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大气的受热过程课程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课程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大气受热的基本过程,掌握大气层结构及其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透射等作用。

2. 掌握大气中温室气体的作用,理解全球气候变化与大气受热过程的关系。

3. 掌握大气中水汽、云和大气气溶胶等对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的影响。

技能目标:1. 能够分析大气受热过程中的能量转换和传递,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大气现象。

2. 能够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参与有关大气环境保护的讨论和实践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大气环境保护的关注和责任感,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2. 增强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尊重和倾听他人意见,共同探讨大气受热过程的相关问题。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自然科学课程,结合地理、物理等学科知识,以实际观测和数据分析为基础,探讨大气受热过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学生特点:针对初中年级学生,他们对大气现象有一定的生活体验,但缺乏系统深入的科学认识。

课程设计应注重激发兴趣,引导观察,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环保观念。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大气层结构:介绍大气层的组成、厚度及其对太阳辐射的作用。

-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一节- 内容:大气层划分、各层特点、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传播。

2. 大气受热过程:讲解大气对太阳辐射、地面辐射的吸收、反射和透射作用。

-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二节- 内容:能量转换、大气温室效应、大气对辐射的吸收特性。

3. 温室气体与气候变化:探讨温室气体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教学重点:1.大气的受热过程中能量的传递流动及其带来的影响和效应。

2.太阳辐射、地面辐射与大气受热过程之间的关系,明确地面才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3.利用本节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

教学难点:1.高一学生对于本节内容较陌生,专业名词较多,难以理解。

2.大气的受热过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能量传递过程,需要用图示法和演示法来教授。

3.需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同学们对于新知识“看的着”、“摸得到”。

老师】非常好,太阳辐射主要是短波辐射。

那么这些辐射能量到达地球后会发生什么呢?同学们可以想一想。

学生】被地球吸收啊。

老师】没错,地球会吸收一部分太阳辐射能量,但是也会反射一部分回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反照率。

不同的地区反照率不同,导致地球不同区域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的差异性。

同时,大气对太阳辐射也有一定的削弱作用。

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重点讲解的内容。

引入】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表面的温度是怎么来的吗?是太阳辐射直接加热的吗?学生】不知道。

老师】其实,地球表面的温度主要是来自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地球表面也是大气的主要和直接热源。

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着重讲解的内容。

转移。

首先,太阳向地球进行短波辐射,但大气不吸收短波辐射,所以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到达地表。

地表吸收太阳的短波辐射,导致地表温度升高。

然后,地表向大气进行长波辐射,大气吸收这些长波辐射,导致大气温度升高。

最后,大气向地表进行逆辐射,即大气辐射,这也是长波辐射。

这三个过程形成了一个“倒N”字型,分别称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和“大气返大地”。

这是大气受热过程中能量转移的基本过程。

主要流动方向是太阳辐射经大气层到达地表,地表吸收太阳辐射后向大气层发出长波辐射,大气层再向地表和宇宙空间发出辐射。

而少量的能量则有几个去处:一是大气中的云层会反射一部分太阳辐射,二是大气会吸收少量的太阳辐射,三是有一小部分的地面长波辐射没被大气吸收,跑到了宇宙空间里去了,四是大气在进行大气辐射的同时,与大气逆辐射相反的方向会有少部分大气辐射跑到了宇宙空间去了。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一、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受热的基本过程;2.理解大气受热对天气变化的影响;3.掌握大气受热对地球环境影响的基本知识。

二、教学重点1.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2.大气的受热过程对天气变化的影响;3.大气受热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1.大气的本质及构成;2.大气受热的基本形式;3.大气受热对天气变化的影响;4.大气受热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Step 1:引入通过提问、导入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大气的作用、大气的本质及构成。

Step 2:学习理论知识1.大气受热的基本形式大气受热的基本形式有辐射受热、传导受热和对流受热。

其中,辐射受热是最主要的形式。

2.大气受热对天气变化的影响大气受热是天气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温度变化会影响气压的分布和风向风速的变化。

