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部解剖
足踝部X线检查
整理课件
37
趾骨
(3)足趾后前位摄片:
拍摄方法:患者俯卧于检查台上, 使足背接触底片, 底片可用沙 袋垫高以获得更合适的位置,X 线束垂直于底片,聚焦于第2跖 趾关节。
显示特点:可更清楚显示跖趾和趾 间关节腔。
整理课件
38
趾骨
(4)足趾侧位片:
拍摄方法: ①拍摄踇趾和第2足趾的侧位片时,患
者健侧卧位,用绑带或压舌板将踇 趾和第2足趾分开,X线束垂直于踇 趾长轴,聚焦于趾骨近端。
• 其关节线横过跗骨中份, 呈横位的 "S" 内侧部凸向 前,外侧部凸向后.但关节 腔并不相通,在解剖学中 为独立的关节.
• 临床上常沿此线进行足的 截断。
整理课件
12
5,足 弓
• 足弓(arches of the foot)是由跗骨、跖骨的 拱形砌合,以及足底的韧带、肌腱等具有 弹性和收缩力的组织共同构成的一个凸向 上方的弓,可分为纵弓及横弓。
• ⑵、多种应力位置摄片技术对软组织的间 接评估有很大帮助,如:应用双侧比较 的方法诊断患侧踝关节的不稳定、评价 踝韧带损伤。
整理课件
26
⑶ X线片评价中注意的问题
①足踝部标准X线片:应包括负重位和非负重位片。
②重视负重位和非负重位情况下摄片的差异:病态足踝存
在显著差异。如柔软性平足畸形、胫后肌腱功能不全、隐匿性跖跗关节损 伤、、可疑性中足不稳等。
• 足弓的主要功能是使重力从踝关节经距骨 向前分散到跖骨小头,向后传向跟骨,以 保证直立时足底支撑的稳固性。
整理课件
13
(1)足弓—纵弓(2) 横弓(1)
整理课件
14
足弓—纵弓(2) 横弓(1)
整理课件
踝足部解剖与功能PPT课件
可限制踝关节过度背伸活动
。 (3)跟腓韧带:在踝关节中位限 制足内翻活动
距腓前韧带
距腓 后韧带
跟腓韧带
跟腓 韧带
2.跗骨间关节
(1)距跟关节:距骨下面的后关节面与跟骨的后关节面构成,
故又名距下关节,属微动关节。关节囊薄而松弛,有一些强韧的韧带连 结距跟两骨。
胫骨、腓骨
3、伸肌上、下支持带
伸肌上支持带:又称小腿横韧带, 呈宽带状位于踝关节上方,连于胫 腓骨下端之间。深面有两个空隙, 内侧者通过胫骨前肌腱、胫前血管 和腓深神经。外侧者通过拇长伸肌 腱、趾长伸肌腱和第3腓骨肌。
伸肌下支持带:又称小腿十字韧 带,位于踝关节前方的足背区,外 侧附于跟骨外侧面,内侧端分叉附 于内踝及足内缘。
伸肌上支持带 伸肌下支持带
4、腓骨肌上、下支持带
外踝后下方的筋膜增厚形成腓骨肌上、下支持带: 腓骨肌上支持带连于外踝后缘与跟骨外侧面上部 之间,可限制腓骨长、短肌腱于外踝后下方; 腓骨肌下支持带前端 续于伸肌下支持带, 后端止于跟骨外侧 面前部。 作用: 固定腓骨长、短肌腱 于跟骨外侧面。
5、足弓
2、跖 骨
跖骨相当于手的掌骨, 共5根。由内向外依次 称第一至第五跖骨。 每根跖骨分为后端的 跖骨底、中部的跖骨 体和前端的跖骨头三 部分。着力点均在骨 的头部。
3、趾 骨
趾骨一般拇趾和小趾 为两节,其它各趾均 为三节。临床常截取 第二趾代替手的拇指 再造。
籽骨 一般位于第一 和第五跖骨头着力点 的下方。
的重要组织。
2.腱鞘与滑膜囊 (1)腱鞘
踝部腱鞘分布于其前部、前内侧部、前外侧部后部 前部腱鞘有:胫前肌腱鞘、坶伸长肌腱鞘及趾伸长肌腱鞘。 前内侧腱鞘有:胫后肌腱鞘、屈坶长肌及屈趾长肌腱鞘。 外侧:腓骨长肌、腓骨短肌共有一鞘。 后方有:跟腱鞘。
