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二首》教案
5.《苏轼词两首》导学学案1
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
3、学习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
4、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2、3教学难点:情与景的自然结合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知识链接:1、宋词的风格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是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其作品分别代表了不同的风格。
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写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体裁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间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
婉约派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2、关于苏轼生平: (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画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许多人认为苏轼堪称“中国古代第一全才。
”词发展至北宋中期,在人们心目中仍为“小道”,不能登大雅之堂。
苏轼一出,扭转百余年的词坛颓风,开拓了词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思想:苏轼思想较复杂,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老庄哲学和释道思想也很浓厚。
苏轼为人耿直,才意迈峻,重节操。
3、写作背景: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
本首词就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
43岁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
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的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作。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苏轼词二首》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苏轼词二首》教案教案2009-04-11 22:04苏轼词二首教学目标: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阔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2.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
教学重点:1.词所抒发的感情及抒情特点。
2.与词人的身世联系起来体会诗歌的表情达意。
教学难点: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阔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2.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
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苏轼词二首》教案【教学目标】1.领略苏轼豪放雄健的词风,了解怀古词的特点。
2.把握诗歌结构,理解诗歌含义,并熟练朗读背诵。
3.欣赏苏词的语言特点,感受婉约与豪放的不同魅力【教学重难点】1.重点:用文学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
2.难点:体会作者含蓄深刻的情感。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导入词到苏轼,是一大转变。
他以洒脱旷达之气入词,词体由形式的解放进而为内容的革新,形成了豪放词派。
《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期间所写,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豪放词风格豪放派对婉约派而言。
词原来是从民间小调发展来的,多以艳情为题材,语言清丽,音律严谨,表现婉曲含蓄,就用“婉约”两字来形容它的风格。
后来慢慢有了变化,到苏轼笔下,词的题材被大大拓宽了,所谓“以诗入词”,形式上也不再严格遵守腔调韵律,词境更壮阔了,确立了豪放派的风格。
二作者简介关于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宋仁宗嘉祐二年中进士,宋神宗时,王安石实行变法,他持不同政见,因而被外放到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县)、徐州、湖州等地作地方官。
后被新党中部分人罗织文字狱,兴起“乌台诗案”,下狱,经救援出狱,贬为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团练副使。
旧党执政后,被招还,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
但又与旧党意见分歧,遭排挤出任杭州、颖州等地地方官。
苏轼词《江城子》二首 教师版
苏轼词《江城子》二首【学习目标】1、记背名句,赏析经典语句的丰富意蕴和高超的表达技巧2、感悟苏轼雄心壮志和对亡妻的凄婉爱情与思念之情。
3、掌握虚实结合的艺术方法。
【学习重点】赏析经典语句的丰富意蕴和高超的表达技巧【学习难点】感悟苏轼雄心壮志和对亡妻的凄婉爱情与思念之情。
【学习过程】一、回顾预习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诗、词、文、书、画均卓然大家。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词学上,为北宋词坛豪放派主要作家之一。
苏轼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但细数《东坡乐府》,340多首传世之作中,真正称得上“豪放”的也不过十分之一.实际上,苏轼是豪放婉约两擅长的大家2、背景:这首《江城子 密州出猎》,就是他写的第一首,也是最为典型的一首豪放词.宋神宗熙宁八年,是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当时,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作为爱国心切、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他在这年十月中,祭常山回来,与同僚猎于铁沟、黄茅冈,作此词.学习指导注意目标,心中有数。
了解背景了解常识3、背景: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
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
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
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
当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自请外调,在密州做地方官。
这一年正月二十日,死别十年,苏轼夜梦亡妻,凄楚哀惋,久蓄的情感澎湃奔涌,不可遏止,于是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悼亡词——《江城子·记梦》。
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
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二、自主、合作、探究研读《江城子 密州出猎》上阕分析1、上阕描绘的是怎样的内容?你知道词中哪个字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吗?描绘出猎时的盛大场面。
狂1、狂在装备齐全,随从众多2、狂在百姓倾城,观看狩猎3、狂在自比孙郎,乘马射虎2、上阕描绘这样盛大的出猎,目的是什么?上阕写出猎的盛况,表现了他英武的身姿;进而又将自己与孙权相比,表达了词人非凡的气概。
