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合集下载

文学概论第11章

文学概论第11章

行动
文学理论教程
行动是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叙述内容实现
的根本途径。这里着重讲一讲行动的内在逻辑。
所谓行动逻辑是指支配故事中行动的内在规
律。包括两个层次:1.任何故事所共有的逻 辑;2.每一类乃至每一个故事本身特有的逻 辑。
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
文学理论教程
一般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是下列三段式序列:
可能性 第一阶段
二是叙述话语,即叙事作品中使故事得以呈现的 陈述语句本身。
三是叙述动作,即作为一种行为而存在的支配叙 述话语的“叙述”本身。
故事文Leabharlann 理论教程叙事就是讲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讲,叙述内 容的基本成份就是故事 。
故事主要包括事件、情节、人物和场景等 几个因素。
事件
文学理论教程
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本章导航
第一节 叙事界定 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二、叙事的涵义与特征 三、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 四、叙事的构成
第三节 叙述话语 一、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 二、视角
第二节 叙述内容 一、故事 二、结构 三、行动
第四节 叙述动作 一、叙述者与作者 二、叙述者与声音 三、叙述者与接受者
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态则是结构。叙事作品的结构是指作品中各个
成份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形态。
叙事作品是一种话语系统,它的内部结构可以 从两个向度进行分析:历时性向度和共时性向 度。
表层结构
文学理论教程
从叙述层面来分析作品的结构,首先应当确定 最小叙述单位。从句法分析的角度可以把叙述 内容化简为一系列基本句型,最小单位叫作叙 述句。
㈠ 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任何叙事都是对现实 世界的某种意识形态化了的解释。

《2024年他者建构与自我认知_《第十一回》主题叙事》范文

《2024年他者建构与自我认知_《第十一回》主题叙事》范文

《他者建构与自我认知_《第十一回》主题叙事》篇一他者建构与自我认知_《第十一回》主题叙事一、引言电影《第十一回》作为一部深受观众喜爱的叙事艺术作品,不仅具有深厚的情节,更是主题多维度和深刻的表现。

在这部电影中,我们不难发现其明显的两个主要议题:他者建构与自我认知。

通过对其的深度解析,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导演对现代人类生存境遇的独特思考,还能更深入地理解影片所传递的深层次内涵。

二、他者建构:社会与他人的影响“他者建构”是电影《第十一回》的重要主题之一。

在电影中,角色们的身份、性格以及行为模式等都在一定程度上被社会和他人的影响所塑造。

这种影响既包括外在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等,也包括他人的评价、期待和反馈等。

首先,电影中的角色们在社会大环境下,不得不面对种种挑战和困境。

他们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和社会资源的配合,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社会和他人的影响,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观念。

其次,他人的评价和期待也对角色的自我认知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电影中,我们常常看到角色们因为别人的看法和期待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和决定。

这种改变虽然有时候会带来一定的痛苦和困惑,但也是他们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三、自我认知:内心的探索与成长与“他者建构”相对应的,是“自我认知”。

在电影《第十一回》中,角色们也在不断地进行内心的探索和成长。

他们通过反思自己的行为、思考自己的价值、理解自己的情感等,逐渐形成对自我的认知和理解。

首先,角色们在面对挑战和困境时,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

他们会思考自己的决策是否正确,自己的行为是否合理,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

这种反思和调整,正是他们自我认知的过程。

其次,角色们也在思考自己的价值。

他们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对社会的观察等,逐渐形成对自己的评价和定位。

这种评价和定位不仅影响了他们的行为和决策,也影响了他们的情感和价值观。

四、他者建构与自我认知的互动关系“他者建构”与“自我认知”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9 叙事性作品

9 叙事性作品

结构:表层结构
➢历时性向度: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
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 ➢ 以句法关系表示故事结构关系,将叙述内容
简化为叙述句
▪ 人物—主语 行为—谓语 状态—表 语
结构:深层结构
➢ 共时性向度:研究内容各个要素与 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 列维-斯特劳斯
• 法国人类学家和结构主义
行动
➢三段式序列
▪ 可能性——变为现实——取得 结果
➢行动序列的典型复合形式: ▪ 首尾接续式,如“生命水的故
事”
▪ 中间包含式,如“一千零一夜” ▪ 左右并连式,如“天龙八部”
第三节 叙述话语
文本时间 时间
故事时间
视角
零聚焦叙述 内聚焦叙述
外聚焦叙述
第三节 叙述话语
一、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
➢故事时间,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 ➢文本时间(叙事时间),指故事内容
第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文
学叙事不同于日常叙述语言,在于它具 有内指性。叙事作为话语的虚构而同客 观的现实之间产生距离。
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
《西游记》的艺术世界无须符合史书的记载
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
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任 何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 的某种解释,必然带有 时代、民族等意识形态 的印记。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叙事的革命:
福楼拜带来了什么——
• 《包法利夫人》的开头:
“我们正在自习,忽然校长走了进来,
后面跟着一个没穿制服的新生和一个搬着 一张大课桌的工役。” ➢ “包法利夫人走向壁炉” ➢ “包法利夫人感觉到很冷”
第一节 叙事界定
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 叙事学的起源 ➢ 叙事学的发展

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第一节叙事界定叙事理论与叙事学中外传统叙事

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第一节叙事界定叙事理论与叙事学中外传统叙事

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第一节叙事界定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中外传统叙事理论叙事学的起源叙事学的发展1. 中外传统叙事理论亚里士多德《诗学》贺拉斯《诗艺》金圣叹的小说、剧本评点中国传统的叙事理论中国的叙事文学成熟于宋元以后中国的叙事理论明代后期发展形式:叙事作品的序、跋和评点●金圣叹的《水浒传》和《西厢记》评点叙事学的发展●意识形态叙事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的意识形态角度研究●20世纪90年代,借鉴女性主义、解构主义、精神分析学、历史主义、电影理论、计算机科学等众多理论和方法,形成所谓的“新叙事学”。

