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产业结构研究

合集下载

潍坊市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

潍坊市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

潍坊市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2020年5月为在更高层次上优化全市产业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现代化高品质城市建设,特制定本规划。

规划期为2020年—2025年。

一、发展基础(一)优势条件——经济发展基础良好。

产业门类齐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41个工业大类中,潍坊在37个中有分布,涵盖213种主要产品。

产业链条完整,拥有年营业收入50亿元以上特色产业集群32个,重型发动机、微型麦克风等近30种产品产销量居全球前列,41家企业主导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前三位,是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全省服务业发展先进市。

近年来,全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201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688.5亿元、列全国城市排名第31位,三次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9.1:40.27:50.63。

——动能转换势扬劲足。

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纳入省新旧动能转换“3+1”核心区,形成了新旧动能转换规划体系、指标体系、推进体系、政策体系。

以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为主导的“四新”经济蓬勃发展,“四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4%左右。

建立“6个1”推进体系,新旧动能转换“十大产业”发展成效明显,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化工、文化创意产业营业收入和金融业增加值均居全省前5位。

高端动力、声学光电等5个产业集群入选省首批“雁阵形”产业集群、居全省第2位。

省级重大项目开工数量全省领先,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比重不断提升,“四新”经济投资占比达43.3%。

——创新动力持续增强。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比居全省第4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49%,潍坊高新区列国家级高新区综合竞争力排名第21位,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成立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8个,北大现代农业研究院、北航歌尔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化学所等一批高端院所机构落地建设,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704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数量达400余家,联动融合创新格局加速形成。

2023潍坊产业发展报告

2023潍坊产业发展报告

2023潍坊产业发展报告概述本报告将以2023年潍坊市的产业发展情况为中心,对潍坊市的产业结构、产业特点、产业发展趋势以及相关政策进行分析和总结。

通过对潍坊市产业发展的全面了解,可以为企业和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1. 潍坊市产业结构分析潍坊市的产业结构以制造业为主导,农业和服务业作为主要辅助。

制造业中以汽车制造业、机械制造业和食品制造业为主要支柱。

农业方面,潍坊市以农作物种植和畜牧业为主要产业。

服务业中,旅游业和物流业是潍坊市的重点发展方向。

2. 潍坊市产业特点分析潍坊市有以下产业特点:2.1 制造业的规模大、发展快潍坊市的制造业规模庞大,有众多的大型制造企业。

同时,制造业在潍坊市的发展速度也很快,对整个地区经济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2.2 农业依然占据重要地位尽管制造业的发展状况较好,但潍坊市的农业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

潍坊市的农产品质量优良,品种繁多,对国内外市场都有较大的需求。

2.3 服务业发展潜力巨大潍坊市的服务业发展潜力巨大,尤其是旅游业和物流业。

潍坊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和消费。

物流业的发展也呈现出良好的势头,为制造业和农业提供了良好的物流支持。

3. 2023年潍坊市产业发展趋势2023年,潍坊市的产业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3.1 多元化发展为了应对不确定的经济环境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潍坊市将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力求实现多元化发展。

通过发展新兴产业和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潍坊市将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整个产业链的效益和附加值。

3.2 创新驱动潍坊市将继续加大创新驱动力度,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队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3.3 绿色发展潍坊市将加大环保力度,推动产业绿色化发展。

鼓励企业采用节能、环保技术和设备,创新绿色生产方式。

加强环境治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4. 相关政策支持为促进潍坊市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将提供以下支持措施:4.1 产业扶持政策政府将出台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

潍坊市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与调整优化策略

潍坊市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与调整优化策略
重 4 %以上 。 5
( ) 二 就业 结构与产业 结构不协调 , 农业领 域吸 纳劳动力过 多, 服务 业吸纳劳动力过 少
从 就业结构 的变动趋势 看 , 第一产业 从业人 员 占总的从业 人 员 的比重 总体 呈下 降趋势 ,由 2 0 06 年 3. 75 %下 降到 2 0 年 的 3 . 09 57 %。第二产业从业人 员所 占 比重 总体上呈上升态势 , 2 0 年 的 3 . 由 06 3% 2
2 1 年第 1 期( 01 1 总第 17 ) 7期
山东 纺 织 经 济
潍坊市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与调整优化策略
张延 升
( 中共雄坊市委 党校

山东潍坊
22 0 ) 64 6
要 : 同的经济 增长 速度 和发展 的阶段 水 平要 求特 定的 产业 结构 与之相 适应 。 不 潍坊 市现 有产 业

2 1 , 市农 、 、 、 0 0年 全 林 牧 渔及农 林牧 渔服务业
增加值 比重为 6 .:.:2 :.:., 8 09 2 . 513 种植业 比重偏 3 5 2

潍 坊市产 业结构存在 的问题 在 全市 经济 较快 发展 的 同时 ,也存 在 一些 问
高, 农业服务业 比重偏低 , 高效高值行业偏少 。 我 国农 业 长期 以来靠 的是 自我投 资 、 自我发
作者 简介 : 张延升( 94 , 培训 开发部讲 师, 17 一) 男, 经济 学硕士。
6 7
山东 纺 织 经 济
2 1 年第 1 期( 01 1 总第 17期 ) 7
机、 农业 机械 、 化学原 料 、 橡胶轮 胎等 产业 , 增速 超
过 5 %的行 业主要是风力发 电 、 0 液体乳 、 学试剂 、 化 电力电缆 、 改装汽车 、 发动机等 。虽然在全市建立 了 不少工业 园区 , 也形成 了各 县市区特色产业 聚集化

