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赏析

合集下载

陆游《秋夜将晚出篙门迎凉有感》原文注译赏析

陆游《秋夜将晚出篙门迎凉有感》原文注译赏析

陆游《秋夜将晚出篙门迎凉有感》原文注译赏析陆游《秋夜将晚出篙门迎凉有感》原文注译赏析引导语: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壮阔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

下面就是小编收集他的《秋夜将晚出篙门迎凉有感》原文翻译鉴赏,我们一起阅读,看看这首诗是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的?《秋夜将晚出篙门迎凉有感》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

南宋爱国诗人。

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

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

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

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绍兴二十三年(1153),他到临安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

直到秦桧死后三年(1158)才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

宋孝宗即位之初,他被召见,赐进士出身。

历任镇江、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福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

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

后被劾去职,归老山阴故乡。

他“身杂老农间”,为农民送医送药,与农民结下浓厚的情谊。

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他生当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他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

今存诗,将近万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还有词一百三十首和大量的散文。

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

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宏丽、豪迈奔放。

后期多为田园诗,风格清丽、平淡自然。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赏析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赏析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赏析《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南宋诗人陆游的组诗作品。

第一首落笔写银河西坠,鸡鸣欲曙,渲染出一种苍茫静寂的气氛,表现了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感慨。

第二首写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

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

这是陆游的爱国诗篇。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一、主题和内容: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一首深切关注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爱国诗词。

两首诗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情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分裂和民众苦难的忧虑和痛心。

第一首诗中,诗人以银河和鸡鸣为引子,表达出对国家前途的深深忧虑和对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

他疾病缠身,对救国壮志几乎消尽,出门四望,不禁手搔白发,抱憾平生。

这是一种对国家命运和自身境况的深深忧虑,也是对人民疾苦的深深痛心。

第二首诗则以壮观的自然景象为背景,描绘了被金兵占领的中原地区的悲惨状况。

诗人用鲜明的形象描绘出山河的雄伟壮丽,同时也用“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等诗句表达出对遗民悲惨生活的深切同情和对南宋军队未能收复中原的失望和不满。

二、写作技巧和风格:陆游的写作风格以雄浑豪放为主,这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同样体现了这一特点。

两首诗都用鲜明的形象描绘了自然的壮观和山河的秀丽,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感和对人民疾苦的关切。

在第一首诗中,诗人通过使用“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一再鸣”等具体的形象和声音,营造出一种沉寂而又悲壮的氛围,表达出他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和对自身境况的无奈。

在第二首诗中,诗人则以大自然的壮观景象为背景,通过使用“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等诗句,描绘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同时也表达出他对遗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南宋军队未能收复中原的不满和失望。

三、个人观点和感受:我对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有着深刻的感受和理解。

这首诗所表达出的爱国情感和对人民疾苦的关切,使我深感震撼和感动。

部编版小学语文《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文原
文及赏析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以下是课文原文: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首诗是陆游在秋夜即将破晓时走出篱门,感受凉意之际,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深深感慨。

首两句“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以壮丽的自然景色描绘了祖国的山河壮美。

这里的“三万里河”指的是黄河,“五千仞岳”则是指华山。

这两句诗形象生动地展现了黄河之长、华山之高,寓意着祖国的辽阔疆域和崇高威严。

然而,接下来的两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却转而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这里的“遗民”是指被异族统治下的汉族百姓,“胡尘”则象征着异族的统治。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遗民在异族统治下遭受苦难的深深同情,以及对他们期待南宋王朝北伐恢复失地的深深理解。

整首诗通过对比壮丽的自然景色和悲惨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深关切和忧虑。

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坚定的爱国情怀和对民族解放的强烈期盼。

总的来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一首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充满爱国热情的优秀诗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古诗赏析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古诗赏析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古诗赏析《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古诗赏析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古诗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作者是宋代文学家陆游。

其全诗如下: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前言】《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是宋代爱国诗人陆游的组诗作品。

第一首落笔写银河西坠,鸡鸣欲曙,渲染出一种苍茫静寂的气氛,表现了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感慨。

