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态学考试知识点
森林生态学 复习提纲(含答案)
森林生态学复习提纲一、名次解释1.生态梯度:生物群落沿一环境梯度的变化序列称为群落梯度,环境梯度与群落梯度的综合称为生态梯度。
2.生活型:生活型是指植物长期在一定环境综合影响下所呈现的适应形态特征。
或者,生活型是指植物地上部分的高度与其多年生组织(冬季或旱季休眠并可存活到下一个生长季节)之间的关系。
3.最小面积:包含群落中最大物种数的最小面积称为最小面积。
4.蒸发散:土壤水经植被蒸腾和地表水分蒸发进入大气,植被的蒸腾和蒸发作用称为蒸发散。
5.竞争排斥原理:又称为高斯(Gause)假说,指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物种不能同时同地生活在一起,一个物种必将取代另一个物种。
6.种群:在一定的空间内,能够相互杂交、具有一定结构和一定遗传特性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
7.生物群落:在某一特定的空间和特定的生境下,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
8.温室效应:由于CO2、CH4、H2O等温室气体的存在,大气阻挡了地球表面的长波辐射,而使地球表面温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之内,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9.生态趋同:不同种类的植物生长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受主导因子的长期作用,产生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
10.三向地带性:随着地球表面各地环境条件的规律性变化,植被类型呈现有规律的带状分布,这种规律表现在纬度、经度和垂直方向上,称为植被分布的三向地带性。
二、简答题1.举例说明生态因子间的补偿作用和不可替代性?答:生态因子的补偿作用是指,当一种生态因子的数量不足时,有时可以通过另一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
如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增加CO2的浓度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光照的不足;不可替代性是指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完全由另一因子来替代。
如光合作用中,CO2浓度的增加并不能完全替代光照的作用。
2.简述生物多样性的含义及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答:生物多样性指地球上各种各样的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额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
林学专业《森林生态学》习题及答案、考试重点
《森林生态学》习题及答案一、名次解释1.生态梯度:生物群落沿一环境梯度的变化序列称为群落梯度,环境梯度与群落梯度的综合称为生态梯度。
2.生活型:生活型是指植物长期在一定环境综合影响下所呈现的适应形态特征。
或者,生活型是指植物地上部分的高度与其多年生组织(冬季或旱季休眠并可存活到下一个生长季节)之间的关系。
3.最小面积:包含群落中最大物种数的最小面积称为最小面积。
4.蒸发散:土壤水经植被蒸腾和地表水分蒸发进入大气,植被的蒸腾和蒸发作用称为蒸发散。
5.竞争排斥原理:又称为高斯(Gause)假说,指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物种不能同时同地生活在一起,一个物种必将取代另一个物种。
6.种群:在一定的空间内,能够相互杂交、具有一定结构和一定遗传特性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
7.生物群落:在某一特定的空间和特定的生境下,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
8.温室效应:由于CO2、CH4、H2O等温室气体的存在,大气阻挡了地球表面的长波辐射,而使地球表面温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之内,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9.生态趋同:不同种类的植物生长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受主导因子的长期作用,产生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
10.三向地带性:随着地球表面各地环境条件的规律性变化,植被类型呈现有规律的带状分布,这种规律表现在纬度、经度和垂直方向上,称为植被分布的三向地带性。
11.净生产力:除去呼吸消耗以后而剩余的有机物的积累速率称为净生产力。
12.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态系统内部化学元素的交换,其空间范围一般不大,植物在系统内就地吸收养分,又通过落叶等归还同一个地方。
13.净初级生产力:在单位时间和空间内,去掉呼吸所消耗的有机物质之后生产者积累有机物质的量.14.食物链: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排列的链状结构。
15.生物量金字塔:表示各营养级生物体的生物量的金字塔图形叫生物量金字塔。
森林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森林生态学试题及答案试题一:1. 什么是森林生态学?2. 简要介绍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3. 解释“森林演替”概念。
4. 说明森林对环境的重要性。
5. 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答案一:1. 森林生态学是研究森林及其内部生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生态过程和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涉及森林的结构、功能和动态变化,研究如何维持和管理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性。
2. 森林生态系统由森林植被、动物群落、土壤和微生物组成。
森林植被包括不同层次的植物,如大树、灌木和草本植物。
动物群落包括不同物种的哺乳动物、鸟类、昆虫等。
土壤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了水分和养分,同时也是许多生物的栖息地。
微生物在土壤中发挥着分解有机物和营养循环的关键作用。
3. 森林演替是指森林群落随时间的推移发生的变化过程。
它分为初级演替和次生演替。
初级演替发生在没有土壤或极少有土壤的地区,由先锋植物如苔藓和地衣开始,并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森林生态系统。
次生演替发生在已经存在的森林受到自然灾害或人为干扰后,新的植物开始重新占领空间,并逐渐恢复原来的森林群落。
4. 森林对环境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能够保持土壤的稳定性,防止水土流失和沙漠化。
其次,森林是生物多样性的宝库,许多动植物物种依赖森林提供的栖息地和资源。
另外,森林通过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对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森林还提供木材、药材和食物等资源,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 人类的活动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了许多影响。
森林砍伐和森林火灾是最常见的人为干扰因素。
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导致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土壤侵蚀增加。
森林火灾不仅破坏了植被和动物栖息地,还引发了大量的空气污染。
此外,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也会导致森林退化和土壤贫瘠。
因此,合理管理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试题二:1. 解释森林群落的概念。
森林生态学考试重点
小结(2-5章)名词解释: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周围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限制因子:在诸多生态因子中,限制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活动以及分布等的关键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Liebig最小因子定律:在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元素中,供给量最少的元素决定着植物的产量。