二、叙事的涵义与特征1.叙事的涵义文学三大体式:抒情诗戏剧叙事文(诗、剧本、小说)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第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

第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三、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文学的本质的是意识形态话语。

文学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制约着叙事的内容,也制约和影响着叙事的形式:(一)从叙事的内容看(二)从叙事方式来看四、叙事的构成叙述内容:被讲述的故事叙述话语:讲述故事的语句叙述动作:“叙述”活动本身1. 叙述内容2. 叙述话语3.叙述动作第二节叙述内容一、故事听故事和讲故事是一种人类的基本欲望(一)事件(二)情节(三)人物(四)场景二、结构叙述内容的基本成份是故事,而内容的存在形态则是结构。

三、行动一般行动逻辑基本形式是三段式序列:(1)可能性。

(2)变为现实。

(3)取得结果。

一个故事中的行动常常可能是几个行动序列的复合,最典型的形式有如下几种:①、首尾接续式。

②、中间包含式。

③、左右并连式。

第三节叙述话语一、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故事时间文本时间(叙事时间)时序时距频率二、视角第三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第四节叙述动作一、叙述者与作者二、叙述者与声音●“独白”式叙述●“复调”式叙述巴赫金(Mikhail Bakhtin,1895 —1975)巴赫金的“狂欢化”和“复调”理论,具有鲜明的人文理想精神。

《2024年他者建构与自我认知_《第十一回》主题叙事》范文

《2024年他者建构与自我认知_《第十一回》主题叙事》范文

《他者建构与自我认知_《第十一回》主题叙事》篇一他者建构与自我认知_《第十一回》主题叙事一、引言《第十一回》作为一部引人深思的影片,其主题叙事中涉及了诸多复杂而微妙的心理与社会现象。

其中,他者建构与自我认知是影片的核心议题之一。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这两大主题在影片中的体现,以及它们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塑造。

二、他者建构他者建构,即个体在社会互动中如何被他人所认知、所塑造的过程。

在《第十一回》中,这一主题主要体现在角色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社会对个体的期待与评价。

首先,影片通过角色间的对话、行为等细节展示了他者建构的过程。

角色们通过与他人的交往,不断地接受并调整自己的行为与认知。

这些行为与认知,既是社会规范和期待的反映,也是个体为了融入社会、获得认同而进行的自我调整。

其次,影片也揭示了社会对个体的期待与评价如何影响他者建构。

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个体往往需要符合某种特定的形象或标准,以获得他人的认可。

这种认可不仅是个体自我价值的体现,也是他者建构的重要部分。

三、自我认知自我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它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十一回》中,自我认知的主题是如何通过他者建构得以发展和体现的。

首先,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不断地接收来自他人的信息,这些信息不仅包括言语上的反馈,还包括非言语的暗示和反馈。

这些信息经过个体的加工和解读,形成了对自我的认知。

其次,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

这些价值观和信念会影响个体对他人的认知和评价,进而影响自我认知的形成和发展。

四、他者建构与自我认知的相互关系在《第十一回》中,他者建构与自我认知是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关系。

一方面,他者建构为个体提供了认识自我的镜子,使个体能够从他人的反馈中了解自己的形象和地位;另一方面,自我认知又影响着他者建构的过程,因为个体的行为和态度会直接影响他人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

五、结论《第十一回》通过深入探讨他者建构与自我认知的相互关系,揭示了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复杂心理过程。

(完整版)文学理论教程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完整版)文学理论教程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述内容:被讲述的故事 ❖ 叙述话语:讲述故事的语句 ❖ 叙述动作:“叙述”活动本身
鲁迅《孔乙己》
叙述内容是穷酸文人孔乙 己一生的悲惨命运。叙述动作 是作为咸亨酒店小伙计的 “我”,讲述他所旁观到的孔 乙己的故事。小伙计的身份和 态度,使叙述话语相当简洁而 冷漠,与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形 成强烈对比。小说的艺术张力 正在于此。
1.整体性观念
❖ 实体的构成是完整的,不是各部分的混合。“结构 的组成部分受一整套内在规律的支配,这套规律决 定着结构的性质和结构的各部分的性质。”(《结 构主义和符号学》,7)“这种新的观念,即世界 是由各种关系而不是由事物构成的观念,就成为可 以确切地称为‘结构主义者’的那种思维方式的第 一条原则。简言之,这条原则认为,在任何既定情 境里,一种因素的本质就其本身而言是没有意义的, 它的意义事实上由客观存在和既定情境中的其他因 素之间的关系所决定。”(同上,8-9)
❖ 金圣叹的小说、剧本评点 ❖ 以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为中心
叙事学(narratologie /narratology)
❖普洛普概括出俄国民间故事的31个恒定“功能” ❖列维-斯特劳斯开启法国叙事学研究
20世纪60年代法国出现大量关于叙事作品结构分析 的尝试。包括以格雷马斯为代表的神话分析、以布雷蒙 德为代表的民间故事分析和巴特、托多罗夫、热奈特等 人为代表的小说研究。
4.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
❖ 就语言学而言,“不同民族的语言有不同的语法结 构,这可以看作是语言的表层结构,但所有民族的 语言又有共同的逻辑句法结构,这可以看作是语言 的深层结构。”(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 民出版社,1994,6)维柯认为,“在人类制度的 本质中,必定有一种为任何民族所共有的精神语 言”,这是人类普遍具有的能力。这种共有的精神 语言是一种深层的结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 6)

