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经方医案
经方大师胡希恕的14个精妙医案伤寒论仲景张仲景内经
经方大师胡希恕的14个精妙医案伤寒论仲景张仲景内经胡希恕(1898年~1984年),是我国近代著名中医经方临床家、教育家。
被日本中医界赞誉为“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的、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
有独特理论指的是胡希恕先生用八纲解六经。
提出了六经来自于八纲的学术观点。
胡希恕经方医学其实是胡希恕、冯世纶两代人的努力的结果。
胡希恕先给我们构建了大的理论体系框架,冯世纶进行了具体细节的完善和补充,当前也被誉为胡冯体系。
胡希恕经方医学的核心理论特点有三个。
第一个核心特点:明确指出,《伤寒论》代表的是经方,不同于《黄帝内经》代表的医经体系。
张仲景的伤寒论属于经方体系,采用的是六经辨证,传承于《神农本草经》《伊尹汤液经》。
而《黄帝内经》为代表的医经体系,用的是脏腑经络辨证。
二者理论体系不同。
自从《伤寒论》问世至今一千八百年来,为什么很多人学不懂呢?这是误读传统,就在于没有客观正确地认识六经,用《内经》注解《伤寒论》,用脏腑、用经络去解释,只能说陷入于误区,牵强附会,让经方变得神秘,导致很多人读不懂《伤寒论》,众说纷纭,解释起来各执己见,难以共识。
所以胡希恕有一句著名的观点,就是不要带着《内经》的有色眼镜,强调不要用《内经》的理论观点来解释伤寒论,因为二者的体系是不同的,我们学习的时候,更加强调用条文去诠释解读《伤寒论》条文本身,如此才能更接近于仲景本意。
第二个核心特点:指出了六经来自八纲。
六经的本质就是三个病位、两个病性所构成的六个诊断,我们常说的三阴三阳,其实就是表里半表半里三个病位上的三个阳证、三个阴证。
《伤寒论》中蕴含着丰富的八纲辨证内容,而且历代《伤寒论》研究者,也都承认辨六经是辨八纲的过程,如方隅在《医林绳墨》中就指出:“仲景治伤寒,着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然究其大要,无出乎表里虚实阴阳寒热。
八者而已。
”虽然之前有学者意识到了八纲辨证,是胡希恕先生第1次明确提出六经来自于八纲,给我们指明了用八纲的辨证眼光去看待伤寒论的六经体系,给我们指出了学习经方的大道。
金水六君煎加减临床应用医案
金水六君煎加减临床应用医案金水六君煎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由六味中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
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喉咙肿痛、口腔溃疡、急性扁桃体炎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金水六君煎的组成、制作方法以及临床应用医案。
一、组成金水六君煎的组成为:1. 麻黄10g2. 桂枝10g3. 杏仁10g4. 石膏30g5. 粉葛20g6. 半夏10g以上六味中药均为常见的中药材,具有不同的功效。
麻黄和桂枝具有发汗解表的作用;杏仁能润肺止咳;石膏能清热解毒;粉葛和半夏则能消肿止痛。
二、制作方法1. 将麻黄和桂枝洗净,切段备用;2. 将杏仁去皮,切碎备用;3. 将粉葛和半夏洗净,放入锅中加水煮沸,去除浮沫;4. 将麻黄、桂枝、杏仁、石膏加入锅中,再次煮沸;5. 转小火煎煮30分钟,取出药渣,滤去汁液即可。
三、临床应用医案1. 喉咙肿痛患者:男性,年龄35岁。
主诉:喉咙肿痛已有3天,吞咽困难,声音嘶哑。
治疗方案:金水六君煎。
制法:将金水六君煎加入适量水中,分2次服用。
效果:服用后第二天喉咙肿痛明显缓解,吞咽困难减轻。
2. 口腔溃疡患者:女性,年龄22岁。
主诉:口腔溃疡已有1周多时间,口腔内有灼热感和刺痛感。
治疗方案:金水六君煎。
制法:将金水六君煎加入适量水中,分3次服用。
同时在口腔溃疡处涂抹冰片。
效果:服用3天后口腔溃疡明显缩小,灼热感和刺痛感减轻。
3. 急性扁桃体炎患者:男性,年龄28岁。
主诉:喉咙疼痛、发热、头痛已有2天。
治疗方案:金水六君煎。
制法:将金水六君煎加入适量水中,分2次服用。
同时在颈部敷贴艾叶。
效果:服用2天后喉咙疼痛减轻,发热和头痛明显缓解。
经方医案(一)
经⽅医案(⼀)背部发热案许某,年可四⼗,夜卧常觉背部灼热难忍,早起痰涕俱带⾎丝,咽⼲不适。
⼩便黄。
五更起解⼤便,溏⽽易下。
据少阳病提纲,『少阳之为病,⼝苦、咽⼲、⽬眩』,与⼩柴胡加⽯膏、葛根;便溏者,太阴虚寒也,更加⼲姜15g。
取药后,疑⽯膏为煅者,故弃⽽未⽤,但⽤余药煎服之。
⼀剂知,数剂则病已。
少阳、厥阴病,每多寒热互呈,于此可见。
⾯肌痉挛案⼀王某,男,年可五⼗。
⾃云从⼗余年前⼀次外感发热后遗留下⾯肌痉挛之证,每于劳累、紧张后左眼睑及周围⾯肌抽动。
余思此乃元⽓虚损,⽓⾎不⾜以养分⾎之证。
真武汤下条⽂中曾有『筋惕⾁瞤』之症,故以附⼦理中加芍药主之。
初服之,未见⼤效。
服药约⼗余剂后停药。
年余之后,渠妻告余其证⼤减云云。
⾯肌痉挛案⼆盖某,男,44岁,因近⽇⼯作劳累,⾃觉⼝⾓时有抽动,遂疑为中风之兆,乃求诊于余。
余笑⽈:『勿虑也,此⾮中风,乃⾯肌痉挛尔。
』⾯部乃阳明胃经之分部,思虑劳累则伤脾胃之⽓,分⾁失养,故⽽瞤动也。
与附⼦理中,五剂⽽愈。
胃痛案⼀ 王某,⼥,时年四⼗余,⽗亲同事也。
素患胃痛症,经中国医⼤确诊为疣状胃炎。
由于⼀直担⼼会恶变,故多年来⼀直四处求医问药。
01年时来省中医求诊,时某师开了许多清热消炎、抗HP的中药,服后未见好转。
02年夏,我即将赴穗读研,彼思盍令⼩⼦试之乎。
因观其⼈⾆脉皆有寒象,且性多犹疑,此太阴⼈兼柴胡证也,疏理中汤合四逆散与之。