(医学课件)足部的解剖
足部血管和神经的常见疾病及预防
要点一
下肢静脉曲张
要点二
下肢神经病变
下肢静脉曲张是由于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引起的血液 回流障碍。为预防下肢静脉曲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保持适当的体重和运动量,以增强下肢肌肉泵的功能 ;- 避免长时间久坐或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睡觉时 适当垫高下肢,以促进血液回流。
下肢神经病变是由于神经受到压迫或损伤引起的。为预 防下肢神经病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保持正确的姿 势,避免长时间弯腰驼背;- 加强下肢肌肉锻炼,以增 强肌肉对神经的保护作用;- 注意保护下肢关节,避免 关节炎症等病变对神经造成损伤。
05
足部保健与康复
足部骨骼和关节的保健与康复
1 2
跖骨和趾骨
骨折
足部骨折常见于跖骨、跗骨和跟骨等部位。预防骨折 需要加强足部骨骼的强度和稳定性,可以采取以下措 施:- 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以增强骨骼密 度和强度;- 进行负重锻炼,如散步、跑步等,以增 强足部骨骼的支撑能力;- 注意跌倒的预防,保持地 面干燥、平整,避免从高处跳落等高风险活动。
足部肌肉和肌腱的常见疾病及预防
03
足部的功能与运动
足部骨骼和关节的功能与运动
足部骨骼构成
足部由跗骨、跖骨和趾骨组成,支撑和承载身体重量。
关节结构与功能
踝关节、跗跖关节、跖趾关节和趾间关节等关节协同运动,实现足部多种运 动形式。
足部肌肉和肌腱的功能与运动
肌肉组成与功能
足部肌肉分为内在和外在肌肉,协同收缩产生足部运动。
肌腱结构与功能
肌腱系统
足部的肌腱系统包括韧带和腱膜,它们为足部提供了支撑和稳定性,并连接 肌肉和骨骼。
足部血管和神经的解剖概述
踝、足部解剖与功能
六、特殊结构
1、踝管:踝后区的深筋 膜在内踝和跟结节内侧面 之间的部分增厚,形成屈 肌支持带,又称分裂韧带, 此韧带与跟骨内侧面和内 踝之间围成踝管。 踝管有四条通道:①胫骨 后肌腱②胫后动、静脉和 胫神经③趾长屈肌腱④拇 长屈肌腱
2、踝穴
踝穴是胫腓骨下端 (内、外踝)形成的 空隙,容纳距骨。
踝、足部解剖与功能
踝、足部解剖
一、骨骼 二、关节 三、韧带 四、肌肉 五、神经 六、血管 七、特殊结构
一、骨骼
腓骨下(外踝) 胫骨下(内踝) 跗骨(7块) 跖骨(5块) 趾骨(14块)
内踝
外踝
1、跗 骨
跗骨相当于腕骨,共7 块,主要功能是支持 体重。包括距骨、足 舟骨、内侧楔骨、中 间楔骨、外侧楔(xie) 骨、骰(tou)骨和跟骨。
2、跖 骨
跖骨相当于手的掌骨, 共5根。由内向外依次 称第一至第五跖骨。 每根跖骨分为后端的 跖骨底、中部的跖骨 体和前端的跖骨头三 部分。着力点均在骨 的头部。
3、趾 骨
趾骨一般拇趾和小趾 为两节,其它各趾均 为三节。临床常截取 第二趾代替手的拇指 再造。
籽骨 一般位于第一和 第五跖骨头着力点的 下方。
伸肌上支持带 伸肌下支持带
4、腓骨肌上、下支持带
