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概论·第一章历史学的学科性质
《史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备课讲稿
![《史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备课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b5b8ffed240c844768eaee19.png)
教学内容:
第一编史学本体论
第一章历史学的对象、结构和功能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明确历史学的对象、结构和功能,对史学本身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2.明确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充分发挥历史学的社会功能,克服史学危机论的影响。
教学要求
识记:历史,历史学,历史科学;历史记录;历史学的产生;历史学的分类;
教学要求:
识记:史学与哲学的关系。史学与文学的关系。
理解:史学与地理学的关系。
运用:如何利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知识进行历史学习和研究,试举例说明!
教学内容:
第一节史学与其他邻近社会科学学科的关系
一、史学与哲学的关系
(一)哲学对历史学的指导作用
(二)史学是哲学的重要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史学史学危机出现的原因;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运用:明确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充分发挥历史学的社会功能,克服史学危机论的影响。
教学内容
第一节史学概论的对象和任务
一、史学概论的对象
二、史学概论的任务
第二节史学概论的内容和范围
一、历史的本体论
二、历史的认识论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中西方从古到今最主要的史学观点、流派和史学思想及其演变过程。
2.在中西方史学发展的对比中,寻找中国传统史学存在的不足和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对中国史学进行反思。
3、吸取西方新史学的长处,拓宽历史视野,为以后新史学方法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要求
识记:纪事史学;修昔底德;神学史学;人文史学;马基雅弗利;理性主义史学;伏尔泰;历史哲学;维柯;兰克;克罗齐;柯林伍德;斯宾格勒;汤因比;天命历史观;五德始终”的历史循环论;“三统三正”的唯心史观;“六经皆史”的历史观;进化论历史观;“二重证据”法;“整理国故”;“层累说”
《史学概论》考试大纲
![《史学概论》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b8d8bacefe4733687f21aa4d.png)
《史学概论》考试大纲Ⅰ、考查目标、了解史学在发展中为自己提出的重要问题及其成就,认识当前史学工作面临的重大任务。
、明晰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史学这一学科的概述和回顾,明确历史研究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
、了解史学研究过程各个阶段在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不同特点。
Ⅱ、考查内容第一章导论一、史学概论的学科性质二、史学概论的研究对象及学科任务第二章客观存在的历史一、历史客观主义、历史相对主义及其评价二、兰克与兰克学派的主要观点,批判历史客观主义理论三、克罗齐及历史相对主义思潮,批判历史相对主义思潮四、历史科学的认识对象及与其他科学的认识对象的异同五、历史事实与历史规律的可认识性第三章主体化的历史一、主体化历史的含义及其与客体历史的关系二、历史科学的认识所具有的主体意识与其他科学之不同三、主体化历史与客体历史相吻合的条件及主体化历史与客体历史相背离的原因第四章历史学与历史科学一、历史学的概念、层次及形成、发展的大致历程二、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三、历史科学的概念及基本理论第五章历史学的社会功能一、历史学的认识功能的概念、内容二、历史学借鉴功能的概念、范围三、历史学教育功能的内涵四、如何全面地理解历史学的社会功能第六章史学工作者的基本素养一、史德、史学、史识、史才的内涵二、史学工作者的基本素养的培养途径第七章史料一、史料与史料学的概念二、史料学的任务与内容三、史料的分类、校勘四、史料考证的方法第八章历史研究方法一、史实分析法的一般方法二、史学分析方法的专门方法三、历史表述法的史著体裁四、心理史学方法和跨学科史学方法第九章史学论文写作一、史学论文的选题、写作与基本要求Ⅲ、考试方式和试题类型、考试方法:闭卷,分钟,满分分、试题类型: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Ⅳ、参考书目庞卓恒,李学智,吴英著:《史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年。
李隆国著:《史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年。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2af93920af45b307e8719797.png)
史学概论整理:林海103历史教育(1)班第一章历史、历史学与历史观第一节什么是历史一、历史包括和人类史“历史”一词,存在多种解释,主要的有两种:一是指已经发生了的过去的事;另一是指对以往事情的记载和研究,特别是对人类社会活动的记载和研究。
自然史是指自然界中无意识地发生过的一切、是自然界发展的客观存在。
人类史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及其规律;自从有了人类就开始有了人类的历史。
两者的特点:1、就是时间属性来说,两者都属于“过去”;2、两者都是客观物质世界的历史,不是所谓“精神”的产物。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人与自然始终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决定了人类史和自然史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
)两者的区别:1、自然界(如天体、地质、地貌、海洋、气候、物种等)的变化,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相比,历史时间的节奏显得十分缓慢。
2、自然史与人类史相比,在时间上要久远得多,在范围上也要广泛得多。
3、人类史是人类自己创造的,而自然史则不然。
二、人类客观存在的历史历史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已经过去的事物或现象,是客观世界以往的发展过程。
今天的人们既不可能从某种愿望出发使历史重演,又无法凭主观意识将其任意造铸。
