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材料,复习绝对有用

合集下载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题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题

2017年秋季《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1.课程课程作为学科。

定义:课程是指所有学科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

2.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3.“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材观。

“教”教材,考虑的出发点是传授,是强调如何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是以知识为本位的;用教材“教”,立足点是放在学习对象身上,注重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同步相谐,注重知识传授中的能力培养。

前者是教书,后者是教人。

二、简答(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1. 简述有效教学的三个考量指标。

答:根据学生学习有效性的三个考量指标。

学习速度: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学习结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或取得的成绩;学习体验:所伴随或发生的心理感受。

主要是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2. 如何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3. 如何处理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答:(1)以预设为基础,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

(2)以生成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①以生成的主体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②以生成的随机性(不可预知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开放性;③以生成的动态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可变性。

(3)让预设与生成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三、材料分析(每题40分,共1题,计40分)阅读“第十名现象”,谈谈什么样的教育是成功的教育,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周武是杭州市天长小学多年的班主任。

在一次学生毕业20周年的聚会中,他惊异地发现,一些业绩较为突出的同学,在小学时期大都是学习成绩不够显眼的学生;相反,当年老师们很喜欢的几个尖子生却大都业绩平平。

这种反差让周武陷入了久久的深思:为什么尖子生没有按照当初的预想发展下去,而一些不起眼的学生长大后竟能脱颖而出呢?于是,他开始了一项关于该校小学毕业生成长经历的跟踪调查。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2022第二学期末考试复习知识点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2022第二学期末考试复习知识点

课程定义(P3):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及学习经验;课程即文化再生产;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

教学定义(P7):教学即教授;教学即教学生学;教学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教学即探究。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P8):独立模式;包含模式;循环模式。

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

拉特克教学研究的四个特点(P11):一是以教学的方法技术问题为教学研究的中心;二是认为教学方法和技术既依赖于儿童的心理,又依赖于学科知识的性质;三是确立了“自然教学法”;四是认为如何教授语言和科学式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1632夸美纽斯教学思想的四大原理(P11):一是教学以自然为建的原理;二是兴趣与自发原理;三是活动原理;四是直观原理。

课程开发定义(P34):所谓“课程开发”,就是指借助学校教育计划——课程——的实施和评价,以改进课程功能的活动的总称。

课程开发的层次(P34):任务与结果视角:宏观层次的课程开发,中观层次的课程开发,微观层次的课程开发;主体的视角:国家课程开发,地方课程开发,学校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模式(P37):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实践模式。

课程设计定义(P42):课程设计就是对课程的各个方面做出规划和安排。

课程设计取向(P43):学科中心取向,学生中心取向,社会中心取向。

课程设计的两个步骤(P45):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学科、学生、社会教学设计的定义(P49):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教学设计的基本特点:ADDIE(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表达了构成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

教学设计的主要特征(P50):教学设计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是目标引导的;教学设计关注真实世界中的表现;教学设计强调评价手段的信度和效度;教学设计是经验性活动;教学设计是典型的团队协作活动。

成人教育《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成人教育《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成人教育《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教师把实物、教具展示给学生看,或者向学生作示范性实验,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从而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方法,叫做( C)。

A、观察法B、演示法C、实验法D、练习法2、当代小学课程内容应体现的基本原则不包括( C)A、时代性B、基础性C、创造性D、综合性3、把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发展历史划分为古典考试型时期、心理测量占统治地位时期、后现代时期的学者是( D)A、斯腾豪斯B、泰勒C、施瓦布D、利维4、根据博比特的观点,那些儿童需要掌握和形成的能力、态度、习惯、鉴赏和知识的形式就是( D)A、教学目标B、培养目标C、教学目的D、课程目标5、学校教育应该为儿童提供什么样的学习内容是教育领域的永恒话题。

20世纪以来,许多教育家对此问题提出来很多不同主张。

其中,以杜威为代表的经验自然主义流派提出,学校教育内容的应该是( B)A、社会问题为中心B、经验为核心C、“文化要素”D、有理智训练价值的永恒学科6、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不包括( D)A、行为性目标B、普遍性目标C、生成性目标D、习惯性目标7、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D)A、现场教学B、班级授课C、分组教学D、个别教学8、“不陵节而施”就是强调要按(A )组织课程内容。

A、横向B、水平C、直线D、序列9、形式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提出者是( A)A、斯克里文B、泰勒C、布卢姆D、艾斯纳10、20 世纪,独立于教学论的课程论知识体系形成,课程理论成了一门独立的教育学分支学科。

