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美术教育
民国时期美术教育发展史
民国时期美术教育发展史一、清末期美术教育1840年的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摧残了中国人的肉体,也重创了中国人保守的思想。
当人们从民族落后的反醒中寻求解答时,人们开始重视经世致用,以物质生产为目的实用知识,重视科学,重视以美术教育的形式培养为洋务实用的美术人才。
应科学与实业的需求近代学校教育应运而生。
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设马尾船政局,内设船政学堂。
其教学科目除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质学外,还包括画法。
1867年又设马尾绘事院,培养制图专门人才。
随后,开设有图画(制图)科的新式学堂日渐增多。
我国近代教育活动家张之洞于1902年创办的(1904年正式开学)两江师范学堂(初名三江师范学堂)是我国最早的师范学校之一。
图画成为所学课程中的必修课程。
1906年,学堂监督(校长)李瑞清奏请获准,创办了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第1个美术系科——图画手工科。
“学科以图画手工为主科,音乐为副科,兹单以图画言之,西洋画(铅笔、木炭、水彩油画),中国画(山水、花卉),用器画(平面、立体)、图案等。
”图画手工科的设立采用了资本主义国家美术教育体制,所设课程全面而完备,并且注意突出美术师范教育的特点。
图画手工科开设的课程为:教育为总主科;图画、手工为主科;音乐为副主科;国文、英文、日文、历史、地理、数学、体操为副科。
学生须通过预科文理普修方可进入图画手工科学习。
自此,保定优级师范学堂、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广东优级师范学堂、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也设有图画手工科(班)。
辛亥革命后,一些已建的师范学校,如北京高等师范、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成都高等师范、通州师范相继开办了图画手工专修科。
1852年间上海徐家汇天主教堂内开始附设“土山弯画馆”。
画馆属工艺工场的一部分,但主要是为天主教培养宗教画人才。
学生是中国的天主教徒,教师是法国传教士。
教学采取工徒制,内容包括擦笔画、木炭画、铅笔画、钢笔画、水彩画和油画等技法,课堂作业主要是范画临摹。
民国时期中华女子美术学校办学过程及其贡献
164 民国时期中华女子美术学校办学过程及其贡献民国时期中华女子美术学校办学过程及其贡献①龙 圣(山东大学 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100)[ 摘 要 ]中华女子美术学校由1912年唐家伟等人创办的中华女子美术公司发展而来,正式形成于1920年底,1932年左右停办。
该校以教授国画和湘绣为主,师资力量雄厚,得到众多社会名流的赞助,在培养女子美术人才、推动美术教育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均有突出的贡献。
[ 关键词 ]中华女子美术学校;唐家伟;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 ]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75(2021)02-0164-06收稿日期:2020-12-07作者简介:龙 圣(1983-),男,湖南花垣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史。
①基金项目:本文获得“山东大学青年学者未来计划”资助。
②相关著作主要有:沈福伟.西方文化与中国:1793—2000[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中国艺术编年史:1900—2010[M].吕澎,主编.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二十世纪上海美术年表1900-2000[M].王震,编.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王琪森.海派书画:百年辉煌背后的人文精神和经济形态[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7;马琳.周湘与上海早期美术教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面向二十一世纪上海女性高等教育研究[M].华泽,主编.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上海高等教育志[M].《上海高等教育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刘普娟.清末民初女子学校美术教育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2013;赵翊岑.民国时期女子美术教育探析[J].沈阳师范大学,2016年。
中华女子美术学校是民国时期上海地区一所专门培养女子美术人才的职业教育机构。
不少有关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以及上海美术史、教育史的研究著作都曾论及这所学校,为学界了解该校奠定了基础。
我国百年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历程近代篇万竹青
我国百年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历程近代篇万竹青万竹青,华东师范大学美术教育专业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美术教育史、中外美术教育比较研究等。
各位老师晚上好,我是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美术教育专业的博士生万竹青。
非常感谢中国中小学美术能够提供这样一个平台啊,也非常感谢加主编的邀请。
让我有机会把我的研究一起呢,与大家分享啊,也请各位老师多多批评指正。
今天我要分享的主题内容是。
我国百年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历程近代篇。
在晚清至建国前这一段历史当中呢,学校美术教育呈现了不同四特征的四个阶段,分别是二十世纪初图画课程呢,进入学校教育系统的呃,肇事起。
民国建立以后已普及美感教育为特征的发展期。
那到三十年代以后呢,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的他的呃,一个不断扩大化时期。
抗日战争暴发以后呢,阿谀抗战相结合的啊,学校美术教育呢,非常气,那这四个阶段呢,在特征上是呈现了阿一定程度上的因袭关系和递进关系。
先从照时期开始。
晚清,中国经历了深刻的社会体制变革,以鸦片战争为手呢,中国在对外战争当中的连连败退。
那这战败的结果呢,就是与帝国主义签订了一连串的。
