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与养生
道教的养生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道教的养生思想及其现代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618750c4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b9.png)
道教的养生思想及其现代价值道教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体系,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以及丰富的哲学思考,在养生领域中也有其独特的贡献。
道教的养生思想基于“道法自然”,摒弃了人为的干预,注重自然、平和、和谐的生活方式。
道教的养生思想不仅在历史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在现代也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本文将从道教养生思想的基本原则、实践方法和现代价值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道教养生思想的基本原则道德经中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表明“道”是整个宇宙的根源和伟大的规律,而所有物质都是从“道”而来。
由此可见,道教养生思想的基本原则是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顺应自然、顺利而不逆天而行。
下面是道教养生思想的基本原则:1. 返璞归真:追求简朴的生活,回归本真,摒弃浮躁和虚浮;2. 顺天应人:尊重自然,不逆天而行,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按照天道生活;3. 调心养性:通过调整情绪和锤炼性格,减少不良情绪的负面影响,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4. 保持内外平衡:保持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保持身心灵的健康;5. 保持过度:避免过度的饮食、娱乐等活动,保证身体的健康和长寿。
二、道教养生思想的实践方法道教通过修行、三宝(道、天、地)、五禁(禁燥、禁酒、禁膳、禁慾、禁语)和丹道等实践方法,来保持身体的健康和长寿。
此外,道教养生也强调生活规律化、按时用餐、早睡早起、锻炼身体,以及保持平静的心态和愉悦的情绪。
具体来说,道教养生的实践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 饮食调理:道教养生的饮食调理主要是避免过度的饮食,尤其是食用过多的油腻、辛辣、甜食等食物,同时注重清淡、自然的食物,如米、面、蔬菜、水果等。
2. 呼吸调理:呼吸调理是道教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主要是通过呼吸调整气血和精气的流动,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例如“八段锦”中有呼吸功法,有助于调整呼吸、提高身体免疫力。
3. 禁慾戒贪:道教养生的禁慾戒贪,主要是戒烟、戒酒、戒色、戒贪等不健康的习惯,以保持身体的健康和长寿。
道教养生之道的古老智慧语录
![道教养生之道的古老智慧语录](https://img.taocdn.com/s3/m/f49d23cc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d6.png)
道教养生之道的古老智慧语录道教是中国古老且丰富的文化传统之一,其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道教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身心灵的健康和平衡。
在道教经典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有关养生之道的古老智慧语录,这些语录中蕴含着丰富的养生知识和人生哲理。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一些道教养生之道的古老智慧语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智慧。
1. 心态平和:心态平和是道教养生的关键。
《道德经》中有一句著名的语录:“安忍为道,道法自然。
”这句话强调了心态平和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安宁,不受外界的干扰和纷扰,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2. 饮食有度:道教注重饮食对养生的影响。
《列子》中有一句语录:“无过为饱,清浊去淤。
”这句话告诉我们,饮食应该适度,不要贪吃和暴饮暴食。
清淡的饮食有助于消除身体内部的积聚,保持身体的健康和平衡。
3. 修炼内功:道教强调内外修炼的平衡。
《庄子》中有一句有名的语录:“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修炼内功,提升自身的修养和境界。
通过修炼内功,我们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保持年轻和活力。
4. 保持身心的和谐:道教注重身体和精神的和谐。
《道德经》中有一句语录:“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这句话告诉我们,保持身心的平衡和和谐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应该避免过度劳累和过度消耗,同时提高自我调节和保护的能力,以保持身心的健康和平衡。
5. 与自然相融:道教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道德经》中有一句著名的语录:“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句话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
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与自然相融合,以获得身心的健康和平衡。
以上只是一些道教养生之道的智慧语录的简要介绍。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智慧语录的阐述,逐渐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以达到身心平衡的目的。
道教的养生智慧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也是对生命和健康的独特理解。
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应用,拥有健康快乐的生活。
中国道教养生秘诀
![中国道教养生秘诀](https://img.taocdn.com/s3/m/2f02202f83d049649b6658bb.png)
中国道教养生秘诀中国道教养生秘诀(一)中国道教养生秘诀目录:一、导引行气二、守静三、挖掘生命体的奥秘四、回光返照五、呼吸停止后的神通六、超人的养生法七、遗精与走八、睡功修炼佛教称人生为一大苦难场,生、老、病、死都是人的一辈子必须承受的折磨,所以希望人看破红尘,对人生不要有什么留恋。
与此相反,道教则对现实的生命极为看重,因为它认为,人只有有了生命,才能享受人世的种种乐趣。
如晋代著名道教学者葛洪就说:“凡人之所汲汲者,势利嗜欲也。
苟我身之不全,虽高官重权,金玉成山,妍艳万千,非我有也。
”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更是直截了当地说?“生者天之大德也,地之大乐也,人之大福也。
”正因为道教重视生命,所以他们特别注重生命质量的提高,所谓生命质量的提高,就是让生命排除生、老、病、死的干扰,更好、更多地享受生命。
