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人与环境人体工程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领域性
“领域性” 是从动物的行为研究中借用 过来的,这是动物在生存进化中演化出来的行 为特征。 人也具有 “领域性”, 来自于人的动物 本能,但与动物不同。因为“ 领域性” 对人 已不再具有生存竞争的意义,而更多的是心理 上的影响。
人类的个人空间 1. 可以随身携带 2. 有肉眼看不见的界限 3. 以身体为中心 4. 对侵入行为进行躲避 或抗议
4. 综合作用。环境、行为和需求施加给人的往往是一 种综合作用。人的行为受人的需求和环境的影响。即, 人的行为是需求和环境的函数。这就是著名心理学家 库尔待· 列文(K.Lewin)提出的人类行为公式:
B=f( P•E )
B—行为,f—函数,P—人,E—环境
个体本身又受到“遗传”、“成熟”、“学习”等 因素的影响,上式可概括为:
动物的领地 1. 地点比较固定 3. 以家族为中心 4. 与入侵行为斗争或逃避
2. 界限处有标记(粪便、尿液等)
人的距离保持
人类的与“领土”有关的距离有以下四种
1. 亲密距离 2. 个人距离 3. 社会距离
4. 公众距离
亲密距离:指与他人身体密切接近的距离
接近状态:指亲密者之间发生的爱 护、安慰、保护、接触、交流的距 离,此时身体接触,气味相投;视 觉过近,反而分辨不清。
社会距离:指参加社会活动时所表现的距离 接近态为130—210厘米,通常为 一起工作时的距离,上级向下级或 秘书说话便保持此距离,这一距离 能起列传递感情力的作用。
正常态为2l0—360厘米,此时 可看到对方全身,在外人在场下 继续工作也不会感到不安或干扰, 为业务接触的通行距离。正式会 谈、礼仪等多按此距离进行。

第一节
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主要表现为 环境刺激和相应的人体效应。人 体外部感觉器官受到外部环境因 素刺激后会出现相应的反应。 环境的刺激会引起人的生理和心 理效应,而这种人体效应会以外 在行为表现出来,我们称这种行 为表现为环境行为。
人类的环境行为是由于客观环境的刺激作用, 或是出于自身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所产生的。这 种作用促使人类适应、改造成创造新的环境。
左侧通行习性 在人群密度较大(0.3人/M2以上)的室内和 广场上行走的人,一般会无意识地趋向于选 择左侧通行。这可能与人类右侧优势而保护 左侧有关。这种习性对于展览厅展览陈列顺 序有重要指导意义。
案例:日本的行车方向
左转弯习性 人类有趋向于左转弯的行为习性,在公园 散步、游览的人群的行走轨迹可以显示这 一习性。很多运动场(如跑道、棒球、滑冰 等)都是左向回转(逆时针方向)的。 这种习 性对于建筑和室内通道、避难通道设计具 有指导作用。
园林及城市规划专业网站 http://www.lvhua.com/ http://bbs.ylstudy.com/forum-30-1.html http://yl.zhulong.com/yuanlin.asp http://www.chla.com.cn/ http://www.cnup.com/ http://www.china-up.com/ http://www.caupd.com/ http://www.aoya-hk.com/ http://www.planning.org.cn/
正常状态:(15—45厘米),头脚部 互不相碰,但手能相握或抚触对方。 在各种文化背景中,这一正常距离 是不同的
个人距离:指个人与他人间弹性距离 一种是接近态(45—75厘米), 是亲密者允许对方进入的不发 生为难、躲避的距离,但非亲 密者(例如其他异性)进入此距离 时会有较强烈反应。
另一种为正常状态(75—100厘 米),是两人相对而立,指尖刚 能相触的距离,此时身体的气 味、体温不能感觉,谈话声音 为中等响度。
惯用一侧
绝大多数人习惯用右手操作工具和做各种用力 的动作。他们的右手比较灵活而且有力,所以 对惯用右手的人来说,右手也叫优势手。
至于下肢,绝大多数人也是惯用右脚,因此机 械的主要脚踏控制器,一般也放在机械的右侧 下方。
三、人的行为模式
人的行为模式就是将人类行为习性、特 点进行总结归纳得出的行为规律。
环境刺激
需求愿望
行为反应
环境行为的基本模式
决定舒适程度的环境因素范围
第二节 人的行为与环境
一、环境行为的特征
