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美学原理》的一点感受

合集下载

美学原理读后感

美学原理读后感

美学原理读后感《美学原理》一书是一部关于美学理论的经典著作,它通过对美学的深入探讨和系统性的阐述,帮助读者理解和认识美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美学对于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的重要性。

美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我们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和理解方式。

它帮助我们发现和品味美的本质,同时也使我们更加灵敏和细致地观察和感受美的存在。

书中详细讨论了美的概念、美的原则和美的创造过程,其中最引起我的注意是对美的定义和主观性的探讨。

美的定义本身并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答案,每个人对美的感受和理解都会有所不同。

这使得美学成为一个丰富多彩、兼容并蓄的学科,给予了我们更多的自由和创造空间。

然而,美学的主观性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不同人的审美观点和标准可能相差甚远,这就需要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尊重不同的美。

而这正是美学的魅力所在,它帮助我们摆脱狭隘的观念束缚,拓宽我们对美的认知和欣赏的范围。

此外,在书中还提到了艺术与美学的关系。

艺术作为美的表达形式,是美学最为直观的体现。

阅读本书,我对于艺术与美学之间的关联有了更深的理解。

艺术作品通过独特的方式传递情感、思想和意义,而美学则为我们解读和感知艺术作品提供了一种框架和方法。

美学与艺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构建了一个更加丰富和多元的文化世界。

总之,阅读《美学原理》这本书给我的收获很大。

通过深入的探讨和思考,我不仅对于美学的概念和原理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而且也进一步认识到美学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艺术欣赏的重要性。

这本书不仅是一本理论的积累,更是一本启发思考和提升审美能力的指南。

我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更加敏锐地发现和体验美,并将这种美通过艺术的方式与他人分享。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美学原理》读书笔记(精品5篇)你是不是也在找《美学原理》读书笔记的资料,那就对了,作者精心整理这篇《美学原理》读书笔记文章,应该可以解答你的疑惑,更多《美学原理》读书笔记相关的资料,可以右上角搜索。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篇1在漫漫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总是在寻找、在探索,试图解开生活中那些美学的奥秘。

在这过程中,我们往往需要一盏明灯,引导我们走向正确的方向。

这本书《美学原理》正是这样一盏明灯,它为我们揭示了美学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概念,让我们对美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本书的作者是张法教授,他拥有深厚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书中,张法教授从多个角度对美学进行了阐述,包括美学的基本概念、审美心理、艺术创作等。

他以清晰、简洁的文字,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这些概念,使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美学的魅力。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美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意识到,美学并非遥不可及的学科,它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中。

比如,在我们的言谈举止中,语言的美学、节奏的美学、情感的美学都需要我们去探索、去感知。

这使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中的艺术家,需要用心去感受、去创造美。

同时,书中的一些实例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比如,作者提到了唐代诗歌的鼎盛,那是中国美学的高峰。

这些诗歌充满了诗情画意,既有豪放派的磅礴大气,又有婉约派的柔美细腻。

这些例子使我认识到,美学并不只存在于遥远的古代,它就在我们身边,存在于我们的时代。

然而,《美学原理》这本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书中的一些理论阐述可能对于初学者来说过于复杂。

对此,作者可以在写作过程中尽量简化语言,以便让读者更好地理解。

此外,书中还可以增加一些实际操作建议,帮助读者更好地将美学原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总的来说,《美学原理》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

它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美学的基础知识,让我们对美学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美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更加明白了美学的实践价值。

美学原理读后感

美学原理读后感

美学原理读后感美学原理是一部关于艺术和美的哲学理论著作,作者是德国哲学家康德。

这部著作深刻地探讨了美的本质、艺术的特点以及审美体验的内涵,对于我们理解美学的本质和意义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在读完这部著作后,我对美的理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艺术和审美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美学原理中,康德首先对美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美不仅仅是一种感官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美是一种普遍的概念,是一种普遍的价值。

美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景色和事物中,也存在于人类创造的艺术作品中。

康德认为美是一种无私的情感,是对于普遍价值的感受和认同。

这种对普遍价值的感受和认同,使美成为一种超越个人情感和偏好的普遍性的美。

此外,美学原理中还对艺术的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康德认为艺术是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通过形式和内容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

艺术作品不仅仅是一种感官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艺术作品是一种思想和情感的表达。

艺术家通过对形式和内容的处理,表达出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和情感的体验,从而使作品具有了普遍的意义和价值。

另外,美学原理中还对审美体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康德认为审美体验是一种纯粹的感受,是一种超越个人情感和偏好的普遍性的美的感受。

在审美体验中,人们不仅仅是对作品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感知和认知,更重要的是人们是对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进行感受和认同。

这种对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的感受和认同,使人们在审美体验中产生了一种超越个人情感和偏好的普遍性的美的感受。

通过对美学原理的阅读,我对美的本质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美不仅仅是一种感官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美是一种普遍的价值。

美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景色和事物中,也存在于人类创造的艺术作品中。

美是一种无私的情感,是对于普遍价值的感受和认同。

这种对普遍价值的感受和认同,使美成为一种超越个人情感和偏好的普遍性的美。

此外,通过对美学原理的阅读,我对艺术和审美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艺术是一种通过形式和内容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

美学学习心得体会(精选5篇)

美学学习心得体会(精选5篇)

美学学习心得体会(精选5篇)美学学习心得体会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马上将其记录下来,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

怎样写好心得体会呢?下面是整理的美学学习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美学学习心得体会1学习了《美学概论》,我了解了什么是美学,审美活动的发生和发展,美感经验,美感经验的形态,审美活动的本质,作为显现的符号形式,艺术活动等七个主要问题。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不仅掌握了最一般的美学理论知识,还掌握了相关的美学史上的重要理论成果,包括最新的理论成果和本学科的发展趋势。

美学的研究对象包含以下几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从客观方面研究审美对象,阐明美的本质和根源,研究美丑的矛盾发展,美的各种存在形态以及崇高、滑稽、悲剧、喜剧等的本质特征和相互联系。

从主观方面研究作为审美对象的反映的审美意识,阐明它的本质、反映形式的特征及其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研究作为审美意识的物质形态化了的集中表现的艺术,阐明艺术的本质、内容与形式、种类,以及艺术创造活动的规律性和作为这种创造成品的反映、评价的艺术欣赏、艺术批评等问题。

