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说课稿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说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说课](https://img.taocdn.com/s3/m/7ecd0aad2f60ddccdb38a02e.png)
精心整理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一、教材依据:《海峡两岸的交往》是人教版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
二、设计思想:教学指导思想:由于学生对海峡两岸现状有一定了解,因此本课将着重于讲述大陆和台湾同文、渗透信1.知识与能力①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②培养并锻炼学生以下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获取和处理历史信息、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其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台湾的历史沿革,了解台湾问题的由来,激发学生学习这一课的兴趣。
②通过阅读课文,归纳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对台方针政策。
③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其课下收集的资料,介绍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针的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树立爱国爱党的思想,也对统一前景充满信心。
②通过对两岸交往信息的统以诗词贯通各环节:寻根篇:我们血脉相连/为何骨肉分离求解篇:是谁不懈努力/打破两岸僵局/奈何也,寒流来袭/却见,融冰契机成效篇:二十年余来往,密切结束语:盼归期,我们共同期许导入新课:倾听诗朗诵《乡愁》(从诗人“愁绪”着手设问:海峡那边的亲人,何日能与母亲团聚?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首先简介台湾。
然后设疑:为什么说“台湾自古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让学生回答,引入寻根篇)。
(一)回顾历史——寻根我们血脉相连展示历史歌谣---同根源:卫温赴夷洲隋通流求岛元设巡检司成功收台湾清置台湾府本是同根源1、当今世界两大主题是和平和发展,和平统一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2、两岸同胞血融于水的血肉亲情,求和平、求发展、求安定,希望改善、发展两岸关系如今已成为台湾的主流民意。
3、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中国共产党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者。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稿2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稿2](https://img.taocdn.com/s3/m/b34eb37a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ab.png)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主要讲述了台湾历史与大陆的历史联系,以及1949年国共内战导致两岸分治后,两岸关系的发展与变迁。
本课内容涉及台湾光复、改革开放后两岸关系的改善、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以及两岸人民情感的联系等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台湾与大陆的历史渊源,认识两岸关系的复杂性,以及理解两岸人民亲情与合作的必要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对两岸关系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于台湾光复、改革开放后两岸关系改善的具体过程,以及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等方面,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深入理解两岸关系的演变,以及两岸人民之间的亲情与联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台湾与大陆的历史联系,掌握改革开放后两岸关系的发展过程,认识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和两岸人民情感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两岸关系的复杂性,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增强学生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台湾与大陆的历史联系,改革开放后两岸关系的发展过程,以及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和两岸人民情感的联系。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两岸关系的复杂性,以及如何让学生认识到两岸人民之间的亲情与联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资料、地图等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台湾和大陆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两岸地理位置的相近,提问学生对两岸关系的了解,从而引出本课主题。
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课件
![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ed98808804d2b160a4ec04d.png)
请用事实说明两岸 日益密切的交往
☆政治会谈 ☆民间交往 ☆经济合作 ☆文化交流
2022/3/23
2022/3/23
教学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的形成过程。 突破方法:通过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不同历史时期大陆对台 方针政策的变化表格,进而师生探讨得出该结论,中共对台政策是 与时俱进的、始终以国家民族大义为重的。
2022/3/23
二、教法分析
问题导读与探究式教学法:阅读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 是学习与探究的基础,没有阅读就无法探究,带着问题的阅读 是高效率有方向的阅读。通过教师层层精心设置疑问,学生在 通过阅读、讨论、交流以及听老师的讲解分析等课堂活动解决 疑问的过程中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
人们不能过多
设计意图:认识台湾问题是蒋介石发动内战与大陆政治上长期对立 遗留202下2/3/2来3 的历史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不是外交问题。
师: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历届政府都把实现海 峡两岸统一作为神圣使命。党和政府对台湾的 方针在历史上有什么变化呢?(自然过渡到下 一个环节的学习)
2022/3/23
本课教材也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 产党、拥护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反对台独的很好的 教学载体。