潍坊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潍坊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农业
01
潍坊市农业基础雄厚,是山东省乃至全国的重要农产品生产加
工基地,涵盖了粮食、蔬菜、水果、畜牧等多个领域。
工业
02
潍坊市工业发达,拥有一批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主要涉
及机械制造、化工、纺织、电子信息等领域。
服务业
03
近年来,潍坊市服务业发展迅速,特别是电子商务、物流、金
融等新兴服务业态发展迅猛。
市场规模与增长趋势
市场规模
潍坊市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升,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增长趋势
根据潍坊市政府发布的经济规划,未来几年潍坊市GDP增速将稳定在6%-7%左右,同时将加快推进新旧动能 转换,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03
潍坊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政策因素
政策扶持
潍坊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行业协会等非官方渠道。
02
潍坊经济发展现状
总体经济情况概述
1 2
潍坊市经济总量
2022年潍坊市GDP达到约7300亿元,位居山 东省前列。
经济增长速度
近年来,潍坊市GDP增速稳定在6%左右,高于 全国平均水平。
潍坊市在山东省的位置
3
潍坊市是山东省重要的工业城市和农产品加工 基地。
产业结构分析
等,为潍坊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政策建议
强化产业转型升级
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传统制造业向中高端领域迈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
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吸引和培养高层次人才,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推进环境保护治理
加强环保意识教育,加大污染治理投入力度,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青烟威潍四城市海洋产业结构的比较研究

青烟威潍四城市海洋产业结构的比较研究

摘 要 通过 建 立 s M 数 学模 型 , 海 洋产 业发 展 总体 水 平 、 洋三 次产业 发展 水 平和 主要 海洋 产业发 展 水 平 3个层 面对 青烟 威潍 四 s 从 海 城 市 2 o —2 0 0 3 0 8年 海 洋产业 产值 的 总量 变化 、 结构偏 离和竞 争 力偏 离状 态进 行 对 比 . 析其 海 洋产 业 结构 差 异 。 明海 洋 产业 结构 差 异 分 说 是 决 定海 洋经 济发展 水 平 高低 的 关键 , 可为 四城 市 的海 洋产业 定位提 供理 论依 据 。 关 键词 青烟 威潍 四城 市 ; 洋产业 结构 ;S 分析 海 SM 中 图 分 类 号 F 2 F 2 . 文 献 标 识 码 A 4 6; 1 13 文 章 编 号 10 — 7 9 2 1 )0 0 6 — 2 0 7 5 3 (0 1 1 — 3 6 0
域产 业 结 构 的优 劣程 度 ; . C 『区域 竞 争 力量 , 映 了区 域 反
总 的竞争 力 的优劣 程度 。 式() 3 两端 同时 除 以∑r( )左 端记 为 , :  ̄t , j0 则
A j + + r ( ) r= 曰 C) l t = j o
东 半岛 蓝色 经济 区建 设 。
∑r0) i0 j
由公式 ( )若 用 r( ) 1, iT 表示 时 期 区域 i i 产业 经 济活 动 水平 , l 2 … , i 12, , , ( 表 示 时期 全 省 i = , , n; , … m)r ) = i
产 业经 济活动 水平 , 有 则

) r t ri lo ( i) t (
农村 经 济学
现 代农 业科技
21 年第 1 01 0期
青烟 威 潍 四城 市 海 洋产 业 结构 的 比较研 究

潍坊研究报告

潍坊研究报告

潍坊研究报告
根据我的了解,潍坊是中国山东省的一个城市,也是山东省的第二大城市。

以下是一份关于潍坊的研究报告概述:
1. 地理位置和人口:
潍坊位于山东半岛的中部,东临渤海,邻近威海和青岛等城市。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潍坊市的人口约为900万人。

2. 经济发展:
潍坊市是中国的石油化工、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和纺织等重要工业基地之一。

该市还被认为是中国最大的农业区域之一,农产品包括小麦、玉米、水稻、苹果等。

在经济发展方面,潍坊市也注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3. 资源和环境:
潍坊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

然而,由于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些环境问题,如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等。

政府正在采取措施来改善环境质量,并推动可持续发展。

4. 文化和旅游:
潍坊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其中著名的景点包括孔庙、文昌阁和潍坊博物馆等。

此外,潍坊还以其传统的手工艺品和民间艺术而闻名,如潍坊剪纸和泥塑等。

总结来说,潍坊市是山东省一个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具有
丰富的资源和潜力。

政府和社会各界正在努力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并且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潍坊的发展前景。