谢尔福德耐性定律: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时,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这一概念被称为shelford耐性定律。
适应:是生物在环境中,经过生存竞争而形成的一种适合环境条件的特性与性状的现象,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适合度:是衡量一个个体存活和繁殖成功机会大小的尺度和指标。
基因型:是个体的遗传组成。
表型:是各个有机体,它是基因型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生态幅:生物对一种环境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称为生态幅。
趋同适应(生活型):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生活在相同环境中,受到某种主导因子的长期作用,产生相同的或相似的适应方式。
趋异适应(生态型):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长期生活,产生了不同的适应方式,而形成的多种多样的生态类型。
光合有效辐射:太阳辐射中能被绿色植物用来进行光合作用的那部分能量成为光合有效辐射。
光补偿点:当光合作用固定的CO2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相等时的光照强度。
光饱和点:当光合产物达到最大时的光照强度。
光周期:每天光照与黑夜交替称为一个光周期。
光周期的类型:长日照植物:较长日照条件下促进开花的植物,日照短于一定长度则不能开花或推迟开花。
又称为短夜植物。
短日照植物:较短日照条件下促进开花的植物,日照超过一定长度便不能开花或推迟开花。
又称为长夜植物。
中日照植物:花芽形成需要中等日照的植物。
日中性植物:完成开花和其他生命史阶段与日照长度无关的植物。
森林生态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6 个)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 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 该整体具有一定的大小和结构, 各成员借助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而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并形成具有自组织和自调节功能的复合体。
次生演替:又称为异发演替, 开始于次生裸地上的植物群落演替。
生态因子: 是指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素。
森林生态学: 具体指研究以乔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森林群落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
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 表现出相似的适应特征的现象。
次生林: 经次生演替重新恢复的森林群落。
次生裸地:是植物已被消灭, 土壤中仍保留原来群落中的植物繁殖体。
林德曼定律(十分之一定律): 能量沿营养级的移动时,逐级变小,后一营养级只能是前一营养级能量的十分之一左右。
二、填空(20 空)1. 生态金字塔有: 生物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三种。
2. 我国高等植物有32800余种,木本植物8000余种,乔木2000余种。
3. 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2)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3)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4.森林生态学的研究方法:Field approach(野外生态方法)、Experimental approach(人工控制实验方法)、Theoretical approach(理论研究方法)5. 森林生态的概念由Arthur Transley 提出的。
6. 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类群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7. 生态系统中, 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级减少和单方向性。
8. 森林植物种群的年龄结构有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等三种类型。
9. 森林土壤具有其他土壤不具备的三种成土因素: 森林死地被物、林木根系和依靠森林生存的特有生物。
10. 种间关系基本类型共生: 偏利共生, 互利共生中性作用: 附生对抗: 竞争,寄生, 捕食, 草食, 抗生。
(完整版)森林生态学
第一章绪言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研究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就是生态学2.森林生态学:研究以树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森林群落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二.问答题1.当今环境破坏问题哪些与森林破坏有关?解: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水体污染,海洋污染,固体废物污染2.什么是森林?森林有什么特点?解:⑴森林是指由生物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系统⑵特点:①占据空间大,是物种繁多的巨大基因库②稳定性高,具有很高的自控能力③具有十分复杂的结构④类型多样⑤有着其他生态系统无法比拟的服务功能3.举例说明森林三大效应?解:经济效应、社会效应、生态效应第二章森林生物与森林环境一.名词解释1.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2.生境:生境是指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环境,包括必需的生存条件和其他对生物起作用的生态因素。
3.限制因子:在诸多的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限制生物生存、生长、发育繁殖或扩散的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4.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是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态的营养成分”,被称为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5.Shelford(谢尔福德)耐性定律: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这一概念称为Shelford(谢尔福德)耐性定律6.适应:指生物在环境中,经过生存竞争而形成的一种适合环境条件的特性与形状的现象,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7.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表现出相似的适应性特征的现象。
8.趋异适应:亲缘关系相近的的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下表现出不同的适应性特征的现象。
9.生态幅:指物种对生态环境适应范围的大小。
10.内稳态:是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它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861森林生态学必考点梳理
861森林生态学重要考点梳理1.森林:森林(Forest)是以木本植物为主体,包括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以及动物、微生物等其他生物,具有一定的密度,占有相当大的空间,并显著影响周围环境的生物群落的复合体。
2.海克尔首先对生态学做了界定,第一次把生态学的概念应用于植物学的是尤舍·瓦尔明,因此,瓦尔明被公认为植物生态学的奠基人。
1935 年,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提出生态系统这一科学概念。
3.森林的三大效益:(1)经济效益:木材收获,果实、花等林副产品,猎物捕获,采收生活必需品(2)生态效益:防风固沙、水土保持、防噪减尘、净化空气、固 C(3)社会效益:旅游观光、修身养性、教学科研4.环境:指生物生活空间的外界自然条件的总和。
包括生物的生存空间及维持其生命活动的物质和能量。
5.生物圈(biosphere):指地球上生活物质及其生命活动产物所集中的部位,包括整个水圈、土壤圈、岩石圈上层(风化层)及大气圈下层(对流层)。
6.植被:某一地区或整个地球表面全部植物群落的总和称为植被。
7.生境(habitat):指植物或群落生长的具体地段的环境因子的综合。
各种植物的生境质量有高有低,如云杉、冷杉在阴坡生长较好,而在阳坡不能生长或生长不良。