03年寒假归家复见之,⾔服药⽉余,疼痛⼏⽆。
乃令再服原⽅⼀⽉,以资巩固。
⾄今⼗余年,多次相见,其胃痛均未再发。
纳差案马某,男,约⼆⼗六七,体瘦,纳少。
2016年以来辞职在家,平素好⽹游。
其母因其饮⾷少进⽽忧,求予授⽅。
时读蔡长福先⽣书,彼谓纳差之⼈,多是外感未解,予颇以为然,因与柴胡桂枝汤加⼲姜、⽩术。
服后饮⾷颇进,饭量⼤增,唯熬夜上⽹之习不改,其效未能持久。
蔡先⽣所论,虽不尽合经义,然亦有可采处。
肩漏风案 唐某,男,年近四⼗,患肩背痛、恶风寒,下肢多汗,⾆淡红,苔薄⽩⽔滑,脉浮缓,与桂枝汤加黄芪、附⼦,约进⼆⼗余剂⽽愈。
六味经方医案
六味经方医案 心肌缺血
病人服药三天以后,头晕胸闷大减,微有劳累之时有轻微感觉, 舌苔仍然水滑,左寸沉迟,右关弦滑,余脉和缓。 病已见效,上方桂枝45g,继续三剂。 茯苓60g 桂枝45g 生晒参15g 附子30g 干姜30g 炙甘草10g 3剂,水煎服,一日一剂。 药后症状基本消失,仅怕劳累,上方加味以丸剂善后。 茯苓120g 桂枝100g 生晒参60g 附子100g 干姜100g 炙甘草50g 山药100g 三七30g 砂仁60g 一剂,水蜜丸,每次9g,一日二次。
六味经方医案 眩晕
病人服后诸证大减,微有纳呆、少气无力,附子理中汤善后一周。 附子30g 人参15g 白术20g 干姜30g 炙甘草10g 7剂,水煎服,一日一剂,一日三次。 服后症状消失,后来又因为头晕来诊,属于小建中汤证,服用一 料小建中膏痊愈,随访头晕未在复发。 按语:一诊脾肾阳虚,太阴少阴合病,需要急救回阳,暖脾利水, 否则会有危险,真武汤暖水涵木,加人参甘草健脾益气,双姜暖 脾开胃,助附子回阳之功,葱白破阴回阳,阳气回,阴邪散尽, 故阴证渐缓,后来的小建中膏也属于健脾温阳养胃之药,充分体 现了中医治病注重于后天脾胃之本,无论何病,都要顾护脾胃。
六味经方医案 心肌缺血
按语:心肌缺血,心壁坏死,听起来多么让病 人可怕的名字啊,但在中医眼里也就只是一个 症候而已,治病求本,可能有时候真的太难, 但却是一个纯中医必走之路。
六味经方医案 眩晕 (脑动脉硬化)
二姨夫,男,55岁,2012年3月6日,眩晕呕吐一个月,检查为 脑动脉硬化,输液活血化瘀药物半个月,症状无缓解,刻诊:眩 晕,时时欲呕,小便频数,舌苔白滑,脉弦滑。 诊为:水饮上泛。 治宜:逐水降逆。 方选:白术泽泻汤合小半夏汤加味。 天麻15g 半夏20g 苍白术各15g 泽泻15g 茯苓20g 生姜30g 5剂,水煎服,一日一剂。 药后症状大减,上方继续五剂后,症状消失,口服四君子丸善后。
刘渡舟医案精选
篇一:刘渡舟医案刘渡舟医案1.呕利刘渡舟医案:王某某,男,28岁。
初夏迎风取爽,而头痛身热,医用发汗解表药,热退身凉,头痛不发,以为病已愈。
又三日,口中甚苦,且有呕意,而大便下利粘秽,日四五次,腹中作痛,且有下坠感。
切其脉弦数而滑,舌苔黄白相杂。
辨为少阳胆热下注于肠而胃气不和之证。
黄芩10克,白芍10克,半夏10克,生姜10克,大枣7枚,甘草6克。
服3剂而病痊愈。
(《新编伤寒论类方犯984;123》按语:本案以邪郁少阳为主。
少阳有邪,则胆气郁滞,横犯肠胃,上逆于胃则呕吐,下迫于肠则下利。
少阳疏泄不利,气机不畅,则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正合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之证机,故三投而愈。
2.奔豚刘渡舟医案:张某某,男,54岁。
主诉脐下跳动不安,小便困难,有气从小腹上冲,至胸则心慌气闷,呼吸不利而精神恐怖。
每日发作四、五次,上午轻而下午重。
切其脉沉弦略滑,舌质淡,苔白而水滑。
乃水停下焦之苓桂枣甘汤证。
疏方:茯苓30克,桂枝10克,上肉桂6克,炙甘草6克,大枣15枚,用甘澜水煮药。
仅服3剂,则小便畅通而病愈。
(《新编伤寒论类方1984;115》按语:此证气从少腹上冲于胸,名曰“奔豚”,乃固心阳上虚.坐镇无权,使下焦之邪得以上犯。
仲景治此有两方,若气冲而小便利者,用桂枝加桂汤;气冲而小便不利者,则用苓桂甘枣汤。
今脐下悸而又小便困难,与苓桂甘枣汤之证机合,用之果获捷效。
3.苓桂术甘汤水心病(冠心病)刘渡舟医案:陆某某,男,42岁。
形体肥胖,思有冠心病心肌梗塞而住院,抢治两月有余,未见功效。
现证,心胸疼痛,心悸气短,多在夜晚发作。
每当发作之时,自觉有气上冲咽喉,顿感气息窒塞,有时憋气而周身出冷汗,有死亡来临之感。
颈旁之血脉又随气上冲,心悸而胀痛不休。
视其舌水滑欲滴,切其脉沉弦,偶见结象。
辨为水气凌心,心阳受阻,血脉不利之“水心病。
”处方:茯苓30克,桂枝12克,白术10克,炙甘草l0克。
此方服3剂,气冲得平,心神得安,诸症明显减轻。
名老中医的六个有效医案
名老中医的六个有效医案1郑某,男,39岁失眠已久,睡眠不实,多梦纷纭,心慌,惊悸,头晕,倦怠,易汗出,体瘦,面苍,舌少苔质红,脉细弱。
辨证:心肾两虚。
治法:养心气,益肾阴,交心肾。
方药:首乌藤31g,知母10g,黄柏10g,龙眼肉12g,杭芍12g,地骨皮15g,合欢皮12g,龟甲胶10g,炒枣仁15g,柏子仁15g,阿胶珠12g,山药15g,熟地12g。
因心主汗,汗为心之液,因心气不固,而易汗出,故方中用柏子仁、龙眼肉、阿胶等助心气;又因肾藏精,肾虚精少则见头晕乏力,方中用龟甲胶、熟地等滋补肾阴,加之首乌藤,炒枣仁安神,患者服药两剂后,梦已减,汗出已少,但睡眠仍易醒,且醒后难以入睡,舌略赤,脉细,再以上方加党参18g、五味子10g以助滋补之力,佐谷稻芽炒香25g、陈皮10g,芳香快脾助胃气,连服五剂自汗止,睡眠增至六七小时,梦大减,仍感气短,嘱其再服五剂,患者谓睡眠已恢复正常,无其他不适感,气血复,脉力增,临床治愈停药。
解说:患者失眠久不愈,伴心悸、头晕,倦怠、汗出,舌赤脉细弱,刘师首辨为心肾两虚。
心虚者,为心气不足,发为惊悸、汗出;肾虚者,为阴精亏乏,舌脉即是佐证。
