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小专题训练:城市热岛效应

合集下载

城市热岛效应及对策

城市热岛效应及对策

城市热岛效应及对策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由于人类活动和城市化进程导致的城市气温明显高于郊区和乡村地区的现象。

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包括城市建筑物的集中排列、大量的混凝土和玻璃建筑物吸收和储存热量、城市的工业污染和车辆尾气排放等。

城市热岛效应不仅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还会对城市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影响。

第一,城市热岛效应导致城市气温升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

夏季,城市中的气温常常高出郊区和乡村地区5-10摄氏度,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不适。

第二,城市热岛效应会影响城市空气质量。

城市中的高温和污染物排放会导致有毒有害物质在空气中聚集,加重空气污染,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威胁。

第三,城市热岛效应会加剧城市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高温会加速水资源的蒸发,导致城市的地下水位下降,进一步加剧城市的水资源紧缺问题。

第四,城市热岛效应会影响城市的生态系统。

高温和污染会影响城市中的植被生长和动物生存,破坏城市的生态平衡。

为了减缓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对策:第一,增加城市绿化覆盖率。

植树造林可以增加城市的植被覆盖率,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第二,合理规划城市建设。

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应该考虑到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合理设计建筑布局和道路设置,减少城市建筑物和道路的热力吸收,降低城市的气温。

第三,推广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采用环保材料和技术,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减少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

第四,提倡低碳出行。

减少机动车辆的使用,鼓励步行、骑行和公共交通出行,减少尾气排放,改善空气质量,降低城市热岛效应。

第五,加强城市热岛效应监测和预警。

建立城市热岛效应监测体系,及时掌握城市热岛效应的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城市热岛效应带来的问题。

综上所述,城市热岛效应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增加城市绿化、合理规划城市建设、推广绿色建筑、提倡低碳出行等多种措施,可以减缓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改善城市环境和人民生活质量。

高考地理母题题源系列专题城市热岛效应(含解析)

高考地理母题题源系列专题城市热岛效应(含解析)

城市热岛效应【母题来源】2015四川卷文综地理7-8题【母题原题】(2015?四川卷)图4为北半球某平原城市冬季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7、该城市可能位于()A、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B、40°N附近大陆西岸C、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D、40°N附近大陆东岸8、市中心与郊区的气温差异导致市中心()A、降水的可能性较郊区大B、降雪的可能性较郊区大C、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至郊区D、不易受郊区燃烧秸秆烟雾的影响【答案】7、D 8、A【试题解析】7、读图,城市冬季等温线在0°以下,说明位于温带地区。

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是热带或亚热带气候类型,最冷月气温大于0°C,A错。

40°N附近大陆西岸是地中海气候或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气温大于0°C,B错。

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受暖流影响,气温大于0°C,C错。

40°N附近大陆东岸是温带季风气候区,最冷月小于0°C,D对。

8、市中心与郊区的气温差异导致市中心热岛效应强,降水的可能性较郊区大,A对。

结合前面分析,城市纬度较低,降雪的可能性小,B错。

通过城市环流,大气污染物容易扩散至郊区,C错。

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中心区易受郊区燃烧秸秆烟雾的影响,D错。

【命题意图】本题以北半球某平原城市冬季等温线分布图为材料,考查不同区域气候类型特征差异,城市热岛效应,读图分析能力。

【名师点睛】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成因是考查重点,学生应熟记。

通过读图,要判断出该地的气候要素中,气温小于0°C这一关键内容。

然后才能根据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征,判断正确选项。

城市热岛效应,是热力环流的一种形式。

市中心气温高,气流上升。

郊区气温低,空气下沉。

气流上升处,容易降水或加快污染扩散的程度。

(2015届贵州省遵义市普通高中第四教育集团高三5月联考)下图为某城市某年5月23日等温线图。

回答以下问题。

城市热岛效应原理

城市热岛效应原理

城市热岛效应原理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地区相对于周边农村地区存在的高温现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热岛效应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本文将详细介绍城市热岛效应的原理。

一、什么是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地区相对于周边农村地区存在的高温现象。

由于人类活动和建筑物等人为因素,城市地区的温度普遍较高,形成了一个类似于孤立系统的“岛屿”,而周边农村地区则相对较凉爽。

二、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原因1. 城市建筑和人口密度:大量建筑物和人口集中在有限的土地上,导致了土地利用紧张,减少了自然植被覆盖面积。

2. 建筑材料和道路:大量使用混凝土、玻璃等建筑材料和铺设沥青道路,这些材料具有高吸热性和低反射率,容易吸收太阳辐射并转化为热能。

3. 工业和交通排放:城市地区的工业和交通活动产生大量废气、废热和尾气,增加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进一步加剧了城市的热岛效应。

4. 热辐射和热传导:城市中大量的建筑物和道路表面吸收太阳辐射,并通过热传导将热能传递给周围环境,使得城市地区的温度升高。

三、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1. 温度上升:城市地区相对于农村地区温度普遍较高,夏季尤为明显。

这不仅给居民带来不适,还会增加空调用电量,导致能源消耗增加。

2. 空气污染加剧:高温条件下,大气中的污染物易发生化学反应,形成臭氧等有害物质。

高温还会减弱大气稳定层,使得污染物扩散受限。

3. 水资源供应问题:高温条件下水资源蒸发速度增加,地下水位下降。

由于城市人口众多,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大,这会导致水资源供应紧张。

4. 生态环境破坏:城市热岛效应会破坏周边的生态环境,使得植被减少、土壤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四、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措施1. 增加绿地覆盖:增加城市中的公园、花坛等绿地面积,可以增加植被覆盖,降低地表温度。

2. 改善建筑设计:采用反射率高、吸热性低的建筑材料,减少建筑物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通过合理设计建筑布局和通风系统,降低室内温度。