念奴娇赤壁怀古优秀教案5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优秀教案5篇念奴娇赤壁怀古优秀教案1教学设想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通过教学媒体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初步赏析诗的意境、艺术手法和语言特色的能力。
以诵读为辅助,以诗词鉴赏为纽带,带动词句的理解和思想内容的分析及艺术手法的把握。
__作者苏轼是豪放派词风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词具备了开阔雄浑、刚健清新的特点。
__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把握词中的意象,品味词中优美的.词句,体会融情入景、虚实相生、映衬烘托的写作技巧,进而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文学审美品位。
按“听—读—品”的步骤进行,力求获得语感、美感、情感的熏陶,积累与运用兼容。
教学目标1.在诵读品味诗词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赏析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学习深入地品味词的意境,感受词人抒发的豪情壮志,掌握__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1.导入课题以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导入新课。
2.倾听听诗是一种高雅的活动,我们要全身心地投入,调动起每一个感官去体会、去领悟。
①听第一遍,整体感受,想象词的画面美。
②听第二遍,感受词的语言美,节奏美。
③听第三遍,领悟词的意境美,体会词中的感情。
3.朗读听别人的朗诵,我们可以感受到这首词磅礴的气势,雄奇的意象。
要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感情、韵味还要我们自己来读。
①读第一遍,整体把握,读准字音。
读时语音要饱满圆润。
学生齐读。
②读第二遍,注意语气,体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
诗人培根说“读诗使人聪慧”,就是说读诗需要我们用自己的情感对诗的语言进行再表达,要注意诗的节奏、停顿和快慢。
大家各自体味一下。
③读第三遍,进入情境,把握好语气,进行个性化的朗读。
朗读诗歌要具有抒情性,作到个性化的朗读。
所谓个性化就是要融入自己对诗歌的体会,融入自己的性情,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朗读。
4.品味指导诗词鉴赏技法。
“品”即妙点揣摩。
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揣摩这首词好在哪里?为什么有这样的妙处?师生共同回忆鉴赏诗歌的方法和角度。
高中语文优质教学设计9:第5课 苏轼词两首教案
苏轼词两首——定风波[教学目标]1.抓住关键词句,感知本词内容。
2.反复咏诵,体会本词意境和作者胸怀。
学习截取生活小事以小见大的写法。
3.探究本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模式]咏诵式、自主探究式、读写结合式咏诵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有针对地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的精美诗词,领略词句中的音韵和谐之美,熏陶渐染,形成和积累丰富的语感,并以此基础上体会文本的内涵。
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质疑、探究、归纳、整合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学习愉悦的方法。
读写结合式模式就是学生在反复吟咏成诵,充分感悟文本基础上,并以此为素材而进行的文本再创造,以读悟写,以写促读的一种双向互进教学共赢的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诗词导课温故知新今天我们学习苏轼一首词,让我们饱含深情地朗读他的诗词,一起走近苏轼,走进他的《定风波》(课前让学生搜集,并要求写在课本内)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孤傲高洁,乐观向上)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春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
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轻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南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水光潋滟晴放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壮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以美人喻美景,新奇巧妙而富有诗意)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6.2 宋词二首 参考教案
宋词二首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学习目标:1、品味鉴赏诗歌的语言,在分析诵读中品味和体会苏词“苍凉式”的豪放风格。
2、了解怀古诗写景、咏史、抒怀相结合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品味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正确理解“人间如梦”的旷达情怀。
三、教学方法1、文本品读法。
2、词句剖析法。
3、难点质疑法。
4、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时数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老师缓缓描述:在距离我们现在914年前,有这样一个人,他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创新的画家,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个出了名的美食家。
林语堂先生在他的书中这样描述:他可谓中国古代第一全才,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旷世奇才。
他是谁呢?(略停)他才华横溢,诗歌方面与江西诗派黄庭坚并称;词方面与辛弃疾并称,人提豪放派必提他;书法方面与米芾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散文方面又列于“唐宋八大家”。
他是苏东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苏东坡的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二、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课学习方向。
三、初读感知1、教师配乐朗诵。
请同学们再次闭上眼睛,一起来感受这篇千古经典。
教法:设境想象法。
音乐渲染情境,教师语言描述情境。
学生在心境愉悦的环境中,运用想象再现词作描述的宏大景象,感受字面、画面之下蕴含的作者情感。
使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得到发展。
2、谈感受。
这首词把我们带进一个怎样的的境界,让学生用合适的词来概括一下。
学法:体验式学习,思考,表达。
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展示学生体会到的词作所呈现的艺术境界及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3、体会后明确:雄浑境界,苍桑感教师总结:苏轼,豪放派词人,其词这种整体的“雄浑之境”正体现豪放的特征。
但,字里行间又渗透着苍桑感。
4、学生朗读在刚才总结出来的苏词意境特点的基础上,请一位同学诵读、品味苏词,另请同学指出优点及不足(如读音、语调、语气缓急、情感等),提出改进建议,然后自己再试读,体现“豪放”。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新
探究层级知识
6、《赤壁怀古》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说说其“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
7、《赤壁怀古》怀哪些古?怀古的目的是什么?