但是人们可以认识历史、描述历史、诠释历史、领悟历史、探究历史。
历史是人类社会经历过的客观存在的过程,独立于认识者、研究者的主体意识之外。
历史虽然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但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呈现着一种延伸的过程。
历史有它自己独特的从低级向高级的运动规律,按照自己的内在逻辑而发展。
三、史家撰写的历史撰写的历史的基本要求是真实。
即撰写的历史,首先是符合客观历史事实的历史。
撰写历史的特点:1、无论是何人以何种形式撰写的历史,都是对客观历史的记载或描述,在这个过程中,会表现出某种主观性。
2、离不开前人留下的“思想的痕迹”和“行为的痕迹”。
3、是客观存在的历史在人的意识上的反映。
4、其过程是客观存在的历史,通过史学家的主观认识表现出来的过程。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0af84172b4daa58da1114a3d.png)
史学概论《史学概论》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结合具体史实,阐述了历史学科研究的基本问题。
第二,《历史导论》的综合性突出。
它既包含了历史学的基本理论,也包含了中外史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学史、学史的方法和史学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
第三,在反思中外史学成就和问题的基础上,力求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风格。
这是一个中国历史学家必须具备的学术气质。
第四,历史概论是当今中国史学家集体智慧的结晶。
它不仅反映了中国史学家对历史的基本认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史学发展的前沿。
1图书信息书名: 史学概论作者:李隆国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年07月ISBN: 9787301153659开本:16开定价: 28.00 元2内容简介《史学概论》基本是一本“史学入门手册”,介绍本学科基本的概念和范畴,结合大量普通历史学家的论著,介绍查找资料的门径,选题的操作,史料的阅读和理解;讲述考订史实,分析历史现象,写作合格论著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介绍史学传统,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试图沟通中西,搭建中西史家开展对话的共同平台。
《史学概论》是大学历史学科本科生基础课教材,分章节讲述了历史学的性质,学科特点,从事历史学研究需要训练,简要介绍了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
3图书目录第一章导论:史学概论源流一、起源于西方二、现代中国的史学概论三、当代中国的史学概论四、本书宗旨第二章历史、历史学家与历史学第一节历史一、史字源流二、过去与历史第二节历史学与历史学家一、历史学与科学二、观察历史的两种方式三、历史学科四、历史学家第三节历史学有什么用?一、史学之功用二、现代历史学的用途三、历史学与思维训练第三章历史研究的逻辑起点:史料收集第一节历史研究的起点第二节历史学只是史料学?一、过往史二、史料第三节史海导航:工具书一、现代学术与工具书二、知识的查阅三、书目四、史料学第四节史料分类法一、史料分类法概说二、二分法源流三、中国古代史料分类第五节史料收集程序举例第四章历史研究的实际起点:选题第一节问题的提出一、何谓选题?二、新手的有利条件与不足三、经验之谈四、三种系数第二节可行性调查一、可行性调查的范畴二、研究计划第三节历史学家的选题技巧一、小题大做二、举偶第四节作业选题第五章理解史料:传统辅助学科第一节传统辅助学科第二节年代学(Chronology)一、中国年代学二、公元纪年三、年代学与历史学第三节书学、文书学与档案学一、书学(Paleography)二、文书学(Diplomatics)三、档案学(Archives)第四节语言学(Philology)一、识字二、训诂三、翻译第五节校勘学(TextualCriticism) 一、校勘四法二、校勘新法三、校勘“怪圈”第六章理解历史现象:现代辅助学科第一节现代史学与社会科学第二节视野的拓展第三节新史料的利用:历史人口学一、马尔萨斯与现代人口史二、剑桥人口小组的研究三、中国人口史的实践第四节史学科学化:经济史第五节历史发生学:结构、文化与事件第七章考据第一节考据之缘起一、说考据二、中国考据传统三、西方考据传统第二节内部考据(Internalcriticism)一、文献二、标点三、读不通与获取信息第三节外部考据(ExternalCriticism) 一、时间二、地点三、作者四、史事第四节证据的运用原则一、确证、通识与阙疑二、意见性史料的利用三、尊重证据与考据的真精神第五节示例两则一、《辞海》“竹刻”条辨误二、“同观福音”源流第八章历史写作第一节历史写作与文章一、古代历史写作原则二、现代历史写作与叙事第二节从记载到研究一、记载与研究二、折中于记载与研究之间第三节现代历史写作一、论文的缘起二、学术规范三、论文写作技巧第九章传统中的史学第一节传统与史学一、静态传统与动态传统二、史学传统三、史学传统三重奏第二节史事的传统第三节口传与历史记忆……第十章历史是什么?——思辨的历史哲学第十一章历史学是什么?——分析的历史哲学后记。
史学概论1
![史学概论1](https://img.taocdn.com/s3/m/3bcd5608f12d2af90242e63f.png)
1历史这个词的几种不同含义?—是指已经发生了的过去的事;另一种是对已往事情的记载和研究,特别是对人类社会活动的记载和研究。
2了解什么是历史,什么是撰写历史以及之间的关系?历史包括自然史和人类史。
自然史是指自然界中无意识的发生过的一切,是自然界发展的客观存在。
人类史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及其规律。
历史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已经过去的事物和现象,是客观世界以往的发展过程。
历史是人类社会经历过的客观存在的过程,独立于认识者、研究者的主体意识之外。
撰写的历史,无论是何人以何种形式撰写的历史,都是对客观历史的记录与描述。
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将记录者描述者的思想观念渗透其中,会表现出某种主观性。
关系:历史和撰写历史是两个性质不同的两个概念。
历史指已经过去的事物现象或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撰写的历史(同上)历史和撰写历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却不是截然对立的。
历史是撰写历史的基础和认识源泉如果说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那么历史著述则是对这一过程的描述反映。
与客观历史相比,历史著述有着不同的含义和性质。
历史过程与历史著述有联系但却是两种意义和性质不同的东西。
优秀的历史著述能够正确的反映历史的本质。
离开客观历史本身,任何历史著述变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本。