第二首写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

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

【注释】⑴将晓:天将要亮。

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

迎凉:出门感到一阵凉风。

⑵天汉:银河。

⑶怆:悲伤。

⑷三万里:长度,形容它的长,是虚指。

河:指黄河。

⑸五千仞(rèn):形容它的高。

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

岳:指五岳之一西岳华山。

一说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

摩天:迫近高天,形容极高。

摩:摩擦、接触或触摸。

⑹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的汉族人民,却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人民。

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

胡尘:指金的统治,也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和金朝的暴政。

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⑺南望:远眺南方。

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译文】三万里黄河东流入大海,五千仞华山高耸接青天。

铁蹄下遗民欲哭已无泪,又一年盼望官军收失地。

【鉴赏】组诗的第一首落笔写银河西坠,鸡鸣欲曙,从所见所闻渲染出一种苍茫静寂的气氛。

“一再鸣”三字,可见百感已暗集毫端。

三四句写“有感”正面。

一个“欲”字,一个“怆”字表现了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感慨。

第一首以沉郁胜,第二首则以雄浑胜。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原文及赏析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原文及赏析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原文及赏析陆游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作品以骚体诗为主,被誉为“南宋诗界第一人”。

其中一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被广泛传诵,成为了他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为您介绍《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原文和赏析。

原文: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自断家山不守边,薄田宅隔物华。

抗志未立情何竟,坐观孤月转凝霞。

躞蹀簷前有似心,窗帘卷处能呼啸。

笙歌随意交正一,何以千载伴登高。

解鞍刀伴江横客,解伏马寻山路惊。

惆怅东风似吹嘘,三年多少兴亡情!此时冷落到京口,至心何道及沧洲?何当愁绪随满地,鼠伴羌笛两无求?墙角数树影微疏,残星宿舂浸满湖。

醒时同胜暮时逊,春至秋来似一丘。

赏析:《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陆游在秋夜思乡之情下所作的一首诗歌。

这首诗以秋夜中出门迎凉为背景,寄托了诗人对故土的深情和对命运的反思。

诗的开头,“自断家山不守边,薄田宅隔物华。

”表达了陆游因为政治原因离开家乡,与故土相隔的遗憾和无奈。

接着,“抗志未立情何竟,坐观孤月转凝霞。

”诗人抒发了自己抱负未得实现的失落之情,观察孤月变幻的同时,也暗指时局的动荡和变迁。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以自然景象来反衬自身的落寞,“躞蹀簷前有似心,窗帘卷处能呼啸。

笙歌随意交正一,何以千载伴登高。

”诗人表达了与时俱进的愿望和对身世起伏的感慨。

第二段的诗句,“解鞍刀伴江横客,解伏马寻山路惊。

”描述了诗人流连天涯的旅途中的艰辛和不安,表达了对时局动荡的愤慨。

接着,“惆怅东风似吹嘘,三年多少兴亡情!”诗人通过描绘东风似吹嘘,表达了对故土沧桑变化的悲叹之情。

诗的结尾,陆游通过描述京口的凄凉和自己的愁苦,表达了对故土的思念和无奈,“此时冷落到京口,至心何道及沧洲?何当愁绪随满地,鼠伴羌笛两无求?”最后两句以墙角数树影、残星宿舂来表现岁月的流逝和人生的变迁,“醒时同胜暮时逊,春至秋来似一丘。

”这是对光阴易逝的深刻思考和对生命的无奈抒发。

总的来说,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以富有哲理的诗情,通过描述自然景象和个人遭遇,表达了对家园和人生变迁的思考和情感寄托。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古诗原文意思赏析《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作者是宋代文学家陆游。

其全诗如下: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是宋代爱国诗人陆游的组诗作品。

第一首落笔写银河西坠,鸡鸣欲曙,渲染出一种苍茫静寂的气氛,表现了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感慨。

第二首写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

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

⑴将晓:天将要亮。

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

迎凉:出门感到一阵凉风。

⑵天汉:银河。

⑶怆:悲伤。

⑷三万里:长度,形容它的长,是虚指。

河:指黄河。

⑸五千仞(rèn):形容它的高。

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

岳:指五岳之一西岳华山。

一说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

摩天:迫近高天,形容极高。

摩:摩擦、接触或触摸。

⑹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的汉族人民,却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人民。

