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的教育

合集下载

中世纪欧洲的教育和知识体系

中世纪欧洲的教育和知识体系

中世纪欧洲的教育和知识体系中世纪欧洲是一段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欧洲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经历了重大变革。

在这个时期,教育和知识体系也经历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

本篇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中世纪欧洲的教育和知识体系。

一、教育体系在中世纪欧洲,教育主要是由教会来负责的,教育体系也主要以教会学校为中心。

教会学校是提供教育的主要机构,这些学校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够阅读、书写、计算和学习拉丁文。

同时,教会学校还教授基本的宗教知识,培养学生的虔诚信仰和教徒精神。

除了教会学校,还有一些貴族和城市里为孩子们提供教育的私立学校,但这些学校数量较少,只有少数富裕人家的孩子能够接受教育。

在教育体系中,学生的年龄和学习阶段也是分明的。

首先是小学阶段,从7岁(或8岁)开始,一直学至12岁(或13岁)。

在小学阶段,主要教授基本的读写和算术。

接下来是文法学校阶段,由国王、贵族或教会的法学家授课,主要教授拉丁文文法、修辞和诗歌等;而上文法学校之后,是语言学校(极少数学生可以进入理学院),这个学校教授教父学、人道学、神学和数学等内容。

二、知识体系在中世纪欧洲,知识主要分为两类:宗教知识和世俗知识。

由于教会的专权和控制,宗教知识在中世纪欧洲的知识体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教会认为信仰是最重要的事情,相信宗教只有通过教育和培训才能让教徒们明白信仰的本质和重要性。

在中世纪欧洲,教会的权力得到了空前的增长,人们对神职人员和宗教学者的信仰和崇拜也日益增长,这都使得宗教知识的重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除了宗教知识,中世纪欧洲还有世俗知识。

在这个时期,自然科学尚未成为独立的领域,自然科学和哲学的研究不断受到宗教的干涉和限制。

而医学在这个时期的发展尤为迅速,这也是因为在中世纪欧洲,疾病和流行病时有发生,而当时的草药医生并没有太多的有效方法治疗疾病,因此医学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三、思想流派在中世纪欧洲,思想流派的发展主要有两个阶段。

外国教育史 中世纪西欧的教育

外国教育史 中世纪西欧的教育


可能性:
– 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们的经济力量不断增强,可有一定的 财力投入教育。 – 城市出现为中世纪大学的产生提供了适宜的生存土壤。
1、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原因
(2)东西方贸易的往来和“十字军战役”的促进, 使古代文明重回西欧。 (3)世俗政权与教皇之间的斗争,需要世俗统治者 去寻找理论根据,培养非教会人才,削弱教会 在西欧统治势力。 (4)经院哲学内部孕含着怀疑信仰、崇尚理性的新 思潮。
(二)文化教育特征
1、僧侣垄断了教育权,文化教育权成为僧侣 阶级的特权。 2、僧侣垄断了知识教育权,使教育本身带上 了强烈的宗教性。 3、政治上的严格等级决定了教育必然带上等 级的色彩。 4、教会学校几乎成为唯一的教学形式。
(三)教会教育和僧侣学校
1、学校性质:恩格斯指出:僧侣阶级是当时 “唯一受过教育的阶级”。因此,教会教 育成为中世纪早、中期的主要形式。 • 当时有三类学校:大教堂学校、僧院学校 、教区学校 • 三类学校有其共同的办学目的,一是培养 僧侣;其次是培养为教会服务的人员;再 次是向群众传播宗教。
意义
• 经院哲学产生的意义不在它本身.在提倡盲 目信仰、绝对笃从的时代,唯名论和唯实 论不同观点的出现,打破了中世纪意识形 态领域所崇尚的盲目信仰的思潮,使思想 领域出现了活跃的因素,产生了意识形态产 生了质的飞跃。
2、中世纪大学及其具体特征
• 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影响下,中世纪 大学出现了。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出现在意大利、 法国和英国等国家。 • 意大利: (那不勒斯南部)1131年,萨莱诺大学(医学院) (那不勒斯北部)1158年,博洛那(尼亚)大学 • 法国:1180年,巴黎大学(教会学校) • 英国:1168年 牛津大学;1209年,剑桥大学从牛 津大学中分离。

第四章中世纪时期的教育

第四章中世纪时期的教育
(二)城市学校 出现在12、13世纪,不是一所学校 的名称,而是为新兴市民阶层子弟开办 的学校的总称,主要有手工业行会开办 的行会学校和商人联合会开办的基尔特 学校。
第一节 中世纪西欧的教育
作为一种新型的学校类型,这些学 校具有如下共同特点: 1.在领导权上,最初大多由行会和商 人会开办,以后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管理 的加强,逐渐由市政当局接管。基本上 属于世俗性质。
第一节 中世纪西欧的教育
2.从内容上看,强调世俗知识,扩 大了学校教育内容,使学校教育为现实 生活服务。 3.从培养目标上看,主要培养新兴 手城市所需要的从事手工业、商业等职 业人才。虽然从程度上看主要是初等学 校,但也带有一定的职业训练的性质。
第一节 中世纪西欧的教育
到15世纪,几乎西欧所有的大城市 都开办了城市学校。城市学校的兴起和 发展打破了教会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是 中世纪西欧教育教育的一个很大进步, 对处于萌芽阶段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 成长起了促进作用。
第一节 中世纪西欧的教育
3.中世纪大学的教学与影响 中世纪大学,按学科划分一般有四个 学院,即文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和神 学院。学生一般在13、14岁时进入大学, 先学习文科5-7年,主要内容为七艺术和 亚里斯多德的著作,学完全部课程后, 通过考试和公开答辩,就可获得"学士" 或"硕士"学位。
第一节 中世纪西欧的教育
第一节 中世纪西欧的教育
中世纪大学的出现,无论在组织上 还是在思想上,都突破了教会对教育的 垄断局面,从而有益于世俗文化教育的 发展。 中世纪大学还是当时著名学者活动 的舞台和培养一代新人的基地,为文化 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为文 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运动奠定了基础。
第一节 中世纪西欧的教育

