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学风建设中的人文精神教育
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是指在校园内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它是学校教育和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校园精神文化中,有很多有益的元素,如学术、人文、艺术、体育等,这些元素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能够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在校园精神文化中,学术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元素。
学校作为一个教育机构,最基本的使命就是传承和创新知识。
学术精神是指一种追求真理、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思想和精神状态。
在学术精神的指引下,学生应该勤奋学习、积极思考、不断进取,以达到提高自己学术水平的目的。
同时,学校也应该提供优秀的学术资源和良好的学术氛围,为学生的学术发展提供支持。
人文精神是校园精神文化中另一个重要的元素。
人文精神是指一种关注人的尊严、人的情感和人的价值的思想和精神状态。
在人文精神的指引下,学生应该关注人的情感,注重人的尊严,发扬人的价值。
同时,学校也应该注重人文关怀,为学生提供关爱和支持。
艺术是校园精神文化中的另一个重要元素。
艺术是一种表现人类情感和思想的形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校应该提供良好的艺术教育和良好的艺术氛围,让学生在艺术中感受生命的美好和丰富。
体育是校园精神文化中的另一个重要元素。
体育是一种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培养意志力和团队精神的形式,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增强毅力和拓展视野。
学校应该提供良好的体育教育和良好的体育设施,让学生在体育中体验生命的活力和力量。
在校园精神文化中,还有很多其他的元素,如爱国主义、民族精神、道德教育等。
这些元素都是校园精神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校园精神文化是学校教育和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学校应该注重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术、人文、艺术、体育等方面的资源和支持,让学生在校园精神文化中茁壮成长。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人类的精神包含两个基本的组成部分,即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这是人类在探析对象和发现自己的活动中形成的两种观念、方法与知识体系。
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界定,尽管人们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就其基本的涵义而言,科学精神就是尊重科学技术的价值,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强调依靠科学技术来推动社会发展。
这种观念注重人的物质生活,强调社会的物质基础和物质手段的作用,强调依靠科学技术来发展生产力,重视运用科学方法,掌握客观规律,追求科学真理,强调理性的作用。
而人文精神则着重人的价值,重视人文文化的作用,强调依靠调动人的积极性来推动社会发展。
这种观念注重人的精神生活,强调社会的精神支柱和文化繁荣的重要性,强调人自身的作用、精神力量的作用,强调依靠人和人文文化来推动社会进步,重视情感的作用。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都是人们观察与认识世界所不可少的,只有同时具备这两种精神,人们对世界的把握才能更全面,人们的实践活动才更具有积极、进步的意义加强科学精神培养的意义(l)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来看由于人文精神总是要表现为一些具体的人文规范,因而它就必然要受到一个时代和地区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社会条件的制约和影响,显得复杂而多元。
那么面对这样一种情况,我们只有坚持在科学精神的指导之下,本着一种求真务实的态度去探求人文精神的真正内涵,才可能在纷繁芜杂的人文思潮中选择正确的方向,指引我们投身社会的建设。
(2)从大学的特殊性质和基本任务来看当今世界各国主导的观念是把大学定位成一个研究型的教育机构,其主要任务就是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
而要完成好这样的任务就必然要求我们的大学教育把重点放在培养严谨规范的科学精神身上。
如果把人文精神作为大学教育的重点.那么不仅会混淆大学教育与中小学教育乃至社会教育的本质区别,更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利用好有限的教育资源去完成社会赋予大学教育的特殊使命。
(3)从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着的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来看,为了主动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具有竞争实力的高素质人才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着的高等教育改革,无论是在教学理念的更新、课程体系及内容的调整,还是在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变革上,其围绕的核心都只有一个,那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和意识。
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
浅议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摘要】:重视和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这是新的历史时期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
本文从人文精神教育的意义入手,运用了逻辑分析和讲道理的方法,阐述了提高人的文化素养、构建完整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灵敏的感悟和深刻的体验能力、设置综合课程、使教学过程艺术化、重视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教育等加强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人文精神文化素养教学目标体验能力重视和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是新时期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
人文精神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养成适应社会需要的人生观、审美观、价值标准、伦理道德等,促进其自我发展进入真、善、美的精神境界,进而通过社会个体传递人类优秀文化价值观念。
因此,现代教育中,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
一、提高文化素养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基础文化素养与人文精神是密切相关的,这是因为人文精神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通过长期文化实践,逐渐积淀、升华而成的反映人的文化价值理想及其主体性社会意识,是全部人类文化中最根本的精神。
它以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终极目的。
因此文化是人文精神的载体和基石,人文精神是文化的灵魂。
人文精神是主体对一定文化要义的切己体察。
然而,文化的积累和人的文化素质的培养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主体持之以恒地学习和感悟人类文化遗产,积极捕捉和把握其中的文化要素。
文化与知识是有区别的,在塑造人文精神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知识是由一定的逻辑构建起来的有关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一定的逻辑关系和实证性是其基本特征。
文化则是隐含在知识和各种可以被证实的逻辑关系与现象世界中的一条红线,表现为在创造知识和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实践主体必然要把自己的价值观、情感、态度、理想等融于其中。
因此,知识是文化的外显,而文化是知识的灵魂。
因此,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不能仅仅停留在读几本世界名著,听几首世界名曲,或懂一点琴棋书画,而应当寓深远的意旨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传播中。
大学教育更应该注重培养科学精神还是人文精神
大学教育更应该注重培养科学精神还是人文精神这是国际大专辩论赛的一个辩题,在网上看完这场比赛的录制视频后,对于辩手们的某些论点深有感触,也另有一些我的个人看法,在此略作叙述。
首先来明确两个概念。
书上说,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必须如实地、准确滴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解释其本质和规律;要求我们必须崇尚理性思维,以清醒的、严谨的、合乎逻辑的思想从事科学认识和理性创造,进一步指导实践活动。
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把美好的追求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坚持既崇尚理性,又调动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和精神体验来展示和表现人的本质和人的追求;要求人民时刻以符合人民的利益和发展要求的价值标准审视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合理性。
那么实际上,对于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来说,大学教育中,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都很重要。
但是,并行不悖并不意味着等量齐观、无所偏重。
尽管人文精神总是要表现为一些具体的人文规范,因而它就必然要受到一个时代和地区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社会条件的制约和影响,显得复杂而多元。
但是人文精神以人的平等、自由、幸福,与社会的民主、和谐、进步为起点和归宿,体现在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乃至人与科学的终极关怀。
就连包括科学在内的一切认识和追求都是为了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由此可见,人文精神为科学精神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因此我个人的观点更倾向于,大学不但要沐浴科学精神的雨露,更应普照人文精神的光芒。