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

胡尘:指金的统治,也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和金朝的暴政。

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⑺南望:远眺南方。

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三万里黄河东流入大海,五千仞华山高耸接青天。

铁蹄下遗民欲哭已无泪,又一年盼望官军收失地。

组诗的第一首落笔写银河西坠,鸡鸣欲曙,从所见所闻渲染出一种苍茫静寂的气氛。

“一再鸣”三字,可见百感已暗集毫端。

三四句写“有感”正面。

一个“欲”字,一个“怆”字表现了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感慨。

第一首以沉郁胜,第二首则以雄浑胜。

第一首似一支序曲,第二首才是主奏,意境更为辽阔,感情也更为沉痛。

“三万里河”指黄河,“五千仞岳”,有人说是泰山,因为泰山最高,被列在五岳之首,历代君王也多要去泰山封禅,用黄河与泰山作为中原大好山河的象征似乎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赖汉屏认为岳指华山,理由是黄河与华山都在金人占领区内。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全文及赏析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全文及赏析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全文及赏析南宋诗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共有两首,这两首诗意境深沉,饱含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深情。

其一: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诗人极写祖国山河的壮丽。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

这两句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祖国山河的雄伟气势,“三万里”“五千仞”“入”“摩”等词,让人感受到山河的壮阔与雄伟。

然而,如此壮丽的山河却沦陷在金人之手,“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笔锋一转,写北方沦陷区的人民在金人的统治下痛苦不堪,眼泪都流干了,他们年年盼望南宋的军队能够北伐收复失地,可是一年又一年过去了,他们的希望一次次落空。

“泪尽”二字,深刻地表现了遗民的痛苦和绝望,“又一年”则突出了他们盼望的时间之久和失望之深。

这首诗既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美,又反映了人民的苦难和期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让人更深刻地感受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的同情。

其二: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一再鸣。

壮志病来消欲尽,出门搔首怆平生。

“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一再鸣”,描绘了秋夜将晓时的景象。

遥远的银河朝西南方向下落,邻家的公鸡已经一再啼鸣。

这两句通过对天空和鸡鸣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寂静而又略带凄凉的氛围。

“壮志病来消欲尽,出门搔首怆平生”,诗人感慨自己的壮志豪情在病中消磨殆尽,出门搔着头发,为自己的一生感到悲哀。

这里的“壮志消尽”并非真的完全消失,而是诗人在现实的困境中感到无奈和痛苦。

他心怀报国之志,却无法施展,这种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整首诗以景衬情,通过秋夜的景象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愁苦和无奈,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慨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综合来看,这两首诗都反映了陆游强烈的爱国情怀。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他心系国家和人民,对山河破碎、百姓受苦深感痛心。

他的诗作不仅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也展现了他高尚的人格和强烈的责任感。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及赏析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及赏析

【导语】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阴(今绍兴)⼈,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学家、史学家、爱国诗⼈。

陆游⼀⽣笔耕不辍,诗词⽂俱有很⾼成就,其诗语⾔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彩鲜明,具有很⾼的史料价值。

下⾯是为⼤家带来的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代:陆游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再鸣。