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这样呢中华民族呢,在国家主权疆土经济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
等各个方面吧,都面临着重重的矛盾与危机,那么救国图强呢,就是摆在面前的最大问题。
到时哪位缘呢就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也就是说呢,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来抵制西方的侵略。
学习西方呢,就成为公认的救国路线。
维新派呢,以康有为梁启超。
严复为代表主张呢,一吸血取代中学对封建八股学制彻底革新。
洋务派,作为废除封建八股制和提倡吸血的折中派。
张之洞就提出吸血围棋中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这样的一个思想。
向西方学习的一大创举呢,就是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
病情的建立了很多的羊肉学堂。
1866年左宗棠呢,在福州市马尾船政局。
那是船政学堂里面呢,就有一门很重要的课程是画法。
第二年呢,他设立了马尾会师院专门的培。
培养这种制图人才之后呢,开设的这个洋务学堂,有天津电报学堂。
民国时期高等美术教育课程设置发展研究的开题报告
民国时期高等美术教育课程设置发展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高等美术教育是指在高等学校中进行的艺术教育和教学活动。
它的目标是培养具备艺术创作才能和综合素质的优秀艺术家、设计师和美术教育家。
高等美术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多个阶段,其中民国时期是一个重要的时期。
自清末民初开始,中国逐渐进入了现代化进程,传统的美术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改革。
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民国时期的中国开展了一系列的美术教育改革,其中高等美术教育课程设置的发展是重要的方面。
中国民国时期的美术教育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意义。
在这个时期,西方现代艺术进入中国,传统画法与西方画法的交汇使中国艺术发生了巨大变革。
民国时期的中央美术学院、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等高等美术教育机构的成立,不仅为高等美术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也推动了中国艺术的现代化进程。
此外,民国时期许多著名的美术教育家如林风眠、许广平、潘天寿等人也在高等美术教育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们所倡导的新艺术观念和教育理念对于当时的美术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在今天,对于中国民国时期高等美术教育课程设置的发展历程进行研究,对于了解民国时期的艺术教育史和推进当今艺术教育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拟从民国时期高等美术教育课程设置的发展历程入手,探讨民国时期高等美术教育课程设置的变迁和其背后的历史脉络和教育理念,以期加深对民国时期美术教育的认识和促进中国当今艺术教育的发展。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民国时期高等美术教育课程设置的发展历程:(1)民国时期高等美术教育的背景和历史脉络,包括教育制度、政治环境及社会背景等;(2)民国时期各大高等美术教育机构开设的课程和课程设置的演变,包括中央美术学院、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等;(3)民国时期高等美术教育课程设置的变革和影响,包括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材等。
2. 研究方法本文将主要采取历史研究和文献研究方法,运用文献资料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法,对民国时期高等美术教育课程设置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和分析。
中国学校美术教育的历史
用 多种教 学形式 , 充分 调动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 由以上 2 世 纪我 国学校美 术教 育 的历 史发展 过程 , 0 我
们 可 以得 出 以下 结 论 :
二、 中华 民 国时期 ( 9 2 1 1 ) 1 1 ~ 9 9
这 一时期的核心人 物是蔡元 培 , 于 l 1 年 任教育 总 他 92
术教 育 思潮 ; 第二 , 以艾斯 纳为代表 的全 面综合 的美术教 育 思潮。这两大思潮影响 了我 国美 术教 育改革 , 促使 学校美术
教 学发生 了重大转变。 19年《 92 九年 义 务教 育全 日制 小 学美 术教 学大 纲 ( 试
用 ) 与《 年义 务教 育 全 日制初 级 中学美 术教 学大 纲 ( 》 九 试
“ 文革” 中国的美术教 育造成 了极大破坏 。这 一时期 的教 对
材 内容大 多是 大批判 的报 头 、 语等 , 标 美术教 育 的功 用变成 了阶级斗争的工具 。
[] 5徐建 融, 初熹 , 知凡 . 钱 胡 美术教 育展望 . 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
社 . 0 2 20 .
( 者单 位 : 东师 范 大学 艺 术 学 院) 作 华
教 育思想, 将西方美术 中的色彩 学、 明暗等 画法 以及设计 、 工 艺制作 中一 些新 的理念 引进 中小 学美术教 育。 l 2 年 6 93 月 4日, 当时的教 育部公布 了《 小学形象 艺术纲要》 《 级 中学 、初
图画课程纲 要》 。其主要 内容包括 : 第一 , 注重技能训练的 从 图画教 学, 向注 重儿 童天性 、 造 力的美 术教 育方 向; 转 创 第 二, 首次提 出“ 学 方法 以联 络各 科设 计发表 等 为主” 教 的方 法, 强调 图画教 学和其他 学科教 学的联 系。
民国前期中西美术教育异同
浅析民国前期中西美术教育异同【摘要】民国前期,随着社会的变革与进步,中国传统美术教育无法完全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对西方学校制度下美术教育方法的借鉴势在必行。
两者的异同对比分析,有助于研究此时期中国美术教育变革的内在因素,并为今天美术教育改革提供或可借鉴之处。
【关键词】民国前期;传统美术教育;改革中国传统美术教育伴随着中国画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
至清末民初中国美术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写意、工笔等美术种类,并以“师徒相授”、“父子相传”的教育模式传承下来。
