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区别在哪
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区别在哪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的区别茶道作为中日两国的传统文化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在传承方式、仪式形态、茶道精神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区别。
本文将就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的区别展开阐述。
一、传承方式的区别中国茶道的传承方式主要是通过师徒传承,即老师传授给学生。
师徒关系在中国茶道中相当重要,师傅会教导学生关于茶艺、茶文化和茶道精神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学生需师傅亲自示范,反复演练,直至熟练掌握。
这种传承方式注重实际操作,追求技术的精湛。
而日本茶道的传承方式则更注重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修养。
学生在学习茶道之前,需要接受基础知识的培训,包括茶道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仪式的细节等。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茶道背后的深层意义,并在实践中体验其中的禅意。
二、仪式形态的区别中国茶道重视的是庄重、典雅的仪式形态。
一般来说,中国茶道的过程是由主持人掌握全局,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
例如,在中国的传统茶艺表演中,主持人要先给客人们送上精美的茶具,然后进行茶叶烹制、茶水倒注和品茶等环节。
整个过程讲究分寸和端庄的姿态。
而日本茶道则更注重简洁、自然的仪式形态。
日本茶道的核心是“道”,强调通过茶艺仪式与自然和谐相融。
在日本式茶道中,主持人会以小手势、微笑和沉默来展现出一种内敛的美感。
整个过程中,重要的是营造一种宁静静谧的氛围,让品茶者感受自然与心灵的联系。
三、茶道精神的区别中国茶道注重于分享和交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情感的表达。
茶道师徒间的互动是传承茶道精神的载体,通过学习茶道,人们可以感受到家庭、友情与师徒之间的温暖和深厚的情感。
中国茶道强调茶文化的普及和传承,倡导尊重他人、和谐相处的观念。
而日本茶道则更注重内省和个人修养。
日本茶道强调自我反省,通过茶道修行,人们可以达到个人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在日本茶道中,追求的是一种禅宗般的体验,超越世俗的纷扰,寻找内心的安宁。
结语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在传承方式、仪式形态和茶道精神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区别。
中国茶道与日本礼仪的不同
中国茶道与日本礼仪的不同中国和日本都有悠久的茶文化,但茶道和礼仪在两国间有着不同的表达和理念。
本文将探讨中国茶道和日本礼仪的不同之处。
一、价值观与理念的差别中国茶道注重内涵和情感的表达,强调茶的味道和文化内涵。
茶道追求意境的体现,强调饮茶的仪式感和心灵的宁静。
在中国的茶道中,人们注重品味茶叶的滋味和香气,喝茶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相比之下,日本礼仪更注重形式和行为的规范。
日本的茶道更加注重仪式和礼仪的执行,追求一种优雅和和谐的氛围。
在日本的茶道中,人们注重宾主间的互动和交流,重视每一个动作和细节。
二、仪式形式的不同中国的茶道通常是以茶艺表演的形式展现的。
艺人会精心烹饪茶叶,展示独特的泡茶手法,以及茶具和茶具摆设的美感。
茶艺表演中的每个细节都被重视,以营造一种神秘且令人愉悦的氛围。
而日本的茶道则更加注重仪式感和庄重。
日本人有独特的茶道茶室,室内布置简约,只有简单的装饰,以突出茶道的主题。
在茶道仪式中,主持人和客人会坐在地板上,一起品尝茶和点心。
仪式过程中,主持人会展示独特的动作,如慎重地搅拌茶碗中的茶粉,以及端正地递给客人茶碗。
三、茶具的不同中国的茶具以茶杯、茶壶、茶托等为主。
茶具的种类有很多,每一种茶具都有不同的材质、形状和功能。
茶具的选用会影响茶的口感和品质。
相较之下,日本的茶具较为简约,主要使用茶碗、茶筅、茶匙等基本茶具。
茶具的材质多为陶瓷,以突出茶道的纯粹和素雅。
四、礼仪的不同在中国的茶道中,礼仪与喝茶的仪式有着紧密的联系。
茶道仪式中,人们会以一定的方式品味茶叶,例如先闻香味、再品味滋味,表达对茶叶的敬意。
此外,主人与客人之间的互动也十分重要,主人需要细心地照顾和款待客人,以示敬意。
相比之下,日本的茶道更加注重行为的规范和仪式的执行。
在茶道仪式中,主持人会有特定的动作和礼节,客人也需要按照规定的方式进食和喝茶。
整个过程非常庄重,要求参与者要严格遵守礼仪规定。
结语中国茶道和日本礼仪虽然都是以茶为载体的文化形式,但在价值观、仪式形式、茶具和礼仪等方面存在不同之处。
中日茶道的异同
点茶前
入室前: 沐手净心
进入茶室: 览挂轴、插花、风炉等
亭主出现
炭点前: 生火、备水
尝点心: “怀石料理”、生鲜等
水沸
点茶前: 点茶或沏茶、奉茶汤
欣赏茶具
答谢离开
严谨的“宗教”式 修炼
3、参与者不同
中国茶道具有民众性
日本茶道具有典型性
中日茶道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
两者的传承方式不同
两者的思想体系不同
中日茶道的异同
茶的本质 茶道的内涵 中日茶道的异同
中日茶道的异同
中日茶道概说 中日茶道的区别 中日茶道的相同点
一、中日茶道概说
“茶道”由唐代陆羽所创立, 日本茶道源于中国,是中国茶文化的次生产物。
“日本的茶道是中国茶道之子。”
仓泽行洋先生(日本茶道学会会长)
二、中日茶道的区别
烹茶器具不同
表现形式不同 参与者不同
课后思考
中国茶对日本茶文化产生了什么样深刻的影响?