此外,大气的受热还会导致云的形成和降水的产生。

3.大气受热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大量的能量被地面吸收,经由大气层对地球表面形成一定的保温作用,使地球表面温度范围在一个适宜的区间内。

若大气层因污染或其他原因受到破坏,就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等严重问题。

Step 3:案例分析通过相关案例,让学生了解大气受热的实际应用,加深学生的理解。

Step 4:课后拓展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大气受热的相关知识。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2.案例分析法3.实验方法六、教学评估1.考试2.作业3.讨论七、教学资源1.实验室及相关设备2.教材及其他资料。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的削弱作用及保温作用
6.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活动时间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
太阳辐射一、导入新课1 Nhomakorabea2分钟问:屏幕上两种图标表示的天气状况分别是?
问:晴天、阴天,你觉得哪种天气情况比较热?
联系生活实际感受自主回答
生活例子便于理解
二、过渡

回顾上一章知识点
4分钟
1.问:我们地球上的热量是谁给的?
4分钟
过渡:如果没有大气层会怎样?
课件演示图片:月球昼夜状况
小组思考讨论回答
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学会理论解释实际例子
学以致用
体会大气的重要性
4分钟
问:青藏高原为什么是我过夏季最低温的地区?
一日内温差为什么如此大?
课件演示图片:
小组思考讨论回答
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学会理论解释实际例子
学以致用
体会大气的重要性
大气的保温作用
看图描述过程
小组思考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
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体会地面辐射的重要性
加深知识
2分钟
问:从大气的作用分析晴天与阴天,哪种天气状况的昼夜温差(日较差)比较大?
看图描述过程
小组思考讨论回答
晚上晴天比阴天温度低的原因
学生较容易便得出结论
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学会理论解释实际例子
学以致用
体会大气的重要性
大气的作用
课件演示图片
2.问:1、太阳的能量以何种方式传到地面?
2、太阳辐射包括哪几类电磁波?
3、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在哪个光区?
4、我们肉眼能看到的大部分是哪种电磁波?

高考地理一轮复课《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6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课《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6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课《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6页)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丹凤中学地理组叶佳【考纲扫描】1.大气的受热过程。

2.阻碍昼夜温差的因素。

3.逆温现象及其阻碍。

【考点要求】1.结合人们周围的自然现象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及特点。

2.结合实际问题考查昼夜温差大与小的成因。

3.结合日常生活考查逆温带来的不利阻碍,及应注意的问题。

【引入】摸索:藏族的传统服饰是掉袖藏袍,形成这一服饰文化的自然条件是什么?什么缘故会产生如此的自然条件?要求:学生摸索交流。

教师: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要紧是因为海拔高,大气稀薄。

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也比较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差,气温低。

这与大气的受热过程有关,今天我们要紧复习的内容是大气的受热过程。

【知识探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摸索:(1)太阳辐射属于长波辐射依旧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呢?(2)太阳辐射能量要紧集中哪个波段?2.探讨:大气的受热过程。

(1)课件出现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学生回答每个环节的意义。

(2)小结:大气的受热过程包括三个环节,Ⅰ太阳暖大地→Ⅱ大地暖大气→Ⅲ大气还大地。

3.探讨:生活中大气的保温作用。

(1)阐述“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的原理。

(2)阐述“利用烟雾防霜”的原理。

“利用烟雾防霜”时应注意哪些问题?“注意用火安全,小心火灾。

”(3)说明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阻碍。

4.考场:(1)判定。

①近地面大气增温的直截了当热源是太阳辐射。

(×)②多云的白天气温较低,要紧是云层吸取了大部分的太阳辐射。

(×)③日出前的清晨、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不是完全黑暗的,这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④CO2能够吸取红外线,O3能够吸取紫外线,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取具有选择性。