3什么是历史学?历史学是研究历史矛盾运动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
4历史学的学科特征:1历史学是建立在翔实可靠的历史文献基础上,史学不等于史料。
史学的任务不是简单的堆史料进行记录、编纂和整理,而是在广泛收集、占有、鉴别史料基础上,揭示历史的真相,以便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比较准确地阐释历史矛盾运动的本质和规律。
2史学有着悠久的传统。
无论是中国史学还是西方史学都有着悠久的传统。
史学为保存人类的功业有不可磨灭的作用,对文明的传承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3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因人而异。
由于历史条件、社会经济地位、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差异以及史料的局限等因素。
4历史学的最根本任务是探求历史轨迹,揭示历史规律。
史学概论教学大纲
![史学概论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69327b52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73.png)
史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史学概论是一门以研究历史学科的性质、方法、理论基础和学科发展动态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导论。
本课程旨在通过对历史学的概况和基本概念的介绍,培养学生对于历史学的理论和实践能力,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历史学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史学概论的基本理论和学科范畴。
2. 理解历史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价值。
3.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学术写作和学术讨论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历史学的定义和性质- 历史学的定义- 历史学的发展历程- 历史学的科学性与人文性2. 历史学的研究对象- 人类社会历史- 历史事实与历史现象- 历史事件与历史过程3. 历史学的研究方法- 史料的搜集与整理- 史料的批判与评价- 选择、比较与分析方法4. 历史学的理论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心主义- 历史实证主义- 历史比较研究法5. 历史学的发展动态- 历史学派的兴起与发展- 当代历史学的新趋势- 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四、教学方法1. 授课法:教师通过系统的讲述,对历史学的概要内容进行阐述,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和发展动态。
2. 研讨法: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以促进对历史学概论的深层次思考和理解。
3. 培训法: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操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学实践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
4. 作业指导:布置相关阅读任务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学术写作能力和历史问题分析能力。
五、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考试:针对课程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进行笔面试。
3. 期末论文: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历史学相关主题进行研究,并撰写一篇3000字的学术论文。
六、教材和参考书目主教材:- 《史学概论》刘树藩、张琪编著参考书目:- 《中国史学史》黄钦椿- 《西方史学史》王亚非- 《史学基本问题》冯友兰七、教学进度安排第一讲历史学的定义和性质第二讲历史学的研究对象第三讲历史学的研究方法第四讲历史学的理论基础第五讲历史学的发展动态八、教学资源支持1. 图书馆及电子资源:学生可自行查阅与历史学概论相关的书籍、期刊和电子资源。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72a3f4f9700abb68a982fba2.png)
一、名词解释(6*5=30)(1)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看法,主要指人们对社会的起源、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及历史总体运动和一般规律的理论性概括。
它是史学的灵魂,是史学理论的核心内容。
(2)循环史观: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发展观念。
循环史观发源于古中国、埃及、印度、两河流域,而在中国有着重大的发展和体现,该观念早在战国时就已经有了,如孟子中的“五百年必有王者兴”。
它认为事物的发展只有量的变化,而没有质的飞跃,周而复始地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对实际是有害的。
(注意:该题是由本人自己解答的)(3)兰克学派:指以德国历史学家兰克为代表的史学派别。
该学派提倡秉笔直书与如实客观,通过史料批判检验,由此再现历史;其历史编纂出的历史著述特点是偏重叙事、描述,并非分析、概括,而这些特点虽有极大的积极意义,但过于绝对地看待历史的客观性,否认史家对史料及史著的渗入,研究范围较狭窄,方法较单一。
(4)年鉴学派:是自1929年以来主持、编纂《经济与社会史年鉴》的几代历史学家,所形成的一个法国史学流派。
经历三个阶段,即创建以费希尔、布洛克为创始人,发展在布罗代尔时代,转型是1968年之后。
这些历史学家反对以兰克为代表的旧的史学传统,主张把新的观念和新的方法引人历史研究领域。
他们的理论不仅震撼了法国的史学界,而且深刻影响了整个现代西方史学的发展。
(5)乾嘉学派: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一个学派。
主张将义理与考核相结合,以考核为手段去通晓文章、寻求义理。
乾嘉学派推崇汉代经说,遵循汉代经学研究,重视名物训诂、典章制度的传统。
代表人物有:戴震、段玉裁、王念孙。
(6)《廿二史札记》:是清代史学家赵翼的名著,是清代三大史学名著之一。
采用以史证史的方法,对历代正史作整体考察,对史著和历史现象、史实、事件、人物进行客观评价。
它总结历史变化规律,注意揭露历史上的弊政和当权者的罪恶。