美作为人类可以反映到的事物的一种属性,本质上是一种关系属性,是一种非物质性的客观存在。

这种存在,与人类意念正方向指向有关。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美是一种关系属性是唯一切合实际的解释。

美的现象是很复杂的。

我认为,没有人也就没有美。

在没有人类之前也就没有美的现象,一种物理现象不与人关系不可能具有任何审美意义,这是其一。

其二,美的现象不会出现在其它非人类活动领域,一只蝴蝶虽在花丛中嬉戏,但它绝不会感受到花的美。

同样,蜜蜂巢穴绝不会使用“美的尺度”来建造。

其三,说“美”这个词,意味着它是人与对象之间所形成的独特的“关系”,除了这个关系外,美不可能出现在别的任何地方。

可能有人会说,在没有人类之前,璀璨的星空不是照样在天穹上闪耀吗?不是仍有无数的鲜花在盛开吗?黄山、石林不是照样存在吗?我们说,这些只是物理现象或事实,如果不与人关系,美或不美,都是不得而知的。

美学原理读后感

美学原理读后感

美学原理读后感《美学原理》这本书让我对美学的认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体会。

书籍通过对美学的基本原理的阐述,让我明白了美学的内涵和外延,并对美学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首先,这本书以清晰的条理结构和简明扼要的语言,系统地介绍了美学的发展历程和各个学派的观点。

从对古希腊美学的概述到对现代美学的综合分析,书籍将美学的发展脉络清楚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让我对美学的历史沿革和理论方向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其次,书籍对美学的定义和主要概念进行了深入剖析。

美学被定义为研究和评价艺术和审美经验的学科,而审美经验则是通过艺术品和其他感官刺激所产生的美感和愉悦。

通过对美感、艺术品、审美标准等核心概念的阐释,书籍将美学的研究范畴和研究对象明确地进行了界定。

这使人们对于什么是美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也引导人们更加客观和理性地进行美学的研究和评价。

此外,书籍还探讨了艺术创作和欣赏的规律和方法。

创作是指通过个人的想象和表达来塑造艺术形式和表现内容,而欣赏则是指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感知和理解来获得美感的体验。

书籍从艺术创作的激发和艺术欣赏的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阐述,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艺术创作和欣赏的原则和方法。

这些原则对于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艺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最后,书籍还对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美学与伦理学、认知科学、心理学等学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通过对这些学科的交叉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美学的内涵和意义。

书籍对这些学科的关系进行了简要介绍,并指出了美学对于这些学科的启示和影响。

通过阅读《美学原理》,我对美学的认识和理解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美学原理的学习使我对于美学的基本概念和核心理论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使我能够更加深入地分析和解读艺术作品,并从中获得更加深刻的美感体验。

此外,书籍还让我认识到美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相互影响,使我对美学的研究充满了兴趣和激情。

不仅如此,《美学原理》这本书还给了我一种对美的追求和欣赏的新视角,让我明白了美的重要性和珍贵性。

蔡元培美学原理的读后感

蔡元培美学原理的读后感

蔡元培美学原理的读后感After reading Cai Yuanpei's aesthetic principles, I was deeply inspired by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his thoughts on beauty. His emphasis on the unity of truth, goodness, and beauty resonated with me on a personal level, as I believe that beauty is indeed intertwined with moral and intellectual excellence. Reading his work also made me reflect on the role of aesthetics in society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cultivating a refined sense of beauty in individuals.阅读蔡元培的美学原理后,我对他对美的思想深感启发。

他强调了真、善、美的统一,这让我在个人层面上产生共鸣,因为我相信美确实与道德和智慧卓越息息相关。

阅读他的著作也让我思考美学在社会中的作用,以及在个体中培养精致的美感的意义。

One of the key insights I gained from Cai's work is the idea that beauty should be pursued for its own sake, rather than as a means to an end. This perspective challenges the prevailing utilitarian view of beauty and encourages individuals to appreciate and engage with beauty for its intrinsic value. It reminds me to seek out beauty in all its forms, whether in art, nature, or human relationships, and tocultivate a deep appreciation for the richness of aesthetic experiences.我从蔡先生的著作中获得的一个关键见解是,美应该是为了自身而追求,而不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

《美学原理》学习心得体会

《美学原理》学习心得体会

《美学原理》学习心得体会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好好地写一份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

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美学原理》学习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这句话几乎所有的人都说过,我也常说,但也就是一说,从来没有深究过为什么人皆有爱美之心。

虽然自学过程很艰辛,但是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自己还是能学到点东西的。

就拿《美学原理》来讲,通过学习,首先,我了解了中西方的美学史,了解了中西方的一些著名的美学家及他们的一些美学理论。

在之前,我认为美就是美,美的东西让人一眼就能看出美。

学了美学原理之后,我才知道就“美的本质”(即“产生美的原因”)这个问题就有很多美学家的许多不同的理论。

比如毕达哥拉斯认为“‘事物由于数而显得美’,美就来自于数的秩序”、“秩序和比例是美的`和有用的,而无序和缺乏比例是丑的和无用的”。

在他那里,美就在于客观事物的均衡、对称、和谐、多样统一以及黄金分割等形式。

而狄德罗则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求美,他认为“美不是孤立的,美不美并不完全取决于事物本身,而要看它与人及其周围其他的事物发生一定的关系,然后才能说是美的或是丑的。

”而车尔尼雪夫斯基则主张“美在生活”说,他认为美来源于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

当然还有其他美学家的不同观点,在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

总之,在学习这本书之前,所有的这些对我而言都是陌生的。

通过学习我还了解了“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美学学科直到1750年才诞生。

但是,就美学所研究的基本问题的源头而言,则十分古老久远。

”早在原始人类那里就已萌发了对美的追求。

其中“美育”一章,我认为尤为重要,它阐述了美育对人的重要性。

“美育,就是当我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析和判断等审美活动时,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会受到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提高,受到了教育,而且在人的气质、精神面貌上,也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

美学原理的心得

美学原理的心得

对美学原理的心得过去,我从来没有接触过像美学这样的学科,所以我对美的特点只停留在我自己的认识中,在我看来,美就是一种让人愉悦,让人产生怜悯的,或是表现出善良的东西。