两者的传承方式不同
中国人以不断创新的方式丰富着茶道
日本民族“守固怀旧”保留 了中国宋代禅院点茶方式
两者的思想体系不同
中国茶道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融儒、道、佛为一体
日本茶道其核心思想是“禅”, 以“和、敬、清、寂”为“四规”
二、中日茶道的相同点
1.中日茶道都是“礼”的重要表达形式。 2.中日茶道都是将“和”所为追求的最高境界。
1、烹茶器具不同
中国茶道器具依茶依人选配
日本茶道器具有严格规定
2、表现形式不同
中国茶道轻松随意, 气氛和乐,不拘小节;
日本茶道,在茶室建筑, 茶具、烹点技法、服饰, 动作等方面,规定细致
飞石
蹲踞
室外露地——通向茶室的媒介
中日茶文化对比研究
中日茶文化对比研究日本茶文化的形成,受中国影响很大,与中国的“和、静、怡、真”相比,日本提出了“和、敬、清、寂”四个品茶原素。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日茶文化对比研究,希望对您有用。
中日茶文化对比研究(一)中日茶文化相同之处中日茶文化虽然在发展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茶文化中重视“精神内涵”的特点却是相同的。
中国的茶文化中注重“天人合一”“、禅茶一味”等思想,是中国人对真、善、美境界的追求。
因而中国人品茶十分注重“品”字,他们把茶看到一种形而上的存在物,甚至把茶水当作人与自然、人与天地的媒介,而饮茶的过程则是人与天地、人与自然进行交流与感悟的过程,其精神内涵的追求是品茶最终目的。
在这一点上,日本茶文化与中国相似“,和、敬、清、寂”是日本茶文化的精神理念,日本人在品茶时,茶水制作的每一道工序都十分讲究,及时茶具的使用也是极具禅宗意味的。
从茶室的布置与安装,到茶具的选用,茶叶制作的程序等等,日本的茶文化无一不体现着禅宗文化中“本来无一物,勿使染尘埃”的精神追求。
此外,中日两国的茶文化的相似之处还在于,都追求品茶活动舒缓身心的作用,简而言之,饮茶成为人们放松心灵的一种方式。
中国人在几千年的儒家思想影响之下,人们背负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的重担,每一个中国人都把家庭、民族的伟大与振兴当作自己的责任,从而背负着重重重担的中国人,把饮茶当作缓解压力的一种方式,希望在这种放松心灵的品茶活动中,能够收获更多的动力与领悟。
由于日本民俗所特有的民族特征,品茶理所应当的成为他们放松身心的方式,正是基于品茶这样的特点,饮茶才成为社会中最为普遍的放松方式,无论是王化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对茶文化有着不同程度的喜爱。
(二)中日茶文化相异之处中日两国茶文化的相异之处,首先表现在形式方面。
中国人品茶最喜欢的地方就是茶馆,在一些古装电视里经常会有茶馆出现,茶馆成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因为中国的茶馆面向于社会各个阶层,因而具有平民性、开放性的特点,茶馆是人们休息、娱乐的场所,是古代人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娱乐休闲方式。
中日茶道文化的对比
中日茶道文化的对比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在文化上有诸多渊源,但也有各自的不同,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日茶道文化的对比,希望对您有用。
中日茶道文化的对比1.“茶”和“茶文化”的起源中国是“茶”的原产地,在中国最早发现了茶叶并加以利用,我国还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
在中国,茶叶最初是在四川省周围种植,然后扩展到东部、南部等广大地区,最后全国传播。
日本的最澄和尚在中国学习佛教然后把茶的种子传入日本。
然后茶就在近江(滋贺县)附近种植,而且通过嵯峨天皇的大力推荐种植,茶得以在日本各地广泛种植。
在中国饮茶最初是作为药用,然后渐渐演变成日常生活中的喝茶。
陆羽的《茶经》是我国制茶、饮茶和茶文化形成的背景基础。
而且中国的茶文化是从当做药饮开始慢慢演化成喝茶,品茶。
这是一个从“实用主义”演变成“精神文化”的过程。
此后茶和儒教开始产生了关联,并广泛融合在诗文、书画、陶瓷工艺等方面。
日本“茶”文化的历史正好相反,是从“精神层面”到“实用主义”的演变。
就饮茶方式说,中国和日本是完全不同的风格。
此外,日本的茶道即沏沫茶法是中国宋代即日本中世纪时期的饮茶方式的反映。
2.“茶道”的概念在东方文化中,“茶道”是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
实际上一旦说到“茶道”大部分人就会和日本联系起来。
实际上,“茶道”这个词在中国从唐朝开始应用了近千年。
中国人认为“道”是完美思想的学说,关乎于宇宙,人生规则。
对于中国人来说,“道”是不会简单说出来的。
但是在日本品茶称作“茶道”,赏花称作“花道”,剑术称为“剑道”,摔跤搏击称为“柔道”。
在中国饮食、游乐活动中升华成“道”的只有“茶道”。
“茶道”是以茶为媒介的生活中的一种礼仪,是精神修养的一种体现。
3.中国的“茶道”“茶道”作为一种精神修养很快在中国兴起,中国人至少在唐朝或是更早时期,喝茶就作为一种精神修养的“道”而存在。
唐朝的《封氏见闻录》中就有“茶道”这个词的记载,这是“茶道”出现在文献资料中的最早记载。
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各异,茶的种类比较多。
中国和日本茶文化的区别
中国和日本茶文化的区别中国和日本都有一段“饮茶史”,甚至都有一个共通点“以茶为名”。
那中国和日本茶文化有什么区别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和日本茶文化的区别,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和日本茶文化的区别一、内涵不同日本茶道内容简单,审美情趣要求不对称,是以不平衡为前提,日本茶道更突出了中国禅宗的苦、寂。
如在茶道中使用的茶碗,以姿态不正者为上,其碗口歪斜,表面凹凸不平,图案不对称,陶釉也不均匀;日本的茶道室内,故意在地上地下,开一些不对称的窗,着各样的色彩。
日本茶道既重精神又重形式,有一整套煮茶、泡茶、品茶的规定程序,还很讲究着装,表现庄重、严肃。
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是:“和”,主人与客人之间的和睦;“敬”,上下关系分明,有礼有节;“清”,茶室茶具的清洁,人心的清白;“寂”,茶事上恬静的气氛。
茶人们庄重的表情。
可见,日本茶道的重点在“道”,旨在修身养性、参悟大道。
而中国的茶文化体现儒家、道教、佛教的思想,多源合流,是以道家“五行和谐”与儒家“中庸原则”为前提,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广博,有发挥创造的空间。
中国茶文化重精神而轻形式,其基本精神可用四个字来概括,即“廉”,廉俭育德;“美”,美真康乐;“和”,和诚处世;“敬”,敬爱为人。
中国茶文化的表现形式是茶艺,茶艺的重点在“艺”,重在习茶艺术,以获得审美享受。
中国茶文化不太讲究着装,喝茶随意,不严肃、不庄重。
中国老百姓在家中会斟上一壶茶招待亲朋好友或一大早,在餐馆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悠闲的喝早茶等等。
二、构成要素不同日本茶道的构成要素有5个方面,即茶食、点茶、茶花、建筑、道具。
所谓茶食是指一汤三菜,即大酱汤、凉拌菜、炖菜、烤鱼。
点茶是指风炉和地炉(11月至第二年的4月使用地炉,5月至10月使用风炉)。
茶花是指根据月份烹茶时插入的花。