(√)⑤霜冻多显现在晴朗的夜晚,是因为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⑥一天中最高气温显现在正午,是因为现在太阳辐射最强。

大气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大气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大气受热过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大气受热过程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了解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和天气形成的影响。

3.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教学PPT、实验器材。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准备实验记录本和实验报告。

三、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课(10分钟)1.引导学生观察天气变化,提问:“大气如何受热?”2.分析学生回答,引出大气受热过程的概念。

Step 2 理论讲解(15分钟)1.通过教师讲解和PPT展示,向学生介绍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征,包括辐射、传导和对流三种形式的热量传递。

2.解释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包括太阳辐射对地球表面的加热、海洋和陆地的不同受热能力、云的形成与降水等。

Step 3 实验操作(30分钟)1.介绍实验的目的:观察不同颜色的物体在太阳辐射下受热的速度和程度是否相同。

2.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每个小组需准备一套实验器材,包括黑色、白色和银色的纸片、两个温度计和太阳辐射源。

3.让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4.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为什么黑色物体比白色物体更容易受热?Step 4 实验讨论与总结(15分钟)1.分享各小组的实验结果和观察现象。

2.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太阳辐射对地球表面的加热是否均匀?为什么黑色物体比白色物体更容易受热?海洋和陆地的受热能力有何不同?3.教师进行总结:大气受热过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太阳辐射以不同方式影响陆地和海洋的受热能力,进而影响气候和天气。

Step 5 拓展活动(20分钟)1.让学生在家中自行观察和记录近期的天气变化,尝试用大气受热过程的知识解释天气的变化。

2.鼓励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研究,调查和探究大气受热过程与气候、季节、地理位置的关系,并用数据和图表进行呈现。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操作,对大气受热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讲述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在全节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为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大气运动的基础,而热力环流与风的形成又是后面学习全球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基础。

本课时教学需要联系较多物理学知识,地理和物理学科的基础较差的同学对学习本课时内容会有一定的影响。

【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学生根据示意图简单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了解三个环节之间的动态联系,能简单画出热力环流的过程图解释热岛环流等相关自然现象。

并结合现实生活深化“绿色生活,保护大气”思维,。

(2)综合思维:运用大气受热、热力环流、大气运动原理分析说明有关温差大小、温室效应、海陆风、风向等实际问题。

(3)区域认知;结合实际图文材料,认识不同地区的热力差异和大气运动差异。

(4)地理实践力:通过地理读图分析,分析大气受热状况,以及温室原理,并能联系实际观察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效应等现象,并会用相关知识解释。

【教学目标】1.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

2.理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3.结合实例,用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教学重点】理解并能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学难点】1.大气受热过程原理2.利用大气受热原理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老师活动同学活动课堂总结【过度】请同学们依照图示,争论总结,并在作业本上试着画出大气受热过程的三个主要环节。

要求只画出三个主要环节,略去减弱作用和大气辐射等枝节。

【总结】:1.太阳辐射是地球的能量源泉2.地面辐射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3.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同学争论,作图总结】图示总结大气的受热过程,直观易懂,省去细枝末节,便于同学理解应用与拓展【应用与拓展1】多云的夜晚气温比晴朗的夜晚高的缘由。