8、《赤壁怀古》有人说,全词结尾一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反映了苏 轼思想上消极的一面。你是如何看待的?应该怎样面对人生中的挫折?
温馨提示: 整理出你不 理解或者你 感兴趣的问 题。
1、《定风波》写了怎样的一件事?(时间、地点、天气、人物、经过)
2、找出你认为需要重读的字或词,阐明理由。 (这些字词展示出怎样形象的苏轼?)
思考: 通过 1 题,你 能思考出“小 序的作用 吗?”
第二层级:技能运用与拓展(导学区•不议不讲)
【重点难点探究】技能系统化•系统个性化
理解层级知识
3、这首词,仅仅写的是苏轼面对自然的风雨吗? 如果不是,自然的风雨又指的什么呢?
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你觉得 哪些字词用得好,为什么?
4、“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两句在全篇中起什么作用?
《苏轼词二首》
3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
宿州市第三中学 高一语文导学案 编写:李珍 审核:
5、下片着力塑造周瑜,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
※ 解文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念奴娇”是词牌名,题目是“赤壁怀古”。
词牌限定词的格式(字数、句数、押韵、平仄等),题目表明词的内容或范围。
《定风波》中“定风波”是词牌名
※ 识作者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蛾眉共比高。”
诗中“三父子”即文学史上著名的“三苏”(苏洵、苏轼、苏澈)。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
苏轼词二首 其一 整理教案
苏轼词二首其一《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3、理解本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诵读﹑背诵。
【教学重难点】1、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的思想情绪。
2、理解本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用具】投影仪、录音磁带、课件、多媒体【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讨论法、拓展延伸法【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三分钟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
刚才我所播放的歌曲应该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它是《三国演义》的片头曲。
在前奏部分,我们首先听到的是战争前的鼓角争鸣,这样的歌曲我们自然而然就联想到三国这个充满纷争的时代,是个乱世。
但乱世容易产生英雄,也因此就留下了很多英雄事迹可以让后来人来品评。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开讲以来最为火热的,也是对三国人物的一个品评——《易中天品三国》。
那么大家来读一下这几个诗句,看一下这些诗句所品评的具体是哪些英雄人物呢?展示: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写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
(写驰马射虎的孙权)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写足智多谋的周瑜)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写能文能武的曹操)你们最欣赏哪一位英雄呢?(学生自由发言)(张飞:勇猛豪爽、天真鲁莽;赵云:忠肝义胆、武艺超群;黄忠:老当益壮、献身精神;周瑜:年轻有为、足智多谋)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英雄,而苏轼最欣赏的又是谁呢?(周瑜)三国时代涌现出这么多的英雄人物,为什么苏轼偏偏就对周瑜情有独钟呢?(板书:为何独爱周瑜?)现在就让我们开声来朗读,在文章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诵读感知1、齐读全词,疏通字词纶巾 guān 樯橹qiáng lǔ酹江月lèi2、二次诵读,划分节拍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粤教版高二选修苏轼词二首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粤教版高二选修苏轼词二首优秀教案教学设计《苏轼词二首》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阔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2.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
【教学重点】1.词所抒发的感情及抒情特点。
2.与词人的身世联系起来体会诗歌的表情达意。
【教学难点】 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阔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2.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学《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教学过程:一、第一教学板块――新课导入我们高一学习过苏轼的怀古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试背);苏轼,我们并不陌生,其词豪放飘逸,他是宋朝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今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他词中阔达渺远的意境和豁达的胸襟。
今天一起学习苏轼的一首词《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二、第二教学板块――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二十一岁中进士。