也正是为了提高这一生命质量,道士们在几千年的修炼实践中,摸索出了种类繁多、行之有效的道教养生术。
道教养生术涵盖极广,诸如服食、行气、导引、存思、坐忘、内丹、外丹、房中等等都属于道教养生术的范围。
在道教看来,人的生命是一个奥妙无穷、潜能无限的机体,对这一生命体采取一定的方式加以锻炼,便可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
如行辟谷术,你就可以省去营求饮食带来的烦恼,同时还能使你身轻体健;如行胎息术,你就可以不用呼吸,同时又能去除各种顽疾;如行内丹术,在身体中就能充实生命根本,使你容光焕发……当我们以这种态度来看待道教养生术时,便会发现,行气导引对于强健筋骨、延缓衰老确实有其神奇功效;静坐存思对于获得心灵的宁静,甚至对于一些常见病诸如失眠、高血压、心脏病等都有特殊的疗效;内丹术对于打通大小周天、疏通全身筋络、防止疾病侵袭更是匪夷所思;房中禁忌则为我们提供了内容丰富的性保健知识……我们希望,此书的出版,对于人们了解道教养生术的有关内容,澄清人们对气功的种种误解和迷惑,对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导引行气--激发体内生命力的捷径导引,又称“道引”。
道家长寿秘方:十养-有来医生
![道家长寿秘方:十养-有来医生](https://img.taocdn.com/s3/m/d40bfe2a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69.png)
道家长寿秘方:十养-有来医生2017-05-12 17:10道家的养生之道源远流长,传承至今己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因而成为道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道教的“十养”,即:养身、养神、养体、养气、养心、养智、养德、养品、养福、养寿十个方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运动养身:道教讲究“性命双修”。
“养身”之法应以动为纲,量力而行,持之以恒。
通过经常运动,既可畅达心胸,怡情养性,更可使筋骨强健,气血顺畅,解郁散滞,增强免疫力,防病于未然。
二、静坐养神:道教修炼养生学讲究“形神并练”,养生之道认为“以动养身,以静养神”,静则天地宽,情绪稳定,心静神明。
一般人在生活中,养神重在绝视听,除杂念,通过静坐修炼,达到无物、无我。
三、少食养体:这里所说的养体,与“养身”的概念不同,是指身体的胖瘦适中,保持标准体重。
道教修炼者认为,“神清才能体健”,“养体”与“养神”的关系密不可分。
对于一般人来说,提倡“进食八分饱”。
四、寡言养气:道教修炼强调“三圆”。
即:节欲者精圆,少言者气圆,息虑者神圆。
一般人阅历较丰富,有些人容易多话,甚至“仗义执言”,这样不好。
须知“开口神气散”,话多不利于养气,该言则言,可言可不言者,则不言或少言为好。
若因言语不当而与人引起争执,就不好了。
五、读书养智:从小养成读书学习的好习惯,合理用脑,博览群书,既可丰富知识,开阔眼界,不断更新观念,接受新鲜事物,又能培养和保持智力,防止脑力衰退,这也是自娱妙法。
六、诗词书画养性:诗词书画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项目,更具有奇妙的修心养性作用。
因为在进行诗词书画创作(或练习)时,要求专心致志,百念不生,心不他用,这样才能构思、创作出好作品。
古今有很多书画、诗词大师,都是长寿百岁的人。
七、劳作养德:人切忌“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应该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和家务劳动,这样既能在劳作中得到锻炼,又能愉悦心情,发挥余热,从而赢得社会的敬重和家庭成员的爱戴,促进家庭的和谐。
道教的道家养生和养生方式
![道教的道家养生和养生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dfbd6348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b8.png)
道教的道家养生和养生方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支重要流派,道教在生活中的应用领域涉及诸多方面,包括养生和养生方式。
道家养生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身心的平衡与健康。
本文将介绍道教的养生理念、养生方式以及对身心健康的益处。
一、道教的养生理念1.自然与和谐:道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法则,保持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只有与自然相和,才能追求健康与长寿。
2.养生与养性:道教注重修养,追求身心的调和与自我完善。
通过修养身心,提高个体的自然能量,从而达到长寿和健康的目的。
3.内养为主:道家强调内在修养的重要性。
通过内心的修炼和控制,达到对身体的养生。
相信通过内外调和才能真正达到健康和长寿。
二、道教养生方式1.养生饮食:道教强调饮食的调理与养生。
宜选择清淡自然的食物,尽量少食用油腻和辛辣的食物。
推崇素食,主张植物性食物对身体更有益。
同时,注重进食时间的规律和节制,不过度贪食。
2.养生功法:道家养生功法多种多样,包括太极拳、气功、黄庭内外诸多修行方法等。
这些功法总结了道家对身体和内在能量的理解和运用,通过练习可以达到身心的平衡与健康。
3.养生保健:道教通过各种方式保持身心健康,如草木养生、拜神保健、禅修静心等。
这些方法有助于调整身心状态,远离疾病和不健康的因素,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道教养生的益处1.提升免疫力:道教注重平衡身体的阴阳,通过调整饮食和运动方式提高免疫力,增加身体的抵抗力。
2.延年益寿:道家强调内在的修炼和调养,相信良好的身心健康有助于延年益寿。
通过内外兼修,改善机体功能和调整身体的平衡,达到长寿的目的。
3.平衡情绪:道家注重调整情绪的平衡,通过修炼和调养来达到平静、安宁的境界。
能够帮助人们抵御各种心理压力和情绪困扰,维持良好的心理健康。
四、结语道教的道家养生和养生方式以其独特的理念和实践方法,对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内外调和以及内心修炼,人们能够实现身体的健康与长寿。
论道教养生观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影响
![论道教养生观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3823968da0116c175f0e48fc.png)
论道教养生观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影响摘要:通过对道教养生思想特色的分析归纳,总结出道教养生观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以顺应自然、与天地合参为养生防病前提;以阴平阳秘为养生防病核心;以精充、气足、神旺为养生防病基础。
关键词:道教;中医;养生道教与中国传统医药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养生思想对我国养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道教是世界上最重视人的生命存在的宗教,另外,道教养生的一个鲜明特色是:养生即是修道。
养生在修道中具有重要意义,并且被认为是必不可少的。
《养性延命录》提出:“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强调养生与修道是统一的,即所谓“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
道教养生观对中医养生学具有深刻的影响,对中医养生学的启发和推动极为突出。
历代道教养生家通过实践和积累,已经形成独具风格的养生思想以及多种养生方法,本文就道教养生观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影响作初浅论述。