【应用与拓展2】农夫伯伯以熏烟的形式防止植物冻害的原理。

【同学争论,答复拓展1】夜晚多云,大气逆辐射强,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好。

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难点:如何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内化为自身的行动指南。
(二)教学设想
1.针对重点和难点,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引入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展示与大气受热过程相关的日常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知识。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动画、图表、模型等,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大气受热过程,降低学习难度。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沟通交流、共同探究的能力。
(4)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教学过程设想:
(1)导入新课:展示生活实例,引发学生思考,为新课学习奠定基础。
(2)新课讲解: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详细讲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大气受热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模型等工具,对大气受热过程进行可视化表达,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的精神。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展示一系列生活中的热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大气受热过程。首先,我会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夏天比冬天热?为什么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温暖?”让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接着,我会播放一段关于大气受热过程的动画,让学生初步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4.小组合作任务: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关于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对大气受热过程影响的相关资料,制作成PPT或手抄报,进行课堂分享。
5.探究活动: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以下探究活动: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理解大气的辐射和传导两种受热方式的基本原理;(3)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与天气和气候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兴趣;(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分析能力;(3)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喜欢观察、思考和实验的习惯;(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3)培养学生珍惜自然环境、关心环保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大气的辐射和传导两种受热方式的基本原理;3.大气的受热过程与天气和气候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5分钟)利用一幅寓意图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夏天热,冬天冷?为什么不同地方的温度不一样?2.教学展示与讨论(15分钟)通过PPT或多媒体展示,介绍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并与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理解和疑惑。

3.实验探究(30分钟)设置“日光温度计实验”,让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测量太阳辐射的强度,并分析实验数据,探究大气的辐射和传导两种受热方式的基本原理。

4.小组合作探究(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天气或气候现象进行研究,分析其中涉及的大气受热过程,并用图表或模型对其进行展示。

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和互动讨论,促进彼此的学习和进步。

5.案例分析(15分钟)通过分析一些典型的天气或气候现象,如台风、季风等,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大气的受热过程与天气和气候的关系,并总结归纳。

6.小结与展望(10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小结,提出问题和展望,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和思考。

四、教学评价1.自我评价:观察学生在实验和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了解他们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准确表述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与大气受热过程的关系。

2.通过对“大气的受热过程”的理解,提高用地理原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3.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以及大气的保温作用。

2.教学难点: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并能够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藏民生活的视频,提问:视频中展示了藏民怎样的穿衣习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习惯?2.揭示课题:《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新课讲授1.太阳辐射展示《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示意图,提问: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是怎样的?(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时候,部分被大气吸收、反射或散射,大部分到达地面)总结: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大部分能够到达地面,被地面所吸收。

所以,太阳辐射是地面的直接热源,这个过程可以称之为“太阳暖大地”。

在这个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起削弱作用。

2.地面辐射引导学生继续读图,提问:太阳辐射到达地面之后,地面做出了什么样的反应?(地面在接受到太阳辐射增温的同时会向外进行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后会增温)总结: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较少,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而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却比较多,地面辐射放出的绝大部分热量能够被大气截留下来,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这个过程可以称之为“大地暖大气”。

3.大气逆辐射引导学生再次读图,提问:大气吸收地面辐射之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除一少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完成“活动”中的两个问题:(1)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面有什么作用?如果用“大气保温作用”概括,你认为合适吗?(大气逆辐射把热量传给地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可以用“大气保温作用”概括,是合适的)(2)根据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受热过程比较图分析,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得多?(大气逆辐射使大部分太阳能量被保留在地球。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大气的受热过程一、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的组成和性质。

2.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3.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的相关实验和示意图。

4.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科学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1.大气的组成和性质。

2.大气的受热过程中的实验和示意图。

三、教学难点1.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能力和科学分析能力。

2.学生对大气的受热过程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讲授相结合:通过课堂讲解大气的组成和性质,并辅以实验演示和示意图的讲解。

2.实践操作: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提高观察能力和科学分析能力。

3.讨论交流:在实验结束后,让学生总结和讨论实验结果,并与教师和同学交流心得。

五、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准备课件、教辅材料、PPT、实验仪器等。

2.学生准备:学生准备笔记本、实验记录表等。

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导入与引入介绍大气的组成和性质,认真听讲引出大气的受热过程。

2.知识讲解讲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的认真听讲,并记录重点内容。

3.实验操作分组进行实验,并记录分组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4.实验讲解分析实验结果,并和同学认真听讲,记录重点进行讨论。