优化产业结构 实现节能降耗

优化产业结构 实现节能降耗

关键词 :单位 G P D 能耗 ;能源利用效率 ;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 1752 F 2 .2WF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6 3 06 (070 — 16 0 17— 9 8 0 )5 0 0— 2 2
节能 降耗是落 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节约型社会 的一项重要 工作。近年来潍坊市在节能降耗方面做 了大 量工作 , 取得 了一定的成 效。 但能源利用率低、 粗放 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 。从 能源 消耗 看 ,与 国内外先进水平相 比,潍坊市能源利用
理 ,经济发展对能 源的依赖度较大 。

是产业结构不合理 。 从近几年的发展趋 势看,
自2 0 年以后 , 00 第一 、三产业的 比例逐年下降 , 第 二产 业 比重 持 续提 高 。从 近 五 年 的投 资结 构 看 , 20 — 20 年 5 0 1 05 年间 , 向第二产业的资金比重均 投 超过 6 %,由 2 0 年 的 6 . %上升到 2 0 年的 0 01 05 05 7 .%。 向第二产业的资金中 , 79 投 绝大部分投 向了工
5 . 33
8 . 67 12 1 8 . 530 8 . 788 8 .
第 三 产业
3. 65
5 . 16 8 . 4O 1 12 6 . 233 0 .
其中: 房地产
1. 6O
2 . 04 3. 71 4 . 3O 7 . 9O
威海
日照
0 9 . 4
用 电最高为 13 千瓦时 / ,最低 为 14 千瓦时 / 55 吨 29 吨 ,相差 1%。就现有生产 能力 ,如上述产 品单 耗 9 达到全 市 目前最好水平 , 节能量可达2 .7 年 0 5 万吨标 准煤。企业 间产 品能耗 差距大 的主要原 因是节能技 术改造 投入不足 ,由于缺乏鼓励节能技术推广的政 策和机 制 ,多数企业融资 困难 ,一些先进的节能技

山东潍坊农场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山东潍坊农场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山东潍坊农场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山东潍坊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域之一。

作为山东省的经济重镇,潍坊农场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潍坊农场的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分析。

一、潍坊农场的现状1. 农业产业结构多元化:潍坊农场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导,种植业包括小麦、玉米、棉花等粮食作物和蔬菜、果树等经济作物;畜牧业以猪、牛、羊等为主。

此外,潍坊还拥有大面积的渔业资源,水产品产业也发展较快。

2. 农业科技创新:潍坊农场注重科技创新,在作物品种选择、种植技术、肥料施用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实践。

农场引进优质种苗和先进设备,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和产品质量。

3. 农产品出口:潍坊农场的农产品不仅满足本地需求,还远销国内外市场。

农产品出口带动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4. 农村经济转型:潍坊农场逐渐从传统的农业生产转向农村产业发展。

多个乡镇建设了农业产业园区,引导农民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农旅融合等产业,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二、潍坊农场未来的发展趋势1. 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未来,潍坊农场将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加强科技研发和创新应用。

通过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2. 农业产业链延伸:潍坊农场将加强农产品的深加工和农业产业链的延伸。

发展农产品的加工业和农业龙头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3. 倡导绿色农业:未来潍坊农场将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倡导绿色农业,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 加大农村产业转型力度:潍坊农场将进一步加大农村产业转型力度,推动农业与农村旅游、乡村文化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农业产业多元化、特色化和可持续发展。

5. 推动农业现代化:未来,潍坊农场将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农机装备和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总之,潍坊农场在多年的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就,农业产业结构多元化,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推进。

潍坊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潍坊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旅游业资源未充分利用
潍坊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开发利用不足, 缺乏特色旅游项目和精品旅游线路。
区域发展不平衡
不同地区的服务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需要加强平衡发展。
04
潍坊经济增长动力分析
投资驱动型经济的表现及问题
表现
潍坊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投资 ,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在过去几年中, 潍坊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包括道 路、桥梁、能源、通讯等,为经济增长提 供了重要支撑。
要点二
经济发展趋势
潍坊市的经济发展趋势向好,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潍坊市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完善的交通网络 ,这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其次,潍坊市注重 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这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 撑;最后,潍坊市积极推进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 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03
《潍坊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2023-10-27
目 录
• 引言 • 潍坊经济发展概况 • 潍坊产业结构分析 • 潍坊经济增长动力分析 • 潍坊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建议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潍坊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是山东省重要的工业、农业和旅游城市。近年来,潍坊 市经济发展迅速,但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因此,对潍坊市经济发展进行全 面深入的调查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问题
全球贸易形势的变化对潍坊的出口导向型 经济产生较大影响。例如,贸易保护主义 的兴起导致出口市场受限。此外,出口导 向型经济还面临汇率波动、国际市场需求 波动等风险。
内需拉动型经济的表现及问题
表现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潍 坊的内需市场逐渐扩大。政府近年来出台了 一系列刺激内需的政策,如提高居民收入、 扩大社保覆盖面、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等 ,为内需拉动型经济提供了支持。

潍坊产业结构分析

潍坊产业结构分析

潍坊位于山东半岛西部,地跨北纬35°41′~37°26′,东经118°0′~120°01′。

南倚沂山,北濒渤海,东连青岛、烟台,西接淄博、东营。

面积15859平方公里。

“世界鹞子都”潍坊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是一座新兴的旅游城市。

辖四区、六市、两县,面积1.59“2 济南3 临沂4 潍坊5 烟台6 济宁7 淄万平方公里,人口863万。

山东省17城市排名1 青岛。

博8威海9 东营10 日照11 泰安12 滨州13 枣庄14 德州15 聊城16 莱芜17 荷泽我市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主体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主体区连接内陆联动区的枢纽,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同时,我市还是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四个城市之一,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重点开发区域。

