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考试重点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重点资料

11.在流域管理模式下,政府行为在管理决策中居于主导地 位。F. 12.一个国家或家庭生活越贫困,恩格尔系数就越大。T. 13.部分均衡分析得出一个产品的有限产量是使净收益最大 化的产量。T. 14.储藏可耗竭资源是为了保证不同时期的供求平衡。F. 15.资源最本质的属性是有限性,在经济学上表现为稀缺。 T. 16.不可再生资源两期有效配置就是两期边际收益曲线的交 点,即边际收益相等。F. 17.流量核算有助于评估某一时刻的资源总量及其与经济总 量之间的关系,也有助于不同地区之间的比较。F. 18.存在价值理论认为非使用价值即独立于人们对物品的现 期利用的价值是主观界定的。F. 19.机会成本法是以市场上相同产品的价格进行估算。F. 20.碳税的理论依据是科斯定理,碳排放权交易的理论依据 是庇古税。F.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重点

一、资源的配置1、现有资源储备:是一种按目前价格开采,能够产生利润的已经探明资源。
现有资源的数量可以用一个数字来表示。
2、潜在资源储备:是与人们为获得这些资源而愿意支付的价格紧密相关的。
价格越高,潜在储备量越大。
用函数定义要比用一个简单的数字定义要准确的多。
3、资源禀赋:表示地壳中本身中所包含的自然资源,它只是一个地理学概念,而不是经济学上的概念。
因为它的数量与资源价格毫不相干。
4、可再生资源基本特征:(1)资源本身具有可再生(更新)和自我恢复的能力(但是这一能力是有限度的)。
(2)可储藏性。
5、非再生资源基本特征:非再生特性、资源消耗的不可逆性、可循环利用性。
6、非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补偿机制:所谓生态环境补偿,不仅包括生态功能的补偿,还包括污染环境的补偿。
还包括对因环境保护丧失发展机会的区域内的居民进行补偿,以及为增进环保意识、提高环保水平而进行的科研教育支出。
为了实现非再生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开采利用,关键是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其理论依据为资源有价论、外部不经济论。
即对有益于生态服务的行为主体(当地居民)进行的补偿。
对资源所在地居民因资源开发导致的生活或生产发展的机会成本的庄家,必须进行经济补偿。
这种补偿可以是直接的现金补偿,如对遭受土地破坏的农户直接给予青苗补偿费、人员安置费等;也可以是对矿区产业结构转型的其他手段补偿和环境修复的技术补偿。
这部分补偿的主体是政府,比如直接给予财政补贴,财政援助,优惠贷款,减免收费,实施利率优惠,劳保待遇,对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予以鼓励。
7、可再生资源的生态增长模型:(1)几何增长模型:即假设种群大小的变化率为一常数,而为分布密度无关,这种种群增长模型称为几何增长模型。
一年生植物或单世代昆虫适用(每代只繁殖一次,母体繁殖后便死亡)。
(2)指数增长模型:有机个体几乎是连续繁殖的。
(3)逻辑斯谛模型:当种群大小与载容量相等时,种群增长停止,而种群数量保持不变。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

09资环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资源的概念:资源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所发现的有用且稀缺的物质、能量及其功能过程的总和,它们往往以原始(自然)状态进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费过程以提高人类当前或未来的福利。
按存在的形态分类:可以分为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环境资源按资源可更新的特征分类:可以分为非再生资源和再生资源(Renewable可再生资源:又称可更新资源或非耗竭性资源。
该类资源的储量是在自然过程中或在人类参与下可以更新或持续补充非再生资源:又称为不可更新资源或耗竭性资源;资源的储量一定,主要是矿产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物质、金属矿藏。
根据其能否重复使用,可耗竭资源又可分为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和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
按照资源的社会属性来分类(资源的控制方式)1)专有资源或可控资源:指通过法律或所有权的界定,具有明确的所有者;2)共享资源:指没有明确的所有者或虽具有法律上的所有者,但不能行使其权利的资源的基本特性:1)整体性资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2)地域性区域具有资源优势,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3)多用性可以在多种用途之间分配,如水资源4)数量有限性与潜力的无限性数量在技术一定条件下是有限的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大类。
自然环境是指人类活动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称。
人工环境是指人类以自然环境为依托,根据生产生活需要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和建设所形成的环境。
人类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人口爆炸;资源枯竭:1)耕地危机2)森林危机3)淡水危机;环境恶化:1)大气污染2)土地沙漠化3)温室效应;生态失衡:1)物种灭绝2)寂静的春天3)病菌的肆虐资源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第一、环境资源的公共性。
环境资源属于公共物品,具备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等特征。
这些特征使得人人都想成为"免费搭车者”,结果必然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复习要点

《资源经济学》复习要点一、名词术语简要解释1.耗竭性自然资源它以一定量蕴藏在一定的地点,并且随着人们的使用渐减少,直至最后消耗殆尽。
矿藏资源就是一种典型的耗竭性自然资源。
