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第二课时教案(1)
《穷人》教案第二课时
《穷人》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能对人物进行评价。
2.抓住文中描写人物心理活动和对话的语句,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
3.联系上下文,了解人物的心理,体会省略号的作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的内容,能比较正确地评价人物。
教学难点:理解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认识穷苦人宁可自己多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
教具准备:摘抄文中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语句的幻灯片。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课件一)谈话:同学们还认识图中的两位人物吗?这两位人物是谁?板书:桑娜渔夫(课件二)写这两位人物的作者是?(课件三)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学习了课文的1——7自然段,这两位穷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板书:勤劳、坚强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穷人》。
板书:穷人二、自学探究,小组合作交流1、师:他们除了勤劳、坚强,还有什么别的品质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穷人〉〉这一课。
(课件四)问题我解决: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朗读课文8——11自然段。
思考: 桑娜还具有什么品质?2、小组成员互相交流三、汇报交流:(一) 体会桑娜品质师:通过刚才学习,桑娜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学生读课文语句并谈体会生:桑娜很善良(板书:善良)她看到西蒙死了,就伸出援助之手,把孩子抱回家生:桑娜是一个热心肠的人。
师:你从哪句体会到的。
生:“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说明她根本就没细想,就把这事给做了师:体会得真好。
(课件五)同学们,“非这样做不可”什么意思?为什么非这样做不可?生:不这样做,孩子会冻死,会饿死;生:不这样做,桑娜觉得对不住自己的良心,对不起西蒙……师:就是因为桑娜的善良,她才会毫不犹豫地把死去的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
谁愿意把这样句话读给大家听听,体现出桑娜的善良一生读。
小学语文《穷人》第二课时 教案
难点
1、感受桑娜和渔夫的美好心灵,学习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2、续写《穷人》。
教
学
过
程
一、配乐描述怒吼的狂风,嘶哑的钟声)动情描述: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随托尔斯泰到海边的渔家小屋里,听到了夜深人静的海上狂风的怒吼、波涛的轰鸣,而渔夫起早出海打鱼到深夜还没回来,渔夫的妻子桑娜在小屋里焦急地等待着,等待着,可是始终没见丈夫的影子。桑娜再也坐不住,提着马灯到海边,可是天太黑,什么也看不见。后来,却让桑娜看到了一幅令人揪心的画面——那是怎样的画面呢?请打开课本。
5.归结课文主题:启发提示:大家学得很认真,读书的收获很大,感受很深。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学生归纳:桑娜及他的丈夫,在女邻居西蒙死去后,毅然收养西蒙的两个遗孤的经过,表现了穷人善良、勤劳的品质。
6.回应课题:让我们记住这些可爱的穷人吧,记住穷人们闪耀着人性光辉的高尚品质吧!
3.总结评赞,深化情感:看,这就是桑娜,毫不犹豫地抱回西蒙孩子的桑娜,甘受责罚也不后悔的桑娜,体恤丈夫又不舍弃邻居的孤儿的桑娜!多么质朴、多么善良、多么伟大的桑娜!四、全文整合,总体认识穷人
完整认识桑娜:⑴启发谈话:托尔斯泰的笔下,桑娜是个最值得称颂的穷人,除了善良,桑娜还有什么特点?请快速阅读全文,找出有关语句,发表你的看法。(学生读书)⑵交流看法:①桑娜还是个吃苦耐劳的人:“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②桑娜还是个贤惠温柔的人:“‘我?’桑娜脸色发白,说,‘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我可替你担心呢!’”
