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
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
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摘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一个科学论述,关于人的类本质的论断没有从根本上摆脱理想主义色彩的局限性,但《手稿》还是比较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对人的一般思考,正确评价它的理论意义与历史价值,是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哲学策源地,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和理论价值。
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的类本质劳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马克思一直致力于研究人的本质的理论。
1843 年马克思曾提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但人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并没有进行具体地阐述。
《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指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
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
”①即人是类存在物,人的类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生产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由此将实践规定为人的类本质。
马克思以实践的目光去看待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本质,因而是后来形成的以改变世界为主旨的实践唯物主义的最初表现形态。
一、《手稿》中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阐述(一)人的类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人作为有生命的类存在物,其类特性就在于这种生命活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也就是说,人的类特性有两个特点:一方面这种生命活动是有自由的,另一方面是这种活动是有意识的。
人的生命活动的有意识是指人能够使自己的生命本身变成自我意识和意识的对象,人的生命活动的自由则是人因有意识而能够把自身的类当作自己的对象,可以按照人的类的意愿自觉地改造和创造自己的生活。
马克思指出:“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一种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而生产生活本来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活动。
更完整更全面地理解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解读
更完整更全面地理解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从哲学开始产生,人的问题就成为哲学家思考的问题,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哥拉就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有一条万世不渝的箴言:“认识你自己”;亚里士多德将人定义为政治的动物;文艺复兴时期更是歌颂人的伟大、提倡人的尊严。
但几千年过去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进展缓慢,只有马克思真正实现了对人的本质问题的完整理解。
一、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历程马克思一生所追求的就是人的解放,因此人的本质理论始终是他考虑的首要问题之一。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探讨不是即成的,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而逐步深入的。
马克思在他的第一部哲学著作《博士论文》巾就表现了他对人的问题的关心,他接受了黑格尔“自我意识”的观点,并看到“自我意识”和周同世界的联系,但是此时的研究仅仅局限于思维领域。
在《莱菌报》时期,受到费尔巴哈“类本质的影响,他主张“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类的本质”。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肓》中开始转向现实的人,马克思提出了新的关于人的本质的表述“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马克思充分肯定了费尔巴哈对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作是人的真正本质的批判,接受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异化的观点,并且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关于认识主体能动性的合理思想,认为人在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中创造着自己的生活,改变着整个自然界。
“因此,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
他认识到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类特性”,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肯定了劳动是人的本质,是人同动物的区别的实质,为马克思形成科学的人的本质观奠定了基础。
1845年,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从实践这个全新的视角理解人,完成了从抽象的人向现实的人的转化。
对费尔巴哈关于“抽象的人”的人的本质观进行了根本性的批判,马克思指出他“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作者:郭丽平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15期“认识你自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这实质上是在追问“人的本质是什么”。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有三个命题:“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一、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人的本质论的超越与发展(一)对黑格尔的“人的本质”的超越与发展马克思在《手稿》里说到:“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可见,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
”黑格尔看到了对象化的活动对于确立人的本质的重要意义,“他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看作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人把自己的力量和本质对象化、外化,人创造了自身之外的外部世界。
黑格尔是在精神本体论的大前提下来考察劳动的,他的人之本质的劳动只限于精神活动。
后来马克思扬弃了黑格尔的劳动概念,从人与自然的统一出发,将劳动作为改造自然与社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
马克思把人的实践活动看作“人的本质的实现”、“人的本质的客体化”。
在马克思看来,同一本质的事物是相通的,可以被中介所调和,而真正的极端如极和非极、人类和非人类则不能被中介所调和,因为它们在本质上是互相对立的。
(二)对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的超越与发展在费尔巴哈看来,人是自然的人,人的本质“就是人的一切本能的需要和才质之总和”。