治以养心气,益肾阴,交心肾。
服药二剂,梦减汗少;二诊,加入扶助脾胃之品,汗止眠安;三诊,效不更方,继服五剂而愈。
2陈某,女,36岁因气恼肝郁,情志不遂,症已月余,每夜只眠三四小时,且头晕烦躁,呃逆满闷,恶心,纳呆,中脘时疼,两胁发胀,诊舌苔白厚,脉关弦。
辨证:肝郁胃滞,神明被扰。
治法:和中解郁,舒肝安神。
方药:焦神曲12g,焦麦芽12g,藿香12g,青皮10g,陈皮10g,广木香10g,白蔻4g,川朴6g,榔片10g,枳壳12g,苏梗10g,首乌藤31g,合欢皮12g,杭芍12g。
服药两剂后,睡眠即增至六七小时,肝郁渐平,胃滞已轻,中脘痛止,呃逆除,唯感胸脘胀闷,又服三剂,诸证均除。
再加朱砂1.2g 研冲连服三剂,此例治愈。
解说:陈女,始因气恼肝郁而致眠差,《素问·病能论篇第四十六》谓“情有所倚,则卧不安”,即是此意。
刘渡舟教授应用经方经验,可以背诵下来的好医案经方
刘渡舟教授应用经方经验,可以背诵下来的好医案经方我国著名经方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多年用方经验,医案整理。
可以背诵下来的好医案。
1 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胃脘部疾患病例:刘某,女,42岁。
1995年1月23日初诊:1年来不明原因而见恶心、嗳气、心下痞闷、纳食不馨,曾服用舒肝和胃丸等中成药,药后稍缓。
其后病情如故,伴口苦咽干,胸闷心悸头晕,月经2~3月一行,月水量少色暗,呈酱油色,观舌淡苔白腻,脉沉弦,辨属水饮停于胃脘之证。
治当行水散痞,引水下行:茯苓30g,半夏18g,生姜16片,7剂。
二诊:述服药后第2天,恶心、嗳气、心下痞闷均明显好转,胸隔间有豁然开朗之感,头晕心悸若失,值月经来潮,月水颜色转红,量亦增多,苔腻已减,治疗有效继宗上法:茯苓30g,半夏18g,生姜16片,泽泻15g,白术6g,7剂。
三诊:脘痞、嗳气、恶心、心悸头晕均好转若失,要求巩固疗效。
茯苓30g,半夏14g,天麻10g,猪苓20g,泽泻16g,白术10g,桂枝10g,7剂。
按:针对这一病例,刘老分析到,根据病人的症状,最先想到的是肝气不舒,肝气犯胃之证,因为有口苦、咽干、目眩的少阳主证,又有心下痞闷,纳食不馨、嗳气等肝气犯胃的症状,但仔细分析,舒肝理气和胃的中成药不在少数,病人一定服过,详问果然多次服过舒肝和胃丸等中成药,服后稍有好转,但其后病情如故,若是木郁克土之证,症状定会明显减轻,可患者至今未愈,考虑其中该有其他缘由,脾胃主运化受盛,运化不及时,痰浊水饮最易生成,基于此再问诊,病人述胃脘部总有水汪汪、凉凉的感觉,自觉胸腹之间气不通畅,胸隔部似有物阻隔其间,平日口干不欲饮水,与小半夏加茯苓汤证“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的描述十分相象,观舌淡苔白腻、脉沉弦,经云沉潜水蓄是也,沉脉主水饮,弦亦为阴脉,这样辨证便从肝胃不和之证转为水饮停于胃院之证,那又如何解释肝气不畅的少阳证及月经量少的血瘀证呢?水饮阻隔于心下膈间,势必影响肝气的运行,服用和胃理气中药后,肝气稍有顺畅,但水饮未去,肝气复又阻滞如初,所以见病情稍有好转复又如故。
汉唐中医倪海厦医案
汉唐中医倪海厦医案倪海厦,字子瑞,号东篱,是明代著名的中医学家。
他的医术精湛,被誉为“汉唐中医”。
他的医案流传至今,成为中医学习的重要资料。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倪海厦的一些医案。
一、内科医案1. 倪海厦治疗胃病的医案患者张某,年约四十,患有胃病多年,症状为胃脘疼痛、嗳气、恶心、呕吐等。
倪海厦给他开了一剂药方,包括黄连、黄芩、半夏、陈皮等药材。
患者服用后,症状明显减轻,不久痊愈。
2. 倪海厦治疗肺病的医案患者李某,年约五十,患有肺病多年,症状为咳嗽、气促、胸闷等。
倪海厦给他开了一剂药方,包括麻黄、杏仁、桔梗、白芍等药材。
患者服用后,症状明显减轻,不久痊愈。
二、外科医案1. 倪海厦治疗疮疡的医案患者王某,年约三十,患有疮疡多年,症状为疮口溃烂、流脓等。
倪海厦给他开了一剂药方,包括黄柏、地黄、丹参、桃仁等药材。
患者服用后,症状明显减轻,不久痊愈。
2. 倪海厦治疗骨折的医案患者赵某,年约四十,患有骨折多年,症状为疼痛、肿胀等。
倪海厦给他开了一剂药方,包括桂枝、白芍、川芎、红花等药材。
患者服用后,症状明显减轻,不久痊愈。
三、妇科医案1. 倪海厦治疗妇科疾病的医案患者李某,年约三十,患有妇科疾病多年,症状为月经不调、腹痛等。
倪海厦给他开了一剂药方,包括当归、川芎、白芍、熟地等药材。
患者服用后,症状明显减轻,不久痊愈。
2. 倪海厦治疗产后病的医案患者张某,年约二十,患有产后病多年,症状为乳汁不通、乳房胀痛等。
倪海厦给他开了一剂药方,包括生姜、白芍、当归、川芎等药材。
患者服用后,症状明显减轻,不久痊愈。
倪海厦的医案,不仅治疗效果显著,而且药方简单易取,适合广大患者使用。
他的医术精湛,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医学精神,不断探索中医药的奥秘,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六味地黄汤加味验案举隅
和 胃安 中,诸症消除 。现代药理研 究表 明,黄连、黄芩对 Hp 具有杀灭作用及很好 的抗炎作用蒲公英 、具有广谱抗菌杀菌作
用 。四 组 药 物 , 直 中病 因 ,紧 扣 病 机 ,配 伍 精 当 明 了 ,切 中 胃 编辑:段苏婷 编 号 :WY - 1 4 0 7 2 2 2 5( 修 回 :2 0 1 5 . 0 2 . 1 7 )
[ Ke y wo r d s ] T h e L i u we i D i h u a n g d e c o c t i o n ; C a e s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4 — 7 8 6 0 . 2 0 1 5 . 5 . 0 1 3
