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社会救助概述及完善建议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救助制度在改革和完善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影响了社会救助的有效实施,也制约了社会救助制度的健康发展。
本文就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存在的问题1. 覆盖面不足我国目前的社会救助制度覆盖面相对较窄,许多群体无法得到应有的救助。
特别是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救助覆盖面较小,一些弱势群体尤其是残疾人、老年人、儿童等的救助难度较大。
2. 救助标准不合理当前的社会救助标准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救助需求,导致一些救助对象生活水平低下,生活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尤其是在一些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救助标准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去甚远。
3. 救助程序繁琐申请救助的程序繁琐复杂,需要层层审核和审批,导致一些急需救助的人群难以得到及时帮助。
尤其是在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发生后,救助程序的繁琐成为了救助对象面临的主要问题。
4. 救助资金不足目前,我国的社会救助资金主要依赖于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而各地的财政状况存在差异,导致一些地区的救助资金不足,无法满足救助需求。
尤其是在经济困难地区和贫困地区,救助资金的不足成为了救助对象面临的主要问题。
5. 救助管理不规范当前的社会救助管理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规范性,导致一些救助资金的浪费和滥用,也增加了救助的不透明性和不公正性。
这些问题影响了社会救助制度的公信力和可持续性。
二、对策建议要解决救助标准不合理的问题,需要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对象的实际需求,科学合理地制定救助标准,确保救助对象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特别是对于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救助标准要进行合理调整,以适应当地的实际情况。
要解决救助资金不足的问题,需要加大对社会救助的财政拨款,确保救助资金的充足。
特别是对于经济困难地区和贫困地区,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优先保障救助对象的基本生活需求。
为解决救助管理不规范的问题,需要加强对社会救助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的救助管理制度,加大救助资金的使用效率,杜绝救助资金的浪费和滥用,提高救助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社会救助工作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建议
社会救助工作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建议社会救助工作是一项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和谐的重要工作,它涉及到弱势群体的生活保障和社会公平问题。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社会救助工作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围绕社会救助工作存在的困难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困难问题1.政策法规不够完善社会救助工作受政策法规的约束,当前我国的社会救助政策体系尚不够完善,存在许多漏洞和不足之处。
在实际工作中,政策执行的不够到位,导致一些弱势群体的救助不够及时和有效。
2.社会救助资源有限当前我国的社会救助资源相对匮乏,很多地区和单位都存在社会救助资源不足的情况。
这就导致了一些弱势群体无法得到及时救助,加大了社会治理的难度。
3.管理机制不健全社会救助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其管理机制不健全会导致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例如,一些弱势群体可能会被重复申请救助,或者漏掉了一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群。
4.服务水平不高目前一些地区的社会救助服务水平不高,一些基层服务机构缺乏专业化、标准化的服务能力和素质,影响了救助工作的效果。
5.社会认知度不足由于普遍缺乏社会救助意识,一些弱势群体在遇到困难时不知道去哪里寻求帮助,导致了救助工作的薄弱环节。
二、建议1. 完善社会救助政策体系针对当前社会救助政策存在的不足,应加强政策研究,健全政策法规,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
同时,要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力度,提高救助范围和标准,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得到支持。
2. 提高社会救助资源配置效率应加强对社会救助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管理,挖掘潜在救助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可以建立社会救助资源共享机制,加强资源整合和协调,创造更多救助机会。
3. 完善社会救助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的社会救助服务体系,加强对救助对象的跟踪和监督,保证救助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同时,要完善救助流程和服务标准,提高工作的规范化和专业化水平。
4. 提升社会救助服务水平加强基层服务机构的培训和交流,提高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近年来,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完善。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制度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1、挤占财政支出。
社会救助应当是政府除了承担其他职能之外最为优先的职能之一,但却往往被财政支出的限制所挤占。
对策建议:增加社会救助经费,并优化财政预算安排,将救助资金的比例占到更多。
2、救助标准不平衡。
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救助标准存在巨大差距。
现行救助标准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的不公平性。
对策建议:开展有关救助标准研究,进一步细分救助对象,提高财政对社会救助的投入水平,并逐步实现农民和城镇居民一致的救助标准。
二、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执行过程中的审查不严。
在现行的执行规定中,如果审查不严,就会导致救助资金被滥用。
对策建议:严格执行救助政策,对救助对象进行准确认定,保证救助对象符合政策标准。
2、参保难度大。
一些人在救助之前没有参加社会保险,导致他们难以获得救助资金。
对策建议:补齐社会保险制度缺陷,完善社会保险参保机制。
三、社会安全问题1、社会保障制度的安全性有待加强。
救助资金现阶段的放管不必要流程繁琐、监管不到位,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安全性产生了极大的风险。
对策建议:通过加强监管、优化流程、利用信息化手段等多种方式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安全性。
2、保障服务水平低。
提供的服务有限、效率不高、体验感差的问题仍然存在。
缺乏支持救助的服务、相关信息技术也令人担忧。