3. 减少车辆尾气排放: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汽车和公共交通工具,减少尾气排放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高中地理小练习: 城市热岛效应(附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小练习: 城市热岛效应(附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小练习:城市热岛效应
(附答案解析)
沿海城市热岛效应和海陆风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海陆风的影响范围可达上百千米。

左图为天津市某年春季、夏季、冬季和全年热岛强度日变化曲线图,右图为天津市简图。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 左图中Ⅰ、Ⅱ、Ⅲ、Ⅳ对应的时间分别是
A. 夏季、全年、春季、冬季
B. 夏季、春季、全年、冬季
C. 冬季、全年、春季、夏季
D. 冬季、春季、全年、夏季
2. 天津热岛效应会导致陆风势力增强显著的地点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1. C 2. D
【解析】
1.城市热岛效应主要是指城市地区的气温相对周围地区较高,主要与城市的尘埃多,排放的温室气体多、排放的废热多,而且城市下垫面硬化面积大,植被覆盖率低有关,使得城市比周围地区温度高。

由于大城市中冬季城市中人类活动(取暖等)排放的废热较多,气流运动不如夏季强烈,故热岛效应最强;夏季由于温度高,气流运动较强烈,故热岛效应较弱,春季介于两者之间。

故选C。

2.夜晚陆地降温快,气温比同纬度海上低,近地面陆地形成高气压,而海洋上因气温高,形成低气压,使下层空气由陆地流向海洋,形成陆风;夜晚热岛效应形成的城市风是由郊区吹向城市,②、③两地的城市风风向与陆风风向基本相反,起到削弱作用;①地城市风风向与陆风斜交,④城市风风向与陆风风向相同,对陆风势力起到增强作用。

故选D。

城市热岛效应专题(2张)

城市热岛效应专题(2张)

城市热岛效应专题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热岛强度是用城市和郊区两个代表性观测点的气温差值来表示。

读图“北京热岛强度四季平均日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1 ~3题。

1.热岛效应最强的季节是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2.夏季一天中热岛效应最强的时间段是A.6:00--8:00 B.10:00--12:00C.12:00--16:00 D.22:00--4.:003.减弱北京市热岛效应的主要措施有①增加绿化面积②机动车限行③冬季利用地热采暖④道路铺设渗水砖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016·马鞍山质检)城市热岛已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之一。

图甲为北京市城区与郊区地表温度的季节变化,图乙为北京市热岛效应四季的强度和空间范围遥感图像。

读图完成4~5题。

4.图乙中与北京市春、夏、秋、冬四季热岛对应正确的是( )A.a、b、d、c B.a、c、b、dC.d、c、a、b D.c、d、b、a5.图乙d中出现低温冷岛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①该季节郊区植被覆盖率高,白天升温慢②该季节郊区地表裸露干燥,白天升温快③该季节城区污染物多,白天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④该季节城区污染物扩散快,白天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少A.①③ B.②④C.①④ D.②③热岛强度是指中心城区气温比郊区高出的数值,下图示意北京市不同季节热岛强度逐时分布,读图完成6-7题。

6.关于北京市热岛强度的逐时变化,说法正确的是()A.5时~8时,市区均温最高B.午后2时左右,气温最高,对流旺盛,热岛效应最明显C.15时~22时,市区升温显著D.22时~次日7时,城市热岛环流最强7.关于北京市热岛强度季节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春季丰富的降水降低了城市热岛强度B.受上班人流、车流影响,各季节热岛强度在早上7时前后均达到高峰值C.秋季多大风,城市热岛强度较小D.冬季低温,人为释放热造成热岛效应最明显热岛强度是市中心与郊区两个代表性观测点的气温差值,能准确反映“热岛效应”的变化状况。

高考地理专题训练:城市热岛效应(附参考答案)

高考地理专题训练:城市热岛效应(附参考答案)

高考地理专题训练:城市热岛效应(附参考答案)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湖陆风是指在沿湖地区,由于陆地和湖泊的热力性质差异引起温度差异,导致风向出现昼夜变化的一种地方性天气现象。

下左图示意我国洞庭湖流域局部区域。

(1)岳阳市夏半年湖陆风比较典型,请用“→”完成该地夜晚湖陆风热力环流图(上右图)。

(2)随着岳阳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热岛效应的增强,分别说明沿岸地区湖风和陆风强度的变化特点。

(3)说明图中山区乱砍滥伐对图示区域雨季防洪带来的不利影响。

参考答案:(1)画图略(逆时针)(2)随着岳阳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热岛效应增强,市区气温升高;白天,岳阳与洞庭湖的温差增大,湖风增强;夜晚,岳阳与洞庭湖的温差减小,陆风减弱。

(3)水土流失加剧,河湖泥沙淤积加重,湖泊调蓄洪水功能减弱;植被截留地表径流能力减弱,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增快,河水快速上涨,洪水的频次和强度增加。

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上海市快速发展的城市化,造成明显的城市热岛效应。

热岛强度是表示热岛效应的重要指标,用城市和郊区的气温差值表示,图1为1961~2015年上海市热岛强度的变化图。

材料二上海市是我国著名的制造业中心,图2为该市主要制造业基地分布示意图。

“1+6”大都市圈包括上海、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舟山,总面积2.99万平方千米,总人口约5 400万,该都市圈正努力打造60~90 min交通圈,形成“同城效应”。

(1)城市热岛是指____的现象,图1中1961~2015年上海热岛强度变化特征为____,____、_____是解决城市热岛的重要措施。

(2)图2中上海制造业基地分布的特点为____,目前该市正在对制造业进行转型升级,应采取的措施有____。

(3)上海与周边城市形成“同城效应”,其依据的条件是____,对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有____。