大学中世纪的教育教案设计

大学中世纪的教育教案设计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中世纪教育的背景、特点及主要形式,认识中世纪教育对后世的影响。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世纪教育历史的兴趣,增强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中世纪教育的背景和特点。

2. 中世纪教育的形式及其代表。

教学难点:1. 中世纪教育中世俗教育和宗教教育的差异。

2. 中世纪教育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中世纪吗?请简要介绍一下。

2. 引导学生思考:中世纪的教育是什么样的?有哪些特点?二、讲授新课1. 中世纪教育的背景(1)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基督教成为主流宗教。

(2)封建割据、战争频繁,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困苦。

2. 中世纪教育的特点(1)宗教教育为主,世俗教育为辅。

(2)教育形式多样化,包括宫廷学校、骑士教育、城市教育、行会教育等。

(3)教育内容以宗教、道德、文学、法律为主。

3. 中世纪教育的形式(1)宫廷学校:由世俗封建政权创办,主要培养贵族子弟。

(2)骑士教育:以培养骑士为主,注重武艺、礼仪、道德等方面的教育。

(3)城市教育:在城市兴起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以教授手艺、商业知识为主的教育形式。

(4)行会教育:以行会为单位,进行职业教育与颁发职业许可。

三、课堂讨论1. 世俗教育和宗教教育的差异。

2. 中世纪教育对后世的影响。

四、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中世纪教育的背景、特点及形式。

2. 引导学生思考:中世纪教育对后世有哪些影响?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中世纪教育有哪些特点?主要形式有哪些?2. 引导学生思考:中世纪教育对后世有哪些影响?二、讲授新课1. 世俗教育和宗教教育的差异(1)宗教教育以宗教教义为核心,世俗教育以实用技能和知识为主。

第四张 中世纪的教育

第四张 中世纪的教育

第四章西欧中世纪的教育教学目标:本章应在了解西欧中世纪经济、政治、思想意识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中世纪早期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的基本特点;中世纪后期大学的产生及其意义,以及城市学校的产生及其概况等。

教学时数:6学时考研大纲:1.基督教教育基督教的教育形式、机构和教育内容;基督教的教育思想。

2.封建主贵族的世俗教育宫廷学校;骑士教育。

3.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发展4.新兴市民阶层的形成和城市学校的发展西欧中世纪的时间界定:公元前800年,罗慕路斯兄弟在第伯河口建立了罗马城,逐渐形成了罗马国家。

经历了共和时期和帝国时期两个阶段。

罗马帝国后期,奴隶制生产关系已经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障碍,大批奴隶逃亡、怠工,出现大规模奴隶起义。

与此同时,外部又有日尔曼“蛮族”的入侵。

395年罗马帝国分为东罗马(拜占庭)和西罗马,476年西罗马被日尔曼所灭,1453年拜占庭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灭。

西欧封建社会从西罗马灭亡起,到17世纪中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止(1649年1月查理一世被处决,英国宣布为共和国。

),持续了1200年,(中国从公元前475到1840年鸦片战争)在其发展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5—11世纪为封建社会的产生和形成时期;11—14世纪上半叶,是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14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初期,是封建制度走向解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萌芽、不断发展和形成时期,即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

在世界史上,一般称前两个时期为“中世纪”(意思是处于古典文化和文艺复兴之间),把最后一个时期称为“文艺复兴”时期。

一、西欧中世纪早期(5世纪末—11世纪)的教育西欧的封建统治是在分封土地基础上形成的严格等级制度。

封建等级制的特征是封主与附庸的臣属关系。

国王在形式上是封建国家的首脑,也是全体封建主的最高“封主”。

国王把大部分土地通过“采邑”形式分封给宗教的和世俗的大封建主——公爵和伯爵;大封建主把土地留下一部分,其余的土地分给中等封建主——男爵和子爵,他们占有几个或几十个庄园;中等封建主也把土地留下一部分,其余的再分封给小封建主——骑土。

外国教育史第五章

外国教育史第五章

外国教育史第五章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第五章西欧中世纪的教育1、试述西欧中世纪教育的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

(1)西欧中世纪的教育的基本性质中世纪教育的基本性质是一种具有宗教性、等级性和世俗性的教育。

中世纪前半期,教育鸡机关被教育垄断,世俗教育被扼杀,学校附设在教堂,教育目的是培养僧侣及为宗教服务的专门人才。

同时,也向群众宣传,培养对宗教的虔诚信仰,僧侣教育与教民教育成为教育的主体。

教学内容主要是神学,教学方法采取注入式,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但信勿疑。

学校管理奉行禁欲主义,以残酷的体罚压制学生。

由封建主控制的宫廷学校则招收皇亲贵族子弟,培养治术人才。

9世纪末到12世纪,封建贵族重视骑士教育,以加强维护封建制度的武装力量。

中世纪后期,由于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各地文化的交流,促成了12世纪城市大学的产生和发展。

这些学校仿照手工业行会的形式组织起来,由师生共管,打破了教会的垄断和封建社会的闭塞局面。

(2)中世纪教育的主要特征①宗教性、神学性。

这是中世纪教育思想最为根本的特征。

这种特征又是由基督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完全控制以及基督教义成为中世纪西欧社会的意识形态这种红现实所决定的;②保守、发展缓慢。

无论与以前的希腊罗马时期相比,还是与以后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相比,中世纪都是一个教育思想相对贫乏和衰微的时期,因此发展较为缓慢;③开放性,普遍性。