2.环境的库兹涅茨曲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通过人均收入与环境污染指标之间的演变模拟,说明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程度的影响,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状况先是恶化而后得到逐步改善3.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4.绿色GDP绿色GDP是指在通常的GDP指标中,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即扣除生态成本之后形成的真实的国民财富。
这个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
“绿色GDP”的提出,是为了校正传统GDP的缺陷,在关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关注环境的保护。
中国政府正在制定标准,用绿色GDP来考核官员。
5.非耗竭性自然资源,也称再生性资源。
这种资源总是以一定的速率不断再生,同时又以一定的速率不断消失,如阳光、水(水域资源除外)、森林等。
6.低碳经济低碳经济,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经济,也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7.市场失灵不能有效配置或没有配置的有效机制。
市场正常作用的条件不满足。
8.循环经济循环经济被认为是一种生态经济,即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实现自然资源的循环使用,最大的减少自然资源浪费或最大地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实现污染的低排放,达到资源供给与生态环境的均衡,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9.政府失灵指的是在现实的生活中,由于政府也不具备完全理想化的条件,在进行宏观调控的过程中也可能出现失效,导致资源配置的非优化结果。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各章重点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各章重点1.外部成本:2.外部性: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产生了影响,而施加影响的主题却没有为此付出代价或者因此获得补偿。
3.科斯定理认为,外部性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产权没有界定清晰。
4.克服外部性的方法中,看得见的手是指政府干预。
5.克服外部性的行为中,看不见的手是指市场机制本身。
6.外部性根据影响结果可分为外部经济性与外部不经济性。
7.庇古税设计的理论基础为使边际社会成本=边际私人成本。
8.克服外部不经济性的方法有庇古手段、科斯手段与企业合并。
9.外部性根据影响的产生可分为生产外部性与消费外部性。
10.当边际社会成本大于边际私人成本时,是负外部经济性;当边际社会收益大于边际私人收益时,是正外部经济性。
11.科斯第一定理的缺陷?①交易成本不可能为0 ②公共财产不能明确产权③下一代受害者不能亲自保护自身利益④解决不了搭便车的问题⑤外部性涉及人数众多,成本巨大12.产权的特点?①产却务必是明确定义的②专一性或者排他性③务必安全④可实行的13.举例说明界定的产区额如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①受害者有免受污染权0→docd受害者开始缺失oabd污染者开始收益污染者付给受害者大于ocd小于oabd的补偿②污染者有污染权Qπ→d受害者缺失fhiQπ降低污染者收益fgQπ降低受害者可给污染者小于fhiQπ大于fgQπ的补偿③E为帕累托最优14.庇古手段的局限性?①信息失真:难以确定边际外部成本、政府部门难以准确熟悉企业②排污收费的公平性:庇古手段费率或者税率通常是固定的,而且经常低于治理污染的边际成本,它对所有厂商的标准一样,造成厂商之间的不公平。
③政府管理有的时候成本太大:庇古手段需要政府实施收费或者补贴,管理成本较大。
15.庇古手段与科斯手段的区别。
①庇古手段多依靠政府。
②庇古手段需政府实施收费或者补贴,管理成本较大:科斯手段需政府界定产权。
③实施庇古手段,除了是社会获得环境效益外,还可使政府获得经济收益;科斯手段则通常只获得环境效益。
江苏省考研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攻略资源经济学与环境经济学重点知识点梳理

江苏省考研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攻略资源经济学与环境经济学重点知识点梳理在准备江苏省考研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这门科目的复习时,理清重点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资源经济学与环境经济学作为这门学科的基础,对于我们的理解和掌握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这两个学科的重点知识点进行梳理,帮助大家在复习过程中更加高效地掌握这些内容。
一、资源经济学重点知识点1. 资源的概念和分类资源是指人类用于满足物质和非物质需求的一切客观条件。
根据资源的特点和用途,可以将其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可再生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通过自然生成或人为培育来重新形成和获取的资源,如水、风能等。
非可再生资源则是指无法再生或再生周期非常长的资源,如矿产资源。
2. 资源的供给与需求资源的供给取决于其自然生成能力和人类的开发利用程度,而资源的需求则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求密切相关。
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决定了资源的稀缺性和价值。
3. 资源的开发利用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指人类对资源进行加工、利用和转化,以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需求的过程。
在资源开发利用中,需要考虑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以确保对资源的长期利用。
4. 资源的评价与管理资源评价是指对资源进行评估和估值的过程,通过评价,可以了解资源的价值和可持续利用能力,为资源的合理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环境经济学重点知识点1. 环境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环境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经济手段来解决环境问题的学科。