壮志病来消欲尽,出门搔⾸怆平⽣。

三万⾥河东⼊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南望王师⼜⼀年。

译⽂迢迢万⾥的银河朝西南⽅向下坠,喔喔的鸡叫之声在邻家不断长鸣。

疾病折磨我⼏乎把救亡壮志消尽,出门四望不禁⼿搔⽩发抱憾平⽣。

三万⾥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海,五千仞⾼的华⼭耸⼊云霄上摩青天。

中原⼈民在胡⼈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年⼜⼀年。

注释将晓:天将要亮。

篱门:⽵⼦或树枝编的门。

迎凉:出门感到⼀阵凉风。

天汉:银河。

《诗经·⼩雅·⼤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传:“汉,天河也。

”搔⾸:以⼿搔头。

焦急或有所思貌。

怆(chuàng):悲伤。

三万⾥:长度,形容它的长,是虚指。

河:指黄河。

五千仞(rèn):形容它的⾼。

仞,古代计算长度的⼀种单位,周尺⼋尺或七尺,周尺⼀尺约合⼆⼗三厘⽶。

岳:指五岳之⼀西岳华⼭。

黄河和华⼭都在⾦⼈占领区内。

⼀说指北⽅泰、恒、嵩、华诸⼭。

摩天:迫近⾼天,形容极⾼。

摩,摩擦、接触或触摸。

遗民:指在⾦占领区⽣活的汉族⼈民,却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民。

泪尽:眼泪流⼲了,形容⼗分悲惨、痛苦。

胡尘:指⾦⼈⼊侵中原,也指胡⼈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和⾦朝的*。

胡,中国古代对北⽅和西⽅少数民族的泛称。

南望:远眺南⽅。

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创作背景 这组爱国主义诗篇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的秋天,陆游当时在⼭阴(今浙江省绍兴市)。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原文及赏析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原文及赏析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原文及赏析《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

这首诗意境深沉,情感真挚,咱们一起来瞅瞅原文,再好好赏析赏析。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先来说说这“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哎呀,你瞧瞧这气势,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

这得是多么壮观的景象啊!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那黄河水波涛汹涌,一路呼啸着奔向大海,就像一条巨龙在天地间翻滚。

而那华山呢,高耸入云,仿佛要刺破苍穹,让人忍不住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记得有一次我去黄河边游玩,站在岸边,看着那滚滚流淌的黄河水,心里头那个澎湃啊!那水浪拍打着岸边,发出巨大的声响,就好像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当时我就在想,这黄河见证了多少历史的变迁,承载了多少人们的希望和梦想。

而华山,我虽然没有亲自攀登过,但从图片和影视作品中也能感受到它的雄伟险峻。

那种巍峨的气势,真的让人肃然起敬。

再看“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两句可真是饱含了诗人深深的悲愤和无奈。

那些被金兵占领地区的百姓啊,眼泪都流干了,在金兵的统治下痛苦地生活着。

他们一直盼望着宋朝的军队能够来解救他们,可是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希望却一次次落空。

我曾经在一个纪录片里看到过关于那段历史的讲述,画面中那些百姓们衣衫褴褛,眼神中充满了绝望和无助。

他们每天都在盼望着,盼望着有一天能够重获自由,过上安稳的日子。

可这盼望却始终没有变成现实,那种痛苦和煎熬真的让人揪心。

整首诗啊,陆游既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丽,又表达了对沦陷区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时也批判了南宋朝廷的苟且偷安。

他把自己的爱国之情融入到了每一个字里行间,让我们读来感慨万千。

在如今的和平年代,我们可能很难真切地感受到那种国破家亡的痛苦和对祖国统一的渴望。

但是我们要知道,这和平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我们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诗意精选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诗意精选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诗意精选《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是宋代诗人陆游的组诗作品。

第一首落笔写银河西坠,鸡鸣欲曙,渲染出一种苍茫静寂的气氛,表现了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感慨。

第二首写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

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1陆游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创作的九千多首诗,突出的特点就是“言征伐恢复事”,始终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他诗作的显著特色,奠定了他在我国诗坛上的独特地位,素有“史诗”之称。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陆游被任用为严州(浙江建德)知州后,于淳熙十五年任满,卸职回家,不久奉诏到临安担任军器少监,第二年又改任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付官。

这时宋光宗赵惇即位,陆游曾连上几道奏章,希望他励精图治,收复中原。

但被赵惇以“嘲咏风月”为罪名,罢免官职。

从光宗绍熙元年(1190)到宁宗嘉泰元年(1201),诗人一直在山阴老家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

“刈茅以苫屋,缚柴以为门。

故人分禄末,邻父饷鱼飱。

前门吏征租,后门质襦裙。

不敢谋岁月,且复支朝昏。

”(《困甚戏书》)“粗饭寒菹到手空,属餍也与八珍同。

”(《雨中夕餐戏作》)然而“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唐·王勃语),“孤鹤从西来,掠沙汀”(《吾庐》)。

在这种情况下,诗人并没有消沉,他仍然像孤鹤一样,在沙汀上鸣叫着。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正是这只孤鹤鸣叫出的一曲动人之歌。

原作第一首是实写。

先写眼前所见,再由景及人,抒发了平生壮志未酬的感慨。

“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一再鸣。

壮志病来消欲尽,出门搔首怆平生。

”第二首是虚写。

由眼前景物到沦陷区的大好河山,由“小我”的悲怆到“大我”的感伤,意境更趋辽远宏阔,感情益臻悲痛深沉。

不仅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与关注,而且是对昏庸又怕老婆的赵惇及其统治者的呼吁和鞭笞。

