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大钊
论李大钊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
论文关键词:李大钊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摘要:李大钊非常重视中国青年的健康成长及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重视向青年灌输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并积极倡导青年走与x-农相结合的实践观,强调青年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爱国主义观,形成了其关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思想。
这些思想对当代中国青年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李大钊是我国最早的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和五四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
李大钊的身边吸引了一大批青年人,他是青年的良师益友,对青年教育问题特别关注,并对青年寄予无限希望。
他认为青年是国家的灵魂,是民族的未来,加强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件关系国家民族命运前途的大事。
因此,研究李大钊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论述,对当代中国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构建现代和谐教育体系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关于青年的地位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青年是人类生命中最旺盛的阶段,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桥梁,是人类历史的继承者和传递者。
同时,“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17aa}是社会革新和进步的一个最积极的因素。
李大钊非常重视青年一代的革命作用,他始终关注着青年的健康成长,始终把救亡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寄托在青年一代的身上。
他认为中国之所以贫穷落后,原因就在于缺少有勇气、有胆略、有新思想的青年。
李大钊把青年看成是“国家之魂”,认为“中华白身无所谓命运也,而以青年之运命为运命”,“青年不死,即中华不亡”}27z}s。
此外,李大钊还从青年的特点出发,明确指出“青年人的精神是进步的,发展的,……那末‘人’的未来事实,完全为我们青年的责任。
进一步说,我们青年的群众运动,就是社会革命的先锋。
;}s)s}s 由于李大钊对青年人的关怀和寄望之殷切,他非常重视青年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李大钊在《(晨钟&之使命》中,就痛感当时负有教育培养青年一代的“老辈之不解青年心理,不与青年同情”,也就是不能成为青年的良师益友,因此当时的许多青年犹在睡梦之中,仍未从“老辈社会”的束缚中摆脱出来,不敢与“老辈”宣战,不敢与“老辈”格斗,缺乏“慷慨悲壮之精神,起死回天之气力”,这样的青年肯定是担当不起社会革命的先锋、再造青春中华的重任的。
中国近代史论文-李大钊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
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
战乱动荡的年代,艰辛备尝的生活,使李大钊从小养成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沉稳坚强的性格。
1915年,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李大钊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抗议斗争。
他起草的通电《警告全国父老书》传遍全国,他也因此成为著名爱国志士。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到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积极投身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他以《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等为阵地,相继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大量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名文章和演说,阐述十月革命的意义,讴歌十月革命的胜利,旗帜鲜明地批判改良主义,积极领导和推动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成为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我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
1920年初,李大钊与陈独秀相约,在北京和上海分别活动,筹建中国共产党。
同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组织中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聚集了邓中夏、高君宇、张国焘、黄日葵、何孟雄、罗章龙等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为建党作准备。
李大钊还在北京多次会见共产国际代表,商讨筹建中国共产党。
同年秋,他又领导建立了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与在上海的陈独秀遥相呼应,积极活动,扩大宣传,发展组织,积极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佳话。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
李大钊和陈独秀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负责党在北方的全面工作,并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区分部主任。
试论李大钊人道思想的思想渊源
试论李大钊人道思想的思想渊源摘要:人道思想是李大钊思想的主旋律,李大钊的人道思想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道观,也受到近代西方启蒙学说的影响,同时与马克思主义学说密不可分。
主要从上述三个方面探讨李大钊人道思想的渊源。
关键词:李大钊;人道思想;传统文化;唯物史观李大钊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锋,他是一个革命家也是一个思想家。
李大钊的思想是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转变过程,人道思想是李大钊思想的主旋律。
人道思想的历史渊源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阐释。
一、中国传统人道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道是与天道相互呼应的,人道主要是从两个层面来讲,一是人之为人之道,即立人之道,是指道德层面;二是指人应该遵循社会伦理规范。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道是以天为源头,人存在的意义在于遵循天道。
儒家是提倡一种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价值观,追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不过,从思想的本真意义上而言,儒家文化重视的是人。
圣人孔子用“仁者爱人”(《论语·颜渊》)表达对人的肯定,他的思想中最高的道德原则是“仁”。