5.总结与扩展教师总结教学内容,并学生进行讨论,做思考引导学生思考受热过程对大气的作用,并作扩展讲解。

七、实验操作实验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实验材料:小玻璃管、水尘、烟花棒、酒精灯、火柴等。

实验步骤:1.将小玻璃管的一端封闭,另一端装上水尘。

2.用酒精灯加热小玻璃管封闭端,观察实验现象。

3.用火柴接触小玻璃管封闭端,观察实验现象。

4.加热小玻璃管封闭端,再迅速用火柴接触封闭端,观察实验现象。

5.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二:大气的压强变化实验材料:带有刻度的塑料瓶,烧杯,酒精灯,水幕,火柴等。

实验步骤:1.将烧杯中注满开水。

2.接吸塑料瓶底部,将吸塑料瓶倒进烧杯中。

3.加热烧杯,观察实验现象。

4.记录实验结果。

以上为两个实验示例,实验的细节可以根据教材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第二章自然环境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一课时)一、新旧课标比较分析【旧】 2.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新】2.1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 , 解释相关现象。

旧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而新课标将老课标中的“运用图表”改成“运用示意图等”,增加了“说明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现象”。

新课标,侧重运用示意图说明过程和原理,强调解释相关现象。

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对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重点是通过示意图能够说明即可,学会运用本节知识解释相关的自然现象,尤其是学生身边的、生活中自然想象。

这样让学生觉得学习地理有用,地理就在我们身边。

示意图的选取以及生活中与大气相关的自然现象的选取显得极为重要。

二、内容标准细化核心概念是大气、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

行为动词是“说明”、“解释”;行为条件是“运用示意图”;从新课标四个核心素养角度,确定学习主要目标是近地面的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

需要分清整个地球大气和对流层大气,根本热源和直接热源有很大区别。

大气的受热过程要设计到的基本概念有: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削弱作用:大气反射、散射、吸收作用,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大气温室效应。

针对素养水平1,可以是借助老师和同学,模拟实验或观察实验视频以及现成的示意图去观察获取信息,进行说明并解释日常生活相关现象。

针对素养水平2,可以是学生个体或者是小组,做模拟实验以及自己绘制的示意图去观察获取信息,进行说明并解释日常生活相关现象。

基于这条课标对于知识技能整体的学科要求较高,因此对核心素养更高层级建议做更高的要求;但对观念和认识方面应该提出具体要求。

结合课标所述核心概念知识的特点,模拟实验的应该主要由教师和学生或教师指导学生来完成;建议以示意图和模拟实验为主,尽量直观、生动。

解释的案例(自然现象)与学生关系越密切越好。

为激发学生兴趣,最好采用抛锚式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探究问题的原因,学会运用原理解释现象,学会知识迁移。

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3.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探讨大气受热过程的相关问题,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章节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
-根据课堂讲解和课本内容,完成课后选择题、计算题和分析题,加深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
-使用地球仪和热辐射感应器等教具,模拟不同纬度地区的热量分布,帮助学生理解大气逆辐射和地面辐射的影响。
2.采用案例教学法,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引入城市热岛效应、全球变暖等案例,让学生探讨大气受热过程在这些现象中的作用。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测和数据分析,如记录当地不同季节的气温变化,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的影响。
-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问题分析中的能力培养。
-引导学生从大气受热过程的角度,理解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潜在影响。
(二)教学设想
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我设想以下教学策略和方法:
1.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模型,直观展示大气受热过程,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物理图像,降低理解难度。
-设计动态模拟实验,展示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传播过程,使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大气的吸、反、透作用。
3.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较高,对新奇的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心,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学生在团队合作中,沟通与表达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关注和指导。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释大气的受热过程;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大气物理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释大气的受热过程。

三、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15分钟)引入大气的受热过程的概念,通过投影仪播放一段气温变化的视频,引起学生对气温变化的思考和探究。

