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大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李大钊:从一个爱国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

摘要:李大钊同志是中国最早接触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之一,他对马克思主义有着深刻的了解与研究。在其人生的早期,他本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后来,在留日期间和五四前后受到的日本社会主义思想潮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基于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激进的民主主义,他从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逐渐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关键词:李大钊、爱国民主主义、马克思主义、转变

1889年10月,李大钊同志在河北省乐亭县出生。而此时此刻的中国人民处于水生火热之中。因为封建统治的日益腐朽和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残忍侵略,国家和民族濒于危亡的边缘。辛亥革命的爆发,新文化运动的涌起,五四运动的发生,使得中国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风云涌起的历史背景下,李大钊走上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1913年,李大钊怀着寻求救国救民的期望,踏上东渡日本求学的道路。李大钊留学的日子虽然不长,但是对他的影响非常之深。近两年半的留学生活,在他的一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1914年9月8日,因早年在北洋法政专门学校的毕业资格使得李大钊获得了日本早稻田大学的认可,未经预科考试直接进入了该校的政治经济学部学习。早稻田大学对学生要求相当严格,要求学生学习的科目也比较多。这些这些严格的学习与训练,为李大钊以后的思想变迁和政治活动打下了基础。留学期间,李大钊没有放弃任何学习的机会。他阅读各种书刊,了解世界上各种新学说、新思想,并且开始接触日本学者翻译的一些社会主义论著。在他阅读的书籍中,日本早期工人运动领导人幸德秋水的一些著作对他的思想转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留学期间,李大钊不仅勤于学习,而且积极参加与领导留学生的爱国活动。他在日本结识了很多进步人士,并时常与他们一起讨论国际形势和中国前途问题。1915年2月,为反对袁世凯政府与日本订立“二十一条”,李大钊参与组织了中国留学生总会。他任总会文书一职,并撰写了《警告全国父老书》,他也因此成为著名的爱国志士。虽然这个组织在反动政府的压迫下解散了,但在护国战争爆发后,李大钊等人重新组织了总会,他被推选为文事委员会编辑主任。1916

年,李大钊完成了学业,准备回国。回国时,他曾吟诗一首,“斯人正憔悴,吾辈尚蹉跎,故国一回首,谁堪返太和。”着深刻的反映了李大钊的忧国忧民心态。

在留学期间对马克思译著和日本社会主义思潮的接触,以及对国家前途问题的思考,这些对李大钊形成马克思主义观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他自己也曾说过:留学日本对其思想变迁有重要影响。

回国后,李大钊很快投入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当时,中国正处于大变革时期,各种新潮思想纷纷涌入。在这种紧张的情况下,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认真的学习和研究,组织了进步社团,引导很多进步青年一起研究马克思主义,培养了中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他撰写并发表了一批中国最早宣传十月革命好人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是中国人充分了解了俄国革命的真相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五四运动过后,中国一时涌现许多先进社团,其中对马克思主主义宣传影像最大的社团有两个,一个是由李大钊在1920年倡导建立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另一个是陈独秀在上海组织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通过会员个人捐赠书籍,分派会员外出采集和购买等方法,集合马克思主义原著以及有关图书。而且,研究会还会定期举办演讲会、学习讨论会来宣传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在北京大学授课期间,为了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青年学生之中,他与教授陈启修合作,在北大政治系举办了“现代政治”讲座,讲授的内容以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俄国、世界各国工人运动的情况以及中国劳工状况为主。之后,李大钊又在北京大学的经济系、历史系、法律系和北京高等女子师范、朝阳大学、中国大学等高校,分别开设了《唯物史观》、《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社会主义的将来》、《现代政治》等课程。

李大钊还引导进步青年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传到民间去。在他的号召和影响下,北京大学的学生首先行动起来。1919年3月,邓中夏等人组织了“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1920年初,该讲演团的一个组开始到长辛店的工人中发表演讲。在1920年五一劳动节这天,李大钊还发表文章,指出“五一运动”应当是“劳工阶级的运动”,而不应“只是三五文人的运动”,号召知识分子不要光空喊“劳工神圣”的口号,而要实际地到“劳工”中发动群众。在李大钊等人的努

力下,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开始被民间大众接受。

在当时,在中国影响很大的西方社会思潮不仅仅只有马克思主义,还有美国的实用主义。而且留学于美国的胡适对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杜威推崇至极,并将实用主义各派总称为实验主义。1919年7月,胡适在《每周评论》第31期上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对实用主义进行了大张旗鼓的宣传。但很快中国思想界就发出了反对的声音,蓝公武在《国民公报》上发表了《问题与主义》一文,初步阐述了宣传主义的必要性。李大钊认为有必要对胡适的观点进一步驳斥,遂于8月份在《每周评论》第35期上发表了《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由此展开了“问题与主义”之争。随后,胡适在该刊物上连续发表了《三论问题与主义》、《四论问题与主义》两文,并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新思潮的意义》一文,继续阐明自己的主张。1920年1月,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一文,标志着这场争论暂时告一段落。

这场“问题与主义”之争,规模不大,时间不长,但影响却不小。通过辩论的形式,以李大钊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以胡适为首的实用主义者分别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分别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力。然而,在五四运动期间,实用主义虽然揭露了反动军阀政府统治的黑暗和旧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但最终没有解决旧中国社会的实质问题。而李大钊对社会主义的积极传播已产生重大影响,并说明在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这一切促使这个先进科学理论在中国大地深深扎根并茁壮成长。

虽然李大钊对马克思的最初理解有着一丝偏差,但他一直坚持学习新文化、新思潮,不断改正与抛弃旧的观念,他的思想随社会的进步而进步。在他的指导和带领下,中国最早的一批共产主义者成长起来,科学社会主义最终战胜了其他各种社会思潮。他用他那短暂的生命,给中华民族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