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初步探究

合集下载

基于学习进阶理论的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探究

基于学习进阶理论的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探究

基于学习进阶理论的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探究
学科的继承性是教学内容的衔接中,特别是初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

初中历史内容相对简单,主要是从人类社会的原始阶段到近代的社会主义革命,以及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

而高中历史则更加深入,增加了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

为了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我们可以借鉴学习进阶理论。

学习进阶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学生需要在前一阶段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上逐步深化和扩展。

基于这个理论,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探究。

我们可以建立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纵向衔接。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入一些高中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例如中国的近代史、世界两次世界大战等。

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初中就对这些历史事件有所了解,并为高中历史的学习打下基础。

我们可以通过横向拓展的方式来进行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我们可以增加一些历史思维和历史研究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这样可以为高中历史的学习提供一些必备的工具和方法。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并且可以通过学习进阶理论来进行探究。

通过建立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纵向和横向衔接,引入历史思维和历史研究的内容,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以及通过项目制学习的方式来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我们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逐步深化和扩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历史研究能力。

如何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

如何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富裕县实验中学王建东如何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一直是中学历史教师关注的老话题。

然而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又赋予了这个老话题新的生命力。

如何做好新课程体系下的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都意义重大。

一、初中、高中历史课程设置状况分析:从课程目标看,二者有联系(衔接)也有差别: 二者都强调三维目标,都强调历史学习的主要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但二者仍有明显区别:(1)知识方面,初中主要从宏观角度入手,兼顾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基础性;高中则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综合性。

(2)能力方面, 初中要求: 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历史想象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高中除了进一步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方法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之外,主要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中可见,尽管初中、高中的历史学习能力要求都包括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但初中主要在于识记、理解,尤其是识记层面;而高中要求则更在于理解和应用层面。

这一特点在初中、高中课标内容的要求上更为明显。

初中历史主要是“了解”、“知道”、“简述”、“概述”等相对低层次的能力要求;而高中历史要求在“了解”、“列举”(识记)基础上的更主要强调掌握“分析”、“认识”、“探讨”的能力,能力要求明显高于初中出一大截。

除了课程目标的联系和差别外,初中、高中在课程结构、内容标准上也存在着联系和差别。

初中历史课程的知识内容,在高中课程中大都进行了相应的链接与拓展。

但二者同样存在较大差异:第一,课程体系方面,初中采取了主题+时序的通史体例,主要以主题的形式,基本按照古今中外的时序,要求初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基本规律;一定程度上兼顾了历史的时序性和粗略线索。

高中历史新课程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在初中通史体例的基础上,采用了模块+专题的体例 这种体例这有利于提高高中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中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探索

初中历史教学中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探索

初中历史教学中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探索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开始接触到了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基本知识,打下了扎实的历史基础。

然而,随着学生升入高中阶段,历史教学的内容和要求也随之增加和提高。

这就给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提出了重要挑战。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顺利进行,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背景,更有利于提升他们的历史学习能力和兴趣。

而现实情况中,很多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结束后,由于缺乏有效的衔接措施,导致在高中历史学习中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因此,对初中历史教学到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解决办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成绩和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究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初中历史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的差异,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措施,并通过教学实践探索有效的衔接策略,以期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有益帮助。

1.2 问题意义初中历史教学中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一直是教育界和历史教师们关注的焦点。

这个问题的意义在于,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关系到学生历史学习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如果初中历史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没有有效衔接,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出现断层,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对于教师来说,如何有效地将初中历史教学和高中历史教学衔接起来,也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以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过渡。

研究初中历史教学到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益,也对教师的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深入探讨这一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促进历史教学质量的提升。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索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与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通过研究初高中历史教学的差异和存在的问题,旨在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历史的能力和兴趣,进一步完善历史教学体系,为学生顺利过渡到高中历史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浅析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的衔接

浅析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的衔接

浅析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的衔接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课题,也一直是中学历史教师、中学历史教学研究者所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进行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处理好中学历史教学两个阶段的衔接过渡,使学生的学习不产生"断层",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创设良好的历史学习情境历史学习情境就是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根据所学的内容创设一种具有历史真实感的特定情境,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由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像,最终达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

二、教师调查了解学生在初中的学习情况。

可采取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要及时将所掌握的学生情况综合分析整理,对学生普遍反映、暴露的问题要记录下来。

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才能对以后教学的深度、广度处理做到应付自如。

三、初中历史教学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基础。

1、初中历史教学重点应侧重学生基本知识体系的构建奥苏贝尔认为,“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

弄清了这一点后,进行相应的教学。

”因此,学生必须在有效地掌握初中所学知识的前提下,才能进行高中更加深入的学习。

影响课堂教学中意义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是指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方式,它是由学生眼下能回想出的事实、概念、命题和理论等构成。

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

从上面的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初中教师在讲解新课时,只要是围绕各个历史事件的知识结构展开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形成稳定的认知结构,为以后的高中学习打好基础。

2、初中历史教学着眼于学生历史学习间接兴趣的培养初中生要学习大量的史实知识结构,如果仅靠单调的文字说明和教师的照本宣科,难以培养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因此,鉴于初中生还是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发展阶段,初中历史教学应通过学习内容的情节、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以及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等外在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好奇、探究、学习热情和注意力。

关于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若干问题的探讨

关于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若干问题的探讨

【 摘 要 】近年来福建省 高考 历史平均分逐年 下 降,除 了试卷本 身难度之 外,还存在 着初 高 中历史教 学衔 接的 问题。 当前初 中历 史中考要 求与高 中历史教 学相脱节 ,初 高中历 史教材 编撰 体例存在差异 ,初 高 中对学生历史 学习的能力要 求也 不同,这些造成初高 中历 史教学无法形成无缝对接 。本 文从 不同层 面进行