1月乙女椿,2月菜花(利休逝世纪念日2月28日),3月红乙女椿,4月牡丹,5月谷空木和大山忘,6月木天蓼、蓟,7月矢筈芒、女郎花、桔梗、秋海棠、御帘,8月玉紫阳花、金水,9月红芙蓉,10月樱蓼、秋海棠、秋麒麟草,11月白玉椿,12月薮椿。
浅析中日茶文化异同
浅析中日茶文化异同茶文化在唐代被高僧最澄从中国引入日本,又在德川幕府时期由日本茶道鼻祖千利休发扬光大。
现如今,历史悠久的茶文化经由两个国家的积累沉淀后早已大相径庭,日本茶道也表现出了区别于中国茶文化,专属于大和民族的独特力量。
笔者采用对比的方法,分析中日茶文化的现存的异同之处,力求找到属于中日文化各自的东方魅力。
标签:茶文化;茶道;异同茶文化在唐代被高僧最澄从中国引入日本,又在德川幕府时期由日本茶道鼻祖千利休发扬光大。
现如今,历史悠久的茶文化经由两个国家的积累沉淀早已大相径庭,日本茶道也表现出了区别于中国茶文化,专属于大和民族的独特力量。
本文笔者采用对比的方法,从生活的视角出发分析中日茶文化的现存的异同之处,力求找到属于中日文化各自的东方魅力。
1.对于“道”的看法不同中日对于“道”这个字的看法存在一定差异。
中国人常说:“柴米油盐酱醋茶”,也称“开门七件事”。
开门七件事的排列和内容都大有讲究,全都与中国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有关。
由此可见,茶早已变成我们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又或者是休闲饮品。
这是中国“没有茶道”的原因之一,“没有”“茶道”并非是我们技艺不够精湛,也不是我们的种类不够完善。
而是因为中国人对于「道」的理解认识与日本不同,我们对“道”有着崇敬与钦敬的感情混杂其中。
孔子云:“朝闻道夕死可矣!”可见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很大。
无为而顺乎自然,形而上才可曰道,形而下则为器矣。
在日本,“道”这个字却经常被使用:歌道、书道、茶道、花道、剑道、艺道、柔道等等。
在古代,日本文化主要是以学习吸收的中国文化为主体,所以他们将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体系,均以道命名,这些都源于中日在文化背景上的差异。
2.用茶方式不同日本茶道离不开日本茶道鼻祖千利休。
在《茶人·千利休》中,关于“利休”这二字的内涵,大德寺住持这样说道:“利,乃锋锐,决断;休,乃蕴藏,含蕴。
利休,正是‘不露锋芒,暗蕴锋锐’之意。
这样的含义恰巧顺应了千利休所倡导的四规,四规是指“和、敬、清、寂”,为茶道之髓。
中日茶文化差异比较
中日茶文化差异比较中日茶文化同源而异辙,内涵近似而形式去远。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日茶文化差异比较,希望对您有用。
中日茶文化差异比较(一)茶文化史的起点不同。
中国茶文化史是从实用上升至精神文化的。
而日本茶文化史则是从精神文化推广至实用的。
茶味苦性寒,对于阳病热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茶的这一特性早被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发现。
所以,茶是被当做药首先被中国人所利用的。
开始时多被用于复方中的一味,后经陆羽宣扬,逐渐趁于单方利用,尔后茶抢占了中国第一饮料之首座。
唐以后,茶为文人所爱,文人们饮茶赋诗,进而使茶与诗得到了结合。
又加之中唐时金丹中毒卒故多发,人们从倾慕全属类“仙药”转至倾墓草木类“仙药”,使饮茶风习大盛,这一时期的茶诗中常把茶比做仙药。
由此,也给饮茶这一物质行为带上了精神文化的色彩。
之后,饮茶成了君子文人生活、教养的一部分而至今。
与此相反,茶在日本,一开始便是被作为高稚的精神文化。
茶被遣唐使带到日本以后,在天皇、贵族、高级僧侣之间流行起来,他们模仿中国丈人的样子饮茶赋诗,弹琴垂钓。
日本三大汉诗集中留下了许多崔峨天皇与空海、最澄等人一起品茶的足迹。
尔后13世纪经荣西(吃茶养生记》提倡,茶才开始在寺院里流行开来,以至十七世纪,茶在日本被大面积栽种之后,饮茶才普及及到了民间。
(二)左右茶丈化发展方向的动力不同。
中国茶文化是随着茶叶生产方式的不断变化而变化的。
唐代的茶是经米、蒸、捣、拍、焙、穿、封七道工序而制成的粗糙的饼茶,由此,唐代的饮茶方式也是经炙、捣、眼、煮等程序的煮饮。
至宋,粗糙的饼茶被改造为精制的团茶,磨好的茶粉可以即冲即服,于是,饮茶方式也转变为冲饮。
再至明初,茶叶产蚤大增,制茶技术发展为炒制,工本下降。
由此,饮茶方式也变为泡饮而延用至今。
煮饮、冲饮、泡饮,中国饮茶方式随制茶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摒弃旧式,采用新法。
与此相反,日本饮茶方式的变是随着中日文化交流史土的三次大的高潮而来的。
八世纪唐使带回了煮饮的方式,于是以弘仁茶风为代表的平安饮茶便来用了煮饮。
中日茶道文化差异
中日茶道文化差异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进程中,茶艺与茶道无疑占据核心地位。
不过与脱胎于中国母体的日本茶道相比较,中国的茶道似乎显得薄弱些,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日茶道文化差异,希望对您有用。
中日茶道文化差异【日本茶道】日本茶道——和、敬、清、寂从唐代开始,中国的饮茶习俗就传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开始种植茶树,制造茶叶。
但要一直到明代,才真正形成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
其中集大成者是千利休(1522-1592年)。
他明确提出“和、敬、清、寂”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要求人们通过茶室中的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沟通,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内心的尘垢和彼此的芥蒂,以达到和敬的目的。
“和、敬、清、寂”被称之为日本“茶道四规”。
和、敬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通过饮茶做到和睦相处、互相,以调节人际关系;清、寂是指环境气氛,要以幽雅清静的环境和古朴的陈设,造成一种空灵静寂的意境,给人以熏陶。
但日本茶道的宗教(特别是禅宗)色彩很浓,并形成严密的组织形式。
它是通过非常严格、复杂甚至到了繁琐程度的表演程式来实现“茶道四规”的,较为缺乏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
【中国茶道】廉、美、和、敬和韩国的茶礼一样,中国的茶道精神也有不同的提法。
中国虽然自古就有道,但宗教色彩不浓,而是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溶在一起,给人们留下了选择和发挥的余地,各层面的人可以从不同角度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爱好选择不同的茶艺形式和思想内容,不断加以发挥创造,因而也就没有严格的组织形式和清规戒律。
只是到了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茶文化热潮的兴起,许多人觉得应该对中国的茶道精神加以总结,归纳出几条便于茶人们记忆、操作的“茶德”。
已故的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庄晚芳教授在1990年2期《文化交流》杂志上发表的《茶文化浅议》一文中明确主张“发扬茶德,妥用茶艺,为茶人修养之道”。
