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翻译理论概览共69页文档
西方翻译理论
![西方翻译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f07f1a20eefdc8d376ee326a.png)
伽达默尔在哲学阐释学中指出理解的普遍性、历史性和创 造性; 他提出了“合法的偏见”、“效果历史”、 “视域融合”的精辟理论,解释了重译、 误译的许多翻译现象。
四.斯坦纳与阐释学
于1975年出版的《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After Babel :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被视作当代西方翻译 研究的里程碑式著作 在该书中,斯坦纳以海德格尔的阐释思想作为基础,提出了“理解 也是翻译”的观点,并将翻译的过程看做是阐释的运作,并把翻译 分为四个步骤,即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 他还认为语言的产生和理解过程就是一个翻译的过程, 翻译是语言的属性之一;不论语内还是语际,人类的 交流都等同于翻译。
小组成员:吴可梅,侯城城,洪问凤,申冰冰,李晴
一.阐释学(Hermeneutics)的定义及来源
定义:阐释学是一种关于理解。解释和应用的方法论学说。 来源: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和基督教的中世纪,在19世纪 形成独立的学科。基本意思是“通过说话来达意”因此它本身就具 有动态意识;用清晰的话语表达尚不清晰的意义。 Hermeneutics来源于Hermes(赫尔墨斯),他是负责解释、翻译神 旨、传达神谕的使者。
选文《阐释的步骤》
1.信赖(Trust):从一开始译者就相信文本“言 之有物”,翻译不会是空洞无用的行为。 当然信赖不是 一成不变的。当发现文中出现胡言乱语或空洞无物,不值 一译时,信赖就会动摇。 2.侵入(Aggression):每个理解行为必定 侵占其他(我们翻译的)实体。“用另一种语言书写的文 本在材料上变得更单薄,原作的光芒似乎被无遮无拦地穿 透译文语言织就的松松垮垮的帷帐。‘
二.阐释学的划分
在方法论的意义上,阐释学大致可以划分为传统阐 释学和现代阐释学。前者指的是由施莱尔马赫、狄 尔泰、E.贝蒂和E.D.赫希等人所沿用的阐释路线, 目的是达到对文本所表明的人的心理的一种理解, 寻求所谓普遍的、有效的阐释;后者则是一种可以 追溯到尼采,经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二发展起来的 另一种阐释方式,是一种所谓“否定性”的阐释学, 它设定的出发点恰恰就是普遍的、有效的阐释是靠 不住的。
《西方翻译理论史》课件
![《西方翻译理论史》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82e742d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c020416.png)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强调对原作的解构和重构,认为原作的意义是不确定的,需要通过解读和诠释来理 解。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主要包括德里达(Derrida)的解构主义思想和韦努蒂(Venuti)的异化翻译理论等 。
这些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翻译过程中需要对原作进行深入解读和诠释,挖掘其潜在意义,同时注重译作的 独立性和创造性。
文艺复兴时期的翻译理论
总结词
重视人文主义与修辞学
详细描述
文艺复兴时期的翻译理论强调人文主义精神,重视原文的意义和修辞特点的传达。这一时期的翻译理论注重语言 的自然表达和风格的再现,代表人物有伊拉斯谟、约翰·德莱顿等。
03
近代翻译理论
理性主义翻译理论
总结词
强调翻译的准确性和忠实性
详细描述
理性主义翻译理论主张翻译必须准确 传达原作的意义,强调忠实性。它认 为翻译是语言的逻辑分析和推理过程 ,要求译者具备语言学、逻辑学和修 辞学等方面的知识。
总结词:重视翻译实践和经验 总结词:提倡意译 总结词:重视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
详细描述:经验主义翻译理论强调翻译实践和经验在翻 译过程中的重要性。它认为翻译是一种技巧,需要通过 实践不断积累经验,提高翻译水平。
详细描述:经验主义翻译理论主张意译,认为译者应该 根据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进行适当的调整, 以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
功能派
功能派强调翻译的目的性和功能性,关注译文在特定语境 中的交际功能,主张根据翻译目的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和 技巧。
文学派
文学派强调译文的文学性和创造性,关注译文的审美价值 和艺术效果,主张译文应保持原文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
文化派