⑵西蒙很爱自己的孩子,那么穷那么苦,也许自己就是饿死的,可两个孩子都是“圆脸蛋”,“圆脸蛋”就是胖胖的,可见西蒙从来没让孩子饿着。⑶西蒙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因为那么冷的天,她临死前“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让孩子“睡得又香又甜”,“呼吸均匀而平静”。
《穷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5篇
《穷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5学习目标:1、学习抓住对桑娜的心理描写,揣摩、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桑娜的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格,体会作者对穷人的同情与赞美。
(重点)2、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我能行1、上节课我们读了《穷人》一文,谁能试着说一说文章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说文章的主要内容)【设计意图】再一次回顾文章的主要内容,重点句段的研读应植根于文本的整体。
2、(课件出示)下面让我们一起完成下面的填空,再次感受桑娜一家生活的艰辛与困苦,体会穷人的“穷”。
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
桑娜沉思: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和出去捕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儿,还只能填饱肚子。
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菜只有。
【设计意图】再一次感受“穷人”的“穷”,为结合人物处境体会人物情感做好铺垫。
3.(过渡):桑娜一家的生活是这么穷,而且自己已经有了五个孩子,为什么还要主动收养西蒙的孩子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描述,走进桑娜的内心世界,去感受她那高尚而美好的心灵。
二、合作交流,我最棒(例中学)1、桑娜发现西蒙已经死了,抱回了西蒙的两个孩子,继续等待出海未归的丈夫,此时她想到了什么?请看问题探究。
(指名读)2、学生自学3、小组交流4、展示汇报5、刚才,我们紧紧抓住对桑娜的心理描写,联系上下文和桑娜此时的处境,感受了桑娜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桑娜善良,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深深地感动着我们,这也是作者所要传达给我们的情感。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学生勾画、批注、交流、朗读,真正走进桑娜的内心世界。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始终着眼于对全篇文章的整体把握,采用联系上下文和人物处境的方法体验人物内心情感,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桑娜内心,我最懂(实践悟)1、过渡:文中除了7-10自然段有对桑娜的心理描写,其他部分还有对桑娜的心理描写吗?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到对桑娜的心理描写,联系上下文和桑娜当时的处境想一想桑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由此可以看出桑娜是个怎样的人?2、学生三分钟自学时间3、班内交流【设计意图】在上一个环节习得体会心理描写的表达效果的方法基础上,本环节充分利用文本中其他心理描写,引导学生到实践中去检验自己对方法的掌握情况,再一次抓住心理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穷人第二课时教案
穷人第二课时教案课时名称:穷人第二课时教案课程目标:1. 了解并引导学生反思贫穷的成因和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梦想。
教学重点:1. 学生对贫穷的成因和影响有深入了解。
2. 学生能够思考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如何利用优势和克服劣势。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制定明确的目标,并付诸实践。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打印复制贫穷相关的文章和案例。
3. 学生讨论小组的分组名单。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简要总结贫穷的定义和成因。
Step 2: 理论讲解(15分钟)1. 通过PPT向学生介绍贫穷的影响,包括经济、教育、健康和心理方面的影响。
2. 向学生讲解贫穷对人生选择和发展的限制,并强调改变贫穷命运的重要性。
3. 引导学生理解“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观念,以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
Step 3: 案例分析(15分钟)1. 分发打印好的贫穷案例给学生,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2.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贫穷的原因以及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3. 提示学生思考如何帮助这些贫穷的人改变自己的命运。
Step 4: 分组讨论(20分钟)1. 根据事先准备好的讨论小组名单,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贫穷案例,并在小组内共同制定一个行动计划。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自身的条件和资源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并定下明确的目标。
Step 5: 总结归纳(10分钟)1. 邀请部分小组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和行动计划。