1 道教养生的思想特色1.1 天人相应,和谐统一“天人相应”是道教的宇宙观,同时也是道教养生的重要思想基础。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认为最初由无形无质的“道”生出真元之气,真元之气化生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二气,阴阳交合感应而又化生天地间万物众生,此为造化之道。
可见,人与自然万物皆归源于道。
老子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
人的行为应该仿效自然、服从自然、顺应自然而动,而不应违背自然、破坏自然,人与自然才能保持自然的和谐与生态的平衡。
道教理论高度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天地大环境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
道教将人身视为一个小宇宙,只要人身的小宇宙和自然的大宇宙同构相应,即达到“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的境界时,人就有可能“长生久视”,颐养天年[1]。
道家从道学角度以“天人感应”学说阐明养生的基本原理。
1.2 重人贵生,乐生恶死“重人贵生”是道教的生命价值观,生命是第一位的。
浅谈道教文化与中医养生
![浅谈道教文化与中医养生](https://img.taocdn.com/s3/m/35a3963f67ec102de3bd890f.png)
及其它的道书如 《 老子想尔注》 老子河 上公章句》 周 、《 、《
根据史书记载 ,养生思想最早起源 于老子 的长生 思想。 道家 的养生之学 ,就是从 自身病痛 老死 问题 引出人们 在其 机体生 理上 ,在其 起 居 生 活上 如 何 自己调 理 以适 应 天 地 ( 自然 )变化 ,而求得某种 自如的一种修养学问 。其总 的 大
养生 中调摄精 神养 心修性 应是 主导 方面。这一 点 ,对于 老 人养生尤 为重要 。因为老人 精气不 足 ,怒火 易炽 ;耳 目不
胡 成 莲
青海省互助县威远镇卫生院 ,青海 互助 80 0 15 0
【 摘
要】 :道教 ,是一种发源于中国古代的传统宗教 ,道教文化与中医养生 密切相关 。本文从道教文化 的本 源和基本思想及其 发展方
面 阐述了道教文化和中医养生学的关系。道教文化对 中医养生学 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系 ,《 固精法》 形象地喻为 “ 似火 ,精犹 油” 神 。精 可以理
道家为追求 长生 不死 ,即身 成仙 ,从 开始起 便十 分重视 修 炼方术。虽然其所追 的 目标 只不过 是一种 扑朔迷 离 的幻
想 ,是 不可能实现 的。但 在其 长期 的发展 过程 中 ,通 过 多 种方法修身养性 ,在 中国传统 医学 以至 中国古代科 技领域 积累了丰富多彩 而又很 有价值 的材料 。道教文 化对 中 国传
然 ” “ 柔 ” 等 主 张 ,对 中医 养 生 保 健 有 很 大 影 响 和 、 贵
促进 。 重人 贵生 ,这 是道 家、道教 学说 中最 重要 的思 想 ,亦
气 ,独立守神 ,肌 肉若 一 ,故 能 寿敝 天地 ,无 有终 时 ,此
其道生 ” 。可 以看 出道家养生观与 中医养生观是一样 的。
道教养生 长生久安
![道教养生 长生久安](https://img.taocdn.com/s3/m/ab40440b580216fc700afdf6.png)
道教养生长生久安*导读:自古以来,人们探讨养生之道的极多,但最早最完善最具有价值的是道教。
道教的养生之法,起源于黄老,历史久远(引自任法融道长道教的养生之道)。
并且作为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一一道教,其道教徒在追求得道成仙,故它乐生、重生和贵术的长期的修道证真的过程中,创立了系统的养生理论,撰写了大量养生著作,形成了体系庞大、包罗万象的道教养生学。
道教养生学,是中国传统养生学的集大成者。
从道教发展史上看,道教养生学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道教草创至西晋末,为道教养生学发展的第一阶段,此阶段各种养生之术俱已萌芽,尤以守一、内丹、房中、符箓最为系统;东晋至唐末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道教养生医道最为发达,外丹、服气、存思、辟谷、调息等功法均盛行于世;唐末以后为第三阶段,这一阶段道教养生诸派渐归内丹一途。
南北朝时刘韶把道教养生之道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最上乘者指先秦时代老子提出的清静无为;中乘者为秦汉方士们主张的神仙服饵;最下乘的是东汉道教创始人张道陵要求五斗米道徒修持的符篆禁庵(《灭惑论》)。
宋时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依修炼的内容分为清净派、炼养派、服食派和符篆派四类。
宋元以后的道教大致分为炼养派(又称丹鼎派),在北方者称全真派和符篆科教派(即正一派)二大派(引自admin道教五种养生之道)。
从而形成完美圆满的道教,道教养生特点是拥有非凡的养生理念和高超的养生道法,叙述如下:*一、非凡的养生理念道家以老子,庄子为其代表人物,其学说以自然天道观为主,着眼于人本身,追求生命本质的解脱与精神的安宁,尤其强调精神的超然与人格的独立,重视精神修炼,渴望人生的自由。
其养生理念主要有三:(一)、清静虚无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排斥人的一切欲望,排斥外界事物给人带来的诱惑。
他主张通过柔弱无为、虚静自守来排斥干扰,达到返朴归真的目的。
庄子的养生法则为虚静自守,养神,守形,无欲,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二)、顺乎自然崇尚自然是道家养生的基本原则。
道教的五种养生之道
![道教的五种养生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f5ff72b8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4f.png)
道教的五种养生之道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养生保健有着独特而深远的影响。
道教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身心灵的平衡与和平。
养生是道教思想的重要方面之一,本文将介绍道教的五种养生之道,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借鉴道教的养生智慧。
第一种养生之道:养身之功道家强调保持身体的健康和活力。
通过调养气血,保持身心的平衡。
道教的阴阳学说认为人体内的阴阳要保持平衡才能健康。
养生功法包括各种养生保健体操、气功和养生食疗等。
例如,太极拳作为一种常见的养生功法,通过慢跑的动作和深呼吸来达到调节身心的效果。
另外,在饮食方面,道教养生饮食偏素,注重与自然和谐,追求平衡营养的摄入,以保持身体的机能正常化。
第二种养生之道:养心之术道教注重心灵的修养。
通过养心的方式,道教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养心术包括冥想、修行和静坐等修行方法。
冥想有助于提高专注力和精神力量,使心灵更加宁静;修行则强调修行者的境地和品德的提升;静坐是一种闭目养神的修行方法,通过意识觉知来达到心灵的净化与放松。
养心之术有助于消除内心的杂念和负面情绪,提升个人的道德境界和心灵的平静状态。
第三种养生之道:养性之法道教强调保持人的性情之间的和谐。
养性之法包括性情调理和性爱养生等方面。
性情调理指的是通过调节情绪和性格,达到平衡身心的目的。
性爱养生则通过性生活调节阴阳平衡,达到滋养身体和延年益寿的效果。
道教讲究男女性爱的和谐与和顺,有适度、安全、和睦的性生活有助于保持身心的健康与活力。
第四种养生之道:养神之法道教强调人的意识和精神的修养。
养神之法包括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等方面。