他提出中国的茶德应是“廉、美、和、敬”,并加以解释:廉俭有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具体内容为:廉——推行清廉、勤俭有德。
日本茶道和中国茶道的精神
日本茶道和中国茶道的精神茶,作为一种传统饮品和文化象征,在日本和中国都有着特殊的地位。
茶道作为对茶文化的高度发扬,既注重了茶的烹制技艺,更强调内心的修养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日本茶道和中国茶道有着各自独特的精神内核,但又相辅相成,相互借鉴。
本文将探讨日本茶道和中国茶道的精神理念,并分析其异同之处。
一、日本茶道的精神1. 和敬清寂日本茶道强调“和敬清寂”(Wa, Kei, Sei, Jaku),其中“和”是和谐、协调的意思,“敬”代表尊重和礼貌,“清”表示纯净,无杂念,“寂”则是静谧和平静的状态。
和敬清寂体现了日本茶道对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心灵的和谐追求。
在茶道中,和敬清寂的精神在茶席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得到体现,从茶具的摆放到茶人的姿态,都需要注重和谐的氛围与平等的对待。
2. 自然美和无为而治日本茶道注重自然美的追求,强调在茶道中体现自然的真实和朴素,强调茶席上的一切都与自然相连。
茶道中的花道、庭院以及茶具的制作,都体现了日本茶道对自然美的尊崇。
此外,日本茶道还强调“无为而治”,即尊重事物的本来面貌,不做过多的干预和修饰。
这种自然、朴实和无为而治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日本茶道的实践中。
3. 以茶会友和实践的思维方式日本茶道强调通过饮茶来与他人建立联系。
在茶道中,主人准备和端茶给客人的过程被称为“茶会”,不仅仅是简单的一杯茶,更是通过饮茶来促进人与人之间真挚感情的沟通,并倡导以茶会友的文化理念。
茶道也强调实践的思维方式,通过实际动手制作和烹制,培养人们的专注力和细致观察力。
二、中国茶道的精神1. 尊崇自然和谐中国茶道注重对自然的尊崇和对谐和状态的追求。
茶道强调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在茶道中,茶席常常设在花园或庭院中,茶具也常常以自然的材料制作而成。
茶道追求的不仅仅是茶的味道和品质,更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
2. 崇尚洒脱自由中国茶道崇尚洒脱自由的精神,追求一种无拘无束、随心所欲的态度。
在中国茶道中,着重强调茶与人的自由,不拘泥于繁琐的程序和规矩,尊重每个人的个人魅力和创造性。
中日茶道的异同
中日茶道的异同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层次复杂、内容丰富,而日本茶道自成体系,有其严格的程式。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日茶道的异同,希望对您有用。
中日茶道的异同1.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三为一体。
三者之间是互相抵触的少,从而使中国茶文化内容非常丰富,从哪个层次,哪个方面讲都可以做出宏篇大论来。
日本茶道则主要反映了中国禅宗思想(茶“禅”一味)当然也融进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识。
中国人“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这四条都是通过饮茶贯彻的儒家的礼、义、仁、德等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
日本茶道的“和、清。
静寂”。
公开申明的“茶禅一味”,吸收了中国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内容,它规劝人们要和平共处、互敬互爱、廉洁朴实、修身养性。
这也无处不体现着庄晓芳前辈所提出的中国茶德“廉、美、和、静”之精神。
2.日本茶道程式严谨。
强调古朴、清寂之美。
中国茶文化更崇尚自然美、随和美,日本茶道主要源于佛道禅宗,提倡空寂之中求得心物如一的清静之美是顺理成章的,但它的“四规”“七则”似乎过于拘重形式,打躬静坐,世人是很少能感受到畅快自然的。
中国茶文化最初由饮茶上升为精神活动,与道、教的追求静清无为神仙世界很有着渊源关系,作为艺术层面的中国茶文化强调自然美学精神更成了一种传统。
但是中国茶道没有仪式可循,往往也就道而无道了。
影响了茶文化精髓的作用发挥和规范传播,所以一说茶道往往首推日本。
3.中国茶文化包含各个层次的文化,日本茶文化尚未具备全民文化的内容。
中国茶文化自宗代深入市民阶层,其最突出的代表是大小城镇广泛兴起的茶楼、茶馆、茶亭、茶室。
在这种场合,士、农、工、商都把饮茶作为为友人欢会,人际交往的手段,成为生活本身的内容。
民间不同地区更有极为丰富的“茶民俗”。
日本人崇尚茶道,人许多著名的世家,茶道在民众中亦很人影响,但其社会性、民众性尚未达到广泛深入的层面,也就是说,中国的茶道更具有民众性,日本的茶道更具有典型性。
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的差别
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的差别中国和日本都有着悠久的茶文化,中华茶文化与日本茶道是两种契合各自国家传统的独特茶艺形式。
尽管二者均涉及到茶的饮用,但在理念、历史、仪式、器具以及茶道流派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别。
本文将探讨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之间的区别,并对其背后的文化价值进行分析。
一、理念与历史的差异中国茶道的理念强调茶的品味和享受,主要追求自然、质朴、和谐的生活方式。
中国的茶道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唐朝。
在中国,人们更强调茶的香气、滋味和色泽,以及与友人共享茶的乐趣。
中国的茶道注重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相对而言,日本茶道更多地侧重于修养和禅宗的影响。
茶道在日本起源于15世纪,是一种深奥的哲学体系和仪式。
日本茶道重视内敛和平静,通过茶道实践培养人的精神境界。
茶道被视为一种独特的修行方式,力求达到心灵的宁静并追求身心的和谐。
二、仪式的不同中国茶道以热茶为主,讲究色、香、味的协调。
茶艺师会倾情展示泡茶的仪式,包括洗茶具、取茶、烧水、冲泡茶等步骤,并在茶会上为来宾招待佳肴。
茶道仪式强调的是神韵、节奏和容器的雅致。
日本茶道则以抹茶为核心,将茶的制作过程变成了一种精妙的仪式。
茶席布置简洁,一切都注重简约、精致和极致的美感。
茶道仪式分为慎花、净手、采茶、炉、点前、博实、冲点茶、细按、品评等多个环节,要求参与者们能够全神贯注地体验仪式的每一个细节。
三、器具和装饰品的不同中国茶道中常用的器具包括茶具、茶盘、茶桌等,以及丰富的装饰品如花瓶、香炉等。
茶具的样式多种多样,通常反映当地的传统风格和文化特色。
而日本茶道的主要器具包括茶碗、茶筅、茶匙等,这些工具都有着严格的使用规范和制作流程。
茶碗有不同的形状和装饰,每个茶碗都被视为独特的艺术品。
茶匙的形状和大小也有讲究,并根据每次仪式的不同需求进行选择。
四、茶道流派的差异中国茶道的流派众多,但最重要的是禅宗茶道和闽南茶道。
禅宗茶道强调禅修,注重静寂和心境的安宁。
而闽南茶道则以独特的泡茶技巧和艺术效果为特色,更注重实用性和娱乐性。
中日茶文化之比较