2.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鼓励他们相信改变命运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Step 6: 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自己如何改变自己命运的短文。
2. 鼓励学生描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如何利用优势和克服劣势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贫穷的成因和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开始思考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
穷人第二课时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穷人第二课时教案第一部分:教学目标1. 理解贫困的定义和原因。
2. 了解贫困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 探索如何帮助贫困人口改善生活状况。
第二部分:教学准备1. PPT演示文稿或教学板书。
2. 学生练习册或手册。
3. 知识点总结或复习材料。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1. 导入a. 提出问题:你了解贫困的含义吗?为什么有人会陷入贫困?b. 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讨论的内容,以便温习已学知识。
2. 理解贫困的定义和原因a. 通过演示文稿或板书,给学生介绍贫困的定义和标准。
b. 分组讨论:学生们在小组内分享贫困的原因,并汇报给全班。
c.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常见的贫困原因,例如失业、缺乏教育机会等。
3. 了解贫困对人们生活的影响a. 学生阅读教材或复习材料,了解贫困对教育、健康和就业机会等方面造成的影响。
b.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和分享他们的观点,让学生深入理解贫困对个人生活的负面影响。
4. 探索如何帮助贫困人口改善生活状况a.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想办法帮助贫困人口改善生活状况。
b. 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向全班介绍他们的想法和建议。
c. 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并整理学生们的建议,列出一份帮助贫困人口改善生活状况的行动计划。
5. 总结a. 老师总结课堂内容,再次强调贫困的定义、原因和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b. 强调改善贫困人口生活状况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相关活动,为社会做出贡献。
第四部分: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短文,介绍他们个人对贫困问题的观点,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2. 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研究,寻找有关贫困改善的案例或组织,并在下节课上进行分享。
第五部分:课堂延伸1. 邀请一位社会工作者或专家分享他们在帮助贫困人口改善生活状况方面的经验和方法。
2.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慈善机构或社区组织,以加深对贫困问题的认识。
第六部分:教学反思这堂课以帮助学生理解贫困的定义和原因为目标,通过小组讨论和学生自主思考的方式,提高了他们对贫困问题的认识。
《穷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通用10篇)
《穷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穷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穷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穷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讲读二、三段课文教学过程:一、课文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二、讲读课文第二段。
1.默读课文,思考分层。
(1)默读课文思考:如果把这一段分三层,该怎么分?并说出理由。
(2)桑娜是在什么情况下去探望西蒙的?师总结:在丈夫出海未归,海面上什么也看不见,海浪汹涌澎湃,心中焦急、忧虑时,心中还惦记着生病的邻居,可见桑娜对邻居的关心是真挚的。
(3)课文还有那些地方表现出桑娜对邻居发自内心的关心呢?2.理解第二层:默读课文,思考:桑娜进门之后看到什么?想到什么?3.理解第三层:(1)个别读第三层,思考: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时,经过深思熟虑的思考吗?你从那里看出来的?(中等生)(2)理解“她的心跳得很厉害,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这句话的意思。
(3)桑娜抱回孩子后为什么又忐忑不安呢?理解“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这句话的意思。
出示课件4.归纳段落大意。
三、理解第三段课文1.默读全段,思考分段:(1)默读课文,思考:如果把这段分成三层,应该怎么分?(2)讨论分层,并讲出道理。
2.理解第一层:(1)渔夫终于回归了,这时桑娜的心情怎样?你从那里可以看出来?(2)指导朗读,进一步理解桑娜的心情。
3.理解第二层:(1)这层主要讲什么?(学困生)(2)桑娜说这段话时心情怎样?(中等生)(3)练习朗读桑娜的话,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4)说完这段话“桑娜沉默了”这里的“沉默”表示什么意思?(优秀生)4.理解第三层:(1)渔夫听了桑娜的话是怎么表示的?他为什么会这么说?(2)练习朗读。
14 《穷人》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1
14 《穷人》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好文中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句子。