受教育人群扩大,对教育的认识未分化。

(3)中世纪教育的意义①中世纪教育为西方文明发展留下了大量的遗产,形成了一个较大的学校系统,教育思想首先强调德育,为后来的德育提供了很多见解。

②提出了很多教学方面的合理的问题吧,如分班教学。

③中世纪教育家跃然推崇经院哲学,试图调和信仰和理性的矛盾,这偏偏为理性的发展打通了道路。

2、什么是教会学校?它在西欧中世纪社会中具有怎样的地位与作用?3、(1)教会学校的含义教会学校是中世纪时期基督教教育的主要形式,当时进教会学校读书的一般是僧侣子弟,其次是世俗封建主贵族次子以下的子弟。

第五章西欧中世纪的教育解析

第五章西欧中世纪的教育解析
1096年—1291年,天主教以维护基督教为名,展开了 8次宗教战争(十字军东征)。 16世纪,德国、瑞士、荷兰、北欧及英国等地发生了 宗教改革运动,产生了脱离天主教会的基督教新教教 会。领导人是马丁·路德、加尔文等人。他们建立了 新教和圣公会,脱离了罗马天主教。
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卡尔马斯曾经说过:“教堂是尘世之天 国,神们在这里生息活动。”
1054年
1453年
天主教
东正教 东罗马帝国灭亡
基督教诞生于公元1世纪罗马统治下的东地中海地区。 它的前身是犹太教,当时在巴勒斯坦和小亚细亚等地 的犹太人不堪忍受罗马统治者的残酷奴役,又无法争 脱苦难,于是在城市贫民中滋生了一种悲观情绪,期 望出现一位救世主,基督教便应运而生了。 基督教,是以新旧约全书为圣经,信仰人类有原罪, 相信耶稣为神子并被钉十字架从而洗清人类原罪、拯 救人类的一神论宗教。
312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宣布阪依基督教。 313年,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宣布“赐予基督 徒和所有的人以选择祈祷形式的自由,归还教会财产” 。从此,基督教便成为合法的宗教。
392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颁布敕令,禁止基督教 以外的所有宗教,基督教也自此上升到精神统治的特 权地位。 1054年经过色路拉里乌斯分裂,基督教分裂为公教 (中国称之为天主教)和正教(中国称之为东正教)。
三、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经院哲学的发展
(一)中世纪大学 • 产生背景
• 大学的形成
• 特点:国际性、自治 • 领导体制:学生大学、先生大学 • 学位制度:硕士、博士 • 分科:文、法、神、医
大学的形成
萨莱诺大学:医学(1231年)
波隆那大学:法律(1158年)
巴黎大学:神学 牛津大学:1168年 剑桥大学:1209年 海德堡大学:1358年 科隆大学:1388年

第五章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第五章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第一节
西欧中世纪的基督教教育
在西欧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基督教会成为一种举足 轻重的政治力量。它在意识形态上居于独尊的地位,并
起垄断了中世纪的教育。
一、教会学校
在中世纪,西欧的教会学校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修道院
学校、大主教学校和堂区(教区)学校。在这三类学校中,
修道院学校因其藏书丰富、管理严格等特点而成为最重要的
要学习内容,而神学则成为其他学科的“王冠”。
教师:多由修道士和其他神职人员担任。 教育方法:对学生的管教极为严格,棍棒和鞭条是学校的 必备品。
2、大主教学校和堂区学校
大主教学校又称大教堂学校或座堂学校,一般设在主教的
所在地,其性质和水平同修道院学校相近,学校设备和条
件比较好,学科内容也比较完备。 堂区学校一般设在牧师所在的村落,是对一般居民子弟进 行初步教育的一种形式。
在“学生组合”中,往往按照地籍,组成“同乡会”。随
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同乡会”又相互组合,形成更大的
区域性组织。“教师组合”主要形式是“系”或“教授 会”。这是按所教学科而形成的教师组织。 中世纪大学中更为重要的组织机构是学院。在中世纪大学 中,按学科划分一般有四个学院,即文学院、法学院、医 学院和神学院。其中,文学院是一种预备性质的机构,为 进入其他三个学院作准备。神学院则是地位最高的学院。
第五章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 兴前的近1000年,通称为“中世纪”(Middle-Ages)。这 是西欧封建制度从发生、发展到衰落的历史时期。西欧中世 纪教育就是指这一时期的教育。在整个中世纪,教会学校是 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机构,与教会学校并存的主要是世俗教育。
中世纪大学最初产生于12世纪的意大利、法国和英国。早 期中世纪大学通常是在原有的文化教育机构上建立起来的。 大学的前身有两种:一种是原有的对所有人的教育中心和 研究所;另一种是原有的主教学校,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就

中世纪的教育

中世纪的教育
/v_show/id_cb00XNDg3NDgzNDQ=.html 12世纪后意大利又成立萨拉尔诺大学,西班牙创立萨拉曼加大学,德国设
立海德堡大学,奥地利开办维也纳大学,法国成立了奥尔良大学等等。 14世纪末,欧洲已有47所大学,15世纪末达60多所,大学已遍布欧洲各
地。
欧洲“大学”原来的含义是人们组织起来的团体,逐 渐发展为专指由从事学习、教学和研究的人组织起来 的团体。在以后的形成过程中,渐渐形成了较为明确 的含义,指并非专由一个地区或一个阶层团体的学生, 而是由各个地方来的学生组成的学校。从事着神学、 法学和医学等的高等教育。
中世纪大学的组织与管理特点
(2) 教育目的:培养学生具有服从、贞洁、安 贫等品质。 (3) 主要学习内容:
圣经,通行的教材为《教义问答》,是基 督教教会对初信教者传授基本教义的教材,用 问答体裁写成。神学加上“七艺”构成了修道 院学校的主要学习内容,而神学则成为其他学 科的“王冠”。
(4) 教师:多由修道士和其他神职 人员担任。
使不朽的灵魂与上帝沟通。
• 阿奎那的知识观概括的讲,就是感性知识观、理性知
识观、神性知识观。感性知识是对物质的实物的知识, 感性知识可分外感性知识和内感性知识。
2、论教学
• 阿奎那十分重视教育教学的作用。在教 学过程中,必须运用符号作为媒介,教 学离不开语言、文字、图形和实物,知 识即寓于这些符号之中。
讲授(lectio)来自拉丁语动词阅读(lego),即阅读指定 的教材,由教师诵读教科书原文及其注解,学生逐字逐句 地笔记,授课的内容则被记录、整理为“注释集” (commentarius)。
论辩(quaestio)最初只是一种口头训练,后来演变为一种正式的 教学方法。在神学院,论辩又分为两种,即问题论辩 (quaestio disputata)和自由论辩 (quaestio quodlibetalis)。