文化修养包括读书学习、修身养性,通过研读经典和哲学思考提升个人的修养境界;艺术修养则强调欣赏艺术、参与艺术创作,通过艺术来调节情绪与心灵,达到养神的效果。
道教认为,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有助于提高人的精神素质,使人的心志更加坚定和豁达。
第五种养生之道:养道之法道教的最终目标是达到超越自我、与道合一的境界。
道教五谷谷物养生
![道教五谷谷物养生](https://img.taocdn.com/s3/m/48a27019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45.png)
道教五谷谷物养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教一直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哲学和宗教体系。
道教注重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倡养生之道。
在道教的养生理念中,五谷谷物被视为重要的养生食材。
本文将介绍道教养生中五谷谷物的作用,并给出一些关于如何健康搭配食用五谷谷物的建议。
五谷谷物的种类众多,包括大米、小麦、玉米、高粱、糯米等。
道教认为,五谷谷物寓意着丰盛和富足,同时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五谷谷物中富含淀粉、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多种营养物质,是人体所需营养的重要来源。
其中,谷物中的淀粉有助于提供身体的能量,蛋白质对于维持肌肉和组织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维生素和矿物质则能改善免疫系统功能,促进健康。
除了提供营养,五谷谷物还具备调节人体阴阳平衡的作用。
道教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平衡息息相关。
五谷谷物被认为是阴性食物,具有清热解毒、保护肝肾等作用,有助于维持人体健康的阴阳平衡。
道教主张通过食用五谷谷物来达到身体健康和心灵平静的效果。
道教养生中,对于五谷谷物的搭配有一定的讲究。
道教认为,谷物的搭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营养价值,增强身体的吸收效果。
同时,不同的谷物还具有不同的功效,搭配起来能够相辅相成。
在具体实践中,道教提倡以主食为主,并根据个体的体质和需求合理搭配谷物。
例如,混合各种谷物煮成的杂粮饭,对于提高免疫力、增强体力以及健脾益胃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
此外,道教也提倡遵循“五谷杂粮年年有,每日三餐谷为先”的饮食原则。
这意味着在饮食中应该优先选择五谷杂粮,合理搭配其他食物。
道教饮食注重清淡,少食油腻,推崇素食,倡导“宁不食肉,不食天下动物之肉”的理念。
对于非素食者,道教也提倡适量食用水果、蔬菜和豆类等植物性食物,以保持饮食的平衡。
道教养生强调饮食的调节同时也注重锻炼身体和修炼内心。
道教养生主张通过长时间静坐冥想、放松身心、保持内心宁静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自愈能力。
与此同时,适当的运动也被认为是强身健体的重要一环,例如太极拳和气功等运动方式。
道教的养生和健康观念
![道教的养生和健康观念](https://img.taocdn.com/s3/m/994fdb70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e5.png)
道教的养生和健康观念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注重养生和健康观念的传承和发展。
道教主张追求自然与和谐,强调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倡导修身养性,达到身心健康的境界。
在道教的养生理念中,强调平衡与调整,注重调养内外,以达到身体健康、精神平和和长寿的目标。
本文将从饮食调理、锻炼身体和修心养性三个方面介绍道教的养生和健康观念。
一、饮食调理道教强调饮食与健康的密切关系,主张"饮食谨慎",倡导"饮食素净"。
在饮食方面,道教教义指出,忌食腥辛,主张清淡清爽的食物,尤其强调素食。
素食以蔬果、豆类、杂粮等为主,不仅可以降低体内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还能提供丰富的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减肥、预防疾病。
此外,道教还主张规律饮食,定时进食,不过量,不暴饮暴食,讲究饮食的节制和均衡,使身体得到充分的营养和休息。
二、锻炼身体道教注重锻炼身体,主张"以无为而治"。
道家强调个体与自然的和谐,倡导自然动静结合的锻炼方式。
具体来说,道教的养生方法包括拳术、太极拳、八段锦等,这些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以柔养刚,以静养动,强调调和身心的关系。
通过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心肺功能,增加肌肉力量和柔韧性,缓解压力,促进血液循环,提升免疫力,改善睡眠质量。
道教的养生锻炼方法简便易行,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人们进行。
三、修心养性道教的养生观念强调修心养性,追求身心的平和与内心的宁静。
在道教文化中,修道者通过冥想、打坐、静心等修炼方式,净化心灵,调和身心关系,达到身心健康和心灵富足的目标。
修心养性注重自我觉察和内在修行,通过放松身心,舒缓压力,提升人的抗压能力,增加积极情绪,达到身心平衡的境界。
此外,道教追求自然与和谐,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顺应自然规律,遵循自然法则,保持内心的平和和谐,以实现健康长寿的目标。
结语道教的养生和健康观念从古至今一直得到人们的重视和传承。
道教与养生以阴阳平衡为基础的健康养生方法与技巧
![道教与养生以阴阳平衡为基础的健康养生方法与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f97bc7fa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0a.png)
道教与养生以阴阳平衡为基础的健康养生方法与技巧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与养生密切相关。
在道教的理念中,阴阳平衡是保持身体和心灵健康的基础。
因此,道教中有许多以阴阳平衡为基础的养生方法和技巧,这些方法和技巧不仅有助于提高人体的免疫力,还能够调整心态,使人保持健康和平衡的生活状态。
一、调整饮食结构,保持阴阳平衡在道教养生中,饮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道教提倡素食,认为素食有助于保持阴阳平衡,并且可以净化身体和心灵。
素食食物富含植物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能够增强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此外,道教还强调饮食的调养,例如搭配各种食材,以达到阴阳平衡的效果。
如绿色蔬菜和水果富含阳气,而豆类和海藻则富含阴气。
通过合理的搭配,可以达到阴阳平衡的目标。
二、运动和瑜伽锻炼,调理阴阳道教强调身体的灵活性和柔韧性,提倡通过运动和瑜伽锻炼来调理阴阳。
运动可以增强体力,改善血液循环,增加氧气供应。
而瑜伽锻炼可以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感,提高身心的协调性。
这些运动和瑜伽锻炼可以帮助人们保持阴阳平衡,并且具有舒缓压力、调节情绪的作用。
三、修炼道家功法,调整身心能量道家修炼功法是道教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修炼道家功法,可以调整身心能量,提高阴阳平衡。
其中,太极和气功是道家修炼最常见的功法之一。
太极拳通过舒展身体、放松筋骨、调整呼吸,促进气血运行,达到阴阳平衡。
