn.com/s3/m/1625284af7ec4afe04a1dfed.png)
为了促进骨折愈合,骨折病人的饮食可以根据骨折愈合的早、中、晚三个阶段,根据病情的发展,配以不同的食物,以促进血肿吸收或骨痂生成。
早期(1?2周):受伤部位瘀血肿胀,经络不通,气血阻滞,此期治疗以活血化瘀,行气消散为主。
中医认为,“瘀不去则骨不能生”、“瘀去新骨生”。
可见,消肿散瘀为骨折愈合之首要。
饮食原则上以清淡为主,如蔬菜、蛋类、豆制品、水果、鱼汤、瘦肉等,忌食酸辣、燥热、油腻,尤不可过早食用肥腻滋补之品,如骨头汤、肥鸡、炖水鱼等,否则瘀血积滞,难以消散,会拖延病程,使骨痂生长迟缓,影响日后关节功能的恢复。
在此阶段,食疗可用三七10克,当归10克,肉鸽1只,共炖熟烂,汤肉并进,每日1次,连续7?10天.中期(2-4周):瘀肿大部分吸收,此期治疗以和营止痛、祛瘀生新、接骨续筋为主。
饮食上由清淡转为补充高营养,以满足骨痂生长的需要,可在初期的食谱上加以骨头汤、田七煲鸡、动物肝脏之类,以补给更多的维生素A、D、钙及蛋白质。
食疗可用当归10克,骨碎补15克,续断10克,新鲜猪排或牛排骨250克,炖煮1小时以上,汤肉共进,连用2周。
后期(5周以上):受伤5周以后,骨折部瘀肿基本吸收,已经开始有骨痂生长,此为骨折后期。
治疗宜补,通过补益肝肾、气血,以促进更牢固的骨痂生成,以及舒筋活络,使骨折部的邻近关节能自由灵活运动,恢复往日的功能。
饮食上可以解除禁忌,食谱可再配以老母鸡汤、猪骨汤、羊骨汤、炖水鱼等,能饮酒者可选用杜仲骨碎补酒、鸡血藤酒、虎骨木瓜酒等。
食疗可用枸杞子10克,骨碎补15克,续断10克,苡米50克。
将骨碎补与续断先煎去渣,再加入另2味同煮粥进食。
每日1次,7天为1疗程,每1疗程后间隔3?5天,共用3?4个疗程。
一期愈合和二期愈合的过程简短总结
![一期愈合和二期愈合的过程简短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3bffc48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2e.png)
一期愈合和二期愈合的过程简短总结一期愈合和二期愈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皮肤创口的愈合,另一种是骨折的愈合。
皮肤创口的一期愈合一般是指创口组织缺损少,创缘整齐,手术切口缝合后创面对合完整、严密,一次性恢复,伤口内部没有引发感染或脂肪液化等现象,表面恢复较好,痕也不明显。
二期愈合是指伤口不整齐,缺损较多,没办法整齐的对合,恢复时间相对较长,伤口愈合过程中有炎症反应,出现伤口出血或化脓,有可能需要再次清创缝合后愈合,这种情况愈合后伤口表面瘢痕明显。
骨折的一期愈合是一种理想状态的愈合,是指骨折两个断端的创缘、创壁能够整齐对合,中间无骨骼残渣、血液凝块、炎症反应等。
二期愈合即普通的骨折愈合后,一般断骨端参差不齐,复位时无法紧密接触,所以愈合需要经过软骨成骨的过程,相对一期愈合的时间较长,骨折愈合后X光下可见明显的外骨痂。
骨折愈合的基本过程
![骨折愈合的基本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793210e8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62.png)
骨折愈合的基本过程
骨折愈合的基本过程:
一、准备阶段
1、X射线检查:对骨折部位进行X射线检查,以确定骨折的位置,性质,是否有外伤引起的关节失稳等。
2、外伤护理:进行有效护理,消除外伤并尽量减少外伤造成的后续损害。
3、止痛:有效止住痛苦,使骨折患者能够耐受住治疗过程。
二、治疗阶段
1、固定治疗:把断裂的骨头固定在位,使其重新恢复正常排列和位置,保证骨折部位神经血管完整,使骨折可获得良好的愈合环境。
2、生物促进愈合治疗:如骨移植、细胞治疗和生物制剂等,使骨折组
织受到刺激,加速骨折愈合过程。
3、康复治疗:定期对骨折患者进行康复治疗,促使骨折处组织恢复灵
活、稳定、力量有节奏,减少骨折后的凝固时间。
三、分期检查
1、X射线检查:定期进行X光检查,监测骨折修复进程。
2、化验检测:监测血液成分,掌握骨代谢的状态,进而监督骨折的恢复过程。
3、活动检查:检测骨折患者的活动状态,检查骨折的活动度,以评判病情的改善程度。
四、预防指导
1、恢复自立:早日恢复自立,让患者获得适应群体的能力,重新带来自尊自信,积极心态。
2、加强锻炼:不要过度运动,加强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患者身体的机能。
3、学会正确护理:学会正确穿戴夹具,保护创面,定期对夹具进行消毒,以防止感染。
4、定期复查:定期进行复查,以了解骨折的恢复状况,判断治疗的有效性及骨折的综合影响。
简述骨折愈合的过程
![简述骨折愈合的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64896b5d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ea.png)
骨折愈合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炎症阶段:骨折后的48小时内,出现剧烈的疼痛和肿胀,这是由于身体对骨折部位的损伤产生了炎症反应。
在这个阶段,身体会产生大量的白细胞和炎性介质来清除损伤部位的碎骨和组织细胞残骸,促进愈合。
愈合阶段:从骨折后第2-3周开始,组织开始形成新的骨组织,这个过程被称为愈合。
在这个阶段,身体会逐渐产生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用于修复骨折部位的损伤组织。