2022/3/23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 本方针;江泽民的八项主张;“汪辜会谈”以及“九二共识”;海峡两岸交往 概况。从课本中归纳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 日益密切的变化,认识到祖国统一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其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宝岛台湾的历史 沿革,及台湾问题的由来,激发学生对这方宝地的热爱与珍重;学生结合课本 内容及其课下收集的资料,介绍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到统一是 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稿
![《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e76ca7fc6137ee06eff91898.png)
人教版8年级下册《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稿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我是河源镇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李言。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海峡两岸的交往》,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本课是第13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
本次说课我将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方法、学情分析、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向大家做具体阐述。
教材分析:(一)本课在教材内容与教材地位:本课主要以台湾和大陆的交流方式为主线,介绍了50年来台湾和大陆关系的变化,旨在说明台湾是中国不可以分割的一个部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潮流所在。
本课在教材中是第12课《香港和澳门回归》的继续,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党和国家为了台湾能够顺利回到祖国怀抱,正在做着不懈的努力。
祖国统一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
(二)本课教材内容上的处理与补充两岸关系既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也是一个带有鲜明时代色彩的热点话题,它的内容在不断的更新,现行的任何版本的教材都无法与时俱进地及时补充两岸关系日新月异的进展。
历史教师的责任不仅仅在于带领学生学习历史,更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久远的历史对于我们现实生活的真实的影响,还要引导学生及时发现现实发生的事件所具有的历史意义。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历史就是生活,他连接着过去,更连接着未来,历史使人类的生活情感更佳丰富、更加真诚、更加理性,要带给学生一节生活化的历史课、富有人文情感的一节课,这也必将是一节带给学生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一节课。
基于上述考虑,我在教学内容上补充了国民党元老于佑任的《望大陆》这首诗,让真实的教学内容插上情感的翅膀;还补充了两岸关系最近几年来发生的新变化的事件,如: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反分裂国家法》、胡锦涛关于新时期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连战大陆行、20XX年12月15日两岸真正实现“三通”、20XX年开通“台湾游”、2011博鳌论坛胡锦涛接见台湾代表等。
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目标要在知识教学的基础上贯穿情感价值教育和能力培养。
我确定本课学习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对台政策;“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以及海峡两岸交往概况等。
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稿
![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9029331b6edb6f1aff001f21.png)
大家好。
我今天要说的是八年级下第四单元第十三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海峡两岸的交往是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显著成就以后外交上的发展史,是继香港、澳门回归之后的又一重大历史事件。
台湾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大历史问题,关系着国际的交往、国家的发展、两岸人民的幸福生活。
所以,此课题在本单元是重点课题,也是全册书中关注的焦点问题。
本课的教学目标在知识与技能方面通过本课学习,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王辜会谈;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的交往概况。
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学习与讨论,调查与思考,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史论结合的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熟知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交往,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
本课的教学重点: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史实;日益密切的交往历程。
教学难点:两岸关系和谐发展、和平统一的历史必然。
同时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娱乐新闻敏感、兴趣浓厚。
他们对台湾知名的影视歌三栖明星普遍关注,且饶有兴趣,对他们是津津乐道、如数家珍。
所以本课由这个话题引入。
然后由三个问题作为线索贯穿始终,开启思维,引发思考,顺利完成本课重难点教学,深刻体会并认识到台湾回归、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以达到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采用问题引入—文本对话—史料分析—以古鉴今的方法,首先(一)用学生熟知的台湾明星引入,例如周杰伦,其次是(二)了解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历程。
1、为什么说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建国以来,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
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走向。
再次提供一些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最后要求学生做好课下复习,本节课结束。