在这个时期,一批专门的课程研究著作出现,其中美国教育家波比特发表的著作是(B )A、《教育过程》B、《课程论》C、《儿童与课程》D、《教学与发展》1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是(D )A、现象·问题和规律B、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C、揭示课程论与教学论规律D、研究课程问题和教学问题12、第一次明确提出“把心理发展的研究作为教学总原则的基础”的教育家是( D)A、夸美纽斯B、裴斯泰洛齐C、康德D、赫尔巴特13、( B)认为,课程就是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题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题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题练习题(一)1.第1题“三要素说”认为,教学系统由下面三个要素构成的A.教师、学生、课程B.教师、学生、教材C.教师、教材、教学手段D.教师、学生、环境答案:A2.第2题课程与教学论的产生和发展可以分为A.萌芽期、建立期和繁荣期B.古代、近代和现代C.原始、古代和现代D.原始、封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答案:A3.第3题教学过程的“新三中心”是A.教师、课本、课堂B.学生、经验、活动C.教师、学生、课程D.教师、教材、教学手段答案:B4.第4题在课程研制模式中大力倡导目标模式的美国学者是A.泰勒B.司腾浩斯C.沃克D.施瓦布答案:A5.第5题学科中心说的代表人物是A.杜威B.赫尔巴特C.施瓦布D.夸美纽斯答案:C6.第6题下列课程设计模式中,属于问题中心课程设计模式的是A.学科设计B.生活领域设计C.科目设计D.学习者中心设计答案:B7.第7题在某一教学思想和原理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主题,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规范化教学程序和操作体系就是A.教学内容B.教学模式C.教学形式D.教学方法答案:B8.第15题在学完某门课程或某个重要部分之后进行的旨在评价学生是否已经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概括水平较高的测试和成绩评定是A.终结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诊断性评价D.相对性评价答案:A9.第16题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A.现场教学B.个别教学C.分组教学D.班级授课答案:D10.第17题17世纪,《大教学论》,这本被认为是历史上专门而系统研究和阐述教育问题的专门著作问世,一般人将这本专著的发表看作是教学论诞生的标志。

这本著作的作者是A.昆体良B.夸美纽斯C.裴斯泰洛齐D.赫尔巴特答案:B11.第18题认为课程与教学必须重视学科结构、直觉思维和发现学习的学者是A.杜威B.赫尔巴特C.布鲁纳D.罗杰斯答案:C12.第19题在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萌芽时期,产生了一批论述课程与教学问题的专著,其中,世界上已发现的最早的课程与教学论专著是A.《理想国》B.《论语》C.《学记》D.《雄辩术原理》答案:C13.第27题在课程研制中以价值判断和选择为核心的、对理论指导、目标、内容或经验、组织与结构、活动样式或策略、评价等多种可能性和方案进行选择、确定和应用的过程被称为A.课程决策B.课程开发C.课程实施D.课程评价答案:A14.第28题在评价对象群体之外,预定一个客观的或者理想的标准,并运用这个固定的标准去评价每个评价对象的评价类型是A.绝对评价B.相对评价C.他评价D.元评价答案:A15.第29题典型的自学辅导式的教学组织形式是A.班级授课B.个别教学C.道尔顿制D.分组教学答案:C16.第30题“四要素说”认为,构成教学系统的四个要素是A.教师、学生、课程和物质条件B.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C.教师、教材、教学手段和目的D.教师、学生、环境和反馈答案:A17.第8题关于课程与教学论的关系问题,西方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二元循环联系模式等四种不同主张。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题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题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题2专业:教育管理(本) / 课程与教学论人气指数:185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半开卷)小学教育等专业课程与教学论试题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1.典型的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研究法、————、人种学研究法。

2.课程资源是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它包括——和————。

3.所谓教学手段,是指师生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息的——、——或设备。

4.一般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三种类型。

5.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应包含理论基础、——、实现条件、活动程序和评价等五个要素。

6.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非言语表达艺术是非常丰富的,它一般要通过一一——、手势、面部表情、——和体态等来表达。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后面的括号内,根据自己的判断填上“正”或“误”)1.生成性目标在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泰勒的理论中得到了发展和传播。

( ) 2.杜威是最早为分科课程提供心理学理论基础的人。

( )3.比较典型的实行中央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的国家为法国。

( )4.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认识的过程。

( )5.教学评价不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

(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什么是隐性课程?2.综合实践活动的含义与内容是什么?3.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4.简述教学艺术的特征。

四、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试举例分析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2.试述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

试卷代号:1155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半开卷) 小学教育等专业课程与教学论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供参考)2008年1月一、填空题(共6小题,共lo分)1.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2.素材性资源条件性资源3.工具媒体4.对抗5.功能目标6.副语言眼神二、判断题(共5小题,共10分)1.错2.错3.对4.错5.错三、简答题(共4小题,共40分)1.隐性课程:隐性课程也叫隐蔽课程、无形课程等,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汁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是计划表上看不到的课程。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及答案(完整版)3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及答案(完整版)3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以及答案一、选择题1、数学的属性表现在:数学是一门既研究空间形式,又研究空间关系的科学。

既研究数量关系又研究数量形式的科学。

2、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结构的呈现方式:1、螺旋递进式的体系组织 2、逻辑推理式的知识呈现 3、模仿例题式的练习配套3、按照我国比较传统的认识,将数学能力结构分为:(1)运算能力。

(2)空间想象能力。

(3)数学观察能力。

(4)数学记忆能力。

(5)数学思维能力。

4、学习风格的构成要素分解为:环境、情绪、社会、生理和心理五大类。

有简单地分解为:生理、心理和社会三大类。

5、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任务呈现方式:1、情景呈现2、复习导入 3、直接呈现6、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1)、环套式的组织形式 2)、回旋式的组织形式3)多项式的组织形式 4)、反推式的组织形式7、弗莱登塔尔认为,丰富的教学情景包括:(1)场所;(2)故事;(3)设计;(4)主题;(5)剪辑。