第四章西欧中世纪教育

第四章西欧中世纪教育

基督教的神学教育

神学世界观 人生观(原罪说) 知识观(理性与信仰) 目的论
传播教义、争夺和培养信

中世纪的修道院
早期的教会学校
2.主教学校 设在主教所在地 招收贵族或高级神职人员的子弟 培养教会骨干 3.教区学校(堂区学校) 教堂所在的城市或村落 面向世俗群众 读写算、基督教的初步知 识
文化 知识
中世纪的骑士
骑士教育的阶段
3)14、15岁—21岁 侍从教育阶段

侍卫 侍候男主人(平时照料,战时从征)
忠于女主人(殷勤侍奉,谄媚崇拜)

骑士文学:《斯朗诺与小车骑士》
4)21岁 正式授予骑士称号 从骑士教育的过程可以看出,只是训练勇猛作战的本 领,培养服从、效忠封建主的武夫,却轻视文化知 识的学习。
2.骑士教育 1)骑士 骑士:封建主的侍卫、武夫 骑士制度:形成于11世纪,兴盛于12世纪 骑士精神:战争、宗教、侠义 2)骑士教育(特殊的家庭教育) 教育目的:培养英勇善战、忠君敬主的骑士
中世纪的骑士
骑士教育的阶段
1)出生—7、8岁 家庭教育 母亲教育 内容:初步宗教知识、道德教育、身体锻炼 2)7、8岁—14、15岁 礼文教育阶段(侍童) 义务:服侍男女主人 出入上层社会,学习社交礼节、行为规范、待人处事 之道。 体育 训练 学习基本知识、技艺(骑士七技?) 骑士七技:吟诗、音乐、下棋、骑马、游泳、枪剑、 角力
第一节 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育(500-1500)
一、西欧封建社会概况 封建社会内部等级森严 世俗封建主 国王 封建贵族 公爵 侯爵 伯爵 子爵 男爵 骑士 教会封建主 教皇 大主教 主教 修道院长 神甫 修士(修女)
世俗教育

第四章__中世纪时期的教育

第四章__中世纪时期的教育

第四章中世纪时期的教育公元395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逝世。

他在临终前,将帝国分为东西两国,分与两个儿子继承,东罗马定都君土坦丁堡,西罗马仍定都罗马。

公元476年罗马雇佣兵领袖日耳曼人奥多亚克废黜只有6岁的西罗马皇帝罗慕洛,西罗马帝国灭亡,许多蛮族王国侵入, 西罗马渐渐分裂成十个王国:东哥特王国(Ostrogoth,意大利东北部)、法兰克王国(Franks,法国)、布根地王国(Bourgogne,瑞士)、西哥特王国(Visigoth,西班牙)、苏维王国(Suebi或Suevi,葡萄牙)、汪达尔王国(Vandals,非洲北部)、伦巴地王国(Lombardy,奥地利)、盎格鲁撒克森王国(Anglo-Saxon,英国)、黑如莱王国(意大利本土) 、阿勒曼尼王国(Alamanni、Allemanni 或Alemanni,德国)。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以希腊、罗马文明为顶点的奴隶制社会在西欧的终结,西欧从此进入了封建社会。

西欧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多年。

其中公元5世纪到1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之前的这段历史,被称为中世纪。

中世纪的英文为Middle ages,最早使用这一概念的是意大利人文主义史学家比昂多,意为古代和近代之间的一个时代。

而其中又以11-12世纪为界分为中世纪早期和中世纪晚期。

在中世纪特别是早期,西欧的文化和教育于几乎全部为教会所垄断,古希腊、古罗马辉煌的文化成就为世人所遗忘,西欧的教育呈现出强烈的宗教色彩,处于衰退状态。

但在这一时期,东罗马建立了以君土坦丁堡为中心的拜占廷帝国,阿拉伯人则建立了伊斯兰教国家阿拉伯帝国。

当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教育在西欧遭到浩劫、西欧的文化教育处于衰退时,拜占廷和阿拉伯这两个帝国的文化教育却相对繁荣,它们不仅保存了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教育,而且吸收了东方文明古国如中国、印度的文化教育,表现出与这一时期西欧文化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并对西欧文化教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整个欧洲是通过“阿拉伯的亚里士多德”了解到希腊文化的。

第三章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第三章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写问答式的教材,叫学生背诵。
中世纪西欧学校的拉丁文课(J.Burckhardt,1979
(三)骑士教育
性质:骑士教育是世俗封建主的教育,它是封建制
庄园经济和封建等级政治的产物。(始于9世纪后
期,12世纪十字军东征达到高峰,14世纪走向衰落)
目的:就是训练能够骑马打仗,忠于封建主,懂得 宫廷礼节,善于讨好女主人的职业军人。 形式:家庭教育,都是在封建领主家庭里进行的。
(二)城市学校
性质:城市学校是由代表新兴市民利益的城市行政机关办 理的世俗性学校。城市当局决定学费的金额,选聘教师并 支付教师的薪金,确定儿童的入学资格。
类型:一种是由城市当局管理的拉丁文法学校,招生对象 主要是上层市民的子弟,学习管理工商业的知识和行会内 部的事务。 另外还有一种专为下层市民子弟设立的城市初等学校。 学习一般的读、写、算基本知识,用本族语言进行教学。 作用:城市学校的出现,是教育上的进步现象,它打破了 教会对教育事业垄断,削弱了宗教思想对人类精神束缚,
中世纪行会的职业训练(F.P.Graves,1919)
拜占廷和古代阿拉伯的文化教育
一、拜占廷帝国及其文化教育
二、阿拉伯的文化教育
一、拜占廷帝国及其文化教育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476年, 西罗马帝国灭亡,东罗马则建立了以君土坦丁堡为 中心的拜占廷帝国,面积包括巴尔干、小亚细亚、 叙利亚、埃及等,首都君土坦丁堡(现在的伊斯坦 布尔)是古代希腊移民建立的城市——拜占廷的旧 址,所以史称拜占廷帝国。 古代文化在西欧遭到浩劫、中世纪欧洲处于黑暗愚 昧的时代时,拜占廷的文化教育却相对繁荣,并且 延续了一千多年。
中世纪骑士教育图
十字军东侵出征图
十字军攻打耶路撒冷