(7)百衲本:书籍出版术语,是用同一种书的不同版片拼印或用一种书的不同版本拼配起来的书本。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5e342e2c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88.png)
第一章历史认识的过程和层次问题一、怎样理解历史认识的主体?(一)广义的历史认识的主体:广义的历史认识主体就是现实的人类。
除了那些还不能将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昨日之事与今日之事区分开来的婴幼儿之外,任何人,当他抱着某种目的或为某种需要所驱使去回顾以往、思索过去时,他就进入了一种历史认识活动,就成为一个历史认识的主体。
这种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广泛而普遍地存在着的历史认识主体,可以称为广义的历史认识主体。
历史认识的意义:根据历史认识安排自己的活动。
(二)狭义的历史认识的主体:1.对人类群体进行历史认识的必要性。
历史认识就是使我们能够架设一座从过去通向现在的桥梁,促使人们不仅对今天的,而且对明天的任务有所了解。
一个群体的现实活动的目的性、自觉性和有效性,取决于他们对自身历史认识的正确性和深刻性。
2.狭义的历史认识的主体的内涵与外延。
在人类群体中,在广义的历史认识的主体的基础上,产生了一批专门关心和记忆群体历史的人,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历史研究者或史学工作者,可以称为狭义的历史认识主体。
问题二、历史认识的客体包含哪几个层次?历史认识客体的三个层次(1)作为历史原型客体的延伸体的现实社会;(2)作为历史遗存客体的实物和文字史料;(3)隐藏在历史现实延伸体和遗存体后面的历史原型客体。
问题三、历史认识的形成要经历哪几个层次?这几个层次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历史认识的形成过程一、历史认识的第一层次及其与现实活动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人们不是出自无缘无故的好奇心的驱使去认识和研究历史的,而是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某种困惑或需要,驱使他们到历史中去寻求答案,才去认识和研究历史。
在历史认识的开始阶段,社会历史观的制导主要表现在促进认识主体确定历史认识的主题和主旨,提出可能的结论假设,从而确定搜集史料和史实的方向和范围第二,他从现实社会中感受到他觉得特别需要从历史中寻求经验教训的某些领域或问题,从而初步确定他要着手研究的领域或课题,甚至形成某种极初步的假设。
华南师大史学概论讲义
![华南师大史学概论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d743f21fb7360b4c2e3f64b3.png)
本科《史学概论》讲义目录第一讲,历史学的性质第二讲,为什么学习《史学概论》第三讲,如何实现史学的社会功能一,关于史学社会功能的几点误解二,史学工作者的分工三,美国史学的兼容并包与社会影响四.美国二十世纪的大众史学五,以上四者之间的关系第四讲,掌握历史文献的一般方法第五讲,社会调查与历史调查第六讲,口述史学第七讲,史学工作者的合理知识结构第一讲历史学的性质“历史”一词的三层含义,是循序渐进的:历史(记忆、口头)——历史感——史诗——文字的出现(与史诗一起,初具时间、空间、人、事、因果等基本史书要素)——史书——史书有了一定的量,史学出现。
历史学的性质:1,历史学与自然科学性质相同,大多数近代中国史学家持之。
2,历史学有别于自然科学的独特学科,何炳松为代表。
3,历史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胡适、张荫麟、刘节等为代表。
4,历史学纯粹是一门艺术,钱钟书。
5,历史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应当讲求实证和客观。
朱希祖。
6,历史学是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具体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7,从历史研究的过程看,从历史学与社会的关系看,历史学是科学、人文与艺术相结合的一门学科。
只有综合考虑才能明白它是三者的交集。
在实证研究阶段具有一般的科学特征;在历史解释、价值评价阶段,具有人学的特点,必须从社会出发,而社会是由具体的人构成的,因此,“人文”性质突出;在表述阶段,应当具有艺术性。
8,后现代与历史学参考著作与论文目录王晴佳、古伟瀛著:《后现代与历史学——中西比较》,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
陈启能主编:《西方历史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本书关于后现代主义的史著主要有,[法]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法]勒华拉杜里的《蒙塔尤》(又译为《蒙太尤》),[意]金兹伯格的《奶酪与蛆虫——一个十六世纪磨坊主的世界观》等。
海登·怀特著,陈永国、张万娟译:《后现代历史叙事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史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史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e2e870997e21af45b207a8a5.png)
《史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史学概论》英文名称:Outline of Historiography课程类型: 历史学专业基础课总学时:64 讲课学时:60学分:3适用对象: 历史学本科学生先修课程: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史学是一门对各种具体的历史研究活动及其内在规律进行探索的科学。
要学习和研究历史,就必须掌握或了解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
而《史学概论》则是致力于解决上述问题的一门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论水平、历史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及加强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和了解。
《史学概论》是大学历史专业学生学习历史的入门之学、基础之学,是大学历史系的专业基础课、骨干基础课。
