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金属塑性变形的物性方程

合集下载

第02章 金属塑性成形的物理基础

第02章 金属塑性成形的物理基础

金 属 变 形 的 物 理 基 础
低层错能金属在热挤压变形 程度很大(99%)时,发生动 态再结品,出模孔后发生亚 动态再结晶
金 (一)静态回复和再结晶 属 塑 性 冷塑性变形 成 金属与合金 形 原 动力学条 原子扩散 理 件允许 能力增强 金 属 变 形 的 物 理 基 础
不稳定 金属内能增加,高自由状态 自发地向自由能 降低的方向转变
金 属 塑 性 成 形 原 理
金属塑性加工原理
山东建筑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2.3
金 属 变 形 的 物 理 基 础
金 属 塑 性 成 形 原 理
第二章金属塑性变形的物理基础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金属冷态下的塑性变形 金属热态下的塑性变形 金属的超塑性变形 金属在塑性加工过程中的塑性行为
金 属 变 形 的 物 理 基 础
金 第三节 金属的超塑性变形 属 塑 性 一、超塑性的概念 塑性:金属在不破坏其连续性时的最大变形能力 成 形 δ(延伸率) 室温:黑色金属一般不超过40% 原 有色金属一般不超过60% 理 高温:不超过100% 金 属 变 形 的 物 理 基 础 超塑性:金属材料与合金具有超常的均匀塑性变形的 能力,其延伸率高达百分之几百,甚至百分 之几千的现象。
产生宏观的塑性变形。
金 属 变 形 的 物 理 基 础
• 滑移面:原子排列密度最大的晶面。
• 滑移方向:原子排列密度最大的方向。
• 滑移系:一种滑移面及其上的一个滑移方向构成
金 属 塑 性 成 形 原 理
2.2 单晶体的塑性变形
a
金 属 变 形 的 物 理 基 础
b 滑移带
(a) 3.25% Si-Fe单晶体中的平直滑移带。 (b) 垂直于(a) 中所 示表面,且通过滑移带的截面示意图。每条滑移带是由平 行于滑移面,且紧密排列的大量滑移台阶所构成。

第二章 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与性能

第二章 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与性能

9
根据载荷作用性质不同:
a)拉深载荷 --拉力 b)压缩载荷 —压力 c)弯曲载荷 --弯力 d)剪切载荷--剪切力 e)扭转载荷--扭转力
10
2.内力 (1)定义 工件或材料在受到外部载荷作用时,为使其不变形,在 材料内部产生的一种与外力相对抗的力。 (2)大小 内力大小与外力相等。 (3)注意 内力和外力不同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
§1.金属材料的损坏与塑性变形
1.常见损坏形式
a)变形
零件在外力作用下形状和尺寸所发生的变化。 (包括:弹性变形和塑性的现象。
c)磨损
因摩擦使得零件形状、尺寸和表面质量发生变化的现象。
3
2.常见塑性变形形式 1)轧制 (板材、线材、棒材、型材、管材)
28
2)应用范围 主要用于:测定铸铁、有色金属及退火、正火、 调质处理后的各种软钢或硬度较低的 材料。 3)优、缺点 优点:压痕直径较大,能比较正确反映材料的平均 性能;适合对毛坯及半成品测定。 缺点:操作时间比较长,不适宜测定硬度高的材料; 压痕较大不适合对成品及薄壁零件的测定。
29
2.洛氏硬度(HR)——生产上应用较广泛 1)定义 采用金刚石压头直接测量压痕深度来表示材料的硬度值。 2)表示方法
11
3.应力 (1)定义 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力。 (2)计算公式 σ= F/ S( MPa/mm2 ) 式中: σ——应力; F ——外力; S ——横截面面积。
12
二、金属的变形 金属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三阶段: 弹性变形 弹-塑性变形 断裂。 1.特点 弹性变形: 金属弹性变形后其组织和性能不发生变化。 塑性变形: 金属经塑性变形后其组织和性能将发生变化。 2.变形原理 金属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是由于晶体内部 缺陷—位错运动的结果,宏观表现为外形和尺寸变化。

第二章金属塑性变形的物理基础

第二章金属塑性变形的物理基础

热轧和热挤时,动、静态回复和再结晶的示意图。
图4-10 动、静回复和再结晶示意
4.2第.2热二塑节性金变形属机热理态下的塑性变形
2.热塑性变形的机理
变形机理主要有:晶内滑移、晶内孪生、晶界滑移 和扩散蠕变。
一般来说,晶内滑移是最主要和常见的;孪生多在高温 变形时发生,但对刘芳晶系金属,这种机理起重要作用。晶 界滑移和扩散蠕变只在高温变形时才发挥作用。
两相合金中,如一相为塑性相,而另一相 为脆性相,则合金的力学性能主要取决于 脆性相的存在情况。
(二) 多相合金的塑性变形 3 性能 (2)软基体+硬第二相
不可变形粒子,位错绕过第二相粒子(粒子、位错环阻碍位错运动) b 弥散强化
可变形粒子位错切过第二相粒子(表面能、错排能、粒子阻 碍位错运动)
双滑移:指从某一变形程度开 始,同时有两个滑移系统进行 工作。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的 作用是同步的。
多滑移:与双滑移相似,晶体 在滑移过程中,如果滑移同时 在各个滑移系统上进行时,则 称此滑移为多滑移。
交滑移:若滑移是沿两个不同 的滑移面和共有的滑移方向上 进行时,则称为交滑移。
(一)晶内变形
应变能降低,阻碍位错运动。
(一) 单相固溶体的塑性变形
2 固溶强化 (3)屈服和应变时效 现象:上下屈服点、屈服延伸(吕德斯带扩展)。 预变形和时效的影响:去载后立即加载不出现屈服现象;去载
后放置一段时间或200℃加热后再加载出现屈服。这种现象叫做应变 时效。
原因:柯氏气团的存在、破坏和重新形成。
(2) 形成形变织构
力学性能:利:深冲板材变形控制;弊:制耳。 c.对性能的影响 (各向异性)
物理性能:硅钢片{100}[100]织构可减少铁损。

