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四章 农业推广框架模型理论

合集下载

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课堂笔记整理(中国农业大学高启杰老师主讲)

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课堂笔记整理(中国农业大学高启杰老师主讲)

第一章导论1、现代农业推广:是一项旨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农村教育与咨询服务工作。

农业推广人员通过沟通等方式组织与教育农村居民,使其增进知识、提高技能、改变观念与态度,从而自愿改变行为,采用和传播农业创新,并获得自我组织与决策能力来解决其面临的问题,最终实现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村产业、繁荣农村社会的目标。

2、农业推广学:是一门研究在农业推广沟通过程中推广对象行为变化的影响因素与变化规律,从而探讨诱导推广对象自愿改变行为、提高农业推广工作效率的原理与方法的科学。

3、当代世界农业推广的发展趋势。

一是推广工作的内容已由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拓展到生产与生活的综合咨询服务;二是推广对象的范围扩大;三是推广人员与组织机构多元化;四是推广方法与方式更加重视以沟通为基础的现代信息传播与教育咨询方法。

4、农业推广组织框架模型。

6、农业推广的社会功能。

1)直接功能:增进农村人口的基本知识与信息;提高生产及生活技能;改变观念、态度和行为;增强自我组织与决策能力; 2 )间接功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社区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组织发展。

第二章创新的采用与扩散(☆)1、对创新、采用、扩散三个概念的理解。

(1)创新:创新是一种被某个特定的采用个体或群体主观上视为新的东西,它可以是新的技术、产品或设备,也可以是新的方法或思想。

(2)创新的采用:创新的采用是指某一个体从最初知道某项创新开始,对它进行考虑、做出反应、到最后决定在生产实践中进行实际应用的过程。

在农业生产中,它通常是指个体农民对某项技术选择、接受的行为。

(3)创新的扩散:创新的扩散是指某项创新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一定的渠道,在某一社会系统的成员之间被传播的过程。

(四要素:创新、传播的渠道、时间、社会系统。

)2、两种扩散曲线及其表示方法。

3、创新采用过程及其阶段。

1)认识阶段:农民初听到或通过其他途径意识到某项创新的存在,但未获得此项创新详细的信息,农民不一定相信创新的价值。

农业推广学4

农业推广学4
建立合作伙伴和利益共同体 农业推广人员要有较高的素质和能力 提高农业推广的创新能力 进一步改革推广机构,适应产业化要求
农业推广与农业产业化结合的途径和方式
参与基地建设,创办技术生产联合体 技术服务(承包)协作型 生产基地联营型 股份制联合型 建设技术密集型特色农业“示范园” 创办技工贸一体化的“龙头企业”实体 兴办技术开发型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关
1、19世纪70年代日本就开始就半官半民的农技推广活动,二 战结束后,日本的农业濒临崩溃,农业推广陷于停顿之中。
2、日本国会于1948年通过了《农业改良助长法》,并开始依 法建立农业推广体系,形成了以政府农业推广机构为主的农业推广 体系。
3、农业推广事业也被称为“协同农业普及事业”,即由中央 和县共同出资建立农业推广体系,这部分推广力量在整个农业推广 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1989年的调查统计, 81%的国家采用这种类型的农业推广体系。
政府处于主导地位,推广体系隶属于政 府农业部门,并由农业部下属的农业推广局 (中心)负责组织、管理和实施全国的农业 推广工作。
在日本、爱尔兰、意大利以及许多发展 中国家采用。我国的农业推广体系也以这种 推广体系为主。
日本与我国的国情相似,是人多地少,其农用地占国土面积的比 重不到15%,但日本在稻米等实现了自给。
美国最为典型,一些接受过美国援助的国家,如菲律宾、印度等 国采用这种推广体系。
1、美国的农业推广体系由联邦农业推广局、州农业推广站和 县农业推广站三个层次组成,其中州农业推广站居于核心地位。
2、每个州都设有一个州农业推广站,隶属于州立大学,站长 由州立大学农学院院长兼任,从而把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紧密 结合起来。
(三) 农业推广的作用
农业推广对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耕地面积增长潜力极其有限,甚至在

复习思考题

复习思考题

《农业推广学》复习思考题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题1.农业推广2.推广服务系统3.目标团体系统二、填空题1.农业推广的框架模型中包含( )和( )两个子系统。

2.美国的合作农业推广法《史密斯—利弗法》最早是于( )年通过的。

三、简答题1.当代世界农业推广模式主要有哪些类型?2.现代农业推广的主要特征有哪些?3.农业推广的社会功能有哪些?4.根据农业推广的框架模型理论,怎样提高推广服务的工作效率?5.农业推广学的相关学科主要有哪些?第二章农业推广一、名词解释题1.人的行为2.需要3.动机二、单项选择题1.一个人对某个目标能够实现的可能性(概率)的估计,称为( )。