孟子从性善论的角度发展了孔子的爱人思想,将“仁”和人的本性联系起来,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并提出以“仁心”来施“仁政”,主张民贵君轻,将民意代替了天意。
孟子将天和人之间的关系看为互相转化的关系。
这是孟子对孔子仁爱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荀子提出性恶论,认为人的道德是后天环境造就的,并认为人人可以通过实践完善道德。
无论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实现人格自我完善。
中国传统人道观主要体现在儒家文化中,而对李大钊人道主义思想影响深远的也正是传统儒家文化。
李大钊懂事时即在祖父的教导下识字,四五岁起就开始接受童蒙教育,6 岁入私塾,16 岁时考入永平府新式学堂后才正式学习西方知识。
儒家文化成为他以后人生和思想旅途中无法忽视也无法剔除的存在,也是他以后学习西方知识的前提和基础。
而儒家文化中关于人道的理论深刻影响着李大钊,主要表现为:其一,入世精神。
历史人物李大钊的简评
历史人物李大钊的简评李大钊同志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历史人物李大钊评价,希望能帮到你。
历史人物李大钊的简评李大钊同志开创的伟大事业和留下的思想遗产永远不可磨灭,他播撒的革命种子已经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
[2]正因为如此,今天,我们更加感受到李大钊同志历史眼光的深邃和思想价值的珍贵,更加感受到他革命精神的崇高和人格力量的伟大。
李大钊同志永远是共产党人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我们要学习李大钊同志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
青年时代,面对多灾多难的祖国,李大钊同志表现出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
辛亥革命后,面对封建军阀篡夺政权、新生的共和国有名无实的现状,他不得不发出自己的“隐忧”和“大哀”。
他忧国之所忧,哀民之所哀,下定决心为挽救“神州陆沉”、“再造中华”而努力奋斗。
当日本提出旨在的“二十一条”时,他大声疾呼中国人民用卧薪尝胆的精神进行抗争。
他因参加反日斗争而被当时就读的学校除名,但他毫不后悔。
他认为,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相比,自己的学业微不足道。
他始终把自己的学识与拯救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正是强烈的爱国之心和对社会、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促使李大钊同志奋不顾身、英勇战斗。
他身上体现出的时刻牵挂国家兴亡、时刻不忘人民疾苦并为之奋斗的精神和风范,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提倡。
我们要学习李大钊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
李大钊同志率先在中国介绍、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是二十世纪初中国的播火者。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他接受了他认为是真正能够拯救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开始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何其艰难,但他以开拓者的无畏姿态,旗帜鲜明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时代的真理,是“拯救中国的导星”,并积极付诸行动。
正是李大钊同志等一批革命家的艰辛努力,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使大批先进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走上革命道路,也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密切结合,使中国工人阶级发展成为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自为阶级。
论李大钊的法律思想
( 华 师范 大 学 历 史 文 化 学 院 , 西 四川 南 充 6 7 0 ) 3 0 2
【 摘
要】 长期 以来, 国内外 学者对 于李大钊的研究 已经很深入, 究成果也很丰硕, 研 但是, 对于李 大钊 法律 思想的研 究仍 不 多
见。其实, 李大钊的法律思想 内容丰富, 见解独特 , 多思想不仅对 当时的社会 变革起到启 迪作 用, 许 对于我 们今 天的社会主 义法制 建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 而不是继续从事暴力斗争 。资产 阶级 时 , 他提 出了“ 再造 中国” 的主张 ,弃专制 之我 , “ 迎立宪之我 ;
革命派希望利用宪法约束 袁世凯专权 , 障辛亥革命 的成果 。 俘再造之我适 于再造 中国之新体制 ,再 造之 中国适于再造世 保
以袁 世 凯 为 首 的 北 洋 军 阀 政府 为 了 维 护 自 己的 统 治 ,企 图制 界 之新 潮 流 ” 这种 新 体 制 就 是 “ 民主 义 为 其 精 神 , 议 制 。 惟 代
订一部扩张总统权力 的宪法。因此 , 围绕制订一部什么样 的宪 度 为其 形质之政治”换 句话说 , , 就是“ 国法与 民彝 问之连络愈 法的论争是 当时政治斗争的焦点 ,实际上也是辛亥革命后资 易疏通之政治” 如果这种代议政 治不 能适 应社会发展 ,其 。 “ 产阶级与封建势力斗争 的另一种形式。李大钊在《 言治》 月刊 起而代之者 , 度亦必为校代议政治盖能通 民彝于 国法之制 ” 7 。1 1
主 要 论 述 李 大钊 法律 思 想 的形 成 、发 展 及 向 马克 思 主 义 和 社 论述 了民主与法制相结合 的原则 ,标志着其 民主主义 法律思
会主义法律观转变的历史进程 , 分析其法律思想 的现代启示。 想进一 步 向前发展 。对袁世凯在光 天化 日之下 ,演曹操 、 “ 王
简论李大钊的历史观
收稿 日期 :0 61・7 2 0 一01 作者简介 : (9 9 , , 高旭 17 一) 陕西延安人 , 安徽 工大学社科 系教师 , l 历史学顽士。
・
8 - 9
维普资讯
西”因为“ , 历史 的事实 的本身 , 则永远生动无已” 。 由此可见 , 强调历 史发展 的进步性是李大钊的“ 活 的历史 ” 观的重要 内涵之一。 还有 , 李大钊认为历史发展所具有的生动性、 进 步性也体现在人们对历史 的具体认识上。一方面 , 李大钊认为各种各样的历史记 录, 虽然都是人们对 以往历史发展的认识成果 , 都是很 丰富很重要的材 料, 但是它们和历史有着本质的区别 , 只能算是“ 活 的历史一部分的缩影 , 而不是这活的历史 的本体 ” 。 另一方面 , 李大钊又指出, 历史记 录中的事实本身也 始终处于变化的过程 中, 因为历史的内在的生动性、 变化性 , 所以“ 就是这些写入记录的历史的事实 , 亦 是生动的, 进步 的, 与时俱 变” “ , 纪录可 以终结的, 纪人纪录的历史事实则没有终结 ; 记录是可以完全 的, 纪人纪录的历史事实, 则没有完全 ” …( 李大 。 J 钊进一步指出 , 在历史认识中存在着 “ 实在 的事实” 和“ 历史的事实” 之分 , 前者是一 去不复返的 , 而后 者却是变化不居 的 , 因为“ 历史的事实 ” 人们 对 是 “ 实在的事实” 解喻后 的产物。李大钊又指出, 作为 “ 历史的真实” 之一的历史纪录是 固定的、 没有变化 的, 但是作为“ 历史的真实 ” 之二的对历史事实的解 喻却是 日 新月异 的, 随着知识的增长 、 时代 的变化 ,
思想的优秀成果( 主要是马克思 的唯物史观) 由此来建构起 自己别具特 色的历史观 。 , 关键词 :李大钊 ;历史观 ;活的历 史;新史规 ;唯 物史观 中图分类号 :K 6 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 ・1x 20 )60 8 -3 6 262 (0 6 0 -090
历史趣闻李大钊是个怎样的人?如何评价李大钊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李大钊是个怎样的人?如何评价李大钊导语: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艰苦奋斗、先人后己五四运动期间,李大钊在北京大学任图书馆长兼教授。