8、教学方法的基本类型:1、提示型的教学方法2、问题解决型的教学方法 3、自主型的教学方法9、教学设计的学习需要分析包括学习的:1、学生分析的内容 2、学生分析的任务10、我国《数学课程标准》由下列哪几部分组成: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等四大领域。

11、设计教学方案的基本内容包括设计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

一般是从设计教学目标开始。

12、学习评价的价值:(1)导向价值;(2)反馈价值;(3)诊断价值;(4)激励价值;(5)研究价值。

13、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1)、前期组织准备(2)、任务提出(3)、理解数学(4)、学习评价。

14、课堂活动的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材与环境四个要素所构成,四要素的构成方式具有动态性和生成性的特点。

15、数学概念引入的基本策略:1、生活化策略 2、操作性策略3、情境激疑策略4、知识迁移策略16、影响儿童概念学习的因素主要有:儿童的经验,儿童的语言发展,儿童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方式,儿童的思维水平等等。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在学习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思维活动的作用,多方面展开()等思维活动,从而在有效思考和理解的基础下接受知识。

①分析②对比③归纳④概括⑤抽象⑥质疑⑦猜想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④⑤ C .①②③④⑤⑥ D .①②③④⑤⑥⑦2.“现代教学论”是以()谁的教学论为代表的。

A.赫尔巴特 B.斯金纳 C.布鲁纳 D.杜威3.赫尔巴特教学理论体系完整,有鲜明的学科建设意图,影响巨大,学术界常把()作为教育学和教育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

A.《教育学》 B.《大教育学》 C.《大教学论》 D.《普通教育学》4.课程就是指教学的内容及其()的安排。

A.学科B.进程C.科目D.知识5.教学内容是课程的()组成部分。

A.基本B.主要C.重要D次要6.课程标准就是指()课程标准。

A.学科B.科目C.教学D.知识7.学科强调的是()。

A.分科的形式B.知识的内容C. 知识的分类D.分科的内容8.世界上最早的课程()A隐性课程 B.综合课程 C.活动课程和能力课程 D.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9我国古代学校课程()A七艺 B.四经五书 C.三百千千 D.三千千千10、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需求和-----是确立课程目标的依据。

()A人的发展B学科的发展 C教材的编制D课程标准的要求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优化教学2.教学手段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2、优化教学的一般标准?3、教学模式的结构?4、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10 D D D B C A B D C B二、名词解释题1.优化教学是指通过改革创新而达到的教学的最佳状态。

2.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三、简答题1、答: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练习法;参观法2、答:(一)最优化不是片面的(二)最优化具体条件下的最优化(三)最优化是教师工作的一项特殊原则(四)最优化要实现最佳的结果3、答: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师生组合、操作程序等五个因素互相联系,构成完整的教学模式。

2021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

2021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

2021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2021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题目类型一、名词解释二、简答题三、论述题四、案例分析五、教学设计一、名词解释1.语文:1949年以后语文学科课程的名称,内涵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

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三百千千:指古代的蒙学教材,《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和《千家诗》。

3、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

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4、人文性:一是指语文教材中蕴育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它囊括了中华五千年光辉灿烂的精神文明和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包含着主体意识、创造思想、责任感、独立人格和审美精神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二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充满着浓郁的人文情怀,它主要体现在师生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之中。

5、语文素养:指人通过长期的语文学习和实践(修习培养)在语文学习和人的修养等方面达到的高度。

6、文化品位:?7、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有目标地学习,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自觉的意识和自我控制的学习方式。

8、合作学习: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9、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

10、课程目标:是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学科内容的学习,完成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而达到的目标。

11、新课程评价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2、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连接的实施条件。

13、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教学目的、遵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

14、文道统一:文:指语文形式――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把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的训练。

道:指思想陶冶。

是指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所进行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期末复习资料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期末复习资料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名词解释5题+辨析题5题+问题阐述题4题+案例分析题1题)一、名词解释题参考选题☐语文作为一门学科,是一个以语言文字为核心的,包括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学、语文文化的多元体系。

☐课程性质是指一门课程有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性特点。

☐文化是各个民族(或群体)对特定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其适应成果的总和。

☐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之前预期达到的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

☐附学习指的是伴随主学习而获得的观念、态度、行为习惯等。

☐拼音就是按照普通话的语音规律,把声母和韵母拼合在一起,成为一个音节。

☐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

☐班级读书会是以班级为单位,有计划地开展读书活动,进行多种形式的阅读、讨论和交流。

☐文本解读指的是教师和学生对文本(课标、教材及有关的课外阅读资料等)的内容和意义的感知、理解和评价,形成对文本材料的价值取向的过程。

☐人文是与“自然”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和结果,它是人类创造的一切文化的总称,既包括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也包括人类创造的精神文明。

二、辨析题参考选题☐语言即言语。

答:错误。

1)语言是教育学、语言学、文化学的概念。

言语是心理学的概念。

不同的学科下使用的概念是不一样的。

2)语言是一个结果,言语是一个过程。

语言侧重于结果,类似于语言知识、语言能力这样一种结果的表达呈现的。

言语是掌握语言的过程。

就语言本身的结构来说,语言是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系统,言语是说话(或写作)和所说的话。