【 2 ] 贝政平 . 3 2 0 0 9 6 : 2 [ 3 ] 孙 传 兴. 临床 疾 病诊 断依 据 治愈好 转标 准 [ M】 . 2版. 北京: 人 民军 医出版 社
1 9 9 8
基 金 项 目:
河北 省 中医药 管理 局指 导性 课题 ( 2 0 1 0 1 9 2 ) 。
详审病因,谨 守病 机,从湿热瘀逆论 治,取得 了满意效果 。方 中黄连 、黄芩清热燥湿,佐 以蒲 公英清热化湿为一组药物;茯
苓 渗 湿 利 水 、健 脾 和 中 ,佐 泽 泻 、 车前 子 以增 利 水祛 湿 之 效 , 为 另 一 组 药 物 ;方 中丹 参 、砂 仁 、檀 香 为丹 参饮 , 活 络祛 瘀 , 和 胃理 气 ,主 治 胃脘 疼痛 ,为 第 三 组 药物 : 旋覆 花 、 代赭 石 , 生 鸡 内金 降气 镇 逆 ,主 治 气 逆 上 冲 ,胃脘 痞 塞 , 为 第 四组 药 物 。 四组 药 物 合 用 ,共 奏 清 热 利湿 , 祛 瘀 降 逆 之 功 , 使 湿 热 尽 除 ,
中医经方临床医案精选
中医经方临床医案精选1 中医经方临床医案精选中医经方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从古代中医经典文献中收集并经过漫长实践而形成的一批用于治疗各种疾病的方剂。
在历代医家的不懈努力下,中医经方得以不断发展和完善,并成为中医疗效卓越的重要保证之一。
本文将选取一些经典的中医方剂,结合实例进行介绍和分析,以期对读者加深对中医药的了解和认识。
2 解表剂类解表剂是一类常用的中医经方,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感冒等外感病。
其中最为著名的方剂当属葛根汤。
葛根汤由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甘草组成。
它能够发汗解表,解除病人的症状,加快身体的恢复。
下面我们来看一位真实的临床病例。
李某,男,48岁,因发热、咳嗽、喉咙疼痛等症状,来到中医门诊寻求治疗。
中医诊断为风寒感冒,建议服用葛根汤。
李某服用后,体温逐渐降低,咳嗽喉痛也明显减轻。
经过一周的治疗后,李某基本康复。
3 补益剂类补益剂是指通过调理人体脏腑功能,提高机体代谢能力,从而达到补益身体的目的。
其中最为典型的方剂当属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药、牛膝、枸杞子、桂枝、澤瀉六味中药配制而成。
它具有滋阴补肾、调理内分泌等作用。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病例。
王某,女,50岁,因多年内分泌紊乱,导致面色晦暗、头发干枯、经常疲劳等症状,来到中医诊所寻求治疗。
中医认为是肾阴不足,建议服用六味地黄丸。
两个月后,王某的身体状况显著改善,面色红润,头发有了明显的变化,精神状态也明显好转。
4 化痰剂类化痰剂是用于治疗各种咳嗽、咳痰等症状的药物。
最有代表性的方剂为清热化痰汤。
清热化痰汤是由棕榈、杏仁、花粉、贝母、石膏、丹皮、甘草组成。
它能够清热化痰,解除肺部炎症和感染。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实例。
张某,男,28岁,因咳嗽、咳痰、胸闷等症状,来到中医诊所就诊。
中医诊断为热毒壅肺,建议服用清热化痰汤。
张某服用后,咳嗽症状明显缓解,咳痰也明显减少。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后,张某的身体状况明显好转。
综上所述,中医经方是中医疗效卓著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味地黄汤治疗重证糖尿病
六味地黄汤治疗重证糖尿病案一:姜某某,女,54岁,农民,1998年5月17日初诊。
患者自述口干嗜饮、多汗、腰痛、尿频量多,大便时干,饮食欠佳。
舌质红,苔黄白兼夹,脉弦细而数。
深究病因,询知患者几年来,每每渴饮无度,日饮开水3至4瓶仍感不足。
检查:尿糖(+++) ,空腹血糖10. 9亳摩/升,经控制饮食和口服西药降糖药罔效,遂来我院求中医诊治。
综合分析病症,当为肾亏胃燥,法当养阴生津,清润肺胃,佐以固摄,用六味地黄汤加减主之。
处方:熟地24g、山萸肉15g、山药30g、丹皮l2g、茯苓20g、葛根20g、芡实子24g、知母12g、生甘草6g、泽泻12g. 每日一剂,水煎服。
连服七剂后,查尿糖(++),空腹血糖降至8. 4亳摩/升。
口渴多汗减轻,腰痛好转,小溲次数减少,脉虚细数,舌质红,苔微黄。
宗上方加北沙参30g,继服十剂。
三诊检查,尿糖(+),空腹血糖5. 7亳摩/升,唯手足心热,动甚则汗出,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原方去葛根,加黄芪20g、生龙骨24g、地骨皮15g,继服十五剂,精神食纳均佳,诸症尽除,尿糖(一),空腹血糖4 4亳摩/升, -年后追访,未见复发。
案二:周某,男,38岁,干部198年6月14日初诊。
患者自述两个月前曾患感冒,发热数日,经西医对症治疗好转,但逐渐出现口渴多饮,多尿,消瘦乏力,不寐。
检查血糖9. 4毫摩/升,尿糖(+,经服西药优降塘,达美康效果不佳即来我院诊治。
患者两烦翔红,皮肤松弛,舌红少津,脉象细数。
复查血糖9.8亳摩/升,尿糖++)据此脉症,诊为重症糖尿病。
治以滋肾润肺,生津止渴。
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味主之。