(六)板书:第十三课海峡两岸的交往一、(史实)推进祖国统一大业:1、大政方针2、推进史实二、(史实)日益密切的交往: 1、解冻2、发展3、密切三、史论:和平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稿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a05b0e3a10661ed9ad51f387.png)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这一课以台湾和大陆的交流为主线,介绍了台湾问题的由来、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对台方针政策以及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交往。
旨在说明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将台湾问题的历史与现状紧密结合,突出两岸亲情、民族情、中华情、台湾风情,为学生构建一个情感化的课堂,使学生的家国情怀与肩负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责任感得到升华。
二、思路设计以及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以学生耳熟能详的歌曲作为吸引点导出台湾,并从时间上对台湾歌手在大陆被人们所熟知的程度差异导出台湾问题,由此展开新课。
2、知识掌握。
(1)多媒体出示诗歌《同根源》,高度概括回眸台湾问题形成的原因、实质,由一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增加学生的爱国感情,论证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
(2)图表展示不同时期大陆对台政策。
此点作为教学重点,首先是让学生总结两岸在不同时期关系的变化情况以及原因和对台政策的变化,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以及“九二共识”和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最后教师以图表的形式概括总结。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尤其是针对“台独”问题青少年应该如何应对,使学生们认识到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自己要加倍努力学习,提高祖国的综合国力,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祖国早日统一。
3、情境设计。
欣赏同学们自编自演的短剧《团聚》并以图片形式列举现在海峡两岸的交往情况,使学生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认识到两岸交往的日益密切是推动祖国统一大业的枢纽,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从而也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4、激情创作。
让学生自己设计一条呼吁台湾回归的宣传语。
5、欣赏幻灯片展示台湾秀美的风光图片,同时欣赏《大中国》歌曲,共同祝愿祖国早日统一。
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稿
![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2797c132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16.png)
海峡两岸的交往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海峡两岸的交往》。
我将从教学理念、新课标要求、教材、教法、学情与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说。
我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兴趣,要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善于探究、大胆质疑、自主学习的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发表观点的论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锻炼,基于新课标的这种教育理念,我在设计《鸦片战争》一课时,着力于使学生快快乐乐的学习,轻轻松松的获知.一、说新课标本课新课标要求是:了解祖国大陆和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台湾问题是祖国统一大业中的重要一环,也是12课《香港和澳门回归》的继续。
主要介绍了50年来台湾和大陆关系的变化,旨在说明台湾是中国不可以分割的一个部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九二共识”及“汪辜会谈”;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等。
能力目标:①通过分析理解《同根源》这首诗和图说台湾近代历史,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②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④通过最后的激情创作,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从而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3、重点和难点:重点:1.党和政府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所制定实施的方针政策。
2.祖国大陆与台湾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难点:1. 两岸关系的发展变化。
2.对台方针政策演变的原因。
三、说教法主要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法,再结合阅读法、课堂讨论、归纳分析等学法。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45337086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5c.png)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台湾与大陆之间的交往历史。
教材通过讲述台湾历史的发展,以及台湾与大陆的交流和合作,让学生了解海峡两岸的历史渊源,感受两岸同胞的亲情,增强民族认同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国家的基本政策也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海峡两岸的交往历史可能了解不多,对于台湾问题的认识可能存在模糊之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待海峡两岸的交往,理解我国对台湾的政策和立场。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海峡两岸的历史交往,掌握台湾历史的基本脉络,理解我国对台湾的政策和立场。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两岸同胞的亲情,增强民族认同感,树立国家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海峡两岸的历史交往,台湾历史的基本脉络,我国对台湾的政策和立场。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待海峡两岸的交往,理解我国对台湾的政策和立场。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资料等教学资源,以图片、文字、视频等形式展示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台湾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台湾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海峡两岸的历史交往,掌握台湾历史的基本脉络。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待海峡两岸的交往,理解我国对台湾的政策和立场。
4.成果展示: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5.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强调我国对台湾的政策和立场。