诗的前两句是写景。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古诗词赏析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古诗词赏析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古诗词赏析陆游是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作精湛、深邃,流传至今深受人们喜爱。

其中,他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可谓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它描绘了作者在秋天的夜晚,走出屋子去迎接清凉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历程的思考。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并赏析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词。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诗句如下:秋夜将晓出篱门,忽忆陈事尤纷纷。

小儿无故呼其母,何必怀之常如渊?及余将返掌舟楫,河山悄迹复闻分。

容与?还犹深宿雾,岂悟平生误用功?这首诗共有四个句子,每个句子写了不同的情景和思考。

首先是第一句,诗人在秋夜将晓之际,出了篱门,期待着迎接到来的清凉。

这里的“将晓”一词意味着即将破晓,又表示时间的流逝。

作者出门迎接清凉,暗示了他积极追求新事物的态度。

接着是第二、三两句,诗人的思绪开始回到过去。

他突然想起了往事中那些令人悲欢交加的陈事。

这里的“忽忆”表现了作者在清凉中突然被往事所打扰,而“尤纷纷”则表达了这些往事的纷繁复杂。

特别是第三句中的“小儿无故呼其母”更是增添了一丝伤感,展现了诗人对逝去的亲情的思念之情。

最后一句,则是诗人回到当下的情景。

他意识到自己即将启程,开始征途。

他将要驾驶着船只,重新踏上旅途,寻找未来的归宿。

而“河山悄迹复闻分”则表明,诗人曾经在这里留下了许多不为人所知的足迹和心迹。

他离开之后,河山却又恢复了宁静,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这里的“复闻分”映衬着诗人曾经的艰辛努力与旁人的无感知,表现了一种失落和无奈之情。

最后两句“容与?还犹深宿雾,岂悟平生误用功?”更是诗人对自己曾经走过的路与所付出的努力的思考。

这里的“容与”意指和从前相比如何,表示对人生轨迹的反思。

而“还犹深宿雾,岂悟平生误用功”则表明,诗人在回首往事时悔悟万分,认识到自己可能曾经在人生的道路上白白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整首诗充满了诗人的思索与感慨,引人深思。

它以秋夜的清凉作为背景,通过回忆过去与对未来的思考,展示了一个人在岁月中的沉淀和成长。

陆游《秋夜将晚出篙门迎凉有感》古诗翻译赏析

陆游《秋夜将晚出篙门迎凉有感》古诗翻译赏析

陆游《秋夜将晚出篙门迎凉有感》古诗翻译赏析《秋夜将晚出篙门迎凉有感》全诗描写了怎样的风光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下面一起来赏析下!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

南宋爱国诗人。

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

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

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

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的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绍兴二十三年(1153),他到临安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

直到秦桧死后三年(1158)才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

宋孝宗即位之初,他被召见,赐进士出身。

历任镇江、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福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

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

后被劾去职,归老山阴故土。

他“身杂老农间”,为农民送医送药,与农民结下浓厚的情谊。

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他生当民族矛盾锋利、国势危迫的时代,他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

今存诗,将近万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还有词一百三十首和大量的。

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着。

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宏丽、豪迈奔放。

后期多为田园诗,风格清丽、平淡自然。

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

毛晋《放翁词跋》说:“杨用修(慎)云:‘放翁词纤丽处似淮海(),雄慨处似东坡。

’予谓超爽处更似稼轩耳。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1、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翻译: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触青天。

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2、赏析:要想理解这首诗,必须理解“五千仞岳”,于此有人说是泰山,因为泰山最高,被列在五岳之首,历代君王也多要去泰山封禅,用黄河与泰山作为中原大好山河的象征似乎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赖汉屏认为岳指华山,理由是黄河与华山都在金人占领区内。

陆游诗中的“岳”是指华山,可以从《宋史·陆游传》以及陆游的诗词中找到证据。

《宋史·陆游传》中有这样的记载:“王炎宣抚川、陕,辟为干办公事。

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

”从中可以看出陆游收复中原的策略,就是通过四川进入陇右,先夺取长安,然后凭借关中的屏障进攻退守,像秦一样收复中原。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陆游把这么多心思用在这一块土地上,可见他的主张是横贯其诗歌创作的始终的,那么“五千仞山上摩天”中的岳指华山自然就最恰当了。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便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出来了。

