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 经典条件作用学习理论
4.学习理论
• •
加涅
学习大量的名称、事实、事件的特性以及有组织的观念等 简单的命名,或用简单的命题来表达某一事实
这是一个苹果 苹果是结在树上的
(四)学习结果的分类
4. 运动技能
•
加涅
将各个相关动作组织成一个连贯的、精确的完整动作的能力
不断练习!
(四)学习结果的分类
5. 情感态度
• • 影响个人选择行动的内部状态
学习的形式与内容
以直接的方式来获取个体的 经验,或者主要依靠其先天 遗传的种族经验
局限于第一信号系统,学习 环节较为简单
学习机制
(一)学习主体的分类
动物学习
学习的功能与动力
消极适应环境变化,以满足 其生理需要
人类学习
主动适应并改造自然和社会 环境,并满足其生理的和社 会的需要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在与他 人交往的过程中以间接的方 式获取经验,并能够概括、 抽象事物及其关系 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 统的协同作用,发展了更为 高级的心理功能
一、什么是学习
1. 学习是以外显的行为改变或内隐的行为潜能的改变 为标志的
– 给儿童学习50个新词,30分钟后进行测试,结果发现, 儿童正确掌握了其中28个新词的含义
外显行为的变化
–
在以后的学习中,当儿童再次学习其余22个单词时,也 许会学得更快、更好些
行为潜能的变化
一、什么是学习
2. 学习的发生是由于经验所引起的
• • • • • • • • • • •
庄琪铭: 《超倍速学习法》 学习使你健康 充实 有智慧 魅力无穷 学习是一种快乐 享受 成长 积极的生活方式
第二节 学习的联结理论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二、 桑代克的联结-试误学习理论 三、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理论 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与华生的行为学习理论
恐惧习得实验:
有机体的学习就是通过经典性条件作用的 建立,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
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的评价
进步意义: 1. 以行为心理学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方法上以客观的观察 代替主观意识的自省,奠定了行为主义的方法论基础,推 动心理学研究方法科学化进程。 2.不仅研究自省还研究心理学对行为的研究,扩大了心理 学的研究领域。 3.促进了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进一步促进心理学 的发展。
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代替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作用的过 程。人类出生时只有几个反射(如打喷嚏、膝跳反射) 和情绪反应(如惧、爱、怒等),所有其他行为都是通 过条件作用建立新刺激—反应(S—R)联结而形成的。
华生的恐惧形成实验
1920年,华生应用条件反射对8个月的阿伯特做了情绪 实验,证明儿童害怕有毛的动物是后天习得的 。
以行为心理学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方法上以客观的观察代替主观意识的自省奠定了行为主义的方法论基础推动心理学研究方法科学化进程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 论与华生的行为学习理论
巴甫洛夫(1849—1936),前苏联生理学家,
1901 年提出了条件反射的概念,
并以此著名。
条件反射是巴甫洛夫研究狗的消化腺分泌时意外发现的。巴 甫洛夫给狗食物时意外地发现,除食物之外,在食物出现之前 的其他刺激,也会引起狗的唾液分泌。 1901 年根据谢切诺夫《脑的反射》理论,将狗对食物之外 的无关刺激引起的唾液分泌现象,称之为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是指在某种条件下,非属食物的中性刺激也与食物刺激同样引 起脑神经反射的现象。
将条件刺激与无条 件刺激多次结合呈 现,可获得条件反 应和加强条件反应。
消退了的条件反应,即 使不再给予强化训练, 也可能重新被激发,再 次出现。
(完整版)论经典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教育含义
论经典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教育含义小教理科一班黄诗忆130111535在学习了巴甫洛的经典条件作用学习理论后,我觉得收获颇丰。
作为一名师范生,我今后必将走上教师这一职业岗位,这一理论让我对以后的教育方式有了一定的思考,不得不承认经典条件作用在对儿童身心发展中、在对他们教育辅导中有着独特的作用。
以下是我的几点思考。
一、耐心指导、当心教学为形成一项经典条件反应,即对教师而言,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教师所要教授的知识或技能或形成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或行为,这时就需要教师的耐心。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对于学习的接受与掌握程度也是参差不齐,有的孩子或许只需说一遍便能立刻掌握,而有些孩子则需要反复指导,这里其实就表明他所接收的联结次数还不够,需要再进行不断地反复联结以致达到需要的条件反应。