而气功通过呼吸运动和身体姿势调整,帮助人们消除身体的疲劳和疾病,提高身体的免疫力,达到健康养生的效果。
四、修习静坐冥想,守护内心平静道教强调内心的平静与宁静,修习静坐冥想可以帮助人们达到内心的平衡与和谐。
冥想不仅可以舒缓压力,缓解焦虑和烦躁,还可以让人们更加深入地观察自己的身心状态。
通过冥想,人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阴阳能量,并且能够调整和平衡这些能量,从而达到身心健康和养生的目的。
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除了以上提到的方法和技巧,道教养生还强调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道家的养生之道
![道家的养生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3a0a67db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6c.png)
道家的养生之道虽然道教的养生方法并不神秘,但是对于一般人来说,很难找到一本从入门功夫讲起。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道家的养生之道,希望你喜欢!道家的道法自然养生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依据“道法自然”的思想,中医订下了养生的生活起居和饮食原则,在养生过程中,既不可违背自然规律,也要重视人与社会的协调。
正如《黄帝内经》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而日常生活,则要起居有常,饮食有节。
起居有常,不仅指生活要有规律,生活也要有节制。
南北朝的医学家陶弘景在其《养性延命录》中指出:“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
莫强食饮,莫大沉醉,莫大忧愁,莫大哀思,此所谓能中和。
能中和者,必久寿也。
”他是将一切生活节制作为养生的指导原则。
道家的丹道养生术丹道,古称至道(轩辕黄帝时期)、大道(老子时期)、医道(见于《黄帝内经》),异名而同指。
丹道一词,自东汉东汉魏伯阳真人著《周易参同契》,始大行于世。
丹,比喻无极和太极,指代宇宙的真空本体;同时,丹比喻人体的精气神,特指自性。
“丹”不是有形有象的一个物体或是气团、光点之类——世人见解大误。
所谓丹道,就是以自身“精气神”为基本修炼元素,以性命双修为修炼途径,最终大彻大悟并复归无极而太极之道体的具体学术。
它以对人体自身性命的探索为核心,包囊了哲学、政治学、宗教学、易学、科学、艺术、天文地理等人类文化精华。
丹道养生长寿术是中国道家的一大发明,是中国道家对全世界的一大贡献,道家丹道养生长寿术经历上千年发展,已经充分吸收了儒家和佛家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改造修道者人生观,建立新行为模式道学不仅有一套人生观,而且有系统的社会伦理观。
修习内丹的人,建立起对道的信仰,遵奉道学,必然在行为上发生一系列变化。
修道者接受了道学自然超俗、守中执要、适性逍遥、慈忍和平、无为而治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有中和之气象,便是“载道之器”,可以授予内丹法诀,使之在修炼中体验到道的境界,其行为自会更加与道合真。
道教养生的三条原则
![道教养生的三条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c65dd0cf910ef12d2bf9e714.png)
道教养生的三条原则*导读:养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虽然不属于道教的专利,但毫无疑问,道教是将这个话题推倒了极致的中坚力量,是提……养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虽然不属于道教的专利,但毫无疑问,道教是将这个话题推倒了极致的中坚力量,是提倡养生的集大成者。
然而道教养生号称有三千六百法门,应该从哪里入手呢?当然应该先从道理学起。
本立而道生,养生之术是标不是本,这个本就是养生的道理、理念。
简而言之,有三个原则,就是自然养生、清静养生、以德养生。
所谓的自然养生,就是顺应自己的本性,不加强为。
比如你困倦了,就要上床睡觉,这是自然的;可是如果你明明感觉到非常困倦了,还是坚持不睡,继续加班加点、或者是娱乐,那就是不自然了。
比如你饿了,就要吃饭,这是自然的;可是如果你明明很饿了,却为了减肥保持身体的美观,或者一顿吃的太饱,撑得难受,这都是违犯自然的。
比如你感到很劳累了,就应该要休息,补一补元气,这是很自然的;可你明明很累了,却因为机关里还有一堆事务需要你去处理,或者公司还有一笔大生意需要你去搞定,或者不去上班就面临扣奖金、被炒鱿鱼的危险,而不得不坚持去上班,这就是违反自然了。
那么,是不是说你整天无所事事就符合自然养生之道了呢?也不是的。
过于安逸也不是养生。
庄子说: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庄子大宗师》),就是说大地既然承载了我的形体,给与了我生命,就要以我一生的劳作作为代价,使我的老年得以安逸的生活,用死亡来使我安静的休息,这是天经地义的,这是自然的。
该努力的时候不努力,该休息的时候不休息,那就不自然了。
所以劳逸结合才是最自然的。
如果以这个标准看起来,现代的人们确实很难做到自然养生,因为我们就像滚滚洪流中的一粒水珠一样,不得不随波逐流,想停留也无法停留下来。
我们的生活是被动的、我们的生命是不由自主地、这确实是非常悲哀的一件事,道教有一个非常恰当的说法,叫做迫生,属于被压抑的生命。
道家与养生
![道家与养生](https://img.taocdn.com/s3/m/dce3216a2e3f5727a5e962fe.png)
二、养字诀:少言语以养内 气,寡色欲以养精气,薄滋 味以养血气,咽津液以养脏 气,戒嗔怒以养肝气,节饮 食以养胃气,匀胎息以养肺 气,少思虑以养肾气,慎行 藏以养神气。
三、心字诀:万法 唯心,万道唯心, 心为人之主宰,亦 为精气神之主宰, 炼精炼气炼神,均 须先从炼心始。
四、善字诀:养善性, 存善心,行善事,与人 为善,劝人行善,内外 存乎善则德行兼备,人 人能行善则邪恶自消, 国泰民安。
三、精神修练
精神修练是道家修练的最高境界,也是 道教养生的主要方法之一。
1、清心寡欲
老子哲学观核心是清静无 为,反映在精神 修炼上就是 清心寡欲。即思想清静安宁 而无杂念;不要有过多的欲 望,对不良和欲要节制。方 法上主张清静无为,绝学无 忧,离境坐忘等。
2、信道修练
即宣传“道”的功用,坚定“道” 的信念,确立学道的志向,自觉地 学道。道家豪放地提出:“天不可 信,地不可信,人不可信,心不可 信,唯道可信”,“我命在我,不 在于天”,这种与天争寿,积极进 取,人定胜天的乐观主义精神。
道家养生的四大方法
一、清静虚无
老子主张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排斥人的一 切欲望,排斥外界事物 给人带来的诱惑。他主 张通过柔弱无为、虚静 自守来排斥干扰,达到 返朴归真的目的。庄子 的养生法则为“虚静自 守”,“养神,守形,无 欲”“目无所见,耳无 所闻,心无所知……”。
二、以气养生
《史记》载:“老子百有六十余或 二百余岁,以自修道而养寿也”。 历史上有老子不知其所终之说,虽 不可全信,但史学界一致看法是: 老子比孔子年长近三十岁,又比孔 子死得晚,孔子活了72岁,老子当 是一位百岁寿星。
几千年来,以老子、庄子为代表所建立的道家哲学思 想体系,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其中, 道家养生思想对中医养生学也作出了巨大贡献,广受人们 推崇。秉承了道家最本真的养生思想,沿袭道家养生文化 之精髓,铸就出全方位的养生体系。
关于道教你所不知的养生之道
![关于道教你所不知的养生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05dab1bfdaef5ef7ba0d3c53.png)
关于道教你所不知的养生之道导读:本文关于道教你所不知的养生之道,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道教,是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道教徒追求得道成仙,故它乐生、重生和贵术。