我市产业体系比较健全,已形成以汽车、机械装备、纺织服装、电子信息、海洋化工、石油化工、新型建材、生物医药、食品加工、造纸包装等十大产业为主体,产业布局合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2010年,全市海洋产业生产总值达到810亿元,同比增长25%,占全市GDP 的26.1%。

以森达美集团、海化集团、弘润石化、潍柴大机等骨干企业为龙头,带动了海洋化工、石油化工、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等现代海洋产业发展。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中心,寿光滨海经济开发区、昌邑滨海经济开发区为两翼的北部沿海地区作为蓝色经济发展的最大空间,加快建设我市滨海经济新区。

寿光滨海经济开发区,加快对现有产业园区的整合提升,统筹沿海空间布局和产业分布,重点发展临港工业园、渤海化工园和侯镇工业园,大力培植海洋精细化工、石油装备、船舶制造和临港工业、新型能源等500亿级产业基地。

昌邑滨海经济开发区,加快发展下营、柳疃、龙池三个园区,重点发展石油炼化、机械制造、医药、纺织服装、新能源等产业。

坊子区,着力抓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重点发展电子元器件、精密线材、光电子三大主导产业,打造千亿级电子元器件研发生产基地。

潍坊调研报告范文

潍坊调研报告范文

潍坊调研报告范文潍坊调研报告一、引言潍坊市位于山东省中北部,是山东半岛北端的枢纽城市。

潍坊因其丰富的农产品、发达的畜牧业和装备制造业而闻名全国。

本次调研报告旨在了解潍坊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为进一步对潍坊市进行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二、调研目的和方法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潍坊市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状况、教育状况和人口结构,通过数据收集和访谈的方式获取信息。

数据来源主要是通过潍坊市统计局的统计数据和其他相关机构的报告,同时也根据实地考察的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三、潍坊市的产业结构潍坊市的主要产业包括农业、装备制造业和畜牧业。

潍坊市的农业以粮食种植为主,农产品种类繁多,其中以小麦、玉米、大豆等为主要作物。

装备制造业是潍坊市的支柱产业之一,主要集中在潍坊市的经济开发区和高新区。

潍坊市的装备制造业以农机制造、汽车零部件、机械制造等为主要方向,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畜牧业是潍坊市的另一个重要产业,潍坊市的畜牧业以养殖猪为主,拥有发达的养殖业链和种猪基地。

四、潍坊市的经济发展状况潍坊市的经济发展状况良好,年均GDP增速保持在8%以上。

潍坊市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农业和制造业的发展,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增长。

潍坊市的农业收入占到总收入的40%左右,制造业收入占到总收入的60%左右。

潍坊市的外贸也非常发达,拥有众多的出口型企业,主要产品有农机、汽车零部件等。

五、潍坊市的教育状况潍坊市的教育发展也得到了较好的重视。

潍坊市拥有多所高等院校和职业学院,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潍坊市的教育资源相对较为丰富,学校的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都得到了一定的保障。

然而,教育发展仍面临一些问题,如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教育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等。

六、潍坊市的人口结构潍坊市的人口结构主要以农民为主体,农民占总人口的60%以上。

潍坊市的农民大多从事农业生产和养殖业,年龄结构较为年轻。

在近年来,潍坊市的人口流入量较大,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和外来务工人员的流入。

潍坊市动力装备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潍坊市动力装备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潍坊市动力装备产业集群发展研究动力装备产业是潍坊市的重要支柱产业,总量占全国同行业比重超过30%。

潍坊动力装备集群基于山东省潍坊市全域,依托潍柴、豪迈、雷沃重工等龙头企业,形成以体量规模大、协同水平高、研发能力强、要素资源丰富的产业集群。

一、集群概况潍坊市动力装备产业集群以装备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开发、检验检测、知识产权为纽带,以智能制造为方向,强化集群内部协作,实现资源共享。

依托潍柴集团、豪迈集团、雷沃重工、天瑞重工等龙头企业,浩信集团、盛瑞传动、康跃科技、富源增压器等骨干企业,带动省内中小企业配套发展,辐射京沪渝川等城市及美英德等国家,在巩固提升传统动力装备(汽柴油内燃机)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先发优势的基础上,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重点发展氢能、电磁能、空气能、风能等新能源动力装备,现已发展成为产业基础雄厚、功能完善、特色鲜明、世界一流的清洁能源动力装备产业集群。