而在这个反复的过程中,教师应学会耐心的等待,而不是产生恨铁不成钢的心理或是有直接放弃的念头,每个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只要教师耐心等待,一定会等到水到渠成时。
而有时教师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孩子好的学不会,坏的一学便知。
这样的情况教师是不能预测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当心这样情况的发生。
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并不是学好需要的联结一定比学坏所需的联结次数多,所以教师不应该以此为学生变坏的理由,并产生“学坏容易,学好难”这样的观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关键之处就是应尽量避免学生对于不好事物的接触,给他们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这里的学习环境不仅仅是学校的,也应该是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总之,尽量减少学坏所需的联结,只要联结少了,孩子学坏的几率也一定是大大降低了。
二、不吝啬于表扬、赞赏当学生形成了经典条件反应后,就比如说某个孩子初步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那么教师要让他保持这一行为习惯最好的催化剂就是表扬与称赞,若他每做一次这个行为教师便对他进行表扬,那么他这一行为出现的频率便会增多,并且趋于稳定。
就像我在见习的两周里,我便用过这个方法。
有一天,我在教室里批改作业,有一个小男孩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跑过来便帮我把作业本翻到规定页数,以便我批改,而我随即就对他进行了口头表扬。
小学生认知与学习第四章学习的理论观点
小学生认知与学习第四章学习的理论观点第四章学习的理论观点学习目标:1.了解各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2.理解行为主义、认知学派、人本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对于改进教学的意义;3.在教学实践中应用行为主义、认知学派、人本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第一节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1.经典条件反射实验情境2.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形成过程(二)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在课堂中的应用运用的关键是要通过条件作用原理积极建立有意义的或教师希望的条件反应,预防并消退有害的条件反应。
经典条件作用的前提是人先天存在的无条件作用,对于复杂的、高级的认知过程的学习是不适合的。
1.消退条件反应的方法(消退律)所谓消退,是指经典条件作用形成后,如果反复呈现条件刺激,却不呈现无条件刺激,那么条件反应的强度就会减弱,甚至最后消失。
2. 经典条件作用的泛化与分化(泛化与分化律)泛化它是指经典条件作用一旦形成,学生不仅对条件刺激,也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产生情绪和生理反应的过程。
分化我们只强化条件刺激,而不强化与其相似的其他刺激,就可以导致条件作用的分化。
二、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饿猫开迷箱实验)主要观点:1.学习的实质是建立刺激-反应联结;2.联结的建立是一种尝试错误过程或试误的过程;3.联结的建立遵循一些学习规律:准备率、练习律、效果律。
学习规律: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重点)——经典实验——斯金纳箱(老鼠)(一)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过程●斯金纳认为,操作性条件作用与两个基本原则相联系:任何反应如果紧随强化刺激,该反应具有重复出现的趋向任何能够提高操作反应率的刺激都是强化刺激。
●根据这两个原则,与经典性条件作用的S─R过程相比,操作性条件作用是(s)—R─S(强化)的过程。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运用增强行为消弱行为正强化呈现式惩罚呈现想要的刺激施加厌恶刺激负强化移去式惩罚消除或中止厌恶的刺激移去满意的刺激无强化1.操作行为的增强(1)正强化——选择强化物一级强化物:食物、水、安全、温暖,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
四、学习与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4)分化(辨别) 分化是与泛化互补的过程。 分化是对刺激的差异的不同反应,即只对 特定刺激给予强化,而对引起条件反射泛 化的类似刺激不予强化,这样,条件反射 就可得到分化,类似的不相同的刺激就可 以得到辨别。
华生的行为主义
• 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
条件作用的过程。 • 人类出生时只有几个反射和情绪反应 • 恐惧形成的实验:如何使婴儿形成对兔子 的恐惧? • 思考:现实生活中的经典条件作用?