在这个阶段,骨折部位会逐渐愈合,但由于新生的骨组织还不够坚硬,所以仍然需要保护。
重塑阶段:从骨折后第6-8周开始,新生的骨组织开始逐渐变得坚硬,进入重塑阶段。
在这个阶段,身体会逐渐把新生的骨组织从原来的结构中分离出来,并形成新的骨结构。
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直到骨折部位恢复到原来的强度和功能。
总的来说,骨折的愈合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需要时间和合适的治疗措施来促进愈合。
因此,患者在骨折治疗期间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适当的休息、营养和康复锻炼,以便加速骨折的愈合和恢复。
骨折愈合的三个阶段
![骨折愈合的三个阶段](https://img.taocdn.com/s3/m/f449e303b9d528ea81c7798c.png)
骨折愈合过程的三个阶段
骨折愈合过程的三个阶段是外科主治医师考试要求掌握的内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1.血肿机化演进期:骨折部位形成的血肿随着纤维蛋白渗出,毛细血管增生,成纤维细胞、吞噬细胞侵入而被逐步清除机化,形成肉芽组织,进而演变成纤维结缔组织,使骨折两断端联在一起,这就是纤维连接,大约在骨折后两周完成。
2.原始骨痂形成期:骨折断端的骨内膜和骨外膜通过膜内化骨形成内骨痂和外骨痂,骨折断端之间以及骨髓腔内的纤维组织通过软骨内化骨形成环状骨痂和髓腔内骨痂,这些原始骨痂不断钙化加强,这个过程约需要4~8周。
X线上可见骨折处四周有梭形骨痂阴影,此时骨折线仍可见。
(膜内化骨速度快,骨性骨痂主要经骨外膜的膜内化骨形成)骨外膜在骨痂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3.骨痂改造塑型期:原始骨痂中新生骨小梁逐渐增加、排列逐渐规则致密,坏死骨组织被清除、替代,骨折部位形成骨性连接,一般8~12周左右。
最终骨折的痕迹可以从组织血和放射学上完全消失。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
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骨折愈合的标准及愈合过程(修订版)【新版】
![骨折愈合的标准及愈合过程(修订版)【新版】](https://img.taocdn.com/s3/m/49916c8d3186bceb19e8bbb5.png)
骨折愈合标准及愈合过程骨折是临床比较常见的的骨科疾病,骨折的愈合是一个“瘀去,新生,骨合”的过程,骨折的愈合过程一般分为炎症反应期、修复期和缩型期三个阶段。
骨折的分期只是将整个愈合过程的组织学特征做了几种的反映,但在疾病的发展过程来看,这三个分期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骨折的愈合标准也是比较严格的,包括临床愈合标准和骨性愈合标准。
掌握这些标准有利于确定外固定的时间、练功计划和辨证用药。
(一)骨折的临床愈合标准1、局部无压痛,无纵向叩击痛;2、局部无异常活动;3、X线照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4、功能测定,在解除外固定情况下,上只能平局1公斤重物达一分钟,下肢能连续徒步步行三分钟,并不少于30步。
5、连续观察两周骨折处不变形,则观察的第一天即为临床愈合日期。
2、4两项的测定必须慎重,以不发生变形或再骨折为原则。
(二)骨折的骨性愈合标准1、具备临床愈合标准的条件;2、X线照片显示骨小梁通过骨折线。
骨折愈合骨折(fracture of bone)通常可分为外伤性骨折和病理性骨折两大类。
骨的再生能力很强,经过良好复位后的外伤性骨折,一般在3~4个月或更长一些时间内,可完全愈合。
骨外、内膜中骨母细胞的增生和产生新生骨质是骨折愈合的基础。
骨折后经血肿形成、纤维性和骨性骨痂形成以及骨痂改建的过程而完全愈合,使骨在结构和功能上恢复正常。
一、骨折愈合过程骨折愈合(fracture healing)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血肿形成骨折时除骨组织被破坏外,也一定伴有附近软组织的损伤或撕裂。
骨组织和骨髓都富含血管,骨折后常伴有大量出血,填充在骨折的两断端及其周围组织间,形成血肿。
一般在数小时内血肿发生血液凝固。
和其他组织的创伤一样,此时在骨折局部还可见轻度中性粒细胞浸润。
骨折时由于骨折处营养骨髓、骨皮质及骨膜的血管随之发生断裂,因此在骨折发生的1~2天内,可见到骨髓造血细胞的坏死,骨髓内脂肪的析出,以后被异物巨细胞包绕形成脂肪“囊”(fat“cyst”)。
简述骨折愈合的基本阶段及骨折临床愈合的标准
![简述骨折愈合的基本阶段及骨折临床愈合的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4b5dbcf5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36.png)
简述骨折愈合的基本阶段及骨折临床愈合的标准骨折愈合是指骨折发生以后,在充分休息,定期治疗下,骨细胞再生分化及骨骺再铸造,组织重组及膜质形成,而形成新的强度较高的骨正常以恢复骨的功能,并达到满意的功能恢复效果。
骨折愈合最常见分为:炎症反应阶段、增生阶段、厚壁化阶段、转换阶段及最后的结局阶段。
1、炎症反应阶段:细胞内充满水分,炎性反应及痛觉乐束反应,出现特定的抗原及抗体;细胞外渗漏出血液分子,充满水分,出现可以促进代谢变化的物质;组织坏死,细胞凋亡或溶解,细胞外出现血管痉挛和炎症因子,脓液在细胞空间出现,此时骨折可能出现重度的缓解。