对策建议:持续提高社会保障质量和效率,拓展社会保障服务范围,提升服务品质。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规范运营、提升质量和效率、加强监督等多种手段加以优化,才能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和惠民政策发挥重要作用。
关于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改善民生的建议范文
关于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改善民生的建议范文随着中国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改善民生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为了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并切实保障改善民生,我有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加强社会救助体系的制度建设。
要建立健全社会救助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和标准体系,形成权责明确、运行规范的救助机制。
在法律层面,应进一步加强社会救助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完善。
政府部门要加大对社会救助体系的支持力度,确保救助资金的充足和有效使用。
同时,要加强对救助对象的分类管理,确保救助资源的有序分配。
其次,实施分类施策,做到因地制宜。
中国社会的发展水平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只有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救助的精准化。
政府部门要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救助政策和措施,确保救助对象得到应有的帮助和扶持。
同时,还要积极推动社会力量的参与,发挥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作用,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公益活动,为社会救助事业提供更多的帮助与支持。
第三,加大对特殊群体的救助力度。
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中,要更加注重对特殊群体的关注和救助。
这些特殊群体包括老年人、残疾人、孤儿和无劳动能力的人等。
政府应加大对这些群体的救助力度,建立专门的救助机构和服务机构,提供他们所需的生活保障、医疗服务和教育扶持等。
同时,要加强对这些群体的法律保护,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第四,加强社会救助信息共享和监管。
社会救助是一个涉及多个部门和机构的系统工程,要实现救助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必须加强信息共享和监管。
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信息平台,实现救助对象的信息共享和跨部门协同。
加强对社会救助资金的监督和审计,严格追究救助资金的使用责任,确保救助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
最后,加强对社会救助工作的宣传和教育。
要加大对社会救助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大众对社会救助的认识和了解。
同时,要加强对社会救助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加强对社会救助工作的宣传和教育,有利于增强社会救助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提高救助工作的效果和效益。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一直在不断完善和进步。
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及时解决和改进。
本文就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问题一:制度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我国社会救助制度虽然在不断完善,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
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缺乏明确的规定和细则,导致在具体实施中存在较大的漏洞和问题。
社会救助制度的相关政策和措施也不够完备,无法完全覆盖到每一个需要帮助的群体和个体。
由此,导致一些需要帮助的人群无法得到及时和有效的救助。
对策建议:一、加强社会救助制度的立法工作,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相关职责和权限,完善相关制度和流程。
二、加大对社会救助政策和措施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救助的知晓率和覆盖率,确保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群都能够得到及时的救助和援助。
问题二:救助标准过低、救助覆盖面不够广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救助标准相对较低,很难满足受助人基本的生活需求。
与此救助覆盖面也不够广泛,只覆盖了部分低收入和困难群体,而一些特殊群体和个体往往无法得到应有的救助,这对他们的生活和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困难。
对策建议:一、合理提高社会救助制度的救助标准,使之与实际生活成本相匹配,能够满足受助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保障其基本权益。
二、扩大社会救助制度的救助覆盖范围,确保所有需要帮助的人群都能够得到应有的援助和救助,特别是一些特殊困难群体和个体。
问题三:管理体系不够完善、效率较低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管理体系不够完善,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不够紧密,信息共享和流通不够通畅,导致救助工作缺乏有效的整体规划和管理。
与此救助工作的效率也较低,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够为受助人提供实际的帮助和支持。
问题四:社会救助工作缺乏专业人才、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目前我国的社会救助工作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专业人才相对不足,导致救助工作质量参差不齐,一些受助人在得到救助时往往无法得到专业和及时的帮助。
社会救助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社会救助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一、引言社会救助是一项关系到社会公平和困难群体福祉的重要工作。
在现代社会,由于各种原因,存在着许多人处于贫困、失业或其他困境之中,需要得到相关部门的援助。
然而,在实施社会救助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改进这一领域。
二、缺乏统一标准与透明度1.问题描述:目前社会救助机构缺乏统一的标准与透明度,导致了政策执行不公平和不易获得帮助者信息。
2.原因分析:这主要归结于各个地区和部门在制定政策时所考虑因素不尽相同,使得各地区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在具体操作上缺乏规范化操作流程,并没有一个适用于所有人群的普及性指南。
3.解决方案:该领域亟需建立起统一标准与透明度。
首先,在政策制定阶段需要加强合作与沟通,形成一个更合理有效、符合整体利益的政策体系。
其次,针对执行阶段,各级社会救助机构应制定明确的操作流程与标准,并加强监督与评估。
三、信息不对称与欺诈问题1.问题描述:在社会救助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一方面是帮助者缺乏了解相关政策和申请渠道的知识;另一方面有人恶意利用系统漏洞夸大自身困难,获得不应得到的援助。