处方:生熟地各18g、山萸肉15g、生山药24g、丹皮12g、泽冯512g、茯苓20g、花粉30g、石解20g、杞果15g、以此方加减服三十余剂,自觉症状消失,复查血糖5. 3毫摩/升,尿糖(一),诸症皆平。
案三:郑某某,男,57岁,干部。
患者起病已15年之久确诊为糖尿病后曾几次住院,经用胰岛素治疗,时轻时重,停药后即复发,近又症状加重,于1998来我院诊治。
六味地黄丸,沙参麦冬汤——经方解读(九)
六味地黄丸,沙参麦冬汤——经方解读(九)【组成】熟地黄八钱(24克),山茱萸四钱(12克),干山药四钱(12克),泽泻三钱(10克),茯苓去皮三钱(10克),丹皮三钱(10克)。
【煎服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温水化下三丸。
(现代用法:炼蜜为丸,每丸约重15克,成年人每服一丸,一日三次,空腹时服,开水送下,或水煎服。
)【服法】本方作者钱仲阳从《金匮》肾气丸中减去桂、附而成。
为治肾阴不足,阴虚火旺的主要方剂,其病以腰痠腿软,头晕目眩,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沉细数为主要症状。
根据《素问》“虚则补之”,“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治疗原则,治宜用滋补肾阴,壮水制火之法。
故方中重用热地,甘温味厚,滋阴补血,益精填髓为君药。
肝肾同源,补肾必要养肝,以防子盗母气,用山芋肉酸温,补肾养肝血,兼可固肾涩精,可防精血的流失,增强热地补肝肾,助封藏之功;先天之精,需要后天之充养,故用山药甘平,健脾益精固肾,以上二味均为臣药。
君臣药合用以培本为主,尤其着重滋补肾阴。
肾为水脏,主气化,由于肾阴亏虚,常导致虚火上炎,而肾浊不降,故配伍泽泻淡渗入肾,宣泄肾浊,以泻助补,并且可以制约熟地的滋腻碍胃之弊;茯苓甘淡入脾,淡渗利湿,助山药益脾。
阴血不足则生内热,伏热内扰,复耗阴血,故丹皮清血中之伏热,以防耗伤阴血,并可制约山芋肉之温性,以上三药共为佐药。
全方药仅六味,配伍相当精当,前三味为补,三补为治本,后三味为泻,三泻为治标,三补配三泻,使本方补而不滞,泻而不伤阴,成为一首通补开合,平补肾阴的良方。
本方药物多为阴柔滋腻之品,虽能益阴,但用之过多,有碍于脾胃的运化功能,故平素脾胃虚弱者,应当慎用。
同时还应注意,使用本方时,一定要按照原书用量比例,方可见效。
【临床应用】本方为补阴的基础方,后世很多滋补肾阴的方剂都从此方加减化裁而成。
本方用以治肾阴不足,虚火上炎诸证。
临证以腰酸腿软,头晕目眩,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沉细数为辨证要点。
经方运用病案精选
经方运用医案精选(供中西医临床专业参用)编写唐瑛江花审校肖力强泸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经典教研室编2020年5月桂枝汤刘渡舟医案:李某某,女,53岁。
患阵发性发烧汗出一年余,天天发作二到三次。
前医按阴虚发烧医治,服药二十余剂无效。
问其饮食、二便尚可,视其舌淡苔白,切其脉缓软无力。
辩为营卫不和,卫不护营之证。
当调和营卫阴阳,用发汗以止汗的方式,为疏桂枝汤: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12枚,2剂。
服药后,啜热稀粥,覆取微汗而康复。
刘渡舟医案:刘某,男,18岁。
早婚,素体气怯,婚后半年见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小便频数而短,淅淅恶寒,双下肢有麻冷感,夏伏天裹棉衣仍感肢冷,动那么汗出,纳差腹胀,口中甜腻,夜寐多梦,思色欲动,体质日衰,进人参、鹿茸培补无效。
刻诊:形瘦气怯,面萎神衰,语声低微,切两脉沉细而弱,验舌质红嫩,苔少。
脉证合参,谓斯疾因房劳过度,耗气伤精,脏腑功能失调,阴阳亏损所致。
理应补肾以培本,但参前医用人参、鹿茸不效,且以桂枝汤调理阴阳着手。
处方:桂枝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6克,生姜6克,大枣10枚。
5剂。
药后诸症大减,但病属虚损,自难速效,继服上方加怀山药15克,炒白术12克,鸡内金10克,以培补后天,并加服桂附八味丸以补肾气,半月后告曰:药后精力充沛,饮食倍增,诸病皆除。
麻黄汤刘渡舟医案:刘某某,男,50岁,隆冬季节,因工作需要出差外行,途中不慎感受风寒之邪,当晚即发高烧,体温达39.8℃,恶寒甚重,虽覆两床棉被,仍洒淅恶寒,颤栗,周身关节无一不痛,无汗,皮肤滚烫而咳嗽不止。
视其舌苔薄白,切其脉浮紧有力,此乃太阳伤寒表实之证。
治宜辛温发汗,解表散寒,用麻黄汤: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12克,炙甘草3克,1剂。
服药后,温覆衣被,须臾,通身汗出而解。
葛根汤卢自昌医案:莫某,男,34岁,1986年8月21日入院。
患坐骨神经痛已三年余,多次住院医治,顽固不愈,刻见表情痛楚,执杖和行走时疼痛加重,伴有麻木重困感。
六味经方医案
六味经方医案序言春夏之交,写完了六味经方伤寒,意犹未尽,感到还有好多未说的话语,现实中人们的心态太急功近利,经方医生的全面缺乏,每每让人叹息,视良药如猛虎,完全忽视了伤寒经方的精髓,可惜可叹!本书中笔者要用记述的方式,小说的题材来书写有价值的医案,医案中人名可能会有所修改,但医案都是真实发生的,希望给广大中医经方爱好者和喜爱中医的读者朋友们,在茶余饭后有一个美好的读资。
鉴于笔者水平所限,书中错误难免,望广大读者朋友们谅解,并且希望多提宝贵意见。
希望有更多的经方家成长起来,共同发扬我们祖国的中医瑰宝,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留下我们应有的足迹,再一次感谢给我们帮助的老师和朋友,是你们的无私奉献给了我们力量,支撑着我们走在经方路上,不断向前!书中医案剂量乃笔者经验,病患者不可盲目套用,毕竟中医辨证因人而异,一人一方,灵活机动,故不可孟浪照搬套用也。