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一零八零)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沿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颖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
大赦北还,病死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在任地方长官期间,他关心民众疾苦,做了许多利民的好事,深受民众拥戴。
苏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为著名书法家,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为著名画家,工枯木竹石。
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高二下册《苏轼词两首》语文教案2篇
高二下册《苏轼词两首》语文教案2篇Chinese teaching plan of "two poems of sushi" in the second vol ume of senior high school高二下册《苏轼词两首》语文教案2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高二下册《苏轼词两首》语文教案2、篇章2:高二下册《苏轼词两首》语文教案篇章1:高二下册《苏轼词两首》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鉴赏《念奴娇赤壁怀古》之景、事、情,揣摩《定风波》词意。
2.了解作者经历,理解苏轼在黄州的心境变化,感受苏东坡特有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经历,理解苏轼在黄州的心境变化。
教学过程:一、导入坎坷磨难是人生的财富,这句话苏轼一定深有体会,他少年成名,早已被定为宰相人选的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牢中被拘130天,大难不死,重获自由。
从苏子瞻到苏东坡,他完成了怎样的精神飞跃呢……二、学习目标三、诵读《念奴娇赤壁怀古》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感情。
3、学生个别读,教师点拨。
四、赏析《念奴娇赤壁怀古》怀古诗从三个方面欣赏:①观眼前之景②写历史之事③抒一己之怀(一)观眼前之景1、齐读上片2、用一个词语概括景物的特点明确:这个景物属于“骏马西风塞北” 之景,而非“杏花春雨江南”之景,正是这锦绣江山孕育了无数的英雄豪杰。
《苏轼词》教案
《苏轼词》教案2《苏轼词两首》教案2一、教学目标:1.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
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3.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理解其"人生如梦"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赏析,体会词的不同的妙处和作者含蓄深刻的思想感情。
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理解其"人生如梦"的思想感情。
3.感受苏轼的旷达和洒脱、豁达坚韧、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的情怀。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和讨论法相结合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步骤】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
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
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己,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赤壁风景图及苏轼原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这篇传世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苏轼(1036一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上,眉州眉山人。
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
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
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
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不平,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健旺爽朗的笑声;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
《苏轼词二首》教(学)案
《轼词二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教育目标】1、了解轼的生平思想及豪放词风。
2、诵读、品味关键词句,体会诗词的意境。
3、比较阅读感受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4、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诗歌能力。
【德育渗透目标】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树立爱国、报国的宏大志向。
教学重点:1、诵读、品味关键词句,理解诗词豪壮的情调。
2、通过诵读感受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教学难点:1、感受作者抒写胸中块垒的豪壮情调。
2、探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中所体现的情感和给我们的人生启迪。
教学方法: 朗读法、比较法、讨论法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步聚:第一课时教学容:研习《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导入新课:在历代文人中,轼无疑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而又历经磨难的文学家。