6.情感升华:通过观看两岸交流的视频,感受两岸同胞的亲情,增强民族认同感。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稿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7bff0e94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c0.png)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是一节讲述海峡两岸关系的课程。
教材从台湾问题的历史背景入手,介绍了海峡两岸关系的演变过程,以及近年来两岸关系的发展态势。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以时间为线索,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了解海峡两岸的历史渊源和现实状况。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海峡两岸关系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对于台湾问题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状况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海峡两岸关系的历史背景、演变过程和现实状况,掌握相关历史事实和数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海峡两岸关系的历史背景、演变过程和现实状况。
2.教学难点:台湾问题的历史渊源,海峡两岸交往的意义和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史料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图片、视频等,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历史事实,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台湾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海峡两岸地理位置,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海峡两岸关系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教材中的实例,分析海峡两岸交往的意义和影响。
4.史料分析:展示相关历史文献和图片,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台湾问题的历史渊源。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海峡两岸关系的重要性。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海峡两岸关系的问题。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3)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3)](https://img.taocdn.com/s3/m/de02df53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63.png)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3)《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教学⽬标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了解“和平统⼀,⼀国两制”的对台⽅针;“汪辜会谈”及“九⼆共识”;江泽民提出的⼋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2:培养并锻炼学⽣以下能⼒:归纳分析的能⼒、合作交流能⼒、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获取和处理历史信息、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
教学重点:党和政府确定的和平统⼀祖国的⼤政⽅针。
祖国⼤陆与台湾交往⽇益密切的史实。
教学难点:“和平统⼀,⼀国两制”的对台基本⽅针。
课前准备①指导学⽣上⽹收集有关证明台湾是中国领⼟的史料和海峡两岸⽇益密切的⽂字资料和图⽚资料。
②学⽣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并在课堂上作简洁介绍。
③教师课前准备:收集与本课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④指导学⽣分⼩组上⽹收集相关资料并作整理。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新课课件播放《乡愁》⼩时侯,乡愁是⼀枚⼩⼩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张⼤后,乡愁是⼀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窄窄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那头;⽽现在,乡愁是⼀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陆在那头。
播放朗读诗歌,设问:诗⼈在作品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和愿望?他们的愿望已经实现了吗?没有实现的原因是什么?课件展⽰台湾与⼤陆的地图。
教师:对,这就是台湾,祖国的宝岛——台湾。
请同学们细细品味“祖国的宝岛”⼀词,它包含哪些含义?(⼀是说这是中国的领⼟,⼆是说这是⼀⽅宝地。
)可是,作为中国的领⼟,两岸的⼈民却不能⾃由往来,甚⾄处于长期的隔绝,长期⾻⾁分离的状态,为什么会这样呢?今天我们⼀起来学习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了解台湾与⼤陆的关系。
(⼆)⾃主学习,完成丛书知识梳理的问题(三)师⽣共同学习1、回眸台湾历史。
(课件展⽰)请同学们看展⽰的地图,谁能给⼤家介绍⼀下台湾省的地理位置?(台湾省地处我国东南,与⼤陆隔台湾海峡。
)提起台湾,我们说的最多的⼀句话就是”台湾⾃古以来就是中国领⼟不可分割的⼀部分。
历史《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稿
![历史《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a4307dee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05.png)
P17:根据材料分析祖国统一的有利因素,同时探究不利因素,提问:中学生应该怎么做?
P18:观看相关视频,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情感升华】(3分钟)
三十年来,尽管台海风云变幻、阴晴不定,但两岸交流总能不断克难前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两岸人民是血脉相连的骨肉同胞。中国一点都不能少、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让我们对此充满信心、充满期待。
P22环节七:【板书】(2分钟)【设计意图】通过板书线索的梳理归纳让学生进一பைடு நூலகம்明确学习内容,建构知识网络。
七、[教学反思]
我对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构,使本课教学更具有逻辑性,较符合本学段学生认知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本课教学任务繁重,但课堂时间有限。如何精准把握课程资源、课程内容,课程深度,是我急需加强业务水平的一大难题。此外,还要思考如何通俗易懂的提问,使问题切合教材内容,符合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最后:以上是我对于本节课的说课内容,说课的同时,是思维的碰撞,是教学设计不断推翻与完善的过程。希望各位老师予以批评指正!