古人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以天下兴亡为己任来传承文明、振兴国家、培养人才,创造成果、服务社会才是大学价值之真谛。
放眼世界,伴随科技的突飞猛进,人类的本领越来越大。
以至于手指轻轻一按便可改变世界甚至人类的命运,因此当我们在为自己的力量沾沾自喜时,更重要的是教育好拥有那个手指的人,让人文精神铸就他们的灵魂。
在高校文化建设中涵育伟大的中国精神
在高校文化建设中涵育伟大的中国精神高校作为培养未来国家栋梁的摇篮,文化建设一直是高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涵育伟大的中国精神,成为了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精神结晶。
在高校文化建设中,涵育伟大的中国精神,不仅是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是为了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崇高理想和社会责任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那么,如何在高校文化建设中涵育伟大的中国精神呢?接下来,我们将一一阐述。
在高校文化建设中涵育伟大的中国精神,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中国拥有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历史,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在日常教育中,高校应该通过各种形式的课程设置和文化活动,向学生传递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根,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高校还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尊重不同文化,消除对外来文化的盲目模仿和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自信心理。
只有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和文化观念,才能在学生心中播下中国精神的种子。
在高校文化建设中涵育伟大的中国精神,需要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民族的灵魂。
高校应该通过设立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和开展文化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可以开设中国传统文化、中华经典、国学经典等课程,让学生系统学习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艺术,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高校还可以组织中国书法、中国绘画、中国音乐等传统文化项目的比赛和展览,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过重视传统文化教育,高校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进而涵育伟大的中国精神。
在高校文化建设中涵育伟大的中国精神,需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伟大的中国精神,包括了具有独立人格、崇高理想和社会责任感的品质。
在高职院校中人文精神建设
浅谈在高职院校中人文精神的建设[摘要] 人文精神是大学教育的核心,是大学的灵魂所在。
确立高职院校办学理念,重拾人文精神传统,是当今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 人文教育价值一、高职学生人文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当今社会的需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的指出:“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统筹规划,贯彻积极发展的方针,充分调动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兴办多种形式、多层次职业技术教育的局面。
到本世纪未,中心城市的行业和每个县,都应当办好一、两所示范性骨干学校或培训中心,同大量形式多样的短期培训相结合,形成职业技术教育的网络。
”在这样一个大前提下,我国近几年来高职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就读高职的学生呈逐年增多的趋势。
这种发展满足了我国现阶段急需大量工作在第一线的具有高素质的技工人才,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但随之出现的问题大量涌现,如:招入的高职学生呈现综合素质相对下降的趋势;为解决众多的毕业生就业问题而导致学校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中忽略对学生的品质、意思、世界观、人文等等方面的教育,特别是对于西部经济较为落后地区的高职院校往往只注重抓生源、重就业、强调学校的发展,学生数量的增加,这种现象尤为明显,有的已经发展到相对畸形的状态。
从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当前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模式必须加以改变,只有真正把高职的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能为我们的社会服务的有用之人,才是我们教育的目标。
要改变这种现象,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须大力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高尚的人格是解决问题的重中之重,只有在校园内形成浓厚的人文气息才能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去服务社会、服务人民。
当前尽管人们有了科技、有了金钱,但最终还是会感悟到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亲情、诚实、信赖等“人情”、“人文”价值更为可贵。
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篇一:大学生如何培养人文精神试论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若干方法和途径一、人文精神的内涵“人文”一词,《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给出了这样的定义:“人文,是指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确定为三个层次:一,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三,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
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
二、我国高校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历史与现实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加强人文素养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早在1995年,原国家教委就开始倡导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并将之视为进一步深化高校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
1995年12月28日,原国家教委高教司在北京大学召开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报告会”上,时任原国家教委副主任的周远清大声疾呼:应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并认为“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更应当成为我们面向21世纪改革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思考问题。
”1998年,教育部又推出了加强高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新举措,即在北京成立了“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随后,又在一些普通高校设立了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同时,一些著名的专家学者如季羡林教授、杨叔子教授、周之良教授等也都积极地呼吁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可见,无论是教育管理部门,还是社会舆论,都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三、关于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一些想法1、学校首先要确保教师的人文素养过关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首先要确保教师人文素养能够过关,只有教师的人文素养达到一定的水准,才能够起到教育的作用。
人文精神在教育中的作用是什么?
人文精神在教育中的作用是什么?
一、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精神在教育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它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对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的学习,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情感、审美及思辨能力,增强个人的修养和综合素质。
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除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外,人文精神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通过学习人文学科,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思想和文化,从中获得启发,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开拓视野,拓展思维。
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人文精神在教育中还有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功效。
