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金属塑性变形的物性方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章 金属塑性变形的物性方程
物性方程又称本构方程,是εσ-关系的数学表达形式。弹性变形阶段有广义Hooke 定律,而塑性变形则较为复杂。在单向受力状态下,可由实验测定εσ-曲线来确定塑性本构关系。但在复杂受力情况下实验测定困难,因此只能在一定的实验结果基础上,通过假设、推理,建立塑性本构方程。为了建立塑性本构方程,首先需弄清楚塑性变形的开始条件——屈服,以及进入塑性变形后的加载路径等问题。
§2.1 金属塑性变形过程和力学特点
2.1.1 变形过程与特点
以单向拉伸为例说明塑性变形过程与特
点,如图2-1所示。金属变形分为弹性、均匀
塑性变形、破裂三个阶段。塑性力学视s σ为
弹塑性变形的分界点。当s σσ<时,
σ与ε存在统一的关系,即εσE =。
当s σσ≥以后,变形视作塑性阶段。
εσ-是非线性关系。当应力达到b σ之后,
变形转为不均匀塑性变形,呈不稳定状态。
b σ点的力学条件为0d =σ或d P =0。经短暂的不
稳定变形,试样以断裂告终。
若在均匀塑性变形阶段出现卸载现象,一
部分变形得以恢复,另一部分则成为永久变形。卸载阶段εσ-呈线性关系。这说明了塑性变形时,弹性变形依然存在。弹塑性共存与加载卸载过程不同的εσ-关系是塑性变形的两个基本特征。
由于加载、卸载规律不同,导致εσ-关系不唯一。只有知道变形历史,才能得到一一对应的εσ-关系,即塑性变形与变形历史或路径有关。这是第3个重要特征。
事实上,s σσ>以后的点都可以看成是重新加载时的屈服点。以g 点为例,若卸载则εσ-关系为弹性。卸载后再加载,只要g σσ<点,εσ-关系仍为弹性。一旦超过g 点,εσ-呈非线性关系,即g 点也是弹塑性变形的交界点,视作继续屈服点。一般有s g σσ>,这一现象为硬化或强化,是塑性变形的第4个显著特点。
在简单压缩下,忽略摩擦影响,得到的压缩s σ与拉伸s σ基本相同。但是若将拉伸屈服后的试样经卸载并反向加载至屈服,反向屈服一般低于初始屈服。同理,先压后拉也有类似现象。这种正向变形强化导致后继反向变形软化的现象称作Bauschinger 效应。这是金属微观组织变化所致。一般塑性理论分析不考虑Bauschinger 效应。
Bridgman 等人在不同的静水压力容器中做单向拉伸试验。结果表明:静水压力只引起物体的体积弹性变形,在静水压力不很大的情况下(与屈服极限同数量级)所得拉伸曲线图2-1 应力应变曲线
与简单拉伸几乎一致,说明静水压力对塑性变形的影响可以忽略。
2.1.2 基本假设
(1)材料为均匀连续,且各向同性。
(2)体积变化为弹性的。塑性变形时体积不变。
(3)静水压力不影响塑性变形,只引起体积弹性变化。
(4)不考虑时间因素,认为变形为准静态。
(5)不考虑Banschinger 效应。
§2.2 塑性条件方程
塑性条件是塑性变形的起始力学条件。
2.2.1 屈服准则
单向拉伸时,材料由弹性状态进入塑性状态时的应力值称为屈服应力或屈服极限,它是初始弹塑性状态的分界点。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屈服怎样表示?一般说来,它可以用下列式表示:
,,,,(T t f ij ij εσS )=0
其中ij σ为应力张量,ij ε为应变张量,t 为时间,T 为变形温度,S 为变形材料的组织(Structure )特性。对于同一种材料,在不考虑时间效应及接近常温的情形下,t 与T 对塑性状态没多大影响。另外,当材料初始屈服以前是处于弹性状态,ij σ与ij ε有一一对应关系。因此屈服条件可以表示成为
0)(=ij f σ或0),,(321=I I I f 或0),,(321=σσσf
若以ij σ空间来描述,则f (ij σ)=0表示一个包围原点的曲面,称作屈服曲面。当应力点ij σ位于此曲面之内时,即0)( 0)','(32=I I f 由于应力偏量满足0''''3211≡++=σσσI ,)','(32I I f 总是处在应力π平面上。这样屈服条件就可以用π平面上的封闭曲线来表示。若ij σ点落在该曲线上,表示ij σ满足屈服准则。若在这个应力状态上再迭加一个静水压力,这时在三维主应力空间中,相当于沿着等倾线移动的π面平行面,而应力点仍满足屈服准则。因此,在三维主应力空间中,屈服曲面是一等截面柱体。它的母线与直线321σσσ==平行。 0)(=ij f σ曲面到底是什么形状?不同的推理过程和实验可以得到不同的曲面形状。其中最为常用的是Tresca 屈服准则和Von Mises 屈服准则。 2. 2. 2 Tresca 屈服准则 最早的屈服准则是1864年Tresca 根据库伦在土力学中的研究结果,并从他自己做的金属挤压试验中提出以下假设:当最大切应力达到某一极限k 时,材料发生屈服。即: k =max τ (2. 1) 用主应力表示时,则有: []k 2 , ,max 133221=---σσσσσσ (2. 2) 当有321σσσ≥≥约定时,则有: k 231=-σσ (2. 3) 在主应力空间中,式(2. 2)是一个正六棱柱;在π平面上,Tresca 条件是一正六边形(见图2-2)。 (a ) 主应力空间的屈服表面 (b )π平面上的屈服轨迹 图2-2 屈服准则的图示 k 值由实验确定。若做单向拉伸试验,0,321===σσσσs ,则由式(2. 3)有2/s k σ=。若做纯剪试验,则有s s τσστσ-===321,0,,则可得s k τ=。比较后,若Tresca 屈服条件正确,则应有: k s s 22==τσ (2. 4) 对多数材料,此关系只能近似成立。 在材料力学中,Tresca 屈服准则对应第三强度理论。 在一般应力状态下,应用Tresca 准则较为繁琐。只有当主应力已知的前提下,使用Tresca 屈服准则较为方便。 2. 2. 3 Von Mises 屈服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