中日茶文化之比较中日茶文化之比较在中国饮茶有数千年的历史,日本是中国茶文化传入最早的国家之一。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日茶文化之比较的相关资料,欢迎大家阅读。
1.中日茶具之异同茶具的概念从广义来说是包括种茶、采茶、制茶、炒茶、存茶、储茶、泡茶、品茶等时候使用的各种工具,从狭义来说则主要指在泡茶、品茶时所使用的茶碗等器具。
文中的茶具一词属于后者范畴。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没有一套茶具就无法进行茶事活动,更别说是品一杯好茶。
可见茶具在饮茶活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古时的文人雅士在饮茶之时,不仅看重茶具的实际运用价值,更注重追求茶具的视觉美感,因此每一件茶具都是经过工匠静心设计、制造出来的艺术品。
中国古代的茶具由于制造原料的不同,可以分为金银茶具、瓷器茶具、紫砂茶具、漆器茶具、竹木茶具等。
出身平民的明太祖朱元璋体谅茶农的辛苦,下令禁止生产宋朝时一直作为贡茶的“龙凤团茶”,而改为制造芽茶。
因此,饮茶的方法也随之由泡茶法代替了点茶法,饮茶的器具也以紫砂茶壶、青花茶壶代替了之前点茶时所用的茶碗、茶盏等器具。
到了清朝康熙年间,为后世所推崇的具有中国茶文化代表性的“盖碗”盛行于天下。
当时出产的茶具制作精细,造型优雅别致,釉色清丽,并多用喜庆、吉祥的符号作为图案。
然而,日本茶具同中国茶具相比有很大不同。
当然,此时与其说日本茶具,不如说是日本茶道具更准确。
这是因为日本古代的茶会就是唐物鉴定会的'延伸,茶会中人们并不是以饮茶、品茶、论茶作为茶会的主题,而是以欣赏、鉴定唐物为中心。
因此,茶会中所使用的大多数器具都与泡茶、饮茶无关。
然而,随着日本茶道不断与本土文化相融合,和式茶具不断受到重视,并逐渐在日本茶会中为人们所推崇。
和式茶具的种类很多,按照其功用不同可分为:炭斗、火箸、灰器等添炭用的茶道具;风炉、地炉、茶釜等烧水用的茶道具;挂轴、花瓶、香盒等布置壁龛用的茶道具;茶罐、茶碗、茶刷、茶勺等点茶用的茶道具。
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
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茶,作为一种古老而优雅的饮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价值。
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是世界上两大著名的茶文化,它们都源远流长,并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茶叶品种、制作工艺、服饰礼仪等方面阐述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的异同之处。
一、历史渊源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传说中的神农氏发现并饮用了茶叶,标志着茶叶的发现与使用。
而日本茶道的历史则可以追溯到9世纪,当时日本的僧侣从中国引进了茶叶和茶道的文化,并逐渐发展成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
二、茶叶品种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有着众多的茶叶品种,如龙井、碧螺春、普洱等。
这些茶叶以不同的产地和制作工艺而成,口感醇厚,香气独特,颜色清澈。
而日本茶道中最常用的茶叶是绿茶,如煎茶、抹茶等。
日本的绿茶口感清淡爽口,适合细细品味。
三、制作工艺中国制茶工艺悠久而复杂,主要包括采摘、炒青、揉捻、干燥等环节。
这些工艺精细繁琐,要求制茶师傅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技巧。
而在日本茶道中,制作抹茶的过程被称为茶会,其中包括研磨茶粉、泡茶等环节,要求制茶师傅具备专业的技能和礼仪修养。
四、服饰礼仪中国茶文化注重礼仪,泡茶的过程被视为一种仪式。
在传统茶艺表演中,制茶师傅会穿着传统的汉服,严谨而庄重地为客人泡茶,并有详细的茶道讲解。
而日本茶道也非常注重礼仪,参与茶道的客人要穿着和服,按照特定的动作和姿势品味茶叶,表达出对茶道的敬重和崇高。
五、精神追求中国茶文化强调“礼、乐、和、敬”的品茗精神,强调的是茶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
茶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文人墨客们交流思想和感受自然之美的重要途径。
而日本茶道注重“和敬清寂”的精神追求,旨在通过茶道实践,达到内心的平静和修养。
综上所述,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虽然有共同的根源,但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中国茶文化注重制茶工艺的讲究和品茶的典雅,而日本茶道强调礼仪的规范和精神的追求。
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中日茶文化的异同日本茶道受到中国茶道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茶道,中日的茶道文化还是有所去别的,有什么区别呢?下面是为你整理的中日茶文化的异同,希望对您有用。
中日两国茶文化的相同点1) 中日两国的茶文化都注重精神的内涵。
中国茶文化强调“中庸”、“禅茶一味”、“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不断地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中国人饮茶注重“品”字,“品茶”不但能鉴别茶地优劣,还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中国茶文化把茶看作人与自然融合过程中的媒介,把饮茶当做实现天人合一的途径之一。
明代的文士茶正是文人逸士寄情山水,畅怀于大自然的绝佳体现。
日本茶人则是赋予身边所有器具以生命,享受人与自然、人和物、物与物相融合的意境。
2) 中日两国的茶文化都与本国的民族文化密切相关,都以茶为载体将自己的精神理念体现在茶道的实体活动中。
中国茶文化讲究在品茗的同时进行赋诗、赏花、品画、听曲等文艺活动,由此,与茶事相关的诗画多不胜数。
同样,日本茶道则将书画、建筑、工艺、烹饪、宗教、礼法等一同导入茶事,使之成为日本文化的结晶与代表,成为最具美丽的日本传统文化体系。
意大利学者马里奥;佩徳凯斯认为:“茶道是外国人了解日本文化的一个窗口。
”因此我们可以说,不了解茶道,便无法理解日本的文化。
中日两国茶文化的不同点两国茶文化的背景文化不同。
中国茶文化起源于药用,因此,它与中国道教的养生思想关系密切。
尤其是在中国茶文化初步形成的唐代,茶多与神仙思想相关联,并由此升华到精神文化领域。
而日本茶道的形成在于禅学的渗入。
在完全形成后的日本茶道里,“禅”成为其思想的内核,茶人被看作是在家的禅者。
因此,较之讲求茶地药理成分、强调饮茶的健身效果的中国茶文化来说,日本茶道更注重茶文化中的禅味,善用暗喻的方式来表现禅境,追求内省、修炼的禅者风范。
两国茶文化的形成过程不同。
中国茶文化是从其食用价值逐渐上升到精神层面的,而日本茶文化的发展却经历了相反的过程,即首先得到确立的是其精神文化,而后普及至实用。
中日茶道的异同
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的异同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都是东方文化之瑰宝,在世界文明史上也都各显风采。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巴蜀常被称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