2.原因分析:首先,在信息传递上存在滞后或不完全等问题,导致帮助者无法及时获取必要信息;其次,在资金审批环节缺少严格把关机制和审计措施,则个别人可能通过提供虚假材料或伪造状况来牟取私利。
3.解决方案: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提高公众对社会救助政策和程序的认知度。
可以通过建立定期培训以及宣传活动,向社会公众普及相关政策和申请渠道。
此外,在资金发放环节增加审核人员数量,并加强资金使用情况监测与审计。
四、效率低下与资源浪费1.问题描述:在社会救助过程中,存在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的情况。
某些人群往往需要等待较长时间才能得到帮助,甚至在紧急情况下无法及时获得援助;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监管不完善等原因,一些人可能获得了超过他们真实需求的援助。
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做法成效、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
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做法成效、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社会救助制度是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困难问题。
为了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成效1.促进贫困群体脱贫。
各级政府通过资金投入、政策引导等手段,加大对贫困家庭和人口的救助和扶持力度,积极推动精准扶贫、稳定脱贫。
2.提高残疾人、孤儿、失独家庭等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
政府加大对这些群体的生活保障、医疗保健、教育、就业等方面的关注和支持,让他们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和生活环境。
3.加强救助体系的建设。
政府逐步完善社会救助制度,通过建立社会救助法规、完善救助标准、推广共同扶贫等措施,不断提高救助体系的运行效率和救助对象的受益水平。
二、困难问题1.救助标准不够细化。
当前的救助标准仍然比较简单,仅仅是基于地区和户口等因素给出的标准。
对于不同的家庭情况、收入水平、生活需求等,救助标准不能够给予更多的考虑和细化。
2.救助金额度低。
当前,不少救助对象仍然无法获得足够的救助金。
在平衡基础公共服务和基本生活保障问题上,政府需要加大救助金额度的投入,逐步提高救助金的标准和质量。
3.救助体系协调不畅。
各个部门在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中缺乏有效的协调与合作。
因此,救助体系运行效率不高、资源不能够很好地配置和使用等情况时有发生。
三、对策建议1.细化救助标准。
政府可以根据救助对象的个人和家庭情况,建立更为详细的救助标准,如根据年龄、性别、家庭人口等划分标准,制定不同的救助额度。
这可以为救助对象提供更加精准的救助服务,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救助的需求。
2.提高救助金的标准和质量。
政府可以加大对救助金的投入,增加经费,提高救助金的额度和覆盖范围,保证救助对象得到更多的救助金。
同时还可以加强对救助金使用管理的监督,避免救助金浪费和滥用,保证救助对象的利益。
3.加强协调机制。
政府应建立协调机制,让各部门和组织分别承担不同的救助任务和职责,保证各方面的协作,提高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
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及意见建议
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及意见建议一、引言社会救助是保障弱势群体基本生活的重要手段,旨在缓解贫困和困境。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也必须面对一些与社会救助相关的问题。
本文将就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建议。
二、问题分析1. 落差过大: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虽然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地区扶贫力度,但仍有很多贫困家庭无法获得有效的帮扶。
2. 不够精准:部分地方落实社会救助政策时缺乏准确性和精细化管理。
有些群体因户籍制度等原因未能享受到应有的福利待遇。
3. 存在滥用现象:由于监管不严密或个别人员操作失误,导致一部分不符合条件或被其他途径获取资金支持者获得了救助资源。
4. 缺乏培训机制:为了使受助对象更好地摆脱困境,我们需要提供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的机会。
然而,目前这方面的工作并不充分。
5. 缺乏长效机制:社会救助应当注重长期帮扶和持续支持,但现实情况是,在一些地区,受助群体只能获得短期救济,并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存方式。
三、意见建议1. 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政府应将更多资源投入到社会救助领域中,确保贫困人口获得足够的帮助与支持。
此外,也需要制定相对准确的资金使用政策来指导各级行政单位进行用款公开与监督。
2. 完善精准化管理措施:要求相关部门建立健全信息系统来识别真正需要救助的群体,并通过咨询服务等途径为他们提供更好地解决方案。
同时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并尽快取消限制性户籍对福利待遇带来的影响。
3. 加强监管并打击滥用现象:建立健全完善社会救助资金审计和反腐败机制,落实有关部门属地监管职责。
加大对滥用救助资源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资源更好地流向真正需要帮助的群体。
4. 加强职业培训与技能提升:发展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机构,使受助对象具备创收能力。
通过提供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培训课程,他们将有更多机会自立更生,并摆脱贫困状态。
5. 建立长效机制:社会救助要注重长远规划和可持续发展。
可以通过设立基金、推进合作社等方式来帮助受助者建立起稳定的产业链,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存模式。
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对策建议
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对策建议社会救助制度是国家关心和保障弱势群体生计的重要工具之一,在促进社会公平和民生福利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如失业人口增加,老年人口增多,贫困人口日益突出等,这些问题对现行的社会救助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我们完善现有的社会救助制度,以更好地适应国内社会现状的变化。
一、问题分析(一)救助标准不够明确。
不同地区的救助标准不同,有的地区甚至没有统一的标准,使得受助人员难以知晓自己享受救助的权利和范围。
(二)救助种类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主要包括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救助医疗、优抚等,但是对一些特殊困难群体的救助还不够完善,如青少年、残疾人、独居老人等。
(S)救助流程不够规范。
救助制度的流程繁琐,各个环节不够协调,容易造成救助工作的滞后和延误,增加受助人员的负担。
(四)救助资金不够充足。
目前我国的救助资金仍然较为有限,资金来源不够多元化,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救助需求。
二、具体对策做法(-)明确救助标准。
深入了解实际情况,结合实际制定量化指标。
1.确定基本生活必需品的组成和数量,社会救助标准应该涵盖基本的食品、住房、医疗、教育和交通等必需品,相关部门需要明确这些必需品的组成和数量,确保社会救助标准可以满足受助者的基本需求。