1. 客观环境。客观环境作用导致人类的各种行为,这 种行为就是适应、改造和创造新环境的活动。 2. 自我需求。人类的自我需求是推进环境的改变和社会 发展的动力 3. 环境制约。环境因素也会制约人类的行为。往往不 能完全满足人类的需求。因而行为就要受到一定程度 的环境制约。
室内空间形状的心理感受
从上述的研究可以看出,人与人之 间的相互作用、人的行为方式中,空间 环境的形态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正如 阿尔特曼指出的:“可以认为空间的使 用既由人决定,同时又决定人的行为”。
第三节 气温和气湿环境
一、热环境评价
1、不适指数:湿度大于70℅时,汗的蒸发受到 抑制,气温增加时感到很不适。 不适指数=0.72(干球温度+湿球温度)+40.6 干球温度是温度计在普通空气中所测出的温度, 即我们一般天气预报里常说的气温。
B= H×M×E×L
式中,B-行为 E-环境 H-遗传 L-学习
二、人的行为习性
人类有许多适应环境的本能行为。它们是在长期的人 类活动中,由于环境与人类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这 种本能被称为人的行为习性。
1. 抄近路习性 2. 识途性
3. 左侧通行习性
4. 左转弯习性
5. 从众习性
6. 聚集效应
7. 人的距离保持
室内各表面的反射系数和相对照度
凹进天花板灯
7、光色 白色光对室内空间固有色影响不大,只 是光照强度会影响其色彩亮度和对比度; 同类色有色光会使空间色彩倾向更加明 显,但会削弱立体感和深度感; 次对比有色光会使空间固有色更饱和; 补色类(强对比)有色光一般会使空间色彩 变暗变灰,不宜成为室内设计中的主要 照明光源。
七. 幽闭恐惧 幽闭恐惧在人们日常生活多少会遇 到,有的人重些,有的人轻些。如坐在 只有双门的轿车后坐上、乘电梯、坐在 飞机狭窄的舱里,总是有一种危机感, 会莫名其妙地认为 “万一” 发生问题会 跑不出去。
八 .恐高症 登临高处,会引起人血压和心跳的 变化,人们登临的高度越高,恐惧心 理越重。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在一般 情况是合理的或足够安全的设施也会 被人们认为不够安全。在这里人们衡 量的标准主要的是心理感受。
人类的行为模式与空间的构成有密 切的关系,这类研究中最早的是由费思 汀格等进行的。他们研究了空间的不同 布局中发生的人际交流的类型,他们发 现那些位于住宅群体布局中央的人有较 多的朋友,类似的研究也在办公室、教 室及其他地点进行。
六. 捷径效应 所谓捷径效应是指人在穿过某一空 间时总是尽量采取最简洁的路线,即使 有别的因素的影响也是如此。 观众在典型的矩形穿过式展厅中的 行为模式与其步行街中的行为十分相仿。
静立时躲避方向的特点
由左前方 由正面 由右前方 总计
左侧 呆立不动 右侧
19.0 3.0 11.3
15.6 10.5 7.3
16.1 7.3 9.9
50.7 20.8 28.5
人体重心偏右,站立时略向左倾,而且右手右脚比较 有力,容易向左侧移动
从众习性 假如在室内出现紧急危险情况时,总是有 一部分人会首先采取避难行动,这时周围 的人往往会跟着这些人朝—个方向行动, 这就是大众作用。因此.室内避难疏散口 的设计、诱导非常重要。
高光色下的自由空间
8、光影效果
行为模式的分类 1 、按其使用目的分: 再现模式 计划模式 预测模式 2、行为的表现方法 数学模式 模拟模式 语言模式
3、行为内容 秩序行为 流动行为 分布行为 状态行为
四. 人在空间中的定位 即使是偶然地观察在公共场合等待 的人们,你也会发现人们确实在可能占 据的整个空间中均匀地散布着,他们不 一定在最适合上车的或干其他事的地方 等候。
抄近路习性
为了达到预定的目的地,人们总是趋向于选择 最短路径,这是因为人类具有抄近路的行为习性。 因此在设计建筑、公园和室内环境时,要充分考 虑这一习性。
识途性
人们在进入某—场所 后.如遇到危险(如火灾等) 时,会寻找原路返回,这 种习性称为识途性。因此 在设计室内安全出口 时.要尽量设在入口附近, 并且要有明显的位置和方 向指示标记。
立姿,轻作业: 420kJ/(m2.h)
二、最佳温度
1、最佳温度以静坐时主观舒适温度一般为:210c+ 30c。
2、影响最舒适温度的主要因素
①季节因素:夏天舒适度高约2~30c。 ②年龄因素:中老年人有所增高。 ③性别差:女性高1~20c。 ④作业性质的影响:
轻体力作业: 19~210c。
重体力作业; 13~190c。 精神性作业: 15~170c。
湿球温度是指同等焓值空气状态下,空 气中水蒸汽达到饱和时的空气温度 .