A. 动机B. 目标价值 C.期望概率 D.激励力量2.同一群体的成员由于经常相处、相互认识和了解,即使成员之间某时有不合意的语言或行为,彼此也能宽容待之,此种现象是( )。

A. 从众B. 模仿 C感染 D.相容三、简答题1.人的行为主要有哪些特征?2.需要层次论主要有哪些内容?3.群体成员的行为规律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简述改变农民行为的基本策略。

5.改变农民行为的方法主要有哪些?第三章农业推广沟通一、名词解释题1.沟通2.正式沟通二、单项选择题1.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所受到的干扰可称之为。

A. 杂音 B.噪声 C.反馈 D.趋异2.一个人把信息同时传递给若干人,若干人再反馈给这个传送信息的人,这种沟通形式可称之为。

A.链式沟通 B. 轮式沟通 C. 扩散型沟通 D.全通道型沟通3.一个人把信息同时传递给若干人,再由这些人将信息分别传送给更多的人,使信息接收者越来越多,这种沟通形式可称之为。

A.单串型且车轮型 C. 扩散型 D.全通道型4.在一定的组织体系中,通过明文规定的渠道所进行的沟通称为。

A.单向沟通 B.双向沟通 C. 正式沟通 D.非正式沟通三、简答题1.简述沟通的分类依据及其类型。

2.农业推广沟通由哪些要素组成?3.简述农业推广沟通的特点。

农业推广问题

农业推广问题

一.框架模型理论对农业推广工作有何指导意义?答:农业推广工作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包括两个基本的子系统:推广服务系统和目标团体系统。

借助框架模型,可以对推广服务系统和目标群体系统之内、之间及工作环境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推广中某个问题所处的状态,从而更好地瞄准研究方向。

从组织化的推广框架模型中可以体会到,整个农业推广服务工作效率的高低取决于以下几类因素:1•推广服务系统的扩散效率2•目标团体系统的接受效率3•两个子系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效果4•推广工作的外部环境。

这些因素可以具体表现为推广组织的资源、组织机构结构、组织运行机制、目标团体的情况、推广的策越方式与方法、推广的目标与内容以及其他的宏观环境变量。

(这些方面构成了农业推广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就此自由发挥)二•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对农业推广工作有何指导意义?答:需要层次理论按照其重要性和发生的先后顺序,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排列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按照农民的需要进行推广,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行为规律所决定的。

在推广实践中,推广人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深入了解农民的实际需要。

启发诱导、挖掘农民需要;尊重农民的客观需要;辨别合理与不合理、合法不合法需要;分析满足需要的可能性、可行性,尽可能满足农民合理可行的需要。

2•分析农民需要的层次性。

根据需要理论,推广人员应该对不同地区和不同个体制定不同的推广目标,满足不同地区。

不同农民的不同需要。

3•分析农民需要的主导性。

在农民众多需要当中,某种需要在一定时期内起主导作用,它是关键的需要,一经满足,就会起到较大的带动效果。

(此题需就这几点扩展内容,自己举实例)三•农业推广人应该具备怎样的综合素质?答:职业道德1•热爱本职,服务农民2•深入基层,联系群众3•勇于探索,勤奋求知4•尊重科学,实事求是5•谦虚真诚,合作共事。

业务素质:1•学科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2•农村社会学知识和社会工作能力 3.农业经营管理知识和经营能力4•教育学知识和推广学能力5•语文知识和表达能力。

重构组织化农业推广框架模型的理论探索

重构组织化农业推广框架模型的理论探索

重构组织化农业推广框架模型的理论探索【摘要】本文探讨了重构组织化农业推广框架模型的理论探索。

在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即农业推广存在的问题和挑战,然后阐述了研究目的和意义。

在分析了当前农业推广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农业推广框架模型的必要性,并深入探讨了组织化农业推广的关键因素。

随后提出了重构组织化农业推广框架模型的新观点,详细探讨了理论模型的构建过程。

在结论部分总结了研究的成果,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探讨,为推动农业推广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和思路。

【关键词】农业推广、重构、组织化、框架模型、关键因素、理论探索、研究成果、未来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推广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国农业推广存在着技术落后、推广效果不佳、资源浪费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重构农业推广的组织化框架模型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传统的农业推广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需求。

有必要重新构建农业推广的组织化框架模型,通过科学的理论探索,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推广模式,以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重构组织化农业推广框架模型的理论探索,将有助于提高农业推广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农民生产技术水平,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现代化。

对于我国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如何重构组织化农业推广框架模型,以提高农业推广的效率和效果。

通过对现有农业推广的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构建适合不同地区和不同农业类型的推广框架模型。