外踝后下方的筋膜增厚形成腓骨肌上、下支持带: 腓骨肌上支持带连于外踝后缘与跟骨外侧面上部之 间,可限制腓骨长、短肌腱于外踝后下方; 腓骨肌下支持带前端 续于伸肌下支持带, 后端止于跟骨外侧 面前部。 作用: 固定腓骨长、短肌腱 于跟骨外侧面。
5、足弓
二、关节 1.距上关节(距小腿关节):即踝关节 (1)组成:胫骨的下关节面、内踝关节面、 腓骨的外踝关节面 距骨滑车的关节。 完成踝背伸与跖屈。
足部的解剖(PPT课件)
2020-12-09
足部的解剖
32
2020-12-09
足部的解剖
33
足部动脉
小腿的腘动脉分出胫后动脉及胫前动脉两支进入足部。
2020-12-09
足部的解剖
34
胫后动脉
足底内侧动脉 足底外侧动脉
2020-12-09
足部的解剖
35
胫前动脉
胫前动脉下行至踝关节前为足背动脉,分支为: 1、足底深支 2、第1跖背动脉 3、弓状动脉,出现率占34.72% 4、跗外侧动脉 5、跗内侧动脉
2020-12-09
足部的解剖
9
2020-12-09
足部的解剖
10
跗跖关节
跗跖关节又名Lisfranc关节,由3块楔骨和骰骨的前端与5块跖骨 的底构成,可作轻微滑动及屈、伸运动。
2020-12-09
足部的解剖
11
跖骨间关节
由 I-V跖骨底毗邻面构成。连结紧密,活动甚微。
2020-12-09
足部的解剖
2020-12-09
足部的解剖
26
小腿肌的位置、名称、起止点和作用
位置 前群
外侧群
浅 层 后 群
深 层
肌名称 胫骨前肌 拇长伸肌 趾长伸肌 腓骨长肌 腓骨短肌
腓肠肌 比目鱼肌
腘肌 趾长屈肌 拇长屈肌 胫骨后肌
起点 胫腓骨上端和骨间膜
腓骨外侧
股骨内、外侧髁后面 胫骨比目鱼肌线和腓骨
后面 股骨外侧髁的外侧份 胫腓骨后面和骨间膜
2020-12-09
足部的解剖
36
足底动脉弓
由足底外侧动脉和足背动脉的足底深支构成。 位置在跖骨底附近,骨间肌的浅面。 弓的凸缘发出第一至四跖足底动脉,行于跖骨之间,再各分为两 条趾底动脉,分布于各趾的相对缘。
足部生理(解剖)变异
概述
解剖
根骨结节骨骺
概述
解剖
总结
籽骨、副骨与永存骨骺一般边缘光滑, 周围皮质密度较 高, 皮质光整, 附近骨质结构完整, 具有对称性, X线随 诊形态及位置不会发生改变, 一般不会引起疼痛。但个 别患者由于一些局部肌肉的扭伤而引起副骨的移位, 或 由于机械外力的作用使副骨摩擦软组织导致滑囊炎和肌 腱炎, 甚至由于长期慢性磨损可与附近正常骨质形成假 关节从而产生创伤性关节炎可引起疼痛。 而骨折一般具有明确的外伤史, 附近软组织肿胀明显, 疼痛症状明显, 断端锐利, 皮质断裂, 不具有对称性, X 线随诊形态及位置可发生移位。而籽骨、副骨与永存骨 骺本身也可在外伤的情况下发生骨折, 但极罕见。
与舟骨间见楔舟内
侧骨(箭头)。
概述
解剖
腓骨下副骨 (腓下骨): 位于腓骨外踝 下端,大多双 侧对称。骨块 多呈圆形、椭 圆形。
病例:女 36岁 外伤
概述
解剖
撕脱小骨片
腓骨下副骨
胫外副骨(副舟骨或
概述
外胫骨):舟骨粗隆
解剖
(短箭)的后内侧可
见形态不一的副舟骨
(长箭),A图为I型
, B图为II型, C图
足部影像生理(解剖)变异
概述
解剖
籽骨、副骨、永存性骨骺可发生于人 体全身骨关节,而四肢关节最多见且最 复杂, 加之对其分布认识的不足和临床 经验的欠缺,平时工作中易误诊为撕脱 骨折。
概述
解剖
跗骨、副骨、籽骨混淆,到底他们代 表什么解剖结构呢?