潍坊市动力装备产业集群共有企业315家。

实现工业总产值4135亿元,占全国同行业总体比重35%左右。

主导产品发动机2020年、2021年连续两年产销量突破100万台,国内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同时,战略高端产品持续发力,大缸径发动机实现收入14.1亿元,同比增长49.3%,高端液压件产品实现国内收入5.6亿元,同比增长11.8%;涡轮增压器年销量70万台,国产品牌销量第一;智能磁悬浮鼓风机、空气悬浮离心鼓风机能效指标名列国家工业节能技术装备同类产品首位, 2020年、2021年连续两年列入《国家工业节能技术装备推荐目录》和《“能效之星”产品目录》;高档轮胎模具年销量2.5万套,国际市场份额30%,全球第一;商用车轮毂年销量142万件,国内市场份额21%,国内第一;农业装备对我国小麦机收贡献度达到60%以上,玉米机收贡献度达到30%,耕种收综合贡献度达到40%以上。

二、集群发展成效(一)集群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一是优质企业培育成效显著。

集群内企业形成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配套协作的融通发展新格局。

潍坊.pptx

潍坊.pptx

地理位置
气候特点
潍坊市气候属暖温带季风型半湿润大陆型,四季分明,雨热同期。
历史文化背景
历史文化
潍坊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风筝文化的发祥地 ,也是齐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文化遗产
潍坊拥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潍坊风筝、杨家埠 木版年画等,这些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在潍坊得到了很 好的保护和传承。
经济发展现状
潍坊市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民俗 旅游宣传推广,提高民俗旅游
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潍坊未来发展战略
06
规划
区域协同发展机遇挖掘
深化与周边城市的合作
加强与青岛、烟台等周边城市的交流合作,共同打造山东半岛蓝 色经济区。
拓展与内陆地区的联动
积极与内陆地区开展经贸合作,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和承接。
挖掘海洋经济发展潜力
优势专业突出
各高等院校均有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特色的优势专业 ,如潍坊医学院的临床医学、护理学等专业,潍坊学 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 专业。
科研创新平台搭建和成果转化
科研创新平台完善
潍坊积极搭建各类科研创新平台,包 括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企业技术中心等,为企业和高校提供 优质的科研创新环境。
依托潍坊北部沿海地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培育新的增长点。
产业升级转型路径选择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加大技术改造和创新投入,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 结构优化升级。
新型城镇化推进方向指引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1
潍坊市政府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建立非物质文

潍坊风筝产业发展问题研究及对策分析

潍坊风筝产业发展问题研究及对策分析
. A一l体l的地Ri方g性h民ts间体R育e文se化r节v庆e活d.动袁 每年都有数百名参赛队
员参赛袁涵盖澳大利亚尧美国尧新西兰等 35 个国家和地区袁游客 超过 20 多万人次袁经贸招商效果显著遥
二尧潍坊风筝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渊一冤传统风筝制作技艺的传承遭遇瓶颈 面临庞大的市场需求袁 风筝企业基本采用机械化生产来代 替手工扎制袁 这就导致掌握传统风筝制作技艺的匠人面对市场 化的挑战袁数量在减少袁这对传统风筝制作技艺传承不利遥 渊二冤风筝会发展模式固化 近期潍坊风筝会缺乏创新袁精品活动较少且难以突破袁难以 引起公众的兴趣尧难以激发外资前来投资的热情袁且风筝会举办 时长较短袁政府也未能在法律上给与相关保护遥 作为风筝旅游产 业的主要形式袁 国际风筝会为潍坊市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袁 但开发模式的固化使得风筝会对推动经济发展的后续动力不足遥 渊三冤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乏力 潍坊风筝已有的文化创意产品集中于对风筝元素的浅层次
开发袁可复制性强袁没有城市特色遥 同时风筝艺人创新意识不足袁 他们更多地关注风筝的扎制技术而缺少创新元素袁 同时风筝创 新产业缺少与互联网接轨的意识袁 几乎没有定制化文化创意产 品遥 典型案例就是关于旅游纪念品的问题遥
三尧解决潍坊风筝产业发展瓶颈的相对措施 渊一冤政府部门加大支持 政府部门应当进行科学有效的宏观管理袁从财政支持尧税收 优惠等多个方面为潍坊风筝的发展打开绿色渠道遥在财政方面袁 一方面袁政府可以通过投入资金以促进企业的创新与发展曰另一 方面袁政府可以设置专门的财政奖励机制袁对经营良好的企业和 手艺好尧爱岗敬业的风筝工作人员进行奖励遥 此外袁在税收政策 方面袁可采用降低税率等袁以此来减轻风筝企业的纳税负担袁促
经 <<<行业视角
营版
2019.03

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及对策分析

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及对策分析

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及对策分析山东省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是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拥有着丰富的资源禀赋和优越的区位条件。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山东省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和变化。

本文将从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出发,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1. 工业占比较大山东省是我国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工业产值一直占据着较大比重。

主要以钢铁、化工、机械、建材等行业为主,其中钢铁行业产值居全国前列。

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轻工业也在山东省占有重要地位。

2. 三次产业比重不高相比于工业,山东省的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相对较低。

农业主要以粮食作物和油料作物为主,畜牧业和渔业也有一定规模。

第三产业主要以商贸、金融、旅游等为主。

3. 产业结构布局不均衡山东省的产业结构布局并不均衡,以济南、青岛、烟台为代表的地级市相对较为发达,而部分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二、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1. 产业结构单一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使得山东省整体发展比较依赖传统工业,面临着环保和资源约束等问题。