启发式教学之 中,教师也应该结合数学 知识来创设一个教学情境 ,不断启发学 生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 性 ,进而使学生主动 “ 尝试” ,直接参 与到数学研究运算之中 ,对数 学知识进 行具体运用 。例如在学习 “ 2 0 以内的退 位减法” 时, 教师首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 设置题 目。如 “ 商店原有 l 5 支彩笔 , 若 卖出 9 支 彩笔之后,还剩下几支?”其 次,教师可以让同桌两人进行角色扮演, 通过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 启发学生不 断发挥创造力, 自 主寻找方法来计算结果。 其 中, 有的学生可以用小棒来一根一根的 进行数数, 从而得出 1 5 —9=6 ; 有的学 生可 以 将1 5 分为 l 0 和5 , 然后首先计算 1 0 - 9 = 1 ,再算 1 + 5 = | 6 ;有的学生则可以将 9 分为 5 和4 , 然后先算 1 5 —5= 1 0 , 再 算1 O 一4 =6还有的学生可以先想 ) 1 5 ,然后 因为 9 + 6 = 1 5 ,得到 1 5 - 9 - - 6 , 从 而得 出结果。通过多种不同的计算方式的 尝试, 学生基本都能获得最终结果。 之后, 教师在进行启发,使学生将这种计算方法 迁移到相同的问题之中, 从而逐渐发现 “ 加 以内的退位减法”的具体方法,并能够熟 练地加以掌握。通过教师的 “ 启发”, 从 而引导学生动手 “ 尝试”,有利于学生牢 固掌握数学知识 , 促进数学能力的提高。 2 . 2 启发式教学中“ 引导” 优于“ 牵引” 在启发式教学之 中,引导 占有重要 地位 。然而 。在具体教学 中,教师普遍 出现将 “ 牵 引”与 “ 引导”混淆的现象。 就 “ 牵引 ”而言 ,其具体教学表现为教

研究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研究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学 0第 嚣鲎年1 2垄 窒 0 塑期 1
研 究初 高中历 史教学的衔接
王 熠娜 ( 河北 省秦 皇 岛市 海港 区海 阳镇 中学
摘 要 : 史 难 教 难 学 , 直 是 困扰 着 教 师 和 学 生 的 问题 , 历 一 尤 其 是 刚 进 入 高 中的 学 生反 映 高一 历 史很 难 其 实难 就 难 在 初 高
课 改在 线
0 60 ) 6 0 0 Nhomakorabea第一 , 记忆 能力 , 也就是把所学 的知识能 再认 或再现 出来。