通过学习人文学科,学生能够了解到社会的发展历程、文化传承和社会问题,从而激发对社会的责任感,并愿意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此外,人文精神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学习人文学科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思想碰撞、交流讨论,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提高与他人沟通协作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五、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
最后,人文精神在教育中的作用还在于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
通过人
文学科的学习,学生能够塑造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品质,成为有担当、有情怀、有文化的人。
试论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试论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试论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一、前言大学作为传承与创新,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场所,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快速变革的社会中,大学需要不断弘扬和传承自身的精神文化,以培养学生扎根于传统、面向未来的综合素质。
二、校园精神文化的内涵与价值1.校园精神文化的内涵校园精神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一套特殊的价值观念、传统习俗和文化符号,包括学术思想、人文精神、学风建设、社会责任等方面。
2.校园精神文化的价值校园精神文化为培养学生健康成长、掌握专业知识、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提供了有力支撑。
它不仅使学生具备批判思维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素质。
三、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性1.培养宽广的人文视野大学应该努力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和学术研讨,培养学生宽广的人文视野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这样的培养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领悟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觉性,做到内外兼修。
2.引导正确的学术价值观大学是学术研究和创新的重要场所,应该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价值观。
学术诚信、批判精神、严谨求实等学术价值观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术素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
3.弘扬大学社会责任作为社会的培养基地,大学应该承担起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责任,这就需要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能够让他们具备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推动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途径1.构建有序的教育体系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需要有一个有序的教育体系作为支撑。
教师应具备高尚的道德操守和学术水平,能够以身作则引导学生。
而学生则需要通过规范严谨的教育系统培养起高尚的道德情操。
2.开设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大学要注重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如文化沙龙、艺术展览、学术研讨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增强文化自觉性,培养自身的情感品味和艺术鉴赏能力。
大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重要性
大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重要性在当今社会,大学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
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人文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具有重要性,它不仅有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还有助于培养出更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的人才。
首先,人文教育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
通过学习人文科学知识,例如哲学、历史、文学和艺术等方面,学生能够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以及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这种丰富的知识可以让学生具有更广泛的思考和审视问题的能力,拥有更宽广的视野和更开放的思维方式。
同时,人文教育还能培养学生对于多样性的包容和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和沟通能力。
其次,人文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类价值、和谐共处和社会公正的关注和追求。
通过学习人文科学,学生能够接触到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艺术作品以及伟人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意识。
这种关注和追求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情商和人际交往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此外,人文教育还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人文教育课程中,学生需要学习和思考各种不同的理论、观点和思想。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批判性思考和挑战,学生能够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这种批判思维的培养对于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未来的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人文教育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的能力,这对于现代社会中快速变化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人文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通过学习人文科学,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从而形成自己独立而合理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学时期是学生人生观念形成的关键期,通过人文教育的引导和熏陶,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我、了解世界,并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和目标。
综上所述,大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具有重要性。
它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以及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大学教育中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
大学教育中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大学教育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
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的结合,不仅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还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与文明的提升。
本文将探讨大学教育中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的培养及其重要性。
首先,人文素养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文素养指的是对人类文化、历史、哲学、文学等方面的理解和欣赏。
通过学习人文学科,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文化传统和思想精华。
例如,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学生可以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类情感和生活方式,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其次,科学精神是大学教育的核心价值之一。
科学精神包括理性思维、实证研究和创新精神等方面。
通过学习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等学科,学生可以掌握科学的方法和原理,培养理性思维和实证研究的能力。
例如,通过实验和研究项目,学生可以了解科学发现的过程,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在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中,跨学科的综合教育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代社会的问题往往是复杂和多维度的,需要综合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跨学科的综合教育模式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通过设置跨学科课程和项目,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例如,一些大学开设的环境科学、人工智能等课程,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内容,帮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和解决复杂问题。
大学还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