2.抓住人物心理活动、环境描写来体会桑娜的优秀品质。
3.根据提供语境,联系课文内容,合理想象并描写出桑娜的心理活动。
教学重点:抓住人物心理活动、环境描写来体会桑娜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根据提供语境,联系课文内容,合理想象并描写出桑娜的心理活动。
一、复习导入1.听写词语渔夫探望忧虑汹涌澎湃2.用上以上词语,回顾本篇小说主要写了什么事?在一个海浪汹涌澎湃的夜晚,渔夫妻子桑娜等待着出海打鱼的丈夫归来。
在等待中,她探望了邻居寡妇西蒙,发现西蒙死了,于是她便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了家。
她忧虑收养这两个孩子会被丈夫责骂,结果发现丈夫的想法和自己是一样的。
师:小说的主人公是——板书:渔夫、桑娜,主要情节有三个——等待丈夫、抱回孩子、丈夫也主动收养。
小结:只要理清了小说的主要人物,发生了什么事情就能很快把握好小说的主要内容。
二.新课~~体会人物形象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说《穷人》,先看看本节课我们的学习任务和目标,出示:教学目标.有感情的朗读好文中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句子。
.抓住人物心理活动、环境描写来体会桑娜的优秀品质。
.根据提供语境,联系课文内容,合理想象并描写出桑娜的心理活动。
1.梳理小说最打动人心的情节~~桑娜抱回孩子部分2.聚焦抱回孩子后的心理活动。
老师提问:抱回孩子后,桑娜想了些什么?出示学习提示:找出描写桑娜抱回孩子后心理活动的句子,用横线勾下来。
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简要批注,同桌交流带着体会读一读这些句子。
(生交流时,相机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可以给出语言支架:请大家看到段,生读,我从这句话的词中看出桑娜一家的所以,他抱回孩子以后内心才会从而进一步感受到桑娜的)3.生自主学习后根据生的回答相机出现句子句子1:他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这样做”是怎样做?为什么是“非这样做不可”?从中体会到什么?生谈完体会后读一读。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穷人第二课时课堂9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穷人第二课时课堂9篇穷人第二课时课堂 1教学要求:1、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认识穷苦人宁可自己多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德。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对9---11自然段的心理活动描写的理解,体会桑娜的忐忑不安与善良。
教具:文字片一张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质疑: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什么了?桑娜一家和西蒙一家是什么关系?你还想知道什么?二、理解课文1、桑娜和西蒙两家到底穷到什么程度呢?打开书,放开声音读1——7自然段,边读边填空,先自己填,然后同桌交流。
2、他们的确是穷啊,可是当西蒙死后,桑娜是怎样对待西蒙家的两个孩子的呢?迅速浏览有关段落,用一句话来概括。
3、当桑娜把孩子抱回家,心里又是怎样想的呢?默读8——11自然段,边读边把桑娜是怎样想的划下来,划好后大声朗读一遍(1)指名读划下来的句子。
(2)出示投影:她的心跳得很厉害,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指名读——齐读——指名说:你觉得桑娜是怎样的一个人?把这种善良读出来。
通过你的读要让人感到桑娜的善良,应该怎样读。
练读——指名读——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4、桑娜的确是善良,可是当她真的把孩子抱回家的时候,她的内心又是怎样的呢?出示投影:“她忐忑不安的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揍我一顿也好!”(1)指名读——想:桑娜的内心有什么变化(2)再读这段话:读出由害怕、紧张、矛盾到坚定。
(3)自己再读读这段话,看看还有那些不懂的。
(4)处理五个省略号A、看第一个省略号,他忐忑不安的想……受得了吗……如果你是桑娜你会怎么想——学生说第一个省略号。
B、一个省略号看出桑娜思绪万千,以下四个你任选一个,就照刚才的方法,想一想桑娜会想些什么?但要记住你就是桑娜。
穷人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第二课时)
《15.穷人》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梳理行文思路,把握文章结构和感情线索。
2.感知人物形象,理解写作手法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感知人物形象,理解写作手法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核心问题:1.作者写这篇文章想要表达什么?下位问题:1.主人公是谁?故事发生的背景是怎样的(自然环境和家庭环境)?2.面对这样的情形,桑娜有怎样的表现呢?从这些表现中你能读出桑娜是个怎样的人?3.这篇文章仅仅是要表现桑娜善良的品质吗?作者写桑娜抱回孩子后的事情想表达什么呢?一、整体感知1.文中的桑娜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写两个穷人想表达什么?4.速度全文,思考文中写了哪些人?这篇小说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明确】文中出现的人物:桑娜,桑娜的丈夫,渔夫,桑娜家的5个孩子,邻居西蒙和二、细读1-8段1.我们先研读课文的第1部分,请同学们阅读好8段,思考以下两个问题:①在这个故事中作者交代了怎样的自然环境?②作者介绍了桑娜家的哪些家庭境况?【明确】①当时的自然环境/天气状况: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又黑又冷,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这些语言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是一个风暴肆虐寒冷的夜晚,作者从听觉「视觉一、…触觉三个方面描摹了狂风肆虐?…巨浪滔天的危险画面,可见当时海上的情况非常恶劣。