他豁达的人生哲学、完美的人格理想、多才多艺的绝世才华,闪耀在历史的时空中。
他,成了后世文人仰慕的偶像。
现代作家林语堂对他极其崇拜,并写有《轼传》,说“他是一位有魅力、有创意、有正义感、旷达任性、独具卓见的人,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仍然对轼的人生哲学有相当大的认同。
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心理压力日趋增大的今天,轼的作品像一付清凉剂,让我们浮躁不安的心灵得到丝丝的抚慰;它们亦如晨钟暮鼓,时时提醒我们要安顿好自己的心,要以一颗宁静的心去看待世间的一切。
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轼,走进轼的诗词,看一下这位历史文人将要带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迪。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他的两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二、轼生平及其创作背景1、作者简介: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人。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苏轼词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二必修4语文教案
5.苏轼词两首黄州的东坡居士虽然经受着物质与精神生活的煎熬,但他对黄州赤壁的三次咏唱却带给我们美的享受、真的思考与善的情怀。
被贬黄州是苏轼政治生涯中的一个低谷,却也是他精神历程中的一次升华。
在这座远离政治中心东京的江边小城里,苏轼一方面积极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一方面认真反思性格上的弱点,闭塞的环境反而成就了伟大的心灵,黄州也成为苏轼文学创作的一个圣地。
面对滚滚东逝的长江水,回想世事变迁、宦海沉浮的人生历程,苏轼把对历史和人生的感悟都凝聚在了长江边的赤壁,发出了响彻千古的天籁之音。
——《百家讲坛·康震评说苏东坡》■苏词辑评《四库全书提要》:“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苏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
寻源溯流,不能不谓之别格,然谓之不工则不可。
故今日尚与花间一派并行,而不能偏废。
”《历代诗余》引晁以道语:“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醒,自歌《古阳关》,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裁剪,以就声律耳。
试取东坡诸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
”胡寅《酒边词序》:“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耆卿为舆台矣。
”许昂霄《词综偶评》:“子瞻自评其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皆可出,唯词亦然。
”■沈祖棻\《念奴娇》赏析这首词是作者在神宗元丰五年(1082)写的。
那时他已47岁,因反对新法被贬谪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已经两年多了。
古典诗歌中咏史、怀古一类的作品,一般都是古为今用,借对史事的评论、对古迹的观赏来抒发自己的怀抱。
这首词也不例外。
他想到古代“风流人物”的功业,引起了无限的向往,同时就引起了自己年将半百,“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的感慨。
一起头二句,是词人登高眺远,面对长江的感受。
江水不停地东流,波涛汹涌,气势奔放,自然使人不可能不想起过去那些历史上留下了丰功伟绩,因而与祖国的壮丽山河同样永远保留在后人记忆里的英雄们。
《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案
《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品语言、赏意境,体会词人情感,认识豪放词风。
2、鉴赏本词,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过程与方法:1、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用文字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
2、能够感词人所感,体味艺术美的感染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树立爱国报国的宏大志向。
【教学重点】品味词作豪放雄浑的气势、苍凉悲壮的情调,体会词人所抒发的壮志难酬的沉重感慨。
【教学难点】品味《念奴娇•赤壁怀古》以豪壮的情调抒写胸中块垒的特点。
【教材分析】《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词作名篇,也是文学史上豪放词的扛鼎之作,地位非常重要。
苏轼在人生劫难中登临赤壁矶,奔腾而去的长江水引发了他无限情思,他追忆古人之功成名就,慨叹自己之老来无成,笔墨间尽显苍凉悲壮之气。
【学情分析】学生以前学过苏轼词作,但多为婉约风格,鉴赏这一首豪放词,可带领学生体会苏轼多变的风格,同时也可学会怀古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法朗读法讨论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一直有“诗庄词媚”之说。
词,这种从它诞生起就被人们称为“诗余”的文学形式,虽然以吟咏风花雪月,缠绵悱恻见长,但这种不高的格调,却大大限制了它的发展,在这个时候,中国文坛的巨匠苏东坡走来了,他以其豪迈之气,为中国词坛注入了新鲜活力,并为词的发展“指出了向上一路”,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苏轼,走进他的诗词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师板书)婉约派。
)其代表人物是谁?(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学生讨论解决)“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豪放派与婉约派的风格有什么不同呢?(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归纳)豪放派——纵横捭阖,气魄宏大,豪放不羁。
原创精品教案 《苏轼词二首》教案