P19环节四:【小结:总结推动海峡两岸发展的大事年表】(5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共同回顾和总结,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节课所学习的重点内容。
P20环节五:【课堂检测】(5分钟)系列习题、链接中考,检测同学们本节课学习成成果。
021环节六:【布置菜单式作业】(2分钟)供学生选择,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设计意图】联系时事热点,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引导学生了解“同龄人”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稿
![《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158c8f190b4e767f5acfced4.png)
《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稿五合初中贺丽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人教版历史八下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内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显著成就以后外交上的发展史,是继香港、澳门回归之后的又一重大历史事件。
台湾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大历史问题,关系着国际的交往、国家的发展、两岸人民的幸福生活。
所以,此课题在本单元是重点课题,也是全册书中关注的焦点问题。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1)知识与技能目标: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汪辜会谈”以及“九二共识;”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从课本中归纳出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对台方针,调动爱党情结;认识统一是大的历史趋势,树立对国家民族的使命感,培养唯物史观;坚决反对台独。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祖国大陆和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难点:对台方针的变化以及两岸关系的变化。
二、学生学情的分析:八年级学生对身边有趣的事物充满好奇,对问题充满探求的欲望,他们有很强的好胜心和表现欲,有一定的归纳能力。
但是他们看问题不够深刻、全面。
三、教法学法的选择:(一)说教法:情景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二)说学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归纳法。
四、教学设计及其意图说明:教学活动流程简介:(一)创设情景,走入历史:2分钟。
(二)、合作学习探究历史:20分钟。
(三)、拓展延伸感悟历史:15分钟。
(四)、风采展示:6分钟。
(五)、课堂小结:2分钟。
(一)创设情境,走入历史教学活动1:出示一首诗:《同根源》,让学生朗读,并请同学回答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只是解放战争后期,1949年因为国民党从大陆败退到台湾后,在岛上有它残余的政权和军队,所以还没有与大陆统一起来,造成了我们今天的骨肉分离,从而引出台湾问题的由来,来导入海峡两岸的交往。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baeb7a05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40.png)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稿尊敬的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XX中学历史老师,今天给大家讲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初中历史《人民的日常生活与文化艺术——明清时期》部分的第三个章节,是了解海峡两岸的交往、探询两岸交往对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影响的一节课。
本节课对于拓宽同学们的国际视野,认知大陆和台湾之间的交往及其影响,对于增强学生国家意识,培养同学们各民族间的友好交往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海峡两岸的交往中的文化、经济和政治的交流与影响;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思考的能力、文献阅读、资料查阅和信息加工的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保持开放的心态,具备跨越海峡、增进两岸关系的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及难点】1.重点:掌握明清时期台湾未提炼糖前的经济状况及糖业的发展,掌握两岸文化和政治的交流对于各自文化的影响。
2.难点:了解清代两岸的交往及其影响,研究历史故事,丰富历史知识。
【教学方法】本课采取一些生动诙谐的讲解方式,如比喻、类比、解析、辨析、讲解、补充、相互联系等,使同学们体验到历史的魅力、增强说服力和趣味性,使重点内容更加深入人心,更容易记忆和学会。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板书“海峡两岸”的概念,提问同学们对于“海峡两岸”这个词有何印象?谈谈自己对两岸关系的看法。
二、新授(30分钟)1.了解两岸交往(10分钟)让同学们阅读教材,了解明代初期和清代的两岸交往,让同学们掌握两岸交往中文化、科技、经济和政治的交流。
2.探索台湾的变迁(10分钟)让同学们了解明清时期台湾经济的变化,从而看到了台湾原住民的困境,了解清代台湾的糖业的发展和增长,并思考台湾未提炼糖前的经济状况。
3.深入剖析两岸文化交流(10分钟)让同学们了解两岸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影响,了解文学、建筑、音乐、传统服饰及饮食文化等方面的文化交流对于各自文化的影响。
2023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稿新人教版
![2023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稿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e1e0cfd3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9e.png)
9.教学评价工具:准备教学评价工具,如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用于评估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10.教学辅导资料:为学生提供与本节课相关的辅导资料,如学术文章、研究报告等,以便学生能够深入研究相关话题。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根据本节课的主题,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本节课主题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教学反思与改进
1.设计反思活动:
-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对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和内容的看法。
-自我反思:教师在课后进行自我反思,思考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是否合适,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2.制定改进措施:
3.实验器材:本节课不涉及实验操作,因此无需准备实验器材。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将教室分为讲解区、讨论区和展示区。讲解区用于教师讲解和播放视频;讨论区用于学生分组讨论和交流;展示区用于学生展示小组报告和实验成果。
5.分组讨论材料:准备与两岸关系演变、存在的问题和挑战相关的话题,让学生在讨论区进行分组讨论。可以设置如“两岸关系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促进两岸交流与合作”等议题。
《海峡两岸交往》说课稿
![《海峡两岸交往》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7fed99588e9951e79b8927c9.png)