文化派强调翻译的文化交流性质,关注译文中文化信息的 传递和解释,主张译文应反映原文所处的文化背景和社会 环境。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2a0590eeaeaad1f346933fd2.png)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翻译理论在现代尤其是20世纪50世纪以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熟知翻译理论对我们的翻译实践和翻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会有重要的帮助和价值。
鉴此,这里将简单介绍西方的翻译理论。
西方翻译研究可以粗略地分成五个部分:1.20世纪前的翻译理论2.语言学中心阶段3.系统翻译理论4.文化研究的面面观5.翻译的哲学理论6.综合性学科翻译研究一.20世纪前的翻译理论背景知识20世纪以前的漫长时间里,翻译理论建立在语文学基础之上,许多哲学家,语文学家,作家和诗人研究的重心是如何翻译经典文学作品。
1.核心A、直译与意译的交锋B、忠实,精神和真理的定义2.代表人物A. 西赛罗他坚持他是以演说家而不是以解释者来翻译的。
他倡导意译B.哲罗姆他采取意译而不是直译的翻译方法C.多雷他提出了翻译五原则D.约翰德莱顿提出了翻译三分法:逐字对译,活译,拟作E.亚历山大泰特勒在他的文《翻译的三原则》中提出了翻译的三个原则F. 马丁路德通过翻译将精英通俗化G.施莱尔马赫提倡保留原作的原味H.弗朗西斯纽曼强调原作的异味I. 马修阿诺德提倡透明的翻译方法二.语言学中心阶段背景知识在20世纪初,索绪尔提出了普遍语言学理论,既为语言学提供了基础,也促使了翻译的语言学研究的建立。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布卢姆菲尔德的结构语言学及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都为翻译理论家进行语言学方向的翻译研究提供了基础。
主要理论1:对等和等效(1950s-1960s)1.代表人物(1)罗曼雅各布逊A.描写了翻译的三类型: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B.提出语际翻译指用一种语言替换另一种语言种的整个信息C.强调对等的差异性(2)尤金奈达A.提出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B.提出著名的读者反应理论C.他的理论以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为基础(3)皮特纽马克A.提出语义对等和交际对等(4)韦内科勒A.区分了对应和对等B.描写了五种对等:外延意义,隐含意义,文本规则,语用及形式对等主要理论2:翻译级转换理论(1950s-1970s)1.翻译级转换:将原语翻译到目的语过程中发生的语言方面的小改变。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课件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1b917c1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28.png)
翻译科学之父切斯特曼
总结词
翻译科学派创始人
详细描述
切斯特曼是翻译科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将 翻译研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翻译 的“五步骤”理论,即分析、转换、重构、 验证和接受。切斯特曼的翻译理论强调了翻 译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对后来的翻译研究产 生了重要影响。
翻译等值论者尤金·奈达
总结词
功能对等理论创始人
诸如许渊冲、杨宪益等,都是文学翻译领域的杰出代表。
商务翻译
商务翻译
商务翻译是指将商务文件、合同 、协议等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 种语言的过程。商务翻译要求翻 译者具备专业的商务知识和语言
表达能力。
翻译要点
商务翻译的要点是准确、专业、 严谨,确保译文在商务场合中能
够被准确理解和使用。
实际应用
商务翻译在实际应用中非常重要 ,例如国际贸易、投资、法律等
01
西方翻译理论的挑 战与未来发展
文化差异与翻译的挑战
语言与文化差异
翻译过程中,语言和文化差异是最大的挑战之一。译者在 翻译过程中需要充分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 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
文化意象的传递
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准确传递原文中的文化意象是一个重 要的问题。译者需要充分了解两种文化,避免因文化差异 造成的误解和歧义。
01
强调译本的功能和目的,关注译本在目标文化中的接受度。
多元化翻译理论的涌现
02
包括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等,关注译本与
权力、性别等议题的关系。
翻译与跨文化交际的结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3
强调译本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关注文化差异的处理和传递
。
01
西方翻译理论的主 要流派