马克思接受了费尔巴哈关于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即物质实体(肉体),而灵魂、精神是肉体的属性,不能离开肉体而单独存在的观点,但马克思拒绝把人的本质归结为本能和生理特征。
马克思指出“吃、喝、性行为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
但是,如果使这些机能脱离了人的其他活动,并使它们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么,在这种抽象中,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排除了把人的机能和自然属性当作人的本质的观点,马克思比费尔巴哈显然前进了一步。
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论述的认识
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论述的认识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的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
他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的,即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充分体现出自己的本真。
人的本质不仅是一种生物属性,更是一种社会历史属性。
首先,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的,说明了人具有社会属性和社会需求。
人是一个社会性动物,个体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依赖社会。
在社会中,人类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形成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组织。
人不能孤立存在,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其次,马克思的观点强调了人类的劳动活动是人的本质的重要体现。
人类通过劳动改造和利用自然,创造出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物质财富。
劳动不仅是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必要手段,也是人类与自然和社会互动的基础。
通过劳动,人类得以实现自我肯定、自我发展,并从中获得满足感和自豪感。
此外,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的本质是可变的、历史的。
人的本质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历史的进展和发展而不断演变。
不同社会形态下的人,由于受到不同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其本质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比如,在原始社会中,人的本质主要表现为物质生产劳动和简单的社会关系,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本质则呈现出了被剥削和压迫的状态。
最后,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论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人的本质的深入研究,揭示了人类社会存在的一些固有规律,为实现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提供了理论指导。
在当代社会,我们需要通过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关注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们的自由和幸福。
总之,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的,劳动是人的本质的重要体现,人的本质是可变的、历史的。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探讨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更具有现实意义,对实现人类社会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我们应当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努力创造有利于人的本质的充分发展的社会环境。
论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三种表述及其关系
论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三种表述及其关系作者:杨子文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15期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是贯穿马克思理论的一条核心线索,完整准确地理解它对于我们掌握和应用马克思理论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关于人的本质,马克思主要有三中论述,下面按照它们在马克思著作中出现的大致先后顺序对其含义进行简要阐释。
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标志着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次巨大的综合和艰难的创造,是马克思批判地研究黑格尔哲学、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的最初成果。
在这部作品中,马克思认为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劳动是人的本质的规定性,“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活动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一种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一种手段。
”人的类本质是在生命活动中呈现出的自由自觉性。
马克思指出,人首先是自然存在物。
“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人靠自然界生活。
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
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的生存所需依赖于自然界,在自然界中,人同其他类一样,都要满足自身的衣食住行,人是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而存在的。
马克思进而指出,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
”在马克思看来,人并非像动物一样与自然物具有直接的同一性。
这是因为人维持自身生命存在的活動方式及其特点有别于其他物种,人能够直接参加生产劳动或社会实践活动。
“动物和自己的生命。
(书20页)”同时马克思指出,人的劳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社会的活动。
人的种活动也是区别于其他物种的根本所在,动物只能依靠外界条件被动的适应自然界而生存,人却能够有意识的主动创造和生产为我所用的物品。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书20页)”总之在《手稿》中,马克思指出,人的生命活动即劳动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三重论述
受 费尔 巴 哈 的影 响 , 马 克思 在 《 手稿》 中提 出了 “ 类” 、 “ 类 生活 ” 、 “ 类特性 ” 等 概念 。他认 为人 是一 种 “ 类存在 , 因为人不仅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可以把 自 身和他物 当成“ 类” , 当成对象 。人 不仅是一种 自然存 在, 还是 一种类存在 。他指 出“ 劳动这种生命活 动 , 这
i 收稿日期: 2 0 1 5 — 0 5 — 2 4