它将经济学的理论与环境科学的知识相结合,通过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解决环境问题。
2. 环境资源与经济增长环境资源是指人类社会利用的自然环境中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要素。
环境资源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合理利用环境资源可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环境外部性与公共产品环境外部性是指经济活动对除直接参与者以外的第三方造成的影响。
它可能是正面的,如环保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也可能是负面的,如工业活动对周边地区的污染。
资环经济学重点

1.资源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所发现的有用且稀缺的物质、能量及其功能过程的总和,它们往往以原始(自然)状态进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费过程以提高人类当前或未来的福利。
2.资源经济学角度考虑:具有用途并产生价值的物质;2)资源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3)稀缺性;4)天然性(原始性)3.资源的分类:1)按存在的形态分类,可以分为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环境资源。
该分类的意义:有利于人们对资源更加直接的认识、了解、利用、管理、保护和评价2)按资源可更新的特征分类,可以分为非再生资源(不可更新资源或耗竭性资源)和可再生资源(可更新资源或非耗竭性资源)3)按照资源的社会属性来分类(资源的控制方式),可以分为专有资源(可控资源)和共享资源4)可以按照用途分类,分为能源资源和非能源资源;可以按照是否流动进行分类,分为流动资源与非流动资源;可以按照是否循环利用进行分类:分为循环经济4.环境的分类:可以按照环境的组成分类,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可以按是否有生命系统存在进行分类,分为有机环境与无机环境;可以按内部结构、范围进行分类,分为内嵌环境与外套环境5.资源与环境的基本特征:①整体性: 资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②地域性: 区域具有资源优势,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③多用性: 可以在多种用途之间分配,如水资源;④数量有限性与潜力的无限性: 数量在一定技术条件下是有限的。
6.资源稀缺的概念:由资源的自然有限性所引致的在经济上表现为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取得和使用资源的一种状态。
标志:资源在市场上价格的存在;价格又受到人为的干预,价格信号失真。
7.资源稀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①制约着经济发展的规模和增长速度(个别资源稀缺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木桶效用)②对于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形成产生影响。
(由于各种资源的程度不一或在结构的特点或不平衡性形成资源约束。
)③污水效应、口红效应8.市场失灵原因:资源产权不安全或不存在:产权专一、安全、可实行和可转移;无市场、薄市场和市场竞争不足;外部效应;公共物品;交易费用;不确定性和短视计划9.经济增长:指一定时期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实际水平的提高,也指每个人或实际消费水平的增加经济发展:使一系列社会目标实现的发展(个人或社会福利的改善;教育、健康、总的生活质量等的改善;国家的自重与自爱意识的增强)。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基础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基础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1.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A. 资源的最优配置B. 环境保护C. 经济发展D. 可持续发展答案:D解析: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旨在研究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协调,其核心是可持续发展。
2. 以下不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A. 太阳能B. 风能C. 石油D. 水能答案:C解析: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其形成需要漫长的地质年代和特定条件。
3. 外部性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主要是因为()A. 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不一致B. 社会收益与私人收益不一致C. 以上两者都是D. 以上两者都不是答案:C解析:外部性使得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社会收益与私人收益出现差异,从而导致资源配置偏离最优。
4. 公共物品的特征是()A. 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B. 排他性和非竞争性C. 非排他性和竞争性D. 排他性和竞争性答案:A解析: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即无法排除他人使用;同时具有非竞争性,即增加一个人的使用不会减少其他人的使用效果。
5. 资源稀缺性的本质是()A. 资源数量有限B. 人类欲望无限C. 资源数量有限与人类欲望无限的矛盾D. 资源分布不均答案:C解析:资源稀缺性源于资源数量的有限性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6.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表明()A. 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程度呈正相关B. 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程度呈负相关C. 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程度先正相关后负相关D. 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程度没有关系答案:C解析: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描述了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程度之间先上升(正相关)后下降(负相关)的关系。