②桑拿一家的境况:A.(渔夫在恶劣天气下的表现)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渔,可以看出渔夫在天气如此恶劣的情况下,仍然选择冒着塞冷和风暴外出劳动,可见这户人家的经济条件穷困,生活艰辛。
B.(桑娜沉思的内容)桑娜的劳动也十分繁重,从早到晚的干活,桑娜夫妇这般辛劳也还是只能勉强填饱肚子,这足以看出他们生活的艰难.C(孩子们的穿着和家中的食物)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一一桑拿一家的吃穿是多么困难,我们可以想象冬天的海边是多么寒冷,孩子们却只能光着脚,每天的菜只有自家打来的鱼可见其生活穷困。
《穷人》第二课时教案
《穷人》第二课时教案《穷人》第二课时教案「篇一」一、复习旧课1.听写词语。
摇篮围裙烤鹅冻僵火焰薄纱橱窗灌进来暖烘烘圣诞树明晃晃眨眼睛2.同座互相批改。
二、检查预习1.《穷人》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我们读过他写的什么文章?读过他写的《跳水)2.《穷人》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用两三句话把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说一说?(请两三个同学说说,大概意思正确就行。
)3.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提醒注意”溅、填、怨”都是前鼻音。
)三、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1.开火车朗读课文(按座位顺序每人朗读一段)。
大家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可以分成哪几个局部。
2.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段j讲渔大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
从第三自然段到第十一自然段是第二段,讲桑娜出门去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西蒙的两个小朋友。
从第十二自然段到结束是第三段,讲渔夫回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小朋友抱回来抚养。
)四、按分成的三段朗读课文1.同座互相练习朗读。
2.指名分段朗读。
《穷人》第二课时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学会6个生字,会写1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贵品质。
3、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从桑娜的行为和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
2、体会人物行为、思想和品德之间的联系,从而深入体会桑娜内心活动的合理性。
【教学过程】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认识一个人?你知道他是谁吗?(列夫・托尔斯泰)谁对他有了解?师:列夫・托尔斯泰被称为俄国文学泰斗的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这位文学巨匠,他虽然出身贵族,但是同情被剥削压迫的农奴。
穷人教案第二课时
《穷人》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2、学习课文中环境描写、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方法和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练习续写课文。
教学难点:练习续写课文。
教学准备:课前搜集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谁能告诉老师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接下来我们一起进入第13课《穷人》的继续学习。
二、自由朗读课文,思考:1.课文中环境描写有哪些?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2.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有哪些?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环境描写: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侧面烘托出桑娜的勤劳能干,体现出渔夫一家的生活虽艰辛,却也很温馨。
说一说:课文中的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这样恶劣的环境还要出海打鱼,体现渔夫一家生活的贫苦;屋内温暖干净,突出了桑娜的勤劳善良,对生活充满希望。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人物心理: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桑娜内心的矛盾的原因是什么?桑娜内心矛盾,但她为什么又这么坚定?人物对话文中几次写到“沉默”,找出来读一读。
(1)两个人沉默了一阵。
(2)“他们那么小……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桑娜沉默了。
说一说:桑娜和渔夫的人物形象三、小练笔:续写《穷人》桑娜告诉丈夫自己已经把孩子抱回家后,课文就戛不过止了。
孩子的命运会怎样呢?桑娜与渔夫今后的生活又会如何度过呢?请大家构思并续写《穷人》。
板书:。
部编版六上第四单元《穷人》第二课时 (1)教案
13 穷人【教学目标】1.会写“汹、涌、澎、湃”等14个生字;会写“渔夫、汹涌澎湃、轰鸣、抱怨”等18个词语。
2.默读课文,关注情节,了解课文内容。
体会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抓住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等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4.能根据提供的语境,联系课文内容描写桑娜的心理活动。
【教学重点】抓住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等描写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的形象。