(4)2016年崇明岛撤县设区,迎来发展新机遇,未来将建设成为国际生态岛,请你就“协调城市化发展与建设国际生态岛”这一话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城市热岛效应的地理分析

城市热岛效应的地理分析

城市热岛效应的地理分析城市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但其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其中之一便是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区域的温度较周边农村地区高,通常出现在夏季夜晚。

本文将从地理的角度对城市热岛效应进行分析,探讨其形成原因和影响。

一、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原因1. 城市地表特征城市地表由建筑物、道路和水泥等人造材料构成,其热容量较大,而且不能有效消散太阳辐射的热量,因此导致地表温度上升。

相比之下,农村地区的地表主要由植被和土壤构成,其热容量较小,能更好地吸收和释放热量。

2. 城市能量消耗城市的能量消耗巨大,大量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所释放的热量无法及时散发,使得城市温度升高。

同时,建筑物、汽车等产生的废热也进一步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

3. 城市排放物城市生活活动和工业生产释放的废气、废水等排放物对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其中大气污染物尤为重要。

这些污染物在大气中积聚起来,形成了一层“污染层”,阻碍了太阳辐射的反射和散射,导致城市温度升高。

二、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1. 气候变化城市热岛效应改变了城市的微气候,使得城市降雨量增加,风向和气流受到破坏,进而影响了城市的气候。

研究发现,城市热岛效应对降水的分布和强度产生了显著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气候。

2. 空气质量城市热岛效应导致了大量废气的积聚,进而影响了城市空气质量。

高温和湿热气候使得空气中的污染物更容易挥发和扩散,加剧了空气污染的程度。

此外,城市热岛也阻碍了空气对流,导致污染物滞留在城市中,对居民的健康造成了威胁。

3. 能源消耗城市热岛的高温气候使得居民对空调和制冷设备的需求增加,进一步增加了能源消耗。

据研究,城市热岛效应导致夏季城市电力负荷增加15%,进一步加剧了能源问题和环境压力。

4. 生态环境城市热岛效应对生态环境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高温环境影响了植被生命周期和生长,导致植物枯萎和凋谢。

同时,高温还导致水体温度升高,造成水质恶化,对水生动物和生态系统产生威胁。

微专题23-城市“五岛”效应-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全国通用)

微专题23-城市“五岛”效应-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全国通用)

【干岛效应】
与热岛效应通常是相伴存在的。由于城市的主体为连片的钢 筋水泥筑就的不透水下垫面(下垫面因素影响),因此,降 落地面的水分大部分都经人工铺设的管道排至他处,形成径 流迅速,缺乏天然地面所具有的土壤和植被的吸收和保蓄能 力。因而平时城市近地面的空气就难以像其他自然区域一样, 从土壤和植被的蒸发中获得持续的水分补给。这样,城市空 气中的水分偏少,湿度较低,形成孤立于周围地区的"干岛"。
(1)云南省C市夏季干岛效应最强的主要 原因是城区夏季( ) A. 蒸发量较大 B. 近地面空气中水汽不足 C. 降水量较小 D. 土壤和植被吸收水分多
【题组一】
“城市干岛”是伴随城市化出现的一种现象,在城区空气的相对湿度(指在一定时 间内,某地空气中所含水汽量与该气温条件下饱和水汽量的百分比。饱和水汽含 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大)小于郊区时形成,一年四季都存在。云南C市是 座人口超百万的大城市,其城市干岛强度的季节变化明显,近年来总体呈增强趋 势。下图示意云南省C市城市干岛强度季节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强度变化
1.日变化:夜晚强、白天弱,最大值出现在晴朗无风的夜晚。
原因:来自工业、交通以及生活中的大气污染物在城区集聚,白 天削弱太阳辐射,使城区升温减缓,甚至会产生城市“冷岛”效 应。夜间减少城区地面长波辐射所造成的热量损耗,起到保温作 用,使城区比郊区“冷却”慢,形成夜间热岛现象。
(2)近年来C市城市干岛效应呈增强趋势的根本原因 是( ) A. 建成区面积扩大 B. 城市化速度快 C. 植被覆盖率降低 D. 热岛效应增强
【湿岛效应】
到夜晚,风速减小,空气层结稳定,郊区气温下降更快,使 饱和水汽压减低,大量水汽在地表凝成露水,使存留于低层 空气的水汽减少,水汽压迅速降低。而城区因受热岛效应影 响,凝露量远比郊区少,夜晚湍流也减弱,与上层空气的水 汽交换量减少,使城区近地面的水汽压要高于郊区,从绝对 湿度的角度又形成了“城市湿岛”现象。

城市热岛效应形成原理

城市热岛效应形成原理

城市热岛效应形成原理城市热岛效应(Urban Heat Island Effect)是城市地区比周边农村地区温度更高的现象。

一般来说,城市热岛效应是由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尤其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建筑物、道路、交通、工厂排放等因素所造成的。

以下是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主要原理:1.建筑物和硬质表面的比例增加:城市区域一般都由大量高楼大厦和硬质表面(如混凝土、沥青)构成。