这种能力培养一方 面取决于学 生对 知识 的掌握 和理解程度 , 另 方 面也 要借 助于一定 的记忆方法 , 整体法 ” “ 如“ 、联想法” “ 、规 、谐音法 ” 等。再就是教 师要加强检查督 促 , 等 比如用上 化 “ 阶 ” 坦 途 . 过 学 习历 史 的 难 关 , 成 为 初 高 中历 史教 师 律法 ” “ 台 为 渡 就 课提 问 、课 堂默写 的方法检查学 生的记忆情况督促学生花时 间 的 首 要任 务 本 文从 初 中 角度 着眼 , 分析 了“ 台阶 ” 生 的原 因 . 产 并 从 三 个 方 面 阐述 了在 初 中历 史教 学 中如 何 做 好 初 高 中历 史 教 去记忆 。第二 , 理解 能力 , 它包括 三部分 , 一是 “ 是什么 ” 二是 , 学衔 接 的 . 实现 初 高 中历 史 学 习的 顺 利过 渡 “ 为什么” 三是“ , 怎么样 ”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关键在讲解 , 。 也 关键 词 : 高 中历 史教 学 课 程 标 准 衔 接 过 渡 初 就是教师要在教学过程 中把 内容讲透 、 全 , 讲 以培养学生分析解 决 问题 的能力 。第 三 , 比较能力 , 即将一些相近 的历史现象放在 起进行 比较 , 通过 E较找出相同点或不同点 , 匕 提高学生 区分历 我 国建 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 程改 革正在展 开。新 的 高中课程改革不仅是教科书的改朝换代 , 更是教育理念 、 教学体 史知识 的能力 。第 四, 分析能力 , 即运用历史 的、 证的 、 辩 阶级 的 系、学校资源利用开发的整体 变革 。譬 如 ,普通 高中历史课程 观点 和方法分析和理解历史现象 , 《 从而认 识事物本 质。第五 , 论 标准 ( 实验 ) 中的普通 高中历史课程标 准的设计 是由三类必修 述能力 。提高学生 的论述能力应从 阅读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和 》 课和六 门选修课构成的。课程改革浪潮 正猛 烈地 冲击着 中学校 =写能力人手 。通过培养 阅读能力 ,使学生能抓住材料或题 目 挡 从而准确地分析论述。通过培养理论 联系实际能力 , 史 园,初 中课改试点也正在全面推广 。这 就要求加 强初 高中历史 的中心 , 使学生能在分 析过程中持之有理 、 论之有据 。通过培养 教学 的连贯性以共同推进 和顺应课程 改革 。如何做好初高 中历 论结合 , 史教学的衔接工作 , 帮助学生 比较快地渡过适应期 , 为当前初 学生 的书写能力 , 成 使学 生能字迹 清晰 , 层次分明 , 逻辑严 密。 高 中历史教师的一个 重要任务 。 三 、 学 内容 的 一 体 性 教 《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课程设计思路” 的“ 规定 :在初 中历史 “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 的指导下 ,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树立初 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普通 高中教 育的性质 、任务及课程 目标和基 高 中历史教学 “ 一盘棋 ” 思想 , 不仅 搞清 自己所 教学科 的知识 体 而且要弄懂各年 级之间历史教 学 内容 的逻辑关系和要求 上 本要求 , 遵循时代性 、 基础性 、 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 则 , 规定适合 系 , 高中学生学习的课程 目标 和学 习内容 ,为其进入社会和高一级 的连续性 , 把初 高中历史教学作 为一个整体来设计 , 准确 把握初 学校奠定基 础。” 由此可见 , 中历史课程 的设计与编制是 以初 高 中两个阶段 、 个年级学生 的认知特点 , 高 六 并以此为基础来 制定 中历史课程 为基 础的, 是与初中历史 课程相衔 接的。但是 , 目前 对不 同年级 、 同学段学生 的不 同内容 目标要求 , 不 使学生 通过 三 初中部分没有很好地兼顾 中学历史教学 的知识教学 、 想教育 、 年初 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逐渐达到一个总的初 中历 史课 程内容 思 能力培养这 三大 功能 , 使学生忽 视了对知识 的全面掌握 , 淡化了 目标 ,再通过三年高中历史 课程的学习能逐渐达到一个 总的高 能力的培养 , 对历 史事件和历史人 物不能作 出简要 的评 价 , 只会 中历史课程 的内容 指标 , 由此实现初 高 中历史课 程的内容及其 识记现成的结论 , 知识 不扎实 , 方法很 机械 , 有的甚至对 书本上 目标要求的过渡式 提高。 的历史知识掌握不牢 , 史实混淆 , 基本 历史 概念理解 不清 , 对学 普通高中历史课 程从 不同的角度 揭示人类历史 发展 的基本 过的历史知识形不成体系和结构 。显然这样 的基础无法适应高 过程 , 过重大的历史事件 、 物 、 通 人 现象 展现人类 发展进程 中丰 中历史学 习。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把历史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 富的历史 文化 遗产。通 过高 中历 史课程 的学 习 ,能使学生 了解 必修课在高一年级开设 。这实际上使大多数学生只有一年的时 人类 社会 发展的基 本脉络 , 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 承优 秀的文化 继 间学 习历史 。 要想使学生在短短一年 的时 间里掌握好历史知识 , 遗产 ,弘扬 民族精神 。学会用 马克思 主义科学 的历史观分析 问 必须打好初 中历史学习的基础。可见 ,加强 和改 进初 中历 史教 题 、 解决 问题 ; 习从 历史 的角度 去了解和思考 人与人 、 学 人与社 学, 培养学生的历史情结 , 实现学 生的可持续 发展 , 是抓好初高 会 、 人与 自 的关 系 , 而关注 中华 民族 以及 全人类 的历 史命 然 进 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关键环节。 运 。 通过高 中历史课程 的学 习 , 培养 学生健 全的人格 , 进个 促 知识 体 系 的完 整 性 性 的健康发展 。这就要求初 中历史教学 ,在重视历史课程的基 从初高中历 史教 材内容来看 , 中教材重在史料的叙述 , 初 高 础上 ,根据普通高 中教育 的性质 、任务 以及课程 目标和基本要 中教材重在理论 的归纳 。所 以, 要建立完 整的知识体 系 , 首先 , 求 , 遵循时代性 、 基础性 、 多样性 和选择性 的原则 , 难为易降 , 化 必须对初高 中教材进行有机结合 。初 中历史教师可在备课 中把 低初高 中历史学习 的台 阶, 为学 生进 入高一级学校 奠定基础 。 高中教材作 为第二参考书 ,讲授初 中历史基本知识时可适 当引 用 高 中教材 的理 论 观点 , 做到史论 结合 , 让学 生把握 教材 的灵 参考文献 :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浅谈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浅谈
1— 1 纪 中期 的 中 国和 西 方 世 界 知 识 , 中 国 和世 界 近 现 5 9世 为 代 史 教 学 作 好 铺 垫 , 且 提 供 中外 历 史 的 联 系 和 对 比 的参 照 并
系。 Biblioteka 过程 。 教学活动 中, 重要 的是 指导学生“ ”不 能仅满足学生 学 ,
“ 学会 ”要 引导学生 “ 学” 让学生 从被动 听讲 的接受者转 , 会 ,
联, 使学生难以准确地理解和解释历史现象和本质 。其 中初
高 中 教 材 衔 接 性 差 ,与 学 生 初 中阶 段 已 有 的 知 识 经 验 相 背 离 , 得 高 中 阶 段 历 史 学 习 困 难 增 加 , 教 学 实 践 中 最 大 的 使 是
显特征 , 即从全 新的角度 , 全新 的要求增加 大量历史 的原始 材料 , 配之以相应的思考题 , 要求学生要充分利用有效信息 , 综合所学知识 , 有关 问题进行论证 、 对 讨论 。 这些是培养学生 分析能力 的最 好工具 , 教师要 充分利用教材 里的材料 , 指导 学生信息提取 。另外应注意总结历史规律 , 培养思维 的灵活
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 , 激发学生 主动参与学习的内驱动力 , 始终保持浓厚 的学 习热情 。 例如 ,
根 据 新 大 纲 要 求 , 学 生 在 课 堂 上讨 论 、 论 , 让 辩 收集 历史 资料 撰 写 历 史 小 论 文 、 史 人 物 小 传 , 展 社 会 调 查 撰 写 调 查 报 历 开
时, 应注意帮助学生完善历史知识 体系 , 并将政治文 明、 经济
文 明 和 文 化 科 技 内容 融 会 贯 通 , 中外 历史 在宏 观 的 空 间 巾 将
相联系。