但是自从学校为我们开设了《美学原理》的课程后,我对美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什么是美?美具有什么特点?美具有感官世界的强形式,即是好看美丽的东西,例如花。

美也具有伦理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弱形式,例如善行。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如果一个人他是善良的,热心助人,乐于奉献的,那么他就是美的。

但是在老师的讲解下,我才知道,称之为美的东西不仅有内容,还必须具有外在形式,也就是说一个人长得极丑,但是总是在助人,我们只能说他善,而不能说是美!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始于1750年BAUMGARTEN的《美学》。

根据当时LEIBNITZ及WOLFF等人的观点,人们对理性思维非常注重,因而非常轻视感性认识。

BAUMGAPTEN认为感性认识的作用不应该被忽视,因为理性认识达到完善是概念,命题相互联系的内在一致,而感性认识达到的完善是形象的明晰,生动,丰满并与主题一致。

所以创建了这样一门学科《美学》。

我觉得《美学原理》这本书教会我们的是如何去欣赏艺术美,社会美,自然美等!我觉得这点是非常有用的,因为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总是存在着这些美,当我们懂得去欣赏这些美时,我们就会产生美感,而美感是一种能让人心情愉悦的东西,能让人觉得生活充满了美好与希望,这样人也就会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大自然赋予了我们很多自然景物,在这里自然分为了两种:一种是经过劳动改造的自然景物,而所谓的改造其实是改造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把自然从异己的与人类生活对立的关系,改变成为一种为我的,可亲的关系。

这是改造自然的首要任务,也是自然事物能成为美的对象的可靠基础。

其实也容易理解的,如果在你家门前是一片杂草,把你家门都给挡住了,出入不方便,你就会生气,厌烦,当你知道其实我们可以通过改造来改变这种厌恶的关系时,我们就会把它利用起来,改造起来,让它成为我们的庭前花园,这时美丽的花花草草呈现在我们眼前,我们对它就只有爱怜,喜欢,愉悦。

关于美学原理的一些感想

关于美学原理的一些感想

关于美学原理的一些感想第一篇:关于美学原理的一些感想关于美学原理的一些感悟上了这么多次美学原理选修课,从未缺席过一次的我,在认真学习、研究并思考过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悲剧,喜剧,美感等之后,的确有了自己的一些小小感受和心得。

此刻的我明白,我只是万千世界中的一个小个体,整个人类的认知都是有限的,更何况我个人了,但就算是我这样的一个个体,也有着自己对美的认识。

现在我可能还是个尚未成熟的果实,对世界的认知微乎其微,但就像书上所说那样:凡具有对美的审美意识的人,都能对“什么是美的”、“什么是美”作出判断。

对我这个个体而言,美是不断成长,成熟的思维!通过它,我对世界,对美的认识不断地在改变。

也就是说,对我而言,美是种意识,因为有了意识,我才能感受到美的存在!在广阔的大地上,美指的是生命,气息;对我这个个体而言,美是不断成长,成熟的思维!但对它,我也有质疑,或许有一天当我变得成熟时,我就可以用更成熟的思维看代美、认识美,并对它做出更完善的解释。

毕竟人和事物都在不断发展着,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地变更着。

在学以前,我一直片面狭隘地阐释心中所谓的“美”。

直到现在我才明白,原来美不是个单独的概念,它是多方面存在的,所以我们要从多方面去了解它,要是只局限于一点,那是找不到美的!我们要用自己不断成熟的思维意识来看代美,看代这个世界!因为这个广阔的大地是美的,美也是人的意识,所以我们也是美的。

美是人的主观意识,却离不开客观事物,因为有了万千事物的存在所以美,对人来说,有了意识才会发现美,所以美是意识,更是一种客观存在。

美学,让我游刃有余地穿梭在感性与理性交叉的世界里;让我更加清醒地认知整个世界与周围其他个体;让我在平凡无奇的生活里看见了更多的温暖和感动……美学,真的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不是几堂课就能听的透彻、完全学完的课程。

她真的需要大家用课余很多时间去不断了解和学习,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人生……第二篇:美学原理美学原理1、美学名称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

美学原理学习感想

美学原理学习感想

美学原理学习感想作为一名艺术设计学生,我一直对艺术原理充满了好奇心,尤其是在美学原理方面。

在上学期的学习中,我接触到了诸如比例原理、线性原理、色彩规律等方面的美学原理,并在课堂上运用这些知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所以,每当我重新回顾这些知识的时候,我都会产生一种学习的兴奋,因为这是一个持续发现的过程,就像在开拓自己的视野一样。

首先,美学原理是指一系列从基础上到复杂的规律,他们建立在较宏观的艺术结构上,例如审美观点和表达手法,并且可以指导创作者构建艺术作品。

从比例原理来看,人们都有一种潜在的视觉比例,例如“金矿比例”,是一个古老的比例,其中古建筑物中的比例都会被按照这个比例来构建。

同样,画家也可以把他们的作品按照金字塔或其他比例来创造出更精美的作品。

其次,线性原理是指作品中所用到的线条,它们可以把整个作品分解为几个部分,并且每个部分之间有一种有机的联系。

因此,作品能够更有条理,也更容易传播出艺术家的思想。

另外,线性原理也可以把作品的中心点和重心点放置在同一个位置,使作品更具有美感。

最后,在学习色彩规律方面,我发现有三种色彩的空间构建方式:热色空间、冷色空间和中性色空间。

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色彩的浓度,色彩的深浅,以及色彩的选择。

色彩不仅可以改变作品的外观,还可以提高作品的表现力,使作品具有几何感和透视感。

至此,我对美学原理的学习让我感到既充满快乐又有所收获。

以上对于美学原理的介绍只是一个开始,在掌握了基本的原理之后,我也应该尽快探索更多的美学原理,以便将它们应用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

通过不断学习和发现,我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

未来,我也会继续努力去学习和学习美学原理,让自己的艺术作品越加精彩纷呈。

美学原理电影观后感

美学原理电影观后感

美学原理电影观后感我最近观看了一部名为《美学原理》的电影,这部电影为我带来了很多有趣的思考。

电影通过讲述一个小学教师教授美学课程的故事,探讨了关于美学的一系列问题。

首先,电影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电影中,教师并不传授学生们像数学或科学那样的实用知识,而是鼓励他们观察和欣赏美的事物。