2.实施调查研究,相关部门应该实施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的调查研究,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消费水平和支出情况等,以便更准确地确定社会救助标准。
3,制定合理的评估指标,评估指标应该是科学、综合和公正的,例如收入、支出、家庭成员数量和医疗费用等,评估指标应该根据受助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4,制定合理的财政预算,社会救助标准的制定需要考虑财政承受能力和公共资源的分配情况,最好与财政预算相结合。
5•根据经济发展状况调整标准,随着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的变化,社会救助标准也需要随之调整。
政府应该及时地对社会救助标准进行调整,确保其可以及时地满足受助者的需求。
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对策建议
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对策建议社会救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部分,旨在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然而,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目前还存在一些不足,如拨款不足、管理不规范、对象不精准等问题。
为了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对策建议如下:一、提高拨款标准政府应当加大拨款力度,提高救助标准,为贫困群体提供更好的帮助。
由于救助标准与物价指数上升不相适应,因此政府应当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确保救助标准能够及时适应社会情况。
二、加强管理规范为了保障救助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政府应当严格管理规范,建立完善的制度,加强对救助对象的审核和跟踪管理。
同时,建立举报和监督机制,加强救助金的监管力度,防止救助资金被滥用、挪用、浪费等。
三、确保救助对象准确精准为了避免有些已经脱贫富裕的家庭申请救助,同时也要确保真正需要救助的贫困群体都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
救助对象申请需经过认真审核,制定分级分档的救助标准,实行个别化、动态化、循环化的救助措施,有针对性地消除贫困,保护弱势群体。
四、加强宣传和教育政府部门应当将社会救助政策、执行程序和政策效果向社会广泛宣传,提高社会各层次对社会救助制度的认知度。
在学校、社区和媒体等多种渠道开展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度和理解力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关爱弱势群体的氛围。
五、完善制度机制应通过加强政策研究与制定,完善救助制度体系,实现救助制度的科学化、规范化、人性化等方面的进一步改善。
建立健全社会救助的标准化、程序化、精细化、信息化工作制度,推进“一站式”社会救助服务模式和政府社会救助和民间救助的有机结合,建立包容、互助、共赢的社会救助公共服务平台。
综上所述,完善社会救助制度需要政府的大力推进和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构建一个公正、公平、稳定的社会救助体系,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保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六、开展公益慈善活动除了政府的帮助,社会各界也可以通过开展公益慈善活动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扩大救助范围。
社会救助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社会救助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一、背景介绍在一个社会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人们因各种原因陷入困境无法自给自足的情况。
为了帮助这些弱势群体,社会救助制度被广泛引入。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社会救助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当前社会救助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来改善。
二、权益保障不到位1. 社会救助申请流程繁杂目前,申请获得社会救助所需提交的材料过多,流程复杂耗时长,严重影响了弱势群体获得及时支持和帮助的能力。
2. 转型期工作失业人员待遇较低由于经济转型产生大量下岗职工或转岗职工,在享受失业保险金期间收入减少明显。
他们在寻找新工作机源或创业之前可能需要更多资金支持才能恢复正常生活状态。
3.城乡差异化待遇仍然存在目前还有很多农村贫困人口未能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会救助待遇。
这种差异化对脱贫攻坚所做出的努力形成了不利影响。
三、问题原因分析1. 公共资源分配不平衡在社会救助方面,公共资源并没有得到适当且充分地调配和配置。
部分地区由于缺乏相关基础设施或经济实力有限,导致本地区居民无法获得及时有效的帮助。
2. 制度设计有漏洞当前的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着一些漏洞,容易被滥用或误用。
例如,某些人可能通过虚构信息来获取非法福利金,而真正需要帮助却被拒之门外。
四、改进措施建议1. 简化申请流程和手续政府应该借鉴国际经验,简化申请流程和要求,并提供在线申请渠道以减少等待时间,并保护个人隐私信息安全。
2. 加强转岗期失业人员支持力度针对经济转型时期失业或下岗职工的情况,在支付失业保险金外还可以考虑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和创业支持,以帮助他们重新就业或自主创业。
3. 实行城乡统一待遇强化农村贫困人口社会救助政策,确保其享有与城市居民相同权益的平等待遇。
这可以通过增加资金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和开展技能培训来实现。
4. 加强监督执法力度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社会救助资金使用与管理制度,并增加对滥用福利金和信息造假的严厉处罚。
同时,提高对相关工作人员的监督力度,确保公正合理地分配资源。
新形势下我国社会救助的完善和发展
新形势下我国社会救助的完善和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变革的加速推进,社会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一些弱势群体的生活困难问题和社会救助制度的不完善问题愈发凸显。
在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完善和发展我国社会救助制度,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权利和尊严,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就新形势下我国社会救助的完善和发展进行探讨。
一、基本国情和面临的挑战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社会群体众多,城乡差距明显,社会阶层分化严重。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社会矛盾也在逐渐加剧,特别是农村贫困人口和城市低保群体的生存困难问题日益严重。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特殊群体(如残疾人、儿童、孤寡老人等)的救助需求也在逐渐增加。
面对这些挑战,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
二、社会救助的现状与问题目前,我国的社会救助体系主要包括城市低保、农村低保和特困人员救助等多种形式。
尽管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执行力度不够。