建筑物和硬质表面能够吸收和储存太阳辐射能,使得城市表面温度升高。

相比之下,农村地区则以绿地和农田为主,这些植被能够通过蒸腾作用吸收和散发大量的热量。

2.热量积累和释放:城市区域由于建筑物、道路和其他人造结构的多样性,会导致过剩的热量积聚在城市内部。

这些结构能够吸收太阳辐射,并在夜间迟缓地散发热量,使得城市温度一直较高。

相比之下,农村地区则由于植被的作用,能够更快地释放热量。

3.能源消耗和热排放:城市地区由于人口密集和经济活动的集中,能源消耗量较大,从而导致大量热能被产生。

这些热能主要来自于家庭、工厂、商业建筑和交通等活动,通过燃烧燃料或电力的方式产生。

大量的热能被排放到城市的大气中,进一步提高了城市的温度。

4.湿度和降水减少:城市区域的建筑物和硬质表面会影响水的蒸发和循环。

相比之下,农村地区有更多的绿地和植被,能够提供更多的水分,并通过蒸腾作用增加湿度。

城市地区缺乏足够的植被和水体,导致湿度降低,进而影响着城市热岛效应。

5.大气流动和热量再分配:城市地区的建筑物和人造结构会改变大气层的流动模式。

建筑物造成的遮挡和阻挡效应会使得大气流无法顺畅穿过城市。

这会导致热量在城市内部积聚,难以散发,增加了城市温度。

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环境和人类健康有着诸多影响。

例如,高温条件下会导致空调和冷却设备的工作强度增加,增加了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此外,城市热岛效应还可以影响人类的舒适度和健康,使得城市居民更容易受到热波、热应激和健康问题的困扰。

为了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1.增加绿地和湿地:增加城市的绿地和湿地可以提供更多的植被和水分,通过蒸腾作用来吸收和散发热量,降低城市的温度。

城市热岛效应原理

城市热岛效应原理

城市热岛效应原理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相对于周围乡村地区存在较高温度的现象。

市区区域由于人类活动的集中、建筑物的密集和交通运行等因素,导致地表温度升高,产生比周围乡村更高的“岛屿”状温度分布格局。

这种现象不仅对城市的生活质量和人体健康造成了威胁,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1.建筑物和人口密度:城市中建筑物和人口的密度较高,而建筑物的混凝土、玻璃等材料对太阳辐射的热吸收和储存能力明显大于乡村地区的植被覆盖,导致城市热岛效应。

2.能源消耗:城市中人们的生产、生活和交通对能源的需求量大,燃烧化石燃料会产生大量的废热,直接或间接地释放到城市大气中,加剧了城市的热岛效应。

3.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城市的土地利用方式主要以建筑用地为主,导致大量的地表被混凝土、沥青和建筑物覆盖,植被覆盖率较低,无法有效地吸收和减少太阳辐射的热量。

同时,建筑物和道路的表面会吸收太阳辐射,形成热量的释放源。

4.空气流动:城市中高楼大厦密集,地形、建筑物和道路布局的不合理会导致空气流动的阻碍,影响热量的扩散和对流,使得热岛效应加剧。

1.气温升高:城市热岛效应使得城市中的气温相对较高,特别是在夏季,使得人们容易出汗、血压升高,并可能产生中暑和热衰竭等热相关疾病。

2.能源消耗增加:高温气候使得人们需大量使用空调和电风扇等制冷设备,导致能源的大量消耗和碳排放,进一步加剧了全球暖化问题。

3.大气污染加重:高温环境中,空气中的污染物扩散速度减慢,浓度增加,导致空气质量下降,致使呼吸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等相关疾病增加。

4.水资源过度利用:城市部分地区的高温会导致土壤水分蒸发速度加快,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和水资源紧缺状况。

为了缓解和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1.增加绿地和植被:提高城市的绿地覆盖率,增加树木、花草等植被的种植,以便吸收太阳辐射和固定二氧化碳,同时提供阴凉和蒸发散热功能。

2.优化建筑设计:在城市建筑设计中应优化建筑朝向、外墙和屋顶的保温性能,采用绿色建筑材料,减少建筑物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储存。

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及缓解措施

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及缓解措施

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及缓解措施在如今的城市生活中,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城市里的气温似乎总是比周边的郊区要高一些,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这种温差更加明显。

这其实就是城市热岛效应在作祟。

那么,什么是城市热岛效应?它又是怎么形成的?我们又能采取哪些措施来缓解它呢?城市热岛效应,简单来说,就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城市的下垫面性质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在城市中,大量的土地被混凝土、沥青、砖石等材料所覆盖,这些材料的比热容较小,吸收同样的热量升温更快。

相比之下,郊区的土地多为土壤、植被等,比热容较大,升温相对较慢。

其次,城市中的人口密集,工业和交通活动频繁,会产生大量的热量。

工厂里的机器运转、车辆的行驶、空调的使用等等,都在不断地向周围环境释放热量。

再者,城市中的建筑物高大密集,形成了特殊的城市峡谷风场。

这种风场使得空气流通不畅,热量难以扩散,从而导致局部气温升高。

此外,城市中的人为排放也对热岛效应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等污染物的排放,不仅增加了大气中的热量,还可能影响大气的组成和性质,进而影响城市的气候。

面对城市热岛效应带来的种种问题,我们不能坐以待毙,而是要积极采取措施来缓解它。

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是一个重要的手段。

树木和草地不仅能够吸收二氧化碳,还能通过蒸腾作用将水分散发到空气中,从而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

在城市规划中,应该预留足够的绿地空间,建设公园、绿化带等。

同时,鼓励居民在自家阳台、屋顶种植绿色植物,形成立体绿化。

改善城市的通风条件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合理规划城市的道路和建筑物布局,避免形成过于狭窄的街道和密集的建筑群,以促进空气的流通。

此外,可以建设通风廊道,将郊外的凉爽空气引入城市中心。

控制城市的能源消耗也是关键。

推广节能建筑,提高建筑物的隔热性能,减少空调等设备的使用。

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工业和交通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与对策

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与对策

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与对策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地区春夏季节较郊区和城市周边地区温度明显升高,且城市中心区域温度高于周边区域的现象。