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的课堂有效牲探究

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的课堂有效牲探究
理、 化需 要长期思考 ; 语文 、 英语需要 平时苦劳 , 历史 即使 用功夜
教, 不受 备课 的束 缚 ; 1 4 . 让 信息在 “ 生——生 ” 之 间流动 、 提升 ; 1 5 . 轻拨巧点 的艺术 ; 1 6 . 4 5分钟也要 “ 一 张一弛” ; 1 7 . 把 学生激
到“ 愤” “ 悱” 的状态 ; 1 8 . 课堂激励 的艺术 ; 1 9 . 问题 的解决与 生成 ;
性, 但在陕西省 的中考 中, 历史 与思想 品德属 于开 卷考试 , 这就 导 致历史这一学科在初 中阶段的教与学都处在被轻视 的地位 。 ( 2 ) 师资力量有限 : 初 中阶段相 当一部分历史教师是非专业 教 师, 且专业教 师在教学过程 中也是 以“ 划书 ” 、 “ 背” 为 主要教 学手 段, 缺少必要的讲解 和引导 , 学生在不明就里 的情 况下 , 失 去学习 兴趣 , 即使死记硬背记住 , 也只是暂时应付考试。 ( 3 ) 学生 及家长 态度有 误 : 大部 分初 中学生及 家长认 为 “ 数、
感兴趣 。” 而对 于“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有哪些标准 ? 是 否有公认 的 标准 ” 问题 , 余教授认 为 , “ 课堂教学 的有效性特征 ( 或表现 ) 可 以
性等方面探讨如何提 高有效性 。


初高 中历史教与学的现状分析
列举很 多 , 但 最核心的一点 是看 学生是否愿 意学 、 主动学 以及 怎
初 中升入高 中的入学考试 对于初 中各 科的教与学具 有很强指 导
的艺术 ; 4 . 课堂中的“ 静” 与“ 动” ; 5 . 有效 的合作学习 ; 6 . 引导探究
的艺术 ; 7 . 关 注学 困生 的艺术 ; 8 . 把握 时机 , 生 成美妙 的“ 意料 之 外” ; 9 . 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艺术 ; l O . 让学生对学习 的内容感兴趣 ; l 1 . 把握好教学形式的“ 度” ; 1 2 . 即时了解学情 的艺术 ; 1 3 . 因学定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一、背景初中历史教学和高中历史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初中历史是高中历史的基础,对于学生的历史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尤为重要。

二、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初高中历史教学应保持教学内容的连贯性。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基本历史知识,为高中历史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则应进一步深化学生的历史认知和批判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历史研究。

三、教学方法的衔接初高中历史教学应衔接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历史技能,如查找资料、整理历史事件等。

高中历史教学则应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历史研究和解读,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和历史写作能力。

因此,在初中阶段就应当引导学生研究适合高中历史教学的研究方法和写作技巧。

四、教材的过渡初高中历史教材的选择也应进行过渡。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选择更加简明扼要的教材,突出重要收获和基本概念。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则应选择更为详尽和深入的教材,便于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

初高中历史教材的过渡要有层次感,逐步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认知能力。

五、评价方式的衔接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评价方式也应进行衔接。

初中历史教学可以注重对学生的基本历史知识、口头表达和合作能力进行评价。

而高中历史教学则应注重对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写作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进行评价。

六、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教师应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历史研究兴趣和潜力,并为学生提供高中历史教学的先导知识。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能力,并引导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历史研究。

七、与学生的互动和参与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应与学生的互动和参与相结合。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小组讨论、研究报告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到历史话题的研究和讨论中,提高学生的历史研究兴趣和主动性。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对于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初高中历史教学差异与衔接的反思与探索

初高中历史教学差异与衔接的反思与探索

初高中历史教学差异与衔接的反思与探索摘要:现如今,初中、高中作为中学的不同阶段,其历史教学之间也存在断层情况,为能够促使学生良好适应高中历史教学,教师需要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工作,并以此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

据此,本文将以人民版历史教材为例,对初中高教学差异进行分析阐述,并以此提出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策略,提出相应的反思与建议。

关键词:初高中历史;教学差异;教学衔接;反思与建议前言:自新世纪以来,我国正逐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此过程中不仅表现出诸多改革成果,同时初高中作为中学的不同阶段,其历史教学衔接问题也在不断凸显。

相关问题的存在将会导致高一学生不能够很好适应高一历史学习,再加上高中历史难度相对较高以及历史知识趣味性的减弱,最早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始持续下降。

针对此种情况,应对初高中历史教学差异与衔接进行深入研究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策略、反思及建议,为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一定参考。

一、初高中历史教学差异(一)课标要求差异从总体上来看,高中历史课标在文化表述上更加简约明确,其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实际要求,若是教师所制定的教学内容过于简单,那么将不利于学生学科能力的提升,同时还可能会影响到整体教学进度;反之,若是所制定的教学内容过难,那么将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

(二)教学侧重差异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学生的实际综合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相对于初中学段,高中学段的学生无论是学科思维、还是知识底蕴均有着明显提升。