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容易受到宏观政策和市场波动的影响。

2. 产业融合能力不足山东省的产业融合能力相对不足,缺乏产业协同发展的机制和体系。

产业之间的协同效应不明显,产业链条上下游发展不平衡,影响了整体产业发展的协调性。

三、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分析1. 持续推动产业升级山东省应该持续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升整体产业水平。

3. 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山东省应该优化产业结构布局,通过招商引资,加快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产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促进产业结构的均衡布局,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4. 健全产业政策体系山东省应该健全完善的产业政策体系,加大对新兴产业、战略性产业的支持力度,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

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山东省是中国东部沿海省份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也是中国重要的工农业基地之一、在近年来的发展中,山东省的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下面将对其现状进行详细分析。

1.第一产业:农业仍然是山东省的支柱产业,拥有较大的农业基础和农产品种植面积。

山东省农业主要以粮食种植为主,其中以小麦、玉米、大豆等为主要作物。

此外,山东省还有一定规模的果蔬种植和水产养殖等农业项目。

2.第二产业:制造业在山东省的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山东省的制造业主要包括纺织、机械制造、化工、电子信息等行业。

其中,化工和机械制造业在山东省的产业结构中占据较大比重。

3.第三产业: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山东省的第三产业也迅速壮大。

服务业在GDP中的占比逐渐增加,以金融、商贸、旅游等为主要支撑行业。

山东省作为沿海省份,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尤其是青岛和威海等沿海城市的旅游业蓬勃发展,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

4.新兴产业:山东省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也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如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等。

例如,山东省的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行业已经成为全国的研发和生产中心,为山东省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总体来说,山东省的产业结构呈现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趋势。

农业仍然是基础产业,制造业是经济的支撑力量,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则是未来发展的重点。

山东省通过协调三个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增长和产业优化升级。

未来,山东省还需继续加大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和支持力度,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潍坊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精选五篇)

潍坊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精选五篇)

潍坊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精选五篇)第一篇:潍坊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对策潍坊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对策杜守良【摘要】:推进农业产业化,不动摇家庭经营的基础,可以把市场信息、技术服务、销售渠道、直接有效地带给农民,比较好地解决了小农户和大市场的矛盾,有利于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化程度,是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竞争力的现实途径,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带动力量,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大举措。

本文选择潍坊作为研究的实体。

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了解潍坊农业产业化历程的基础上,分析潍坊市农业产业化的现状,找出了潍坊市农业产业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探讨了潍坊市农业产业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对推行农业产业化较好的诸城、寿光和安丘三市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进行实证分析。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对比分析法、图表法、实证研究法、权重法及层次分析法。

在研究潍坊市农业产业化现状时主要采用了比较分析法和图表法;在研究问题对策时,采用了比较分析法、图表法等;在研究潍坊市农业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时,采用了层次分析法和权重法,将潍坊市农业产业化指标体系分为7大类19项;在研究诸城、寿光、安丘农业产业化时主要采用了实证分析法。

通过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1.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潍坊市农业有了很大发展。

改善了农业的基础条件,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了农业的效益和农民的收入,农业的弱质地位得到一定改善,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带动能力增强;主导产业迅速发展,农业结构日趋合理;市场体系逐步完善,辐射带动能力增强;科技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大,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农业国际化成效显著;农业标准化建设初见成效;农民组织程度得到提高;加快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2.当前潍坊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法律法规不完善;二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影响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三是农业劳动力素质有待提高;四是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还不平衡;五是龙头企业有待进一步壮大;六是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七是政府的服务功能需进一步加强;八是农业的标准化程度有待提高;九是农业科技推广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活力潍坊调研报告

活力潍坊调研报告

活力潍坊调研报告活力潍坊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活力城市的建设成为各地政府的重要目标。

充满活力的城市不仅能够吸引人才,促进产业发展,还能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

为了了解潍坊市的发展情况和活力程度,特对其进行了调研。

二、调研方法和范围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

针对潍坊市的市民、企业和政府等不同群体进行了调研,以全面了解潍坊市的活力状况。

三、调研结果1. 经济活力潍坊市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对潍坊市的经济发展持乐观态度,认为潍坊市的经济活力较高。

尤其是汽车制造、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在潍坊市有较好发展。

2. 人才引进活力城市的建设离不开优秀的人才。

调研结果显示,潍坊市对人才的吸引力较强,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潍坊市的人才政策和发展环境较好。

潍坊市设立了各类人才引进计划,提供了一系列的人才保障政策,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来潍创业和工作。

3. 文化活动活力城市不仅要有经济发展,还要有文化生活丰富。

调研结果显示,潍坊市的文化活动较为丰富多样,大部分受访者对潍坊市的文化活动评价较高。

潍坊市举办了各类文艺演出、展览和活动,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4. 城市环境城市环境是衡量一个城市活力的重要指标。

调研结果显示,潍坊市在城市环境的改善上取得了显著成绩。

潍坊市加大了环保力度,建设了一批新的公园和绿化带,改善了市民的生活环境。

四、存在的问题和建议1. 产业结构问题虽然潍坊市的经济活力较强,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潍坊市的产业结构仍然偏重于传统制造业,缺乏高技术和高端制造业。