中国传统美术教育与西方学校美术教育在教育目的、教育体系、教育方法上有较大的区别。
一、教育目的从教育目的上来看,中国传统美术教育一直将传授“画技”作为主要教育目的。
明清时期,随着文人画兴起,传统美术教育逐步承担起传授文人画家必须具备的绘画技能的责任。
此时人们在思想上已经初步认识到美术是决定人的素质高低的重要因素。
自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癸卯学制》后,“图画课”和“手工课”开始进入学校课堂。
从当时新学体系对图画课程教学要求为:“习画者,当就实物模型图谱,教自在画……以备他日绘地图、机器图及讲求各项实业之初基。
”①可以明显看出,此时美术教育带有较强的实用功利性,重在技能传授。
西方美术与科学联系比较紧密,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分化为“纯艺术”与“实用艺术”两部分,无论是哪一部分在学校教育制度下,教育目的与中国传统美术教育有明显区别。
西方美术教育从广义上看是将美术作为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狭义上看,西方专业美术教育是建立在注重学生整体文化和道德素质基础上的用以培养能够推动美术事业发展的美术专业工作者的教育活动。
总的来说,西方学校美术教育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特点是与中国传统美术教育最大的区别。
二、教育体系从教育体系上来看,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手工作坊式的“师徒传承”技艺是主要的美术教育方式。
“师徒传承”制度广泛应用于中国传统美术教育中,“亲师合一”的思想使师徒关系如同父子。
民国时期私立美术高等教育探析——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为例
一
、
美 术 专 业 院 校 蓬 勃 兴 起 的
海立达 学园美 术科; 96 , 12 年 上海私 立新 华艺术专科 学校 ; 9 2 , 1 2 年 私立 苏州 美术
专科 学校 ; 9 4 , 1 2 年 私立北 京艺术专 科学 校 ; 9 9 , 立 武 昌艺 术专 科 学校 ; 11 年 私 12 94年 , 都私 立 四川 美 术专 门学校 ; 成 12 , 95年 重庆 私 立 西 南美术 专 科 学校 : 1 l 年 , 东春 睡画 院; 92 广 等等) 。其 中最
为 突 出 的是 上 海 , 与
11年 9 9 2 月2日, 当时 的北京临 时政 府教 育部根据 全 国临 时教 育会议 决议公 布 民 国教 育 宗 旨: 注重 道德 教育 , “ 以实
力教 育 、 国民教 育辅之 , 以美感教育 军 更
完成 其 道德 。 宗 旨第 一次 把美 育教 ”该 育纳 入 高等教 育 的体 系 中, 开始 了中 国
继涌 现 出一批有 志之士创 办的私立美术
海粟与乌始 光 、 张聿光 、 亚尘等人创 办 汪 私 立美 术 学校 , 推举 年长 的 张聿 光任校 长。0 9 3 , 1 1 年 私立美术 图画美术院正式
教育史上具有广泛 影响和 重要地位 , 与长期 这 执掌 学校 的校 长刘 海粟的教 育理念是 分不开
要 御镦 ,研 完 育
民国时期 私立 美术高等教育探析
以上海美术专科 学校为例
口周跃 兵
摘 要: 上海美术专科 学校 能在 中国美术
学校 的 兴起 , 国美术教 育发 生 了质 的 中 变 化。 而在这 种 大 的历史 潮流 中 , 先 最 崛起 了一批私立 美术学校 。如 , 上海 、 苏 州 、 京 、 昌、 都 、 北 武 成 重庆 、 广州 等地 相
美术教育发展史
美术教育发展史一、清末期美术教育1840年的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摧残了中国人的肉体,也重创了中国人保守的思想。
当人们从民族落后的反醒中寻求解答时,人们开始重视经世致用,以物质生产为目的实用知识,重视科学,重视以美术教育的形式培养为洋务实用的美术人才。
应科学与实业的需求近代学校教育应运而生。
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设马尾船政局,内设船政学堂。
其教学科目除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质学外,还包括画法。
1867年又设马尾绘事院,培养制图专门人才。
随后,开设有图画(制图)科的新式学堂日渐增多。
我国近代教育活动家张之洞于1902年创办的(1904年正式开学)两江师范学堂(初名三江师范学堂)是我国最早的师范学校之一。
图画成为所学课程中的必修课程。
1906年,学堂监督(校长)李瑞清奏请获准,创办了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第1个美术系科——图画手工科。
“学科以图画手工为主科,音乐为副科,兹单以图画言之,西洋画(铅笔、木炭、水彩油画),中国画(山水、花卉),用器画(平面、立体)、图案等。
”图画手工科的设立采用了资本主义国家美术教育体制,所设课程全面而完备,并且注意突出美术师范教育的特点。
图画手工科开设的课程为:教育为总主科;图画、手工为主科;音乐为副主科;国文、英文、日文、历史、地理、数学、体操为副科。
学生须通过预科文理普修方可进入图画手工科学习。
自此,保定优级师范学堂、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广东优级师范学堂、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也设有图画手工科(班)。
辛亥革命后,一些已建的师范学校,如北京高等师范、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成都高等师范、通州师范相继开办了图画手工专修科。
1852年间上海徐家汇天主教堂内开始附设“土山弯画馆”。
画馆属工艺工场的一部分,但主要是为天主教培养宗教画人才。
学生是中国的天主教徒,教师是法国传教士。
教学采取工徒制,内容包括擦笔画、木炭画、铅笔画、钢笔画、水彩画和油画等技法,课堂作业主要是范画临摹。
民国时期的美术与设计
民国时期的美术与设计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很特殊的时期,它的文化艺术氛围深受历史潮流和政治形势的影响,同时也与国内现代化进程和外来文化交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美术和设计成为了国家文化建设和民族复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当时文化人士探索和创新的重要领域。
一、国内美术画派的兴起早在民国初年,京派、海派、洛派等美术画派便开始蓬勃发展。
其中,京派的代表人物是齐白石、徐悲鸿、李可染等,他们注重表达民族精神,融合传统技法,形成了极具东方韵味的绘画风格。
海派则是由上海图象派发展而来,以画笔刻画日常生活为主要特点,著名画家有吴湖帆、张大千等。
而洛派则强调抽象手法和笔墨的寓意,代表人物为李可染、张大千等。
这些美术画派的兴起,不仅是对传统文化和技法的传承和创新,更是对国家民族自信和文化自强的体现。