例如,大学图书馆和博物馆举办的文化展览、讲座和读书会,可以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人类文化和历史的精华,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
同时,大学的科研实验室和创新创业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和创新探索的机会,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此外,国际化的教育视野对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国际交流项目、留学计划和跨文化课程,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科学成就,拓展他们的国际视野,增强全球意识和跨文化理解。
论高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 关键词】 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 ; 现状分析; 有效途径
人文精 神一词源于 西方 , 它是指 以人为核心 , 对于人 的本 化典籍 , 至在写东西时也会 出现诸多错别字 。这 说明当代大 甚
性、 平等 、 自由以及精神 的尊重与追求。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文精 学生人文科 学知识 的匮乏 已经不容忽视 。
职业教育
论 高校大 学生人 文 精神 的培 养
褚 云鹤
( 郑州铁路职业技 术学院, 河南 郑州 4 0 5 ) 50 2
【 摘
要】 当前时期 下, 在 随着 高等教育 日 益脱 离精英化, 业压 力 日 凸显 , 就 渐 原本 高校教育 中所致 力于的人 文精神教育也 日
渐淡化 。本文针对 高 大学生人文精神缺 失等现象进行分析 , 校 寻找建立 当代 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有 效途 径, 高校 大学生以更 使
与合 作的一个平 台,人文精神是 人类精神 世界的一个 巨大财 拜金主义深 恶痛绝 , 但又 随波逐 流 , 成大 学生人文精神 的失 造
富。当前 , 大学生整 体呈 现出积极向上, 乐观进取 的精神状态 。 落与迷茫。() 2 高校教育理念相对滞后。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高 在 但受各方面 因素 的影响 , 目前 高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现状仍 出 校 的办 学理念是 以实用 性为主 , 重理轻文 , 至在老师和学 生 甚 现 了一些不和谐 的音符 , 具体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失 中都流 行一句话“ () 学好数理 化, 遍天下都 不怕 ”而忽视 了对 走 , 范大学生缺乏诚信 已经成为一个不争 的事实 , 无论是名校还是 学生人文精神 的培养 ,过分强调政治教育而弱化 了道德教育 。 普 通学校 , 无论是成绩 好的还是成 绩差 的, 这种现象 都普遍存 目前公共课 中涉及到人文教育的课程多数是理论课 , 与 以陶 这 在 。学习上有抄袭作业 , 考试作弊, 论文造假等现象 ; 生活中则 冶情 操、 开阔视野 、 传承文化 为宗 旨的广博 的人文精神教育 相
刍议高校学风建设过程的人文精神教育渗透
刍议高校学风建设过程的人文精神教育渗透摘要:高校学风建设是高校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是学习开展建设工作的基础和保证。
然而,在当前的高校学风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其中缺乏人文精神的教育是比较突出的问题。
文章笔者分析了当前高校学风建设中缺乏人文精神教育的渗透的问题,并对推进高校学风建设,实现人文精神的教育的渗透进行了探讨,目的是推进高校学风建设的顺利开展。
关键字:高校;学风建设;人文精神教育;渗透加强高校的学风建设是学习的一项重要工作,对学校的建设和学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将学风建设作为学校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
学校的学风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并且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在高校的学风建设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缺乏人文精神教育,因此,需要改进高校的学风建设,加强对人文精神教育的渗透,推进学风建设的健康发展,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身心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
一、当前高校学风建设的发展现状学风指的是学生在品质的内在表现,是一种态度和风气,是学校特有的人文化环境和无形的精神,是一种在教学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一种风气。
而人文精神是以真善美为核心,以自由和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的一种精神,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的内容:道德层面、价值观的层面、知识层面、社会关怀层面、礼仪层面和态度层面。
在当前的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着人文精神教育缺乏的现状,对学校的建设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了阻碍作用,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个体发展的差异。
在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下,对知识层面过于重视,而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其他层面,传统的教育体制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其次,受经济利益的影响,弱化了学生的道德理想。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商品意识的深入,学生道德缺失现象屡见不鲜,甚至部分学生认为良心不值钱,没有树立合理的伦理道德观,这就需要加强学风建设中的人文精神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科学的价值观。
浅析人文精神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
浅析人文精神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导言: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当代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不仅需培养专业知识与技能,还需要注重培养人文精神。
本文旨在分析人文精神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并思考如何在大学教育中推动人文精神的培养。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人文精神是指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是对人类文明传承和发展的关怀与尊重。
它包括人的尊严、普世价值观、人情关怀、审美情趣等多个方面。
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性1. 丰富内在世界:人文精神强调人的内在追求、情感表达、思考和创造力,可以引导大学生深入思考人文关怀、哲学思辨和美学创作,从而丰富自己的内在世界,拓宽人生视野。
2. 增进人际关系:人文精神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培养大学生的人情关怀、同情心和善良品质,帮助他们构建和谐、积极的人际关系,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3. 培养社会责任感:人文精神着眼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它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解决的动力,塑造担当社会责任的意识。
4. 提升综合素养:人文精神倡导全人教育,强调学会问问题、思辨和创造,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使他们具备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三、大学教育中培养人文精神的策略1. 设计富有人文关怀的课程:大学课程应重视人文关怀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共情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可以引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艺术欣赏等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回应能力。
2. 丰富的社团活动: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文化艺术、公益慈善、传统文化等相关的社团活动,提供个人成长和实践锻炼的机会。
同时,加强社团指导,引导学生团结合作、培养领导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3. 培养人文素质的教师队伍:大学教师应具备广阔的学科视野和深厚的人文修养,注重引导学生发现知识背后的人文意义,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教师们的言传身教,能够在课堂上把学科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大学教育方法:培养人文精神
大学教育方法:培养人文精神大学教育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专业知识的学习,更是一个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场所。
人文精神是一种对人类文化、文明、价值、尊严和权利的尊重和追求,它强调人的精神、情感、文化、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在大学教育中,培养人文精神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人文精神的培养方法1.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环境。
大学应该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讲座、论坛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同时,大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让学生从艺术中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开展多样化的课程设置大学应该注重课程的多样化设置,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外,还应该开设一些人文社科类课程,如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