由于各级政府之间的协调不力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导致社会救助政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和片面性,部分弱势群体的救助需求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保障措施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的社会救助体系注重“救急不救穷”,对于一些长期困难的弱势群体,特别是农村贫困人口和特殊群体的保障措施相对薄弱,无法实现全面覆盖和全程保障。
社会救助的资金来源和运作机制有待完善。
由于社会救助资金主要来自政府财政拨款,导致资金规模不足以满足社会救助的需求,现有的资金分配和运作机制也存在一些弊端。
以上种种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有效运作和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权利和尊严。
三、完善和发展我国社会救助的对策与建议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完善和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对策和建议。
加强政策法规建设。
政府需要出台更加全面和明确的社会救助政策和法规,规范社会救助的资金来源、使用和分配机制,明确社会救助的保障范围和标准,加强社会救助的监督和评估体系,从政策层面为社会救助工作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我国农村医疗救助的现状研究、存在缺陷以及相关建议
我国农村医疗救助的现状研究、存在缺陷以及相关建议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全国农业人人口占总人口的近四分之三,而恰恰是这四分之三的人,仅仅拥有全国不到三分之一的医疗资源,特别是农村贫困人口,对于医疗资源的拥有和使用情况更令人担忧。
因此本文立足于我国农村医疗救助的现状、缺陷,提出相关的建议。
一、我国农村医疗救助现状我国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是在试点的基础上推行开展的,所以在实施的过程中各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救助对象的确定救助方式的选择以及救助实施程序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区域特色(一)、救助对象民政部、卫生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意见》要求,农村医疗救助主要针对农村五保户和农村贫困户家庭成员实施,及地方政府规定的其他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农民。
实践中,各地在确定救助对象时有将其范围扩大的,也有的地方将受助面缩小的,然后由地方民政部门会同财政、卫生部门制定,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二)、资金的筹集与使用资金的筹集是开展医疗救助的基本前提,基金来源主要包括中央财政通过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地方各级财政每年年初安排的农村医疗救助资金;地方各级民政部门每年从留归民政部门使用的彩票公益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社会各界捐赠资金;农村医疗救助基金形成的利息收入。
但从近年的实际情况来看,主要的资金来源还是中央财政支付,地方配套资金几乎很少。
(三)、救助办法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地区,资助医疗救助对象缴纳个人应负担的全部或部分资金,参加当地合作医疗,享受合作医疗待遇。
因患大病经合作医疗补助后个人负担医疗费用过高,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再给予适当的医疗救助。
尚未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地区,对因患大病个人负担费用难以承担,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给予适当医疗救助。
在医疗救助制度实施之初,各地的医疗救助主要采取的都是“医后”救助的方式,随着制度的逐步成熟,越来越多的地区都开始简化医疗救助审批程序,促进了”医前”与”医中”救助的开展。
如重庆市新的模式实行方便快捷的”医前”和”医中”救助办法。
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的几点建议
( 一 ) 对 低 保 福 利 捆 绑 的 认 识
完善 低保 救 助对象 就 业后 低保渐 退 机 制 。除对 有 劳动 能力 的低 保对 象 实行
严 格 的 定 时 复 核 制 度 外 ,可 以 采 取 限
现 有 的低保 政 策容 易形 成 “ 福 利
捆绑 ” 。低 保 制 度 设 计 初 衷 是 为 了 解 决
( 二 )对 低 保 福 利 捆 绑 的 对 策
助 长 了一部 分低 保户 的懒 惰 心理 ,因
此 ,在救 助 政策 的制 定 中 ,要 更 加强 调 注重 救 助对 象个体 能 力 的提高 ,把 更 多 的救 助资 金用 于发 展 和促进 就业
1 . 着力构建相互衔 接协调发展 的社 会 救 助 体 系 。 整 合 现 有 各 项 救 助 制
定程 度 上 出 现 了 “ 福 利依赖” 。
太谷 县现 在正 在 进行 的农 村 低保 专 项 整 治 工 作 ,严 格 按 照政 策办 事 , 把家 庭收 入作 为衡 量 是否 低保 的唯 一
救 助 和专 项救 助 ;低 收 入家 庭享 临 时
救助 的梯 次救 助体 系 ,以避 免低 保福
要健 全 核 对机 构 。成 立各 级 居
民家庭 经 济状 况核 对机 构 ,是 确保 有
—
.
46 — —
人 核对 、有机 构核 对 、有 可 能实 现信
息互 通的基础环节 。
度 ,依然 实 行着 城市 和农 村 的 区别对 待 ,造 成在 救助 标 准 、救助 项 目、配
应 注重 以 下 几 个 方 面 :
一
户 享受 的待 遇标 准 ,这类 对象 肯定 会
选 择 不 就业 或 者 想 方 设法 隐 瞒收 入 ,
社会救助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社会救助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一、社会救助中的问题社会救助是一项旨在帮助弱势群体,改善社会福利的重要举措。
然而,在执行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救助的效果和公平性。
首先,一个常见的问题是救助资源的不均衡分配。
由于地区发展和贫富差距的存在,一些地方的救助资源相对较少,难以满足需求。
而一些地区却拥有过剩的资源,导致救助资源大量闲置。
这种情况造成了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弱势群体难以获得合适的救助。
其次,社会救助标准的不公平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救助标准的制定通常以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基准,但这个标准并不能完全覆盖所有需要救助的人群。
一些特殊困难群体,如残疾人、孤寡老人等,往往因为条件不符合规定而无法享受到救助。
这对于他们的生活造成了不公平的影响。
另外,救助机制的刚性也为社会救助带来了问题。
目前我们的社会救助机制是固定的,无法根据不同情况作出调整。
这种刚性机制使得救助无法及时、准确地覆盖到最需要的人群身上,造成资源的浪费或者被错过的问题。
社会救助应该更加灵活,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满足社会救助的需求。
二、解决问题的建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优化社会救助体系,确保救助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弱势群体。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资源配置的均衡性。
政府可以通过加强地区之间的合作和资源调配,确保救助资源的合理分配。
同时,还可以加强对资源使用情况的监管,避免资源闲置和浪费的问题。
只有确保救助资源的合理分配,才能更好地满足弱势群体的需求。
其次,我们应该完善救助标准并增加特殊困难群体的覆盖范围。
在制定救助标准时,应该考虑到不同地域和人群的差异,确保标准既反映了基本生活需要,又不会将一些实际需要救助的人群排除在外。
特殊困难群体的救助标准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以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建立灵活的救助机制来解决问题。