概述
解剖
跗骨(tarsal bones) :跗骨有7块,属短骨 。后列包括上方的距骨 和下方的跟骨;中列为 位于距骨前方的足舟骨 ;前列包括内侧楔骨、 中间楔骨、外侧楔骨和 位于跟骨前方的骰骨。 距骨上面有前宽后窄的 关节面称距骨滑车,与 内、外踝和胫骨的下关 节面相连结。
踝部和足部
2、旋后一外旋型:
受伤时,足处于旋后位,暴力使距骨 沿其垂直轴外旋(或小腿内旋而距骨受到相 对外旋的应力)冲击外踝,使之向后外方脱 位。
3、旋前一外展型:
受伤时,足处于旋前位,距骨在踝穴 内受到强烈外展(外翻)暴力,内踝受到牵拉, 外踝受到挤压所致。
翻功能)与跟骰两个关 节构成,呈S形状。 4.跗跖关节:由三个楔骨与骰骨与 五个跖骨组成的关节,仅为平面 微动关节。 5.跖趾关节:跖骨与趾骨组成的关 节共有5个。 6. 趾间关节:趾骨组成的关节共 有9个。
三、踝部的重要韧带
1、踝内侧副韧带: 踝内侧副韧带又称三角韧带,呈三角
形分布。分别是胫距韧带、胫跟韧带、胫 舟韧带。
•
直接暴力如挤压等亦可引起踝部骨折、
脱位。
• 根据不同的病理改变和受伤机制,将 踝部骨折脱位分为5型。
• 各型骨折的命名,由两部分组成:前半 部表示受伤时足处的位置;后半部表示暴 力作用的方向。
1、旋后一内收型 2、旋后一外旋型 3、旋前一外展型 4、旋前一外旋型 5、垂直压缩型
1、旋后一内收型:
踝部和足部
踝、足部解剖
一、骨骼 二、关节 三、韧带 四、肌肉 五、神经 六、血管 七、特殊结构
一、骨骼
腓骨下(外踝) 胫骨下(内踝) 跗骨(7块) 跖骨(5块) 趾骨(14块)
内踝
外踝
二、关节
1.距小腿关节(距上关节):完成 踝背伸(26—27度)、跖屈(41—
43度),约有70度的活动范围。 2.距跟关节(距下关节):完成足 部的内翻与外翻。 3.跗横关节:由距舟(也有内、外
功能。
(医学课件)足部的解剖
足部的静脉
胫前静脉
伴随胫前动脉,收集足部 前部的静脉血,将血液回 流至心脏。
胫后静脉
伴随胫后动脉,收集足部 后部和足底的静脉血,参 与血液循环。
小隐静脉
位于足的外侧,收集足外 侧的静脉血,汇入腘静脉 ,参与下肢的静脉回流。
足部的神经分布
胫神经
起源于坐骨神经,沿胫骨后下行,支配小腿后群肌和足底肌。它还为足底皮肤提供感觉神 经支配。
日期:
(医学课件)足部的解剖
汇报人:
目 录
• 足部概述 • 足部骨骼解剖 • 足部肌肉解剖 • 足部血管和神经解剖 • 足部常见病理及临床治疗
01
足部概述
足部的结构和功能
骨性结构
足部由26块骨头组成,包括跗骨 、跖骨和趾骨。这些骨头通过关 节和韧带连接,形成复杂的骨性 结构,为足部提供稳定性和支撑
足部的动脉
胫前动脉
是足部的主要动脉之一,供应 足部的前部和足背。它起源于 腘动脉,沿胫骨前肌下行,为
足部提供重要的血液供应。
胫后动脉
起源于腘动脉,供应足部的后部和 足底。与胫前动脉一起,为足部提 供充足的血液供应,确保足部的正 常功能。
腓动脉
分布于足的外侧,供应足外侧肌肉 和皮肤,与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一 起,共同维持足部的血液供应。
。
软组织结构
足部的软组织包括肌肉、肌腱、 韧带和关节囊等。这些软组织协 同工作,使足部能够完成各种运 动功能,如背屈、跖屈、内翻和
外翻等。
血管和神经
足部的血管和神经分布丰富,为 足部提供血液供应和神经支配。 足底的血管和神经特别丰富,形 成足底弓,以减轻行走时的冲击
和振动。
足部的临床医学重要性
01
足部的解剖学研究方法
踝、足部解剖与功能
• 马蹄足(pes equinus)
– 用跖骨头走路,足跟不着地。
• 弓形足(pes cavus)
– 过高的足弓或中空足。
• 拇外翻