通过分析组织化农业推广的关键因素,确定影响推广效果的关键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本研究旨在为实现农业推广的精准化、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通过对重构组织化农业推广框架模型的理论探索,深入分析农业推广的本质和特点,为农业推广工作的改进和提高提供科学依据。

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业推广学》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推广学》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推广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农业推广学英文名称:Agricultural Extension Science学时:54学分:2.5适用对象:农学类专业的四年级学生考核方式: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先修课程:英语、植物学、生物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等二、课程简介《农业推广学》是面向农学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

该课程主要包括农业推广的涵义,农业推广的发展史,农业推广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农业推广组织与人员管理,农业推广工作的评价等。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开展农业推广工作能力,能有效地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农业生产,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The course is a compulsory subject for agronomy major . Such as below are introduced: the concept of agricultural extension , the history of agricultural extension ,the basic theory and methods of agricultural extension , the administration of organization and staff of agricultural extension , the evaluation of agricultural extension , and so on . The course is taught for the students to have the ability to expand agricultural extension work, and put major knowledge into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ffectively ,so as to promote agricultural and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理解和掌握农业推广的基本内涵,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以及中国特色的农业推广概念的界定。

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

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

以日本来说,日本与我国的国情相似,是人多地少,其农用 地占国土面积的比重不到15%,但日本在稻米等生产上却 实现了自给(1993年除外),究其原因,一方面固然与日 本的农业保护有极大关系,但日本的农业推广在其中也起 到了重要作用.早在19世纪70年代日本就开始就半官半民 的农技推广活动,二次大战结束后,日本的农业濒临崩溃, 农业推广工作也陷于停顿之中。为了振兴农业,日本国会 于1948年通过了农业改良助长法,并开始依法建立农业推 广体系,形成了以政府农业推广机构为主的农业推广体系。 在日本,农业推广事业也被称为协同农业普及事业,即由 中央和县共同出资建立农业推广体系,这部分推广力量在 整个农业推广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中央每年根据各县农 户总数、耕地面积、农业情况安排约300亿日元的“交付 金”给各县用于农业推广事业,各县再根据各自的情况, 配套一般不低于国家“交付金”数额的经费支持农业推广 事业。此外,日本各级农协也积极参与到农业推广事业中, 在日本的农业推广体系中也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农业推广 供给主体。
3:现代农业推广
现代农业推广:是一个把有用信息传递给人们 (传播过程),然后帮助这些人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 和正确的观点,以便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或技术(教 育过程)的一种过程
4:中国特色的农业推广
比较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推广内涵应该是:应用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原理,采取教育、咨询、开发、 服务等干预形式,采用示范、培训、技术指导等方 法,将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新知识及新信息,扩 散、普及应用到农村、农业、农民中去,从而促进 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活动.
农业推广是促进农业技术进步,推动农业现代化的 手段
农业推广使先进的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以应 用,从而不断改善农业生产的手段和装备,同时 也使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手段不断得以提高,从 而不断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发达国家实现农业 现代的经验也一再证明,没有发达的农业推广, 就不会有发达的农业,也就不会有农业现代化的 实现。

已打印:农业推广学全部的笔记

已打印:农业推广学全部的笔记

农业推广学农业推广:通过说服、培训、提供信息等非强制方式帮助农民改进生产技能、发展农业生产。

农业技术推广:是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

2/世界农业推广涵义演变过程中的几种类型。

1)“劝农式”农业推广封建时期,“以农立国,以农为本”,不断推行劝农政策,劝导和监督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旨在开辟新的农业。

周代有专门的劝农组织机构和人员。

2)“指导式”农业推广一种单纯的以改良农业生产技术为手段,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为目的的技术推广。

1847年的马铃薯大饥荒,爱尔兰进行了技术机构服务,是近代指导性农业推广的典型。

3)“教育式”农业推广始于英国,发展于美国。

1886年,牛津、剑桥创立了推广教育。

1776年,美国独立后,建立了农业教育,农业推广迅速兴起。

4)“咨询式”农业推广主要指发达国家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信息传播与教育相结合的动态过程。

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需要的是提供科技、市场、金融、价格等信息和咨询服务。

代表国家有美国、英国和丹麦。

农业推广的地位与作用:地位:基础性、公益性、持效性作用:1、农推促进农业发展2、农推与新农村建设第二章.中国农业推广史中国农业推广史:详见PPT第三章农业创新扩散原理第一节创新采用与扩散原理一、创新的含义: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一种组合比率P=f(a,b,c,…,n),也就是说,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的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二、创新的五种形式:1、引进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2、采用新技术或新生产方法3、开辟新市场4、获得原材料的新来源5、实现企业组织的新形式三、创新扩散的要素1、创新2、传播渠道3、时间4、社会系统四、影响创新采纳的因素1、创新的特性先进性:创新的优越于现有的技术或成果一致性:创新与采用者的价值观、经验、需要等的一致程度复杂性:可试验性:在有限的条件下创新可被试验可观察性:创新的效果易于观察效益性:经济、社会、生态2、意见领袖的影响意见领袖指群众意见的代表人物,代表大多数人的意见,并得到其他成员的信任和尊重。