7. 以下哪种方法常用于环境价值评估()A. 成本效益分析B. 市场均衡分析C. 投入产出分析D. 一般均衡分析答案:A解析:成本效益分析是评估环境项目或政策的成本和效益,常用于环境价值评估。
8. 绿色GDP 是在GDP 的基础上扣除了()A. 资源损耗成本B. 环境退化成本C. 资源损耗成本和环境退化成本D. 社会成本答案:C解析:绿色GDP 考虑了经济活动中的资源损耗和环境退化成本,对传统GDP 进行了修正。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期末复习要点总结

1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概念:指运用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研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利用、发展和保护等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三大主题:效率、最优、可持续性。
2资源环境为经济提供四大服务:物质和能量的投入、同化废弃物、福利教育和精神上的价值、全球生命支持服务。
3决策的原则:a边际相等原则MR=MC 净收益最大。
b帕累托最优原则:如果不存在使某些人获利而又不是其他人收益减少的其他可行方案,当前方案最优。
4贴现的原因是:a时间偏好b资本的机会成本:由于资本可在生产中增值。
当前>未来5社会贴现率是指成本效益分析中用来作为基准的资金收益率。
6石油泄漏损失:石油损失、修理损失、市场物品损失。
恢复原貌损失、对生态造成损失。
7环境价值计量方法:直接市场评价法、解释偏好法、陈述偏好法。
8成本效果分析CEA是应用成本与效果的比值以表示每获得一份效果所需要的净成本。
9产权用来解释环境资产的价值往往会被市场和政府所低估。
市场交换的前提是产权的界定。
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力。
有效产权的特点:明确性、排他性、可转让性、强制性。
产权理论认为:若环境资源的排他性能充分界定,公共品可转化为私有品,来达到环境资源优化配置。
无需政府干预,若干预,也只起到分配产权、监督产权实施的作用。
10外部性指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的现象。
外部性是经济活动的一种溢出效应,在受影响者看来这种溢出效应不是自愿接受的。
生产外部性、消费外部性。
呼市环境污染是生产和消费的负外部性{烟花、塑料包装}11鲍温模型:私人物品的市场需求量为每个人的横向加总,公共品为纵向加总。
公共品是可供全体居民或部分居民消费或使用,而不需要或不能够让这些居民按市场方式承担其费用或成本的产品。
12工地悲剧:当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每一个都有权使用资源,但没有人有权阻止他人使用,由此导致资源的过度使用。
揭示:当关键资源属于公共资源时,随着对这种资源使用的不断增加,以这一系统为利用对象的经济活动必然走向崩溃。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重点'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第三章1.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UNEP(一般);自然资源,就是指在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技术水平和发展预期下,可以为人们发现并能被控制利用以及具备稀缺性的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功能总和(经济)。
2.自然资源的一般特性:1、有用性、2、可控性—利用的能力、3.区域性、4.系统性、5.更新性、6.时效性;自然资源的经济特性:1、稀缺性、2、财产性。
3.生产要素4.市场性—商品属性。
3.分类:自然资源一般分类:按位置特性分类:原位性资源、可开采资源;按更新速度分类:可更新资源、不可更新资源按可否耗竭分类:可耗竭资源、不可耗竭资源按资源存在的时间分类流失性资源、非流失性资源经济分类:按所有权分割分类:专有资源、共享资源按资源所有者分类:公共资源、私有资源按实际用途分类:农业资源、工业资源、旅游资源、其他产业资源按作用大小分类:战略性资源、非战略性资源按(国际)贸易度分类:可贸易(交易)的资源、有限贸易(交易)的资源、不可贸易(交易)资源第四章1.资源稀缺与资源短缺的区别?资源稀缺由于资源量的有限性而使人们不能无限的占有和使用资源,是引起资源价值存在及活动的基本特征,是指一般的、所有的资源而言。
资源短缺则是由于资源在不同部门或地区间非均衡配置而引起的,反映着某一资源在市场上供应的程度和供求状况。
稀缺的永恒性、常规性;短缺的暂时性、非常规性;制度性短缺、工程性短缺2.资源稀缺性指标:实物指标2.非再生资源储量:3.再生资源存量与流量的关系4、资源承载力5.最大生物产量经济指标1.价格:资源及资源性产品价格及其指数;资源产权交易价格:较长期的价格预期2.资源税的主要功能及意义资源税是为了促进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调节资源级差收入而对资源产品征收的一种税。
开征资源税的主要目的:一是促进国有资源的合理开采、节约使用、有效配置;二是合理地调节由于资源条件差异形成的资源级差收入,促使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三是为国家取得一定的财政收入,以确保财税体制改革后,国家财政收入能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稳步提高5.缓解资源稀缺的途径一般途径:技术进步、有效的制度安排、有效的价格政策、改善交通运输条件、资源贸易:通过区域贸易使各国或地区都能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克服稀缺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约束。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成本效益分析:按资源合理配置的原则,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出发,分析某一项目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净贡献的大小,包括对就业、收入分配、外汇及环境等方面的影响2.静态效率:如果资源配置方案实现了资源使用净效益的最大化,就可以说该资源配置满足了静态效率标准3.动态效率:资源配置跨越了n 个时期,如果所有可能的配置方式中存在净效益现值最大化的方案,那么这项资源配置方案就满足了动态效率标准4.存在价值:又称为非使用价值,即人们非常愿意为改善或保护那些永不使用的资源付费5.条件价值评估:又称为意愿调查评估,指通过调查,推导出人们对环境资源的假想变化的评价6.支付意愿:是指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或人们对于环境改善的支付意愿)7.受偿意愿:是指消费者对于一个具体的损失愿意接受的赔偿。