这些画家的作品深受社会各界的喜爱,也成为了今天中国美术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设计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民国时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阶段之一,因此设计也成为了国家建设和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民国初年,西方的艺术和设计思潮逐渐引入中国,学生运动的兴起和艺术教育体制的改革也推动了中国设计的创新和发展。
同时,各个领域的运动和发展,如工业化、农业改良、城市规划等,使得设计成为国家发展和进步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的设计师们开始探索本土化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将西方设计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了各种新的设计形态。
为了创造更具中国特色的设计,不少设计师还进行了深入的民俗学和文化研究工作,从而使得这些设计更加的富有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
三、美术与设计对现代中国文化的影响民国时期的美术和设计不仅是当时社会众多领域和行业发展的推动力量,也对当今中国文化和艺术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中国近代美术发展史上,京派、海派、洛派的影响力至今仍然深远,不少当代艺术家也深受这些画家的影响。
在设计领域,民国时期的园林设计、建筑设计等也对现代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
简论民国初期美术教育的特点
简论民国初期美术教育的特点民国时期,尤其是初期,是中国美术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与过去封建时代以及西方文化的介入相比,民国初期的美术教育呈现出了一些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民国初期美术教育的特点。
1. 唯物主义思想对美术教育的影响民国初期,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斗争目标的革命运动如火如荼。
此时,唯物主义思想得到普及,成为社会主导思想。
在美术教育领域,唯物主义思想的影响也十分明显,美术教育开始重视实践经验、注重技能、弱化理论学习,强调美术实践的社会性和生产性。
这种思想对后来美术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教育思想的多元化民国初期,美术教育的教育思想开始多元化。
美术教育被赋予了扶持民族文化、促进国家繁荣、增进人民福利的使命。
与此同时,一些外国教育家也来中国参与美术教育事业,他们带来的教育思想和风格各异,使美术教育呈现出了多样性的特点。
3. 国际化格局民国初期,中国的美术教育开始逐渐与国际接轨。
由于20世纪初西方艺术大力进入中国,使得中国美术教育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本土文化与西方艺术的交融,促使中国美术教育进入到国际化的格局中。
4. 研究型教学取代传统教学民国初期,美术教育开始起步,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应对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
因此,研究型教学思想逐渐兴起,取代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研究型教学思想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以中国画的传统为基础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国初期的美术教育就是以中国画的传统为基础,要求学生深入研究中国画的传统技艺及艺术思想,从而提高传统文化自信心,并借助传统文化创新出具有时代性和艺术性的新作品。
民国初期的美术教育虽然只是起步阶段,但是其标志性特点却十分明显。
唯物主义思想、多元化的教育思想、国际化的格局、研究型教学和以中国画的传统为基础等特点,都为后来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八章___中国近代美术史
第十章民国与新中国初期的美术概述20 世纪上半叶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社会生活、意识形态以及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等,都在这短短的五六十年间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1919 年爆发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它对西方近现代文艺思潮的开放性、对中国古代思想道德的激烈批判性,给中国的文化艺术以巨大影响。
从 20 年代至 30 年代前期,西方哲学、政治学、美学、文学、心理学、教育学、美术、音乐被广泛引人,中西文化的交融与冲突,也成为美术发展的强大动力。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民族危亡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意识,人们开始重新认识民族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引入有所冷却,那些学习西方写实手法,适宜抗战宣传的写实美术和大众喜闻乐见的美术形式受到空前重视。
1949 年以后,由于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敌视,以及意识形态的原因,中国对西方文化采取了抵制和批判的态度。
在当时形势下,我国从外国引进的主要是俄苏的写实主义美术。
在 50 一 60 年代,为中国革命服务、向大众普及的美术得到了充分发展。
在 20 世纪美术的发展中,观念与思潮的变迁起着重要的作用。
民初,维新派思想家康有为的美术主张颇具号召力和影响力。
他抨击元以来的写意画传统,推崇以宋代院画为代表的工笔画传统,提出了“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的主张。
维新派的另一个思想家,康有为的学生梁启超,提出“真美合一”的美术主张,认为“美术的关键”是“观察自然”。
同康、梁美术思想相近的是陈独秀、鲁迅、吕徵等。
陈独秀说:“改良中国画,断不能不采用西洋画写实的精神。
”并猛烈抨击清代以王石谷为代表的摹古风气,号召进行“美术革命”。
鲁迅亲自倡导和扶植了新木刻运动,晚年为介绍外国美术和培育中国新美术,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20 年代末到 30 年代初,一批到外国学习艺术的留学生陆续回国。