农业推广学

农业推广学

农业推广学名词解释1.狭义的农业推广:把大学和科学和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通过适当的方法介绍给农民,使农民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在生产中采用,从而增加其收入。

2.广义的农业推广:不单纯地指推广农业技术,还包括教育农民、组织农民以及改善农民实际的生活。

3.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

4. 行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在人的意识支配下,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并取得一定结果的活动。

5. 沟通: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运动媒介彼此交流信息的过程。

即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借助共同的符号系统如:语言、文字、图像、记号以及手势等,彼此交流各自的观点、思想、兴趣、情感、爱好、知识等各种各样的信息的过程。

6. 农业推广组织:是构成农业推广体系的一种职能机构,是具有共同劳动目标的多个成员组成的相对稳定的社会系统。

7. 农业推广沟通:是指在推广过程中农业推广人员向农民提供信息、了解需要、传授知识、交流感情,最终提高农民的素质与技能、改变农民的态度和行为并不断调整自己的态度、方法、行为等的一种农业信息交流活动。

8. 农业推广方式:是指农业推广体系开展推广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或途径,它体现了推广体系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策略原则。

9. 农业科技成果:是指通过鉴定(或审定)的在农业各个领域内,通过调查、研究、试验、推广应用,所提出的能够推动农业科学进步,具有明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通过鉴定或被市场机制所证明的物质、方法或方案。

10.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

11. 农业推广方法:农业推广部门和推广人员为达到推广目标,对推广对象所采取的不同形式的组织措施、教育和服务手段。

12. 创新度:是指某一个体或采用单位,在采用创新时比社会系统中其他成员相对早的程度。

农业推广学

农业推广学

名词解释1.狭义的农业推广:把大学和科学和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通过适当的方法介绍给农民,使农民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在生产中采用,从而增加其收入。

2.广义的农业推广:不单纯地指推广农业技术,还包括教育农民、组织农民以及改善农民实际的生活。

3.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

4. 行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在人的意识支配下,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并取得一定结果的活动。

5. 沟通: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运动媒介彼此交流信息的过程。

即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借助共同的符号系统如:语言、文字、图像、记号以及手势等,彼此交流各自的观点、思想、兴趣、情感、爱好、知识等各种各样的信息的过程。

6. 农业推广组织:是构成农业推广体系的一种职能机构,是具有共同劳动目标的多个成员组成的相对稳定的社会系统。

7. 农业推广沟通:是指在推广过程中农业推广人员向农民提供信息、了解需要、传授知识、交流感情,最终提高农民的素质与技能、改变农民的态度和行为并不断调整自己的态度、方法、行为等的一种农业信息交流活动。

8. 农业推广方式:是指农业推广体系开展推广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或途径,它体现了推广体系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策略原则。

9. 农业科技成果:是指通过鉴定(或审定)的在农业各个领域内,通过调查、研究、试验、推广应用,所提出的能够推动农业科学进步,具有明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通过鉴定或被市场机制所证明的物质、方法或方案。

10.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

11. 农业推广方法:农业推广部门和推广人员为达到推广目标,对推广对象所采取的不同形式的组织措施、教育和服务手段。

12. 创新度:是指某一个体或采用单位,在采用创新时比社会系统中其他成员相对早的程度。

自学考试《农业推广学》各章复习要点

自学考试《农业推广学》各章复习要点

目錄第一章绪论 (1)第二章农业推广简史 (4)第三章农业推广学的基本理论 (5)第四章农业推广程序和原则 (10)第五章农业推广组织 (13)第六章农业推广计划 (15)第七章农业推广教育 (19)第八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23)第九章农业推广人员 (26)第十章农业推广方式与方法 (30)第十一章农业推广工作评价 (36)【使用说明】选择题中加粗部分为参考答案;名词及问答题中有加粗的为近10年考过的题目,要重点复习!第一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农业推广是()。

A.一种发展农村经济的技术咨询活动B.一种发展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技术宣传活动C.一种发展农村经济的农村社会教育和咨询活动D.一种发展物质、技术推销活动2.狭义的农业推广,其工作业务范围大都以()。

A.畜牧业为主B.种植业为主C.林业为主D.畜牧业和林业为主3.广义的农业推广重点强调的是()为主A.农村社会教育B.种植业的发展C.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D.畜牧业和林业4.广义农业推广强调()。