(或忍受环境损失的接受赔偿意愿)8.效益转移:将其他时间和地点作出的估值应用到其他相似的分析中9.稀缺租金:在持续的长期竞争均衡中,生产者剩余被称为稀缺租金10.租值耗散:本来有价值的资源或财产,由于产权安排方面的原因,其价值下降,乃至完全消失11.公共物品:是指那些具有消费上不可分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12.公共池塘资源:是指那些消费上具有可分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13.风险溢价:当预期收入与实际收入可能不同时,用于补偿资本所有者的额外资本成本14. 边际使用者成本:跨期的稀缺导致的机会成本15. 弱可持续性:维持总资本价值不变16. 强可持续性:维持自然资本价值不变17. 环境可持续性:保持某种重要的个别资源的特定物质流不变18. 替换生育率:稳定人口下的总和生育率19. 基金污染物:环境对其有一定吸收能力的污染物20.累积性污染物:环境对其没有或只有很少吸收能力的污染物21.非均匀混合基金污染物:造成的危害不仅依赖于其在大气中的数量,与其排放源的位置也密切相关22.纵向公平:分析收入水平不同的人群的平等状况23.横向公平:指平等对待同等收入的人24.新源歧视:根据目前的管制办法,新的污染排放者面临的控制要求比已有的污染排放者更严格,为了达到管制要求,其要付出更高的污染控制成本25.生态足迹:衡量为满足特定数量人口或者特定人类活动,需要多少面积的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生态生产性土地,以提供所需的自然资源供给和污染消纳能力简答、论述与画图:1.简述物质平衡理论的主要内容?人类经济活动不能产生任何新的物质,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的物质,尽管进行了物质形态的转化,但是最终必然要回到环境中。
(环境管理)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1、资源的概念: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所发现的有用且稀缺的物质、能量及其功能过程的总和,它们往往以原始(自然)状态进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费过程以提高人类当前或未来的福利。
资源经济学角度考虑:1)具有用途并产生价值的物质2)资源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信息、技术的变化,人们能够拓宽资源的范围)(随着人们需求、物质相对稀缺性的变化都能将以前没有价值的物质变成资源)3)稀缺性。
在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中强调资源的数量和人们的需求相比的数量是有限制的,有别于资源与环境科学中的资源范畴。
4)天然性:(强调资源以自然或以原始物质形式进入人类的经济过程)2、资源的分类非再生资源:1)又称为不可更新资源或耗竭性资源2)资源的存储量一定,主要是矿产资源,如煤炭、石油、可再生资源:1)又称可更新资源或非耗竭性资源2)该类资源的存储量是在自然过程中或在人类参与下可以更新或持续补充² 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之间的联系:1.在可再生与不可再生资源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界限2.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可以避免可再生资源成为不可再生资源或者非再生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3、共享资源指没有明确的所有者或虽具有法律上的所有者,但不能行使其权利的例如:公海、草原、河流4、资源的基本特性1整体性(资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2地域性(区域具有资源优势,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3多用性(可以在多种用途之间分配,如水资源)4数量有限性与潜力的无限性(数量在技术一定条件下是有限的)第二章1、资源稀缺的概念:由资源的自然有限性所引起的在经济上表现为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取得和使用资源的一种状态。
主要标志:资源在市场上价格的存在。
2、资源稀缺与资源短缺,资源短缺是怎么回事,举例,判断稀缺:经济社会中资源的一般内在性质,是指一般的、所有的资源而言。
短缺:是资源的一种个别性状,是相对于其他资源而言的一种市场上相对供不应求的现象,反映着某种资源在市场上供应的程度和供求状况。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重点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重点第一章1、资源的概念: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所发现的有用且稀缺的物质、能量及其功能过程的总和,它们往往以原始(自然)状态进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费过程以提高人类当前或未来的福利。
资源经济学角度考虑:1)具有用途并产生价值的物质2)资源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信息、技术的变化,人们能够拓宽资源的范围)(随着人们需求、物质相对稀缺性的变化都能将以前没有价值的物质变成资源)3)稀缺性。
在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中强调资源的数量和人们的需求相比的数量是有限制的,有别于资源与环境科学中的资源范畴。