在相关能力的支持下,高中教师将可以转变历史教学侧重点,对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进行深入培养[2]。

具体表现在初中历史教学主要侧重于历史知识的认识、记忆以及理解,其中认识和记忆的内容居多,理解的内容较少;高中历史教学则更侧重于培养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材体例差异在教材体例方面,初中历史根据侧重于强调历史的发展脉络,教材编写通常会通过历史时序特征进行串联,以此来帮助学生能够对各时间段历史有着一个总体了解;高中历史则遵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采用“模块+专题”的形式对人类从古至今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诸多领域的历史内容进行整合呈现[3]。

初中历史教学中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探索

初中历史教学中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探索

初中历史教学中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探索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初中历史教育和高中历史教育之间的衔接问题日益受到重视。

初高中教学衔接是教育教学领域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如何有效地衔接初中历史教学和高中历史教学,成为了历史教育工作者们共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围绕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展开探讨,希望能够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一、初高中历史课程的一体化设计为了更好地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之间的衔接问题,首先需要对初高中历史课程进行一体化设计。

一体化设计要求初中历史教材和高中历史教材在内容和体系上实现无缝对接,使得学生在初中阶段学到的历史知识能够为高中历史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也需要兼顾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高中学生的学习需求,尽可能地减少教学内容的跳跃感,更好地保持学生学习的连贯性。

在一体化设计的过程中,可以考虑做到以下几点:1. 整合课程内容: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整合,要求教材的编写和教学的设计要围绕课程标准,将初中学阶段的历史知识有机地贯穿到高中历史学习之中,确保学生学习的连续性和渐进性。

2. 统一教学观念:初高中历史教学的一体化设计需要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统一的教学观念,共同努力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历史学习基础。

3. 针对教学特点:初中和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不同,需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过渡和衔接。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是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另一个关键。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只强调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

需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通过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1. 任务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任务型教学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主动参与到历史知识的习得和应用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思考,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研究工作报告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研究工作报告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研究工作报告一、概述1. 本报告旨在研究初中历史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之间的衔接问题,旨在探讨如何更好地将初中历史教学和高中历史教学相衔接,使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加顺畅地过渡。

二、研究背景2. 我国教育体制中,初中历史课程和高中历史课程有着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要求。

然而,过去的研究表明,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过程中所积累的知识和能力并未得到很好地延续和发展,这造成了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不顺畅的问题。

三、调研方法3. 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和文献分析的方法,以初中和高中历史教师为对象,调查他们在教学中对于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认识和实践情况。

四、调研结果4.1 初中历史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之间存在知识内容的断档问题,学生在升入高中后往往需要重新学习初中阶段已经学过的知识。

4.2 初中历史课程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而高中历史课程则更侧重于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学生需要在这方面有一个顺畅的过渡。

五、问题分析5.1 初中历史教学和高中历史教学之间的衔接问题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的过渡不自然,二是教学方法的转变需要时间。

5.2 学生在初中阶段可能没有形成扎实的历史基础,而直接面对高中阶段较为复杂的历史内容和分析要求,造成学习困难。

5.3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没有很好地意识到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而采用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能力转变考虑在内。

六、解决对策6.1 在教学内容设置上,要求初中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为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提供坚实的基础。

6.2 高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将初中历史知识融入到高中历史教学中,形成良好的过渡。

6.3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历史学科思维习惯养成,引导学生从记忆知识到历史思维与方法的“跳跃”,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思维能力。

七、结语7. 通过对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我们得以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影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按照调研结果提出的解决对策,积极推动初高中历史教学的顺畅衔接,促进学生的历史学科学习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

浅议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中学历史教学是一个系统连续的过程。

由于目标的差异,初高中教学衔接断层的现象也日益凸显。

因此,做好初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有机衔接是初高中历史教师的任务与责任。

下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一、造成衔接断层的原因1.课程标准方面的因素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的纲领性文件。

由于标准的制定是针对不同的对象,所以,初高中课标是存在差异的,而这种差异正是造成初高中教学衔接存在问题的原因之一。

从课程标准制定的理念上看,二者存在很多一致的地方,如:都强调历史课程的基础性和发展性功能;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不同之处在于,高中历史课程在理念上“不仅重视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为每个学生创设未来发展的平台和机会,而且还应该让不同兴趣爱好、不同能力倾向、不同特长的学生能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选择和长远发展目标”。

另外,高中课标第一次提出对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更加注重历史对于现实生活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2.课程结构的差异初中历史课程从课程性质上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初中历史课程最终选择“板块+学习主题”的历史课程呈现模式。

高中历史课程结构则突破了传统历史课程的通史体例,对历史知识体系重新整合,采用“模块+专题”的结构,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

这种课程结构体现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了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

3.学生自身原因学生基础知识储备薄弱,严重阻碍了初高中历史教学有效衔接。

学生初中阶段历史的基础知识是相对欠缺的,而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和模块专题体例,却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知识储备。

其实,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设置是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能力的,从理论上而言,这样的设计是非常理想的,然而在具体的实践中却遭到了挫折!二、解决方法1.教师的衔接长期以来,广大初高中教师由于缺少沟通、缺乏理解,初中历史教师不清楚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高中历史教师也不了解初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与特点。

浅谈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

浅谈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

浅谈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发布时间:2022-05-20T06:32:58.264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2月3期7批次作者:张晓祥[导读] 如何搞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变“门槛”为坦途;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历史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张晓祥福建省泉州实验中学福建泉州 362000【内容摘要】如何搞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变“门槛”为坦途;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历史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渡过学习历史的难关,就成为高一历史教师的首要任务。