他们办学校、搞创作、著文立说,参与美术运动,他们的艺术实践造成很大影响。
其中的校校者如林风眠、徐悲鸿、丰子恺等。
在现代美术史上,新型美术教育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浅谈中国近代美术教育产生及发展的原因
较 大规模 地将 美术课程 引入 了学校教 育体 系。 由此 , 西方 的美 术 观念及 其教 育形态也 或 多或 少地传 入 中国, 西式美术 基础教 育 由此在 清末 出现 。至此 , 中国在半封建 半殖 民地 的环境下掀 开 了近 代美术教育 的篇章。
西方 艺术 的蕴奥 ” 的办学 宗 旨, 在传 播西 洋美术 的同时, 致 力于
沟通 中西 , 力 图创造 出具 有民族性 的现代 艺术 。该 校在 教学实
践 中逐步 引入 了石膏模 型写 生、 静物写生和人体写 生, 还力聘 当 时的名家 、 名师和著名学者进行技 法教 学和讲座。在此 时期, 各
方的科学技术增 强 国力 的背景下认识 到西式美术教育对促进社 会生产力发展 所具有的工具性价值和 基础教育价值。 当时社会
、
清末 西式 美 术教 育 出现 的历史 社会 背景
1 8 4 0 年鸦片战争 以来 , 闭关锁 国、 腐朽 没落的晚清王朝处于 内忧 外患 的泥 潭之 中难 以 自拔 , 帝 国主义列 强对 中国的任 意宰 割和瓜分 激起 了无数有 识之士的忧愤和 民众的抗争。在抵 抗帝
海粟 、 徐 悲鸿、 汪亚尘 、 张秉光等著名 画家早年 均在 此接 受过美 术教 育。之后 , 周湘又创 办 了“ 上海油 画院” 和“ 中西 图画 函授学 堂” 。他在从教 的2 O 余年 中, 先后在上述 学堂培养 了近五千名学 生。l 9 l 2 年, 刘海 粟等人在上海创建 了“ 上 海 图画美术院” 。办
中国古代 的美 术教 育是 以师徒 传授 的传 统方 式开展 的 , 这 样相 对封 闭的传授 方式具 有 因循 守 旧的特征 , 在 一定程度 上扼 制 了传统 美术 的革新 与艺术家 的创造 性。清末 , 社会急剧 变化 , 新 旧思想 激烈碰撞 , 中国开始 了学 习西方 和 E l本 实行社会 改 良 和发展 实业 的进程 。随着 “ 西学东渐 ” 之风 的兴起 , 近代 西方教 育模 式被 引入 中国, 并逐渐取代 封建教育 , 近代新 式学校逐 渐取 代 传 统的封建 学 堂。此 时, 美 术教育 普及化和 教育模 式 学校 化 也随之 成 为中 国近代 教育 发展 的主要趋势 , 中国美 术教育 的新
民国时期工艺美术教育的主要办学形式研究
社会广角TheSocialAngle24教育前沿Cutting Edge Education民国时期工艺美术教育的主要办学形式研究文/宫靖荃摘要:民国时期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如雨后春笋般滋生,受当时废八股、办学堂、兴留学的教育制度改革及社会转型大背景的影响,教学模式也要比晚清更加的新颖和多变。
其中,美术院校、师范院校和工业职业院校开展的图案设计教育、手工教育、工艺设计教育,成为了当时工艺美术教育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民国;工艺美术教育;办学形式1 民国时期美术院校中的图案设计教育民国初期,由刘海栗创办的上海图画美术院是当时首个开办工艺美术教育学科的美术院校,它作为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史上的开端,见证了海派美术教育的诞生,开启了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史上的新篇章。
1920年学校开设了六个科目,包括有中国画科、工艺图案科、雕塑科、高级师范科、西洋画科、初级师范科六科,在教学上实行学分制,完善并创新了美术教育体系。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专业学习的课程安排上图案实习课程占课程总量的近40 %;在专业教学上,教师依据学生个人的特长和爱好因材施教,深入挖掘学生的专业兴趣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这是工艺美术教育第一次以独立学科的形式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结合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不断呐喊“美术救国”的社会背景,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各地美术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
1926年在蔡元培先生的支持下,张聿光、潘天寿等人在上海共同创办了新华艺术大学,后改名为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建校初设立了音乐、西画、国画、图案系,后于1930年增设了工艺美术系,并邀请留学归国的汪亚尘加入学科建设,培养了冉熙、杨剑龙等大批美术人才。
1922年,颜文梁、朱士杰等一起创建了苏州暑期图画学校,在经历了后期的更名、迁址后学校于1933年增设实用美术科,在教学上将图案教育作为首要内容着重讲授,为后期印刷、设计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全国首个培养印刷、制版人才的专业美术院校。
民国时期的艺术心理学与审美教育
民国时期的艺术心理学与审美教育.民国时期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艺术心理学与审美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此期间,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对艺术心理学与审美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从两方面介绍民国时期的艺术心理学与审美教育,并探讨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一、民国时期的艺术心理学民国时期的艺术心理学主要是在西方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接触西方心理学,并将其引入本土。
这一时期的心理学以实验心理学为主,注重研究知觉、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现象。
在这一背景下,艺术心理学也开始受到关注,成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在艺术心理学领域,民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康有为。
他认为,艺术是人类创造性的体现,是心灵的表达和追求。
在他的著作《艺术的心理与教育》中,他探讨了艺术对人类心理的影响,提出了“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的概念,认为艺术可以培养人们的感性认识和情感体验,并通过审美教育将其转化为理性知识。