他在东城红楼(北大一院)上班,却在西城租房子住,因为当时西城的房租便宜些。
1920年至1922年,李大钊全家5口人住在西城区南边石驸马后宅35号(今新文化街文华胡同24号),一座普通三合小院的平房。
1923年春,又搬家到西城铜幌子胡同,离开北大稍近一些。
每天清晨上班,从西城到东城,李大钊教授都要步行一大段路,不乘人力车。
中午他经常不回家吃饭,在北大红楼图书馆办公室里,有时一张大饼,有时两个馒头或窝头,就白开水下肚。
人们对他的生活归纳成十六字:“黄卷青灯,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
他们的家常便饭就是大饼夹根洋葱。
有人去李大钊府上拜访,见他的幼女炎华,身穿红粗布小棉袄,外套蓝粗布小褂,前襟和袖口油光光的,土里土气的,像个乡下孩子,完全不像北大教授的女儿。
亲戚对此很不理解,有次问起李大钊,他只是淡淡一笑说:“点种。
庄稼人种地要点种,你当教授点什么种?”意思儿女要从小立好独立的根苗。
“孩子们应当从小养成吃苦的习惯,免得长大了什么也不会做。
”这种艰苦朴素的作风,在北大教授中罕见。
北京朝阳大学学生张尔生活常识分享。
论李大钊的传统文化观
论李大钊的传统文化观李大钊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以独特的思想理念奋斗终身,献身于中国民主革命的事业。
李大钊对传统文化的观念十分重要,他倡导思想解放,反对封建迷信思想,主张古为今用,以民为本,提倡走向现代化。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入手,阐述李大钊的传统文化观。
一、反对封建迷信思想,主张思想解放李大钊认为,中国历史上的封建迷信思想是束缚中国人民思想的重要原因,因此推崇思想解放。
他主张人们解放思想,脱离传统的迷信思想束缚,探索真理,并将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中。
李大钊在《中国现代化的方向》中指出:“解除思想上的枷锁,成为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先决条件。
我们必须要在思想上打开窗户,才能进一步开发我们的智慧和灵性,才会让我们的心灵充满光明和热情”。
二、主张古为今用,以民为本李大钊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但不能因为人们无条件拥戴传统文化而执迷不悟,反对一切变革与创新,他主张以古为今用,以民为本,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结合起来。
他认为,传统文化因其庞大和复杂,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采取古为今用的方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
同时,李大钊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文化的载体,他们是发展民族文化的主力军。
因此,李大钊提倡走向现代化的同时,也要注重以民为本,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传承下来。
三、提倡走向现代化,促进国家富强李大钊认为,封建迷信思想束缚了中国人民的思想,推迟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他认为,解放思想、推进现代化不仅是实现自由、平等、民主和个人尊严的必要条件,也是保证国家富强的必要条件。
他对现代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洞察,在他看来,现代化是一种文化的更新和革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进程。
因此,李大钊主张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应该以现代科技为手段,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基础,强调民族性与国际化的结合,走出一条适合中国民族发展的道路。
总之,李大钊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对于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主张以思想解放为基础,文化融合为手段,推进现代化为目标,在发展民族文化的同时,促进国家富强。
试论李大钊的大同思想
试论李大钊的大同思想李大钊,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革命家,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的政治理论和哲学思想对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中,他的大同思想尤为重要,作为一种高尚的社会理想,还值得我们今天去深入思考和探究。
什么是大同思想?李大钊的大同思想首先是一种关于社会理想的思想,它认为人类社会应当朝着共同富裕、平等自由的理想方向发展,而不是像资本主义社会一样充斥着阶级对立和剥削。
大同思想强调人的个体价值和平等,强调人们的共同利益,即实现人类共同的理想、利益和幸福。
它倡导实现一个既不有阶级又不有国家、既平等又自由、既富裕又和谐的社会。
在大同思想中,李大钊体现了一个道德社会、社会主义和人类文明之间的联系,提出了一种新型社会。
大同思想的核心是什么?这是一个关于社会平等和协调发展的思想,它强调应该破除私有制,实现公有制,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并产生更加平等的社会分配方式。
大同思想的核心在于追求共同富裕和平等自由。
大同思想的内涵,就是所有人物质和精神的共同富裕,包括平等自由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和文化关系。
大同思想的现实意义何在?李大钊的大同思想不仅是一种道德与理想主义,也是一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社会路线,它为我们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在当前世界日益多元化的环境下,大同思想为我们探索一种新的政治和道德模式,即致力于一种新型的相互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有共同的目标;在这种关系中每个人都共享着物质和精神的利益,有共同的精神价值。
总的来说,李大钊的大同思想是一个具有高度理想性的思想,但我们应该把它理解为一种社会发展和人类精神进步的追求,同时也要把它与现实结合起来,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和思维方式,在这种固然理想与现实的传递中,实现我们的社会理想,塑造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实现我们更高的社会目标。
论李大钊精神的基本内涵
第43卷第2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3月 Vol.43 No.2 Journal of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Mar. 2021──────────收稿日期:2020-09-06 修回日期:2020-11-30 作者简介:杨栋彬(1996-),男,河北邢台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思想政治教育。
-1-冀东文史研究论李大钊精神的基本内涵杨栋彬(西北大学 哲学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摘 要:李大钊同志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
中国革命斗争造就出的大钊精神,即“心怀报国志、为国愁断肠”的爱国情怀,“铁肩担道义、华夏传真理”的担当精神,“博览天下书、妙手著文章”的学者风范,“没有宗派气、内外从如云”的领袖气质,“慷慨留骸骨、明月照神州”的牺牲精神,自始至终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对今人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学习价值。