体会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节构思与塑造人物方法的巧妙。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汹、涌、澎、湃”等14个生字;会写“渔夫、汹涌澎湃、风暴、轰鸣”等18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读好句子,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体会穷人的贫穷,为后面理解“生活贫穷,内心富有”做铺垫。
【过程设计】一、课题入手,谈话导入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穷人》一课。
看到“穷人”这个词,你能联想到我们学过的哪些课文?不少同学应该都能想到《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这两篇课文吧。
可怜的小女孩因没有卖掉火柴没有赚到一分钱而不敢回家,结果在大年夜里饥寒交迫冻死街头。
小凡卡的爷爷因养不起他把他送去别人家里当学徒,凡卡不堪折磨偷偷写信给爷爷,祈求地能接自己回家。
那注定永远也送不到爷爷手中的信承载了他全部的希望。
这些穷苦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命运,在作者笔下震撼人心,令人动容。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描写穷苦劳动人民的文章——《穷人》。
2.PPT出示,简介作者: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杰出代表,伟大的俄国作家。
他的作品气势恢宏,人物众多,语言质朴,心理描写细腻、逼真,被誉为“俄国文学泰斗”。
他的主要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3.学生自由读课文后面的资料袋,进一步了解作者,标画出重要的信息。
二、认读并抄写生字词1.课前同学们预习了课文,你自学生字词的情况怎么样呢?PPT出示词语,学生读两遍。
穷人第二课时优秀教案【3篇】
穷人第二课时优秀教案【精选3篇】穷人其次课时优秀教案【精选3篇】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朗读课文。
理解“忐忑担心、自作去”等词语。
2、理解描写心理活动的重点句,通过学习,感受穷人的美妙心灵,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关心他人的美德。
3、体会心理描写作用,仿写一个心理活动片段。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一、重点、难点1、阅读理解桑娜描写心理活动的重点句,体会桑娜内心的冲突和和善本性是本文重点:⑴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行。
⑵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⑶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2、仿写一个心理活动片段是这篇课文的难点。
二、解决方法1、采纳抓重点词语进行品析,指导朗读,启发同学弄清主要人物性格特点、思想品质及故事情节来解决重点。
2、采纳借鉴、迁移的方法解决难点。
【课时支配】2课时。
【教学过程】一、复习,温故知新上节课,我们学习《穷人》,熟悉了(板书):桑娜、西蒙、渔夫。
深切地从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笔下读懂了在沙皇统治下的俄国老百姓穷苦的生活。
但是,我们知道他们生活的极度贫困并不能掩盖灵魂的高尚。
这节课,我们就连续学习课文,走进穷人的灵魂。
二、再读,探究领悟1、连续自由读书,找出文中描写他们灵魂高尚的语句。
2、引导沟通汇报:留意抓住这些句子进行评析:⑴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行。
⑵她忐忑担心得想:“它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她受的了……是他来了吗?……不,还没有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恩,揍我一顿也好!”⑶“恩,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恩,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3、引导体会省略号的作用。
4、指导朗读,再现桑娜与渔夫的心理过程,感受人物的高尚品行。
三、导写,领悟写法引导观赏大作家描写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的写法,小组争论后回答(同学说、老师随时引导):一是要有情境,即发生什么事之后,产生了想法。
六年级下册《穷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六年级下册《穷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学习目标:1、结合阅读理解有关生字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和桑娜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课,揭示课题1、作者为什么将课题定为“穷人”,课文仅仅写了穷人的“穷”吗?2、板书课题:穷人二、阅读第二段1、教师范读,渲染故事发生的环境。
2、学生思考: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桑娜是穷人不是富人?从这段中你还读懂了什么?(恶劣的环境、桑娜焦急的心情、桑娜的.勤劳等)3、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当引导。
三、阅读第二段1、学生默读,思考分层。
2、浏览阅读,分组讨论。
3、指名朗读第一层。
思考:这一层,你读懂了什么?从桑娜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指导朗读,读出桑娜的关心和同情)4、轻声读第二层。
思考:西蒙是个怎么样的人?哪段文字最使你动情?(指导朗读,从读中感悟对比描写的魅力)5、自由读第三层,感悟桑娜的矛盾心理。
(分组自由读,小组推荐读,从中体会桑娜的激动——紧张——担忧——后悔——坚定矛盾心理过程,启发学生找到桑娜矛盾心理的客观原因)6、教师小结。
四、阅读第三段1、轻声速读,准备角色。
2、分角色朗读。
思考:通过渔夫的言行,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人?3、教师小结。