4)天然性:(强调资源以自然或以原始物质形式进入人类的经济过程)2、资源的分类非再生资源:1)又称为不可更新资源或耗竭性资源2)资源的存储量一定,主要是矿产资源,如煤炭、石油、可再生资源:1)又称可更新资源或非耗竭性资源2)该类资源的存储量是在自然过程中或在人类参与下可以更新或持续补充2 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之间的联系:1.在可再生与不可再生资源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界限2.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可以避免可再生资源成为不可再生资源或者非再生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3、共享资源指没有明确的所有者或虽具有法律上的所有者,但不能行使其权利的例如:公海、草原、河流4、资源的基本特性1整体性(资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2地域性(区域具有资源优势,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3多用性(可以在多种用途之间分配,如水资源)4数量有限性与潜力的无限性(数量在技术一定条件下是有限的)第二章1、资源稀缺的概念:由资源的自然有限性所引起的在经济上表现为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取得和使用资源的一种状态。
主要标志:资源在市场上价格的存在。
2、资源稀缺与资源短缺,资源短缺是怎么回事,举例,判断稀缺:经济社会中资源的一般内在性质,是指一般的、所有的资源而言。
短缺:是资源的一种个别性状,是相对于其他资源而言的一种市场上相对供不应求的现象,反映着某种资源在市场上供应的程度和供求状况。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考试重点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考试重点1、复活节岛的兴衰说明了什么?2、复活节岛的历史昭示后人, 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唇齿相依的关系, 人类通过对自然环境不可逆转的开发利用, 虽然在短期可以建立一个十分发达的社会, 但是如果毫无节制的利用自然资源, 乃至到破坏的程度, 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灾难最终还是会降临在人类头上。
地球就是一个大的复活节岛, 千百万年来, 人类为了获得更多的食物, 开发更多的资源, 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社会。
但是, 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 一旦资源消耗殆尽, 厄运就会降临, 人类也将无路可逃。
3、我们所说的消费只是商品效用的消费, 商品的物质实体依然存在, 并没有被“消费”掉。
4、理想状态的市场应当是:充分竞争的, 信息完备的, 不存在外部性。
5、管理环境的政策手段大致可以分为命令控制型和市场激励(经济手段)型。
前者主要是各类环境标准和强制执行的规章, 后者主要是各种环境税费和可交易的许可证。
6、效率、帕累托最优和可持续发展是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研究的三个主题。
7、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把环境和自然资源看做一种稀缺的生产要素, 纳入生产函数, 把环境看作经济系统的一个部分。
环境与自然资源学研究的实质, 就是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和工具来分析如何实现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 以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8、可持续发展思想是环境和自然资源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
9、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可持续原则, 共同性原则, 公平性原则。
(1)微观经济学认为, 一个理想状态下的市场应当满足如下四个基本假设:(2)与市场的整体规模相比, 各个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规模都足够小, 都无力影响价格, 而只能接受既定价格, 市场是充分竞争的;(3)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可以充分了解现在和将来的价格信息;(4)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能够保持一致;(5)生产者有进入有利可图行业和退出无利可图行业的自由。
10、经济效率用帕累托最优来表示。
资源和环境经济学试题库[8套试题]
![资源和环境经济学试题库[8套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26b62dcefab069dc51220109.png)
资源环境经济学试题库(试卷一)一、概念( 14 分)1、边际机会成本定价法2、贴现和贴现率3、揭示偏好法4、单次投标博奕法5、绝对地租6、资源的内部成本7、投资回收率二、判断题( 10 分在题号前划×或√)1、只有在产权明晰的情况下,资源的市场价格才会等于相对价格,使外部成本内在化;当外部性内在化的收益大于内在化的成本时,就产生了对环境资源产权界定的强烈需求。
2、当我们利用有限资源时,应将它适当地分配给各种用途,使其在每一种用途中所获得的边际报酬大致相等。
3、在预计开发完成后不动产正常交易价格的基础上,扣除预计的正常开发成本及有关专业费用、利息、利润和税收等,以价格余额来估算待估土地价格的方法叫市场比较法。
4、对消费者也应交纳庇古税,将外部成本内化或把外部成本转嫁到他人身上,而污染者和消费者则能得到最大化的近期利润。
5、消除最后单位的污染物是极其困难的,所以应当充分利用最优污染水平,发展生产获取利润。
6、污染物的排放与收入差距一样都与人均收入存在倒U型关系的环境库茨涅茨曲线拐点取决于经济实力和对环境需求。
7、边际开采成本越小时,因为越来越多的资源被开发,未来因节省资源而获得的净效益也会越大。
8、价格上升,还会促进对更多替代的研究并加快一些类型资源的自然衰竭,最终会导致再生资源和可重复利用资源的加速开发和利用。
9、技术进步使边际开采成本上升,对低品位资源的依赖增加了,有利于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10、环境经济政策的目标是纠正环境问题的外部不经济性,使外部费用内部化。
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就是“污染者付费原则”。
三、简答(50 分)1、说明资源无价值的弊病。
2、用资源经济学原理分析评价土地投机。
3、简述中国排污费改革的主要目标。
4、简答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利用的原则。
5、简述中国水权变革的内容。
6、绘图说明自然资源的经济供给与自然供给的关系和影响因素。
7、简述庇古税的资源环境学的意义。