关键词:李大钊;大钊精神;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D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15(2021)02-0001-06DOI :10.3969/j.issn.1009-9115.2021.02.001On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Li Dazhao's SpiritYANG Dong-bin(School of Philosophy,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710127, China)Abstract: Comrade Li Dazhao is a staunch Marxist and a great leader of the proletarian revolution. The spirit of Li Dazhao evolved through the Chinese revolutionary struggle, which is an integration of his unreserved patriotism, unswerving pursuit of truth, encyclopedic scholarship, inclusive charisma, and remarkable sacrifice. As a permanent treasure of Chinese nationalism, it still enlightens contemporary people and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m.Key Words: Li Dazhao; Li Dazhao’s spirit; Marxism李大钊是中国爱国主义革命运动的发起人和实践者,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
论李大钊与陈独秀社会主义观的理论渊源
论李大钊与陈独秀社会主义观的理论渊源李大钊与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社会主义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们的社会主义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政治发展。
他们的社会主义观念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涉及马克思主义、西方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相关理论渊源的角度,探讨李大钊与陈独秀社会主义观的形成与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对李大钊与陈独秀的影响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者和倡导者,李大钊与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运用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们深刻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将其运用于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许多开创性的观点和主张。
李大钊与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理论有着深刻的理解。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私有制经济导致了社会的贫富分化和阶级对立,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了许多关于农民、工人和公有制经济的理论,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李大钊与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理论也有较为深入的研究。
他们关注阶级斗争和革命的理论,认为无产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军,应当成为国家的领导阶层。
他们还提出了许多关于政治参与、民主制度和权力分配的理论,为中国的政治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除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之外,西方社会主义思想也对李大钊与陈独秀的社会主义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们广泛阅读了包括恩格斯、列宁、托洛茨基在内的西方社会主义理论家的著作,吸收了他们的思想营养,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西方社会主义思想为李大钊与陈独秀提供了许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启发意义的理论观点。
他们参照了西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吸收了其成功的经验和教训,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指导。
西方社会主义思想也为李大钊与陈独秀在中国的社会主义运动中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外部联系。
他们通过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接触和交流,大大加深了对西方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运用,为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国际化和社会主义理论的国际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论李大钊与陈独秀社会主义观的理论渊源
论李大钊与陈独秀社会主义观的理论渊源李大钊与陈独秀都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社会主义思想家和政治家。
他们对于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和实践做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他们在思想和实践上存在一些差异,但他们的社会主义观念有着一些共同的理论渊源。
李大钊和陈独秀都受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深刻影响。
他们都意识到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特别是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对中国社会的剥削和压迫。
他们看到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在中国社会经济体制中的特殊地位,因此深入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社会主义是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最佳方案。
李大钊与陈独秀都注重实践。
他们不仅关注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而且积极参与中国社会运动。
李大钊和陈独秀都成立了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团体,致力于将社会主义思想传播给更多的人。
他们也是五四运动的重要领导者之一,通过发表文章、召开会议等方式,向中国青年和广大群众宣传社会主义理念,动员大家投身社会主义革命。
李大钊和陈独秀也受到了西方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
他们研究了西方社会主义思想家如亨利·乔治等的著作,并将其中一些思想融入到自己的社会主义观念中。
李大钊提出“民有、民享、民治”的社会主义纲领,强调实现人民的民主权利和社会公平。