机械工程材料第二章金属塑性变形与再结晶

机械工程材料第二章金属塑性变形与再结晶

4. 再结晶与重结晶
相同点:晶粒形核、长大的过程。
不同点: (1)再结晶转变前后的晶格类型没有发生变化, 重结晶时晶格类型发生改变。 (2)再结晶是对冷塑性变形的金属而言的,没有 发生冷塑性变形的金属不存在再结晶问题。
三、晶粒长大 再结晶刚刚完成后的晶粒是无畸变的等轴晶粒, 如果继续升高温度或延长保温时间,晶粒之间就 会通过晶界的迁移相互吞并而长大。
➢ 产生残余应力。
(二)其他性能
塑性变形影响金属的物理、化学性能, 如电阻增大,导磁率下降,耐腐蚀性能 降低。 密度、导热系数下降。
三、残余应力(约占变形功的10%)
(一)宏观内应力(第一类内应力) 原因:由工件不同部位的宏观变形不均匀而引起的。 作用范围:作用于整个工件。
金属棒弯曲变形后 的残余应力
正火组织
带状组织
金属冷拉拔后 的残余应力
(二)微观内应力(第二类内应力) 原因:晶粒或亚晶粒之间的变形不均匀引起的。 作用范围:与晶粒尺寸相当。
(三)点阵畸变(第三类内应力)80-90%
原因:晶体缺陷而引起的畸变应力。 作用范围:约几百到几千个原子范围内。
金属强化 主要原因
➢第一类、第二类残余应力: 弊:对金属材料的性二、塑性变形对金属性能的影响
(一)力学性能 加工硬化(形变强化):随着冷塑性变形量 的增加,金属的强度、硬度升高,塑性、韧 性下降的现象。
工业纯铜
45钢
➢加工硬化是强化金属的重要手段之一。
对于不能热处理强化的金属和合金尤为重要。
链条板的轧制
材料为Q345(16Mn) 钢 的自行车链条经过五 次轧制,厚度由3.5mm压缩到1.2mm,总变形 量为65%。
原始横截面积的百分比。
Ψ=

第二章 金属塑性变形的物理基础2

第二章 金属塑性变形的物理基础2
(4)破碎改善碳化物和非金属夹杂在钢中分布 高速钢、高铬钢、高碳工具钢等,其内部含 有大量的碳化物。通过锻造或轧制,可使这些碳 化物被打碎、并均匀分布,从而改善了它们对金 属基体的削弱作用。
2、对性能的影响
细化晶粒、锻合内部缺陷、破碎并改善碳化 物和非金属夹杂在钢中分布可提高材料的强度、 硬度、塑性和韧性。 纤维组织形成,使金属力学性能呈各向异性, 沿流线方向比垂直流线方向具有较高的力学性 能,其中尤以塑性、韧性指标最为显著。
(四)动态再结晶
动态再结晶是在热变形过程中发生的再 结晶,与静态再结晶一样,也是通过形 核和生长来完成的。它容易发生在层错 能较低且有较大热变形程度的金属上。
(五)亚动态再结晶 热变形中已经形成但未长大的再结晶晶 核以及长大途中遗留下的再结晶晶粒, 但变形停止后温度足够高时,会继续长 大,此过程称为亚动态再结晶。 它不需形核,所以进行得很快。
(二)静态再结晶(续)
再结晶过程:是通过形核和生长完成的。 形核机理: (1)变形程度较大时,高温回复阶段,位向差很 小的亚晶会合并成一个较大的亚晶。当进一步提 高加热温度时,此合并长大的亚晶就成为再结晶 的核心。 (2)变形程度较小时,在一定的高温下,晶界的 一个线段会向着位错密度高的晶粒一侧突然移动, 被这段晶界扫掠过的小面积,位错互毁而降低到 最低的密度,这块小区域成为再结晶核心。 注:要求晶界两侧有很大的位错密度差,需要 一个相当长的孕育期。


热塑性变形时,由于晶界强度降低,使得晶界 滑动易于进行;温度越高,原子动能和扩散能 力就越大,扩散蠕变既直接为塑性变形作贡献, 也对晶界滑移其调节作用。 热塑性变形的主要机理仍然是晶内滑移;由于 晶界滑动和扩散蠕变作用的增加,再加之变形 时会产生动态回复和再结晶。因此,热态下金 属塑性变形能力比冷态下高,变形抗力较低。