社会学习
• 班杜拉认为,人类学习的实质应当是观察
学习。因为人类具有认知能力,能够更多 地得益于经验,因此,大部分的人类行为 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习得的。
• 社会学习理论将人类的学习分为两大类:
一是直接经验的学习,二是间接经验的学 习。
• 班杜拉认为,通过直接经验而进行的直接
学习只是学习的一种形式,而通过直接经 验进行的任何学习,只要通过观察榜样示 范就能够进行。
• 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即“刺激——反应”,刺激和反应之间的 联结叫做强化。 • 通过对环境的“操作”和对行为的“积极 强化”,任何行为都能被创造、设计、塑 造和改变。
• 强化 • 惩罚 • 积极强化、消极强化
• 一次强化:满足基本生理需要 • 二次强化:中性刺激和一级强化相结合,
巴甫洛夫
• “所有的学习都是联系的形成,而联系的形
成就是思想、思维、知识”。 • “显然,我们的一切培育、学习和训练, 一切可能的习惯都是很长系列的条件的反 射。”
1)习得律 有机体对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如狗对 灯光与食物)之间的联系的获得阶段称为 条件反射的习得阶段。 这阶段必须将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同时 或近于同时地多次呈现,才能建立这种联 系。
教育心理学—行为学习理论
能区分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
第二节 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巴甫洛夫,苏联著名生 理学家、心理学家。1904年因 消化腺生理学研究而荣获诺贝 尔生理学奖。巴甫洛夫从研究 消化的生理过程中发现条件反 射现象,从而开创了条件反射 的研究,并建立了高级神经活 动的学说。后又提出第二信号 系统的概念,用来说明人类的 语言功能。
NO.24 Ivan P.Pavlov (1849~1936)
实验的基本装置
(一)经典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
经典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
为科学作出了“无私”奉献的狗的塑 像。
(二)消退抑制与分化
1.消退、恢复 对条件刺激反应不再重复呈现无条件刺激, 反复多次后,已习惯的反应就会逐渐消失。 恢复:消退了的条件反应,即使不再给予强 化训练,也可能重新被激发,再次出现,这 被称为自然恢复作用。
念、期望、态度与知识)和行为(个体行动、选择 和言语表述)。他认为这三类因素互为因果,每两 者之间都具有双向的互动和决定关系,因此,他把 这一理论又称为交互作用论。
三元交互决定论模型 P
期望与价值观 影响行为 种族、身高、性别等生理 特征与社会属性,引发不 同的环境反应
不受环境回馈影响 之行为,改变个人 印象 B 行为引发的 环境事件
【负强化举例1----闹钟的作用】
如果你早上醒来时发现比闹钟设定的时间早几秒
钟,你往往会先去关闭闹钟,以防止它闹起来。在闹
钟响起来之前就醒来实际上就是负强化作用的影响。 在这个例子中,[闹钟]是负强化物,[醒来]是正性 行为。你是在以前的经验中学会了在闹钟响起来之
前就醒来,因为你不喜欢闹铃声,[醒来]是为了避
的、盲目尝试而逐步减少错误的过程。 学习的实质:是建立刺激情境与正确反应
国家开放大学《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任务1-5参考答案(可下载编辑)
国家开放大学《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任务1-5参考答案形考任务一一、名词解释1、基因的显形效应——是指等位基因中的显性基因完全压制隐性基因发挥作用。
2、遗传——是指亲代将基因传递给子代(后代)的现象。
3、环境——是指能引起个体反应的外部刺激之总称。
4、认知——是心理学的术语,指的是我们日常说的“认识”。
5、图式——是指自身有结构,又用于组织其他不同对象的动作。
6、平衡——平衡概念有二含义:一是为适应环境,同化与顺应一个也不能少;二是大部分的适应既包括同化又包括顺应。
7、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经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而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
8、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一个新对象成功地纳入已有的某个图式中去,同化没有使图式的结构发生变化,只是维持着原有的图式。
顺应是指当儿童改变行为方式而适应了一种新情境。
9、依恋——在心理学上可定义为个体为寻求更多的心理安全而靠近庇护人。
10、儿童的社会化——是指成人社会要求儿童按人之为人、民族之为民族的普通方式行为,就是要求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像他所在那个文化里的成人那样行为。
二、简答题11、请按显性基因效应来举例说明遗传也造成亲子相异性。
参考答案:基因的显性效应是指显性基因具有完全压制隐性基因起作用的机能,当等位基因由显性和隐性基因组成时,总归表现出显性基因的作用、影响或效果。
这告诉我们对一个个体来说,遗传既可以造成相似性,也会造成差异性。
比如对有些人来说,父母都不色盲,子女也不色盲,这是相似性的表现;对有些人来说,虽然父母都不色盲,但是由于父母都带有色盲的隐性基因,因此有可能遗传给子女,造成子女色盲,这就不像父母了。
此外还可以造成同胞之间的相似和差异,比如在多子女家庭里,可能其他孩子都不色盲,唯有一个例外。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说的差异,表现为“截然不同的两种表现”,就如不色盲和色盲。
12、简述布鲁纳关于“学科基本结构”的思想。