这些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同时,大学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活动和项目合作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和环境,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3.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方面。
大学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通过情感交流、心理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他人和社会。
同时,大学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价值观,让他们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有担当的人。
二、培养人文精神的实践意义1.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人文精神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多样化的课程设置,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多样性,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同时,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和道德素养的培养,可以让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有担当的人。
这些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环境的变化,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2.推动社会进步培养人文精神还可以推动社会进步。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如环境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等。
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
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人文关怀精神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关心和帮助,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是教育中的重要任务。
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关心他人、理解他人、帮助他人的能力,我们可以培养出有同理心、友善待人的学生。
本文将探讨培养学生人文关怀精神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有效的方法。
一、人文关怀精神的重要性人文关怀精神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人文关怀精神可以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同理心是指能够对他人的感受和处境产生认同、共情,并通过行动给予关心和帮助。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可以提高他们的情商,增强沟通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其次,人文关怀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学生通过关心他人,了解社会问题,意识到自己可以通过行动来改变和帮助他人,从而激发他们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意识。
最后,人文关怀精神可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关心他人和帮助他人的行为可以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有助于缓解学生的焦虑和压力,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培养学生人文关怀精神的方法1. 倡导尊重和友善学校和教师应该倡导学生互相尊重和友善待人。
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举办友谊周等活动来加强学生对友善和尊重的认识。
教师也应该做好榜样,用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和引导学生。
2.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社会问题的案例、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
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等形式来实际行动,关心和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3.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影片、文学作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让学生从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要。
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感受到他人的处境和感受。
4. 鼓励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公益活动,例如开展捐款活动、义卖活动等。
通过参与公益活动,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和成就感,培养出真正的人文关怀精神。
5. 配置专门的心理辅导人员学校可以配置专门的心理辅导人员,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
大学应该重视培养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 辩论词
[一辩对垒]正方一辩:主席、评委,大家好!要讨论今天的辩题首先就该明确两个基本概念,那就是什么是科学精神,什么又是人文精神.我方认为科学精神不同于科学知识、科学主义.它是在科学实践的过程中被抽象出来并反过来知道科学探究与人生选择的一种价值取向和理性态度.其核心内涵与基本要求是独立思考、严谨规范、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其中求真是目标,创新是灵魂.而人文精神强调的则是对人生意义及其价值的关怀,它总是要表现为一些具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来说,大学教育中,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都很重要.但是并行不悖并不意味着等量齐观、无所偏重.考虑到大学这一特殊教育机构的目标定位,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现实状况以及当今时代对于人才需求的客观要求,我方认为大学教育更应当侧重培养科学精神.首先,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来看.由于人文精神总是要表现为一些具体的人文规范,因而它就必然要受到一个时代和地区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社会条件的制约和影响,显得复杂而多元.那么面对这样一种情况,我们只有坚持在科学精神的指导之下,本着一种求真务实的态度去探求人文精神的真正内涵,才可能在纷繁芜杂的人文思潮中选择正确的方向,指引我们投身社会的建设.其次,从大学的特殊性质和基本任务来看.当今世界各国主导的观念是把大学定位成一个研究型的教育机构,其主要任务就是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而要完成好这样的任务就必然要求我们的大学教育把重点放在培养严谨规范的科学将身上.如果把人文精神作为大学教育的重点,那么不仅会混淆大学教育与中小学教育乃至社会教育的本质区别,更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利用好有限的教育资源去完成社会赋予大学教育的特殊使命.第三,从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着的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来看,为了主动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具有竞争实力的高素质人才.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着的高等教育改革,无论是在教学理念的更新、课程体系及内容的调整,还是在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变革上,其围绕的核心都只有一个,那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和意识.而这些恰恰与科学精神的本质内涵不谋而合.相反,人文精神的培养虽然也很重要,但是它毕竟不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中心内容.所以,综合考虑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辨证关系,大学教育任务的基本要求,以及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现实状况,我方认为大学教育更应当侧重培养的是科学精神.反方一辩:谢谢主席!十分欣赏对方辩友刚才对科学精神那种充满人文精神的精彩论述.的确,大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阶段,大学已经成为培养高级人才的摇篮和各种文化交流的桥梁.纵观古今中外,特别是在当今时代和社会背景之下,我们以时代的要求,以及两种精神在大学教育阶段的培养力度为标准,认为大学教育更应注重培养人文精.第一,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内在关系来看.科学精神主要是指一种追求科学的态度,其三大价值取向是追求科学体系的逻辑和自然科学知识的经验实证,以及表达形式的简洁完美.而人文精神则以人的平等、自由、幸福,与社会的民主、和谐、进步为起点和归宿,体现在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乃至人与科学的终极关怀.核心在于以人为本.它的时代标志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三面旗帜.就连包括科学在内的一切认识和追求都是为了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由此可见,人文精神为科学精神的发展指明方向.因此大学不但要沐浴科学精神的雨露,更应普照人文精神的光芒.第二,从高校的社会功能和当今时代对大学要求来看.古人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以天下兴亡为己任来传承文明、振兴国家、培养人才,创造成果、服务社会才是大学价值之真谛.放眼世界,伴随科技的突飞猛进,人类的本来越来越大.