语言是一个名词,言语是一个动词。

3)如果说语言是一般的,指的是交际的工具或手段,那么言语是个别的,指交际过程本身。

如果说言语好比数学中演算的过程和结果,那么语言则类似演算所遵守的法则和所用的数字。

我们学习语言,是掌握其语音、词汇、语义、语法等知识及其运用规律。

我们练习言语,则是提高自己运用某种语言进行听、说、读、写、书的能力。

年电大《课程和教学论》期末考试试题资料论述题29题附全答案

年电大《课程和教学论》期末考试试题资料论述题29题附全答案

年电大《课程和教学论》期末考试试题资料论述题29题附全答案02020年电大《课程和教学论》期末考试试题资料论述题题929题附全答案论述题1、分析说明课程和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调查研究法:是研究者通过亲自接触和广泛了解教育现状,对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发现某些规律或倾向性问题的研究方法,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实用性和可信度。

[2]、观察硬度: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具有目的性,客观性和能动性。

[3]、实验研究:是通过人为地控制某些因素,以提示某些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

研究者能够主动控制某些条件,重点在于论证教育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具有可重复性。

[4]、人种学研究:是为特定情境中的教育系统,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现象提供完整和科学的描述。

这种研究方法强调被研究者的经历,强调实地研究并强调情境性,强调以整体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2、试述文化和社会制约课程、教学的维度。

①在宏观领域社会系统要素制约着课程和教学的发展水平。

任何时期、类型的课程,教学都离不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这四种社会系统要素的影响。

②在微观领域社会系统要素对课堂教学组织、人际关系产生影响。

教师本身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社会经历会影响到课程的现实表现,不同的学生对一样教师课程的接受也是不一样的。

3、论述中国现阶段课程设计的特点。

课程设计取向上的特点:①增强课程的知识性;②体现基础性和探究性;③注重学生发展,贴近生活实际;④加强课程的综合化。

课程设计体制、模式上的特点:①课程设计建立在较为充分的理论研究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②课程设计注意吸引社会各方参和,构建了具有广泛参和性的课程开发共同体;③注意吸取多种课程设计模式的优长,以指导课程设计活动。

4、试述当代课程设计的发展趋势。

课程设计取向上趋向于多种取向的综合,兼顾系统的学科内容、学生和社会的需求三者的关系;课程内容选择上趋向于基础性和时代性,精选能反映学科结构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构成课程,使科技新进展、新成果在课程中得到反映;课程实施时注重学习活动的探索性和实践性,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课程评价上体现出过程性和发展性的特点(体现在评价功能、评价对象、评价方法和评价主体等方面)。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及答案(完整版)3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及答案(完整版)3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以及答案一、选择题1、数学的属性表现在:数学是一门既研究空间形式,又研究空间关系的科学。

既研究数量关系又研究数量形式的科学。

2、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结构的呈现方式:1、螺旋递进式的体系组织 2、逻辑推理式的知识呈现 3、模仿例题式的练习配套3、按照我国比较传统的认识,将数学能力结构分为:(1)运算能力。

(2)空间想象能力。

(3)数学观察能力。

(4)数学记忆能力。

(5)数学思维能力。

4、学习风格的构成要素分解为:环境、情绪、社会、生理和心理五大类。

有简单地分解为:生理、心理和社会三大类。

5、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任务呈现方式:1、情景呈现2、复习导入 3、直接呈现6、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1)、环套式的组织形式 2)、回旋式的组织形式3)多项式的组织形式 4)、反推式的组织形式7、弗莱登塔尔认为,丰富的教学情景包括:(1)场所;(2)故事;(3)设计;(4)主题;(5)剪辑。

8、教学方法的基本类型:1、提示型的教学方法2、问题解决型的教学方法 3、自主型的教学方法9、教学设计的学习需要分析包括学习的:1、学生分析的内容 2、学生分析的任务10、我国《数学课程标准》由下列哪几部分组成: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等四大领域。

11、设计教学方案的基本内容包括设计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

一般是从设计教学目标开始。

12、学习评价的价值:(1)导向价值;(2)反馈价值;(3)诊断价值;(4)激励价值;(5)研究价值。

13、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1)、前期组织准备(2)、任务提出(3)、理解数学(4)、学习评价。

14、课堂活动的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材与环境四个要素所构成,四要素的构成方式具有动态性和生成性的特点。

15、数学概念引入的基本策略:1、生活化策略 2、操作性策略3、情境激疑策略4、知识迁移策略16、影响儿童概念学习的因素主要有:儿童的经验,儿童的语言发展,儿童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方式,儿童的思维水平等等。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卷A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卷A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A卷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1.课程答: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课程活动、进程等的总和,它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之中。

2.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答: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不、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阐述的详细、明细,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

3. 学习方式答: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

二、简答(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1.简述有效教学的三个考量指标。

答:1.学习速度: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2.学习结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或取得的成绩;3.学习体验:所伴随或发生的心理感受。

主要是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2. 简述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理解。

答: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

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3. 如何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答:1.师生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2.师生要平等相处3.教师要树立良好的形象4.教师要注意教学的艺术性三、材料分析题(每题40分,共1题,计40分)阅读“第十名现象”,谈谈什么样的教育是成功的教育,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周武是杭州市天长小学多年的班主任。