各种植物的生境,可以重叠、连续或交叉或分离。
例如不同山体的阴坡或阳坡,都可为不相连接的,但都是相同的阴坡生境或阳坡生境。
8.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定义: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和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如温度、湿度、氧气、二氧化碳等。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
9.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10.限制因子:植物的生长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长、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森林生态学复习资料知识交流
森林生态学复习资料名解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2、森林:森林是由其组成部分——生物(包括了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以及动物、微生物等)与周围环境(光、水、土壤等)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系统3、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森林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4、森林生态学:简单地说是研究以树木和其它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森林群落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5森林生态系统学:把森林作为森林生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来研究,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变,研究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过程,系统输入和输出的动态平衡。
6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周围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7生境(habitat)是指植物或群落生长的具体地段的环境因子的综合8环境因子:环境中所有可分解的组成要素9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10生存因子: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环境要素11火因子:林火行为(火强度、火焰高度、蔓延速度等)特性对森林生物所产生的各种影响12主导因子:组成生境所有的生态因子,都为植物直接或间接所必需,但在一定条件下必然有一个或两个起主导作用,这种起主要作用的因子13限制因子:在诸多的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限制其生存、生长、发育、繁殖或扩散的因子14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就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15贝格曼(Bergman)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16阿伦定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下有变小变短的趋势17适应:生物有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也就是说当外界条件变化时生物能保持本身结构的完整性和功能的稳定性。
森林生态学复习资料
森林生态学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2、森林:森林是由其组成部分——生物包括了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以及动物、微生物等与周围环境光、水、土壤等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系统..3、森林生态学:简单地说是研究以树木和其它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森林群落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4森林生态系统学:把森林作为森林生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来研究;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变;研究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过程;系统输入和输出的动态平衡..5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周围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6生境habitat:是指植物或群落生长的具体地段的环境因子的综合 ..7环境因子:环境中所有可分解的组成要素 ..8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9春化作用:低温促使植物开花的作用..10火因子:林火行为火强度、火焰高度、蔓延速度等特性对森林生物所产生的各种影响 ..11林火燃烧三要素:可燃物、助燃物、火源..12光周期现象:植物和动物对昼夜长短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反应..13光合有效辐射:太阳辐射中能被绿色植物利用进行光合作用的那部分能量..14温周期:植物对温度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的反应称 ..15生理干旱:指植物因水分生理方面的原因不能吸收土壤中水分而造成的干旱..16光补偿点:在微弱的光照条件下植物的光合作用较弱;当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刚好与呼吸作用的消耗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的称为光补偿点..17光饱和点:在光补偿点以上;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强度逐渐提高;并超过呼吸强度;于是植物体内开始积累干物质;但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光合产物不再增加或增加很少时的光照强度..18根瘤:在植物根系上生长的特殊的瘤;因寄生组织中建成共生的而形成..用来合成自身的含氮化合物如蛋白质等19菌根:真菌和高等植物根系的共生体;真菌从高等植物根中吸收碳水化合物和其他有机化合物;或利用其根系分泌物;而又供给高等植物氮素和矿物质..20温室气体:温室气体指的是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一些气体;如水蒸气、二氧化碳、大部分制冷剂等..21:种群:同一物种占有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的个体集合群..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22群落: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23:生态系统:狭义: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广义: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该整体具有一定的大小和结构;各成员借助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而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并形成具有自组织和自调节功能的复合体..24生态入侵:外来物种对生态环境入侵..25:出生率: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产生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26生态出生率:指在实际环境条件观察到的种群的出生率..27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密度改变时;就必定会对相邻个体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 ..28:林木分化:群落中的不同植株;即使种类、年龄都相同;也必然会在形态主要指高度和直径、生活力和生长速度上表现出或大或小的差异;这种现象在森林群落中称为林木分化..29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现象..30生态型:指同一物种内因适应不同生境而表现出具有一定结构或功能差异的不同类群..31竞争排斥原理高斯假说:两个对同一资源产生竞争的种;不能长期在一起共存;最后要导致一个种占优势;一个种被淘汰..32自疏现象:在植物播种密度增加而导致的一些植株死亡现象 ..33生态位: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34边缘效应: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或其他系统交互作用处;由于某些生态因子可能是物质、能量、信息、时机或地域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合作用而引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如种群密度、生产力和多样性等的较大变化;称为边缘效应..35森林群落“自然稀疏”:竞争的结果;使森林群落随年龄的增加单位面积上林木株数不断减少..36旱生演替:开始于裸露岩石、沙地等干旱基质上的原生演替称为旱生演替 ..37林德曼定律十分之一定律:能量沿营养级的移动时;逐级变小;后一营养级只能是前一营养级能量的十分之一左右..38性比: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数目的比例..