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 经典条件作用学习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讲经典条件作用学习理论(含“第二编”)
1.经典条件反应学习理论起源于谁的研究。
经典条件反应学习理论起源于巴甫洛夫的研究。
巴甫洛夫是俄国生理学家,他研究消化系统,成就卓著,于1904年获得诺贝尔奖。巴甫洛夫在研究中注意到一种现象,即实验用的狗每到进食时,只要听见饲养员的脚步声就会分泌大量唾液。巴甫洛夫猜想这是脚步声与食物在狗的头脑里形成了某种联系的缘故,遂以细致缜密的实验来检验这个猜想,最后提出了著名的“条件反射”学说。
条件反射学说主要属于生理学,但是心理学家却看出它有更广泛的适用性,可以成为一种学习理论,遂把条件反射形成的过程称为“条件作用”,而把形成的“条件反射”改称为“条件反应”。由于心理学家后来也发现了另一种条件作用,因此就按科学中的通例,对源于巴甫洛夫的条件作用学习理论冠以“经典”一词以示区别。
2.US、UR、CS、CR的意思
在经典条件作用程序里,US 表示“无条件刺激”;UR 表示“无条件反应”。CS 表示“条件刺激”;CR 表示“条件反应”。
3.形成经典条件反应的关键步骤
形成经典条件反应的关键是时常伴随以无条件刺激。
为了保持一项条件反应,需要时常伴随以无条件刺激。为了消退一项条件反应,只需不再伴随以无条件刺激。
例如,图中标的A点表示经典条件反射充分形成
4.两种信号系统
巴甫洛夫把一切非语言的条件刺激称为第一信号。指出人和其他动物都有处理第一信号的系统。
巴甫洛夫把语言命名为第二信号。只有人拥有第二信号系统。
5.系统脱敏法的主要用途
系统脱敏法和暴露法,都是用来矫治学生不良条件性情绪反应(如焦虑和恐惧)的专门的心理辅导和治疗技术。系统脱敏这个术语里的“系统(的)”一词指一种逐步渐进的学习
程序。
6.华生的小阿尔伯特案例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华生等做的“小阿尔伯特案例”,说明条件性情绪反应的问题。
实验表明,经典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用在情绪行为学习方面是效果最明显的。换言之,老师掌握了这个学习理论后,要让学生学到好的情绪反应行为很容易,要让学生学到糟的情绪反应行为同样是立竿见影的。前者比如教师的和蔼可亲、校园里的红花绿树、教室里充满童趣的张贴等等,它们都可以成为US,本然地引起儿童的欢快喜悦之情(UR)。由于这些US 在学校里往往是和学习活动联结在一起的,因此学习活动就会变成CS,引起学生的愉快心情(CR),而愉快的心情促使学生更喜爱学习,这是经典条件作用原理使儿童习得积极情感的例子。后者比如极个别的教师一时按捺不住,十分冲动地以粗暴的方式应对学生的淘气或错误,那就更糟糕了,因为一旦教师的粗暴做法暗合了经典条件作用学习的原理,就会给学生带来更大的身心伤害。显然,我们要避免后一种经典条件作用学习,同时要促成前一种经典条件作用学习。
我们相信教师都希望学生健康、文明地成长;我们也支持教师去纠正学生的缺点,去消除他们的不良习惯,但是教育心理学也期望教师在这么做的时候别伤了学生的积极情绪,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真正认识经典条件作用的学习理论,并且能够很好地利用它。
7.学习的定义及含义
学习是指通过经验而造成持久的变化。
学习的定义中“经验”,它表明学习而能的行为不包括生来即能的和随着成长自然而然即能的行为;“变化”包括行为和心理的变化。“持久”表明短暂的变化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学习过”。
8.人的意识在经典条件作用学习里的作用。
巴甫洛夫的局限性在于把经典条件反应的形成、保持和消退完全看成是环境影响的过程,忽视了意识的作用。而实际上,人的意识在人的经典条件作用学习中是有重要作用的。
9.系统脱敏与暴露法的应用区别。
当不容易真实再现焦虑或恐惧情景时,以采用系统脱敏法为宜;否则以采用“暴露法”为上。
10.经典条件作用(反应联结次数、保持、消退、自发恢复、分化、泛化)的教育含义经典条件反应联结次数的教育含义
形成一项经典条件反应所需的联结次数多寡不一,难以预定,这对教育教学工作有一般意义的启示:(1)当学生老学不会或学不好教师意欲学生学会的项目时,教师要耐心,这耐心的最起码的表现是等待,等待水到渠成时;(2)学生也可能偶然经历一两次后就学会了教师不欲其学会的项目,而且相当巩固,祛除不掉,这样的情况值得教师当心。
保持与消退原理对教育工作的意义。
所谓保持,是指当学生做出合乎我们的教育理想的条件反应行为时,要时常伴随以无条件刺激。所谓消退,是指当学生做出不合乎我们的教育理想的条件反应行为时,不伴随以无条件刺激。但是消退过程中会出现自发恢复现象,不过总的趋势仍然是反应的力度、强度或频率在减弱、在下降。
这样的保持与消退具有基本的教育含义。一方面,保持启迪教师不要吝啬表扬,这对生性比较严肃的教师而言尤其如此。另一方面,消退启迪教师预计到学生在改正错误时会有反复,从而事先做好思想准备。这样,当学生真地出现反复时就既不会急燥,又不会失去帮助的信心。相反,根据自发恢复现象的本性,教师会坚定地一以贯之地实施消退过程,最终使学生持久地改变不良行为。
如何使有机体从泛化走向分化?
条件刺激的泛化是指在特定的条件反应形成后,有机体对类似于条件刺激的其他刺激也做出同样的条件反应。
使有机体从泛化走向分化,就是对目标条件刺激加强保持,而对非目标条件刺激进行消退,亦即不重复非目标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联结。
泛化表明有机体对条件刺激的识别不精确。一个分化过程就是一个辨别学习过程。
如何实施辨别学习的
所谓“辨别学习”,就是从泛化走向分化的学习过程,即有机体精确地只对条件刺激作反应。
参照4-2-2举例说明,教会学生形成一次辨别。
11.用语言来控制儿童行为的优点
(1)方便。不必呈现真实的事物,不必制造实际的事件,就能有效地控制儿童的行为。
(2)安全。对于有些真实的事物或实际的事件改用语言来控制,则可以避免伤害。
(3)传递。不但可以指着事物或事件来解释一个词,而且还能够以另一个词来解这一个词。
(4)灵活。人的特殊性在于主要是按词的意思来控制行为的,因此其反应在很大程度上不受口音、语气等物理线索的影响。
12.条件性情绪反应的教育含义
经典条件作用造成的反常事件可以归并条件性的免疫反应、味觉厌恶和情绪反应这三大系列。
华生的小阿尔伯特案例实验的教育含义在于表明经典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用在情绪行为学习方面是效果最明显的。老师一旦掌握了经典条件作用学习理论,要让学生形成好的或糟的情绪反应行为是同等容易的。因此教师在实际中要检点自己的教育、教导行为,不但要有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地成长的愿望,也要有切实的做法。如果教师的和蔼可亲、校园里的红花绿树、教室里充满童趣的张贴等等,就容易促成学习活动引起学生的愉快心情,而愉快的心情促使学生更喜爱学习。如果教师以粗暴的方式应对学生的淘气或错误,就会给学生带来更大的身心伤害。尤其是教师在纠正学生的缺点,去消除他们的不良习惯的同时,别伤了学生的积极情绪,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真正认识经典条件作用的学习理论,并且能够很好地利用它。