社会救助应该根据实际需求和变化进行调整,可以建立动态的救助机制。
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对策建议
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对策建议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救助制度不断被提及。
现有的社会救助制度虽然可以帮助一部分困难群体,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为了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我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首先,加强社会救助制度的公平性。
当前,社会救助制度在资源的分配上存在一定的不公平现象。
一方面,一些优势群体可能占据了过多的资源,导致其他弱势群体难以得到应有的帮助;另一方面,一些地区的社会救助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部分地区的困难群体得不到应有的关怀。
因此,应该建立更为公平和合理的资源分配机制,确保资源真正惠及到最需要帮助的人群。
其次,加强社会救助制度的精准性。
现有的社会救助制度在认定困难群体时存在较大的模糊性和主观性,很难准确把握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群。
因此,要加强对困难群体的评估和筛选工作,建立科学严谨的评估体系,通过数据分析和大数据技术等手段,确保救助对象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第三,加强社会救助制度的监督和评估。
目前社会救助制度的管理和执行存在一定的问题,一些救助资源可能被滥用或浪费。
因此,要建立健全的监督和评估体系,加强对社会救助资金使用情况的跟踪和审计,提高社会救助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救助资金真正用于困难群体的帮助。
最后,加强社会救助制度的宣传和推广。
当前,一些困难群体对社会救助制度的了解度较低,很多人甚至不知道有这样的制度存在。
因此,要加大对社会救助制度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提高大众对社会救助制度的认知程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项制度,获得应有的帮助。
综上所述,完善社会救助制度需要加强公平、精准、监督和宣传等方面的工作。
只有通过这些对策的有效落实,才能真正做到使困难群体得到合理有效的帮助,实现社会救助制度的目标。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救助制度在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当前的社会救助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在此,我将从加强政策支持、推进制度创新和提高效能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进一步提升社会救助制度的功能和效果。
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对策建议
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对策建议社会救助制度是促进社会公平和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那些经济困难和身处风险群体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社会救助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
为此,我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一、加强预算投入。
政府应该适时调整社会救助预算,加大对最需要帮助的贫困人群的投入,确保救助的有效性和公平性。
二、建立统一的救助标准。
目前社会救助标准各地不一致,导致了差别化的救助标准,让一些真正需要救助的人无法得到应有的帮助。
应该制定国家统一的救助标准,覆盖所有的贫困人口,确保其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保障。
三、加强社会救助信息共享。
政府各部门应该加强信息交流和共享,及时掌握真实的救助对象和需求,避免重复救助和滥用失实的信息。
四、完善监管措施。
加强监管力度,对滥用救助、虚报救助等行为进行严惩,建立健全的纠错机制,确保救助资金安全和有效使用。
五、拓宽救助形式。
除了传统的现金和物质救助,应该调整救助方式,进一步发展助学贷款、医疗救助、失业保险等方式,使救助覆盖面更广,形式更多样化。
综上所述,社会救助制度是社会公平和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社会救助制度的建设需要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各部门应该加强协作,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和监管措施,实现社会救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六、强化应急救助机制。
灾难和突发事件时,个人和家庭可能面临巨大的经济和生活压力。
政府应该建立完善的应急救助机制,及时提供救助资金和物资,使受灾群众能够尽快恢复生活。
七、提高社会救助管理效率。
政府应该加大社会救助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救助管理和服务水平,缩短审核周期,将救助时间最短化,让真正需要救助的人能够及时得到帮助。
八、倡导公益慈善。
除了政府的财政支持,慈善事业也是社会救助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政府应该加强对慈善事业的支持和监管,引导社会各界关注救助领域,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慈善事业,为贫困人群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九、加强救助对象信息和保密。
社会救助工作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建议
社会救助工作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建议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不幸的事件,比如突发的灾难、意外的失业、突发的疾病等等,这些事件可能会让人们陷入困境,无法自己解决。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救助就显得尤为重要。
社会救助是政府和社会机构对处于困境中的人提供物质和精神帮助的一种方式,是为了帮助这些人摆脱困境,重新融入社会。
然而,社会救助工作也存在着许多困难问题,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观察,分析一下社会救助工作存在的困难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社会救助工作面临的最大困难之一是资源不足。
在当前的社会经济环境下,社会资源非常有限,政府和社会机构的救助能力也受到限制,很难满足所有需要救助的人的需求。
许多人仍然处于贫困、失业、疾病等困境中,但由于资源不足,他们无法得到充分的援助。
其次,社会救助工作存在的困难问题还包括救助对象不明确、制度不完善、工作效率低等。
在很多情况下,社会救助工作只针对某些特定的群体,而对于其他困难群体却往往被忽视,导致救助对象不明确,不公平。
此外,当前社会救助的制度和政策也存在许多漏洞和不完善之处,无法完全满足救助对象的需求。
另外,在一些地方,由于管理不善,工作效率低下,导致一些困难群体无法及时得到救助。
针对这些困难问题,我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
首先,要加大对社会救助工作的投入,增加救助资源,确保所有困难群体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帮助。
政府和社会机构应该加强协作,共同合作,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共同推动社会救助工作的发展。