童庆炳著《文学理论教程》(第4版)【教材精讲】第11章 叙事性作品 【圣才出品】

童庆炳著《文学理论教程》(第4版)【教材精讲】第11章 叙事性作品 【圣才出品】

第11章叙事性作品[视频讲解]11.1复习笔记一、叙事界定(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1.西方的叙事理论与叙事学西方传统的叙事理论对叙事文学中故事情节的安排、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环境的描写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并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系统的理论。

2.中国的叙事理论与叙事学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以诗文理论为主,自明代以后,随着小说、戏曲的发展也产生了关于叙事文学的理论,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数以明清之际的文艺批评家金圣叹的小说、剧本评点为代表的人物性格理论。

3.中西传统的叙事理论的普遍特点侧重于谈论叙事文学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从而形成了后来人们总结的以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为中心的叙事理论。

(二)叙事的含义与特征1.文学叙事的含义文学的叙事简单地说,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2.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1)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

叙事的对象一般是社会的人,这是文学作品的共同对象。

(2)叙事性作品不同于抒情性作品,表意性作品的基本特点在于它着重表现的不是主观的思想感情,而是客观的事件。

(3)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文学的叙事话语所指的对象仅仅存在于这个故事的叙述话语之中,我们不能也不必用作品话语之外的资料来验证真假,只能看人物与行为在整个话语中的关系如何,是否合乎生活逻辑与情感逻辑。

(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叙事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质既制约着叙事的内容,也制约和影响着叙事的形式:1.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任何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某种解释。

叙事对世界的解释与一般哲学、伦理学、历史学等意识形态话语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解释不是概念,而是对历史事件发展过程的体验和情感态度。

2.从叙事方式来看,一定的叙事方式形成一定的写作风格,而种种风格背后的制约要素之一就是审美意识形态。

(四)叙事的构成1.叙述内容叙述内容,指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题的故事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事件、人物、场景等。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叙事性作品:是指文学作品中,同抒情性作品相区别的一种基本话语类型;它的特征是“讲故事”,即作品以叙事功能为主。

主要文学样式:小说、剧本、(叙事诗)叙事=讲+故事传统叙事理论:侧重内容要素,即“讲什么”?形成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理论。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性格特征分析。

故事内容、发展脉络、线索的分析。

现代叙事学:侧重形式要素,即“如何讲”?重叙述人称、叙述视角、叙事行为等分析。

现代叙事学是以20世纪初以来的,俄国形式主义与法国结构主义文学批评为理论生长点。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p33、p202):“文学性”、陌生化第一节叙事界定一、叙事的含义与特征含义:是指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基本特征:1.叙事内容是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

2.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二、叙事的构成1.叙述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

包括事件、人物、场景等。

2.叙述话语,即讲述故事的语句。

3.叙述动作,即讲故事的“叙述”活动本身。

第二节叙述内容叙述内容的构成一、故事:用来讲述的事情。

二、结构:内容的存在形态.三、行动:推动事件进展的直接原因。

一、故事1.事件:是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通常整个事件由不同层次的小事件构成,直到切分为最初级的事件,及最小叙述单位。

《活着》整个事件:关于富贵一生的悲欢离合的故事。

小事件:少爷生活--赌博败家—租地养家、—被抓壮丁—遣散回家…少爷生活:嫖生活、赌生活嫖生活:骑妓女、过米行、家珍的菜事件的作用:任何事件在作品中都承担着一定的作用。

1.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在于塑造生动的形象。

3.兼具上述两者的作用。

2. 情节:是指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

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

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被人用毒害死。

情节设计,体现了作者的主观能动性。

3. 人物人物是事件、情节发生动因。

人物自身的二重性特点:行动元、角色。

行动元:人物是推动情节发展的行动要素。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课后习题 第11章 叙事性作品)【圣才出品】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课后习题 第11章 叙事性作品)【圣才出品】

第11章叙事性作品1.如何理解叙事的特征?答:叙事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应当从“话语虚构”与“社会生活事件过程”这两个方面来理解叙事的特征:(1)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叙事的兴趣不在于精致的人或物,而在于动态的事件,即人的行为及其造成的后果,它的认识价值就在于显示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意义;(2)叙事是话语的虚构叙事文学用话语来虚构艺术世界。

叙事作为话语的虚构而同客观的现实之间产生距离,这是叙事从街谈巷议或实用记事转化为艺术的关键。

这个话语的世界虽不等于现实本身,但却可能在更本质的层次上揭示社会现实的内在意义。

2.情节与事件的关系如何?答:(1)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叙事中的事件包括从大到小的不同层次,是分析叙事的基本单位。

(2)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情节由事件组成,因此也可以说情节是较大的事件。

但情节又不同于一般的事件,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①情节必须体现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②情节必须表现人物行为之间的冲突。

3.试分析一篇叙事作品的行动序列。

答:行动序列是叙事作品中人物行动逻辑的基本表现形式。

以叙事作品《窦娥冤》为例。

《窦娥冤》中的主人公窦娥是一个屡遭不幸,最后含冤而死的弱女子。

故事中围绕着她而展开的行动有:被父亲抵债送给蔡婆婆做童养媳,过门后丈夫病故,被张驴儿父子欺凌,张驴儿诬告她毒死张的父亲,她为了保护蔡婆婆免受刑讯而屈招,桃杌太守枉断她死罪,她临刑前发下三愿以证明冤屈,她的鬼魂显灵让父亲昭雪冤屈。