他还强调人们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感性能力去欣赏艺术,逐步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水平。
同时,民国时期的艺术心理学家还关注了艺术创造的心理过程。
康有为认为,艺术的创造是一个主客合一的过程,需要艺术家对自己的情感和思维做出深入的反思和认识,同时还需要对客观世界进行深入的观察和分析。
这些思考和观察都是由心理过程所驱动的。
二、民国时期的审美教育民国时期的审美教育主要是由社会精英推动的。
他们认为,艺术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审美教育则是培养人们美的情感和良好品味的重要手段。
在这一背景下,国内出现了各种形式的艺术团体和美术学校,其中以上海的美术教育最为发达。
在审美教育方面,民国时期主要包括课堂教育和社会教育两方面。
在课堂教育方面,讲授美术史、美学理论和艺术欣赏等课程。
在社会教育方面,则重视在社会各个领域推广艺术教育,特别是在公共建筑和城市设计中推广艺术精神。
此外,各种艺术比赛和展览也成为了民国时期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艺术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艺术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国艺术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国艺术教育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先秦时期。
自先秦时期起,中国艺术教育在中国文明发展长河中不断演进,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教育发展模式。
先秦时期,中国艺术教育以齐太史的“礼仪”、淳于髡的“乐谱”为主,以传播礼仪文化、培养宫廷文艺演出为主要目的,并在这一时期形成了原始的艺术教育体系。
秦汉时期,中国艺术教育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以传播国学文化、培养官吏文艺素养为主要目的,依托于贵族教育制度,以礼记、书经、形考、国学为主要教学内容,开始出现一些综合性的文化学府,为中国艺术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现代时期,中国艺术教育呈现出蓬勃发展趋势,以传播现代文化、弘扬民族文化为主要目的。
自清朝末期开始,在西学东渐的进程中,中国艺术教育组织和艺术学校不断形成,同时,抒发民族思想和文化的艺术创作繁荣兴起。
20世纪初,随着民国时期艺术教育的迅速发展,艺术教育已成为中国教育体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7年,中华民国政府制订《国立美术专科学校章程》,正式批准中国的美术专业教育走上正轨。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艺术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期,政府鼓励和支持着中国艺术教育的发展,出现了众多的艺术学校和专业艺术教育机构。
这一时期,中国艺术教育发展迅猛,尤其是大学艺术教育,深刻影响了整个艺术教育领域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艺术教育进一步健全发展,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教育机构和艺术专业。
政府出台了系统的教育政策,鼓励和支持艺术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艺术教育的发展。
从先秦时期到20世纪90年代,以及新世纪以来,中国艺术教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以人文思想理念为核心,充分发挥艺术文化在推动社会进步、完善国家文化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民国艺术期刊助成美术教育的新声与新变——基于《亚波罗》《亚丹娜》视角的探析
文/孙雨晨[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摘要】民国时期艺术教育期刊的肇兴和存在,是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发展史上不可忽视且极其精彩的人文现象,亦是中国美术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值得加以观照。
基于这样的问题背景,本文通过搜集、梳理民国艺术期刊档案资料,特别是聚焦于《亚波罗》《亚丹娜》期刊的内容特色,试图从文献学和艺术教育史的角度入手,挖掘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和内涵,探析其美育思想及美术思潮,突显那一代艺术家的政治觉醒和创作风格。
追溯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史勃兴的过程,不仅可以加深对民国艺术期刊的价值与意义的认识,重现艺术与艺术教育的历史语境,而且有助于推动中国美术教育向着有高度的历史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民国期刊;亚波罗;亚丹娜;美术思潮;美育——基于《亚波罗》《亚丹娜》视角的探析*民国艺术期刊助成美术教育的新声与新变众所周知,民国时期的艺术期刊是中国美术概念发轫之初的产物,它在中国新式美术教育的兴起中产生过重大影响。
如果说,民国艺术期刊在促进中国画的现代变革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的话,那么,《亚波罗》《亚丹娜》的创办则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回望一个世纪前的美术期刊的创办和美术教育形态,有利于为艺术教育史的深入研究提供实证线索和新观点,重构当代中国艺术的语境和中国气派。
一、民国时期文艺刊物的肇兴民国文艺刊物是新文化运动的产儿,是一个不可忽略的研究课题。
民国时期的美育教育虽然仅仅存在了38年,但它却经历了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前后期、抗日战争及内战全面爆发几个重大历史阶段。
在这一期间,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各种文艺思潮相互碰撞、砥砺,一大批知名文化进步人士和画家在文艺刊物上为之呐喊、求索,呈现出蕴含丰富美育元素的文化景观,开启了百年前中国早期美育的大潮,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
(一)民国时期文艺刊物产生的历史背景从当时的中国社会现状看,民国文艺刊物的诞生、发展,正处于西学东渐、革故鼎新的阶段。
从严格意义上说,虽然各种文化思潮流派骤起,但是这一时期的中国美育尚处于萌芽状态。
美术教师培养的两种取向——民国中等师范学校和美专附中的课程比较研究