在长期的修道证真的过程中,创立了系统的养生理论,形成了道教养生学,堪称中国传统养生学的集大成者。
下面就随留学网一起从宗教文化的角度去学习道教的养生之道吧!【关于道教你所不知的养生之道】一、养神之道道教和道家虽然并不相同,但道教始终以道家尤其是老庄哲学的宇宙观、人生观和方法论作为其养生学的理论墓础、方术来源和实践规范。
道家宣扬清静无为、静观玄览、含德抱一、虚心坐忘,追求内心的安宁,主张“道法白然”。
道教继承这种离俗超凡的精神,发展并实践为出世的养神之道,以“清静无为,离境高坐”为其主要特征。
养神之道的上限极难确定,早在《老子》、《庄子》和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就已提出“专气致柔”的养神之道。
《老子》中“虚其心,实其腹”、“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能婴儿乎”等论述,原始道典《太平经》中详尽地论述了守一、潜心养的方法,认为养神乃一切养生的烤础和前提。
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中提倡“守其一”之道,主张欲长生不死须恬偷澹泊、涤除嗜欲,必须静寂无为,忘其形骸。
魏晋时在上层社会中颇具影响的上清派,创建了较为系统的存思“丹田”之道。
南北朝时的著名文学理论家刘把在《灭惑论》中将“清静无为”列为道教养生的最上乘等。
但最为系统地论述道教养神之道的代表作,还要首推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据《庄子·大宗师》中记载的颜回“坐忘观”而撰写的《坐忘论》一书。
《坐忘论》认为,养神之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此提出“安心坐忘之法”的七阶论:(1)“信敬”。
“夫信者,道之根;敬者,德之蒂”。
“根深则道可长,蒂固则德可茂”。
强调欲养生则须心诚德正。
(2)“断缘”。
此即要求“去物欲,简尘事”,与一切有为俗事相隔绝,除去对物质利益的追求。
(3)“收心”。
道教与中国传统医学道家养生与中医养生的相互渗透
![道教与中国传统医学道家养生与中医养生的相互渗透](https://img.taocdn.com/s3/m/1fe9fd4f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2f.png)
道教与中国传统医学道家养生与中医养生的相互渗透道教与中国传统医学的相互渗透中国传统医学和道家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在其发展历程中互相渗透、相互借鉴,形成了独特的养生理论和方法。
本文将以道教与中国传统医学的相互渗透为主线,探讨二者的关系及其对中国人的养生观念和实践的影响。
一、道教的养生理论与实践道教养生强调“养生不坐室,归于自然”,主张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内外和谐。
道教养生的核心观念在于追求长寿与永恒的生命。
道家强调修身养性,注重内省思考,通过修炼心性和身体来实现养生的目的。
在道教养生中,道家通过炼丹、养神、戒煎、行禅等方式来达到调养身体、增加寿命的目的。
道教的养生理论与实践贯穿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饮食方面,道家主张不嗜肉食,注重清淡饮食,倡导植物性食物的摄入。
在运动方面,道家强调柔和的体育运动,如太极拳、气功等,这些运动方式能够调养身心,使人体得到放松和舒缓。
此外,道家还认为定期疗养是心理和身体健康的保障,通过山水及自然环境的观赏来达到休息和恢复的目的。
二、中国传统医学的养生理论与实践中国传统医学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医学体系,包括中医和中草药学两个主要部分。
中医强调“以整体观念治病”,讲究阴阳平衡和五脏调和的原则。
中国传统医学的养生理论和实践是在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注重人体的整体健康和平衡。
中医养生的核心观念是“防病于未病”,即通过科学的调摄生活方式,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养生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体的健康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在饮食方面,中医讲究药膳食疗,通过合理搭配食物来调节脏腑功能,保持机体的平衡。
在运动方面,中医主张适度运动,如太极拳、气功等,这些运动方式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三、道教与中国传统医学的相互渗透道教与中国传统医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养生理论和实践方面有着深入的交流和渗透。
首先,道教的养生理论对中国传统医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道家养生功法之研究
![道家养生功法之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bad1302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4f.png)
道家养生功法之研究本文旨在探讨道家养生功法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和健身方法的独特价值和实用性。
通过深入了解道家养生功法的历史渊源、相关著作和研究报告,我们将系统地分析道家养生功法的主题,包括其特点、优势和实际应用案例。
最后,我们将对道家养生功法的未来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和展望。
一、道家养生功法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道家养生功法,又称“道教气功”,源于中国古代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家养生功法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注重身心合一、动静结合,追求内在的和谐与平衡。
通过调节呼吸、意念和身体运动,道家养生功法可以帮助人们提高身体素质、延年益寿,同时也能改善心理健康,增强内在的修养和智慧。
二、道家养生功法的特点与优势1、强调内在平衡:道家养生功法注重内在的平衡和协调,通过调节呼吸、意念和身体运动,达到身心和谐的状态。
这种平衡不仅体现在身体上,还涉及到心理和精神的层面,有助于减轻压力、改善情绪,使人更加宁静和自信。
2、适应性强:道家养生功法适用于不同年龄段和体质的人群,可以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炼。
此外,道家养生功法还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可以与其他运动和健身方法相结合,形成个性化的修炼方案。
3、综合性:道家养生功法不仅注重身体的锻炼,还强调心理和精神层面的修养。
通过综合性的修炼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提高身体素质、心理品质和智慧水平,实现全面的发展。
三、道家养生功法的实际应用案例1、改善身体健康:许多研究表明,道家养生功法对身体健康有显著的益处。
例如,练习气功可以降低高血压、减轻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症状,还可以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减少生病的机会。
2、提升心理健康:道家养生功法对心理健康的改善也有显著效果。
通过调节呼吸和意念,可以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使人更加平静和自信。
同时,练习道家养生功法还可以提高人的专注力、记忆力和创造力。