作者简介: 罗静( 1 9 9 2 一 ) , 女, 贵州遵义人,
马克思在《 手稿》 谈论到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劳动 的异化现象 , 工人生产 出来 的劳动产品 , 作为一种异 己 的存在物 , 不依赖 于生产者 的能力 , 与劳动者对立而存 在 。劳动产 品不属于劳动 者 , 而属 于提供 生产资源 的 人 。工人必 须依赖 于产 品的存在而存 在 , 并被 产品所 规定 , 这 就是劳动 的对象化也 叫做 劳动 的现 实化 。不
想
《 育专业硕 河 褴 , 究方向: 外国哲 学。
马 克甩 置 义中 国 T 匕
管是工 人还是其 他工作者 , 他们通过 自由有意识 的劳 动 的本质作用 于劳动对象 , 让 他们按 自己的需要 成为 产 品。 因此 , 这 种活动 就是 劳动 的人对 外部世 界的对 象化活动 , 有着重要 的意义 。人不断对外面世界 了解 , 并且发 挥主观 能动性改造着外 部世界 , 一切对象对 他 来说也 就成为 他 自身的对象 化 。总而 言之 , 我们 可 以 得 出劳动就是人 的本质 , 劳动的实质就 是人 的本 质力 量的对象化 。
马 究, 黾 中国 他 3_ L ZⅢo 呈 0 义 山0Q一 ∞
马克思关 于人 的本质 三重论述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具有深刻社会理论和政治思想的哲学体系,一直以来都在探讨人的本质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观旨在理解人类的本质属性以及社会和经济条件如何塑造和影响这些属性。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强调了其在社会和历史背景下的重要性。
1. 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观可以追溯到其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人的本质是在历史进程中不断演变和发展的。
这一观点强调了历史背景对于人的本质的塑造作用。
人的本质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受到社会、经济和政治条件的影响。
根据马克思的理论,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的。
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的本质属性包括社会互动、合作和共同劳动等方面。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通过社会实践和历史进程来发展和展现的。
在社会分工和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人的本质得以表现。
这意味着人的本质是历史性的,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形态下的人的本质可能有所不同。
2.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强调了经济基础对人的本质的重要影响。
经济基础包括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它决定了社会的组织结构和资源分配方式。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本质是在经济基础的基础上建立的,因为人们的生活条件、社会地位和机会都受制于经济结构。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文化和意识形态等领域,它们受经济基础的影响而存在。
马克思主义认为,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和维护者,它们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利益。
因此,人的本质也受到上层建筑的塑造和影响,包括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
3. 阶级斗争与人的本质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下,社会是由阶级对抗和斗争驱动的。
阶级斗争是人的本质发展和解放的动力之一。
不同阶级的人拥有不同的利益和社会地位,这决定了他们对社会的看法和行动。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是人的本质解放的前提,因为他们处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底层,受到最严重的剥削和压迫。
4. 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人的本质最终,马克思主义展望了一个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消除了私有制、阶级和剥削的社会形态。
评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
评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是从三个方面界定的。
首先,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角度,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属性;其次,从人与人的关系角度界定,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再次,从人自身发展的角度界定,认为人的自身需求就是人的本质。
分析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内涵,对于推动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人是社会中最为活跃的因子,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思考,总结吸取了人类思想史上优秀文化成果,第一次对人的本质作出了科学的界定。
当今学术界对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研究,主要是从以下三个重要方面的理论视角开始的,第一方面是关于劳动是人的本质的思想,第二方面是关于人作为社会行为活动关系的总和,简单的来说人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三方面是从人类社会的需求上面进行的界定。
对于这三个方面的人的本质认识的探讨,有助于更好地研究社会现象,有助于不断完善当下社会建设的理论,丰富对于人的本质的思想研究。
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角度界定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所在对于劳动是人的本质,无论是从人类的进化历史上来看,还是从人类不断发展和壮大的历史上来看,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劳动在其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对处于萌芽状态中的人而言,他们只有通过不断地劳动来锻炼自身的能力,从成长的过程中,找出适合自身不断发展和不断变化的内在动力,这应该是归功于劳动在人的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不断地完善和提升人的各方面能力。
从劳动促使人类进化成为真正的人的角度上来看,可以发现人类的本质界定最起初是从劳动开始的。
马克思认为人的社会属性与动物群体的属性之间有着一定的差别,这种差别就是人与动物的区别,劳动也是人的本质所在。
在这个角度上来看,人的社会性往往体现在人在参与到一定的社会活动过程中的时候,往往是可以通过协作式的劳动来进行完善的,动物则不能从事一定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劳动。
人类进行劳动的过程就是改变自身处境的过程,人之所以能够区别于其他动物更好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劳动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浅谈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
浅谈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的核心部分,既是对人类历史之迷的最好解答,也为科学地认识人自身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不是作抽象的、固定的、片面的理解,而是作具体的、开放的、全面的理解,即从实践原则出发把人的社会和社会的人、主体和客体统一起来,把社会发展看作是人的本质的能动展开和实现过程。