的学科专业人才无法胜任教师这一职业,强调师范学校课程应
前实行分组修习制时大致相当,可以说是地方学校对该课程标
该与中学课程有所不同,这种不同就导致了一种将一般性陶冶
准的一种抵制。
⑥
和教育学训练置于学科专业之上的观念,其主要诉求就是取消
分组修习制度。
值得一提的是,1934 年中等师范学校取消了分组修习
华艺术师范学校一样,该校师范科也没有采取分组制。在文化
中等部来办理。
课方面,该艺术师范科将其置入选修课的范畴,该校选修课共
这种情况直到 1929 年被改变。大学区制失败后,南京政
103 分,毕业需要修习 24 分,因此学生如果不喜欢文化课的
府于 1929 重新颁布一套教育法令,其中包括 《专科学校规
后。⑨在新学制改革中实行分组修习就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学科
业,但与其他普通职业不同,普通职业的工作对象是物品,只
专业水平,但是师范教育学者认为教师不需要太高的学科专业
涉及到生活的一部分,而师范职业的对象是人,涉及到所有
水平,只要能够覆盖中小学教材就可以了。
人。因此师范学校和中学即使课程看起来相同,其教学内容的
教师来说,专业能力是否重要可以说是个有争议性的话题。
艺术和文科相关联的传统;第三,开课时间较为灵活,该校许
多课程并未明确在具体哪一学期开始,允许学生自行安排,本
三、美专附中师范科的不同培养策略
文认为是出于合班教学的需要,所以使其课程具有活动的
办理中等师范美术教育的并不仅仅是中等师范学校,还包
空间。
括独立美术学校。我国近代大多数美术专科学校早期都是中等
重点在于学科专业的训练,教育学培训是其次的,那么培养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蔡元培,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
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原籍浙江诸暨。革命家、
教育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 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 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 长。他早年参加反清朝帝制的斗争,民国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 的第一个法令——《大学令》
林风眠受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影响,承五四新文化运动之波澜,倡导 新艺术运动,积极担负起以美育代提高和完善民众道德,进而促成社会 改造与进步的重任。他锐意革新艺术教育,请木匠出身的画家齐白石登 上讲台,聘请法国教授克罗多讲授西画,并提出了“提倡全民族的各阶 级共享的艺术”等口号。
西化艺术运动
第一次
1927年5月11日,由林风眠发起并组织的“北京艺术大会”在北京国立艺专正式开幕,这是中国有史 以来规模最大、 品种最全的一次的艺术大展。然而民众缺乏热情使得大会最终西化艺术流产。
徐悲鸿、刘海粟和林风眠,无一例外均得助于蔡元培的提携。蔡 元培在法国就慧眼识中林风眠,资助其生活。1928年更是不拘一格任 命28岁的林风眠为国立艺术院首任院长,造就中国最年轻的一位大学 校长。民国著名女画家、蔡元培最疼爱的女儿蔡威廉也任教于国立艺 术院。教务长林文铮娶了蔡威廉后,蔡元培对女婿说:“你不要从政 做官,把一生精力投放在艺术事业中去,就在这里干一辈子,帮助林 风眠把学校办好,他一个人是很难办下去的。”
在绍兴遇阻力,蔡元培到上海任南洋公学总教习。此时他不再是满清翰林,而是激进的革命者,兴办爱国学社、爱国女学, 断发习兵操,亲自试制炸药,发起拒法、拒俄运动,参与军国民教育会暗杀团。蔡元培是光复会会长,也是同盟会上海掌门人。 武装反清和发展教育耗费了他全部精力。章大国讲了个故事:绍兴老家里儿子阿根病重,但上海学校若筹不到款就要倒闭,蔡 元培还是走上去青岛的筹款路,他儿子则因病重去世。
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自晏殊的《蝶恋花》, 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 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 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近代思想家教育家与民国时期美术教育
梁启超(1873.02.23——1929.01.19),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 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 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 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
作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杰出学者和国际著名学者,王国维从事 文史哲学数十载,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 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又是中国史学史上将历 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开创者,确立了较系统的近代标准和方法。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了治学经验,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 境界:
康有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 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省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 海,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 义的代表人物。
谭嗣同(1865.3.10—1898.9.2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 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 《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 的重要著作。
而林风眠也认为,要引进西方优秀的东西改变中国,但他不认为应 简单引进西方写实主义,而应引进西方现代主义的精神,西方自由创作 的主张,这些在很多岁月中都受到误解,被视为洪水猛兽。1949年后, 因被视为新派画不合艺术审美,不受到重视, 他凄然被解职而无奈离 开学校。所以我们今天重新讨论林风眠的时候尤其要关注林风眠这 一系列的主张,真正重新去理解他的思想的内核对我们的民族艺术振 兴有新的一种认识。