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此问题的一些认识。

【关键词】教学衔接、适应、认识高一历史课不好上,这一直是困扰着教师和学生的问题。

高一历史是一门容易被忽视的学科。

当前各中学高一年级大都不分文理科,在激烈的高考竞争和沉重的升学压力下,各中学非常自然地将语、数、英三门高考必考科视为“宠儿”,客观上理科高校和专业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优越性,主观上重理轻文观念的沉淀,必然导致重理轻文的教学管理机制,物理、化学便也成为“嫡系”学科,而包括历史在内的其他学科便当然沦为“庶出”,在这样的氛围中,有学文科意向的学生和属于历史学科的课时,以及学生予以历史学科的重视、时间和精力便都属于“少数派”。

如何搞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变“门槛”为坦途;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历史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渡过学习历史的难关,就成为高一历史教师的首要任务。

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此问题的一些认识。

一、问题产生原因的初步分析?1、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使学生思维产生断层。

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

初中生的思维与高中生的思维是不同的。

初中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他们往往要借助生活中的亲身感受或习惯观念等进行思维活动。

而高中生的思维则要形成抽象思维,属于理论型的。

对他们的要求是能够利用理论做指导,来归纳综合各种事实材料,掌握一定的逻辑思维程序,利用判断推理等手段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并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浅谈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浅谈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创新 课 堂
1 6S 浅谈Fra bibliotek 高 中历 史教 学 的衔 接
■ 杨 志 国
初 、 中 历 史 教 学 衔 接 问题 高 对照和分析初 中历史课程标 准与高 中历史课程 标 准 , 中我 们 可 以 看 出 两 个 问 题 。 从 1基本历 史知识 上 的承接 性。初 、 中历史 在 . 高 基础 知识 上是基本稳 定 的 , 只是 在 内容 的深化 上 的 侧重点有所不同 。就 高 中而 言 , 相关 的规 定 明确指 出 :在 义 务 教 育 的基 础 上 , 一 步 认 识 历 史 发 展 进 “ 进 程 中 的 重 大 历 史 问 题 , 括 重 要 的 历 史 人 物 、 史 事 包 历 件、 历史现象和历史 发展 的基本脉络 。 由此 可见 , ” 高 中历 史学习专题是在初 中历史学 习基础 上进一步 的 拓宽和深化 , 它们之 间是 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因此 , 了解初 中教材 , 做好 初 中、 中历史 教学 的衔 接 , 高 才 能使 高 中 历 史 学 习更 顺 利 。 当 然 , 种 知 识 上 的 衔 这 接应 该“ 既注重 与初 中课 程的衔接 , 又避 免简单的重 复 ” 。 2 过 程 与 方 法 、 感 态度 与价 值 观 上 的 一 致 性 。 . 情 初 中 阶段 的历 史 课 程 标 准 规 定 : 唯 物 史 观 和 科 学 以 的教 育理论 为指导 ……转 变学 生被 动接 受 、 死记 硬 背的学习方式 , 拓展学 生学 习和探 究历 史 问题 的 空 间 ; 养 学 生 正 确 的 历 史 观 , 而 使 学 生 学 会 辩 证 地 培 进 观察 、 分析历史与现实 问题 , 加深对祖 国的热爱 和对 世界 的了解 , 历史 中汲取智慧 , 从 养成现代公 民应具 备 的人文 素养 , 以应 对新世 纪 的挑战 。高 中阶段 的 历史课程标准规定 : 会运用 科学 的理论 和 方法认 学 识历 史和现实问题 , 步形成科 学 的世界 观 和历史 逐 观 ; 立 不 断完 善 自我 、 树 为祖 国社 会 主 义 现 代 化 建 设 做贡献和 民族 与人类命运 的人生理想 。从中我们可 以看出 : 1在过程 与方法上 , 中 、 中都 注重对学 () 初 高 生进 行历史方法 的培育 , 努力 转变学 生学 习历 史 的 方式 ;2 在情感 与态度 价值 观上 , 形成 正确 的世 () 要 界观与历史观 , 培养 学生的人文素养 , 树立远大的人

历史教学初高中衔接研究

历史教学初高中衔接研究

历史教学初高中衔接研究一、问题的提出所谓“初高中衔接课”之“衔接”,它的内涵有三:一是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在外力作用下,要发生三个方面的自我调节,基于学习方法层面的转换,基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升华,基于知识方面的结构化。

从“衔接”这个语意上说,这是强调“学生”的意味。

另一方面,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要面对新的教师,同时他们还将面对的教师具有鲜明的学段色彩。

从“衔接”这个语意上说,这是强调“教师”的意味。

传统的做法,似对后者关注不够。

其实任何衔接课都存在“教师的衔接”这一课题。

此外,从初中到高中,学习内容亦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初高中衔接课还有一层含义指教学内容上的衔接。

通俗讲,新学生、新教师、新课程,如何尽快的凝聚起来,这是初高中衔接课备需推敲的地方。

站在教师的角度说,初高中衔接课要求教师对高中学段学生的学习规律有清晰的认识,能够成为高中学段的课程的开发者,并有自己的教学风格。

这是决定初高中衔接课优劣的重要基础。

具体的,面对即将接触的学生,教师应做一定的调查研究,初步分析教学对象的学习特征和思维品质,尤其是教学对象的内在需求。

初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着如下差异:1.历史课程标准的差异。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设计充分考虑了与初中课程标准的衔接,笔者认真研读了初、高中的历史课程标准,现就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分析如下:(1)课程理念的区别与联系初、高中的历史课程标准理念都包括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形成对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可见,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指导思想上具有统一性。