2.知识讲解(30分钟)通过讲解和讨论,向学生介绍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辐射、传导、对流三种方式,以及气温的垂直分布、大气层结的形成等知识点。

3.视频学习(20分钟)观看一段关于大气的受热过程的教学视频,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小组探究(3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探究活动。

每个小组分配一个实验设备,用于模拟和观察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和解释大气的受热过程,并讨论其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5.总结与展示(15分钟)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并对大气的受热过程进行总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和展示,引导学生加深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并强调其在地球气候系统中的重要性。

6.课堂讨论(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针对大气的受热过程的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的探讨,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

7.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气候现象,以及对该现象的影响。

四、教学评估1.教师观察:观察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积极性和参与度;2.学生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大气的受热过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4.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拓展1.组织学生参观气象观测站,了解气象仪器的使用和气象观测的方法;2.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记录和分析当地的气象变化,探究大气的受热过程对当地气候的影响;3.组织学生阅读相关的科普读物或研究报告,了解当前关于大气的受热过程的最新研究成果。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的组成和结构;2.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3.了解大气的温度分布规律;4.能够解释大气的气压分布规律;5.能够解释大气的风向和风速变化规律。

二、教学内容1. 大气的组成和结构大气是地球周围的气体层,由氮气、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组成。

大气分为四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

2. 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受热过程主要有辐射、传导和对流三种方式。

2.1 辐射太阳辐射照射到地球上,地球表面吸收部分太阳辐射能,再向大气层和宇宙空间辐射能量。

大气层中的气体和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使地球表面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减少。

2.2 传导大气层中的气体和云层之间通过分子碰撞传递热量,这种方式叫做传导。

传导的效率很低,只在大气层的底部起作用。

2.3 对流大气层中的气体受到太阳辐射的加热,温度升高,密度减小,向上升起,形成对流。

对流是大气层中最主要的热传递方式。

3. 大气的温度分布规律大气的温度分布规律是随着高度的升高,温度逐渐下降。

这是因为大气层中的气体受到太阳辐射的加热,温度升高,但是随着高度的升高,大气层中的气体密度减小,分子碰撞的效率降低,热量难以传递,导致温度下降。

4. 大气的气压分布规律大气的气压分布规律是随着高度的升高,气压逐渐下降。

这是因为大气层中的气体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越靠近地面的气体受到的引力越大,密度越大,气压越高。

随着高度的升高,气体密度减小,气压也随之下降。

5. 大气的风向和风速变化规律大气的风向和风速变化规律是由大气的气压分布和地球自转引起的。

在低压区,气体向高压区流动,形成风。

在地球自转的影响下,风向会发生偏转,这种现象叫做科氏力。

科氏力的方向与风向垂直,大小与风速成正比。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演示和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首先通过讲授和演示,让学生了解大气的组成和结构,以及大气的受热过程、温度分布规律、气压分布规律和风向、风速变化规律。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大气受热的过程,掌握大气受热的基本原理;
2. 掌握大气中空气的运动规律和影响因素;
3. 学习大气中云层的形成及其影响;
二、教学过程
通过展示视频或图片,介绍太阳辐射是怎样照射到地球表面的。

引导学生理解太阳辐射和地球表面热传递的基本原理,并详细阐述大气层的区分和特性。

通过实验或演示,讲解传热方式对空气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大气中空气的运动规律,并对其运动原理进行解释。

探究温度、湿度、压力等因素对空气运动的影响,了解大气这个基本而复杂的系统的
本质。

通过实验或观察演示,介绍云层的形成过程、云层的种类和影响。

引导学生探究大气中云层的物理特性和化学成分,以及其对大气运动和气候的影响。

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引导学生了解大气中颗粒物分布的规律,如大气层次、传输形
式和源头因素。

探究污染物的排放和控制的方式,并讨论颗粒物对大气温度和空气质量的影响。

三、教学评价
1. 采用问题解决、小组讨论和实验演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
与度。