其次,要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的制度和政策,弥补制度漏洞,确保救助对象的权益得到保障。
除此之外,还要提高社会救助工作的管理效率,提升服务质量,确保救助对象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帮助。
总的来说,社会救助工作面临着许多困难问题,但只要政府、社会机构和个人共同努力,相信这些困难问题都能够得到解决,社会救助工作也能够更加完善和高效。
希望未来社会救助工作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能够为更多的困难群体提供更好的帮助,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重拾信心,迎接美好的未来。
完善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几点建议
完善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点建议完善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点建议[摘要]社会救助制度在我国具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其在保障我国群众的基本⽣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
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主要包括⽣活社会救助、⽣产社会救助、医疗社会救助、灾害社会救助等,形成了⼀定体系。
由于经济体制改⾰及社会救助本⾝的弊端,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存在严重不⾜,在分析国内外情况基础之上,提出了完善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点建议。
[关键词]社会救助⽣活社会救助专项救助⼀、我国当前的社会救助体系建⽴有效的社会救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改⾰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有助于将改⾰产⽣的社会代价降⾄最低⽔平,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我国社会经济长期以来⼀直处于较低的发展⽔平,依赖政府和社会救助的⼈数众多,再加上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不完善,社会保险缺位,这就⼗分突出了社会救助制度的地位和功能。
社会救助制度在保障我国群众的基本⽣活⽅⾯发挥了重⼤作⽤,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因⽽,积极发展社会救助体系是当前摆在我国政府⾯前的⼀项重要任务。
我国的社会救助也有较长的发展历史,但改⾰开放前的社会救助制度是补缺型的,是在政府统⼀包办下的、济贫型的消极社会救助制度。
1978年改⾰开放以来,我国开始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为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和完善,我国政府对社会保障事业进⾏了根本性的变⾰,社会救助也越来越突显出其重要性,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按照国际经验,对付因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导致的较⼤规模的贫困问题,最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就是社会救助。
因此对于正处于转型时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建⽴较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定器。
当前,我国社会救助体系主要包括⽣活救助、⽣产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和灾害救助等,形成了以⽣活救助为主,其他救助为辅的基本框架。
⼆、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不⾜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落后,社会保障制度正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之中,社会救助体系更是在不断的实际救助⼯作中发展⽽来,难免会存在⼀些弊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疗社会救助概述及完善建议摘要:健康是基本人权,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是社会范围内的一项重要的社会指标。
”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的一个共识,健康是人的一项基本需求和权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贫富的差距问题,公平与效益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政法的责任就在于保证高效率的同时,兼顾社会的公平。
因此,除了利用税收等政策减少高低收入者之间的差距之外,还必须在政法的主导下,对贫困人群实行医疗社会救助,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存权。
关键词:社会医疗救助,瑞典,不足,建议一、社会医疗救助概述柏拉图宣言中指出:"健康是基本人权,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是社会范围内的一项重要的社会指标。
”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的一个共识,健康是人的一项基本需求和权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贫富的差距问题,公平与效益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政法的责任就在于保证高效率的同时,兼顾社会的公平。
因此,除了利用税收等政策减少高低收入者之间的差距之外,还必须在政法的主导下,对贫困人群实行医疗社会救助,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存权。
新中国建立以后到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之前,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主要是从职工的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以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两个方面展开的。
20世纪80年代,医疗社会救助的概念和做法主要用于农村扶贫工作,加强农民基本卫生保健工作,同今天的医疗社会救助的相比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大量的工人被迫下岗,相对于在职的社会成员,他们成了弱者。
一般而言,家庭经济状况的好坏成了一个家庭医疗程度的决定因素。
家庭经济状况好的,患病得到好的救助的机会就大,反之就很小。
疾病是贫困家庭更加举步维艰。
一个病人常常可以拖垮一个家庭。
因此我国在医疗救助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我国医疗社会救助的基本内涵是:由政法主导,全社会广泛参与,以贫困人员中的患者为救助对象,旨在恢复期健康,维持其基本生存能力。
今年来,中央政法及地方政府采取的各方面措施,加大对医疗救助体系的投入和制度的建设。
2007年中央政法补助地方城乡医疗救年救助资金为33.4亿元,比2006年增长了133%。
地方各级财政共安排城乡医疗救助资金37.8亿元,较20006年增长了40%。
今后,适当夸大保障范围,逐步降低或取消起付线,提高救助比例,进一步简化救助程序,缩小办理时限,进一步加强对医疗救助定点医院的监督,规范基本药物目录和诊疗目录,建立定点医院准入和退出机制等将成为我国医疗救助体制改革的方向。
(一)主要救助对象1、民政部门给予顶起定量救济的“三无”人员和其他特殊对象的患病者。