《苏轼词二首》教案(三课时)高二语文备课组教学目标: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阔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2.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
教学重点:1.词所抒发的感情及抒情特点。
2.与词人的身世联系起来体会诗歌的表情达意。
教学难点: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阔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2.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
走近苏轼:峨嵋共比高。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文传千古,他是个凤毛麟角式的人物。
——林语堂他是个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
——李泽厚文艺全才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歌: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绘画:善画竹,论画主张神似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苏文: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教战守策》《石钟山记》忠君深思苏赋:1、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2、寄蜉游于天地,渺苍海之一粟。
3、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神思飞扬苏诗: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4、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情理与趣理同在苏词:1、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5、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6、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婉约与豪放并重在他之前,诗庄词媚,词为艳科,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成为人们的传统观念。
这种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认为词只宜写男欢女爱,离愁别恨,只宜写得缠绵婉媚,“香而软”,认为这才是词的正宗。
而苏轼登上词坛后,他以其超拔的才气,凭他在文坛的地位和影响,打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把凡是诗所能表现的题材和主题,都在词里表现,正如刘熙载所说的,达到“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艺概》卷四)的程度,使词走出了樽前檀板、深闺小楼,进入社会民生的广阔天地中。
《苏轼词两首》说课稿
《苏轼词两首》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苏轼词两首》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第2课。
这个单元学习宋词。
本单元选择的四位词人的作品兼顾了豪放与婉约的两种风格,《苏轼词二首》选了苏轼作品中豪放婉约者各一,二首都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
其中《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对古战场的凭吊,表达了作者“人生如梦”的感慨;《定风波》以路上突遇大雨却未带雨具因此淋雨的生活小事,表达了淡定自适的人生态度。
学习该词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追求高尚的人生旨趣。
②教学目标、重难点及确立依据:本篇课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
在高一阶段,学生在必修一第一单元掌握了现代诗歌,必修三了解了唐诗。
在以往教学中,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有一定了解。
而现在的学生对西方文化、前卫文化了解甚多,而相对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上可以侧重于对词中文人情感的探究,进行文化上的拓展。
另外,《念奴娇.赤壁怀古》是高考语文必背篇目。
在本课教学上根据课标所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设计,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如下:教学目标一、了解两首词写作的背景,进一步了解苏轼生平与思想。
二、合作学习,用文学视角解读词中景物描写与诗人情感的关系。
三、了解古代文人的内心归宿,感受淡定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①背诵两首词,默写《念奴娇.赤壁怀古》②体会词中所表现出的苏轼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以《定风波》为例了解文人在人生低谷时的心灵指向与文化成因。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本课一共选入两首苏轼词,两首词在风格上有很大差异。
教学侧重也各不相同,我考虑分为三个课时进行授课。
“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事也。
”这是孟子有关知人论世的名言。
在必修二学习苏轼的《赤壁赋》时曾经向学生较详细的介绍过苏轼的生平与创作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词二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教育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思想及豪放词风。
2、诵读、品味关键词句,体会诗词的意境。
3、比较阅读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4、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诗歌能力。