2-塑性物理基础

2-塑性物理基础

2)锻合内部缺陷铸 态金属中疏松、空隙和
微裂纹等缺陷被压实,
提高金属致密度。锻合 经历两个阶段:缺陷区 发生塑性变形,使空隙 两壁闭合;在压应力作 用下,加上高温,使金属焊合成一体。没有足够大的 变形,不能实现空隙闭合,很难达到宏观缺陷焊合。 足够大三向压应力,能实现微观缺陷锻合。
3)破碎并改善碳化物和非金属夹杂物在钢中的分布
(3)间隙溶质原子比臵换溶质原子强化作用大。
(4)溶质与基体价电子数差越大,强化作用越强。
屈服和应变时效
(2)多相固溶体合金的塑性变形
第二相的获得:相变热处理粉末冶金 两相合金类型:聚合型,弥散型 聚合型两相合金的变形 两相的塑性都较好 变形阻力取决于两相的体积分数: 等应变理论: 等应力理论: 只有第二相较强时,合金才能强化。 第二相为硬脆相 合金性能除了与两相相对含量有关外,还取决于脆性相的形状 和分布。 (1)连续网状第二相:使合金塑形变差,强度降低 (2)层片状第二相:使强度提高, (3)粗颗粒状第二相:强度降低,塑性、韧性改善
细晶超塑性
2.3.2 超塑性现象的种类
是指在一定的恒温下,在应变速率和晶粒度都满足要求的条件下所呈现的细 晶超塑性。又称为结构超塑性或恒温超塑性。
2.1.2 塑性变形的特点
1)各晶粒变形的不同时性 塑性变形首先在位向有利的晶粒内发生,位错源开 动,但其中的位错却无法移出此晶粒,而是在晶界处塞积。 位错塞积产生的应力场越过晶界作用到相邻晶粒上,使其
得到附加应力。随外加应力的增大,最终使相邻位向不利
的晶粒中滑移系的剪应力分量达到临界值而开动起来,同 时也使原来的位错塞积得到释放,位错运动移出晶粒。如 此持续运作,使更多晶粒参与变形。
第二章 金属塑性变形的物理基础

第二章 金属塑性变形的物理基础 PPT

第二章 金属塑性变形的物理基础 PPT
构成。
滑移带
滑移面、滑移方向、滑移系
滑移时的位错运动
一个位错移到晶体表面时,便形成一个原子间距 的滑移量。同一滑移面上,有大量的位错移到晶 体表面时,则形成一条滑移线。
临界剪切应力
晶体进入塑性时,在滑移面上,沿滑移方 向的剪应力称为临界剪应力
P A0
s
c
P A0
cos cos
s cos cos
刃型位错
刃型位错
螺型位错
螺型位错
螺型位错
混合型位错(螺型+刃型 )
位错的运动
单滑移:只有一个特定的滑移系处于最有利 的位置而优先开动时,形成单滑移。
多滑移:由于变形时晶体转动的结果,有两 组或几组滑移面同时转到有利位向,使滑移 可能在两组或更多的滑移面上同时或交替地 进行,形成“双滑移”或“多滑移”。
各晶粒变形的相互协调性 (1)原因:各晶粒之间变形具有非同时性。 (2)要求:各晶粒之间变形相互协调。(独立变 形会导致晶体分裂) (3)条件:独立滑移系5个。(保证晶粒形状的 自由变化)
缺陷
线缺陷(位错)
线缺陷又称为位错。 位错模型最开始是为了解释材料的强度性质
而提出的。
材料拉伸实验时,当应力超过弹性限度而使 晶体材料发生塑性形变时,可以在表面上观 察到滑移带的条纹。
滑移带与滑移面
如何解释晶体滑移?
如何解释晶体滑移?
按原子面与原子面之间刚性错开的模型进 行定量解释时遇到严重困难。在该模型中 假定滑移面两侧原子间的结合键同时破坏, 又同时键合。由于同时破坏这些原子键所 需的力很大,致使按照该模型计算出来的 理论强度比晶体的实际强度要大100倍到 1000倍。
交滑移:晶体在两个或多个不同滑移面上沿 同一滑移方向进行的滑移。

第二章 金属塑性变形的力学基础

第二章 金属塑性变形的力学基础

形 的
联立l2+m2+n2=1 ,可得三组方向余弦。
力 学
同理,消去l或m ,还可解出另外三组方向余弦。


2020/11/16
第 二 章











2020/11/16
12 =+(1-2)/2 23 =+(2-3)/2 31 =+(3-1)/2
2、主切应力平面上的正应力为
12 =(1+2)/2
2.应力张量不变量
J1= x + y + z
zx x yx y
zy x
J2= —
+
+
z xy y yz z xz
J3= Tij
第 二 章
J1、J2、J3为定值,不随坐标而变

主轴坐标系:


σ1 0 0

变 形
σij= 0 σ2 0
的 力
0 0 σ3



2020/11/16
3.应力椭球面

属 主切应力:






学 基
NOTE:Z向无应力,但是有应变;仅在纯剪切时Z向才没有应变。

2020/11/16
2、平面应变状态下的应力状态 变形物体在某一方向不产生变形,称为平面变形,
其应力状态称为平面应变状态下的应力状态。
特点:①不产生变形的方向为主方向(设为Z), 即zx= zy =0, z 为主应力
Note: 1. J1ˊ=0,应力分量中已无静水应力成分
2. J2ˊ与屈服准则有关

金属塑性变形物理基础-数理方程-引言

金属塑性变形物理基础-数理方程-引言

(6)
(5)式解得:
B1 sin m B2 cos m
(6)式,第一项求导,并化简得:
2 m2 cot l (l 1) 2 0 2 sin
令,x=cos,将Θ()改成P(x),则:
2 P P m2 (1 x 2 ) 2 2 x l (l 1) P0 2 x x 1 x
2 x
2 ux 1;
u ; x
1 T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O
M1
M2
T2
2
L
x1 x2 x
s x2 x1
振动过程中弧段为伸长
由胡克定律:弦上每一点力恒定,即张力与时间无关
设:弦做垂直于x方向振动, x轴分量:之和为0。
T2 cos 2 T1 cos 1 0
如果是微小振动,则10, 20,T1=T2 = T0 u轴分量的代数和:
三维波动方程: (电磁波、声波的传播)
2u 2u 2u 2u a 2 2 2 2 f ( x, y , z , t ) 2 t y z x
2)固体中的热传导方程: 设,密度ρ,比热容c,导热系数k,均常数; 物体中点P(x,y,z),在t时刻温度u(x,y,z,t),即 u(P,t) 考虑,含点P(x,y,z)的长方体微元; 在时刻,t→t+dt内,微元内各点温度变化
y1 c0 c2 x cl x
2
l
降幂形式表示:
y1 cl x l cl 2 x l 2 c2 x 2 c0
cl 2 k x l 2 k ;
k 0 l 2
l (k ; l 2k 0) 2

金属塑性成形原理---第二章_金属塑性变形的物理基础

金属塑性成形原理---第二章_金属塑性变形的物理基础

位错的攀移
❖ 螺型位错无攀移
❖ 正攀移——正刃型位错位错线上移
负刃型位错位错线下移
编辑课件
位错的交割
❖ 两根刃型位错线都在各自的滑移面上移动,
则在相遇后交截分别形成各界,形成割阶后
仍分别在各自的平面内运动。
❖ 刃型位错和螺型位错交割时,在各自的位错
线上形成刃型割阶,位错线也能继续滑移。
❖ 螺型位错和螺型位错交割时,相交后形成的
❖ 假设:理想晶体两排原子相距为a,同排原子间距
为b。原子在平衡位置时,能量处于最低的位置。
在外力τ作用下,原子偏离平衡位置时,能量上升,
原子能量随位置的变化为一余弦函数。
❖ 通过计算晶体的临界剪切应力,并与实际的临界
剪切应力进行比较,人们发现,理论计算的剪切
强度比实验所得到的剪切强度要高一千倍以上。
编辑课件
典型的晶胞结构
编辑课件
典型的晶胞结构
编辑课件
三种晶胞的晶格结构
编辑课件
一、塑性变形机理
实际金属的晶体结构
❖ 单晶体:各方向上的原子密度不同——各向
异性
❖ 多晶体:晶粒方向性互相抵消——各向同性

❖ 塑性成形所用的金属材料绝大多数为多晶
体,其变形过程比单晶体复杂的多。
编辑课件
多晶体塑性变形的分类
加工中,会使变形力显著增
加,对成形工件和模具都有
III.抛物线硬化阶段:
一定的损害作用;但利用金
与位错的交滑移过程有关,
θ3
随应变增加而降低,应力应变
属加工硬化的性质,对材料
曲线变为抛物线。
进行预处理,会使其力学性
能提高
编辑课件
2.2 金属热态下的塑性变形

第二章-金属塑性变形的物性方程

第二章-金属塑性变形的物性方程


2 yz


2 zx
)

2
2 s

6k 2
或(1
- 2 )2

(
2
-3)2

( 3
-1)2

2
2 s

6k 2
e
1 2
( x

y )2

(
y
z )2

( z
x )2

6(
2 xy


2 yz


2 zx
)
1 2
(1 2 )2 ( 2 3 )2 ( 3 1)2
为Mises屈服准则。
§2.2.5 硬化材料的屈服条件
两大个屈服准则只适用于各向同性的理想刚 塑性材料,即屈服应力为常数。
材料塑性变形后,产生应变硬化,屈服应力 并不是常数。
在变形过程的每一瞬间,都有一后继的瞬时 屈服表面和屈服轨迹。
等向强化模型:材料硬化后仍然保持各向同性; 后继屈服曲面或加载曲面在应力空间中作形状
力偏张量的第二不变量
I
' 2
达到某一定值时,该
点就开始进入塑性状态。
I
' 2

C
I
' 2

1 6
[(
x
-
y
)2

(
y
- z )2

( z
- x)2

6(
2 xy

2 yz


2 zx
)]

1 6
[(1
-
2 )2

( 2

金属塑性成形原理第二章金属塑性变形的物理基础第一节冷态下的塑性变形

金属塑性成形原理第二章金属塑性变形的物理基础第一节冷态下的塑性变形


1.滑移 滑移是指晶体的一部分在力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晶面和 晶向相对于另一部分发生相对移动或切变。