2、增生阶段:上述的反应减弱,新的细胞陆续聚集,脓液排出,血液循环改善,新起来的骨细胞开始分化变成骨细胞及胶原纤维,具有新陈代谢的过程,新的生长的骨的骨质见到纤维化,血液循环改善,开始形成以素,以素连接断骨两端,恢复了骨的原始强度;同时还可能出现特定细胞分泌物,抑制炎症反应及调节组织的繁殖及重建;3、厚壁化阶段:出现新的生骨的的厚壁化,骨折的部位在承受足够的应力和变形的原劲情况下,新的骨可以长出厚壁,厚壁部位的数量及厚度取决于再铸造的骨折是否满足组织自发配道,在足够的再铸造势情况下,骨细胞组织较大,厚壁化较快。
4、转换阶段:上述全部结束后,新的强壁骨和原始骨可以在三维空间内重新铸造,形成一块新的骨膜质转换,即开始由骨细胞分泌出特殊的膜质素,形成新的膜质,新的膜质可以把原始的骨细胞与新的骨细胞连接起来,形成连接骨细胞与骨细胞之间的关系。
5、结局阶段:随着新骨数量的增加,新的强度膜质逐渐增厚,其抗张、可承受应力等性能接近正常,新的骨细胞可能被完全替换,并最终形成骨的最终状态,骨的最终状态是充分可以抵抗冲力应力的。
骨折的临床愈合标准主要包括:1、原病损坏的骨细胞凋亡,失去活力;2、新生替换骨细胞的配置规整,具有活动性;3、骨修复处血液循环正常;4、组织重组,新骨的厚度及长度符合要求;5、骨缝位重新与关节腔同步运动;6、愈合成形准确,无移位及多余组织;7、功能及外形满意恢复。
骨折的发生原因和愈合机制
![骨折的发生原因和愈合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ad4d5bd5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86.png)
骨折的发生原因和愈合机制骨折是指骨骼组织发生断裂或破裂,通常由于外力作用导致。
骨骼是人体重要的支撑系统,骨折的发生会对生活产生严重影响。
本文将探讨骨折的发生原因和愈合机制。
骨折的发生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可分为外力性和内力性两类。
外力性骨折通常是由于外界直接作用于骨骼,造成骨折。
常见的外力性骨折原因包括:1.创伤:例如摔跤、车祸、运动伤害等,都可能导致骨骼的破裂。
2.暴力碰撞:外界的强大力量作用于骨骼,造成骨折。
3.压迫:骨骼长时间受到持续压迫,如重物压在骨骼上,会导致骨骼的折断。
内力性骨折主要是由于身体内部因素导致骨骼的断裂,这些内部因素包括:1.骨质疏松:骨质疏松使得骨骼脆弱,容易发生骨折。
2.骨骼缺陷:先天性或后天性的骨骼异常,如先天性骨发育不良或骨肿瘤等,都可能引起骨骼的破裂。
3.疾病:某些系统性疾病会影响骨骼健康,进而增加骨折的风险,如骨质疏松症、骨关节炎等。
骨折的愈合机制是人体为了修复骨折而自身发起的一种生理过程。
骨折愈合通常经过以下几个阶段:1.炎症期:骨折发生后,局部的血管会受到损伤,引发出血,并且局部组织出现水肿和炎症反应。
这一阶段的目的是清除骨折部位的坏死组织,并引导愈合所需的细胞进入。
2.软骨形成期:在伤口愈合后,形成了软骨组织。
软骨细胞开始分裂增殖,形成软骨母细胞。
母细胞逐渐分化为软骨细胞,合成胶原蛋白和硫酸软骨素等物质,形成软骨基质。
软骨基质提供了骨细胞生长所需的支持。
3.骨化期:软骨基质逐渐钙化,骨细胞开始分化为成骨细胞,合成骨基质。
成骨细胞分泌的胶原蛋白在骨基质中形成纤维网状结构,钙盐沉积在胶原网上,最终形成硬骨组织。
4.重塑期:钙盐沉积完成后,骨细胞逐渐重塑骨折部位的形态。
新生骨组织不断调整形态和内部结构,逐渐恢复到与原骨相似的状态。
骨折的愈合时间长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年龄、骨折类型、治疗方式等。
在骨折的治疗过程中,常采用保持骨骼稳定、促进血液循环和提供适当营养的方法来促进骨折的愈合。
骨折愈合过程 ppt课件
![骨折愈合过程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d79148752d380eb62946dad.png)
•骨折愈合过程 ppt课件
•3
2.原始骨痂形成期 骨内、外膜增生,新生血管 长入,成骨细胞大量增生,使骨折端附近内、外形 成的骨样组织逐渐骨化,形成新骨,即膜内成骨。 由骨内、外膜紧贴骨皮质内、外形成的新骨,分别 称为内骨痂和外骨痂。
•骨折愈合过程 ppt织逐渐转化 为软骨组织,并随着成骨细胞侵入软骨基质,软 骨细胞发生变性而凋亡,软骨基质经钙化而成骨, 即软骨内成骨,形成环状骨痂和髓腔内骨痂,即 为连接骨痂。连接骨痂与内、外骨痂相连,形成 桥梁骨痂,标志着原始骨痂形成。
•16
3.软组织损伤程度严重的软组织损伤,特别是开放性 损伤,可直接损伤骨折段附近的肌肉、血管和骨膜, 破坏从其而来的血液供应,影响骨折的愈合。
4.软组织嵌入若有肌、肌腱等组织嵌入两骨折端之间, 不仅影响骨折的复位,而且阻碍两骨折端的对合及接 触,骨折难以愈合甚至不愈合。
5.感染开放性骨折,局部感染可导致化脓性骨髓炎, 出现软组织坏死和死骨形成,严重影响骨折愈合。
临床上骨折愈合过程多为二期愈合。
•骨折愈合过程 ppt课件
•9
骨折临床愈合标准 临床愈合是骨折愈合的重要阶 段,此时病人已可拆除外固定,通过功能锻炼,逐渐 恢复患肢功能。
其标准为:①局部无压痛及纵向叩击痛;②局部无异 常活动;③x线片显示骨折处有连续性骨痂,骨折线已 模糊;④拆除外固定后,如为上肢能向前平举1kg续 达1分钟;如为下肢不扶拐能在平地连续步行3分钟, 并不少于30步;连续观察2周骨折处不变形。
•骨折愈合过程 ppt课件
•5
这些骨痂不断钙化加强,当其达到足以抵抗肌收缩 及剪力和旋转力时,则骨折达到临床愈合,一般约 需4~8周。此时x线片上可见骨折处有梭形骨痂阴影, 但骨折线仍隐约可见。