参考答案:布鲁纳的“关于学科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规律。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在教师资格考试中,心理学部分会出现有关于学习的理论,其中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占有重要地位,考查频率较高,一般是以客观题形式进行考查,本文将与大家共同认识一下巴甫洛夫以及他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巴甫洛夫,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医师、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奠基人。
条件反射理论的建构者,也是传统心理学领域之外而对心理学发展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1904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奖,是第一位在生理学领域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巴甫洛夫做过一项著名实验,狗进食摇铃实验(经典条件反射实验),也是通过这个实验得出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进食行为时发现,狗吃到食物时,会分泌唾液,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学习,这种反应叫无条件反射,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是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
如果在狗每次进食时发出铃声,一段时间后,狗只要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这是作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作用"。
巴甫洛夫研究表明,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应答活动。
反射一般分为两大类: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A.无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先天遗传的,不学而能的反射,也称为本能。
例如迎风流泪,尝梅生津等。
B.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后天获得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例如谈虎色变、望梅止渴等。
在条件反射中,由于刺激物性质不同又可以将其分为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一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第二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二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类特有的。
在条件反射中,要区分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关键在于找准引起条件反射的刺激物的性质,例如狗进食摇铃实验中,狗听到铃声开始分泌唾液,铃声是物理性刺激,因此是第一信号系统。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必修课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必修课《教育心理专题》基于课程考核改革试点方案课程归属:教育教学部主讲教师:袁军主持教师:罗洪兰2015年3月《教育心理专题》是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的必修课程,3学分,54课内学时。
本课程的任务是联系我国小学教育实际,优先选择国际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理论完整且坚实、证据丰富而确凿的若干题目作为教学内容,以专题形式作系统讲解。
讲解中适当增加基础理论部分,展现从理论走向应用的逻辑过程,揭示代表性研究成果中蕴涵的教育教学思想及其应用的含义。
本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员树立和巩固在小学教育实践中应该坚持的基本信念,向学员提供看待教育、教学问题的有利视角,努力使学员形成富有启发性的认知结构,从而便于他们反思自己的经验,改善自己的工作。
为规范本课程教学和考核工作,特制定本课程考核说明。
第一部分课程考核的有关说明一、考核对象参加国家开放大学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学习的人员。
二、考核依据制订本考核说明的依据是国家开放大学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心理专题》课程教学大纲和该课程的文字教材《教育心理专题》(袁军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而本考核说明则是考试命题的依据。
三、考核方式本课程由国家开放大学组织考核,采用平时形成性考核和期末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课程考核总成绩满分为100分,其中形成性考核成绩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50% ,终结性考核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50% ,两部分成绩合成为课程考核总成绩。
课程考核总成绩60分(含60分)以上为及格。
(一)平时形成性考核:1学期分5次,对应于本课程指定的文字教材所含的4编,每编作1次形成性考核,还有1次为小论文。
每次形成性考核的成绩以10分计,5次总成绩为50分。
平时形成性考核成绩由各辅导单位负责评定、存档。
国家开放大学将随机赴地方单位抽查学生的作业和评定成绩,若发现情况不实,将严肃处理。
(二)期末终结性考试:期末终结性考试按国家开放大学有关考试的规定组织实施。