这一思想成果凸现了唯物史观的内在精神,对于我们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内涵马克思认为,黑格尔把劳动看成人的本质和人的自我创造的手段,但他所说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
马克思指出,人之所以能成其为人,人的本质存在的根据是生产劳动。
把社会实践作为整个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马克思完成哲学上伟大变革的根本标志。
马克思在考察人的本质时,也十分强调以生产劳动为基本形式的实践活动的决定性意义。
“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他的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
”“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和黑格尔不同,费尔巴哈认为爱、理性等是人的本质。
对此,马克思也并不赞同,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第一次提出了人的本质的另一个命题:“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他把人当作“在历史中行动的人”;不是把人看作感性的存在,而是看作感性活动的存在。
正是基于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关于人本质的扬弃,马克思提出了自己关于人本质的理解。
马克思深入研究了人的社会关系,用人的社会存在来代替人类的存在,用人的社会关系来说明人的本质。
这就是说, 对人的本质的确定不能以某种抽象的原则,而应根据现实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去进行。
所以是社会关系构成了个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规定了人的存在方式和现实本质。
马克思认为,人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不是彼此孤立、分割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合作的总体,这就结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正式在社会关系基础上才形成了人的本质。
浅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本质的科学揭示
浅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本质的科学揭示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本质学说,从人的类本质和个体本质两个层面,客观地揭示了人的本质。
所谓类本质,也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而个体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类本质和个体本质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人的本质就是个体本质和类本质的辩证统一。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人学是对以往人学理论的超越,包括对抽象人性论和以往人的本质论的超越,并对人性的善恶作出了科学的解释。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的本质;人的类本质;人的个体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当代人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是什么即人的本质问题作了系统化的阐释。
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反对一切抽象的人性理论,他主张和坚持的是具体人性论,认为人之所以为人的真正本质是劳动,将人的属性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在实践基础上从两个不同角度客观辩证全面地揭示了人的本质,即人的类本质和人的个体本质两方面内容,而这两者是辩证统一的,为我们正确的认识人和对待人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一、实践基础上的“内涵”揭示对于人是什么这个关于人的本质问题,几千年来众多哲学家进行过深刻的思考和激烈的争论,却并没有得出一个站得住脚的理论。
大部分学者以唯物辩证法作为主要研究手段,在充分尊重客观之间的前提下,对过去的有关于人的本质的概括进行了大胆的借鉴和创新,从两个角度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内涵。
人的类本质,就是人区别于其他非人类的独特的固有属性。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地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
从上面的话中,正是说明了人和动物的区别。
众所周知,世界上的物种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而与所处环境产生形式各异的反应,人类与“非人类”的本质差异在于,人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对客观环境进行有目的和有意识的改造。
也只有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方能真正揭示出人的本质,这种改造世界的活动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听起来有点绕,不过咱可以慢慢唠唠,就像品茶一样,得慢慢品才能咂摸出其中的滋味。
咱先从日常生活说起吧。
就好比咱住在一个村子里,村子里有老张、老王、老李这些邻居。
老张是个热心肠,谁家有个红白喜事他都跑前跑后的帮忙,大家都喜欢他。
老王呢,有点小气,整天就守着自己那点东西。
那老张和老王为啥会有这样的差别呢?这可不是他们生下来就刻在骨子里的东西,而是他们在这个村子里和大家相处的过程中慢慢形成的。
老张在和大家的交往里,大家的热情、互帮互助影响了他,他也变得更热心了。
老王可能以前受过点小气的影响,慢慢地就变得更在意自己的利益了。
这就像是一颗颗种子,种在不同的土壤里,土壤里的营养不一样,长出来的东西也就不一样。
这土壤就是社会关系,人就像种子,在社会关系里成长、变化,最后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人。
再说说咱们在工作里的事儿吧。
一个办公室里的人,有的人积极向上,努力工作,有的人却整天混日子。
这也不是天生就这样的呀。
积极的那个人可能身边的同事都是那种充满干劲的,领导也很赏识努力的员工,在这样的工作环境里,他就越来越积极。
那个混日子的呢,可能周围的人都比较懒散,再加上没什么激励措施,他也就跟着混了。
这就是社会关系在起作用。
我们的本质就像一幅画,而社会关系就是画家手中的笔,不停地在我们身上涂抹、勾勒,最后画出了我们现在的样子。
人要是脱离了社会关系,那就像鱼离开了水一样。
你能想象一条鱼在陆地上蹦跶的样子吗?那肯定活不了多久。
人要是自己一个人在深山老林里,不和外界接触,慢慢地就会变得很奇怪,甚至连话都不会说。
因为我们的语言、思维都是在和别人的交流互动中形成的。
我们从别人那里学会了怎么表达自己的想法,怎么看待这个世界。
就像小孩子,刚开始啥都不懂,跟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慢慢地学会了说话、走路,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这都是在家庭这个小小的社会关系里学到的。
浅析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属性及其价值