年龄结构:指中群内个体的年龄分布状况..39群丛:植物群落分类的基本单位..40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和它们所组成的系统的多样性和变异性;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3 个层次 ..41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称为优势种..42建群种:优势层乔木层的优势种起着构建种群的作用;常称为建群种.. 43生活型:不同种类的生物生长在相同的生境条件下;形成相同或相似外貌的物种群被归并为同一生活型..二、简答题1、生态因子的种类及其作用特征生态因子分为五类;分别是: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作用特征:1、综合性:环境中各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A一个因子变化会引起另一个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B一个因子的生态作用需要有其它因子配合才能表现出来;同样强度的因子配合不同;生态效应不同.. C不同生态因子的综合;可产生相似或相同的生态效应..2、非等价性:组成生境所有的生态因子都为植物直接或间接所必需;但在一定条件下必有一个或两个起主导作用.. 主导因子不是一成不变的;随时间、空间、植物种类、同种植物不同发育阶段而变化..3、不可代替性和互补性:前面提及各个生态因子作用的非等价性;但对生物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但在一定条件下;某一因子量的不足;可由另一因子增加而得到调剂或补偿;仍会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然而;生态因子之间又是不可代替的;温度再高也决不能代替植物对光照的需求;土壤养分再丰富也绝对代替不了植物对水分的需求..4、生态因子的阶段性作用生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中往往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5、直接作用性与间接作用性..2、光照强度的生态作用1、光合作用:植物必须通过光合作用的生产足够的糖类以弥补呼吸作用的消耗..当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其它生态因子都保持恒定时;生产和呼吸这两个过程之间的平衡就主要决定于光强..2、叶片适光变态:叶片是树木直接接受阳光的器官;在形态结构、生理特征上受光的影响最大;对光具有适应性..由于叶片所在生境光照强度的不同;其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往往产生适应光的变异..3、光照强度对森林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1充足的光照能促进苗木根系的生长;形成较大的根茎比率..2充足的光照有利于营养积累;促进林木的开花结实..3、日照生态类型有哪些1长日照植物:指日照长度超过其临界日长才能开花的植物..通常需要14h以上的日照时间才能开花..如落叶松、杨树、柳树、榆树、樟子松、油松、凤仙花等..2短日照植物:指日照长度短语临界日长才能开花的植物..一般需要10h小时以下的日照时间才能开花..如卷耳草、牵牛花、紫杉等..3中日照植物:指昼夜长短比例近于相等才能开花的植物..如甘蔗中的某些品种;开花需要12.5h..4中性植物:指开花受日照长短影响较小;只要其他条件适宜便能开花的植物..如蒲公英、黄瓜、四季豆、番茄等..4、树种耐阴性的鉴别途径和影响因素鉴别途径:1根据树种的更新特性进行鉴别;能够在空旷地或采伐迹地上更新的树种判别为阳性树种;能够在林冠下完成更新树种为耐荫树种 ..2从外部形态特征和生长特性 ..3生理特征:根据树种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判断树种的耐荫性是现代植物生理生态学常采用的方法..利用现代植物光合作用测定仪;在短时间内可以测定供试植物的光响应曲线;求出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根据各种植物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排序;可以比较树种的耐荫性..影响树种耐荫性的因素:1年龄:一般是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降低;幼苗阶段耐荫性较强;尤其是壮龄后需光较强的光照..2气候:温暖湿润条件下树木的耐荫能力较强干旱、寒冷条件下的强..3土壤:同一树种生长在湿润肥沃土壤耐荫性较强;而在干旱瘠薄的土壤上耐荫性较差..5、低温造成的危害1寒害又称冷害;指气温降至 0℃以上植物所受到的伤害..2 冻害温度降低到冰点以下;植物组织发生冰冻而引起的伤害称冻害.. 冰点以下;植物细胞间隙形成冰晶;冰的化学势、蒸气压比过冷溶液低;水从细胞内部转移到冰晶处;造成冰晶增大细胞失水..3霜害4冻举又称冻拔;是间接的低温危害;由土壤反复、快速冻结和融化..经过几次冰冻、融化的交替;树苗会被全部拔出土壤..遭受冻拔危害的植株易受风、干旱和病原危害..冻拔是寒冷地区更新造林的危害之一;多发生在土壤粘重、含水量高、土表温度容易剧变的立地.. 变温环境-低温危害5冻裂下午太阳直射树干;入夜气温迅速下降;由于干材导热慢;造成树干西南侧内热胀、外冷缩的弦向拉力;使树干纵向开裂..受害程度因树种而异;通常向阳面的林缘木、孤立木或疏林易受害..冻裂不会造成树木死亡;但能降低木材质量;并可能成为病虫入侵的途径..6、高温造成的危害1生理干旱:这是另一种与低温有关的间接伤害..冬季或早春土壤冻结时;树木根系不活动..这时如果气温过暖;地上部分进行蒸腾;不断失水;而根系又不能吸水加以补充;时间长了就会引起枝叶干枯和死亡称为生理干旱..夏天中午浇花2高温危害:直接伤害:破坏细胞膜;蛋白质变性等..间接伤害:代谢异常;植物逐渐受害..3皮烧强烈的太阳辐射;使树木形成层和树皮组织局部死亡..多发生于树皮光滑树种的成年树木上;受害树木树皮呈斑状死亡或片状剥落;给病菌侵入创造条件..4根颈灼伤土表温度增高;灼伤幼苗根茎..松柏科幼苗当土表温度达40℃就要受害..夏季中午强烈的太阳辐射;常使苗床或采伐迹地土表温度达45℃以上;而造成这种危害..灼伤使根颈处产生宽几毫米的缢缩环带;因高温杀死了输导组织和形成层而致死..7、水生植物的生态类型A水生植物1)沉水植物2)浮水植物3)挺水植物B陆生植物1)湿生植物2)中生植物3)旱生植物8、风对植物的影响详见课本48页1风影响植物的生长、生理活动于形态..2风影响植物繁殖3风的破坏力9、地形要素的生态作用1坡向主要影响光照强度和日照时数;并引起温度、水分和土壤条件的变化..南坡植物多为喜光的阳性植物;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旱生特征;北坡植物多为喜湿、耐阴的种类..2坡度的陡缓;控制着水分的运动;控制着物质的淋溶、侵蚀的强弱以及土壤的厚度、颗粒大小、养分的多少;并影响着动植物的种类、数量、分布和形态..3坡位不同;其阳光、水分和土壤状况也有很大差异..一般来讲;从山脊到坡角;整个生境朝着阴暗、湿润的方向发展..4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山地的光照强度、气候、土壤按一定规律发生变化;并对生物的类型和分布产生相应地影响..山体越高;相对高差越大;垂直地带谱越复杂、越完整;其中包括的动植物类型也越多..10、比较r-对策和k-对策的主要特征必考K-对策者的慢速发育、大型成体、数量少但体型大的后代、低繁殖能量分配和长的世代周期以提高竞争能力;是以“质”取胜;有的学者将之称为“保守主义者”r-对策者具有所有使种群增长率最大化的特征:快速发育;小型成体;数量多而个体小的后代;高的繁殖能量分配和短的世代周期;以“量”取胜;有的学者将之称为“机会主义者”11、森林群落发生、发育的一般进程1森林群落发生的进程:包括:迁移、定居、竞争、反应——迁移从繁殖体开始传播到新定居的地方为止;这个过程..繁殖体包括种子、孢子及其他又繁殖功能的器官..繁殖体的形态特征、迁移能力和数量特征影响着迁移效果..——定居包括发芽、生长和繁殖三个环节..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和生境特征决定定居的成败..——竞争适者生存..个体大小、适应性和生长速度影响着生存地位..