【德育渗透目标】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树立爱国、报国的宏大志向。
教学重点:1、诵读、品味关键词句,理解诗词豪壮的情调。
2、通过诵读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教学难点:1、感受作者抒写胸中块垒的豪壮情调。
2、探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中所体现的情感和给我们的人生启迪。
教学方法: 朗读法、比较法、讨论法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步聚: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研习《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导入新课:在历代文人中,苏轼无疑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而又历经磨难的文学家。
他豁达的人生哲学、完美的人格理想、多才多艺的绝世才华,闪耀在历史的时空中。
他,成了后世文人仰慕的偶像。
现代作家林语堂对他极其崇拜,并写有《苏轼传》,说“他是一位有魅力、有创意、有正义感、旷达任性、独具卓见的人,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仍然对苏轼的人生哲学有相当大的认同。
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心理压力日趋增大的今天,苏轼的作品像一付清凉剂,让我们浮躁不安的心灵得到丝丝的抚慰;它们亦如晨钟暮鼓,时时提醒我们要安顿好自己的心,要以一颗宁静的心去看待世间的一切。
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苏轼,走进苏轼的诗词,看一下这位历史文人将要带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迪。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他的两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二、苏轼生平及其创作背景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一生宦海沉浮,曾任杭州通判,又知密州、徐州、湖州,政绩卓著。
苏轼是北宋文坛领袖,他在诗文词赋书画等方面俱为一代大家。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其中词作成就最高,其词开豪放一派,风格多样,或豪壮清雅,或超逸洒脱,或清秀婉丽,对词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著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等。
其中《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传诵甚广。
2、回顾背景:这两首词都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三年前(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入狱,在牢中受尽了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几近死亡的边缘。
后来经多方营救,幸免一死,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1080年正月,身心俱受摧残的苏轼经过长途跋涉,踏进了黄州的大地。
在这块偏僻但风景优美的楚天荆地,贯通儒佛释三家思想的东坡先生,仰观象于天,俯取法于地,思考宇宙、人生、社会的各种问题,经过一番精神的炼狱之旅,终于获得了精神上的大解放,心灵进入了一种澄明的境界。
才华横溢的苏轼,赋诗作文,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千古不朽的诗文,表达自己这种精神上的探索和收获。
三、诵读全词,体会作者的感情,把握诗词的感情基调。
⑴学生对照注解自读课文,注意正音、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
⑵放音频朗读材料,把握诗词的感情基调。
诵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最后的感慨语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也应读得洒脱,不要当作低调处理。
四、具体分析,感受全词的意境。
1、词的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刻画了怎样的意境,奠定了全词怎样的感情基调是怎样引起下文的应该以怎样的语速、语气、语调去读明确:词的开篇“大江东去”,即将一条浩浩荡荡、不舍昼夜、奔腾不息、向东疾逝的长江推到了我们面前,给人以雄奇壮丽之感,澎湃的浪潮激起了我们胸中的豪迈之情,奠定了全词雄浑大气、壮阔磅礴的感情基调。
起句写长江是眼前江景,又用以起兴,面对滚滚波涛,使人感到历史的流逝,不禁引起对历史人物的缅怀。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淘尽”一词与“千古风流人物”搭配,饱含对时光易逝、岁月无情、人生短促而事业难成的喟叹,于豪迈雄浑中又融入一丝“苍凉悲叹”;同时将下文“周瑜”的身份归入“英雄之列”,自然而然引出对他的歌颂。
这样开头就为下面描绘赤壁和缅怀周瑜做了环境烘托和气氛渲染。
“大江”二字应缓势低起,“东去”重读且拖长,“东”字音调渐扬至高,“去”字音调本为仄音,应慢慢转入降调,似有极目远眺、不舍逝去之恋;“浪淘尽”语速稍快,“尽”字重读,似有无力挽狂澜之势,“千古风流人物”一句,“千古”“风流”二词渐渐加重语气,“风流”拖长,应充满对英雄的歌颂、缅怀之情。
2、“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中的“人道是”告诉我们此赤壁非彼赤壁,地点的不确定,甚至错误,是否影响了文学作品的艺术成就明确:清代朱日浚曾经说过“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
苏轼只不过是借题发挥,“以茶当酒”,借景凭吊古代英雄人物及其功绩,来抒写自己的情感。
因此,以上因素丝毫没有影响到作品的艺术成就,并且成就了苏轼以及这篇旷世之作。
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中,哪些词最具表现力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出怎样的意境对下文周瑜形象的刻画有何作用该如何朗读明确:①动词“穿”“拍”“卷”与形容词“乱”“惊”“千堆”等最具表现力。