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设问:这篇课文叙述了穷人之间的什么事?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感受?六、布置作业1、思考练习第三题,体会句子深刻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桑娜夫妇的美好品质。
七、板书设计穷人勤劳桑娜西蒙善良心惊肉跳忐忑不安淳朴渔夫忧虑熬过去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2、六年级下册《穷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亲近自然感悟自然,并表达感受教学重点:亲近自然感悟自然,并表达感受教学难点:亲近自然感悟自然,并表达感受教学用具:课件教学方法:导析法教学过程:学习"大舞台"之"花海流连..一、学生读"花海流连"1.学生自读,明确其内容及活动要求。
《穷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穷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桑娜和渔夫的人物形象。
2.分析心理描写的方法,体会其作用。
3.培养学生的善良品质和同情心。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描写方法,培养品质。
2.教学难点:体会心理描写的作用,培养善良品质。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1)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出桑娜和渔夫的形象。
(2)提问学生对桑娜和渔夫的评价。
2.精读课文
(1)深入理解桑娜和渔夫的人物形象。
(2)分析心理描写的方法,如内心独白等。
(3)体会心理描写的作用。
3.拓展延伸
(1)让学生说说自己做过的善良的事情。
(2)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多关心他人。
4.角色扮演
(1)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会人物情感。
(2)增强学生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反思:复习导入能帮助学生回忆,但在体会心理描写作用时,部分学生可能分析不够准确。
拓展环节中,学生的分享可能比较简单,需进一步引导。
角色扮演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穷人》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穷人》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穷人》教学方案教材解析《穷人》是六年级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短篇小说。
《穷人》一文的创作年代,正是俄国历史上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贵族、资产阶级剥削人民的血汗,生活奢华而道德败坏;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然而他们的道德情操却高尚淳朴。
《穷人》这篇小说就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他们的高尚品德。
课文记叙了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课文在写作上特色鲜明,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学习本文,重点是从环境和人物的心理、对话描写中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
教学目标1.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5.通过学习感悟穷人的美好心灵,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奉献爱心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1.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第2课时一、谈话导入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随托尔斯泰到海边的渔夫家,看到了一个极度贫穷的家庭,认识了主人翁桑娜、渔夫及他们的邻居西蒙。
这节课我们将和同学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去感受渔夫夫妇的美好品质。
二、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1.我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我会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关注情节和环境,感悟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3.我通过学习感悟穷人的美好心灵,培养自己关心他人,奉献爱心的美好品质。
三、观看视频,指导学生研读重点语句,体会人物崇高的品德(一)学法指导,课文精读(独学)1.首先,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走进渔夫的家里,感受一下渔夫家除“穷”而外还给你什么感受?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由此你觉得桑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读第一自然段,找到答案,完成下表,表格附最后。
14《穷人》第二课时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4《穷人》第二课时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穷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的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德。
3.学习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写法。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的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德。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写法。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情境创设法学习方法:自主、合作、交流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俄国伟大的作家,他是——(列夫·托尔斯泰),他被誉为“俄国文学泰斗”。