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
中国茶叶文化的形成,与巴蜀地区早期的政治、风俗及茶叶饮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到后来在隋唐时有进一步的发展。
唐朝时期日本留学僧人将中国茶种带回日本,逐渐发展成为日本的茶道。
中日两国茶文化引进开展的原因性质的不同,其体现的内涵精神也有不同。
并且两国在饮茶习惯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一、从起源上比较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精髓中国是种植茶叶很早的国家,也是东方对其他国家茶饮影响较大的国家,随着茶饮的普及扩展,深深侵入人们美好的心灵中。
日本茶道的发祥与中国文化的熏陶戚戚相关。
中国的茶文化与日本茶道在渐渐发展的同时成为世界茶文化的代表,在世界茶史上上享有重要地位。
首先从中国茶叶的来源谈起,可追溯到巴蜀时期,巴蜀也被称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
茶的发现时间可推至三皇五帝时。
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
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
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
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晋代南北朝时出现许多有关茶的诗词歌赋,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饮食走入文化圈。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有关。
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
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茶经》是个里程碑。
之后经由宋明清直至现代,中国的茶文化发展迅速,成为我国重要文化之一。
中日茶文化异同
1 浅探中日茶文化的异同摘要:茶文化是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和日本对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起到关键的作用。
中国的茶文化思想吸收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精华,其中儒家思想是主体。
日本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中国禅宗的精髓,又结合本民族的特色形成东方独具魅力、体系完整的茶文化——茶道。
茶道体现了茶禅一味,其核心思想是禅。
关键词: 中国; 日本; 茶文化异同; 茶道精神中国没有茶道的规程仪式,但是我们都不否认中国也是有茶道的。
有人将中国的茶道就有人将中国的茶道就 称做“茶文化”,其实两者还是有概念上的区别的,可以说茶道是茶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如果我们专门定义一个茶道意义上的茶文化也是可以的。
果我们专门定义一个茶道意义上的茶文化也是可以的。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层次复杂、层次复杂、内容丰富,而日本茶道自成体系,有其严格的格式。
但是总的来说都是取茶的清心、静气、养神、身智等精义,应该说都是健康向上的,有学者认为,神、身智等精义,应该说都是健康向上的,有学者认为,日本的茶道与中国的茶道有渊源关日本的茶道与中国的茶道有渊源关系。
因此通过中日茶文化的对比、归纳,系。
因此通过中日茶文化的对比、归纳,更能深深地去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学习茶道的更能深深地去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学习茶道的内涵和精神与继承、发扬我国的茶文化。
内涵和精神与继承、发扬我国的茶文化。
一、 中日茶文化 浓淡总相宜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世界上制茶饮茶最早的国家。“茶”字在唐代之前有繥、繦、 、茗、羠、诧等别称诧等别称,,后经唐玄宗御批而统一称之为“茶”。茶最初为供品茶最初为供品,,继而才为药用。战国时期的《神农本草》记载记载::“神农尝百草疗疾神农尝百草疗疾,,日遇七十二毒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因茶有恢复疲劳、提神醒脑、增强判断力、恢复视力等功效恢复视力等功效,,所以它不仅用作内服药所以它不仅用作内服药,,也时常被制成医治风湿病等的镇痛软膏。后来后来,,逐渐地被人们食用。唐以前唐以前,,饮茶还处在养生、保健等功能阶段保健等功能阶段,,茶艺也远未完善茶艺也远未完善,,茶是贵族的专用饮品。唐朝唐朝,,茶开始在民间盛行茶开始在民间盛行,,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此时的茶已经不只是单纯的饮料纯的饮料,,而是为静心育德、悟道修身所用。唐代诗人陆羽唐代诗人陆羽,,由于出身禅门由于出身禅门,,师从道家师从道家,,又与儒家士大夫们交往甚密家士大夫们交往甚密,,所以在其所著的世上第一部茶书《茶经》中,首先将儒道佛三家思想融入了对茶之源、具、造、器、煮、饮、事、出、略、图的描述中图的描述中,,标志着中国茶道的产生标志着中国茶道的产生,,但是他没有提出“茶道”这个词。《茶经》介绍了风靡唐朝的“淹茶法”,就是用磨把晒干的茶叶磨成粉并拌和煎制成饼茶储存和煎制成饼茶储存,,根据需要随时随地将茶团捣碎后加桂、姜、盐等材料盐等材料,,煮而饮其汤。唐代诗僧皎然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率先冠茶以“道”。诗曰诗曰::“……一饮涤昏寐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茶道全尔真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他通过“一饮涤昏寐”、“再饮清我神”、“三饮便得道”的饮茶过程的饮茶过程,,体现了心灵清静便可顿悟的禅宗思想。北宋时期北宋时期,,茶文化的发展更深远更广泛茶文化的发展更深远更广泛,,茶叶采制更为精制。一种称为“斗茶”的雅玩在当时很流行。在宋朝蔡襄所著的《茶录》上篇中记述了茶的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盏和点茶盏和点茶,,说明宋人是将茶叶磨成茶粉贮存的,并且“抹茶法”茶艺在当时已经相当完整和成熟。随着饮茶文化进一步大众化随着饮茶文化进一步大众化,,为了方便饮用为了方便饮用,,宋朝末年宋朝末年,,茶叶生产开始逐渐地转向叶茶。明代张源《茶录》《茶录》记记:“今时制茶今时制茶,,不假罗磨不假罗磨,,全具元体。……泡法泡法,,探汤纯熟探汤纯熟,,便取起便取起,,先注少许壶中。祛荡冷气祛荡冷气,,倾出。然后投茶然后投茶,,茶多寡宜酌……稍侯茶水冲和稍侯茶水冲和,,然后分酾布饮……”,可见明代叶茶开始流行可见明代叶茶开始流行, ,饮茶由过去的抹茶法等复杂茶艺改变为与现在类似的简单的“煎茶法”的冲泡形式。