通过带领学生们参观画廊、听音乐会和观看电影,教师们让他们感受到了艺术之美。

其次,电影强调了个人的审美情趣是受到环境和社会因素影响的。

在电影中,学生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和文化背景,他们对美的理解也各不相同。

通过讨论和交流,学生们开始学会尊重和欣赏不同的审美观点。

这让我意识到,每个人对美的认知都是主观的,没有绝对的对与错。

最后,电影也提醒了我们,美学不仅仅是欣赏艺术作品,还包括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之美。

电影中有一幕,教师带领学生们去公园观察季节的变化。

他们一起欣赏着满树的樱花和鸟儿的歌声。

这些平凡的景象也能带给我们美的感受。

我们应该学会在生活中发现和欣赏这些细微的美好。

通过观看这部电影,我对美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美学不仅帮助我们欣赏艺术作品,还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己。

它培养了我们的情感、思考和判断能力。

美学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它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和有意义。

总之,电影《美学原理》给了我很多关于美学的思考。

它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欣赏美的存在,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

更重要的是,它告诉我们,美学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我相信,在电影的启发下,我将会更加注重细节、关注美的存在,并将美学的原理融入到我的生活中。

美学原理学习感悟

美学原理学习感悟

代码之美,美不胜收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世界万物只是因为有人的存在,有人的见证,有人的唤醒,才显示为一个同一的风景,因为有了人,“这颗灭绝了几千年的星,这一弯新月和一条阴沉的河流得以在一个统一的风景中显示出来”。

在学习美学原理之前,对于柳宗元和萨特的这种观点我一直认为是古人的唯心主义结果并不认同。

然而在了解了美的创造性、差异性和历史性之后才领悟了前人的观点,并对古人的智慧肃然起敬。

对于美的创造性、差异性、历史性的特点其实在生活中也曾有过零星的领悟但是作为一介凡人还是在学习了美学原理之后才将这零星的感悟理顺链接起来,成为完整的观点。

我所学专业是测绘工程,虽然是土建院专业但是却有很多的地方需要编程,在学习编程的过程中欣赏了不少美的代码。

本文要说的便是代码之美。

同一组代码,对于不懂编程的人来说这只是一篇字母和数字组合并无所谓美感,更不必说厌恶编程的人看到它的心情了,这便是代码之美的差异性了。

除此之外,每一个对象,每一个模块都有其适用和不适用的范围,这也是差异性的体现。

计算机科学发展至今也不过百余年的历史,对于更早的古人,或者出现了更高等级的计算语言的未来的人,也不能体会隐藏在代码字里行间的美,此为代码之美的历史性。

编程,或者更严格的叫程序设计,其本质就是用高度逻辑化的方法去描述一个模型,并以这个模型为基础来解决具体的问题。

在编程中所面临的一切问题,将其抽象升华之后最终都可以总结成两部分,即这个模型包含了多少个元结构,以及是以何种方式来组织这些元结构。

而在编译器里输入的字符本质上也是计算机内部一个个代表零或一的电位,而程序猿们却能在此之中体会到美的体验,这就是编程之美的创造性。

一组美的代码,体现为简洁清晰,用最短的语句解决所有的问题,面对各种各样的环境都能顺利运行,达到既定的目的。

迭代、回掉、循环,健壮高效的代码中饱含着程序员的智慧,每一个对象的建立都有着巧妙而独特的决策与构思,最快的运行速度,最少的资源占用,这些都体现了一个程序猿的匠人精神。

读《美学原理》有感

读《美学原理》有感

读《美学原理》有感最近几天,休假,那里都没去,一口气学完学习强国中的高校教材《美学原理》。

美无处不在,看到这一点,并追求美,欣赏美,为美而生活,享受美的生活,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尤其重要。

学完之后,其中一个名词,印象颇为深刻。

这个名词就是“审美贫困”。

活了四五十岁,还第一次被“审美贫困”这个名词所震撼,确实有点汗颜。

但终归是知道了这个名词,终归是体会到了“审美贫困”对我们每个人,对我们社会的巨大影响。

个人认为,就个人来说,有两种人容易陷入审美贫困而不自知。

一种是对生活没有任何兴趣或趣味的人,或者是没有任何爱好的人,还总是用看淡一切来开脱自己。

是的,生活需要看淡点,心态也需要平和点,但生活还是需要有点情趣,需要有点滋味和颜色,不能生活在灰蒙蒙的环境里,更不能浪费生命。

这是第一种容易审美贫困的人,我们四五十岁了,尤其需要明白这一点,要热爱生活,要做点有意义的事。

第二种,那就是唯美过头的人。

这里不乏一些大家,包括美学大师王国维,他用自尽来诠释了生命的崇高,很美,真的很美,我打心眼里佩服和崇敬。

但是,在我看来,这种用生命诠释的崇高的美,实际上也是一种审美贫困。

我们可以追求唯美,我们也可以追求崇高,但我觉得生命始终是第一位的,对生命的无视,与现实的割裂,这种唯美,这种崇高,个人认为,都是不可取的。

发现美,享受美,首先是发现生命的美,是尊重生命前提下的享受。

上面是对个人而言,两种容易陷入审美贫困的状况均有可能。

作为社会人,我们应该努力规避,要让自己的生命过程更加绚丽多彩,这才是真正的唯美。

对于社会来说,当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的指导,自然生命,社会劳动,科学创造,思维创新,等等,都可以是美的源泉,都可以是审美对象。

避免社会层面的审美贫困,就是要避免意识形态的混乱,要规避乌合之众形成的多米若骨牌效应。

《美学原理》读后感范文

《美学原理》读后感范文

《美学原理》读后感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美学原理》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美学原理》读后感1《美学原理》是由王德胜主编,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部适用于高等学校文科的教材。

本书着眼于教学实际,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基础,在合理吸收传统美学思想精华、关注和借鉴当前国内外美学研究新成果的同时,突出了美学理论的当代特点。