西方翻译理论
![西方翻译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4046e739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05.png)
西方翻译理论西方翻译理论简介中西译论因其不同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和语言文化习惯形成了彼此相异的译论体系。
西方翻译理论有着严格的方法论、精确的理论描述、细腻和定性定量的分析。
战后西方翻译研究更是欣欣向荣,翻译流派异彩纷呈,翻译大家层出不穷,翻译思想、翻译方法、研究角度日新月异。
译介和引进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成果,加强中西译论的交流与对话,无疑对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研究大有裨益。
正如奈达所说,翻译理论应“兼容并包,利用多种手段来解决翻译中的种种难题”。
积极地了解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沿革、现状与发展趋势,打破翻译研究的地域、学科、流派的限制,形成跨学科综合、多元互补的研究格局,汲取一切译论的研究成果,这无论对初涉译事的后生或对有相当经验的译者应该说都不无裨益。
西方翻译理论也包括古典译论、现代译论、当代译论,尤其是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更是流派林立,如美国翻译培训派:策德内斯:创立培训班的前提、里查兹:翻译的理论基础、庞德:细节翻译理论、威尔:翻译的矛盾;翻译科学派:乔姆斯基:语言的“内在”结构、奈达:翻译中的生成语法、威尔斯:翻译的科学、德国翻译理论的发展趋势;早期翻译研究派:俄国形式主义的影响、利维.米科和波波维奇、霍姆斯、勒非弗尔、布罗克与巴斯奈特;多元体系派:传统语言学和文学界限的瓦解、通加诺夫:文学的演变、佐哈尔:系统内部文学的联系、图里:目标系统;解构主义派:福科:解构原文、海德格尔:重新认识命名、德里达:系统的解构主义理论、解构主义理论的影响、解构与创译。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大家包括奈达(三个发展阶段、对等概念、逆转换理论)、卡特福德(翻译的语言学、翻译的界定与分类、翻译等值的条件与可译性)、威尔斯(翻译是一门科学、翻译是交际过程、翻译方法的定义与分类、文本类型与翻译原则)、纽马克(语义结构、翻译原则、文本类型与翻译方法)、斯坦纳(翻译是理解的过程、语言的可译性、翻译的步骤)、巴尔胡达罗夫(翻译的定义及实质、翻译理论的定位、语义与翻译、翻译的层次)、费道罗夫、v.科米萨罗夫的翻译理论、穆南(语言与意义、“世界映象”理论与可译性、意义交流与翻译、可译性与限度)、塞莱丝柯维奇和法国释意理论(释意的基本问题、翻译程序与评价标准、释意理论与翻译教学)。
西方翻译理论
![西方翻译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712fc75abe23482fb4da4cf2.png)
罗曼.雅科布逊Roman Jakobson
原籍俄国,后移居捷克;二战时迁至美国, 加入美籍。作为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对 翻译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论翻译的语 言学问题》(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之中。文章从语言学的角度, 对语言和翻译的关系、翻译的重要性、以 及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作出了详尽的分析和 论述。自1959年发表后,此文一直被 西方理论界奉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
尤金.奈达Eugene Nida
因此,如按照英汉两种语言字面上的对等来翻译, 原句译为“他靠传染来思维,象感冒一样获得思 想”,这样,原文的真正意义就无法清楚地表达。 事实上,在汉语中很难找到一个完全与英文对等 的句型来表达同样的内涵。于是,译者将源语的 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的表层结构,即用目的语 中相应的词汇直接说明、解释原文的内涵,以使 译文读者更易接受译作。根据奈达的翻译理论, 文化差异的处理是与从语义到文体将源语再现 于目的语紧密相联的。只有当译文从语言形式 到文化内涵都再现了源语的风格和精神时,60、70年代,德国译学界受结构主义语言 学的影响,形成了以纽伯特(A. Neubert)、卡德 (O. Kade)维代表的莱比锡派(the Leipzig School) 和以威尔斯(W. Wilss)为代表的萨尔派 (Saarbrücken School)。前者立足于转换生成语 法,在翻译中严格区分不变的认知因素与可变的 语用因素;后者是奈达学说的追随者,主张建立 翻译科学。 功能派翻译理论在这时兴起,针对翻译语言学派 中的薄弱环节,广泛借鉴交际理论、行动理论、 信息论、语篇语言学和接受美学的思想,将研究 的视线从源语文本转向目标文本。目的论影响深 远,功能学派因此有时也被称为目的学派。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128a7c50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f9.png)