沿其发生滑移的晶面和晶向分别叫做滑移面和滑移 方向。通常是晶体中的密排面和密排方向。

滑移常沿晶体中原子密 度最大的晶面和晶向发
生。因原子密度最大的
晶面,原子间距小,原 子间结合力最强;而其 晶面间的距离则较大, 结合力最弱,产生滑移 所需切应力最小。


滑移系的存在只能说明金属晶 体产生滑移的可能。

要使滑移发生,需要沿滑移面
的滑移方向上作用一定大小的
切应力,称临界切应力。
•当晶体受力时,由于各个滑移系相对于外力的空间位向不 同,其上所作用的切应力分量的大小也必然不同。

当滑移面、滑移方向与外力方向都呈45° 角时,滑移方向上切应力最大,因而最容 易发生滑移。这种取向成为软取向。 当取向因子为零或接近于零的取向成为硬 取向。 各晶粒取向不同,塑性变形必然不可能在 所有晶粒内同时发生。
单晶:食盐,氯化钠(NaCl),雪花、天 然水晶,单晶冰糖等。 多晶:金属、陨石、石头、陶瓷等。


一、塑性变形机理
多晶体是由许多位向不同的晶粒组成,晶粒之间存在 晶界,因此,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体的塑性变形包括内部变形和晶界 变形两种。 (一)晶内变形


塑性变形的形式:滑移和孪生。 金属常以滑移方式发生塑性变形。

3.晶粒与晶粒之间和晶粒内部与晶界附近区域之间 的变形不均匀性。
三 、合金的塑性变形

合金可根据组织分为单相固溶体和多相混合物两种. 合金元素的存在,使合金的变形与纯金属显著不同.
奥氏体
珠光体

02第二章金属塑性变形物理基础

02第二章金属塑性变形物理基础

?
•线缺陷—Leabharlann 1)刃形位错;2)螺形位错;
位错线 刃型位错示意图
位错线 螺型位错示意图
单位晶体体积中所包含位错线的总长度,称为位错密度。 退火多晶体金属中位错密度为106~108/厘米² ,强烈冷变形后的则可达1011~1012/厘米² 。 金属中位错密度越高,金属便难于变形,金属的强度也越高。
•面缺陷— •体缺陷—
?


b
x c sin( 2 ) b
当变形很小时,由材料力学可知,剪应力与剪应变有:

G

x x x c sin( 2 ) c 2 G G b b b
G c 2
则理论临界屈服剪应力满足
实际表明,理论临界屈服剪应力比真实情况的屈服应力往往大几个数量级。
?
2. 位错环
在实际晶体中,位错线不能一段段孤立地存在,只能终止在晶体自由表面或晶界的内 表面上。晶体内部的位错线一定是封闭的:或形成一位错环,或结成三维的位错网络。
刃型
B A
B A
螺型
混合型
?
3.位错运动 A.滑移
在柏氏矢量方向的位错运动称为滑移。
微观刃型位错的运动造成塑性变形
微观螺型位错的运动造成塑性变形
变形金属加热至较高温度时,原子在变形晶粒的晶界或变形剧烈的区产生 晶核,新晶粒长大到彼此边界,这一生核,长大的过程称为再结晶。
1)新的等轴晶粒代替变形晶粒; 2)再结晶使机械、物理和化学性能完全恢复,加工硬化全部消除; 3)金属发生再结晶过程,必须有一个最小的变形量,低于这一变形量就不 会发生再结晶; 4)再结晶的温度通常定义为:经过70%变形量变形的金属,在均匀温度中 保持一小时能完成再结晶的最低温度。纯金属再结晶温度是0.4Tm 5) 影响再结晶过程的因素主要有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变形程度、原始 晶粒度和金属的化学成分等。

02第二章金属塑性变形的物理基础

02第二章金属塑性变形的物理基础

Fe-C合金(钢铁)
Fe-0.8C

Fe-(1.3,1.6,1.9)C -
GCr15
0.42
Fe-1.5C-1.5Cr

Fe-1.37C-1.04Mn0.12V

AISI01(0.8C)
0.5
52160
0.6
高级合金
901

Ti-6Al-4V
0.85
210~250 470 540 1200 817 1200 1220
合金成分(Wt%) 共析合金 Zn-22Al 共晶合金
Zn-5Al
m 延伸率δ(%) 变形温度(℃)
0.5
>1500
200~300
0.48~ 0.5
300
200~360
Al-33Cu Al-Si Cu-Ag
Mg-33Al Sn-38Pb Bi-44Sn
Pb-Cd
0.9 - 0.53 0.85 0.59 - 0.35
一、概念和种类
(一)概念 具有超常的均匀变形能力,伸长率达到百分之几 百~百分之几千。
伸长率:δ>200%;
应变速率敏感性指数:m>0.3;
抗缩颈能力大。
特点:大伸长率、低流动应力、易成形。
(二)种类
1.细晶超塑性(结构超塑性或恒温超塑性) 条件:a.晶粒超细化和等轴长(<10um);
b.恒温条件的下限温度0.5Tm
Al-Zn-Ca Cu基合金 Cu-9.5Al-4Fe Cu-40Zn
0.5 0.43 0.9 0.9
- 0.72 -
0.64 0.64
1800~2000 1310 100 1550 >1000 >600 267