以至于手指轻轻一按便可改变世界甚至人类的命运,因此当我们在为自己的力量沾沾自喜时,更重要的是教育好拥有那个手指的人,让人文精神铸就他们的灵魂.第三,从我国大学教育的现状来看.人文精神培养更应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我们坚信大学教育更应注重培养人文精神.因此关乎天文以察实辩,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一对一攻辩]·正方二辩选反方三辩正方二辩:谢谢,有请对方三搬.现代大学的三大基本功能是什么?反方三辩: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是培养人才,但是美国爱默生告诉我们:“性格的培养是大学教育的主要目标”,而爱因斯坦更说:“关系人的自身应当成为一切科学与技术上的”.正方二辩:奋斗的主要目标其实是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请教对方辩友:如果大学教育不应更宜关注科学精神的培养,如何能够实现科教兴国的宏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并最终实现大学教育的三大功能?反方三辩:对方辩友无非是想告诉我们,科学精神培养的重要性.但是我们要看到其实人文……(时间到)·反方二辩选正方二辩反方二辩:有请对方二辩.请问培养大学生拥有了科学精神,是否就同时拥有了向善向美的人文价值观?正方二辩:可是向善向美的价值观如何去进行培养呢?什么是善,什么是美?我们要不要以一种求真的精神去体认呢?其次,我们在培养善和美的时候,对方辩友倒是明白了,电视机前的观众明白吗?现代的大学生明白吗?我们需要他独立思考,知道为致知体,道方有道.正是要把这些人文之知幻化为自己的人文内在的精神品格,才有可能形成对方辩友所谓的人文精神,这就需要我们科学精神作为指导.反方二辩:对方辩友,为什么同样有科学精神,有的大学生学以报国,有的大学生却从事高科技犯罪呢?正方二辩:对方辩友,高科技犯罪和科学精神本身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吗?反方二辩:那么请问您判断他是不是缺乏科学精神,是看其行为是否科学还是其行为是否道德?正方二辩:对方辩友说看其行为,对,我们要看行为,但是有一点点的求真是不是就说他有科学精神呢?反方二辩:那对方是不是说判断他有没有科学精神是要看其行为是不是道德了.正方二辩:其实对方辩友说道德,道德要不要成为我们类化的一个标准?如何类化需不需要我们独立思考,去严谨的求实呢?正是因为基于此,我方认为科学精神培养才是最重要的.·正方三辩选反方三辩正方三辩:有请对方三辩.在学术界普遍认为我国是一个人文精神丰富的国家,请教对方辩友:按您方逻辑如何解释这一观点呢?反方三辩:对方辩友告诉我们科学精神是求真,但是我们说大学教育是个求善求美的过程,求真又如何等于求善和求美呢?正方三辩:好,对方辩友没有正面回答我的问题.那我再请教对方辩友一个问题,我们现在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文精神呢?反方三辩:道德理念、人生态度、独立人格、社会责任、博大胸怀,这哪一点不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更应该注重培养的呢?正方三辩:所以,对方辩友的这些所有的论断都是本着科学精神探究得来的.·反方三辩选正方二辩反方三辩:有请正方二辩.请问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尊重和追求科学与重视和维护人的生命与价值,是否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一致的呢?正方二辩:当然是一致的,请提第二个问题.反方三辩:生物科学说,“物尽天择,优胜劣汰”,而人文关怀告诉我们要“鳏寡孤独皆有所养”.请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当代大学生该做何取舍?正方二辩:对方辩友是说两者之间的矛盾,而我们承认对方辩友逻辑的话,那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确立市布司需要一个科学精神作为一个指导的过程呢?反方三辩:对方辩友没有回答我的问题,请问为什么当客观规律不符合人文关怀的价值取向时,我们就要限制其发挥作用的领域,设置规避它呢?正方二辩:这与我们今天科学精神之间有什么本质的矛盾吗?对方辩友总是把一个问题推到极端,告诉我们说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之间产生的矛盾,产生了矛盾之后所以不应该侧重于科学精神的培养,本身把这个问题推到极端的过程就是一个缺乏科学精神的过程.正是基于如,我方认为是不是应该更侧重于科学精神的培养,在对方辩友的身上得以体现呢?反方三辩:那请问人文精神在科学研究与运用里的作用是什么呢?照对方辩友的观点是不是说它没有作用呢?正方二辩:对方辩友也说了科学精神有一个简洁完美.请问对方辩友,我简洁完美的过程是不是一个求善求美的过程?我不去功利的去求真,是不是一个求善求美的过程?(时间到)[攻辩结辩]正方一辩:谢谢主席!对方辩友今天说因为做人是最重要的,所以培养人文精神就要重于培养科学精神.那我就不理解:难道只有人文精神能够指导我们如何去做人,科学精神就不制导了吗?我们看到,恰恰是在务实与严谨的态度,才更应该是一个新时代的合格大学生所应该具备的人生品格.既然两者精神都能够指导我们更好的做人,为什么对方辩友却认为培养人文精神就要更重要呢?另外,对方辩友所提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在当今校园中存在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人文精神缺乏的现象.对方辩友,人文精神缺乏是一种事实,而且加强人文精神的关注也确实应该.但是加强并不等同于侧重,我们说这种加强实际上是相对于我们从前的大学教育中对于人文精神的关注不够而言的,它并不是一个在与科学精神进行比较之后得出的结论.所以对方辩友今天的观点只不过是向我们论证了大学教育中应当重视人文精神,但是在一个比较性的辩题中应当重视并不能得出重视人文精神就要重于培养科学精神.其实要论证这样一道辩题,我方认为观点就很简单,那就是先要明确大学的特殊性质和基本任务是什么.然后再比较两种精神,看看究竟谁的本质内涵与大学的性质结合的更紧密,很显然谁就更应该被着重培养.我想请对方辩友在接下来的攻辩小结中向我们解释这样一个问题:面对大学教育的两大重点、三大功能以及我方三辩提到的大学应该承担起的完善传统文化的这样一种使命和责任,并且是显然与科学精神结合的更加紧密的使命和责任.对方辩友,您为什么要说通过人文精神的培养才进行完成的?反方一辩:刚才的攻辩阶段,我方主要与对方辩友探讨了以下两方面问题:第一,科学精神是否本身具有向善向美的价值观;第二,当追求客观规律的科学精神与追求人文精神相矛盾时如何取舍.请看对方辩友如何回答:首先,对方二辩就告诉我们说科学精神可以通过求真求实就能带来向善向美的价值观.可是我们都知道,向善向美是人文精神所追求的,而科学精神追求的是对客观规律的把握.如果说科学精神中间也有追求向善向美的话,那是不是说今天科学精神中间也包含有人文精神呢?那对方今天在论证您方观点的同时是不是也论证了我方的观点呢?第二,关于追求客观规律与追求人文精神相矛盾的问题.对方辩友告诉我们说他们两者都可以两全,从来不会矛盾.真的是这样的吗?归根到底,对方辩友今天的错误就在于将科学精神的概念无限扩大,从而包含有人文精神.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我想今天我方的辩题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所以,通过我方二辩和三辩的问题,我们已经从整体、从局部、从更高的角度看到了大学教育更应注重培养人文精神.[自由辩论]正方四辩:请问对方辩友:《高教法》第五条告诉大家的是什么?反方四辩:对不起,基于这个专业性的知识,在下是没有听说过,但是我愿洗耳恭听.正方三辩:首先这不是一个专业知识,大家都是大学生.《高教法》第五条告诉我们大学的主要任务是以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请问按照您方的逻辑,您方如何理解这一条法律呢?反方二辩:我方理解的就是科学精神很重要,但是大学更应该普照人文精神的阳光.请问追求科学的简洁与美是否等于追求人性的真善美?正方二辩:对方这个“更应”是怎么得出来的?我们已经告诉你了,是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信念.这些可都是与科学精神息息相关的,对方辩友不谈大学教育而得出一个“更应”,对方辩友论证一下.反方三辩:对方辩友说我方的“更应”是怎么得出来的,那你方的“更应”又是怎么得出来的呢?打个比方,千百个富有科学精神的大学生可能要日夜赶工、辛辛苦苦才可能造好一个网站.而一个缺乏人文精神的大学生就可能在瞬息之间用病毒摧毁千百个网站.孰轻孰重请对方辩友自己抉择.正方一辩:那请对方辩友首先帮我们论证一下我方强调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是不是就意味着不要人文精神的培养呢?反方三辩:我们说了我们要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但是如果我们不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培养人文精神的话,我们又如何让我们的大学生了解到科学研究与运用的真正价值所在呢?请问为什么同样是科技精英,有的人知道“安得广厦千万间”,而有的人却是“良心不知何处去,人面依旧笑春风呢”?正方三辩:那么按照对方辩友逻辑,评判的标准就是道德?反方四辩:那对方辩友的逻辑是什么呢?他们说求真就是求善求美的基础,那是基础就更应注重培养吗?我们说吃饭也是人活下去的基础,但人一生就更应该注重吃饭的吗?那恐怕培养的不是食神就是饭桶.正方二辩:对方辩友,无论你人生是为了什么,他首先是不是要吃饭呢?其实对方辩友谈的是一个“重要”,好,是很重要,所以我们说也要加强,可是加强等于侧重吗?反方一辩:我们从来没有硕果不要培养科学精神,但是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越来越要人们树立一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蜘蛛侠》告诉我们说力量越大,责任越大.正方一辩:对方辩友说的很好,但是对方辩友今天实际上是偷换了这样一个概念.他们所说的人文精神就仅仅是正面的、积极的、向上的人文精神.我想请问对方辩友:您认为人文精神难道仅仅包括这些方面吗?反方三辩:人文精神怎么不是向美向善呢?人文精神就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如果说人类的自我关怀都有向恶向丑的话,那还叫人文精神了吗?那是不是科学精神也包括向恶向丑呢?正方四辩:对方辩友千万不要忽视了今天辩题是讨论东西教育.那想请问对方辩友:今天大学教育它的本质特点究竟在哪里呢?反方二辩:大学教育的本质特点和根本目的就是一个,育人.育人是什么?就是人格的完善和自身的塑造.现在的大学教育可是越来越科学化,就好像我们的城市建设一样,真实高科技的硬件设施越来越完善了.可是我们人独特的人文气息,以及那种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人文氛围在哪里呢?正方三辩:对方辩友谈育人,我们就来谈谈育人.那么大学的育人与社会的育人有什么区别呢?反方三辩:我也想谈谈育人.子说过:“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知且有义,故为天下贵也.”义是什么,不正是人文精神的表现吗?正方二辩:对方辩友谈育人,那么育人就只教人为人之道,教不教求学之道呢?对方辩友谈了一个塑造,那么怎么去塑造?需不需要个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需要我们个人去求真、去务实之后,才可能有对方辩友所说的人文精神.反方二辩:所以我们从来都没有说不要你们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当然重要.可是如果科学精神像今天你方论证,已经包含了我们的人文价值的话,请问馒头包了肉它还是馒头吗?是不是已经变成包子了?正方一辩:对方辩友均自大学来,应知大学事.我们知道如今的大学校园早已不再是一个封闭的象牙塔,而变成了一个开放的小社区,也就是说形形色色的人文观念在无时无刻充实着大学生的头脑.请问如果不在一个科学精神的坚实指导之下,你们又如何去伪存真、取是去非?