浅析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属性及其价值作者:徐茂华来源:《人民论坛》2012年第20期【摘要】文章梳理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科学内涵,即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现实中的个人”的本质、实现人的本质的基本方式是人的全面发展等,提出了科学把握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五个属性,即具体性、社会性、历史性、规定性、实践性,并分析了其现实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人的本质属当代价值人的本质思想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确把握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具体性、历史性、实践性和规定性五个属性,对于摒弃对人的本质思想认识的误区,准确把握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增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具有现实意义。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内涵“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本质。
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到:“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特性……”①马克思是从“类”的维度出发,认为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就是人的本质。
在他看来劳动是人获得发展的根本途径。
可见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人们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切活动,即劳动,由于特殊的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劳动异化现象,而到共产主义社会这种异化现象就不复存在了。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②。
一方面,他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与一切社会关系之间的必然联系,另一方面也深刻阐述了人与实践的内在联系,指出现代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才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③,从而揭示了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马克思从总和的维度,提出人的本质必须在现实各种社会关系中去实现。
人的本质就是“现实中的个人”的本质。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④,在此基础上,又阐述了人的本质,就是“现实中的个人”⑤的本质,换言之,人的本质是在实践中实现的,要实现人的本质就必须代替整个旧社会生存的条件,即推翻整个资本主义社会。
浅论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自由
浅论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自由摘要: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自由”一词就已经被人们不断地提及,而真正赋予“自由”以科学含义的却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的。
本文将从人的本质根源出发论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自由思想。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自由思想;人的解放;自由观一、人的本质自由思想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可见,人在本质上是追求自由的存在,就最一般的意义而言,自由是同受限制相对立的。
传统哲学理论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对人的本质作过科学而严密的规定,即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一句话:“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 (P. 60),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
概括来说,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为:第一,人的本质的历史性。
社会关系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着的,人的本质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着的。
人的本质不是凝固不变的抽象物,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代随着各种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会有不同的表现,展现出不同的具体内容。
第二,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据并不在于人具有饮食、男女等自然属性,而在于人具有社会性,人是社会的存在物。
人的产生离不开社会,人的生存与发展也离不开社会。
人生下来就会受到各种社会关系的影响和制约,不仅要受到父母、亲属的影响,而且还深受一定的社会文化内容影响。
第三,人的本质的阶级性。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而人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人的阶级性。
在阶级社会中没有抽象的超阶级的人,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不同的阶级、甚至同一阶级不同阶层中的人都有不同的本质。
此外,还表现为人的本质的实践性。
旧唯物主义哲学的自由观则是使主体服从于客体,即主体通过对客体的顺从而摆脱外在的限制,获得自由。
唯心主义哲学的自由观是赋予主体的精神以无限的能动性,即主体依靠在精神上摆脱外在的限制而获得自由。
评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
On Marx's Recognition of Human Nature 作者: 程平
作者机构: 安徽大学,安徽合肥230039
出版物刊名: 铜陵学院学报
页码: 50-53页
主题词: 马克思 人的本质 本质认识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哲学
摘要:马克思在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提出了他的著名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初学者往往认为,该论断真正揭示了人的本质,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最完整、最深刻的表述.本文则不以为然,而是试图从纵向梳理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过程,来透视这一论断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从横向梳理马克思对人的本质认识的三个层面:劳动、社会关系和需要的关系,来揭示人的本质丰富而完整的内涵,以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理论认识的现代性批判
作者: 王晓晓
作者机构: 西南大学,重庆400715
出版物刊名: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页码: 19-21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2期
主题词: 马克思;人的本质;现代性;批判;实践
摘要:人是马克思一直研究的中心课题。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的现代性批判是通过实践原则确立的,从法哲学到以抽象劳动为核心,形成“自由自觉的劳动”,再到深入劳动过程的内部,从社会关系中寻找人的现实本质,最后到具体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出发形成“现实的个人”。
正是在这一现代性批判的蜕变过程中,马克思不仅实现了其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思想变革,也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过程中所遭遇的现代性问题提供了新的指导。