四、论述( 20分)1、比较政府直控型与社会制衡型资源环境管理的优缺点。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期末题库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期末题库(总10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资源环境经济学复习题第一章绪论1简述资源与环境的概念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空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要素的总称。
环境是指人类和其它生物赖以生存的客观物质和生态系统组成的一个整体。
2当前人类面临的全球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1)土壤资源遭到破坏,110个国家的可耕地肥沃程度在降低;(2)气候变化,温室效应威胁着人类(世界在近100年间上升了℃/年);(3)生物的多样性在减少;(4)森林面积日益减少(全球减少森林面积3万hm2/天);(5)水污染与淡水资源受到威胁,发展中国家80~90%的疾病和1/3死亡者的死因与此有关;(6)化学污染日趋严重;(7)固体废弃物污染和混乱的城市化;(8)海水污染、海洋生态危机加剧;(9)空气污染严重;(10)极地臭氧空洞在扩大,其中北极臭氧层损失20~30%,南极损失50%以上3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概念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指运用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研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供给、需求、分配和保护等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第二章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基础理论1影响市场竞争程度的具体因素有哪些?第一,市场上厂商的数量;第二,厂商之间各自提供的产品的差别程度;第三,单个厂商对市场价格控制的程度;第四,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的难易程度2简述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含义,并简要市场价格、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三者之间的关系。
支付意愿是指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
不同消费者的个人偏好有所不同,其支付意愿也就不一样。
消费者剩余就是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
市场价格、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三者之间的关系为(见图):消费者剩余=支付意愿(本质是假设价格)—实际支出(本质是市场价格)•市场价格仅是支付意愿的一部分,并且小于或等于支付意愿,因此市场价格只是商品经济价值的近似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月4号8:00 3508
名词解释:
1.环保产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
而进行的技术产品开发、商业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等活动的总称。
2.产业结构: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分
工越来越细,因而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生产部门。
这些不同的生产部门,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会在增长速度、就业人数、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3.支柱产业:在一定时期内,构成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体系的主体,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技术密度高、产业关联度强、发展规模、经济效益好,对整个国民经济起支撑作用的产业。
4.产业组织:生产同一类或具有密切替代关系商品的企业构成和相互关系,以及由此影响
市场运行效率。
合理的产业组织是产业资源合理配置及有效利用的前提条件。
5.SCP:即从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
对某行业进行分析的工具。
6.TOT:Transfer-Operate一Transfer的简称,即将建设好的公共工程项目,移交给投
资者进行一定期限的运营管理,该投资者利用获取的经营权,在一定期限内获得收入。
在合约期满之后,再交回给所建部门或单位的一种融资方式。
在项目移交中,政府或其所设经济实体将取得一定的资金以再建设其他项目.
7.BOT:国家或者地方政府部门通过特许权协议,授予签约方承担公共性基础设施项目的
融资、建造、经营和维护;在协议规定的特许期限内,项目公司拥有投资建造设施的所有权,允许向设施使用者收取适当的费用,由此回收项目投资、经营和维护成本并获得合理的回报;特许期满后,项目公司将设施无偿地移交给签约方的政府部门。
简答题:
1.简要分析我国环保产业的市场结构?
市场集中度:我国环保产业中大多数固定资产的规模经济都比较小,少部分固定资产的规模经济能比较大。
由此可见,我国环保产业属于分散型产业,产业内企业之间的竞争比较激烈。
而且,所有的环保企业都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等经济较发达的地区。
环保产业的这种空间布局,更加导致了产业内部的过度竞争。
产品差异化:环保产品面临着不同偏好的消费者,尤其是环保产品和服务还应适应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因此环保产品和服务必须多样化。
我国环保产品的性质、结构、功能等方面的差别化程度不大,偏重于产品的生产,而其它方面,如环保技术开发、资源利用、环保咨询等方面则比较薄弱。
而且,我国环保产品的开发、生产、使用等各个环节往往相互脱节,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需要,甚至很多环保产品在实际使用中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造成大量财力、物力的浪费,许多环保产品不得不依赖进口。
行业壁垒状况:由于我国过去环境问题比较严重,一直以来对环境污染治理的要求不是很高,于是,许多技术、设备落后的小规模企业得以进入,并且目前已经成为我国环保产业的主体,相反,那些高科技的大规模企业很难进入。