空气中的焓值是指空气中含有的总热量,通常以干空气的单位质量 为基准,称作比焓。工程中简称为焓,是指一千克干空气的焓 和与它相对应的水蒸气的焓的总和。
一般65~75为舒适区。受不同的民族和地域 因素的影响。 2、有效温度:有效温度是人在不同温度、湿度、 风速的作用下所产生的温度感觉指标。
公众距离:指演说、演出等公众场合的距离 接近态约360—750厘米,此时须提高声音说话, 能看清对方的活动。
正常态7.5米以上,这个距离已分不清表情、声音 的细致部分,为了吸引公众注意,要用夸张的手 势、表情和大声疾呼,此时交流思想主要靠身体 姿势而不是语言。
习惯
习惯是人长期养成而不易改变的语言、行 动和生活方式。习惯分个人习惯和群体习惯, 群体习惯是指在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内部, 人们所形成的共同习惯。
常用的温湿图和舒适区
3、牛津指数(高温作业环境指标)
WD=0.15D+0.85W W:(湿球温度) D:(干球温度)
4、冷风力:(适用于室外寒冷环境,反应风速 及气温对人体的综合影响。)
5、湿——黑球温度(户外炎热的环境)
6、热负荷指数
人体每平方米每wk.baidu.com时的散热量: 睡眠中: 170kJ/(m2.h) 步 行:(4km/h)/2600kJ/(m2.h)
聚集效应
当空间人群密度分布不均时,则出现人群滞留 现象,如果滞留时间过长,就会逐渐结集人群, 这种现象称为聚集效应。在设计室内通道时, 一定要预测人群密度。设计合理的通道空间, 尽量防止滞留现象发生。
个人空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空间,这是 直接在每个人的周围的空间,通常是具 有看不见的边界,在边界以内不允许 “闯入者”进来。它可以随着人移动, 它还具有灵活的收缩性。
室内光环境
良好光环境的作用
照明与事故发生率的关系
一、室内光环境的概念
1、天然采光:通过不同形式的窗户以及建筑构件
利用天然光线,使室内形成一个舒适的光环境。 2、人工照明:利用各种人造光源,通过灯具造型 和布置设计,造成合理的人工光环境。 3、照 度:单位面积的光通量。(单位为(lx) 4、亮 度:物体本身的照亮程度。(cd/m2) 5、亮度对比:视觉目标与背景之间必须设计合理 的亮度对比度。 6、照度与亮度的关系:家具、墙体等物体的亮度 与表面反射率及面照度有关。 B=0.32R*E B——物体的亮度(cd/m2) E——物体上的照度(lx) R——物体表面的反光系数。
1. 斯梯里思观察了伦敦地铁各个车 站候车的人以及剧场、门厅的人们,发现 人们总愿意站在柱子附近并远离人们行走 路线的地方。 在日本,卡米诺在铁路车站进行了 类似的研究。
在火车站人们等车时选择的位置
2. 在选择餐馆的座位时,人们愿意坐在靠边 桌旁而不是中间的桌子。
在餐馆人们选择位置的频度
五.空间环境与人际交流
气温对效率和相对差错的影响
温度对生产率和事故发生率的影响
人对高温和低温的主诉可耐时间
温度的安全限度
工作效率不受影响的允许温度和湿度范围 (a) 允许温度 (b)温度范围
三、室内空调
在设置冷空调时,一般比室外温度低5度 左右为宜,保持室内外空气对流。最佳 温度为25.6度,湿度在50%。
第四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