学习理论文档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研究学习过程、学习原则和学习方式的一门学科。
它主要探讨人类如何通过吸收信息、加工知识和习得技能来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
在教育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等领域,学习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指导教学设计和学习改进。
1. 经典条件作用理论经典条件作用理论由俄罗斯心理学家帕夫洛夫提出,认为学习是一种通过建立条件反射形成的行为变化。
根据这个理论,通过联想形成的条件反射会建立起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
例如,当我们闻到食物的香味时,会感到饥饿,这种感觉是在大脑中形成了条件反射。
2. 效应贬低理论效应贬低理论主张,人们对于频繁遇到的刺激会逐渐产生厌倦和不感兴趣的情绪反应。
因此,学习过程中应避免长时间暴露于相同的刺激中,而应提供新颖和多样化的刺激,以增强学习的效果。
这一理论对于教学设计非常重要,尤其是在长时间的讲授或培训过程中。
3.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他认为人类学习不仅受到内部认知过程的影响,还受到外界社会环境的影响。
这种理论认为,人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学习,尤其是观察行为的结果。
他强调了模仿和观察的重要性,这对于儿童的学习和成长尤其重要。
4. 操作条件作用理论操作条件作用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他认为学习是一种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塑造行为的过程。
根据这一理论,个体会根据其行为的后果来决定是否继续采取相同的行为方式。
如果行为得到了奖励,个体就更可能重复这种行为。
相反,如果行为受到惩罚,个体就更可能避免采取这种行为。
5. 构造主义学习理论构造主义学习理论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强调学习是通过对新信息的建构和解释来理解世界的过程。
根据这一理论,学习者通过将新知识与已有的认知结构相结合来构建新的意义和理解。
因此,构造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和个体化的。
6. 情境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杜威提出,他认为学习是通过参与具体情境中的实践活动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大二心理学理论知识点
大二心理学理论知识点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
在大二的心理学学习中,有一些重要的理论知识点需要我们了解和掌握。
本文将介绍一些大二心理学的理论知识点,帮助读者对心理学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经典条件作用理论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帕夫洛夫提出的,也是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它认为,人类和动物在学习过程中会形成特定的联结,即条件反射。
比如,当我们闻到美食的香味时,口水就会分泌,这是因为我们通过多次经历食物与香味的联结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是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他认为人类的行为是受到环境刺激和反馈的影响。
在操作性条件作用中,个体的行为会受到奖励或惩罚的影响。
如果一个行为得到了积极的奖励,那么这个行为就会被加强;相反,如果一个行为得到了惩罚,那么这个行为就会被削弱或消失。
三、心理分析理论心理分析理论是由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受到潜意识的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中存在着冲突和欲望的潜藏,而这些潜藏的欲望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和情感。
心理分析理论主要应用于心理疾病的治疗和人格心理学的研究。
四、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他认为人类的认知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
根据认知发展理论,人类的认知发展经历了感知期、前运算期和具体运算期等多个阶段。
在大二的心理学学习中,我们可以通过了解认知发展理论来了解人类的认知能力如何逐渐发展。
五、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珍·皮亚杰提出的。
她认为,人类的认知和学习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经验来实现的。
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了社会环境对个体认知发展的影响,它对人类社会行为和教育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六、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是心理学中的一种重要学派,它主张人类行为是可以通过外部刺激和反馈来塑造的。
行为主义理论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局限于可观察的行为,通过对行为的研究来理解人类心理活动。
教育心理学各人物的学习理论总结
行为主义一、经典性条件作用说(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说定义:所谓经典条件反射,就是一种刺激替代过程,即由一个新的,中性的刺激(称为条件刺激,CS)替代了原先自然引发反应的无条件刺激(UCS)。