反方一辩:那我们再来看一下:在北大一百周年纪念上,世界各地数十位校长都提出大学教育更应注重培养人文精神,这怎么与对方观点相矛盾呢?正方三辩:可是北大老校长蔡元培先生早就说过:“所谓大学就是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请问对方辩友如何解释呢?反方三辩:其实我们说什么叫做研究高深学问呢?记得某位专家学者说人文精神是做大学问的根本.当代大学生最需要的是什么?是知道如何明辨是非,知道如何研究和运用科学来造福人群服务社会,而这些不正是人文精神给予我们的吗?正方二辩:对方辩友所举的那个例子并不是一个科学精神.科学精神还包括一个理性精神在里头,对方辩友说有意识的求真,有意识求真就是科学精神吗?其次,我们今天在谈一个大学,您再不谈大学教育不结合着大学教育来谈,对方辩友您可要被扣分.反方二辩:我们怎么没有谈大学教育,请问您所说的理性到底是工具理性,还是价值理性呢?正方一辩:恰恰是对方辩友混同了科学精神与科学主义之间的区别.我们说科学精神首先体现了一种科学的理性的精神,什么叫科学精神,什么叫科学主义/反方三辩:你说评价人是科学精神是从综合全面的角度看,但是从这个具体事例上看他是不是体现出一点点的科学精神呢?如果体现出一点点的科学精神,我们还能说科学精神是有价值取向的吗?正方四辩:我想是对方辩友没有弄清楚科学主义与科学精神的区别.请对方辩友告诉大家科学精神与科学主义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反方二辩:四辩在给大家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对方辩友告诉我们说科学精神它本身就包含了价值理性,那么请您告诉我,当年我们提倡孔融让梨互助互爱,孔融要让几个梨才是科学的呢?正方三辩:对方辩友没有正面回答我们问题,还是要请您回答一下究竟什么是科学主义、什么是科学精神?反方三辩:对方辩友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科学主义就是科学万能论,但是科学精神呢?也要我们尊重和追求科学,按客观规律办事.有个例子,某位化学专业大学生竟然为了谋私利而为犯罪分子搞毒品开发,这到底是因为他本身不够从追求科学不按客观规律办事,还是因为他缺乏对他人和社会那么一点点关怀呢?正方二辩:对方辩友说的是没有人文精神,可我们今天谈的是侧重于科学精神.其实对方辩友刚才谈的一切都没有结合着大学教育来谈,他们承认人文精神更重要,很重要,但是重要就等于我们更应侧重培养吗?大学教育本身的特殊性在哪里?请对方辩友正面回答.反方四辩:正方说到大学教育我就想请问:现代大学教育思想的转变是否已向人本位回归为基本内涵.正方一辩:对方辩友说人文精神以人为本,难道科学精神就不以人为本了吗?对方辩友又谈到了人文精神缺失,那么人文精神缺失到底是不是我们侧重科学精神才得到的呢?反方二辩:对方辩友现在终于大胆地说出了科学精神要以人为本,也就是说您认为科学精神当然并且应该包含了我们的人文理性价值观.正方四辩:这正是我们要辩论的人文精神确实很重要.可是大学要求的是德才兼备的人才能为社会服务,大学的特殊性究竟在哪里,对方辩友还是没有回答.反方四辩:所以我们才要说对人文精神,我们不断追求的科学精神,我们从未放弃.正方三辩:对方辩友一直在谈以人为本,那么究竟以什么人为本?反方二辩:以人为本有三个层次:首先是对个人价值的肯定和完善;其次是对他人的关心和博爱;第三才是对整个人类命运以及社会的维护和思考.正方二辩:对方辩友说的非常的好,可是我们就以孔融让梨为例.如果我们不让他去求真,不真正的感受到我们需要让这个梨,那么恐怕他认为让梨那是傻瓜才做的事情.对方辩友您的人文精神又如何确立的?需不需要我们求真务实去指导一下呢?反方三辩:对方辩友说孔融让梨是科学精神的体现,难道说孔融是一个很有科学精神的人吗?不仅有孔融让梨,还有悬梁刺股、岳母刺字,难道说他悬在什么位置、刺在什么地方才是最科学的吗?正方一辩:难道说只孔融让梨才说明他体现人文精神吗?错了!孔融自己吃那个梨,挑一个大的梨吃也说明他有人文精神,只不过这个人文精神不太正确而已.为什么?因为他没有在科学精神指引下去看哪一个人文精神是正确的,哪一种人文精神才更该被选择.反方四辩:对方辩友给了我们一顶帽子,他说人文精神其实就是个人主义.但是只顾个人利益不顾他人利益这难道是人文精神吗?我们说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正方一辩:人文精神区别于科学精神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他不具有一个普视性的标准.说明他本身是纷繁芜杂的,而要在纷繁芜杂的人文精神中选择正确的方向,只有依靠科学精神的指引.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与其教给他一个现有的人文成果,倒不如告诉他如何才能区别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反方四辩:请相信我方观点.正方二辩:可是对方辩友,我们为什么侧重与科学精神就培养不出人文精神了呢?(时间到)[观众答辩]观众1:你们讲1952年院系调整削弱了人文学科,因此我们今天要着重人文精神的培养.那您方的观点是不是认为人文学科就等于人文精神?反方四辩:我们认为1952年的院系调整改变了这种人文学科被削弱的这种态势.因为我们知道人文学科在大学教育里面起码他是一个培养人文精神的载体,如果我们不通过这样来培养的话,那人文精神就无出下手.而且我们不要把人文精神的培养看作是一种狭隘的学科观,而要把它作为一种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思维来加以培养,创造出一种人文氛围这才是根本.反方一辩:所以我们说人文学科是载体,人文教育是过程,人文精神的培养才是目的.反方二辩:今天不仅教学模式要改革,提倡个性教育、因材施教,同时我们要更注重在大学中建立一种学术自由的平等氛围,真正让人文之光弘扬大学教育,真正让人文精神闪烁大学校园.观众2:为什么今天在我们的大学这个象牙塔里面,充斥着种种素质低下的问题,有些小学生能做好的问题我们的大学同学却难以做好?正方四辩:大学教育是一个特殊的机构,它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一个研究型的教育机构.而我们今天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它要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不是说仅仅有一个高尚的道德就足够了的.要充分发挥大学的功效就必须在大学中充分发挥让我们去独立思考、让我们去理性批判、让我们去追求科学的真.正方三辩:这些问题如何发现是不是靠科学精神来指出呢?这些问题如何解决要不要在科学。
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与学风建设
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与学风建设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与学风建设是当前高校教育管理中亟需重视和加强的重要方面。
高校要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通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学风建设等多种途径,推动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和学风建设的全面发展。
一、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校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的重要基地,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是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高校要深入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将其融入到日常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中。
通过开展讲座、研讨会等活动,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
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高校要积极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国家认同感。
通过举办书法、国学经典、传统音乐等相关活动,让学生更加了解和热爱传统文化。
同时,高校还应注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结合,更好地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三、加强学风建设学风直接关系到高校教学质量和学生成长成才。
高校要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完善的学风建设机制。
一方面,要加强学科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高校还应加强学风监督和评价,确保学风建设取得实效。
四、构建和谐校园环境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和学风建设离不开和谐的校园环境。
高校应严格管理住宿、食堂等服务设施,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就餐环境。
同时,要加强对校园安全和安全意识的教育,构建安全稳定、文明有序的校园环境。
通过营造和谐校园,为学生成长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与学风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基础保障,需要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共同努力。
高校要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制度机制,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培养出更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只有不断加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与学风建设,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
高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实现路径
高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实现路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高校教育在培养人才和传承文化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高校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更是文化的传承和人格的塑造。
高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实现路径成为了当下高校教育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探讨高校如何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并提出一些路径和措施。
一、提倡人文精神高校要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标,首先需要提倡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指尊重人的尊严、重视人格、追求人格充实和人类共同理想的一种精神风貌。
高校应该在教育中注重人文关怀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道德情操,使他们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