在一次学生毕业20周年的聚会中,他惊异地发现,一些业绩较为突出的同学,在小学时期大都是学习成绩不够显眼的学生;相反,当年老师们很喜欢的几个尖子生却大都业绩平平。

2020年电大《课程和教学论》期末考试试题资料概念题135条汇总附全答案

2020年电大《课程和教学论》期末考试试题资料概念题135条汇总附全答案

2020年电大《课程和教学论》期末考试试题资料概念题135条汇总附全答案概念题1、课程: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依据某种文化和社会取向,为培养人所制定和生成的一套有目的、可执行的计划。

它应当规定培养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应当有一套具体实施的方法,也应当具备恰当的评价方法。

2、教学:从广义上讲是指教者指导学习者进行的一切有目的学习活动。

这里的教者主要是教师,也能够是教师以外的人。

学习者主要是学生,也能够另外一些人。

从狭义上讲,教学是指在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的学习活动,虽然主要表现在课堂范围之内,但随着课程范围的扩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扩大,教学活动的范围也不只局限在课堂之内。

3、理想课程:课程专家按照课程理论和当时社会发展及儿童发展的需要所确定的,有关课程应该怎样设计、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和标准的想法。

4、文件课程: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按照教育发展的需要以及现实的社会环境和学生发展的可能,由课程研究者制定的一套文件。

包含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相应的教材等。

5、理解课程:是实际工作者对文件课程中所反映的理念、目标和具体内容方法的理解。

6、实施课程:实际在教学中发生的课程,即教师在课堂中做了什么、学生学了什么。

7、经验课程:是指学生实际得到的东西,能够认为是学生经过有关课程的学习所得到的经验。

8、调查研究法:是研究者通过亲自接触和广泛了解教育现状,对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发现某些规律或倾向性问题的研究方法。

9、观察研究: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10、教育实验研究法:是依据一定的理论和假设,确定研究的目标,通过人工的方法控制教育现象中的某些因素,有计划、有步骤地观察教育现象,从而探索某种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11、人种学研究:又叫实地研究或定性研究,将人种学的定义引入教育研究,人种学研究即是为特定情境中的教育系统、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现象提供完整和科学的描述。