百草医人写于2013年4月30日星期二第一回六味经方初成型妙用麻黄起顽疾六味经方门诊部经过较长时间的筹备,终于在这个风和日丽的春天开张了,门诊部里一共三个人,主治医生百草医人,简称“百草”,药师玲玲,学徒工天宇,开业第一天,他们仨早早来到门诊,认认真真地先把卫生打扫了个干干净净,早上八点准时开诊了。
八点刚过一刻钟,就迎来了一位面色苍白的女病人,年龄在50岁左右,走起路来感觉有点摇晃,等她坐下后,简单休息后,百草医生给细细把脉,左寸沉细,左关细数,左尺沉滑,右寸浮弦,右关滑,右尺沉缓,舌苔淡白舌尖微红,舌下有瘀点,百草一脸的沉默,沉思了一会,给病人说:“你这是水血互结,兼有外感,应该是月经淋漓不尽,小便不利,头晕目眩,小腹胀痛,时时欲吐吧。
”病人面色无力的说:“医生,快救救我吧,我就是来看这该死的月经的,已经来了快一个月了,还没完没了,一周前又感冒了,头痛欲呕,输液三天浑身难受,你快给我开中药吧。
”百草胸有成竹的对病人说:“你这病啊,不用着急,需要表里同治,外感不去,内饮不消,血自淋漓呀,现在需要分两步走,先解表温里祛湿,然后再以观后效。
葛琳仪六味地黄汤治验4则
葛琳仪六味地黄汤治验4则岳艳【期刊名称】《江苏中医药》【年(卷),期】2016(048)006【总页数】2页(P48-49)【关键词】六味地黄汤;验案;失眠;便秘;湿疹;名医经验【作者】岳艳【作者单位】新昌县中医院,浙江新昌312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9.5葛琳仪教授是国家第二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早年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葛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50余年,善用六味地黄汤治疗各科疾病,现将验案4则介绍如下:冯某,女,58岁。
2015年9月21日初诊。
患者睡眠障碍5年。
5年前月经混乱,出现睡眠障碍。
入睡困难,多梦,心烦,伴腰背闷胀不舒,口干,自觉烘热,但测量体温正常,夜间尤甚;经常胃脘部不适感,牵及后背,空腹时明显,伴烧灼感,但饭后腹胀不明显,无腹痛、嗳气、泛酸。
现经停3年,诸症同前。
舌红苔薄腻,脉细。
处方:生地15g,山萸肉9g,山药15g,丹皮12g,泽泻9g,茯苓15g,白术9g,青蒿9g,地骨皮12g,炒枣仁15g,夜交藤15g,柏子仁9g,珍珠母(先煎)30g,龙齿(先煎)30g,黄芩9g,陈皮9g,川朴15g,石斛12g,天花粉12g。
1周后复诊,患者诉药后入睡明显好转,心烦减轻,仍多梦,腰背痛好转,口干同前,大便可。
苔薄腻,脉细。
效不更方,口干缓解不明显,去天花粉12g,加佩兰9g、煅牡蛎30g。
半月后复诊,睡眠基本恢复正常,时而做梦,梦境平和,烘热消失,饮食二便调畅,告愈。
按:《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患者月事混乱起病,任脉虚,太冲脉气血衰少,天癸枯竭,阴不潜阳,虚阳上扰,见睡眠障碍、多梦及口干、心烦、烘热感。
腰为肾之府,肾气不足,腰背酸痛。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肾属水,脾胃属土,肾阴不足,“水反悔土”,胃阴匮乏,故胃脘不适,空腹时尤甚,伴烧灼感。
六君子汤临床应用医案
六君子汤临床应用医案
六君子汤是一种中医药方,起源于《金匮要略》。
它由六种中草药组成,包括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大枣、生姜。
六君子汤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以下是一些医案供参考。
病例一
患者资料: - 姓名:张先生 - 性别:男 - 年龄:45岁 - 主诉:腹痛、腹泻
病史:张先生平时胃口不佳,经常出现腹痛、腹泻的症状,伴有乏力、食欲不振。
经过问诊和检查,确诊为脾胃虚弱证。
治疗过程:医生给予张先生六君子汤治疗,每日一剂,连续服用十天。
在治疗过程中,张先生逐渐恢复食欲,腹痛和腹泻症状得到了缓解。
总结:六君子汤对脾胃虚弱证有良好的疗效,可以改善消化功能,提升机体免疫力。
病例二
患者资料: - 姓名:李女士 - 性别:女 - 年龄:36岁 - 主诉:体寒怕冷、乏力
病史:李女士平时容易感觉寒冷,手脚常觉冰冷,精神不振、乏力。
经过中医诊断,属于气虚体质。
治疗过程:医生根据李女士的病情,给予她六君子汤治疗,每日一剂,连续服用两周。
在治疗过程中,李女士感觉身体渐渐暖和起来,精神状态有所改善。
总结:六君子汤可以温补脾胃,增强体质,改善气虚体质患者的寒冷症状,提高人体免疫力。
结语
以上医案仅为个别例子,仅供参考。
在使用六君子汤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病情
个体化调配药方,遵医嘱用药,不可擅自更改剂量和服用频次。
如有任何不适,应及时就医。
希望大家在了解六君子汤的临床应用医案后,能够更加了解中医药的治疗效果,为自身健康保驾护航。
理中汤合六味地黄汤案例
理中汤合六味地黄汤案例麻黄升麻汤证案戴某某,男,46岁,xx西亚商人。
1999年7月23日初诊:患者诉胸热咳嗽肢麻足冷,尿浊3年余。
其太太系中医学院学生,曾先后取方“麻杏甘石汤”、“理中汤”、“金匮肾气丸”等不效,且诸症逐渐加重,体弱至不能驾车和正常工作。
刻诊:双下肢麻痹发凉,膝关节酸软,腰部抽痛,胸部觉干燥疼痛,口干共有2,38咳嗽,痰中带血,胃纳可,小便起泡,沉淀后有白沫,大便完谷不化,日三、四个行。