陈独秀则主张通过学习西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尽管李大钊和陈独秀在某些观念上存在差异,但他们都认识到社会主义革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他们都认为中国社会的发展需要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实现公有制和劳动人民的解放。
他们都主张推翻旧的封建制度,建立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领导地位,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一个公平、和谐的社会。
李大钊与陈独秀的社会主义观有着一些共同的理论渊源。
他们受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启发,注重社会主义的实践,借鉴了西方社会主义思想,同时也有着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洞察。
他们对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和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中国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论李大钊的传统文化观
论李大钊的传统文化观李大钊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杰出人物,他在人民群众中具有着非常高的声望和威望。
他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对于中国的文化发展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李大钊的传统文化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批判传统文化的落后性李大钊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落后的文化,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他认为传统文化的神秘主义、迷信性和封建性是中国社会落后的根本原因,是阻碍中国文化发展的主要障碍。
他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呼吁人们应该开展新文化运动,推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和进步。
二、强调对传统文化的改造和发展尽管李大钊批判了传统文化的落后性,但他并不是要完全抛弃传统文化。
他认为,要借鉴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进行改造和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他提倡在现代文化中融入传统文化,以丰富中国文化的多元性,提高中国文化的品位和影响力。
三、主张民族文化自觉李大钊认为,中国文化应该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并且应该在世界文化中拥有一席之地。
他主张中国文化应该自觉地追求自身的独特性和特色,并且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弘扬和发扬。
他认为,只有拥有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才能在文化的大潮中不断前进,才能更好地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和荣誉。
四、强调中国文化复兴的必要性李大钊认为,中国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失去了自己的方向和灵魂,现代文化的浸润使得中国文化陷入了困境。
他强调中国文化复兴的必要性,呼吁人们应该积极参与文化复兴的进程,以使中国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总之,李大钊的传统文化观,既批判了传统文化的落后性,又强调了对传统文化的改造和发展。
他主张中国文化应该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并且强调中国文化复兴的必要性。
李大钊的传统文化观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指导性和借鉴性的价值。
李大钊是个怎样的人?如何评价李大钊
李大钊是个怎样的人?如何评价李大钊艰苦奋斗、先人后己五四运动期间,李大钊在北京大学任图书馆长兼教授。
他在东城红楼(北大一院)上班,却在西城租房子住,因为当时西城的房租便宜些。
1920年至1922年,李大钊全家5口人住在西城区南边石驸马后宅35号(今新文化街文华胡同24号),一座普通三合小院的平房。
1923年春,又搬家到西城铜幌子胡同,离开北大稍近一些。
每天清晨上班,从西城到东城,李大钊教授都要步行一大段路,不乘人力车。
中午他经常不回家吃饭,在北大红楼图书馆办公室里,有时一张大饼,有时两个馒头或窝头,就白开水下肚。
人们对他的生活归纳成十六字:“黄卷青灯,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
他们的家常便饭就是大饼夹根洋葱。
有人去李大钊府上拜访,见他的幼女炎华,身穿红粗布小棉袄,外套蓝粗布小褂,前襟和袖口油光光的,土里土气的,像个乡下孩子,完全不像北大教授的女儿。
亲戚对此很不理解,有次问起李大钊,他只是淡淡一笑说:“点种。
庄稼人种地要点种,你当教授点什么种?”意思儿女要从小立好独立的根苗。
“孩子们应当从小养成吃苦的习惯,免得长大了什么也不会做。
”这种艰苦朴素的作风,在北大教授中罕见。
北京朝阳大学学生张尔岩回忆,他曾劝李先生要注意营养,李大钊听后说:“美味佳肴人皆追求,我何尝不企享用?但时下国难当头,众多同胞食不果腹,衣不遮体,面对这种情况,我怎忍只图个人享受,不思劳苦大众疾苦呢?”陈独秀说:他(李大钊)对同志的真诚,非一般人可比。
寒冬腊月,将自己新制的棉袄送给同志;青年同志到他家去,(他都热情地招待饮食)没有饿着肚子走出来的。
李大钊任北大图书馆主任时,起初月薪120银圆,后增加到240块银圆。
但他把三分之二的钱用在公共事业上,剩下三分之一也不完全用于家庭生活,还要拿出一部分接济贫困学生。
李大钊夫人常因生活费不够而发愁。
北大校长蔡元培得知后,曾关照会计科说:每月发薪时要先扣除李先生一部分,亲手交给李夫人,免得李家中“难为无米之炊”。
哲学论文浅谈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影响
浅谈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影响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李大钊是在中国播种共产主义思想的第一人,他和陈独秀同为五四时期的旗手和精神领袖,他们在灿烂的新文化运动中走到一起,共同拉开了现代中国的大幕,俗称“南陈北李”。
李大钊1913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因为起草了《警告全国父老书》,通电反对二十一条而蜚声中外,成为著名的爱国之士,回国之后他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早年的他其实是温和的立宪自由主义者,是梁启超的宪法研究会成员,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的鼓舞也启发了李大钊,他以《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等为阵地,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等文章,并且宣称说: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生于河北,青年时代目睹了帝国主义侵略下的国家危亡和社会黑暗,他立志要为苦难的中国寻求出路,1913年他满怀悲愤东渡日本,就读东京早稻田大学,在日本向中国袁世凯政府提出二十一条亡国条约后,李大钊参加了留日爱国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也就是从这时起,他开始解出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在日本留学三年后,李大钊应汤化龙等人的邀请到北京办报,他期望通过办报传播爱国主义和名族主义思想,把报纸变成宣称新思想新文化的阵地,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与青年的广泛接触当中,他开始了共产主义的组织活动,1919年7月,他撰写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系统的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文章发表之后产生极大轰动,一批时代青年就是通过学习李大钊这篇文章转而寻求马克思主义真理,除了在杂志上宣称马克思主义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他在北京大学的课堂上将马克思主义,这在中国的历史上是第一次有人在北洋政府办的国立大学里去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当时这门科目名称叫唯物史观研究。