“北京大学在维新变法中成立,却是在蔡元培先生担任校长时才真正诞生。”
蔡元培大刀阔斧改革,但坚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我素信学术上的派别,是相对的,不是绝对。 所以每一种学科的教员,即使主张不同,若都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就让他们并存,令学生有自由选 择的余地。”拖着长辫的辜鸿铭不买胡适的账,坚持旧文学的黄侃在课堂上大骂倡导新文学的师弟钱玄同有辱 师门,但校长蔡元培绝无门户之见。于是北大有了中国大学史上最辉煌的名师阵容。既有主张新文化运动的领 袖人物胡适、陈独秀、鲁迅,也有主张恢复帝制的辜鸿铭、刘师培;而提倡“情人制”、“外婚制”的“性博 士”张竞生,也没被封建卫道士的唾沫淹死。陈独秀称赞:“这样容纳异己的雅量,尊重学术自由思想的卓见, 在习于专制、好同恶异的东方人中实所罕有。”
第二次
艺术大会的失败使林风眠醒悟到必须首先使广大民众了解接受艺术,才能求的艺术的真正发展。1928年,蔡元培创 办杭州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林风眠出任校长兼教授。林风眠又组织策划成立了“艺术运动社”,创办了 相关的杂志《亚波罗》和《雅典娜》。然而不久后,“为艺术而艺术”和“为人生而艺术”两种观点的争论显示出林风 眠的“平民艺术”与当时的中国政治形势的矛盾。“西湖一八艺社”的分裂是林风眠西化艺术运动又一次失败的标志。
蔡元培与北大
蔡元培携教育救国大计走进北大之前,北大校长频频更换了好几轮,都没能 正校风。朋友大都劝他不必就职,“北大太腐败,进去了,若不能整顿,反于 自己的声名有碍”。
1898年维新变法被强行中止,悲愤交加的蔡元培出走翰林院,回乡办教育。 1916年教育总长范源濂请他就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这期间蔡元培历经乱世, 屡经失败,却不曾丧失教育救国的信念。
徐悲鸿和林风眠的药方不同,在特定时代有不同的人生命运, 不应去抱怨,而应在我们这个时代去重新认识它。
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 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汉族,浙江省海宁人。 王国维是中国近、 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
林风眠与中国美术学院
林风眠(1900年11月22日--1991年8月12日),画家、艺术教育家、国立艺术学 院(现更名为 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
自幼喜爱绘画。代表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历任国立北平 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国立艺术学院 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
1991年8月12日10时,因心脏病、肺炎并发症,病逝于香港港安医院,享年92 岁。
王国维早年追求新学,接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把西方哲学、美学思 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研究哲学与美学,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继 而攻词曲戏剧,后又治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郭沫若称他为新史学的开山,不止 如此,他平生学无专师,自辟户牖,成就卓越,贡献突出,在教育、哲学、文学、戏 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方面均有深诣和创新,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留下了广博精 深的学术遗产。
为请到陈独秀,蔡元培不仅到前门小旅馆“三顾茅庐”,坐在房门口等他起床, 甚至为陈独秀编假履历,称他毕业于东京日本大学,曾任芜湖安徽公学教务长、 安徽高等学校校长等。“这是很大的事,放今天,一般人也不敢做,大违常规, 但这招棋走得很对。马上就建校,然后陈独秀又介绍了胡适等人,文科的局面 马上就打开了。”陈洪捷说。
第三次
1937年,是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杭州国立艺术院向西南转移,并与北平艺专合并,身心俱疲的林风眠被解职离 开,从此渐渐退出中国近代美术教育主流。此后他回归画家本位,开始创作属于自己独立意识的绘画,并转向印象主义、 野兽派、立体主义等西方现代艺术思潮,在艺术审美观上淡化了中国画讲究的近三千年的中国传统国画的笔墨观念,试 图用“西方现代主义艺术运动”的观念来切入“现代中国画”,其结果是必然性的西化艺术运动的失败者,脱离了“国 画民族化”而无人喝彩。
张竞生 (1888年-1970年6月18 日),1921至1926年,其任北京 大学哲学系教授,在大学课堂讲 授“逻辑学”和“美治”思想; 他在中国最早提出和确立风俗学; 最早翻译卢梭的《忏悔录》;最 早发表人体裸体研究论文;率先 提出计划生育。2014年张竞生的 著作《性史》再次出版。
“蔡元培推动了美育极大的发展,他是做这个事情,效果最大的一个个人。”
蔡元培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主持制定《大学令》、《中学令》,并奠定了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 学研究院的中国现代教育体制。
蔡元培曾任京师大学堂译学馆教员,深知学生恶习。为铲除科举制留下的劣根 性,蔡元培清楚首要改革的,是学生观念。上任后蔡元培就在北大就职演说中 提出:“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为 打破恶习,蔡元培先从聘请积学而热心的教员着手,先拿文科开刀。
林风眠和徐悲鸿都认为中国艺术必须改革,必须从西方借取一些东 西,来改变中国的艺术,改变人们对艺术的看法,改变中国人的民心。这 是他们那代人的伟大之处。但是他们给出的药方不同。徐悲鸿认为, 中国艺术之所以在那个时代式微,就是因为和生活、现实疏远,所以他 提倡现实主义精神,他从西方引来现实主义的内涵充实中国艺术。徐 悲鸿的做法是很有远见的,认清了“美术潮流”,取得了很大的改良 中国画的作用,尤其到了1949年后,他和社会主张的革命现实主义一道, 形成了当时中国社会主流,一再受到当局政府高度重视。
《告北大学生暨全国学生书》中也说:“我国输入欧化,六十年矣。始而 造兵,继而练军,继而变法,最后乃始知教育之必要。”
蔡元培引进新派知识分子,守旧派到校董徐树兰处告状。徐树兰让蔡元培抄录皇帝要求遵守旧礼教等上谕,挂于办公室。 “蔡元培说我来这里办教育,如果还是你这一套我来干什么,我还待在翰林院好了。”蔡元培纪念馆馆长章大国称这是蔡元培 人生中第一次为了坚持原则辞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