查:舌淡暗苔薄体胖,脉弦,面白身瘦体弱。
虑其病久,证情复杂,辨证:上热(肺胃)、下寒(脾肾)夹瘀,与麻黄升麻汤。
疏方:白术12g,获苓15g,干姜12g,炙甘草6g,知母12g,生石膏30g(先煎),玉竹15g,黄芩12g,升麻12g,天冬12g,丹参15g,黄芪30g,当归10g,炙麻黄10g,桂枝10g。
2剂后,其太太满面喜悦,代诉:足麻痹减轻,大便转佳,小便泡沫减少。
继进3剂。
7月28日二诊:诉胸中已不觉热,稍干燥,咳血消失,但仍有黄稠痰。
双下肢麻痹继续减轻,有温暖感。
大便正常,小便转佳,稍有腥味。
查舌淡苔白,脉沉。
继守原方5剂。
8月3日,患者诸症大减,嘱以六味地黄汤加减调理善后。
按语:该病例为本人在马来西亚讲学期间临床带教时所遇。
正值上午授完《伤寒论》厥阴病篇,下午所见与经文描述不谋而合:“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见习同学一片惊叹!究其病机:患者久婚未育,思虑有余,肝火内郁;加之多耗肾精,脾肾不足;至久则肝火上冲,木火刑金,炼蕴痰热,损伤血络,而成斯证。
其太太不识寒热错杂,虚实相兼之机,或单用清化,或独与温补,清热伤阳,补虚碍实,故诸症不减,反见加重。
正如尤在泾所言:“阴阳上下并受其病,虚实寒热混淆不清,欲治其阴,必伤其阳,欲补其虚,必碍其实",仲景日“难治",理在其中矣。
疏原方,清上温中,健脾益气,养阴润肺,清热化疾,活血排脓;佐用黄芪、丹参意在加强益气活血;扶正祛邪,温阳清热,各行其道;俾肝木得疏,脾气得升,肺气清灵,肾精得滋,故能获效。
胡希恕的9个经方医案精选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胡希恕的9个经方医案精选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案1崔某,男,38岁。
1969年3月17日来诊:慢性阑尾炎,屡次发作。
与四逆散、当归芍药散合方加薏苡仁。
其中白芍五至六钱,薏苡仁八钱至一两。
三剂症已。
编者按:此案与《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胡希恕》中“阑尾炎的治疗经验”的崔某案所指并非同一人,将其年龄、来诊时间对比可知。
《胡希恕病位类方解》中提到:“四逆散、当归芍药散合方,宜作煎剂,治四逆散与当归芍药散的合并证。
后世舒肝散之适应证,大都宜本方······加大薏苡仁用量治慢性阑尾炎不宜下者,甚验。
”胡希恕先生在讲座中更进一步阐述:“大柴胡汤与大黄牡丹皮汤合方治阑尾炎的时候,如果病是慢性的,没有太大的热象,也有柴胡证,大致都可以用四逆散与当归芍药散合方。
不过当归、川芎两味温性药不要用得太多,都搁6克就行,最好再加薏苡仁。
薏苡仁这味药,它有排脓的作用,因为陈久性的阑尾炎,它有化脓的转机,但不是太明显,而腹痛是经常见到的,这个情形用四逆散合当归芍药散。
”案2郭某,男,37岁。
素有神经衰弱,工作紧张时,则心烦,身热,汗出,头晕,无精神,失眠多梦,遗精。
苔薄白,脉沉弦。
初诊(1965年4月14日)与二加龙骨牡蛎汤。
二诊(1965年4月21日)热上冲,汗出已,遗精未作,但多梦,咽干不思饮,肌肤热而自觉寒,小便清长,下肢沉,四末凉。
鼠蹊部位不适。
仍与上方,附子增为二钱。
三诊(1965年4月30日):现除精神紧张时稍头疼,吃饭急时致胃不适外,诸症尽除。
与上方加减,将息。
编者按:胡希恕先生在讲座中谈到:“这个方子(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非常好使,我常用它。
还有一个二加龙骨牡蛎汤,这两个方子可以配伍着用。
二加龙骨牡蛎汤是上方去桂枝加白薇、附子,附子的量不要大,最大量也不要过6克,开3克至6克。
这两个方子我经常并着用,也不去桂枝,因为这个病有气上冲,头眩、发落,上冲得非常厉害,气上冲,不往下走。
胡万魁古方治今病医案
胡万魁古方治今病医案胡万魁字星垣,辽宁省辽阳市人,生于1846年,卒于1944年。
先生弱冠即寝馈于医学,先后在辽沈行医四十余年,对于内难伤寒金匮等经典著作素有研究,胡氏临证善用经方,每见奇证,尝以古方略为化裁,率多应手取效,因而一时颇负盛名。
晚年,将数十年间运用古方而治愈的医案三百余则,撰录成册,名之曰"古方今病",惜未刊行,先生便已逝世。
原本每案之末,均有已故中医王静山先生的按语,从中医理论上对原案作了进一步地简赅说明。
兹为发扬祖国医学遗产,我们识为这些医案,对于大家如何将伤寒金匮里的一些经方,得心应手地运用于临床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尤其是对于正在学习伤寒金匿的同志们帮助可能更大一些。
因此,我们将胡先生之遗稿,如以整理部分,以供读者参考。
一、四逆散加减方证①心烦致抽:许姓妇,患心顷而抽,不省人事,四肢厥逆,以四逆散加娄仁三钱黄芩三钱生姜三片煎服二剂全愈。
②心紧致抽:单姓妇,因着急难事,进退维谷,当晚卒发抽搐,日必数次。
每觉心内发紧立即抽搐,四肢厥逆,不省人事,经一时许,抽止甦醒。
用四逆散加娄仁五钱黄芩三钱生姜三片四剂愈。
③打呃致抽:史姓妇,隐曲难伸,闷闷睡去。
醒后呃逆不已,呃急而抽,四肢厥逆,经十余日屡医下愈。
就余求治,与四逆散加娄仁五钱黄芩三钱生姜三。
二、托里十补散加减方证(载汤头局方)处方:生茋七钱、人参三钱、当归三钱、抚芎二钱、防风三钱、桂枝三钱、桔更三钱、白芷二钱,根朴二钱、炙草一钱、引用黄酒。
①拳毛倒睫:刘二堡,赵姓妇、二十七岁,患拳毛倒睫、眼边干紧、云翳不明、八年未愈,与此散服二十剂而痊。
按:近今患目疾,有拳毛倒睫者,医多用金鉴之细辛汤主治,而不获吋效者,以其能治实症而不能疗虚症也。
凡病皆有寒热虚突,眼科岂独例外乎,夫毛生于睫,犹穉禾生于土脉松软之田地也,一旦被狂风吹动,则穉禾必曲而不直矣,必培其土而正直之。