论马克思人的本质观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u l f eo舀il C Ⅱ g f d ct n oma 0 H i n ag 0 ee0 E u ao l J i
Ma 0 l v2 0 9 V 12 . o . 8 No 5
Hale Waihona Puke 论 马 克 思 人 的本 质 观 和人 的全 面 发 展 思 想
动 中, 人成为 一种 “ 完整存 在 物 ” 因此 劳动 构成 了 人 的本 ,
质 。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全局定义。在此基础上 , 马
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创造性的活动, 是主体 自 觉支配和改造
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 的活动 。而且实践活动实现、 确证和发 展着人的本质 。在实践 中, 人把 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在已
马克思对人 的本质 的第二种 提法见 于被恩格斯称之 为
新世界观萌芽 的《 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人 的本质并不 关 中 “
劳动和实践 , 马克思所理解的劳动并不是黑格尔所认为 的 但
劳动 。马克思指 出, 黑格 尔的劳 动只是 “ 人在外化 范围 内或 者作为外化 的人的 自为 的生成。黑格 尔唯 一知道并 承认 的
据。
、
解析马克思人的本质 观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第一种提法见于其早期 著作 《84 1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一个 种的全部特 性 、 的类特性就 中 “ 种
在于生命活动 的性质 , 而人 的类特性恰恰就是 自由的 自觉 的 活动 。 ¨ 马克思所指 的“ ” 自由的 自觉 的活动 ” 指的就是人 的
是单个人所 固有 的抽象 物 , 其现 实性上 , 在 它是一切社会关
系的总和。 马克思这句话 强调 了人 的现实性 , ” 批判 了费
马克思关于人本质的认识
马克思关于人本质的认识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说劳动是人的本质或人的本质是劳动。
第二个阶段是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三个阶段是说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这三个定义不是孤立的、互不相关的,而是有其内在联系的。
只有从这三个定义及其内在联系来考察人的本质,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马克思。
马克思的思想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所以我们要用发展着的观点来看待。
就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三个论述(劳动、社会关系、人的需要)而言,它们是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的,人的本质存在于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中,存在于它们的有机统一中。
我们可以这样解读马克思的人性论。
马克思在《提纲》中提到,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性的一般特征,而手稿中提到的劳动是人的本质,形式中提到的人的需要即人性是人性的具体特征。
相信大家一定听过萨特的名言。
现代社会,人们的迷茫往往来自于选择太多而不是选择太少。
怎样的人生选择才能定义自己的人生?与传统的生活方式不同,现代人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选择,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家里。
人们面临着更多的十字路口,越来越多的困惑和迷茫。
存在先于本质的命题简洁地概括了这种困惑。
在他看来,存在先于本质的思想是指导人们如何生活、如何理解自己、如何理解他人和世界的关键。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论述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论述作者:刘佳茜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28期摘要:关于“人的本质”这个问题的科学界定,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一直是哲学家关注的焦点问题,柏拉图、黑格尔等诸多哲学家都对其作出过解释,他们的思想都对当时他们所处的时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奠定了理论依据。
马克思经过反复的思考,通过对前人的批判继承,对人的本质这个问题作出了科学的界定。
人的本质问题与以人为本的思想相契合,两者密不可分、紧密相连,是一个整体。
因此,马克思对人的本质论述,对我国的建设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为党制定方针路线提供了一个具有指导意义的方向。
关键词:人的本质;以人为本;启示一、“人的本质”早期发展什么是人?人从哪来?又要到哪里去?我们为什么活着?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关于人的本质,这是千百年间来经久不衰的话题,不同时期的哲学家对该问题有着不同的定义,同时也会产生不同的思考,为后世留下了不同的答案,也就产生了不同的界定。
在西方哲学史上,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指出,个人的灵魂有三部分,即理智、激情与欲望。
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存在着理性,并且理性源自宇宙灵魂,但是人灵魂的理性纯洁度比较差,不属于一等的理性,原因是在人的灵魂里,排除单纯的理性外,还存在着感觉、欲望以及情绪,这都是外界水、火、土等因素造成的。
因此,柏拉图对人的本质强调偏重于灵魂。
费尔巴哈对于人本质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从主观角度分析,不具有客观性。
同时,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体系里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而康德对于人的本质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偏重于理性道德自由,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康德认为应该在实践的哲学中来思考,而不是停留在认识的表面。
对于人的本质的理解,不同的哲学家站在不同的前提和角度下,因此就产生了很多说法,但都为后来的理论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的认识过程人的本质认识也是具有一个过程,马克思将这个思想划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人的本质通过劳动体现”;二是“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三是“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过程探析——从马克思思维方式的转变谈起
作者简介 : 司树鹏 (95 )男 , 18 一 , 山西晋城人 , 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 究方 向
为 马 克 思 主义 哲 学 理 论 与 方 法 ; 珍 (94 )女 , 南郑 州 人 , 南 大 学 政 治 与公 共 管 理 学 院马 克 思 主 义 中 国化 王 18 一 , 河 西 专 业硕 士研 究 生 , 要研 究方 向为 马克 思主 义 中国 化理 论 成 果 研 究 。 主
哈人 本 思维 方式 表 达对 人 的本 质 的理 解 : 到 马克 再
思 实 践 思 维 方 式 的 确 立 , 实 践 思 维 方 式 表 达 对 人 用 的 本 质 的 理 解 的 历 程
一
的一切天 上的和 地上 的神 .不应该有 任何神 同人 的
自我 意识相并 列 。] 表 明马克 思在黑 格尔思辨 思维 [ z 这 方式 的影响下 , “ 的本质 ” 将 人 归结为 “ 自我意识 ” 认 , 为人 是从 “ 自我 意识 ” 中异化 出来 的主体 . 的 “ 人 自我
.