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然而,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使人感到无比愤慨。

这两句意境扩大深沉,对仗工整犹为余事。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

“泪尽”一词,千回万转,更含无限酸辛。

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早已尽了。

但即使“眼枯终见血”,那些心怀故国的遗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马队扬起的灰尘,隔不断他们苦盼王师的视线。

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期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

以“胡尘”作“泪尽”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

结句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赏析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赏析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赏析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试题】(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

(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

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2)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作者简介】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南宋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

【注释】1.将晓:天将要亮。

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

同题诗有二首,这是第二首。

2.三万里河:指黄河。

“三万里”形容它的长,是虚指。

3.五千仞岳:指西岳华山。

“五千仞”形容它的高。

古人以八尺为一仞。

4.胡尘:指侵略者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

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民族的泛称。

5. 王师:指宋王朝的军队。

【译诗、诗意】三万里的黄河呵向东注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呵上摩青天。

沦陷区的遗民眼泪都已哭干了,盼望南宋军队收复失地一年又一年!黄河那么长,滚滚向东流入大海,华山那么高,快要碰到蓝天。

可是美丽的山河被敌人占领着,北方的老百姓天天在等待着宋朝的军队打回去,赶走敌人。

等了一年又一年,他们的眼泪都哭干了。

【鉴赏】一个初秋之夜,暑气未消,闷热难耐,因坚持抗战二被罢还乡已经四年的68岁的诗人,更觉内心郁闷,出篱门迎凉,为排遣心中苦闷,成诗二首,是为第二首。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赏析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赏析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赏析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年代:宋作者:
三万里河东入海,万千仞岳上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一开始劈空而来,气象森严。

山河本来是不动的,由于用了「入」、「」二字,就使人感到这黄河、华山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

但大好河山,陷于敌手,怎能不使人感到无比愤慨!这两句意境阔大深沉,对仗工整。

「遗民泪尽胡尘里」的「尽」字,更含无限酸辛。

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怎能不尽?但即使「眼枯终见血」,那些心怀故国的遗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马队扬起的灰尘,隔不断他们苦盼王师的视线。

以「胡尘」作「泪尽」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

结句「南望王师又一年」,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

遗民苦盼,年复一年,但路远山遥,他们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记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

全诗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千回百转的心情。

这是悲壮深沉的心声。

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读之令人奋起。

爱国诗: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爱国诗: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导语】中国是诗的⼤国,⽆数爱国诗⼈慷慨激昂,感叹悲歌,或表现爱国情操和民族⽓节;或表现誓死杀敌,为国建功的凌云壮志;或表现结束战乱,迎接和平的强烈愿望;或表现⾝处困境,仍⼼系国家的⾚⼦情怀。

这些诗思想⾼尚,情感纯真,艺术性强,⽂质兼美,成为古代⽂学⼀道亮丽的风景。

下⾯是⽆忧考为⼤家带来的:爱国诗: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原⽂翻译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代:陆游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再鸣。