骨折愈合后的骨骼强度
![骨折愈合后的骨骼强度](https://img.taocdn.com/s3/m/882a0344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20.png)
骨折愈合后的骨骼强度骨折是指骨头发生断裂或破裂的情况,通常由于外力作用或骨骼疾病引起。
骨折的治疗过程通常包括复位、固定和愈合。
在愈合过程中,骨骼逐渐恢复其正常的结构和功能,恢复到骨折前或更强的状态。
本文将讨论骨折愈合后的骨骼强度,并探讨影响骨骼强度的因素。
骨折愈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炎症期、修复期和重塑期。
在炎症期,受伤的骨骼周围会发生炎症反应,包括出血、血凝块形成和炎性细胞浸润。
这个阶段的目标是清除死亡的组织和细胞碎片,并为后续的修复和重塑提供适当的环境。
在修复期,骨折的断裂骨头会逐渐愈合。
首先,形成的血凝块会转变为软骨,然后逐渐转变为骨组织。
在这个过程中,骨细胞(骨母细胞和骨吸收细胞)会通过分泌骨基质来填充骨折断口。
在逐渐形成的骨组织中,骨细胞会进一步分化为成熟的骨细胞,并形成新的骨基质。
这个阶段的持续时间通常为数周到数个月不等,取决于骨折的类型和位置。
最后一个阶段是重塑期,也称为再塑期。
在这个阶段,形成的骨组织会逐渐重新塑造成原来的形状和结构。
这个过程涉及到骨的重塑和重建,以恢复其正常的强度和功能。
在重塑期,骨细胞会通过调整骨组织的形态和结构来适应正常的应力和压力。
这个过程可以持续数月到数年不等,直到骨折完全愈合。
骨折愈合后的骨骼强度取决于多个因素。
首先是骨折的类型和位置。
一般来说,骨折越严重或越复杂,愈合后的骨骼强度可能会相对较低。
例如,复杂的开放性骨折通常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完全愈合,并且愈合后的骨骼可能会比原来的骨骼弱。
此外,骨折的位置也会影响骨骼强度。
一些部位的骨折,如脊椎或髋部骨折,由于骨骼的特殊结构和功能,可能会导致骨骼强度的长期减弱。
除了骨折本身的因素,个体的生理状况和饮食也会影响骨骼强度的恢复。
例如,年龄、性别、遗传因素和患有其他疾病(如骨质疏松症)都可能影响骨骼强度的恢复速度和程度。
此外,适当的饮食和营养摄入也对骨骼强度的恢复至关重要。
维生素D、钙和蛋白质是维持骨骼健康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它们可以促进骨骼的修复和重塑。
骨折愈合的原理
![骨折愈合的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d4f56a5e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c0.png)
骨折愈合的原理咱就说骨折这事儿啊,可真不是闹着玩的。
骨头断了,那得多疼呀!但别担心,咱们的身体可是很神奇的,它有着自己一套独特的办法来让骨头重新长好呢。
你想想看,这骨头就好比是咱们家里的墙壁,要是有了裂缝,那不得赶紧修补呀。
身体也是一样的道理呀!当骨折发生后,身体就会迅速行动起来。
首先呢,会有血液涌到骨折的地方,就像是一群勇敢的小战士,赶紧来保护这个受伤的区域,形成一个血凝块。
这血凝块就像是给伤口贴了个创可贴一样,暂时把伤口保护起来。
然后呢,一些特殊的细胞就开始工作啦!它们就像勤劳的小工匠,开始搭建新的骨头架子。
这些细胞会分泌出各种物质,让骨头开始慢慢愈合。
这时候啊,就好像是在盖房子,一砖一瓦地慢慢搭建起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长出来的骨头会越来越结实。
就像小孩子慢慢长大一样,从软软的变得强壮起来。
这过程虽然需要时间,但咱们的身体可一直都没闲着呀!在这个过程中,咱们可得好好配合身体呀!就好比你种了一盆花,你得给它浇水、施肥,它才能长得好呀。
咱们得给身体提供足够的营养,让它有劲儿去修复骨头。
多吃些蛋白质呀、钙呀这些营养丰富的食物,这可都是帮助骨头愈合的好东西呢!还有啊,可别着急乱动。
骨头还没长好的时候,你要是瞎折腾,那不就像刚盖好的房子还没稳固你就去摇晃它一样,那能行嘛!得乖乖听医生的话,该休息就休息,该固定就固定。
你说这身体多厉害呀!能自己把骨折给修好。
咱可得好好珍惜自己的身体,别让它受伤。
平时多注意安全,别做那些危险的事儿。
要是不小心骨折了,也别害怕,相信咱们的身体,它肯定能把骨头长好的。
所以呀,骨折并不可怕,只要咱们有耐心,给身体足够的时间和支持,它一定能还我们一个健康的骨头。
咱就好好等着身体这个神奇的“建筑师”把骨头修复得完完美美吧!。
中医骨伤科学中的创伤性骨质愈合
![中医骨伤科学中的创伤性骨质愈合](https://img.taocdn.com/s3/m/c94d237b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d1.png)
中医骨伤科学中的创伤性骨质愈合在中医骨伤科学的领域中,创伤性骨质愈合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研究方向。
当我们的骨骼遭遇创伤,如骨折、骨裂等,身体会启动一系列复杂而精密的修复机制,以促使骨质重新愈合,恢复其正常的结构和功能。
创伤性骨质愈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通常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血肿机化期、原始骨痂形成期和骨痂改造塑形期。
在血肿机化期,受伤部位会迅速形成血肿,接着纤维组织逐渐取代血肿,为后续的愈合奠定基础。
原始骨痂形成期则是新骨开始生成的关键阶段,骨膜内和骨内膜中的成骨细胞活跃增生,形成骨样组织并逐渐钙化,连接骨折断端。