高尔基曾评价他:“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
”换到中国,我们可以怎么说?“不认识( ),不可能认识中国。
”今天,我们继续走进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穷人》。
(板书课题)二、聚焦桑娜回忆一下,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概括。
就这样简单的一句话,作者却把它写得细腻、生动、真实,这就是小说的魅力,小说三要要素是什么这篇文章的主要人物是:渔夫、桑娜。
小说还要关注情节,接下来就让我们把镜头聚焦到桑娜抱回西蒙的孩子之后的这一情节中。
出示自学提示:自由读9-11自然段,和同桌交流桑娜抱回孩子之后的心情是怎样的?把最能体观这一心情的语句画出来,体会当时桑娜的心情。
生交流、汇报。
这段话就是对桑娜忐忑不安心情的具体描写,谁能读读这段话。
(指名读,生评价)托尔斯泰最擅长人物的心理描写,这一段描写也是特别细腻、真实,同学们的朗读一定要配得上大作家的绝妙之笔。
要想读好这段话,我们必须走进桑娜的心里。
读好第1句“他会说什么呢”应该读出桑娜当时怎样的心理(紧张.担忧)为什么第2句“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了。
“这”指什么为什么桑娜此时想抱回孤儿不是闹着玩的事桑娜家生活条件到底是怎样的,让我们再把镜头前拉。
(生找相关语句)“补”“不顾惜…冒着…勉强…没有鞋…黑面包”文中对寒冷和风暴的具体描写是哪些语句,为什么要写这样的环境这样艰难,他俩如此辛苦五个孩子都还顾不过来,还要抱回两个孤儿,她是咋想的,让我们再把镜头拉到她到西蒙家抱孩子的时候。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穷人》教学设计2 (1)
(1)桑娜想起了傍晚就想去探望的那个生病的女邻居。“没有一个人照顾她啊!”(文中哪个词语引起桑娜想起邻居西蒙?表现了桑娜是一个怎样的人?)
(2)“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桑娜是怎样做的?表现了她是个怎样的人?)
同桌交流讨论。
对课文内容的填空,让学生复习回顾已学的内容,了解穷人的穷困生活,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为学习下文作铺垫。
《穷人》教案
教材分析
本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短篇小说。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以“穷人”为题富有深意。文章通篇反映了桑娜与西蒙两家的贫穷──住得差、吃得差、劳动条件差,还有疾病,是沙俄时期俄国渔民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就是在这样贫穷的情况下,桑娜与渔夫做出了令人难以相信的举动:在自己五个孩子的基础上,主动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作者就是通过这样的事例,讴歌了穷人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有力地抨击了当时上流社会的堕落与腐化。课文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勤劳、善良的品质。关于桑娜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地展现了桑娜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一个充满爱心、乐于助人的穷苦劳动妇女的形象。课文段落分明,结构独具匠心。全文以桑娜的内心矛盾为主线,围绕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这件事,前后设置了两个悬念:渔夫是否平安回家?渔夫回家后能否同意收养孩子?两个悬念交替展开,逐步消除,从而推动着故事向前发展,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学习本文,一是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二是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穷人》第二课时教案Lesson plan for lesson 2 of the poor
《穷人》第二课时教案
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课,揭示课题
1、作者为什么将课题定为穷人,课文仅仅写了穷人的
穷吗?
2、板书课题:穷人
二、阅读第二段
1、教师范读,渲染故事发生的环境。
2、学生思考: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桑娜是穷人
不是富人?从这段中你还读懂了什么?(恶劣的环境、桑娜焦急的心情、桑娜的勤劳等)
3、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当引导。
三、阅读第二段
1、学生默读,思考分层。
2、浏览阅读,分组讨论。
3、指名朗读第一层。
思考:这一层,你读懂了什么?从桑娜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指导朗读,读出桑娜的关心和同情)
4、轻声读第二层。
思考:西蒙是个怎么样的人?哪段文字最使你动情?(指导朗读,从读中感悟对比描写的魅力)5、自由读第三层,感悟桑娜的矛盾心理。
(分组自由读,小组推荐读,从中体会桑娜的激动紧张担忧后悔坚定矛盾心理过程,启发学生找到桑娜矛盾心理的客观原因)6、教师小结。
四、阅读第三段
1、轻声速读,准备角色。
2、分角色朗读。
思考:通过渔夫的`言行,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人?
3、教师小结。
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设问:这篇课文叙述了穷人之间的什么事?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感受?
六、布置作业
1、思考练习第三题,体会句子深刻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桑娜夫妇的美好品质。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