——反应原来的生境条件发生改变;新的迁移开始..v 群落中的不同植株;即使种类、年龄都相同;也必然会在形态主要指高度和直径、生活力和生长速度上表现出或大或小的差异;这种现象在森林群落中称为----“林木分化”..v 林木分化反映出竞争能力的强弱;而剧烈的生存竞争;必然加速分化的进程..v 竞争的结果;使森林群落随年龄的增加单位面积上林木株数不断减少;即谓森林群落“自然稀疏”..2森林群落的发育时期:先锋群落阶段发育初期这一阶段的特征是一些生态幅度较大的物种侵入定居并获得成功..v 群落建群种的良好发育是一个主要标志..由于建群种在群落发展中的作用;引起了其他植物种类的生长和个体数量上的变化..v 群落的发育初期;种类成分不稳定;每种植物个体数量的变化也较大;群落的结构尚未定型;主要表现在层次分化不明显;每一层中的植物种类也不稳定..v 群落所特有的生境正在形成中;特点还不突出..同时;群落的生活型组成和植物的物候进程都还没有一个明显的特点表现..郁闭未稳定的阶段发育盛期随着群落的发展;生长条件逐渐得到改善..资源的利用逐渐由不完善到充分利用..物种之间竞争激烈;通过竞争;各物种之间逐渐达到相对平衡..v 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定型;相对的比较一致;这些种类在同一类型的其他群落中;分布也是均匀和具有其一致性;从而有别于不同类型的其他群落..v 其次;这一时期中群落的结构已经定型;主要表现在层次上有了良好的分化;每一层都有一定的植物种类;呈现出一种明显的结构特点..群落的生活型组成及季相变化;以及群落内生境都具有较典型的特点..v 如果群落的建群种是比较耐荫的种类;则在发育盛期还可以见到它们在群落中有良好的更新状况..v 促进旺盛生长;进行抚育采伐郁闭稳定的阶段发育末期§物种由竞争转入协调进化;使资源的利用更为充分、有效..发展成为与当地气候相一致的顶极群落;这时群落有比较固定的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群落结构也较为复杂..§在一个群落发育的整个过程中;群落不断对内部环境进行改造..最初;这种改造作用对该群落的发育起着有利的影响..但当这一改造作用加强时;则被群落改变了的环境条件往往对它本身发生不利的影响;表现在原来的建群种生长势逐渐减弱;缺乏更新能力..§同时;一批新的植物侵入和定居;并且旺盛生长..由于这些原因;到了这个时期;植物种类成分又出现一种混杂现象;原来群落的结构和生态环境特点也逐渐发生变化..§采伐、更新、抚育12、六大林业工程六大林业重点工程意义在于发挥森林作为“大自然总调度室”的作用;同时提高我国森林资源的蓄积量;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对森林资源的需求..具体为: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重点地区以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建设工程..13构成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什么他们如何构成生态系统生态系统都是由两部分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四种成分组成: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其中: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物群落中各种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非生物的能量——太阳能、非生物的物质CO2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藏在有机物中.因此;生产者是一切消费者和分解者物质和能量的源泉;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主要以捕食关系紧密联系成食物链或食物网;不仅保证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畅通进行;而且消费者还能借助食物链网有效地控制生产者的数量;使之维持在无机环境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另外;消费者的活动还有助于生产者的传粉、受精和种子传播等;消费者自身的代谢活动还促进了物质循环的进行;分解者由于它能够将生产者的残枝败叶;消费者的尸体、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保障了物质循环的畅通进行.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残骸就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生产者也不会长久地生存下去..14什么是负反馈调节它对维护生态平衡有什么意义负反馈调节:使生态系统达到或保持平衡或稳态;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变化..它对维护生态平衡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①已退化的生态系统;经人为修复使其负反馈系统恢复正常;生态系统就能得到修复②在生态系统的利用中;不能超过其生态阈值;否则负反馈作用下降;生态系统将遭到破坏..③生物多样性愈高;结构愈复杂;负反馈功能就愈强;生态平衡就愈稳定..因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在维护生态平衡方面很重要..15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类型与机制详见课本193页(1)地球化学循环:指元素在不同生态系统之间进行的迁移与交换..1)气态循环2)沉积循环a气象途径b生物途径c地质水文途径(2)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指生态系统内各组分之间化学元素的交换..1)植物对养分的吸收a从土壤溶液中吸收b菌根营养2)植物体内养分的分配3)植物体内养分的损失A雨水淋失B食草动物的取食C生殖过程消耗D凋零物损失的养分4)凋零物分解5)林下植被的作用3生物化学循环:植养分在生物体内的再分配..16热带雨林特征1种类组成极为丰富;植物多木本a. 单位面积种数多;最小面积大..b. 高等植物:45000种以上;多木本a. 热带雨林;50×50㎡b. 常绿阔叶林;20×20㎡c. 针叶林及落叶林;10×10㎡d.灌丛; 5×5 或 10×10㎡ e.草地; 1×1 或 2×2㎡2群落结构复杂;群落层次复杂而不明显乔木层第1层:>30~40米例第2层:>20第3层:>10 幼树灌木层草本层3与植物根共生的真菌发挥了作用..4乔木的特殊构造a 板状根、气生根、支柱根;独木成林、滴水叶尖、老茎生花、结果 b乔木叶子在大小、形状上非常一致;全缘、革质、中等大小;幼叶多下垂;具红、紫、青等各种颜色..c裸芽d茎花e多昆虫或鸟类传份5无明显的季相交替零星凋落;零星添新叶多四季开花功能性特征6高位芽植物数量占绝对优势7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能流与物质流的速率都很高;但呼吸消耗量也很大..三、论述题1、森林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详见课本14页1森林是生态平衡的主要调节器;是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2森林能够有效控制污染和酸沉降;改善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3森林能够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4森林能够有效地防治土壤流失和退化..5森林可以涵养水源..6森林可以有效防治土地荒漠化..7森林能够有效缓解温室效应;维护全球碳循环..8森林能够防灾减灾;保护农牧业稳产高产..。
森林生态学知识点
.Forest ecology:森林生态学是研究森林中乔木树种之间、乔木树种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与其所处的外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Ecological factors:即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行为和分布有直接和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O2、CO2等。
冷害:又称寒害,指喜温生物在零度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害或死亡。
原因:0摄氏度以上,低温造成植物代谢紊乱,膜透性改变和根系吸收力降低等。
冻害:指冰点以下的低温使生物体内(细胞内和细胞间隙)形成冰晶而造成的损害。
原因:细胞间隙形成冰晶,导致细胞失水而死亡他感作用:也称异株克生,通常指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存活曲线:指借助存活个体数量来描述特地年龄死亡率,它通过把特定年龄组成的个体数量相对年龄作图得到。
一般以存活数量的对数值(lgnX)为纵坐标,以年龄为横坐标内禀增长率:rm,在特定条件下,具有稳定不变的年龄结构的种群在环境无限(空间、食物量不受限制,天敌影响排除)时具有的最大瞬时增长率生态入侵: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
负反馈:大多数生物的稳态机制以大致一样的方式起着作用;如果一个因子的内部水平太高,该机制将减少它;若水平太低,就提高它。