茶是从中国传入日本的茶是从中国传入日本的,,从茶的传入到茶道形成从茶的传入到茶道形成,,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平安时代平安时代,,随着遣唐使的派遣遣唐使的派遣,,大批日僧来唐求法。在求法过程中在求法过程中,,受到寺院茶文化的薰陶受到寺院茶文化的薰陶,,回国时把佛教文化和饮茶文化同时传回了日本。15001500年前年前年前,,日僧最澄从大唐带回茶种日僧最澄从大唐带回茶种,,撒播于台麓山撒播于台麓山,,开拓了日本种茶史。806806年弘法大师空海入唐求法年弘法大师空海入唐求法年弘法大师空海入唐求法,,将制茶技艺带回了日本。810-824810-824年传至日本的年传至日本的《茶经》掀起了“弘仁茶风”的饮茶热流的饮茶热流,,唐风“淹茶法”盛极一时。但此时的茶事只是上层社会的一种风雅之举。894894年日本废除了遣唐使年日本废除了遣唐使年日本废除了遣唐使,,茶文化走向低迷。镰仓时代镰仓时代,1211,1211,1211年荣西明庵禅师年荣西明庵禅师撰写了日本最早的茶经《吃茶养生记》撰写了日本最早的茶经《吃茶养生记》,,详细介绍了中国寺院里种种的喝茶方法以及宣扬饮茶有益寿延年的作用。在荣西的推动下在荣西的推动下,,出现了“寺院茶”,宋风“抹茶法”尤其受到钟爱。寺院常会施茶与百姓常会施茶与百姓,,促进了茶向民间的传播促进了茶向民间的传播,,室町幕府的北山文化时期室町幕府的北山文化时期,,茶文化与当时极度奢华的武士阶级生活相适应的武士阶级生活相适应,,寺院茶演变成奢侈的“斗茶”。室町中期以后室町中期以后,,人们不再注重奢华人们不再注重奢华,,更讲究风雅品味讲究风雅品味,,于是出现了高贵华丽的“书院台子茶”。而珠光而珠光(1423-1502(1423-1502(1423-1502年年)认为书院台子茶在其华丽的形式下并没有太多的精神内容。他注重和汉相融他注重和汉相融,,精简了华丽复杂的茶事形式精简了华丽复杂的茶事形式,,创建了清寂素朴的“草庵茶”。并将禅引入茶的精神世界并将禅引入茶的精神世界,,开创了“茶禅一味”的境地的境地,,日本茶道的雏形完成了。他还在《心之文》中称茶为“道”,这是日本茶道之首称。之后出现的绍鸥(1503-1555)(1503-1555)继承和发扬了珠光草庵茶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了珠光草庵茶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了珠光草庵茶的精神,,深化了草庵茶的禅宗理念深化了草庵茶的禅宗理念,,但他强调更多的是草庵茶的和风形式。最后千利休最后千利休(1522-1592)(1522-1592)(1522-1592)将珠光的精神将珠光的精神、绍鸥的形式相结合绍鸥的形式相结合,,加上自身对禅的体悟禅的体悟,,将茶道提高为一种俗化了的生活禅将茶道提高为一种俗化了的生活禅,,从而完善了茶道。日本人虽然崇尚茶道日本人虽然崇尚茶道,,但因其核心是禅其核心是禅,,非普通百姓所能领悟非普通百姓所能领悟,,所以很难在百姓中盛行开来。到了江户时期到了江户时期,,明朝高僧隐元隆琦被聘东渡日本传教元隆琦被聘东渡日本传教,,同时将“煎茶法”也传至日本。由于煎茶法既方便由于煎茶法既方便,,又不受场地限制又不受场地限制,,很快被大众所接受。从两国茶文化的沿革可以看出其发展时序上的一致性。日本茶文化深受中国影响日本茶文化深受中国影响,,闪烁着中国茶文化的光彩。但从室町时代开始但从室町时代开始,,它与禅宗紧密结合它与禅宗紧密结合,,向着精致空灵的方向发展向着精致空灵的方向发展,,形成日本民族特有的一种东方文化——日本茶道。二、不同地域 造就不同茶文化(一)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融儒、道、佛为一体,三者之间是互相补充的多、相互抵触的少,相互抵触的少,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内容非常丰富,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内容非常丰富,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内容非常丰富,从哪个层次、从哪个层次、从哪个层次、哪个方面讲都可以做出宏哪个方面讲都可以做出宏篇大论来。
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的异同
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的异同a现在日本仍旧保留了一套完整的茶文化,从而发展为更富精神的文化蕴涵,即现在为人所知的‘日本茶道’,而中国的茶文化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完整的保存下来.随着中国饮茶文化的发展,对日本的茶文化崛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中日两国一衣带水,隋唐以前,两国已有文化交往。
以后,随着中国佛教文化的传播,茶文化也同时传到了日本。
饮茶很快成了日本的风尚。
日本茶道即是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们进行一种礼法教育和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
日本茶道有20多个流派,代代相传,沿袭至今。
现代日本茶道一般在面积不大、清雅别致的茶室里进行。
室内有珍贵古玩、名家书画。
茶室中间放着供烧水的陶炭(风)炉、茶锅(釜)。
炉前排列着专供茶道用的各种沏茶、品茶用具。
日本茶道的规矩比较讲究,友人到达时,主人在门口恭候。
待宾客坐定,先奉上点心,供客人品尝。
然后在炭炉上烧水,将茶放入青瓷碗中。
水沸后,由主持人按规程沏水泡茶,依次递给宾客品饮。
品茶时要吸气,并发出吱吱声音,表示对主人茶品的赞赏。
当喝尽茶汤后,可用大拇指和洁净的纸擦干茶碗,仔细欣赏茶具,且边看边赞“好茶!”以表敬意。
仪式结束,客人鞠躬告辞,让人跪坐门侧相送。
整个过程,都洋溢着“敬、和、清、寂”的精神。
同样中国的饮茶文化也给世界上的其他国家造成了很的啊的影响。
日本的茶文化主要是建立在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基础上的,中国茶叶约在唐代时﹐便随着佛教的传播进入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
因而最先将茶叶引入日本的﹐也是日本的僧人。
公元1168年﹐日本国荣西禅师历尽艰险至中国学习佛教﹐同时刻苦进行“茶学”研究﹐也由此对中国茶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荣西回国时﹐将大量中国茶种与佛经带回至日本﹐在佛教中大力推行“供茶”礼仪﹐并将中国茶籽遍植赠饮。
其时他曾用茶叶治好了当时镰仓幕府的将军源实朝的糖尿病﹐又撰写了《吃茶养生记》﹐以宣传饮茶之神效﹐书中称茶为“上天之恩赐”﹐是“养生之仙药﹐延年之妙术”。
荣西因而历来被尊为日本国的“茶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历史文化学院 0601历史学班赵璐 06504033 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都是东方文化的奇葩,在世界文明史上,各显风彩、引人深思。
要比较深刻地、内在地理解中、日两个民族,不了解中国的茶文化和日本的茶道,都是难于达到全面地和内在地理解。
因为中国的茶文化和日本茶道都深刻蕴含和充分体现了各自民族的特性。
日本茶道源于中国的茶文化,然而,从最初的模仿到不断地改造和不断地注入日本的民族特性,而最终成为代表和体现日本民族性的文化。
我通过对这两种文化进行比较,来说明这两种文化所体现的不同民族性和在各自的思想文化中的不同地位及不同的历史作用和未来可能的不同发展走向。
一、相同的功效:舒放性灵