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课件

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课件

热轧工艺
总结词
热轧工艺是一种在高温下对金属材料进行塑性变形的加工方法,通过将金属材料加热至一定温度后进 行轧制,使其发生塑性变形。
详细描述
热轧工艺通常在高温下进行,将金属材料加热至其塑性变形温度范围后进行轧制。在轧制过程中,金 属材料的晶格结构发生变化,导致其形状和尺寸发生改变。热轧工艺可以生产出大尺寸、形状简单的 金属制品,广泛应用于钢铁、铜、铝等金属材料的加工。
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机制
滑移
金属晶体在切应力的作用下,晶 体的一部分相对于另一部分沿着 一定的晶面和晶向发生相对移动

孪生
金属晶体在切应力的作用下,晶 体的一部分相对于另一部分沿着 一定的晶面和晶向发生较大的相 对移动,但不改变晶体的对称性
的变形方式。
晶界滑移
晶界在切应力的作用下发生相对 移动,使整个晶体发生变形。
形加工,以确保其性能和安全性。
05
金属材料塑性变形的挑战与展 望
金属材料塑性变形的挑战
01
加工硬化
金属在塑性变形过程中,随着 变形程度的增加,材料的强度 和硬度逐渐提高,导致继续变 形所需的应力不断增加。这使 得金属的塑性变形变得困难, 甚至可能导致加工中止。
02
温度影响
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受温度影 响较大。在低温环境下,金属 材料的塑性变形能力会显著降 低,可能导致脆性断裂。而在 高温环境下,金属可能会发生 氧化、腐蚀等反应,影响其力 学性能。
锻造工艺
总结词
锻造工艺是一种通过施加外力使金属材 料发生塑性变形的加工方法,通常在高 温或室温下进行。
VS
详细描述
锻造工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如自由 锻、模锻等。在锻造过程中,金属材料被 施加外力,使其发生塑性变形,以获得所 需的形状和性能。锻造工艺可以生产出高 强度、高韧性的金属制品,广泛应用于航 空、汽车、船舶等领域的金属加工。

第2章金属塑性变形的物性方程

第2章金属塑性变形的物性方程

滑移线法
能量法(上限法)
硕士阶段“现代材料加工力学”详
有限单元法(FEM——Fi述nite
Element Method):
硕士阶段另一门学位课程
§2.1 基本假设
➢ 材料为均匀连续,且各向同性; ➢ 体积变化为弹性的,塑性变形时体积不变; ➢ 静水压力不影响塑性变形,只引起体积弹性
变化; ➢ 不考虑时间因素,认为变形为准静态; ➢ 不考虑Banschinger效应。
§2.2 屈服准则
又称塑性条件(plastic conditions)或屈服条件(yield conditions),它是描述不同应力状态下变形体某点进入塑性 状态并使塑性变形继续进行所必须满足的力学条件。
用屈服函数(yield function)表示:
f ( ij ) c f ( i ) c
→断裂 2.应力增加到什么程度材料屈服?
屈服条件,两种判别准则。 3.材料发生屈服后如何?
塑性本构关系,两种理论,几种简化模型。
4.为什么? 物理机制:位错运动受阻,空位扩散等。 (“材料科学学基础”课程中将学到)
5.如何进行数值求解?
塑性力学解析法:
工程法(主应力法):“塑性加工原理”课程将
重点讲授
比较两屈服准则的区别
两准则的联系:
(1)空间几何表达:Mises圆柱外接于Tresca六棱柱;
在π平面上两准则有六点重合;
(2)通过引入罗德参数和中间主应力影响系数β,可以将两
准则写成
相同的形式:
1 3 s
其中
2
3 2
称为中间主应力影响系数
2 2 1 3 1 3
称为Lode参数。
增量理论与全量理论
➢ 增量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章 金属塑性变形的物性方程物性方程又称本构方程,是εσ-关系的数学表达形式。