《海峡两岸交往》说课稿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一、教材分析:本课在人教版中是第十二课《香港和澳门回归的》继续。
主要以台湾和大陆的交流方式为主线,介绍了50年来台湾和大陆关系的变化,旨在说明台湾是中国不可以分割的一个部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潮流所在。
让同学们认识到统一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
党和国家为了台湾能够顺利回到祖国怀抱,正在做着不懈的努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xxx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通过问题的解决,培养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等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海峡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培养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这一史实,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查阅资料,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的活动,培养获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中国共产党从客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史实,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是国家、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通过台湾同胞回大陆探亲拜祖的感人场景,认识到血浓于水,“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图谋永远不会得逞;通过海峡两岸的密切交往,在经济上初步形成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比较港、澳回归祖国之后的进一步发展,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树立起为国家、民族统一而努力学习的历史责任感的使命感。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2、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大屏幕上显示出当前最红的影星-——周杰伦的图象。
设问:这是谁,他是来自于那里的歌手?以前是不是台湾歌手可以随意的到大陆开演唱会呢?如果不可以原因是什么?2、讲授新课: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①回眸台湾历史:让学生用史实论证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
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稿
![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bbe7fd00e87101f69e3195ac.png)
《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稿殷世新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的地位和意义本课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中国现代史》(人教版)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中的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这一单元主要讲述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两方面内容。
“一国两制”创造性构想,是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尊重历史和现实而提出的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一国两制”创造性构想首先被成功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
1997年和1999年先后对香港和澳门行使主权,“一国两制”由构想进入实践。
香港保持繁荣稳定,为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做出积极示范,祖国大陆与台湾两岸同胞在经济等领域的交流不断加强,预示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 .教学目标⑴知识目标①知道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②说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九二共识”、“汪辜会谈”的内容③了解海峡两岸交往概况⑵能力目标①通过查阅资料,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的活动,培养获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了解海峡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情况,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③通过海峡两岸交往密切这一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借助多媒体展现中国共产党从客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激发爱党情感;通过归纳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实际,联系港澳回归,认识到统一是大势所趋,树立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通过学生自己编排、表演短剧,体验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激发坚决反对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的情感。
3 .重点和难点:重点: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大陆方面的政策与台湾方面的反应;两岸的密切交往。
难点: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必要性;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峡两岸说课稿
《海峡两岸》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和评委,亲爱的各位专家和同行: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湖南文艺出版社小学音乐第十一册第七单元《海峡两岸》一课。
我将从“说教材”、“说设计”、“说教程”三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海峡两岸》呈现三个部分的教学内容,第一部分内容围绕“福建音乐”安排的演唱《采茶灯》、并聆听乐曲《八骏马》,第二部分内容围绕“台湾音乐”安排的听赏跟唱《丢丢铜》、《天乌乌》,并听赏《宜兰童谣》、《高山青》,第三部分内容歌曲演唱《愿祖国花好月圆》这三个教学是有意让学生在不同形式与内容的音乐中能较全面地了解海峡两岸在音乐文化乃至多方面都同根同源,紧密相联,台湾与大陆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我选取了的是第二部分围绕“台湾音乐”组织的教材做为本课的教学内容。
新课程打破学科中心,不是不要学科,而是不仅仅需要学科,还需要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相关文化的融合。
因此,我以台湾童谣及相关欣赏为主体内容以感受“台湾音乐”这个主题来设计了本堂课的教学。
2、教学目标:
①“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带领学生听赏《天乌乌》、《丢丢铜》、《宜兰童谣》、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使他们感受乐曲轻快、欢乐的情绪;听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