我们面前似乎出现了似千军万马在奔腾、百万雄师在咆哮的壮阔江面,耸入高空的悬崖峭壁挡住了长江的行程,一层又一层的滔天大浪被激起,它们气势磅礴地冲击着两岸的礁石,又被一层层地击碎成千堆万堆的雪沫,寒气扑面而来,轰鸣声震耳欲聋,大地瑟瑟颤抖……②这里作者只用13个字,便从形、声、色几方面生动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雄奇险峻、惊心动魄的画面,营造出雄浑壮阔的意境;而这恰恰就是英雄当年活动的典型环境,作者也是用这些夸张了的景物来渲染气氛、衬托人物的英雄气概。
③这三句动词重读,语速急促,充满气势,语调慷慨激昂,很好地渲染出了那种雄浑、壮阔的意境。
4、“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一句在全词中起何作用如何朗读【明确】①本句对景抒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江山如画”是对前面所写景物的总括,将这些具体景物收拢起来,成为一幅雄浑壮美的图画;“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写景转为写人,引出对周瑜的具体刻画。
②本句紧承前句急促紧凑的语速之后,渐渐转入舒缓,充满豪迈之情。
5、归纳总结上片景物描写的特点及其作用。
特点:上阕作者的视野开阔,通过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把眼前的大好河山描绘得宏伟壮阔、气势磅礴。
作用:①这就为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的出场作了绝好的铺垫。
②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
这也体现了作者作为豪放派代表的词风。
6、活动在大江奇景里的英雄人物是谁呢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明确:先从生活细事上烘托周瑜的年轻得意,以美人衬英雄,突出他年少风流、奋发有为;“雄姿英发”是刻画周瑜形象的关键句,突出其英姿勃发的气质;“羽扇纶巾”描绘他的服饰装扮,现其儒雅娴静之风度;“谈笑间”写其神态,突出他大敌当前的胸有成竹、指挥若定、从容潇洒;“樯橹灰飞烟灭”与前面的“谈笑间”又构成了时间短而战绩丰的鲜明对比,突出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丰功伟绩。
7、三国时代的人物很多,有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作者为什么单单要选择周瑜作者借对周瑜的描述究竟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明确:作者没有写曹操是因为曹操在这次战争中最终以失败告终;没写孙权,是因为孙权不是赤壁之战的主要谋划者;没有写诸葛亮是因为诸葛亮太完美了,完美得叫人无法望其项背,此外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性结局,既不符合前面雄壮的景物描写特征,其伤感与悲凉也会超越后文的“一尊还酹江月”。
而周瑜三十四岁就在赤壁之战中取的胜利,成为一时之英雄。
而作者通过周瑜这一形象,可以很自然地使读者联想到自己年将半百,却身遭贬谪,功业无成,壮志未酬,怎能不在感慨万千中生发仰慕之情这正是作者一生追求理想的豪迈心情和迫切建功立业思想的表现。
诗人赞颂周瑜非凡的胆略,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8、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明确:“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里有苏轼对人生的无限感慨,有大彻大悟、超脱尘俗的味道,也有追求理想、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这里寄寓着作者入世、出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苏轼在《前赤壁赋》里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也许苏轼在想:人生真的犹如一场空梦,辉煌像周瑜那样是一生,郁闷像我苏轼一样也是一生,在滚滚不息的长江面前,在圆缺循环的月亮面前,一切的失意潦倒,迫害挫折,郁闷愁苦又算得了什么呢“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苏轼才会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
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态度,这也就是苏轼的诗意人生。
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心情,这难道算是消极吗这其实告诉我们一个朴实的生活道理,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当你遇到人生苦难时,抱怨无济于事,伤感徒增烦恼,所以要学会自我解脱和心灵释放,想想人生也就犹如一场梦,“古今将相今何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天大的困难放到短暂而宝贵的人生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又何必苦苦去计较什么呢这就是人生的豁达境界。
苏轼年轻时也是意气风发,拼搏进取,有“澄清天下之志”,而“乌台诗案”让他站到了死亡的边沿线上,也许鬼神在向他敲门的时候,苏轼才能真正的体会和领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如果说这就是“消极”,那么,我想说,人生需要这样的消极,建立自己的弹性人生,或许正是一个人积极进取的另一种表现。
9、归纳总结:本词将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气势奔放,一泻千里,语言洗练,形象生动。
抒发了作者对古代英雄业绩的向往和自己不能建功立业施展抱负的感慨,但感慨难掩其雄心。
五、作业:1、背诵诗词。
2、比较阅读《赤壁赋》,看看作者抒发的情感有什么异同。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研习《定风波》一、背景导入:1082年的某一天,因生活贫困的东坡先生,去看友人向官府替他要来的几十亩荒地打算自己耕种,在路上遇雨,因为没有雨具,同行皆狼狈,唯他在雨中从容不迫地行走。
本是一场常见的雨,在常人看来已是习以为常,而深谙宇宙、人生之道的苏轼,却怦然心动,灵感来袭,轻轻一吟,便成了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