壮志病来消欲尽,出门搔⾸怆平⽣。

三万⾥河东⼊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南望王师⼜⼀年。

译⽂迢迢万⾥的银河朝西南⽅向下坠,喔喔的鸡叫之声在邻家不断长鸣。

疾病折磨我⼏乎把救亡壮志消尽,出门四望不禁⼿搔⽩发抱憾平⽣。

三万⾥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海,五千仞⾼的华⼭耸⼊云霄上摩青天。

中原⼈民在胡⼈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年⼜⼀年。

注释将晓:天将要亮。

篱门:⽵⼦或树枝编的门。

迎凉:出门感到⼀阵凉风。

天汉:银河。

《诗经•⼩雅•⼤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传:“汉,天河也。

”搔⾸:以⼿搔头。

焦急或有所思貌。

怆(chuàng):悲伤。

三万⾥:长度,形容它的长,是虚指。

河:指黄河。

五千仞(rèn):形容它的⾼。

仞,古代计算长度的⼀种单位,周尺⼋尺或七尺,周尺⼀尺约合⼆⼗三厘⽶。

岳:指五岳之⼀西岳华⼭。

黄河和华⼭都在⾦⼈占领区内。

⼀说指北⽅泰、恒、嵩、华诸⼭。

摩天:迫近⾼天,形容极⾼。

摩,摩擦、接触或触摸。

遗民:指在⾦占领区⽣活的汉族⼈民,却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民。

泪尽:眼泪流⼲了,形容⼗分悲惨、痛苦。

胡尘:指⾦⼈⼊侵中原,也指胡⼈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和⾦朝的*。

胡,中国古代对北⽅和西⽅少数民族的泛称。

南望:远眺南⽅。

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创作背景 这组爱国主义诗篇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的秋天,陆游当时在⼭阴(今浙江省绍兴市)。

南宋时期,⾦兵占领了中原地区。

小学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原文译文赏析

小学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原文译文赏析

小学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原文译文赏析导读:本文小学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原文译文赏析,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宋代:陆游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一再鸣。

壮志病来消欲尽,出门搔首怆平生。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译文】迢迢万里的银河朝西南方向下坠,喔喔的鸡叫之声在邻家不断长鸣。

疾病折磨我几乎把救亡壮志消尽,出门四望不禁手搔白发抱憾平生。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

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注释】将晓:天将要亮。

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

迎凉:出门感到一阵凉风。

天汉:银河。

《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毛传:“汉,天河也。

”搔首:以手搔头。

焦急或有所思貌。

怆(chuàng):悲伤。

三万里:长度,形容它的长,是虚指。

河:指黄河。

五千仞(rèn):形容它的高。

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

岳:指五岳之一西岳华山。

黄河和华山都在金人占领区内。

一说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

摩天:迫近高天,形容极高。

摩,摩擦、接触或触摸。

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的汉族人民,却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人民。

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

胡尘:指金人入侵中原,也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和金朝的暴政。

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南望:远眺南方。

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赏析】组诗的第一首落笔写银河西坠,鸡鸣欲曙,从所见所闻渲染出一种苍茫静寂的气氛。

“一再鸣”三字,可见百感已暗集毫端。

三四句写“有感”正面。

一个“欲”字,一个“怆”字表现了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感慨。

第一首以沉郁胜,第二首则以雄浑胜。

《一片冰心在玉壶: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诗赏析》

《一片冰心在玉壶: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诗赏析》

一片冰心在玉壶: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诗赏析引言陆游(1125年-1210年),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的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之一,被誉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其作品以情感深沉、触动人心而闻名。

其中,《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陆游在离开京城后写下的一首作品,表达了他对逐渐衰落的北宋政权和自己失意生活的痛苦和思考。

诗歌内容《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一首七律诗,共四十九字。

诗歌以自然景物为背景,寄托着陆游内心对时局变迁和个人遭遇的思考和抒发。

第一联:秋夜幽微月娟娟,千行万涧水气连。

碧霄直指归鸿道,清光如切似平研。

此联描绘了一个入秋之夜的幽微景象。

明亮的月光照耀着千行万涧,水气如丝般连绵不断。

碧霄直指归鸿道,宛如一位指引归途的引路人。

清光如切似平研,形容月光明亮如刀削一般平和。

第二联:凫雁无声过楚天,孤城寂寂日侵边。

多情自古栽桑树,忍折腰低杏花前。

这联以凫雁飞过楚天为背景,表达了陆游对北宋政权的衰落感到无声愤愤。

孤城寂寂日侵边,描述了一个无人问津、渐被废弃和战乱影响的孤城景象。

最后两句"多情自古栽桑树,忍折腰低杏花前"则表达了陆游对现实生活中屈服和委曲求全的态度与感受。

第三联:白首穷经黯呦然,事如春梦转蓬蒿。

心期已许明月夜,永礼唯将浊醪还。

此联写出沧桑岁月、困顿境遇下的陆游内心痛苦与迷茫。

白首穷经黯呦然,形容他年老无依、晦暗沉默的状态。

事如春梦转蓬蒿,表达了世事如梦幻般不真实和无常。

心期已许明月夜,表现了对美好未来的期待和执着追求。

最后一句永礼唯将浊醪还,则映射出他在艰难环境中仍将廉洁自守、忠贞不渝的信念。

结尾:路虽险阻心常在,云山万载不能改。

日行千里终有望,此生努力谒明主。

结尾部分体现出陆游积极向上、努力奋斗的精神。

虽然道路险恶,但他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决心。

云山万载不能改,意指困难重重并不能动摇他坚定前行的决心。

日行千里终有望,表达对未来充满希望和对成功的渴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赏析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试题】 (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