– 拇趾在跖趾关节处向外偏
• 仰趾外翻足、马蹄内翻足、马蹄弓形足
• 关节、 • 肌肉、 • 韧带、
神经、 • 血管等构成
的一个整体
()足的分部
• 后足
– 距骨和跟骨
• 中足
– 足舟骨 – 骰骨 – 三块楔骨
• 前足
– 跖骨和跖骨头短韧带 跖骨头横韧带
1.跟舟跖侧韧带 亦称弹簧韧带或跳跃韧带,其结构宽而厚, 坚强有力,为足部最重要的韧带。 形成足弓最重要的距骨主要依靠此韧带的支持
足弓的支持
• 在静止站立时,维持足 弓的结构是骨和韧带, 而在运动时是肌肉起到 主要作用。
• 纵弓的全部张力被胫骨 后肌、屈趾长肌、腓骨 短肌和腓骨长肌等所支 持,大部分压力由跖筋 膜与跖侧韧带所支持。
足弓的功能
• 主要功能有: (1)支持体重(详见足的功能) (2)缓冲震荡 当身体跳跃或从高处落下着 • 地时,足弓弹性起着重要的缓冲震荡的作用。 • 在行走,足弓的弹性对身体重力下传和地面 • 反弹力间的节奏也有着缓冲作用。 (3)保护 足弓的拱形结构能保护足底的血管 • 和神经免受压迫。
扁平足
足的畸形
• 外翻足(pes valgus)
– 足不同程度的旋前、外翻,体重压在内侧纵弓 和横弓上,并使足弓向下塌陷,最严重为平足 (pes planus)或结构性刚性平足。
• 内翻足(pes varus)
– 足不同程度旋后、内翻,体重传至足的外侧缘 而内侧缘离开地面。
• 仰趾足(pes calcaneus)
足部解剖知识
(一)足骨骨得构造包括骨质、骨膜、骨髓等部分。
骨质就是骨得主要部分。
骨膜就是一层致密得结缔组织膜,薄而坚韧,紧贴在骨得表面。
含有丰富得血管,淋巴管与神经等,对骨得营养、生长与感觉起重要作用。
骨髓分布在髓腔与骨松质内,有造血功能。
足骨共26块,分为附骨、跖骨与趾骨。
1、附骨。
位于脚得后半部,共7块:①跟骨:位于脚后跟处,就是足骨中最大者,后端向下突出称为跟骨结节;②距骨:位于跟骨上方,高出于其她得跗骨;③内侧楔骨(第一楔骨)④中间楔骨(第二楔骨)⑤外侧楔骨(第三楔骨)分别位于足舟骨与第1至3跖骨之间;⑥骰骨:位于跟骨之前,足外侧缘,其后方突起为骰骨粗隆;⑦足舟骨:位于距骨与三块楔骨之间,内侧有一向下方得园形突出部,称舟骨粗隆。
2、跖骨:在足得中部,共5块,自内向外依次为:①第一跖骨,在近脚跟一端下方为第一跖骨粗隆;②第二跖骨;③第三跖骨;④第四跖骨;⑤第五跖骨,近脚跟一端外侧有一乳状突起,称为第五跖骨粗隆,居足外侧得中部。
每块跖骨又分为底(靠近足跟得一端)、体及头(靠近脚趾得一端)等三部分。
3、趾骨:共14块。
包括:拇趾二节(近节趾骨、远节趾骨);第二趾至第五趾各三节(称为近节趾骨、中节趾骨及远节趾骨);每块趾骨又分为底(靠近足跟得一端),体及滑车(靠近足趾一端)等三部分。
在足部可摸到得明显骨性标志:(足内侧)——内踝;舟骨粗隆(内踝前约2.5厘米处);第一跖骨粗隆;第一跖骨小头(第一跖骨近拇趾得一端)。
(足外侧)——外踝;第五跖骨粗隆;第五跖骨小头。
(足底)——跟骨结节(脚跟下方);跟骨载距突(内踝下2.5厘米,距骨下方);第1一5跖骨小头;第1一5跖骨基底膨大部。
(足背)————第2跖骨基底部(足弓)——一跗骨与跖骨由韧带、肌肉牵拉形成一个凸向上得弓,称为足弓。
主要得弓就是足内侧得纵弓,由跟骨、距骨、舟骨、第一楔骨与第一跖骨构成。
人站立时,足骨仅以跟骨结节及第一跖骨头、第五跖骨头三处着地,共同承受全身得重量。
踝、足部解剖与功能
• 马蹄足(pes equinus)
– 用跖骨头走路,足跟不着地。
• 弓形足(pes cavus)
– 过高的足弓或中空足。
• 拇外翻
– 拇趾在跖趾关节处向外偏
• 仰趾外翻足、马蹄内翻足、马蹄弓形足
(四)、肌肉
1、膝、踝部肌肉 2、足部固有肌
膝、踝部肌肉
1、前群:胫骨前肌、拇长伸肌、趾长伸 肌 、第三腓骨肌