建议潍坊市在未来的发展中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产业升级。

2. 市民生活质量问题尽管潍坊市的城市环境得到了改善,但仍有一些市民表示对市政服务不满意,生活质量有待提高。

建议潍坊市进一步完善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市政服务质量,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及对策分析

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及对策分析

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及对策分析山东省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其传统产业以农业和轻工业为主,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山东省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

不过,产业结构调整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通过深入分析和制定有效对策来推动。

本文将从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和趋势入手,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和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和产业技术的进步,山东省的产业结构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以工业为例,传统的煤炭、钢铁等传统工业产业正在加速向高端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转型。

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也由粗放型向现代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在这一趋势下,山东省的产业结构明显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工业结构逐渐优化,向高端制造业、新兴产业转型;二是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向科技、智能化方向发展;三是服务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比重逐渐增大,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尽管山东省的产业结构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工业结构调整的进程相对较慢,传统产业仍占据着较大比重,新兴产业发展不够充分,创新能力不足。

农业现代化建设仍面临诸多困难,技术装备落后、农业规模经营不足、农产品品质无法保障等问题亟待解决。

服务业发展不平衡,高端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速度较慢,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的配套协调能力有待提高。

以上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的质量和速度,制约了其经济发展的潜力和空间。

为了有效推动山东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对策措施: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引导基金等多种方式,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更新、设备升级,提高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建立产业基金,吸引更多的创新型企业和项目投入,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

2.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政府可以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引导农民科学种植,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潍坊市产业结构研究产业结构是指劳动力、资金、生产资料在不同产业部门的配置比例和相互关系, 包括三次产业间的比例关系,以及农业、工业等国民经济各行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 这一决策,是针对产业结构不合理所做出的重大调整。

对全国而言,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核心内容,也是增强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潍坊市而言,也是创新优势,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所在。

本文根据我市产业结构历史演变及现状,结合当前产业发展的态势,从多方面进行探讨,对我市的产业结构进行了简要分析。

一、对产业结构研究的基本理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H.钱纳里等人根据世界各国的统计数据建立了投入产出多国模型,模拟了结构转变同收入水平的关系。

多国模型的标准模式表明,结构转变与收入水平之间存在一些规律性联系,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地区生产总值中工业所占份额上升,农业所占份额下降,而就业结构中,农业所占份额下降,工业所占份额变动缓慢,大部分从农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为第三产业吸收(见表1)。

现代经济增长的本质特征是产业结构的全面调整,这表现为三次产业在经济发展过程所处地位的变化。

综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三次产业结构有由“一、二、三”向“三、二、一”转变的趋势。

这种趋势主要反映在劳动力结构、产业结构及产业内各行业结构等方面。

当然,由于受到地域、时期等因素的影响,作为一个地区来说,上述理论不一定完全适用,但大体的发展趋势应当是一致的。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产业结构演变状况(一)我市产业结构的发展轨迹建国以来,我市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呈现出由低级到高级、由严重失衡到基本合理的发展轨道。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变更是贯穿始终的关键所在。

纵观从1978年到2006年二十多年间我市的产业结构发展情况,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为1978-1984年。

这一阶段,正值改革开放之初,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劳动效率,有力的推动了第一产业的发展。

1978-1984年,第一产业增加值从10.38亿元增加到26. 83亿元,年均增长10.8%;随着计划经济的逐步转型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对吃穿用等生活消费品的需求也快速增长,从而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这一阶段,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7%,比GDP高8.7个百分点。

因此, 第一、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二产业比重下降是第一阶段产业结构变动的特点(见表2)。

2、第二阶段为1985-2002年。

从1985年开始,我国改革开放的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因此这一阶段我市产业结构变动的特点是:第二、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

1985-2002年,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和%,而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仅增长%;第二、三产业比重则分别由33.3%、19.5%上升到47.9%和34.5%,第一产业比重由47.3%下降到17.6%(见表3)。

表3 1985年-2002年潍坊市三次产业比重表单位:%3、第三阶段为2003-2006年。

2003年,我市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全面振兴工业经济,工业生产增速明显加快,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因此,第二产业比重快速上升,第一、三产业比重不断下降是这一阶段的特点(见表4)。

表4 2003年-2006年潍坊市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表单位:%(二)我市产业结构变动的主要特点首先,非农化趋势明显。

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由于受城市化发展和土地资源的限制,以及农业生产自身的特点所制约,其发展规模和速度,远远不及第二、第三产业,因而其比重逐年降低。

改革开放之初,我市还是一个较为落后的农业大市,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到2006年,第一产业比重已经下降到12.3%。

其次,不断优化和升级是我市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趋势。

我市产业结构先后经历了“一、三、二”和“二、三、一”模式,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第三,各个产业内部的发展变化也相当明显。

农业生产打破“以粮为纲”的单一格局,按照工农贸综合发展的方向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农业生产朝着集约化经营和外向型方向发展。

2006年畜牧业和渔业总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9.7%,比1978年提高了22.5个百分点;农业总产值比重则由1978年的80%下降到2006年的56.5%。