人之眼睑为肉轮,属于脾土,而肺又主皮毛、脾亏肺弱则气虚不实,肝风肆虐则拳毛倒睫,因其为虚,遂用托里十补散,以补脾益气,和血驱风,使脾土生肺金,,脾肺旺则肝风自熄,久服即可告痊,岂可徒执一方,不分虚实而施治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味经方医案 自汗头晕案
王丽丽,女,45岁,2013年5月31日,感冒一个月未 愈,时时自汗,犯困,头晕,四肢无力,咽部干燥, 时有呕吐感,舌苔薄白,脉沉弱。
诊为:太少合病,气血两虚。 治宜:太少两解,补益气血。 方选:麻黄附子细辛汤加人参当归半夏。 麻黄10g 附子15g 细辛10g 人参10g 当归12g 半夏15g 3剂,水煎服,一日一剂。
诊为:阳虚水泛,木郁不升。 治宜:温阳祛湿,健脾益气。 方选:天魂汤。 茯苓60g 桂枝30g 生晒参15g 附子30g 干姜30g 炙甘草10g 3剂,水煎服,一日一剂。
六味经方医案 心肌缺血
病人服药三天以后,头晕胸闷大减,微有劳累之时有轻微感觉, 舌苔仍然水滑,左寸沉迟,右关弦滑,余脉和缓。
六味经方医案 突然昏迷
曹允光,42岁,男,2013年6月30日,三天前突然昏迷,一天之 中发生二次,均被村人给掐人中救醒,今天早晨去县医院检查为, 小脑萎缩伴脑供血不足,如今自己一人在家,吃饭无规律,治宜:回阳救逆、利水活血。 方选:麻附辛苓桂丹汤。 麻黄20g 附子20g 细辛12g 桂枝20g 茯苓30g 丹参20g 干姜20g 甘草10g 5剂,水煎服,一日一剂。
六味经方医案 心肌缺血
吴清香,女,53岁,2013年6月26日,三天前突然眩晕,浑身出 汗,浑身无力,心胸烦躁,输液一天无效,医院中医开了2天中 药喝后,更加胸闷烦躁,去医院检查为心肌缺血、下心壁缺血坏 死,其丈夫来买速效救心丸,顺便咨询病情,建议本人亲自来面 诊,面诊如下:胸闷烦躁,头昏无力,口干苦,不欲饮水,无汗, 不恶寒,不怕热,大小便正常,舌苔水滑有齿痕,脉沉迟无力。
六味经方医案
呕吐头晕案 (脑出血后遗症)
李红英,女,79岁,2013年5月22日初诊,头晕无力, 饮水即吐,失眠,烦躁,食欲一般,一个月前患过脑出血,服用 补阳还五汤后,即出现上述症状,大便微干,小便不利,舌苔白 滑,关脉弦滑、尺脉无力。
诊为:水寒土湿,阳气不能生发。 治宜:扶阳祛湿,升脾降胃。 方选:人参半夏秫米汤加味。 生晒参15g 清半夏30g 茯苓20g 秫米30g 生姜30g 生附子30g 三剂,水煎服,每次100ml,一日四次。
诊为:水饮上泛。 治宜:逐水降逆。 方选:白术泽泻汤合小半夏汤加味。 天麻15g 半夏20g 苍白术各15g 泽泻15g 茯苓20g 生姜30g 5剂,水煎服,一日一剂。 药后症状大减,上方继续五剂后,症状消失,口服四君子丸善后。
六味经方医案 眩晕 (脑动脉硬化)
按语:脑动脉硬化,一般大夫都是活血化瘀为 主治疗,没有了个体化治疗的精髓,失去了辨 证治疗的意义,白术泽泻汤去水饮,合小半夏 汤降逆逐水,水饮得去,病邪无所在。
经方,时方,六味经方的区别在这里就一目了然了,当然这里的 方子,应该都能治好,可能也就是快慢的问题,以及如何善后的 功夫了。
六味经方医案 眩晕
王XX,女,38岁,2012年1月1日,头晕沉如做舟船,憋喘,脸 红,手脚冷,欲吐不吐,食差,腹痛,乏力,小便少,月经推迟 一周未来,舌苔白腻无瘀点,脉沉迟尺无。
六味经方医案 心肌缺血
按语:心肌缺血,心壁坏死,听起来多么让病 人可怕的名字啊,但在中医眼里也就只是一个 症候而已,治病求本,可能有时候真的太难, 但却是一个纯中医必走之路。
六味经方医案 眩晕 (脑动脉硬化)
二姨夫,男,55岁,2012年3月6日,眩晕呕吐一个月,检查为 脑动脉硬化,输液活血化瘀药物半个月,症状无缓解,刻诊:眩 晕,时时欲呕,小便频数,舌苔白滑,脉弦滑。
诊为:太阴少阴合病。 治宜:暖水温脾。 方选:真武汤与理中白通汤加减。
附子30g 白术20g 茯苓20g 白芍20g 人参15g 生姜30g 葱白4节 干姜30g 五味子10g 炙甘草10g 5剂,水煎服,一日一剂。
六味经方医案 眩晕
病人服后诸证大减,微有纳呆、少气无力,附子理中汤善后一周。 附子30g 人参15g 白术20g 干姜30g 炙甘草10g 7剂,水煎服,一日一剂,一日三次。 服后症状消失,后来又因为头晕来诊,属于小建中汤证,服用一
料小建中膏痊愈,随访头晕未在复发。 按语:一诊脾肾阳虚,太阴少阴合病,需要急救回阳,暖脾利水,
否则会有危险,真武汤暖水涵木,加人参甘草健脾益气,双姜暖 脾开胃,助附子回阳之功,葱白破阴回阳,阳气回,阴邪散尽, 故阴证渐缓,后来的小建中膏也属于健脾温阳养胃之药,充分体 现了中医治病注重于后天脾胃之本,无论何病,都要顾护脾胃。
六味经方医案 呕吐头晕案 (脑出血后遗症)
按语:头晕、饮水即吐、小便不利,明显是水饮为病,食欲差、 失眠烦躁,则是中气虚弱、脾胃不合,内经曰:“胃不和卧不 安”,尺脉无力,阳气已伤,故方中以半夏茯苓逐水化饮,秫米 健脾利湿,生晒参辅助中气,生姜回阳降逆和胃,生附子补阳, 合方则饮去阳回,中气渐足。
病已见效,上方桂枝45g,继续三剂。 茯苓60g 桂枝45g 生晒参15g 附子30g 干姜30g 炙甘草10g 3剂,水煎服,一日一剂。 药后症状基本消失,仅怕劳累,上方加味以丸剂善后。 茯苓120g 桂枝100g 生晒参60g 附子100g 干姜100g 炙甘草50g 山药100g 三七30g 砂仁60g 一剂,水蜜丸,每次9g,一日二次。
六味经方医案 突然昏迷
按语:水血淤结,阳气不回,时间愈久病情愈 加复杂,失治则会一蹶不振,癌症病毒则乘机 而入,看水血淤结的部位,而分各种病名,但 中医则要全面考虑病人的情况,全面综合起来 分析,时刻把握病人脏腑的平衡,使其脾胃升 降功能正常,寒水血瘀得以缓缓而化,救人一 命胜造七级浮屠,三阳不衰,中土稳健,不论 病有多复杂,则有法治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