这一过程称为负反馈简述生态因子作用的特点及规律五方面:(1)综合性,1.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任何一个生态因子的变化都必然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如光增加,引起大气和土壤湿度、温度的改变;2.同种强度的生态因子,由于与它相配合的其他因子的性质不一样,作用不同;3.不同生态因子的配合下,可产生相同生态效果,但由于生境的不同,对森林植物的作用仍旧是不一样的(2)非等价性(或主导因子作用),诸多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并非是等价的,总有一个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子,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因子的变化。
森林生态学要点
第二章森林与环境1.叶片适光变异:叶片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往往产生适应光的变异。
2.光周期现象的作用:植物主要是诱导花芽形成和转入休眠,动物主要是调整代谢活动和进入繁殖期。
3.陆生植物有湿生、中生、旱生4.林内雨量:滴落量、茎流量、穿透雨量之和称为林内雨量。
5.土壤:岩石圈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6.根瘤是一种根瘤细菌,从根毛浸入后发育成瘤状物。
7 根菌是土壤中真菌与树木根系的共生体。
8 说明树种耐荫性的鉴别途径和影响因素。
A林冠下能否完成更新过程和正常生长B根据树种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影响取决于树龄、气候、土壤等。
9 试述树种耐寒性和抗高温性的机理。
形态方面,植物的芽及叶片经常有树脂类物质保护。
生理方面,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和增加细胞中的糖类、脂类和色素物质来降低植物的冰点。
10 森林对土壤的影响森林土壤含有大量依赖于森林生存的土壤生物;影响土壤肥力的变化;根系可防止水土流失。
第三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1 生态密度:分布局中最适生长的区域的个体数量。
2 生态出生率: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产生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率。
3 动态生命表:根据对同年出生的所有个体存活数目进行动态监测的资料编制而成的生命表。
4 静态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年龄分布的调查。
5种群有哪些重要的特征种群密度、种群的空间结构、年龄结构和性比、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6 比较r-选择和k-选择的主要特征k-对策种群竞争性强,数量较稳定,一般稳定在k附近,大量死亡或导致生境退化的可能性较小,但一旦受危害造成种群数量剧烈下降。
R-策略死亡率甚高,但高r值使种群能迅速恢复。
第四章群落种内与种间关系1 种内竞争与种间竞争有何异同点不同点:种内竞争:同种个体间利用同一资源而发生的相互妨碍作用.种内竞争的实质是密度效应.种内竞争通常较种间竞争激烈.种间竞争: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了争夺有限的空间和资源,各方面都力求抑制对方,结果给双方带来不利影响,谓之竞争.相同点:都是为了争夺同样有限资源和空间,给双方带来不利影响.2什么是竞争排斥原理?举例两个对同一资源产生竞争的种,不能长期在一起共存,最后导致一个种占优势,一个种被淘汰。
森林生态学复习要点
森林生态学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概念:1.生态学(ecology):研究生物(organism)及环境(environment)间相互关系的科学(e.haeckel,1866)。
2.生物圈:生态学研究的最高组织层次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和所有适合生物居住的地方。
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所有水圈和大气的下层。
3.森林是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的综合体,包括乔木、灌木、草本、动物、微生物等生物。
它具有一定的密度,占据相当大的空间,并对周围环境产生显著影响。
郁闭度指标:0.2?面积指标:0.067hm24.生态学研究的方法野外研究:优势:直接观察,获取自然状态下的数据;缺点:不容易重复。
实验研究:优点:条件控制严格,对结果的分析比较可靠,重复性强,是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有使用的补充手段;缺点:实验条件通常与野外自然状态不同。
数学模型研究:优点:高度抽象,可研究真实情况下不能解决的问题;缺点:与客观实际距离甚如果使用不当,很容易出错。
第二章森林与环境(forestsandenvironment)了解森林和环境的概念掌握生态因子的作用分析、特征、能量环境掌握以光补偿、光饱和、生理辐射和光为主导因子的植物生态类型掌握树种耐阴性概念、鉴别方法、影响因素与温度有关的生态学概念(低温、物候、有效低温、最适低温度和生理时间)掌握温度对植物的生长分布影响(低温对植物的危害及预防措施)掌握物质的环境(水、土壤等)与水有关的生态学概念--生态因子以水为主的植物类型――旱生植物的特点生物抵抗干旱的方式土壤生物与植物(菌根、根际细菌)的关系风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风的适应了解火的类型以及火对生物(包括生物群落)的影响掌握大地型对生物群落分布的影响(秦岭、天山)2.1森林和环境的概念和类型2.1.1森林的概念:指以木本植物为主体,包括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动物、微生物,占据相当大空间,并显著影响周围环境的生物群落复合体。
2.1.2环境的概念:指生物生活空间的外界自然条件的总合。
森林生态学复习
森林生态学复习1.森林一个以木本植物为主体,包括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以及动物微生物等其他生物,占有相当大的空间,并显著影响周围环境的生物群落混合体。
2.森林环境是指森林生活空间(包括地上空间,地下空间)和外界自然条件的总和。
3.树种的耐阴性是指树种能够忍耐庇荫的能力。
4.森林涵养水源作用森林起到蓄存降水,补充地下水和缓慢进入河流或水库,调节河川径流量,在枯水期仍能维持一定量的水位的作用。
5.森林抗性在污染物的影响下,能尽量减少受害,或受害后能很快恢复生长,继续保持旺盛活力的性。
6.疏透度林带纵断面的透光面积与纵断面积的比。
7.根瘤从根毛侵入后发育成瘤状物的根瘤细菌。
8.菌根菌丝侵入树木根的表层细胞壁或细胞腔内形成一种特殊结构的共生体。
9.森林凋落物一年中降落到地表的叶片,小枝,花,果,树皮以及森林其他残体的统称。
10.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该生物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的发展的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11.森林自然稀疏同龄纯林中,郁闭的林分随年龄的增长,单位面积林木株数不断减少的现象。
12.生态对策(生活史对策)生物在生存斗争中面朝不同方向进化获得的生存对策。
13.自然增长率种群的实际增长率。
不考虑种群的迁入和迁出,由出生率和死亡率相减计算出。
14.内禀增长率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在食物不受限制,同种其他个体的密度维持在最适水平,环境中没有天敌,并在某特定温度,湿度,光照和食物等的环境条件组配下,种群的最大瞬时增长率。
15.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内分布型)种群内个体在生存空间的分布方式或配置特点。
16.生态型同种植物中生态学特性具有某些差异的类型。
17.他感作用(异株克生)通常指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18.捕食者功能反映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捕食者可以捕获更多猎物或较快的捕获猎物,直到最大的现象。
19.寄生是指一个种寄居于另一个种的体内或体表,靠寄主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物质获取营养而生存。
森林生态学考试重点
1、森林生态学:主要研究森林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森林是一个生态系统,包括着森林环境和森林群落两个方面。
环境和干扰是密切相关的。
3、干扰:是使生态系统、群落或种群的结构遭受破坏,使基质和物理环境的有效性发生变化的一种离散的事件(Pickett,etal. 1985)4、森林的干扰可分为:自然干扰(natural disturbance)和人为干扰(anthropogenic disturbance)两大类。
5、以对森林的作用的程度,可将干扰分为:重干扰(major disturbance)和轻干扰(minor disturbance) (Oliver,etal.1990)以干扰的作用方式来说,可分为:外源干扰(exogenetic disturbance)和内源干扰(endogenous disturbance)6、森林干扰的生态意义:干扰可影响到森林各个层次的结构动态,以至生存死亡。