从日本回国的李大钊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他呼唤科学,民主,反帝,反封建。
论李大钊的传统文化观
论李大钊的传统文化观
李大钊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之一,他在传统文化观上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有其独特的价值,但在现代社会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良。
李大钊指出传统文化中存在的封建主义和极端儒学思想是需要改革的。
他认为,传统文化中强调的等级观念和权威思维限制了个人的发展和创造力。
他主张要摒弃封建主义的束缚,推动个人自由和人权的发展。
他极力批判古代的等级制度,主张人人平等,反对贵族特权。
李大钊强调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他认为,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思想和道德观念,这些可以对现代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他提倡人们要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孝顺、忠诚、诚信等,这些传统美德可以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他也赞扬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对道德的关注,认为人应当追求道德的完善,从而实现真正的人性解放。
李大钊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他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在习俗和观念上存在着封建性别观念的限制,这使得女性长期以来受到压迫和歧视。
他支持妇女解放运动,主张男女平等,反对任何形式的歧视和压迫。
李大钊对传统文化持有积极的态度,他认为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可取之处,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他也意识到传统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主张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他的传统文化观深入浅出、鲜明独特,对于我们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影响。
论李大钊的传统文化观
论李大钊的传统文化观李大钊(1890年-1927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
他在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之间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并提出了独特的传统文化观。
本文将从李大钊的生平、思想背景、传统文化观的主要内容和对当代文化的启示等方面进行论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李大钊的传统文化观。
一、李大钊的生平和思想背景李大钊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幼喜爱读书钻研。
1907年,他考入北京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学习。
在校期间,他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受到了影响。
后来,他赴日本留学,在那里他进一步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并开始关注中国的社会问题,成为一名热衷于革命事业的年轻知识分子。
李大钊深受传统文化熏陶,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他既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启蒙。
这使他在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上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并提出了独特的传统文化观。
二、李大钊的传统文化观的主要内容1. 文化自觉李大钊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比,存在着不足和落后之处。
他主张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自觉的审视和反思,以便更好地认识和把握现代文明的特点和要求。
他不否认传统文化所具有的价值,但也不忽视其存在的问题。
他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必须自觉地面对现实,不断发展和更新,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2. 文化创新李大钊主张以现代的眼光审视传统文化,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同时也要敢于对传统进行创新和改造。
他强调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要相互融合,通过改革和创新使传统文化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他提出“要使传统文化‘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克制现实,创造现实’”,这就是在传统文化中寻找现代的生命力,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
3. 文化自信李大钊还主张中国人应该树立文化自信,自觉维护和传承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要积极吸收和借鉴西方文化的精华。
他认为,只有自信地面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并不断丰富和发展它,才能使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试论李大钊的人格力量
试论李大钊的人格力量王艳萍在李大钊身上,学者和战士两种品格和谐地融为一体,体现出共产主义者的伟大献身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他的伟大人格,永远是一切信仰马克思主义、立志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而献身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学习的楷模。
本文试图对李大钊的人格力量的形成及其深远影响进行一下论述。
一、李大钊人格形成浅析李大钊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
他生于19世纪朱中国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李大钊思想的发展、人格的形成都基于这种特定的社会背景之下,拯救民族于危亡、寻找振奋国群之良策便成了他的奋斗目标。
李大钊的人格形成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即从忧国忧民的爱国者发展到选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先锋战士。