这一系列行动除了最后因她父亲的到来和她的鬼魂显灵而产生逆转外,主要的发展方向是她命运的恶化。

构成这个恶化过程的行动序列是:(1)可能性:窦娥的父亲因欠了蔡婆婆的高利贷还不起,加之要上京赶考,只得将窦娥卖给蔡婆婆做童养媳。

这个行动本身并没有直接导致窦娥的不幸,但从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来看,她去做童养媳这件事使她从与父亲相依为命的生活状态中抛出,落入了一种不稳定的新状态,从而为后来受人欺侮的不幸遭遇提供了可能。

童庆炳文学概论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内容知识梳理

童庆炳文学概论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内容知识梳理

童庆炳文学概论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内容知识梳理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内容第一节叙事界定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二,叙事的涵义与特征叙事的涵义: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特征:(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不同于表意性作品(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西游记》三,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一)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任何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某种的解释. 神话,史诗,英雄传奇(二)从叙事方式来看,一定的叙事写作方式形成一定的写作风格,而种种风格背后的制约要素之一就是意识形态. 写实主义主张客观和真实,体现了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意识形态特征四,叙事的构成叙述内容+语言组织+叙述行为第二节叙述内容一,故事(一)事件.1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2 塑造生动形象举例: 西厢记(二)情节按照因果联系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表现人物行为矛盾冲突,揭示命运变化过程.(三)人物.叙事作品中人物自身的二重性特点:行动元——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要素(情节的动因)角色(形象的基础)(四)场景.二,结构(一)表层结构.——历时性向度(句子之间,事件之间的关系)叙述句序列——叙述句之间的结构关系(二)深层结构.——共时性向度(各要素与故事之外背景之间的关系)三,行动行动逻辑基本形式:可能性变为现实取得结果典型的行动序列复合形式:首尾连续式(武侠小说)中间包含式(大故事中有小故事)左右并列式(两条线索平行发展)第三节叙述话语一,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文本时间:“讲”故事的过程故事时间:“故事”内容发展的过程两者关系表现在:时序,(顺逆插)顺序对照时距,(变快,变慢)长度比较频率《老人与海》同一动作有节奏地重复显示,提示出一种恒定的意义,或某种强烈的象征意蕴二,视角(一)第三人称叙述.——无焦点叙述(二)第一人称叙述.——内在式焦点叙述(三)叙述视角——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和人称的变换.第四节叙述动作一,叙述者与作者二,叙述者与声音三,叙述者与接受者复习要点[基本概念]叙事学情节——按照因果联系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表层结构——历时性向度深层结构——共时性向度行动元——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行动要素,情节的动因角色——形象的基础本文时间——讲故事的过程故事时间——故事内容发展的过程叙述频率——一个事件在故事中出现的次数及该事件在文本中的叙述的次数视角——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叙述的角度叙述者的声音——叙述中使用的口气和态度[思考问题]1,如何理解叙述事的特征2,情节与事件的关系如何3,试分析一篇叙事作品的行动序列.4,试述叙事节奏与时间的关系.5,叙述角度的变换对于阅读有何意义6,试分析一篇叙事作品中叙述者声音的特点.。

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

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
“行动元”是说人物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要素; “角色”是指具有生动具体的形象和性格特征的人物;
人物同时具有“行动元”与“角色” 两重性,但这两重特 性并不总是相互吻合的。
(四)场景
叙述内容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环境 组合成为场景。
场景在作品中的安排并非千篇一律。
❖ 二、结构
叙事作品的结构是指作品中各个成分或单元之间关系的 整体状态,可从历时性向度和共时性向度进行分析。
茨威格《看不见的收藏》
❖ (三)第二人称叙述
❖ “你把左脚在门槛的桐凹槽上,用右肩顶开滑动门,试 图再推开一些。但无济于事。
❖ 你紧紧擦着门边,从这个窄窄的门缝中挤进来,接着便是你 那只和厚玻璃瓶一样颜色的、发暗的颗粒面的皮箱,这是常 出远门的人携带的那种相当小的皮箱,你抓住黏糊糊的提手 把皮箱使劲拖进来,它虽然不重,但你一直提到这里,手指 不免发热,你把皮箱举起来,感到身上的肌肉和筋腱都鼓了 起来,指骨、手心、手腕、胳膊莫不如此,还有肩膀,还有 整半个后背,还有脊椎,从颈部到腰部都是如此。
第一节 叙事界定
❖ 一、叙事理论与叙事文学 1.传统叙事理论: 人物、情节、环境;
2. “叙事学。20世纪初以来,俄国形式主义, 法国结构主义;
3.新叙事学”。20世纪80年代
❖ 二、叙事的含义与特征
叙事作品:是文学作品中同抒情性作品相区别的一种基本的话 语类型;
文学叙事: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
❖ 一、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
“文本时间”,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 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
“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 时间状态;
❖ 1、埃及国王普撒美尼托斯被波斯国王冈比西斯打败并俘获 ❖ 2、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前者有意要当众羞辱后者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