中世纪教育名词解释333

中世纪教育名词解释333

中世纪教育名词解释333中世纪教育,是指在中世纪时期(公元5世纪到15世纪)所展开的教育活动和教育体系。

中世纪教育主要由教会掌握,以教会学校为中心展开。

以下是一些与中世纪教育相关的名词解释:1. 教会学校(Cathedral School):中世纪教会所设立的学校,以培养神职人员和僧侣为主要目标。

教会学校通常由大教堂或修道院管理,教授拉丁语、神学和教义等内容。

2. 古典教育(Classical Education):中世纪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以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经典文化为基础,注重人文教育和修身养性。

3. 修道院学校(Monastic School):位于修道院内部的学校,由修道院的修士教授,并培养修道士。

修道院学校注重神学和修道生活,也教授文法、修辞、逻辑等古典学科。

4. 文法学(Grammar):中世纪教育中的一个学科,指的是对拉丁语的研究和学习。

文法学包括词法、语法和修辞三个方面,是古代和中世纪教育的基础。

5. 教派学校(Parish School):地方教堂或教区设立的学校,由教会提供基本教育。

教派学校主要教授基督教教义、礼仪和阅读写作等知识。

6. 女子教育(Education for Women):中世纪时期,女子教育相对较为有限,大多数女性只接受家庭教育。

但一些贵族和富有家庭会为女儿提供教育机会,学习音乐、绘画、舞蹈等技能。

7. 方丈学校(Bishop School):由主教管理的学校,提供高等教育。

方丈学校注重神学、哲学和法律等学科的教授。

8. 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中世纪时期,一些手工行业如铁匠、木工等会通过学徒制度进行技能传承和教育,这属于一种职业教育。

中世纪教育在西方文化和教育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对后来的教育体系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世纪教育的主要特征

中世纪教育的主要特征

中世纪教育的主要特征1.宗教导向:中世纪教育的核心是基督教信仰和神学教育。

教育系统以教会学校和修道院为基础,修道士和僧侣在这些机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学生学习拉丁语、《圣经》,以及神学和哲学的基本概念。

宗教教育被视为通往永恒救赎的途径。

2.教育的社会角色:中世纪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有知识的神职人员,以满足教会对牧师和修道士的需要。

修道院学校是学习和传授知识的中心,也是维护知识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机构。

因此,中世纪教育具有明显的社会控制和意识形态的特点。

3.语言学习:中世纪教育强调学习和使用拉丁语。

拉丁语被视为宗教和学术知识的语言,并且在教育机构中被广泛教授和使用。

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拉丁语,以便能够理解和研究圣经、神学著作和哲学文献。

4.整体教育:中世纪教育注重全人教育,即培养身体、心理和智力的均衡发展。

学生接受各种学科的教育,包括文法、修辞学、逻辑学、算术、几何学、天文学、音乐等。

此外,体育、音乐和艺术也是教育的组成部分,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师生关系:中世纪教育中的师生关系非常严格和封闭。

学生被要求遵守严格的规定和纪律,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严厉而神圣的威权关系。

学生必须服从教师的指导,不准质疑或批评教师的教导。

教室中的教学方式以传授知识为主,而非以学生参与为导向。

6.知识传统:中世纪教育强调知识的传统和流派。

修道院学校的课程通常由特定的教材和著作组成,这些教材和著作在学生之间传统了几个世纪。

教学内容的传承和延续具有极高的重要性,对于学生来说,重点是记住和重复掌握已有的知识。

7.私人教育:中世纪教育是以私人方式进行的,即师傅与学徒之间进行一对一的教学。

学徒在师傅的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获得实践技能,并通过与师傅共同生活和工作来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

8.学术进步:尽管中世纪教育主要集中在宗教知识和福音传授上,但也逐渐出现了对其他学科的兴趣。

这种对学术进步的兴趣在中世纪学派的崛起中得到体现,他们对逻辑、哲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

中世纪世俗教育的主要形式 简答题333

中世纪世俗教育的主要形式 简答题333

中世纪世俗教育的主要形式在中国的中世纪,世俗教育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1.家庭教育:这是在中世纪早期最常见的教育形式。

父母或家庭中的长辈会教授孩子基本的读写能力和日常生活技能。

2.宫廷教育:这种教育形式主要服务于贵族家庭,强调礼仪、文学、艺术和军事技能的培养。

3.行会学校:随着城市的发展和行会的兴起,行会开始设立学校,为学徒提供与行业相关的技能培训,如手工艺、商业和法律知识。

4.城市学校:这是新兴市民阶层的产物,它不同于传统的家庭教育或行会学校,而是由市民自己创办的学校。

这些学校以读、写、算及商业、手工业相关的世俗知识为主,不仅扩大了教学内容,更是要求学习内容为现实服务,并以地方语教学,与以拉丁语教学的教会学校形成鲜明对比。

这些教育形式在中世纪的中国社会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当时的人们提供了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机会,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世纪的欧洲,世俗教育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形式进行:1.教会教育:中世纪的教会教育以培养神职人员为主要目标,同时也有助于形成一定的文化氛围。