这种现象主要是由城市化进程中的人类活动所致,如温室气体的排放、建筑物密度的增加等。

本文将探讨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以及对策。

一、原因分析1. 建筑物密度的增加:城市区域建筑物的密度增加会导致太阳辐射能在建筑物之间的热量积累,形成热岛效应。

尤其是高层建筑群集中排列,会进一步影响大气对流和热量平衡。

2. 面积下降:城市的道路、建筑物和其他人工设施占据了原本的土地面积,使得绿地和水源面积减少。

这些人工硬质表面容易吸收并储存热量,形成热岛效应。

3. 车辆尾气排放:城市车辆尾气排放中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会增加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造成地表温度升高。

4. 工业活动与垃圾焚烧:城市工业活动和垃圾焚烧释放出大量的废气和烟尘,导致空气质量下降,进而影响周边地区的温度。

二、对策措施1. 调整建筑物布局:合理规划建筑物布局,避免高层建筑过于密集,增加建筑物集中度。

同时,通过改善建筑物的绝缘性能和节能设计,降低能源消耗和热辐射。

2. 增加绿地与水面:在城市中增加绿地和水体面积,如公园、花坛、湖泊等,不仅能增加蒸发散发,降低周围气温,还能改善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

3. 推广低碳交通工具:鼓励人们减少私家车的使用,提倡步行、骑行、乘坐公共交通等低碳交通方式。

同时,加强对车辆尾气排放的监管,采取措施减少尾气排放量。

4. 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严格防止工业废气、垃圾焚烧等排放对环境的污染,加强污染治理和处理,减少对周边地区的温度影响。

5. 科技创新与智能化建设:借助科技手段,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优化城市热岛效应管理。

例如,通过建立城市能耗管理系统,对城市能源消耗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精确控制。

6.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鼓励市民从个人角度出发,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减少资源浪费、推广节能技术、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共同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做出贡献。

城市热岛效应的科学解释

城市热岛效应的科学解释

城市热岛效应的科学解释城市热岛效应(Urban Heat Island Effect,UHIE)是一种现象,表现为城市地区的温度显著高于周围乡村地区。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当地的气候,还对人们的生活质量、能源消耗及环境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城市热岛效应的科学解释,包括其成因、影响及应对措施。

1. 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主要与城市的物理特征、建筑设计及人类活动有关,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1 材料特性城市中普遍使用的建筑材料如混凝土、沥青和砖石等具有较高的热容量和导热性。

这些材料在白天气吸收大量的太阳辐射,到了晚上却又缓慢释放热量,从而导致城市地区的气温比周边乡村地区更高。

1.2 绿地缺失相对于乡村地区,城市中的绿地和水体面积较小。

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发水分,降低周围气温,因此,缺乏绿地会导致城市温度上升。

此外,城市中树木数量的减少也直接影响了降温效果。

1.3 人类活动城市中的人类活动,如工业生产、车辆排放和空调使用等,都会释放大量的热量和废气。

这些活动产生的热量累积在城市环境中,加剧了热岛效应。

1.4 城市布局城市建筑的密集程度和高度也会影响局部气候。

在高楼大厦之间,热量无法有效散发,形成了“热岛”的高温区域。

2. 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城市热岛效应不仅对气候造成影响,还对生活环境和人类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2.1 健康问题高温会对人的健康产生显著影响,加剧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风险。

而老年人和儿童等特殊人群则更为脆弱,容易受到高温的威胁。

2.2 能源消耗由于城市温度上升,空调等降温设备的需求急剧增加,随之带来的是能源消耗的大幅提升。

这不仅增加了居民的经济负担,也加重了对环境的影响。

2.3 气候变化长期的城市热岛效应可能加剧地区乃至全球的气候变化。

城市的高温现象会导致降雨模式变化,影响水资源的分配与利用。

3. 应对城市热岛效应的措施为了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各国和地区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这些措施基于减少热源、增加绿地和改善城市设计等方面:3.1 增加绿地和植被通过建设公园、屋顶花园和垂直绿化等方式,增加城市中的植被覆盖率,能够有效降低城市的温度。

高中地理各种地理效应精编(整理)

高中地理各种地理效应精编(整理)

微专题】精编高中地理常见的地理效应(例题版)、城市的五岛效应是指城市的热岛效应、干岛效应、湿岛效应、雨岛效应和浑浊岛效应。

1、热岛:城市气温高于郊区。

原因: ①城市中除少数绿地外。

绝大部分是人工铺砌的道路。

⑵城市中因能源消耗量和人口密度远比郊区大。

其排放至空气中的人为热和温室气体也比郊区多。

2、干岛: 由于城市的下垫面性质和城市的热岛效应。

城市的相对湿度比郊区小。

有明显的干岛效应。

尤其是白天。

3、湿岛: “湿岛是城市夜晚相对郊区夜晚而言的。

由于郊区气温下降快。

饱和水汽压减低。

有大量水汽在地表凝结成露水。

使存留在低层空气中的水汽量小。

而城市的凝露量要比郊区小。

故城市近地面的水汽压高于郊区。

4、混浊岛(雾岛):城市空气较农村浑浊。

原因: 城市中因工业生产。

交通运输和居民炉灶等排放出的烟尘污染物比郊区多。

这些污染物又大都是善于吸水的凝结核。

5 、雨岛: 城市降水较多。

原因: ①城市热岛所产生的局地气流的辐合上升。

有利于对流雨的发展; ②城区空气中凝结核多。

促进降水形成。

【试题1】城市内涝的发生与城市“雨岛效应”密切相关。

“雨岛效应”成因主要有()① 工地面硬化地表径流下渗困难②城市“热岛效应” 明显③ 城市化挤占瑚泊河道调蓄洪峰能力下降④ 空气污染严重凝结核充足⑤ 高大建筑物密集风速减小降水云系滞留A.①②⑤⑥ B .②④⑤ C .①③⑥ D .①②③④⑤⑥【试题2】读“我国某城市中心区与郊外平原区的相关数据比较A.降水量少 B .硬化地面增加C.过度开采地下水D.水资源利用率低3.下列措施对缓解两地“转化为地下径流降水量”的差异作用不大的是()A.增加城市绿地面积B.保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C.完善城市排水系统D.限制城市建筑物的高度、绿岛效应1、概念:“绿岛效应”是指在一定面积(约3 公顷)绿地里气温比周边建筑聚集处气温下降0。