在此基础上,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增加了对“关注现实、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课程设置的多样性”的理念,以体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特点和要求。

(2)课程目标的区别与联系在知识方面,初中主要从宏观角度入手,兼顾了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系统性。

高中则选取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纵深发展的知识,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

关于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

关于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

关于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作者:盖志敏来源:《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7年第12期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

所以学生在高中阶段能否对历史学科的学习产生兴趣,是学好高中历史的关键。

但使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的前提是让高一学生能尽快适应高中的历史教学,完成从初中到高中学习方式的转变,形成学习历史的能力与技巧。

只有学生学起来轻松,才会对历史学习有持久的兴趣。

那么,怎样才能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做好初、高中的历史教学的衔接,是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下面就初、高中历史学习的不同及做好衔接的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一、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历史课程设置的区别1.教材内容的编排初中采取了主题+时序的通史体例。

教学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模块。

初中教材主要从宏观角度入手,注意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基础性。

高中采用了模块+专题的体例,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

其中,必修课分为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三个学习模块,选修课则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究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六个模块。

高中教材的编排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综合性,但时序颠倒、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要求比较高。

2.学习历史的能力要求正因为初、高中历史课本的内容板块设置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路,这对于初、高中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要求又有不同:从课标来看,初中学生的能力要求基本上是识记、了解、理解,更多侧重于识记层面。

而高中要求则更多是对理解、应用及综合能力的考查,如阅读和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历史事实的能力;运用已知信息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等。

二、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状况分析1.初中学生历史学习状况(1)初中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普遍较为薄弱。

(2)初中历史学科长期被视为“副科”,学生在初中时普遍不重视历史学习,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初步探究——浙江师大附中校本课程系列之一浙江师大附中吕准能我校为直属省教委的省级重点中学,伴随新中国一起成长,即将迎来五十周年校庆,她有过往日的荣耀,在新世纪迈入了快车道,学校的档次和规模迅速提高。

全校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办学理念,正在向全国示范性重点中学的高峰攀登。

学校积极强化“科研兴校”意识,并开办了四个高师直升班和一个网络技术班作为实验项目,也正积极迎接课程改革作好前期准备。

随着薪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热潮的逐步推进,我校上下正全力争创全国示范性普通中学的背景下,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已经提上议事日程,并关注高一新生的始业教育尤其涉足初高中教育的衔接与过渡问题。

该问题的研究尚较薄弱,笔者在此借一引玉之砖,谨请方家赐教。

课题由来校本课程强调的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定位,主要有:1、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自主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实质上是一个开放民主的以学校为基地,学生、社区参与的过程;2、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的局限性而采取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是教育制度内权力与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3、是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且相辅相成;4、校本教研的重要载体和师生共同完成的拓展型和研究型教学成果。

众所周知,中学历史教学是我国历史教育的主要方面之一,并由特定教学方式来实施,需要不断以课程改革来注入活力。

但长期以来我们未能有效地解决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有机整体,不仅教与学之间缺乏整合,而且存在重教轻学和不同程度的学为教服务的倾向,还有比较突出的问题是长期没有解决初高中年级或阶段的教学衔接问题,许多中学生虽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僵化的历史课堂教学。

目前历史教学的新机遇与挑战主要有:1、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新教材的推行:新课程的内涵包括:⑴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⑵教学不仅注重结论更注重过程;⑶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它不仅着眼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良好品德的培养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陶冶,而且努力凸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因而可看作“自己的课程”,并科学把握课程资源的内涵,进而对内容不断变革和创新。

历史学科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让学生学会辨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吸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

况且一系列新教材令人耳目一新,并将更加精益求精。

2、“大教学观”下历史教育功能的再强化:(1)人文教育功能,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是历史教育的最基本功能之一,20世纪的缺憾留下了沉痛教训,人文精神的迷失后果堪虞,实现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和谐依赖于科学与人文的均衡发展,故学会关心迫在眉睫;(2)公民教育功能,现代社会迫切要求具有正确的社会定位和共同体归属感,包括对民族国家的认同,也包括世界整体性的认识,最大程度提升公民素质关系到国家兴衰;(3)可持续发展教育,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人口、资源、灾患等全球关注的热点可通过历史教育总结经验教训以资借鉴。

(4)国际理解教育,是面对WTO 的挑战和霸权主义及恐怖主义的挑战,适应全球化的对策之一。

3、“大历史观”下史学领域研究的新进展:首先,目前史学界在观点、方法、史料等产生了重大突破,极大拓展了研究视野,这为教学提供了充足的源头活水。

例如(1)借鉴英国的“全球历史观”、美国的“世界历史体系理论”;(2)现代化进程线索:北大课题组承担的“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等;(3)从世界看中国系列[《外国人看中国人100年》—沙莲香]等。

其次,改革开放后研究视野不断拓展,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社会史、文明史等的勃兴。

再次,一批教材精品加大学科内纵横联系、引进争鸣观点,强化相关学科的渗透、并汲取了国内外最新史学研究成果。

3、“大文科观”下以多元化的高考内容与形式改革为导向的考试测评新理论与实践的推进:高考改革实行3+X模式,今年已在大多省区推广。

“大文科”体系中历史是时间、地理是空间、政治是意识,这三维度构成了社会科学的主体框架。

教学评价日益发挥着学生发展的导向性、诊断性、激励性功能,高考的指挥棒作用不断凸现。

4、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的新型学习方式的逐步推开:新学习方式更加强调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该课程在教师引导下学以致用,使问题由学生自己去揭示,知识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规律应让学生去发现,点拨学生带着教材走出课堂,走进社区、图书馆和因特网,全方位、多角度、分层次地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促进综合能力的积累和个性的良性养成。