最后,在骨痂改造塑形期,多余的骨痂会被吸收,骨的结构和形态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
中医在促进创伤性骨质愈合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骨骼的损伤不仅仅是局部的问题,还与全身的气血、脏腑功能密切相关。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的充足和流畅对于骨质愈合至关重要。
因此,中医治疗常常注重调理气血,通过使用活血化瘀、补气养血的中药来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为骨折愈合提供良好的营养供应。
在众多的中药中,有一些被广泛应用于创伤性骨质愈合的治疗。
例如,丹参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够促进血肿的吸收和消散;当归既能补血又能活血,有助于新血的生成和运行;黄芪则能补气固表,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修复能力。
这些中药可以通过口服、外用敷贴等方式使用,以达到促进骨质愈合的效果。
除了中药治疗,中医的手法复位和固定也是创伤性骨质愈合中的重要环节。
手法复位能够准确地将骨折断端对合,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
而固定则可以保持骨折部位的稳定,为愈合创造有利条件。
中医常用的固定方法有夹板固定、石膏固定等,与现代医学的固定方法相辅相成。
针灸在促进创伤性骨质愈合方面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激发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
例如,针刺足三里、肾俞等穴位,可以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气血生化,从而有利于骨质的愈合。
骨折愈合机制及其促进方法的研究
![骨折愈合机制及其促进方法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553546f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8d.png)
骨折愈合机制及其促进方法的研究人体骨骼是支撑和保护我们身体的基础,但当骨骼受到外伤或其他损伤时,骨折就可能发生。
骨折是指骨头断裂或破碎了,而要让这个断裂的骨头重新愈合起来并恢复功能就成为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过程。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骨折愈合机制及其促进方法。
一、骨折愈合机制1. 造血干细胞与生长因子:当发生骨折时,造血干细胞被激活并迁移到损伤部位。
这些干细胞能分化成成骨细胞,并分泌生长因子,如 TGF-β、BMPs 和 VEGF 等,它们在调节细胞增殖和再生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2. 炎症反应:在初始阶段,损伤引发针对坏死组织清除和修复的炎症反应。
这一过程涉及巨噬细胞和其他免疫相关细胞的参与,并通过清除损伤部位的废物和产生促进愈合的细胞因子来帮助骨折愈合。
3. 软骨和骨痂形成:在愈合过程中,软骨痂最初形成并逐渐被新骨取代。
软骨痂为分化成骨细胞提供了一个支持结构,并促进了新骨组织的生成。
4. 血管侵入和骨重塑:随着时间推移,血管开始侵入软骨痂,并为新生骨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
同样重要的是,旧、损坏的组织被吸收,而新生成的骨组织则重新塑造成原来完整的状态。
二、促进骨折愈合方法1. 外科手术干预:对于复杂或严重的骨折情况,外科手术可能是必需的。
通过外科手术可以恢复断裂端之间的正常对准,固定断裂部位并加速愈合过程。
常见的手术干预方法包括内固定物如金属板、钉子或螺钉以及关节镜手术等。
2. 使用生物材料:一些生物材料,如骨水泥、骨替代材料和骨增生剂等,在促进骨折愈合中发挥重要作用。
这些材料可以提供一个支撑结构或者为新骨细胞提供必需的生理环境。
3.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在促进骨折愈合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这包括对创伤部位进行适当的按摩、推拿和热敷等,有助于减轻肌肉紧张和恢复正常血液循环。
4. 药物治疗:一些药物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促进骨折愈合,如促进血管生成和增加细胞再生。
例如,某些生长因子药物如BMPs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浅谈骨折治疗中的动静结合(一)
![浅谈骨折治疗中的动静结合(一)](https://img.taocdn.com/s3/m/0f4fd5e64028915f804dc29f.png)
浅谈骨折治疗中的动静结合(一)骨折治疗方法中,把整复、固定、练功视为治疗骨折的基本法则。
著名的骨伤科专家尚天裕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动静结合”这一概念,即骨折固定(静)和早期活动练功(动)结合起来,同时治疗骨折,从而达到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同步实现的目的。