伸肌上支持带 伸肌下支持带
4、腓骨肌上、下支持带
外踝后下方的筋膜增厚形成腓骨肌上、下支持带: 腓骨肌上支持带连于外踝后缘与跟骨外侧面上部之 间,可限制腓骨长、短肌腱于外踝后下方; 腓骨肌下支持带前端 续于伸肌下支持带, 后端止于跟骨外侧 面前部。 作用: 固定腓骨长、短肌腱 于跟骨外侧面。
6、深筋膜、腱鞘和滑膜囊
• 站立时,支载体重,弓 即变扁。
• 距骨构成纵弓基柱,支 载体重,下传至足弓。
• 正常体重由跟骨结节、 第一跖骨头及其下方的 二子骨与第五跖骨头负 载,再传至地面。
足弓的支持
• 在静止站立时,维持足 弓的结构是骨和韧带, 而在运动时是肌肉起到 主要作用。
• 纵弓的全部张力被胫骨 后肌、屈趾长肌、腓骨 短肌和腓骨长肌等所支 持,大部分压力由跖筋 膜与跖侧韧带所支持。
足弓
由7块跗骨 5块跖骨及其 关节、 韧带、 肌腱组成的向足背 突出的弓形骨骼结 构称足弓。
足弓的分类
根据足弓位置及功能, 将足弓分为纵弓和横 弓。
纵弓 包括内侧纵弓和 外侧纵弓两部分,均
• 止于跟骨结节。
内侧纵弓: 由跟、距、舟、三 块楔骨及1~3跖骨组成
特点:侧肌
• 腓骨长肌 • 腓骨短肌
足部的基本结构及名称
足部的基本结构及名称2011-04-11 10:26:36| 分类:推拿按摩基础| 标签:经络养生穴位保健推拿|字号大中小订阅每侧足部有26块骨,分为跗骨、跖骨和趾骨3组(图1——1)。
足部的关节多达数十个。
(一)足部的骨骼1.跗骨位于足的后半部,包括跟骨、距骨、舟骨、第一楔骨、第二楔骨、第三楔骨及骰骨,共7块。
(1)跟骨位于足部的后方下部,是足骨中最大的一块骨,后端向下突出称为跟骨结节。
(2)距骨位于跟骨上方,高出其他的跗骨。
(3)楔骨有3块。
第一换骨位于内侧,第二楔骨位于中间,第三楔骨位于外侧,分别位于舟骨与第—- 第五跖骨之间。
(4)骰骨位于跟骨之前,足外侧缘,其后方突起为骰骨。
(5)舟骨位于距骨与3块楔骨之间,内侧有一向下方的圆形突起,称舟骨粗隆或结节。
2.跖骨位于足的中部,共5块。
由内向外,分别称为第一跖骨、第二跖骨、第三跖骨、第四跖骨、第五跖骨。
每块跖骨又分为底(近足跟的一端)、体及头(近足趾的一端)三部分。
第一跖骨底下方有一跖骨粗隆,第五跖骨底外侧有一乳状突起称为第五跖骨粗隆(位于足外侧中部)。
3.趾骨共14块。
包括:(1)拇趾2块(近节趾骨、远节趾骨)。
(2)第二至第五趾各3节(分别称为近节趾骨、中节趾骨、远节趾骨)。
每块趾骨仍可分为底、体、头3部分。
(二)足部可触及的骨性标志1.足内侧可触及内踝、舟骨粗隆(约内踝前方2.5 cm处)、第一跖骨底部粗隆和第一跖骨小头(图1——2)。
2.足外侧可触及外踝、第五跖骨底部粗隆和第五跖骨小头(图1——3)。
3.足底部可触及足跟下方的跟骨结节、第一至第五跖骨小头及第一至第五跖骨基底膨大部等。
4.足背部可触及第二至第四跖骨基底部。
5.足弓由跗骨和跖骨被韧带、肌肉、筋膜牵拉形成一个凸向背面的弓,称为足弓。
主要的弓是内侧的纵弓,由跟骨、距骨、舟骨、第一楔骨和第一跖骨构成。
人站立时,足部仅以跟骨结节及第一、第五跖骨头三处着地,共同承受全身的重量(图1——4)。
(医学课件)足部的解剖
神经血管疾病
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指因糖尿病引起的足部神经血 管病变,表现为足部感觉异常、疼痛、溃 疡等症状。
VS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慢性血管疾病, 表现为肢体远端缺血、疼痛、溃疡等症状 。
05
足部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X线平片