书中着重以审美活动为基点,把全书分为十个章节,分别从美学学科定位及其对象、人类审美发生、美的本质、美的存在、审美类型、审美经验及其结构与过程、审美判断、艺术审美与创造、审美文化特征及其生产与消费活动、审美教育等各个方面,对美学中的诸多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

本书强调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抽象与实证、概念与形象的统一,旨在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美学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审美分析能力,以益于学生的审美实践发展。

接下来,我将着重从以下方面来谈谈我读了这本书之后的感受。

第一章节向我们论述了什么是美学,从这一章节中,我了解到了美学的历史与现状、美学的学科定位、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以及怎样学习好美学。

美学被称之为“无用之学”,这是从它的实际作用来说的,它没有特别实际性作用,但它却有着潜在的功效,一个人如果对美学有着特殊的理解,或者有着系统化的学习,那么他便会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形成一种意识,即审美意识,这种潜在的意识,会让你发现生活中的美,它会促使你不断发现和体会生命的无尽意味。

美学属于人文学科,它着重体现了人文实践领域的价值特性,因此,要正真把握美学的对象,就必须始终抓住人类审美活动。

也就是说,美学是以人类审美为自身特殊领域,以审美活动为具体研究对象,以此来探讨审美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人的精神世界,从而来追踪、构建人类审美价值体系。

从这一章节中,我还了解到美学研究的方法,它包括:思辨与实证相统一、理论与实践性统一、历史意识与当代意识相统一、兼收并蓄与民族特色相统一。

读《美学原理》的一点感受

读《美学原理》的一点感受
学号:201111022916
院系:哲社学院思Biblioteka 1班在内容摘要:人以迷的方式活在世界上,我们常常以主客二分的形式来对待所有的事物,人类的理性就是把人与周围其他事物一分为二的重要因素。人的这种对象性的存在方式主要体现在思维方式、语言方式、行为方式三个维度上。在对象性存在方式中,人超越不了自身存在的有限性,觉察不了宇宙人生的实相。所以人类想要在精神上实现一种真正的自由和解放,真正体验到人生的精神家园的乐趣,需要心量的无限扩大,就离不开美学中所说的从以自我为中心的对象性存在方式实现到以真我为境界绝代性存在方式的超越。这种思维方式在中国的哲学和宗教中也会经常见到,并且使哲学、美学和宗教这三个领域紧密联系起来。纯粹美学相比于其他的美学有其独特的观点,但它们之间也有很多相通之处。以下是我对纯粹美学和其他美学的一些理解和从中受到的启发。
这些障碍可大体分为烦恼障贪嗔痴慢疑和所知障身边邪见戒这些欲念蒙蔽了人的眼睛和心这样人就只能看到纷纷扰扰的世俗世界人的精神也会随着身体的消失而灭亡所以佛教的修行主要是帮助人们克服放弃自己的欲望通过慈悲行善来使人生得到超越进入一个极乐世界使人们超越自身存在的有限性而保持精神世界的无限存在
纯粹美学批判
姓名:董澍澍
纯粹美学更注重研究了人生的精神境界层面,叶朗的美学的内容上包括了审美活动、审美领域、审美范畴、审美人生等更偏向或者说更形象的领域,但我觉得纯粹美学另一方面却是扩大了美学的范畴,纯粹美学所达到的人生境界可以通过审美活动以外更多的途径、方式去实现。我觉得这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去提升人生境界,而不仅仅限于审美活动中,这也是给了人们殊途同归的机会。在通向自由的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审美活动中,我在叶朗老师的艺术作品的分析和领悟中体会到了意象世界的巨大感染力。
在我看的叶朗老师的《美学原理》一书中,我觉得在这个学期中我同时收获了两种优秀并独特的美学观点和体系。有时两种观念会在脑子里发生冲突,有时又会形成共鸣。首先我想说这是我第一次同时吸收不同的两种知识体系,这造成了与以往不同的效果,就是我并没有偏向于哪一个观念体系或排斥另外一个,相反我对二者有所了解后很客观的进行了比较和分析。而之前的学习中,我在接触一个新的领域时都只是先选择一个体系观念学习,而在去学习其他观点时就会不自觉的先入为主的赞同第一个而且站在第一个观念的角度上去本能的排斥其他的体系观念,这样的学习方法造成我对不同知识吸收过程中的缺失,同时也会一定程度上造成自我的“迷失”。所以很感谢黄老师在教授我们自己的美学体系观念的同时也督促我们自觉接受其他不同的美学观念。现在我谈谈看了叶朗老师《美学原理》后对美学的一些了解和领悟。

美学原理学习感想

美学原理学习感想

美学原理学习感想
美学原理研究感想美学原理是指在艺术创作、设计和欣赏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一系列规律。

研究美学原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美的本质,更好地欣赏美,更好地运用美学原理。

研究美学原理,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艺术、设计与欣赏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运用美学原理创作出美的作品。

从研究美学原理中,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美学原理不仅仅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深层次的内在精神,它体现了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和欣赏思维。

美学原理涉及到各个方面,从艺术形式、色彩、空间、运动、光影、表现手法等,都是美的象征。

通过美学原理,我们可以抓住艺术家的创造思维,体会他们对美的理解,更深入地了解艺术世界。

此外,研究美学原理也有助于提升我们的美学素养。

美学原理涉及到许多不同的学科,包括美学、艺术史、绘画、设计等,可以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让我们更好地欣赏和创作艺术品。

通过研究美学原理,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水平,更好地把握艺术的精髓,让艺术创作更加有创意。

总之,研究美学原理是十分有益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艺术、欣赏艺术,并且可以提升我们的美学素养。

研究美学原理,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运用美学原理创作出美的作品,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艺术。

《美学原理》读后感

《美学原理》读后感

《美学原理》读后感《美学原理》读后感美是什么?经常用这个字,却没有深究过。

猛然一想,美就是看上去很舒服,很自然,赏心悦目,带给人愉悦感,这些都是我对美的直觉了。

读了《美学原理》后让我对美有了一些深入的认识和思考!本书首先先简单阐述了美学的历史。

美学是诞生于近代的一门学科。

但是,美学思维却是人类源远流长的活动。

也因此本书上来首先阐述了美学的历史,人类从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开始便力求将石斧打凿的更均匀,甚至打磨的形状相近的石珠、兽牙、贝壳等穿孔穿起来。