2 . 2
下 自由活动 的空 间 . 而伊 壁 鸠 鲁 的 “ 斜说 ” 打破 偏 则
了这 种 运动 的必 然 性 . “ 为 自我 意识 ” 独立 性 和 自 的
《 于哲学 改造 的临 时纲 要》 马克 思思 维方 式 的转 关 对 变起 了 巨大的 导 向作 用 , 用恩格 斯 晚年 的话说 , 由此
道者 普罗米 修斯 的 自白 :总 而言之 ,我痛恨 所有 的 “
神 ” 认 为这 也就 是哲 学 自己 的 自白 , 哲 学 自己的 , 是 格 言 .表示 它反对 不 承认 人 的 自我 意识是最 高神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摘要:马克思在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提出了他的著名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①初学者往往认为,该论断真正揭示了人的本质,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最完整、最深刻的表述。
本文则不以为然,而是试图从纵向梳理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过程,来透视这一论断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从横向梳理马克思对人的本质认识的三个层面:劳动、社会关系和需要的关系,来揭示人的本质丰富而完整的内涵,以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
关键词:人的本质;自我意识;自由;理性;人;劳动;社会关系;需要人的本质问题是马克思在创建科学理论的活动中所一直关注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认识,马克思经历了一个复杂、艰辛的过程,揭示出多层面的丰富内涵。
一、纵向梳理: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过程——方法论的转变以《博士论文》为始,以《提纲》为终,这一过程又可分为三个阶段:1、从《博士论文》到《德法年鉴》:人的本质是“自我意识”、“自由”、“人”1841年马克思写了《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的博士论文,这主要是出于当时反封建专制的政治需要。
这时,他是青年黑格尔派的积极分子,深受自我意识哲学的影响,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具有最高的神性。
不应该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识相并列。
”②《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开始直接投身现实的思想斗争和政治斗争。
在1842年的《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他针对普鲁士书报检查制度的反动本质,提出:自由是人类的精神特权,只有自由的出版物才能真正代表人民的精神;这一制度不是理性国家给人民颁布的法律,而是取消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
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中,马克思仍然把国家和法看作正义、理性的代表,应当代表全社会的共同利益,而把林木占有者的“利益占了法的上风”斥责为“下流的唯物主义”。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把市民社会、国家等社会形式视为“人的本质的实现”或“人的本质的客观化”,把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政治国家视为人的本质的异化。
《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开始批判布·鲍威尔的宗教观,探索实现“人类解放”的道路,但他对人的基本观点是“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还明显受到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
总之,从《博士论文》到《德法年鉴》,马克思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到直接投身现实斗争,并在斗争中逐渐磨砺自己的思想。
虽然在这一阶段马克思接触到大量社会现实问题,将等级、国家、法、宗教、市民社会等都纳入自己的议题中来,并且沿着唯物主义的方向逐渐深化;况且从“自我意识”到“人”也反映出马克思认识上的进步,但从抽象的理性、自由原则出发来界定人的本质却是马克思这一时期的基本方法。
换言之,马克思虽然从以上一些现实问题中认识到人的重要性,但一论及人的本质又往往悬浮在这些现实问题的对立面上,结果陷入玄想与空谈。
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
受恩格斯《政治经济学大纲》的启发,马克思从针对“副本”的批判转向针对“原本”的批判,到从对宗教、国家、法的批判转向市民社会(即社会物质生活关系)的批判,从哲学进到政治经济学。
在《手稿》中,针对异化劳动这一事实,马克思指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③即生产劳动,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由于工人与资本家的对立,劳动异化了。
因此要消除异化,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就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也是通向共产主义的必要前提。
在这里,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劳动,把社会历史归结为劳动异化和扬弃这种异化的历史,因而也就很自然地把生产劳动看作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他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
可见,把劳动引入人的本质,拉近了人的本质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有利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
但是《手稿》中作为出发点的人的本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仍带有抽象化、理想化的性质,往往成为脱离现实社会关系而孤立存在的东西;而马克思所表述的人的异化和复归的人本主义模式,离从物质生产实践出发来说明社会历史的唯物史观显然还有一定距离。
所以说,这时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具有过渡性,既与劳动联系而具有现实性,又保留了原有人本主义的色彩而具有抽象性,显示出马克思思想方法的不成熟。
(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虽没有直接谈到人的本质问题,但他猛烈批判了布·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哲学,同时也直截了当地把现实的物质生产看作历史的发源地,这两项成果都使得马克思进一步消除自己思想中抽象化、理想化的成分,开始把劳动融入到现实的社会关系中来。
到了1845年《提纲》中,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至此,马克思终于否定了从单个人的抽象物(诸如自我意识、自由、人、理性、正义等)出发来界定人的本质的研究方法,正式确定了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诠释视角,因而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第一,“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这一提法,从根本上改变了历史上关于人的本质的思考方式。