A.种植业生产B.教育过程C.信息传播D.采用技术5.进行“手、脑、身、心”四健教育的主要对象是()A.成年农民B.农村青少年C.农村妇女D.农村老年人6.现代农业推广的涵义更侧重于()A.新技术的传授B.信息传播C.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D.资源的利用7.农业推广是一种特殊的农村社会教育活动。

这种教育的出发点是()A.农民的数量B.农民的需要C.农民的素质D.农业生产水平8.农业推广是一种特殊的农村社会教育活动,这种教育的出发点是()A.国家的需要B.农民的需要C.社会的需要D.农业的需要9.农业推广在农业发展中的社会功能之一是()A.中介作用B.科技成果的研究C.科技成果的评价D.科技成果的管理10.农业推广的根本目的在于()A.提高产量B.增加收入C.采用新技术D.发展生产力11.农业推广学的研究对象是()。

A.农民B.农民行为C.科技成果D.推广机构12.农业推广学科是()。

农业推广的基本理论

农业推广的基本理论

(3)现代农业推广

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农业已实现了现代化、企业化和商品化,农民文化素 质和科技知识水平已有极大提高,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面临的主要问 题是如何在生产过剩条件下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农业经营的效益。因此, 农民在激烈的生产经营竞争中,不再满足于生产和经营知识的一般指导, 更重要的是需要提供科技、市场、金融等方面的信息和咨询服务。为描述 此种农业推广的特征,学者们又提出了“现代农业推广”的概念。
广义的农业推广已不单纯地指推广农业
技术,还包括教育农民、组织农民以及 改善农民实际生活等。这类推广工作的重点包
括:对成年农民的农事指导,对农家妇女的家政指导,对 农村青年的“手、脑、身、心”教育,即“4H教育” (Hands,Head,Health,Heart)。
世界上许多摆脱贫困国家的农业推广,都是指广

5)公元1715年,清康熙皇帝在丰泽园发现和亲自选育出了 特早熟水稻品种,称为“御稻”,并将良种一石赐予苏州织 造李煦,令其在江苏试验种双季稻。李煦亲自主持“御稻” 和本地稻的栽培试验。经过3年试验,取得成功经验向双季 稻区域推广。从试验到推广,经历了8年时间,既有栽培试 验记录,又有简洁的总结报告,创造了一套比较科学的试验、 示范、繁育、推广程序。
司徒以下还有分管专门农业项目的,“司稼”分管 谷类作物;“遂人”分管土地分类利用;“逗人” 分管粪种、施肥;“稻人”分管水泽地种谷;“场 人”分管瓜果、园艺;“山虞”分管林木。可见,
在周代我国就有了官办的劝农组织和官员。

2)秦汉时期,我国就有了从中央到地方设臵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农
官的制度。

3)公元9世纪后期,宋太宗下诏,在全国各 地设“农师”,配合地方督导农业的农官, 指导农民务农。“农师”是我国最早的农业 技术人员。

《农业推广学》第4章农业推广沟通 (63页)

《农业推广学》第4章农业推广沟通 (63页)

(二)农业推广沟通的概念
在推广过程中农业推广人员向农民提供 信息、了解需要、传授知识、交流感情, 最终提高农民的素质与技能、改变农民的 态度和行为并不断调整自己的态度、方法、 行为等的一种农业信息交流活动。
(三)农业推广沟通的重要性
推广内容(信息)×推广方法(沟通)=推 广效果。
内容(10)×方法(0)=0 内容(0)×方法(10)=0 内容(5)×方法(5)=25 内容(3)×方法(8)=24
(4)全通道型。指参与沟通的多人 互相之间均能有信息交流的机会。例如 推广工作中的农民小组讨论会、辩论会 等。
4。沟通媒介 沟通媒介指沟通的信息载体 和信息传播工具 1. 大众传播媒介。 2. 声像宣传媒介。 3. 语言传播媒介。
(二)农业推广沟通的程序 农业推广沟通的一般程序是:首先由
则不达;过慢,则可能坐失良机,影响沟
通效果。
3
防止信息内容的遗漏和误传 要
尽最大努力排除各种干扰,力求准确,无
遗漏。
4。农业信息接受阶段
指农民从沟通渠道接收农业信息的过 程。在接收信息时应力求做到完整、不 漏掉传递来的每一个信息符号。
5。农业信息译码阶段 该阶段是接收者(农民),把获得的信息 进行译解,转换成为他们所能理解的形 式的过程。要求接收者能充分地发挥自 己的理解能力,准确地理解所接收的信 息的全部内容,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 误解传递者的原意。
单向沟通有速度快、干扰小、条理性强、覆 盖面广的特点。如果意见十分明确,不必讨论, 又急需让对方知道,宜采用单向沟通。双向沟通 速度慢、易受干扰,但能获得反馈信息,了解接 受状况,同时使沟通双方在心理上产生交互影响 ,能使双方谨慎而充分地阐释和理解信息。
4。个人沟通和大众沟通 按沟通接触范围和媒介的不同,可分 为个人沟通和大众沟通。个人沟通指个人 之间直接面对面或通过个人媒介进行的沟 通。大众沟通指借助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 杂志、广播电视等进行的沟通。