最新东师秋季《英语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资料

最新东师秋季《英语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资料

期末作业考核《英语课程与教学论》满分100分I. Multiple ChoiceSelect the best answer for each of the questions, and there is only one correct answer to each question.(每题2分,共40分)1. Which expression is wrong about learning students' names? __________A. It shows students that the teacher is interested in them.B. It shows the teacher is responsible.C. The teacher could ask individual students to assist with demonstrations.D. The teacher could ask individual students to assist with equipment in the class.2. Among the following roles, which is not the traditional, fundamental role? __________A. participantB. assessorC. controllerD. organizer3. What kind of questions could be used to probe students’ existing knowledge ______.A. two or three open-ended questionsB. a handful of short-answer questionsC. ten to twenty multiple-choice questionsD. A B C4. In applied linguistics, Error Analysis (EA) deals with the study and analysis of the patterns of errors made by______.A. L2 learnersB. native learnersC. foreign learnersD. Chinese learners5. Traditional behaviorists believed that language learning is simply a matter of imitation and ___________formation.A. learningB. habitC. practiceD. knowledge6. Noam Chomsky claims that we are born with a set of rules about language in our heads which he refers to as the ___________.A. Universal GrammarB.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C. grammatical competenceD. 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7. Which one do you think is not the enabling objective________________.A. students will read and understand an airline scheduleB. students will successfully request information about airplane arrivals and departuresC. students will produce questions with when, where, and what timeD. students will produce appropriate polite forms of requesting8. Nowadays, teacher’s roles are not static. They chang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English curriculum, teachers are expected to put on new roles except________________.A. facilitatorsB. guidesC. researchersD. assessor9. _______ seeks to describe existing patterns in the dataA. Experimental researchB. interviewsC. questionnairesD.Descriptive research10. _______ involves teachers identifying issues and problems relevant to their own classes.A. Literature reviewB. QuestionnaireC. Action researchD. Classroom observation11. The influence of the __________ is being felt in more and more areas and EFL is one of those areas which will be greatly influenced by it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 majority it is in English.A.bookB. videoC. tapeD.internet12. Learning to use computers also provides a strong ______ for learning English.A.disobedienceB. loveC. intrinsic motivationD. extrinsic motivation13.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perform the function “invitation”? ___________A. Pass the jam.B. Turn right at the corner.C. Try the smoked salmon.D. Come round on Sunday.14. ___________is often described as the music of speech-----the way the voice goes up and down as we speak.A. pitchB. intonationC. rhythmD. stress15. To make sure that the other speaker is paying attention to what you are saying, you need to make what you say sound more interesting. In the following expressions, which one can make one’s saying sound more interesting?________A. Did you hear what I said?B. What do you think?C. You’ll never believe this, but…D. What do you mean?16. Amo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 which one is the most striking difference?_________A. range of expressive possibilitiesB. feedbackC. need for accuracy17. The change from sentence to discourse is the change from learning language __________ to __________.A.In isolation; in contextsB.In isolation; in discourseC.In dependence; in contextsD.In dependence; in discourse18. __________ are descriptions of the steps a learner must tak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objective.A.GoalsB.DifficultiesC.AimsD.Skills19. The term "interlanguage" was first coined by the American linguist, _______.A. Noam ChomskyB. BloomfieldC. B.F. SkinnerD. Larry,Selinker20. What Krashen and Terrell emphasize in their approach is the primacy of _____.A. formB. vocabularyC. meaningD. phoneticsII. Multiple Choice (每题2分,共20分)1. Before asking students questions, which aspects should teacher consider about? __________A. the answer to the questionB. purposes for the questioningC. effective questioningD. levels of questions2. Formative assessment techniques may include________.A. background knowledgeB. probe minute paperC. One-Sentence SummaryD. final achievement tests3. Effective teachers have command of at least three, broad knowledge bases that deal with ___________.A. subject matterB. human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C. pedagogyD. healthy habit4. A typical class might be structured in the manner presented below________________.A. introductionB. inputC. interactionD. evaluationE. integration5. "Qualitative research is______________and______________A. not heuristicB. deductiveC. heuristicD. not deductive6. Research and practice suggest that, appropriately conducted, network-based technology can contribute significantly to learning in the following ways _________A. learning through experiencingB.motivated studentsC. authentic materialsD. interactionE. individualized learningF. global understanding7. Which of the following options are the ways to show the meaning of a structure visually? ___________ing the things in the classroom that the students can see.ing blackboard drawingC.think of a situation from outside the class, in which structure could naturally be usedD.explai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structures8. In the following, which ones are the elements of a good writing assignment?________A. taskB. roleC. audienceD. purposeE. guidance9. Application of the preceding principles would result in more effective application of process-oriented approaches to writing, namely, __________.A.Students would be encouraged to choose their own topics whenever possible, and assignments would beexpanded to allow students' opinions and solutions to play a part.B.Teachers would become interested readers and skilled editors of students' writing, not just evaluators.C.Emphasis would shift from students' knowledge about writing to strategies and procedures they need todeal with more and more challenging tasks.D.following a natural sequence of thought that helps students learn useful approaches to the task10. The cognitive language learning activities may include: ________A. Thinking about grammarB. Reading for meaningC. Writing compositionsD. Reading aloudE. Listening for ideasIII. True or FalseDecide whether ea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True(T) or False(F). (每题1分,共10分)1. A teacher should always be full of vigor, in high spirits in class, even though indisposed or tired he or she may be feeling.2. Teacher can use assign brief in-class writing assignments toassess student’s understan ding.3. The behaviorists’ view is that language develops as a result of the complex interplay between the uniquely huma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ld and the environment in which the child develops.4. The discerning teacher with time to spare can move around the material selecting what she wants to use and discarding parts of the units that seem to her to be inappropriate.5. Questionnaire provides in-depth information about a particular research issue or question.6. While students involved in network-based learning seem to enjoy it, only when we are familiar with the services the net offers can we make full use of it.7. Often the vowel in the unstressed syllables is pronounced as /ɜ/or /i:/, they are called reduced vowels.8. The second important factor in writing exercises is that students need to be personally involved in order to make the learning experience of lasting value.9. The general aim of language teaching is to develop students’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and language awareness in essentials.10. In a long run, cognitive learning is effective. Learning with thinking improves ability.IV. Answer the questions (每题15分,共30分)1. What are the features of TBL?答:1. Authentic language materialsInductive reasoningNon-linguistic outcomeRealistic situationMotivated students2. What are the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答:There are four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First, Shift from product to process, second, Shift from teacher-centeredness to learner-centeredness, third, Shift from explanation to exploration, and fourth, Shift from sentence to discourse.。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知识点集锦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知识点集锦

课程与教学论一、课程与教学目标1.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层次:教育目的(aims)、教育目标(goals)、课程与教学目标(objectives)。

2.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①普遍性目标取向是基于经验、哲学观或伦理观、意识形态或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这些宗旨或原则直接运用于课程与教学领域,成为课程与教学领域一般性、规范性的指导方针。

特点是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

②行为目标取向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陈述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指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特点是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③生成性目标取向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

根本特点是过程性。

④表现性目标取向是指每一个学生在与具体教学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扫产生的个性化表现。

最求学生的多元性。

3.目标模式泰勒: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泰勒基本原理:1949年泰勒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该书提出四个基本问题,即“泰勒原理”。

内容是:①确定教学目标。

泰勒认为,确定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

课程开发的整个过程都决定于预定的教育目标,目标是课程的灵魂。

教育目标来源于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

②选择学习经验。

学习经验是指学习者与他能做出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

泰勒提出选择学习经验的五条原则:一是为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经验必须既能使学生有机会实践该目标所隐含的行为,又能使学生有机会处理该目标所隐含的内容。

二是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在从事教育目标所隐含的行为的过程中获得满足。

三是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

四是有许多特定的经验能够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

五是同样的学习经验通常会产生几种结果。

③组织学习经验。

泰勒提出了学习经验的两种组织。

一种是纵向组织,指不同阶段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

课程与教学论经典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经典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课程目标:在博比特看来,课程目标指的是那些人们需要掌握和形成的能力、态度、习惯、鉴赏和知识的形式。

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效果。

它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在方向上对教学活动设计起指导作用,为教学评价提供标准和依据。