我国环保产业目前的进入壁垒是较低的。
而与此同时,在环保产业内,又有许多亏损的企业却在作苦苦挣扎,不能从产业内顺利退出。
这种低进入壁垒、高退出壁垒的壁垒组合必然导致环保产业内的过度竞争。
2.如何提高我国环保产业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
企业:真正成为自主创新主体
作为决策主体、投资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的企业要承担自主创新的过程。
决策主体。
企业作为自主创新决策主体的主要任务是在企业发展战略中明确自主创新战略。
投资主体。
企业要自主决策,当然就要自行投资,自主决定筹资、融资的渠道和方式,统筹考虑投入的分配和步骤。
因此,我国企业应大力完善投资体系:一是切实加大投入力度;二是拓宽融资渠道;三是明确自主研发投入的侧重点;四是坚决完善自主研发投入的监督机制。
政府:全力构建自主创新体系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产业学结合工作涉及科技、经济、社会诸多方面。
完善政策支撑体系:财政税收政策。
政府采购制度。
科技奖励政策。
完善中介服务体系。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全社会:切实营造自主创新宽松环境
1、要宽容失败、允许失败。
2、要鼓励爱国货、用国货
3、要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3.阐述环保产业安全的内涵,特点及影响因素。
环保产业安全的内涵是指我国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在国际竞争的发展进程中,具有保持民族环保产业持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始终保持着本国资本对本国环保产业主体的控制。
特点:
1、产业安全的战略性。
环保产业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国计民生和一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关系到一国的环境安全和经济权益。
2、产业安全的综合性
环保产业安全涉及的范围广,既包括工业,又包括农业和第三产业。
产业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和影响。
3、产业安全的系统性
环保产业安全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按照一定的方式组成的大系统。
它既涉及到环保产业内部发展的问题,也涉及到环保产业赖以发展的宏观经济、政治和国际环境问题。
4、产业安全的层次性。
环保产业安全既包括一国某一环保产业的安全问题,也包括一国环保产业群的安全问题,这两个层次是个体与总体的关系。
5、产业安全的动态性
环保产业安全的问题是长期存在的,但在不同的时期内有不同的产业安全的具体维护对象,这是由经济发展和我国竞争力的相对变化所决定的。
就整个环保产业而言,有些环保产业在一定时期内是安全的,不需要政府的规制或干预,而另一些环保产业则具有较大的风险,需要政府适当规制或保护。
环保产业安全的实现手段和途径不是一成不变、静止的,而是与时俱进、动态变化的。
影响因素:
1、在直接投资领域,外国资本实施产业控制。
例如,我国曾一度给予外国投资者以诸多优惠,这些优惠措施对增强外国投资者的竞争力大有好处,却也使国内企业处于不公平的劣势地位。
外国投资者不但获得中国政府让渡的各种
减免税收入,还获得被它排挤掉的内资企业的市场和利润。
某一产业的外资企业一旦居于寡头垄断地位,便倾向于维持垄断高价和阻止先进技术扩散。
2、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控制和外国的技术封锁
技术进口是一国技术进步的重要供给渠道,。
我国利用外资“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初衷并不能够达到预期,反而出现了核心技术缺失的隐忧。
3、在国际贸易领域,外国环保产品实施低价倾销
论述题:
一.试论述当前我国环保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1.环保产业结构不平衡,总体发展水平有较大差距。
扩大产业总体规模,提高产业组织集中度和综合发展能力
发展滞后的环境服务业
环保技术与产品市场需求相适应
2.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整体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有一定差距:
健全环保产业技术创新机制,以企业为主体
加大国家通过计划、财税、金融等政策激励和引导企业研发的支持力度
增强企业人才、信息和资金等综合研发实力,提高研发投入水平,形成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环保产业标准化水平,环境工程技术和技术装备标准达到国际水平,重视环境服务标准体系建设。
3.环保产业市场化程度比较低,缺乏市场有效监管:
环保产业市场化程度
环保产业市场建设不力
防止市场条块分割,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现象
4. 促进产业发展的措施不配套,政策引导不力
长期忽视通盘考虑环保产业属性、行业特点、发展机制,从系统解决环保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
4.体制改革进展迟缓,“行业”管理职能未全面落实
没有一个如其它行业的归口管理部门,宏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完善,没有建立起符合环保产业自身发展规律的协调、统一的组织推动机制
二.试论述我国环保产业投融资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面临的问题:
投融资政策和保障措施不完善,对外资和私人部门资金进入污染治理领域缺乏明确的规定。
排污收费政策不完善,执行不严。
政府计划下的手段和渠道如公共预算、国债等发挥着主导作用,但投入力度不够。
资金投入过多依赖地方政府。
政府和污染者以外的其他投资主体和向社会筹集资金的商业融资手段的作用严重不足或缺位,如商业银行贷款。
对策建议:建立可持续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采用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包括:公共财政。
银行信贷。
信托投资基金。
排污收费。
利用外资。
排污许可证制度与污染物排放交易。
完善环保产业投融资体制,多渠道筹集资金
制定环保产业多元化投融资政策和配套措施,。
克服民间资本进入环境投资领域的障碍、融资渠道的限制,以及资源定价和服务性收费不合理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