高校可以通过开设人文课程、举办人文讲座和文化活动等方式来提倡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社会,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者,更是品德的塑造者。
二、加强文化素养教育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标,还需要加强文化素养教育。
文化素养是指个体对社会价值观、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等的感知、认知和理解能力,高校可以通过多方面的手段来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教育,比如增设文化艺术课程、举办文化活动、组织文化考察等。
通过系统的文化教育,可以使学生了解和认识国家的历史文化,形成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提高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文化责任感,使他们成为具有国际视野、世界观的文化人。
三、倡导人文关怀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标,还需要倡导人文关怀。
高校应该注重学生的人文关怀,让学生更多地感受到爱的力量,通过人文关怀,让学生在校园里感受到真善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校可以通过成立学生社团、开展志愿活动、组织文化沙龙等方式来倡导人文关怀,让学生在校园里体验到温暖和关爱,感受到社会的温情,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使他们成为有担当、有信仰、有情怀的文化人。
四、提高教师素质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标,还需要提高教师素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高校学风建设中的人文精神教育
关键词:学风建设;人文精神;创新能力
一、学风建设和人文精神的内涵
学风是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来的态度和风气,是学生的思想、道德、兴趣、素质等内在品质在学习上的外部表现。
其内在的本质是一所学校特有的育人文化环境,是无形的精神力量;其外在的表现是教师在教书育人、治学与科研上的风气和学生在学习、实践上的风气。
人文精神是指人类对人世的探索和对人世活动价值和理想的追求,这种探索和追求以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
国学大师季羡林说:“中国的人文精神就是爱国主义和有骨气。
”具体分析,人文精神应包含六个层面:一是道德层面,即对道德行为、道德修养、道德信念和道德人格的看重与追求;二是价值观的层面,人应该确立并不断完善自己的价值取向;三是知识层面,增加人文修养的训练,扩宽自己的知识面;四是社会关怀层面,即人对社会应具有道德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五是礼仪层面,要求人待人接物、谈吐举止有一套符合和谐社会的礼仪规范;六是态度层面,即具有积极乐观的态度,能够在瞬息万变的社会变革中保持开拓创新的精神。
二、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缺失的原因
1传统教育束缚下,学生的个体发展出现偏差
上世纪50年代建立的中国高等教育模式是当时苏联高等教育模式的翻版,存在文、理、工分立,重理轻文,专业划分过细等弊端,没有真正确定人文价值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结果不仅理工学生缺乏人文知识,文科学生对人文知识的掌握也不够扎实。
这种教育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个体在学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与个人独特的生活价值,抑制了学生的自由、自主及选择的能力。
1977以来,高考“指挥棒”又使学生成了“考试机器”,具体表现是:在教育体制上,在教育内容上,在教育活动上,无视学生主体的精神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使得学生成为任意塑造的“软体人”。
凡此种种,都表现为人文精神的缺乏。
2.在经济利益的引诱下,学生的道德理想逐渐淡化
自古至今,中国人特别推崇理念和德治的力量。
然而,随着市场竞争和商品意识的泛化,经济利益不断占据人心,大学生中道德失范的现象屡见不鲜,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观念侵蚀了不少学生的灵魂。
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良心不值钱,根本没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
北京大学法学院巩献田教授曾主持过一项调查研究,在近千名被调查对象中,对“发现有人偷窃时,自己该如何做”的回答,竟然有22.2%的学生回答是——不管,有44.4%的学生回答是——自己不会见义勇为;在回答“如何看待见义勇为”这个问题时,27.6%
的学生认为见死不救不是不道德,还有43.3%的学生认为,对见死不救不应予以谴责。
因此,通过学风建设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势在必行。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教育不力,学生失迷了正确的价值观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教育不力,价值观的功利取向与实用取向已成为许多大学生的主要价值取向。
他们不仅对蕴涵着丰富人文知识的中西书籍很少问津,而且对所学专业的前沿理论也缺少钻研。
在就业压力下,学生更加热衷于考证、考级、考研,浮躁的学风和新一轮的“读书无用论”正在悄悄地影响着年青一代。
他们在人文精神的科学层面上,对科学和真理的求索动力不足,对必要的艺术熏陶、文史浸染认同感不强。
正如姚国华在《知识分子、人文精神、大学教育》一文中指出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作为价值主体的人,人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延续是社会的最终目的。
教育是为此服务的。
如果说基础教育是一种文化延续的必要条件,那么高等教育则是一种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如果大学里的学子们,只是把追逐功名与时尚作为价值取向,那么它就不可能培养新一代的知识精英,社会的精神大厦便会失去支撑,再辉煌的文明也要腐朽。
三、在学风建设中应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1.在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上体现人文精神教育
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是学校的顶层设计,是学校开展各项工作的指南和依据。
素质教育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在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上,就应该树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目标,使大学生通过学校教育和
自身努力,成为既具有较高的科技水平,又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健康体魄的全面发展的人。
2.建立完善的人文课程体系
人文课程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因为,人文精神主要是依靠人文知识负载和传达的。
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意思是说,质是素质,文是知识,只有知识和素质配合适当,才能成为君子。
高校课程不能只是科学课程,而应是由哲学、科学和艺术等几方面组成的涉及各方面知识、习俗、民族心理特征等的文化要素的复合体,只有通过这样一个复合体的学习,才能塑造和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另外,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人文与德育、人文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文化品位,尊重师生个人自主的选择权和发展机会,以人文价值为导向,促进每一个学生和每一位教师的健康发展。
3.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人类永恒的生命活动,是人类本性和本质力量的最高表现。
高校要保持自身的文明形态和文化群落的人文本性,就必须承担起培养创新精神的人文使
命。
对青年大学生主体创造精神的召唤,实际就是对校园文化人文使命精神的弘扬。
当然,进行创新与实践的前提是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因为创新能力是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长期文化实践逐渐积淀、升华而成的,文化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载体和基石,如果没有文化的根基,塑造和培养创新精神犹如建设没有牢固基础的大厦。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创新能力可以看做是主体对一定文化要义的自我体察和感悟。
然而文化的积累和人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形成于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并规范、指导和约束着大学生自身的各种活动。
4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具体可以分为静态环境文化、人文环境文化和制度环境文化三方面。
静态环境文化主要指校园环境、图书资料、文化设施、文化网络建设等;人文环境文化指校园群体所特有的价值体系、道德情感、思维模式、文化思潮和生活方式等,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制度环境文化指促进校园文化健康发展的各项规章规定,是校园文化科学、有序、和谐发展的基本保障。
校园文化的营造一要积极举办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系列讲座;二要通过科技节、文化节、读书会、文化沙龙、诗会、影视评论、剧社等形式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的情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得到升华,责任感、使命感、义务感、奉献精神得到强化;三要加大经费投入,尽量改善教学、实验设备和更新补充图书资料,大力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设施建设,使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启迪思想、陶冶情操、升华精神、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季羡林提高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必要和可能[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