3、生成性目标: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展开的,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是问题解决的结果,是人的经验生成的内在要求。

4、表现性目标: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的个性化表现。

它与学生的主体性发挥的怎么样、个性展示得怎么样是相一致的。

5、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以现代学习理论为基础,科学合理地运用系统理论的思想与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师自身教学观念、教学经验、个性风格,分析教学中的问题与要求,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和组织相应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资源,为达到预期的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系列的教学实施方案的过程。

6、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7、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论研究中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论的产物,它主张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把教学现象与教学活动看做由各因子、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大系统,教师水平、学生状况、教材、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等要素都处在系统联系之中,并与外部的教学情境发生关系。

8、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形式,也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简答题1、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制定的基本依据答:社会发展对人的教育提出的要求和人的自身对教育提出的要求,这两个要求是相辅相成的,具有发展与要求的内在一致性。

同时,由于课程与教学的核心成分是学科知识。

因此制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必须对学生、社会及学科进行研究,并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2、课程和教学管理的意义答:1、课程与教学管理有助于建立稳定的课程与教学秩序,提高教育教学效益;2、课程与教学管理有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3、课程与教学管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4、课程与教学管理有助于提高课程与教学的教学质量3、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先阐述四个问题)答:一、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观念是影响学校课程规划实施的重要因素,落后的教育观念可谓阻挡学校课程规划实施的认知根源。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复习大纲第一章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一)教学教学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活动,教学论是教育学的重要分支。

1、教学即学习2、教学即教授3、教学即教学生学4、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当代教育学认为: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这种行为方式包括:一是呈示、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二是激发动机、课堂管理、交流、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

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

语文课程现象表现分为:一是物质性的,二是活动性的,三是关系性的。

第二章“三百千”启蒙课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作用是韵语化的方式集中识字。

1、《千字文》南朝(粱)周兴嗣所著。

2、《百家姓》北宋人所编。

3、《三字经》宋代王应麟所编。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文选读本是我国古代用来进行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材。

(1)、于漪老师的最突出特色就是教书育人的思想。

(2)、钱梦龙老师的主要贡献就是创立了“三主”理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

”(3)宁鸿彬老师的主要贡献:重点探索了语文教学中怎样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培养跨世界的人才服务。

(4)、魏书生老师的主要贡献:探索了语文教学中的民主化和科学化问题。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第三章语文课程名称的歧义。

“语文”术语是在“国语”和“国文”并存时期(1920—1948)由朱自清、叶圣陶及其他教育家、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的文章中开始使用的。

历史一贯的用法指语言文字。

也有人把它作为“国语”和“国文”的合称。

1949年根据叶圣陶先生的建议,把“语文”作为中小学课程的统一名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填空题: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一书,标志着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2、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的是德国的教育家赫尔巴特。

3、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的《课程》一书问世,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4、美国学者泰勒总结了“八年研究”的成果,于1949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建立了著名的课程编制的泰勒原理。

5、按照影响课程的三个基本要素,课程可以分为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和社会本位课程。

6、课程的文本形式由宏观到微观,依次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

7、制定课程目标的三种基本依据是社会的需要、学科的需要和学习者的需要。

8、20世纪50年代以来出现的三大现代教学理论流派苏联以赞科夫为代表的发展性教学论,美国以布鲁纳为代表的认知结构教学论,德国以瓦根舍因为代表的范例教学论。

9、教学评价的历史阶段经历了哪三个阶段考试阶段、测量阶段、评价阶段。

10、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可以把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11、根据所依据的标准与解释方法不同,可以把评价分为: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12、有效的学绩测验要有较高的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

这是学绩测验编制的主要技术要求。

13、质性评价的方法有观察法、表现性测验评价和成长记录袋评价。

14、、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应用: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名词解释:1、课程:所谓课程系指在学校的教师指导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

”课程是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2、学科课程:是指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成为学科课程。

3、活动课程:是与学科课程相对立的一种课程类型,又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

它是以学生的生活本身为课程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通过自己组织一系列的活动进行学习,取得直接经验,掌握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知识,培养兴趣、能力和发展个性。

4、课程标准:主要指学科课程标准。

一般概要地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

它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是检查教学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行课程评价的直接尺度。

5、儿童本位课程:是指课程教育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从儿童心理发展逻辑出发,强调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的价值的课程论)6、知识本位课程:从知识本身的逻辑关系出发,强调知识自身的价值的课程论。

7、社会本位课程:从社会的现状出发,强调社会的当前需要的课程论。

8、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

9、课程内容: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而精心选择出来的人类文明的精华成果,是经过改造加工适合学习的教育材料。

10、校本课程:是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以学校为基地、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由校长、教师作主力、课程专家作指导、包括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开发的课程。

11、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课程的过程。

在我国,特指在国家基础课程计划中预留出来的、允许学校自主开发的、在整个课程计划中占10-25%的课程的开发12、教学:是教师教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教学是教育的基本形式。

13、教学目标: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准备在学生身上实现的预期变化。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后达到的预期结果)教学目标分为:课程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

14、表现性目标:表现性目标是个性化、开放性的。

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性表现,尊重学生差异。

但是教学目标过于模糊,很难起到教学导向作用。

15、生成性目标:生成性目标又叫展开性目标、形成性目标。

它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16、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17、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的总称。