3、促进长寿:研究表明,道家养生功法可以帮助人们延年益寿。
练习气功的人通常寿命较长,且生命质量也较高。
道教与医药及养生的关系
![道教与医药及养生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d28057e4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8c.png)
*导读:道教继承了我国古代神仙思想;长生不死,修真成仙,成为道教的主要思想和修炼目的,因此道教十分重视医药和养生之术。
本文介绍了……道教继承了我国古代神仙思想;长生不死,修真成仙,成为道教的主要思想和修炼目的,因此道教十分重视医药和养生之术。
本文介绍了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人在医药学方面的成就,并从服食、辟谷、导引、行气、房中五个方面论述了道教的养生健身之术,辨析了其中的科学因素与虚妄夸诞之说。
文章认为,道教在医药和养生方面有不少科学的有价值的东西以及宝贵的经验和知识,应珍视这份文化遗产,加以发掘和整理,剔除其虚妄迷信因素,发扬其科学内容。
生死问题是人生哲学上的重大问题。
生必有死,虽是辨证发展的必然规律,但人的欲望总是希望延年益寿,尤其是剥削阶级的最高统治者,总是希望长期保持富贵荣华、骄奢淫逸的生活,贪婪地追求长生不死。
春秋时代,齐景公就说过:古而不死,其乐若何?(《左传》昭公二十年)战国时,出现了一批方士,为了迎合王公贵族求长生的心理,于是编造出海上有长生不死之药的谎言。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齐国的方士徐福等上书说,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许多仙人都住在那里,如能到达,可以求得神仙和不死之药。
公元前21年9秦始皇派徐福领着数千童男童女入海求仙。
公元前21年5秦始皇又派方士韩终等求仙人不死之药。
(《史记秦始皇本纪》)经过几年,花了不少的人力和物力,结果一无所获。
汉武帝时,方士李少君对武帝说用丹砂可以炼出黄金,以黄金为饮器则益寿,可以见到蓬莱岛上的神仙,于是武帝派遣方士入海求安期生等仙人。
齐国的方士公孙卿又对汉武帝讲黄帝乘龙上天的事,武帝听了深为羡慕说:吾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屣耳。
(《史记封禅书》)秦皇汉武所迫切追求的就是成仙不死。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继承了古代的神仙思想。
《抱朴子》曰:生可惜也,死可畏也。
(《地真》)故长生不死,成为神仙是道教的主要思想,也是道教的修炼目的。
为了修仙长生,首先得却病延年,而医药的作用也在治病防病,延长人的寿命,因此医药成为仙道修炼的必要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道教与养生中国道教与养生延年益寿,乃至长生不老、长生不死,是人类自我意识苏醒以来世代相传的一种理想和追求。
这种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在世界各民族的宗教观念和文学艺术中,都有所体现和反映。
道教故乡的华夏,是一个有着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
以贵生著称的华夏民族,历来向往长生。
从先秦时代起,就有不少人在孜孜不倦地探索长生不死之道。
数千年来,华夏先民在养生实践中,创造和发明了种类繁多、功效各异的养生延年之术。
这丰富多彩的养生文化,体现了华夏民族的科学知识水平和卓异智慧。
这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更有待于我们今天的发掘和利用。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
追求长生不死,修炼成仙是它的基本特征。
道教是一种乐生恶死的宗教。
对于生命的保护和延长以及渴望永生,向来是道教最为关心和探索最多的课题。
道教初创时期,《太平经》等典籍中,就有追求长生不死的意思。
《道藏》的首经《元始无量度人经》称“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道教认为:“夫万物以人为贵,人以生为宝”。
(陆修静《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正因为道教把人的生命看得宝贵,所以主张人应当竭力爱护生命,目的是要延年益寿,长生不死。
道教继承了这一文化的优良传统,并将其融入自己的教义和实践之中。
集汉民族不死信仰和养生术大成的道教,确信“我命由我不由天”,一直在执着地追求不死之道。
正是在这种积极态度的支持下,二千年来,无数的道教徒在寻求长生成仙的道路上努力探索,锲而不舍。
道教所行的养生术很多,有外丹、内丹、服气、胎息、吐纳、服食、辟谷、存思、导引、按摩、房中等等。
大多数养生方法如行之得法,确能收到奇效。
这些已被海内外医家和养生学家所公认。
所以,如果没有道教对于“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坚定信仰,没有道教徒长期不懈的养生实践,中国文化遗产中便不可能留下这一大批独特的养生思想和方法的瑰宝。
道教养生不仅在中国养生学中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一个亟待开掘的宝库。
道教养生学的形成与发展简述一、道教养生学的形成1.长生成仙信仰与道教养生长生成仙的核心信仰是道教养生学形成的直接来源。
长生成仙信仰由来已久,《山海经》中就有“不死民”的记载;而在养生术的发展及人们在祛病延年方面的探索实践中,出现了如彭祖这样的神奇长寿人物;《道德经》有“长生久视”的理论;《庄子》中则有真人、神人、至人的描述;《淮南子》中有美丽的嫦娥飞升成仙的故事。
道教继承了长生成仙的思想,带给人们这样的信念:凡人经过现世的修炼能够长生成仙,这反映了人类挣脱天命束缚,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的气概,意味着人通过努力,能够延续生命以致长生成仙。
养生术是沟通人神关系的桥梁。
神仙是由凡人修炼而成的,而神仙的最大特点就是长生。
若要长生,首先要长寿,欲长寿必先养生。
这就要采用各种养生方法来祛病健身,使身体和精神保持健康强盛。
这样,道教养生术就成为达到长生成仙的手段,并随着道教的发展演化,形成了博大精深、蕴涵着高度健身疗疾价值的古代人体科学和健身方法体系。
2.重人贵生与道教养生学中国人很早就有重生恶死的心理,《诗经。
秦风,黄鸟》中就这样说:“被苍者天。
歼我良人。
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屈原说:“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我与。
”在这样的心理指导下,先民们就想出了抗拒死亡,实现长寿的方法。
《庄子·刻意篇》中说“为寿之人,作熊经鸟伸,吹嘘呼吸,吐故纳新。
”《吕氏春秋·古乐篇》说:“昔陶唐之始,阴多滞伏而湛洁,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倡导之。
”这里的作舞即为导引。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古代先民的贵生长生养生的思想。
我国古代早就有了贵生的思想,早有学人作了系统研究。
道教继承了先秦贵生的思想并加以发展,形成了道教的重人贵生思想。
《道德经》说:“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这里的慈可以解释为爱人、重人,而俭则是用以养生。
道教有静以修身,俭以养生之说。
《老子想尔注》:“生,道之别体。
”把生提到道的高度来体认。
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道教重人贵生的思想,说明道教生命伦理的基本价值取向就是贵生。
《道德经》又说“出生人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入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
”这就是说,世界上到处都有危险,生命时刻受到威胁,所以应当防范于未然。