也被现代骨伤医师公认和采用。
祖国医学早有“以竹片裹之……急敷勿令转动”、“凡曲转如手腕、脚凹、手指之类要转动……恐伸不得”的记载。
我们在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骨折整复固定后,出现患肢远端肿胀、疼痛、麻木等经久不消,关节强硬,功能难以恢复,有的则断端迟缓连接,甚至不连接等问题,例如比较多见的桡骨远端骨折、胫腓骨远端骨折,即使位置很好,骨折线已模糊,而手指、腕、踝关节仍然肿胀、屈伸受限;肱骨干、股骨干骨折引起肩、膝关节强直或骨折迟缓连接等,之所以会发生这些问题,究其原因,是在骨折整复后的外固定过程中,在绑扎的松紧程度、固定时间的长短以及外固定的选材上,往往强调了一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未能把在治疗骨折过程中的动与静这一对矛盾有机地结合起来,而是有失偏颇,发生太过或不及,由此延长了治疗时间、增加了病人的痛苦,甚至留有后遗症或终身残疾。
临床上,我们不重视动静结合导致功能障碍或功能丧失的教训还是有不少的。
固定(静)是限制骨折端的动,有利于骨折生长,但过及的限制,增加循环障碍,推迟骨折愈合,造成关节强硬;练功(动),是在不影响骨折端修复条件下的动,过及的动,导致骨折端同时活动,造成生长畸形或延迟愈合或骨不连。
笔者总结18年从事中医骨伤科临床经验,对动与静有以下认识和体会。
1动与静的对立统一1.1动得太过(1)绑扎手法不熟练,绑扎过松,或长期不调整绷带或石膏,而致固定过松;未将肿胀消退估计在内;未告知骨折复位固定后的注意事项,从而导致骨折端活动。
(2)固定范围过小,夹板太短;对不稳定骨折未将1~2个关节包括在内。
(3)复诊时调整夹板,无保证断端稳定性措施,动作粗暴。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件——骨折愈合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件——骨折愈合](https://img.taocdn.com/s3/m/7f03f469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88.png)
---病 理 学---
骨板
骨祖细胞 核分裂 骨祖细胞
4. 骨性骨痂改建
骨性骨痂还需进一步改建为成熟的板 层骨,重新恢复骨皮质和骨髓腔的正 常结构,才能实现功能需要,这个过 程称骨痂改建。在改建过程中不需要 的骨组织由破骨细胞溶解吸收,而承 受应力大的部位则由成骨细胞合成更 多的骨样组织并有大量钙盐沉积形成 板层骨,使骨完全恢复功能,此时骨 折愈合才算完成。
---病 理 学---
骨板
骨祖细 胞核分 裂 骨祖细 胞
---病 理 学---
3.骨性骨痂形成 4.骨性骨痂改建
---病 理 学---
骨折愈合过程
一、血肿形成
(数h)
血液凝固
轻度中性粒细胞浸润
二、纤维性骨痂 (2-3W)
骨祖细胞(又称骨原细胞)再生
成纤维细胞增生 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形成 毛细血管
肉芽组织
三、骨性骨痂
(4-8w)
骨祖细胞 分化 成骨细胞 (或者成软骨母细胞)
软骨內化骨
四、骨性骨痂改建
转化 合成
骨细胞+胶原纤维+基质
不需要的骨组织 承受应力大的骨组织
破骨细胞溶解吸收骨痂形成(编织骨)
功能恢复
骨折愈合过程
---病 理 学---
1.血肿形成
2.纤维性骨痂形成 3.骨性骨痂形成 4.骨性骨痂改建
---病 理 学---
3. 骨性骨痂形成
骨祖细胞可分化为成骨细胞或成软 骨细胞,成骨细胞合成大量胶原纤 维和基质,自身转变为骨细胞被埋 入其中,称骨样组织,再经钙化形 成骨性骨痂;成软骨细胞通过软骨 内化骨,逐步演变为骨性骨痂,将 骨折的断端牢固地连接在一起。此 阶段需4~8周,虽然骨折处已经牢 固连接,但骨小梁仍排列紊乱,尚 达不到正常功能的需要。
骨头愈合原理
![骨头愈合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4ed9aa69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9c.png)
骨头愈合原理
1. 凝血和炎症阶段:当骨头折断时,断口会出血形成血块,同时引发炎症反应。
血块中的血小板和血浆中的蛋白质会释放出一些生长因子和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对愈合起到了重要作用。
2. 柔韧结缔组织形成阶段:在骨折断口形成的血凝块的基础上,断口的两侧开始生长结缔组织。
这些结缔组织起到临时连接和支撑的作用,形成骨折部位的框架。
3. 硬骨形成阶段:在结缔组织的基础上,机体会启动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过程,开始生成骨组织。
这个阶段主要依赖于骨细胞的活跃,它们会分泌骨基质并逐渐矿化,最终形成新的骨组织。
4. 骨重塑与再造阶段:新生成的骨组织会通过一系列的重塑和再造过程增强自身的力量和结构。
这个过程可以维持数月到数年的时间,通过力量的逐渐增加来形成完全愈合的骨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折愈合过程1、肉芽组织修复期——骨折部血肿机化,毛细血管侵入,血肿逐渐演变成肉芽组织,此期需伤后2—3周完成。
临床上骨折部位仍有肿、痛,骨折端仍存在有一定弹性的成角活动,X线有少量膜内骨化影。