2.评价学生能力的因素包括课堂讨论和数据分析报告、小组项目展示和班级口头报告等。

3. 鼓励学生在小组项目中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和实验技能,将课堂所学运用到实际
中去。

2.1.2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鲁教版地理必修一

2.1.2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鲁教版地理必修一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探究问题来学习大气受热过程。
-利用图表、动画和实验等多元化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组织小组讨论和同伴教学,促进学生之间的知识交流和合作学习。
2.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气温变化现象,引发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的思考。
(2)自主学习:提供学习材料,让学生自主探究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
2.1.2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鲁教版地理必修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大气受热的过程,包括太阳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散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等。
2.学会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气温日变化、四季更替等。
3.掌握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分析大气受热过程数据,培养数据分析能力。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自觉采取行动保护环境。
3.培养学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树立全球观念,提高社会责任感。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互动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全面掌握大气受热过程的相关知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3.学生分享: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气温变化原因的初步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导入新课: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大气的受热过程,强调大气受热过程对气温分布和气候变化的重要影响。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介绍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包括太阳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散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等。
2.教学方法:结合图表、动画和实例,生动形象地讲解大气受热过程的相关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reative Education Studies 创新教育研究, 2020, 8(4), 483-488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20 in Hans. /journal/ces
https:///10.12677/ces.2020.84079
Teaching Design of “Atmospheric Heating
Process”
Zhiqiu Ye, Lihong Meng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Gannan Normal University, Ganzhou Jiangxi
Received: Jul. 29th, 2020; accepted: Aug. 13th, 2020; published: Aug. 20th, 2020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teaching design of the course standard of “Atmospheric Heating Process”. Teachers guide students to progress through teaching. The emphasis is on requiring students to master the process of atmospheric heating process and the thermal insulation effect and weakening effect of the atmosphere in the process preparing for the study of thermal circula-tion later.
Keywords
Atmospheric Heating Process, Weakening, Insulation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叶志秋,孟丽红
赣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工程学院,江西赣州
收稿日期:2020年7月29日;录用日期:2020年8月13日;发布日期:2020年8月20日
摘要
本文从学生生活问题导入教学,运用多媒体及绘图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感知大气受热的三个过程及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和削弱作用形式,来构建大气受热过程图,并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叶志秋,孟丽红
关键词
大气的受热过程,削弱作用,保温作用
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licenses/by/4.0/
1. 课标分析
1.1. 课标要求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1.2. 课标解读
课标重在要求学生能通过在课堂中的学习来熟练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并利用图表来说明,课标注重让学生读图、析图来学习受热过程环节,所以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而不是教师单向的教学,需要教师边讲授,让学生参与到对大气的受热过程环节的学习中来。

2. 教材分析
2.1. 地位分析
本节内容是必修一《地球上的大气》中的一节,此节内容是在前面对行星地球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地球的大气的学习,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递进。

按照课标要求,必须熟练掌握大气受热过程的环节及在受热过程中的大气的保温作用和削弱作用形式,为后面学习热力环流做准备。

2.2. 内容分析
本节主要是对大气的受热过程进行讲述,以及相对应的大气的保温作用和削弱作用两种形式,通过对大气层成分的分析,以及下垫面不同的特点,来解析保温作用和削弱作用的强弱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的整体性感知。

3. 学情分析
3.1. 已有的基本知识分析
学生初中就学习了气温的知识,知道了海拔与气压、热胀冷缩的特点;在前面学习了地球的圈层结构,对大气层有一点了解;也学了太阳辐射的知识。

这都利于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

3.2. 学生已有的基本技能
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读图、析图、画图的能力。

4. 教学目标
4.1. 知识与技能
1) 让学生掌握“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和“大气还大地”的大气受热过程。