教堂和修道院不仅是精神中心,也承担着部分教育功能。

2.宫廷教育:宫廷教育主要服务于王室和贵族子弟,注重培养统治者的礼仪和文化素养。

这种教育形式强调身份和地位,通常由专门的宫廷教师负责。

3.行会教育:随着城市的发展,行会组织逐渐形成,行会教育也随之兴起。

行会教育主要面向城市的工匠和商人之子,旨在传授职业技能和行业知识。

4.城市学校教育:随着城市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城市学校教育开始出现。

这些学校主要面向市民子弟,教授读写算等基本知识以及商业技能。

5.骑士教育:骑士教育是为培养骑士而设的教育形式,主要内容包括骑士的道德品质、军事技能以及富廷礼仪。

6.商人教育:商人教育主要面向商人之子,强调商业知识和实用技能的培养,例如算术、几何、天文等。

7.大学教育:中世纪晚期的大学教育逐渐发展起来,提供了更为系统和高层次的教育。

大学不仅是知识的殿堂,也是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的平台。

中世纪的教育

中世纪的教育

中世纪的教育一、中世纪教育概述二、中世纪教育的特征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在奴隶在奴隶和隶农不断起义以及北方日耳曼部族入侵的不断打击下崩溃,西罗马帝国灭亡。

这在欧洲历史上,标志着以希腊、罗马文明为顶点的奴隶制社会的的终结。

此次,西欧进入了封建时代。

西欧的封建社会延续的一千多年,其中5世纪末至1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之前的这段历史被称为中世纪。

中世纪一词最早由意大利人文主义史学家比昂多于15世纪提出来,指的是西欧5世纪至15世纪那一千年。

这段时间意为古典文化与文艺复兴两个文化高峰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到18世纪,中世纪一词被欧洲历史学家所普遍采用。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具体呈现出以下两个特征;(一)等级性封建社会的基础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封建统治者占有主要生产资料土地,农奴只有小块儿土地,甚至没有土地,而被束缚在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上,受到残酷的剥削。

封建主和农奴是封建社会的两个主要阶级,他们之间的阶级矛盾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

而在封建主阶级的内部,也存在着两种重要的等级关系:世俗封建主等级关系和教会内部的关系。

世俗封建主以分封土地为基础,在大小不同的封建主之间存在着严格而明显的主从关系,形成了封建主阶级内的不同等级。

其中,国王是最高的封建主,下有各级爵位的贵族,最低的一个等级是骑士。

而在欧封建主内部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基督教的高级僧侣,他们也可以看作是穿着道袍的封建主。

早在罗马帝国末期被奉为国教的基督教这时又成为适应封建统者需要的宗教了。

基督教教会拥有大量的土地,享有各项特权,通过征收十一税压榨农民的血汗,经济力量十分强大。

在政治上教会与国王以及贵族勾结在一起,通过宗教宣传维护封建制度的利益。

公元8世纪到11世纪期间,教会仿照世俗封建地主阶级的等级划分,也建立起教会内部的教阶结构:教皇为最高首领,下面包括大主教、主教、修道院院长、神甫和修士(女)的巨大封建堡垒,广大农民处于教会封建主和世俗封建主的重压之下,等级性是西欧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从而也使封建教育带有明显的等级性。

中世纪教育的主要特征

中世纪教育的主要特征

参考文献




李申申.简明外国教育史[M].开封:河南大学 出版社,1997 周采.外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8 贺国庆.欧洲中世纪大学[M].北京:人民教育 出版社,2009 胡金平.中外教育史纲[M].南京: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2010

三、职业性



修道院学校、主教学校主要的教育目的在 于培养教士。 宫廷学校是为了培养合格的王室成员、青 年贵族和宫廷官员。骑士教育是为了培养 具有骁勇悍猛、虔敬上帝、忠君爱国、宠 媚贵妇等品质的骑士。 中世纪大学在人才培养上也有很大的职业 性,它们训练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以后 从事法律、医学、教学这些世俗专业或献 身教会工作所用。
至于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教育差异就更不用说了受教育的是僧侣和封建主阶层的特权劳动者只能接受一点点浅陋的宗教教育或者根本不能接受教育
巴黎圣母院大教堂 (1163年—1345年)
中世纪教育的特征
一科学 都是宗教的奴。教会垄断了教育,只有僧 侣封建主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教会学校 几乎成为本时期唯一的教育机构。教学内 容以神学、宗教教义为主,古代的文化被 加以曲解以便为宗教服务。僧侣是法定的 教育者。因此,欧洲中世纪的教育具有强 烈的宗教性质。
四、学术性

学术性这点主要体现在 中世纪后期兴起的中世 纪大学中。中世纪大学 的产生促进了世俗知识 的发展,广泛传播了文 化知识,倡导了学术研 究的风气,还培养了一 批人文主义学者,为后 来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 革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只有随着大学的兴起,西 方文化才获得了它后来的 成就所依赖的那种新的理 智与科学的训练。 ——克里斯托弗·道森 《宗教与西方文化的兴起》
二、等级性

请结合材料分析中世纪的教育特点及其影响

请结合材料分析中世纪的教育特点及其影响

请结合材料分析中世纪的教育特点及其影响
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教育在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中世纪的教育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宗教化。

在中世纪,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传授宗教知识,培养虔诚的基督徒。

因此,教会在教育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教会学校是主要的教育机构。

2. 教育内容单一、极度注重经典。

中世纪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圣经》与拉丁文学,重点在阅读和背诵。

学生的精力主要放在掌握经典上,而忽略其他领域的知识。

3. 教学方式传统、死板、被动。

中世纪的教学方式主要采用阅读、背诵等方法,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教师的角色则是传授经验和知识,而不是引导、启发和激励学生。

这些教育特点对中世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宗教化的教育导致了社会对于世俗知识的盲区,阻碍了人类对科学与现实世界的认识。