18、班级授课制:通常称作课堂教学,是把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有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也是国际上最通用的教学组织形式。

19、个别教学:个别教学是教师分别对个别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20、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运用可操作的手段,通过系统的收集有关教学信息,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

)21、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进行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测定。

22、定性评价:定量评价是指将那些能够直接数量化的、而且存在量化途径的评价指标进行量化的评价方式,具有标准化、客观化、讲求效率等特点23、诊断性评价:是指教师在单元、学期、学年开始时,为查明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实施的测定。

24、量化评价:是把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化为数量,进而从数量的分析和比较中推断某一评价对象的成效的评价方法。

25、质性评价:是通过自然调查,全面充分地解释和描述对象的各种特质的评价方式。

简答: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是什么?答: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课程与教学问题,课程与教学论研究问题分为三类:是什么(事实问题),为什么(价值问题),如何做(技术问题)课程与教学论有三个方面的任务:揭示规律(揭示课程与教学的规律),确立价值(确立课程与教学的价值取向),优化技术(探讨技术层面的问题)2、辨析“学科”和“课程”的关系。

答:①学科的发展是课程研究的主要基础, 课程的研究又对学科的发展提出要求。

②学科在学校教育内的地位由课程决定。

③课程的设置离不开学科, 而学科的研究可以摆脱课程而存在。

④学科受其自身逻辑结构制约较大, 课程受教育目的的制约较大。

学科与课程各有自身的特点、结构、原则、评价角度等,各自有自己的体系, 因此, 对学科和课程的研究又可形成两门学科学科论和课程论。

3、什么是综合课程,综合课程有什么优点?(缺点?)答:综合课程是指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而组成的课程。

优点:(1)、综合课程打破了学科间的界限,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能力。

(2)、综合课程减少了课程的门类,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

(3)、综合课程从生活、社会的实际出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什么是分科课程,分科课程有什么优缺点?答:分科课程是指运用单一学科的知识所组成的课程,它强调一门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独立性。

优点:强化一门学科的逻辑组织,有利于教学的专业性和学术性缺点:较少考虑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5、简述古德莱德关于课程实施的五个层次。

答:美国课程专家古德莱德从课程实施的纵向层面提出课程可分为五个层次:(揭示了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步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和形式)(1)理想的课程:即由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所倡导的课程。

这种课程停留在观念层次,是最抽象的课程。

(2)正式的课程:是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是以文本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课程。

(3)领悟的课程:是由教师所理解的课程,又是一种观念形态的课程,但因其体现了教师的个人风格,比正式的课程要具体。

(4)运作的课程:是指在课堂上具体实施的课程。

这一课程形态不仅体现了教师的个人风格还体现了具体的教学情境,是一种动态的课程形态。

(5)经验的课程:是指学生实际体验到的课程。

6、课程文本表现形式包括哪几个方面?课程文本表现形式从宏观到微观,依次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

(1)课程计划:关于学校课程的宏观规划,规定学校课程门类、各类课程的学习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

课程计划一般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负责。

它是学校教学的依据,也是制定学科课程标准、编撰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的依据。

(2)课程标准:主要指学科课程标准。

一般概要地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

它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是检查教学质量、评估学生学习情况和进行课程评价的直接尺度。

(3)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是教师和学生用来教与学的主要材料,被看成实施课程的资源和载体。

7、课程类型有哪些?答:(1)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学科本位课程;(2)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3)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4)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显性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

这类课程是根据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教育计划、教学大纲编制的,是“正式课程”或“官方课程”。

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这种环境就是一种非正式的、潜在的课程;(5)必修课与选修课:必修课程是指同一年级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公共课程。

必修课能保证教育的基本质量。

选修课程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允许个人选择的课程。

选修课体现了现代课程对个体学习兴趣和需要的尊重。

8、简述选择课程内容的原则答:(1)基础性:基础性是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为今后的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贴近社会生活:课程要直接面向社会,与生活融为一体,使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之间保持密切的联系。

(3)综合化:课程内容要加强综合性,通过各类课程、各种领域的统一和整合,满足学生的生活需要,使课程进入生活中。

(4)尊重儿童经验:课程要为儿童理解和接受,课程就必须尊重儿童经验。

只有结合学生经验开发的课程。

课程才能为学生理解9、简述组织课程内容的原则答:1.处理好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的关系:逻辑顺序指的是根据学科本身的系统及其内在的联系组织课程与教学内容,强调学科本身的逻辑顺序;心理顺序指的是以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方式组织课程与教学内容,强调根据儿童发展特点以及儿童的兴趣、需要和能力组织课程。

2.处理好垂直组织和水平组织的关系:垂直(纵向)组织原则是指按照先后顺序排列课程内容,将选出的课程与教学内容要素按逻辑顺序,同时兼顾心理顺序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组织起来,以强调学习内容要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

水平(横向)组织原则是指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找出各种课程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求同存异、整合为一个有机的课程整体,以便于学生获得一个统一的观点。

3.处理好直线式与螺旋式关系直线式就是把一门学科课程的内容线性排列,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直接联系的直线,前后的内容基本上不重复。

螺旋式则要在不同阶段上根据课程目标使课程与教学内容不同程度、不同层次地重复出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