2、骨痂形成期——骨外膜的膜内骨化及骨内膜的膜内骨化过程,骨折两端骨化部分逐渐接近并会合,同时骨折部位血肿,经肉芽组织过程形成软骨也开始骨化,此期为伤后6—10周。
临床上骨折局部无水肿、无压痛、无异常活动。
X线膜内骨化部分两端会合,软骨骨化也连成一体,骨痂呈梭形,但骨折线可见,此期已达临床愈合。
3、骨折愈合期——骨痂范围与密度逐渐增加。
骨痂内新生骨小梁逐渐增加,排列趋于规则。
骨痂与骨质界线不清,骨折线消失。
但髓腔被骨痂封闭。
此期为伤后8—12周。
临床上此期骨折愈合很牢固,患肢可以开始使用。
4、塑型期——骨结构按照力学原则重新改造,多余骨痂被吸收,髓腔可重新开放。
骨折痕迹基本消失。
一般需伤后1—2年。
骨折后的康复治疗现代社会交通工具的高度发达,已使骨折成为一种常见病,也是引起肢体残废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骨折的病人往往重视复位的成功与否,医生往往注意固定是否稳定,而骨折治疗的第三个原则即功能训练则常常被忽视。
当然复位和固定是肢体恢复功能的前提,但骨折后的康复治疗则是肢体功能得以最大程度恢复的保证。
骨折固定一方面是骨折愈合的必要条件,没有足够的固定,骨折就不可能愈合;但在另一方面,外固定可以造成肢体各种组织的失用性变化,如肿胀、肌肉萎缩、关节粘连挛缩、瘢痕粘连、骨折疏松、骨痂形成缓慢、皮肤自主神经调节失衡等,从而导致肢体的残疾或者功能障碍,这些病变就是所谓的“石膏病”。
可以看到这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解决方案一方面在于改进固定的方式,缩短外固定的时间,以内固定取代外固定,尽可能减少外固定的不良影响,这是临床医生所要面临的课题,也是骨折治疗发展的方向和前进的动力;另一方面则在于设计和实施有计划的、针对性强的、高效率的康复方案,以帮助病人达到尽快和尽可能地恢复肢体功能的目的,这就是康复医学所要解决的问题。
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和畸形愈合的处理迄今为止,仍然没有一种万无一失的方法能够保证骨折一定愈合。
骨折愈合不良分为三种情况,即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以及畸形愈合。
骨折延迟愈合延迟愈合亦称慢连接,是指骨折愈合过程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使愈合过程延长。
•临床表现主要为骨折局部水肿、疼痛、压痛的持续存在。
X 线片显示骨痂出现晚而稀少,骨折线仍清晰存在,长期不能连接,但骨折端无硬化或髓腔封闭现象。
•治疗骨折延迟愈合表现为骨折愈合较慢,但仍有继续愈合的能力和可能性,若能消除不利愈合的因素,施以正确固定与功能锻炼等治疗,仍可达到愈合。
骨折不愈合骨折不愈合亦骨不连接,是指骨折经过治疗,超过一般愈合时间,且经再度延长治疗时间,仍达不到骨性愈合,此时正常修复过程已完全停止,不能形成骨性连接。
•临床表现为患肢持续性疼痛、局部肿胀、压痛、不稳定、无力,并存在异常活动。
X 线表现为:骨折端硬化,髓腔各自封闭,骨折间隙增大;增生性骨不连时骨痂异常增多,但骨折间隙中并无骨小梁通过,萎缩性骨不连时则骨痂缺乏、稀少。
骨折长期不愈合时,内固定在长期应力的作用下可以发生松动甚至断裂。
•治疗骨不连必须再次手术,切除硬化骨,打通骨髓腔,修复骨缺损,并重新进行确实可靠的内固定,必要时还需加用石膏外固定。
某些病例也可通过直流电或电磁场、电压效应等进行治疗。
骨折畸形愈合骨折畸形愈合是指愈合的位置未达到功能复位的要求,存在成角、旋转或重叠畸形,可由骨折复位不佳、固定不确切或过早拆除固定所致。
对畸形较轻、功能影响不大者,可不予处理。
对畸形明显、影响肢体功能者需行手法或手术矫正。
可见,一旦发生愈合不良,则应视具体情况作项相应的处理,创造条件把不良愈合转化为良好愈合。
骨折后的康复治疗骨折固定一方面是骨折愈合的必要条件,没有足够的固定,骨折就不可能愈合;但在另一方面,外固定可以造成肢体各种组织的失用性变化,如肿胀、肌肉萎缩、关节粘连挛缩、瘢痕粘连、骨折疏松、骨痂形成缓慢、皮肤自主神经调节失衡等,从而导致肢体的残疾或者功能障碍,这些病变就是所谓的“石膏病”。
可以看到这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解决方案一方面在于改进固定的方式,缩短外固定的时间,以内固定取代外固定,尽可能减少外固定的不良影响,这是临床医生所要面临的课题,也是骨折治疗发展的方向和前进的动力;另一方面则在于设计和实施有计划的、针对性强的、高效率的康复方案,以帮助病人达到尽快和尽可能地恢复肢体功能的目的,这就是康复医学所要解决的问题。
骨折康复治疗的目的骨折康复治疗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创伤后肢体的功能,实现骨折临床治疗提供的功能恢复的可能性。
针对骨折临床治疗所面临的一些问题,骨折康复大体上要达到以下这些目的:•改善疼痛、水肿、挛缩等症状。
•改善和维持局部以及全身的循环、代谢情况,促进受伤后局部血液、淋巴循环的恢复和再生。
•促进受伤关节、邻近关节,甚至健侧关节活动度的改善和维持。
•肌肉功能(肌力、收缩速度、耐久力)的改善。
•训练和提高活动的持续时间和耐久力。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如下肢筋脉栓塞、全身体力下降等。
•改善心理状态,建立对疾病恢复的信心。
•指导活动辅助装置的使用,如各种支具、假肢等。
骨折的康复治疗必须围绕功能恢复这一主题,根据不同的临床处理情况,制定相应的康复程序。