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的创新框架

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的创新框架

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的创新框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农业技术推广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通过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和管理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信息传递不畅、资源分配不均衡、推广效果不明显等。

为了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整体生产效益,有必要对现有的推广机制进行创新,探索更有效的推广路径和方法。

本文旨在研究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的创新框架,提出可行的改进措施,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持续改进提供参考。

1.2 问题意识农业技术推广一直是农业发展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技术推广,农民可以及时掌握最新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在实际推广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过于简单粗暴,缺乏差异化和个性化,不能满足不同农户的需求。

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推广方式单一,导致部分农民对新技术产生抵触情绪,影响了推广效果。

缺乏有效的评估和监督机制,使得推广效果难以量化和评估。

这些问题表明,当前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存在一定的不足和局限性,需要进行创新和改进。

只有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推动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机制,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内容结束】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通过对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的创新框架进行探讨,提出符合实际情况以及可持续性发展的解决方案。

当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信息不对称、推广难度大、效果不明显等,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机制进行优化和改进。

通过本研究的深入分析,旨在为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的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通过对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创新的探讨,还可为政府部门和农业机构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希望本研究能够为解决当前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存在的问题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为我国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农业推广学第四章 系统理论

农业推广学第四章 系统理论
第四章 农业推广的系统理论
系统论的基本概念与原则
农业开发系统与投入系统
农业发展的知识投入系统 农业推广研究的几个系统模式 现代农业推广是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1
一.系统论的基本概念与原则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事物
和过程组成的,具有整体功能和综合行为的统一体。
• 系统论(System Theory):是研究自然、社会 和人类思维领域及其他各种系统、系统原 理、系统联系和系统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 学。
自然和地理因素的影响
15
投入过程包括: 活动主体是政府和相关组织
①建立推广咨询机构及组织管理体制;
②建立推广服务队伍,组织在职培训活动;
③加强信息、资料、技术、经验等知识投入; ④获得足够的经费; ⑤取得各级领导部门的支持及工商、交通、文教 部门 等社会支援;
⑥有推广立法及规章制度的保证。
16
转化过程,推广人员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过程。 推广人员的工作将吸收的知识、经费等投入进行消 化和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它要求推广人员必 须有很好的品德和业务素质,有热情为农民服务的 工作态度、高度的责任心和艰苦奋斗的作风,业务 上技术上精益求精。同时,应为推广人员提供必
要的试验设备、交通工具和生活设施等物质条件,
•系统的各要素具有严密的结构性和不可分割的
相关性
天时、地利、人和 金、木、水、火、土 产前、产中、产后
4
系统论的一般性原则
※系统整体性原则
系统总体不等于要素之和 (1+1≠2)。
1)总体小于要素之和(1+1<2 ):要素间的关系协
调不好,系统功能降低,整体性效益差; 2)总体大于要素之和(1+1>2) :系统中各要素间的 关系 协调一致,结构良好,系统功能得以充分 发挥,超过 各要素功能之和,整体效益明显。

重构组织化农业推广框架模型的理论探索

重构组织化农业推广框架模型的理论探索

重构组织化农业推广框架模型的理论探索【摘要】本文针对重构组织化农业推广框架模型展开了理论探索。

在分析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接着在首先对重构农业推广框架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探讨了组织化农业推广的理论基础,并阐述了重构组织化农业推广框架的关键要素。

随后提出了构建重构组织化农业推广框架模型的方法,并进行了实证研究。

在结论部分总结了重构组织化农业推广框架模型的理论意义,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农业推广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支持,对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农业推广、组织化、框架模型、农业现状、理论基础、关键要素、模型构建、实证研究、理论意义、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农业推广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农业推广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亟需重构组织化农业推广框架模型来提升推广效果和效益。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重构组织化农业推广框架进行理论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当前,我国农业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农业科技创新等多重挑战,传统的农业推广模式存在着推广成本高、效果难以量化、推广渠道单一等问题。

有必要对农业推广框架进行重构,强调组织化管理、科技创新、农民参与等方面的要素,以提高农业推广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通过对现有农业推广框架的现状分析和组织化农业推广的理论基础研究,可以为构建重构组织化农业推广框架模型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如何通过重构组织化农业推广框架模型,实现农业推广工作的精细化、系统化和科学化。