05
西方翻译理论的应用领域
文学翻译
文学翻译的特点
文学翻译具有艺术性和创造性, 要求翻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 、广博的文化知识和较高的审美 情趣,能够准确传达原文的情感
和风格。
文学翻译的难点
文学翻译的难点在于如何处理语 言的韵律、修辞、意象和象征等 方面,要求翻译者具备较高的语
言转换能力和文化素养。
翻译的定义与分类
翻译的定义
翻译是指将一种语言中的文本 或思想以另一种语言的形式进 行再现的过程。
翻译涉及对原语言的理解、表 达和传达,以及在目标语言中 构建相应的语义和语境。
翻译旨在促进不同语言和文化 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翻译的分类
01
02
03
文学翻译
涉及文学作品、散文、诗 歌等文学作品的翻译。
非文学翻译
日期: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汇报人:
目录
• 西方翻译理论的历史与发展 • 翻译的定义与分类 • 西方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 • 西方翻译理论的主要流派 • 西方翻译理论的应用领域 • 西方翻译理论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01
西方翻译理论的历史与发展
翻译理论的起源
古希腊罗马时期
翻译理论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 ,当时的翻译家提出“字面翻译 ”和“精神翻译”两种方法。
Investment Agreement》、《Sales Contract》等,都是西方翻译理
论在商务翻译领域的经典案例。
口译
口译的特点
口译具有即时性和交互性,要求翻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功 底、敏捷的思维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准确传达说话人 的意思并促进双方交流。
口译的难点
口译的难点在于如何处理语言的口语化表达、口音和语速 等方面,要求翻译者具备较高的语言转换能力和快速反应 能力。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606ee970f61fb7360a4c652a.png)
A. 她提出了后殖民翻译理论,认为翻译在殖民过程和殖民形象 中扮演了积极的作用
B.她倡导要让少数人显现出来 (4) 巴斯内特
A.她使推动翻译向文化转向的最具影响力的理论家。她的关于翻译 文化研究的最重要的著作是《翻译研究》和与勒弗维尔合著了《翻译,历 史与文化》 (5) 赫曼
A.提出语义对等和交际对等 (4) 韦内科勒
A. 区分了对应和对等 B. 描写了五种对等:外延意义,隐含意义,文本规则,语用及形式对
等
主要理论 2:翻译级转换理论(1950s-1970s)
1. 翻译级转换:将原语翻译到目的语过程中发生的语言方面的小改变。 2. 代表人物 (1) 韦内和达贝尔
在韦内和达贝尔的模型(1958)中,他们定义了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 俩种翻译策略
1. 代表人物 (1) 罗曼雅各布逊 A. 描写了翻译的三类型: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 B. 提出语际翻译指用一种语言替换另一种语言种的整个信息 C. 强调对等的差异性 (2) 尤金奈达 A. 提出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 B. 提出著名的读者反应理论 C. 他的理论以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为基础 (3) 皮特纽马克
(4) 克里斯丁恩诺德 A. 他提出了以翻译为导向的文本和文本分析是一种更关注原语的功
能分析法
主要理论 4: 话语和语域分析
话语分析成为以语言学为中心的翻译理论家热衷的话题,并成为一种 分析语言结构和文本意义的有效的方法
1. 代表人物 (1) 豪斯
A. 她重新在其早期的模式中嵌入了韩礼德的语域分析中的语场,基调及 模式
1. 代表人物 (1)埃文佐哈尔
A. 他发展了多元系统论并强调翻译文学是作为一个系统运作的。 B. 他指出了翻译文学在多元系统中的地位决定了其翻译方法
西方翻译理论概述
![西方翻译理论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f2f96b66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17.png)
04
西方翻译理论的应用与实践
文学翻译
01
02
03
文学翻译注重传达原作的艺术风 格和语言魅力,强调译文的流畅 性和可读性。
文学翻译要求译者具备较高的语 言素养和审美能力,能够准确传 达原作的情感和意境。
文学翻译的难点在于处理语言的 艺术性和文化差异,需要译者在 保持原作风格的基础上进行适当 的创新和调整。
翻译的忠实性
忠实性是指译本应忠实于原文本的信息和意图,尽可能地传递原文本的内 容和意义。
忠实性的实现需要译者对原文本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同时还需要考虑目 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等因素。