5℃以上。

森林是最高的植被。

在成片的森林地区以及林冠层的下部能形成一种特殊的气候。

高中地理——每日讲1题(热岛效应、雨带的移动、梅雨、伏旱)

高中地理——每日讲1题(热岛效应、雨带的移动、梅雨、伏旱)

知识点热岛效应热岛效应,指的是由于人工发热、水泥沥青路面的增加,导致城市”高温化“。

其中,城市升温快、降温快,而郊区升温慢降温慢,因此二者产生了温度差,形成了热力环流:①城市风:城区的温度较高,空气受热上升,在高空聚聚形成高压区,并向两侧的郊区流动,便形成了从城市流向郊区的风,即为城市风;②郊区风:城区空气受热上升后,近地表地区空气稀薄,气压较低。

因此郊区的空气流动过来,进行补充,形成了从郊区流向城市的风,即为郊区风。

图1 城郊间的热力环流例题相对湿度,是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条件下饱和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

下图示意我国某大城市1975~2015年城区和郊区各月平均相对湿度。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城区与郊区相对湿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城区比郊区()A.气温高B.蒸发(腾)强C.降水量大D.绿地面积大8、该城市可能是()A.乌鲁木齐B.北京C.上海D.广州答案:A、B精讲精析:(1)分析城区、郊区相对湿度差异的主要原因。

①由题干可知,该城市为大城市,因此排放的温室气体较多,水泥沥青等路面较多,植被覆盖率较低,因此热岛效应明显,城区的气温高于郊区;②气温越高,越不容易达到饱和水汽压(饱和水汽压越大),而相对湿度=实际水汽压÷饱和水汽压,即城区与郊区的实际水汽压相等时(水汽含量相等),气温越高,相对湿度越小,即选项A正确;③郊区的绿地面积更大,蒸腾作用更强,因此选项BD错误;如果城区降水更多,则相对湿度更大,与图不一致,因此选项C错误。

(2)分析该城市的位置。

①由图可知,该地区夏季(7~8月)相对湿度较高,因此很可能夏季降水多,水汽含量高;②在四个选项中,乌鲁木齐深居内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降水较少;③4~5月夏季风在我国华南地区登陆(雨季开始),此时广州降水较多;6月左右冷暖气团在江淮地区相遇,形成江南准静止锋,此时上海降水较多(梅雨);7~8月雨带继续北移(锋面雨),到达华北和东北地区,即北京降水较多,选项B正确,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伏旱天气;④9月锋面雨带向南撤退,雨带主要分布在华南和西南地区;10月夏季风完全退出我国大陆,雨季结束。

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及对策

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及对策

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及对策在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中,“城市热岛效应”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它就像是城市中的一个“热魔”,让城市在夏季变得更加酷热难耐。

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城市热岛效应的产生?我们又该如何应对这一现象呢?城市热岛效应,简单来说,就是城市中心的温度明显高于周边郊区的现象。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城市的下垫面性质发生了巨大改变。

在城市中,大量的建筑物、道路、广场等都是由混凝土、沥青等材料构成,这些材料的比热容较小,在白天吸收大量的太阳辐射后,迅速升温,并且在夜间也会缓慢释放热量。

相比之下,郊区的土壤、植被等自然下垫面能够更好地吸收和储存水分,通过蒸发等方式调节温度,从而使得郊区的温度相对较低。

其次,城市中的人为热量排放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工厂、交通工具、空调等设备不断排放出大量的热量。

特别是在冬季,采暖设备的广泛使用更是加剧了热量的排放。

这些人为产生的热量使得城市的温度进一步升高。

再者,城市中的大气污染也对热岛效应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大气中的污染物,如颗粒物、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会吸收和散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的有效辐射,从而导致城市温度上升。

同时,污染物还会影响大气的透明度和对流,阻碍热量的扩散。

此外,城市的几何形状和布局也会影响热岛效应。

高楼大厦密集的区域,通风不畅,热量难以散发。

而城市中的街道、河道等狭窄的空间,也不利于空气的流通和热量的交换。

面对城市热岛效应带来的种种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缓解和改善这一状况。

加强城市绿化是一项重要的措施。

增加城市中的绿地面积,种植树木、花草等植被,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能够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吸收热量,降低气温。

树木还可以提供遮荫,减少建筑物和道路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在城市规划中,应该合理布局公园、绿地,形成绿色廊道,将城市中的各个区域连接起来,促进空气的流通和热量的交换。

改善城市的下垫面性质也是关键。

高中三年级下学期地理《城市热岛效应》课后练习

高中三年级下学期地理《城市热岛效应》课后练习

《城市热岛效应》课后练习
(2020年高考全国II卷,7-9题)对我国甘肃某绿洲观测发现,在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

下图呈现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

据此完成7-9题。

7. 图示观测时段内( )
A.正午绿洲和沙漠长波辐射差值最大
B.傍晚绿洲降温速率大于沙漠
C.凌晨绿洲和沙漠降温速率接近
D.上午绿洲长波辐射强于沙漠
8. 导致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主要原因是绿洲( )
①白天温度低②蒸发(腾)多③空气湿度大④大气逆辐射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 这种现象最可能发生在( )
A.1~2月
B.4~5月
C.7~8月
D.10~11月。