具体来说,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现有农业推广框架的分析研究,挖掘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进而提出重构的方案和思路。

通过深入研究组织化农业推广的理论基础,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重构框架提供理论支撑。

本研究旨在识别和分析重构组织化农业推广框架的关键要素,明确推动农业发展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关键因素。

4第四章 农业推广框架模型理论

4第四章  农业推广框架模型理论

(二)农业推广沟通的类别
划分标准 信息流向 沟通 类别 信息传递途径 信息传递媒介 信息传递范围 具体类型
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平行 沟通、斜向沟通
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 口头沟通、书面沟通、非语 言沟通 组织内部沟通、组织外部沟 通
二、农业推广沟通要素与特点
(一)沟通要素(S-M-C-R-F模式)
“应用了”并不意味着“记住了”
“记住了”并不意味着“满意了”
第三节 推广的外部环境


法律环境-保障与规范作用
政策环境-导向与调控作用 社会经济环境-支撑与渗透作用

其他环境
了解沟通对象,增 沟通对象的需要、心理、知识、个性等因素对沟通 效果影响也是很大的 强沟通针对性 及时地运用反馈
反馈可以排除噪声和信息失真,增强沟通的有效性
沟通与互动的重要性
“讲述了”并不意味着“听到了”
“听到了”并不意味着“理解了”
“理解了”并不意味着“同意了”
“同意了”并不意味着“应用了”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借助共同的符号系统,彼此交流信
息的过程
现代科技人员获取信息,50%-80%来自于和同行的讨
论、聚会、交流;20%-50%来自于查阅资料
具有目的性、信息传递性和双向交流性等特点
2、农业推广沟通的涵义
指推广过程中,农业推广人员向推广对象 提供信息、了解需求、交流情况,并相互影 响的一种农业信息交流活动。 推广效果=推广内容(信息)×推广方法(沟通) 作用主要表现为:有效实施指挥与激励、 保证整个推广系统的协调运行、协调各种人 际关系、增强群体凝聚力等。

信源(source)


信息(message)

农业推广理论

农业推广理论

农业推⼴理论创新的采⽤过程⼀、个体采⽤过程个体采⽤过程指单个农民对⼀项创新从初步得知到决定采⽤所经历的认识过程和⾏为变化。

根据研究结果,农民在采⽤创新的过程中,基本需要经历认识阶段、感兴趣阶段、试⽤阶段、评价阶段、采⽤阶段等五个阶段,见图创新的个体采⽤过程。

创新的个体采⽤过程1.认识阶段2.感兴趣阶段⼈们开始有意识的关⼼创新有关的信息,会通过各种渠道来深⼊的了解创新。

在深⼊的了解后,开始考虑采⽤的规模、投资的程度和承担风险的能⼒,初步考虑是否可以试⽤。

3.试⽤阶段农民开始⼩规模的试⽤,在试⽤中注意评估创新的特征和趋势。

4.评价阶段农民往往将原有的⽅法、技术所带来的收益与采⽤新的⽅法所带来的收益进⾏⽐较。

在评价阶段多数农民在做出是否采⽤创新的时候,只是从经济收⼊的⾓度进⾏考虑,看是否合算,⽽往往忽略了诸如环境、社会等其他⽅⾯的影响。

5.采⽤阶段通过试⽤、评价后,农民就可以做出是否⼤规模的采⽤创新的决定。

在⼈们逐渐采⽤的过程中,也许会有农民放弃创新,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不可能所有的创新都适合所有的农民、都适合每⼀个地⽅。

⼆、群体采⽤过程群体采⽤过程指⼀群农民对⼀项创新从初步得知到决定采⽤所经历的认识过程和⾏为变化。

群体采⽤过程按照其采⽤群体的时间上的先后被划分为四个阶段:1.少数⼈开始采⽤阶段2.早期少数群体采⽤阶段3.多数群体采⽤阶段4.采⽤者⼈数逐渐减少阶段1随着时间的推移,采⽤者的⼈数会逐渐的减少。

这种现象的原因是:(1)⼀项创新使⽤寿命有限,新的技术成果会不断的出现取代现有的技术成果,所以⼈们会放弃⽬前的创新⽽采⽤另⼀种创新。

(2)随着越来越多的⼈采⽤创新,在市场调节的作⽤下,创新所带来的优越性会逐渐的下降。

三、群体采⽤者分类根据采⽤时间的先后,把不同时期采⽤者划分为5种类型:(1)创新者,⼤约占创新采⽤者总数的2.5%。

(2)早期采⽤者,⼤约占创新采⽤者总数的13.5%(3)早期多数,⼤约占创新采⽤者总数的34%(4)晚期多数,⼤约占创新采⽤者总数的34%(5)落后者,⼤约占创新总数的16%上述信息⽤⼀个图表⽰,它可以⽤来表⽰⼀项创新的采⽤者分布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方面的障碍 观念方面的障碍 角色不同形成的障碍
三、推广沟通的障碍和影响因素
(二)影响因素 文化因素
社会因素
个性因素
四、推广沟通的基本要领
有效沟通原则
明确沟通的目标