其次,单一的教育内容和死板的教学方式造成了社会人才的匮乏,这个问题一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才得到解决。

最后,教育领域的教会垄断,使得教育和政治、经济领域一样,成为了教会对社会控制和影响的另一重要手段,深刻地影响了社会发展的进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世纪的教育一、中世纪教育概述二、中世纪教育的特征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在奴隶在奴隶和隶农不断起义以及北方日耳曼部族入侵的不断打击下崩溃,西罗马帝国灭亡。

这在欧洲历史上,标志着以希腊、罗马文明为顶点的奴隶制社会的的终结。

此次,西欧进入了封建时代。

西欧的封建社会延续的一千多年,其中5世纪末至1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之前的这段历史被称为中世纪。

中世纪一词最早由意大利人文主义史学家比昂多于15世纪提出来,指的是西欧5世纪至15世纪那一千年。

这段时间意为古典文化与文艺复兴两个文化高峰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到18世纪,中世纪一词被欧洲历史学家所普遍采用。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具体呈现出以下两个特征;(一)等级性封建社会的基础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封建统治者占有主要生产资料土地,农奴只有小块儿土地,甚至没有土地,而被束缚在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上,受到残酷的剥削。

封建主和农奴是封建社会的两个主要阶级,他们之间的阶级矛盾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

而在封建主阶级的内部,也存在着两种重要的等级关系:世俗封建主等级关系和教会内部的关系。

世俗封建主以分封土地为基础,在大小不同的封建主之间存在着严格而明显的主从关系,形成了封建主阶级内的不同等级。

其中,国王是最高的封建主,下有各级爵位的贵族,最低的一个等级是骑士。

而在欧封建主内部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基督教的高级僧侣,他们也可以看作是穿着道袍的封建主。

早在罗马帝国末期被奉为国教的基督教这时又成为适应封建统者需要的宗教了。

基督教教会拥有大量的土地,享有各项特权,通过征收十一税压榨农民的血汗,经济力量十分强大。

在政治上教会与国王以及贵族勾结在一起,通过宗教宣传维护封建制度的利益。

公元8世纪到11世纪期间,教会仿照世俗封建地主阶级的等级划分,也建立起教会内部的教阶结构:教皇为最高首领,下面包括大主教、主教、修道院院长、神甫和修士(女)的巨大封建堡垒,广大农民处于教会封建主和世俗封建主的重压之下,等级性是西欧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从而也使封建教育带有明显的等级性。

(二)宗教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教会不仅在经济上、政治上占统治地位,而且宗教神学也在思想领域居于统治地位。

恩格斯指出:“中世纪是从粗野的原始状态发展而来的。

它把古代文明、古代哲学、政治和法律一扫而光,以便一切都从头做起。

它从没落了的古代世界承受下来的唯一事物就是基督教和一些残破不全而且失掉文明的城市。

起结果正如一切原始发展阶段中的情形一样,僧侣们获得了知识教育的垄断地位,因而教育本身也渗透了神学的性质。

”教会作为西欧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极力“给封建制度绕上一圈神圣的灵光”。

大约从4世纪末到13世纪期间形成的基督教神学,包括一系列虚伪的说教,教会都利用来为封建统治的“神圣性”和“合理性”进行辩护。

在政治和国家的问题上,教会捏造了“君权神授说”,谎称君王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万民皆应服从他的统治。

在对待人生的看法上,基督教认为人带着“原罪”来到世间,因此在今生应历尽生活的磨难不断赎罪,死后灵魂才能上“天堂”。

这样的宗教说教,其实是为了掩盖阶级剥削和压迫,麻痹人们的阶级意识和压制人民的反抗精神。

教会好仇视科学文化知识,提出一切真理都已载于<<圣经>>,人的认识来源于“伸的启示”。

荒谬地迫使科学和哲学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屈从于教会的权威。

教会还甚至不准教徒直接阅读<<圣经>>,而只能接受教士的宣讲,并盲目服从。

在这种情况子下。

教会完全垄断了教育,只有僧侣为从事宗教活动才能读书识字,世俗封建主的教育也渗透着之间的神学的精神。

所以,浓厚的宗教性成为西欧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三、中世纪教育的类型(一)基督教教育中世纪最典型的教会教育机构一个算是分散于各地的修道院。

修道院起初并不是真正的教育机构,只是一种教徒集体进行修行的场所。

但进入中世纪后,由于其他教育机构基本不存在,它们不但承担起教育的基本职能,而且成为西欧最主要的教育机构。

修道院分“内学”和“外学”,前者毕业后将终生做圣职,后者入学只为了学习知识,学成后仍为俗人。

修道院的学生一般10岁入学,学习期大约为8年。

早期的修道院学校主要强调宗教信仰的培养,知识学习的内容不过是简单的读、写、算,以后的课程逐渐加深,“七艺”成为主要的课程体系,但在宗教信仰时代的中世纪,“七艺”具有浓厚的神学色彩,与古希腊教育中学习“七艺”有很大的不同,如学习“文法”掌握拉丁语,是为了阅读<<圣经>>,学“修辞”是为了分析经书的文体,而所谓的“辩证法”是为了教会的宗教信条进行辩护,并打击“异端”等。

修道院学校的教师完全有教士担任,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口授和学生背诵、抄写相结合。