叶志秋,孟丽红
2) 熟记大气辐射削弱作用的形式。

3) 理解并能解释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4) 熟记大气的受热过程图,掌握读图、析图及画图等运用地理图表的技能
4.2. 过程与方法
1) 在教师的指引下,通过对大气受热示意图的讲解和绘图来引导学生进行析图和绘图,加强学生的读图、绘图的锻炼。

2) 结合图表,让学生从新的角度对大气的削弱作用及保温作用的原理及实例进行举例和阐述。

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激发学生通过探索大气受热过程来解释自然现象的兴趣。

2) 通过对大气热状况各个环节的学习,使学生建立科学世界观。

3) 通过学习温室效应知识,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建立人地协调观。

5. 教学重难点
5.1. 教学重点
1) 理解大气的削弱作用。

2) 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

5.2. 教学难点
1) 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各环节转换过程。

2) 解析与大气受热过程之相对应的自然现象。

6.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法;探究法。

7.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藏族姑娘和四川女孩的皮肤对比图
藏族姑娘和四川女孩皮肤对比图
设问:都是妙龄少女,皮肤的差距咋就那么大
呢?学生观看图片进行思
考回答:青藏高原太
阳辐射强,而四川盆
地辐射弱,所以导致
藏族姑娘和四川女孩
皮肤不一样。

创设情境,激趣导
入。

叶志秋,孟丽红
图1太阳暖大地过程图
地面得到太阳辐射增温,产生电磁波辐射射向
上空,一部分射向宇宙,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
吸收。

教师让学生上讲台进行总结并板书、板
画大地暖大气过程(见图2)。

图2大地暖大气过程图
叶志秋,孟丽红
图3大气还大地过程图
进行随堂练习,巩固知识,测试学习效果,通过展示地球和月球的昼夜温差的练习题,让学生小组讨论思考:为什么地球昼夜变化比月球小(见图4)?
图4地球表面和月球表面受热过程图答保温作用生活实例。

教师板书总结(边画边讲) (图5)
图5课堂板书图
叶志秋,孟丽红
【课后练习】1.青藏高原接受的辐射强,但是为什么气温却不
高?
2.解释霜冻发生在初冬晴朗夜晚的原因?
3.农民在秋季晴朗的夜晚通过点燃田里的秸秆
来防霜冻,原理是什么?
课后继续讨论。

课题延伸,巩
固新知。

8.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非常重视示意图的应用,课本的知识点都回归图示,理解大气的受热是过程,而不是分散的、毫无联系的环节[1]。

教师通过对课件进行讲授边让学生动手画图的形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环节,也锻炼了学生读图、析图的技能,促进了学生掌握地理的基本技能[2]。

同时,在对知识的讲授过程中积极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参与知识的构建,让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体现学生主体性[3]。

不足之处在于:本节课虽然是引导性学习,让学生合作学习,但学生的积极性不强,学生的合作性存在不足,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还有就是本节课内容较多,对于问题不能很好地进行深入探讨,比如对于保温作用中的“温室效应”时,由于时间关系,本来有很多生活的实例不能进行详细拓展。

此外,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不同,教师没有很好地因材施教,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改进措施:设立学习小组,加强合作学习,提升合作能力;设立学习探究环节,加深对学习的探究[4];继续锻炼地理技能,提升读图、绘图能力;对不同学生因材教学,制定不同的学习任务[5]。

基金项目
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XYJG-2014-132)。

参考文献
[1]张德举. 基于深度学习的地理教学设计——以人教版教材“大气受热过程”为例[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9(23):
37-39.
[2]周洁, 李琳. 认知冲突策略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究——以“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为例[J]. 地理教学, 2019(24):
10-12.
[3]胡金玲. 基于问题式教学的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实践——以“大气的受热过程”为例[J]. 地理教学, 2018(13): 24-27.
[4]张小会.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专题[J]. 地理教育, 2016(9): 23-25.
[5]郭勇.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J]. 地理教育, 2016(8): 22-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