这些器物无一不是单纯的审美对象,却折射出山顶洞人对形体、色彩的自觉注意和加工运用,它们因而包含有审美对象的意义,也传达出与其同时存在的审美意义。

史前审美活动在漫长的时期中达到相当发达的程度。

在著名的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中,用于巫术的壁画保留着石器时代的动物形象,姿态各异,以多种色彩渲染过,其逼真性生动性至今令人叹为观止。

当人类进一步思考自己为什么会偏爱某类色彩形式并试图概括这类现象的规律时,美学思维就发生了。

质而言之,“审美”是人类现实活动之一。

“美学思维”则是审美意识的观念化,它势必趋向理论自觉形态,“美学”学科是人类知识近代分化所产生的这种理论自觉形态。

然后我觉得本书讲的比较精彩的部分是对形式美的阐述。

本章首先阐述了形式美的自由历程,将世界万物分解为形式与内容两个部分,两者相互依存又相互独立,用辩证的方法对其解释。

接着引导出了形式美,世界万物都是有形式的,但他们的形式不一定都是美的形式,美的形式是对人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特有的。

而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一定是具有感性形式的。

然后指出了形式美的构成要素,有色、型、声、质、味五构成要素。

色和型都是由视觉器官接受的形式因素,声是由听觉器官所接受的形式因素,质则是由触觉所接受的形式因素,味指味道与气味,是由嗅觉器官与味觉器官接受的形式因素。

接着又阐述了形式美的五个基本规律。

1、对称与均衡,它是最常见的形式构成,他们都有形式上的平衡感;2、调和与对比,调和、对比是不同形式因素的并列比较,调和是在不同形式因素的并列中趋向“同”,对比是在不同形式因素的并列中趋向“异”。

美学原理学习感想

美学原理学习感想

美学原理学习感想今天,我把美学原理这一课认真地学习了。

书上写的是美学原理这一本书,它的知识面很广,像电视艺术原理,语言艺术原理等等……都有。

可惜,我没有去听老师的讲解,因为我上课总想着自己的心事,把注意力全集中在别的东西上,导致我听课效率低下。

我现在学到的知识有:(一)美和美感;(二)审美意识;(三)美感的特征;(四)美感的功能;(五)艺术创作的心理活动;(六)艺术鉴赏的心理过程;(七)艺术接受的心理特征;(八)美感在艺术生活中的作用;(九)美育的基本途径。

通过对这些知识的阅读,使我学到了许多有关美的知识。

我感觉美就在身边,只是我们还没有发现而已。

如:当你走在大街上时,会发现路边的花花草草,还有自行车后架上那艳丽的彩带。

这些花花草草无论什么季节都会开花,就算再恶劣的环境它们也不会落下。

再看那人们的衣服,现在有钱人穿的全是名牌,款式多样,颜色多样。

而穷人穿的全是地摊货,甚至连颜色都没有,或者破旧不堪,甚至还有人穿补丁衣服。

再看学校里,虽然两个年级的孩子在同一个班级,但他们之间的差距却是巨大的。

穿着名牌的孩子打扮得很光鲜亮丽,衣服脏了也不洗。

吃着小食品,香甜可口,而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却饿着肚子去上学。

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做一个爱学习,懂礼貌的好孩子。

书中有关美学的知识如下:(一)美和美感;(二)审美意识;(三)美感的特征;(四)美感的功能;(五)艺术创作的心理活动;(六)艺术鉴赏的心理过程;(七)艺术接受的心理特征;(八)美感在艺术生活中的作用;(九)美育的基本途径。

通过对这些知识的阅读,使我学到了许多有关美的知识。

我感觉美就在身边,只是我们还没有发现而已。

如:当你走在大街上时,会发现路边的花花草草,还有自行车后架上那艳丽的彩带。

这些花花草草无论什么季节都会开花,就算再恶劣的环境它们也不会落下。

美学学习心得

美学学习心得

《美学原理》读后感虽然不是学的美工专业,但是通过同事介绍,接触到《美学原理》这本书籍,虽然说是浅尝则止,但是也对其内容有了些许了解。

下面对本书的一些观点进行总结分享。

一,美的本质及特征。

人们在自由创造活动中和看到体现人的自由创造特性的事物时就会产生引起喜悦的美感。

所以,美的最终根源、美的本质是自由创造。

自由创造是人类珍贵的特性自由创造是指人们在认识客观必然性、规律性的基础上,能动地去改造世界,以实现人类的目的和要求的活动。

所以我们可以说,美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是在人类的劳动实践中产生的。

二,美的产生。

美具有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实用价值是指事物能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价值。

审美价值是指事物能够通过使人产生美感而带来精神喜悦的价值。

人们对实用价值的认识先于对审美价值的认识,审美价值是在实用价值的基础上产生的。

人们早期的审美价值观和产品的实用价值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随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直接联系才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

美是怎样产生的呢?1、美产生于劳动 2、在美的产生过程中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 3、从实用价值到审美价值的过渡中,人类的观念形态起了中间环节的作用 4、在创造美的实践过程中,主体与客体是一种辩证关系。

三,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它经常表现为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

社会美是美的形态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种,也是美的最早存在的形态之一。

社会美的形态包括:(1)人的美。

(2)劳动产品的美。

(3)劳动环境和生活环境的美。

社会美与自然美的最大区别在于:自然美以形式取胜,在社会美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容,而不是形式。

社会美的具体特点表现为:(1)具有直接的实践性。

(2)具有鲜明的社会功利性。

自然美是自然事物的美,它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它的社会性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它的自然性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如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

美学原理读后感

美学原理读后感

美学原理读后感美学原理读后感美学原理读后感我只是万千世界中的一个个体,人的认知是有限的,更何况我了,但就算是我这样的一个个体,也有着自己对美的认识,对我这个个体而言,美是不断成长,成熟的思维!通过它,我对世界,对美的认识不断地在改变。