• 现代叙事理论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理论形态:
• (1)叙事学:是指从俄国形式主义和结构主 义理论出发研究叙事文学所形成的一种新的叙 事理论与批评方法。代表人物有俄国的普洛普、 法国的格雷马斯、巴特、多托罗夫、热奈特等。
• (2)新叙事学理论:这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 后,针对叙事学理论忽略文学的社会文化背景 的缺陷,而兴盛起来的一种重视从社会文化背 景,尤其是意识形态的角度,运用多学科之理 论,如女性主义、解构主义、精神分析学、历 史主义、电影理论、计算机科学等思路与视野 来研究叙事文学所形成的新理论与新方法。 参见《新叙事学》。
• 六、叙事由哪些因素构成?
• 叙事通常由三个层面的因素构成:
• (1)是叙述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事件、 人物、场景等等。这是传统叙事理论最关心的对 象。
• (2)是叙述话语:即叙事作品中讲述故事的语句。 传统叙事理论仅仅把叙述话语当作表达内容的媒 介或工具,而对话语自身在叙事中的作用与意义 则未能予以足够的重视。现代叙事理论则很重视 这方面。
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意义。比如 《红楼梦》展示的就是贾府,或者说清代 封建社会由盛到衰的变化过程。
• (2)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 叙事作为一种特殊的话语,它与一般话语的不同 在于,它所叙述的是一种虚构性的事件,而不是 真实具有的,即它所叙述的事件只存在于其自身 的叙述话语以及由此而构成的艺术世界之中,是 不能也不必以作品之外的资料来验证其真假的。 要想验证其真假,只能以其话语世界为基准,看 其人物与行为在整个话语中的关系如何,是否合 乎生活逻辑与情感逻辑。如安娜该不该自杀,塔 吉亚娜(普希金的《奥涅金》)该不该出嫁?这 些事甚至连作者都不能够随便操控,而是由作品 中所虚构的社会关系来决定的。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章节题库 第11章 叙事性作品)【圣才出品】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章节题库 第11章 叙事性作品)【圣才出品】

第11章叙事性作品一、名词解释1.叙事学(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叙事学是发源于西方,以形式主义批判而闻名于世的一种学术思潮。

“叙事学”一词最早是由托多罗夫提出的,它的产生是结构主义和俄国形式主义双重影响的结果。

结构主义强调要从构成事物整体的内在各要素的关联上去考察事物和把握事物,特别是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从共时性角度,即语言的内在结构上去考察语言,这种研究思路对叙事学的产生起了重大影响。

作为一门学科,叙事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结构主义大背景下,同时受俄国形式主义影响才得以正式确立。

它研究所有形式叙事中的共同叙事特征和个体差异特征,旨在描述控制叙事中与叙事相关的规则系统。

2.复调(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复调是音乐术语,指欧洲18世纪(古典主义)以前广泛运用的一种音乐体裁。

它与和弦及十二音律音乐不同,没有主旋律和伴声之分,所有声音都按自己的声部行进,相互层叠,构成复调体音乐。

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

巴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

“复调小说”的概念是现代文论的一个重大飞跃,对读者反映论、接受美学、解构主义等都有深刻影响。

3.视角(南开大学2010年研)答: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

视角是和小说的叙述者关系极为密切的一个重要的写作技巧,由亨利·詹姆斯在1907年至1909年间写的小说的分析性序言里作为小说批评的一个概念提出。

叙事视角是指叙述小说作品的角度,作者与叙述者的关系,即作家以什么身份充当作品的叙述者。

分为叙事者视角,人物视角,情节视角,读者的视角。

4.叙述视角(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答:叙述视角又称叙述聚集,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

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看去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意义。

第11章 叙事性作品

第11章  叙事性作品

第11章叙事性作品一、叙事界定(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1.西方的叙事理论与叙事学西方传统的叙事理论对叙事文学中故事情节的安排、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环境的描写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并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系统的理论。

2.中国的叙事理论与叙事学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以诗文理论为主,自明代以后,随着小说、戏曲的发展也产生了关于叙事文学的理论,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数以明清之际的文艺批评家金圣叹的小说、剧本评点为代表的人物性格理论。

3.中西传统的叙事理论的普遍特点侧重于谈论叙事文学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从而形成了后来人们总结的以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为中心的叙事理论。

(二)叙事的含义与特征1.文学叙事的含义文学的叙事简单地说,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2.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1)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

叙事的对象一般是社会的人,这是文学作品的共同对象。

叙事性作品不同于抒情性作品,表意性作品的基本特点在于它着重表现的不是主观的思想感情,而是客观的事件。

(2)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文学的叙事话语所指的对象仅仅存在于这个故事的叙述话语之中,人们不能也不必用作品话语之外的资料来验证真假,只能看人物与行为在整个话语中的关系如何,是否合乎生活逻辑与情感逻辑。

(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叙事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质既制约着叙事的内容,也制约和影响着叙事的形式:1.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任何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某种解释。

叙事对世界的解释与一般哲学、伦理学、历史学等意识形态话语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解释不是概念,而是对历史事件发展过程的体验和情感态度。

2.从叙事方式来看,一定的叙事方式形成一定的写作风格,而种种风格背后的制约要素之一就是审美意识形态。

(四)叙事的构成1.叙述内容叙述内容,指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题的故事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事件、人物、场景等。