该门课程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能力。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全面认识历史研究的基本理论,以增加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二是促进学生初步了解和具体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加强学生研究历史的基本能力和基本功,为其步入历史研究的殿堂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在加强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本要求:(1)在科学系统地阐述史学理论的基础上,抓住主要内容,突出重点部分;(2)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特别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系统传授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加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训练;(3)结合史实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人格培养和正确的历史观教育,激发学生努力成才,有所作为。
授课重点不在于详细讲述基础知识,而在于介绍认识历史、理解历史和分析历史的正确观点和多种途径及方法。
课堂讲解将贯彻“史论结合”与“少而精"的原则,通过对各种论点和重点理论和方法的介绍和讨论,深刻理解历史科学的特点和规律,掌握进一步发现和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学习这门课程,要注意几个方面的结合:全面把握与重点理解相结合、史论结合、课堂学习与讨论相结合、学习教材与读参考资料相结合,老师讲解与自学看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等。
史学概论第一章 第一节
![史学概论第一章 第一节](https://img.taocdn.com/s3/m/4728f73d192e45361066f52a.png)
(2)中世纪的西方基督教神学史观站主体地位 奥古斯丁(Augustine,354一430)他的历史观把上帝视 为决定人类全部社会历史进程的最高主宰,整个人类历史的 行程只不过是在实现上帝预先制定的计划;该计划把所有的 人分为“上帝的选民”和“上帝的弃民”两类,“上帝的选 民”属于“上帝之国”, “上帝的弃民”属于“尘世之国”, 也就是罪恶之国。 意大利神学家托马斯· 阿奎那承认“人天然是个社会的 或政治的动物”,承认人有自然的感性的欲求,而且是有理 性的动物。他承认人的各种欲求、理性对各种社会历史现象 产生着影响。但他最终还是把所有这一切社会历史现象的兴 废存亡的终极原因归之于上帝和天意,断言“天意要对一切 事物贯彻一种秩序。”一切现存的事物都由由神安排的” ( 《阿奎那政治著作选》,商务印书馆1982年出版,第99 页。)
知识要点: 天命——神学史观主导下的古代史学 人性——理性史观主导下的近代史学 唯物史观怎样指导历史学成为真正的科学 克服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偏颇,应对后现代主义的挑战,坚持历史学的科学方向
潜科学就是说它本身还不是科学,但具有一些可能发展成为 科学的潜在因素,或者说,只是科学的萌芽形态。 科学是揭示事物存在和变化的因果必然性规律、并能够通过 实践检验那些规律的知识体系。 历史学从潜科学发展成为现代科学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天 命-神学史观主导下的古代史学发展到人性-理性史观主导下 的近代史学,再发展到唯物史观主导下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 科学。
一、天命神学史观 1、定义;天命神学史观是一种唯心史观。它的突出特征是 把人。
人类最初的历史观,主要是神学历史观,即用神灵的意志来解释历 史过程的历史观。 神学历史观获得进一步发展,是从基督教的出现开始的。
中世纪神学历史观,变成了独占统治的意识形态。到了经院哲学家托 马斯•阿奎那的神学体系这种神学历史观的发展就到达了顶点。
史学概论·第一章历史学的学科性质
![史学概论·第一章历史学的学科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8007fde29e3143323968938e.png)
第一章历史学的学科性质所谓历史学的学科性质,讨论的是历史学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
西方争论二百余年,中国也有近百年之久,还将继续争论。
讨论此问题的必要性:不是为历史学争科学或艺术的称号,而是借此说明历史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弄清楚历史学应该研究什么,历史学者可以做什么,对历史学可以期待什么,不应该期待什么。
对历史学学科性质的认识,也影响研究者采取何种态度、方法从事历史研究。
此问题非文字游戏。
第一节历史学的科学化有关历史学学科性质的争论,始于历史学向自然科学看齐,将自己变成科学。
历史学的科学化在西方发生在19世纪,中国则在20世纪。
在古典时代历史学没有被视为科学。
古希腊,科学是求得真知的学问呢,历史知识不属于“真知”,人们将其与“诗”并列,由缪斯女神之一克丽奥掌管。
人们看重的是史学的艺术功能(陶冶情操、提升智慧、提供道德评判依据)。
史家没有因史学不能跻身于科学的行列而烦恼。
中世纪,在西方史学是神学的分支,旨在世俗世界里证明宗教神学的合法性,为神学作佐证与诠释。
18世纪自然科学获得飞速发展,数学、力学的发展实现了科学的第一次大综合。
牛顿提出的运动定律奠定了经典力学基础,实现了科学史上的革命。
化学、生理学、地理学等也相继成立。
这些改变了世界。
恩格斯说“18世纪综合了历史上一直是零散地、偶然地出现的成果,并且揭示了它们的必然性和它们的内部联系。
无数杂乱的认识资料得到了清理,它们有了头绪,有了分类,彼此之间有了因果联系,知识变成了科学,各门科学都接近完成,即一方面和哲学,另一方面和实践结合了起来。
18世纪以前根本没有科学,对自然的认识只是在18世纪(某些部门或者早几年)才取得科学的形式。
”(《马恩全集》第11卷第656~657页,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自然科学成为一切学问成功的典范,其他的学问向其看齐。
19世纪是“史之自觉”的世纪,史学要求摆脱哲学而独立,于是向自然科学看齐,将自己变成一门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开始科学化历程。
史学概论第一讲.ppt
![史学概论第一讲.ppt](https://img.taocdn.com/s3/m/5ced12e96f1aff00bfd51e34.png)
4/10/2019
历史学:记忆的储存方式
4/10/2019
历史观与历史哲学
• 历史观是对人类客观历史的概括性、总体性认识。 • 历史哲学是将某种历史观予以理论的、系统的论证。 • 二者的区别是历史观可以不作理论论证性的表述,可以寓 于其他历史撰述或散见于判断的表达。历史哲学也可称之 历史理论,解决诸如社会历史的根本性质、历史是否发展、 如何发展,历史发展的动力如何,历史发展的方向及有无 规律等重大问题。
4/10/2019
历史学的学科性质
• 7、从历史研究的过程看,从历史学与社会的关系看,历 史学是科学、人文与艺术相结合的一门学科。 • 只有综合考虑才能明白它是三者的交集。在实证研究 阶段具有一般的科学特征;在历史解释、价值评价阶段, 具有人学的特点,必须从社会出发,而社会是由具体的人 构成的,因此,“人文”性质突出;在表述阶段,应当具 有艺术性。
为什么学历史?