也就是说,对我而言,美是种意识,因为有了意识,我才能感受到美的存在!有点和吕营和高尔太的认识有些相似处,但也只是有相似而已。

吕营说:“美是人的概念”,“美是人的社会意识。

”我认为:美可以是人的意识,但不是社会意识,或许说,人就是社会的组成体,所以可以称为社会的意识,但要是社会,在我看来,那美的就是人的生命,因为有了像我们这样的一个个生命个体,社会才美,所以,对于美是意识,我认为是从人的个体上看,不是从社会这一整体上来看的!高尔太说;美是人的主观意识,“客观的美并不存在”,“美,只是人感受它,它就存在,不被人感受到,它就不存在”但要是只有主观意识,没有客观的存在,就像世界什么都没有,那会觉的美吗?美是人的主观意识,却离不开客观事物,因为有了万千事物的存在所以美,对人来说,有了意识才会发现美,所以美也要是存在的,所以美是意识,也是客观存在的!美不是个单独的概念,它是多方面存在的,所以要从多方面去了解它,要是只局限于一点,那是找不到美的!我们要用自己不断成熟的思维意识来看代美,看代这个世界!因为这个广阔的大地是美的,美也是人的意识,所以我们也是美的。

我是个还未成熟的果实,对世界的认知微乎其微,但就像上面说过那样:凡具有对美的审美意识的人,都能对“什么是美的”、“什么是美”作出判断,而我对美也有自己的认识:在广阔的大地上,美指的是生命,气息;对我这个个体而言,美是不断成长,成熟的思维!但对它,我也有质疑,或许有一天当我成长成熟时,我就可以用更成熟的思维看代美、认识美,并对它做出更完善的解释在《美学概论》这本书中,王宗汉老师在美的三大流派对美的本质的探寻仍无法作出合理解释后指出,那是因为美的现象既存在而又极复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纯粹美学更注重研究了人生的精神境界层面,叶朗的美学的内容上包括了审美活动、审美领域、审美范畴、审美人生等更偏向或者说更形象的领域,但我觉得纯粹美学另一方面却是扩大了美学的范畴,纯粹美学所达到的人生境界可以通过审美活动以外更多的途径、方式去实现。我觉得这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去提升人生境界,而不仅仅限于审美活动中,这也是给了人们殊途同归的机会。在通向自由的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审美活动中,我在叶朗老师的艺术作品的分析和领悟中体会到了意象世界的巨大感染力。
参考文献:
《论“无”和“空”在本质维度的不可通约性》 黄文杰 《江西社会科学》2004(7)
《美学原理》 叶澍澍
学号:201111022916
院系:哲社学院思政1班