(1)、从个体角度,干扰表现为对全部或部分个体的破坏,使其受到伤害或造成死亡。
(2)、从种群来说,干扰影响到种群的发生过程,并因而影响到种群的年龄结构、大小结构、遗传结构及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
(3)、干扰造成森林演替,有时为次生演替,有时为空隙动态。
(4)、干扰对环境条件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5)、干扰还与生物多样性有密切关系.7、干扰强度:不同干扰的区别还表现在干扰对生态客体影响程度的大小上。
这通常称之为(disturbance intensity),它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1)是一定时间和一定面积上某种干扰因素的物理力;(2)另一种是指某一种干扰因素对有机体、群落或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
8、森林植物群落的结构分为:垂直结构(vertical structure)、水平结构(horizontal structure)和种的构成三个方面。
9、植物群丛(plant association):它是指具有一定植物种组成的植物群落,是植物群落划分的一个基本单位。
森林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
P56页1、温度与生物的地理分布答:决定某种生物分布区的因子,绝不仅限于温度因子。
但它是制约生物分布的重要生态因子之一。
温度制约着生物的生长发育,而每个地区又都生长、繁衍着适应于该地区气候特点的生物。
(1)一般来说,温暖地区生物的种类多,寒冷地区生物的种类较少。
(2)温度随着纬度、海陆位置和海拔高度而有明显变化。
从赤道向极地随温度递减,可以成几个气候带。
由于各带内温度条件的不同,分布有相应的树种和森林类型。
(3)寒温带处于大兴安岭北部,天然分布着寒温带针叶林,即我国面积最大的兴安落叶松林。
(4)中温带范围很大,从东北地区一直向西延伸到新疆。
天然植被为针阔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
(5)暖温带位于黄淮海、渭河、汾河流域及南疆地区。
气候较湿润地区年降水量为500~900㎜,天然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
(6)亚热带位于滇北、贵州、汉水上游及长江中下游;滇中、川鄂湘黔、四川盆地、长江上游河谷及长江以南等地;滇南、桂西、闽南、珠江流域及台湾中北部。
天然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7)热带位于西双版纳、雷州半岛、海南岛和台湾岛南部,以及西、中、南沙群岛等地区,日平均气温≥10℃天数为365天,≥10℃积温>10000日度,1月平均气温>26℃。
分布有热带雨林和季雨林。
(8)高原寒带位于唐古拉山与昆山之间,平均海拔高度为4800~5100m。
并以固态降水为主,本带是全国夏季温度最低的地区,植被为高寒荒漠草原。
(9)高原亚寒带位于冈底斯山以北的南羌塘地区、青海南部及祁连山区。
植被为高寒草原。
(10)高原温寒包括西藏阿里地区、雅鲁藏布江中上游、藏东峡谷区、川西山地、青海中部及柴达木盆地。
生有山地寒温性针叶林、高山灌丛和草甸植被(11)高原亚热带和热带北缘山地位于喜马拉雅山南翼低山地区,海拔2500m 以下,降水充沛。
分布有季雨林和雨林。
各森林类型和树种,都分布在一定的气候区内,如杉不过淮水,樟不过长江,马尾松北界不过华中区,榕树在1月份平均气温低于8℃的地方不能生长,主要是受低温的限制。
森林生态学考试知识点
森林生态学一.名词解释1.海克尔(Haeckel 1896)首先对生态学作了如下界定: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IGBP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3.森林:是以乔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
构成这个群落的成分处了乔、灌木外,还包括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其所居住的环境。
4.生境:是指植物或群落生长的具体地段的环境因子的综合。
5.光补偿点:当光照强度增加,植物光合速率随之增加。
光合作用吸收CO2与呼吸作用放出的CO2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
6.光饱和点:当光照强度超过光补偿点继续增加,光合速率随之增加,到一定水平不再随光照强度增加而增加,光合速率达到光饱和时的强度称为光饱和点。
7.光周期现象:是指植物和动物对昼夜长短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反应。
8.耐荫性:树种的耐荫性是指树种能够忍耐庇荫的能力,或树种在浓密林冠下更新和生存的能力。
9.温周期现象:植物对温度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的反应称温周期现象。
10.土壤结构;指土壤颗粒的排列方式。
11.种群:是同一物种占有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的个体集合群。
12.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内个体的年龄分布状况,即各年龄或年龄组的个体数占整个种群个体总数的百分比结构。
13.赤潮:是水中一些浮游生物暴发性增殖引起水色异常的现象,主要发生在近海,又称红潮。
14.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该生态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渐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15.最后产量衡值法则: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差不多都是一样的,即最后产量衡值法则。
16.生态型:在生态特征上有差异的不同个体类型。
生态型主要有以下3大类: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17.生活型:是植物对外界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特别是能反映特定气候区内各种植物的越冬方式。
陆生植物的5类生活型: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隐芽植物、1年生植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森林生态学一.名词解释1.海克尔(Haeckel 1896)首先对生态学作了如下界定: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IGB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3.森林:是以乔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
构成这个群落的成分处了乔、灌木外,还包括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其所居住的环境。
4.生境:是指植物或群落生长的具体地段的环境因子的综合。
5.光补偿点:当光照强度增加,植物光合速率随之增加。
光合作用吸收CO2与呼吸作用放出的CO2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
6.光饱和点:当光照强度超过光补偿点继续增加,光合速率随之增加,到一定水平不再随光照强度增加而增加,光合速率达到光饱和时的强度称为光饱和点。
7.光周期现象:是指植物和动物对昼夜长短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反应。
8.耐荫性:树种的耐荫性是指树种能够忍耐庇荫的能力,或树种在浓密林冠下更新和生存的能力。
9.温周期现象:植物对温度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的反应称温周期现象。
10.土壤结构;指土壤颗粒的排列方式。
11.种群:是同一物种占有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的个体集合群。
12.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内个体的年龄分布状况,即各年龄或年龄组的个体数占整个种群个体总数的百分比结构。
13.赤潮:是水中一些浮游生物暴发性增殖引起水色异常的现象,主要发生在近海,又称红潮。
14.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该生态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渐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15.最后产量衡值法则: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差不多都是一样的,即最后产量衡值法则。
16.生态型:在生态特征上有差异的不同个体类型。
生态型主要有以下3大类: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17.生活型:是植物对外界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特别是能反映特定气候区内各种植物的越冬方式。