推广沟通,作为一种有意识的自觉行为,必须在沟 通之前,规定明确的目标
要对所沟通的信息进行科学处理,提高信息的质量; 管制信息流、维护 同时要对信息进行必要的过滤,去掉无关紧要的信 信源信誉 息 要根据沟通目标,沟通内容和沟通对象等方面的需 选择恰当的沟通渠 要,正确地选择沟通渠道、媒介及相应地沟通方式 道与方式方法 与方法,从而保证在传递过程中地效率和质量 讲究语言艺术 要讲究语言艺术,提高沟通语言的简练性、准确性、 针对性和趣味性,以提高沟通的有效性
了解沟通对象,增 沟通对象的需要、心理、知识、个性等因素对沟通 效果影响也是很大的 强沟通针对性 及时地运用反馈
反馈可以排除噪声和信息失真,增强沟通的有效性
沟通与互动的重要性
“讲述了”并不意味着“听到了”
“听到了”并不意味着“理解了”
“理解了”并不意味着“同意了”
“同意了”并不意味着“应用了”
第四章
农业推广框架模型理论
第一节 农业推广框架模型
第二节 农业推广沟通
第三节 农业推广外部宏观环境
第一节 农业推广框架模型 一、模型涵义
农业推广包 括两个基本 的子系统, 即推广服务 系统和目标 团体系统 沟通与互动 是这两个子 系统的联系 方式
二、推广框架模型的意义
反映推广服务组织和目标团体间的相互 联系。 说明个体行为如何决定于并受影响于较 广泛的社会内容。它说明行为依附于:
推广组织和工作环境的优劣
(二)目标团体系统
B=f(P,Es)
接受效率取决于
农民个人的特征、素质
农村社区环境
四、基于目标团体系统的推广策略
农民行为改变取决于农民本身特性及其所 处环境。因此,要促进农民行为自愿变革, 可着眼于两个方面,采取三种策略: 直接改变农民本身 改善农村社区及生产条件 二者兼用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借助共同的符号系统,彼此交流信
息的过程
现代科技人员获取信息,50%-80%来自于和同行的讨
论、聚会、交流;20%-50%来自于查阅资料
具有目的性、信息传递性和双向交流性等特点
2、农业推广沟通的涵义
指推广过程中,农业推广人员向推广对象 提供信息、了解需求、交流情况,并相互影 响的一种农业信息交流活动。 推广效果=推广内容(信息)×推广方法(沟通) 作用主要表现为:有效实施指挥与激励、 保证整个推广系统的协调运行、协调各种人 际关系、增强群体凝聚力等。
“应用了”并不意味着“记住了”
“记住了”并不意味着“满意了”
第三节 推广的外部环境


法律环境-保障与规范作用
政策环境-导向与调控作用 社会经济环境-支撑与渗透作用

其他环境
人际关系的复合体
某种社会结构以及某种组织结构
某种社会文化环境
因此,推广服务工作效率高低取决于:
推广服务系统的扩散效率;
目标团体系统的接受效率; 两系统间的沟通互动效率;
推广工作的外部宏观环境。
三、两个系统的特征
(一)推广服务系统 P=f(I*Es) 其效绩取决于
推广人员的特性、素质
(二)农业推广沟通的类别
划分标准 信息流向 沟通 类别 信息传递途径 信息传递媒介 信息传递范围 具体类型
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平行 沟通、斜向沟通
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 口头沟通、书面沟通、非语 言沟通 组织内部沟通、组织外部沟 通
二、农业推广沟通要素与特点
(一)沟通要素(S-M-C-R-F模式)

信源(source)


信息(message)
信道(channel)
受体(receptor)
反馈(feedback) 信息接受者与传送者形成一种特殊关系
(二)沟通特点

沟通的不等价性和平等互尊性
沟通的开放性和选择性
沟通的双向性和互动性
三、推广沟通的障碍和影响因素
(一)沟通的障碍
行为改变方法(Van den Ban,1990)
强制
交换 咨询 教育或培训 操纵
物资供应
提供服务
改变农村社会经济结构
以改变农民个人为中心的策略 以改变农业环境为中心的策略
推 广 策 略
Hale Waihona Puke 第二节 农业推广沟通一、农业推广沟通的概念和分类 (一)相关概念 1、沟通的含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