• 历史学的社会价值: • 案例——客家人 • • 祖先源流问题成为 日常生活经验的一部 分
为什么学历史?
• 历史学的社会价值: • 案例——客家人 • • 罗香林的《客家学导论》
• 追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顺德人黄节,于上 海保存会出版《广东乡土历史》,误据上海徐家 汇教堂所编《中国舆地志》提到“广东种族有曰 客家福佬二族,非粤种,亦非汉种”。
为什么学历史?
• 历史学的社会价值:
• 1、历史学是现在和过去永恒的对话。 • • “我们对现在的体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 有关过去的知识。我们在一个与过去的事件和事 物有因果联系的脉络中体验现在的世界。” • ——保罗· 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
4/10/2019
为什么学历史?
• 历史学的社会价值: • 案例——客家人 • 1)地域 • 2)方言群 • 3)近代族群
同等学历加试科目:《史学概论》
![同等学历加试科目:《史学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d0f1ee90551810a6f424867f.png)
同等学历加试科目:《史学概论》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2小时二、试题类型: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三、考试内容及要求:第一章导论一、史学概论的学科性质二、史学概论的研究对象及学科任务第二章客观存在的历史一、历史客观主义、历史相对主义及其评价二、兰克与兰克学派的主要观点,批判历史客观主义理论三、克罗齐及历史相对主义思潮,批判历史相对主义思潮四、历史科学的认识对象及与其他科学的认识对象的异同五、历史事实与历史规律的可认识性第三章主体化的历史一、主体化历史的含义及其与客体历史的关系二、历史科学的认识所具有的主体意识与其他科学之不同三、主体化历史与客体历史相吻合的条件及主体化历史与客体历史相背离的原因第四章历史学与历史科学一、历史学的概念、层次及形成、发展的大致历程二、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三、历史科学的概念及基本理论第五章历史学的社会功能一、历史学的认识功能的概念、内容二、历史学借鉴功能的概念、范围三、历史学教育功能的内涵四、如何全面地理解历史学的社会功能第六章史学工作者的基本素养一、史德、史学、史识、史才的内涵二、史学工作者的基本素养的培养途径第七章史料一、史料与史料学的概念二、史料学的任务与内容三、史料的分类、校勘四、史料考证的方法第八章历史研究方法一、史实分析法的一般方法二、史学分析方法的专门方法三、历史表述法的史著体裁四、心理史学方法和跨学科史学方法第九章史学论文写作一、史学论文的选题、写作与基本要求四、参考书目:庞卓恒,李学智,吴英著:《史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李隆国著:《史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史学概论1·绪论
![史学概论1·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965f2cdc6f1aff00bed51e51.png)
研 究 , 就 是 历 史 学 , 简
对 于 历 史 的 专 门 性
复 旦 大 学 葛 剑 雄 :
2012-9-7
制作人:朱玉票
23
河南大学周祥森在《历史学是什么:新时期几种史学定 义简议》文中说:
“历史学是一门整合型的社会科学,是历史 研究主体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提供的一般规律 指导下,运用一定的思维认识方式和手段,在 与历史客体发生互动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对历 史客体的分析研究,以理解其特殊规律和特点 的一种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 历史知识。”
2012-9-7
制作人:朱玉票
27
“历史学是一门科学,不多也不少。”
——柏里(Bury,1861_1927) 1902年,英国实证主义历史学家、剑桥历史学派重要 代表人物柏里(又译柏雷、布瑞)在任剑桥大学近代史讲 座钦定教授的就职演说《历史科学》中,正是以上述那句 话语作为结束语。这就是历史学家们探讨历史学是什么的 问题时引证得较多的一句名言。
梁启超
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 “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 动之本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 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 鉴者也。史的目的:求得真事实, 予以新意义,予以新价值,供吾人 活动之资鉴。”
近代 学者 的 主要 观点
英国历史学家柯林武德在《历史的观 念》中说:
近代 学者 的 主要 观点
2012-9-7
制作人:朱玉票
8
金毓黻《中国史学史》——
2012-9-7
制作人:朱玉票
9
刘节《中国史学史稿》——
2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2-9-7
制作人:朱玉票
1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历史学的学科性质所谓历史学的学科性质,讨论的是历史学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