工业内部不断向着新型化的方向转化。

重工业发展步伐加快。

2006年轻、重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44.9%和55.1%,重工业比重比1978年提高了14.1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产业也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另一亮点。

2006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22.1%,比2002年提高了15.7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产业中,交通运输邮电业和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增加值比重由1978年的84.8%下降到2006年的45.3%。

(三)三次产业结构与标准模式的偏差采用钱纳里等人创建的多国模型标准模式,对比我市产业结构的偏差状况(见表5),分析我市的产业结构问题。

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均收入、地区生产总值结构、就业结构。

2006年,潍坊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9677元(按照当年汇率折算为2520美元)。

表5:人均收入2000美元左右时的产业结构1、GDP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

2006年,潍坊市的GDP中,第二产业所占份额为58.2%,明显高于3钱纳里标准所提供的比例。

服务业在GDP中的份额为29.5%,比钱纳里标准明显偏低。

2、就业结构中农业所占比重过高,服务业比重偏低。

2006年,我市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的比例高达37.5%,显然高于钱纳里标准。

第二产业的就业比例与标准一致。

第三产业的就业比例为29.3%,与标准相比明显偏低。

(四)三次产业结构的横向比较表6:全国、全省及各地市2006年的三次产业比重单位:%从表6中可以看出,2006年潍坊市第一产业比重为12.3%,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在17个地市中排在第7位,远远高于济南、青岛、淄博和烟台。

第二产业比重为58.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全省平均水平基本一致,在17个地市中排在第9位,高于济南、青岛。

第三产业比重为29.5%,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在17个地市中排在第12位,大大低于济南、青岛、淄博和烟台。

三、影响三次产业结构演进的因素需求结构决定生产结构,生产结构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产业结构,需求结构的状况及其变化,必然决定和影响产业结构的现状和变动。

需求结构主要有消费结构、投资结构、消费与投资的比例结构等方面。

(一)消费结构。

买方市场下,消费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将促使生产结构和供给结构发生相应变化,从而导致产业结构的相应变化。

首先,消费结构断层影响产业结构升级。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市居民收入开始呈“金字塔”形状。

2006年,我市城区居民高低收入居民家庭之间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高达24650元,最富有的10%高收入家庭与最贫穷的10%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5.8:1。

在城区居民中,有近70%的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不到11846元的平均水平。

贫富差距的扩大以及中产阶层的数量太少,从而导致了消费断层的产生。

中低收入群体比重大,消费能力不足,这给产业结构的逐步升级与产品结构的有序替代造成了困难,导致产业结构失衡。

其次,消费结构不合理阻碍产业结构升级。

我市消费结构不尽合理,突出表现在服务性消费支出比重低,热点消费不够突出。

2006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2120元,仅占人均消费总支出的24%。

最后,消费结构层次不高影响产业结构升级进程。

消费层次影响着产业结构调整的规模和进程,决定着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向和力度。

钱纳里模型提出人均GDP1000美元时,居民消费率应为61%,而目前我市人均GDP已达2520美元,居民消费率仅为40%,同时居民储蓄率却居高不下。

2006年末,我市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达913亿元,比1990年年均增长19.6%,明显高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6%、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1%的速度,也高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年均增长13.4%、农民人均生活消费年均增长12.6%的速度。

储蓄率较高、消费率偏低严重制约了我市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扩大和消费结构的升级。

(二)投资结构。

投资结构不仅对当期经济发展带来深刻影响,而且还影响到未来年度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因此,投资结构是否合理,是否符合某地的产业发展政策,对经济增长起到重要作用。

从改革开放以来的情况看,投资结构的调整与产业结构的变动密切相关(见表7)。

表7 1978年以来主要年份潍坊市投资比重表单位:%从表7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的投资结构变动与产业结构变动虽不完全一致,但基本吻合,这是由于投资有滞后性等原因造成的。

历年来潍坊的投资重点是第二产业,多数年份投资比重在60%以上,2005年更是高达77.9%,远高于第二产业的产值结构,说明我市第二产业企业属资金密集型,用高投入获得高产出。

对第三产业的投资居第二位,但与第二产业比,比重较低,有些年份不及第二产业的三分之一。

从2002年开始,第二产业投资比重直线上升,第三产业投资比重迅速下降,第一产业则在3%以下徘徊。

尽管投资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唯一因素,但却是重要因素,它与最终消费形成拉动经济增长的两根引擎。

二十多年来持续对第二产业的高投资,为二产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它是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的一只有力的手。

(三)消费和投资比例结构。

我市的固定资产投资率逐步上升,而最终消费率不断下降,导致我市目前的最终需求结构严重失衡。

按照当年价格计算,2006年我市最终消费率为40.1%,资本形成率为46.7%(见表8),其中固定资本形成率为32.1%。

根据世界银行《2 002年发展报告》,2000年低收入国家投资率、消费率分别为21%和79%,中等收入国家分别为25%和75%,高收入国家分别为22%和78%,世界平均消费率约77%,固定资本形成率为23%。

我市的消费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低36.9个百分点。

从国际比较看,目前我市的积累与消费比例已经严重失衡。

在此背景下,我市的就业压力必然会继续上升,从而导致需求结构发生畸变,最后影响到产业结构的变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