专题二 城市热岛效应

专题二  城市热岛效应

专题二城市热岛效应城市是人口、商业、工业、交通高度集中的区域,由于人类的活动和工业生产排放出大量的热量,使城市气温比周围郊区气温高,这一新现象就称为“城市热岛效应”。

随着世界各地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粘稠化,“城市热岛效应”变得日益突出。

城市热岛效应(Urbanheat island effect)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明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明朗无风的夏日,海岛上的地面气温,高于周围海上气温,并因此形成海风环流以及海岛上空的积云对流,这是海洋热岛效应的表现。

近年来,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交通拥塞,大气污染危机,且城市中的建筑大多为石头和混凝土建成,它的热传导率和热容量都很高,加上建筑物本身对风的阻挡或减弱作用,可使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可高2℃,甚至更多,在温度的空间分布上,城市犹如一个温暖的岛屿,从而形成城市热岛效应。

热岛效应是由于人们改变城市地表而引起小气候变化的综合现象,在冬季最为明明,夜间也比白天明明,是城市气候最明明的特征之一。

从城市气象规划设计出发应考虑:(1)要保护并增大城区的绿地、水体面积。

因为城区的水体、绿地对减弱夏季城市热岛效应起着十分可观的作用。

(2)城市热岛强度随着城市发展而加强,因此在控制城市发展的同时,要控制城市人口密度、建筑物密度。

因为人口高密度区也是建筑物高密度区和能量高消耗区,常形成气温的高值区。

(3)如北京市位于平原中部,三面环山。

由于山谷风的影响,盛行南、北转换的风向。

夜间多偏北风,白天多偏南风。

因此,在扩建新市区或改建旧城区时,应适当拓宽南北走向的街道,以加强城市通风,减小城市热岛强度。

(4)减少人为热的释放,尽量将民用煤改为液化气、天然气并扩大供热面积也是根源对策。

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主要是:1.城市内拥有大量锅炉、加热器等耗能装置以及各种机动车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高三地理小专题训练:城市热岛效应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市区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热岛强度是用市区和郊区两个代表性观测点的气温差值来表示的。

下图为北京市四季热岛强度平均一天内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 热岛效应最强的季节是A. 春季B. 夏季C. 秋季D. 冬季2. 减弱北京市热岛效应的主要措施有①增加市区绿化面积②机动车限行③冬季市区利用地热采暖④道路铺设渗水砖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答案】1.D 2.A【解析】考查热岛效应,减弱热岛效应的主要措施。

1.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热岛强度是用城市和郊区两个代表性观测点的气温差值来表示,由图可知,热岛效应最强的季节是冬季。

故选D。

2.增加城市绿地、机动车限行都可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①②正确;冬季利用地热采暖增加了城市的人工热源,会进一步加强城市热岛效应,③错误;道路铺设渗水砖可增大下渗量,但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效果不大,④错误。

故选A。

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规模在不断扩大,为了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许多城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下图为城郊间热力环流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 图中①~④处,气压最高的是A.①B.②C.③D.④4. 下列能有效缓解许多城市“热岛效应”的措施是A.增加城市绿地面积B.扩大中心城区面积C.提高建筑物高度D.增加市区道路密度【答案】3. B 4. A【解析】3. 同一地点近地面的气压高于高空,故②>①,③>④;③位于城区,人口集中,工业生产、日常生活和交通工具产生的废热多,气温高,气压低,②位于郊区,相比城区气温低,气压高,因此气压最高的是②处,B项正确。

4. 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城市中废热较多,应从降低城区气温,增大城市比热容等角度入手,因此A项正确。

下图示意北京市不同季节热岛强度逐时分布,读图完成5~6题。

5. 北京市热岛强度的逐时变化表明A. 5时~8时,市区均温最高B. 12时之后,城市热岛强度持续加强C. 1 5时~22时,市区升温显著D. 22时~次日7时,城市热岛环流最强6. 影响北京市热岛强度季节变化的原因有A. 春季丰富的降水降低了城市热岛强度B. 夏季太阳辐射较强,城市热岛强度的日变化最大C. 秋季多大风,城市热岛强度较小D. 冬季低温,人为释放热造成热岛强度最强【答案】5. D 6. D【解析】考查学生读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知识点包括:城市热岛效应原理及影响因素。

5. 读图,5~8时热岛强度最高,但并不代表市区均温最高,A项错误;午后2时左右气温最高,城郊之间温差小,热岛效应弱,B错误;15时~22时,市区温度呈下降趋势,C项错误,22时~次日7时,城市热岛强度最大,热岛环流最强,D正确,故选D。

6. 降水不是热岛强度降低的原因并且济南春季降水少,A项错误;夏季城郊普遍高温,昼夜温差较小,城市热岛强度的日变化小,B错误;秋季多大风天气,但夜晚热岛强度较大,C项错误;冬季低温,城区人为释放热能较多,城郊温差大,热岛效应最明显。

正确答案选D。

气候条件是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外部因素,而城市化才是热岛形成的内因。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石家庄热岛效应日趋显著。

通过对石家庄市区和郊区的观测发现,冬季白天,市区比郊区高2.5℃~4.0℃。

夜晚,市区气温比郊区高5.5℃~6.0℃。

据此,完成7~8题。

7. 石家庄市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影响有A. 市区高温天气天数减少B. 郊区降水量明显增多C. 市区植被提早吐出绿芽D. 郊区土壤冻结时间缩短8. 石家庄市冬季夜晚热岛效应更显著的原因是夜间①市区下垫面长波辐射强②市区集中供热量小③市区污染物少逆辐射弱④郊区风速大散热更快A. ①②B. ③④C. ②③D. ①④【答案】7. C 8. A【解析】7. 结合材料温度数值,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市区年均温较郊区高,市区高温天气天数增多,市区植物提早吐出绿芽,A错,C对。