足部的X线平片是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显示骨骼的结构和形态,发现骨折、脱位等病变。
负重位X线
在足部负重的情况下拍摄X线片,可以更准确地评估骨折愈合和关节功能情况。
CT检查
CT扫描
CT扫描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骨质的细节,对 于足部骨折、骨肿瘤等病变的诊断和治疗 具有重要价值。
3D重建
通过CT扫描的数据,可以进行3D重建,生 成立体图像,更直观地展示足部骨骼的结 构和形态。
MRI检查
02
足部解剖
前足解剖
跖骨
是足部的主要承重骨骼,承受大部分的体 重。
籽骨
位于大脚趾下方,提供额外的支撑和稳定 。
趾骨
包括大脚趾和其他四个较小的脚趾,它们 是脚部抓地和行走时的主要活动关节。
跖趾关节和趾间关节
这些关节允许脚部进行弯曲和伸展运动, 使脚可以适应不同的地面条件。
中足解剖
楔骨
位于跖骨和骰骨之间,提供额外的 支撑和稳定性。
(医学课件)足部的解剖
2023-11-05
目录
• 足部概述 • 足部解剖 • 足部神经与血管 • 足部疾病与病变 • 足部影像学检查 • 足部治疗与护理
01
足部概述
足部结构与功能
足部结构
足部由骨、关节、肌肉和韧带组成,是人体重要的支撑和运 动器官。
足部功能
足部的主要功能是支撑身体、吸收震荡、保护足底血管和神 经以及参与运动。
足弓的名词解释意思
足弓的名词解释意思足弓的名词解释意思是人类足部的解剖结构特征之一。
足弓是由足底凹陷处的桡骨、尺骨、舟骨、乌骨、第一跖骨头以及跖骨组成的一系列骨骼构成的弓状结构。
足弓的形成是人类脚部适应直立行走的结果。
足弓在人体的运动和平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能帮助我们承受地面反作用力并保持身体的稳定性。
不仅如此,足弓还能有效吸收和缓冲来自地面的冲击力,减少对关节和骨骼的损伤风险。
足弓有三个主要的部分:内弓、外弓和横弓。
内弓位于脚的内侧,由跟骨、舟骨、内侧蹼骨和头蹼骨组成。
外弓位于脚的外侧,由跟骨、舟骨、外侧蹼骨和中间蹼骨组成。
横弓连接内弓和外弓,由五根跖骨和跖骨基部组成。
足弓的形状和高度因个体差异而异。
通常,人体足弓分为两种类型:高弓和扁平足。
高弓是指足弓高度较大,脚底凹陷明显;扁平足则是指足弓高度较小,脚底凹陷相对较浅或缺乏凹陷。
这种差异对人体的运动和姿势控制有一定的影响。
高弓和扁平足的形成主要与遗传因素、骨骼结构、肌肉力量和脚底筋膜的张力有关。
长期以来,足弓形态的变化经历了人类进化和环境的影响。
研究表明,扁平足更容易导致一些足部问题,如足痛、踝关节疼痛、膝关节问题等。
为了保持足部健康,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加强和保护足弓。
首先,选择适合自己脚型的鞋子非常重要。
合适的鞋子可以提供足弓所需的支撑和稳定性。
其次,适当的足部锻炼也可以加强足弓肌肉的力量和灵活性。
例如,做一些足底肌肉的运动和拉伸可以有助于保持足弓的健康。
此外,预防和治疗足部问题的方法也应结合个体情况和专业建议。
如有必要,可以咨询足部专家或接受足部理疗治疗。
综上所述,足弓是人类足部的重要解剖结构特征,对我们的姿势、平衡和运动至关重要。
了解足弓的意义和保护足弓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保持足部的健康和功能。
人体足部的基本结构及名称
人体足部的基本结构及名称每侧足部有26块骨,分为跗骨、跖骨和趾骨3组.足部的关节多达数十个。
(一)足部的骨骼1。