由于条件刺激(CS)引发的反应,就称为条件反应五条规律:习得律,消退律,泛化律,分化律,高级条件作用律(二)华生的行为主义他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
除了出生时具有的几种反射和情绪反应以外,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新的刺激---反应联结(即S-R 联结)而形成。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说(一)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桑代克认为,学习即联结,学习即试误。
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律;学习的过程是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1.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2.练习律:指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
3.效果律: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是,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
得出:奖励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
(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说斯金纳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它与反射学习过程S-R过程不同,操作学习是(S)-R-S的过程,重要的是跟随反应之后的刺激。
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塑造:连锁塑造和逆向连锁塑造消退维持分化泛化正强化惩罚:呈现厌恶刺激降低反应率和消除愉快刺激降低反应率负强化:消除或终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率三、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人的许多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等的学习都来自间接经验。
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以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地产生学习,班杜拉称这种学习为观察学习1.注意过程影响注意的因素有:(1)榜样行为的特性(2)榜样的特征(3)观察者的特点2.保持过程保持过程有赖于表象系统.语言系统,有时还有动作演练。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一)经典实验:狗分泌唾液实验。
条件反射中四个基本事项: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应、条件刺激、条件反应。
(二)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1、获得与消退:要完全消除一个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应比获得这个反应要困难得多。
2、刺激泛化与分化: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如曾被大狗咬,也怕小狗),叫刺激泛化。
刺激分化,是指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
如让狗区分圆和椭圆光圈。
实际教学中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区别重力和压力、质量和重量。
刺激泛化与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的差异的反应。
(三)缺点:经典条件作用无法解释有机体为了得到某种结果而主动作出某种随意反应的学习现象。
如中小学生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为了得到教师的表扬或同伴的认同而努力学习等。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国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司长戴均良日前在香港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中国的行政区划改革将在今年年内正式启动,改革方案将于今后两年内完成。
改革后,中国设大约50个省级政区,为此至少有4个城市将升格为直辖市。
按照中国“财经网”透露的消息,新增直辖市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第一,必须是大的区域里的首位中心城市,同现有直辖市保持一定距离。
第二,人口不能少于200万。
第三,经济总量应高于全国大城市平均值,财政至少能够自给自足。
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一概念,是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
斯金纳把行为分成两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这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
如学生听到上课铃声后迅速安静坐好的行为;另一类是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与任何已知刺激物无关。
如书写,讨论,演讲等。
这种操作性行为的形成过程就是学习,其关键是强化的作用。
与这两类行为相应,斯金纳把条件反射也分为两类。