2.叙述话语叙述话语,即叙事作品中讲述故事的语句。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侵晨未及梳洗,将一个罗帕兜头扎了, 一口气跑到渡口来。说话的若是同时生, 并年长,晓得他这去不尴尬,拦腰抱住, 擗胸扯回,也不见得后边若干事件来。
鲁迅《孔乙己》
叙述内容是穷酸文人孔 乙己一生的悲惨命运。叙述动 作是作为咸亨酒店小伙计的 “我”,讲述他所旁观到的孔 乙己的故事。小伙计的身份和 态度,使叙述话语相当简洁而 冷漠,与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形 成强烈对比。小说的艺术张力 正在于此。
• (6)叙事学家的分类
• 美国叙事学家普林斯(G·Prince)根据 研究对象将叙事学家分为三类:
• 第一类是深受普洛普影响的叙事学家, 他们关心叙事作品的结构。
• 第二类以热奈特为代表,强调叙事者的 重要性。
• 第三类以普林斯和查特曼为代表认为事 件的结构和叙述话语同样重要,融合前 两者的研究对象。
传统叙事观念的中心问题
• 叙事作品中所描绘的世界和人物从现实 生活经验的角度讲是否真实;
• 所表达的思想从理性认识的角度看是否 正确合理;
• 艺术形式从一定的艺术标准衡量是否具 有审美价值。
• 2、经典叙事理论--结构主义叙事学
• (1)经典叙事理论的理论地位
• 20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结构主义叙事 学的崛起,“叙事学”才真正获得了艺 术本体论的意义。
• 2、叙事和叙述
• (1)叙述是对一段故事的讲述行为。
• (2)叙事要由具体的叙述来完成。叙 事的本质是事物意义的显现,寻求包括 讲述故事方法在内的意义的发生。
• 3、叙事的基本特征
• (1)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 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学》: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教学目标:了解叙事理论研究的历 史演变,学习使用叙事学分析的基
本方法。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课后习题第11章叙事性作品)【圣才出品】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课后习题第11章叙事性作品)【圣才出品】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课后习题第11章叙事性作品)【圣才出品】第11章叙事性作品1.如何理解叙事的特征?答:叙事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应当从“话语虚构”与“社会生活事件过程”这两个方面来理解叙事的特征:(1)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叙事的兴趣不在于精致的人或物,而在于动态的事件,即人的行为及其造成的后果,它的认识价值就在于显示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意义;(2)叙事是话语的虚构叙事文学用话语来虚构艺术世界。

叙事作为话语的虚构而同客观的现实之间产生距离,这是叙事从街谈巷议或实用记事转化为艺术的关键。

这个话语的世界虽不等于现实本身,但却可能在更本质的层次上揭示社会现实的内在意义。

2.情节与事件的关系如何?答:(1)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叙事中的事件包括从大到小的不同层次,是分析叙事的基本单位。

(2)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情节由事件组成,因此也可以说情节是较大的事件。

但情节又不同于一般的事件,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①情节必须体现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②情节必须表现人物行为之间的冲突。

3.试分析一篇叙事作品的行动序列。

答:行动序列是叙事作品中人物行动逻辑的基本表现形式。

以叙事作品《窦娥冤》为例。

《窦娥冤》中的主人公窦娥是一个屡遭不幸,最后含冤而死的弱女子。

故事中围绕着她而展开的行动有:被父亲抵债送给蔡婆婆做童养媳,过门后丈夫病故,被张驴儿父子欺凌,张驴儿诬告她毒死张的父亲,她为了保护蔡婆婆免受刑讯而屈招,桃杌太守枉断她死罪,她临刑前发下三愿以证明冤屈,她的鬼魂显灵让父亲昭雪冤屈。

这一系列行动除了最后因她父亲的到来和她的鬼魂显灵而产生逆转外,主要的发展方向是她命运的恶化。

构成这个恶化过程的行动序列是:(1)可能性:窦娥的父亲因欠了蔡婆婆的高利贷还不起,加之要上京赶考,只得将窦娥卖给蔡婆婆做童养媳。

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

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

第⼗⼀章叙事性作品第⼗⼀章叙事性作品第⼀节叙事的界定⼆、叙事的涵义与特征1、什么是叙事?叙事就是讲故事,故事是什么?按照汉语中“故事”这个词的本义解释就是“过去的事”。

英语中“story”⼀词有“历史”或“史话”的意思,当然也是“过去的事”了。

故事的这种过去时态性质表明它是⼈类对⾃⾝历史的⼀种记忆⾏为。

⼈为什么要讲故事?从原始⽂化中的神话传说、史诗等早期叙事形态开始叙事⾏为就被视为是在表述实际⽣活中的经验。

对于原始社会的⼈来说,讲述世界或⼈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和歌颂本民族祖先英雄事迹的史诗,其中所讲述的事件⽆论在今⼈看来多么荒诞离奇,在原始⼈看来则都是实实在在地发⽣过的事。

到了⽂明社会,⼈们当然不会那样轻信故事了,但⼈们仍然认为叙事⾏为与⼈们对外部世界的兴趣有密切关系。

⼈们通过种种故事形式,⼈们记忆并传播着⼀定社会的⽂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

从这个⾓度来说,故事通过对“过去的事”的记忆和讲述,构建着⼀定社会的⽂化形态。

但作为⼀种⽂学样式的故事和⼀般意义上的“历史”毕竟还有所不同,故事中所讲述的事件从总体上说是虚构的。

然⽽这种虚构的故事⼜要与现实⽣活有某种关系,⽤古希腊学者亚⾥⼠多德的话来说就是:“诗⼈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的事,⽽在于描述可能发⽣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的事。

”诗由于不受客观事实的限制⽽具有了⽐历史更普遍的意义,⽐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也就是说,故事的虚构要合乎客观事物发⽣和发展的规律,这样就会给⼈以智慧的启迪。

因此,故事不仅是记忆和传播⽂化的活动,同时也是认识和解释世界的⼀种⽅法。

所以,⽂学叙事就是⽤话语虚构社会⽣活事件的过程。

2、叙事和叙述热奈特曾对叙事与叙述进⾏过区分,他认为:“‘所指’或叙述内容称作故事,把‘能指’、陈述、话语或叙述⽂本称作本义的叙事,把⽣产⾏叙述⾏为,以及推⽽⼴之,把该⾏为所处的或真或假的总情境称作叙述。