弹性变形阶段有广义Hooke 定律,而塑性变形则较为复杂。

在单向受力状态下,可由实验测定εσ-曲线来确定塑性本构关系。

但在复杂受力情况下实验测定困难,因此只能在一定的实验结果基础上,通过假设、推理,建立塑性本构方程。

为了建立塑性本构方程,首先需弄清楚塑性变形的开始条件——屈服,以及进入塑性变形后的加载路径等问题。

§2.1 金属塑性变形过程和力学特点2.1.1 变形过程与特点以单向拉伸为例说明塑性变形过程与特点,如图2-1所示。

金属变形分为弹性、均匀塑性变形、破裂三个阶段。

塑性力学视s σ为弹塑性变形的分界点。

当s σσ<时,σ与ε存在统一的关系,即εσE =。

当s σσ≥以后,变形视作塑性阶段。

εσ-是非线性关系。

当应力达到b σ之后,变形转为不均匀塑性变形,呈不稳定状态。

b σ点的力学条件为0d =σ或d P =0。

经短暂的不稳定变形,试样以断裂告终。

若在均匀塑性变形阶段出现卸载现象,一部分变形得以恢复,另一部分则成为永久变形。

卸载阶段εσ-呈线性关系。

这说明了塑性变形时,弹性变形依然存在。

弹塑性共存与加载卸载过程不同的εσ-关系是塑性变形的两个基本特征。

由于加载、卸载规律不同,导致εσ-关系不唯一。

只有知道变形历史,才能得到一一对应的εσ-关系,即塑性变形与变形历史或路径有关。

这是第3个重要特征。

事实上,s σσ>以后的点都可以看成是重新加载时的屈服点。

以g 点为例,若卸载则εσ-关系为弹性。

卸载后再加载,只要g σσ<点,εσ-关系仍为弹性。

一旦超过g 点,εσ-呈非线性关系,即g 点也是弹塑性变形的交界点,视作继续屈服点。

一般有s g σσ>,这一现象为硬化或强化,是塑性变形的第4个显著特点。

在简单压缩下,忽略摩擦影响,得到的压缩s σ与拉伸s σ基本相同。

但是若将拉伸屈服后的试样经卸载并反向加载至屈服,反向屈服一般低于初始屈服。

同理,先压后拉也有类似现象。

这种正向变形强化导致后继反向变形软化的现象称作Bauschinger 效应。

这是金属微观组织变化所致。

一般塑性理论分析不考虑Bauschinger 效应。

Bridgman 等人在不同的静水压力容器中做单向拉伸试验。

结果表明:静水压力只引起物体的体积弹性变形,在静水压力不很大的情况下(与屈服极限同数量级)所得拉伸曲线图2-1 应力应变曲线与简单拉伸几乎一致,说明静水压力对塑性变形的影响可以忽略。

2.1.2 基本假设(1)材料为均匀连续,且各向同性。

(2)体积变化为弹性的。

塑性变形时体积不变。

(3)静水压力不影响塑性变形,只引起体积弹性变化。

(4)不考虑时间因素,认为变形为准静态。

(5)不考虑Banschinger 效应。

§2.2 塑性条件方程塑性条件是塑性变形的起始力学条件。

2.2.1 屈服准则单向拉伸时,材料由弹性状态进入塑性状态时的应力值称为屈服应力或屈服极限,它是初始弹塑性状态的分界点。

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屈服怎样表示?一般说来,它可以用下列式表示:,,,,(T t f ij ij εσS )=0其中ij σ为应力张量,ij ε为应变张量,t 为时间,T 为变形温度,S 为变形材料的组织(Structure )特性。

对于同一种材料,在不考虑时间效应及接近常温的情形下,t 与T 对塑性状态没多大影响。

另外,当材料初始屈服以前是处于弹性状态,ij σ与ij ε有一一对应关系。

因此屈服条件可以表示成为0)(=ij f σ或0),,(321=I I I f 或0),,(321=σσσf若以ij σ空间来描述,则f (ij σ)=0表示一个包围原点的曲面,称作屈服曲面。

当应力点ij σ位于此曲面之内时,即0)(<ij f σ,材料处于弹性状态;当ij σ点位于此曲面上时,即0)(=ij f σ,材料开始屈服。

另外,根据静水压力不影响塑性变形之假设,f 只与应力偏量有关,即:0)','(32=I I f由于应力偏量满足0''''3211≡++=σσσI ,)','(32I I f 总是处在应力π平面上。

这样屈服条件就可以用π平面上的封闭曲线来表示。

若ij σ点落在该曲线上,表示ij σ满足屈服准则。

若在这个应力状态上再迭加一个静水压力,这时在三维主应力空间中,相当于沿着等倾线移动的π面平行面,而应力点仍满足屈服准则。

因此,在三维主应力空间中,屈服曲面是一等截面柱体。

它的母线与直线321σσσ==平行。

0)(=ij f σ曲面到底是什么形状?不同的推理过程和实验可以得到不同的曲面形状。

其中最为常用的是Tresca 屈服准则和Von Mises 屈服准则。

2. 2. 2 Tresca 屈服准则最早的屈服准则是1864年Tresca 根据库伦在土力学中的研究结果,并从他自己做的金属挤压试验中提出以下假设:当最大切应力达到某一极限k 时,材料发生屈服。

即:k =max τ (2. 1)用主应力表示时,则有: []k 2 , ,max 133221=---σσσσσσ (2. 2)当有321σσσ≥≥约定时,则有:k 231=-σσ (2. 3)在主应力空间中,式(2. 2)是一个正六棱柱;在π平面上,Tresca 条件是一正六边形(见图2-2)。

(a ) 主应力空间的屈服表面 (b )π平面上的屈服轨迹图2-2 屈服准则的图示k 值由实验确定。

若做单向拉伸试验,0,321===σσσσs ,则由式(2. 3)有2/s k σ=。

若做纯剪试验,则有s s τσστσ-===321,0,,则可得s k τ=。

比较后,若Tresca 屈服条件正确,则应有:k s s 22==τσ (2. 4)对多数材料,此关系只能近似成立。

在材料力学中,Tresca 屈服准则对应第三强度理论。

在一般应力状态下,应用Tresca 准则较为繁琐。

只有当主应力已知的前提下,使用Tresca 屈服准则较为方便。

2. 2. 3 Von Mises 屈服准则Tresca 屈服准则不考虑中间主应力的影响;另外当应力处在两个屈服面的交线上时,数学处理将遇到一些困难;在主应力未知时,Tresca 准则计算十分复杂。

