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概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戏曲概论
第一章绪论
一、戏曲的起源
远源:a.宗教仪式、巫觋 b.上古宫廷徘优戏、皮影戏、傀儡戏
近源:a.百戏、散乐、社火 b.参军戏
宗教仪式、巫觋。源自人类的模仿、装扮天性(1894格罗赛《艺术的起源》描述原始部落的装扮活动、远古宗教仪式,也是一种巫术仪式,以猎兽仪式最常见、上古中古时期的宗教仪式)。
1.1上古宫廷俳优戏。上古宫廷俳优是我国最早的职业演员。
优戏之始:宋代高承《事物纪源》——夏桀始创优戏
1.2皮影戏
以灯烛弄影于屏壁,借以表演故事的一种艺术形式,因常以羊皮等皮革刻制人形供弄影之用,故称皮影戏。《前汉书》的《外戚传》等史料说明,皮影有可能源自汉武帝时期。
1.3傀儡戏
傀儡戏就是木偶戏,刻木为人形,靠人操纵,以歌舞动作表演故事。开始用于送葬或殉葬,汉代用于娱乐。汉代应劭《风俗演义》“京师宾婚嘉会,皆作傀儡” 。
1.4百戏、散乐、社火
汉代百戏:杂戏、歌舞的总称
隋唐散乐:同上,因其散在村野故称散乐
宋代社火:杂耍、鼓乐、杂戏的统称
1.5《东海黄公》
角抵戏节目;出自刘歆《西京杂记》;陕西关中一带百姓所创;表演时有化妆、道具、场景、人虎搏斗的舞蹈性动作、语言对白、矛盾冲突;标志着初始形态的戏曲审美要素基本形成。
剧情:东海人氏黄公,年轻时练过法术,能够抵御和制伏蛇、虎。他经常佩带赤金刀,用红绸束发,作起法来,能兴云雾,本领很大。到了老年,气力衰疲,加上饮酒过度,法术失灵。秦朝末年,东海出现白虎,自负的黄公仍想拿赤金刀去镇服它,可是法术不起作用,反被白虎咬死了。
1.6《踏谣娘》
出自《旧唐书.音乐志》,河南一带百姓所创,古代的一种曲艺形式,通常和皮影戏在一起表演,流行于民间。“妻悲诉每摇顿其身,故称踏摇娘,后称踏谣娘” 。演员可增至三人,加入个性化的对话和歌唱,形式自由,音乐元素和舞蹈元素大为增强。
1.7参军戏
宫廷俳优由原来的一个人谈笑逗乐,发展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物装扮故事的滑稽表演。《太平御览》:后赵时期石勒的参军。后被宫廷用来以羞辱代替刑罚惩治赃官。起先:赃官出场,一优执行嘲弄任务;随后:两优分别扮演赃官和嘲弄者;后来题材扩大,苍鹘、参军。科白戏,滑稽调笑。
2.1初步形态的戏曲
a.宋杂剧和金院本
为什么宋代才产生真正意义的戏曲呢?前朝重农抑商的政策,限制了大都市的形
成;宋朝取消了市禁、坊里制,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形成,迎合市民口味的通俗文艺形式——戏曲应运而生。
b.宋杂剧体制
杂剧的称呼不同于杂戏,就是指宋代时期特定的戏剧样式。戏剧角色有:末泥、引戏、副净、副末。开场引子称艳段,由末泥报告。次做正杂剧,分为两段。宋杂剧绢画《眼药酸》。
c.金院本
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院本、杂剧,其实一也”。杂剧在金代,被称作院本。黄河以东地区没有汴梁那样的大都市,演出时融入当地的民间娱乐风俗。用于民间堂会演出和神庙祭祀演出。剧目曲目减少。著名的院本有《范蠡》、《蔡伯喈》。
2.2 成熟的戏曲
出现于公元1120年左右。东南沿海,南戏。北方,金元杂剧。
二、戏曲的发展
1.1四大声腔:明初,南戏发展出四大声腔,余姚、海盐、弋阳、昆山。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
1.3京剧:清朝中叶,地方戏繁荣,京剧应运而生
2.0戏曲的基本类型
从声腔和音乐特点来划分:曲牌联套体、板腔体.曲牌联套体,曲牌对应曲调,如昆曲。板腔体,由一对具有对仗关系的乐句重复出现,推进情节进展,如京剧。戏曲与方言、地方音乐也有关系。如豫剧《花木兰》。
2.1戏曲的艺术特点
综合性:综合了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表演手段多样性、综合性;唱、念、做、打。
a.空间艺术
绘画:服饰雕塑:演员端然不动的形体展示
建筑:舞台布景(城墙);虚拟的建筑;演出场所——戏楼
b.时间艺术:诗歌、音乐、舞蹈
3.0比较西方的戏剧