忠实性的重要性在于它保证了翻译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使得读者能够通过 译本获得与原文本尽可能一致的信息和感受。
翻译的创造性
跨学科研究
近现代的翻译理论研究开始关注跨学科的研究,将翻译学与其他学科如语言学、 文学、文化学等结合起来,拓展了翻译研究的领域和视野。
02
西方翻译理论的主要流派
语言学派
代表人物:尤金·奈达
1
2
核心观点:翻译的本质是传达意义,而非语言形 式的对应。强调翻译过程中对等词汇的重要性, 注重语言结构和语义分析。
3
主要贡献:提出动态对等理论,为翻译理论和实 践提供了重要指导。
文学学派
代表人物
01
乔治·斯坦纳、赫尔曼·施尔玛赫等
核心观点
02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转换,更是文化和文学的再创造。强调对原
作的理解和表达,以及译者的主体性。
主要贡献
03
推动了对文学翻译的深入研究,丰富了翻译理论。
文化学派
代表人物
01 苏珊·巴斯奈特、安德烈·勒菲弗尔等
文化交流的促进
第三讲 西方翻译史及翻译理论概述
![第三讲 西方翻译史及翻译理论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c37d4b253169a4517723a334.png)
英国
17世纪: 托马斯· 谢尔登(Thomas Shelton):译《堂吉诃德》 时,遇到难懂字句自我发挥,有高超的文学造诣, 使译文和原文一样优美。 查理斯· 科顿(Charles Cotton):译了蒙田的《散文 集》,是英译作中的一颗明珠,价值极高。 约翰· 史蒂文斯(John Stevens):与科顿同时代翻译 家中最勤奋的,大部分译作是历史著作和旅行记, 通过他的译作,英国人才开始对西班牙历史和文学 有较多了解
19世纪: 托马斯· 卡莱尔(Thomas Carlyle) :主要译作有歌 德的《海伦娜》等,英国读者了解到德国人当中 有一位天才作家,并认识到德国文学也有真正的 研究价值。 爱德华· 菲次杰拉德(Edward Fitzgerald):从波斯 语翻译奥玛· 海亚姆(Omar Khayyam)的《鲁拜集》 (Rubaiyat),是19世纪最杰出、也是英国整个翻 译史上最优秀的译作一。 翻译出版《鲁拜集》的主要贡献在于: 1、模仿原诗格律,为英语创立了一种新的诗体, 该诗体由四行组成,每行为五个音步,第三行不 押韵。 2、使英国读者了解到东方国家的一些情调。
1389年,英国的约翰.威克利夫(John Wycliffe)开始翻译最早的英文本《圣经》 特点:文字明白畅晓;为英语民族语言的统 一做出了贡献。
第四阶段:文艺复兴时期的翻译高潮
第四阶段:14世纪—16世纪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思想和文学革新的宏
大运动,西方翻译活动空前高涨 翻译活动深入到思想、政治、哲学、文学、 宗教等各个领域 一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一系列优秀的翻译 作品
西方古代第一部重要的译作
——希腊语翻译《圣经· 旧约》
《圣经旧约》:古代希伯来民族(古代的犹
西方翻译理论
![西方翻译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654958f627d3240c8447efd5.png)
A
11
尤金.奈达Eugene Nida
第三,如果形式的改变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的语 义和文化,可以采用“重创”这一翻译技巧来解 决文化差异,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上的对等。
“重创”是指将源语的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 的表层结构(郭建中,2000 , P67) ,也就是将源语
文章的文化内涵用译语的词汇来阐述和说明。 例如:“He thinks by infection , catching an opinion likea cold. ”“人家怎么想他就怎么想,就 像人家得了伤风,他就染上感冒。”(刘宓 庆,1998 ,P122)在此句的英文原文中,原文的内 涵并不是靠词汇的表面意义表达出来的,而是隐 藏在字里行间里。
A
14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阐释学Hermeneutics是关于理解、解释及其方法论的学 科,它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在希腊神话中, 赫尔墨斯(Hermes)是负责解释、翻译神旨、传达神谕的 使者。
古希腊时期的阐释学主要用于逻辑学和辩论术以及一些 宗教、文学经典著作的解释,其目的不外乎消除文本的 歧义和误解。
A
17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20世纪60、70年代,德国译学界受结构主义语言 学的影响,形成了以纽伯特(A. Neubert)、卡德 (O. Kade)维代表的莱比锡派(the Leipzig School) 和以威尔斯(W. Wilss)为代表的萨尔派 (Saarbrücken School)。前者立足于转换生成语 法,在翻译中严格区分不变的认知因素与可变的 语用因素;后者是奈达学说的追随者,主张建立 翻译科学。