跗骨位于足的后半部,包括跟骨、距骨、舟骨、第一楔骨、第二楔骨、第三楔骨及骰骨,共7块。
(1)跟骨位于足部的后方下部,是足骨中最大的一块骨,后端向下突出称为跟骨结节。
(2)距骨位于跟骨上方,高出其他的跗骨.(3)楔骨有3块。
第一换骨位于内侧,第二楔骨位于中间,第三楔骨位于外侧,分别位于舟骨与第-—第五跖骨之间。
(4)骰骨位于跟骨之前,足外侧缘,其后方突起为骰骨。
(5)舟骨位于距骨与3块楔骨之间,内侧有一向下方的圆形突起,称舟骨粗隆或结节。
2。
跖骨位于足的中部,共5块。
由内向外,分别称为第一跖骨、第二跖骨、第三跖骨、第四跖骨、第五跖骨.每块跖骨又分为底(近足跟的一端)、体及头(近足趾的一端)三部分。
第一跖骨底下方有一跖骨粗隆,第五跖骨底外侧有一乳状突起称为第五跖骨粗隆(位于足外侧中部).3。
趾骨共14块.包括:(1)拇趾2块(近节趾骨、远节趾骨)。
(2)第二至第五趾各3节(分别称为近节趾骨、中节趾骨、远节趾骨)。
每块趾骨仍可分为底、体、头3部分.(二)足部可触及的骨性标志1.足内侧可触及内踝、舟骨粗隆(约内踝前方2.5 cm处)、第一跖骨底部粗隆和第一跖骨小头(图1——2)。
2。
足外侧可触及外踝、第五跖骨底部粗隆和第五跖骨小头(图1——3)。
3。
足底部可触及足跟下方的跟骨结节、第一至第五跖骨小头及第一至第五跖骨基底膨大部等。
4。
足背部可触及第二至第四跖骨基底部.5.足弓由跗骨和跖骨被韧带、肌肉、筋膜牵拉形成一个凸向背面的弓,称为足弓.主要的弓是内侧的纵弓,由跟骨、距骨、舟骨、第一楔骨和第一跖骨构成。
人站立时,足部仅以跟骨结节及第一、第五跖骨头三处着地,共同承受全身的重量.(三)足部的关节小腿的胫腓骨下端与距骨构成足部最大的关节-—踝关节,也是足部最后面的关节。
跗骨之间、跗骨与跖骨之间都形成关节.跖骨与趾骨之间形成跖趾关节,趾骨与趾骨之间又形成趾间关节.第二至第五趾,可称为近节趾间关节与远节趾间关节。
跖骨解剖概要
跖骨解剖概要跖骨是人体足部的一种长骨,位于脚掌部分,由跖骨头、跖骨身和跖骨基组成。
它是足底的主要支撑结构之一,也是人体行走、奔跑等活动的重要支撑结构。
一、跖骨的形态特征1. 跖骨头:位于跖骨的前端,呈方形或长方形,与第一掌骨相连。
2. 跖骨身:位于跖骨头和跖骨基之间,为长条状。
3. 跖骨基:位于跖骨的后端,呈扇形或三角形。
二、跖骨的解剖结构1. 跖韧带:由多个小束组成,将足底肌肉与足底各部分连接起来。
2. 前下腓肠肌腱:起源于胫腓筋膜和胫前肌,插入于第五跖间关节处。
3. 橙红色突起:位于第二、三、四跖间关节处,为足底肌肉附着点之一。
4. 跗面动脉:从胫后动脉分支而来,沿着跖骨内侧向前行进。
5. 跖面动脉:从胫后动脉分支而来,沿着跖骨外侧向前行进。
6. 前跖静脉:从足底沿着跖骨内侧向上行进,最终汇入小隐静脉。
7. 跖神经:由胫神经分出,沿着足底向前延伸。
三、跖骨的主要功能1. 支撑体重:足底的主要支撑结构之一,承受人体重量的作用。
2. 运动功能:通过与其他足部骨骼和肌肉的协同作用,完成人体行走、奔跑等活动。
3. 保护作用:为足底提供保护作用,减少外界对足部的冲击和压力。
四、常见病理问题1. 跖骨骨折:由于外力冲击或猛烈运动等原因导致跖骨断裂,常伴有剧烈疼痛和肿胀等症状。
2. 跖骨关节炎:由于长时间过度使用或年龄等因素导致跖骨关节炎,常伴有疼痛、僵硬和关节肿胀等症状。
3. 跖骨前脚弓降低:由于足部肌肉和韧带的损伤或过度使用等原因导致跖骨前脚弓降低,常伴有足底疼痛和步态异常等症状。
总之,跖骨是人体足部的重要结构之一,具有支撑体重、运动功能和保护作用。
了解跖骨的形态特征、解剖结构以及常见的病理问题,对于维护足部健康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