陆生植物的5类生活型: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隐芽植物、1年生植物。
18.他感作用:也称异株克生,通常指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19.Gause假说:或称之为竞争排斥原理,两个对同一种资源产生竞争的种,不能长期在一起共存,最后导致一个种占优势,一个种被淘汰。
20.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
21.种间协同进化:相互适应、相互作用的共生进化的关系即为种间协同进化。
22.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
23.建群种:优势层(乔木层)的优势种起着构建种群的作用,常称为建群种。
24.最小面积:至少要有这样大的面积,才能包含组成群落的大多数植物种类。
25.层片:即每一个层片均由同一生活型的不同植物所构成。
26.群落交错区:当两个不同群落相邻存在时,群落之间可能有一个过渡带,这个过渡带是相邻生物群落的生态张力区,通常称为群落交错区,也称为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
27.边缘效应:在生态交错区内的物种种类和个体数目都比邻近生态系统里要多的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
28.林木分化:群落中的不同植物,即使种类、年龄都相同,也必然会在形态、生活力和生长速度上表现出或大或小的差异,这种现象在森林群落中称为“林木分化”。
29.自然稀疏:竞争的结果,使森林群落随年龄的增加单位面积上林木株数不断减少,即谓森林群落“自然稀疏”。
30.旱生演替:开始于裸露岩石、沙地等干旱基质上的原生演替称旱生演替。
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地衣植物群落阶段、苔藓植物群落阶段、草本植物群落阶段、木本植物群落阶段。
31.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32.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取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取食的关系而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一个网状结构,这就是食物网。
33.同化效率:指植物吸收的日光能中被光合作用所固定的能量的比例,或被动物摄食的能量中被同化了的能量的比例。
34.生态平衡: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况。
包括结构上的稳定、功能上的稳定、能量输入输出稳定。
35.养分吸收量:指林木或植物从环境中吸收的养分总量。
即吸收量=存留量+归还量36.初级生产量: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称为初级生产量或第一性生产量。
37.净初级生产量:在初级生产过程中,植物固定的能量有一部分被植物自身的呼吸消耗掉,剩下的用于植物生长和生殖,这部分生产量称为净初级生产量。
38.温室效应:由于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很少,易于让大量的太阳辐射透过而到达地面,同时大气又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地面辐射不易逸出大气,大气还以逆辐射返回地面一部分能量,从而减少地面的失热,大气对地面的这种保温作用,称为“大气保温效应”,习惯上称“温室效应”。
39.叶片适光变态:由于叶片所在的生境光照强度的不同,其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往往产生适应光的变异,称为叶片适光变态。
40.先锋树种:指能够在荒山、荒地上首先生长形成森林的树种。
41.物候期:植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温度、水分节律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植物发育节律称为物候。
发芽、生长、现蕾、开花、结实、果实成熟、落叶休眠等生长发育阶段称为物候期。
42.水源涵养作用:森林可以减少地表径流,使降水以地下径流的形式均匀流入河流、水库,水量常年充足不竭,流量平稳,在枯水期仍能维持一定的水量,这种作用称为水源涵养作用。
43.林冠截留量:林外降水量减去林内降雨量44.叶面积指数:是群落结构的一个重要指标,并与群落的功能有直接关系。
叶面积指数=总叶面积/单位土地面积二.填空1. 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大致可分为3种类型:均匀型、随机型和集群型。
2. 种群的年龄结构的基本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3.逻辑斯谛曲线常划分为5个时期:开始期、加速期、转折期、减速期和饱和期。
4. 有关演替顶级理论主要有3种:单元顶级论、多元顶级论和顶级-格局假说。
5. 分解作用包括碎裂、异化和淋溶3个过程的综合。
6. 收获量测定法是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的一种,包括皆伐实测法、平均木法、随机抽样法、相关曲线法。
7. 常绿阔叶林;是指立木以常绿双子叶阔叶树为主,以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等常绿乔木为典型代表组成的森林。
8. 景观3要素:斑块、廊道和本底9. 节律性变温包括昼夜变温和季节变温。
10.森林群落的发生一般都具有迁移、定居、竞争、反应这样4个过程。
11.定居包括发芽、生长、繁殖3个环节。
12.影响耐荫性的因素:遗传特性、年龄、气候、土壤。
三.简答1.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1)综合性:生境是由许多生态因子构成的综合体,因而对植物起着综合性生态作用。
(2)非等价性/主导因子作用:组成生境所有的生态因子,都为植物直接或间接所必需,但在一定条件下必然有一个或两个起主导作用,这种其主要作用的因子称主导因子。
(3)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植物的生存条件,即光、热、水、空气、无机盐类等因子,对植物的作用虽不是等价的,但同等重要而且不可缺少,若缺少任一类因子,植物的生长发育受阻,且任一因子都不能由另一因子所取代、(4)限定性:生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中往往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
(5)直接作用性与简介作用性:区别生态因子作用的直接性和间接性,对认识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及分布都非常重要。
2. 森林对水分的调节作用(1)林冠截流(2)入渗土壤的水(3)蒸发散(4)地表径流3. r对策和k对策有利于增大内禀增长率的选择称为r-对策,有利于竞争能力增加的选择称为k-对策。
在典型的K-对策和r-对策种之间,存在无数的过度类型,称为r-k连续体。
K对策种的特征:个体大、寿命长,低的补充量和低的死亡率,高的竞争能力以及对每个后代的“巨大投资”。
r对策种的特征:个体小、寿命短,在裸地生境有很强的占有能力,对后代的投资不注重质量,更多考虑其数量,在植物界表现为种子小,结实量大,能够远距离传播种子。
4. 群落的基本特征:(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2)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3)具有一定的外貌(4)形成群落环境(5)不同物种间存在相互影响(6)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7)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8)具有特定的群落边界特征5. 层片与层次的异同相同之处:森林群落的乔木层,在北方可能属一个层片,但在热带森林可能属于不同层片。
区别:一般层片比层次范围要窄,一个层次的类型可由若干生活型的植物所组成。
6. 热带雨林特征(1)种类组成极为丰富(2)群落结构复杂(3)与植物根共生的真菌发挥了作用(4)乔木的特殊构造板状根、裸芽、乔木的叶子在大小、形状上非常一致、茎花、多昆虫或鸟类传粉。
(5)无明显季相交替(6)高位芽植物数量占绝对优势(7)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能流与物质流的速率都很高可见,热带雨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生产力最高的类型。
四.论述举例说明生态因子间的补偿作用和不可替代性生态因子的补偿作用是指,当一种生态因子的数量不足时,有时可以通过另一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
如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增加CO2的浓度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光照的不足;不可替代性是指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完全由另一个因子来代替,如光合作用中,CO2浓度的增加并不能完全代替光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