城市郊区分近郊和远郊,城市热岛效应对远郊区降水量和土壤冻结期影响不明显,B、D错。

8. 石家庄市冬季夜晚热岛效应更显著的原因是白天市区密集的水泥建筑及路面,吸收大量太阳辐射多,温度较高。

夜间包括建筑物在内的下垫面长波辐射比郊区强,①对。

市区人口密集,集中供热量昼夜都较大,②对。

与郊区相比,市区建筑密集,污染状况较重,③错。

风速大小受环流因素影响,郊区的风速不一定比市区大,④错。

A对,B、C、D错。

热岛强度是指中心城区与郊区气温差值,单位为摄氏度,数值越大,热岛强度越大。

兰州市区位于黄河河谷,近年来其城市建设速度和扩展速度迅猛,城市化水平持续上升,热岛效应逐渐增强。

读图4“兰州市某日热岛强度变化统计图”,据此,完成9~11题。

9. 据图,该日兰州热岛效应的时间变化规律有①夜间强,白昼弱②子夜前后较强,正午前后较弱③中心城区的“冷岛”效应持续约3小时④日波动变化明显,与气温高低成反比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0.下列关于兰州热岛效应季节变化特点及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A.夏强冬弱——夏季获取太阳光热多,吸热增温明显B.夏强冬弱——冬季受冷气团控制时间长,天气稳定C.冬强夏弱——冬季正值供暖期,城区排放废热更多D.冬强夏弱——地处黄河河谷地形,不利于城区散热11. 兰州市由于近年来城市化水平持续上升,热岛效应逐渐增强。

为缓解热岛效应,兰州市政府相关部门目前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A.使用新型节能建筑材料,建筑物表面深色化B.市区内道路提倡推广渗透性的地面铺装材料C.改善城市下垫面热力属性,减少城区热容量D.引导中心城区产业人口外迁,推行逆城市化【答案】9. A 10. C 11. B【解析】9.①②③读图可知,④点提到成反比关系错误,应大致呈负相关。

故选A。

10.兰州热岛效应的季节规律应为冬季最强,夏季最弱,春秋居中。

因为冬季受冷气团控制,天气稳定有利于热岛的形成与发展:冬季正值供暖期,排放热量多,且冬季取暖使得燃煤污染物排放量大,使得城区大气逆辐射增强,收入热量多。

而山谷地形导致热量不易扩散并不随季节改变,用以解释季节差异,逻辑欠要,故选C。

11.建筑物表面深色化将增加城区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加热岛效应,A错:市区内道路提但推广透性的地面铺装材料,以储存雨水,增加热容量,降低路面温度,从而降低热岛效应,B对:改善城市下垫面热力属性,减少城区热容量,使得热量更多地以显热形式进入空气中,导致空气升温,使城市热岛效应不断增强,C错:D项不符合目前我国现阶段西部中心城市的发展方向。

故错误,选B。

二、综合题。

12. 根据材料和图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宣城市市某中学地理课外活动小组对四个住宅小区的环境进行观察测算,得到了白天(晴天)6:00至18:00的温升数据并绘制了图甲、图乙(基准温度取当日平均温度)。

材料一几种下垫面的吸收率(吸收率是指投射到物体上而被吸收的热辐射能与投射到物体上的总热辐射能之比,称为该物体的吸收率)。

材料二下图甲中小区为下垫面吸收率较高的小区,平均吸收率为0.74;小区为下垫面吸收率较低的小区,平均吸收率为0.64。

材料三下图乙中小区为风速较大的小区,风速为3 m/s;小区为风速较小的小区,风速为2.5m/s。

(1) 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下垫面的吸收率对小区温升的影响及原因。

(2) 根据材料三分析风速与热岛强度的关系与原因。

(3) 如果你是住宅小区设计者,你认为在楼房占较大比重的小区,应如何减轻热岛效应。

【答案】(1)下垫面吸收率低的小区的温升值要小于吸收率高的小区。

吸收率小的下垫面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较少,因此通过地面辐射和对流释放到空气中的热量较少,引起的升温幅度小。

(2)风速与热岛强度(温升幅度)呈负相关。

风速越大,温升幅度越小;风速越大,空气流动性越强,由风带走的热量越多。

可见,风速大有助于减弱建筑群的“热岛效应”,风速小则相反。

(3)楼顶使用对太阳辐射吸收率较小(反射率大)的建筑材料;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增加绿地和水面,增加下垫面热容量;通过合理布置小区建筑物,加强小区的自然通风,有利于城区的热量散失到郊区,从而有效改善小区的热岛效应。

13. 根据材料和图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2017年7月12日是“三伏”第一天,全国高温天气范围继续扩展,根据中央气象台12日发布的天气公报,当天白天,高温影响面积有259万平方千米。

13日至17日笼罩全国多地的高温天气进入“最强时段”,多地出现了“史上最热一天”:温度频频爆表,一些地区还连续刷新高温极值。

(1)城市热岛产生的人为原因有哪些?(2)简要说明郊区凉爽的自然原因。

(3)如何减小城市热岛效应?【答案】(1)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地面性质改变,人工构筑物增多,人工构筑物热容量小,吸热快;城市人口、产业集中,人类活动排放大量的热量;人类活动排放大量的大气污染物,增加大气的保温作用。

(2)郊区绿地、水域面积大,热容量大,增温慢;植物蒸腾、水面蒸发,消耗热量多。

(3)加强城市绿化,发展绿色建筑;扩大城市水域面积;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强城市生态规划,建设通风廊道;采用新型通风散热建筑材料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