实行个别教学,学生的入学时间、学习进度和时间安排因人而异,学习纪律十分严格,体罚盛行。

除修道院之外,中世纪的西欧还有主教学校和堂区学校。

前者设在主教的所在地,学校条件较好,水平也比整齐,但数量有限。

后者设在堂区教士所在的部落,是由教会举办的面向一般世俗群众的普通学校。

招收7—20周岁的青年入学,学校课程以灌输宗教知识为主,同时进行读、写、算简单的世俗知识的教学。

与修道院学校和主教学校相比,堂区学校的教育范围更大,培养目标更为广泛,但学校的条件和水平比较低。

到了12世纪中期,教皇曾要求所有堂区兴办学校,是的堂区学校出现大发展,成为欧洲最普遍的学校教育形式。

中世纪是基督教的天下,也使中世纪成为了神性的时代,神性时代有自己占统治地位的教育思想和理论,这具体体现为基督教的神学世界观,人生观(儿童观),知识观,目的论等。

神学的世界观就是一切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对上帝的感情、信仰。

儿童观是儿童一出生就带有“原罪”,为此,要想控制儿童邪恶的本性并使其成为高尚的人,就必须惩罚他们的肉体,压制他们的欲望。

所以,戒尺、棍棒是中世纪学校不可缺少的工具。

基督教的知识观是认为基督教的教义是最基本的教育、教学内容,神学是最高学问和最重要的教学科目。

基督教的目的论是传播教义,争取信徒。

(二)世俗封建主的教育在整个中世纪,虽然基督教教会和高级神职人员是西欧封建主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教俗封建主之间还是存在着分野,教权与王权的斗争也一直时隐时现。

在文化教育上,有别于教会学校的、满足世俗封建主需要的教育形式和机构开始出现。

1、宫廷学校在中世纪初期,西欧最具实力的是由法兰克人建立起来的王国,查理曼大帝统治时期是法兰克王国国势最强盛的时期,他不断扩大王国的版图,但法兰克人的文化水平低,管理水平和能力差,所以,他大力发展教育,宫廷学校就发展成为欧洲重要的世俗教育形式。

宫廷学校是一种设立在国王或贵族宫廷中,主要培养封建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但因为欧洲中世纪早期社会政教合一的特征,宫廷教育也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与教会学校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似性。

宫廷学校的学习科目主要是“七艺”,教学方法采用当时教会学校盛行的问答法。

2、骑士教育骑士教育是西欧封建社会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它与等级鲜明的欧洲中世纪封建制结构相适应。

这一时期的欧洲,最低一级的贵族是骑士,他们一般是贵族家庭中的次子,不能继承家庭的封地和爵位,主要靠替国王和大贵族打仗,获得分封和奖赏。

骑士教育实在骑士生活和社交活动中进行,主要目标是培养勇猛豪侠、忠君敬主的骑士精神和技能。

骑士教育分三个阶段:(1)家庭教育阶段:7岁之前由母亲在家抚养和教育,内容为宗教教育,尊重长上的道德教育和身体的养护。

(2)侍童教育阶段:又称礼文教育阶段,贵族之家按其等级将儿子送入高一级贵族的家中充当侍童,侍奉主人和贵妇,学习上流社会的礼节和行为规范。

(3)侍从教育阶段:从十四五岁开始进入侍从教育阶段,重点学习“骑士七技’,即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弈棋和吟诗,同时侍从领主和主妇,侍从教育阶段在21岁时结束,举行授职典礼,授以骑士称号。

纵观骑士教育的全部内容,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典型的武夫教育,以养成封建统治阶级的保卫者,文化知识极为贫乏。

骑士教育虽然内容简单,但比较实用,培养了当时社会所需要的实用人才。

中世纪被歌颂的“骑士精神”实际上体现了当时社会所崇尚的人格品质和道德风光。

如对主人、君主忠诚,对贵妇斯文典雅,作战时勇猛果敢,与人交往中慷慨豪放。

后来,随着文艺复兴的发展,骑士阶层成为绅士阶层的原型,骑士教育也成为绅士教育的原型。

四、中世纪后期(11世纪-14世纪)的教育(一)中世纪大学的形成和经院哲学的发展西欧封建制度在11~12世纪进入发展的顶峰时期。

这时期,王权日渐强固,社会趋于稳定,农业生产稳步上升,由工商业者所定居的城市开始在西欧的一些地区出现。

同时由于十字军东征,虽然在宗教方面看是失败的,但从经济和文化的角度来看,却促进了东西方不同文化的交流,更是刺激了贸易的发展。

欧洲开始出现新兴的市民阶层,这些新兴的市民阶层成为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力量,他们不仅提出了新的经济、政治要求,也对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而传统的教育机构不能满足这种需要,因此新的教育形式开始出现,其中中世纪的大学最引人注目。

1、中世纪的大学定义:中世纪大学是仿照手艺大行会(gilds)的方式组成的教师或学生自治、互助和保护的自由学术和职业培训的团体(或协会)。

教学方式:是一种自治的教授和学习中心。

起源:1)源于学术的自由交流,由一名(或数名)在某一领域有声望的学者及其追随者自行组织的学术团体。

(巴黎大学)2)源于职业培训,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也是基本目的),大学教育往往分文、法、神、医等四科来进行。

如培训医生的萨莱诺大学,培训律师的波隆纳大学。

中世纪大学的这种教育目标与当时的教会教育机构显然不同,因此中世纪的大学不仅是一种新兴的教育组织,更是代表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精神。

中世纪大学与教会的关系:一般中世纪史学家认为。

中世纪大学的出现是教会的功绩,是教会对人类发展所作的贡献。

这种看法虽不无道理,但显然夸大了教会的作用。

从本质上来说,中世纪大学是西欧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教会本身并不具备创造大学的能力,甚至在最初,教会也并不存在发展这种教育的动机。

中世纪时期主要的大学:1)意大利南部的萨莱诺大学(医学校);2)波隆纳大学(前身是所法律学校,12世纪中期以后,不仅是欧洲研究罗马法的中心,也成为讲授教会法、训练教会管理者的重要机构);3)巴黎大学(前身是巴黎圣母院大教堂的附属学校,后来成为欧洲正统神学理论的研究中心)以及随后出现的著名大学,如1168年建立的牛津大学,1209年建立的剑桥大学,1358年建立的海德堡大学,1388年建立的科隆大学。

中世纪大学从最初形成时已表现出自治的特点,学校内部事务基本由学校管理。

大学自治为西方高等教育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初步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