西方戏剧虽然也是综合性的艺术,但是总是侧重于某一方面。
1.1诗剧
欧洲19世纪以前的剧本,大多以诗歌的语言来讲述故事,表情达意。《被傅的普罗米修斯》、《仲夏夜之梦》。
1.2歌剧
产生于16世纪末的意大利,虽然综合了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但是以歌唱为主。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曲组成。《蝴蝶夫人》、《茶花女》。
1.3舞剧
综合了音乐、美术、舞蹈于同一舞台空间的戏剧艺术形式,但侧重但是舞,通过舞蹈者的形体表现力来完成所有的戏剧要求。《天鹅湖》、《吉赛尔》、《希尔维亚》。
1.4话剧
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出现在19世纪中叶的欧洲。
五、唱、念、做、打
唱:四功之首,运用不同风格曲调来演唱,抒情风格较浓
念:诗歌化的对白、独白,与地域方言相关(韵白、本白)
a.韵白,用中州韵为读音、咬字、归韵的标准,形成了抑扬顿挫、高低有致的语调,
富有音乐性
b.本白,用方言讲(剧种发生地的方言)如,昆曲中,韵白雅,苏白俗。诗歌化的
念白。《琵琶记》。
做:程式化动作,从生活动作中提炼出来的。中国戏曲中最独特的表演语言,表现不同角色行为的规范化动作,如行走、骑马、摔跤、关门。起霸即为武将出征前的规范特征动作。趟马即为手持马鞭在马上驰骋,圆场、转身、挥鞭、勒马。舞蹈化的形体动作,称作身段,云手、抖袖、起霸、走边、云步。
打:战斗场面,对打、集体战争,舞蹈性的动作,写意非写实
常见武打与杂技动作,变脸、喷火、椅子功、托盘、吊毛。
六、写意虚拟
时空转换虚拟:《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主要是为了表现生活而不是再现生活。上台做自我介绍,直接跟观众进行交流。
剧情的虚拟。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而不是再现真实生活、历史,《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
角色的虚拟:脸谱化,最大可能淡化角色的个性。洁面,生旦略施彩墨。花面,净、丑以夸张的色彩和线条构成一种图形来改变演员的本来面目。脸谱起源于古代的行傩表演,标志人物性格、品质;放大演员形象。
七、了解戏曲的两种属性:案头、场上
两种鉴赏方式:以文学论、作艺术观
以文学论,了解作品背景、作家心态、时代内涵,避免简单化。
a欣赏故事的陈述方式和结构技巧,分析关目即关键情节,如《琵琶记》,采用双线并进的结构形式。
b把握戏曲构造矛盾冲突的技巧,戏剧本是冲突的艺术。
c了解戏曲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塑造人物是戏曲成功的关键。塑造人物的气质、性格主要靠语言。
2、作艺术观
第二章南戏
产生于温州,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始于北宋宣和年间。盛行自南渡,吸收了宋杂剧,各种民间艺术,以唱为主,唱念做打并用。繁荣自元开始,南北合套,元末明初达到鼎盛,出现《拜月亭》、《刘知远白兔记》、《荆钗记》、《杀狗记》、《琵琶记》一些名剧。明初:四大声腔,昆山、余姚、海盐、弋阳。
音乐,里巷歌谣是其曲调来源。曲牌,引子类(位于一组曲子前面),过曲(位于引子和尾声之间),尾声。角色,早期:生旦净末丑外帖。生、旦,正剧角色的男主角和女主角。净,俗称花脸花面,大多扮演性格、品行、容貌上有奇异之点的男性人物。
丑,喜剧角色。末,社会地位地下的次要人物,带有一定喜剧色彩,一般在开场时会出现。外,年老而有气度的男/女。贴,旦之外贴一旦,次旦。王骥德《曲律》:正生、贴生、正旦、贴旦、老旦、小旦、外、末、净、丑、小丑。共十一种。创作者,早期:下层文人(温州书会、永嘉书会、古杭书会),明代:文人参与整理创作成为文坛潮流题材来源。负心剧最多,如《赵贞女蔡二郎》、《张协状元》。篇幅较灵活,依据故事内容而定,结构的演出单元是“出”。开场是“客门问答”,末念诵诗说明剧情。下场是由剧中人念诵下场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