内容摘要:人以迷的方式活在世界上,我们常常以主客二分的形式来对待所有的事物,人类的理性就是把人与周围其他事物一分为二的重要因素。人的这种对象性的存在方式主要体现在思维方式、语言方式、行为方式三个维度上。在对象性存在方式中,人超越不了自身存在的有限性,觉察不了宇宙人生的实相。所以人类想要在精神上实现一种真正的自由和解放,真正体验到人生的精神家园的乐趣,需要心量的无限扩大,就离不开美学中所说的从以自我为中心的对象性存在方式实现到以真我为境界绝代性存在方式的超越。这种思维方式在中国的哲学和宗教中也会经常见到,并且使哲学、美学和宗教这三个领域紧密联系起来。纯粹美学相比于其他的美学有其独特的观点,但它们之间也有很多相通之处。以下是我对纯粹美学和其他美学的一些理解和从中受到的启发。
在我看的叶朗老师的《美学原理》一书中,我觉得在这个学期中我同时收获了两种优秀并独特的美学观点和体系。有时两种观念会在脑子里发生冲突,有时又会形成共鸣。首先我想说这是我第一次同时吸收不同的两种知识体系,这造成了与以往不同的效果,就是我并没有偏向于哪一个观念体系或排斥另外一个,相反我对二者有所了解后很客观的进行了比较和分析。而之前的学习中,我在接触一个新的领域时都只是先选择一个体系观念学习,而在去学习其他观点时就会不自觉的先入为主的赞同第一个而且站在第一个观念的角度上去本能的排斥其他的体系观念,这样的学习方法造成我对不同知识吸收过程中的缺失,同时也会一定程度上造成自我的“迷失”。所以很感谢黄老师在教授我们自己的美学体系观念的同时也督促我们自觉接受其他不同的美学观念。现在我谈谈看了叶朗老师《美学原理》后对美学的一些了解和领悟。
叶朗老师对美学的定义是: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而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它的核心是以审美意象为对象的人生体验;在这种体验中,人的精神超越了“自我”的有限性,得到一种自由和解放,回到人的精神家园,从而确证了自己的存在。叶老师在书中介绍了当代美学界的很多不同的观点,及相互之间的各种争论的结果。他在书中着重讲解了自然美、艺术美、以及审美活动中审美意象的生成等的相互区别,其中用了很形象的例子表述,就是郑板桥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美,即意象世界,一方面是超越,是对“自我”的超越,是对“物”的实体性的超越,是对主客二分的超越,另一方面是复归,是回到存在的本然状态,是回到自然的境域,是回到人生的家园,因而是回到人生的自由境界。就是说,美是超越和复归的统一。这是《美学原理》中对美的实质的总结,可以看出这个实质和老师所讲的美的本质(即超越主客二分,朝向人生自由)有着很一致的见解。二者追求的目标都是一种人的本真的状态,精神上自由的状态。在这我想着重谈谈叶朗老师在书中提到的当今世界美学的重要性一方面对我的启示。经济学家认为,迄今为止人类经济发展历程表现为三大经济形态,第一是农业经济形态,第二是工业经济形态,第三就是大审美经济形态。所谓大审美经济形态就是超越以产品本身的使用功能和一般服务为重心的传统经济,代之以实用与审美、产品与体验相结合的经济。我们可以发现,现在社会中,人们买一件商品,往往着眼于的不是它的使用价值,而是它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我们经常消费的是一种符号、一种氛围,或者更确切的说是一种体验。比如,我们不在办公室喝咖啡而是去高消费的星巴克。这也是艺术家们所说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其本质是通过商品消费来产生感性体验的愉悦。在这样一个大审美经济时代,审美体验的要求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也是现在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娱乐产业越来越发达的重要原因,这也提现了人类生活从物质享受向精深享受的转变方向。但是,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高科技充斥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严密的分工和等级的差别使人身上的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割裂开来,使人本身的两种和谐的状态发生了冲突,科学发展使人越来越倾向于理性而疏离了感性。这违背了“美“就是和谐的观点,并且在这种状态下人会越来越偏向于主客二分,以自我中心的方式存在着。这样的人类存在方式使人成为了科技发展、经济发展或者说人自身欲望发展的奴隶,人们每天都在为这些世俗的利益所驱使着、忙碌着。人们长时间的忙碌、劳累只是为了一时的欲望的释放时的畅快,人的精神反反复复的在这个恶性行循环中随着肉体的灭亡而消逝得无形无踪,这样人生的存在将会变得短暂而没有意义。我认为现在的人类精神正被经济、科技、理性的发展推向一种慢慢瘫痪的状态,所以当今社会的这种趋势是推动美育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一种迫切的需要。作为美学的一个重要部分,美育使人们发展一个完满的人性,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满足人的精神需求。进而提高自己的审美心胸和审美能力,实现前面所说的审美境界也就是人生的境界。人想要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需要不断的超越四种境界,这和上面说到的纯粹美学中的四个阶段有相似之处,冯友兰把人生的境界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这四个不同高度的境界对人的觉悟有着不同的要求。而这个最高境界即天地境界,就是消解了“我”与“非我”的分别境界,是“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境界,因而就是我们所说的超越“自我”有限性的最高审美境界。所以我认为美学的发展是拯救人类的重要手段,这里的拯救是对人的存在方式的超越,即纯粹美学中对象性存在方式向绝代性存在方式的转换和超越,对人“自我”有限存在的超越,把人真正放到宇宙空间里实现天人合一,从而延伸人的“寿命”,拯救人的精神世界。这样的拯救方式主要体现在从古到今的很多艺术家们所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中,比如西方的绘画、中国的古诗词等等,可以看出人类艺术家们在一直与理性相抗争着,并且不懈的为拯救人类的精神而奋斗着。
关键词:纯粹美学 存在方式 超越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心的还原 审美活动 意象世界
佛教认为人存在这世界上都是带着个人欲望而活着,这样活着的人因为有很多障碍而看不到宇宙人生的实相。这些障碍可大体分为烦恼障(贪、嗔、痴、慢、疑)和所知障(身、边、邪、见、戒),这些欲念蒙蔽了人的眼睛和心,这样人就只能看到纷纷扰扰的世俗世界,人的精神也会随着身体的消失而灭亡,所以佛教的修行主要是帮助人们克服、放弃自己的欲望,通过慈悲、行善来使人生得到超越,进入一个极乐世界,使人们超越自身存在的有限性而保持精神世界的无限存在。佛教中劝解人类善待周围的一切事物,不杀生、不偷盗、不贪欲、不邪见等等都是让人放弃以一种主客的方式对待周围世界,像爱自己一样爱其他事物。这样人就可以超越自我的有限存在,正如佛教缘起说中通过行善的因来实现极乐的果。佛教的这种思维方式也体现在其他的宗教之中,各宗教的不同之处只是表现形式上存在着差异,而最终目的也相差不大。
真正意义上的美学其目的也是使人达到某种超脱的人生境界,发现人生、宇宙世界中真正的“美”!所以美学中的思维方式受到宗教的很大影响,无论是纯粹美学还是其他美学观点都会渗透着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子。纯粹美学相比于其他美学在理论上有其自己的独特见解,一下是我对二者相比较后的一些理解和启发。
纯粹美学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人的一种存在方式,人通过改造和提升自己的存在方式,即从以自我为中心的对象性存在方式向以真我为境界的绝待性存在方式的转换和超越。而人只有不断的无限扩大自己的心量才能真正实现这种转换和超越。这种超越的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即本心、妄心、非心、真心四个阶段,也可以说成本我、自我、非我和真我。在这个过程中,人不断的扩大自己的心量,摧毁“自我”的固有观念,拆毁主客二分的思想,不要把自己限制在“我”的狭小空间之中,即不要被自己的世俗欲念所控制,让自己回到宇宙空间中以自由的方式存在着,达到所说的绝待性存在方式,这样也就实现了超越自我的真正的人生境界了。这个超越的过程从主客体的角度看也是从前主体性,到主体性,到非主体性,到最后的无主题性,即真我的状态。这种状态用佛教中的“空”字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的了,说到这个“空”字,我想到了西方非理性哲学中的“无”,这两个字在中文汉字意义上基本重合,在开始我也以为这两者是指同样的意思,同样的境界。但我看了老师的一篇文章《论“无”和“空”的本质维度的不可通约性——现代西方非理性哲学与佛教禅宗比较的可能性》中有专门关于二者的对比关系,我非常赞同并改变了之前的简单表面意义的推论。文章中说西方的非理性哲学虽然提倡非理性,但在另一种意义上其实是理性的回归,也是一种刻意的主客二分的二元论,而佛教中的这种“空”却是对人的主客体的超越,对二元论的打破和拆毁,所以西方哲学中的“无”并不是我们佛教和纯粹美学中所说的打破主客二分的超越。在这我想具体谈谈关于人两种的存在方式对象性存在方式到绝代性存在方式,前者向后者超越的具体形式,首先人的存在方式包括思维方式、语言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对象性存在方式中,人主要以一种实体性或者二元性的方式来思考,人们不自觉的把自身与外界分割开来,把人和外界事物看成两个不同领域,不同性质的存在;而在绝代性存在方式中,人看待这个世界是一个整体的世界,人自身和其他事物是融为一体的,都存在于这个宇宙之中。在对象性存在方式中,人们会经常通过语言形式来表达出内心思维的观念,即通常我们所说的“我”、“它”、“你”等等这些指称性语言形式。在行为上,人也以自我中心注意的原则体现,比如事事主要考虑自己的利益,为了自身利益甚至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等等。而绝代性存在方式中,人的心量已经无限大,自身和世界万物融为一体,事事都不在乎所谓的自身利益,这种状态下的人追求的是精神的超越,精神的自由是人生的宗旨,而不会被世俗的纷繁利益所困扰。正如老师所说的一句很经典的话,就是“真正的自由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样反而是被自由控制了,成为了自由的奴隶,只有精神上的自由,对世俗的超脱才是真正的自由。”我觉得这句话是对自由真正的解读,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