(一)艰难国运呼唤李大钊作为爱国主义者觉醒奋起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中国一直受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众多仁人志士,为民族的独立与国家的富强上下求索、奋斗不已,爱国主义成为推动我国近代历史的巨大动力,也成了各种思想文化潮流中的主旋律。
中国优秀的知识分子自古就有关心国家命运的传统,他们提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李大钊正是继承和发展了这个传统,他在十六七岁时,痛感日俄战争以中国领土为争夺对象和战场,国势危急、生民涂炭,于是发愤献身救国事业。
他在《狱中自述》中说:“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为功为罪,所不暇计。
”(1)表明了他伟大的献身精神:爱祖国、爱人民,要为人民的自由解放寻找一条光明之路,为此可以置个人的安危生死于不顾。
李大钊对祖国的热爱是同他对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命运的真切关怀结合在一起的。
在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中,许多参加者都是以个性解放思想来否定三纲五常这类伦理原则的,他们在反对旧道德、旧文化的斗争中起到过积极作用,但他们并没有对广大人民的痛苦表示同情,其攻击旧制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都是相当狭隘的。
论李大钊的传统文化观
论李大钊的传统文化观李大钊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和烈士。
他的传统文化观,在思想、文化和教育方面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李大钊的传统文化观,分析其思想内涵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一、“传统”概念的内涵李大钊认为,“传统”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是传统思想,包括哲学、伦理、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思想,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二是传统制度,包括政治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制度。
传统思想和制度一直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思想的形成源于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制度生长于千百年的封建社会。
传统思想和制度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一定的普遍性,对于中国的文化传承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传统文化的评价李大钊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国的宝贵遗产,它具有很多优点和积极作用,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
传统文化强调中国古代的道德伦理,对人们的品德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此外,传统文化还包含了许多经典著作和文化遗产,这些文化宝藏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然而,传统文化也存在许多弊端和负面影响。
例如,传统性别观念使得女性长期处于被动地位,社会结构的封建性质制约人们的自由和平等。
传统文化的某些制度和观念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进步需要,需要重新反思和创新。
三、传统与革新的关系李大钊主张传统文化与革新要相互结合,这样才能推动中国的文化和社会进步。
他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陆续积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内涵和文化特征,是中华民族独有的。
但是在时代变化的影响下,传统文化必须不断创新,才能适应不同的社会形态和时代要求。
传统文化创新涉及到文化批判和文化转型两个方面。
文化批判旨在反思和超越传统文化中存在的弊端和缺陷,为传统文化的革新和创新创造巨大的动力。
文化转型则是要在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继承基础上,重构新的文化格局,实现文化的跨越性发展。
李大钊认为,传统文化教育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必须开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对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传承的要求,也是落实以文化创新推动国家发展的需求。
论李大钊的生死观-精选文档
论李大钊的生死观-精选文档论李大钊的生死观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是孟子关于生死的重要论述。
而革命先驱李大钊在合理继承儒家舍生取义生死观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了“发展生命”和“牺牲生命”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生死观。
他指出:“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
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
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
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
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生死观,当李大钊面对生与死考验时,才能够无私无畏,从容赴死,谱写了一曲为理想而献身的生死绝唱!一、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李大钊认为生与死是自然进化过程,是大自然中的自然现象,是新陈代谢的规律。
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要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发展生命,用有限的生命去创造环境,征服历史,创造新生活,因为“人生最有趣味的事情,就是送?f迎新,人类最高的欲求,是在时时创造新生活。
”(一)生与死是大自然中的自然的现象李大钊在《自然与人生》中这样写道:“死与生同是全生命的一部,生死相间,才成无始无终的大生命,大生命就是大自然,死同生一样是大自然中的自然的现象。
对于自然的现象的‘生’,既不感什么可以恐怖,那么,对于自然的现象的‘死’,也不应该感什么可以恐怖。
死既与生同是自然的现象,那么,死如果是可悲哀的,生也是可悲哀的;死如果是有痛苦的,生也是有痛苦的。
生死相较,没有多大的区别。
”他还分析了人为什么都乐生怕死的原因,是由于有一种“依恋”的“惰性”。
世俗中的人多具有贪生怕死的想法,而革命先驱李大钊对生与死的认识却充满了哲学的思辩,体现了他豁达的生死态度。
(二)珍爱生命,发展生命二十世纪初的中华民族,正是内忧外患的历史时期,八国联军侵华,不平等辛丑条约的签订,辛亥革命的爆发,之后的军阀割据、混战,使民不聊生、痛苦不堪,当时因为中国革命屡屡受挫,使许多革命者、爱国者产生了消极悲观的情绪,甚至自杀成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李大钊:从一个爱国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
摘要:李大钊同志是中国最早接触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之一,他对马克思主义有着深刻的了解与研究。