西方争论二百余年,中国也有近百年之久,还将继续争论。
讨论此问题的必要性:不是为历史学争科学或艺术的称号,而是借此说明历史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弄清楚历史学应该研究什么,历史学者可以做什么,对历史学可以期待什么,不应该期待什么。
对历史学学科性质的认识,也影响研究者采取何种态度、方法从事历史研究。
此问题非文字游戏。
第一节历史学的科学化有关历史学学科性质的争论,始于历史学向自然科学看齐,将自己变成科学。
历史学的科学化在西方发生在19世纪,中国则在20世纪。
在古典时代历史学没有被视为科学。
古希腊,科学是求得真知的学问呢,历史知识不属于“真知”,人们将其与“诗”并列,由缪斯女神之一克丽奥掌管。
人们看重的是史学的艺术功能(陶冶情操、提升智慧、提供道德评判依据)。
史家没有因史学不能跻身于科学的行列而烦恼。
中世纪,在西方史学是神学的分支,旨在世俗世界里证明宗教神学的合法性,为神学作佐证与诠释。
18世纪自然科学获得飞速发展,数学、力学的发展实现了科学的第一次大综合。
牛顿提出的运动定律奠定了经典力学基础,实现了科学史上的革命。
化学、生理学、地理学等也相继成立。
这些改变了世界。
恩格斯说“18世纪综合了历史上一直是零散地、偶然地出现的成果,并且揭示了它们的必然性和它们的内部联系。
无数杂乱的认识资料得到了清理,它们有了头绪,有了分类,彼此之间有了因果联系,知识变成了科学,各门科学都接近完成,即一方面和哲学,另一方面和实践结合了起来。
18世纪以前根本没有科学,对自然的认识只是在18世纪(某些部门或者早几年)才取得科学的形式。
”(《马恩全集》第11卷第656~657页,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自然科学成为一切学问成功的典范,其他的学问向其看齐。
19世纪是“史之自觉”的世纪,史学要求摆脱哲学而独立,于是向自然科学看齐,将自己变成一门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开始科学化历程。
严格意义上的西方近代史学诞生于19世纪。
兰克被称为近代史学之父,实证主义史学的代表。
兰克的名言:“如实地说明历史”,是史学独立的宣言。
《拉丁和条顿各族史》序言指出:“历史向来把为了将来的利益而评论过去,教导现在作为它的任务,对于这样崇高的目的,本书是不敢想望的。
本书的目的不过是如实地说明历史而已。
”卡尔在《历史是什么》中指出:“德国、英国,甚至法国的三代历史学家在走入战斗行列时,就是这样象念咒文似的高唱这些有魔力的词句的:‘如实地说明历史’——这句咒文也像大多数咒文一样,编制出来就在于使他们释去一切重负,不再进行独立思考。
”(89页)而要如实地说明历史,一是抛弃以往史学的功用观,二是发明一套研究方法。
历史研究首先考证史料,其次以客观态度的理解史料和撰写史书。
如何使历史学变成科学:像自然科学家那样从事历史研究,以自然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要求自己。
科学包括两个步骤,首先是确定事实,然后是制定规律。
实证主义史学对第一步重视,对发展规律很少问津。
除发现事实,不对事实提问。
在实证主义史学看来,历史研究要遵循两个原则:对史料和史实的尊重,客观主义的研究态度。
历史研究的出发点是史料,历史著作句句皆有文献依据,考证工作地位重要。
朗格诺瓦、瑟诺博斯《史学研究法导论》:“历史由史料构成,史料乃往时人类思想与行为所遗留之陈迹……无史料斯无历史。
”历史写作要摒弃个人的好恶、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各类读者都满意。
阿克顿勋爵论及《剑桥近代史》时说:“我们的滑铁卢战役必须使法国人、英国人、德国人和荷兰人同样都满意。
如果不查阅作者名单,便没有人能看出牛津主教在什么地方停下笔,以后是费边恩还是加斯奎特,是李伯曼还是哈里逊接着写下去。
”实证主义史学对历史成为一门科学信心十足。
1902年英国历史学家伯瑞任剑桥大学近代史钦定讲座教授的就职演说的题目为“历史是一门科学,不少也不少”代表了这一信念。
历史学科学化,促进了史学的发展,大量资料整理出版,几乎全部历史在精确考证的基础上重写。
不足则是对史料极端重视,对思辨回报,史学沦落为史料学的危险。
研究范围集中在政治史领域,回避研究主体作用,试图机械地反映历史。
中国史学科学化始于20世纪。
傅斯年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可视为中国史学科学化的宣言。
他的名言:史学只是史料学,史学便是史料学,史学就是史料学。
“历史学不是著史,著史每多多少少带点古世中世的意味,且每取伦理家的手段,作文章家的本事。
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利用自然科学供给我们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以逢着的史料,所以近代史学所达到的范域,自地质学以致目下新闻纸,而史学外的达尔文,正是历史方法之大成。
”他的目的是将历史学建设成为像生物学、地质学那样的科学。
“我们高呼:一、把些传统的或自造的‘仁义礼智’和其他主观,同历史学和语言学混在一气的人,绝对不是我们的同志!二、要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乃是我们的同志!三、我们要科学的东方学之正统在中国!”历史研究的对象,傅斯年认为是史料。
“历史这个东西,不是抽象,不是空谈,历史的对象是史料。
离开史料也许成为很好的哲学和文学,究其实与历史无关。
必须利用各种手段扩充史料。
”历史学的进步在于史料的扩充。
第一,凡能直接研究材料,便进步,凡间接地研究前人所研究或前人所创造之系统,而不繁丰细密地参考所包含的事实,就是退步。
前者是科学的研究,后者是书院学究的研究。
