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态学考试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森林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海克尔(Haeckel 1896)首先对生态学作了如下界定: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
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IGB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
3.森林:是以乔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构成这个群落的成分处了乔、灌木外,
还包括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其所居住的环境。
4.生境:是指植物或群落生长的具体地段的环境因子的综合。
5.光补偿点:当光照强度增加,植物光合速率随之增加。光合作用吸收CO2与呼吸作用放出
的CO2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
6.光饱和点:当光照强度超过光补偿点继续增加,光合速率随之增加,到一定水平不再随光
照强度增加而增加,光合速率达到光饱和时的强度称为光饱和点。
7.光周期现象:是指植物和动物对昼夜长短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反应。
8.耐荫性:树种的耐荫性是指树种能够忍耐庇荫的能力,或树种在浓密林冠下更新和生存的
能力。
9.温周期现象:植物对温度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的反应称温周期现象。
10.土壤结构;指土壤颗粒的排列方式。
11.种群:是同一物种占有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的个体集合群。
12.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内个体的年龄分布状况,即各年龄或年龄组的个体数占整个种
群个体总数的百分比结构。
13.赤潮:是水中一些浮游生物暴发性增殖引起水色异常的现象,主要发生在近海,又称红潮。
14.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该生态
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渐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15.最后产量衡值法则: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差
不多都是一样的,即最后产量衡值法则。
16.生态型:在生态特征上有差异的不同个体类型。
生态型主要有以下3大类: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17.生活型:是植物对外界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特别是能反映特定气候区内各种植物的越冬
方式。
陆生植物的5类生活型: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隐芽植物、1年生植物。
18.他感作用:也称异株克生,通常指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
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19.Gause假说:或称之为竞争排斥原理,两个对同一种资源产生竞争的种,不能长期在一起
共存,最后导致一个种占优势,一个种被淘汰。
20.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
21.种间协同进化:相互适应、相互作用的共生进化的关系即为种间协同进化。
22.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
23.建群种:优势层(乔木层)的优势种起着构建种群的作用,常称为建群种。
24.最小面积:至少要有这样大的面积,才能包含组成群落的大多数植物种类。
25.层片:即每一个层片均由同一生活型的不同植物所构成。
26.群落交错区:当两个不同群落相邻存在时,群落之间可能有一个过渡带,这个过渡带是相
邻生物群落的生态张力区,通常称为群落交错区,也称为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27.边缘效应:在生态交错区内的物种种类和个体数目都比邻近生态系统里要多的这种现象,
称为边缘效应。
28.林木分化:群落中的不同植物,即使种类、年龄都相同,也必然会在形态、生活力和生长
速度上表现出或大或小的差异,这种现象在森林群落中称为“林木分化”。
29.自然稀疏:竞争的结果,使森林群落随年龄的增加单位面积上林木株数不断减少,即谓森
林群落“自然稀疏”。
30.旱生演替:开始于裸露岩石、沙地等干旱基质上的原生演替称旱生演替。
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地衣植物群落阶段、苔藓植物群落阶段、草本植物群落阶段、木本植物群落阶段。
31.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
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32.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取食的关系而在生态
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取食的关系而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一个网状结构,这就是食物网。
33.同化效率:指植物吸收的日光能中被光合作用所固定的能量的比例,或被动物摄食的能量
中被同化了的能量的比例。
34.生态平衡: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况。包括结构上的稳定、功能
上的稳定、能量输入输出稳定。
35.养分吸收量:指林木或植物从环境中吸收的养分总量。即
吸收量=存留量+归还量
36.初级生产量: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称为初级生产量或第一性生产量。
37.净初级生产量:在初级生产过程中,植物固定的能量有一部分被植物自身的呼吸消耗掉,
剩下的用于植物生长和生殖,这部分生产量称为净初级生产量。
38.温室效应:由于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很少,易于让大量的太阳辐射透过而到达地面,
同时大气又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地面辐射不易逸出大气,大气还以逆辐射返回地面一部分能量,从而减少地面的失热,大气对地面的这种保温作用,称为“大气保温效应”,习惯上称“温室效应”。
39.叶片适光变态:由于叶片所在的生境光照强度的不同,其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往往产生适
应光的变异,称为叶片适光变态。
40.先锋树种:指能够在荒山、荒地上首先生长形成森林的树种。
41.物候期:植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温度、水分节律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植物发育节律
称为物候。发芽、生长、现蕾、开花、结实、果实成熟、落叶休眠等生长发育阶段称为物候期。
42.水源涵养作用:森林可以减少地表径流,使降水以地下径流的形式均匀流入河流、水库,
水量常年充足不竭,流量平稳,在枯水期仍能维持一定的水量,这种作用称为水源涵养作用。
43.林冠截留量:林外降水量减去林内降雨量
44.叶面积指数:是群落结构的一个重要指标,并与群落的功能有直接关系。
叶面积指数=总叶面积/单位土地面积
二.填空
1. 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大致可分为3种类型:均匀型、随机型和集群型。
2. 种群的年龄结构的基本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3.逻辑斯谛曲线常划分为5个时期:开始期、加速期、转折期、减速期和饱和期。
4. 有关演替顶级理论主要有3种:单元顶级论、多元顶级论和顶级-格局假说。
5. 分解作用包括碎裂、异化和淋溶3个过程的综合。
6. 收获量测定法是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的一种,包括皆伐实测法、平均木法、随机抽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