20世纪初,索绪尔提出普通语言学理论,标志 这现代语言学的诞生,也为当代翻译研究的各 种语言学方法奠定了基础。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ec0414f2ad51f01dc281f18b.png)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中西译论因其不同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和语言文化习惯形成了彼此相异的译论体系。
西方翻译理论有着严格的方法论、精确的理论描述、细腻和定性定量的分析。
战后西方翻译研究更是欣欣向荣,翻译流派异彩纷呈,翻译大家层出不穷,翻译思想、翻译方法、研究角度日新月异。
译介和引进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成果,加强中西译论的交流与对话,无疑对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研究大有裨益。
正如奈达所说,翻译理论应“兼容并包,利用多种手段来解决翻译中的种种难题”。
积极地了解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沿革、现状与发展趋势,打破翻译研究的地域、学科、流派的限制,形成跨学科综合、多元互补的研究格局,汲取一切译论的研究成果,这无论对初涉译事的后生或对有相当经验的译者应该说都不无裨益。
西方翻译理论也包括古典译论、现代译论、当代译论,尤其是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更是流派林立,如美国翻译培训派:策德内斯:创立培训班的前提、里查兹:翻译的理论基础、庞德:细节翻译理论、威尔:翻译的矛盾;翻译科学派:乔姆斯基:语言的“内在”结构、奈达:翻译中的生成语法、威尔斯:翻译的科学、德国翻译理论的发展趋势;早期翻译研究派:俄国形式主义的影响、利维.米科和波波维奇、霍姆斯、勒非弗尔、布罗克与巴斯奈特;多元体系派:传统语言学和文学界限的瓦解、通加诺夫:文学的演变、佐哈尔:系统内部文学的联系、图里:目标系统;解构主义派:福科:解构原文、海德格尔:重新认识命名、德里达:系统的解构主义理论、解构主义理论的影响、解构与创译。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大家包括奈达(三个发展阶段、对等概念、逆转换理论)、卡特福德(翻译的语言学、翻译的界定与分类、翻译等值的条件与可译性)、威尔斯(翻译是一门科学、翻译是交际过程、翻译方法的定义与分类、文本类型与翻译原则)、纽马克(语义结构、翻译原则、文本类型与翻译方法)、斯坦纳(翻译是理解的过程、语言的可译性、翻译的步骤)、巴尔胡达罗夫(翻译的定义及实质、翻译理论的定位、语义与翻译、翻译的层次)、费道罗夫、v.科米萨罗夫的翻译理论、穆南(语言与意义、“世界映象”理论与可译性、意义交流与翻译、可译性与限度)、塞莱丝柯维奇和法国释意理论(释意的基本问题、翻译程序与评价标准、释意理论与翻译教学)。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357e0267e009581b6bd9ebc2.png)
语言学派翻译理论奥古斯丁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符号”理论,提出了语言符号的“能指”、“所指”和译者“判断”的三角关系,开创了西方翻译理论的语言学传统。
20世纪初,索绪尔提出普通语言学理论,标志这现代语言学的诞生,也为当代翻译研究的各种语言学方法奠定了基础。
虽然出现了各种不同流派的代表人物和理论方法,却存在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以语言为核心,从语言的结构特征出发研究翻译的对等问题。
一般认为,西方语言学派开始对翻译进行”科学“研究的标志是美国著名学者尤金.奈达Eugene Nida 于1947年发表的《论<圣经>翻译的原则和程序》(Bible Translation: An Analysis of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Aboriginal Languages)。
语言学派代表人物主要集中于英美,代表人物有奈达、卡特福德(J.C.Catford)、纽马克(Peter Newmark)、哈蒂姆(Hatim)等。
罗曼.雅科布逊Roman Jakobson原籍俄国,后移居捷克;二战时迁至美国,加入美籍。
作为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对翻译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之中。
文章从语言学的角度,对语言和翻译的关系、翻译的重要性、以及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做出了详尽的分析和论述。
自1959年发表后,此文一直被西方理论界奉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
雅科布逊的论述主要有五点:(1)翻译分为三类: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和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所谓语内翻译,是指在同一语言内用一些语言符号去解释另一些语言符号,即通常的“改变说法”(rewor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