因此Von Mises 在1913年研究了实验结果后,提出了某一屈服准则,即当:C I =2' (2. 5)时材料就进入屈服,其中C 为常数。

由于2'I 与g τ,e σ以及材料的弹性形状改变能2'21I GU e D =有关,因此具有不同的物理意义。

常数C 由实验来定。

单拉时,s σσ=1,032==σσ代入式(2. 5)有3/2s C σ=;薄壁管纯扭时,0,231==-=σσσk ,代入式(2. 5),有2k C =,所以Von Mists 塑性条件可表示成:k s e 3==σσ (2. 6)对于多数材料,实验结果接近上式。

在主应力空间中,Von Mises 屈服准则为一圆柱柱面。

在π平面上,Von Mises 屈服准则为一个圆。

若用单拉实验确定常数,两种屈服准则此时重合,则Tresca 六边形将内接接近于Mises 圆,并有:⎭⎬⎫==Tresca ,2/Mises ,max 对对s s e στσσ (2. 7) 若用纯剪实验确定常数,两种屈服准则此时也重合,则Tresca 六边形将外接于Mises 圆,并有:⎪⎭⎪⎬⎫==Tresca Mises Von 3max 对对k k e τσ (2. 8) 在材料力学中,V on Mises 屈服条件为第四强度理论。

2. 2. 4 两种屈服条件的实验验证以上两种屈服条件最主要的差别在于中间主应力是否有影响。

以下介绍的两个实验结果均表明Von Mises 条件比Tresca 条件更接近于实际。

Lode 在1925年分别对铁、铜和镍薄壁圆筒进行拉伸与内压力联合作用。

用Lode 参数σμ来反映中间主应力的影响,即:312132)()(σσσσσσμσ----= (2. 9) 其变化范围为11≤≤-σμ结果见图2. 3。

纵坐标为s σσσ/)(21-,并规定在单拉时两个屈服条件重合。

这时采用式(2. 7)。

对Tresca 有1/)(31=-s σσσ;而对Von Mists ,有23132/)(σμσσσ+=-s ,实验点接近Von Mises 。

Taylor-Quinney 在1931年分别对铜、铝、软钢做成的薄壁圆筒施加拉扭组合应力。

同样规 定单拉时两个屈服条件重合。

有:⎪⎪⎭⎪⎪⎬⎫=⎪⎪⎭⎫⎝⎛+⎪⎪⎭⎫ ⎝⎛=⎪⎪⎭⎫ ⎝⎛+⎪⎪⎭⎫ ⎝⎛ Mises Von 13Tresca 1422x 22s xy s s xy sx στσσστσσ 比较理论曲线与实验结果(图2-4)也可看出实验点更接近Von Mises 屈服条件。

对金属材料而言,实验点多数落在这两个屈服条件所包围的范围之内。

从图2-3可以看到,在平面应变状态下,即σμ=0时,两种屈服条件相差最大,为15.5%。

2. 2. 5 硬化材料的屈服条件从单向拉伸曲线可以看到,进入塑性变形以后的应力都可以视作屈服点,称作后继屈服点,而且其值总是大于初始屈服点s σ。

对于三维应力空间,初始屈服条件为一曲面。

对于硬化材料,是否也可类推出后继屈服面?该曲面形状如何?大小如何?实验表明,硬化材料确实存在后继屈服曲面,也称加载曲面。

但其形状、大小不容易用实验方法完全确定,尤其是随着塑性变形的增长,材料变形的各向异性效应愈益显著,问题变得更为复杂。

因此,为了便于应用,不得不对强化条件进行若干简化假设,其中最简单的模型为等向强化模型。

该模型要点为:后继屈服曲面或加载曲面在应力空间中作形状相似地扩大,且中图2-3 Lode 实验结果 图2-4 屈服条件验证—拉扭试验心位置不变。

在π平面上,加载曲面变为曲线,它与初始屈服曲线相似。

等向强化模型忽略了由于塑性变形引起的各向异性。

在变形不是很大,应力偏量之间相互比例改变不大时,结果比较符合实际。

因此,Tresca 准则的加载曲面是一系列的同心六棱柱面,Von Mises 准则的加载曲面是一系列的同心圆柱面。

若初始屈服曲面为0),(=s ij f σσ,则等向强化的加载曲面应为0),(=T ij f σσ,其中)(P ij T T εσσ=为流动应力。

也就是将初始屈服条件中的常数s σ用变数T σ来置换即可。

当塑性变形很大时,特别是应力有反复变化时,等向强化模型与实验结果不相符合。

这时可采用随动强化模型。

§2. 3 塑性变形的应力应变关系2. 3. 1 加载与卸载准则从单拉实验可以看到,进入塑性变形以后,加载则有新的塑性变形产生;卸载的εσ-关系为弹性关系,那么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加载与卸载怎样表示?可以从等效应力、加载曲面方面加以阐述(图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