按传统思维,本质和关系相比是属于个人的,人的本质是人自身固有的东西,而人类、社会、历史都是由个人的这种内在本质所决定的。
由于这种本质规定是人先天具有的,从而是僵化不变的,因此在说明现实变化着的社会关系时往往陷入捉襟见肘的困境。
但马克思在这里恰恰是根据关系来说明“本质”,认为个体不是人们关系的起源和构成的基础,而是这些关系的“承受者”,是社会关系使个体变成社会的人,形成独特的社会品质,亦即人的本质是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不断生成、不断发展的,这样就把人的本质和社会关系有机地结合起来,因而具有划时代的革命性。
第二,“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提法,使得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更具全面性、系统性、科学性。
《提纲》讲的社会关系不是某一种社会关系,而是“一切”社会关系,它包括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方面。
其中,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最基本的关系,政治的、思想的社会关系都是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发生的。
在阶级社会中,以上各种关系都表现出一定的阶级性。
这样社会关系本身就构成了一个有层次的体系,人的本质体现在社会关系体系之中,要正确地认识人的本质只有在分析社会关系的历史体系过程中才有可能。
在此后不久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正是进一步发挥这一系统考察的方法,制定出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但是,马克思论断的方法论义并不意味着它能涵盖人的本质的全部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三个认识阶段的划分只具有相对意义,主要是为了更好地突出各阶段认识的侧重点和特色,但绝不是泾渭分明。
就说社会关系这一视角吧,也并非到《提纲》中才提到。
《在博士论文》时,马克思已经通过两位古代哲人关于原子运动的思想,开始从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出发来理解人的本质。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他从人的“国家特质”、“社会本质”来说明人。
在《德法年鉴》时期,他主张将人的解放同人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认为人的“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
1844年马克思又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明确指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
当然,这里“真正的社会联系”还只是应该意义上的理想化的社会关系。
1844年《手稿》更是通过劳动实践这一中介把人的本质与社会生产、发展联系起来。
在《提纲》中,马克思深刻批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对实践的直观理解,终于将实践与“现实性上”的社会关系联系起来,较好解释了人的本质。
这些都说明:一方面,马克思从社会关系视角来考察人的本质是由来已久、不断完善、最终定型的,并非最后一个阶段时才突发奇想;另一方面,既然这种考察视角由来已久,那么使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不断完善的动力从何而来?社会关系自身似乎不能实现上述认识完善,显然是劳动这一概念的确立在其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这一点《提纲》本身就可以证明。
《提纲》明确提出“社会关系”的看法,但它的理论前提和思想基础则是社会劳动实践。
因为《提纲》一开始就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而它所包含的十一条可以说都是从不同角度论述实践的。
所以与其说《提纲》是以社会关系的角度来规定人的本质,毋宁说它是从社会关系和劳动实践的结合上来谈论人的本质,《提纲》的这一写作特点表明,劳动作为对人的本质的规定既如第二阶段所述有过渡性质,但也具有恒久的意义。
只有将劳动和社会关系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揭示人的本质的内涵。
二、横向梳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内涵——劳动、社会关系、需要通过纵向梳理,我们看到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从“自我意识”、“自由”、“人”到“劳动”再到“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样一个过程,认识到马克思在这问题上的方法论变革。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无论从“劳动”或是“社会关系”单方面地概括人的本质的内涵都是不正确的,必须将二者结合起来。
另外,马克思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说过:“我的劳动满足了人的需要,从而物化了人的本质,又创造了与另一个人的本质的需要相符合的物品”。
④这里,马克思直接把人的需要与人的本质作为同一观念来使用,即人的本质是需要。
这样在横向结构上,人的本质就有三个层面的涵义:需要、劳动和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那么,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它们如何构成人的本质的呢?1、人的本质是类本质(劳动)和现实本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辩证统一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是劳动和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并不矛盾,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一方面,马克思把劳动作为人的类本质(内在本质),作为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标志,这就是说尽管社会关系视角具有开创性的方法论意义,但这并不能抹煞劳动作为人的类本质的重要意义。
因为马克思这里所理解的劳动是“一般劳动”,是一个科学的抽象,一个包含着丰富内容的合理的抽象。
其中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类其精神的关系,并且促生出人的三重属性,即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劳动使人从自然界提升出来,使动物水平的自然属性提升为人的自然属性;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劳动使人们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使动物的群体特性提升为人的社会属性;在人与其精神的关系上,劳动还使得语言、符号、文化产生,使动物处于萌芽水平的智能跃升为人的意识、思维、理性等精神属性。
可见,劳动对人的意义非常重大,就人的产生而言,正如后来恩格斯所说,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就人的存在和发展而言,劳动使人成为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体,使人成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