第二,凡一种学问能扩张它的研究材料便进步,不能的则退步。
第三,凡一种学问能扩充其做研究时应用的工具的则进步,不能的则退步。
故历史研究,亦要利用直接材料,二要扩充研究的材料,三要扩张研究的工具。
“我们不是读书的人,我们只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材料。
”关于治史的态度,傅斯年认为必须客观,不能有任何主观成见。
甚至反对理论概括。
历史学的任务是利用各种工具从史料中探明史实,其他无需问津。
探明了史实的真相,就求得了科学真理。
对待材料的态度是“存而不补”,处理材料的态度是“证而不疏”。
一面主观成分渗入研究之中。
“我们反对疏通,我们只是把材料整理好,则事实自然鲜明了。
一分材料出一分货,十分材料出十分货,没有材料便不出货。
两件事实之间,隔着一大段,把他们联络起来的一切设想,自然有些也是多多少少可以容许的,但推论是危险的事,以假设可能为当然是不诚实的事。
所以我们存而不补,这是我们对于材料的态度;我们证而不疏,这是我们处置材料的手段。
材料之内使他发现无遗,材料之外我们一点也不越过去说。
”“历史本是一个破罐子,缺边掉底,折把残嘴,果真由我们一整齐,便有我们主观的分数加进去了。
”蔡元培为《明清史料》作序说“史学本是史料学,坚定的事实,只能得知于最下层的史料中。
”齐思和《论史学之价值》(《燕大月刊》1930年地7卷1~2期合刊)说:“历史是过去事实的客观的叙述,其中不能夹杂任何目的。
史学家作历史应该和化学家作实验报告具同样的精神。
”“历史可以激发人的感情,但这须是过去事实的自然底流露。
不能为了激发人的感情去编历史。
”在《史学概论讲义》中说:“史料者,乃历史知识之来源也。
史家之需要史料,犹之工业家之需要原料,化学家之需要药品,生物家之需要标本。
无史料则无历史。
”第二节自然科学对历史学的塑造柯林武德说:“近代史学研究方法是在他的长姊即自然科学方法的萌庇之下成长起来的。
”(《历史的观念》,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19页)历史学的科学化实质上是将自己同化于自然科学。
于是,史学在脱离哲学之后,有投入到科学的怀抱。
为使自己配得上科学的称号,处处以自然科学为楷模。
19世纪以来的历史学深受自然科学的影响。
1、历史学与自然科学一样,必须严格实证,第一位的工作是确立事实。
2、在确立事实之后,归纳出规律。
孔德试图将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中比比皆是的法则的科学理论照原样引进社会研究和历史研究中,以发现制约人类社会的“定而不移的法则”,就像牛顿等人发现自然规律一样。
恩格斯称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还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殊规律。
当然在具体的历史研究中,实证主义史学常止步于确定事实,在他们看来尊重事实本身就已经很科学了。
3、研究事物根源的重要性。
科学的胜利通过追查事物的根源取得的,史学也应如此。
历史的方法,胡适称之为祖孙法,顾颉刚以此发起古史辨运动。
4、与自然科学一样,历史学可以获得完全正确的知识。
只要有正确的方法,历史简直与自然科学同样明确。
正确的方法就是兰克发明的“语言学考据方法”与不偏不倚的治学态度。
第三节对历史学科学性的质疑首先对历史学为一门科学质疑的是生命哲学创始人狄尔泰、新康德主义哲学家文德尔班、李凯尔特等,他们在19世纪下半叶开始探讨历史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
实证主义史学视历史为自然科学一样的精密科学,留下了一个问题:历史真的是一门不折不扣的科学吗?狄尔泰(1833——1911)首先质疑。
在《精神科学引论》(1883)中,他强调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不同。
①研究对象不同。
自然科学研究的是物质,人文科学研究的是人的精神。
物质对研究者来说是外部的、客观的东西,而精神作为研究对象则是与研究主体同一的,任何研究总是一种精神活动。
②研究方法不同。
自然科学寻求的是客观的因果解释,而人文学科首先要求主观体验。
研究人离不开人的历史,研究人与人的历史依赖单纯的搜集、考订史料,客观地再现历史是做不到的,主观理解和体验重要。
“历史世界的第一性的要素就是体验,而主体在体验中,同自己的环境处于积极的、生动的相互作用之中。
这种环境作用于主体,同时也受主体的作用。
”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是主体与客体的不断对话,直观地体验与把握研究对象的内在精神。
文德尔班(1848——1915)对狄尔泰提出的问题进一步探讨,强调自然科学与人文——历史科学在研究目的、方法、结果之异。
自然科学研究一般规律,历史学研究事件。
“规律与事件同是我们世界观中最后的不可通约数,永远处于对峙状态中。
”自然科学是规律科学,历史学是事件科学,前者制定规律,后者描述特征,前者讲永远如此的东西,后者将一度如此的东西。
规律的知识具有外在的价值,而历史知识具有内在的认识价值。
历史学的价值在于帮助人类认识和了解历史。
“历史学拥有一项不可转让的形而上学权利,它的第一个伟大而坚强的感觉,就是要为人类的记忆保存这个在一去不复返的现实中成为过去的东西。
”李凯尔特(1863——1936)将价值作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区分的标志。
他继承文德尔班的观点,认为自然领域只有一般的东西,采取普遍化的研究方法,以形成普遍概念或规律。
人文领域只有个别的东西,采取个别化的方法,描述一次性的、特别的和个别的事物和现象。
“自然科学只缝制一套对保罗和彼得都得同样适合的、现成的衣服,因为这套衣服并不是按照这两个人的体形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