(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

结合全诗,对 此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2)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 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 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 第四句一个 “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 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 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作者简介】 陆游 (1125 年 11 月 13 日-1210 年 1 月 26 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 阴(今浙江绍兴)人。

南宋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 个文集存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 最多的诗人。

【注释】 1.将晓:天将要亮。

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

同题诗有二首,这是第二 首。

2.三万里河:指黄河。

“三万里”形容它的长,是虚指。

3.五千仞岳:指西岳华山。

“五千仞”形容它的高。

古人以八尺为一仞。

4.胡尘:指侵略者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

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民 族的泛称。

5. 王师:指宋王朝的军队。

【译诗、诗意】 三万里的黄河呵向东注入大海, 五千仞高的华山呵上摩青天。

沦陷区的遗民 眼泪都已哭干了,盼望南宋军队收复失地一年又一年! 黄河那么长,滚滚向东流入大海,华山那么高,快要碰到蓝天。

可是美丽的


山河被敌人占领着,北方的老百姓天天在等待着宋朝的军队打回去,赶走敌人。

等了一年又一年,他们的眼泪都哭干了。

【鉴赏】 一个初秋之夜,暑气未消,闷热难耐,因坚持抗战二被罢还乡已经四年的 68 岁的诗人,更觉内心郁闷,出篱门迎凉,为排遣心中苦闷,成诗二首,是为 第二首。

诗直接以夸张渲染气势:滚滚黄河奔流三万里,东入大海;巍巍华岳五 千仞,上与天齐。

但如此之大好河山,却沦陷“胡尘里”,又是一年过去,王师 在哪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一个又“字”多少悲愤,多少辛酸。

诗的意境是如此 的雄浑壮阔,格调又是如此的苍凉悲壮。

诗一开始劈空而来, 气象森严。

山河本来是不动的, 由于用了“入”、 “摩” 二字,就使人感到这黄河、华山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

但大好河山,陷于 敌手,怎能不使人感到无比愤慨!这两句意境阔大深沉,对仗工整。

“遗民泪尽胡尘里”的“尽”字,更含无限酸辛。

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怎能 不尽?但即使“眼枯终见血”, 那些心怀故国的遗民依然企望南天; 金人马队扬 起的灰尘,隔不断他们苦盼王师的视线。

以“胡尘”作“泪尽”的背景,感情愈 加沉痛。

结句“南望王师又一年”,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

遗民苦盼,年 复一年,但路远山遥,他们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记得干干净净!诗 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 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

全诗以“望”字为眼, 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千回百转的心情。

这是悲壮深沉的心声。

诗境雄伟、严 肃、苍凉、悲愤,读之令人奋起。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 西南,壮阔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 境界大为开阔。

正如他的 《示子遹》 所追忆的“中年始少悟, 渐欲窥宏大”; 《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 所自述的“诗家三昧忽见前, 屈贾在眼元历 历;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

浩气吐虹霓,壮怀郁云霞,自然不是 那些玩弄半吞半吐雕虫小技者能望及了。

他晚年退居山阴,而志气不衰,铁马冰 河,时时入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 命运的无限关切, 对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 在这首七绝四句中尽情 地倾吐出来。

“河”,指黄河,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岳,指东岳泰山、中岳嵩山、西岳 华山等立地擎天的峰柱。

巍巍高山,上接青冥;滔滔大河,奔流入海。

两句一横 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奇伟 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给读者以丰富的联 想。

然而, 如此的山河, 如此的人民, 却长期以来沦陷在金朝贵族铁蹄蹂躏之下, 下两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

“泪尽”一词,千 回万转,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企望恢复信念的


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

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 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

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

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 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 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又是多么可叹!后一层意思,在 诗中虽未明言点破,强烈的批判精神则跃然可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