所以要追求“深根固抵长生久视之道”。
追求这种长生久视之道的途径就是养生。
老子认为“载营魄抱一能无离”,即身与灵魂合一而不分离,关键在于“谷神不死”,即炼养精神以达到长生的目的。
《太上老君内观经》中说:“道不可见,因生以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
若生亡,则道废,道废则生亡。
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
”这就是生道合一,修道需要养生,养生即是修道,修道方能与道合真。
3.天人相应与道教养生学《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又说“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
”天人在本质上是一个相互相用的有机体,天和人都符合于自然无为之道,道同于一。
道教吸收了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认为“吾身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身”,这一思想成为道教身神关系的理论基础,也是道教把养生看作人类追求与自然相和谐、相一致这样一种境界的理论依据。
当一个人身心不调合的时候,就是人与自然不和谐的时候。
而通过倡导“天人和一”,则可通过将个人与自然相融合,使个人忘却忧愁,摆脱烦恼,使身心得以调适,恢复健康,并进而长寿、长生。
道教养生学以道教的宇宙生成理论为根据。
《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而道的规律乃是自然无为,必然要逆人欲之所为,把包括人在内的宇宙万物都统摄于道的怀抱中,人作为道所化生的产物,只有按照道的法则去行动,与天地自然合一,才是最佳的生存状态。
天与人相应,人身为小宇宙。
神仙居住于天上各处,那么人身各处便也有神仙居住。
《太平经》认为人体内各部位都有神居住,对于有关人身中各部位的神都有明确的记载。
天人相应思想对于后世的养生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道法会元》卷七六《火师汪真君雷霆奥旨序》中说:“道者,具乎天地之先,混混沌沌,无形无名;法者,出乎天地之后,亘古今而神通变化;人者,生乎天地之间,禀天一之炁,而为万物灵。
故以吾道言之,清明澄澈者,运而行之,则足以通天地、感鬼神、调阴阳、赞化育等。
上语之即丹成道备,朝昆仑,薄蓬莱,亦不难矣。
盖天地一身,一身天地也。
其大丹法本不外乎此。
”这里“天地一身,一身天地”就是天人相应,天人合一。
4.道教养生学与形神相依道教的修炼养生方法是建立在对身神关系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要“先明脏腑,次说修行”。
道教养生术的根本目的在于追求健康、长寿,进而羽化成仙。
要达到此目的,当然要探索和把握人自身的精神和形体关系,这是需要理性认识的。
这样,就形成了对于形和神两者关系的看法。
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道教发展了养生术,并以此作为传播、实践道教贵生重生乐生长生的重要手段。
道教养生学的形神观主要来自道家和医家。
道家代表人物庄子从养生角度提出了“形为神舍”的观点,故而人要守形,“神乃长生”。
医家经典《黄帝内经》则对形神作了明确说明。
在它那里,“形”乃指现实的可感人体;“神”则是可悟而不可见的精神意识。
对于两者关系,《黄帝内经》指出:神形相依,形为神舍。
道教吸取这些形神思想作为养身基础,《太平经》卷七十一说:“精神消亡,身即死矣”。
在另一处又指出“独贵自然,形神相守”的思想。
由此要求“守一”。
“守一”即是守形神,只有做到这点,才能长生久视。
西晋时葛洪在《抱朴子》里,提到形是堤,神是水。
“堤坏则水不留”,故而形为神宅,守形为第一要旨;同时要护神,因为神散则命终。
《西升经集注》中又说:“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不得形,不能自成。
形神合同,更相生,更相成。
”这里非常明白地讲出了形神合同思想。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篇》中说:“德之为人,养神之所归诸道,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
”“五气得养,务在舍神,此之谓化,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也、德也,神其一长也。
静和养气,养气得其和。
”总的说来,道教讲究形神统一,因此,养生自然因既要修形又要养神。
道教的形神思想受到《黄帝内经》的影响更为直接,这一点可以对照《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黄庭经》等道教早期养生著作与《黄帝内经》来进行分析。
《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安民章》第三中说:“怀道抱一,守五神也。
”《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守道》第五十九说:“人能保身中之道,使精气不劳,五神不苦,则可以长久。
”这里所说的五神是相对于形而言的,五脏之神就是五脏所藏之神。
《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成象章第六》中说:“人能养神则不死,神谓五藏之神: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
脾藏意,肾藏精与志,五藏尽伤则五神去矣。
”而《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中指出:“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所谓五脏所藏。
”这就是五脏的神志。
《黄帝内经》认为人的元神、魂、魄、意、志分别藏于五脏之中,并认为人的情志与人体脏腑有着具体的联系,情志等心理因素变化会对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产生直接影响。
《灵枢·邪客》中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伤心,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
”显然,《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中五脏神的观点与《黄帝内经》是一致的。
《太平经》在继承《黄帝内经》的五脏所藏的说法的基础上也有所发展,《太平经》认为人身除头面五脏各有所镇之神外,周身内至精血筋骨,外至肢体百节也无不都有所司之神镇守其间。
周身所镇诸神。
大致为:精血三真,名无生君,字黄凝子玄,镇我两乳之下源。
骨节二真,名坚玉君,字凝羽珠,镇我太仓之府,五肠之口。
如果神在身体就健康,神不在就会生病。
《太平经》的这种形象化身神系统对于修道者的存想修炼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魏晋时的《黄庭经》流传很广。
上清派的形神观念,五脏六腑神是黄庭经身神系统的核心,《黄庭内景玉经注·致道章第七》中说:“至道不烦决存真,泥九百节皆有神。
发神苍华字太元,脑神精根字泥九,眼神明上字英玄,鼻神玉垄字灵坚,耳神空闲字幽田,舌神通命字正伦,齿神峭锋字罗干,一面之神宗泥丸,泥丸九真皆有房。
”很显然这里的五脏神是建立在《黄帝内经》脏象说的基础上的。
《黄庭经》在五脏六腑及面部七神的基础上,参照三焦、三管三官三丹田的人体部位概念,将人体身神的范围加以扩大,最终形成三部八景神二十四真的身神系统。
这一身神系统依据的是《黄帝内经》十二官的概念。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用行政官职的概念形象指出五脏六腑的生理分工及其相互协调问题。
《黄帝内经》运用十二官的概念对脏腑功能进行拟人化的描述,不同的官职就有不同的职能使命。
如心为君主之官,强调了心在脏腑系统中的中心作用,“主明则下安”;胆为将军之官,胆主怒,像将军一样的勇武,谋略由此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