茶文化在中、日两国之所以能不断地发展、丰满起来,其共同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茶对人的实际功效,这就是养生的作用。
然而,品茶作为一种文化的发展,一个共同的重要精神因素就是通过茶艺或茶道能舒放性灵。
中、日两国国民在古代、近代直至现代都背负着各自内在的沉重压力。
中国的儒家和道家塑造了中国的国民性。
中国的国民背负着儒家的伦理道德观、人生价值观,积极进取、刚健奋斗、自强不息、坚韧不拔“,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发展为己任。
而在紧张的奋斗之中,必然要休闲、娱情和审美,这时老庄的道家审美观念就起重要作用:冷静、理智、不狂热、不走极端,把一切苦乐、生死、贫富、毁誉等统统放下,进入“绝对自由”“、独立自足”“, 吾丧我”的状态,自自然然地和大自然乃至整个宇宙合为一体“澹然无极而众美之”“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佛教的传入强化了中国文人的这么一种审美心理。
因为禅宗的瞬刻永恒和老庄的审美境界是相通的,都是要现实的人放下现实人生,进入和美的境界,求得精神的愉悦和欢乐。
因为品茶能放松身心,进入庄禅审美境界,能对人世的艰辛、对生活的苦难、社会的纷争暂时放下,进入一种美的,和谐的境界,因而茶成为中国国民舒放性灵的媒介,特别是中国文人积极进取时娱情的媒介,而面对生活的追求无可奈何时生命的安慰。
日本国民所背负的内在压力远大于中国国民。
在古代和近代,日本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从天皇到将军,大名、武士、庶民,构成明显的卡斯特社会。
在家庭生活中,以性别、辈份和长子继承权为基础的严密等级制度。
在这样一个社会中,人们行为的细节,以及各个人所处的地位都有明确的规定。
每个日本人先是在家庭内部养成了遵守等级制度的习惯,然后把他学到的这种习惯用于政治、经济等广阔领域。
几个世纪以来,日本国民把遵守等级制度看成是一种艺术,小习翼翼地“各守本分”。
因而,日本国民给人的感觉是彬彬有礼,但却胆怯,有时甚至是战战惊惊。
因为要崇尚和遵守等级,进而必须规范礼仪。
日本国民以彬彬有礼而著称,他们从小在家里就严格训练遵守礼仪,从婴儿开始就被按着头学鞠躬。
他们本身肯定习惯于这种等级制度和种种礼仪,但实际上却是很累人的生活,这需要很强的内在控制力,时时小心,事事小心。
遵守等级制度,恪守种种礼仪,这是他们的内在压力,然而,他们还有更多的来自道德戒律的内在压力。
这就是“忠”、“孝”、“偿恩”、“义理”等道德戒律。
“忠”就是要忠于天皇,这在日本具有强大的控制力。
日本人向来赞成至死不谕的忠诚。
1945 年8 月日本投降时充分显示了“忠”对日本国民的强大控制力:本来至死不屈的日本军人,在天皇的一声令下,放下了武器。
“忠”还表现在社会事务的管理方面的一切事务中,人们会自觉地尽自己对国家应尽的义务。
孝”在日本的家庭内,就是严格地下服上、下敬上,服从家庭意志,服从家族全体成员休戚相关的最高价值要求,不管要求他们做的事有多么艰难。
“偿恩”心理也是日本国民一种内在的强大控制力。
所谓偿恩,也就是负有报答某人的义务,一种报答是在量和持续时间上都是无限的,如皇恩、父母之恩、老师和师傅之恩;另一种报答是在量上与所受之恩相等,并也有特定期限,这就是人情债。
日本人是不喜欢随随便便受人之恩而负上人的情债的,积极献身于报恩在日本人看来是一种美德,对恩的敏感与不快也是一种美德。
所以“偿恩”的心理时时在压迫着日本人。
“义理”观是独特的日本民族心理和道德戒律,是日本国民种种奇特外在行为(如自杀) 的强大内在控制力。
义理就是一系列色彩不同的责任,主要有两种:“报答性义理”和“对名誉的义理”。
前者是一个人对其同伴报恩的责任,后者是一个人不让自己的名字和声誉被任何诋毁所玷污的责任。
正是出于这两种责任,产生了种种独具日本民族特性的外在行为,如崇尚自杀、好斗、洁癖、极强的自我控制力———忍等。
日本人把名誉看作永恒的目标,为家业、为家庭、为自己生命的荣誉而作出牺牲,被称为有德之人。
他们一生的心中都有一种强大的驱使力,这就是“迫于义理”、“仅为义理”、“热心地为义理尽力”。
忠也罢、孝也罢,偿恩也罢、义理也罢,都是日本国民强大的内在心理压力。
然而,不管哪个民族的国民都不可能整天背负着沉重的内在压力,必定要舒放性灵、要娱情、休闲和审美,要有放松身心的时候,何况对于背负着特别沉重内在压力的日本国民。
也许正因为心理压力的沉重,日本民族又是一个很善于享受生活、舒放性灵的民族,如对沐浴的享受、对睡眠、对吃的爱好,对性享受的独特观念,他们还善于从无害的事物中享受生活,放松身心,如赏花、插花、赏初雪、赏月等。
而茶道也正是这样一种无害的且又能舒放性灵的活动。
在茶道活动中,一切等级可以放下,人们平等相待,一切“忠”、“义”、“偿恩”心理、“义理”等都可放下,进入和谐、美好、融洽的性灵舒放中。
通过茶艺或茶道舒放性灵,正是中、日两国国民爱茶的共同原因。
二、不同的实质:反映不同的民族特性
所谓民族性格,就是一个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它是文化精神的外化表现。
众所周知,日本是岛国,面积小而人口却快速增长,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并非易事。
因此,日本人尊崇武士道精神,努力在苦寂中发展,人际关系协调也强调“忍”,重视自我克制和坚强的意志训练。
从茶室入口的狭窄需俯身而入也可以看出日本人的隐忍精神。
其次,自然条件的恶劣也促成日本人有更强的集团意识和协作精神,表现在茶道上就是集体参于茶事,共同营造和谐的氛围。
再次,日本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特别重视规范和礼仪。
因此,茶道中也是非常重视特定而严格的程序,整个过程中还必须在形式上和礼节上说些尊敬、客套的话。
可见,茶道的目的并非真正饮茶,而是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们进行一种礼法教育,是进行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
茶道虽说是一种精神修养,但却过于拘泥于形式,茶道的四大流派实际上相互实质性的区别很少。
这种重视形式而不重视实际的文化发展到极端的话,会限制人与人之间的自然交往,定会养成遵循古代沿袭的礼节,重视形式的国民性格。
饮茶这种习惯中国比日本普及,且早好几个世纪,然而却没有形成日本形式的茶道。
与此相反,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却形成了中国独有的茶艺。
中国的茶艺虽然没有日本茶道那样拘泥于形式,然而也有盖碗茶、工夫茶等精细复杂的茶艺形式。
而且,日本茶道对于服装、茶室的设置及自然景色有严格的规定,而中国却几乎看不到。
中国是礼仪之邦,茶表现了亲友和朋友的情谊,以茶交友的方式不仅深入普通百姓家,也应用于集团、国家的礼仪。
新年之际,公司、工厂常常召开茶话会,领导向员工的一年辛劳表示感谢。
因此,中国的茶表示礼仪,又象征友谊。
对中国人来说既不能理解日本的茶道,也不喜欢它。
究其原因是由于中国人更重实际,讲实用。
对中国人来说,喝上自己喜欢的茶远比在茶室里遵循礼仪小心饮茶来得畅快得
多。
中国的亲友间也不拘泥于礼仪及形式,比起礼仪及形式更重视“义”。
总之,中国茶文化在历史上没有成为中国的主流文化,在当今和今后也不可能成为主体文化,中国茶艺在国民的生活中主要是休闲、娱情、舒放性灵,而没有成为修炼中国精神、中国国民性的手段。
无论中国当今的茶馆在如何地增多,中国茶艺表演的招招式式多么值得观赏,但由于缺乏神韵、没有熔铸中国精神,没有成为修炼国民性的手段,因而在中国不可能像在日本那样有几十万人去学艺。
因为日本的茶道也具有休闲、娱情、舒放性灵的作用,但它已远超这个层面,而成为了修炼日本精神、日本国民性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