在其人生的早期,他本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后来,在留日期间和五四前后受到的日本社会主义思想潮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基于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激进的民主主义,他从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逐渐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关键词:李大钊、爱国民主主义、马克思主义、转变
1889年10月,李大钊同志在河北省乐亭县出生。
而此时此刻的中国人民处于水生火热之中。
因为封建统治的日益腐朽和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残忍侵略,国家和民族濒于危亡的边缘。
辛亥革命的爆发,新文化运动的涌起,五四运动的发生,使得中国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风云涌起的历史背景下,李大钊走上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1913年,李大钊怀着寻求救国救民的期望,踏上东渡日本求学的道路。
李大钊留学的日子虽然不长,但是对他的影响非常之深。
近两年半的留学生活,在他的一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1914年9月8日,因早年在北洋法政专门学校的毕业资格使得李大钊获得了日本早稻田大学的认可,未经预科考试直接进入了该校的政治经济学部学习。
早稻田大学对学生要求相当严格,要求学生学习的科目也比较多。
这些这些严格的学习与训练,为李大钊以后的思想变迁和政治活动打下了基础。
留学期间,李大钊没有放弃任何学习的机会。
他阅读各种书刊,了解世界上各种新学说、新思想,并且开始接触日本学者翻译的一些社会主义论著。
在他阅读的书籍中,日本早期工人运动领导人幸德秋水的一些著作对他的思想转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留学期间,李大钊不仅勤于学习,而且积极参加与领导留学生的爱国活动。
他在日本结识了很多进步人士,并时常与他们一起讨论国际形势和中国前途问题。
1915年2月,为反对袁世凯政府与日本订立“二十一条”,李大钊参与组织了中国留学生总会。
他任总会文书一职,并撰写了《警告全国父老书》,他也因此成为著名的爱国志士。
虽然这个组织在反动政府的压迫下解散了,但在护国战争爆发后,李大钊等人重新组织了总会,他被推选为文事委员会编辑主任。
1916
年,李大钊完成了学业,准备回国。
回国时,他曾吟诗一首,“斯人正憔悴,吾辈尚蹉跎,故国一回首,谁堪返太和。
”着深刻的反映了李大钊的忧国忧民心态。
在留学期间对马克思译著和日本社会主义思潮的接触,以及对国家前途问题的思考,这些对李大钊形成马克思主义观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自己也曾说过:留学日本对其思想变迁有重要影响。
回国后,李大钊很快投入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
当时,中国正处于大变革时期,各种新潮思想纷纷涌入。
在这种紧张的情况下,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认真的学习和研究,组织了进步社团,引导很多进步青年一起研究马克思主义,培养了中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
他撰写并发表了一批中国最早宣传十月革命好人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是中国人充分了解了俄国革命的真相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五四运动过后,中国一时涌现许多先进社团,其中对马克思主主义宣传影像最大的社团有两个,一个是由李大钊在1920年倡导建立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另一个是陈独秀在上海组织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通过会员个人捐赠书籍,分派会员外出采集和购买等方法,集合马克思主义原著以及有关图书。
而且,研究会还会定期举办演讲会、学习讨论会来宣传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在北京大学授课期间,为了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青年学生之中,他与教授陈启修合作,在北大政治系举办了“现代政治”讲座,讲授的内容以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俄国、世界各国工人运动的情况以及中国劳工状况为主。
之后,李大钊又在北京大学的经济系、历史系、法律系和北京高等女子师范、朝阳大学、中国大学等高校,分别开设了《唯物史观》、《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社会主义的将来》、《现代政治》等课程。
李大钊还引导进步青年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传到民间去。
在他的号召和影响下,北京大学的学生首先行动起来。
1919年3月,邓中夏等人组织了“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
1920年初,该讲演团的一个组开始到长辛店的工人中发表演讲。
在1920年五一劳动节这天,李大钊还发表文章,指出“五一运动”应当是“劳工阶级的运动”,而不应“只是三五文人的运动”,号召知识分子不要光空喊“劳工神圣”的口号,而要实际地到“劳工”中发动群众。
在李大钊等人的努
力下,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开始被民间大众接受。
在当时,在中国影响很大的西方社会思潮不仅仅只有马克思主义,还有美国的实用主义。
而且留学于美国的胡适对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杜威推崇至极,并将实用主义各派总称为实验主义。
1919年7月,胡适在《每周评论》第31期上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对实用主义进行了大张旗鼓的宣传。
但很快中国思想界就发出了反对的声音,蓝公武在《国民公报》上发表了《问题与主义》一文,初步阐述了宣传主义的必要性。
李大钊认为有必要对胡适的观点进一步驳斥,遂于8月份在《每周评论》第35期上发表了《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由此展开了“问题与主义”之争。
随后,胡适在该刊物上连续发表了《三论问题与主义》、《四论问题与主义》两文,并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新思潮的意义》一文,继续阐明自己的主张。
1920年1月,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一文,标志着这场争论暂时告一段落。
这场“问题与主义”之争,规模不大,时间不长,但影响却不小。
通过辩论的形式,以李大钊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以胡适为首的实用主义者分别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分别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力。
然而,在五四运动期间,实用主义虽然揭露了反动军阀政府统治的黑暗和旧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但最终没有解决旧中国社会的实质问题。
而李大钊对社会主义的积极传播已产生重大影响,并说明在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
这一切促使这个先进科学理论在中国大地深深扎根并茁壮成长。
虽然李大钊对马克思的最初理解有着一丝偏差,但他一直坚持学习新文化、新思潮,不断改正与抛弃旧的观念,他的思想随社会的进步而进步。
在他的指导和带领下,中国最早的一批共产主义者成长起来,科学社会主义最终战胜了其他各种社会思潮。
他用他那短暂的生命,给中华民族注入了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