5、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与宽带数字通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将在容量、速率、距离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日益朝着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带动了传统教育酝酿着空前的变革,对教师进行备课、科研、命题及学生自学和课外活动都带来了划时代的冲击。

同时学生的电脑技术十分娴熟,加之历史学科与多媒体、网络技术配合具有得天独厚的强项,具备了构建历史教学信息化平台的条件。

固然,优化高中历史教育教学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可谓任重道远。

我校为省一级重点中学和省教委直属学校、省教育科研200强学校、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伴随着新中国一起成长,有过往日的辉煌,虽经历过一度波折,当今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紧跟“科教兴国”的步履,教学科研工作不断再上新台阶,在新世纪迈入了快车道,全校上下发奋进取,正在向全国示范性重点中学的高峰攀登。

学校积极创设优良的“教书育人”环境,强化“科研兴校”战略,着重提高教师全面素质,并开办了四个高师直升班作为实验项目,生源状况逐年优化,这些为校本课程建设提供了优越条件。

诚然,在高中与大学教育教学的衔接方面,我校的直升班设置已经迈开了可喜的一步。

但近年我校的初中取消成为非完全中学后,况且生源分布十分广泛,不仅来自全省各地尤其是中南部,而且城乡混合,因而情况显得相当错综复杂,加之初中课程改革相对超前,而高中新课程标准一度滞后,同时各地的英语、电脑和历史、地理以及音乐、美术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还有口语、朗读和实验水平极不平衡等等。

往年不得不花费大力气进行协调但效果也不够理想,多年来困扰着我校师生,所以新生入学后在心理、生活、学习等领域一时不能适应,给学校和学生本人及家长形成严峻挑战。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从源头抓起,我校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着力关注初高中学科教学的衔接问题,加强课程统整研究,把它提上议事日程。

在全国新课程改革大背景的推动和我校跨越式的氛围下,我校在春季期末就召集高一任课教师在6月30日布置了任务,要求各大家收集材料,认真思考,在备课组内相互协作交流,拟订实施方案,高一新生在7月5日报到后先进行军训再作一周的初高中衔接教育,该举措受到了老师和家长的热情欢迎。

准备工作根据学校安排,高一备课组长事先认真酝酿,制定同意的计划,形成了共识。

笔者认为只有全面细致了解学生的心理和知识、能力状况,最大限度掌握反馈信息的前提下,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确保教学改革充分体现前瞻性、针对性、创新性、实效性诸原则,为此要从以下几点下功夫:1、研究初中教材和中考试卷:我省采用浙江版的社会教材,主要在初二讲授历史,初三也部分涉及当代历史内容,实行中外历史交叉合编,粗浅而通俗。

中考采取版开卷形式,历史分值有30分。

2、师生见面与熟悉:着重介绍各自的姓名、简历、兴趣、个性特点,以树立深刻和良好的第一印象,便于相互之间产生亲近和认同感。

3、问卷调查和口头谈话:经反复推敲后编制了问卷调查材料,包括基本知识、态度和方法的检测,要求学生如实回答,教师针对答案作出全面分析和总结,作为以后教育教学的参考(见附录1)。

4、介绍高中相应学科概况: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规定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为其进入社会和高一级学校奠定基础。

目前高一必修中国近现代史(上下两册)并参加会考,高二文理分班后文科学习世界近现代史和高三的中国古代史,最后高考涉及5本书,并实行政治、历史、地理三科的文科综合高考(今后随着教材、课程和高考改革而定)。

研究目标历史学科曾经被马克思看作“唯一的一门科学”,但长期以来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使丰富而系统的史学变成枯燥乏味和支离破碎,长此以往危害匪浅,陈旧僵化的教学理念、方式和内容束缚了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开展。

从各种渠道反映的历史教育教学的主要问题表现在:1、过于注重理科而极度忽略文科尤其是历史学科:由于极端的功利和浮躁,使“读史无用论”有相当市场,普遍存在重理轻文现象,历史科被贬为副科而备受忽略,导致基本人文素质失衡,使许多有识之士忧心忡忡。

2、过于注重知识目标而极度忽略情感价值观和探究能力目标:题海战术和高分低能现象是国人教育的通病,北京在2001年对191名历史教师调查,列出12项目标,让教师根据实际选择在学生中所体现的目标,结果以百分比显示如下:基础知识(72);爱国主义情感(63);正确的历史意识(23);健康人格(17);合作精神(12);创新精神(16);参与社会实践(11);正确的国际意识(7),由此可见一斑。

3、过于注重教师的主导而极度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过去往往以教定学,让学生的学服从教师的教,教师、教科书和考题主宰一切;教学常规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造成学生循规蹈矩,机械地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就怎么学,直至不教不学;对教师和教材过于依赖和盲从,停留在机械训练、死记硬背及猜题押题、临时应付的消极状态,过分注重接受性学习和按部就班,故扭转满堂灌积习至今还步履维艰。

4、过于注重课堂而极度忽略课外活动:由于旧课程思路较为呆板,难于留下师生自由机动的余地,学生的学习过于局限在教师在课堂上的灌输,仅满足于专心听讲和强化记忆,课外活动流于形式,项目开展得少而难,往往落于俗套,仅仅装饰门面,因而不能满足学生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