与应答性行为相对应的是应答性反射,称为S(刺激)型,S型名称来自英文Stimulation;与操作性行为相对应的是操作性反射,称为R(反应)型,R型名称来自英文Response。
第四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 (3)分化律 • 在经典条件反射形成过程中,个体对条件刺激之一
第四讲 学习心理
>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
认知学习理论
> 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学习动机
第四讲(一)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第一节 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一、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 夫(I.P.Pavlov,18491936)
• 最早提出了条件反射 学说。他的理论常被 称为经典条件反射理 论。
• 在每一种情况下,小艾伯特都表现出一种很强的情绪 反应,类似于对白鼠的反应。
• 接下来,华生探讨了用来消除小艾伯特恐惧情绪的种 种可行的办法。但不幸的是,小艾伯特在接受可能的 治疗之前,离开了日托中心,举家迁徒到别的地方去 了。
• 华生认为,这项实验表明,小艾伯特的条件情绪反应 将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存在。尽管其强度会有所减 弱,但这种条件反应会在一生中始终存在,并改变他 的个性。
继续出现,然而每在铃声出现前,即在狗的视觉范 围内增加一张绘有黑色正方形的卡片,也就是说加 上一个条件刺激。此一新加的刺激最初可能会引起 狗的注意,不会引起唾液分泌,但经多次练习后, 这种卡片单独出现时,也能引起狗的流涎反应。 • 这种由原级强化衍生而成的强化也被称为次级强化。
二、华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 桑代克根据对动物的实验研究(其中最 著名的是关于猫的研究),提出了对学 习问题的系统见解和理论,著有《教 育心理学》、《人类的学习》和《成 人的学习》等书。
学习心理学主要理论知识点
学习心理学主要理论知识点学习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类学习的过程、机制和规律。
通过研究学习心理学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学习行为,从而运用这些理论知识来指导教学、培训和个人学习。
本文将介绍学习心理学的几个主要理论知识点,包括经典条件作用、操作性条件作用、认知学习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一、经典条件作用经典条件作用是由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的,他的实验研究主要是针对动物的消化作用和分泌反应。
经典条件作用是指通过人为刺激而引起某种本能反射的学习过程。
其中,刺激物会引起条件反射,而作为条件刺激的中性刺激则逐渐形成对有条件反射的刺激。
经典条件作用的基本原理是刺激物之间的时间和空间关联。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操作性条件作用亦称为仪器性条件作用或仪器反射,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通过这种学习过程,个体能够学会自发地产生某种行为,以求获得或避免某种结果。
操作性条件作用是通过试错学习的方式进行的,个体从实验中逐渐发展出对不同行为和其结果之间的关联。
操作性条件作用能够提高个体的行动技能和反应灵敏度。
三、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理论,并由美国心理学家巴特勒提出。
该理论强调学习的过程是一种主动的心理活动,个体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来获取知识和技能。
认知学习理论关注学习者的思维过程、问题解决能力和记忆形成。
它认为学习是在个体经过探索、观察和思考后形成的,重视个体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四、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是由加拿大心理学家班杰明·斯金内尔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人们通过观察他人并模仿其行为来学习。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环境中的观察和模仿对学习的重要性。
这种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结果而产生的,重视社会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
其中最著名的实验证实是斯金内尔的魔鬼娃娃实验。
在实际应用中,学习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教学方案,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习惯来调整教学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讲经典条件作用学习理论(含“第二编”)
1.经典条件反应学习理论起源于谁的研究。
经典条件反应学习理论起源于巴甫洛夫的研究。
巴甫洛夫是俄国生理学家,他研究消化系统,成就卓著,于1904年获得诺贝尔奖。
巴甫洛夫在研究中注意到一种现象,即实验用的狗每到进食时,只要听见饲养员的脚步声就会分泌大量唾液。
巴甫洛夫猜想这是脚步声与食物在狗的头脑里形成了某种联系的缘故,遂以细致缜密的实验来检验这个猜想,最后提出了著名的“条件反射”学说。
条件反射学说主要属于生理学,但是心理学家却看出它有更广泛的适用性,可以成为一种学习理论,遂把条件反射形成的过程称为“条件作用”,而把形成的“条件反射”改称为“条件反应”。
由于心理学家后来也发现了另一种条件作用,因此就按科学中的通例,对源于巴甫洛夫的条件作用学习理论冠以“经典”一词以示区别。