”热奈特的区分有点绕⼝,董⼩英把它解释为“故事其实是被叙述的内容;叙事是叙述的形式,也就是我们看到的⽂字组成的⽂本;⽽叙述是指叙述的⽅法。

《2024年他者建构与自我认知_《第十一回》主题叙事》范文

《2024年他者建构与自我认知_《第十一回》主题叙事》范文

《他者建构与自我认知_《第十一回》主题叙事》篇一他者建构与自我认知_《第十一回》主题叙事一、引言《第十一回》作为一部深入人心的电影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主题内涵吸引了广大观众的关注。

其中,他者建构与自我认知的探讨成为影片重要的主题之一。

本文将从他者建构与自我认知的角度出发,对《第十一回》的叙事手法进行深入分析。

二、他者建构:多维度角色塑造与互动1. 角色塑造:电影通过丰富的角色塑造,展示了不同人物在故事中的地位和作用。

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使得故事更加生动和丰富。

2. 互动关系:影片中角色之间的互动关系错综复杂,既有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纽带,也有权力、地位、利益等社会关系的交织。

这些互动关系构成了影片的叙事动力,推动故事发展。

3. 他者视角:通过不同角色的视角展现故事,使得观众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事件的全貌。

他者的存在使得主角的内心世界得以呈现,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理解主角的视角。

三、自我认知:主角的内心世界与成长历程1. 内心世界:电影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情感表达,展现了主角的内心世界。

观众可以感受到主角的情感波动和心路历程,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其性格和行为。

2. 成长历程:影片中主角经历了从迷茫到觉醒,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

这一成长历程不仅体现了主角的自我认知,也反映了社会现实的残酷和无情。

3. 自我实现:在面对困境和挑战时,主角不断寻找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自我实现的过程,主角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和方向,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四、他者建构与自我认知的相互关系1. 相互影响:他者建构与自我认知在影片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他者的存在为主角提供了认知的参照,同时也影响了主角的认知过程。

而主角的认知过程又反过来影响了他者的形象和意义。

2. 互动构建:通过他者与主角的互动,影片构建了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

在这个现实中,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寻找自己的位置和价值,同时也影响着周围人的认知和行为。