2、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丧失劳动劳动能力的无业人员病患者;因自然灾害而致病的农村灾民3、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本人有医疗保险的人员,但因患大病重病在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和有关其他补助后,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仍有困难的人员。
4、享受城乡关最低生活保障、年满60周岁的无业老人和年龄在16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中的患病者。
5、伤残军人、孤老复员军人及孤老烈等重点优抚对象中的患病者。
6、因患重病大病,经各种互助救济帮困后,个人支付医疗费用仍有困难且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低收入的特困人员或未享受医疗保险的人员(二)救助条件1、贫困人口2、贫困人口中的患者3、实施医疗保险等医疗保障后成不能制服费用(三)救助办法1、对医疗社会的救助对象的医疗费用进行一定比例的减免或完全减免2、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财政部门设立一定的专项基金,专款专用3、行会、工会等社会组织对会员进行互济互动,费用从该组织的储备金后者从单位福利费、公费经费。
个人缴纳非中取得4、社会或慈善组织为病贫人员开展义诊。
义捐和无偿义务医治活动二、与社会救助发达国家的比较瑞典的社会保障始于十九世纪末期,最早的一部社会保障法是1891年制定的“自愿健康保险计划”(V oluntary Health Insurance Schemes),其后,有关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如,1901年颁布强制执行的工伤保险条例,1913年出台养老保险法,1931年实施疾病补贴等等。
1932年社会民主党上台执政以后,大力推动社会福利建设,各种社会保险和社会保障措施日臻完善,瑞典成为其公民“从摇篮到坟墓”一生都有保障的福利国家。
瑞典社会福利模式一度成为欧洲最先进和最具平等理念的成功样板,成为社民党福利社会的厨窗,社会福利制度成功实施反过来也帮助社民党长期执政瑞典政坛近七十年。
(一)管理体系1、国家立法机关。
社会保障法律由议会批准生效。
2、专业部委。
与社会保障相关的立法和预算事务主要由社会部负责,此外,与失业保险有关的立法和预算事务由工商部负责(1998年以前由原劳动部负责)。
国家社会保障委员会承担具体执法工作并监督检查各地方社会保障办公室工作,国家健康和福利委员会负责监督除社会保障办公室以外的其它公共社会服务机构的工作。
3、地方管理机构。
瑞典21个省都设有省级社会保障管理办公室,省级管理办公室在下辖主要城市设地区办事处,其主要职责是督促检查基层社保工作人员是否依法办事,基层社保工作人员是提供社会保障、社会保险和社会服务的执行人员。
设在各市、区的基层社会保障办公室是直接面对公民的社保机构,承担具体的决定、支付、信息和服务工作,以哥德堡市为例,在哥市城区有10个公共社会保障办公室,在郊区有9个。
正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
瑞典福利社会以“三高”著称,“高工资、高税收、高福利”。
瑞典以较高的税收为社会保障筹措资金,再由中央政府通过公平和平等的分配机制支出(转移)到每一个国民。
2001年瑞典全国用于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的总开支相当于GDP的36%,其中用于社会保障的总支出(不含失业保险)约3610亿克朗,相当于GDP的16%。
社会保障支出的具体情况是:养老金支出1740亿,占48%,疾病保险1140亿,占32%,家庭和孩子福利支出540亿,占15%,其它保险支出94亿,占2.6%,管理费支出85亿,占2.4%。
2001年,西哥特兰省社会保障支出约613亿克朗,占全国总支出的17%病假工资(sick pay):雇员生病期间,第2至第14天可以领取病假工资(扣除生病第一天的工资),病假每天工资为正常工资的80%,但最多不得超过598克朗,由雇主支付。
生病雇员在第一周内无须出具医生证明,只要打个电话就可以请病假呆在家里休息。
(二)瑞典的医疗社会救助制度1、疾病补贴(sickness benefits):从第15天起,雇主不再支付病假工资,由社保办公室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和医生诊断书,发给不同标准的疾病补贴,直到康复上班为止。
对于个体从业者,必须缴纳健康保险费,根据缴费的多少享受不同标准的疾病补贴。
对于无业或低收入者,在社保办公室办理“自愿疾病补贴保险”后可享受相应的疾病补贴。
2、康复补助 (rehabilitation):重返工作岗位前,病人可获得康复补助和社保办公室安排的其它公共康复服务。
3、牙科治疗补贴 (dental care):对于 20岁以下患者,国家承担牙科治疗全部费用,对于20岁以上患者,国家承担部分检查费用。
4、疾病保险(medical care):病人到医院就诊只需支付很少数额的门诊费和住院的生活费用,具体标准由各省自行决定,不必支付医疗费用和药费。
5、工伤保险(occupational injury insurance):雇员在从事与工作有直接相关的活动时意外受伤可获得工伤保险,在治疗与康复期间可获得康复补贴,再后可获年金或残疾养老金,如死亡,其家属获得相应的残疾养老金。
6、康复补贴(rehabilitation benefit):在伤者彻底恢复以前可享受康复补贴。
7、年金(annuity):伤者康复恢复工作以后,因伤害而造成工资水平降低时,可申请获得年金作为赔偿。
8、残疾养老金(disability pension):如伤者无法康复返回工作岗位,可获残疾养老金,最高等级的残疾养老金相当于伤者受伤前工资。
三、我国医疗社会救助现存的问题1、体制不明,职责不清2、医疗社会救助资金不足,享受条件严格,使用不规范3、制度和法规之间的对撞,增大了医疗社会救助的压力4、医疗救助的法律制度尚待完善造成医疗救助资金不足的主要原因为○1贫困人员中患者多,医疗总数不断增大○2医疗费价格上涨,救助对象病情变数难料,是医疗社会救助费用增加。
○3医疗社会救助经费不能足额及时到位,使用钱的时候没有用,加剧了经费供求的矛盾和紧张情况。
四、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方面存在的问题(一)医药分开制无实质效用当前提出的“医药分开”,从形式上是指“医药分家”,即切断医与药之间的利益链,在形式上常被理解为门诊药房从医院中剥离。
将门诊药房从医院中剥离,旨在避免医院对药品销售的垄断,切断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与药品营销之间的直接经济利益关系,控制药品费用过快增长。
从我国当前的试点情况看,“医药分家”主要是“托管”或“剥离”两种模式。
“托管”模式是指保持医疗机构药房法人地位、产权和人事关系不变,将药房委托给药品经营企业,由托管企业负责全部药品的采购、配送和日常管理;“剥离”即医疗机构采取出售或招标等方式将药房分离出去,使之成为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
不论哪种模式,医疗机构都将按照合同规定得到相应的收入分成,药费收入越高, 医院能获得的分成越多,基于利益驱使,医院和药房都有增加药费收入的动力。
“托管”或“剥离”后,专业药品采购人员,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医药企业会充分利用国家药品价格的政策导向,大肆的进行药品促销,实现差价最大化,这时医院仍可获得相当利润。
这样一来,新的经济共同体又形成,“医药养医”的局面不但没有破除,反而愈演愈烈。
而利益受损者最终是药品消费者。
(二)费用支付方式不适宜“看病贵”与医疗费用控制密切相关,因此,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妥当与否是控制医疗费用上涨的关键。
一种好的支付方式既能把医疗费用控制在一个较为合理的范围内,又能刺激医疗机构提高卫生服务水平。
目前,一些国家对医疗服务提供方的偿付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型即后付制和预付制。
按服务项目付费的制度是后付制。
各国支付方式的变革经验告诉我们,采用单一的支付方式对于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效果并不明显,只有将多种支付方式联合运用,才能起到控制医疗费用的作用。
我国目前广泛使用的是按服务项目付费,即后付费制度。
在此种方式下,付费方在医疗服务行为发生后按实际行为进行支付。
这样的付费方式难以有效控制医疗费用,尤其是付费依据或标准的确定只对医疗服务提供者有用,也就是说病患者处于一个被动的地位。
我国医疗费用不合理的增长与我国现行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是有一定联系的。
首先,医疗服务市场同其他市场一样也存在着“市场失灵”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