2.US、UR、CS、CR的意思
在经典条件作用程序里,US 表示“无条件刺激”;UR 表示“无条件反应”。
CS 表示“条件刺激”;CR 表示“条件反应”。
3.形成经典条件反应的关键步骤
形成经典条件反应的关键是时常伴随以无条件刺激。
为了保持一项条件反应,需要时常伴随以无条件刺激。
为了消退一项条件反应,只需不再伴随以无条件刺激。
例如,图中标的A点表示经典条件反射充分形成
4.两种信号系统
巴甫洛夫把一切非语言的条件刺激称为第一信号。
指出人和其他动物都有处理第一信号的系统。
巴甫洛夫把语言命名为第二信号。
只有人拥有第二信号系统。
5.系统脱敏法的主要用途
系统脱敏法和暴露法,都是用来矫治学生不良条件性情绪反应(如焦虑和恐惧)的专门的心理辅导和治疗技术。
系统脱敏这个术语里的“系统(的)”一词指一种逐步渐进的学习
程序。
6.华生的小阿尔伯特案例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华生等做的“小阿尔伯特案例”,说明条件性情绪反应的问题。
实验表明,经典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用在情绪行为学习方面是效果最明显的。
换言之,老师掌握了这个学习理论后,要让学生学到好的情绪反应行为很容易,要让学生学到糟的情绪反应行为同样是立竿见影的。
前者比如教师的和蔼可亲、校园里的红花绿树、教室里充满童趣的张贴等等,它们都可以成为US,本然地引起儿童的欢快喜悦之情(UR)。
由于这些US 在学校里往往是和学习活动联结在一起的,因此学习活动就会变成CS,引起学生的愉快心情(CR),而愉快的心情促使学生更喜爱学习,这是经典条件作用原理使儿童习得积极情感的例子。
后者比如极个别的教师一时按捺不住,十分冲动地以粗暴的方式应对学生的淘气或错误,那就更糟糕了,因为一旦教师的粗暴做法暗合了经典条件作用学习的原理,就会给学生带来更大的身心伤害。
显然,我们要避免后一种经典条件作用学习,同时要促成前一种经典条件作用学习。
我们相信教师都希望学生健康、文明地成长;我们也支持教师去纠正学生的缺点,去消除他们的不良习惯,但是教育心理学也期望教师在这么做的时候别伤了学生的积极情绪,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真正认识经典条件作用的学习理论,并且能够很好地利用它。
7.学习的定义及含义
学习是指通过经验而造成持久的变化。
学习的定义中“经验”,它表明学习而能的行为不包括生来即能的和随着成长自然而然即能的行为;“变化”包括行为和心理的变化。
“持久”表明短暂的变化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学习过”。
8.人的意识在经典条件作用学习里的作用。
巴甫洛夫的局限性在于把经典条件反应的形成、保持和消退完全看成是环境影响的过程,忽视了意识的作用。
而实际上,人的意识在人的经典条件作用学习中是有重要作用的。
9.系统脱敏与暴露法的应用区别。
当不容易真实再现焦虑或恐惧情景时,以采用系统脱敏法为宜;否则以采用“暴露法”为上。
10.经典条件作用(反应联结次数、保持、消退、自发恢复、分化、泛化)的教育含义经典条件反应联结次数的教育含义
形成一项经典条件反应所需的联结次数多寡不一,难以预定,这对教育教学工作有一般意义的启示:(1)当学生老学不会或学不好教师意欲学生学会的项目时,教师要耐心,这耐心的最起码的表现是等待,等待水到渠成时;(2)学生也可能偶然经历一两次后就学会了教师不欲其学会的项目,而且相当巩固,祛除不掉,这样的情况值得教师当心。
保持与消退原理对教育工作的意义。
所谓保持,是指当学生做出合乎我们的教育理想的条件反应行为时,要时常伴随以无条件刺激。
所谓消退,是指当学生做出不合乎我们的教育理想的条件反应行为时,不伴随以无条件刺激。
但是消退过程中会出现自发恢复现象,不过总的趋势仍然是反应的力度、强度或频率在减弱、在下降。
这样的保持与消退具有基本的教育含义。
一方面,保持启迪教师不要吝啬表扬,这对生性比较严肃的教师而言尤其如此。
另一方面,消退启迪教师预计到学生在改正错误时会有反复,从而事先做好思想准备。
这样,当学生真地出现反复时就既不会急燥,又不会失去帮助的信心。
相反,根据自发恢复现象的本性,教师会坚定地一以贯之地实施消退过程,最终使学生持久地改变不良行为。
如何使有机体从泛化走向分化?
条件刺激的泛化是指在特定的条件反应形成后,有机体对类似于条件刺激的其他刺激也做出同样的条件反应。
使有机体从泛化走向分化,就是对目标条件刺激加强保持,而对非目标条件刺激进行消退,亦即不重复非目标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联结。
泛化表明有机体对条件刺激的识别不精确。
一个分化过程就是一个辨别学习过程。
如何实施辨别学习的
所谓“辨别学习”,就是从泛化走向分化的学习过程,即有机体精确地只对条件刺激作反应。
参照4-2-2举例说明,教会学生形成一次辨别。
11.用语言来控制儿童行为的优点
(1)方便。
不必呈现真实的事物,不必制造实际的事件,就能有效地控制儿童的行为。
(2)安全。
对于有些真实的事物或实际的事件改用语言来控制,则可以避免伤害。
(3)传递。
不但可以指着事物或事件来解释一个词,而且还能够以另一个词来解这一个词。
(4)灵活。
人的特殊性在于主要是按词的意思来控制行为的,因此其反应在很大程度上不受口音、语气等物理线索的影响。
12.条件性情绪反应的教育含义
经典条件作用造成的反常事件可以归并条件性的免疫反应、味觉厌恶和情绪反应这三大系列。
华生的小阿尔伯特案例实验的教育含义在于表明经典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用在情绪行为学习方面是效果最明显的。
老师一旦掌握了经典条件作用学习理论,要让学生形成好的或糟的情绪反应行为是同等容易的。
因此教师在实际中要检点自己的教育、教导行为,不但要有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地成长的愿望,也要有切实的做法。
如果教师的和蔼可亲、校园里的红花绿树、教室里充满童趣的张贴等等,就容易促成学习活动引起学生的愉快心情,而愉快的心情促使学生更喜爱学习。
如果教师以粗暴的方式应对学生的淘气或错误,就会给学生带来更大的身心伤害。
尤其是教师在纠正学生的缺点,去消除他们的不良习惯的同时,别伤了学生的积极情绪,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真正认识经典条件作用的学习理论,并且能够很好地利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