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

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

爱斯特拉冈:我刚才问了你一个问题。 弗拉季米尔:啊! 爱:你回答了没有? 弗:胡萝卜的滋味怎样? 爱:就是胡萝卜的滋味。
——(《等待戈多》)
叙事视角
❖ 第三人称叙述:客观性视角,宏观、自由。
传统的全知叙述:《三国演义》 现代的限制叙述:沃尔夫《达罗卫夫人》
❖ 第一人称叙述:主观性视角,细腻、逼真。
写祥林嫂惨境及死讯。悬念。 ❖ 插叙:中断原叙述线索,插入一些与主题有关的内
容,然后继续叙述。如《水浒》中林冲遇到店小二 时插叙了店小二在东京的事。丰富。 ❖ 补叙:对前边说的已有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 交代。完整,活泼
❖ 省叙:省叙就是叙述者在确定的视角范围内,在不 改变视角的情况下,对该视角中出现的某些信息的 故意隐瞒。显示了某种时间上的断裂。
叙述者的声音
❖ 内心独白:一种依赖语言的意识活动。没有 他人参与的“自言自语”。哈姆雷特的“生 存还是毁灭”的独白。
❖ 复调式:指在同一叙事中并行着两个甚至更 多的声音的叙述方式,由此而使得叙述者与 潜在的声音形成一种对话关系。
如:祥林嫂:“我真傻,真的” (1)别人说她傻; (2)忏悔; (2)希望以此来换来别人的同情; 总之有着别人的声音。
2、张生巧遇崔莺莺,一见钟情。//张生与莺莺一墙之隔, 互相和诗,彼此有情,却无法相见。
3、叛将孙飞虎兵围普救寺,要抢莺莺为妻。//崔母宣布: 能退贼兵者,愿以女妻之。//君瑞写信白马将军,解围, 救了崔氏一家。
4、崔母悔婚,令君瑞与莺莺兄妹相称。
5、莺莺侍女红娘仗义相助,为他们传递情诗,私订终身。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 人类日常话语交流的四种功能: 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昨天下午,我去银座买了一件红底蓝花的羊 毛衫,漂亮极了,就是太贵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层结构
结构
❖ 历时性向度: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句子与 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
❖ 以句法关系表示故事结构关系,将叙述内容简 化为叙述句
人物—主语 行为—谓语 状态—表语
❖ 《驿站长》:平衡—破坏平衡—新的平衡
深层结构
结构Biblioteka ❖ 共时性向度:研究内容各个要素与故事 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 列维-斯特劳斯
斯特劳斯解读俄狄浦斯神话
❖ 这则神话被认为“提供了一种逻辑手段,这一手 段把人是由一个(土地)所生,还是由两个(男 与女)所生这一原始问题与人是同一还是不同亲 缘关系所生这个派生的问题联系起来”。神话存 在的价值,就在于讲述神话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缓 解人们的无意识的愿望或焦虑与另一方面他们有 意识的经验之间和紧张。这样,人们通过对神话 的讲述,就或隐或现地表达出人的生存的基本矛 盾并对这种矛盾和焦虑状态逐渐适应。
斯特劳斯解读俄狄浦斯神话
斯特劳斯解读俄狄浦斯神话
❖ 列维-斯特劳斯把神话分解为句子(神话素),从历 时和共时两方面加以排列,画出图表。
❖ 梳理出四栏两组对立要素(Ⅰ和Ⅱ:过高和过低估 价亲属关系,Ⅲ和Ⅳ:否定和肯定人由土生),进 而使其最终归纳为人由二(男与女)或一(土)所 生的二元对立关系模式。
譬如自然主义是19世纪实 证主义意识形态的体现。
左拉肖像
四、叙事的构成
❖ 叙述内容:被讲述的故事 ❖ 叙述话语:讲述故事的语句 ❖ 叙述动作:“叙述”活动本身
鲁迅《孔乙己》
叙述内容是穷酸文人孔 乙己一生的悲惨命运。叙述动 作是作为咸亨酒店小伙计的 “我”,讲述他所旁观到的孔 乙己的故事。小伙计的身份和 态度,使叙述话语相当简洁而 冷漠,与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形 成强烈对比。小说的艺术张力 正在于此。
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则是情节。 ——福斯特
公 主 与 王 子 的 故 事
人物
故事
❖ 性格与情节的主次地位之争 ❖ 人物的二重性特点:“行动元”与“角色”
“行动元”是情节的动因,决定人物“做什 么”;“角色”是形象的基础,表现出人物 “怎样做” 。
场景
故事
叙述内容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环境 组合成为场景。
第四编 文学作品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第一节 叙事界定
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 中外传统叙事理论 ❖ 叙事学的起源 ❖ 叙事学的发展
中外传统叙事理论
❖ 亚里士多德《诗学》 贺拉斯《诗艺》
❖ 金圣叹的小说、剧本评点 ❖ 以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为中心
叙事学(narratologie /narratology)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丰子恺绘)
第二节 叙述内容
❖故 事 ❖结 构 ❖行 动
事件
故事
❖ 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作品中 的事件可分为若干层次。
❖ 任何事件在作品中都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推动情节的事件 塑造形象的事件
西 厢 记
情节
故事
❖ 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 “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便是故事;而“国
❖ 列维-斯特劳斯以管弦乐的总谱为喻来支持他的分析 方法:要发现和声,我们必须既“历时地”也“共 时地”阅读管弦乐队的总谱,因此,阅读俄狄浦斯 神话也可以如图如示地分析和阅读。如果某人想要 讲故事,他就会从左向右、从上到下地读,但如果 想要理解神话,就可以像他这样一栏一栏地在“关 系”和“差异”中阅读。另:在列维-斯特劳斯看来, Ⅲ纵列讲怪物由土地所生,人要杀死怪物才能生存, 所以其“共同特征是对人类由大地起源的否定”, 相反,Ⅳ纵列暗示人类从大地深处出现时要么不会 走,要么行走极不灵便,所以其共同特点是“坚持 人类由大地起源”。
《西游记》的艺术世界 无须符合史书的记载
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
其一:从叙事的内容来看, 任何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的 某种解释,必然带有时代、 民族等意识形态的印记。 譬如《旧约》是希伯莱民族 意识形态的体现。
乔托:《逃亡埃及》
其二: 从叙事方式来看, 一定的叙事写作方式形成一 定的写作风格,而种种风格 背后的制约要素之一就是审 美意识形态。
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
第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与抒 情性作品不同,叙事文学讲故事,描述人的行为 及其造成的后果,其认识价值就在于显示了社会 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意义。
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
第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文学叙事不同于日 常叙述语言,在于它具有内指性。叙事作为话语 的虚构而同客观的现实之间产生距离。
列维-斯特劳斯(C. Lévi-Strauss)
❖ 法国人类学家和结 构主义理论家
❖ 结构主义神话学 ❖ 《结构人类学》
斯特劳斯解读俄狄浦斯神话
❖ 俄狄浦斯神话包括三个故事: 第一个是卡达摩斯之妹欧罗巴被天帝宙斯骗走,他于是 四出寻妹,途中杀死一条毒龙,龙牙长出的斯巴托人互 相残杀,后在那里建立忒拜城。 第二个是底比斯主人俄狄浦斯解开“斯芬克斯之谜”而 杀死狮身人面兽,成为忒拜国王,后发现自己无意中铸 成大错弑父娶母,便刺瞎双眼,外出流浪。 第三个是俄狄浦斯的两个儿子厄特克勒斯与波吕涅克斯 为争夺忒拜国王位而相互残杀身亡,妹妹安提戈涅不顾 国王克瑞翁的禁令埋葬了哥哥波吕涅克斯。
斯特劳斯解读俄狄浦斯神话
❖ 列维-斯特劳斯就这样地分割、编配并解读神话的 “意义”!对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分析,我们不 必惊异;因为在结构主义看来,艺术的本质就是 “秩序”,艺术活动就是创造“秩序”的活动, “毫无疑问,美学作用应该理解作一种秩序化的 活动。……任何美学现实都是对混乱的制服”。
斯特劳斯解读俄狄浦斯神话
的社会文化背景,从意识形态角度研究叙事文学。
❖“小规模的叙事学复兴”
20世纪90年代,借鉴女性主义、解构主义、精神 分析学、历史主义、电影理论、计算机科学等众多理 论和方法,形成所谓的“新叙事学”。
二、叙事的涵义与特征
文学的叙事(narration)是用话语 虚构社会事件的过程。
神话和史诗,是早期的叙 事性文学。图为印度史诗 《罗摩衍那》插图——悉 多被劫。
❖普洛普概括出俄国民间故事的31个恒定“功能” ❖列维-斯特劳斯开启法国叙事学研究
20世纪60年代法国出现大量关于叙事作品结构分析 的尝试。包括以格雷马斯为代表的神话分析、以布雷蒙 德为代表的民间故事分析和巴特、托多罗夫、热奈特等 人为代表的小说研究。
叙事学的发展
❖ 意识形态叙事研究
20世纪8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开始转向文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