当采用石膏等非手术的外固定措施时,在不影响骨折固定的前提下,应早期进行软组织的舒缩活动,防止肌肉萎缩、肌腱挛缩和骨质疏松等骨折病的发生;未经固定的关节应早期活动,以维持其正常功能;为消除肿胀、控制疼痛、减少肌肉痉挛,应注意局部处理;在复位固定稳妥的前提下,尽早进行功能训练,以早日完满地恢复功能。
当采用手术治疗并获得稳妥的固定,不需再用石膏等外固定措施时,一般在术后治疗并获得稳妥的内固定,不需要再用石膏等外固定措施时,一般在术后数天,手术疼痛有所缓解后,即应开始功能训练,手术的好处在于提供了早期锻炼的机会,避免骨折病的发生,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肢体功能的尽早恢复。
也有一些骨折必须手术,但又不能获得足够稳固的内固定,术后仍需辅以外固定时,也应视具体情况尽早锻炼。
可见,骨折康复治疗总的原则是在确保内外固定的同时,强调一个“早”字。
运动疗法运动疗法是利用人体肌肉关节的运动来达到防治疾病, 促进身心功能和发展的治疗方法, 也称为体育疗法( 疗体) 。
在骨科领域运动疗法常被用作功能锻炼的同义词,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骨折康复的基本疗法,其他康复的基本疗法,其他康复措施则起辅助及补充的作用。
运动疗法是一种需要病人本身的积极参与才能进行的治疗方法,因而是一种身心并重的疗法。
在我国,古老的养生素早已将运动疗法发展到了比较完善的程度,有许多渊源久远、行之有效的体操项目,如五禽戏、八段锦等,近代发展的更具医疗目的且影响甚广的有练功十八法等,传统武术中的很多项目也有强身健体的作用,如太极拳等,在民间有广泛的影响。
我国现代的运动疗法一方面按照西方医学思路构建了总体的学术框架,另一方面也吸收了传统养生和武术的精华,形成了我国现代运动疗法的特色。
运动疗法涉及到许多内容,运动疗法最简单的分类方法,是按照肌肉作用的程度,将之分为被动运动、助力运动和主动运动。
肌力:肌力与平时所说的力气是不同的,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力气的大小其实是指肌肉收缩所能对抗的阻力的大小,能够对抗的阻力越大,说明这个人的力气越大。
0 级:肌肉完全无收缩1 级:肌肉稍有收缩,但关节无运动。
2 级:肌肉收缩可使关节活动,但只能使肢体在桌面上平移,而不能将之竖起来,即不能对抗引力。
3 级:能将肢体从桌面上竖起来,但稍加阻力就难以完成动作,即能抗引力,而不能对抗轻微的阻力。
4 级:可对抗引力和轻微的阻力。
5 级:肌肉收缩能够对抗强阻力,此为正常肌力。
•肌肉的收缩作功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在肌肉收缩时肌的长度缩短,从而产生关节的活动,但肌张力基本保持不变,此称为等张收缩。
另一种是在肌肉收缩时肌力长度基本不变(肌肉收缩时肌腹稍缩短,但肌腱反而拉长,因此肌的总长度不变),但肌张力明显增高,此事无关节活动出现,称为等长收缩。
在肌力功能恢复锻炼中,可以进行等张收缩练习和等长收缩练习,两者各有优缺点。
等长练习动作简单,容易掌握,最常用的是在骨折后的石膏固定中进行锻炼;等张练习可在全关节的运动幅度内进行活动,病人可以看到肢体的活动,因而具有较好的心理学效果。
实际应用中应根据不同的需要,相互协调地进行两种锻炼,从而收到更为理想的锻炼效应。
在肌力的锻炼中还有一个超量恢复的概念,即肌肉经过锻炼,产生一定程度的疲劳后,其休息恢复并不是单纯地回复到原有的状态,而是先回复到超过原有能力水平的状态,在逐渐下降到原有状态。
可见,超量恢复是有一定的时间限度的,如在超量恢复期内进行再次锻练可以明显提高效果。
被动运动当肌力在3 级以下时,患肢已适宜进行活动,但尚不能随意进行,可惜助外力作被动运动。
被动运动时肌肉没有主动的收缩,适用于各种原因的肢体关节功能障碍,能起到放松痉挛肌肉、牵伸挛缩肌腱和韧带、恢复或维持关节活动度的作用,是骨折康复中最常见的康复措施之一。
被动活动的外力可以是机械力,也可由医生或家属或病人的健肢帮助进行。
活动方式既可以是单关节的,也可以是多关节的,既可以是单方向的,也可以是多方向的。
单关节的被动运动常可以借助机械来进行,称为连续被动活动,这是一项较新的关节功能康复技术。
连续被动活动技术与20 世纪70 年代时由Salter 等人提出,80 年代初被用于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以后应用逐渐推广,在骨折的康复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被动活动时肢体要充分放松,并置于舒适自然的体位。
单关节活动时,宜固定其附近近端的关节,否则会产生替代动作,消弱治疗效果。
被动活动的动作应缓慢柔和有力,有一定的节律性,并逐步增大关节的活动范围。
需避免冲击性动作或粗暴的牵扯,否则易于导致损伤。
损伤可引起局部出血或渗出。
被动运动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恢复或维持关节的活动度,需要了解的是关节活动度也可分为两种:主动活动度即动态的活动度和被动活动度即静态的活动度。
活动度的训练应在疼痛可以忍受的范围内进行,并循序渐进,以每日改善3 °? 5 °为宜,物理疗法之后进行效果较好。
主动运动当肌力在2-3 级以上时,即应鼓励病人进行主动运动。
根据病人的实际需要,可以设计单关节、多关节、单方向、多方向以及不同体位的主动运动方式。
主动运动能够有效地维持或增加关节的活动度、增强肌力以及改善全身功能。
骨折康复中较常用的有增进关节活动的活动度练习;有牵伸挛缩肌群的牵伸练习和放松练习;有改善平衡、协调功能的平衡练习和协调练习;还有发展肌力的各种抗阻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